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篇2
关键词:快速成长;读书;习惯;终身发展
当我们坐在宽敞的礼堂聆听名师的教诲,当我们打开网络研读专家的理论,当我们躺在床上欣赏精彩的课品,作为老师的你,是否被一种激情所感染?是否被一种成功所触动?是否被一种燃自心底的火蒸腾得难以平静,难以入眠?只要是热爱教育这方热土的老师,都不愿自己的工作平平淡淡,都愿意在教育教学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成长为优秀教师呢?笔者根据20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学习所得,谈几点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一、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有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是和有智慧的人对话。”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如果我们仅仅拿着一本教科书与学生对话,仅仅用有限的课堂知识去教育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现在的科技发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地通过读书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加自己的学识,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
手。大凡事业成功人士,都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第一爱好。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
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
义”。因此,教师应该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航标。
二、让终身发展成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苏君阳教授,曾提到教师的四个发展层次,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目前工作了六七年的教师,一般都是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晃悠而已,而要成为最高层次的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丁少华老师特意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因素:听专家讲座,占成长因素的7.8%;学习进修占成长因素的11.8%;自学占成长因素的19.7%;实践与反思占成长因素的60.7%。可见,一个教师的终身发展,反思占的分量是非常多的。我特别喜欢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以及他们每节教学案例后的自评,特别是诗意语文的践行者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案例,我一节也不错过,每次看完一堂教学实录我都会为王老师精彩的课堂语言、精巧的课堂设计拍案叫绝,可是每堂我认为天衣无缝、精彩绝伦的教学,王老师都能找到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我不禁叹服王老师的严谨治学、不禁叹服大师们的精雕细琢,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像这些大师一样多花些精力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成长怎能不快?提高怎能不快?
三、让优秀成为自己的理想
不管如何,学生不会因为我们对他漠不关心而放慢他成长的步伐,因为总是有优秀的教师在鞭策着他,在激励着他,促进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让优秀成为我们的理想,并让这个理想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北京育英学校的校长是33岁就成为全国特级教师的于会祥老师。于校长有些言论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做学校就做最有价值的学校;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有些事情关键是你敢不敢去做,做了,就有可能,不做,永远没可能。于校长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他进入学校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就给自己不断地确定奋斗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目标。1984年工作,1998年就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读书、学习、写作、思考就是他的现实生活模式。我们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去思考、去总结、去提炼、去发展、去创新,做一名有独特见解、有一定见地的优秀教师。
篇3
若将教育视为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完整而健康的师生生活,则呼唤智慧的加盟,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在过程上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上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实践智慧作为能力“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I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学校全程规划和关注、教师教学全面渗透、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其中学校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教学是主导,自主学习是动力和决定因素。
一、学校管理全程规划,为建立基于智慧生成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
(一)营造人文教育管理环境,加强职业养成教育
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均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的人文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赋予教师自,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至极致,达到“景物一体”之境界。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教师的要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共同愿景,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实践来看,东北师大强调形成“积极向上、敦品励学、品位高雅、张扬个性”与“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的校风。坚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优秀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华东师大盂宪承书院探索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免费师范生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强调大学四年分别以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迪、从教风采、才艺拓展、回报社会、实践创新和入职强化等为主题逐步实施教师养成教育,以增强未来的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他们在“综合素质、个人形象、专业情谊、事业追求”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教学技能训练中心,以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整合学校现有的小学教师教育实践资源,如微格教学系统、语音教室、电钢琴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室、儿童能力训练室等,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为学生实践服务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实施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以教育行动研究为载体,以微格教室为中心,各种教学实践资源配合使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初步具备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两种能力,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具备教师语言、三笔字书写、心理辅导和课件制作四种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运用微格教室开展模拟教学,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课后的评价也更能切中要害。通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通过教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教学心智技能训练、教学案例训练法等形式,进行备课和小组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各种教学技能。
(三)建立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实施职业生涯计划全程服务
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大学生涯中个人教学基本功进步、学习反思、教案设计、研究课题能力、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与同伴)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其内容有学者形象地描述为“用激情去收获每一次的感动,用诗意去描绘每一次的成长,用欣赏的情怀去把美丽的智慧精彩呈现”。成长档案袋能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专题内容整理、自助式学习、小组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评论交流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学习活动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成长档案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领悟职业技能成长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成就感,明确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与理想;有利于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充分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管理目标,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
(四)稳步推进顸岗实习支教,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双轨模式
对学生来说,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能有效而负责任地开展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地开展文化科技赶场活动或文化科技推广主题宣传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自己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整体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也可以增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因此,顶岗实习支教是一条从学校迈向社会、迈向成功、迈向美好未来的绿色通道。
从教师教育的全局看,顶岗实习支教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学生,建立“协作性一合作关系”提供了平台。顶岗实习支教形成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必须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师范院校需要中小学的实验平台,如微格教学资料的搜集、教学实践、教育实习、教育调研与实验等,也有利于改变当前教学实习的困境。中小学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援和信息资源,如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专家讲座、聘请兼职教师、图书资源共享等。因此,这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双方进行资源整合,借助对方的智力资源服务于本方的教育与科研,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五)逐步建立“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提高从教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导师,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一般“校内导师”由校内师德与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从来自
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本校实习基地的教改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以及优秀校友的教师中聘任,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他们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使未来的青年教师乐教懂教会教善教,实现中小学需求动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形成连续、全程的见习、实习机制,积极引导未来的青年教师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六)在校园网建立“教学技能训练”主页,促进实践训练的信息化
尝试在校园网上设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主页”,将教育实习的程序和规范编制成形象直观的电视教材;搜集本校毕业实习的音像资料、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教学案例与专题报告。学生结合课堂训练,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摩、学习;可以下载他人的教学录像,长期保存;可以开设专题论坛,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把自己课题研究的做法、经验、体会、问题及时上传到网上,大家一同学习、交流;可以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多维视角的培养。指导教师平时不必亲临现场,只需通过网上观看学生的训练实况,也可以进行指导,写出评议意见。这种常态化的训练机制互动性强,突出能力强,减少了课堂训练时间,节省了指导实习师资,扩大了训练范围,优化了训练效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案例结合,实现与专家、教师、同学的交流学习,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为培训和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集中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能不断提取生成教育智慧。
二、教师教学力求全面渗透实践智慧的启迪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培养教师实践技能和发展实践智慧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一)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向
为了适应全面培养实践技能和智慧的需要,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向。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核心目的,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广义教学以教材(书本)、师生交往、各种媒体、日常生活、乡土资源、网络乃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2)由独自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向。独白式教学以教师为本位,由教师主宰课堂,以教代替学。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上课成为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向。传统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现代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的基础上,相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相信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4)由知识性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转变。知识性课堂把教学局限于认知层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生命性课堂则把课堂理解为生命成长、人性养育的殿堂,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
(二)促进“学习场”的生成
所谓“学习场”是一种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生成“学习场”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的设计,还包括师生“交互主体关系”的新型“关系场”的确立。(1)生成“学习场”就是提供“教育性模拟”的情境。“模拟情境”是“介入生活本身的实验场”,是在活生生的交互作用之中经验世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于其中可以进行由话语与行为组成的对话,展开着意义的交流与抽象。“模拟情境”是浓缩了生活与学习活动并附以经验的一种“媒体”。(2)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必须思考、促进思考、验证思考的情境。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意义交换与抽象这样一种“文化创造”的实践,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3)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基于话语与行动的对话情境。在新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与体验、作业与实习,既传递来自教师、课本、课堂的“明确知识”,又以批判性反思的态度生成难以用明确的形式表达的、整合的“默会知识”。因为“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
(三)强化师生交往,促进教学中的互知、互悦、互动
Van.Manenl.M(1991)说,“教学比舞台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教学不只是彩排,而是一个人际间互动的过程。不像舞台演员,教师从来不能确定他们的台词。教学需要现场的技巧,知道瞬间里如何理解变化的情境,要及时、瞬间知道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呈现事物,何时停止,如何创造教室中的气氛。”呵见,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通过主体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的相互理解即“互知”“互悦”“互动”来表现。“互知”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与动机的角度去理解自己,要引导学生参与、体悟和享受教学全过程,发挥自身的课程资源价值;引导学生表达学习需求、调控学习行为;要激发和培养师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彼此的职业能力发展。“互悦”要求教师要体验学生情感,常持“悦人”之心,展现较强的人格魅力与工作魅力,要求从形成或改变人的某种感情人手,体验创设活动之“悦”以激励学生“自悦”。“互动”要求精神层面的“心领神会”“视界融合”与实践层面的“显性对话”和“适度参与”结合,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并引导其适时适度参与,同时要逐步地实现话语表达权、文本解释权、教学过程的控制权、教学效果的评价权的转移。
(四)积累有关教学案例,推广案例教学,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情境的距离
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应被描述成一种实践性理论,既有关阐述和论证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根据赫斯特的观点,教育理论的学习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习者理解理论,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让其学会理性地实践和理陛地活动。
案例教学就是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形式之一。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始于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选择并确定案例展示的序列,教学中遵循“案例导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的一般程序。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并更好地掌握理论。
篇4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把“面向全体、培养青年、发展骨干、推出名师”作为教师培养的工作思路,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在活动中迅速成长了起来。近十年来,学校已有一百多人次在全国、省市教学教研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人,在职“小中高”职称教师14人,有72位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8位教师荣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18位教师荣获泉州市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荣誉固然让人欣喜,但面对荣誉我们学校更多的是在思考着:如何开发本校的优质教师资源,让更多的教师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我们同时更深层次地思考着:如何帮助优秀教师群体突破“高原现象”,让他们常有一池的清水、活水,让他们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终使学校获得不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学校通过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小中高”职称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及省市级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浓郁的“展示风采、共享成果”的校本教研氛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扶掖作用,开展了“学习走近名师,感悟真谛”展示活动,举办了高级职称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的专题讲座,举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教学开放周活动,特别是举行了“赛课舞台的启示”、“将温暖艺术进行到底――班主任培训”、“有效教学,有效策略”、“综合实践与运用沙龙研讨”等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发挥了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了以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的“校本研训”的创新形式。
一、提出“校本名师”引领战略,建立相关培训制度
学校提出了“校本名师引领,帮促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思路,即以本校名师为龙头,引领青年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全面,具有学者风范、充满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志性人才群体。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确定名师组成员,明确“名师引领”的职责权利,完善了相关的活动考勤、过程督查、资料建档、表彰激励等制度。
二、设立“名师成长工作室”,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名师效应,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起名师与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促使其专业发展,学校设立了“名师成长工作室”。
“名师成长工作室”是由名师引领下的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团队组成,它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重大的课题研究为载体,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学习和研究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指导和带动作用,并以教学研讨、教学沙龙、讲课评课、示范课、公开课、“名师诊断课”、专题讲座、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带队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能力培养。
“名师成长工作室”要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动态,积极参与新课程实验,发挥本学科“专业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备课咨询与指导:要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结合素质教育的推进,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要督导教学,并经常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建议,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在任期内“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的目标。
三、开设“名师沙龙”,从名师成长经历中体验借鉴
“校本研训”新颖形式――“名师沙龙”让本校已经成长起来,在某一方面或领域有所建树或正在展现实力的名师面向本校教师进行别具一格的“校本研训”――这一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训”形式自创建以来大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此举来源于一次和老师们的“交心会”,在会上,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或学习时总觉得“听的时候很激动,回来一动不动”,原因是“专家的距离太远,教授的位置太高,名师的魅力又无法炮制,想要突破自我难度太大”,到哪里寻求可以参考的榜样?老师们觉得困惑和无助: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涨,可是对学生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学生甚至滴水不进,结果适得其反。
老师们的困扰给学校的“校本研训”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教书与育人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研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多年来,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他们以雄厚的实力,过硬的功底,机敏的思维,机智的应变,在赛课的舞台上赢得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而在班级管理方面同样有着一群爱心可嘉、精于管理的优秀班主任,他们有着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艺术的沟通方式、温暖的关爱形式,可以也能够为其他老师做出表率,他们的经历更可以给正在努力探索和不断成长的年青班主任以感性的启迪。
(一)“校本研训”新角度――关注教学与管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步伐,扎实稳固致力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的构建和优秀青年教师群体的培育,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创新蓄足马力,针对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两大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校本研训”活动:“赛课舞台的启示”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两场培训以其轻松随和、亲切自然的“名师沙龙”式特点深入人心。其中,“赛课舞台的启示”重在“启示”,在培训活动中大力发挥赛课名师资源优势,透视赛课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独特启迪,培训侧重于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师的一线教学,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名师向教师们讲述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青年教师向名师请教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困惑,互动中,青年教师拉近了与名师的心理距离,汲取了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从他们赛课的经历得到了感受和借鉴,从而获得专业的启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则重在强化学生管理是“一门温暖的艺术”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管理艺术的技巧水平,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资源优势,通过经验分享让优秀班主任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年青班主任在交流中汲取营养。活动中,培训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及心得体会对“赛课”及“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他们具体鲜活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校本名师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与大家分享了宝贵的教育管理经验,他们时而激情满怀,侃侃而谈:时而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有的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的现身说法,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赛课中的成长历程:有的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让人信服。一位老师回忆了她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数学优质课比赛的赛课历程,感言自从那次比赛后,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文化底蕴、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艺术、课堂的激情、幽默、机智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于是在不断发现差距和缩短差距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有的老师则把每一堂常态课都当成磨研自己的“公开课”,把身边每一位老师都当成可以学习的对象,把每一次比赛都当成历练成长的舞台,于是胆识和能力在磨练中越发成熟了起来。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案例为切入口,揭示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开拓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出“班主任不仅是领头雁,还是主持人、是教父、是知心朋友、是策划师”的个性观点,发表“该袖手时则袖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管理之道,强调“与家长成为挚友,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导航、护航”……
(二)“校本研训”好效果――互动良好起共鸣
他们鲜活的经验,灵动的创造性,深厚的文学底蕴,诙谐幽默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专题发言后,进入了“现场提问”的环节,参训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困惑经过深思熟虑,提炼成一个个精彩且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请教,更有老师针对自己班里的个案,特别指名请教台上的某个校本名师。如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性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教师的性格决定风格?教师应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扬长避短,形成好的教学风格?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是“沉默”的,你对这个“沉默”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沉默的课堂”?当你面对这种“沉默”的局面,你会怎样去扭转它?……参训者的提问或巧妙或尖锐,培训者的解答或庄或谐,形成了一道严谨与幽默并存,智慧与快乐同在的风景线。在专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期间,不乏妙语连珠,闪动着与会者智慧的光芒,会议室里常常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和优秀班主任的零距离的接触中,大家透过“名师”的光环看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成长的甜酸苦辣,看到了名师对人生价值的行动表现和精神感召。在这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中,老师们感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的人,而不是不可高攀的偶像。而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让青年教师充分体验了名师不懈追求的成长轨迹,激发了青年教师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对人生的坐标开始了新的定位,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需和动力。
(三)“校本研训”有收获――交流碰撞共提高
收获一:培训者得到自我确认与提升。培训者又是参训者,他们在梳理经验与培训年青班主任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培训活动的一大亮点,二度提升了培训者的综合素质。首先,培训者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培训任务,必须回忆自己“赛课”或从事班主任的心路历程,重新梳理、总结其中的心得感受,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去翻阅曾经写下的教育随笔或教学案例,然后进行总结提炼,以期对参训者有所帮助或是让其受到启迪。这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就是培训者的自我培训过程。许多培训者曾坦言:“从一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担忧,到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的确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明月’的自信满怀和豁然开朗……”其实这个煎熬的过程正是教师在自我锤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其次,培训者可以在听取其他老师经验的同时进行反思与对比: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是怎么处理的,这样的处理与我的处理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好?我该如何改进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再次,在参训者提问的环节里,培训者面对各种相关的教学问题,从自己已知的经验世界出发,糅合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参训者直面交流,这种即兴式的问答交流培养了自己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篇5
20**年**月**号下午至**号,**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中信息技术培训在**实验中学如期举行。这次培训共有信息技术骨干教师100多人,他们来自于**市各个地区的高中学校,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此次培训,主要突出“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课堂研究;此次培训,充分挖掘了骨干教师的经验和智慧,通过专家教师的主讲,系统总结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以先进理念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全面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两节公开课,暑期中能组织起学生来上课,很是难得,课后**市教研室主任**和**分别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这两堂课让在座的每位教师对“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本次培训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老师作了报告“终日思考,不如须臾之学”,朴实的语言、切身的实践,让人听后受益非浅;**老师提出的“生态课堂”让人耳目一新,其生动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案例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看法。
在本次培训中,教科院**科长对高中信息技术“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解读,让在座的每位教师对“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章可循。
短短两天半的培训结束了,可是培训的那种浓浓氛围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位参训教师。这次培训,给我们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后备力量
篇6
关键词: 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一部分教师因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强制命令的,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一)反思与教师主体性的形成。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属于人类的一种“再造”行为。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反思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反思上课的效果)。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促使教师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审阅自己的教育行为,意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反思与探索理解的教和学。
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教与学的分离过程。它是一个交互过程,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因此,主体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同时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性的存在,理解的达成取决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意义的共识和视域的融合,取决于活动者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整合。我们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了解这种整合。在上课时,教师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是一种自身意识的表现,意识到学生正在做什么,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象性意识。教师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为学生接受,或者被学生拒绝,仍然是一种对象性意识,但是教师扪心自问:所授知识为何遭受冷遇?自己的一番善举为何被拒绝?反思意识便开始登场,这是一种指向活动者自身,指向活动情境,指向活动意义,指向活动改善,自然昭示着活动未来的意识。反思意识将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融为一个关于实践的整体意识,其意义在于把“教师的在”与“学生的在”联系在一起,把“此在”与“彼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在”。由此可见,反思是形成理解的教和学的前提和保障。
(三)反思与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
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倡导建立教育、学习、研究合一的新型专业工作方式,目的是解决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实践相脱离,学习动力不足,教育功效不高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快捷性决定了一次性的职前教育已经不能受用终身,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专业发展;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开展教育研究,以解决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研合一”正是基于教育实践的意向性、伦理性、生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提出的改善教师工作状态的一种策略。
在倡导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时我们应重视反思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性学习,反思就会缺乏方向;没有反思,学习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在教育实践中,反思不但以思维为对象,也以实践为对象。反思是自我识错纠偏,把良知、责任感、理性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关注教育终极意义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教师在教育生活实践中的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思考。我们往往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因处理。在分析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学生学不好是教材的问题,是学生不够聪明,是现行评价体制有问题,是学校校长治理有问题。在归因中缺乏一种“参与性对象化”的反思,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在分析教育问题时,对自身教育实践和工作行为反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实践,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并要在分析之后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1.记成功之举
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对它们回顾、梳理,并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则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个别学生做小动作,教师责骂、挖苦、嘲笑,等等,这都是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的行为。教学反思可使教师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态度。
6.记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知识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问题和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做两道有难度的思考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二)以写促思,在写作中提炼升华。
所谓反思的策略主要指进行教学反思时运用的一些方法、程序的技术。要使反思行为有效地落实,就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1.写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下初步结论。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思,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如,一堂课下来,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在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时,予以调整;或在某一个环节组织严密、点拨到位的地方发现一个得意的“闪光点”,等等。
2.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教学案例,就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我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课堂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再教设计,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只有这样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快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7
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投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我国的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风俗习惯的熏陶和影响,保持了一些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人格品质特征;他们从小受到宗教的浸润,严格恪守着一些民族禁忌戒律,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特征。因此,民族高校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语言、认知、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民族高校的《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案例教学也应如此。近年来,在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原理》课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理论的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的境界。但是在民族高校《原理》课进行案例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新尝试,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对民族高校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不够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上,一些教师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做法,致使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既与一般普通高校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上。本文拟就民族高校《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应体现的教学原则
基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应体现以下教学原则:
1.主导作用原则
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套用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案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来。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层面的主导作用。在《原理》课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导演、教练、催化剂等角色。具体讲,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案例教学前,作为导演,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包括设计教学案例显现方式、板书、课堂讨论计划与题目、结束语等环节,尤其是课堂讨论计划,如开场白、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结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工作应周密安排。作为教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给予方向性指导;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精彩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主体作用原则
主体作用原则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学习和行动的主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集启发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教学范式,要求学生在案例教学全过程都应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案例学习主体,扮演着演员、运动员、合作伙伴等角色。案例教学前,作为演员,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启迪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撰写发言提纲,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或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学生应珍惜难得的发言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合作伙伴,学生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完善本组的方案。案例教学后,学生应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学习经验与不足,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规范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适度性原则
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编《原理》课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由“05方案”与“98方案”课程体系比较表可知:与“98方案”课程体系相比,《原理》课综合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并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增加一倍多;《原理》课教材力求既突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阐述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原理》课中的每个原理都是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经典著作引导出来的,因而具有很深的学理性;《原理》课内容增加一倍多,理论性增强,但学时却由94个学时减少到48学时。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讲,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加之长期接受讲授教学训练,缺乏案例教学文化的熏陶和技能训练。因此,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一是案例教学课时分配要适当。民族高校《原理》课应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90%的课时用于理论教学,10%的课时用于案例教学。二是教学案例数量宜精不宜多。
二、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法的案例选用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在选编案例时除遵循普通高校《原理》课案例选用的典型性、思想性、整体性、时代性等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原则:
1.贴近性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选择应从三个方面体现贴近性原则:一是要贴近民族学生实际、贴近民族学生生活、贴近民族学生思想。二是要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三是要挖掘民族高校丰富的校史资源。民族高校大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新生入校时校方都会将介绍本校的发展历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史上的杰出校友、学者名流和重大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为学生所熟知。如能用这样的案例来阐释相关的原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有利于对民族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祖国观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篇8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1—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 1
2011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
份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九 月
第1—6课
第1—5课
九(上)第1—12课
十 月
第7—11课
第6—11课
九(上)第13—17课
十一月
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
上旬期中考试
第12课—15课
上旬期中考试
九(上)第18—20课
十二月
第18—22课
第16—22课
九(下)第一、二单元
2011年元月
复习、期末测试
复习、期末测试
篇9
一、 教学工作回顾
1、在教师群体中逐步增强“教学是学校第一要务,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用心工作,真心服务,爱心育人的从业理念。
2、制度方面。出台《xx县xx中学教师学习考察积分办法》和《xx县xx中学考务细则》。
3、按《xx县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60条)要求实施日常教学管理
(1)常规中,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为科学发展的标杆,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执行常规工作月检查制度。按月进行小结分析,了解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工作热情和工作状态。组织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在教研例会上予以点评,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关键看教师的具体教学进程,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通过对教师整个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评比,教师教学环节到位,井然有序。
在本学期的每日常规考核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位老师:xx(9.7分)、xx(9.6分)、xx(9.6分)、xx(9.5分)、xx(9.4分)等,他(她)们为我们塑造出典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以“高效课堂”为发展目标,以“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为教学模式,立足课堂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我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基地的优势,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周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长上好一节示范课,组员人手一节公开课,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在全市数学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中,王晓萍和徐信兵两位老师获一等奖(10月23-25日);在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听课、评课比赛中,郑春平老师获二等奖(10月26-30日); 李燕老师参加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荣获二等奖(12月14—17日);鲍为诚老师的教学案例《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获县一等奖(11月25日)。
(3)校本教研
篇10
在这一活动中,“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其中的“小我”,即是个体的自我;而“大我”,则是同一组内教师集体,乃至全校教师集体。通过这一形式的活动,我们试图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研讨平台,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在互相帮助中成长,从而探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实践与探索
第一,建章立制,探索长效机制
“我看我的课”,作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探索,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界限,适应了网络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然而,作为新生事物,这种形式的网络教研要使其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势必要建立一定的保障体制,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以及由相关成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从组织上为教研平台的运行提供保证。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网络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实效。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网研能力
为了让“我看我的课”这一网络教研有效开展,首先是学校要搭建起一个网络教研的平台,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要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网络教研能力。为此,我校充分利用“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这一契机,在硬件建设和软件设施方面积极为网络教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抓手,由学校信息中心负组织开展这方面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教研技能的具体指导。通过自学、互学、集中培训等形式,使教师基本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会了在网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能利用网络开展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互相交流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具备了开展网络教研的基本素养,充分感受到在线学习和网络教研的魅力,并及时把课后诊断和感受进行网上交流,智慧共享,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了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能。
第三,明确流程,保障系统运行
为了使新一轮的“我看我的课”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学校根据金山区《关于常规化开展“录播系统网上课堂”工作的通知》要求,由教导处与校信息中心共同协调,其中教导处负责安排上课老师与上课时间,确定每位教师对外直播要求和所上传的课,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网上教研活动。信息中心负责录播教室的使用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保障系统正常有效的使用。
第四,依托平台,重构教研模式
在“我看我的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正常的教学研究机制,采用“骨干教师先行,其他教师跟进”的方式,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看名家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看“我”自己的课。这“我”,既是狭义的“我”,也是广义的“我”,即让教师利用录播教室去欣赏课堂上的那个“我”。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常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知之不够,通过“我看我的课”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教师得以“自我欣赏”,从而真正认识自我。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通过看组内教师、校内教师的课,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了三个区,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同伴,与名师的零距离对话,欣赏到最前沿、最精彩的课堂教学案例,从中汲取新理念,学习新方法。
一是互动区。我们通过适当分工、安排,把教学设计上传,供大家参考、讨论、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随时吸纳、整合大家的建议,并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二度设计后再上网交流,形成“基本备课――网络教研――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度研讨)”的良性互动。
二是资源区。教学资源区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为教师备课和上课提供可参照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课件,同时为教师再设计教学提供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实播、案例反思等课程资源上传,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更为“我的课”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源保障。
三是推荐区。通过筛选,将高质量的优质资源放入推荐区。
这样,既能鼓励和引导教师上传优质资源,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查找和分享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
收获与思考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穿越时空,并可以无限扩展。这种形式摆脱了地域限制,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随时欣赏自我,同时也可以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其最大优势还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真正使得“人人受益”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意见难以充分表达。而在这一形式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让“我”的收获更大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家没有了怕说错话的拘泥,多了份追求真理的率真,从而使每一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真正起到促人反思、催人上进之功效。这一形式的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甚至课堂教学实录和案例等,与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帖、回帖的过程中,好的帖子会吸引许多人读帖跟进,教师受到了鼓舞,会争取发更多好帖,而要发好帖,就必须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