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改进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改进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改进建议

篇1

关键词: 智慧 课堂 精神 策略 评价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将发展学生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的。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论断――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内地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语,亦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校就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总体看来,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尚未形成业内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更少。一些学校尽管作出了一些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区名校,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师奉行“知识课堂”的一套,扼杀了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此,学校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智慧培养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此分享,以冀能为同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精神

1.关于“智慧”。

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德纳教授对“智慧”作出的最新的狭义解释,揭示了其真正内涵――“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2.关于“课堂”。

课堂就是主体间往,是师生主体间通过交往和对话实现的意义共享。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思维是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的核心,智慧生成是主体间性课堂追求的目标。

3.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是把发展学生智慧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教书育人,不只是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次,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讲,智慧教育是指有智慧的教育,有思想、有文化、有灵性的,充满思维活力的教育,就是要以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智慧的核心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发展智慧的核心是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慧,可以通过开设智慧课程、思维课程等进行指导和训练,但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通过智慧地设计、引导、对话,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活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潜能的充满灵气、灵性的双向教学活动。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追求:一是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智慧;二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力、创造性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和时间空间,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4.智慧课堂具有“怡情”“适切”“灵动”“创新”等基本特征。

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在“有意思(有趣、有体验、有启发)”的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互动积极,主动探究、感悟,获得情感的愉悦滋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情智相生,怡然自得。

适切,就是课堂整合有方,适合教师的个性,适合学生的学情。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教学节奏,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展现潜能施展特长的空间或平台。

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灵活调控课堂的内容、节奏、放收,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在智慧课堂里,教师不仅在课型选择、内容处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语言风格等各方面别出心裁,而且善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迸发意外的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建设智慧课堂,不能单纯局限于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应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等)都贯彻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与智慧。

1.课前准备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使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教学材料,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又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课前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课后作业练习等,要统一设计,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课堂问题情境要少而精,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言、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慧。

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必须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1-2道主观性题目,以训练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结合问题探究或重点习题,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等基本思维方法,引领学生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更有意义。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答”、不注意“学问”的局面,把激励学生质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要给学生以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要逐步使敢于发表意见、善于质疑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策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营造严格而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同桌议论,或者小组讨论等参与方式(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严格要求)。

3.作业练习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要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必须加强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增强作业练习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设计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择性作业,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

改进批改与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练习要研究性地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不仅批阅练习的对与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通过作批注、写评语、划提示符号等,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予以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反思。引领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内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总结收获和进步,发现问题和不足,自觉寻求改进的对策和方法。

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向老师质疑提问的平台。可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上总结得失,简要书写学习感受;可以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练习上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对学生的学习作点评、提建议,为学生释疑解惑等。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要素,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对教师的观察要点与教学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为智慧而教;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积极性、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作为观察、评价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由之路。

1.创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十个维度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组织开展2―3个观察、阅读、操作、思考相结合的问题探究活动。

(3)给学生以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的时间。

(4)结合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究,指导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5)开展一定的变式训练或拓展性智力训练活动。

(6)激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7)及时捕捉生成并利用生成的资源。

(8)重视课堂管理,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9)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

(10)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创新智慧课堂学习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三个维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习情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积极主动;能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发言等。

学习方式:能否善于把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否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能否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学习方法等。

学习水平: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敏捷;课堂上问题分析与表达的水平怎样等。

3.开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检测评价活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灵活的测试题、探究题,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即兴辩论等活动,既检测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好思善思。

4.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

智慧的学习检测评价,在内容上要注意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相结合,侧重依据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性检测,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在方法上可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灵活进行,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建设智慧课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智慧教师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等多项课题。只要理念正确,信念坚定,勇于革新,不懈实践,那么,培养智慧型人才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李心萤,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

篇2

一、确立集体备课新观念

集体备课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以教研组为单位,就某一课题或主题展开研究,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集体备课定位于:

1.备课的过程是个人智慧通过整合形成集体智慧的过程。

2.集体备课不能等同于共同备课,而是有效备课、有效听课、有效评课的综合性研修活动。

3.各抒己见、相互启迪、扬长避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4.通过集体备课,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要明确主题、充分准备、立足过程、抓住要点、同伴互助、确保诸环节落到实处。即“集体备课—同伴磨课—学科组考评—个人反思—活动总结”五个环节:

1.集体备课

(1)集体准备:教研组自主确定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学习课标要求,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制定教学目标,选取主备人。

(2)集体交流:主备人向小组成员陈述教学设计,其他人员边倾听、边研讨,针对主备人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最终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3)主备人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下的教学预案。

2.同伴磨课

(1)主备人按照小组教学预案进行上课,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听课,认真做好课堂观察记录,为课后交流做好准备。

(2)磨课:小组成员针对课堂师生行为表现开展对目标、教材、环节、学生、细节等方面的深研细磨。

(3)主备人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又一次形成上课预案,直到满意为止。

3.学科组考评

在充分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师评课三项逐一考评,包括评价过程、课堂及评课情况,目的是促进集体备课活动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4.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就是教研组成员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自己参与集体备课的所见、所思、所感,以案例、教育叙事、小课题、经验总结、主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心得。

5.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智慧教育;学习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08-04

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但在另一面,各种网络终端激增生成的海量数据,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无序生成与泛滥的特征:体量浩大,非结构化,价值大密度低,人们期望找到一种能够更加“智慧”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收集到、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与分析,为人类生产、管理、消费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为人类社会实现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而作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智慧教育”也同样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

一、大平台大数据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

实现智慧教育的前提是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重构已有教育信息系统,推动教育数据的汇聚、存储与处理,形成教育大平台与大数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来的“两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智慧校园建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实践,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层次上为建设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迈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国家教育信息化“两平台”与大数据汇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家在建的两个教育大平台,其目标是汇聚教育管理、教学支持领域的海量信息,形成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的教育大数据。其中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资源征集、资源汇聚、资源共建、资源捐赠几种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数据的汇聚;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的思路,全面准确地汇聚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这些大数据成为我们观察、监测教育系统的“显微镜与仪表盘”,成为智能化教育分析与决策的基石。

2.云计算理念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传统的数字校园建设导致大量的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云计算为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建设、分散使用”的建设方式,将更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共享与应用,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教育大数据。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将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将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教育管理、教务教学、课改教研、教育资源、安全管理等应用,抽象为简单、个性化、智慧型、支持多终端且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应用,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设备访问所关注的教育服务,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3.基于开放资源与网络自组织的社会化课程学习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网络自组织学习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社会化学习模式,以更大范围的开放、深度协作为基础,聚合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如开放教育课程资源、网络学习过程数据等等,突破了以学校传统课程体系为核心、以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为基础的网络课程模式。社会化深度协作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分享与教育合作,是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大平台。

二、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慧教育教学

教育信息化语境中的“智慧教育”最早是受“智慧地球”概念的启发而延伸过来的。IBM公司倡导的“智慧地球”是应用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的生产、协作与管理方式,让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最终让人类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智慧教育的本意也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今天依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式学校教育,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为信息社会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团体也将赋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内涵,它最终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形态,是未来教育的常态。

1.智慧教育的发展愿景

最早倡导智慧教育概念的是IBM公司,IBM公司认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内涵是[1]:(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2)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实施评估和考量;针对不同角色的实时的统计分析,支持管理方(教育局)、服务方(学校、第三方教育机构)、公众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3)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育辅助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对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流程和规范的快速复制和推广;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4)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式;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公众在线学习;互动式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5)共享资源: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处随时可得的优质资源。

韩国政府发展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目标是培养在21世纪社会中能够引领国际社会,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全球化人力资源。韩国认为SMART Education=Intelligent Customized Teaching & Learning[2],即智慧教育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个性化教与学。SMART的内涵包括:Self-directed(自我导向);Motivated with fun(通过兴趣激发学习动机);Adaptive based on level(支持分层适应式教学);Resource Free(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Technology embedded(技术融入)。

台湾学者张奕华则把SMART Education中的SMART阐释为[3]:Student-centered approach(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Accessing online education(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丰富的学习资源)、Technology support and service(技术支持与服务)。

由此可见,智慧教育发展的愿景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

2.学习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途径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是实现智慧教育的两大基石。根据Johnson等学者对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的定义,学习分析指的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学业进展,预测未来表现,并发现潜在问题。数据可以来自学生的显性或隐性学习行为,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参与课外活动、论坛发帖等。目前学习分析技术已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2012年10月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教与学:议题简述》(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一文,提出应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途径,明确了学习过程领域问题的解决途径[4]:学习者知识模型(学习者的前序知识、高层次思维掌握情况如何);学习者行为建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否是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者学习体验建模(学习者对学习体验满意吗?);学习者学习档案(学习者喜欢加入什么样的学习小组?);知识领域建模(如何保证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如何建立这些学习内容的学习路径?);学习要素和设计原则分析(哪些要素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哪些设计最符合学习者?);趋势分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了?如何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分析(如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建议等)。

3.可汗学院的学习分析技术

广受全球关注的可汗学院的成功有三个因素:微课堂式的授课课件、颠覆性的教学流程(由传统的教学过程优化为技术支持的“先学后教”)、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汗学院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分析功能,其教学活动分为学业成就(Accomplishments)、重要统计(Vital Statistics)、社区(Community)三个部分,每次进入学习页面都提示“建议的下一个学习活动”。系统随时监测各学习者的行为,如教师发现某个环节或知识点的教学视频被学生们反复浏览和点击时,要意识到这可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难点,或者自己的讲解有问题,需要据此调整教学。可汗学院为应用学习分析技术促进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成功的案例。

三、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产生了没有?如果要让这种“革命性”影响发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是什么?“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如何让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真正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其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模式,还需要教育界不断探索,在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

1.以促进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为核心

美国教育部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计划2010》(简称NETP2010)中,提出了以“应用技术推动学生的学习”作为促进美国教育系统变革的路径,其关键是以使用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为起点,让学生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存方式,从而促使传统教学做出改变,继而促使课程、教师、学校、政策等要素做出相应的变化[5]。这一路径基本包括[6]:(1)建立面向21世纪的学习模型。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学习目标,人们需要学什么和怎么学,21世纪需要怎样的学习,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将21世纪的技术引入到有意义学习中,推动和鼓励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取得成就,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享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2)用技术支持学习评价。其目标是各级教育系统将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来测量各要素,尤其是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复杂思维能力,并使用评价所得的数据来促进教育系统的持续改进。(3)应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技术可以为教师团队提供各种支持,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师间的协调、师生的互动等,帮助学校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NETP2010提出了一个连接课堂教学、社区学习、资源环境的“联结”教学模型,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通过整合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开放教育资源等,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服务。(5)不断测量和改进教育系统,提高学校的生产力。用技术重构教育系统的基本过程与结构,从衡量“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这种由“转变学习方式”驱动的发展路线,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模式,它对推动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价值。

2.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发展的阶段。利用云计算对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构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的数字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在教育云时代,数字校园不再孤立,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大数据将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估、教育决策,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支持提供了巨大机遇。

3.大数据支持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借助海量开放教育资源、大平台(如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平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从结构化良好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到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如翻转课堂拓宽了课堂的教学时空,构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程则是完全依赖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基于自组织的深度协作式、开放式教学。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评估,将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这些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智慧教育的内涵和实践。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以变革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模式为根本目标,智慧教育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文、科技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也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IBM.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http:///smarterplanet/us/en/education_technology/ideas/.

[2]SunghoHwon, PP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Korea, Issues&Challenges, 2012.

[3]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6):15-17.

[4]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DB/OL]. http://ed.gov/edblogs/technology/files/2012/03/edm-la-brief.pdf.

篇4

关键词:课例研究;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81-02

一、课例研究背景

本次课例研究我们选定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我们从“教师的提问及学生回答及方式”“学生的投入状态”“教师的语言及行动路线”三个视角进行了课堂观察与研究。

二、课堂观察分析

(一)教师提问类型

通过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问题细碎到问题整合。前两次教学中问题问的过多、过细,说明教师只是设计了大的教学环节,没有考虑到问题的设计。但在第二次执教时教师努力增加有效问题、减少低效的问题。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发现,第三次的课中教师进行了问题的整合,大大减少了低效问题,问题问得精准,问题指向明确、到位,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机械性问题逐步减少,理解性、认记性问题从分布不均到理解性问题比例提高。通过三次的对比我们发现促进学生理解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明显注意了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指向性也更加明确。

3.学生回答方式从集体回答频率高到个别回答频率高。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学生个别参与的几率比较低,没能让个体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说明在这两次执教中教师想的是问题怎样处理,能尽快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究答案的原因。第三次执教时教师有意识让集体回答变为个别回答或自由回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这节课以下建议:

1.提问要突出重点,不处处设问。一节课问题太细碎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冲淡了主题,教师要学会重点提问,减少问题数量。

2.整合问题,减少机械性的问题和集体回答的次数,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无思考价值,教师要学会分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根据核心问题设计提问层次。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不如不问。所以教师要学会整合问题,合理安排敢于取舍。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资源。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地方,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灵活多样的,要求老师灵活地处理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回答,当场设计一些提问。

(二)教师语言流动和巡回路线

通过三次课对教师的行动路线(画出行动路线图)以及和学生交流的情况(统计教师和每个学生的问答次数)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分析。

1.教师主要站位。通过三次路线图的对比观察发现:老师在课堂中的主要站位在黑板和大屏之间,身体习惯朝向离自己最近的中间两大组,朝向时间占整堂课时间的大半。教师习惯性的站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2.教师习惯性巡回路线。教师的个人站位习惯多倾向于固定左右两点间频繁移动,移动快而多。对比三次讲课路线图,教师在第二次讲课中有了很大改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肢体的语言,反映了教师内心的意愿导向,活动频繁代表着教师在讲课中有急燥的心理因素。

3.通过三次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到教师最多一次是让同一位同学一节课回答了六次问题,这意味着其他人少了几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几名参加课堂活动的同学。不过从三次讲课的对比发现,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回答多次问题的人数在减少。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这节课以下建议:

1.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讲课中不固定站在讲台的正中,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听课情况适当走动,但要尽量保持站在选好的位置,降低走动频率。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愿意等待、愿意耐心倾听、愿意帮助的心理暗示。另外,建议在站位时根据课堂中学生参与情况来选择。

2.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心中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一分类,预设能回答这类问题的可能是哪一类学生,分别是谁。那么,提出问题后,就能看到更多的同学,而不是经常习惯提问的固定几人。

(三)学生投入状况

通过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分析:

1.三次的学生投入状态呈现上升趋势。

2.第七时间段的教学内容是涂一涂自己喜欢的分数,上台展示涂的结果并说明理由。学生涂分数的环节中,涂得快的学生早早涂完,便开始东张西望,又加上需要有学生上台展示涂色的结果,教师对听的同学没有提出要求。导致这一时间段的学生投入状态不是很好。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这节课以下建议:

1.小组活动时,应该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让每位学生明白合作步骤、成员的职责,再给出合作要求,比如又快又准确等。

2.在非投入状态的学生中,有个别人不在状态,老师没有发觉,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可及时进行干预,比如走到他们身边进行提醒,或是提问几个问题,让他们的注意力回到课堂。

三、几点启示

(一)课例研究让教师不断反思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课例研究的批评包括个体的反思和观察团帮助反思,在反思中,教师分享了观察团的智慧和经验。课例研究就是在这一轮轮“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改变进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

(二)课例研究培育合作文化

研究中培养教师合作能力,形成研究共同体。教师在合作中相互学习, 促进发展。研究中我们始终都是团队作战,打造一个教师,身后有一个强大的观察团,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团队的倾力打造。

课例研究成功与否,不在于“课例”的成功,而在于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提升,也在同伴那里获得教益,将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例研究这样的合作不是外在行政压迫或强制性的合作, 而是教师共同价值观念的必然产物,合作是真诚的、 深入的、 内在的, 是参与共同体实践的教师自我选择的结果。 课例研究这样大数据的分析,让每位教师在研究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交流与反思, 发现价值, 分享进步。研究小组在反复交流、 反思过程当中, 提升实践智慧。课例研究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大数据的教学时代来临了。

参考文献:

[1]张东娇.课例研究:提升学校效能的文化工具[J]. 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课堂观察;价值认同;课例研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48-04

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的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效触及道德知识符号、结构体系的内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缺少对蕴含在道德知识表层符号与内在结构之下教育价值的提炼与挖掘,易导致学生产生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现象,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自2011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研室组建课堂观察中心组,展开对“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课例研究,探讨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可观察的内容很多。因此,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设计科学和可操作的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量表前,研修小组围绕主题召开课前会议,针对教学内容,提取、整理、归纳能够体现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有效因素;并制定指标体系,搭建课堂观察的框架模型。由此,从多种维度对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行分解、分析,解构课堂,以改进课堂,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课堂典型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教研组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观察样本,邀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商艳青老师作为授课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数据和典型事件,探析提升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度的策略。

【第一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一中,对于课前4个任务,学生完成人数都为0;教师在课前没有布置任何任务;上课前,学生较为喧闹,不能做到静侯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期待。

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未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要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难点、疑点、盲点,这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影响了课堂的深层次参与,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认同。

事件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经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主题辩论活动。根据量表二,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从语言行为指标看,参与应答14人次,其中准确表达的12次,创造性表达的3次,错误表达的2次。例如,学生认为,遇到挫折可以绕过去,开拓新路;挫折是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人成功。从非语言行为指标看,活动开展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有3个小组未进入讨论状态,未能专注倾听的为8人。

分析: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明确,并掺杂插话式指令,如可以随意站起来发言,导致课堂秩序、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制定辩论规则,设计明确的程序,学生准备会更充分,应答会更自如。同时,教师辩论过程的组织也较为混乱,如辩论前2分钟的讨论,教师未能执行。对活动中意外生成的错误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及时纠偏、机智引导、灵活推动。

事件3: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观察教师提出“期中考试假如没考好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回答:找出本身的错误,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向同学寻求方法;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在问及“希不希望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希望”。

分析: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在遇到挫折时应选择的合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心态的从容”这一教育价值上,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满足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感知,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认同、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脉搏,读懂学生的困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需要的是遭遇挫折时能换一种思维和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挫折;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任务驱动。建议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置一定容量、梯度的课前任务。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所对应的小任务,才可能产生完成后续开放性任务的驱动力。

3.思维激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收集学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典型性、冲突性挫折,如设置“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排满了,没时间参加其他活动,该怎么办”等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选择。

4.明晰指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指令清晰、科学,执行到位。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切,表述要准确、简练,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认同。

5.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诱导。因此,建议教师可运用语言本身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适当运用多媒体将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视频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播放典型人物,如孟佩杰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触、感动和感染。在本课结尾处播放电子相册,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将学生的个体生活拓展延伸到集体、社会、国家,以期情感与理性的升华。

【第二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二中,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应答人次18人,都能做到准确表达,且角度多样(表达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个别环节上出现创造性表达(涂色活动)。

分析:教师接受研修小组的建议,围绕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这一主题调整、改进了教学设计。如活动一:挫折的色彩。播放孟佩杰的相关视频,提问:孟佩杰所遇到的挫折给她的人生经历涂上了一笔什么样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题板上描绘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再如活动三:我来帮帮你。课前,商老师收集了同学们一些典型的挫折案例,并提出要求:请各个小组抽取一个挫折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本上的方法,讨论、总结出战胜它的有效方法。学生经历着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着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参与、认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事件2: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教师提问:问题1.你和另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了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以前会很郁闷,现在觉得要调整心态,从自身找原因,学会自我疏导。问题2.是否希望遇到挫折?学生回答: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希望遇到,因为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问题3.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吗?学生回答:要适量。

分析:从应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高,懂得了要调整心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所认同的新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关注兴趣。改进后的课堂,指令明确简洁,学生能准确领悟、执行指令要求,执行人数多。但在个别环节上,从量表二中“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看,有1/3的学生未能进入讨论状态或未能积极参与讨论,可能是教师在语言激发和情境冲突性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2.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即时调控。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或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及时加以引导,必将导致学生间更大的“贫富差距”。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方法,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愿的问题,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虽然较能体现主题,但教师讲述感染力的缺乏,课堂调控的不到位或缺失在本课教学中也表现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如在活动二“挖掘挫折智慧”环节,教师创设了考试紧张,与同学产生矛盾,住校生想家等四个情境,展示问题:1.战胜它,让我学会了__;2.不战胜它,会让我__。要求学生续写并展开讨论。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讨论,一些学生则表现出无所适从。这说明讨论组织的不够合理。教师应及时调控,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观照课堂文化的构建。

3.改进践行。表达改进或践行的愿望是认同与内化价值的重要特征,教学应增设这样的设计。同时,课后可布置一次行为作业,也可设计主题活动并跟踪观察。

篇6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篇7

关键词:生命课堂;小学英语;全体学生

小学阶段应让每一位学生燃起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对现行的素质教育再创新,构建生命课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享受有氧教育,精神生命在生命课堂上自由呼吸。

一、生命课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联性

生命课堂是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有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格。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再创新,与时俱进,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从小成为个性张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生命课堂

1.构建生命课堂应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生命课堂,最现实、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面向全体,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好课堂教学。我们小学英语构建生命课堂,要把培养人才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统一起来,教学活动面向好、中、差各类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小学英语构建生命课堂,应该关注“后进学生”,对其进行转化,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英语课上,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气氛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往充满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索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时,他才会获得智力的培育。”“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就小学英语单科而言,其知识性问题相对少,兴趣培养要放在重要位置。知识教学要为学生创造语境,让全体学生能参与课堂并融入课堂。为达到这个效果,英语课上,可以让学生“闹”起来,学生张扬出内心的那份期待。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足够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力求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活动,达到生命课堂的目的。

三、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构建生命课堂的几条建议

1.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是培育和滋养生命的事业,生命化是教育的本真更是教育的追求,教师应当致力于回归教育的本性和追求教育的本色。在这个回归与追求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应得到高度尊重。

2.尊重学生的天性,滋养学生生命和谐发展

教师要像农民“种地”一样――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而是自始至终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颗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教育也是一样,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和期待。

3.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

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是构建生命课堂的重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小学英语构建生命课堂,在课堂上渗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好的时空段,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递着价值。

小学英语构建生命课堂,还应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愉快有趣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定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它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

4.创新学生评价标准

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之,生命化课堂的本质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英语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就应再创新,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充满师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英语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活用教材 智慧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案例

经过十多年的初中化学新课改,我们的化学教学状态已是旧貌换新颜,大多数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然而反思目前的教学现状,仍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习惯用老眼光、老方法处理新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活用好教材?笔者认為,需要化学教师智慧地解读和实践。现以人教版教材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几个教学环节為例,探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為本,活用教材的思考与做法。

1 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相关分析

1.1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其中有一些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本课是本单元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為系统地学习后续知识作好铺垫。

1.2几个教学节点

对于溶液的形成,教材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突破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科学的概念。再通过一个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不仅水可以作為溶剂,汽油、酒精也能作為溶剂,而且了解到影响溶解性的主要因素。接着通过一个水和酒精互溶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液体与液体也可以相互溶解,通过这几个实验进而更正确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该部分内容重要,能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学生思维障碍点

由于溶液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学生一点也不陌生。所以,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存在的难度。因為学生习惯认為溶液就是液体,溶液中下面的部分与上面的部分性质不同等等。再次,溶解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但对初三的教学要求一般把溶解过程看成物理变化过程,而学生会产生一种想法:物质的溶解,是否是物质在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对以后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1.4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并能说出一些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溶剂;(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2)通过“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分别放入水和汽油中”的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对本节教学环节的优化处理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是备好课、上好课中的3个关键环节。基于上述分析,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处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高效。

2.1课题的导入

【常规设计】本单元的章图以及课本的插图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的老师也积极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美丽动人的精美的图片,悠扬婉转的音乐,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

【反思与改进】上述这种导入,呈现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本节课关注的是溶液的定义、形成、特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溶液的规范概念,认识溶液、溶剂、溶质的关系。因此活用教材,整合教材,用下面的引入更能彰显教师的智慧,达到教学目的。

师提出问题(展示):这是我采集的几种物质,蒸馏水、水立方泳池中的水(硫酸铜和水的混合物)、黄河水(泥沙和水混合物)、菜汤(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牛奶,请同学们讨论这些物质是溶液吗?

生热烈地讨论,最后一致认為上述物质都是溶液。

这样的设计,比前面完全利用课本插图的引入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因為以前学生对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是液体就是溶液,而教师正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利用学生想知道结果的心理,顺利进入教学,并且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学习是為了解决什么,从而带着任务进入学习。

2.2探讨溶液的形成

【常规设计】对于溶液的形成,教材中安排了实验【9-1】【9-2】2个演示实验。讲课的教师绝大多数对教材的演示实验“照方抓药”。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按照实验的现象得出教师预期的结论。形成了溶液的定义,知道溶剂不止有水,还有汽油、酒精,得出了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不同等结论。

对于第二个实验,课本上设计了几个小实验,并留下了最后2行,目的是让老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他溶液的例子,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让学生找出溶液中的溶剂、溶质。但是有的教师只做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得了结论;部分教师增加了几个实验:如碘溶解在酒精里,油脂溶解在汽油里等。

【反思与改进】探讨溶液的形成时,课本的演示实验应灵活改变,注入更多的探究成分,以便从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不仅仅是课本的结论。虽然实验【9-1】【9-2】很好地引领学生完成了知识目标,但是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其作用却大打折扣。作為教师,要首先明确这2个演示实验的设计核心,前者是帮助学生建立溶液的定义,后者是引导学生探求溶剂的种类,学会找出溶剂和溶质。对于第一个实验,大多数教学中形成溶液的定义就结束了。实际上,笔者觉得此处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过程,而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因此,物质一但被溶解,再从水里析出来就很困难了。这就是水為什么被污染的原因。教师应当跳出课本,让学生理解,如果是一条大江、大河受到污染,处理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现代公民有义务不制造污染,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从化学中可寻求到处理和解决污染的方法。

化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课本上设计的第二个实验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简单溶解,在此处教师应该活用课本,结合前一单元的知识,设计一个有化学变化的溶液转化实验。建议增加一个铁和稀硫酸的反应。

师:同学们,把你桌上的铁粉加入到稀硫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在实验观察后回答:有气泡冒出,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為浅绿色。

师:同学们能说出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吗?

生:溶剂是硫酸,溶质是铁。

师不做表态,学生自发地展开争论。

生1:铁不会是溶质。

生2:溶液的颜色变了,可能是新物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充分猜想、思考、讨论,进而明确实验设计所隐含的道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通过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学生形成“相异构想”,认為加入固体就是溶质,液体就是溶剂,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概念,便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2.3在生活化的问题中学习乳化现象

【常规设计】教材中以水中滴加植物油,再滴加洗涤剂的实验学习了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大多数的教师按照教材的安排通过不同的途径设计实验,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反思与改进】上述教学也往往会造成学生“相异构想”,即很难真正区分乳化和溶解。建议以课本实验為依托设计这样的问题。

师:想一想你的自行车链子掉了,安车链时,弄了一手机油,你有什么办法洗干净?利用你桌上的实验器材证明一下,你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并观察一下,不同实验的现象有何不同?

生讨论,动手实验。(1)一支试管中加1/3体积水,滴入几滴植物油,然后加入汽油,振荡,观察。(2)另一支试管中加1/3体积水滴入几滴植物油,然后加入洗涤剂,振荡、观察。比较实验结果,从而明确溶解和乳化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对比实验,既加深了对溶液、乳浊液的区分,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2者在实验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4小组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

【常规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教材给得较為开放。授课教师大部分以此為突破,活用教材,贯彻小组学习的新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交流,使课堂教学显得很热闹。

篇9

教师“自给自足”、“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以及“假合作”或“强制合作”的教研组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个体为主,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二是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享受不到愉悦感。建设教研组质量协作体,就是要营造协作的氛围,利用协作精神化解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协作基础上的竞争。

1. 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

教研组应是集教学、研究、管理于一体的教师专业组织。教研组既不能异化为事务性组织,变成行政的附庸;也不能异化为备课组或课题组,丧失应有的“教”和“研”的功能。对教师来说,教研组的愿景主要表现为预期的目标,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学校发展的责任。

基于我校“创办优质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共同愿景,我们提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之土,是教师获得职业尊严的“家”。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基于我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提升教师职业境界;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创办优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和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在于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形成美好的人性和获得幸福的生活。教学和研究是教师劳动的两个方面,只有教学的进步、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学相长”是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应然的价值取向。

2.支持性的成员关系和身份认同

在质量协作体中,教研组成员之间是平等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没有绝对的权威。教研组长的定位是某个学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该学科课程的领导者,该学科教研活动的召集人。在协作体中,教师是教学管理者,是学科教学者、教学研究者。

支持性的成员关系和身份认同使教研组质量协作体充满了道德关怀,教师之间相互关心、信赖和支持,不再是相识的同事,而是友好的伙伴,是为实现共同愿景和价值而奋斗的实践者。

3.把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作为终极目标

教研组活动包括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研组活动的核心。只有将学生学习作为关注的核心,教研组的活动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和丰富的意义。为此,我们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作为教研组活动的核心,把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作为教研组质量协作体的终极目标。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业质量又是教学质量的核心。从学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价值观出发,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良好的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为此,我们把教研组质量协作体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从关注知识掌握转向关注整体素质,从关注部分优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

要实现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终极目标,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有赖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研究方式的转变。然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更不能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策略和风格。教师思维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组内教师之间的协作来实现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

教研组质量协作体,必须基于教学,聚焦课堂,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必须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教研内容,最大限度地展开教研组内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互助。当然,教研组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在教学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的过程必须始终与教学过程相统一,其目的必须指向教学实践。

1. 同读课标,共说教材

开展教研组“同读课标,共说教材”活动,在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之间为教师架设一座桥梁。

同读课标,要求全组教师一起理清学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学科教育价值和学科教学方法。

共说教材,包括说“学段教材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及要求、课程资源开发”;说“单册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点、教材处理建议”;说“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安排及逻辑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等,三种方式均要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

2. 同课同构,集体备课

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带领组内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怎样才能变组内教师之间的差异为资源,实现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开展了同课同构协作教研。同组教师选择相同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敲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和检测试题,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包括: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学设计授课、观课集体议课。同课同构“构”出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保障各班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共享教学资源、共商教学问题,发挥了组内教师的协作精神,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升。

3. 同课异构,相互切磋

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不同教师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如何让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多样解读,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呢?我们开展了同课异构协作教研。让几位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独立备课,然后在平行班同上一课,对比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巧妙之处,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方式、教学智慧的碰撞,产生“1+1>2”的效果,整体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基本流程是: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几位优秀教师分别备课授课、观课集体议课。

比如,三位教师同上一节作文指导课《细节描写》。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教师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原来的听评课,只是大家一起评一评、议一议,触及不到深处。而同课异构则不同,大家一起研究和教学,每位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都舍得花心血备课,积极思考,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的不同点。高手过招,招招精彩,相互观摩和切磋,收获颇多,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

4. 异课同构,共建模式

在同课同构和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我们对“上得好”的教师进行了考察,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做法,如上课先出示教学目标,最后进行达标检测;先让学生读书、看书,再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练;有些问题让优生到讲台上给全班讲等。我们想,能不能从这些“上得好”的教师身上提炼出共同、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合校情的主流教学模式呢?于是我们先在高中数学组开展了“异课同构”协作教研——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方法。

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在总结数学组“预习讲解练习”三环节的基本做法后,我们提出了“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导——揭示目标,引入新课。导入课题,以问题方式揭示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学——指导读书,自学探究。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设置的问题及学习任务读书找答案,自学、探究,提出疑难问题,作好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师指导学困生。

议——释疑解疑,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检查评点,举例示范应用,关注好学困生。

练——课堂练习,对照课标进行检测。精选习题,分层要求;适时检测,落实“堂堂清”。

悟——梳理归纳,反思深化。梳理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网;回扣目标,反思思维障碍点,归纳解题规律,总结得与失。

在这几个环节中,“导”是“学”的铺垫,由教师引领课堂开场戏。“学”是“导”的落实,是“议”的准备,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环节,由学生完成。“议”是“学”的升华,是课堂教学的,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练”是运用环节,是对“学”巩固、检验的过程。“悟”是反思与总结环节,是学习思维的深化。在对课堂结构和节奏进行适度控制的基础上,“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为了巩固教研组质量协作体取得的成果,我们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荣辱与共、利害并存,以保障学生学业质量的持续和全面提高。

1. 青蓝工程

组内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老带新、师带徒,提高年轻教师的学习力、教学力、教育力,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的结对目标是:① 一学期站稳——基本熟悉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有教育责任感,被学生接纳。② 两学期合格——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一年后能评聘为初级教师。③ 三年成熟——掌握所任教学段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竞赛崭露头角。

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的措施是:① 共同备课。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吃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导师在徒弟上课前检查徒弟的教案并签字。② 互相听课。徒弟每周至少听导师的指导课1节,导师每周至少听徒弟的实践课1节。徒弟期末前在教研组内上汇报课,由教研组评价。③ 组织“成长论坛”。师徒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和体会,碰撞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共享成长的快乐。④ 实行青蓝工程每月、每学期的考核。为考核优秀的师徒对子颁发证书,发放奖金。考核合格的,学校给导师计发专项补助。不合格的,校长约谈。

2. 课堂观察

与传统“听评课”的关注点和价值追求不同,课堂观察要求观课者除了用自己的视点来透析课堂以外,更多的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课堂、思考课堂、理解课堂。“不看老师看学生”、“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等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教研组的协作文化。

课堂观察的基本流程是:① 召开课前分析会。授课教师阐述教材解读、目标设定、流程设计,教研组长安排观课分工,如教学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讲解、学生自学、课堂练习、目标达成等。② 组织课中观察。③ 召开课后分析会。授课教师谈教学体会,观课者评议发言,包括数据通报、现象陈述、得失分析、教学建议等,最后由教研组长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求观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及评价量表,客观量分,真诚评议,及时反馈。课堂观察研究纳入教师、教研组当月工作考核。教研组长汇总量分结果并报教务处,作为授课教师当月“上课”项目得分。

3. 教学质量一票否决

学校根据各个学科在年级考试中的有效贡献度来对教研组质量协作体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实行一票否决。

学校实行教考分离,运用相对标准分等级法评价教学质量,从相对标准分、优等生增长率、中等生增长率三项指标定量考核教师、教研组教学质量,并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定性评价。优秀——月考(期末考试)组内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分均值排名学部各教研组第一,且无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结论为“不合格”。良好——月考(期末考试)组内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分均值排名学部各教研组第二,且无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结论为“不合格”。合格——月考(期末考试)组内90%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结论为“合格”以上。不合格——月考(期末考试)组内有超过10%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结论为“不合格”。

篇10

关键词:突发;生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55-02

认真拜读了2013年《体育教学》第2期教研园地栏目中“体育课课前预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颇受启发,文中所谈的主要是体育课课前预设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感触之余,结合自己体会谈谈对体育课中突发生成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自我分析,调整策略

案例1:在一节耐久跑中,教师设计了追逐跑环节,规定如果被后面的学生追到需要重跑一次,在教师的哨声中,学生依次跑出,到终点时,没有一个学生被追到,教师感到很恼火,这与教师心目中预设的你追我赶的现象落差太大,把学生训斥了一顿后,要求全体重跑。回到办公室,教师和同事说起来,大家建议说你不妨把规则修改一下,凡是能追到前面同学的学生,在下课前五分钟自由活动时有优先选择器材的权利,被追到的同学不罚跑。这位教师在下一节平行班级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了教学,结果和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学生追逐的场面异常热闹,就因为规则稍微改变了一下,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师都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阶段目标按时完成,学生配合密切,但这不太现实,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兴趣爱好不一,决定了教学中会有多样的突发事件,当不在教师预设范围之内的教学现象发生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坦然接受,快速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问题,比如是否超出学生承受能力、规则是否公平、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多一些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可能就会找到造成这些现象的缘由,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在案例1第一次追逐跑中,很多学生可能都有这种思想:“不能因为我而使前面的同学被罚”,教师在预设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相反,只奖不罚自然会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也给能力强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锻炼效果自然就好。

二、学会倾听,及时改造

案例2:一节课的准备活动中,笔者设计了复习原地四面转法,练习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不佳,有的转不到位,90度只转到75度左右,有的还双脚跳起来转。学生说:“老师,这个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了,这么多年了,太简单、太没有意思了,还不如来点难的。”学生的一席话提醒了我,是呀,这么多年都重复一个动作,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也会厌倦呀,为何不能创新呢?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好,我们在原地四面转法的基础上稍微改一下,体验不同方向的转法,有45度,有360度,有原地,有跳起来的,还有多种口令集合起来的,下面听老师口令开始练习。”我随机设计了多种口令,如“向左向左向后转”等,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且态度认真,下课后我及时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当学生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反思调整教学计划,更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建议,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寻找教学的别样精彩。

三、美丽评价,中肯建议

案例3:在一节多种形式的投掷课中,教师开始让学生设想有哪些投掷动作,并进行体验。在动作展示时,有位学生用双脚夹住纸球跳起来向前投出,同学们看了都窃窃私语,教师问“你怎么想到这种投掷方法的?”学生说:“老师,你就说让我们体验各种投掷方法,没有说非要用手投,用脚投掷也是一种方法呀!”教师对这位学生的创编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并且就这位学生用脚投掷的动作进行了简短点评,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学生听了教师的点评之后,立即蠢蠢欲动。教师希望他下一节课能把改进的动作向大家展示。

学生的活跃思想无处不在,当学生有个性动作出现时,不要责怪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练习,而要挖掘闪光点,给学生一个美丽的评价,诱导学生触类旁通,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面对失败,自我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