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特点

篇1

关键词:纳税筹划 房地产行业财务特点 主要税种

近年来,国家连续推出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引导房地产行业延着理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强,在不断挤出房地产行业经济泡沫的同时,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压力剧增,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如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做好税收筹划,既要维护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充裕,又要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成为每个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特点

房地产行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税负,高风险的行业,从财务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金管理

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要求较高,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所需资金除自有资金以外,一般都要向银行进行融资。资金支出的重点是地价款、建安成本和税款,那么,针对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如何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何时开盘预售,何时完工结转,税款怎样交纳,这些都要在项目开工之前通过纳税筹划作好整体预算。

(二)财务风险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为现金流风险、盈利风险和销售风险等。现金流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保持现金流稳定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盈利风险,房地产项目的利润只有在竣工结算完成时才能准确确定,前期对利润的预测可能存在较大误差。销售风险,不动产的可变现能力较差,如果企业开发的产品不被市场认可,或者根据房地产销售对金融政策的依赖性,一旦金融政策有变动,则会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销售。

(三)税种多,税额大

房地产企业税负高,税额大。涉及房地产企业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城建税及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这些税种分布在房地产开发整个过程,从购买土地,一直到后期的物业管理及持有经营,都涉及相关税种。由于房地产企业在经营中为了提前回笼资金,多采用预售制,同时税法规定采用预缴制度,房地产企业相当一部分资金用在预缴各种税金上面,必须提前加以筹划。

二、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避税,纳税筹划是在不违返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一系列策划,制作一套完整的纳税实施方案,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有三个,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1、改销售为持有经营延迟纳税

对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属于销售环节产生的税金,如果改销售不动产为持有不动产,将不动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或固定资产,则可以延迟营业税的流出。销售行为是营业税在销售时一次性缴纳,而持有经营则是若干年对外租赁时分次缴纳,延迟现金流出的时间。

2、代建房的纳税筹划

例1:有A、B两家企业,两企业为同一出资人出资,属关联企业。A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B公司主要经营商品流通、房产租赁、娱乐业等。为适应经营业务的需要, 2009年8月,B公司投资兴建一幢综合大楼。由于B公司没有建房资质,就以A公司的名义投资兴建,B公司将所需资金转至A公司银行账户,两公司均作“往来”账处理。至2010年11月份,大厦已建成且装修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由于A公司自己没有施工队伍,全部建筑工程均由其他建筑公司承建,建筑安装业营业税已由建筑公司和安装公司缴纳,A公司根据建筑安装业发票作为在建工程入账的原始凭证。截至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止,A公司在建工程总金额达5亿元。目前,A公司需要将在建工程转至B公司名下,但在税收上却遇到了难题:A公司和B公司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大厦的财产所有权归属于A公司,如果要转移至B公司名下,需要按“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一道5%的营业税。按当地规定的成本利润率10%计算:应纳营业税=5*(1+10%)÷(1-5%)*5%≈2895万元

案例分析:根据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房屋开发公司承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统建房,如委托建房单位能提供土地使用权证书和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批准书以及基建计划,且房屋开发公司(即受托方)不垫付资金,同时符合“其他服务”的条件的,对房屋开发公司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按“服务业”税目计征营业税,否则,应全额按“销售不动产”计征营业税。其中所说的“其他业务”是指受托方与委托方实行全额结算(原票转交),只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果A、B两公司提前进行纳税筹划,于2009年8月份B公司找A公司签订一份“委托代建”合同,然后由B公司直接将工程款支付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将发票开给B公司,由A公司将发票转交,B公司据此作“在建工程”入账即可。这样,A公司作为代建方,就不用按“销售不动产”缴纳营业税。

(二)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

1、临界点筹划法

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住宅销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纳税。这里的20%的增值额,就是临界点,根据临界点的税负效应,可以进行纳税筹划。

例2:C 房地产公司建成一栋普通标准住宅,扣除项目金额为4000万元,按当地同类住宅市场价格销售总价为5000万元,增值率为25%,应纳土地增值税为300万元。假如不考虑其他因素,获利为:700万元(即:5000-4000-300=700)。但经过临界点筹划,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降低售价,定价为4800万元,增值率为20%,按照税法免征土地增值税,则获利为800万元(4800-4000=800);另一税方式可以通过改善住房环境,如提高房屋质量、优化小区环境等增加扣除项目170万元,在增值率不超过20%的情况下,获利为830万元(5000-4170=830)。两种操作方式均可免征土地增值税。经过临界点筹划,即节约了税金,加大了利润,又增加了房屋卖点,提前回笼资金,降低了财务风险。

2、收入分散筹划法

按照税法规定,土地增值税是依据土地增值额多少来缴税,土地增值额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减去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增值税实行依据销售额预缴制。那么,转让收入越高,预缴的土地增值税就越多。因此,如何通过分散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就是一个筹划着眼点。现以销售精装修住房为例:

例3.D房地产公司销售精装修楼房100000平方米。方案一,市场售价为5500元/平方米,其中含精装修成本500元;方案二,市场售价为5000元/平方米,另与购买者签订房屋装修合同,装修价格为500元/平方米,并按此价格转包给某装修公司。

方案一:预缴土地增值税,假设预缴比例2%,则预缴土地增值税5500*100000*2%=1100万元。

方案二:预缴土地增值税5000*100000*2%=1000万元,装修工程不属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无需预缴土地增值税。

两方案对比,通过收入分散筹划,减少了预缴税金100万元,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了税收成本。

(三)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1、项目期均衡纳税筹划

根据国税发[2009]31号《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后,企业应及时结算其计税成本并计算此前销售收入的实际毛利额,同时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年度企业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即在预收时根据计税毛利率调增,在结转收入时再予以调减)。从本条规定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在项目未竣工前是以预售收入为基数,按预提毛利率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与通过项目总收入、总支出来测算的企业所得税会产生很大差异。如果不从房地产企业财务特点提前进行纳税筹划,可能会出现项目前期缴纳预提所得税较多,后期企业发生亏损,造成亏损无法弥补,申请从税务退税比较困难的情况。因此,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在项目期内,如何选择好预售时间,预售进度,及完工结转的时点是非常重要的,做到在项目期内均衡纳税,决不能出现前期大量预缴而后期大量亏损的情况。

2、根据预测的实际毛利率和预提毛利率,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对象

利用税法对“成本核算对象”未做具体规定的空白点,若项目预计利润率高于预征点,则扩大“成本核算对象”,拖延汇算时间,如可以整个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若项目预计利润率低于预征点,则尽量缩小“成本核算对象”,争取尽早汇算,如以栋号为成本核算对象,实现用以前多预交的所得税抵交以后需要预交的所得税。

总之,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初期根据财务特点进行纳税筹划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而且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如策划部、工程部、开发部等部门的紧密合作。而且,纳税筹划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如要能得到税务等部门的认可,所以,与税务部门在专业上的及时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也是纳税筹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鹏祖.企事业单位税案筹划宝典.经济日报出版社

篇2

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应用性、交叉性、复合性的特点。本文深入分析了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

1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具有健全的体魄、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能够在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医药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从事营销管理的卓越营销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应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医药行业急需的卓越营销人才。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的营销活动将日趋规范。此外,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慢性病成为了我国居民面临的首要健康威胁,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医药行业的营销管理将从单一的医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转变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井喷之势。

2医药行业的基本特征

医学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大多依靠学校医、药学科的背景,面向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人才。医药行业具有两个典型特征:

2.1高技术性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应用于医药领域,使医药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点,需要系统地、综合地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疾病问题。

2.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由于医药行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消费需求兼有公私两重性,要求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注重社会效益,讲求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

3医学营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基础

3.1医药学

鉴于毕业生绝大部分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均开设了医学和药学方面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以后了解医药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开展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前提。

3.2经济学

经济学是市场营销学之父,正是因为市场营销学科借鉴吸收并运用了经济学理论,为这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指导人们如何在医药系统的活动中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地运用,追求微观组织和宏观系统效果最佳。

3.3管理学

管理学是市场营销学之母。管理学为医药系统及其活动提供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法,为医药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4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4.1明确专业定位,体现具有医药背景的特色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一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面临的弱项与不足,从而做好企业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办好学校如同办好企业,也必须依托自己的历史积累、学科优势与特色,开放式办学、特色办学。医学院校开办(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学科积累与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紧密依托中医药学科背景,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大力培养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4.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之课程体系是一个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为支撑的交叉发展的多学科网络式结构。在完善“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要根据医药行业不同层次营销工作的特点,开设具有自身特色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方向课,同时,应该减少选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我们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了医药+营销的交叉性课程,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4.3着力培养实践型教师,积极探索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应用型教师。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的大有人在。因此,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办学。一方面,在组织校内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聘请企业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兼职导师;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定期轮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理论

4.4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教育,满足社会不同需求

医学院校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层次上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点和主体,尚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夯实营销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教育,如申办MBA专业硕士教育;与医药行业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等。此外,亦应举办成人专科教育,培养适应基层市场营销工作的实用型营销人才。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密切与知名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当前卫生改革政策与社会实际需要,大力开展职业化的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韦小兵,杨东红,马露霞.基于创业型、实战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04).

[2]李富荣,张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决策.2008(11).

[3]刘恰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导师制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2(23).

篇3

关键词:医药行业 应收帐款 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 管理方法探讨

一、医药行业目前的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现状分析

随着前几年国家对医药产品申报的放松,导致现在中国的同类医药产品增加。而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医药产品市场竞争急剧增加。因此就出现了部分医药企业采取大量的赊销手段抢占客户,但这一方法也造成了企业信用风险的增大以及应收帐款的损失。目前中国的医药产品一般都是从医药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然后再由生产企业自己的销售公司销售给医院或有一定配送能力的医药流通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医院和医药流通企业既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这部分医院和医药流通企业拖欠医药行业的应收帐款造成了销售企业被占用大部分资金而导致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对这部分医院及医药流通企业的信用状况及经营情况不了解或对错综复杂的客户信息无法判断而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增大,再加上由于应收帐款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死帐、坏帐增多。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中,此种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二、针对医药行业目前的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的现状应采取的事前管理方法

(一)针对医药行业客户的特点建立规范的客户档案库

从初识客户到维护老客户,医药行业的业务人员及经办业务的各级管理人员都应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1年,中国有医药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1万多家(不含药店),如何从如此众多的医药企业中选择合适的客户就是一个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说,医药企业需从五个方面来对客户进行评估。

第一、人员情况:主要是这个医药公司是不是有实力,现在中国的小医药公司多,小医药公司一般都是私营企业众多,抗风险能力弱。而位列在中国前几名的医药流通企业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湖北九州通,这些医药流通企业(也叫商业公司)一般应作为优质客户进行管理。

第二、地理位置:主要是这个医药公司物流配送情况如何,能否将药品迅速、安全地运到下游客户手中。

第三、从事本行业的时间、何时与企业开始合作、合作经历。一般入行业时间越长,与本企业做业务的时间越长应列入优质客户进行管理。因为医药产品是特殊产品,波及到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所以人员的熟悉是很重要的一面。

第四、信用档案,是否有无良记录,很多小医药公司只是靠倒票来进行赚钱,这样的医药公司不能列入优质客户的档案中。

第五、关键点,既为什么要合作,合作的原因,合作动机,合作前景,如现在基药的配送,需指定的配送商,还有如委托加工等关键因素,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方必须依靠我主进行发展,因此也可以列入优质客户进行管理。

分析了上面五个因素后,就对客户进行评定等级,比如A级客户为信用最好客户,B级客户为信用较好客户,C级客户为信用一般客户。

(二)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及不同的信用管理办法

针对本文上面所说的A类客户,我们一般可以给予较大的信用额度与较长的回款期限。具体信用额度及回款期限需要综合考虑医药企业本身的销售品种、返利的相关因素。

主要可以采取销售额预测法确定信用额度,如这一医药公司一年可以销售我企业的品种达120万,而他是分季度回款,可以考虑给予的信用额度为30万。同时还有付款能力法,这个方法一般是根据对方公司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回款期限规定。

针对上文所说的B类客户,我们一般要求预付一部分保证金然后才能进行发货的销售方式开展业务,同进采取压批付款的方式来进行应收帐款的管理,即送本批货的时候必须结清上次货的货款。

针对上文所说的C类客户,我们一般要求采取现款现货的方式进行交易。此种销售方式便决定了以后不会出现应收帐款管理方面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哪怕是价格稍低点,但可以将公司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并且现在在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下,此种销售方式比较普通。

当然上述客户的资信额度及回款期限也需根据客户情况的改变现而改变,因为中国的医药市场特别是医药销售市场变化性是很大,作为医药行业的信用风险与应收帐款管理也需据此改变而改变,否则会造成信用风险与应收帐款管理方法的滞后。

(三)如何对合同进行管理

在一笔业务开展前,为配合信用的管理以及不给后续的应收帐款管理带来损失,签约时要对销售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逐一审查核对。对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凭证,合同是解决应收帐款追收的根本依据。这些内容都是所有行业销售合同必须具备的,但笔者认为针对医药行业的特点在销售合同的签定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义付款条件与退货条款这两个条件以便给后面的应收帐款管理带来好处。付款条件一般是优质客户可以按照医药行业的一般情况确定付款条件,如医药流通企业规定3个月,直销医院规定4个月回款。对信用不好的客户一般是要求现款现货进行销售。

在合同中规定好退货条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比如输液产品容易破损,就需对破损事宜进行明确的界定。还有药品的有效期过了后需进行退货,这也是需明确的界定。还有药品因保管方面问题造成药品需进行退货如何处理都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这些在合同中不明确会给将来的应收帐款金额造成隐患,最终带来应收帐款的损失。

三、医药行业的应收帐款的事中管理方法

事中控制方法主要是订单管理流程。在这一流程中主要是发货查询,货款跟踪。每次发货前客服必须将销售合同保持核对。特别是本文前面提到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条款,如提到的付款与退货条款。公司在销售货物后,就应启动监控程序,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监控与收帐策略,在货款形成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但同时需注意维持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毕竟医药销售市场现在大部分产品都是买方市场。

在对货款进行跟踪的过程中如出现对公司重大不利情况,应采取停发货措施,等这些影响消除后便可以视情况恢复发货。

回款记录也需准确,如果不准确也会造成对帐时的时间浪费及引进一些纠纷,此过程中有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单据、金额方面的误差。主要是产品结构为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的回款期限不同、或同种产品回款期限不同、出现调退货换货导致应收帐款不准确、客户不能按单对单回款的情况出现后,信用管理部门就与销售部门好好配合将此类问题解决在应收帐款的形成过程中。

四、医药行业应收帐款的事后管理方法

根据医药行业客户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事后应收帐款管理制度与流程。最主要的对帐制度、收款制度、对拖欠款的处理等方面。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医药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因为应收帐款的事后管理至少需要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保证事后的应收帐款管理有效。作为销售部门往往掌握着销售的第一资料,而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仅仅是通过间接了解到的信息和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对帐制度,对所有的客户至少每年需进行一次应收帐款的函证,由财务部门出具数据,销售部门负责具体地去核对,销售部门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拖欠款的处理,首先与客户进行沟通,实在不行,收集相关的资料由公司法务部门采取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当然做了一个法律收款的例子需一定的成本但这种方式会给予信用不好的客户一定警示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在忙于开拓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额与利润的同时,必须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当然对医药行业应收帐款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事前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只有将事前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事后的管理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篇5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原则,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过永恒的一点是,不论企业试图建立何种竞争优势,成本控制都是其达到目的的有效工具。几十年来,不论管理理论如何发展变化,成本控制都是不变的课题,因此向成本控制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医药行业所面临的特定环境下,研究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为医药行业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针对部分医药行业当前成本管理系统不健全、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以及会计工作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构建成本控制体系的新思路,即转换成本管理思路,并根据价值链的基本思想,对药业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了整体规划。

成本管理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上,即只注重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很少将成本管理的范围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较大比重,其他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这些成本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被重视。

就成本管理空间看,现在一般医药生产企业生产成本中直接生产成本比例不高,其中包括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以及燃料动力费用,生产过程中成本压缩的空间很小,而制造费用比例较大,一般在20%~40%,存在着很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在医药企业的利润表中,产品营销费用的比重较大(事实上,制药企业营销费用在其销售额中的平均水平为45%),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高并且这些费用大部分是固定费用,因而企业在营销费用上存在的可压缩空间较大。

成本管理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1 以竞争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2 以激励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3 以决策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4 以约束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5 以人才机制推动成本管理;

基于价值链的整体规划

目前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降低成本的方法已没有太大余地。成本产生于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伴随着新价值的创造和各种资源的消耗。因此,在价值链中蕴含着更多的成本控制机会,只有通过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

医药行业价值链分析

成本的构成往往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成本按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上游成本、制造成本和下游成本。各成本构成如下:

上游成本:研发费用、设计费用、制造原型、检验费用同步工程设计和质量改进

制造成本:外购成本

直接制造成本

间接制造成本

下游成本:营销和分销-包装、装运、样品、推广和广告

服务及维修-退货、服务和产品责任

基于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认识,医药行业的价值链结构如图1所示:

同其他医药企业一样,医药行业的价值链结构由支持活动和主体活动共同构成,其中支持活动包括行政、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技术支持、采购管理等;主体活动包括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等。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在价值链的主体活动中,新产品的研发和新产品上市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活动。然而目前医药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引导药品开发的有效机制,在新药尤其是西药方面几乎没有研发能力,这是医药行业的弱点,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瓶颈”。另外医药企业的新产品上市前有很严格的报批程序,新药只有在获得批准后才可以上市,如果这一过程不能顺利完成,企业价值链便会在这里断裂,后继工作便无法开展下去。因此报批环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医药行业成本管理整体规划

根据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医药行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主体活动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支持活动是促使企业主体活动顺利进行的辅助活动,全面成本管理的实施有赖于这两类活动的正常运转和彼此协调。基于医药行业自身特点及目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其全面成本控制体系进行设计,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医药行业的主体活动包括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存货管理、产品销售四个环节,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就集中在这四个方面,因此医药行业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生产成本控制体系、存货成本控制体系、销售成本控制体系四个主要部分。

成本管理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以成本控制目标为出发点,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体系要形成以职能部门集中管理为纲,以各个主要物控工序为驻点,形成纵横交错的成本控制网络,按重要性原则确认各责任主体,按可控性原则落实其责、权、利。

将按各部门管辖范围划分级次。第一级成本控制中心为公司财务部;第二级成本控制中心为公司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第三级为各职能部门下属各车间、班组。依此类推直至个人。公司总的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监督实施,财务部门将总成本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二级成本控制中心)。各二级成本控制中心将其成本责任层层分解直至员工个人。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做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使“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

特别说明

篇6

【摘要】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药领域对医药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医药特色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 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 2005,(6):79-80.

[2]周毅. 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 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 2003,(4):35-37.

篇7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中,传统的中医药似乎变得无所适从。该怎样应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难相容。

对国家知识产权局经验丰富的专利审查员们来说,审核中医药知识产权申请是件麻烦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部长张清奎说,中医药实践性强、理论自成体系,与西医药的区别较大,无法统一在一个标准中;而且中医药的很多名称不规范,有的药材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审查员们经常反映中药材名称不易审核。张清奎说,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中药原料来自自然界,在制作过程中,成分有时会发生改变,所以很难确定其成分。

中医药因具有辨证诊治和复方用药等特点,带有经验性。而且现有中成药在主味相同辅药差别的情况下形成不同药名和品牌,无法规范,国际上也缺乏认可的标准。就以川贝枇杷液为例,这是典型的以药材命名的中药,研发者很难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行业自身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也是导致近年来中医药知识产权诉讼案例上升的原因。

为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成药“摩罗丹”的归属,其发明人河北省中医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李恩复和有关单位进行了长达10年的诉讼,案件所涉标的逾3000万元人民币。虽然最高法院终审认定“摩罗丹”为李恩复非职务技术成果,但对已过古稀的李恩复来说,并没有太多喜悦。他说:“如果能够专心于歧黄之术,我不知道能救助多少病人。”

除了这些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相容的特点外,中医药知识产权难以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张清奎总结了三点:一是中医药行业比较传统,创新意识不足。虽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但目前还是以继承为主。二是中医药行业很注重行政保护,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医药行业的适应性不强。三是中医药行业比较注重国内竞争,较少关注海外市场。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行业就显得竞争力不足。

然而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从经典的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传统知识已经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是不受保护的。

很多专家认为,对于中医药等传统文化而言,这样的制度并不平等。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柳长华说:“有些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使用的中药,被某家公司或个人开发并申请专利后,就变成了公司或个人所有,其他人再使用就要支付专利费用。当传统知识遭遇当今的科学技术时,我们的确该思考对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曾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面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表现出来的不足,不能简单归之于制度的不完善,而在于创设之初就不是针对传统知识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保护传统知识的重要性,然而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张清奎指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工作开始较早,所以目前知识产权大多是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要进行传统知识保护,但一直在研究,没有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8

[摘 要]如今,我国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O,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医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是各企业当前的一大任务。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其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医药行业;人力资源;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50

[中图分类号]F272.92;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科技与管理的共同发展,更加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决定医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其独有的隐蔽性、价值性、难以复制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成为各医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研究在医药行业中,不仅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范本,还对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构建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1 当前医药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

相关资料显示,在医药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占60%,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人员占将近20%。但有一个普遍情况是,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依靠的是自身累积的工作经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1.2 招聘方式

(1)校园招聘。校园招聘成本低,且可以直接、大量、便捷的招到所需人才,所以校园招聘是各医药企业员工招聘的主要方式。

(2)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其可以面向社会广泛进行招聘,且可以定向、定时进行招聘,不受招聘专业的限制。

(3)招聘会。招聘会是比较传统的招聘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与面试者面对面交流,从而快速对面试者作出评估并了解其信息。

(4)中介机构招聘。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员工基本上都已经过筛选,其招聘成功率较高,上岗的效果较其他方式也显著。

(5)媒体广告招聘。媒体广告招聘是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其优点是覆盖率较广,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在招聘员工的同时又可为企业做宣传。

1.3 员工培训

医药行业在培训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岗前培训,时间为10~30天,大多是企业历史、目标、宗旨以及所在岗位职责任务等的介绍。二多为自我培训,大多都是由本岗位的领导者或者本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对员工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

1.4 业绩考核与评估

相关资料显示,有60%左右的医药企业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业绩考核,考核的办法主要有民主测验、观察法以及标准参照法,还有一些企业采取考试法、要素评定法、情景模拟法等。可以肯定的是,医药企业在对员工的评估考核方面较以往跨出了一大步,不仅对生产等岗位进行了量化考核,而且对科研、管理等岗位的量化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探讨。但不得不提的是,医药企业内工作岗位的评价系统多以经验性为主,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1.5 薪资管理

我国医药行业的员工薪资结构较为简单,与其他行业相比,底薪高、福利低,相关薪酬奖励制度少。在这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收入往往达不到企业50%的分位,人力资源部门的收入水平也有待提高。另外,医药行业对销售部门较为重视。企业销售部门员工的收入也会随着其等级的提高而提高。同时,国内医药企业的薪资水平同外国制药企业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普遍存在于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 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

大部分医药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会忽视员工的培训。首先,培训投资大幅度减少,近几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正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次,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2.2 管理缺乏制度化

管理缺乏制度化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医药企业的岗位都不是按实际需求设置的,也不能做到按实际能力进行人员安排,有些部门领导也不完全按章办事,对违规违章的现象没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一对一惩戒制度,即使有也极其模糊。

2.3 人力资源的构成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

国有医药企业普遍缺乏科技人员,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选择销售一类的工作,选择读研深造的也并非全是为了从事科研工作,而科研人员中从事新药研究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

3 针对医药企业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医药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严格做到用制度管人,不能以人情关系选人任职,要重视员工的能力,选贤任能,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2 加强员工培训

各医药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对员工进行能力训练,还要加强员工的人格培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员工工作能力及效率的提高。

3.3 抓紧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前期的培训,更重要的是长期培养。各企业要统筹兼顾,前期培训时做好岗位适应培训,强化员工的素质。后期可以安排定期培训、成果交流、外出学习等,根据员工的能力、兴趣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

4 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当今时代,信息化愈加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4.1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通过信息化和各部门沟通交流,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

4.2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途径

4.2.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药企业各部门首先要协调运作,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要做到及时传达、及时核对,减少因各部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其次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各项支出、资金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要完善加强预算制度,避免出现预算可有可无的情况。

4.2.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构建

尽管医药行业有其特殊的管理运营模式,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其应结合国内外各企业的运营模式,取长补短,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医药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一套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平台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改善当前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能实现医药行业流程、咨询实施一体化、财务运作一体化、管理流程运作一体化。此外,结合医药机构的实际情况,运用企业管理模式,还能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并以此形成准确、高效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性的构建对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好处。

(1)更好地管理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组织机构图,更简便、快捷地帮助医药企业进行组织管理。

(2)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相结合可以更高效地督促各部门及员工进行自我提升,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医药行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构建出一套基于平衡计分卡为主导的多维度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管理、奖金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3)员工人事信息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的人事信息有维护功能,在国家人事档案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可自行对员工资料进行修改及补充,可对其他人事管理机构提供员工任职全过程的人事事务处理。在员工进行入职、调动、辞职、辞退、档案维护等业务处理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y可对大批量职员进行集中、快速的处理,保证企业人事管理的有序运行。

(4)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在职、离职、离退休职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离职、离退休、不在职等情况,具有数据维护、信息分类查询管理等功能,这不仅可以对离职面谈记录进行管理,还对离职人员的生日、信息维护、重新入职黑名单定义等均有预警,高效、便捷地帮助医药企业分类处理和记录不在职、离职、离退休人员的各种事务。

5 结 语

人力资源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所以,相关人员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只有采用“适合国情,突出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医药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明海.医药企业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 中药行业;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7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70- 02

0 前 言

中药材的生产环节直接决定了中药材的药效,中药材的药效又直接决定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传统中药材的生产是将药材通过特殊炮制方法制成的,不同的中药材不同的处方有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泡制方法和处理过程是古老中医智慧的体现,更是药品质量实现必不可缺的过程。中药现代化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医药行业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历程,在中药行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药材的生产炮制理论与现代化的食品药品萃取提炼技术相结合,将能使中医药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对中医药生产的监督规范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使得当前存在以次充好、药材掺假、硫磺熏蒸、药材污染等与中医药生产相关的恶劣现象。市场是追逐利润的,只有监管跟上才能保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才能保证中成药的药效。

1 中药材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药材生产环节

中成药药材的选种育种工作没能跟上需求。中药材大多取自野生植物,虽然从建国到现在中药材的选种育种、栽培技术有了不少的进步,但由于中药行业前期发展的缓慢性,导致了大多数中药材的选种育种、引种栽培技术仍然欠缺,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中药材的生产依然处于野生状态,即只能靠传统的野外采集来收集药材。这不仅不能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无法实现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无法自主栽培的中药材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将大大的抑制中药行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野生中药材都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往往会赋予这种药材高额的价格,在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必然会遭到掠夺性开发,再加上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的不健全,最终将会使这种药材及其生产环节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冬虫夏草、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等,由于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生产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些药材生长区域逐渐减少。

1.2 中成药生产环节

中成药的生产专业性强,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中药泡制理论和处理方式,更需要掌握现代化的药物萃取技术。要想将传统的中药泡制技术用现代化的可规模生产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提炼,将传统人工过程转变为现代化机械生产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保证药品的药效,专业技术人员是必不可缺的。如相同的药材不同的处理将发挥不同的药效,如绵马贯众久滞将会使断面改变颜色从而影响药效;特殊药材要经过特殊处理方可更好的发挥药效,如牛黄的“挂甲”,天竺黄的“吐舌”。中成药的生产环节可以说是传统中药泡制环节的机械化替代和升华,其基础理论来自于中药古老的智慧,并与现代科学结合。现实中,企业虽然可以获得相应的生产规范、生产器具,但是细节的把握往往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把控,一旦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那么就难以很好地处理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中医药生产管理监督工作新视野

2.1 药材生产环节的管理监督

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到野生药材的自主栽培引种工作上,加大对野生药材的保护力度,制定实施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是中医药行业的基础,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中药材的高质量供应为基础,这里所说的高质量不仅仅是中药材在药效上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中药材的生产数量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到野生药材自主栽培引种工作的基础上,从法律上建立健全野生药材的保护制度,并严格监督实行。从2003年我国第一次试点颁布GAP规范《中药材GAP生产试点认证检查评定办法》到现在争取将ChinaGAP得到EUREP认可,在中药材的生产环节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方面已经有相当多的建树。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我国中药行业的特点,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价中心,对市场中的中成药进行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企业送检相结合的检查体系,根据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要求监测市场中中药材的质量,并对相过企业的产品进行评价,如对多次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符合标准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农颁发相应的证书称号,并建立起一套药品采购的评价体系,使得高评价的企业或药农在中药材的销售上更具谈判优势,以激励中药材的高质量生产。

2.2 中成药生产环节管理

建立相应的中药生产从业资格体系和中成药生产企业评定体系,提高中成药生产人员的理论素养,帮助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提高中成药生产行业的规范性,最终达到规范中成药生产的目的,提高中成药的质量。

3 结 语

中药材的生产包括药材生产和成品药的生产,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离不开这两者的现代化,在药材生产上要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到野生药材的自主栽培引种工作上,加大对野生药材的保护力度,制定实施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在成品药的生产上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和生产企业的评价体系,提高中成药生产行业的规范性,从而最终达到保证中成药药品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首先,信息储存量大。比如说二维条码中的PDF417条码符,能够将1848个字母字符或2729个数字字符或字母、数字混编字符进行编码。这就使得同等面积下,二维条码信息含量是一维条码的几十倍。

其次,二维条码技术印刷成本较低。与一维条码相比,二维条码可以方便的印在纸、卡片及各种常用条码载体上,并可以用喷墨打印、激光打印、热敏/热转印条码打印机等多种标准的打印技术及卡片印制技术印制。

再次,二维条码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它采用人造卫星和VCD等常用的纠错模式,能够将有效地防止译码错误,提高译码的速度及可靠性。同时一维条码本身在设计时基于“识读时拒读(即读不出)要比误读(读错)好”的考虑,在条码破损、沾污时即不能识别,而二维条码自身携带错误修正功能甚至能够将符号受损面积达50%的条码符号所含信息复现出来。

最后,二维条码的保密性、防伪性较高。二维条码本身可以利用加密算法对数据本身进行处理,读取时再用二维条码进行解码,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伪造等。

二、二维条码技术在医药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医药行业物流管理系统

医药管理系统多指应用在药品、医疗器械、设备、中药饮片等相关方面的应用软件管理系统。与其他物流一样,医药产品物流有着固定的流通性,但在医药产品中,受医药行业资深特质的要求,对医药产品的保存、流通、交易有着严格要求。在当前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其主要由系统维护、日常业务、仓库、财务等四个部分组成,系统维护主要负责医药商品的种类识别、计量单位、生产厂家等一系列系统库的建立及数据维护,同时对系统使用部门、人员权限进行控制。日常业务也是对市场上所营销的商品进行报价管理,即商品在流入市场前,需要对其进行登记,明确商品价格。库存的功能在于管理医药商品的入库、出库状况,对出现损坏或不合格的商品进行及时登记,并在指定时间内做出月、季节报账;财务管理则是对销售商品进行回款登记,计算医药产品的成本及毛利。

2.医药系统中常用的的二维码——PDF417

医药物流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其物流过程中药品的批次、效用、名称等涉及产品的安全元素比较关注。而二维条码技术正好满足了医药物流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该领域的物流系统中常用的二维条码为PDF417,该条码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确保药品的批次、有效期、名称等信息得以安全传递。该系统结合着药品物流的实际过程,在销售开票票据、药品在库管理以及销售出库等方面得到了推广。

(1)销售开票环节的应用。由于药品在销售开票时需要将药品批次、有效期等信息涵盖其中,但是该数据信息量巨大,销售人员不能完全知晓。同时由于销售地点与药品的实际储存地有着一定距离,多少药品的储存地在郊区,但销售地却在市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上,如何第一时间稳住客户群,其基本前提在于第一时间将客户订购的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因此则需要将销售开票数据第一时间输送到仓库。而PDF417二维条码的应用,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PDF417条码作为性能较为突出的二维条码,在使用中可以直接将其贴在商品表面,也可以通过技术录入将其编码、加密,将医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涵盖。同时二维条码本身打印成本相对较低,识别度较高,所以,销售人员只需将销售的医药产品的PDF417条码传真回仓库即可。而仓库管理人员即可进行配货。

(2)销售出库环节的应用。上文已经提到负责开票的销售人员无法将销售的批次、有效性等一一记录在案。但是医药经销环节均需明晰上述信息。为尽可能的满足顾客需要,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仓管人员这时只需通过一定软件将PDF417条码解码,主要将商品名称、货号、价格、规格等信息翻译至明码附在出库商品的出库单上即可。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