会计行业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 重组会计业务流程 优势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财务业务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充分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能够对会计进行科学的管理。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时,要优化会计业务流程结构。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优势
1.财务业务一体化具备着高度的信息集成。首先是信息的高度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主要是将财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在面对企业的业务时,可以共同完成处理。比如在企业的赊销业务上,销售部门可以将客户的订单进行有效的处理,生成的销售发票可以传递到财务部门作为应收款。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财务业务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业务数据的共享,高度集成了业务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其次是业务流程的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在高度集成业务流程时,可以在其过程中将各种冗余和非增值活动进行消除,使得企业流程处在最佳状态当中。
2.财务业务一体化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和同步性。经济业务活动在财务业务一体化中进行处理时,主要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的。在处理经济业务时,需要进行一连串的、跨系统的业务处理行为。随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业务子系统可以将企业中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部的处理,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和同步性。
3.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强了会计职能。首先,能够更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能够及时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第二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递。财务业务一体化可以及时的获取业务信息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从而生成实时、高效的会计信息。财务系统可以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完整的体现,使得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能够及时的获得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对企业决策的进行有效的控制。
4.能够有效的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财务业务一体化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会计人员对实际业务过程进行直接有效的关注,能够为管理者提高有效的信息决策数据。
二、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的必要性
1.现行会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会计流程主要还是利用手工处理方式,从而可以对手工处理方法进行重组。手工会计流程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记录、汇总和报告,其核心内容就是会计科目。会计流程在使用电算化方式时,可以取代手工需要进行的大量信息的分类和存储工作,可以自动生成账薄和报表。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处理规范进行运作,不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进行改变。因此,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效果,必须要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重组。
2.企业业务流程变化带来的变革。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现代企业不仅要对内部增值活动进行增值,也要对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价值进行密切的关注。不仅要保证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也要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外部协调运作,在电子信息化的冲击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势在必行。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时,要保证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业务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与企业外界所有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处理工作。其次要建立动态性的会计信息系统。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具备着一定的扩展性和开放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业务流程能够顺应时展。
三、重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流程要点
1.充分适应业务流程。对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流程。财务业务一体化要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进行紧密的结合,并要将业务流程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也要对业务流程的需要进行满足。在构建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后,主要是进行对企业数据的采集、维护和提取。
2.对会计业务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从根本上来说,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辅助管理的工作。在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管理时,必须要站在会计业务的特点上进行重组,确保会计信息有着足够的及时性、可靠性,保证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高有用的决策,能够对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进行科学恰当的控制。
3.对重组工作的规划保持极大的重视。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就是对企业传统的会计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工作。有许多企业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并且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失败案例。因此,在重组会计业务流程时,必须要变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准备充足的数据,规划好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方案,进行有效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四、总结
财务业务一体化所具备的高度的信息集成、有效的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和同步性、增强会计职能以及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企业业务流程变化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现行会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工作,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张毓婷.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信息化,2012,25(11):56-58.
篇2
文章通过分析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会计舞弊的提升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会计舞弊;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内部控制有效性含义
通常,内部控制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实现程度本身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于目标实现契合性,也就是说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要及内部控制目标一致;二是内部控制实现效率,也就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用最小成本保障其控制目标得以最大程度实现。
2.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内部控制要素一般包括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方面。
(1)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通常指的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各种内部因素总称,企业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实施内部控制基础,其也属于内部控制组成部分范围内。控制环境会有规定组织基调,从而影响其员工控制意识。
(2)风险评估
风险,指不能实现目标可能性。内部控制根本目的借由完善流程、表单追踪及权限从而来进行审核并把关,降低企业经营业务上发生风险可能性。与此同时,借由系统的控制措施及程序,追踪并监督发生舞弊现象的同时,防止舞弊事件发生。
3.控制活动
为了保证控制目标切实的得到一定的落实而制定并实施各种方法、程序及控制措施,也就是为控制活动被称为控制活动。通过结合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结果,控制设计关键点。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和设计者理论与理念结合,获得领导层支持。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1.控制环境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等机构在2012年6月《财务报告舞弊案》调查报告统计说明了:舞弊公司独立董事比非舞弊公司独立董事少。舞弊公司一般可以占到独立董事28%,非舞弊公司占43%;非舞弊公司有审计委员会占63 %。舞弊公司在董事会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构成等各个方面都比非舞弊公司要弱一些,这足以说明控制环境对会计舞弊的影响。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比例越高,或者是董事长和CEO是同一人,那么,企业便会违反公认会计准则可能性就会相对比较大。
2.风险评估对会计舞弊方面的影响
风险评估一般指的是受组织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其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整个企业之中,也就是说,在识别影响组织潜在事件,并在一定情况下,把风险管理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从而为组织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3.信息与沟通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要求企业的某种特定的形式,通过鉴定,采集和通信,明确相关信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使企业实现其各级人员的职责。信息系统需要识别和获取必要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控制其经营活动和报告信息处理。好的信息和通信系统,使企业掌握操作条件,提供的质量信息会相对较高。
4.监督对会计舞弊影响
对财务信息监测是基于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控制板作为主要的监控系统,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完善内部控制的实现是需要通过监督。董事会监事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是检查公司的业务,财务和会计数据的其他方面,并检查提交股东大会的数据,因此,完善监事会可以减少会计欺诈管理。
三、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问题分析
1.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独立董事制度一般是引入期望独立董事能站在公正立场方面进行分析的,可以做到维护全体投资者利益,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但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缺陷及执行不到位,对内部控制也造成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司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控制下的董事会来选聘,这样选聘的独立董事很难消除大股东独断专行现象,会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
2.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公司支付给经营班子的薪酬方式是通过基本年薪及奖金的方式进行的,经营者除每年可以拿到固定基本年薪以外,还包括现金奖励,奖励数额多少取决于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这就使经营者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利用手中权力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3.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
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中一般不是非常受重视,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较低,企业是应主管部门要求,为应付上级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部分企业则是为了“上等级”、“装门面”,所以,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会计舞弊情况非常严重。
四、基于会计舞弊的提升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的策略
1.健全企业的董事会制度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地位。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明确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保证董事会权力的实施。组建合理的董事会,有效防止会计舞弊。首先确立合理的董事会规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董事的选举。其次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很好的意见,还可以监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从而减少会计舞弊的发生。因此,聘请独立董事,通过对独立董事相应激励,提高独立董事积极性。
2.建立激励制度
通过建立与其工作业绩相匹配的激励制度,来提高监事及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更多地发表独立意见,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建立相应的晋升机制,不仅需要让管理人员有不同的晋升路径与机会,激励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保证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的合理调动,减少产生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建立的晋升机制应当充分考虑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表现,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3.聘任独立专业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
相对独立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可以更好地执行监督,有效减少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成员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专业水平,审计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只有成员拥有较强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督工作。一方面聘任的人员对有关事项可以自由地发表独立意见,更好地反映公司整体状况及内部控制缺陷,有利于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改进,另一方面独立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对于会计舞弊的治理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海洋.《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2-106.
[2]杨薇.《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分析》.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654-655.
[3]袁晓波.《会计舞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84-985.
[4]杨有红.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0,(1):2.
[5]Aquila.IstheControlEnvironmentRelatedtoFinancialReportingdecisi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成本会计模式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会计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计量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会计也能使会计系统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而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用工总量增长过快,人工成本总额快速攀升的实际情况下,石油企业加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对控制与节约成本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要推行人力资源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石油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人力资源会计本身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本身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与确认问题;另一方面,当前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介绍、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时,往往将人力资源会计分解为成本会计与价值会计两部分,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内容基本列入财务会计的范畴,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内容列入管理会计的范畴,导致了列入财务会计的人力资源成本无法反映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而能够反映人力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却被置之财务会计之外。
其次,从石油企业本身来说。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计价比较困难。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所能提供的只是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方面的信息。这种测算目前还不够准确,也不够经济。这是因为在石油企业的收入中,很难界定哪些是非人力资源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哪些是人力资源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从而也很难确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来看,石油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不多,基本上可以从现有财务会计中得到,因而认为至少目前不需要应用人力资源会计。
还有一些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如管理层传统会计的资产观念、权益观念的影响因素,还有企业原有股东因经济利益受到触动而抵制的原因,也有现存法律对人力资源会计存在不利影响等。
二、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如何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管理者应该重视人力资源价值,按照相关性原则,企业的高层领导(包括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共同筹划,组建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共同参与的人力资源会计。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反映信息和考评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的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使员工创造出百倍以上的工作绩效,而这个良好机制的核心是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取决于管理者对员工的了解,薪酬的设计和考核体系的建立等,这正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内容。在石油企业里,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对产出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如生产型员工和非生产型员工、普通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对产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对不同档次的人才会计核算中应该依据重要性原则区别对待。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价值评估,可以采用对职工心理、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对企业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综合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绩效。
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库,记载员工的价值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综合技能进行评估和考核,比较分析,综合得出评估结果;及时更新员工价值信息登记表。
(二)会计部门的任务:人力资源计量和剩余价值分配
会计部门应负责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包括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配等。人力资源价值是能够进行计量的,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着眼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资源的价值;对于劳动者创造出来的那些没有物化的新的价值,则可以采用非货币性计量的方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劳动者的人力资源价值。
关于人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可以在人力资本获取少量固定收入的基础上,将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在人力资本和财务成本所有者间进行分配,即以经济增加值作为资本所有者分配净收益的对象。固定收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延续生命和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剩余价值的分配则可创造一种既使职工重视企业长期发展又重视创造短期利润的激励模式。
应注意的是,在计量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时,应以员工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为依据而不是以过去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注意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完整性;要反映包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内的整个人力资源价值;应当反映包括基本价值部分和变动价值部分在内的人力资源价值;应当处理好人力资源个体价值和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问题;应当将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恰当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三、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做法
(一)选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
在人力资源会计的两种计量模式中,成本会计模式在遵循审慎性会计原则、满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要求的同时,有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且操作简便,因而较适合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使用。
具体而言,选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符合审慎性会计原则的规定。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所包含的主观因素较多,结果也因人而异,很容易成为经营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工具,而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下,数据较易获得,而且也较为客观,能有效防止经营管理人员利用处理方法的主观性“故意”篡改数据,更好地遵循了审慎性会计原则的规定。第二,满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按照目前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即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并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要融入现行会计体系,也应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按其实际发生成本来反映。第三,突出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主要由可靠性和相关性决定。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目标侧重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
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会计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别。就我国会计现状来看,会计信息造假现象较为严重,致使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更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根据可靠性与相关性博弈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石油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应使用成本会计模式。
(二)逐步推广人力资源会计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中有些单位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并加以试验推行。如:中石化股份公司控股的某公司在其年终决算报告中就包括了这样一张会计报表。该表的四个大项分别为:平均人数、计入成本费用的人工成本、经济效益(包括销货额、增加值、总成本费用三小项),人工成本综合性指标(包括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成本结构率)。该表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将企业有关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集中组织起来在报表中单独列示,而且提出了两个传统财务会计中没有过的指标: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这两个指标可以看作是从人力资源会计角度做出的反映。其中,人事费用率指标显然用于衡量人事部门的成本效益,劳动分配率则反映企业员工所得占企业销售额或增加额的比重。可以说,这个企业比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上前进一步。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没有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支出。因此,我们在详细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可行性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源视同一般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在财务报告体系中予以完整反映,并逐步在整个石油系统中推行开来。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的推选,将会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从只考虑教育的经济价值,到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虽然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不成熟,我们只能在探索中逐步前行,但是,石油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潘学模.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2).
3、人力资源会计――二十一世纪的会计主流[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8).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电算化 若干思考
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传统的人工财务管理,使会计审计以及核算等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高效便捷,但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运用来看较我国的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际运用以及日常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高效化以及自动化,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应积极加强自身学习来应对各种突发问题。
一、事业单位推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其内部专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很多会计人员看来,会计电算化就是计算机代替传统人工,只是改变了传统的核算手段,用计算机做出的账相对来说美观一些,没有其他实质性的用处,对会计职能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种看法只是看到了会计电算化的表面作用,缺乏对其本质的深入认识。还有部分财务人员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财务管理工作进步的一种表现,运用会计电算化技术可以树立起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形象,这种情况下只是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了一种口号和标志,人员素质以及工作内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还有少数财务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事业单位内部对外做的一种表面文章,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用计算机进行了部分财务核算,使会计软件得到不真正的使用。
(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运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既要对专业会计知识有全面的掌握,还要对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但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来看,这种综合性人才还非常缺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般只是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其他专业知识并没有深入的学习,所以在财务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掌握过硬的财务本领,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知识一窍不通,这是在事业单位普及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
(三)会计电算化容易导致财务信息的泄漏
我国事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还不太成熟,这些漏洞给某些不法人员侵占国家财产以及营私舞弊提供了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逐渐普及,各种贪污现象也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会计电算化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许多财务信息通过管理漏洞被恶意篡改、删除或者复制,甚至整个财务系统都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袭流失大量的财务数据,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威胁,这种网络犯罪管理起来与普通的财务犯罪不同,往往没有一定的犯罪痕迹,所以,保密以及安全问题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四)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都是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制定出来的,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与改进,致使制度中的很多条款与实际情况不符,给部分官员的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还有就是,内部管理比较混乱,部分管理人员利用自身的权力来侵吞国家的财产,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
要改变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首先要使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电算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引领财务人员逐渐改变对会计电算化的偏见。在这个基础上,财务管理者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来开展各种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人员走出会计电算化只是具有记账功能这一误区,并把报账、算账以及记账等各种繁琐的工作用计算机代替人工,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以及时间对财务进行管理,使资产的分析与评估更到位。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的职能不断深入到会计工作的内部,纠正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错误看法。
(二)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技能。首先,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安排财务管理者进行外出学习或者出国深造,使财务管理者具备较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等管理者的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后再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时可以从基础财务工作做起,比如说通过计算机整理财务资料,以此来提高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的运用水平,然后逐渐把相关财务工作由人工变为计算机工作,进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内部的普及。
(三)做好财务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泄露给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财务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首先,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软件应设置密码保护,这样可以阻止非法人员的进入;也可以设置访问资料权限,确保财务信息只对相关财务人员开放,这样可以确保相关财务数据的安全;财务管理者还要利用网络防毒、身份识别以及防火墙技术等来防止网络黑客以及各种网络病毒的入侵,以此来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还有就是,财务管理者要对财务信息以及财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以免出现数据丢失问题。
(四)健全相关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应制定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防止出现私吞公款、泄露财务数据等现象。首先,财务管理部门应实行分级制约式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各层管理人员相互制约与监督;其次,要对财务部门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定期审核,检查财务管理以及各种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规范,对于不规范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还有就是,财务支出必须要出示相关凭据,并认真核对与其他数据是否一致,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三、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的益处
(一)使传统的会计职能得到转变
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内部的使用使传统的人工做账转变为电脑自动化做账,专业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时间大大降低,会计人员的职能不再是单纯地进行财务核算,而是更多地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会计职能,促进了会计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二)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系统化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财务人员通过查找以及整理各种原始的财务凭证,从中获取相关财务信息,进行调整以后生成相关的财务报表供日常工作的财务数据查询,这些工作量大繁琐,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而且效率极其低下。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数据管理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有专门的系统化的管理软件,使财务数据一目了然,查找起来节省时间,而且利用计算机管理财务可以根据最优化的财务管理方案大大降低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种财政支出。
(三)可以有效促进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就必须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这就给财务人员提升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与平台,很多普通的出纳以及会计等经过培训成了综合技术较高的电算化人才,使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更新与进步。还有就是,财务人员通过学习对计算机知识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不仅能够维护相关软件的正常化运行,也能够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甚至开发出新的软件,这种财务管理机制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专业财务管理团队更加强大,不仅可以有效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系统的正常运转,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积极与世界接轨,财务管理是我国经济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所以说,我国事业单位有必要普及会计电算化,这样才能迅速掌握不同地区的财务状况并及时作出反应,以保障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惠,温洪波.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应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
[2]吴奇峰.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3]吴丹.小议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实施[J].今日科苑,2009(16)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困境;优化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6.22.178
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变得日益紧密,很多国际大型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市场中本土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一些没有走出困境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 企业会计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的企业,将会面临无情的淘汰,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地革新自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方面财务管理仅仅是对公司的资金进行结算管理,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变得非常的丰富,它包括企业的融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权益分配和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2 转型时期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困境
2.1 财务成本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成本管理理念及方法不尽科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加有利的地位,从而获得更快的发展,可见企业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当下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目标成本法,另一种是计划成本法,这两种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自身的一些缺陷,例如再利用目标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需要划分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成本责任中心可以划分很多种类,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可控或不可控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费用归入不明确的现象。
(2)成本管理方法手段未成体系。应该渗透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应该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审查,把各环节中不应该出现的费用进行精简,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本控制决策,同时在后期的生产管理中还需要加强监督,控制成本审批。形成一种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如涵盖成本预算、决策、计划、控制、核算与分析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体系。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财务管理部门职能现存问题分析
(1)企业的财务机构职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财务的职能落实情况对于企业财务功能的实现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当下企业财务机构功能的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的财务机构功能还比较原始,没有在新的形势下担负起其本应该具有的功能,比如财务机构中的价税科,很多企业其财务价税科的工作内容还停留在基础业务方面,简单地进行企业税收的核算申报等方面,不能够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出相配套的税收筹划方案,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再如,价税管理的日常工作仅限于税金核算或汇总、纳税申报等,并没有针对某项政策或专门投资项目的税收筹划方案,无法从税收管理的层面去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撑。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我国企业中,这是我国当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项重大的问题。
(2)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够协调。企业财务部门所制定资金管理方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一些重要方案制定的时候应该要求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只有将各部门的意见要求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的决策才能更好地落实,才是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决策,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在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制定一些资金管理方案时,不能够及时的采纳各部门的意见,造成企业运行困难的现象,例如企业商品定价方面,就需要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市场部门与销售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首先由财务部的价税科根据成本科提供的基础数据,再结合企业的管理费用制定出产品的初步价格,然后再由企管部市场管理科结合市场中的实际需求状况对产品进行二次定价,最后由销售部营销管理科结合销售中的实际状况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从价格的制定过程来看,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企业的销售部门和市场部门应该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实际情况是企业财务部门制定的产品价格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2.3 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上市公司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对财务数据过于依赖。在当下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功能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由于其自身职能的原因所制定的预算并不十分的科学,财务部除了要制定企业的预算还要负责企业财务报表的制定,这两项职责由于要求的不同,所制定的财务数据不相吻合。
(2)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预算编制完成以后的落实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把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真正的落实下去,才能够起到控制企业成本、助力企业目标实现的作用,要想使企业的预算真正的落实就需要加强对预算落实状况的监督,当下很多企业把预算落实情况的监督功能交由财务部负责,而财务部门并没有把企业各部门的预算细分到月,或者细分到季度,这样在对各部门的预算使用状况进行监督的时候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篇6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区别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两种类型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存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在2007年11月第一版的财政部会计资格中心编著的《中级会计实务》的第143页例8~6如下: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公司因经营战略发生较大调整,原生产用设备、原材料等已不符合生产新产品的需要,经与乙公司协商,将其生产用设备、原材料与乙公司生产用设备、专利权和库存商品进行交换。甲公司换出设备的原价8000000元,已提折旧5000000元,公允价值4000000元;原材料的账面价值2000000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2200000元。乙公司换出设备的原价7000000元,已提折旧4000000元,公允价值3200000元;专利权的账面价值1800000元,公允价值2200000元;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600000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800000元。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换出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并假定在交换过程中除增值税以外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换入的乙公司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换入的乙公司的专利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换入的乙公司的库存商品作为库存商品核算。乙公司换入的甲公司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换入的甲公司的原材料作为库存原材料核算。假定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0
贷:固定资产7000000
借:原材料2064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0
固定资产 3097200
营业外支出2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0
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无形资产 18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00000
贷:库存商品600000
在上述乙公司会计处理的第二笔分录中,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为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方金额为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并将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与贷方的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本题中体现为“营业外支出”)。
笔者认为:上述乙公司会计处理的第二笔分录中,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但贷方对换出的库存商品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借方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与贷方的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换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本题中体现为“营业外支出”),此处理与《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相抵触。按该准则规定,因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应确认损益。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中,不应对换出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应按其账面价值计量。
笔者对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0
贷:固定资产7000000
借:原材料 2064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0
固定资产 3097200
贷:库存商品 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0
固定资产清理3000000
无形资产1800000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跨国经营
一、引言
跨国经营浪潮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进行研究。其中,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因素综合决定的。这两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然而,大部分关于跨国经营的文献都着重研究生产型和销售型的企业,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这类的服务型行业的尚不多见。本文对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和德勤,简称“四大所”)的跨国经营进行了研究。
二、“四大所”在中国跨国经营的现状
(一)市场的规模 截止2006年普华永道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共聘用员工约逾7800人,其中包括270名合伙人,并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及西安等多个内地城市设立办事处;毕马威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开设有九家办事处,拥有专业人员超过5200人;安永(中国)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澳门、深圳和武汉都设有事务所,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员工超过45000名;德勤先后在北京、大连、广州、澳门、南京、深圳、苏州和天津设立办事处,拥有员工6000多名。
(二)行业中的地位 在中国会计师行业中“四大所”无可置疑地处于领导地位。普华永道在中国拥有最为庞大的客户群;毕马威在审计香港和内地100大上市公司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按市值计算)分别为47%和30%;安永在为中国大陆企业到香港联交所上市提供财务和咨询服务方面占据领导地位,并且帮助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和B股;德勤在中国为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本地一些重要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香港,德勤为大约三分之一的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分别以9亿、4.3亿、3.7亿和3.2亿元的收入位居前四,而位居其后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长江、岳华、信永中和、中审、中瑞华恒信等事务所的收入则仅为1亿元左右,与“四大所”相差甚远。2006年12月公布的收入信息显示:普华永道18亿、安永9.7亿、毕马威9.1亿、德勤9亿。“四大”均获成倍增长。而国内所还在1亿多徘徊,上海立信长江最高1.8亿。“四大所”将跨国经营的主力移师中国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行业领导地位,不仅仅是由若干外部推动力量所推动,更主要的因为其强烈国际化内部动因所驱使。
三、“四大所”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一)垄断优势理论 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是指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活动,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ymer)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后美国学者Charles 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1)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有一些障碍和干扰,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垄断、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好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公布的《咨询服务的可贸易性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归结为三大障碍:信息障碍、人际沟通障碍和法律障碍。第一,信息障碍。要提供审计、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等服务,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必须对客户所处地区的经济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其次事务所必须对当地与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十分熟悉;此外,提供税务咨询要求事务所要十分清楚当地的税务法规。第二,人际沟通障碍。一方面审计等咨询服务有着很强的服务性,所以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尽可能地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清楚了解客户的情况和需要;另一方面,除了沟通外,由于行业的特性,会计师必须与客户建立一种共同信赖,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客观性。这都需要会计师亲自与客户接触。第三,法律障碍。所谓法律障碍就是国际上目前尚没有一个共同的注册会计师互相认可机制。即使在欧盟这样融合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成员国都未能做到完全认可其他成员国的注册会计师。上述的市场不完全性决定了“四大所”不可能通过传统国际贸易的方法输出会计咨询服务,要绕开这三大障碍,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到客户所在的国家设立自己的分所来提供服务。(2)所谓垄断性优势就是企业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具体体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四大所”的垄断优势集中在:第一,经验优势。“四大所”都是从19世纪初就陆续成立,已经发展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行业专业经验,这是后来者所无法比拟的。第二,品牌优势。咨询服务的行业特性决定了供求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四大所”在行业中拥有无可比拟的服务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超卓的国际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品牌优势,这种优势足以给任何一个客户购买其服务的信心。第三,信息优势。“四大所”在实行跨国经营的同时都建立了一套全球化的网络。信息的互通和流动性可以使它们在不同的市场上占据了信息优势。内部核心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可以使员工从其他地区的同事学习到可以解决自己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同时公司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员工培训,这大大提供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综上所述,“四大所”这些特有的垄断优势使其能够绕开三大障碍,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早期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
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东道国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四大所”跨国经营的动因正吻合了内部化和区位优势理论:(1)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实行内部化的动机与企业的性质有关。“四大所”具有非常强烈的内部化动机,这是由于“四大所”提供的产品是知识,而“知识产品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吴先明,2005)。具体说来,“四大所”的内部化优势就是公司内部的会计标准和程序的控制。“四大所”内部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在跨国经营时,可以通过内部化将各自的优势植入到每个独立的子公司,实现内部的知识转移、知识保存和知识分享,从而规避买方的不确定性、避免市场交易泄密的风险,节约外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并增加利润。(2)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不仅是东道国的经济因素,政府的优惠政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商业便利措施,而且包含大型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所选择的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需求。联合国贸发会(2002)指出在战后的跨国经营浪潮,很多特大型的企业进行了跨国经营化,而这些公司里面绝大部分与“四大所”有业务关系,这就促使其子公司或分公司都需要“四大所”提供财务服务,以保持与母公司在财务统计和审计的一致性。在一次CIFAR组织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概65%的大型跨国公司会聘请与母公司一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可见,在中国市场上除了能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区位优势外,“四大所”的客户到哪个区位发展,在哪个区位就有“四大所”客户优势。
四、“四大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一)“四大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据统计,中国现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17万家国有企业、41万家外资企业、220多万家民营企业,如此广阔的审计市场无疑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众所周知,“四大所”的收费标准一般比国内所高出几倍,可是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审计业务都由他们完成的。清华大学的陈朝武认为当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四大所”不会冒着损害声誉的风险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另一方面,即使发生审计失败,因其赔偿能力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接受“四大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而公司管理层也愿意为聘请“四大所”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此外,中国官方也对国际“四大所”会计师事务所推崇备至。2001年底,证监会A股补充审计通知,即证监发[2001]162号文: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拟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的上市公司,需要提供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补充财务报告。可见,“四大所”未来在中国市场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再加上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强大的品牌优势和超卓的社会声誉,“四大所”将继续保持在中国会计师行业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挑战 虽然,“四大所”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竞争和挑战。(1)“四大所”之间的竞争。由于中国会计业市场的不成熟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四大所”凭借其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占据了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四大所”间的竞争也就成为了会计师行业竞争的主旋律。“四大所”间的竞争主要是争夺客户和人才这两种资源:第一,客户源的竞争。客户基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事务所的业绩和收入,特别是中国市场中的跨国企业,中国本土的大型国企,更是“四大所”的必争之地。例如,普华永道降低了对客户大小的要求,不再单纯追求为大客户服务,而是不断开拓优质的中小客户,以求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客户群;相反,毕马威则在国内建立起银行、金融、电讯、石化、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划分的专责团队,专门针对特定的客户,通常是一些“优质”的客户,以专业化的服务使收入最大化。第二,人力资源的竞争。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每年“四大所”都会录用大批的毕业生,能否吸收得到高素质和合适的人才决定了事务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四大所”的校园招聘都总是毕业生求职市场上的焦点。“四大所”着重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给毕业生开出的薪酬在外企当中有相当的竞争力。(2)“四大所”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对于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所的收费一般高出国内所2-5倍。表面上,国内所的收费是具有竞争力的,但是,会计师行业收费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提供服务的质量,而国内所在质量方面比起“四大所”是有很大差距的。国内所不可能单纯地通过低收费去吸引大客户。因此,四大所垄断了大企业的审计业务;而国内所则依靠低价优势在小企业的审计市场上与“四大所”竞争。
(三)行业特性引起的问题 “四大所”由于其行业特性,不断面临劳资纠纷的考验。长时间工作、加班加点都是会计师行业工作人员所不可避免的。“四大所”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华永道2004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公司所遭遇的集体罢工事件,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普华永道的工作量巨大,员工一般每周工作七天,工作时间为50到60小时,而公司却没有给予员工合理的加班费。虽然,普华永道给一名新员工的月薪可达到5000人民币,但与其超负荷的劳动强度相比,员工只可以算是廉价劳动力,所以在中国区域“普华永道”可能成为“廉价高级包身工”最为贴切的代名词。长时间的罢工会导致相关业务延期,影响接单数量,更为危险的是,普华苦心打造、视若珍宝的百年招牌和受人尊敬的商业声誉将严重受损。虽然不是所有的“四大所”都面临着这么严重的劳资纠纷,但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将会不断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
五、“四大所”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启示
(一)制度与机制方面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注册会计师审计发达的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成熟,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还没有达到同国外同行相提并论的地步;执业环境不成熟,受到诸如收费普遍偏低、审计市场不平等竞争、行政干预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策部门应该赋予本土事务所同等的待遇,这样才有一个公平的平台让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四大所”的到来可以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它们在行业中所累积的先进经验,对业务质量的追求和对行业专业性的高度重视是国内所有从业人员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四大所”不断与中国市场的融合,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完善和建立起一套科学,先进和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会计审计系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篇8
一、新业务需求市场分析
(一)企业需求分析
1.国际化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趋势将更加明显。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迫切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为其提供海外市场分析、并购重组及海外投融资方案设计、国际化营销及管理战略等高附加值服务。
2.信息需求
信息具有价值和成本两个特征。生产、营销、财务曾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然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是有价值的,企业界已达成共识。经济环境变化迅速,信息也是瞬息万变。能否跟上信息变化的步伐,对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关键。决策者信息的获取是存在信息成本的,而注册会计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获取相关信息相对容易。因此,企业对注册会计师信息需求业务大幅增加。
3.融资服务需求
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并引起了一定社会问题,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依靠自身努力打通融资渠道,如构建诚信机制、融资方案设计等。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借助会计师事务所搭起信用体系桥梁,打好融资基石。企业也可以借助注册会计师的专业优势为其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实现融资综合成本最小化。
4.税务服务需求
税收也是影响企业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税收政策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于2012年在部分地区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我国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配套实施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特殊区域,诸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桥头堡”建设等税收优惠区域。有志于投资特殊区域的投资者对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外包等业务需求极大。
5.会计与财务外包需求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主流观点,也被大多数企业采纳。许多企业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产品业务,而将会计、财务等业务进行外包,进而实现共赢。中注协为支持该业务发展,专门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探索在新形势下,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我国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不断扩容、升级,会计、财务外包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6.内部审计外部化需求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管理、财务等制度的执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及财务信息质量。而现实存在的情况是:企业内部审计或多或少会受到内部干扰,影响其独立性,甚至出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作舞弊,共同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内部审计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也是企业自身为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明智选择。
(二)政府需求分析
1.政府审计外部化
当前,政府职能正在由“管理”向“服务”创新转变。这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服务领域,向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延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等的,要求医疗机构、高校、基金会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其财务报表,完善相关报表审计制度,这些都是政府审计外部化的探索。随着探索效果的凸显,政府审计外部化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2.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我国经济的一大主题。201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国资委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即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是国有产权改革事业成功的关键。中注协于2011年4月与云南省注协、云南省国资委共同成立了云南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探索注册会计师为国有企业提供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效果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境外投资管理、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执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业务。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将对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产生极大需求。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服务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可谓遍地开花,目前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等新区、云南桥头堡等沿边开放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并存,各地方还有自己规划的经济区。经济区域划定之后,如何规划,如何组织,如何建设,建设过程的配套服务如何开展等都是各大经济区面临的挑战。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区的建设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更加宽广的业务拓展空间。
4.监管机制的完善
监管制度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但是并非监管制度越多,市场运行得就越好,监管制度应兼顾效率。我国存在多头监管制度,不同监管机构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就存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其运行监管,国资委对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国税局与地税局对其税收分头监管等。而事实上这些监管之间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依据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特征与其专业性强的优势可以接受不同监管部门的共同委托,兼顾各自需求开展业务,实现其各自目标,从而实现监管制度的联动效应。
二、新业务供给市场分析
(一)供给动因分析
1.获取竞争优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8026家会计师事务所(含分所)。审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审计边际贡献不断降低,尤其是随着21世纪审计诉讼的不断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审计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局面难以维持。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有必要借鉴国际事务所的经验,积极拓展新业务,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2.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诸多风险,能否开发出新客户存在风险,客户自身风险也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执业过程中存在风险,执业后还面临诉讼风险等。因此风险管理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永恒主题。投资学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的不同业务对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投资,也可以采用业务多元化进行风险组合来降低其风险。尤其是当前审计业务边际利润降低的情况下,如何拓展新业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管理的关键。
3.优化人才结构
在现代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审计业务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要求也早已超出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领域,已经涉足到计算机、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注册会计师拓展工程审计、税务咨询、管理咨询、网域鉴证等业务一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增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适应当前业务的需要,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优化人才结构的需要。
4.做强做大注册会计师行业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大力实施做强做大战略、国际准则趋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新业务拓展等五大战略。这五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做强做大是核心,准则趋同是前提,人才培养是基础,信息化建设是配套,新业务拓展是具体实现方式。而新业务拓展又严重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做强做大,依赖于人才、信息化、准则趋同等,五者关联度十分高。
(二)供给能力分析——基于SWOT分析
市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存在大量需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对拓展新业务又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其自身能力是关键。
1.优势(Strengths)
(1)良好信誉和质量保证。注册会计师享有独立、客观、公正和良好执业行为等社会声誉。注册会计师取得执业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尤其是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后,实行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的实施,我国新审计准则的出台,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已经形成了以职业道德守则为核心,以业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为主体,以后续教育为补充的完整体系,从而保证了服务的高质量。
(2)相对稳定的市场。由于客户转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约束和中注协将年报审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重点监管对象两方面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客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市场的稳定性又加深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客户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发展战略等的了解,由此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也使得其拓展新业务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得以提高。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风险领域,更好地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可以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声誉资本投资,进一步开拓新业务市场。
(3)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实力增强。前百强事务所业务收入的连续增长,且高端收入事务所比重呈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9.39亿元,增幅为4.8%;2010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24.93亿元,增幅为12.1%。其中2010年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事务所数量为38家,比2009年增加了4家;业务收入超过5千万元的事务数量也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0家,达到67家。特别地,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即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达到10.4亿元。
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人数增多,人均业务收入也持续增加。2010年前百家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在2009年23124人的基础上增加了1844人,发展为24968人,增幅为8%;而人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3%。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实力增强,为新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劣势(Weaknesses)
(1)缺乏新业务准则、指南。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我国权威的审计准则是分不开的。新审计准则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使得实务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如针对现在企业扩张的现实背景,专门制定了企业集团审计准则用以指导对控制关系比较复杂的母子公司、总分公司的业务审计,从而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而目前新业务方面的准则却很少,使得注册会计师拓展新业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规范的新业务工作底稿、业务操作指南、报告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注册会计师开展新业务。
(2)内部治理存在缺陷。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是其他几种组织形式的综合创新,在强调注册会计师无限责任的同时,又主张区分注册会计师本身是否存在过错、过失的责任,区别对待有过错与无过错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充分体现了“人合、事合”的统一。然而,我国事务所采用此种组织形式的比重较小,大多选择有限责任制,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
3.机会(Opportunities)
(1)政策支持力度大。我国自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实施以来,作为配套措施的新业务拓展战略也得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医疗机构、高等学校、基金会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推行。尤其是2010年中注协将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战略之后,出台了许多与之配套的政策,如新业务拓展网站建设、会计服务基地建设、新业务指导目录等。
(2)强大的智力支撑。我国从1991年开始为选拔优秀人才而实行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至2011年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20次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且报考人数与合格人数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为配合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注协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人才培养战略。目前正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培养会计、审计领军人才;通过中外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通过高校会计学CPA专业方向项目培养CPA行业后备人才。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3)社会宣传力度大。中注协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加大了宣传和经验交流力度。中注协以“新业务拓展网页”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网上服务平台”为主阵地,加大对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工作成果宣传推介力度;以举行新业务拓展论坛为平台,加强交流。如中注协2011年组织完成新业务拓展有奖征文评选和刊发工作,编辑出版《新业务拓展战略:政策、理论与实践》特刊,成功举办2012年首届“京交会”会计服务系列活动展,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推介力度。
(4)行业信息化战略启动。2010年中注协将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战略上升为行业战略。2011年2月,行业信息化战略正式启动。2011年12月,中注协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信息化战略的启动和实施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4.威胁(Threats)
(1)独立性威胁。我国于2010年7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 职业道德守则》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做了相关规定,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1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三章规定:“第十条,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性,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性。第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办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采取措施,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的独立性。”这些规定对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新形势下,非审计业务类型多,具体业务对独立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过于粗糙的独立性规定在新业务拓展过程中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2)行业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加入WTO与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两方面原因,越来越多国际会计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国际会计公司在资金实力、高端人才、执业能力、公关能力、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无法与四大匹敌,临着巨大冲击和竞争压力。
通过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SWOT分析(见表3)发现,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有着自身优势和良好机会。在政府与行业协会支持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战略的实施将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三、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方向建议
(一)深化、延伸传统鉴证业务
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定业务,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鉴证业务的关键是如何拓展、深化该项业务。我国审计体系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审计业务倾向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执行。目前已在医疗、教育事业单位试点,将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领域延伸到行政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应主动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绩效评价、企业破产及重组过程中的评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战略咨询等。同时,为提高企业的管理,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也成为大型企业的选择。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借此机遇,大力拓展原属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二)创新税务服务
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涉税服务。通过成功的涉税服务,反过来可以促进审计等业务的拓展。随着我国企业跨境投资的推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熟悉投资国的法律、政策,而这些都具有动态特征。能否跟上法律、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投融资、税收等方面政策的变化,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事务所提供国际投资、税收咨询、筹划等服务成为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三)充实管理咨询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其高层次的管理咨询需求日益增多。注册会计师可以持续跟进企业,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提供不同的服务。在企业开业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承办开业事宜,如工商、税务登记、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等;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承办提供综合秘书服务、内部控制评价、投融资方案设计、会计财务外包服务、业绩评价等管理咨询业务;在企业重组改制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并购对象,设计并购重组方案等管理咨询业务;在企业破产、清算和结业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提供破产管理人业务。
(四)参与区域经济规划服务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八章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紧密结合国家对区域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拓展战略咨询、产业规划、专业鉴证支持服务,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及其重点产业布局,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五)完善其他专业服务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开发区征地拆迁等的开展,使注册会计师拓展城市、开发区拆迁补助审计,维护城中村村民、开发区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可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建设,以及国家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不断完善,居民投资规模将会增大,借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拓展个人理财规划业务。
四、完善新业务拓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新业务需求与供给桥梁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优势,充分搜集并及时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信息;另一方面,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拓展新业务的供给能力,如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包括业务技能、信息化手段、国际经验等,以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保证新业务质量。
(二)完善新业务执业标准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新业务,大多数属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标准指导,因此中注协应当组织新业务拓展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及时总结探索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新业务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会计服务基地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以便尽快出台相关业务的业务约定书、业务执行规范、业务工作底稿、报告等标准以更好地指导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
(三)完善监管制度
篇9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力求企业内部成本的节约,着眼于公司内部成本管理,是一种注重短期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不能再将眼光放在短期利益的增加之上,而是要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所以将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运用于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所寻求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
1 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结合的优势
当代价值链成本管理改变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并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它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作业分解成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影响这些活动的动因进行解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消除不增值作业,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使企业明确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价值链会计下的成本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
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能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有效控制。能够使企业较好地管理由物料到产品加工再到成品销售过程中与整个价值链相关的成本,更好地优化核心企业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把传统静态的成本管理发展成为对动态流程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整个价值链产业增值的目的,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也将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2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进入价值链条上的各作业环节,提供它们的价值增值情况,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2.1 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部过程的价值作业活动的集合。每个价值链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耗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找到最基本的价值链,消除那些不增值环节,明确企业内部价值链分布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分三步进行:
①找到企业价值产生的主要作业活动。找出企业的主要作业环节,剔除低效、无效的作业环节,组织、协调各种有效作业,使其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作业链,以便高效完成每项作业,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②对每项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应该对每个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记录其成本和收入,并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及时地获得成本控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意识。
③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是为了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以达成竞争优势,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识别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和措施来巩固企业的地位,使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2.2 行业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也叫纵向价值链,是指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目标消费群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企业旨在通过将有价值的生产作业活动和企业的供应商和购买商联系起来,明确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前向和后向整合,以达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理论认为,顾客是价值链的一部分,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以获取成本优势。
进行行业价值链成本分析,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找到行业价值点;其次,分析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解决或化解合作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得企业价值链合理对接,从而形成一条稳定的供销渠道,包括企业各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的影响及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对企业各价值活动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力求企业内部成本的节约,着眼于公司内部成本管理,是一种注重短期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不能再将眼光放在短期利益的增加之上,而是要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所以将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运用于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所寻求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
1 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结合的优势
当代价值链成本管理改变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并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它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作业分解成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影响这些活动的动因进行解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消除不增值作业,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使企业明确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价值链会计下的成本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
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能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有效控制。能够使企业较好地管理由物料到产品加工再到成品销售过程中与整个价值链相关的成本,更好地优化核心企业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把传统静态的成本管理发展成为对动态流程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整个价值链产业增值的目的,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也将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2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进入价值链条上的各作业环节,提供它们的价值增值情况,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2.1 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部过程的价值作业活动的集合。每个价值链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耗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找到最基本的价值链,消除那些不增值环节,明确企业内部价值链分布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分三步进行:①找到企业价值产生的主要作业活动。找出企业的主要作业环节,剔除低效、无效的作业环节,组织、协调各种有效作业,使其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作业链,以便高效完成每项作业,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对每项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应该对每个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记录其成本和收入,并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及时地获得成本控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意识。③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是为了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以达成竞争优势,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识别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和措施来巩固企业的地位,使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2.2 行业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也叫纵向价值链,是指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目标消费群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企业旨在通过将有价值的生产作业活动和企业的供应商和购买商联系起来,明确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前向和后向整合,以达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理论认为,顾客是价值链的一部分,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以获取成本优势。
进行行业价值链成本分析,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找到行业价值点;其次,分析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解决或化解合作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得企业价值链合理对接,从而形成一条稳定的供销渠道,包括企业各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的影响及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对企业各价值活动的影响。
2.3 竞争对手价值链
竞争对手价值链也叫横向价值链,主要解决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即企业与相同地位的竞争对手相比,如何提高竞争能力。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企业较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相对成本劣势或优势。通过对竞争对手情况的深入调查、具体分析、模拟测算等,掌握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水平和成本构成及成本各个项目支出情况,将这些情况与本企业产品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首先,识别和找到竞争者的价值链,并对该价值链具体价值活动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要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的成本情况及完成任务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了解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处于的地位,挖掘出可降低价值活动成本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3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目前,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关注和筹划的阶段。一些先行企业在对其进行应用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其运行成效,为今后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和保证。
3.1 建立完善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自从阎达五教授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后,我国学术界对其展开的讨论和研究多集中于一些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价值链理论框架。通过对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来不断地完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
3.2 转变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的减少而没有深入到价值链活动、作业及成本动因层次的管理,使管理者很难发现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再是盲目的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对企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谋划,创建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转变了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以顺利应用。
3.3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若将价值链会计理论在成本管理中进行广泛应用就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工作态度上还是在业务水平上。如果员工素质未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成本价值链上的很多有用信息可能会被忽略,这就会阻碍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实践需要是当务之急,也是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广泛运用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素云。作业成本管理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2008(2):96-97。
[2]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2):30-31。
[3]王磊。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7-11。
[4]王波,姜峰秀。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J]。会计之友,2008(2):36-37。
[5]陈晶晶,徐伟峰。我国价值链会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8(21):27-28。
[6]雷娜。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4-46。
- 上一篇:智慧建筑研究报告
-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营销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