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4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因特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众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逐渐为教学者所熟知、采用和认可,微课翻转就是其中很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教育,开拓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研究探索多侧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课堂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学生丰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
一是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往往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二是第二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如果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较慢,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都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会通过项目的展示,任务的分解,分任务讲解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学生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后不会独立思考,只会临摹。
四是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的学习评价标准,现行的学习评价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只注重第一课堂的评价,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究其根源,教师考核观念落后,没有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
2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目标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师生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因特网成为了学习资源的主要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有10%的人通过在线教育视频完成学业的学习,2015年增至3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微课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受学习者的欢迎。通过发展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目标为:
第一,研究微课翻转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解决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遇到的困难。
第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确第二课堂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中微课翻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项目任务,巩固第一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独立设计作品的能力。
第四,研究如何完善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如,课程的学习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标准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水平,考核方式中要能够体现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开展评价体系多元化,最大限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 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
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采用微课翻转教学模式的现状和意义入手,对怎样将微课翻转教学模式应用到第二课堂学习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翻转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探索微课翻转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模式。课题的研究将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发展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确定研究过程。研究分为四个模块构建模型、资源建设、行动研究、评价与总结。每个模块的构建都会影响到微课翻转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每个模块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反思、总结,最终构建出符合各模块目标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4 结 语
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采用微课翻转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的良性互动助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水平。通过不同课程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引领教师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效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8).
[2]郭玲玲.开放教育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a02).
篇2
关键词:第二课堂;医学免疫学;实践;能力
1免疫学第二课堂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常规的课堂讲授、试验实训和临床实习等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尽管提倡教师将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但毕竟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很难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因此,第二课堂的实施迫在眉睫,对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1.1传统课程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免疫学教学实施现状:一方面,作为前沿学科,由于其发展迅速,初学者往往难以适应,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吃力。同时,免疫学具有极高程度的专业性,且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抽象性强,学生普遍反应都是以新的概念解释新的事物[4]。尤其学到抗原的提呈时,由于学科前后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如果对于抗原、抗体的概念、相关免疫分子及细胞的类别和作用都未能明确,往往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存在畏惧心理,造成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降低,最终以通过学科考试为目的,敷衍了事,较难达到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同时,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虽然免疫学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但因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且实验题目相对固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免疫学的理解相对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时间发现科研创新的突破点。众所周知,医学技术离不开科学研究,医学成果的出现,来源于试验和探索,科学的数据及实验分析[5]。因此,仅局限于传统授课方式的第一课堂难以满足医学生自身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1.2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由于学生基数庞大,而仪器设备相对短缺,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耗费漫长的额外等待时间。加之设备老旧,实验室空间有限,不具备完成多种实验操作的能力,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瓶颈。与课程相关的往往都是经典验证性实验,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中可供学生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少之又少,其他相对复杂的设备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某些经典实验如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由于操作时间长、耗费大等原因并未向学生开展。
1.3课堂知识比较保守,学习流程相对固定
传统课堂仅传授书面知识,很少涉及医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学生思维更倾向于依赖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和现有资料,难以从根本上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涉及到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自身免疫疾病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可导致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但其检测指标相对较多,单纯的平面化讲解学生并不容易掌握。因此,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自身抗体检测指标的理解则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让学生运用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技术检测自身抗体的表达,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其对检测原理和检测步骤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日趋增多,动手能力和成就感将会大大加强。同时,由于医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免疫学的课下学习时间也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大多数学生往往依赖于考前几周的重点复习。加之考试内容相对局限,必考题目如抗原的提呈、超敏反应等部分内容突出。但期末考试未能对课本内容做到全部涉及,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也有侧重,因此,学生对教师未讲部分的内容视而不见,对知识的学习比较表浅,难以深入,重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然而其他内容则有所欠缺。虽然拓展内容的学习相对困难,但其与研究热点和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学生仅依赖于第一课堂的学习方式会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免疫学前沿知识的机会,通过课堂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比较困难。
1.4导师制存在弊端
目前,医学院校中导师制度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能力,但由于其考核制度不完善、导师科研压力过大且师生比例失衡,使导师制逐渐流于形式[6]。面对巨大的科研压力和庞大的学生数量,有些教师认为科研重于教学,对学生趋于敷衍,最终顾此失彼,违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初衷,使学生逐渐失去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导师制形同虚设。
2免疫学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
第二课堂的实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文献阅读及实验操作,二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作为研究创新的课题来源和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验证结果正确与否。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指导为辅”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创新为目的,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客观、专业的意见,最终以学生作为第二课堂成果。其具体参与过程如下:第一,学生根据自身科研兴趣或教师引出的某一国内外研究热点如癌症、感染等相关分子及其调节机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有些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都出于学生本身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独特而又新鲜的,应当受到尊重与鼓励。第二,学生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核心有针对性地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增加知识储备。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发现同一种分子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中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有效提炼关键知识,借此作为问题依据,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回归文献判断方案的可行性。第三,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其更具说服力。但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常用免疫学实验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不断摸索以找寻规律。学生在操作中不能拘泥于实验步骤的掌握,还需要不断进行操作,填写试验记录总结经验,对于重要的实验步骤如免疫印迹实验中转膜时间的长短,封闭液的选择及免疫组织化学中组织切片染色时间的控制等做到熟能生巧,实现从做出结果到结果清晰美观的跨越。第四,总结归纳。学生将发现问题、整理资料、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撰写综述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向老师汇报,经过师生间的反复修改与讨论,最终以最为第二课堂的研究成果。
3免疫学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课堂以其灵活的方式及务实的内容克服了第一课堂的诸多不足,顺应了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培育学生敬畏生命、持之以恒、严谨自律的优良品质,旨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7]。
3.1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第一课堂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和共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二课堂则可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能力与素质,并针对人才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配合第一课堂,达成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8]。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与实验操作,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之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学到更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对于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特长融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虽然结束,但免疫学的教学和学习远未结束的目标。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讨论,加强教学反馈,既防止了日常教学的固定化、刻板化,使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互动,又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2更加注重独立创新,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完成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到实验操作验证假设及撰写文章的全过程,而教师则鼓励学生大胆想、放手做,使学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更加独立自主,对老师依靠而不依赖,服从而不盲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在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课堂理论知识,相互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争论,与教师合理辩解,敢于质疑权威教材,激发学生个体学习潜能[9]。最后,学生在不停的科研探索中培养严谨、求实、耐心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创新的科研精神,并应用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3.3增强岗位任职能力,促进人才素质提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具有科研意识与能力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10]。通过参加免疫学第二课堂活动,阅读专业文献,建立相关动物实验模型,提高学生对疾病分子和细胞学水平的认识,做到宏观上准确把握,微观上深入研究,点面结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能力素质,向专业化、责任化、创新化的工作方向不断迈进。同时,由于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以及免疫学实验在疾病预防与诊断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从免疫学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一疾病进行分析,阐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分析癌症中相关分子和通路的活化并应用相关免疫学实验给予验证等,使知识融于实践,贴近临床,为学生今后的岗位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3.4知识更新更加迅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教师将“互联网+”运用到新时代教育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免疫学内容多、难、进展快的特点,通过微课、慕课、手机课堂等方式[11],将教学内容和国内外免疫学最新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既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相对吃力的补体章节,教科书仅大概介绍补体的溶菌、溶细胞、调理、免疫调节作用等,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在癌症等疾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学生一般学到此处时感觉比较空洞和抽象。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加入免疫学网上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制作慕课、微课等方式为学生解答疑惑并推荐相关文献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补体的未知作用,如C5b-9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12]或C5a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C5a-C5aR系统导致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13]等。此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补体的相关知识,还与国内外有关补体的研究热点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研究方向,如探索补体在其他类型癌症中的机制或作用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并将免疫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日益开放的市场对投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本文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做了简单分析,提出了完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
投资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强化高校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加速进行中,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巨大,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投资学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投资管理、公司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领域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一、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投资学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上应属经济学学科,相近专业有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狭义上专指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其他团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包括项目投资的分析、评估、策划、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项目的监控与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的行为,与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等学科有较紧密的联系。而目前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具体有如下的表现:
1.教材版本较多,但与教学环节相脱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材是授课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关键,其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与学生专业背景、能力结构、个性、兴趣相适应的教材会扩宽会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境界,进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投资学专业教材有限,内容各有侧重,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实验设施耗资大,但学校实验经费有限。在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资金的紧张往往造成软硬件建设落后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导致很多专业课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示来学习。从有些已经建好实验室的高校来看,很多也是利用率不高,很多实验室只是摆上了电脑,连上了网络,但缺少进行证券与期货模拟交易与分析的软硬件设备,如卫星接收机、实物展台、工作站终端等,导致一些专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
二、投资学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调查,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校内实践轻校外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从定义上讲,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具体是由课程实践、技能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课程组成。校内实践主要是课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第二课堂,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践,尤其是课程实验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课程实验学时要求,并给予教学师资、实验材料、实验设备等尽量充分的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撰写和答辩各环节要求也都比较明确、规范;校外实践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和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到公共投资管理部门、公司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实训或实习,但大多因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业务单位可容纳实习实训人数有限且担心经营管理秩序受到影响等原因,目前许多高校对校外实践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技能实训基本上是到校外有关单位进行为数不多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观摩。毕业实习也基本上是放羊式的,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而对实习的过程和效果学校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
2.重第一课堂实验,轻第二课堂实践。第一课堂实验一般是在校内进行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的实验课程,有专门的老师在特定的实验室内组织进行;而第二课堂没有特别规定、校内外都可以进行、非特定教师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目的在于把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近些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外实践教学,但有限的人力、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建设等大都重点放在第一课堂实验上。在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评中,一般倾向于把第一课堂作为硬约束,第二课堂作为软约束加以对待。在管理上,也体现出第一课题实验纳入了教务管理部门,有严格的计划性、约束性;但第二课堂实践通常由团学部门组织实施,计划性不强,管理缺乏规范。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才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重认知性、验证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设置实验课程上,一般多设置单一课程实验,很少开设跨年级、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内容上,中验证性实验而轻设计性实验,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基于课程理论教学进度,提供虚拟的实验数据素材,按照规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模拟性实验,目的使学生深化理解课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很少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自行搜集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性实验。
三、完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投资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由相应的改革,主要有如下建议:
1.在课程实验中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对于单门课程,除按章节安排基础性、单一性实验外,还应利用本门课知识安排综合性实验;同时,在大学本科后两年,需要教师整合若干门有关专业课程知识,开发一定的综合性实验。另外,基于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创新性实验。并且要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实验的占分比重,比如50%~70%,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课程调研的形式。课堂实践教学至少应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调研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在校内的实验室进行,后者则需要到投资规划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进行调研,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具体投资领域或项目基本业务知识、决策过程、收益分析和风险评价方法等。由于经费、安全等因素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校内课程实验形式。实际上,课程调研可以增加学生对具体投资业务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相关投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对专业投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而建议各高校可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调研。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技能培训。作为普通高等财经院校的投资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投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系统学习,不仅要了解项目投资、金融投资、投资管理等有关投资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而且还要熟悉现实中有关投资业务的流程,掌握相关专业投资技巧,具有一定与客户、相关利益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后者只能通过技能实训环节才能得以实现,而实训环节是目前普通财经高校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基于经费及实训基地有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安排技能实训,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难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投资业务、进入工作状态。因而,可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半学期或大三上半学期,可适当安排6—8周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具体实训安排可作如下设置:
(1)查找资料,了解政府的宏观投资规划、投资政策和宏观投资管理手段;
(2)到公司企业掌握投融资的渠道、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风险管理等内容;
(3)到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期货等部门熟悉各种投资工具和各种投资分析技巧等内容;
(4)到银行、投资咨询公司熟悉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等内容。技能实训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但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监管措施和考核标准。
4.改革毕业论文的形式。传统毕业论文大多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功利性心理膨胀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进而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改变毕业论文形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除了继续保留传统学术论文形式之外,还可以增加投资调研分析报告、投资方案设计与评价、投资专业学科竞赛成果等形式,后面几种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还需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2]马成文.优化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4(1).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篇5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数学;课程建设
一、什么是职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或曰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知能素质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职业劳动素质教育。
二、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建设——开发实用的内容体系
1.基础模块
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共同内容和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共同内容,主要是一元微积分内容,概念部分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概念的图形与素质特征,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与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计算部分不加证明地引入数学理论的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增加计算方法与数学软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数学计算和数学推演。这样既突出重点,又便于理解。
2.专业模块
高职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领域内的基本内容,按不同专业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高职“学以致用”的原则。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经济数学课,注重优化方法的学习,加开简单的计算方法、运筹学、线性规划等与其专业接轨的课程。
3.扩展模块
对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它的内容是为那些对数学课程有特殊要求或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设置的。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一些研究内容,让学生对目前最近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以利于将来的发展。这些模块可以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第二课程建设——贴近专业的第二课程
1.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
把热爱数学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数学方法系列讲座、组织研讨班等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2.侧重专业内容的选取
可将相关的专业模型引入到活动中来。把数学建模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炼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以专业问题的求解过程为铺垫,强化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形成两个课堂的联动。
3.用项目驱动法展开活动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过程中,可用项目驱动法展开活动。把在专业上有重要应用的数学内容做成项目,通过开展项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同时,也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建设——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是前提和基础,“会学”是一种质的飞跃,学生必须迈出从“学会”到“会学”这一步,这样才能符合职业素质的需要。
1.重视课前导学,让学生学会预习
为了减少学生预习的盲目性,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前有必要为他们列一个导学提纲。开始时,导学提纲可列得详细些,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慢慢地可适当精简导学提纲,等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经过这样有效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大胆的质疑、精彩的辩论和独到的见解。
2.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探求
在教学中层层设疑,围绕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来探求答案,教师所起的作用则是巧妙点拨、适时引导,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搭桥铺路。这种巧妙设置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掌握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极有帮助,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能力。
3.详说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来“说数学”,经常要求学生用简洁严密的数学语言来分析、讲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正确的解题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或错误,教师应适时引导,并让学生深入讨论,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总之,让学生探求解题途径,“详说”解题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求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积极创设矛盾,让学生会反思质疑
反思质疑不仅是发现真知的起点,也是发明创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拱几个相互矛盾的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发学生的反思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评估建设——发挥特长的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就要充分体现“严格,多样,选择“的特点,即“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严格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地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考核内容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试题和考核方式)”。通过发挥特长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并把优势扩展到整个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潘仲川;陈艳.以培养创造性技能为主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篇6
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如何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密切联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中方存在的问题、美方的特点和优势,并就中方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化氛围的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1 中方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深入贯彻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然而,这样的培养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学校招生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等方面还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在被大学录取时,所学的专业就是确定下来的。入学后,只有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可以申请转专业,具体名额所占比例在5%以内,同时还必须满足“智育排名在本专业前10%(含10%)以内”等条件,总体来说辐射面窄,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大学所提供的选修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总体来说数量少,因此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志向。
1.2 过于强调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个人发展上,中方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割裂,大学生被培养成“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整体来说人文素质偏低。在社会发展上,由于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导致学生形成“专业上的狭窄”和“狭窄于专业”的情况,知识面窄。②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科基础课程比例约占近20%,专业课程比例近40%。如此高比例的学科相关课程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局限在专业上,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做到很全面。
1.3 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我国高校普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课后的作业也比较偏重于唯一答案,对于综合性分析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比较浅显,也偏向于停留在书本上。尽管开设了实验、设计、实践等课程,总体来说实践教育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在学生毕业后从任职单位的反馈来看,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的运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有学生反馈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上工作时需要的知识存在很大的脱节。
1.4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大学的校园也受到了社会上浮躁之风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网络等媒体的飞速发展,在为大学生查阅资料和共享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作业和论文抄袭、剽窃、篡改等现象的大量产生。在各类考试中,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作弊、帮别人代考等不良行为。尽管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制约和处罚学术不诚信的行为,但整体来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处罚力度偏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美方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
2.1 美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服务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无论是调课、安排考试、任课教师请假等,都会把学生的要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尽量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就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作出相应的安排。教师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个人演讲、小组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如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进行提问;课后也可以通过Blackboard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和教师保持交流。通过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2 美方的课程设置强调综合素质课
在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中,美方课程的比例占三分之二以上。通识教育类课程平均占40.52%,除了公共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外,特别强调综合素质课程。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都开设了多门综合素质课程,包括:大学写作、基础口语交流、科学处理过程、批判思维研究方法、哲学、心理学、文学。对于综合素质课程,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进行预习、进行大量的阅读等准备工作,在课后为了完成作业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体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知识讲授外比较注重集中在一些主题上展开讨论,要求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反思和怀疑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深刻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水平。
2.3 美方的教学管理体制相对灵活又不失规范
如果学生不到课且又没有履行请假手续,任课教师将会反映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会电话联系学生了解具体原因。如果理由合理,也会接受,但会要求学生补课并提交作业。当然,在学生请假制度方面,还是比较规范的,都有具体的请假程序规定。在每门课程第一堂课上,任课教师都会说明 :学生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到课,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审核也比较严格;如果学生缺课达到三次,该门课程将无法通过,必须重修。
2.4 美方注重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发展,格外强调学术诚信
第一,经常举行批判性思维的讲座、写作比赛、团体项目等,从教师上课的思维方式导向、作业的指导等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跳出中国式的角度,从国际化的视角思考问题。第二,在课程作业要求和考试标准上,严格执行规范,从来不会降低要求或标准。当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存在差异。每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非常具有个性,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且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标准也不同。第三,对于学生作弊或抄袭等学术不诚信的行为都一致反对,制定了《作弊问题处理办法》,积极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包括学习上的诚信和评估过程的诚信,认为学生及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为保持校园的学术水准而尽一份力,积极宣扬[(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诚信品质。对于学生们所提交的作业、论文或者报告,都会通过专门软件检查是否存在抄袭或剽窃,如确实存在学术不诚信的情况将立即判为零分。在测验、考试等其它学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存在作弊或不诚信的行为,将严格惩处。
2.5 美方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和第二个学期都开设了写作课程,共计6个学分。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完成,并且要针对阅读素材,提炼自己的观点。写作课程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同时,美方设立了写作辅导中心,专门安排教师值班。任课教师也要求学生经常到写作中心,与教师进行交流,并接受专门的辅导。通过写作课程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们的英文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阅读很多英文的文献,学生们逐渐变得“敢说”,因此对外交流和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3 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了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善高校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教学环境。第一,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公开校务,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设更多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宽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选择课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实行弹性的学制,打破专业壁垒,改变目前转专业难和不同专业互认学分难的问题,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第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通过座谈、调查、公开信箱等方式,鼓励学生针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管理中来。作为教育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的心声应当被聆听与重视。
3.2 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科技的持续创造力,我们还应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科技学技术拥有巨大的力量,但它的作用方向并不是科学自己能完全决定的;高科技与人的高索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要加强人文教育,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使科技教育人文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⑤高校不仅应开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类课程和大学英语、体育等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课程,而且应该参照美国的大学,适当开设写作、文学、心理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开展有创业精神和自由学习的文科教育,加强了一些专业的社会科学课程,从而整合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关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是第一课堂,往往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以学生教育活动为主,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⑥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和实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介绍各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学科要求等,使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新的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通过开展讲座、报告、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第三,开设“文献检索”辅导报告,组织具有科研优势的学生定期交流与研讨,同时在导师的帮助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科研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加强学术诚信制度建设
学术诚信是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面对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和管理。只有强调诚信,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一,在学生中进行学术诚信制度的宣传,包括学术不诚信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关惩处方面的管理规定,使学生们从思想上真正建立学术[(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诚信的意识。第二,教师要率先做到学术诚信。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应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各个环节贯穿学术诚信的理念,形成健康、积极和向上的学术氛围。第三,运用先进的软件和科技手段,有效制约学生剽窃或抄袭论文的行为,使学生在心理上主动杜绝学术不诚信行为。第四,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制定学术诚信管理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得学术诚信教育最终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部分。
3.5 构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任,必须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校园文化,要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评的人文环境。⑦课堂上,通过运用交际 式、互动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质疑教师的观点。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要树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竞争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并发挥才能,并能胜任高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型人才。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921 3JX50“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项目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D/2011/01/070“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 朱晓江,陆遥.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必经之路——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2010(9):107.
③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7.
篇7
第一,高职生思想上不够成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此,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即加大德育的力度。高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但对高职生的德育不能搞成纯粹的理论课,要密切联系高职生的特点,具体言之就是他们思想活跃,厌恶形式上的东西,参与意识强,求新意识强,同时具有较强的不服输的向上精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少“灌输”多“感染”,不要一头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一头是与理论无关的应试练习,而应当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精神享受,发掘并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天性,让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扬班级民主,引导学生自觉的管理自己,发挥榜样作用,以平等的环境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使之认识到对与错、美与丑。
第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特别是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在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设置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它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基石,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因此,须使专业方向具有灵活性,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性,要切实解决好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且有加快专业转向速度的能力和开辟新专业的能力。最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内容优化是实现专业优化的实质。要使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主动有效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实训课要摆到突出的位置,形成完整体系,做到专业实践技能门类齐全,重点突出,考核标准科学,切实给予保证。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文化课要合理选配,重点突出,内容要与学生从业需求相联系;专业课程要体现生产应用性,强调生产技能知识的讲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及素质能力。
第三,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由过去的被动参加变成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文化艺术品位,增长科学知识。这是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且寓文化素质教育于其他素质教育之中。应当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仍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篇8
论文摘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管理需要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应从更新教学思维方式入手,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性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明显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办公系统软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体性的教学,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须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思维方式,确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侧重操作技能训练。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属于传统型即研究型的类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学为上”,侧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均以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文章为标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应用型本科即教学型的教育理念应为“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体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应把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内在的因果关系等转向实践兴趣,使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整个社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理论教学充分带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为基层组织培养实用型人才,进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上,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根据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缩短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3.实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而能力培养的兴趣点不是首先来自于理论教学,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先确定理论教学,再安排实践教学,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这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是实践中出理论,而是先入为主,用理论框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关的规定,但随意性很大,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偏少,对老师也没有任何约束力,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老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学校中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老师,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一些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想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还是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学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重组教学模块,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面,可以设计以下6个模块。
1.基础训练模块。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应包括: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基础类课程模块,以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为主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以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类课程模块,以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为主的能力类课程模块等。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目标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2.实验教学模块。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施实践模块教学。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目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办的时间较短和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建设十分不完备,需要大力加强。
3.实习(实训)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校内的集中实训环节等。校内的集中实训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正常教学周内安排出两周的时间,确定一些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性的训练,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和一些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现在对学生写毕业论文的不同意见较多,认为抄袭的现象多,学生对写作论文不重视等。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这要求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教师要在平时多进行训练,批改,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写作,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构,这对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处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课堂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组织为主开展的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活动,如政务活动程序模拟赛、时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即兴演讲赛、公文写作赛、办公软件操作赛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平台。
6.社会考证模块。很多学校已开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推行“双证书”模式,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本科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上岗证”。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考取的社会证书有: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证书考取,如会计类、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双证书”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等各方面,难度较大,但又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应把“双证书”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三、创新考评方式,规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卷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的区别,要通过现场考核,提交现场报告、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来检查,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考核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对理论的综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协作和创新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
2.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
3.在评价的结果方面,学生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考取资格证书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4.在评价的主体方面,除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外,还要侧重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同项目组同学的评价。
5.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健全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较多,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学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教师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问题较多的教师,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多数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规范,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规范担任实践教学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评价及奖惩方面的若干规定等。
2.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对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加大开放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力争尽快建立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目前学生实习多是以自己联系为主的分散性实习,稳定性差,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大。因此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学校与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组织,建立较稳定的基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师资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校内教师,鼓励他们经过实践学习,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要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可以邀请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才或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优化和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应设立发展基金或实践教学基金,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增加社会调查经费、增加师生的教育实习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或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出发,进行较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邵丽平.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3]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46-48.
篇9
关键词:幼儿歌曲弹唱 教学活动 智力开发
一、幼儿歌曲弹唱概述
(一)幼儿歌曲弹唱的性质
幼儿歌曲弹唱是键盘与声乐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运用。所谓的“弹”、是指演奏,它是将钢琴基础与即兴伴奏知识完全融合而达到的一种高技能要求,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能力之一,对幼儿音乐思想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唱”是指歌唱,它是将声乐演唱技巧与幼儿歌曲表演融合贯通的技能。弹唱就是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边弹边唱,由教师在同一时间独立完成。
幼儿教师在教授儿童演唱一首歌曲时,示范演唱是儿童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这首歌曲对幼儿是否有吸引力、能否唤起幼儿心中对事物的美好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范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范唱前必须奠定良好的演唱功底,同时又能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这些都是幼儿理解并喜欢这首作品的基础,而准确的伴奏又能对音乐形像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幼儿歌曲弹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幼儿天生对音乐敏感而喜爱,2-5岁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歌曲演唱更容易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在游戏与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清唱、录音、范唱、表演唱、自弹自唱等多种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范唱、教唱。从这几种教学方式自身的特点来看:一是清唱没有伴奏音乐,比较单调,没有音乐美感,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而且清唱对教师自身的音准节奏要求也很高,如果教师自身做不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二是录音范唱不好做及时的停顿只能一遍一遍重放,以至于学习的重点、难点都无法及时纠正,这样学习的速度也会很慢。而且录音只能听到声音,无法看到一个活生生与幼儿交流的场景,教师绘声绘色的演唱及眉目传情的表现对幼儿更有吸引力。只有自弹自唱能够自由选择速度、音调,能够自由停顿,重复重点、难点的部分。从幼儿教学特点来说,以实物为主的模仿对幼儿学习的启发性更强。三是弹唱可以作为教学的语言,指令传达给幼儿。笔者曾经去金泰丝路花城幼儿园检查实习,刚好遇到小中班的幼儿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随着琴声拍着小手进入教室,快乐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当教师弹奏出另外一种安静祥和的音乐时,小朋友们马上爬在桌子上休息。我们经常看到在一片吵杂的教室里教师大声提醒往往无济于事,而悠扬的琴声响起时,教室会慢慢地安静下来,这就是琴声的魅力与指令性。
二、幼儿歌曲弹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素质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较高的歌唱素养,二是较高的钢琴伴奏水平。正如许卓娅教授所讲:“幼儿园歌唱教学最聪明的办法还是教师做出正确、美好的榜样”。要具备这种能力必须要包括文化素养、生活感受、歌曲体验和欣赏能力等,而且要懂得幼儿生活和心理。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幼儿园教师能力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要么能唱不能弹,要么能弹唱的音量过小,更达不到手眼表情共进的标准。因此,大部分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活动多依赖于录音机或音响设备。很多幼儿园的钢琴只是一种摆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现状及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集教学方法、艺术、体育、心理、生理、保健卫生课程于一体,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教育专业。其中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键盘、声乐、舞蹈、美术等技能课。能够自弹自唱是本专业键盘和声乐课最终要达到的综合教学目的。
三、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在幼儿园活动中有效应用的解决方案
(一)对在校学前学生进行全面的育人教育及职业认同教育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各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获得的。从这一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它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教师在幼儿一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音乐的教育是幼儿智力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幼儿歌曲弹唱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系列中综合性最强、难度最高、显现性最强、耗时最长。有了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自觉加强练习时间,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好工具性课程,为适应岗位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第二课堂不断拓展弹唱的教学活动
1.由于计划内课时限制,我们采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补充教学,教师将所带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每周加一次小组课补充课内学习;
2.组织学生按年级分组,每学期定期搞一次声乐、键盘知识大赛。有独奏、四手联弹、独唱、合唱、小组唱比赛,有学习方法交流,演讲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3.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增加小课学习环境,促进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都是为了在幼儿歌曲弹唱上下工夫,以适应工作要求为标准。
(三)利用园园合作积极协助幼儿园解决现有教师技能欠缺的不足。积极倡导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积极推行幼儿弹唱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加强教师技能交流定期派教师去幼儿园做教学示范课,引导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研究拓展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引导幼儿园在多项活动中自觉利用资源进行教改的能力。让幼儿教师真实的感受到弹唱给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性。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幼儿歌曲弹唱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鼓励学生在幼儿园教学实习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促进实践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突出教育的示范性、专业性,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幼儿歌曲弹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KYB16。
参考文献:
[1]李倩.幼儿歌曲弹唱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孙冬梅.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教程[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篇10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产生是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形成的主要原因,实际在20世纪航空公司和旅游与酒店行业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就是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
目前全球范围内沿用较广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旅游电子商务就是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进行过相关研究,并给出了许多侧重点不同的定义。
但现在我们概述旅游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现代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品的线上、推广和销售的过程,为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化运营模式。
二、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状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等国际旅游胜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旅游业已成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广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十分迅猛,“互联网+旅游”这一概念已成为旅游市场的热潮。同时,由于《旅游法》对旅游行业的规范和移动应用的支持,散客自助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旅游企业积极开拓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目前广西区内涉及旅游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站已达到上万家之多。
在这种新形势下,游客对各类旅游电子商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造成了一边是旺盛的社会需求和企业人才短缺,一边却是就业率较低的矛盾现象。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电子商务和旅游行业运行两方面的知识,主要分为商务型、技术型和战略管理型三种人才类型。高等教育层面的广西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旅游专业院和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等问题,使得在校培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总量远远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速度。各高校为了拓宽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渠道,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较多的强调电子商务需求的共性,而较少的结合具体行业,培养符合特定行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二)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层次不高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是将旅游电子商务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开设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特定方向的院校较少,主要是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而且,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生层面的人才培养则更是缺乏。大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旅游行业中只能从事客服等相对层次较低的职业。
(三)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行业特征不明显
即使是旅游行业专业院校,其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行业特征仍旧不明显。以广西区内某旅游专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其主干课程为“局域网组网技术、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等11门课程均为技术型课程,而旅游行业更为需要的商务型和战略型课程均未被列入专业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它非旅游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更不会将旅游行业作为主要的教学培养对象。
三、导致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时间已达十多年之久,但由于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人类社会中已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各行各业与电子商务进行结合,导致各领域的电子商务出现,因此,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方向性,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也随之要求明确。然而现在各校对于该专业的开设却存在较多相应的问题。培养方向和定位不明确,缺少岗位群细分,缺少具体岗位能力分析。
也正因各校对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导致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出现不够合理的现象,包括培养目的,培养方法,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比例等问题。经过对桂林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调查发现,该专业的学科种类仅是计算机学科和经管类学科的简单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多而杂,缺乏系统性和方向性,导致学生对各方面课程内容的涉及泛而不精,无法做到针对性的学习,缺乏特定知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不被企业所录用。
同时,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未考虑到电子商务的特性和旅游行业的特点,综合其二,站在技术型,商务型和战略型三个角度,忽略了从专一人才到复合人才的培养。
(二)??践教学匮乏,教材更新速度慢
电子商务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包含商务与管理内容又包含技术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大部分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对该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实践教学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的操作,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但大多数学校所购置的电子商务软件与实际商业环境和旅游行业发展情况不符,加之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的企业运作,导致学生的课程实习和创业指导受到限制,学生无法了解到实际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学习到该行业所需的技能。
同时,一套性能完整良好的模拟软件价格高昂,更新版本或新置系统耗费较大,大部分学校所购的软件版本较为老旧,无法结合现下的旅游行业发展特点,适应相关人才的培养。而且,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新业态,因此电子商务瞬息万变的特点也要求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具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迭代,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技能也能相应的与时俱进,符合行业的最前沿。
(三)教师资源缺乏,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师资是困扰旅游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部分是转行而来。由于本身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无法达到教学标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而旅游电子商务相关的特定方向教师则更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考核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都偏于单一,仅仅是以笔试和课堂表现为据,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强调职业基本证书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强调应试教育的硬能力,忽视职场适应力的软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软能力却是更能影响和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四、企业对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能力需求
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旅游企业的采访,我们发现企业对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具有共性,本研究将企业的旅游电商人才的岗位类型以及能力需求整理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到站在企业角度所需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和能力需求,以此,我们可以得到人才培养的内容和重点,人才质量的衡量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具体培养方案。
五、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一)增强政策支持,改善行业环境
国家和政府制定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颁布有利于旅游电子商务培养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达到社会供需平衡。在高校方面增强政策支持,对设有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对重视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优先引进相应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在旅游企业方面增强政策支持,鼓励旅游行业改善电子商务人才环境,营造人才成才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旅游企业建立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机构,包括人才研究机构,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试验机构等;鼓励企业强化人才孵化和人才沉淀,以良好的待遇和环境留住人才、重视人才、增强人才意识。同时,支持校企合作制度,鼓励搭建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数据库,鼓励建设校企人才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切身接触到实际商业,与社会无缝接轨,也为院校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
(二)结合社会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和电子商务的整合,需要具备旅游知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旅游企业和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三个层次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战略管理型人才。
通过抓住旅游、互联网、社会经济的特点并瞄准其发展趋势,来明确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落实从专一到复合的定向培养方案,来探索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每所设有旅游电子商务的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偏重点会有一些区别,一些院校侧重技术类,一些院校侧重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这些主要体现在该专业所在的院系,有的在软件学院,商学院,还有的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因此各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也各有所长。但是,各院校应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对准当下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院校的特色来培养各类型核心人才。
(三)从专才到复合人才的定向培养
专才是指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和特定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在技术方面向纵深发展的专一人才。如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和美工等偏向技术型的人才可采用该模式培养,但由于专业面较窄,相关领域知识较薄弱,难以满足旅游电子商务在应用推广和多层次发展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掌握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主,同时让学生跟踪旅游行业的发展,参与实际的商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各类人才都可以采用该模式培养,但该模式需要更多资源,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四)丰富第二课堂,开展项目教学,组建师生团队
作为高素质的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等软能力。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电子商务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软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演讲、ERP、网络营销等各类竞赛;大学生科技节等主题活动;以及名人讲座和专家培训报告会等一系列的第二课堂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理念。
其次,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或项目试验田等方式,引入旅游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电子商务平台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的商业环境和案例,校园课堂与实际社会相结合。同时开展项目教学,让企业项目走进课堂,企业家、教师和学生围绕同一项目共同探讨,对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可与教师组建团队,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形成项目化课堂,既丰富教师的项目经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又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视角对待整个项目,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将其培养为具备较高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五)合理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多元评价体系
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计划决定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成效。在课程结构方面,不仅应具备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学科,而且应具备创新实践类课程,以及包括如旅游法等相关的通识课程等辅助学科,同时还应合理地增加辅助课程的比例,丰富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全方面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在课程层次方面,各院校之间可积极开展课程置换和对外交流,教师们定期参与各院校的课程交流,引进优秀的课程。校企之间也可开展合作,借鉴和采取优秀的国内外旅游企业的经验和建议,拟定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最新教学方向和趋势。
- 上一篇:智慧教学概念
- 下一篇:服饰网络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