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筑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篇2
(商丘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文章简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招生现状及就业前景,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形成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就业趋势等方面剖析了该专业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依据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起源;招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8-02
1 引言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建筑的影响越发潜移默化,科技使建筑功能有了“质变”的飞跃。现代IT技术赋予建筑以“灵魂”是对建筑最为突出的特征赋予,使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具有高产出、高效能和生态平衡能力的特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使得建筑能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逐步成为具有与人和社会和谐、与人和自然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智能化”建筑或“智慧型”建筑。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
从1984年美国的一座38层高的旧金融大厦取名为City Place(都市大厦)开始,“智能建筑”一词便形成且得以广泛的应用。从第一座大厦诞生后,智能建筑便以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形成。
我国智能建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是智能建筑的雏形。1993年建成的广东国际大厦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它具有较完善的“3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通信网络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CNS),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及高效的国际金融信息网络。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和规定,2001年建筑部87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目前,智能化建筑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表征。智能建筑可以利用楼宇自控系统作为快速数据处理的手段,预先计划并周期性地作出报告,且当今世界,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应运而生了。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2006年新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此专业的设立顺应了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历史需求。截止2009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等学校有近30所,设置相关专业方向的有近百所,申请该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
3.1 基本概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
3.2 技术基础
(1)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构成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式系统、集散式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是智能大厦的核心技术。涉及通信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延伸到大厦的各个楼层及角落。
(3)现代通信技术基础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是实现大厦内部、大厦与大厦、大厦与国内、国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现代通信的内容涵盖了多媒体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个人通信、数字图像通信、移动卫星通信、程控交换、信息高速公路等。
(4)照明系统
当今建筑,灯光越来越重要,且照明系统的改善、节能和科学管理在现代建筑中也被更加重视,采用建筑电气的智能化系统,合理的选择光源、灯具、电线及性能优越的照明控制系统、提高照明质量及节能效果,改善现代建筑的环境。
(5)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要求与各种灭火设施及通讯装置联动,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启动灭火、安全疏散指令、系统过程显示及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
(6)BA系统的检测技术基础
在智能建筑中,应用大量检测设备(传感器)及执行机构设备,在智能楼宇内对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控制的执行和这些设备运行状态密切相关。
(7)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基础
楼宇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内容:冷冻站设备的控制和监视,空调机组的控制和监视,新风机组的监控和监视,给排水系统的控制和监视,供配电设备的监视和安防系统等。
4 就业趋势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工程单位,从事建筑电气的构图、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作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建筑电气智能化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及经济效益,是现代建筑行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其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5 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为新开专业,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且缺乏对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所以目前招生现状并不乐观,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形成矛盾,除此之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所以,提出解决方案,学校应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让报考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基本信息及就业前景,鼓励学生向社会最需要人才方面发展,更要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供配电设计及管理,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修等知识技能。
2.能够从事信息科学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方面有关的工程设计、实验分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
3.能够从事自动控制工程及智能化领域的工作。
4.能够从事物业管理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5.能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公司的现场施工管理或监理工作。
6.能够从事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调配与维修工作。
6 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的新专业也是一种新事物,往往新产生的东西都会给人带来疑问,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质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奠基,缓解人才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景芝,李志平.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M].2005.12.
[2] 杜明芳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及发展定位探析[J](ICCCT2010).
[3] 杨绍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入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
篇3
3年半的留学生活简单而又充实,通过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博士留学期间,所获得的成果已形成英文论文十数篇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及国际会议,成果得到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因为我的导师三田彰教授在到庆应义塾大学工作之前曾在日本的清水建设株式会社作为研究人员工作了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研究室跟清水建设一直有着很多的合作,这样也就使我有机会到清水建设的研究部门进行一些相关研究。
在接触他们的研究之前,我的观念还一直停留在土木工程师的主要责任是保证结构的安全,但是他们在做的已经从简单地追求结构的安全可靠发展到了追求建筑与人融为一体的体验。比如智能建筑,所有的建筑功能都由传感器和机器人通过物联网实现互联,例如哪个位置有人活动,哪个位置就自动提供照明和空调。如果要开会,你只要到达指定的会议区域,相应的桌椅等会议设施会自动展开,会议结束之后所有的物品自动收起。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通过人的指令来完成,而完全是通过智能的传感器和机器人自动来实现的。
他们另外一个研究重点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的能耗在与人相关的所有能耗中是最大的,所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了最切合实际的选择。近些年,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着力发展绿色建筑,而我的研究方向恰恰是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结合点,即结构的实时智能监测技术。该项技术如果能在实际建筑中得到应用,现在大家普遍担心的结构安全问题就都可以由某一个大型的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智能、及时的监控与预警,配合智能建筑中的传感器及机器人技术,在平时可以为建筑的节能减排提供一个神经中枢一样的支持,而在灾害来临之时可以通过智能引导人们疏散,以及实时评估结构状态而极大地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2012年底,我开始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留在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提供了与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相关的研究岗位,年收入起薪也达到800-1000万日元左右。如果选择回国,由于两地不同的薪酬制度,收入下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虽然选择留学日本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但绝不是因为这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而是因为我在国内的研究领域是结构工程的防灾与减灾,在同济大学读研期间主要从事的是结构工程的振动控制等,而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其工程抗震学科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出国前的理想就是能学成归国,用我所学报效我的祖国。而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才刚刚兴起,距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能为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我所期待的。
恰在此时,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回国的想法,也让我迅速地投入到回国的准备当中,当时的想法就是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虽然回国的想法已经定下来了,但是落实到找工作却是一项繁琐而又具体的事情,陆陆续续向国内的一些单位投出了自己的简历,也参加了几家单位的面试,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称心如意的。一方面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在国内的研究开展范围还较小,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并没有对这两个领域进行研发的意识和动作。另外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我始终摆脱不了的是工程情节,时刻想着能和自己将来的同事们一起解决工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上海建工集团走进了我的视野。我了解到,上海建工集团正在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筹备成立工程研究总院,特别是上海建工已经意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于2012年6月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绿色建造研究所,专门从事绿色建造相关研究工作。
我联系了上海建工集团,集团的总工程师、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教授亲自面试了我,详细地向我说明了工程研究总院的目标、职能以及架构等问题,同时也表示工程研究总院非常欢迎留学归国人员的加入。
龚总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对工程技术的创新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加入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来实现我的事业规划和职业理想。就在这时,我接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关于我获得2012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通知,祖国的关心与认可让我更加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确定了工作单位,关于未来具体的研究方向,我也进行了慎重的思考,原有的工程技术创新主要还是集中于在工程建造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是建筑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主体,其本身也是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建筑的某一个阶段,而应该将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有生命力的整体,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具体来说,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后期使用和管理中我们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个“人”不但包括建筑现阶段的使用者,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现有建筑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为我们现阶段的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也要通过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节能措施为后来人留下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篇4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篇5
(一)教学内容
1.选择适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的教材。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新兴专业,目前国内缺少专门为本专业而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现在关于建筑和电气以及智能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繁多,但每类的侧重点都不同,不能全面地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建筑业的典型特点,该专业涉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一些智能建筑、建筑物信息系统、楼宇控制、建筑节能等具体的专业英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二)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
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所以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课程同步,一般在大三甚至大四的教学学期,相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有时间的滞后性,造成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十分连贯。再加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远高于之前的基础英语,即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素养,因此经常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厌倦。所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组成不同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这样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内容有效的衔接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需要预先进行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讲授的环节,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这样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产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容易上课“开小差”。为了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采用传统的黑板式的授课方式,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这样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对于一些专业的外文资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学生更容易精力集中。同时适当加入一些专业英语的录像或情景对话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3.注重工程实际与专业英语的联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相关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信息处理、建筑电气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智能建筑管理、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将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需要添加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主要是在授课环节上加入一些专业英文图纸或国外工程实例的讲解,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铺垫下,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英文图纸中的英文词汇。这样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针对学生自身情况,设定特设的教学环节。
由于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可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这个学期又适逢学生找工作的学期。随着建筑行业国际化的推进,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在单位的面试中不仅需要学生有中文的简历,还需要学生有英文的简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英语简历制作和英语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课程环节。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具体就行方向,给学生讲解几份有代表性的英文简历样本,在学习英语简历制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另外,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在其面试过程中都增加了英语面试环节。因此,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增加专门的应聘知识单元,同时通过模拟单位英语面试情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由于本身学生对于与就业相关的知识非常的感兴趣,这样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实训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07-01
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下发了《关于战略性新兴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1]。通知中强调要在现有国情教育中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对高校支持并鼓励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入手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手段、管理方法等去培养战略性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尚不完备,缺少专业的教师。教材的选取更是余地很小。在实验室的建立问题上更是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笔者作为从事物联网专业教学的教师,对高职院校目前在物联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物联网专业在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校是建筑相关专业为主,故此物联网专业范围的定位也以建筑物智能化物联体系为主。培养具有智能楼宇建筑物联网的设计、施工调试、概预算及信息平台的系统集成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智能楼宇建筑物联网的建设应用中从事设计、施工调试、概预算、系统维护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岗位负责人和高级技能型技术人才。目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行准就业制度,实习企业对综合考核合格的实习学生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专业课程设置紧密贴近职业岗位需求,用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多采用现场教学,利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备进行智能建筑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及设备维护、运行与管理的能力;实行“多证”教学,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可获得新楼宇管理师、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内业资料员等物联网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奠定的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物联网实训室的建立
三、物联网实训室未来发展构想
根据我校现有物联网已有资源及相关专业实训室的共同构成,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可以充分发展几个方面。第一,在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之上再积极自主研发相关实训设备、节能减排、降低教学成本,为学校减负。第二,引入其他相关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软件研发,研制符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物联网实训中的软件。第三采用学校主导方向,邀请企业共建的模式全程合作。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共享物联网相关信息技术企业的最新资源,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辅导讲座;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加快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物联网专业的开展,在我们高职院校中物联网的开展更应该是注重实践,在实训室的建立上更应该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得到锻炼。
物联网代表着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物联网技术会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篇8
【关键词】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太窄、太偏,重理论,轻工程应用,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内容过专、过细和过深,知识的重复性多,不利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学时分配、讲解内容上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类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现代建筑中各类建筑电气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职业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在制定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核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制定课程模式的依据,完全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但体现在课程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中。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力培养的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尽以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环节。能力培养的实现靠具体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本专业的能力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与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体育》、《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外语应用能力外文资料,并通过省级的英语等级考试。
(2)具备一定的口语对话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技术;
(2)掌握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
(3)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工程设计能力
掌握建筑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与其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照明》、《电气施工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5.楼宇电气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1)具备电气工程识图,参数计算及整体知识,掌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
(2)具备楼宇变配电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给排水控制系统,楼宇照明控制系统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能力。
与此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供配电》、《建筑弱电系统》、《电梯技术》等。
在进行本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或开发要取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满足一定行业范围内各类企业单位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并且应可持续发展,使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专业高职教育规划的实质是要解决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本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即是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公司,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等合作,走产学研之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向导,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结合,产学研并举,全方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课程改革
1.在建筑电气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懂施工规范,否则影响设计质量。同样施工人员要理解设计意图,否则也不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所以对专业课“建筑供配电”进行整合,教学计划增加了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计划开设《建筑电气设计》课程。
2.整合“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并与专业活动实践相配合,用以提高专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根据实际工程中弱电内容越来越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缺的实际情况,强化弱电内容。
3.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课程,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工作。
4.整合“电梯安装与维护”课程,以实际电梯模型为控制对象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特点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种类和技术操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由于近年来建筑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而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代的建筑工程技术
1、 智能建筑
综合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设计建筑物内的电力系统、安全防盗、通讯设备等,可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利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自动化、远程通信的有效合作。
2、生态建筑
一门新的建筑工程技术,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综合性的运用一系列学科知识,包括建筑物理、材料科学、建筑设计、气候学等。运用该项技术进行建筑工程,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了建筑综合耗能,减少污染。结合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为人类的需求提供一个健康、舒适、自然的室内环境。
3、绿色建筑
该项技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在不破坏基本环境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特点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健康。为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技术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自然的使用空间。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专业性较强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即除了拥有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水平并能够解决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应对各种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难题。
2、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吸收到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加显著。
3、覆盖面广泛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这一系列技术的掌握,在初学阶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 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于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三、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1、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吊装技术、焊接技术要求增高。其中焊接技术逐渐形成了集材料控制、焊接水平控制、射线检测焊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WMS 焊接管理技术,从而加强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的监控吊装技术也进行了革新,在鸟巢施工中我国独立创造了计算机控制多吊点分散载荷吊装技术,从而使得液压提升器集群作业时的控制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好的完成了鸟巢安装工程的要求。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百花争艳,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以上都是比较热门的建筑技术。可以得出现代建筑技术几个特点,技术种类繁多可满足各种需求,建筑的本质不再是单纯的居住要求,节能意识高,多为绿色建筑,和自然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破坏,技术服务的对象可以是多样化,可进行建筑家居,也可办公、观光、避险等,建筑物的保存周期长,坚固性更强,建筑工程的管理更系统化,技术的发展空间更大。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会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过渡
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积极展开对管理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的涉猎和学习,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会成为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趋势。
3、将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在建筑安装工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建筑安装的过程,并且通过科学的操作系统对安装过程进行校对,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达到目标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校核,对安装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实现了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
4、将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在建筑安装工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建筑安装的过程,并且通过科学的操作系统对安装过程进行校对,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达到目标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校核,对安装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实现了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
5、院校会加大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关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导致优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非常的稀缺,在就业市场上,这一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高校做好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使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
总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种类和技术操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自身发展中,也会继续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出来,通过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业内良性竞争机制,会使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利军.地板采暖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2] 蒋艳平,滨,刘有智.现代木结构房屋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 山西建筑. 2011(09)
[3] 陈景涛.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12)
[4] 唐岚.干混砂浆促进建筑业低碳节能发展概述[J]. 中国废钢铁. 2010(05)
篇10
一、传统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以往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基础上的房地产发展方式,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未充分做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粗放型、消耗型的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占地面积过大,建成区的开发速度远高于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使得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很多城市做新城规划、产业规划都是按高增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来做,产业扩张、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速度,造成一些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产业体系发育迟缓、房屋滞销。
2.城镇化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中西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合作不协调,集群效率不高。城镇化的发展偏重于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镇的发展,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较弱。
3.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以往追求速度与总量的发展模式严重透支资源、污染环境。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大城市的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样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转移,保障的制度还不完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在城镇人口统计中,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享受到本地居民的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和当地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面临着社会保险不完善、子女上学困难等问题。
5.房价与居民收入不协调。住房是保障民生的基本条件,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因素。房地产市场存在比较严重的供需结构失衡,新建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住房的保障资金体系不完善,保障房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面对高房价、面临住房困难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城市中租房住,没有真正在城市定居下来,而是在农村和城市间迁徙。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新趋势
1.新型城镇化将给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发展与转移人口就业同步进行,要求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保障,这势必将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大提升城镇转移人口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从而释放大量购房需求。到2020年,农村转移人口的总量会达到3亿多。在未来一个时期,新增人口中购房群体比例将持续上升,形成源源不断的新增城镇房地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明显。2.新型城镇化以推动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由高速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由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向均衡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由沿海化、中心城市化的方向朝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变。产业转移及同城化效应将带动部分开发企业到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进行布局,这必将改变现有的房地产市场格局。伴随着中小城镇的崛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提升。3.产业地产正成为房地产一个新的关注的焦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地产在生态园区、智慧城市、旅游地产、物流仓库、商业地产等投资方面会迎来新一轮的市场发展机会。能否在城镇化方面走得更快,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引进产业,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企业入驻,以产业为支撑,增强人口的吸纳力和附着力,以产业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在城市打工人群的置业问题。4.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将加大。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其中各类棚户区改造470万套以上,预计今年完成的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住房保障产品供给体系日益完善丰富,渠道日益增多,共有产权房将在更多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逐步降低,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到十二五期末,覆盖面要达到20%。四、新形势下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镇规划要与产业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规划城镇土地,注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城镇化并非越快越好,而是需要健康、均衡、有序的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严格限制未来新城新区规划,提高城镇建设区的人口密度。完善征地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集体建设土地向城镇建设土地的转化,实现与房地产业的双赢。
2.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二线城市主城区应适当向周边城镇疏散转移一些功能,将制造业和关联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带动主城区人口和产业向周边迁移,优化人口结构,减轻人口压力。发展特色城市产业,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提高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避免主城区优质资源过度集中,这一方面可缓解房价的过度上涨,另一方面也可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突破口,加强政府监管与政府间合作,构建合理的都市带,通过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改革造成城乡二元化原始障碍的户籍制度,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放开城镇落户政策,合理确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提高农民融入城市的素质和能力,到2020年,先解决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实现产城融合。以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城镇就业但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提升城镇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以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入城镇,这也给城镇新增人口购房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4.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住宅产品的设计要突出居住理念,要符合集约化要求、人性化要求和智能化要求。转变开发模式,推进建筑标准化,推广符合低碳、绿色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能源,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减少环境污染。调整开发模式,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建材,开发智能建筑,提高住宅产业化比例,提升城市内存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比较
- 下一篇:税收筹划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