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础教育;智慧型准教师;师德;研课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7-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未来在于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应该面向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智慧型的准教师。
一、智慧型准教师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型准教师呢?所谓“智慧”,即对事物有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发现智慧,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教育、培训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而“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规整智慧”的教师。师范类学生毕业后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师范类院校应该把准教师培养成智慧型的教师,这些教师就能够利用一些规则、制度、方法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乐于奉献、负责任,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栋梁之才。具体来说,智慧型准教师工作以后要能够做到:
1.要有很好的职业情感[2]。所谓职业情感即是真心的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真心奉献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同时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爱动不爱静、喜欢模仿和富有学习的心性。所以相对大学生教育起来要困难得多,要求教师要真心的爱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多发现各个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赏识教育,而不是去体罚、口罚孩子。
2.要深刻理解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过程。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3]。作为这个阶段的老师要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熟练掌握儿童在各个时期的自然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打下基础,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规律,使孩子在人生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获得各自的充分发展与人生成功,都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3.要有终身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阅读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知识积累、智力培养、思想发展,都与大量阅读分不开。因此,这个阶段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同时,只有具有坚持学习的习惯,教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外提高其科研和教育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那么,作为师范院校,该如何培养出这种智慧型的准教师呢?
二、智慧型准教师的培养方法
1.加强师德教育。师德也即是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以及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关系,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其主要内涵包括:品德高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4]。师范类学生在经过专业教育后,将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要对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准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关爱他们。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每个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其作为教师的职业追求,真心的喜欢教育事业。培养准教师的高校教师还应该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其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外,加强情商类课程的开设,舒瓦茨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指出:“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外,还需要掌握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美国大学普及的“社会与情感课程”、“生命技能”、“人生技能”、“情绪情感的判断与分析”等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师范院校可以考虑开设类似专门的情商类课程,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认知调控和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调控能力[5]。
2.加大儿童心理学类课程开设。师范院校要加大儿童心理学课程开设,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阶段对于每个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开设这个课程的同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经常带学生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观察记录,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比较,从而加深其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孩子的成长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绘出孩子成长的各个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进行何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3.开设图书馆课,培养准教师的良好阅读和学习习惯。要培养准教师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们推荐和分享各种比较好的书籍,包括诗歌、文学、历史等等,同时留意报纸和网络上的好书推荐,多到图书馆浏览新书。另外,学校要设立图书馆课,所谓图书馆课就是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出不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题目,然后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他们在图书馆搜集资料并整理讨论,然后回到教师各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轰动美国的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培养出了大量热爱阅读的学生。
4.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课教学。“研课”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源起于日本[6]。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美国,在准教师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Linda Sims和Daniel Walsh[7]认为,有效率的教师不只是一般性地了解教学,还要理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收集并解释课堂数据,正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检验教学效果等。教学观的转变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最好尽早开始。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帮助准教师发展从教学中学习教学的能力,而研课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做法。研课类似于大学教师中的公开课,其基本过程是:研课计划――上课――观课――研究报告――修改设计――总结报告[8]。研课时需要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可以开展与教学实习结合的研课、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课等。在学生研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指导、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总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更要起到示范作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智慧型基础教育的教师。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因为自己对儿童的关心而关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22.
[2]李星贵,陈理宣,殷焕举.准教师职业情感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1,(3):120-121.
[3]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4]董耀金,冯占辉.论师范类大学生的师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5):45-46.
[5]周静.论教师情感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1,(4):46-48.
[6]Lewis C, Perry R, Hurd J. A Deeper Look at Lesson Study[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4, 61(5):18.
篇2
【 关键词 】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物联网
1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教育信息化也因此孕育而生。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国教育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于2004年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由此全面推动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回首高校信息化建设历史,主要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三个阶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出现,建设“智慧校园”则成为推进各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2 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的实质是依托已有的网络、信息化环境,利用虚拟化、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深化“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如智慧地球一样,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围绕智能化做文章,通过跨平台的信息共享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并将其融入学校的各个服务领域,全方位实现教育信息化。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3 智慧校园建设
3.1 建设思路
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业务服务和业务数据信息集成,进一步扩展“校园卡”功能,逐步实现服务的自助化、智能化,达到信息、服务的自动流转,以智慧学习推动学习方式改革、以智慧工作让管理更轻松、以智慧生活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最终实现校园智慧化。
3.2 建设内容
3.2.1统一数据平台
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多年来由于受到资金、人员、规划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各部门业务管理信息化大都各行其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遵从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了诸多个信息孤岛。而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了解决信息孤单问题,而大都被迫建立了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并根据各自院校特点形成了内容不一的标准库。该库基本确立了学校的信息类、管理类和技术类规范,确定了各类基础数据的权威来源。但其由于缺少各业务系统产生的独有数据,如教职工职称信息、科研信息、资产信息等,从而无法实现对这些数据的二次加工,形成校情分析报告,为领导、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决策参考。而统一的数据平台,可通过交换平台,为其获取各类特色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最终形成各类数据报表,同时通过预警机制为各类人员主动发送预警信息。其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3.2.2统一信息
高校传统的信息都是基于固定橱窗、宣传海报等形式,这些方式传播手段落后、传播形式单一、接受方式被动,而且信息也不够及时。采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统一推送平台,它能够采用网络视频、智能终端、LED大屏等设备,使传播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更加及时准确。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各平台的信息集中管控,使得各终端上播放的内容、素材、版式、播放时间等统一。同时利用站群技术,搭建校园站群系统,实现对各级新闻网站的统一管理,加强对各部门二级网站安全管控,并以此实现对全校各级各类新闻的一站式检索。
3.2.3统一身份认证
通过对不同应用系统的身份存贮方式、统一认证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使同一用户在所有应用系统中的身份一致,各应用系统无需关注身份认证的过程。在结构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由认证管理模块、认证服务器、身份信息存贮服务器三个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该系统,有效解决了登录不同系统重复认证等弊端,提高了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协同效率。
3.2.4移动应用平台
移动应用作为数字校园的扩展,它弥补了数字校园的不足,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关心的内容,教师在校内外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了解办公、教学等相关信息,进行公文审阅、调课申请等事宜处理。学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看课表、成绩等信息。系统架构采用移动应用式平台,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部署应用。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3.2.5智慧校园卡
利用RFID技术、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扩展校园卡功能,实现校园出入管理、公寓管理、校内考勤管理、图书定位检索和自动分拣、机房上机电源智能控制、24小时自助实验等智能化管控,提高校务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能耗。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全面、可以指引数字校园继续前进的方向,如果不能拥有一个深层次的定义,它就不能从本质上进一步促进数字校园的发展。同时,“智慧校园”也不能仅仅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通信,它必须要有数字资源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宓鋪,郭清顺.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8.
[2] 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3]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26).
[4] 王雷.RFID芯片在物联网应用中的设计与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5).
[5] 张大军,李运发,郑周.云计算中数据资源的安全共享机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
基金项目: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1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12)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智慧;培养
一、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基本内容
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智慧、实践教育智慧和价值教育智慧:
(一)理论教育智慧
幼儿教师的理论教育智慧不等同于理论教育知识,理论教育智慧涵盖教育意识、思维和理智三个方面。可见理论教育智慧既有幼儿教师认识、并能动反映的外在客体,又有主体在认识与反映过程中对自身积极的自我调适。理论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思维、判断、处理的认知活动中,是幼儿教师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系统处理,将客体转化为主体,最终达到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实践教育智慧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幼儿园的教育情境是复杂的、可变的,实践教育智慧即能合理处理真实情境中的教育问题、冲突和矛盾的知识和行动方式。可见,实践教育智慧涵盖着如何使教育理论更好的应用并指导实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规整并创造出新的经验、理论以促进未来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动态的幼儿园环境中,幼儿教师的实践教育智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造、完善的过程。
(三)价值教育智慧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的价值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和教育信仰方面。其中,教育情感包括道德感、责任心以及同情心,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感归根结底是对幼儿的热爱。正是这种以“爱”为基础的情感使幼儿教师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对幼儿负责,并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教育意志是教师对教育意识的能动性调节,并向外部动作的一种积极转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是以幼儿教师的教育目的为指向,并以解决工作中难以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问题为着眼点;教育信仰就是以情感为基础,意志为调控,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追求。三者密不可分、相互配合,最终体现为幼儿教师的价值教育智慧。
二、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加强理论学习
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以理论为基础。对教育本质和属性的认识是幼儿教师应回答的首要问题。“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是指对教育所承担的独特社会功能的特殊性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教育所具有的内部的基本关系的理解”。要完成这些“理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此,幼儿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主要包括职前、在职培训与个人学习。
幼儿教师的培训关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也是最为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知识获得手段。“通过提升教师培训中的人文关怀层次加强教育理论的传播,是当前发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智慧方面急需下力之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学习者保持相互了解,彼此悦纳,保持互动的关系。
(二)切实开展实践创造
其一,教育叙事研究是获得教育智慧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特定教育故事、教育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口头或书面叙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并产生教育经验的过程。幼儿教师应善于观察教育生活细节,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深度剖析问题背后的意义。其二,反思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情境中实践向理论转化的途径。研究者要以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为前提,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方法本身进行反思,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教育叙事研究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弊端。其三,投身实践是最根本的途径。要使自身理论知识行之有效的应用于教育,幼儿教师在教育行动之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偏离教育目的的行为,在行动中随机应变适应新情况的教育机智,在行动后内省并优化理论结构,都是在实践中发展教育智慧的体现。
(三)努力提升教育敏感力
要提升教育敏感力,首先,要以“爱”为基础。幼儿教师要保持对职业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对教育本质和属性的清晰明了、对生命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教育“真、善、美”的认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一个缺乏爱心,充斥着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很难关注到教育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是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其次,除了爱与责任感,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感官与思维的训练提高教育敏感力。感官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幼儿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工作中“麻木”,以至于对孩子和幼儿园中的一些问题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并净化幼儿教师的心灵,使之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和好奇心,提高感官的感受性和开放性。幼儿教师通过正向、逆向和发散的思维训练,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幼儿园常见的现象,并产生新的问题与思路,进而培养问题意识与发现意识。
参考文献:
[1]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论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策略.贵州社会科学2008.4
篇4
【 关键词 】 智能化;智能教室;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
【 Abstract 】 The study of smart classroom and wisdom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 new important tas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 product of the stage of the classroo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mart classroom has been designed and used to serve the wisdom education, thus making it not only intelligent spa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also an ecosyste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 Keyword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mart classroom; wisdom classroom;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智能化环境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为此,人们也希望利用智能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院、智慧校园等智能化环境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智能教室”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目前,关于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全球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设计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智能教室的构成及功能
智能教室,又称“智慧教室”或“未来教室”。它的基本概念: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有设备(计算机、投影,音箱、交互白板等)及环境(温度、光线、空气质量等)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智能教室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它的构成体现出设备先进、操控方便、资源丰富、交互流畅、教学方式灵活等特征。
智能教室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方面,主要包括课堂笔记的自动化、课堂实录、设备控制自动化、智能远程教学等几个方面。
2.1 课堂笔记的自动化
传统的课堂模式经常是教师忙于讲课及板书,学生忙于听课与做笔记,而学生的听课与做笔记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这种模式显然对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不利的。在智能教室中,学生再也不用做笔记,只需认真听讲就行,教师的所有板书都可以自动保存起来,并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终端中,或者通过打印设备打印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比笔记记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板书、演示讲义、现场视音频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智能视讯设备”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自动上传到“教育云平台”中,成为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当学生有需要时,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复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补学错过的课程。
2.3 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智能教室的核心是互动,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设备。它集硬件与软件为一体,并连接到“教育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教学,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智能教室中,学生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进行互联,既可以实现教室内的小组互动,也可以与远程的学习者或专家进行互动,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学习。
2.4 远程教学的智能化
远程教学是智慧课堂的一个方向,智能教室引入交互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普通的教室空间增强为一个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的交互界面。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可以摆脱键盘、鼠标、显示器的束缚,而用语音、手势甚至身体语言等传统的授课经验来与远程学生进行交互。现场的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了,教师可以同时对现场和远程的学生进行授课。
2.5 教育云平台的运用
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它能够灵活地统一管理和调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个人终端,经互联网连接到教育云平台,获取学习信息服务。教育云平台能够发挥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在线的远程教与学的资源,并为学习者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能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
智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它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实施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智能教室的设计与应用都是为智慧课堂而服务的,智慧课堂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从智慧课堂模型中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的设计主要分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两方面。
3.1 课堂环境设计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学习支持环境。物理环境中,智慧课堂给课堂主体提供了高互动的教与学设备,能够有效支持课堂主体对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呈现。智能环境控制则给课堂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从光、温、声、空气质量等方面根据课堂的实时状态进行调节。创意空间布局则主要考虑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桌椅设施,以及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能够方便实施桌椅的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习支持环境由基于泛在网络的教育云平台进行支撑,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智慧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了解学与教的情况。
3.2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包括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程后设计,其中课中设计是最主要的部分。智慧课堂中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是由教育云平台实施的,所有学习资源的提取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均来源于或进入到“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中。课后的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环境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与同行交流,也可利用学习支持环境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交流。学生在课后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的个性化作业。
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是教育云平台的重要支撑,因为在智慧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生成的资源,而且智慧课堂中的学习需要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资源,需要为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时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提供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随需应变的学习资源服务。
4 结束语
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角度看,智能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环境,更是一个课堂生态系统,它为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创设了必要的条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会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智能教室是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形式,智能性也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加强智能教室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最终构建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和谐新型课堂/教室。
参考文献
[1] 高丹丹等.智慧课堂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11-15.
[2] 陈卫东,张志平.智慧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3-28.
[3] 陈卫东等.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 2011(8): 39-44.
[4] 王琴,王宝俊.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多媒体教室的研究与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2(1):65-7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社区教育中智能教室建设研究”(立项编号:YJ1326)和汕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智能教室与创新教学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GHBY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
【关键词】职教语文;素养:智慧教育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拥有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创新能力。而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智慧的具体表现,从这一角度而言,21世纪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就是对智慧教育的要求。因此,让“智慧教育”走进职业语文教学就成为一种需要。
变“识”为“智”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思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智慧正是在问题与探索中积累与成长。在古希腊人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所以,变“识”为“智”的关键点是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只要引导得当,一定能培养他们质疑、创新的能力。以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二是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学生在划分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种分歧和争议无疑便是质疑探究的起点。为了充分体现出质疑探究的特性,笔者在板书的设计上把几位同学的意见分别“冠名”,并让同学们找出分歧点,然后对分歧展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要想变“识”为“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反思,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经验、增长智慧。
变“识”为“智”策略之二——激发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呈现智慧的闪光点。
长期以来,职教学生的角色定位便受制于“适应论”的教育目标观,职教教师的角色便定位于课程目标的实施者、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课程成绩的终裁者。其实,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不能把学生当作“另类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容器。作为职教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予以理解、关心和信任。
笔者在教授《雷雨》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的看法就非常有见地:有的组别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有的组别则认为他对侍萍的怀念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有的组别的观点正好是以上两组观点的结合。
这种变“识”为“智”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多方搜集、筛选资料之后,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智慧来自于理智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创造新的人生。”。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个性和谐的发展,也就是人生智慧的发展。
变“识”为“智”策略之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完善自我,进发内在的成就感。
新课程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主要特色。
职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对于营销、旅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难、善于倾听、礼貌谦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可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智力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文秘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阅读、书写规范、表达准确、集思广益的习惯。可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作文交流、开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家电、电子技术、汽修等专业,重点培养理解阅读内容、分析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习惯。可通过完成图表、排列顺序、写程序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才有机会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学生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不能引起学生智慧的提升,不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智慧培养,即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靖国平,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2003(5)
[2]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3)
篇6
许云鸿(1993―)男,湖北人,学生,学生,本科,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体育研究。
张凤杰(1993―),女,土家族,湖北省利川人,学生,本科,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研究。
(1.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施恩 445000)
摘 要:篮球运动是作为强身健体的游戏项目和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存在和发展的。竞技篮球运动追求的是挑战人体极限,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健身篮球运动的目标是普通人的“身心两健”。目前的体育科学对篮球运动健身的理论研究较为贫乏,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篮球运动的健身的相关问题,并弄清篮球运动健身的发展趋势,以求明确我校篮球运动健身存在的现实意义,以求为我校篮球运动健身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篮球,健身,锻炼,快乐
当今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的体力劳动由机器完成脑力劳动的时间大量增加体力活动的机会减少、工作分散化、社会交往的难度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使人的生活更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人体机能的退化,由于缺乏体力活动人体各机能的活动经常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的水平线以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病”,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对人类的生息繁衍不利。二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在智力水平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缺乏必要的正常的社会交往人的心理问题较之以往更为普通和严重。
从本质上讲竞技运动与健身运动的最终归属有明显上的不同,前者追求的是挑战人体极限,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后者的目标是普通人的“身心两键”。竞技篮球运动对健身运动的推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人们通过观赏高水平的篮球竞赛真正体验了篮球运动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通过观赏篮球运动而通晓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方法,从而为自身的篮球实践奠定了基础,借鉴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某些技战术方法可提高自身的篮球运动水平,这对长期从事篮球运动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健身运动参与者只有通过运动实践才能达到目的。球迷只对篮球运动的观赏性感兴趣,他们把观赏篮球比赛而非参与篮球运动实践作为乐趣。当然观赏比赛也是一种娱乐形式既是对篮球技术的艺术欣赏也可以对自身不能直接参与运动进行心理补偿同样可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但不能发展体能,其精神和心理享受与运动的实践者有明显的区别。
健身体育具有社会性。它常被列入社会体育的范畴进行讨论,健身体育的社会性表明从事健身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人的自我孤立状态培养人的合作精神使个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集体性是篮球运动的特点之一,篮球运动以集体对抗的形式出现任何个人战术行动都是全队战术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篮球运动的参与者要具备较强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从事篮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的过程。正是基于篮球运动的集体性。
A.篮球源于游戏的健身功能
据研究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发明篮球之前就具有明确的;那就是要发明一项学生们喜欢的新的室内运动项目,让更多地参与活动,通过身体锻炼,使青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最佳的水平。着一目标所体现的实质是使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为篮球运动的诞生提供借鉴的是各种球类游戏,在篮球运动产生就有多种球类游戏出现,如棒球、冰球、曲棍球、足球、水球等。正是这些球类游戏以及更早的马雅人的球类游戏为奈史密斯提供了发明篮球运动的形象思维。实际上球类游戏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身体活动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其健身功能是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游戏作娱乐活动,大多是顺应教育后代的需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游戏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活动,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游戏中不仅需要进行身体运动同时要满足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追求。
B.篮球运动的愉悦身心功能
从事篮球运动的过程与人们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状态等有所不同,篮球运动过程提供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个人智慧而不与人们公认的道德标准相悖的机会如:虚实结合、相互制约等等,篮球运动中运动者表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机智灵活的运动行为被认为是运动智慧。从本质上看每个人智慧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欲望在日常状态下往往难以实现。
A.在形式和内容上将与竞技篮球有所不同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事物发展其复杂性越强,事物间呈现差异性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竞技篮球运动和健身篮球运动的发展两者存在的差异会越明显。随着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篮球运动已发展为具有高度组织性,采取市场化运作,具备常人难以达到的运动水平。极具观赏性的运动项目而篮球健身运动必然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篮球运动员以从事篮球运动为生而篮球健身运动却是人们闲暇时的游戏,其内容也与竞技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B.多元化趋势
作为竞技篮球运动全场之间的攻守对抗是唯一的比赛形式,而在大学生健身运动中全场;半场的对抗,二人制、三人制、四人制比赛的日趋流行使比赛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运动者之间的对抗甚至可以不用攻守的形式进行类似练习的运动形式进行比赛,如街头篮球游戏中许多耍球动作成为了运动技能的主体,篮球健身运动本属游戏性质,游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活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存在为篮球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孙民治
[2] 《运动的心理效应》.江西大学学报,杨丽华
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 人文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17-02
作者简介:雷岩玲(1964―),女,甘肃兰州人,研究生学历,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性别研究。
王奋前(1957―),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学历,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书记。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
一、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我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趋势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对新建本科大学而言,树立并凝练怎样的办学思想体系、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当中,作为体现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人才培养目标――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问题,而是将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文的教育理念与智慧的教学管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有机系统。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而后三个功能是人才培养这个主要功能衍生出来的。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质素就应该是科学,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期待其他三个功能的有效实现。这里所言的科学包涵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理念意义上的科学,一个是实践意义上的科学。
理念意义上的科学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践意义上的科学是: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高校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是很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被普遍弱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普遍存在着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忽视。
二、人文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其实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作为人而追求人的进步,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工人、农民、商人……而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教育应该促进人生的价值,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像样地活着。”[1]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也就是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个高校从业者都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高校管理者,从中应该学到什么是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人才不是指各科成绩都非常好的学生,而是指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指责,现行教育制度是抹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各方面的证据也隐隐说明了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支撑人文教育理念的绝不应该是短期的经济利益、一系列的奖惩、一整套的纪律等刚性结构,而是对人的道德感、良知、个性、意愿、天分等柔性因素的眷顾与改良。
作为教育者,如果学生把取得学位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就既违背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偏离了人文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拼命鼓吹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多么好,有多么的重要,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就像我们到市场买菜一样,我们都是要选自己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我们不仅仅应该注重社会价值,更应注重个人价值,有了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智慧的教学管理
在高校,有关管理方式的争议颇多。例如,就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其定位应该是警察式、保姆式,还是朋友式、师长式?就管理方式而言,是有效启发学生的自律感,还是缺少信任的统管?就管理效果而言,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上述这些,都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以往,我们管理的片面性就在于:只思考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不去思考哪些不用管、如何不管的问题。如果一所大学依靠理念、思想、观点来管理,并且把一种理念成功地变成了这所学校的主流文化的话,那么它的管理将会省力90%。因为最好的管理是不需要管理的管理。
为此,笔者十分赞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教授的观点:大学里面有权力,大学也少不了权力。各类管理的构成主要包涵了五个要素:权力、制度、目标、观念、人格。与别的机构有所不同的是,大学主要依靠的是后三项。制度与权力的作用是很大,但只有与后三项整合在一起才有效。“强制主要对行政有效,理性主要对思想有效,管理大学主要靠理性。管理大学应该是‘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所值;人为学者先’”。[2] (P.48 )
笔者认为,智慧的教学管理才是当下的高等教育应该提倡的。其模式应该是管理双方形成一种合作、共建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一种唇亡齿寒、唇伤齿痛的新型关系。管理者首先应该成为被要求者、被需要者和被信任者。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在柔性管理中争取最大的效能和最大的利益,从而让工作环境变得和谐而愉悦,让校园秩序变得柔和而井然。
综上所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只有是科学的、人文的、智慧的,我们的教育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理想局面:第一,让学生自己去决定他们是谁,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隐藏的假设就是,学生能够自己做出决定,他们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以便作出选择。第二,教师为了有效地教,就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学生,而不是越俎代庖,让学生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三,学生是各不相同的,教育应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总之,只有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的教育理念与智慧的教学管理的三方结义、和平共处,才能构建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大学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知识管理;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33-02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期盼,社会对教师地位与角色要求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03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极大满足新时代情境下社会各界对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但《纲要》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与大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理念与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脱轨,体育教师存在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促使其角色的转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树立正确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的关键。《纲要》指出大学体育教育本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体育教育应该从“以学生为本”出发,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为目的,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幸福生活。我国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经历了“运动技术”的体育教育观到当前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反应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认识的深化,也体现时代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宜教育行为背后必定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支持。
1.树立正确的体育发展观,即“健康第一”的观念。《纲要》指出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只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某一方面,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或单纯增强体质,没有真正理解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观”之间立体交叉式关系,缺乏整体眼光看待体育教育。实践层面的真正体育教育更是空中楼阁,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学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拓展体育活动时空,采取多元性的评价方法等方式以调动每个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二、注重大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管理,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知识管理是一种来自团队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人工智慧、软件工程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的组合概念。《纲要》指出: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知识管理是体育教师依据一定的预定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知识管理能力不强、对隐性知识管理不足以及知识创新与应用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大学体育教师通过注重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形成而提高知识管理有效性对于体育教师重新定位角色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强调的知识管理对象不是书本、教材的公共知识,更不是经过无意义学习而获取的知识,而是指经由教师实践形成的尚未外显化的带有较强个人色彩的知识与理论,即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三方面。隐性知识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与无数次的“工作现场”的激情碰撞以及其后的“顿悟”而产生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或活动后突发灵感而获得启发的。个人知识的关注表明了对教师自主地位、个体性的重视。大学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往往是通过在教学现场中运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理论知识习得的,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将教学的实践知识与已有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联系获得。目前,部分大学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为体育教师提供充分的自由民主空间以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向大学体育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时,淡化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绝对性,注重知识的价值性、境遇性及相对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提供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组织低结构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与趣味性等。实践知识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学科知识而忽视个体、脱离实际提出的。大学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需要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实践性,在实践中进行积极反思、主动思考如何解决实践中问题,提倡采取创设体育情境、体育问题解决等形式。这三类知识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其形成过程是发生在同一个时空境遇当中,带着问题与疑惑进而积极主动思考的实践性场景。
三、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养成,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这个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辨别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伦理知识和行动能力等方面构成。《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促进实践智慧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多样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性。因此,依赖体育学科理论知识或只掌握某项体育教学能力是很难胜任复杂体育教育实践情境的。这就要求当代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与技巧,更要拥有体育教学的艺术与智慧。这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
体育教学艺术与智慧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课堂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大学体育教师躬身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形成的。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对各种观念、知识理论有批判重构的能力。在我国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思维不平衡、偏执一端的情况较为普遍,不纠正其思维方式、不端正其体育教育观念,正确的体育教育实践就难以形成,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无法真正养成。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体育课程的忠诚执行者,视某种教材教参或某一教学方法为“圣经”,一旦运用得“顺手”就不会轻易改变,甚至是一种教学方式、一本教参用了一生,一旦要求其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无法逃离固有“教育惯习”的藩篱。优化大学体育教师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提高其反思能力,对提升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重视叙事研究方式对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个人倾向及已有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成大学体育教师的过程中,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关键经验对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体育教育、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怎样开展体育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叙事,即讲故事,是意义生成最古老的、最自然的方式。叙事研究是“诉说关于我们生活和自我故事,它作为一种诠释性反省的手法,让我们有一种观点去理解我们是谁、是什么以及种种加诸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物。”可见,叙事研究不仅是大学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研的一种方式,更是其提升专业化水平与实践能力、养成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没有伦理,就没有实践智慧;充实伦理,就是充实实践智慧。教师伦理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实践的伦理主要包括信任、民主与道德心。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是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交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65-266.
[2]王建琴,陈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R].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3]Liebowiz,J.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M].London:CRC Press,2000:22-23.
[4]肖海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D].长沙:湖南大学,2009.
[5]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88,151,198.
[6]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Y:Collier Books,1963:17.
[7]Goodson,I.F.,&Sikes,P.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learning form liv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8]编辑部.对“94万索赔案”的讨论[N].中国教育报,1998-01-11―06-14专题版面.
篇9
【关键词】浅谈;语文;思维品质;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1.课题研究原则及任务目标
1.1 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 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 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 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 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 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 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 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 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转贴于
2.2 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 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 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 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 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 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篇10
>> 基于CNKI的大数据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 spaceⅢ对于大数据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卫星地图的雷电故障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 Space的内部审计可视化分析 国际商务会话研究现状的计算机可视化分析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区域发展研究现状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和”文化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Maps API的可视化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CSSCI文献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SSCI的专利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卢章平 基于引文耦合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结构可视化分析 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机构情报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mashup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Transana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可视化分析案例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图书情报学合著网络研究:基于CSSCI基金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Chen, C.M.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3): 359-377.
[12]吕巾娇等. 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01): 8-14.
[13]Xu, Y. and D. Wang. Order effect in relevance judg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8): 1264-1275.
[14]Xu, Y.The dynamics of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havior, Part I: An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58(7): 958-970.
[15]Xu, Y.J. and C.L. Liu. The dynamics of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Part II: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the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58(7): 987-998.
[16]侯剑华等.国际科学技术政策关键节点文献演进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1): 10-14.
- 上一篇:智能建筑监理细则
- 下一篇:互联网模式下的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