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税收筹划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税收筹划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税收筹划 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税收筹划近年来在税收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和企业决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些知名的国际公司已成立专门的纳税筹划部门,深入研究各国税收法律法规,针对这些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 效益。税务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效益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而获得了管理者及学术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二、国内外现状
(一)国内现状
在西方国家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的税收筹划,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税收筹划在国外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而在我国,关于纳税收筹划的研究才是近些年的事情,税收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199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本关于税收筹划的专著;2000年,我国才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2001年,中国税务报社举办了关于纳税筹划的研讨会,至此,税收筹划才在我国开始得到认可。
(二)国外现状
在国外,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20世纪初期,税收筹划便取得了西方多国各政党及政府各界的承认并批准实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上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达到成熟甚至狂热的阶段。近几年来,国外税收筹划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针对不同的行业,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税收筹划思路与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综观国外研究者的成果,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国外大多数学者的宏观研究都是以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为背景,重点研究所得税的避税问题。这与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以所得税占主要地位有关。其次,国外大多数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微观研究都是以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为主。特别研究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之间的税制差异及漏洞,通过运用关联交易价格方式达到调节跨国公司纳税事务的效果。
三、房地产企业的概念
关于房地产企业,我国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从该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只是对房地开发企业进行了界定,而事实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是众多房地产企业的一部分,还有诸如房地产销售企业、房地产租赁企业、房地产物业等等。
四、房地产企业的特征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征。房地产企业因为其业务的复杂和多样性,其特点更加鲜明。下面简要阐述一下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业务范围广
房地产企业业务多元化且运作程序复杂。其业务面通常涵盖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房产建设、工程验收、销售管理及物业服务等领域、贯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业务实施过程中涉及市政、园林、环卫、金融、财政、税务。房地产企业税负特征及纳税筹划的理论分析等各个职能部门,牵扯面广,运作程序比较复杂。
(二)生产经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
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比较长,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由于房地产企业业务的复杂性,我国房地产企业从立项、开发、建设、销售到结项一般需要几个年度,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的开发,需要的时间更长,我国商品房的平均经营周期大约4年。同时,房地产企业又处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当中,整个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五、税收筹划的定义和特点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又称“合理避税”。它来源于 1935 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时参与此案的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对税收筹划作了这样的表述:“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
(二)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与意义
(1)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税收筹划的基本目标是在可接受的税收风险水平下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细分如下: 1)合理进行纳税申报。 宏观经济形势和税收法规政策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作为纳税人需要不断的学习,即使准确的理解把握现行税法,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能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防止额外成本费用的发生。2)降低纳税成本。纳税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指的是企业在纳税申报过程中直接发生的人、财、物等成本费用。3)全面减轻税收负担。这是企业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税收负担的轻重不是具体纳税数额的多少,而是税收负担的比率。
(2)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税收筹划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及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税收筹划可以促进企业纳税意识的提高。税收筹划和纳税意识具有一致性,税收筹划本身就意味着企业纳税意识的提高。2)税收筹划可以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
税收筹划的方法比较多,但是无论哪一种税收筹划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在具体的背景下的运用,是对具体税制要素的选择,其目的都是达到事先确定的税收筹划目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1)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法关于减免退税的优惠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例如,税法规定持有非经营用的房产免交房产税,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税法关于其涉税环节的减免税退政策进行合理的纳税安排以获得节税的收益。
(2)努力适用低税率。尽力选择低税率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房地产企业销售房产需要按5%缴纳营业税,而建筑安装服务只需要按3%缴纳营业税,同时土地增值税是四级累进税率,房地产企业应该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尽量按照较低的税率纳税。
(3)扩大可抵扣项目金额。通过可抵扣项目的调节进行纳税筹划。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中,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都涉及成本费用的扣除。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可抵扣项目,努力增加可抵扣项目的金额,进而相应地减小税基,税基的减小会使应纳税额得到明显的下降。
(四)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因素
(1)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2008年1月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与原有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主要突出了两大方面的变化:第一,税前扣除项目增多。第二,取消了一些旧的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这两大内容的变化,使得房地产企业不能继续沿用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必须重新进行税收项目的选择与安排。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税收筹划的影响。2007年1月1日,我国开始推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仍然会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在新会计准则里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引入进来,计量属性将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流转税的计算,房地产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之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
六、结论
篇2
【关键词】 税务筹划; 税收筹划; 博弈关系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认为,税务筹划的开展以及研究真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税务筹划在西方国家几乎是家喻户晓,并且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税务筹划这一概念才被引入中国,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纳税人纳税观念转变和纳税意识逐步提高的体现。但是,税务筹划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理念上的痼疾和偏差以及方法上的不足,对它的涵义界定比较模糊,不同学者解释不一,在许多文献资料中经常将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两者混为一谈。对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的涵义进行辨析界定,有助于对税务筹划的进一步研究扫清障碍。
一、税务筹划的研究范畴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国际税收辞典》对税务筹划定义为:“税务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美国W.B.梅格斯博士认为:“税务筹划是在纳税发生以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作出事先的安排,以达到尽量地少缴税,此过程即为税务筹划。”
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在《个人投资和税务筹划》中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指出,税收是依法强制课征的,而不是靠自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不过是空谈而已,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自己承担最小的税负,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税务筹划。
上述观点和认识都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基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有目的地策划和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款或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主动的、合法的、理性的行为选择。
盖地(2003)认为: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是两类不同的会计主体,为了与会计的称呼一致,纳税人的会计是“税务会计”,纳税人的筹划则应是“税务筹划”,而非“税收筹划”。但遗憾的是,盖地并没有进一步解释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的实质性区别,仅仅说明这两个名词存在差异是为了保持称呼的一致性。
范百顺(2006)指出:“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税务筹划”属于税务会计的研究范畴,而“税收筹划”则属于税收会计的研究范畴。其研究结论是从研究范畴方面指出了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的区别,基本理清了两者差异的方向,但是,并未指出两者差异的关键点。
刘建民(2002)认为: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是两个明确不同的主体,因此,纳税人的筹划称“税务筹划”,征管人的筹划称“税收筹划”较妥。其研究观点基本理清了两者存在差异的关键点是主体的不同。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税务筹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务筹划包括狭义的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够准确的,背离了税务筹划立足于纳税人这个主体的基本出发点,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税务筹划本身倒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税务筹划包含节税和避税行为,而狭义税务筹划仅指节税行为。从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税务筹划应该包括“合法但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以及“既合法又合理”的节税行为,对纳税人来说,无论是节税行为还是避税行为,都是通过筹划活动获取财务利益实现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
二、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涵义之区别
(一)税务与税收涵义之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对“税务”所作的解释为:税务是关于税收的工作,即税收事务,或纳税事务。很显然税务是由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税务的主体是纳税人,税务从另一个层面讲是纳税人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据国家税法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事实上,纳税人是集权利与义务为一身的特殊群体。政府部门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金,只要纳税人依法缴纳了税金,便拥有了向政府部门索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权力;反之亦然。纳税人换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消费权的代价便是缴纳税款。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对“税收”所作的解释为:税收是国家征税所得到的收入。税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筹集财政收入,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税收是政府聚财最重要的手段。
两者的区别在于,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是国家为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而税务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缴纳税收的一种义务,是纳税人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税务因税收而产生,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征收税款的执行机构,是税收法律关系中与纳税人对立的主体,互有权利义务关系。
(二)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之区别
税务与税收涵义之区别,导致产生了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及研究范畴,辨析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理解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涵义之区别。
篇3
税收筹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H.肖肯霍夫在其撰写的《企业税收筹划》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这一条目后来被德国人伐克主编的《德国与国际税收百科全书》所收录。此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税务筹划理论和相关的专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公司都聘用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
西方国家税收筹划有以下特点:
(1)税收筹划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税务筹划已形成当今跨国投资和经营中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3)很多国家在会计、管理等专业中都开设了税收筹划的课程,税务筹划活动领域的专业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4)许多国家的企业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充分发挥了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在我国税收筹划开展较晚,发展较为缓慢。
原因主要为:
(1)理论上没有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地理解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的区别;
(2)严重缺乏掌握和熟悉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立法意图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3)税务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并且业务也多局限于纳税申报等经常发生的内容上,很少涉及税收筹划。
(4)税收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过分倚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种,尚未开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直接税税种,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备,这使得税收筹划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的异同
偷税是通过非法手段将应税行为变为非应税行为,从而直接逃避纳税人自身的应税责任;避税则是纳税人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模糊行为”(介于应税行为和非应税行为之间的,依照现行税法难以作出明确判断的经济行为)进行一系列人为的安排,使之被确认为非应税行为;税收筹划则是纳税人在纳税行为发生前,通过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取机构设置形式、利用优惠政策等方法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税收筹划所采用的方法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是税法所鼓励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法律角度看,偷税是违法的,它发生了应税行为,却不能依法如期、足额地缴纳税款,通过漏报收入、虚增费用、进行虚假会计记录等手段达到少纳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如果一旦被发现,肯定会受到惩罚或制裁。避税是立足于税法的漏洞和措辞上的缺陷,通过人为安排交易行为,来达到规避税负的行为。在形式上它不违反法律,但实质上却与立法意图、立法精神相左。税收筹划则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鼓励的。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是一种合理合法行为。税收筹划不但谋求纳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依法纳税、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
2.从时间和手段上讲,偷税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后进行的,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手段,来减轻应纳税额。避税也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通过对一系列以税收利益为主要动机的交易进行人为安排实现的。税收筹划则是在纳税义务尚未发生时进行的,是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安排实现的。
3.从行为目标上看,偷税的目标是为了少缴税。避税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目的。而税收筹划是以应纳税义务人的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税收利益只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
三、税收筹划方法的选择
1.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1)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税收负担亦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2)投资行业的选择:不同的行业可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投资行业;(3)投资地区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投资,其税收负担也不同。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地区等的税收政策比较优惠。
2.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除了考虑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减税的需要。(1)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选择。负债筹资可以少缴所得税,获得节税收益,但前提条件是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应高于负债成本率,这样负债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收益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负债越多越好,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2)融资租赁的利用。通过融资租赁,纳税人不仅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本,保存举债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而折旧作为成本费用,减少了所得税的征税基数,就可少纳所得税,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还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
3.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水平,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的。(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企业存货计价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企业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企业期末存货的价值以及利润总额,从而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2)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企业可以根据税率的类型、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
4.利润分配中的税收筹划。企业从净利润中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一般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形式。按我国税法规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为此应尽量少支付现金股利,多支付股票股利。公司可用准备发放的现金股利回购部分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使股价上涨,股东就可从股价上涨中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四、税收筹划技术的选择
1.免税技术。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一些特定的地区、行业、项目给予了纳税人完全免税优惠。纳税人成为免征税收的纳税人即免税人,就直接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免税技术也有不足之处:使用范围比较窄,因为能够获得免税的往往是一些被认为是投资收益率较低或者风险较高的地区、行业、项目和行为,所以企业运用免税技术有一定的风险。
2.减税技术。减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使纳税人应纳税额减少而直接实现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减税技术作为实现财务利益的一种手段,具有简便、范围小等特点。此外,减税技术有一定的风险性。
3.税率差异技术。税率差异是出于财政、经济等原因,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税种采用不同的税率。企业使用税率的差异来直接实现财务利益,就是利用税率的差异来直接节减税收的税收筹划技术。现代企业中的税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企业的税收筹划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寻求税率最低的税种。
篇4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纳税筹划;案例分析;建议
1我国个体工商户的现状分析
纳税筹划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纳税筹划在我国企业、个人及个体户中的实行情况并不理想。我国理论界对于税收筹划内涵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狭义派观点认为:税收筹划只限于节税,与避税不同的是,税收筹划是为选择税负最近的纳税方案而进行的纳税优化,它不仅仅合法,还体现了税收的政策导向。而避税是利用税法漏洞来规避和减轻税负,它虽然不直接违法却违反了税法的立法精神。广义派观点认为:税收筹划是采用一切合法和非违法的手段进行的纳税方向的策划和用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它包括节税和避税。目前,在我国的众多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户)并不了解和关注纳税筹划,在税收筹划涵义认识上的误区。在我国,许多个体户不了解税收筹划(taxplanning),一提起税收筹划就联想到偷税(taxfrand),甚至一些个体户以税收筹划为名,行偷税之实。个体户不注重纳税筹划,这块领域几乎是空缺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有很大部分个体户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纳税筹划,有些个体户认为搞纳税筹划没有什么必要,只有少数个体户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考虑开展纳税筹划。这说明,纳税筹划不被个体工商户认识和关注。这在我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
2我国个体户的纳税筹划的现实意义
个体工商户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税法知识普及。个体户的纳税,具有最广大的人群。几乎所有的公民在其一生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与个人所得税相关联。而个体户要想进税收筹划,熟悉相关税法知识是其前提条件。因此学好税法知识成为广大个体户纳税人的共识。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户的纳税意识的增强。要做到,该缴的税一分不少,不该缴的税一分不能多。因此可以说,合理运用税法知识进行税收筹划正是个体户纳税人税收意识增强的表现。
再从理财规划的角度来看个体户的利益。纳税筹划是力求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为目的的,纳税筹划也是学会理财规划的一种表现,理财规划的目标就是达到资产的安全、自由、升值。纳税筹划能够让你的收入增加,让资产更自由,利用资产的流动性达到升值的目标。从个体户自身的发展来看,更应该学会理财纳税筹划方面的知识,不要糊里糊涂的多交可以不交的税。个体户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提出多个纳税方案,通过比较,选择税赋最轻的方案。个体户纳税筹划从宏观来看,有助于国家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法规。个体户的纳税筹划是针对税法中未明确规定的行为及税法中优惠政策而进行的,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反馈行为。充分利用个体户的纳税筹划行为的反馈信息,可以完善现行的个人所
得税法和改进有关税收政策。从而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税法和税收制度。
3案例及案例解析
(1)建账筹划。
实行查账征收的个体户应该按以下建账。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设置复式账:2人(含2人)以上合伙经营且注册资金达到10万元以上的;请帮工5人(含5人)以上的;从事应税劳务月营业额在15000元以上或者月销售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省级税务机关确定应设置复式账的其他情形。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设置简易账:(请帮工2人以上5人以下的)从事应税劳务月营业额在5000元至15000元或者月销售收入在10000元至30000元的;省级税务机关确定应设置简易账的其他情形。
(2)毛利率与税收筹划案例。
税法链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根据流转额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对销售额和营业额的确定,关系到纳税的多少。应纳税额是以纳税人实现的销售额或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再以法定的税率和征收率计算出来的。根据税法有关个体户计税规定的第2条,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除以毛利率核定营业额计税,此方法使用最为普遍。在这里,成本和费用都是明确的,而利润额的确定难度比较大,尽管有关法规规定10%的毛利率,但在实际核定税款过程中采用不多,实践中多根据当地同行业的盈利水平估算一个恰当的毛利率,反算出应纳税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由于毛利率是核定流转额的分母,所以毛利率越高计算出来的流转额就越小,毛利率越低计算出来的应纳税流转额就越大。对毛利率的掌握和申报往往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有的人不了解税务机关对个体工商业户核定税收的原理,当税务人员来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的时候,总是少不了给税务人员诉苦,往往是把自己生产经营的盈利情况说得很低,致使流转额反而推出来比较多,结果多缴了更多的流转税。案例:个体工商业户陈某开一家银饰品店,经营用房的月租金为800元,水电等费用平均一个月为200元,主要由夫妻俩人打点业务。由于在同一个集镇上经营银饰品店的仅陈某一家,因而业务利润没有同行可比,对该行业的业务核定也没有权威性的资料可供参考,因此,税务机关在具体核定营业情况时往往把业户的申报作为基本的依据。
该个体户在申报经营情况时,如实提供了有关成本和费用的数据,但在讲到收入情况时,一再陈述经营利薄,销售50块只有5块钱的毛利,即毛利率只有10%。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将该业户夫妻月工资定为800元。根据业户的申报可以计算出该业户的经营情况:该个体户的月营业额=(800+200+800×2)÷10%=26000(元)。如果根据业户的申报,就应该以26000元作为计税依据,按商业小规模纳税人4%的征收率计算,则:应纳增值税额=26000÷1.04×4%=1000(元)。
如此高的增值税是个体户难以接受的,与实际的经营情况也不符,因为从事银饰品的经营平时业务量不多,但毛利率大。经过反复核实,税务人员将该户的经营毛利率确定为50%、则调整后的月营业额核定为:(800+200+800×2)÷50%=5200(元),该户的月应纳增值税额为:5200÷1.04×4%=200(元)。毛利率由10%上升到50%,而应纳增值税额则由1000元下降到200元,两者相差800元,两者差别较大。这仅仅是流转税的缴纳,如把所得税考虑进去,情况就变化。一种情况下,根据毛利率计算出的利润,按正常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毛利率高,缴纳的所得税就高,流转税减少的税额被多缴的所得税抵消后,纳税负担反而重了。另一种情况下,也是最普遍的情况,高毛利率同样有利于减少所得税。对于个体户的所得税的缴纳,税务机关一般都是采用简易办法征收。所谓简易办法,就是根据应纳税营业额乘以当地税务机关核定的毛利率测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更多的地方,则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征收所得税,即根据营业额乘以附征率直接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营业额的减少,也有利于所得税的减征。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缴纳流转税以及所得税,营业额的确定非常重要,其中毛利率的确定又是确定营业额的关键。
篇5
我国现行所得税政策的优惠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税额的定期减免和优惠税率,要真正享受这些优惠,其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利润,利润越多,优惠越多,这就体现在对有利润企业的事后扶持,对亏损和微利企业则起不到任何鼓励作用。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指出“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条优惠政策所起的实际效果是由高新技术企业前几年的盈利情况所决定的。而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特点可以知道,其投入产出在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投入是及时发生的,而成果转化的产出却是滞后的,即使转化成功,其收益也是随着生产经营逐渐在将来释放,与前期的高额投人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至营业的两年内没有所得直至亏损,不能享受这条优惠政策,而高新技术产品一但商品化后,由于其高额利润,企业的税负水平较高,可见,如何在现行税制下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合理安排经营策略,是高新技术企业思考的问题。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间接费用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的支出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此外购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等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也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有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1 企业自身筹划目的不明确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所创造的经营成果的部分无偿占有,它的征收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由于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所以企业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要缴纳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国家“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后,很少有企业进行其他的所得税筹划,来合法避免企业现金流出。合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不是偷税、逃税,而是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家形成长期税源。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企业刚刚起步,信誉商誉尚未建立,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特性,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往往更注重高风险性。由此可见,若企业自身进行所得税筹划目的明确,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所得税筹划队伍,将为企业避免资金外流,更有利于企业快速、长远发展。
2 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
税收法规的复杂性,国家税收政策的动态性,要求企业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特殊性更注重研发机构以及新产品的销售,产品的高回报、高附加值和其固定资产在其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常常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内部条件建设是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进行筹划工作,还是由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合格的人员来进行筹划工作。从人员素质上讲,从事筹划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财务会计法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能够在充分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判断能力,为企业出具筹划方案或提出筹划建议。从机构设置上讲,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经营范围比较广泛,经济业务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税收筹划工作又相当繁多时,就要求企业设立有关的部门机构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对税收筹划潜力的影响表现为:优惠政策范围越广、差别越大、方式越多、内容越丰富,则纳税人筹划的活动空间越大。首先,在外部条件建设中,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的主体地位、不同经济性质或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的偏重和待遇时,不同企业可以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来进行所得税筹划,特别是当关联企业的税负轻重不同时,关联企业就可以以税负作为利润转移的导向,达到筹划的目的。其次,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本位币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的要求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等。这些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为所得税筹划提供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权衡的前提下,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最后,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受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在涉税零风险状态下,纳税人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但却能避免某些利益损失的发生,亦即间接地获取了一定经济利益,从长远而言,赢得政府信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1 高新技术企业对所得税筹划主观认识不足
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美国着名的法官汉德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我国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主要有以下权利:延期申报权、延期纳税权、依法申请减税、免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委托税务权、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权、索取收据或清单权、保密权、申请复议和提讼权等。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是对经济利益追求的一种本能,只要没有
超越纳税人权利的范围,就属于其正当的经济权利。因此,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纳税人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纳税人在法律容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税收筹划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这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基本前提。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不仅考虑到合法性,还应兼顾到整体性,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应从全局出发,把所有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当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同其他税种的筹划产生矛盾,或者与别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协调,获得一致。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缺乏树立长远的战略筹划意识,只重当期的好处,未能兼顾未来的利益,也就无法实现最优的配比,当当前筹划和长远筹划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使得企业所有活动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不能一叶障目,片面追求暂时的所得税负担的最小化。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还要认识到面临的风险。 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忽视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对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的规划安排,其主要内容是对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筹划。在这一系列决策中无一不受到税收的影响。从根本上讲,税收筹划应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一切选择和安排都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因此,筹划方案都必须考虑是否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遵循成本效率原则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任何偏离财务管理目标的涉税筹划方案都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从每一个所得税筹划的方案来看,都必须经历有关涉税事项筹划目标的确定、税收法律法规情报的收集、筹划方案的设计、对收益成本的审核等多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财务决策手段的运用。通过财务决策,才可以充分进行筹划的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和成本认定。其次,涉税筹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得到有效的财务控制。筹划方案由于涉及的经营时间较长,在运用筹划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设计的筹划方案进行追踪考核和预测,适时对筹划方案作出调整。总之,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要素,而企业涉税筹划正是为了实现这三者的最佳利益,所得税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第一大税,合理筹划所得税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财务管理水平。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技术处理手段欠缺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也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企业所得税涉及企业的现金流出、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尤其要求从事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本位币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的要求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等。在企业进行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的规划活动中,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筹划同样涉及所得税筹划。这些会计处理手段、财务活动中对涉税的以及对相关税法的掌握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实际的技术操作经验,在税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合法操作,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在上述的技术处理方面手段还比较欠缺。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合法对策原则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为实现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应有目标,具体操作时应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时,必须严格遵守税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等行为可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却违背了合法性原则。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征税、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代表应当依法征税,纳税人也应依法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因此,企业只有在遵守税法及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2 整体性原则
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应从全局出发,把所有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当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同其他税种的筹划产生矛盾,或者与别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协调,获得一致。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也应当树立长远的战略筹划意识,既要看到当期的好处,也要照顾未来的利益,要兼顾整合当前和长远利益,使之实现最优的配比。当当前筹划和长远筹划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使得企业的所有活动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不能一叶障目,片面追求暂时的所得税负担的最小化。
3 风险性原则
在无风险时,企业的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但存在风险时,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这时就不能简单地比较收益的大小,还应当考虑风险因素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需要企业在自身经济行为发生之前作出适当的安排。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不断变化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同时,筹划的收益也只是一个估算值,而非绝对的数字。因此,企业在实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的风险后,再作出决策。例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可能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改变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预期的盈利可能由于经济的波动,市场的疲软而变为亏损,或者由于经济的繁荣,而使利润剧增;此外,也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而税法并未根据通货膨胀水平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指数化调整,等等。因此,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要建立在充分研究科学预测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环境行业走势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论证,对于筹划的风险进行理性科学的评估和考虑。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由于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总是由特定的经济主体,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所得税税收法律法规,在对于未来的特定预期下进行的,因此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时,不能总是停留在现有的模式上,更不能僵硬地套用别人的方法,而应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比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通过折旧期限和折旧方法的选择,企业可以获得资金时间价值上的好处,但是当企业处于盈利、亏损或税收优惠期等不同状态时,应选择的折旧期限和折旧方法是不同的。
5 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通常反映了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的意愿,是实现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税收立法上仍保留了大量的减免税优惠政策,这就为企业开展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行业,税收立法上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倾斜,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有利的优惠政策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税率、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盈亏互抵、无形资产的确定、计量和摊销以及优惠退税等。
6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依据,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不但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间接地也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以达到双重减税效果。如企业可以使各项收入最小化,在税法允许范围和限额内,使各项可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最大化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不是总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
7 延缓纳税期限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不同时点上的资金其价值是不相同的,而税收始终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现金净流出,延缓纳税期限,可以使企业享受无息贷款的利益。企业可以对收入、成本、损失、费用等项目进行调整或分摊,合理归属应税所得的所属年度,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提方法的选择等。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即主要指收入实现的方式和费用确认的方法,尽量使应税收入或所得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迟实现,即延迟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可以获得延迟纳税的利益。在同等的风险条件下,企业的纳税额越小,纳税时间越晚,企业获得的利益相对越大。
8 顺应税务管理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有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信息、获取批准等方面的规定。如果企业按规定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并依法获得了批准,就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或者退税、税前扣除等优惠,否则就必须正常纳税。企业在这方面必须留意,在核算上早作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支出。
篇6
关键词:税务筹划理论问题企业对策
一、概念辩析:国际税务筹划、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
国际税务筹划(InternationalTaxPlanning)是指纳税人为了在纳税中更多地取得税收利益,事先对跨国经营组织形式和交易活动所作的周密安排。即纳税人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税法的方案,将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
国际税务筹划实质上是避税计划。虽然各国对避税概念的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多数认为应将国际税务筹划严格地限制在狭义的国际避税(TaxAvoidance)或正当避税、顺法意识避税的范畴,即纳税人通过合法(或合法)的手段,利用国际税收差别及有关国家税法的不完善和漏洞,在应税事项未发生之前进行的计划和安排,以减轻或规避纳税的负担。因而,应摈弃不当避税或逆法避税的作法,如纳税人不能采取滥用税务协定等含有隐瞒或欺骗因素的方法,以逃避纳税义务。否则将被归人国际逃税范畴之中。国际税务筹划与和国际逃税(TaxEvasion)是有本质区别的。国际逃税是在纳税人义务已发生并且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合法的欺诈手段,逃脱纳税义务的行为。虽然两者的经济目的和结果是一样的,但手段不同。在税务筹划时,主要是通过纳税人的精心安排,采取合理选择其经营方式或经营地点等公开或接近公开的合法手段,保证在税务筹划前后所实现的实际纳税义务,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国际逃税往往采取不公开的,具有欺诈性和隐瞒性的手段,以逃脱其实际纳税义务,结果是对其应有纳税义务的逃脱,不仅与税法的立法意图相违背,而且与法律规定实质上也是不相符合的。
二、国际税务筹划的法律依据
从国际税务筹划的定义中可知,国际税务筹划的谋划过程和结果是符合税法规定的,合法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国际避税或国际逃税的最重要区别。首先,从法律的观点看,纳税人依据税法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纳税人具有依据税法规定履行纳税职责的义务,但也享有依法主张和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国际税务筹划的实质,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税法给予的权利(即法定的最低限度的纳税权)主张纳税利益。其次,要正确理解合法性概念。狭义的合法性是指一个行为或事项获得法律的认可。而广义的合法性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法律不加反对,不予禁止或纠正,或者根本就无法律规定。本文作者认为国际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应采纳广义的概念。具体分析各国对于税务筹划的规定,有些国家认为是通过合法途径达到减轻税负目的的,如澳大利亚、墨西哥、挪威、瑞典等;有些国家认为是不违法或不滥用法律的,如日本、巴西等。总之,世界各国的法律几乎没有规定禁止或反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也没有对其发生的后果做相应的法律纠正。司法实践中,英国和美国在税法判例中,经常援引1935年英国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所作的原则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经常援引的还有美国知名法官汉德的名言:“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指责的。……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承担国家赋税;税收是强制课征的,而不是靠自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不过是侈谈空论而已。”
三、国际税务筹划存在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总是有其内在的因素和外在原因的,国际税务筹划也不例外。其内在动机是纳税人尽可能减轻税负提高收入的强烈愿望。其外在的客观原因是国际税收的差别,即各国由于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税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机会。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差别是由税收管辖权、税率、课税对象、计税基础、税收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组成的:(1)税收管辖权的不同 世界各国行使的税收管辖权主要有居民,公民和所得来源管辖权三种类型。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法律传统,选择及行使最适合自身权益的税收管辖权,其中多数国家同时行使居民管辖权和所得来源管辖权,但在实行中具体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国家或地区单一行使所得来源管辖权,如拉了美洲的多数国家以及赞比亚、埃塞俄比亚、香港、澳门;只有美国同时行使公民管辖权、居民管辖权的所得来源管辖权,“三权”并用。各国家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形成了某些重叠和漏洞,从而为国际税务筹划创造了有利机会。降低税负的具体做法是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居民(或公民)管辖权的国家发生人身法律关系,或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所得来源管辖权的国家发生联系。(2)税率上的差异。从具体和直观方面观察,税率上差异是指相同数量的应税收入或应税金额在不同国家所承受的不同的税率。税率又有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之分,实际公司所得税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回报率,因而选择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作为投资国或者利用转移定价策略将高税率国家所属机构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成为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通常作法。(3)课税对象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不仅不同税种的课税对象不同,而且对于每一特定的课税对象,不同国家会因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不尽相同,使计税基础存在差异。以所得税为例,计税基础的差别主要在于对国内外所得、间接投资所得(股利、红利、利息所得)、汇兑损益、亏损结转抵补,成本项目和费用扣除项目等处理不尽相同。具体于计征公司所得税中的成本计算与费用扣除,世界各国对三个问题比较重视,而且税收处理不同:一是存货计价与成本核算。二是固定资产折旧。三是提取各类准备基金。(4)税收优惠的鼓励措施的差异。许多国家出于鼓励外国投资等方面考虑,在征税上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措施,为跨国纳税人提供减免税及各种纳税扣除等优惠待遇,增加了税务筹划的机会。如有些国家对减免税期的规定,提高了跨国纳税人对其投资和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放宽对加速折旧的条件,跨国纳税人可得到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纳税人得到了一笔与递延税款相等的无息贷款。还有些国家在双边税收协定中规定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如免税法、抵免法等。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税收优惠多的国家其实际税率将低于名义税率。因此,跨国纳税人会想方设法利用投资国和居住国的税收优惠,以有效地降低税负。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国际税收差异最终能否及如何被跨国纳税人在税务筹划寸所利用,是由几个方面的差异综合形成的,跨国纳税人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四、国际税务筹划的障碍和风险
虽然国际税务筹划的行为是合法的,但其经济后果与违法的偷漏税行为并无不同,都会使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因此,国际税务
筹划活动存在一个界线(即合法性)的问题,超出了适当界线的筹划行为将会受到有关国家税收管理部门的干预及其法律的规制。
国际税务筹划的障碍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预防避税,不断完善税法,堵塞漏洞;二是各国税务部门意识到,税务筹划被跨国纳税者的滥用,极容易向不当避税甚至偷漏税转化。针对这种倾向,许多国家制定了反避税的法规。首先,在立法方面强化纳税人的义务,如美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就明确规定纳税人在税收案件中应就国外从事经营和纳税情况负举证责任。其次,采取措施对对避税发生的后果进行调整与纠正。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10条、《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3条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关联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合理调整;三是各国税务管理部门,一直在努力强化税务管理,加强对纳税活动的控制,努力改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水平,设法杜绝非法逃税。如我国国家税务总局1998所正式颂布的《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四是各国政府除了上述方面的单边行动以外,还进行了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调。目的是解决和协调各国税制上的差异,保证各国及投资者的利益。其结果体现在储如“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避税”的税收协定条款中。如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已实行统一增值税,并从1986年开始按各国增值税收人提取一定比例的共同经费,同时对国际偷漏税采取对策。又如,经合组织(OECD)在税务协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2002年最新公布了《税收情报交换协议范本》。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税务领域活动,已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税务协定。
国际税务筹划的风险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国际税务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有关国家的税法可能在事后发生较大的变化,存在税制变化的风险,加上汇率变化等跨国经营所固有的风险,将使得国际税务筹划具有直接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在国际税务筹划过程中,由于筹划人对有关法律的不当理解,对国际税收差异或漏洞的不当利用将超出法律界线,存在被判为非法逃税的可能性,产生法律风险:一是引起法律诉讼,承担诉讼费用,且一旦被确认违法,将被课以经济或行政制裁。经济制裁主要是罚款,如英国对逃税者处以应纳税款12倍的罚金,瑞典处以应纳税额4倍的罚金。行政制裁通常是与补税罚款一并执行的,如菲律宾、土耳其采取暂时停业的处罚等。二是若被认定具有偷税行为,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信誉与形象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企业商誉也产生破坏。从长期看,这种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是大于企业逃税额的。因而,任何一个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进行税务筹划时,都必须充分研究有关法律和规定,严格遵循法律规范,尽可能地降低和回避风险发生。
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对策
截止2001年底,我国累计批准海外投资企业3091家,中方累计投资额43.33亿美元,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跨国经营事业必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活动之中,同样面对国际税负不断提高和国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局面,为此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狠抓内部管理工作,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降低企业整体纳税负担,力争税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税务环境,如何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从事运作,就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必须面对、必须学习,更必须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必须以国际税收因素作为重要依据从事跨国经营的财务决策
国际税收是对跨国经营产生影响的重要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直接关系到跨国经营公司的经营绩效和经营收入。作为跨国经营者,应该从税务角度考虑和分析,即全面地进行税务筹划活动,在有关国家的税收法规框架内,选择投资地点,选择新项目的组织形式,并对融资方式、转让定价方式及利润分配方式等作出选择和判断等等。为此,要研究各国的税收立法意图,熟悉各国的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制度,精通各国税制差异,观察和关注其新的动态和发展,在选择东道国投资地点或目标市场的同时,要从该国的税收结构,优惠条件、避免双重课税等方面加以充分认识和考虑。笔者以为,虽然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或经营大多数是由非税收因素驱使的,但也有不少主要是出于税收因素的考虑,如我国大陆企业华润、中信、中旅、首钢等在香港设立基地公司或控股公司对外投资。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轻税负国的投资趋势也值得我们思考。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持有资产总额25%部分分布在那些公司所得税率低于20%的国家或地区,在这些国家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如美国子公司1998年在爱尔兰(实际公司所得税率为7.6%)资产收益率为16.2%,是欧洲的3倍多。
(二)应当建立符合国际税务环境及运作机制的税务会计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使得国内公司与海外公司所受到的税务管辖与税务制约程度不同,方式不一,而经营中必须遵守不同的税收法规。针对这一情况,从事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国际税务会计的研究和运用。这里所述的国际税务会计,是指跨国经营的税务会计,以及对各国税务会计原则与实务的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财务会计方面,要了解各国税务会计原则的差异,研究各国应税收益及会计收益的差别,并按国际(有关国家)税务要求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揭示,重点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报告。(2)国际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内容是跨国经营企业的税务筹划问题,主要方法是以国际管理会计和国际财务管理为基础,但它有其特点:一方面企业纳税活动是微观的活动,税收对企业的财务收益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有宏观特性,即政府也非常关注企业的营业收人,企业纳税活动始终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税收法规的制约。因此,国际税务会计涉及面广,因素复杂,不具备相当的国际税法、国际财政金融和国际会计知识的人难以胜任。就我国企业人才的现状看,具备从事此方面工作能力的人才奇缺,因而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擅长国际税务会计的高级人才,以适应企业从事中国经营所急需。同时由于国际税务筹划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有必要培养和发展一批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国际税务管理运作机制和操作方法
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战略;纳税筹划;管理会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常态也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国家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重视,鼓励企业经济活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促进整体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在此情况下,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它们之间的竞争已然不仅仅是在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方面的竞争,而是纳税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结合深化经济改革深化的形势,提高财务纳税筹划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率,同时运用企业纳税策略体系规避企业违规风险。
1企业纳税筹划的内涵
纳税筹划(TaxPlanning),是指通过对企业某些涉税业务予以策划,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情况制定成体系的纳税运作方式,以此来使得企业可以有更少的税收开支来满足企业运营,它是企业开展正常工作的运行方式和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企业纳税筹划通常包括以下两个部分,按形式分为避税和节税,在风险范围内分为规避“税收陷阱”、转嫁筹划和实现零风险。
1.1避税和节税
避税筹划是相对于逃税来说的一种概念,是纳税人通过不违法的方式,找到税法中的漏洞、空白点来得到税收利益的策划方式,它是一种既不违法也不合法的企业行为。而作为税收机构,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避税。而节税是在纳税人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中关于起征点、免征额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借助某些筹资经营方面的安排,以实现少缴国家税收的目的。
1.2税收风险规避的形式
这几种都是规避税收风险的形式,税收转嫁筹划是纳税人采取转嫁筹划的方式可以达成减少企业税负的目标;而规避“税收陷阱”,是纳税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在进行纳税过程中,对于税收政策的规定要熟悉,不要陷入某些疑似陷阱的条款;其中涉税零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人员所作账目明晰,纳税申报填写无误,并且所缴纳税款及时正确,也没有违法乱纪的问题。以上都是企业纳税筹划策略的几种形式,可以归为企业纳税筹划调节机制里面,它是通过运用不同的协调方式,目的是为了理顺财务关系,消除管理中的障碍。而企业纳税筹划约束机制是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和法规,把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机制。而税收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项目,应该越少越好,不管是什么样的公正合理,都预示着纳税人直接经济利益的相对损失。从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经验也能够看出来,优良健康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外部风险,使企业在财务管理绩效方面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并使得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2企业纳税筹划的现状
任何纳税筹划行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上来说是经济利益的鞭策,即经济主体也就是企业在寻找自身企业利益的最优化。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状态之后,企业改革体系内也在出现改革,特别是企业纳税筹划机制也需要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状态。一般来说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费用成本及税收支出,能够得到更多的企业效益。
2.1内部纳税核算形式大于实质
内部纳税核算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纳税核算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纳税核算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供使用的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内部纳税核算部门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由于人事以及财源依赖等种种原因,内审部门受到管理层的巨大压力,因而对财务上存在问题并不会深究,比如企业财务上关联方交易相对来说较为混乱,企业内部纳税核算简单的与“纠错查弊”划等号,仅仅满足会计监督、复核的方式,而企业对内部纳税核算的功能认识不足,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用,企业的内部纳税核算部门人员的纳税技能有待进步。
2.2激励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纳税激励策略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是企业纳税筹划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在纳税激励方面存在一般企业都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时有时并未经过严格的控制,有部分员工是通过内部关系进入的,使得员工整体素养并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经济制度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之上,在纳税筹划方面,做的较好的人员需要持续的被激励。企业在员工关于纳税方面的激励考核,纳税筹划策略的激励制度不到位,同时企业内部有一些一定的“论资排辈”的情况,对优秀的年轻员工的激励不足,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不能调动起来。
2.3企业纳税筹划意识薄弱
企业纳税筹划是一种全员控制,是一个需要企业上下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的过程,机构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应当参与这一过程。管理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纳税筹划的作用,对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某些企业的管理方式较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比有些落后,管理层的观念比较保守,经营风险意识较弱,对企业纳税筹划在防范风险,加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策略的意义
3.1构建企业纳税筹划体系有利于冲破企业纳税工作的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以及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得到了承认,为企业进行自主经营以及自我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但是,由于传统企业纳税体系的制约,其运营机制并没有真正进行转换。传统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仍然严重,内部管理比较滞后,导致企业在处理财务的时候出现问题。如企业负债比率偏高,同时还存在财务责任不明晰的问题,致使财务约束机制不能得以进行,以上这些就需要企业纳税筹划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3.2完善纳税筹划管理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丰富
经济新常态下,需要把整个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有利于拓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视野。前已述及,企业纳税筹划机制是企业纳税筹划系统中各种因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过程。它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和设计与其成分或部分截然不同的整体,它坚持全面的看问题,考虑所有的侧面和一切可变因素,并且把问题的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联系起来。财务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所组成,而其本身又构成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把财务看作是一个系统,并用系统方法来研究财务机制,有利于拓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视野。
3.3强化企业纳税筹划策略有利于提升企业纳税工作的质量
作为一种综合性系统管理机制,企业纳税筹划机制是企业以及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也在限制着其他管理方式。它更是企业以及企业运营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推动力,这套机制需要全方位的协调跟进,每个系统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企业纳税筹划系统的质量出现问题。有鉴于此,企业纳税筹划机制的强化需要以一种系统化、联系化的视角来看待,确保企业的企业纳税筹划机制可以有规章有序的得以开展下去,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4完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的建议
4.1构建企业纳税筹划策略体系
相对完善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体系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整体效率,优化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是需要分步实现企业股权的多样化,使现在“一枝独秀”的现象更加好起来,达成相互制约的利益链条。与此同时,要改变选聘纳税筹划人员的方式,要做到任人唯贤,真正选拨出具有能力的纳税筹划人员。还要完善企业纳税筹划制度,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等,使得财务人员对纳税方面的违法行为有所顾忌,当然也要设立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财务人员的自身能动性,使其为所在企业创造更多地财富。
4.2注重企业内部纳税核算
内部核算审计是企业纳税筹划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监督的作用,为其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意见。企业的内部纳税核算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内部纳税核算隶属于企业的企业纳税筹划体系一部分,其独立性也需要得到保证,但企业纳税筹划是非常设财务机构。因此内部纳税核算和管控人员直接向企业高层予以报告,赋予内部财务管理审计更多的权利,与管理层保持相对的独立。对于内部纳税核算人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使其符合独立性要求,并且要注意内部财务人员在纳税策略素养的提升,培养具备过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具备管理、法律、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技能。
4.3完善企业的纳税激励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更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纳税筹划制度能否有效落实的决定因素。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确保企业纳税筹划政策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和执行,有效发挥企业纳税筹划的作用。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4.3.1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特别是完善企业纳税筹划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注重自身的会计人员生涯,有效的维护企业的整体和股东利益。
4.3.2完善员工培训机制。重视提高员工在纳税方面的会计素养,加强企业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再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技术错误。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正确认识企业纳税筹划,建立企业纳税筹划理念和全员风险控制意识,提高企业在企业纳税筹划和风险管理的整体能力。
4.4建立合规的纳税体系,加强纳税筹划意识
在深化经济改革中,良好的合规纳税体系能够为企业纳税筹划环境的改进和高效运行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可以在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应该意识到企业纳税筹划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而建立相应的企业纳税筹划意识。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建立合适的企业纳税筹划意识和氛围,必不可少。高素养的员工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有利于执行企业纳税筹划策略。首先就是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使高层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纳税筹划策略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企业的企业纳税筹划制度,使其了解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性,使企业纳税筹划文化深入到企业上下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观念里。
伴随着深化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对当前企业纳税筹划机制的研究分析,找出企业现阶段企业纳税筹划机制的策略改进方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真正的企业纳税筹划意识,利用相对有利的因素,规避不利方面的因素,使企业的纳税筹划策略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纳税核算,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更加高效持续。
[参考文献]
[1]武振峰.新常态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16(05).
[2]朱乃平,赵奇,王谈斌.我国出版业上市公司绩效与运营能力分析[J].现代出版,2014(01).
[3]汪海荣.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要点探析[J].经济师,2015(04).
[4]朱小舟.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方向[J].中国市场,2015.
篇8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
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
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
目前,学校财政税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
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1、重视学科建设,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建议结合学院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对财政学专业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的充分论证、制定工作,在学校学科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以财政专业为依托,适当调配学科建设专门人员,并重视结合校外专家及社会实践部门意见,拟定、论证、制定财政学学科建设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其中包括学科点、专业方向、重点建设项目、课程体系、学分的课程分布及各学期的学分分布、师资力量建设、科研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篇9
摘 要:“营改增”规划的实践,是国内税费制度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我国自2012年起开始设立“营改增”试点,营业税征税范围逐步缩减,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逐步扩大,2014年已扩展至电信行业,在这个过程中“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本文就“营改增”对电信业的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并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营改增 电信业 财务管理
税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次税制改革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1994年起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分别确立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两大税种平行征收,互不交叉。但是渐渐地两税并行的情况显现出诸多弊端,而增值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并取代营业税成为国际大趋势。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而后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解决部分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自2012年1月1日起,将上海作为试点地区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改增”政策,至此,拉开了货物劳务税收制度改革的序幕。地域方面,“营改增”的实施地区于2012年8月1日起,已推广至全国;行业方面,电信业也从2014年6月起,被纳入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中。
从电信行业过去一个季度的经营业绩看,“营改增”税制改革给电信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财务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在税制改革后所面临的财务方面的问题并怎样结合“营改增”的改革政策对财务管理的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营改增”范围的文献综述
增值税最先于1954年出现于法国,目前这一政策已被130多个国家所用,我国自1979年引入增值税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行的形式,现今已开始扩大增值税范围的税制改革。Reugebrink1997年提出的“全范围内抵扣”的说法为全面实行增值税提供了理论来源,他认为在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活动过程中,所有由供应方收取的税款都能够抵扣,也即增值税可在全范围内抵扣。1992年泰特在比较各国税收制度以及执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增值税若包含从生产到零售的各个环节将更加可取,他的这一理论为电信业实施“营改增”提供了理论支持。关于“营改增”范围应包括哪些行业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大致分为两派,诸多人认为增值税将全面取代营业税,而又有一部分学者并不赞同将增值税扩展至全行业全地区,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应暂缓考虑。2008年苏筱华[1]提出增值税和营业税存在交叉征税,这不利于简化税制,而且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劳务项目排除在外,因此造成增值税链条的中断,这样既阻碍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第二、三产业税负平衡。许善达[2](2012)认为营改增将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制度性障碍之一,因此大中城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前提就是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楼继伟[3](2013)提出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应该一次性在全国全行业内实施,这是由增值税的特点决定的,而且这将使得税率的设置更简单,抵扣链条更完整。而对这一问题持有异议的学者认为对于营改增这一政策应该对一些特殊行业暂缓执行。比如胡怡建[4](2013)指出对于我国服务行业营改增政策应先从生产业再到生活业逐步推进,而且考虑到铁路运输、邮政通信等行业具有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不适宜实行地区试点,而应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赵丽萍[5](2010)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认为对于产业附加值低的增长空间小的行业应暂缓实行营改增政策,而相反地,对于那些具有高的产业附加值且对产业附加值具有引导作用的服务业则应成为营改增优先考虑的对象。
(二)电信业“营改增”问题的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单独将电信业作为“营改增”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电信业征收增值税所带来的影响。黄栀梓[6](2012)认为将邮电通信业和建筑业等服务业纳入到营改增试点范围,企业的税负有望降低。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2013)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营改增将对电信业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利润会因为纳税的增多而下降。对于这一问题梁翠琼[7](2013)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她提出营改增对电信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本购置成本降低,另一方面行业税负增加,收入及利润均下降,从而整个行业信息系统更改的难度也将增大。
二、电信业的概况以及实施“营改增”的现实意义
电信业的业务范围包括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基础电信服务是利用固网、移动网、卫星、互联网,提供语音通话服务的业务活动,以及出租或者出售带宽、波长等网络元素的业务活动;而增值电信服务,是指利用固网、移动网、卫星、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短信和彩信服务、电子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及应用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等业务活动。在将电信行业纳入到征税范围后,基础电信服务及增值电信服务分别适用11%和6%的税率。电信行业作为我国的先导性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两大特征,其中前者主要是指电信业的网络系统,网络运营需要拥有用以提品和服务的网络设施,这会产生巨大的固定成本,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其平均成本也会不断下降,从而带来规模经济;而后者是针对电信企业,当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如市话服务、长话服务等的费用低于其单独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将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总的来说,对电信业实施营改增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1)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实施“营改增”之前,电信业企业经营活动开具的是营业税发票。以至于下游的很多增值税纳税人因购进电信产品或业务而不能够做进项抵扣,实施“营改增”之后将有利于完善第三产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改善我国税收环境并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2)从税制角度来看,由于实施增值税后,电信企业的购进资产可以抵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再者,“营改增”能够优化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消除重复征税的状况。
三、“营改增”对电信行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
根据前文所述,可知“营改增”对电信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对电信业会有哪些影响呢?本文主要从企业财务的角度来探讨税制改革影响,并分别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核算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税制改革必然会影响会计核算,因为对于缴纳营业税的企业,需要按营业收入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应交的营业税。在改革之前,企业的会计账簿中,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通过这种记账方式营业税将可以税前扣除,同时企业相应业务发生的成本也可按实际发生额列支。但是在改革后,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不能再作为企业成本准予税前扣除,另外,之后企业所取得的营业收入,还要按照规定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在此基础上再计算销项税额;对于电信行业的外购货物和劳务,如果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通过“以票抵扣”或是“计算抵扣”的方式将其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将所发生的支出以不含税价格入账。因此,从会计核算上来看,税制改革给企业的相关收入、成本以及税金的核算都带来了较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再维持以前的旧模式而应做出调整。
(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各个财务报表结构及金额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营改增”税制改革所带来的的影响。首先对于资产负债表,因为“营改增”政策使得企业购进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凭票抵扣,则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将减少,相应地累计折旧金额也会减少,此外其应交营业税也不再列示;其次利润表上,营业税金及附加在改革后将产生巨大变化,因为这一科目反映的是企业经营业务所承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在改革后营业税将被剔除,而城建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的计征都需要根据流转税金额核算,故而也会随之改变,总的来说,经过改革最终企业的税金和成本都会降低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现金流量表,由于增值税特殊的计算方式,需要分别核算销项税额及进项税额,这样会导致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出量增加,同时因营业税消除所带来的成本费用的降低,也会使得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上升。为了更加详实的说明“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本文截取了中国联通2014年第三季度的部分报表项目: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其他流动资产较上年增长了193.0%,分析原因是由于“营改增”政策的执行,使得企业待抵扣的增值税增加,这一现象又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反映导致的。此外,根据上文的分析,增加的增值税以及本期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利润的上升导致企业应交所得税也较上年增加。表2中“营业税金及附加”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2.8%,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自6月1日起执行“营改增”政策后营业税税金减少所致。
(三)发票管理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不仅影响了相关发票种类,而且还影响了发票管理。增值税发票与普通发票的最大不同在于,增值税实行凭票抵扣的政策,发票在起到完税凭证作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其税负的连续,通过发票可将产品的各个环节如生产、加工以及最终消费联系起来,为此,增值税发票的获得、传递甚至作废等过程监管更加严格。目前,国家对增值税的监管非常严格。上升到法律层面,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节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简言之,相对于原来的营业税发票管理,增值税的管理要求更高。此外,增值税管理操作程序复杂,认证手续繁琐,汇总纳税的工作量很大,如果企业对这一业务流程不熟练,将会加大企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营改增”下加强电信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现如今,电信企业已开始全面实施“营改增”计划,各个企业应做好规划,主动应对改革,提高管理水准,以维持和获取更高的利润。本文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如下几方面的管理建议:
(一)改进会计核算程序
鉴于改革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较营业税的征管更严格,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然会不适应新的纳税管理程序,相应地企业原来的会计核算程序也会不匹配。为此,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应实时监测会计核算过程,建立完整的增值税明细账,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策略。面对这项改革,企业还应积极实施税收筹划,例如针对所购进的设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避免税负的增加。另外,复杂的增值税处理程序表明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企业应该在引入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老员工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加强财务业务融合,将财务管理前移
“营改增”后,企业应充分考虑政策要求和自身情况,转变观念,将财务管理工作提到业务流程前段,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共同梳理本公司的营销模式,根据业务情况分析是否有视同销售等特殊业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资费营销方案,同时综合分析视同销售税额对营销案整体效益的影响,以避免税务风险。此外,对于拥有诸多分公司的电信企业要改进财务处理流程,还可以考虑进行总公司与地区分公司间的业务转移,以获取更多的税收支持,而后随着公司税制的完善就可以此避免税收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三)加大发票管理力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发票管理,更应该引起重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发票管理培训,及时发现漏洞、保障监督,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以一般纳税人为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电信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将发票联与抵扣联交予接受服务一方,自留存根联合记账联,存根联用于留底,财务部门则负责根据所收取的记账联做原始凭证记账。电信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领购和填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制度。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管理,减少风险、避免损失,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全力应对“营改增”给电信行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
五、总结
综上所述,“营改增”为电信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如果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事先做好规划完善财务管理方案,在这一措施逐渐融于电信业之后,便可以享受其给电信企业带来的实际收益。总之,“营改增”的实施,是我国税制改革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作者所获资料的时间期限及
参考文献的缺乏,使得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不足,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逐步深入,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结合实务对决策进行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苏筱华.中国流转税制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2]许善达.会长在“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两会”期间答记者问[J].注册税务师.2012(4).
[3]营改增双扩围:税制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N].东方早报.2013-4-18.
[4]胡怡建. 进一步深化营改增[J].中国财政. 2013(8): 24 -26.
[5]赵丽萍.关于增值税的扩围改革[J].税务研究,2010(11): 34-36.
篇10
摘 要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各国之内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国家而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诸多有效企业的发展;就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理论依据与指导。现行的诸多企业仍尚未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势必会制约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正常实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为防止企业出现危机,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大企业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之上,不断深化以及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理论在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又快又好进行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 财务管理价值观 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模式 现状
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相通但又相互区别的一组概念。企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企业文化特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其长期的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综合。就形式而言,它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而就其内容而言,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是从内在上约束和激励人的价值理念。企业的价值观具有意识性,是企业文化众多层面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特指人的思想范畴。而财务管理价值观也属于人的价值理念,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人们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相通的。
但企业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制度与战略。具体表现为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等。财务管理价值观的规范作用并不是通过财务制度、权力等管理手段来实现的,而是渗透到人们的道德、习惯及作风中去,通过全体员工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实现。
另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所涵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企业价值观渗透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而这里所讲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只涵盖财务管理的活动。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基于对其价值观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的。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在2002年,张德和吴剑平教授在《试论价值观管理》一著作中对其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同年,单晓红教授在《价值观:现代企业管理之魂》中,明确将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论指导与依据,并指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有效推动;在2003年,罗争玉教授在《企业文化断想》中,将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与现行的企业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之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更具有人性化,将其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构建出我国更具有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2004年,王棣华在《财务管理哲学的多维透视》中认为,每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这些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思想与灵魂在诸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在2006年,张晓军在《浅析财务管理的“价值观”》中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由多项内容相互组合有机的融为一体后的结晶,这些结晶最大限度的推动着企业高效有序的前进。
二、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企业的诸多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来说更为显著,而就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来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内,树立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对于各大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与探究现行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按照企业的发展特点与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知识,树立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塑造原则
首先要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基于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特色,因而,要全面的把握企业的特点与特色以及财务和财务人员结构,为不断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构建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鉴于现行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企业应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紧跟时展步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及善于创新,力求提出适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
2.打破传统的糟粕财务管理观念,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现行的企业管理观念主要有三种,即竞争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以及信息理财观念。首先是竞争观念,竞争不仅是一种威胁更一种机遇,胜利者因竞争而更加强大,失败者因竞争而更加弱小,因此,这就需要各大企业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努力将竞争提升为自身前进的动力,促使自身在竞争中长大,进而,保障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为了确保企业有限资金的最大利用率,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是全面、客观的做好经济评价,同时,立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上,进一步做出有效决策;再次是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最大限度的决定于企业项目的风险与价值,因而,企业要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障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最后是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信息时代中,信息越来越成为树立企业财务价值观,提升企业财务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在加上,我国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更给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确保先进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工作又快又好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抓住时展的机遇,勇于构建起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现阶段各大企业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企业将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转变为财务职能活动战略化,要求企业从整体角度出发,站在战略的角度之上,通过分析与探讨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力求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确保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宏伟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从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控制等五项环节为出发点,进一步推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朝着财务管理职能战略化发展,为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以上本文将针对于我国现行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现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并根据其现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知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出了三点强化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创造能力的措施,即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塑造原则、打破传统的糟粕财务管理观念,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以及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构建起一个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为确保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探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2]陆滨.论我国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知识经济.2011(13).
[3]刘纲.企业价值观要从现实需要做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0).
[4]丛培玉.试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5]曾戬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6]李兰.优化财务管理 打造优质企业.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7]姜红霞.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科技与企业.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