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9-02
第二课堂教育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互补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作为介于公办学院和民办学院的新生事物,更加应该将第二课堂教育真正纳入专业学分培养方案中,形成自己区别与母体的独有模式,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一、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没有引入将学分制
目前,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虽然素质拓展证书对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个素质拓展证书它只是作为证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本身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没有任何约束力。要想真正推动第二课堂教育发展,就必须对第二课堂的课程都要作出学分的要求,将其真正纳入独立学院本科学生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去。因此,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于第二课堂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没有建立第二课堂课程教育的学分体系。
(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开展缺乏专业老师指导
第一,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目前主要还是由辅导员来负责的,但是由于辅导员行政事务过于繁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第二课堂进行过程管理,导致第二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二,由于普通老师专业领域限制,所以学生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来进行指导;第三,指导老师由于缺乏考核或是奖励机制,因此很难保证第二课堂得到长期有效地指导。
(三)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缺乏职能部门进行组织管理
就目前来看,独立学院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在涉及暑期社会实践和学生课外活动时,主要是有团委负责的;在涉及科研课题的申报时,主要是由科研部门来管理的;在涉及学科竞赛时,是由教务部门管理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教育就很难体系化、规范化,而且也会给组织和管理带来难度。
(四)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没有专项经费
在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活动经费,而学生活动经费多时还是用在第二课堂教育以外的一些活动。因此,有时候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受到了一些限制,也影响也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探索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自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以来,一直在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适合学院实情的制度体系,为学院第二课堂教育运行提供了较好地制度保障。
(一)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创新性引入学分制
学院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两个第二课堂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分别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生创新与奖励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学分管理办法》。前一个制度对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赛获得的成绩以创新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同时对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奖励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这个制度设计主要是要推动学生参加学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分认定或奖励学分的形式为学科竞赛提供制度保障。后一个制度是针对整个学院全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予以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是一个强制性的规定,是真正将学分制引入到第二课堂教育中,让所有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都能够通过具体的学分予以认定。表面上看这两制度似乎是重合的,但其实这两个制度设计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只是将第二课堂教育追重要的部分单独予以学分奖励,与后者并不冲突,学生参加学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完成后者制度的第二课堂学分,而且可能获得额外的奖励学分,一举两得,这样也就体现了第二课堂活动中学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突出了重点。
(二)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地制度实施方案
学院在制度设计当初,就考虑要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认定、创新与奖励学分认定和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三者有机结合,使得这些制度能够高效有序地实施,而这个关键就在于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操作程序的设计。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操作过程中首先将学生参与的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登记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中,然后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定的活动,结合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由专门的部门予以认定,最后学生将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中符合创新学分和奖励学分的项目提出认定申请。这样的操作程序设计主要是基于这个三个制度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上是由大到小,所以在操作程序上也有一个先后顺序,这样也就使得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更加全面,并减少了认定的过程的环节,使得操作更加便捷。
(三)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组织管理
学院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工作由学生工作部的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统一负责,组织与承办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部门负责日常活动情况的记录与确认工作。同时,学院实行了二级化管理,由各分院负责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并进行学分认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承办部门建立完善的工作档案,认真负责地记录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确认,提供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审核与认定的依据。这样有统一的部门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管理,使得学分认定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也促使学院能够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三、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初显成效
(一)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抓手,学生课外学术科研素质的逐步提高
学院举办“名人名家讲坛”、“独立学院、二级学院院长讲座”、“日出东方”学生家长系列访谈活动及各类学术讲座百余场,由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的推动,使得讲座的到场率较之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促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完善知识结构。学术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构建了一个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多级竞赛体系'促进创新成果竞争交流,培养创新人才。共有3支团队分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三等奖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浙江省三等奖,此外,有20支团队获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支助。
(二)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精彩纷呈
自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以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活动创意、队伍组织、实施实践过程中力求内容丰富、主旨新颖,紧密联系社会热
点,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思想。近年来,学院共获得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基地3个、先进团队6支、先进个人5人、优秀实践方案1项、调研奖一、二等奖各1项。市级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奖3个、优秀团队7支、先进个人11人、优秀调研报告3篇。同时,学院组织开展了“体验Do都城,教育小市民”、“挥洒青春,服务动漫”、“感恩回馈,把爱说出来”、“天气我来报’'等志愿者品牌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还选拔志愿者参加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2008奥运志愿向前行等服务工作。
(三)深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
学院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在第二课堂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里就对创业实践类活动单独作为一大类予以规定,这样就在制度上保障了创业实践类活动得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取得的不错的成绩。
1.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2008年,自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之初,学院就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园,由学院学工部直属管辖。2009年学院在杭州市率先建成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依托指导站建设,学院积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锻炼其创业能力,积累其创业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工作中传统品牌活动和拓展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创意文化街”、营销策划大赛、淘园区等活动,专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强化学生的创业思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各类创业大赛在校园中也如火如茶地开展,学院取得“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百强2项,另在“创业有道”青年网商创业大赛、吴山商城杭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绿盛渔荣杯”杭州大学生创业实战大赛等创业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近年来,学院学生创业成果喜人。张铃等十余名同学为代表的十家企业成功入驻创业基地,其中2008届毕业生张铃成立杭州锐策广告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演出及经纪业务,已成功吸收学院多名学生就业,以实际行动做到了创业动就业;2009届毕业生陈升升对得“挑战杯”省赛项目进行孵化,成立杭州狮古山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立足家乡、服务三农的事迹还得到了省领导茅临生的鼓励:2008级在校学生许鑫瀚通过融资,承包田地种植中药“三叶青”,成功创业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0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的学生代表。
篇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直接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笔者以广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为调研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全面分析我校第二课堂现状及成因,并对今后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提高第二课堂建设质量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地方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对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100%,着重了解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情况、参与情况、满意程度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期望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一是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完全了解,占调查人数的10.00%,55.22%的学生了解不多,34.7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等重要的学生占54.35%,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占14.78%,认为第二课堂重要的占5.65%,不清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的占25.22%。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了解,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不够,没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目的。二是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收获情况。对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收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其中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获得提升的比例最大,达到90.43%和81.74%。这说明我校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能够充分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程度、途径和目的 一是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为例,今年以来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有“菁英会计”系列活动、黄丝巾社团活动和爱心基金会活动等,这些活动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也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平台。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开展过的第二课堂活动几乎都有所了解,尤其以与专业课程挂钩的、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菁英会计”系列活动了解最多,占调查人数的96.52%。与此同时,学生真正参与过的,认为对自己能力提升帮助最大的也是“菁英会计”系列活动。这反映出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活动,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会挑选与专业更相关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各项资源,通过开展更多更好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实现学生探索和实践的需求。二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途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院不设置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校的项目。通过调查发现,80.00%的学生选择的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 ,而只有6.09%的学生选择“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自主性较强,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三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目的。关于学生参与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21.74%的学生选择被迫参与,67.39%的学生是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6.52%的是通过老师推荐,另外4.35%是其他原因。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但由于规模需要或者人数限制,我校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强迫参与的情况,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程度 调查中学生对我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 48.26%。满意的原因包括挖掘潜能培养特长,有利于各学科学习,促进身体健康,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和培养其他能力等。同时问卷调查反映出,对我校第二课堂满意的学生主要在挖掘潜能培养特长和丰富课余生活这两方面收获最大,分别占30.00%和33.04%。而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的学生占51.74%。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认为活动形式化,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36.96%,被强迫参与占27.83%,活动内容形式枯燥无趣占34.35%,某些活动专为个别活跃分子设置占15.22%。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可见学校在总体上做得还不够好。虽然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很多的收获,但更多的学生没有真正从中受益。这就要求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花更多的心思,改变活动形式化、内容枯燥的现状,举办一些重质量、有内涵、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希望学校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依次为社会实践活动76.96%,技能训练活动74.35%,文化活动49.13%,科研创新活动37.83%,体育活动32.17%,学术、学科竞赛活动31.30%。由此可见,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这与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完全相吻合的。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知识技能。
(2)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占受调查人数的52.17%,而选择大类阶段的占32.17%,专业阶段的占15.65%。笔者认为,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且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所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3)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作用。80.87%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带队作用,但有8.70%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全程参与作用。同时,在第二课堂的绩效考核方面希望计入总学分进行考核的占9.13%,希望通过申请创新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占36.09%,希望在入党、推优和评优等活动中作为重要依据进行考核的占31.30%,认为不需要考核的占31.74%。由此可见,学生第二课堂的自主性有一定的要求,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参与来获取第一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不是像第一课堂一样,有严谨的教学计划,有教师的全程引导,有考核的条条框框。这也适应了第二课堂的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
针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
(一)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趣味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对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建议。一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互动,这样第二课堂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学生张扬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院可安排一些毕业三五年、事业刚起步的校友来作报告,与学生交流在学业、工作甚至人生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报告结合现实社会,演讲人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又如三下乡等服务社会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更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必须注意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消除第二课堂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等错误观点,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上述调查也表明,目前大学生更重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学校在组织第二课堂时,应立足本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第二课堂的具体内容及活动形式,更好地弥补当前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空缺。通过参与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宣传性与广泛参与性相结合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没有清晰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这首先需要学校在举办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宣传,更要将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好每个参与活动的机会,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这样的活动才会有所收效,让学生获益。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不能因为资源场地有限而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而是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在实践、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最后, 学校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高年级课余时间有限等问题,整合好年级梯度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
(四)第二课堂的建设:制度化与品牌化相结合 调查显示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不太满意,认为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形式化严重,这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监督管理,注重第二课堂品牌建设。首先,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或者由学生组织自行管理,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综合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为第二课堂提供软件和硬件设施的保证。其次,可以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向规范化发展。如将第二课堂纳入学院整体授课计划统一管理、形成创新学分或者对取得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等。最后,重视第二课堂品牌建设,借助第二课堂平台培育精品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精品活动项目中受益和成长,以此来创建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提升第二课堂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更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出更优秀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G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 第二课堂;第一课堂;职业师范院校;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61-03
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职业精神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教师、经费、场所、实验室等都以保障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活动的条件得不到保障。本文通过对全国范围的同类职业师范院校进行调研,使用定性分析评价法与定量分析评价法,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掌握我国职业师范院校第二课堂现状,找到自身发展不足,有的放矢地寻求提升方法。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一课堂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严谨性等特点。第二课堂侧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寓教于乐等特点。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第二课堂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信仰、价值观、标准、假说、使命以及物质环境、办学实践等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在相互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模式[1]。校园文化结构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鲜活肌体。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是: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2]。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从教学内容上看,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第二课程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能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利于服务的综合制度结合体[3]。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系列开放性活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
二、职业师范院校第二课堂现存问题
此次调研走访了安徽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部分中职学校,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800份,教师调查问卷400份,回收调查问卷1189份,有效问卷1162份。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师生座谈交流会,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占比较小。如学校的第二课堂都会组织六大类别的活动,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科技学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与创新就业。其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占比较小,仅为26%,技能培训与创新就业占比为35.6%,而其他四项活动则能达到一半以上,具体见表1。
二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与参与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学生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高,比例为65.8%,见图1。相对而言,教师不重视第二课堂的比例则更高,占40.6%,见图2。在问到学生“你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时,53.4%的学生选择“较少,有时”,29.5%的学生选择“经常”,5.5%的学生选择“极少”,6.8%的学生选择“从不”。在调查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时,选择“经常”的教师占35.9%,选择“较少,有时”的教师占10.9%,说明教师参加第二课堂的机会不多。
三是制度规范程度不够。高校对第二课堂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完全发挥受到阻碍。不少教师对待第二课堂的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偶尔去或者很少去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多教师即使参加,也把第二课堂看做硬性任务或被动受邀,没有理解第二课堂的真正内涵,见图3。
四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存在脱节现象。调查分析可得出,目前把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很少,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随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数量倍增,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很多学校都重视第一课堂,教学设施都首先保障第一课堂,认为理论教学相比校园活动重要得多,而忽视第二课堂,其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
(一)内容:分模块、分主题,有针对性开展活动
第二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分主题、分模块开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时间安排选择各自的活动模块,通过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素养。通过开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活动,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活动,加强心理品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形成健康心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科技学术与学科竞赛类活动,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形成较为深刻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活动,形成完善的理念和思维,发挥才能特长,提升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形成奉献社会、投身公益的优良品质;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与创新就业类活动,熟练专业技能,激发个人潜在优势,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二)形式:推动创新,突显学生个性化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趋向多元化,新形势下的职业师范院校第二课堂形式也应呈现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增加阅历,成为参c活动的主体。
高师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多样化发展相统一,按模块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并将第二课堂学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类别、分层次加以推进,坚持约束与激励结合,科学制定考核方法,努力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实效。对于职业师范院校来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多举办贴近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要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知行合一。
(三)途径:拓宽渠道,探究多方位发展空间
积极开发网上资源,如教学课件、媒体素材、学习手册、专家讲座、学生作品、文献资料、经典活动案例、校外实践等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资源,为校园文化活动探究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以寒暑假社会实践基地为主,通过日常组织的学生长期社会帮扶志愿活动、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方式进行社会体验活动。积极为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课题研究、专业实习、海外游学等创造机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学校可依托学校科技园、综合实验室等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四)评价:完善制度,做好监督认定
为更好地落实好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可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学生人手一册,作为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考核评定成绩的唯一依据,通过把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分类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筑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院、系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年级特点,对每个学期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参加人、指导教师等,使每个年级在固定的学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并成为本单位的传统和特色,通过不断创新,使第二课堂活动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实效。
参 考 文 献
[1]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10):59-62.
[2]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洛阳:洛阳大学出版社,1997:1-3.
[3]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42.
Study on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of Vocational Teachers Colleg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Yuan Dandan
Abstract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vocational teachers colleges to launch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that are the propor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ocial work is smaller,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is not enough, the second classroom content is disjoint with tha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first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consciousness for self-managemen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n to establish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with the content modular, form diversification, resources enrichment and system perfect.
篇4
1.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生特殊性
1.缺乏自律,学习意识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学院录取控制线低于本科二批录取线,学生多存在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虽然有国外学校合作背景,但是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高,且水平差距大,为教育教学共组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生活优越,心理素质弱: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学院收费较高,录取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在加上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的呵护多,自我意识强,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交际、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引导。
3.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招收的学生多数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文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表现欲望强,对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理想远大,生活定为高: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不少家庭愿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的期望,渴望成功,因此他们很注重个人的发展,远大的理想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如果利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2.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第一,第二课堂改革是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传统教学中第一课堂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难免枯燥乏味,而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间接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第一课堂进行升华与延伸。第二,第二课堂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品格完善与健全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对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第二课堂改革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追求的目标,其与国外学校对接的优势有利于吸取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开展的先进经验,从而使教师、学生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重视。传统教学将注意力多放在第一课堂上,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学设计都予以倾斜,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在整体上未纳入正规呃年度专业培训计划,没有按照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设立相应科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群体性活动,存在随机性强、受客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其次,行动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积极。受思想重视程度的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开展次数有限,规模上多以学校、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主,以系、专业、班级为主的活动较少。时间上多以学期为界限,具体到每月、每周的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为主,达不到第二课堂开展的全员参与目的。最后,形式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受第一课堂教育模式影响,教学内容的被动性选择使得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受到限制。当前第二课堂的许多形式仍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没有紧密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抓紧一条主线:
即将第二课堂教学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将第二课堂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第二课堂只是单纯完成学生处、团委布置的活动的模式,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突出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围绕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原则,同时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成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突出两个主体:
即重视辅导员能力提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两支力量之一,是第二课堂改革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师的主阵地,辅导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落实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党团组织、班级和社团等组织来进行,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有凝聚力、工作扎实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第二课堂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开展的基础。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他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三个结合:
首先,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树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育人观念,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健全系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分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两个课堂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次,坚持与社团组织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可在各个环节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创新等能力,同时社团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的领域。最后,坚持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第二课堂改革要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专业的知识性要不断拓展,专业内涵要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二课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完善四个保障:
篇5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1]。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地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过于强调第一课堂教学忽略第二课堂的重要性2)对第二课堂的教育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3)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和设计缺乏系统化。
一、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
1 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思想上充分重视第二课堂教育。
高校能否顺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取决于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是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条件[2]。第二课堂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加强高校教师职工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培训,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第二课堂教育思想。
2 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协调各部门之间活动计划与工作。
容纳学生课余活动的综合性校园建筑,例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生以“交往活动”为媒介,完成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分成四个区域,办公管理空间,社团活动空间,学生活动空间和餐饮服务空间。大学活动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第二课堂教育提供活动场所,也可以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举办会议、策划活动提供工作场所,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是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提供资金保证。如果长期忽视第二课堂的设施建设,那么第二课堂建设步伐将远远落后于第一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教育将与第一课堂教育脱节,长期以往将直接影响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坚韧性不够、合作性差、表达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3]。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心理品质问题,才会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时只有三分钟热度。大学生心里变化多样,活动开展较难,所以大学生在困难面前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三分钟热度”。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由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了解、检查,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另外,配合以上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措施,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软硬件相结合,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秩序地进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组织性第二课堂活动。
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分别建立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由专项部门和人员负责,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具有组织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以及个人情操,避免大学生在宿舍进行电脑游戏活动或去校外网吧的电脑游戏活动,也可以避免大学生在一起进行团体不良活动[4]。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和实验基地,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促进各种措施的有效运行以及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分析第二课堂活动过程及结果反馈,不断调整与完善培养计划。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构建第二课堂创新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大学活动中心和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实现软硬件双着陆,提高大学课堂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魏培徵等.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9).
[2]李华.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J].2001(7).
[3]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篇6
关键词:社团 第二课堂 创新
一、高校第二课堂与学生社团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说是第一课堂以外的全部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选修课、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综合。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而专业学术社团是各类大学生社团中与第二课堂在活动开展及活动内容上最接近的一种学生社团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老师来主导,而学生学术型社团主要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二者的结合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本文所谈到的创新型第二课堂,就是把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的第二课堂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教师则担当指导和顾问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这正是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中对人的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笔者将学生学术性社团与第二课堂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一种综合的社会生存能力!这也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引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来讲,如图,就是能力的冰山理论,其中所描述的方法能力就是在二者结合后能够锻炼的能力。
三、目标与思路
基于创新专业社团而开展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主要的内容是将原来老师的管理与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例如,第二课堂任务下达到创新学术社团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管理团队,学生管理团队针对任务的要求和团队专业背景将任务分解到各个任务团队并寻找专业指导老师,然后任务团队中的成员对任务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发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新的任务型管理与组织模式实施过程,首先要面对和学会的就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然后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要合理分工,而分工就涉及到对各方面专业能力的需求。进而,在对专业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就把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最重要的方法能力学到手,会于心。
四、实施方法与过程:
1、首先,立足学科专业创建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组织与管理团队。在整个管理团队中要明确“学生社团”这种组织模式在第二课堂中的定位,学生是创新专业社团型第二课堂的主体,指导老师和技术顾问是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导演和顾问。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竞赛,建立选拔制度,组建竞赛团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创新创意大赛等等,提升第二课堂的专业技能水平,反辅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
2、为了营造创新型第二课堂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可以为其配备专门的日常活动场所,设立专门的会议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同时建立活动场所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从软、硬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多渠道拓宽创新型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如: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促进其就业。同时,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如:组织专业社团中的学生会员在暑期、寒假开展下厂实习和暑期科技研发竞赛活动,以更好地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目标,实现多渠道拓宽第二课堂的目的。
总之,这种新模式的实践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创新,这种创新型第二课堂是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孵化器,对学校第一课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反辅功能,多元化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方法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而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翀;大学生素质模型的理论建构与素质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3] 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冯正志;对技校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篇7
制订与护理专业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的第二课堂教学计划第二课堂虽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但还应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同时要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所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应结合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来制订。第二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根据第二学期医学基础课程的专业课程来设置,校内增加了营养学、康复护理等选修课,校外让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和普查、康复护理等义务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形成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树立白衣天使形象。这种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由“师本教育”逐渐到“生本教育”,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其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将第一课堂的指导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用性、趣味性、多样性和文化性原则设计。实用性原则就是指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要求,同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以就业市场、社会需要为导向,真正实现学有所用;趣味性原则就是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多样性原则就是指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2]。如化学课程中,课堂学习“丙酮的性质”后,改革实验内容,指导学生采集自己的尿与糖尿病患者的尿进行实验对比,让学生学会诊断糖尿病。同时,将教学内容难易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对部分学生讲授血糖测定和糖尿病的病因、外观表现、饮食调养、治疗方法等。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设计和开设的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学习的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他们不同的爱好和特长,以挖掘其潜力。如带领护理专业学生到社区福利院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前,利用班会进行各种活动内容的讲座,并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练习,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进行分工合作,分为生活服务组、陪老人娱乐组、保健指导组、健康体检组等。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情绪和态度,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调整参加活动的人员,活动指导教师要确保学生亲身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以达到“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超前、推后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可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化学课程进行“实验先行”教学改革,先进行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实验,再到第一课堂进行理论升华;又如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把专业课教学和临床护理、医学诊断、防病控病密切结合,将理论讲授和动手操作紧密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医疗场所,与学生一起深入其中,边观察边讲解,看疾病的症状、体征等;再如根据季节发病率,打破教材顺序,及时到教学医院进行讲解并从中找出诊断依据或护理要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疾病的发病时间相适应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转变教学理念,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巧设第二课堂活动的问题PBL教学法包括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如教师在讲授护理专业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致癌烃”内容之前,教师提前一周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可通过报纸、杂志、相关书籍及网络),认识常见的致癌物及其主要存在形式,以小组或寝室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课堂中再由学生选出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点评。又如在内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案例分析法是由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做案例分析。而PBL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使学生投入问题中,以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第一课堂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立第二课堂活动场所和基地我校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各社团、各兴趣小组配有固定的教室,选修课程和讲座也有固定的多媒体教室,护理实验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全天开放(包括节假日)。对进行第二课堂教育改革的班级还设有校外固定活动的基地,如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院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院等活动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社区护理角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牢固了专业思想,培养了其就业能力,同时又符合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3年)》中江西的试点任务: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改革护理专业学业成绩考核和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各学科的成绩不仅要看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表现,还要建立相应的第二课堂教育评价体系,把第二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与第一课堂中的表现一起计入学分,以此激励学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如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态度进行德育加分,若进行环保宣传则在化学课程中加分,若进行健康指导活动则根据内容在相应的学科如预防医学、老年护理等课程中加分,从而客观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
第二课堂改革的实践
我校某班志愿参加第二课堂改革活动的人数有48人,占其班级总人数的80%,并且在校两年内坚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护理院开展的活动,各项活动均受到社区的好评,并被本市电视台报道过。活动的学生主要组织者谢琳同学在医院实习期间因组织观念强、工作态度好、沟通能力强多次受到医院表扬。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两年内全部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大多数已成为医院或社区护理技术骨干,且大多数学生已取得更高层次的学历。
第二课堂教育的改革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且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推动了我校职业教育的改革,实现了中职教育创新目标。
篇8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专业第二课堂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对象为广东省国防科技师学院艺术专业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269份,回收263分,有效问卷255分,发放回收率97.9%,有效问卷率为95%。其中参与调查的12级学生139人,11级学生107人,10级学生23人。为保证调查问卷结果能够尽可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问卷采取匿名形式。题型分为单选和多选,问卷回收后,笔者对其进行了认真的统计,随后,为了确保问卷的效度,笔者对30名学生做了一次小规模的访谈,并对所调查的一线教师有关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访谈,同时也印证了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这对把握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如下:
1、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总体认识
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28%的学生了解,34的学生一般了解,22%的学生不了解。所谓“第二课堂”,广义上是指除了课程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由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狭义上是指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它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延伸和继续。对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不太了解的同学主要是片面的认为第二课堂就是文艺、体育等校园娱乐活动。
对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的关系,51%的同学认为两者都重要,相辅相成,2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20%的同学认为同等重要,毫无关系,7%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第二课堂不重要。对于学校有无必要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5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15%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不愿意参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兴趣,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好了。
课余时间的主要时间安排为多选题,选择玩的占33%,选择阅读课外书籍的占31%,选择参与各项活动的占24%,选择参加社会实践的占12%,选择体育锻炼的占11%。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没有“筹划”,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初高中一样为了应试过独木桥,他们进入职业院校以后因为一下子失去老师和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课余时间又很多,再加上这些很多同学都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得大部分的同学都荒废了三年的时光,很多学生课余时间用在了玩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大量的消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说,合理的安排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学生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够真正的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操心”和“筹划”。
2、 对于专业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认为学校安排专业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30%的同学认为是发展学兴趣爱好,30%的同学认为是培养学生活动实践,23%的同学认为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理念,17%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觉得更能吸引学生参加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47%的学生选择对就业有一定帮助,20%的同学选择可以加学分,17%的同学选择能充实课外生活,16%的同学选择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特点都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宗旨,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的第二课堂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基础型”第二课堂区分开来,同时还要与高等院校的“学术型”第二课堂区分开来,即建立一种“企业型”的第二课堂环境。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紧密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理念。所以,职业院校教育中,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获得能力的方法
在选择获得工作经验的方法方面, 59%的同学选择社会实践,23%的同学选择课外企业项目制作,14%的同学选择课堂学习,4%的同学选择其他;在选择提高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方法这个题目是个多选题,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团等集体为单位的方式学习更有利于社会能力的培养;在选择获得专业知识的方式方面,33%的同学选择课外书籍学习,34%的同学选择听讲座,17%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16%的同学选择兼职。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在没有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的获取方面都会选择社会实践。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由于家庭等方面的条件优势可以接触较为贴近“专业”工作,而剩下的同学的“社会实践”都与本专业不相关。而专业知识的更多获取大部分同学也只能通过听讲座、课外书籍的阅读来获得。而专业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我们知道“第一课堂”所开设专业课程,着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面向的是本专业的全体同学解决基本的、带有共性的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学科课程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上,考虑的是适应大多数同学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为原则而设定的。这种情况有利于总体的发展,但却很难兼顾每个同学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多样性的需要。这就使得常规的“第一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配餐制”,就很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的问题。所以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按计划培养,按教学进度进行,就会使得学生能力培养平台的单调性、机械性,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常规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以外,重视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事情了。
4、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类型、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33%的同学选择产品项目设计制作,33%的同学选择设计作品展览、竞赛,29%的同学选择社会、市场调查分析,5%的同学选择讲座。这说明职业院校的第二课堂必须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应以能力(含多元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个性化的、综合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模式。
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类型方面仅有16%的同学选择文化知识,这说明技工学校的学生对于一些概念、原理,他们没兴趣,但是动手操作起来,他们肯动脑动手,因而,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上,应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1其学习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要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
在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选择上,仅有12%的同学选择演、讲、练的方式,而88%的同学更喜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教学的完成主体有42%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这也正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式的设计原则,教学的过程的设计(1)分析“教学做”目标(能力目标);(2)确定选择“教学做”策略(设计教学工作任务,行动准备,行动实施);(3)进行“教学做”评价(个人、小组、教师评价);(4)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专业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有36%的同学选择了兴趣小组,40%的同学选择班级,23%的同学选择社团。以班级为主要活动方式实施专业第二课堂时间所占比例较大,然而笔者通过访谈发现这些活动过程主要是任课老师以任务的形式把实践内容布置给全体学生,按照分层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任务的比例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学生可在实施整个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是独立完成,其中相互合作的过程很少。这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不乐观。建构主义的情景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尤其是和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有意识的编制学习组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们通过相互的协商和辩论,可以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就专业第二课堂的管理模式方面,60%的同学选择学生为主,学校为辅管理模式。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方式方面,49%的同学选择成功验收式,26%的同学选择激励式,24%的同学选择评比式。
就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频率、时间安排以及指导方式方面,73%的同学选择每个星期一次以上的形式开展,时间安排可调整,67%的同学认为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替代晚自习。50%的同学选择根据目标阶段性指导。
5、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方面为多选题,内容广泛,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个现选项所占比例比较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
6、 对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的收获方面,30%的同学选择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给自己以后的就业多个选择,35%的同学选择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设计技能,31%的同学选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4%的同学选择排除学习上的压力。
二、 实施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结论与建议
1、 加强领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许多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少监督、轻管理的问题。有一大部分同学害怕第二课堂活动存在走过场的问题。主要是源于管理和监督环节的不完善。为此学校应建立第二课堂管理小组,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按照不同的项目分为不同的项目组,围绕各自的项目展开工作,并且每个月向管理小组提交一份项目进展汇报,管理小组不定期对项目进程进行检查,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到底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问题。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一些量化指标,如指导实践,产品制作进阶情况等等。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2、 提倡自主、研究型第二课堂活动方式
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在把握宏观方向的前提下,应积极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同时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让学生参与管理。也就是说,“项目经理”这一角色不再单一的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设计阶段性任务,根据不同阶段性任务的需要“聘请”技术顾问,在任务实施阶段,“项目经理”带动小组其他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开发方案、明确分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全按照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来合作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多老师考虑时间因素、怕学生走弯路,经常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去按部就班的做。这样表明上去的了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抑制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所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接受挫折。因而从长远角度考虑,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发现不寻常之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替代晚自习
晚上7点到9点是人类大脑最为活跃的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学习,记忆时间最长,也就是说,在晚上7点到9点是比较好的学习时间,但是通常为了便于管理,各个学校的晚自习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都采用自主学习为主,但由于大部分的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没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就造成晚自习缺勤、玩手机、打闹、睡觉等现象非常严重,任课老师指导也到课室辅导也基本上形同虚设。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时间段,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的划分,他们为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形成有意识的分组,这种分组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真实的舞台上,学生充分获得了各种切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艺术教育空间,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知生活空间,快乐学习。
4、 建立阶梯级的项目,加大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覆盖面
在学生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不同项目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也不同,越贴近企业的项目往往所需的综合知识越高,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运用能力差距非常大。许多项目讨论问题时,主要参与者往往是高年级的和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这导致其他同学逐渐失去表达意见的机会、勇气和信心,而不愿意参加。尤其是比赛性质的活动,老师往往都愿意找学习好,而且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来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不均衡,许多第二课堂活动,低年级的同学无法参与或不敢参与。考虑这一因素,可建立高、中、低多层次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低层次的项目更倾向于针对某门课程某个任务设计项目。
5、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验收机制
任何项目都需要鼓励,职业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对于自己的成果,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同时,技工学校学生,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下就是“差生”,很少得到表扬,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希望得到真诚的鼓励。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成果验收式、激励式,这两种考核方式选取超过了70%。因而我们应该设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比如将参加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一定的加分以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或者项目设置一定的项目经费,或评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一定的表彰;同时,各项目考核可采取作品征集、作品展示、现场答辩、作品评优等多种方式完成。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也学习了别人的优点,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高质量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年1期.
[2]刘文穗,卢盈・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09-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
[3]白巧花・积极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J] ・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
[4]倪秋梅・试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
[5]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年3月第三期
篇9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有形式、无实质”的现象,即虽然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但流于形式,甚至被等同于实验课程或者实习,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知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存在“双脱节”现象,即一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三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仅以实验室实验、模拟实习等形式散存,缺少真实的实践任务驱动,未能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1.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适应面的关键环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通常是大类招生,入学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组织灵活。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教师讲授,教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即便涉及到实践学生也较难主动参与。而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体、团队等多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
3.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紧贴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较快和积极地融入专业学习中。
4.资源整合的广泛性。与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领悟人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效果要比在“第一课堂”上更为有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通过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引导作用,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鉴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成熟度等。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创造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学生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取得的成绩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同学和老师对其劳动和能力的一种认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视为社会人,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性,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际交往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举措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安排、师资及学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评价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
(一)重新定位第二课堂
在人才培养上对第二课堂进行重新定位,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同时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配合力度,从而形成合力。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讲,专业指导教师(包括社会兼职导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主体,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与课堂教学包容发展的机制
改变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甚至相互争夺教学资源的局面,促进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学校需适当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确定教学、科研、学工、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规划和引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委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和保障职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参与第二课堂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计算,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三)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时除利用好本校资源外,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如下渠道实现:(1)本校师资及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资源。(2)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利用已有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优势、校友资源等,在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和寻找合适的校外兼职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3)参加各种重要赛事和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这些比赛由于竞争性强,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4)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篇10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应用型人才 育人作用 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from aspects of activities, experiences and shortag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wa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al role; scientific planning
目前,全有227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02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有几十所专科学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每年培养学生3万余人。①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使得食品工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追求数量转向提高人才质量,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考虑与设计,科学地规划与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②
综合以上,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切入点,从具体活动的内容、经验、不足等方面探讨第二课堂的定位和育人作用的发挥,及其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对第二课堂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食品工艺专业,迄今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三角地区食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培养适应“大食品工程”③背景下的多样化专业人才需求,食品专业结合实际的校情和院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紧密联系,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的同时,积极申报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近年来,学院共有学生700余人参与大学生生科技创新课题申报活动,成功立项近200项,包括重点课题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七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二等奖等多项科技竞赛奖励。这些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提升,全院也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与育人氛围。
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大赛”和企业基地实践。为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举办由“企业出资、学生参与、专家指导”的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针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色,与企业合作举办多个调香大赛,如“乐尔福”调香大赛、百润杯”调香大赛等,同学们经过专业的导师进行的闻香、仿香、调香方面的指导培训,可以独立进行调香工作,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学院依托“085”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食品示范中心建设”平台,举办焙烤创意大赛、养乐多创意大赛等,共吸引了全院各个年级食品及轻化、生物专业学生参加,共有十余支团队获得优秀奖以及最佳创意奖。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企业实践基地,如光明乳业、国际香料等企业,让每届食品专业大学生利用暑期或课余时间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将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纳入奖学金、助学金的考核。
三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鉴于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将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从活动规划、项目选拔到组织实施、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将每次活动都作为一个品牌去经营,使活动的科技含量更高、人文内涵更多,打造精品,使这些活动保持更强的生命力。例如,每年充分利用5个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依据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食品相关知识的市场调查;还利用每年国际食品添加剂展销会和烘焙原辅料展销会在上海召开的良好机遇,进行展会志愿者服务、听取国内外专题学术讲座;并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汇报交流。每年的暑假和寒假社会实践,学院都非常重视,在开始前召开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成立重点团队,分别涉及“知行杯”、“三下乡”、“专业实践”等各类活动,形式包括问卷调查、企业参观、座谈交流等。近年来,累计立项重点团队30余项,多位教师和学生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进行专业培训和讲座。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提高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好地丰富和推动第一课堂的建设。“才聚语海天天讲”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1年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截止到2015年5月,已举办大型系列讲座超过500次,深受在校学生欢迎。学院根据专业的特点,每年都会邀请知名食品院校专家教授、食品企业资深经理、食品行业知名顾问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市场形势的分析,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创业历程分享。同时学院还展开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就当下热点的食品话题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注重挖掘校内资源,扩大参与者范围的同时,衔接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层次,丰富了内涵。从人才培养效果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8%,考研录取率达20%,毕业生质量总体情况较好。
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活动开展缺少系统和专业的指导。高水平专业教师指导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活动的整体层次尚待提升,学生个体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更有效的引导,影响了参与科技创新的覆盖面。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仍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这不利于充分调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主动性,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且对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
2 对食品专业第二课堂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进行政策引导,增加实习经费,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受到实习经费的限制,“大食品工程”背景下来看认识实习的企业类型覆盖不够广泛,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对企业来说是负担,企业积极性不高,也限制实习单位数量与质量。因此,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把第二课堂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深刻认识到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从上到下,集全校之力进行部署、规划,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学校、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建立更多能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共同携手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④
其次,提高指Ы淌Φ淖酆纤刂剩使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更强。一是指导老师应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尽量选用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和经验的教师进行第二课堂的指导。同时,高校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对第二课堂的教师培训机制,安排中青年教师去食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全面掌握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深入把握两大课堂之间的关系。二是指导老师的指导应全面到位,因势利导,将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考虑到食品企业由于安全卫生与生产效益的方面认识实习很难安排学生动手的环节,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工艺实验来弥补,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第三,实现第二课堂系统性和科学性,设立奖罚制度,保证公平公正。一是规范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应更科学。从评价内容上讲,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实践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除对教师的指导个性和创新性给予评价之外,还应重点对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开放式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使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更优化。在对老师的激励方面,可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申请、评职称等挂钩,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在对学生的激励方面,可以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与评奖学金、学分替换等方面相衔接,以更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三是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对认识实习企业效果评价的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反馈不断提高其实习指导的质量,对于连续好评的企业应通过提高其指导费等方式给予表彰。
总之,根据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确立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立地位,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二课堂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建立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3-135.
② 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76(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