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所得税纳税筹划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所得税纳税筹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所得税纳税筹划

篇1

关键词 税收筹划 企业所得税 改进策略

一、X公司概况及纳税现状

X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纯天然植物类心脑血管中成药生产企业,拥有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其中3个为独家保护品种。

X公司缴纳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该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已在2008年取得税收优惠资格,企业所得税按其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2014年利润总额为36549199.82元,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所得税为5482379.97,经调整后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200元(主要是该公司在2010年发生了较大的亏损,2014年仍有未弥补的亏损),已在当期全部缴纳。

二、X公司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确认时点不合理

企业应收的收入一般计入“应收账款”科目,X公司2014年年底应收账款余额有33511558.53元,年初有应收账款余额22375136.98元,而该公司应收账款大都采取直接收款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虽然企业存在未收账款,但由于已经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就已经为此支付了税金,由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关系,企业相当于失去了一笔可以免付利息的贷款。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年限选择不当

X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远远高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不利于节税,折旧方式的选择也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节税效果。作为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在X公司资产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对其进行筹划可以产生很好的节税效果,而X公司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筹划方法。固定资产有多种折旧方法,该企业目前采用的直线法按该公司目前的环境来说并没有加速折旧法产生的节税效果好。X公司还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选择,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房屋及建筑物的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而X公司的折旧年限为40~45年,远远超出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在这个项目上X公司存在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

(三)存货计价方法不当

X公司在存货计价方式上存在问题。作为生产型企业,存货是X公司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2014年期初,该企业的存货有2938.54万元,期末有2642.59万元,其中该企业主导产品的原材料之一(一味中草药)的占比很大,而且近几年该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涨;另一方面,存货发出有多种计价方法,主要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而该企业目前仍采用适合以前纳税筹划的先进先出的计价方法,并没有考虑当前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导致存货发出计价偏低,增加了该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三、X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收入确认时点的筹划

通过报表数据显示,2014年X公司应收账款的收款方式大多是直接收款,建议X公司改用分期收款的方式,分期收款的收入确认时点按照书面合同的约定,也就是说X公司可以自行确定有利于自己并也能让对方接受的时间。如果X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假如当年销售收入全部延迟确认收入。查看相关报表得知2014年末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675.58万元,那么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会减少284.85万元,营业收入31531万元,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相应减少31531×15%=4729.65万元。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折旧年限的筹划

X公司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下个月开始,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的类别、估计的经济使用年限和预计的净残值分别确定折旧年限和年折旧率,建议X公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避税:

第一,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X公司因为业务拓展的需要在2014年购入了一台大型生产设备,该设备直接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建议在这里采用加速折旧法更好,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X公司固定资产价值共计4万元,预计净残值率2.5%,预计使用5年,适用15%的优惠税率,资本成本10%。前五年未扣除折旧的利润分别是20000元、25000元、24000元、20000元、15000元,与此相对应的产量分别是200件、250件、240件、200件、150件。根据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的折旧额分别是:第一年,直线法为7800,双倍余额递减法为16000、年数总和法为13000;第二年,直线法为7800,双倍余额递减法为9600、年数总和法为10400;第三年,直线法为7800,双倍余额递减法为5760、年数总和法为7800;第四年,直线法为7800,双倍余额递减法为3820、年数总和法为5200;第五年,直线法为7800,双倍余额递减法为3820、年数总和法为2600。可以看出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虽然折旧总额相同,但各个年份的折旧额却大有差别,这就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根据前5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每年应纳税所得额及每年应纳的所得税额如下:第一年,直线法下应纳所得税额为1830元,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应纳所得税额为600元,年数总和法下为1050元;以此类推,第二年,三种折旧方法计算出的应纳所得税额分别是2580、2310、2190;第三年分别是2430、2736、2430;第四年分别是1830、2427、2220;第五年分别是1080、1677、1860。比较可知,虽然三种方法应纳所得税额的总额相同,但每年的值却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各个值的现值会有不同。因此,不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纳税效果。显而易见,如果希望在开始的年份多缴税,以后的年份少缴税,则应该选择加速折旧法。综合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直线法下应纳税额现值为7540.05元,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应纳税额现值为7207.254元,年数总和法下应纳税额现值为7259.64元。

由于加速折旧法是在开始年度多计提折旧,冲减了大部分税基,因而减少了应纳税额。综上所述,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恰当的计提折旧的方法。

第二,选择合适的折旧年限。由于X公司大部分资产折旧年限远远高于税法规定的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果X公司对折旧的会计政策定为加速折旧或者减少折旧年限,将大大减少与折旧相应的所得税额。X公司2014年当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951万元,如果将折旧年限减为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和加速折旧的方法,当年计提的折旧将增加6094万元,影响所得税6094×15%=914.1万元。

例题,假定X公司购入一台生产用设备,价值300万,预计净残值率2%,假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资金成本10%。

若使用年限为5年,年折旧额=300×(1-2%)÷5=58.8万元

累计折旧现值=58.8×3.790(查看年金现值系数表)=222.852万元

若使用年限为10年,年折旧额=300×(1-2%)÷10=29.4万元

累计折旧现值=29.4×6.144(查看年金现值系数表)=180.6336万元

显然,当其他条件一定时,选择折旧年限较少的方式可以增加累计折旧现值,而根据税法规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准予扣除。因此,X公司如果通过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省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筹划

X企业因为生产性质的关系有大批的存货,而存货存在多种计价方法可以选择,所以企业可以在存货计价方法方面进行纳税筹划。先进先出法假定先收到的货物先发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一般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销售或耗用成本比较符合存货的实际流动状况。X公司的主导产品需要的一种原材料近几年价格一直在上涨,据此我们对这几种计价方法进行分析:

例题,假定X公司2014年购进原材料数量及价格如下:1月3日购入6吨,单价200万元;3月6日购入3吨,单价210万元;6月15日购入2吨,单价220万元;8月21日购入4吨,单价240万元;11月16日购入5吨,单价250万元。假定X公司在今年实现销售收入2140万元,其他不含材料费用开支为320万元,适用15%的优惠税率。按不同计价方法计算其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方法一:先进先出法

材料费用=5吨×200万元/吨=1000万元

成本总额=材料费用+其他支出=1000+320=1320万元

利润额=销售收入-成本总额=2140-1320=820万元

应纳税额=利润额×适用税率=820万元×15%=123万元

方法二:后进先出法

材料费用=5吨×250万元/吨=1250万元

成本总额=材料费用+其他支出=1250+320=1570万元

利润额=销售收入-成本总额=2140-1570=570万元

应纳税额=利润额×适用税率=570万元×15%=85.5万元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知,采用先进先出法企业应纳所得税最多,而后进先出法最少,这主要是因为该存货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而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都会持续上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变化确定存货计价的方式。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武汉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隋欣. A公司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2.

[2] 刘慧. ZY电力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分析[D].辽宁:辽宁大学,2014.

[3] 米娟.我国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有效性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4] 黄宁.我国国有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9.

[5] 高鸽.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战略 纳税筹划 分支机构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关于纳税筹划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如印度税务专家・雅萨斯威在《个人投资和税务筹划》一书提出,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安排,充分利用税务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编写的《国际税收辞汇》给出的定义是: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对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税收的目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对纳税筹划做了如下阐述: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

综合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考虑到本文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进行纳税筹划,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把纳税筹划定义为:纳税义务人在纳税之前依据税法规定,在企业整体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做出安排。以获取合法税收收益,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二、分支机构设立的纳税筹划

为了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和盈利性,从基于企业战略的纳税筹划角度来看,企业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可在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之间做出选择。

(一)从企业战略上看分支机构的设立

从战略角度看,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法律身份、不同的资产控制权、不同的交易成本和不同的财务效应,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子公司与分公司的最大差别在于公司的法律身份不同,即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而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准确地说,它只是总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从资产控制权上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小于总公司对分公司的控制权,公司对自己分公司的所有资产拥有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与总分公司不同,母公司并不对子公司的资产直接拥有所有权,母公司主要通过拥有一定份额的资本或股权来控制子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最大股东,母公司可以在经营、人事、购销、筹资、盈利分配等方面拥有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和收益权,但这种控制权和收益权都受到法律以及子公司其他投资参与者的制约。首先,最直接的制约来自于子公司的其他股东。其他股东即使“用手投票”的制约作用较小,还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退出企业。其次,即使当子公司全部股份由母公司拥有,不存在其他股东时,子公司的行为仍然受到债权人的制约。如子公司在借款时签订的某些对公司资产负债率和股利分配等限制性条款。最后,法律上对关联企业的有关规定也规范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行为。法律上对母子之间关联交易和关联企业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企业关联程度的控制,例如限制“逆向持股”(公司法第12条第2款规定,除了国务院规定的控股公司和投资公司外,公司转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50%)和“交叉持股”(交叉持股是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以控制其他企业的通知义务、限制董事或企业人员兼任、关联企业披露等;2,关联企业的连带责任;3,关联企业的报表合并;4,对关联交易的控制;5,对转移定价的控制。

从交易成本来看,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的成本将高于总分公司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中间,还有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治理形态。母子公司结构正属于中间治理形态中的双边治理,而总分公司属于企业内部治理。与总分公司之间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权威”不同的是,母子公司之间交易更多一些市场成分,即依靠价格机制。其中母子之间交易受到《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法律法规的制约。如母公司必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并且披露所有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税法上对转移定价的价格调整限制等。考虑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弱于总分公司之间的控制,而且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远大于总分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母子之间交易成本远大于总分公司之间的交易成本。这不仅表现在母子公司交易披露、被管制等显性的成本,还包括母子公司由于更大的利益冲突而导致资源配置更大的扭曲成本等隐性成本。

从财务效应上看,母公司控制子公司所用的资金小于总公司控制同样规模的分公司。与总公司与子公司的直接投资不同的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所需的股份额取决于子公司股权的分散程度,这意味着母公司仅需要投入较少的股本就可驱动整个子公司的资产为之服务。并且,当子公司还控制某些“孙公司”时,母公司对子公司投入资金的控制范围会远远扩大,从而产生巨大的财务杠杆效应。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母子公司之间同时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对资产控制权、交易成本、财务收益和风险有不同的要求和偏好,企业应适时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维持其核心竞争力和保持长期的盈利能力。

(二)从纳税筹划上看企业分支机构设立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其总体税负水平也会产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子公司与分公司的税收待遇不一致。从纳税筹划角度看,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是独立的纳税人。而分公司作为母公司的分支机构,不具备独立纳税人资格。一些国家对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所实现的利润,在征收公司所得税以外,还开征“分支机构税”,即对分支机构扣除已征的公司所得税后的全部利润再征一道税,而不管其税后利润是否汇回国外母公司。而对于子公司。在征收公司所得税后。仅就其汇回国外母公司的股息部分征收预提所得税。也有些国家只就其分支机构未再投资于固定资产的利润部分征税。此外,外国分公司不具法人身份。通常无法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受到贸易壁垒的制约。如经营范围、投资规模等限制。因此,对跨国投资者而言,一般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较分公司有利。

而对于国内投资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分公司不是独立纳税人,其利润或亏损结转给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集中纳税,这样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盈亏在计税时可以相抵,而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则不享有这一纳税待遇。因此,对初创阶段时间较长、无法盈利的企业一般应设立成分公司,这样可以利用成本扩张冲减总公司的利润,减轻税负:对扭亏为盈迅速、位于税收优惠地区的企业则可考虑设立为子公司,这样可以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如税法规定,如果联营企业在当地适用的法定税率内又享受减半或特殊优惠政策的。其优惠的部分应视同己缴税额。

实际上,设立子公司与设立分公司的节税利益孰高孰低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国家税制、纳税经营状况及企业内部分配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其不同内部组织结构下的风险和收益。

(三)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选择的分析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使企业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越来越普遍。通过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也正是企业集团相对于单独的企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组建企业集团也具有税收收益,即从集团的全局出发,通过对集团整体的经营战略进行系统的筹划安排,减轻集团总体税收负担,增加集团税后利润。

集团公司的营销活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最终价值的实现,不同的销售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税收负担,因此公司在选择销售策略时,必须考虑纳税因素,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营销渠道选择的筹划

集团公司的产品销售需要建立全国性的独立的营销网络。在设计营销网络的过程中,税务筹划先期介入,研究在外地设立分子公司的利弊。研究前提:在外地设立经贸公司属于公司的对外销售机构,盈利前景较好,但可能出现亏损。具体筹划如下:

(一)分子公司设立的法律政策分析

当一个集团公司要进行跨地区经营时,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其它地区设立下属机构,即开办子公司或分公司。所谓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有效控制的下属公司或者是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一系列公司中的一家公司;所谓分公司是指作为公司的分支构而存在,在国家税收中,它往往与常设机构是同义词。分、子公司存在很多不同点,如表1。

从法律上讲,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而分公司不属于独立法人。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一是设立手续不同,在外地创办独立核算子公司,需要办理许多手续,设立程序复杂,开办费用也较大,而设立分公司的程序比较简单,费用开支比较少。二是核算和纳税形式不同,子公司是独立核算并独立申报纳税,当地税务机关比较喜欢,而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由总公司进行核算盈亏和统一纳税,如有盈亏,分公司和总公司可以相互抵扣后才交纳所得税。三是税收优惠不同,子公司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分公司只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可以享受免税期限、优惠政策等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而分公司作为非独立法人,则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如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税率”等优惠政策,则只能适用于独立法人企业。

(二)具体方案设计

方案1:当外设公司出现亏损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当外地公司发生亏损时,设立分公司比设立子公司整体纳税水平低。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亏损300万元。测算祥见表2。

如表2所示,甲、乙公司设立分、子公司。假设该集团母公司和分公司企业所得税率为33%,则该集团公司在2005年度应纳税额=(1000+200-300)×33%=297(万元)。如果上述甲、乙两家分公司换成子公司,总体税负就发生了变化。假设该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所得税率仍为33%。集团公司母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33%=330(万元),甲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200×33%=66(万元),乙公司由于2005年度发生亏损,则该年度不应交纳企业所得税,那么,集团公司2005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为:330+66=396(万元),当外设机构出现亏损时,设立子公司比公司整体多负担税金99万元(396-297=99)。但如果总公司与子公司所得税适用率不同,则上述情况又会发生变化。

方案2:当外设公司盈利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盈利实现利润3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测算祥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当外地经贸公司与集团母公司税率相同且盈利时,分子公司的税负相等。

方案3:当外设公司盈利时,税率与集团母公司有差异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盈利,实现利润300万元,母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外地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测算祥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当外地设立甲、乙子公司,其中,集团母企业所得税率为33%,分、子公司均为15%。2005年度公司本部实现利润1000万元;甲、乙子公司分别实现利润200万元和300万元。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则2005年度集团母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33%=330(万元),甲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200×15%

=30(万元),乙子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300×15%=45(万元),子公司汇回总公司利润额=(200-30)×80%+(300-45)×80%

=340(万元),汇回利润母公司应交纳所得税=340×(33%-15%)=61.2(万元),集团母公司总体应纳税额=330+30+45+61.2=466.2(万元)。若将上述两家子公司改成分公司,则集团公司整体应纳税额=(1000+200+300)×33%=495(万元)。那么,当外设机构盈利且税率不同时,设立子公司比公司整体节约税金28.8万元(495-466.2=28.8)。

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各有利弊。由于法律上认为子公司和母公司不是同一法律实体,因而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并入总公司账上;而分公司和母公司是同一法律实体,其在经营中发生的亏损可以和总公司相抵。因此,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需要到国外或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时,可以在进入地的初期,针对当地情况不熟、生产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的情况,考虑设立分公司,从而使外地发生的亏损在总公司冲减,以减轻总公司的负担。而当生产经营走向正轨,产品打开销路,可以盈利时,应考虑设立分公司,可以在盈利时保证能享受到当地税收优惠的政策。

二、营销方式选择的筹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方法多样,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涉及税收问题。在比较各种方法后,为简便操作,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形成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供需合作关系,公司制定了钢材定点定量的价格折扣优惠办法。

折扣销售的节税效应。折扣销售是指销售方为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向购货方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因为购货方信誉较好、购货数额较大等原因,而给予购货方一定的价格优惠的销售形式。根据税法规定,采取折扣销售方式,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体现,那么可以以销售额扣除折扣额的余额为计税金额;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不在同一张发票上体现,那么无论企业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将折扣额从销售额中扣除。采取这种方式销售时,可能会减少厂家的利润,但由于折扣销售可以节税,实际减少的利润比人们想象的要少。

案例:集团公司于市场出现低潮时,采取折扣销售方式,在此期间对公司滞销商品的价格按原定价的95%计算。在折扣期间,集团公司取得2000万元销售额(含税)的销售业绩。集团的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33%。试分析折扣销售产生的节税效应对弥补集团公司让利损失的作用。分析:集团公司让利=2000/0.95×0.05=105(万元),不让利应纳增值税税额=(2000+105)/(1+17%)×17%=305(万元),折扣销售后应纳增值税额=2000/(1+17%)×17%=290(万元),折扣销售后共节约增值税=305-290=15(万元),折扣销售后共节约企业所得税=(2000+105)/(1+17%)-2000/(1+17%)×33%=30(万元),集团公司实际让利=105-15-30=60(万元),由此可见,集团公司的折扣销售,可以节约增值税15万元,节约企业所得税30万元,节约的税金可以减少集团公司折扣销售的利润损失。

综合以上分析,折扣销售商品,使得同样销售量的销售额下降,但同时流转税也会相应地减少,随着销售收入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因此,折扣销售一方面会产生减少利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促销和节税的正面效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薄利多销效应,但是随着薄利多销效应的逐渐增强会逐渐抵消降低销售和折扣销售的节税效应。

三、营业收入确认的筹划

企业营业收入的确认,既影响企业所得税也影响流转税。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选取推迟应税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也要考虑提前确认的必要性。比如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在正常的纳税期,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均匀计入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推迟税款的缴纳,以获得时间价值;如果在免税期,企业应该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所得,以避免递延到正常纳税期后为此缴纳税款。

我国《企业增值税法暂行条例》规定,企业采用现销方式,收到货款或是取得索取货款的凭据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托收承付或是委托收款方式,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因此,企业可根据企业产品销售策略选择适当的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尽量推迟确认销售收入,从而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四、营销费用的筹划

营销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费、运输费、装卸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应付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销售费用一部分为据实扣除项目,另一部分为按标准限额扣除项目。企业如果能合理地划分两部分扣除项目,用好限额扣除的政策,企业所得税后列支的销售费用就会转化为税前扣除;否则,税前列支项目可能成为税后列支项目。具体如表5。

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各项费用的性质。取得的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可据实扣除的费用尽可能单列,严格据实扣除,不过多占用按标准扣除项目的扣除限额。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以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阐述了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一、借鉴西方国家所得税会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 

(一)所得税的性质。各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对所得税的性质有“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两种不同的观点。“收益分配观”认为,向政府缴纳的公司所得税与股东分配的股利一样,具有分配企业收益的性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费用观”则认为,在会计报表中,公司所得税可视为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如同企业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一样,是费用性质的项目。 

那么在我国,所得税究竟是费用还是收益的分配呢?笔者认为划分的关键取决于报表的导向。如果一个国家的报表导向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则所得税就应视为费用;如果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所得税必然被看作收益的分配。而目前我国会计报表主要是为企业投资者服务,因此把所得税作为实现收益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处理,是符合我国会计报表导向的,也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为所得税是企业要取得收入(即过去所说的税后利润)所必须花费的代价,即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没有收入自然也无须花费这笔费用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所得税作为企业的费用支出处理,更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另外把所得税看作费用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所得税会计的属性。首先,所得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得税会计是依据现行所得税法,严格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和要求核算企业的收支盈亏,计算企业在纳税年度的应纳所得税款,并定期编制和提供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其次,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其目的在于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并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揭示真实的会计信息。 

2、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由目标、假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所得税会计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作为子系统的所得税会计目标自然与母系统的财务会计目标相一致。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而所得税会计是为了调整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必须围绕财务会计的总目标服务,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的假设。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这决定了它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四项: 

1、会计主体假设。有人认为,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应是税务当局,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而所得税会计服务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其目标是向外界披露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信息,而税务当局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一,并非执行主体。因此,所得税会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事业单位。 

2、持续经营假设。有了这种假设,一些公认的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方法才能被广泛采用,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同时,企业有关所得税记录和纳税申报才能真实可靠。 

3、会计分期假设。从理论上讲,只有待企业各种活动终结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进行恰当计算。但是,国家税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决策和征税依据的财务信息,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将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期间来计算损益,及时缴纳税金。同时这种假设也为跨期摊配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4、货币时间假设。当今货币期时间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使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意识到递延确认收入或加速确认费用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务优势,逐步意识到最少纳税原则和最迟纳税原则的重要性。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导致使用货币的利益并不限于一个年度,真正利益在于当该项目是循环发生时,实际上获得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在短期内使用资金的利益。因此,在所得税会计中,应以货币时间价值代替货币计量假设。 

二、存货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 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导向, 通过对筹资、经营、投资等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前筹划和安排, 取得 “ 节税 ” 效益, 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活动。 

各种纳税的筹划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在对所得税进行筹划时, 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纳税筹划的途径有多种, 如缩小税基、采用低税率、延期纳税、税收优惠以及涉税零风险等, 在缩小税基中又可以分为缩小绝对额和缩小相对额。其中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相关的纳税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笔者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几个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探讨企业如何筹划纳税, 以取得“ 节税” 效益的有关问题。 

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商品、周转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和销货成本, 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所得税 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现行税制规定, 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 按实际成本价计算, 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 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 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存货的发出成本。而且计价方法一经选用, 在一定时期内 ( 一般为一年 ) 不得随意变更, 如需变更, 经董事会或经理层 ( 厂长 ) 会议等机构批准, 并上报当地税务机关备案, 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 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在实行比例税率条件下, 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 当材料价格不断下降, 采用先进先出法来计价,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较低, 销货成本增加, 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 达到 “ 节税 ” 目的;而当物价上下波动时, 企业则应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可以避免因销货成本的波动, 而影响各期利润的均衡性, 进而造成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 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特别是当应纳所得税额较大, 企业未有足够的现金时, 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其他经济活动, 有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 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 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因为采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企业各期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等存货 的价格比较均衡, 不会时高时低, 使企业产品成本不致发生较大变化, 使各期利润比较均衡, 不至于因为利润忽高的会计期间套用过高税率, 加重企业税收负担, 影响企业税后收益。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正确的处理好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篇5

关键词:科技公司;纳税筹划;风险;规避

纳税筹划风险的规避主要针对的是缴纳税收的公司,合理规避纳税筹划的风险,将使公司的纳税筹划更有效果。科技公司通过纳税筹划为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享受国家财政的优惠政策。纳税筹划风险的规避应当建立在税法的基础上,使纳税人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节约税收开支,极大程度降低公司纳税筹划风险。进而科技公司通过对纳税筹划风险的规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财务会计相关管理水平。

一、科技公司纳税筹划主要风险问题

(一)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纳税筹划风险。科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纳税筹划对其进行预先安全处理,纳税筹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计划性,其在筹划过程中以公司某一时间节点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科技公司想要对相关项目的税收利益进行改变,则应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扶持的要求,降低风险问题发生的概率[1]。除此之外,科技公司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背景,应当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改变,与此同时在调整其经营活动时应当根据公司战略发展与市场需求,若在投资后出现经济活动改变的情况,则要对其进行准确判断。

(二)纳税筹划执行与成本执行风险。就一般情况而言,纳税筹划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与直接成本,而机会成本主要是为获得最大化的税后收益;直接成本则主要指以减少税款为目的所支出的财务成本,其成本多用于培训费、费及相关税费等。科技公司纳税筹划属于自身决策,其应当优先选择合理方案,筛除综合评估不达标的方案。就纳税筹划方案分析,其在实践中未获取有效利益,反而加大税收问题。

(三)纳税筹划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科技公司业务流程是最容易隐藏风险及暴露问题的地方,因此,增强对公司内部控制才能使纳税筹划的风险系数有效降低,提升管理效率。在实践中,科技公司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构建与实施时,往往忽略与纳税筹划相关的环节,如,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就缺乏有效的预警功能。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其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而纳税筹划面临的最大风险即是财务风险,而在内部控制中财务管理作为其核心环节。因此,不够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公司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

(四)缺乏对国家政策的把握,无法及时调整公司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支持下,公司根据自身经营条件与环境采用合理的手段开展的节税活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很多因素极易对纳税筹划造成影响,其中自身环境与外部环境作为最重要的两方面,有效规避纳税筹划风险,则要求公司对政策变化予以把握,通过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现有纳税筹划方案。

二、科技公司纳税筹划的有效规避方法

(一)“借力打力”提高纳税筹划规范性与合理性科技公司在纳税筹划的工作中对其技术性及综合性方面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其对纳税筹划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除了对会计知识及税法的全面掌握外,还要了解金融及投资方面的知识。与公司常规管理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只有具有较高综合工作能力的财务人员才能胜任纳税筹划工作。目前,多数公司的纳税筹划人员多以财务人员为主,因此,在面对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纳税筹划工作,多以外聘税务师或专业人员的方式对纳税方案进行制定,提高纳税筹划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从根源上规避纳税筹划所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

(二)“提高警惕”重视纳税中对重点税种的筹划一般情况下,科技公司应当对增值税、公司所得税的筹划工作予以重视。在对公司所得税进行筹划的工作中,为实现节税目标,采用合理且科学的控制方式对计算方法及时间进行选择。尤其是在年底税收节点时,为有效延迟纳税收益,实现利润抵消缴税的问题。重视公司销售额的计算是增值税节税工作的重点,由于公司增值税税率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较大的节税空间,但科技公司的销售额具有较大的弹性及节税空间。因此,注重销售额的正确计算方式才能顺利开展增值税筹划工作,通过不同销售费用及成本费用实现税费抵扣,缩小应缴税款。除此之外,一般纳税人应当对增值税进行税额的抵扣方式予以重视,最大程度保证公司所采购原材料的供货商所具备开票能力,并根据当地税收的优惠政策调整公司的生产经营项目,重视纳税中对重点税种的筹划,以期符合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条件,进而开展合理的纳税筹划活动。

(三)“注重发展”建立有效控制制度增进沟通协调1.完善科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的管理者要对公司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与规避的顺利开展做出保障,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对其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进行完善与执行,才能为纳税筹划工作奠定基础[2]。另外,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有效规避内部控制的风险,对提升纳税筹划效率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促使其及时发现公司业务流程中的纳税筹划风险,通过对其流程及结构的及时调整与数量解决相关风险。2.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纳税筹划或其相关风险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与公司的各个部门的关系极为密切。公司各个部门定期与纳税筹划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对业务及税负相关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对其他相关领域内与税收有关联的管理活动进行讨论与协调,进而为纳税筹划风险的管理提供合理且有效的建议,积累相关经验。因此,纳税筹划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为其风险管理与规避的顺利实施作出保障,进而实现科技公司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

(四)“综合衡量”准确把握税收政策保持方案弹性1.对纳税筹划的合理性进行把握。对国家政策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并从中寻找与自身相符的财务政策,将优惠政策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获得税负利益最大化是纳税筹划的本质[3]。因此,纳税筹划主要依据是税收政策,科技公司要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必须以国家相关的财务政策为前提,通过对财务、税收、金融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符合自身政策并加以利用,进而实现在遵守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条件下获得经济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政策予以关注时,不仅要看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条例,还要重视与纳税筹划不对称的条款,避免在其规划的环节中产生风险。2.及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使其适应相关法律政策。国家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纳税筹划方案也应当随着政策框架进行调整,公司不仅要对税收政策动向予以关注,还应当对国内外的经济环境进行了解,提高对公司政策变化的敏锐程度,并能够在政策调整的第一时间对公司纳税筹划的政策进行合理的选择。税收政策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公司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对其筹划方案进行调整,准确把握税收政策保持方案弹性。

篇6

关键词:税收;政策;企业;影响

一、税收和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

(一)税收的内涵。在我国的社会体制下,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定义为,为国家实现具体职能,而确保社会公共需求得以满足,借助于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法律规定,利用税收工具,进行强制性的、无偿的征收税费,参与国家人民的收入,以及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以此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税收的特点比较显著,包括强制性、无偿性以及固定性等,三者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企业财务政策是为了能够达成一定的目的,涉及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企业的财政行为进行调节,从而制定的相关财务政策,我们将其统称为企业财务政策。企业财务政策实际上是财务政策的一个种类,企业管理中有许多方面,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股利管理,因此对应的采取的财务政策就是融资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以及股利管理政策。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财务政策产生的影响还是十分显著的,因此企业必须做好税收筹划等工作,以此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的的达成。

二、税收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

(一)税收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

(1)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针对纳税人所应当缴纳的税款,按照一定比率进行征收。相关法律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我国企业所得税征收比率为25% 左右,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对所得税进行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数额进行扣除。负债的利息也可以用来抵税,而且是能够被量化的,其表现公式如下:利息抵税效用= 负债额× 负债利率× 所得税税率。

因此,如果已经明确了负债利率,以及所得税税率,公司的负债数额越大,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也随之增大。所以说,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企业资本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在于所得税税率高的公司偏向于负债资本的筹集,利息用来抵税,这种做法的效果要更好; 而所得税税率较低的公司则倾向于权益资本筹集,以此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

(2)股利和利息个人所得税差异。公司支付给债权人一定数额的利息,以及给股东的股利,这与债权人和股东实际得到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债权人和股东实际上是公司资本的供给者,其对税后净收益较为关心,而他们不得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法中对此进行规定,企业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可以看作和生产经营相关费用,因此要在公司所得税前进行扣除,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是企业分红,是利润分配,是在公司所得税之后,也就是公司所得税分别对待利息和股利,存在支付方面的区别。所以说,股东对权益资本进行评价,以及债权人对债务进行评价存在相对价值方面的问题,二者的相对价值始终处于变化当中。因此,个人所得税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产生影响。

(二)税收对企业筹资、投资以及税利政策的影响

(1)筹资活动。筹资活动是现代企业最为频繁的财务活动之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目的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持续进行生产活动,会对资金产生持续的需求,因此对及时、足够的资金进行筹措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公司也会利用筹资的方式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公司筹资能够选择的方式包括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税法对于筹资方式所得到的资金列支方法也有所区别,税前列支和税后列支会对企业资金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公司资金来源无外乎资本金和负债,具体而言还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其中,长期负债和资本构成共同组成资本结构,利息属于费用列支,公司在对税收进行计算时,要对其进行扣除,公司可以少缴纳一部分所得税。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税收也有一定的影响,股息不属于费用列支,企业税后的利润分配,所以息税前进行投资的收益率比较大,公司也能够利用提高负债比的方式获取更多利益。

(2)投资中的税收筹划。随着税收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投资收益关注的更多的应是税收影响因素,尤其是投资决策,税收筹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投资方式、组织形式、投资方向以及行业不同,那么税收待遇都将有所区别,应纳税额是投资方获取收益的抵减项目,会对纳税人投资收益率产生较大影响。

所以,公司进行投资之前要对税收进行筹划,注意企业投资决策的战略规划和整体性,以促进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

(3)股利政策的合理制定。股利是公司在税后的净利润,企业所选取的分配方式和支付方式的不同,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要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对企业当前发展阶段的种种因素进行考虑,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考虑,让企业收益分配趋向于科学合理。结合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包括初创、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成熟以及衰退阶段,初创时企业运行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的财力物力较大,为了确保财务风险降低,公司应当选择剩余股利政策,高速增长阶段,企业的投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此时不适合分派股利。稳定增长环节,销售收入增长,成熟阶段应当已经具备一定的股利能力,这是理想运行状态,企业对产生销售收入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便于其将资金投入新的领域,当时也是同步采纳剩余股利政策。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政策一方面是实现企业经营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是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和优化。对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税收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选择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于税法对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的资本结构、投资政策、筹资、股利等产生较大影响,会对财务政策带来规范、约束以及引导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有关税收对企业财务政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于我国企业财务政策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奎贞.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纳税筹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 (10).

[2]余萍.浅议企业税收政策和社会责任[J].现代商业,2010 (33).

篇7

(一)平滑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公司对存货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选择方面,由于要求公司财务会计、税收会计要具有一致性,很多公司出于税赋目的而选择后进先出法。当公司预计存货成本会提高时,选择后进先出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税负,从而间接地增加现金流入。该方面的研究表明,倾向价值最大化的公司管理层会选择后进先出法。Cloyd(1996)等研究所得课税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公司是否出于纳税考虑而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同时选择与此相应的财务报告处理方式使二者趋于一致,尽管账面税金和实际纳税额并不要求一致,但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国内收入署允许其采用这种税务处理方法的可能性。同时发现,当避税带来的利益明显超出了预计偷税的成本时,公司就会选择一致的财务报告方法。Jennings等(1996)在判断后进先出法是否造成了损益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时,发现采用了后进先出法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比没采用的资产价值更高。Kevin Holland与Richard H.G.Jackson(2004)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税”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公司递延所得税储备的情况,认为在考察期的公司可能有很强的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片面地披露延迟税储备(即不足或过度递延纳税储备),并发现不足或过度操控递延税储备的规模在经济上的显著性。

(二)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Dhaliwal & Wang(1992)论证了那些受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影响的公司,一般会通过跨期转换盈余来使所得课税对可选择最小化所得税税负的影响最小化,以调整财务会计数据。Boynton,Dobbins & Plesko(1992)对美国199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最低税收账面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余操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公司在最低税收账面条款的第一年使用主观应计部分减少盈余。同时发现,实证结果与公司规模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只有小型公司操纵可控应计项目。但其研究结果并不像Dhaliwal & Wang的研究结果那样令人信服。这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是估计的可控应计项目(不是可控应计项目总额)或者样本数量太小有关。Charles E.Boynton等(1992)针对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的最低税负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利管理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公司1987年确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应计制手段减少部分盈余。Guenther(1994)研究了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影响下,降低税率对公司当期财务会计应计项目的影响。这些公司都是采用税收和财务报告目的的应计制会计。研究发现,公司出于平滑不同期间所得税税负的考虑,会通过应计项目将净盈余从高税率会计期间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

以降低所得税税负为基础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是Harris(1993)检验了税率变化对跨国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尤其是1986年税收改革法引起了跨国公司将盈余输送到美国。研究发现,那些有很大弹性可以转移更多盈余的公司的确如此。除此之外,Collins等(1998)认为,当美国跨国公司面临外国的平均税率高于本国税率时,这些跨国公司比其他跨国公司更容易实施基于所得税负的盈余转移。Jacob(1996)通过区分跨国盈余转移是基于对当地报告收益的判断(包括经营的地理位置)还是通过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对Harris(1993)的分析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了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进行盈余转移的有力证据。

二、所得税税负与财务报告成本权衡的盈余管理研究

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发生成本,除了要面临未来可能的法律风险外,一项直接的成本便是所得税成本。当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时,往往需要为此多支付所得税。因此,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收成本之间的权衡。财务报告成本,是指由于公司未能达到合适的利润目标而导致的成本,包括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债务契约提前终止、政府管制力度加强等。税收成本是指由于公司管理层操控盈余,认为人为增加利润而导致的所得税支出的增加。

Shackelford and Shevlin(2001)和Erickson,Hanlon and Maydew(2004)的研究在考察公司所得税税负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的权衡时,假定盈余管理行为一定会导致所得税负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所得税成本确实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地说,公司所得税税负(实际所得税税率)越高,盈余管理的收益越低,则公司越没有激励进行盈余管理,即所得税课税的负担成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相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所得税避税的盈余管理研究

对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由于有些业务仅仅影响会计利润总额,并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这使得某些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一定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变化。Phillips等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不会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还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比税收制度更加灵活,从而公司管理层在操控盈余时并不一定带来所得税费用的变化。就我国而言,税法规定企业在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须经过税务部门批准方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若企业折旧政策变更未经税务管理部门同意,则虽然会影响到会计利润总额,但须进行纳税调整,因此并不影响应税所得额,这种差异即非应税项目损益。如果公司主要通过调节非应税项目损益来操控利润,那么其盈余管理活动就不会导致所得税税负的上升。如由于我国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在税前列支,因而当公司通过大量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调减利润时,公司的应税所得不会因此而下降;当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以后转回时,应税所得也不会因此而增加(高金平,2001)。当然,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可以避免所得税费用,如当通过操纵销售收入的方式调增利润时,公司的所得税费用将会相应上升。

这表明,由于非应税项目损益的存在,盈余管理并不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Klassen(1997)认为,在考察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时,若不考虑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有偏的回归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将盈余管理区分为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管理,并考察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Erickson,Hanlon and Maydew,2004)。叶康涛(2006)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他以中国200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就财务报告成本与所得税负成本的权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控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其研究进一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

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主要发生在高税率组别,而低税率组别的上市公司则没有呈现出这种特点;此外,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控长期应计利润项目来规避所得税税负成本。但是,叶文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其所得税税负成本较为有限;他还发现,高税率公司存在较强的通过非应税损益项目规避所得税的动机。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所得课税假设的提出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三大盈余管理假设均围绕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笔者认为,在考量所得课税这一因素后,可以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延伸到税后净利润指标,考察各种盈余管理行为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因政治成本假设涉及降低利润总额,可能相应导致所得税负的降低,因此从该视角出发,降低政治成本与降低所得税税负的目标之间就没有冲突。如果该结论成立,盈余管理行为就具有既减少政治成本,又可以达到降低所得税税负的双重效果。由于债务契约假设和报酬契约假设均涉及增加总会计利润总额,而增加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导致相应提高企业所得税税负就值得关注。此外,现实中为规避所得课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也不在少数。Bernard和Skinner(1996)认为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需要使用具有同质环境而非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认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管理者操纵特定账户的能力具有更多的信息。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提出盈余管理研究的第四个假设――所得课税假设。而且,基于该假设下的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将会丰富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二)纳税筹划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重合出于所得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公司在遵循国际惯例、遵守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对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最小化本期税负或最小化以后期间所得税支付现值,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谋划与安排。可见,考量所得课税影响的盈余管理研究使企业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之间形成了交集。我国目前的税收筹划研究基本上停留于税法与会计制度条文的异同分析层面,还没有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而开展该领域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可拓宽税收筹划研究的内容,并可相应改变税收筹划领域的研究范式。如针对减免所得税政策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纳税人可能存在将非减免年度的盈余转移至减免税年度,导致纳税年度出现亏损乃至重亏,至于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可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篇8

一、我国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目前税法中对企业集团所得税主体的规定主要有:企业集团以核心企业、独立经济核算的成员企业为纳税人;个别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集团公司可以合并缴纳所得税以外,其他的母公司一律实行分别缴纳所得税。在补亏处理方面我国税收法规规定,通常情况下企业发生合并业务后,参与合并的企业合并以前的亏损,用子公司以后年度的利润补亏,不得并入集团的利润;经批准实行合并纳税的,子公司合并以后的亏损并入集团的利润,不得用自己以后年度的利润补亏。在分得子公司股利的处理方面,税法规定从境内子公司分得的股利,若母公司所使用的所得税率高于子公司,则应将投资所得还原成税前收益后补交所得税;从境外子公司分得的股利,允许将已在境外交纳的所得税从其应交纳的所得税中扣除。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存在也是合并所得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存货的销售、固定资产的销售、发行债券和购买债券等等。

二、企业合并后所得税会计上存在的问题殛影响

一是企业合并对子公司股权投资收益的影响。在权益法下,母公司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当年的净收益,而子公司这一部分的净收益中只有一部分以应付股利的方式进入企业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子公司中形成一部分的未分配利润。并且,投资公司应对被投资者中的未分配利润按其所占有的份额计算递延所得税。换言之,当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中所占份额超过所收到股利时,会产生暂时性差异。若被投资公司的未分配利润是唯一的暂时性差异,母公司或权益投资者通过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来反映其在未分配利润中所占有的份额部分的所得税。当然,未分配利润对应的暂时性差异是综合影响所得税的多种差异之一。

例1 A公司拥有国内B公司的35%的股权,B公司当年度列报6000万元净利润且支付2000万元的股利。假设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B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0%。A公司在B公司已分配及未分配利润中所占份额如下:

已分配利润(股利)中占有的份额

(2000×35%)700

未分配利润(增加留存利润)中占有的份额(4000×35%)1400

对B公司净利润的权益

2100

根据我国税法规定,A公司所收到的股利700万元当期补税,其金额是30万元[700÷(1-30%)×(33%-30%)],本期所得税负债是60万元[1400÷(1-30%)×(33%-30%)]。对A公司在B公司未分配利润中所占的份额本期没有应交所得税,但会计准则要求可归属于这部分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必须加以确认,如同这部分利润视为在当期已收到股利。

二是企业纳税方式对合并报表的影响。

(1)合并企业内部交易带来的所得税会计问题。根据《合并会计报表》对公司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所作的规定,抵销的仅是资产内部交易的税前影响,而未涉及这些业务对所得税间接影响的抵销。其结果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上,所得税项目直接以母、子公司个别报表上该项目金额的合计数列示,即是以未剔除资产内部交易对本期损益的影响为基础计算的,而利润表中利润总额项目是以剔除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后的金额列示的,这就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获利能力的判断错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就必须对资产内部交易对所得税的间接影响采用适当方法抵销由于公司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使母子公司利润合计数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各合并期间进行分配,从而使合并净收益能恰当地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

[例2]A公司出售给B公司一批毛利为40000元的产品,年末B公司的存货价值中还有未实现的毛利10000元。年末工作底稿中抵销了存货价值中包含未实现利润后有关所得税的抵销分录应为:

借:递延税款――A公司(10000×40%)4000

贷:所得税――A公司4000

因为在分别纳税时,A公司已将这4000元纳入了所得税费用,但这笔所得税费用是由未实现的利润所带来的,就需要递延直到以后存货对外销售实现了利润后再将其转回。

(2)债券清偿产生的所得税会计问题。一个关联企业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另一关联企业的债券所产生的损益需要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所以应在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的抵销分录中计提该损益项目的所得税。在购入当年应将实现的利得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收购以后的年度里,需要反映集团内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所得税效应,则需将集团内利息收支的差异冲减所得税费用,相应的部分计人递延所得税负债。

(3)其他方面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合并企业中,特别是在合并纳税方式下,也会对企业合并报表产生影响。首先,合并纳税情况下,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亏损是否可以抵销部分利润,股利收益是否纳税,集团未实现损益是否计入、何时计人纳税所得,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合并纳税的税基确定。其次是所得税分摊问题。合并申报纳税时企业集团所得税费用需要在有关成员企业之间分摊,具体的分摊方法主要有:第一,单独纳税法,即每一成员企业以分别纳税的方式计算应分摊的所得税费用。第二,协议分摊法,即按母子公司的协议分摊所得税费用。第三,差别分摊法,即企业集团的递延税款分别以加入子公司税前收益和不加入子公司税前收益计算,两种计算结果之差异就是该子公司的所得税费用。第四,比例分摊法,即将合并所得税费用按各成员企业税前收益占合并税前收益的比例分摊。

三、企业合并后所得税会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合并后的纳税方法对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找到合理避税的方法,从而节约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也就是说必须运用一定的纳税筹划。可运用下面几种纳税筹划的方法来解决企业合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会计问题。

一是逐渐增加资产税基。若公司间进行的现金和非股票有价证券交易超过了总购买价格的50%,就不认为存在利益的连续性,将被视为应税交易。在将资产或股票出售给买入公司后,卖出公司要在12个月的期间内将其全部资产分配给股东以完成清偿。卖出公司股东的任何收益都要纳税,股东的收益(或损失)等于其所分配到的资产的公允市价与其调整后的股票价值间的差额。收购公司可以提高或逐渐将收购企业的资产税基增加至公允市价,并且在这一新的基础上提取折旧费。因此,被收购企业资产税基的提高导致了更高的现金流量,同时也可能降低未到期资产处理时所能实现的收益。

二是从净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来考虑。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可以使与其联合的有正收益的企业进行合法避税。为了使被收购的企业能够继承有利的税收政策属性,要求有利益连续性。当利益的连续性确立后,一家合并重组后的企业就成为一个免税的组织,在该组织中,目标企业的股东的资本利得或损失可以递延下去,并且目标企业的纳税属性也得到了继承。净营业亏损可以追溯三年和递延15年,也就是说,公司当年可以扣除相当于过去三年支付的税收总和的损失,任何剩余的损失均可以用来冲减未来期间的利润,最长期限为15年。如果目标企业目前或在最近的几年内无法利用这一规定,该规定的当前价值很小。但如果损失是转移给一个有足够利润,可以在目前或近几年利用损失递延的收购企业的话,这种递延的价值就会提高。当兼并满足利益连续性的要求时,投资和增加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方面的税收减免也可以被转移。

篇9

关键词:企业;纳税成本;财务管理

一、纳税成本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讨论

1.纳税成本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在为社会提供物资精神产品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扩张。利润的高低受收入与成本决定的制约,而成本主要是由生产成本与税务成本构成。生产成本降低的对面就可能是管理成本与技术成本的提高,且在一定时期达到一定程度后较难找到降低空间,继而投资者与经营者就把主要的目光转向降低税务成本,将其作为重要的渠道来开辟。

当前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里广义的成本,也包括企业的期间费用)都非常重视,往往也考虑了若干经济、技术的手段来进行成本降低与费用节约,而较多地对于纳税成本持消极对待的态度,如本能地想到逃税、推迟纳税,最多在态度上想到合理避税等方面,但都不系统化,在思路上呈现出短期性、片面性等特点。

2.企业财务管理与纳税成本控制的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从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如今的追求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经历了一个从管理科学和财经科学进步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企业经济活动最终的归宿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并不在于虚无的“利润表”中所体现的“利润”数据。做好了纳税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衡量企业的正常税负,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由于纳税的对象是国家,同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纳税具有强制性与不对等性。只有做好企业的纳税成本控制,才可能达到企业所有者、国家等多方面企业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才能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对于纳税成本的认识及控制方式存在误区

1.未能正确认识到纳税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组成部分

就一般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一般包括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财会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而对于纳税方面,往往处于消极应付状态,也没有将纳税管理提升到一个高度。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较多的企业也设置了税务专员或者税务部门,但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与税务局“协调关系”,或者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延迟,或者在某些经济业务方面,通过与税务局的政策讨论,达到一定的纳税降低。虽然从形式上,也可以为企业节约相应的成本,缓解现金流压力,但并没有将纳税成本控制提升到与企业资金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相当的水平,使得企业的纳税管理并没有一个长期的从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战略部署。

2.以税收筹划或降低税负作为纳税成本管理的唯一途径

当前,较多的企业都比较重视纳税筹划,以期为企业带来税负降低。节税是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而避税则是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纳税人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降低税收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和违法造成的税收处罚)而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会尽量利用现行税法,当然不排斥钻法律漏洞;而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贯彻立法精神,必然反对纳税人避税的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税法,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展此类活动。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较多的纳税人往往没有从企业财务管理整体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专注一时一事的税负降低,却为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和隐患。

3.纳税成本管理与偷税、逃税等不法行为混同

一些企业不仅往往没有形成健康的纳税成本管理观念,除了正常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外,却往往把纳税成本管理与偷税、逃税混同起来。认为只要达到了税负降低或者税负推迟,就达到了纳税成本管理的目的。殊不知,任何成本管理,都是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的正常的经济行为,纳税成本管理,也必须在法律法规与财税法规的许可下进行。当前,一些企业过分偏重纳税筹划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忽视筹划成本,使纳税人眼睛仅仅盯向纳税筹划的获得性,忽略了其成本付出和筹划风险。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房地产企业拍卖土地后,其契税缴纳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为了“节税”,某些地产企业就通过“筹划”,也政府签订“阴阳合同”,降低土地成交标的金额,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真正意义的筹划,一般会被税务机关定为“偷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又如,某些企业由于签批流程麻烦,或者一时的现金流短缺,对于代扣代缴境外所得税不按时申报,又不主动承担滞纳金,看起来一时形成了现金节约,但也造成了税收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因此,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

三、企业改进纳税成本管理的思路

1.企业要提高对于纳税成本管理的认识

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从政府征税至税负归宿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税负运动过程:政府向纳税人征税,我们称为税负运动的起点。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税负最终是必须转移给消费者的。但是由于竞争与可替代产品的存在,往往税负转嫁是不完整的,这个“税负差价”就是由企业额外承担的纳税成本。另一个角度,企业如果要转移税负,必然增加流动资金占用,削弱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实现价值是不利的。因此,要对税负归宿的进行分析,在通过经济学供求关系、资金流转、税费增加(如:营业税金及附加)对于企业经济利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由此引起的连锁影响,逐步在将纳税分析纳税财务分析,如逐步选择分析商品税、要素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负归宿,分析对企业预算完成的影响,从而归集到企业净利润目标的实现上来。

2.以企业的纳税筹划与税务风险控制为核心构建企业纳税成本管理体系

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即纳税筹划,主要是站在纳税人角度而言,进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违法的、合理的方式以规避或减轻自身税负、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以及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纳税筹划主要包括避税、节税与转税三种筹划形式。纳税筹划不仅能减轻企业的税负,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纳税筹划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税收成本、实现节税功能,还可以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显性背后的隐性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而税法陷阱的存在,又让纳税人不得不小心,否则会落入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这也是政府反避税的措施之一)。纳税人一旦落入税法陷阱,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影响纳税人正常的收益。纳税筹划可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不缴不该缴付的税款,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3.以企业纳税评估作为纳税成本管理的比对手段

为了正确掌握企业的纳税基本状况,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同时也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纳税风险,税务部门近年来引入了纳税评估制度。税务部门是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但是,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纳税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纳税评估实际上替企业把住了财务关,对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某冶炼公司业务招待费按业务部门分别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福利费等科目,使账簿上业务招待费明细科目反映的招待费很小,但实际发生数额并不少,致使业务招待费管理松弛,存在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漏洞,容易造成业务招待费开支大手大脚现象。税收管理员在纳税评估后建议,业务招待费可实行定额管理,对每个业务部门规定不同的使用定额,平时由各业务部门在定额范围内开支,月末报财务部门集中统一核算,并进行监督。

四、结 论

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在财务管理中要合理考虑纳税成本因素,既要合理节税,又要注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与税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成本与生产成本并列的意识,树立纳税新观念,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立元、赵海江、任崴,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完善纳税评估工作[N],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17日

篇10

成功的企业和个人应该是精明的纳税人,他们知道用智力赚取大量利润,也凭借其智慧缴纳少量的税收。世界媒体大王鲁珀特·默克多在英国的主要控股公司—新闻投资公司,在过去11年中,共获利近14亿英镑(约21亿美元),但其在英国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净额竟然为零,真是“绝顶精明”。这位年近七旬的商人,既精于经营,也精于纳税,是税务筹划的典范。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法合理地减轻企业税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不同,面临的税收环境各异,税务筹划的结果或许不会一致。相比之下,企业树立筹划意识并把它融入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始终要比机械地学习、运用几个具体方法更为重要,毕竟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税务筹划意识,也就不可能有税务筹划行为。如此,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无异于纸上谈兵。

开展税务筹划对我国企业而言最大的障碍是筹划意识的缺乏。企业领导由于对财务、税收知识的了解欠缺,加上社会上偷逃税款成风,因此涉及到企业税务问题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找政府、找税务局长、找熟人,压根就没想过通过自身的税务筹划能合理合法地节税。对财务人员来讲,限于税法知识的欠缺,又认为领导在税务问题上神通广大,碰到税收事务就找领导,会计只能写写算算,未能为企业税务筹划有所作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依法治税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企业必须彻底摒弃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作为领导不仅要做到自身加强税收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而且要积极过问、关注企业的税务筹划,从组织、人员以及经费上为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提供支持。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消除自身核算员的定位思维,向管理型辅助决策者角色转变,而且应加紧税法知识的学习,培养筹划节税的意识,并将其内化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通过开展税务筹划为企业获得财务利益来赢得更高的职业地位和领导的重视。

二、规范税务筹划基础工作

税务筹划的开展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健全、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基础之上,而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存在较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使税务筹划活动缺少根基。一是各项管理活动并非严格按照财务工作规程来做,不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甚至没有经过财务上的必要预算,更不需要税务筹划,就由企业的领导“拍板”决定的事例比比皆是。二是权责不清,企业中税收筹划主体不明:会计人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做好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表,至于立项前的税收成本比较及相关决策是领导的事。在老板心目中,税收筹划是财务部门份内的事。三是由于管理不严、体制不善、会计人员素质低、地位差,导致会计政策执行不严,企业的会计账目时有差错:账实不符、账外账、小金库、无原始凭证、不按会计程序做账、随意更改核算方法等现象严重,税务筹划无从下手。为此,企业应从如下方面健全财务管理,为税务筹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决策科学化的管理

筹划性(在事件发生之前而非之后进行“谋化”)是税务筹划的特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各项活动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财务活动,为使每项活动的财务效果最优,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严密的决策审批体制,保证必要的技术、人才、资金以及税务上的可行性论证,杜绝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只有如此,才能开展正常的税务筹划活动,税务筹划也才能真正在企业中发挥“节税”的综合财务作用。

(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

设立完整、客观、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报表既是国家财务法规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收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本利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实践证明,企业会计资料越规范,税务筹划的空间越大。为此,治理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账目不全、假账滥账现象,不仅是企业外部监管部门的工作,更是企业领导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明确税务筹划的主体

税务筹划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企业必须有相应的执行主体具体经办才能使税务筹划真正开展。由于税务筹划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筹划主体专业要求较高,因此,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成立由领导、会计、税务专家组成的企业税务筹划组。税务筹划与会计具有天然的联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税务筹划的基础,会计人员做税收筹划的优势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功底,不足是对税法了解不够。同时,因角色定位我国会计人员目前难以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由会计人员单独从事税务筹划效果不会理想。企业的领导者虽负有使企业发展增值的责任,也具有最高决策权,但他们对会计、税法的了解不够,做税收筹划既缺乏能力,又没有太多的精力,也无法充当税收筹划的执行主体。聘请税务筹划的中介机构参与可以弥补企业内专业人员的不足,但中介机构尽管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对于企业的具体业务、经营特点、发展方向等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三者合作模型,在领导的重视、会计支持、专家献计的情况下,把税收筹划工作落到实处。2.改变财务会计兼任办税人员的做法,在企业内设立专职税务会计一职。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税务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随着我国税收、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会计政策和税法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性,要求会计不仅能够提供企业纳税义务发生和履行情况的信息,而且能够提供避税和节税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对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应否分离的讨论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做法,专设税务会计岗位。其职责除了编制纳税申报表、办理涉税事宜满足税务机关的要求外,应有更多的精力对企业税务活动进行合理筹划,尽可能使企业税收负担降到最低。

三、加快引进和培训企业内税务筹划人才

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具体来看,事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条件有:

第一,精通国家的税法及税收相关法律,并时刻关注其变化。只有如此,企业才能选准节税活动的筹划点,了解什么是合法、非法以及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点,在总体上确保经营活动和税务行为的合法性,“用透”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实经济中,许多企业对放在身边的税收优惠不知道使用,发生了应享受税收优惠的经济行为,但没有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税收申报,没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白白丧失了大量的节税利益,成为只知道辛苦创业、埋头拉车的“愚商”。

第二,不仅要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法律环境,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外部发展空间,而且必然熟悉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能力,给企业自身的税务筹划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好的税收筹划方法不一定对每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合适。例如,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可以减少当期应纳所得税额,推迟所得税的缴纳时间,是一项很好的税务筹划方案。但是,如果企业正处于减免税阶段,运用加速折旧法则会使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减少,所享受的税收优惠额度减少,而在以后年度应纳税额反而增加,这对企业是不利的。因此,税务筹划人员要在熟悉内外环境的前提下,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当的税收筹划方法。

第三,近年来,国家税制变动频繁而复杂,参与国际市场活动的企业面对的各国税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税收筹划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操作业务水平。

此外,税务筹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筹划人员为此还必须具备财务、统计、金融、数学、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及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否则,即使有迫切的税收筹划愿望也难有成功的筹划作为。

从国际范围内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税务筹划专业化及跨国税务筹划趋势十分明显。许多企业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聘请税务专家(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如以生产日用品闻名的联合利华公司,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面对着各个国家的复杂税制,母公司聘用了45名税务高级专家进行税收筹划。一年仅“节税”一项就给公司增加数以百万美元的收入。

从我国的情况看,要解决企业因能力不足而带来的税务筹划水平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多种措施可供企业选择;

(一)聘请外部专业税务人员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

我国的税务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最初的仅仅为企业办理一些简单的纳税申报等业务发展到现在已逐渐地介入企业的税务筹划,其为企业所带来的节税效应已令不少企业相当满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纳税服务。

(二)引进高素质专业税务筹划人才。

在我国,出资雇用外界为税务活动出谋划策还不普遍的情况下,企业要想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必须引进具备税务筹划能力的人才。国外一些企业在选择高级财务会计主管人员时,总是将应聘人员的“节税”筹划知识与能力的考核,作为人员录取的标准之一。我国也应朝着这一趋势发展,在淘汰不称职财务人员的基础上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强调财务人才的税务及其所应具备的其他知识背景。

(三)加快现有办理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由会计办理涉税事务的情况下,重视内部税务筹划人才的培养可能是大多数企业最现实的选择。企业必须重视对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税法知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税收知识修养,掌握节税筹划的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税务筹划的意识,从而能够依法高效地为企业开展节税筹划工作。在我国税收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税务筹划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培训工作更显得必要。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静.试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当代经济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