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1 17:1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零售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0-01
格子店这种新型的创业模式,雏形是日本兴起的寄卖柜模式,用于摆放寄卖者收藏的二手玩具。后来,“格子店”模式被引入中国,接着不断丰富内容、更新模式、改进服务方式,使得“格子店”旋风刮遍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时至今日,“格子店”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创业和销售行业,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白领、年青人的追捧。
这种新型的零售商业模式对投资经营“格子店”的店主或者是租“格子”把商品寄卖在格子店的格主,都是互赢互利的。因此,从“格子店”这一种新型的零售商业模式的产生,正好可以对接现在经营租赁、人员成本的困难和经营风险的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考究“格子店”这种商业模式,针对格子店的经营过程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探索着怎样去避免经营风险、营业盲点,从而来创新这种新型的零售商业模式。
实现线上线下同时经营。传统的格子店只依附于实体店经营,这种模式在我们创业期中也深刻体会到并不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实体店经营模式狭隘单一,无法扩大市场量,容纳更多资源、信息、客户。所以我们在经营中发掘出线上线下同时经营,我们采取单一格子微信号格子的产品动态,再加上QQ联系购买产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完成支付,我们将会有“格子管理人员”送货到宿舍。同时,我们格子店会在微博上本周热销格子和热销产品,提高产品宣传力度,利用网店、通讯平台、电商渠道来实现宣传,租赁格子,售后维护等,有利于持续为格子店带来良好的效益。
利用创新设计不断吸引顾客。传统的格子店店面装潢设计风格单调,无法吸引顾客,无法持续给顾客带来新鲜感,因此在构思格子店的店面设计时,我们特地设计了多风格、多区域的设计风格。宣传上,我们将会有格子形象广告、格子品牌广告等,例如我们的格子Logo,还有专属我们格子店的购物袋。从而来实现格子店的奇特、精致、新鲜感,从而吸引到更多人愿意走进我们的格子店。
加强销售管理,实现针对。传统的格子店在格子租赁、销售维护、售后服务方面都比较粗糙对待,这也是顾客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经营格子店期间,我们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决解,在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上,我们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服务。采取加强人手管理,针对性的在每个环节分配相应人员来处理问题,做到问题发生即马上解决问题,让顾客的反响可以为格子店带来积极的评价和新的顾客。收费上,我们实行会员卡收费制和打折销售服务。通过格子店俱乐部会员卡制度构建更多会员。通过会员表获得会员的个人资料,针对会员资料给予会员个性化的沟通与服务,如会员生日给会员温馨祝福,给会员惊喜。
销售商品多元化品种经营。传统的格子店里的格子一般只出售一些新鲜、奇特的摆饰品,很少涉及其他品种,我们在经营格子店期间,不断的扩宽商品品种,实现多元化品种销售,招纳多元化的格主进驻格子店,让商品不再单一,而是能够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化妆品、服饰、鞋、包包等。
因此,格子店的经营其实不是大家所了解到的只是简单的小玩意东西的店铺,而是可以涉及很多方方面面的一个迷你商店,而且格子店所包含的创新概念、新鲜元素,是一些大商店所无法提供的,而且格子店有汇集了众多格主们的奇特构思,所销售的商品更是十分新颖,独特。
在格子店的店铺推广发展方面,我们在经营期也对此做了深刻的考究。分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方法。在市场进入与开发上,我们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
格子店的低成本适合先于各大高校周边开展,在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已经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摆地摊的形式,是同学们把所谓的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卖,现在只是把这种形式更加延伸化,做成铺子,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这种形式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学校周边并没有这种店铺的出现,没有现实的竞争里,同时还可以给在校大学生就业机会,为他们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因此高校聚集了格子店所需要的众多资源。
时机逐渐成熟,可将格子店推广到城市小区,小区的周边环境,是格子店发展的不二之选。最后,可于一些商业辐射较强的局域,开设大型的商业型格子店,让格子店的功能更加健全。
在销售渠道方面,作为一个新型的创业服务项目,格子店适合在各区域内举办宣传活动,将格子店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推广出去。为了提供优质的服务,格子店也将建立完善的网络电话服务平台,使客户的任何需求都能及时反馈到格子店,按客户所需,为其找到喜欢的格子或物品。接着,同时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包括服务渠道中的反馈和电子商务的网络反馈,做好服务的反馈信息处理,根据客户需要不断完善资源平台和服务质量。与顾客搞好关系,固定长期购买关系,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要。
篇2
怀着对商业企业改革实践的关注,带着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如何寻求新发展的问题,1997年5月,我们来到武汉,对武商集团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构造集团化经营模式
武商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多功能、综合型、国际化、高效益”的企业集团。早在1986年刚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候,武商已经在探索集团化的思路,当时注册的企业名称叫做“武汉商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但那时,武商人对集团的理解仅仅是资本的联合。随着我们国家改革的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武商人认识到,国有大中型零售企业发展的趋势,一是要有规模,二是要多业发展,三是要开发连锁。从1992年以来,武商先后提出了“三个坚持”的发展思路,所谓“三个坚持”,即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发展,坚持创造效益靠规模、占领市场靠连锁,坚持发展商业规模与开发房地产业相结合。几年来,武商开拓出了“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经营格局。目前,武商已经初步构造为由多个经营实体组合成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的模式。集团包括1个核心企业(武汉商场)、4个全资企业(进出口公司、武商超市、三角路购物中心、东方快车)、6个中外合资控股企业(华信房地产开发公司、武汉广场购物中心、武商百盛国际批发中心、东舜房地产开发公司、永安儿童购物游乐中心、阿华美制衣公司)和46个连锁企业(加盟店40家、超市6家)。 二、明确长期规划,持续滚动发展
在86年一92年期间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面对国家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决策和改革的深化,武商充分认识到,新一轮流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一轮革命中,少数大商场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结束,代之而起的将是几十家大商场的“规模大战”、“环境大战”和“争夺消费者大战”,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现有的大商场要么是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要么就是被竞争无情地淘汰。基于这一认识,武商制定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一步,1993—1996年,是抓项目、打基础的阶段。其战术是以开发房地产为手段,建立一批规模巨大的经营门店和一大批连锁店,形成一批新的商业网点。
几年来,武商集团参与在武汉商场附近建设武汉市场,投资控股建立了武汉广场购物中心(武汉广场的裙楼),该中心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1—8层营业,已于1996年9月28日开张。投资控股建立了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计划在今年8月开业的武汉百盛国际批发中心,把批发作为零售的后盾、零售作为批发的窗口,促进零售与批发的同步增长。武商集团还投资控股兴建着由7栋公寓、1栋商贸大厦组成的多功能、高品位的住宅小区武汉东舜花园。
1992年,武商就曾在湖北省安陆、长阳搞试点,形成连锁经营的雏形。1994年,武商与湖北省内一批城镇中小型商场在“三不改变”(不改变原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不改变企业性质、不改变隶属关系)和“四个统一”(名称规范统一、门面装修统一、零售价格统一、进货渠道统一)的原则上正式签订了武商集团加盟店合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武商最后选择了投资少、风险小、市场覆盖面大的连锁形式——农村加盟店作为发展方向。对连锁店,武商集团从经营模式、管理经验、服务方式和促销手段上全方位地输出“武商软件”。在货源供应方面,武商集团在武汉商场自身经营的10万余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千种适应农村需求的中低挡商品。在价格方面,实行微利销售、保本销售,为加盟店提供从选货到送货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加盟店进货的积极性。
到1996年,武商集团顺利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的各项目标,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集团资产总值比1995年增长10%,净资产比1995年增值1.14亿元。目前,公司总股本为2.89亿元,资产总额为17.3亿元,净资产超过10亿元。集团公司拥有全资企业4家、控股企业6家、参股企业16家、超市6家、加盟店38家,经营范围横跨商业零售、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餐饮娱乐、制衣、进出口贸易等行业。
第二步,1997年—2000年,是抓规模、求效益的阶段。其战略目标是要在2000年实现销售100个亿、利润6个亿,形成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商社。在这个阶段,将使现有的项目产生规模效益,并把每年获得的利润投入集团发展的新项目,以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入实业的开发,以此来保持企业的滚动前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大集团模式。其战术,一是壮大,二是发展。具体方法为:
1、扩大商业经营规模,产生“扎堆”效应。要充分发挥已竣工项目的经营功能,产生新的效益增长点,使武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
去年,武商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武汉广场购物中心在武汉商场附近开业,和武汉商场共同构成了1+1>2的“扎堆”效应。因此,集团决定使用配股资金,将位于同一地区的武汉世贸大厦l-12层买下,开辟为新的商场,并在武汉商场、武汉广场购物中心和世贸大厦这三个商场之间建立空中走廊,使之形成总营业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的一家巨型商店,即形成“武商一条街”,成为商流、物流、客流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全市性购物中心区。
2、继续开发农村市场,产生“网络”效应。武商集团计划近年内在湖北省72个县市各建立一个加盟店,形成覆盖全省的销售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连锁效应,通过各县市的加盟店,把武汉商场及其业务继续延伸下去,形成更大、更多的“网络”销售层次。
3、积极探索开发实业,适时适量开发房地产,培育进出口贸易,加大资本运行力度,稳步向综合性商社发展。武商计划选择一两个科技含量高的专利产品,兴办工业区,并慎重选择几家兼并或控股企业。
第三步,2000年—201O年,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经营,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模式。其战术是:先进后出。所谓“先进”,是指引进外资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这也是国际化经营的一个方面。武商现有的6家中外合资企业,基本上是按照国际化的模式来经营的。所谓“后出”,是指由于现阶段国有商贸企业的机制还不能与国际接轨,企业也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因而近几年还没有条件走出国门。“先进”是为“后出”作准备、打基础、创造条件。 三、武商集团的成功发展引出的启示
10年来,武商集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在众多商业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成功,给商业零售业的进一步改革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之一:建立和不断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实现持续滚动发展的基础。
由于武商集团的产权改革进行得比较早、比较好,这就使他们得以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范围内国有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在许多企业中已经基本确立或正在确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所有者、经营者与企业广大职工之间的关系已经基本理顺。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解决新问题,即不断创新。10年来,武商集团正是保持了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启示之二: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模式是大型商业企业持续滚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趋势。
在旧体制中,商业就是商业,工业就是工业,人们因见惯了这种刻板的模式,便在头脑中形成了同样的思维定式。武商集团勇于开阔思路,从企业经营的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并坚持了“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战略,几年来,使企业实现了持续滚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企业资产的增值。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一业为主、多业发展”是大型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趋势。
启示之三:创造集团所属商场的“扎堆”效应,是大型商业企业获得规模效益的良好方法。
众所局知,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北京的西单、王府井,是商店“扎堆”的地方,因此客流如潮,大小商店生意兴隆。武商集团独具慧眼,大胆地把众多商店“扎堆”于繁华地带的经验用于自己的新商场和新商业区的建设中,创造了集团所属大型零售商场“扎堆”经营的模式。产生了集团所属商场l十1>2的“扎堆”效应,值得众多大型商业企业借鉴。
篇3
关键词:零售商业模式 演进机理 苏宁云商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围绕商业模式的文献回顾,提出研究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张艳(2013)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纵向历史演进和零售业态横向发展的对比,提出零售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以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核心要素,创造性开发了经营管理中的某一边际要素或多个边际要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认为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自营和套利”、“联营和销售分成”以及“租赁和租金”构成,核心要素的任一组或三组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基本层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任何零售企业的开端均来自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可以无条件被模仿;边际要素则由超出一般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服务、技术应用、商誉、企业文化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核心要素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边际要素则形成高级零售商业模式(见图1)。高级层次的零售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是零售企业追求的方向。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 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 :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零售商业模式从基本型到高级型的演进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或拐点。零售商业模式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零售商业模式的市场风险与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关。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鲜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6
1 引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食品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生鲜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生鲜食品产业的零售商来说是一个商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通构建一个健全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系统,已成为现代生鲜食品经营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
2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学者对生鲜产品的研究也越发重视。其中,在生鲜产品的商业模式方面,赵光洲等[1]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得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弥补传统贸易方式不足的结论;赵冕[2]基于电商企业进行了生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吴芝新[3]提出O2O是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李忱等[4]针对O2O商业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其优劣势;杨柳[5]等人对生鲜产品的O2O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在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方面,蒋侃[6]对目前生鲜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生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优化措施;甘小冰、钱丽玲、王岩[7]等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生鲜产品供应链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后,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依托”为主体的生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Yong Bo Xiao研究了易变质品供应链上、下游整体优化的问题,采用集中式系统来实现这种协调;Xiao Qiang Cai研究了生鲜品从生产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新鲜度的问题,并进行建模来表明供应链各方的最优决策对保持新鲜度的作用。
但是,以上的研究一方面是电商企业生鲜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没有从传统零售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而本文在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的前提下,以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分析生鲜产品在采购、库存、配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3 存在问题
3.1 采购中的问题
(1)根据经验值制订采购计划,缺乏科学性。经对附近生鲜市场的调查发现,零售商对生鲜食品的采购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值。这种采购方式会增加成本,估算过量时会带来库存积压增加库存成本,估算过少时会导致缺货成本。
(2)对供应商的选择缺乏科学性。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较多,且优劣评价指标很多,一般零售商会凭借主观的认识对供应商做出评价。这种做法无法准确地判断最佳供应商渠道,增加了生鲜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不确定性。
(3)缺乏有效长期合作。生鲜食品的供应商多、供应量小、供应周期短,这导致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供需关系是临时、短期合作关系。生鲜食品的供应渠道存在不稳定性,缺乏合作共惠的关系。
3.2 库存中的问题
(1)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下降。在存储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另一方面由于顾客对生鲜品的挑选活动,会造成在存储过程中生鲜产品质量不必要的下降,从而影响需求量,使零售商的利润降低。
(2)积压库存。在生鲜品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残次品等,这会占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带来较大浪费,使零售商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
3.3 配送中的问题
(1)配送成本过高。生鲜产品易变质的特点,为了保证其质量,在配送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存储条件(例如低温、低湿等),从而导致配送成本过高。
(2)配送时间过长。由于有些消费者距离零售商太远,导致配送不及时,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配送设施缺乏。生鲜产品需要严格的运输存储条件,但是目前的零售商还无法完全满足其所需的条件。
4 策略建议
4.1 采购管理策略
(1)科学选择供应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超市在生鲜采购中,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体系来考核生鲜供应商。在这样的控制体系下保证了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居于上乘。
(2)直接采购,与生鲜食品原产地合作。生鲜产品具有易变质、价格波动大的特性,过长的采购渠道会大大增加损耗成本和降低新鲜度。同时,生鲜食品的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通过与原产地的供应商合作,可以较为精准地制订采购计划和定价。
4.2 库存管理策略
(1)使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VMI即让供应商来管理零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零售商生鲜品的库存量并维持其库存水平。这种建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基础上的VMI库存管理方法,能实现双方的信息共享从而分摊库存成本。
(2)与饭店、学校等需求量大的单位进行合作。利用消化系统对每天的尾货和残次品进行处理,将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
(3)建立健全的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生鲜产品损耗的情况加强监督管理,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生鲜产品的质量监督。
(4)张贴温馨提示。对于销售损耗的情况,要加强对人为损耗的管理,设立提示牌提醒顾客轻拿轻放,出台文明消费者优惠政策来提高消费者素质。
4.3 配送管理策略
(1)与终端(社区便利店)合作。通过让利的方式实现与终端的利益共享,使更多的消费终端加盟,能够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同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2)可以推出线上下单。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后,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自动匹配出距离其最近的门店,再由消费者选择自提还是配送,一方面缩短了配送时间;另一方面降低了配送成本。
(3)与第三方物流M行合作。第三方物流等零售商物流体系较完善,拥有相对先进的运输设备,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
5 结 论
本文对生鲜食品供应链中几个关键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些优化策略。这对于控制采购库存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及提高食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从而提高零售商的盈利水平,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条件和掌握资源所限,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在零售商自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方面涉及较少,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所需要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赵光洲,王玉芳,蓝宇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2):37-39.
[2]赵冕.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吴芝新.简析O2O电子商务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73-74.
[4]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98-101.
[5]杨柳.生鲜产品的O2O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5:13-16.
篇5
对零售业过度竞争解释的理论缺陷
中国零售业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
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转变:从生产到流通
中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与增长绩效实证研究
零售商买方势力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中的局部垄断
商业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兼论零售商业模式
商贸探索及流通业创新
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究
汇率传递机制下出口商品策略定价能力研究——来自浙江的经验数据
消费者选择对零供博弈结果的影响——基于心理经济学视角分析
通道费的市场规则:基于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的解释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交易效率、运输成本、产业集群与中心市场生成
浙江商业集群中企业家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成因
流通经营管理与商贸实务
网络“柠檬”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型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
商业业态与专业市场趋同下的新业态探索——以浙中商业业态与义乌专业市场发展为例
商贸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比较分析——以临沂和义乌为例
商业集群、第三产业空间演化与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马氏距离模型的供应链交易成本判别分析
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关于流通渠道中生产商与零售商关系的博弈分析
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PanelData证据
第三方物流的规模经济性和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研究
VMI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日本近铁国际物流公司实施VMI研究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对外开放与国内财富分配不均间的传导机制研究
流通变阵:制造业服务化的突破口——以浙商新模式的探索为例
我国家电连锁企业高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
零售业的公司品牌化趋势——基于英国零售业品牌战略演变分析
基于制度理论的中国B2B模式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探索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
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
百货店业态的服务要素对店铺印象的影响——基于晕轮效应理论的解释
时空协同视角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演进历程分析
统筹城乡商贸发展的路径:产业选择与空间优化
零售商自有品牌及其竞争效应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独资化”倾向: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阐释
WTO后时代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对华投资取向及其精细管理模式的启示
从知识集聚的视角看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篇6
互联网零售渠道的趋势
ebay对淘宝商城的评价是“会增加成本”,这种看待问题的区别源于是否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ebay是想当然这样认为的,但淘宝似乎已经认识到C2C并不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事实上,淘宝网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B2C和C2C混合的模式,似乎用“互联网零售渠道”来定义更为恰当。
淘宝的战略,说到底就是对接阿里巴巴,做销售渠道和零售市场的老大,无论这个零售市场是对于互联网销售渠道还是现代零售渠道而言。
但是,在这个庞大构思的背后,淘宝唯一不可能囊括进的就是强势“品牌商”。无论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它们说到底还是只能在市场营销中扮演渠道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无论在什么年代,强势品牌都不是渠道商和零售商所能控制的,
凡客诚品、LA MIu(兰缪)、Masa Maso(玛萨玛索)这些,与淘宝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自有品牌,自建渠道。尽管这些品牌也完全可能与淘宝合作,但淘宝的销售渠道从来都不是他们的主流。自建品牌,自建网上销售渠道虽然费用高昂,但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品牌商完全依靠淘宝这样的平台肯定是不行的,就像他们不会把自己所有的产品都只放在沃尔玛卖是一个道理。虽然,理论上讲淘宝也完全有能力做类似凡客诚品这样的网站,但它肯定不可能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成为专家。
所以,未来互联网零售渠道的趋势应该是很清楚了。首先是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它主要为中小制造商服务,以商品丰富、价格低廉和便捷取胜。其二是现在不断在兴起的B2C市场,这种市场的趋势也有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商,他们自建品牌,自建网站,自建销售渠道,他们之前的很多品牌营销经验都将对互联网零售渠道的拓展多有帮助,它们显著的特点是细分市场的B2C领导者。第二种是品类零售商,这种早期的模式是当当和卓越,京东商城、新蛋网则比它们显得更为专业,他们专注于诸如家电、消费类电子等一些狭小的领域,它们同样属于细分市场。
没有“互联网企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追问的是互联网的实质。对此至今仍缺乏明确而权威的定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互联网是一种媒介。但互联网具有以前所有媒介都不具有的交互和开放的特性,因此,仅仅是以“互联网企业”来定义一个企业,是相当匠气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介和一种手段。企业依靠这种媒介与否,依靠多少,都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战略,互联网只是为这个战略所服务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点,那么,似乎也可以对互联网的使用成本有重新的认识。实际上,对互联网能降低成本这个概念本身也存在严重的误读。互联网本身的确是低成本的,但使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让大家知晓自己的品牌,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取决于市场。
淘宝之所以把触角深入到线下零售渠道,其本质就在于它的战略乃是要成为中国(或许远景更是世界上)的第一零售平台。这个平台由互联网孕育,但并不局限于互联网,它是在中国制造商和世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凡客诚品们的战略,则是通过互联网塑造一个产品品牌,显然,它源于互联网,但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互联网。互联网本身虽然已经具有强大的功能,而且随着3G的发展,和手机结合之后也将具有更强的移动性。但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它都不可能取代营销的所有要素。
所以,所谓的“线下发展”,都只是这些公司市场营销战略中的一部分,它和这家公司是否是“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们需要更清醒地看到一个在互联网影响下的零售渠道的未来。
淘宝在未来的角色,将更像是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百安居这些零售企业现今所扮演的角色的总和(实在是相当可怕)。从供应商这个层面看,淘宝比之现在的零售企业具有更强大的采购资源,但在模式上将不再是零售企业那种主要依托于大型制造商,而是无数小供应商所构成的“长尾”模式。这是互联网使淘宝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所以,淘宝的真正未来就是新型的垄断性零售商,比现在的沃尔玛、国美这些更要强大上很多倍。果若如此,线下开店对淘宝而言便是十分顺理成章的策略。藉由互联网,淘宝的不同类型的店都将具有更强大的背书和更强的粘度,这种店的运营效率也必然比现在单靠人流量的零售店要强上很多倍。
而凡客诚品们所选择的路径,则更像是在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上所衍生出去的枝蔓。淘宝再强大也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这正是凡客诚品们所存在的理由。他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则是品牌和专业。如果说淘宝将取代现在的批发市场和大卖场的话,那么,凡客诚品们所将取代的,将是现在的专卖店。他们颠覆专卖店的手法和淘宝颠覆现代零售渠道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互联网的长尾特征,以现阶段技术操作技巧较高和推广成本较低的特点,覆盖了传统企业原本难以覆盖的用户群体,藉此突破了常规模式的桎梏。专业B2c市场的下一步也肯定将是发展线下专卖店,而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订单提供商,线下的送货、物流工作将由它们的专卖店去完成,品牌商则专注于品牌的建设和网站的运营。
忘掉互联网的新型营销
所以,电子商务市场的真正趋势即在于“忘掉互联网”,或者说,让互联网更回归于渠道的本质。而我们需要研究的,则是在新渠道产生之下,在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作出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应该作出的改变。即便是以往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技术尚是少数人所能掌握的“高新技术”的时候,称呼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也许是没错的,因为企业的很多商业行为可以利用高技术壁垒来作为保障。但这种壁垒的打破几乎是必然,同时也说明,技术历来都只是商业创新的必然条件,但更重要的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固然要依靠技术,但最重要的,它必须面对消费者,面对市场,它也必须来源于市场。淘宝和凡客诚品们在商业模式和零售渠道上的创新,本质也并非是技术,而是顺应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这才是成为伟大公司所必须具有的经营理念。
篇7
打开网页,关于家得宝退出中国的消息铺天盖地。对于经营6年的中国市场,家得宝说“再见”并不那么轻松。
9月14日,家得宝中国声明称,正式关闭在中国大陆市场仅余的7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7家门店分别包括位于天津的4家门店、西安的2家门店,以及郑州的1家门店。
“关闭门店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家得宝中国公司关闭了所有在华12家门店后,家得宝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布莱克回应。
这意味着这家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已完全消退6年前成功入华时的那股霸气和雄风,用“0”给中国市场画上了句号。
不过,家得宝公司并未表达全面撤离中国市场的意愿。弗兰克·布莱克表示,在过去的6年中,我们在中国市场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会将我们的中国经验应用到新的业务领域。
有业内人士分析,家得宝退出中国并不意外,这与家居建材的超市销售业态有关,在中国,超市销售业态与传统的家居消费模式是相悖的。
为何逆风逆水
这个美国大佬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是收购之后的后遗症?还是商业模式有问题?需要从其发展脉络中厘清。
2006年,家得宝以超过1亿美元收购天津家世界12家分店,成功登陆中国市场。1年后,家得宝在天津、西安、郑州等城市的所有分店陆续开业。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背离的是,家得宝门店并未在中国遍地开花,而是从2009年起便走上了“门店瘦身”的道路。
有媒体报道,2008年,家得宝青岛店销售额是9967万,毛利润近1800万元。但增值税、房租、人力成本、电费等运营成本几乎占到利润的一半,盈利空间非常有限。据家得宝内部人士透露,除天津友谊路店和西安莲湖店,家得宝其他在华门店均处于亏损状态,即便是处在中上游的青岛店,也在盈亏线边缘徘徊。
在家得宝,高管流动从未停止过,这也是造成家得宝根基不稳的原因之一。过去6年间,家得宝在中国市场零售业务板块三度更换中国区总裁。陈耀东、全国珊、周雷蒙先后在中国区总裁职位上指点江山,他们曾开创新模式,进行现代化管理。管理的结果却是:人力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经营成本不断上升。
“两年一次的总裁更换显示,家得宝的中国领导者,并未给予美国总部满意的答卷。至于关店、减员等单纯的粉饰财务数据做法几乎用尽之后,家得宝还是对中国市场无解。”家得宝前任部门总监说。
门店亏损,经营成本高,让家得宝美国总部同样叹息,尽早关店成为无奈之举。
在中国市场失意,在国外市场得意。家得宝在国外其他市场尝试颇为成功。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家得宝全球门店数达2248家,2011财年,家得宝的销售额达704亿美元,盈利达到39亿美元。
商业模式失败
家得宝公司授权新闻发言人栾晓菲称,家得宝“水土不服”是因为商业模式。
有资料显示,家得宝是家装DIY的鼻祖。家得宝在美国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DIY理念的提出和全面实行。
在美国,家得宝服务的营销理念值得同行称道。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特征和新的消费需求,家得宝在中心城市成立了以设计为主导,以BIY(自己买建材,请专业人士施工)为特征中心店。
针对白领人群,家得宝开设了结合综合仓储与设计中心特点的新型门店。这些门店更注重设计,运用展览会中的很多要素,注重实用的建材基础类商品,以品类集约的方式展现,透出新经济时代的时尚感。
对于消费习惯不同的中国人而言,这种完全实现家装的理念行不通。中国人打造自己的美巢时,依托装修公司提供全程的服务,包括设计、送货、安装、使用、售后。相比之下,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本土传统的家居商场倡导“一站式购齐”的理念,带给消费者便捷的购物体验。
其实,家得宝进入中国后也在创新商业模式,推出“社区订货、门店采购“的营销模式。在西安门店,家得宝采取了在社区订货、在门店采购的社区门店营销模式,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但是,在该模式推出不到一年之后,就没有声音了。
家得宝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全球采购。全球采购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沃尔玛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可这一点在中国却无法实现。
在中国,中国的家居建材商品种类最多,价格便宜。而家得宝所赖以成功的全球采购优势在中国却成为其劣势。
郑州家得宝一位负责人透露,同样一款芯板,家得宝的售价高达100元,而批发市场的价格不足50元。消费者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在购买时很难区分同款产品质量的好坏。这样,家得宝就没有市场优势了。
商业模式的失败,使得家得宝公司尝到苦果。近日,家得宝公司坦承,关店工作预计将使公司在2012年第三季度承担约为1.6亿美元的税后费用,而2006年收购家世界家居门店之时,家得宝付出的代价也高达1亿美元。
尝试触网转型
惨淡退出中国市场,家得宝并不甘心。在众多质疑声中,家得宝尝试寻找新的绿洲。
将公司的业务重点转向专业零售店和网上销售。
有消息称,家得宝公司将保留团队,专注于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其在天津开设的两家专业零售店——分别为涂料地板、典藏家居专卖店将继续经营。目前,公司正在与多家中国领先的电商商谈合作事宜。
家得宝所谓的“新商业模式”,包括线下和线上业务。线下,指继续经营最近在天津开设的两家专业零售店;线上则是大部分家居超市普遍尝试的电商模式。
然而,对于家得宝中国正在触网这一举动,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在电商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家得宝进入无疑是一次冒险。
提到实业进军电商领域,不得不提到全球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它触网是在经营不景气时的出路。在家得宝宣布关闭在华门店之前,2011年2月关闭了在华的所有门店。今年7月,百思买宣布其重返中国市场的最新策略:通过与家电电商合作开设的网店,正式回归内地市场。它的转型是否成功,有待市场检验。
对家居卖场而言,虽然线上销售的优势很明显,能够通过有效降低经营成本而降低售价。但是,网络销售先天具有劣势,目前家居网店最大的优势还是低价折扣,但正因低价往往会直接冲击家居企业原有的实体店销售渠道。
篇8
我们对目前全球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概念店和创新零售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同时又互补的零售趋势;
美国,正在兴起以下4种零售模式:
“超级零售商”。如沃尔玛以低价策略和齐全的产品种类来控制市场的模式:
“一站式”。解决方案商店像家得宝(Home Deport)拥有家庭装潢所需的所有产品,他们通过规模,产品种类,价格和服务向各种需求提供类别齐全的解决方案,小型专业店将被取而代之;
“生活方式”店。像Urban Outfitters,不但为他们的消费者提品,也提供如何生活的概念和创意;
网上门店。像Amazon通过电子商务通路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在日本,零售商正渐渐担负起厂商的职能:从事服装或消费品销售的各种零售商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价值链以达到整合生产环节的目的。如Muji(无印良品),Uniqlo(优衣库),Askul和Otsuka Kaqu等日本专业的服装自有品牌零售商们;反之亦然,欧洲厂商正逐渐转变为零售商,例如Zara、Bata、Conforama这样的制造商,目前都拥有广泛的品牌认知度,这些都是制造商向价值链下游延伸的结果。
中国的“混合型”模式
中国属于“混合型”模式,中国经济目前正以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进行中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成熟经济体系下逐步进化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正因如此,在中国先进的创新概念,技术解决方案,工作习惯和传统的各种模式将并存。
在零售业,我们认为这种“混合模式”,是由“西方”模式与中国现况融合的结果。百货商店在中国出现已久,第一家(哈尔滨秋林公司)于1890年开业,之后,中国的零售模式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经济令世人瞩目地发展使其零售业在10年间经历了激变式的增长。从1992到1997,百货店的数量有近10倍的提高,销售点从100个激增到1000个,并在1997~2000间又翻了一番。这样的增长率使相应的专业零售管理技能无法按其自然的速度逐步提高。
基于这一状况零售商避免担负购买和再销售的责任,并逐步演变成一种和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托卖”模式,也就是商店不需要为商品承担责任,厂商将为其在商店里拥有的销售面积支付一定的费用,并上交以销售额为基数的提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零售商正逐步变成以出租商业区域为业务的地产商。
巨大的渠道权和高额的入场费使厂商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成功的品牌厂商(像海尔等),开始尝试通过开设自营或加盟连锁店发展自有零售渠道,或者对新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终端进行直接管控,目前看来这种方式发展颇快。
以上情况的综合结果是,在短期内零售业形成了跳跃性的模式,厂商正在转变成零售商,零售商则将演变成地产商,总之,中国的分销模式正在经历着激烈的变化,并有着这样一些主要的趋势:
超级卖场发展和卖场集中化;
全球超级零售商的进入和发展(例如:家乐福,沃尔玛和麦德龙);
本地和国际专业单品牌连锁店的发展(例如:李宁);
超级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如更新后的上海新世界是个拥有商店,影院,餐馆和溜冰场的大型购物娱乐中心,将“一站式商店”的解决方案变成了“一站式商城”的商业模式;
新模式包括集中销售奢侈品牌的高档多品牌零售模式(如外滩3号的2楼);生活时尚零售店“逸飞之家”,在文化多元的新天地里,开始将其产品进行延伸,从服装到家具甚至到礼品等等。
当制造商变成零售商
创新在零售市场上层出不穷,并改变着渠道模式;商业正通过对新概念的创造让消费活动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对价值链不断整合降低产品价格。这样的变化使厂商创造并管理长期竞争力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成功的增长方向,企业需要勇气重审其战略。即使不是所有的厂商都将变成零售商,他们也不得不从零售角度对企业战略重新思考。有3种向零售发展的方式。
类型一:还没有建立品牌策略的公司。这类公司总是被动的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寻找竞争优势;公司必须将自身变成领导品牌们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和他们建立一种以服务质量为基础,以通过终端产品赢得消费者为目标的伙伴关系。
类型二:有着品牌策略的公司。这些公司需要和零售商,尤其是和国际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在零售终端上,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服务”,零售商以这样的“服务”来促进自身的商业发展。品牌为了在终端获取货架和展示位置,就必须有着优秀的业绩表现:这意味着,除了生产角色,厂商需要更好的发展零售商所备有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篇9
关键词:零售银行;商业模式;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19-05
一、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1.满意的客户成为行业最稀缺的资源。
随着零售银行市场趋于透明化,客户群逐渐成熟老练,谈判能力更强,价格敏感性更高,忠诚度较低,零售银行业的价值诉求正在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一旦客户觉得被忽视,愿意转换机构,直到对金融需求和服务完全满意为止。同时,许多客户已经从拥有一家关系银行变为拥有多家银行关系,那些“高净值”客户很容易将其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而且所转移的业务边际利润相对较高,如定期存款、经纪账户、投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而现金账户之类的少有利润的业务则保留在最初的银行中。因此,在这种买方市场中,行业最稀缺的资源是满意的客户。
现有客户资源对于零售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至关紧要,反过来,如果客户流向竞争对手,初始银行所有支出的成本更大。有研究表明,欧洲普通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每增加一年,就等于增加了450欧元的净现值。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策略必须多考虑客户保持率问题,视客户满意度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绩效指标。
2.价值创造由“后台”向“前台”转移。
现代零售银行的价值创造重心正在转变为最接近客户的活动:销售和分销,除了提供内部开发的产品以外,还提供某些外部机构生产的多样化产品,其中外部机构生产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趋势反映了传统银行范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客户与传统上是生产者和分销者角色的银行之间的双边关系正在让位于客户、生产者与独立金融咨询人和房贷经纪人等的其他竞争者之间的三重安排,这种多边关系也逐渐扩展到较宽的客户群中,通常也包括独立的IT平台提供者。这种演进将支持那些竭力开发其分销“平台”且在客户心目中创造了一种独特诉求的提供者,这使银行不仅要与同业竞争,也要与基本活动是分销职能的独立金融咨询人和专业经纪人以及IT服务提供者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价值转向前台,银行需要削减后台成本。在集中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定位于共享业务(如外部采购和交易过程)的新事业单位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帮助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获得规模经济,以及在那些价值重心正在转移的领域中减少成本。
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伙伴分享更多收入,这成为零售银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这预示着银行追求更广泛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生产与分销已经开始明显分离,零售银行需要在生产和分销两个环节之间进行慎重抉择:是专注于生产,还是集中于分销;或者继续拥有两项职能。长期看来,零售银行最大的优势来源是其客户的特许价值,它们需要寻求多种深化“钱包份额”(share of wallet)的方式,保留客户且提供与客户价值相当的服务水平。
3.信息技术成为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技术进步所造就的廉价、及时、容易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已经侵蚀了传统信息所有者所具有的优势,信息处理能力和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改变了当代银行业的规模、范围和经济状态。同时,信息技术投入在银行运营费用中的比重大幅增加,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一些技术供应商,大量的资金将投入用于从更新高端的特殊交易平台到普通的ATM设备等项目。比如,惠普公司用6套先进设备替换全球85个数据中心的计划将耗资10亿美元,而摩根大通银行单用于检修网络的费用就是前者的两倍,此外,它还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在2008年前将目前全球90个数据中心减少到30个。
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就是要从每个客户身上获得最多的利润使客户在较短时间中拥有产品。银行在开发新产品和销售服务上的信息技术投资,能扩大产品生产和分销渠道的力量,更快更精确地向目标客户推销新业务。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例,其零售银行业务占到全部利润的50%,从事信息技术研发和维护工作的员工达到2万多名,年度预算高达7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的Blink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一下,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而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银行竞争焦点正在由基于累积的存量或在一段时间中提供收入(通常为利率收入)的一端,向基于产生流量或在特定时间点赚取费用或手续费的交易的一端倾斜。这种价值创造由“存量”向“流量”的转换对银行基础结构提出了高要求,银行需要对IT系统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从而能够有效处理账户交易的繁重负担。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的技术使用者和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界线与力量均势正
在发生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供应商的市场价值大增,许多供应商现在有很高的消费者知名度,以至于它们与金融机构的合资企业在吸引消费者上取得了真正的均衡。
以上三大动态性变化对零售银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含意,正在重塑零售银行价值链体系,造成传统零售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收入和利润压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传统零售银行必须设计最优的管理模式和途径且从中获利。
二、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一个价值链分析视角
1.零售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型谱。
在工商企业成长过程中,外包促成了高效率,允许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集中于优势业务和客户最看重的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工业企业开展了集中于核心业务、将辅助服务外包的活动,已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零售银行业顺应这种潮流的行动比较缓慢,有相当一部分的零售银行仍然积极参与行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有文献表明,缺乏专业化和集中性是造成许多零售银行绩效表现一般的原因所在。
通常,银行业务价值链包括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两大块,其中基本业务活动又包括资金来源、市场营销以及服务提供和资金运用;辅助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营销渠道和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渠道为王”、“流程银行”、分销一体化、“技术立行”和“技术银行”等概念和说法十分盛行,加上商业银行为了建立客户导向的组织模式而开展的流程重组,所以目前普遍将零售银行业务价值链在纵向上分成三大环节(图1):首先是产品开发环节;其次是与客户接触的“客户界面”活动(也称为分销),包括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建设、分销合作和在销售点与客户的所有互动活动等;其中还包括客户管理,亦即向现有客户销售附加产品的全部工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基础结构,这又由两部分构成:交易/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通过将价值链的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组合,零售银行可以构建七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表1):模式1单指产品开发环节;模式2单指客户界面环节;模式3单指基础结构环节;模式4由产品开发和客户界面两个环节组成;模式5由产品开发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7
包括了价值链的全部三个环节。
图1零售银行业的价值链
表1零售银行业可能的商业模式
2.可行的零售银行商业模式。
银行市场体系正变得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既给零售银行再造创造了机会,也给市场竞争增加了新的挑战。对于多数零售银行而言,实现更高绩效、专注于股东价值以及应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需要摈弃“无所不能”的商业模式,聚焦于特定价值链环节、更加专业化,而那些缺乏一种明显集中导向且从而少有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不会成功。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构成,两个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少有协同,因而不能保证模式6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种“夹在中间”的战略安排,长远看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模式7描述了当今的“全能零售银行”,该模式只适合于少数竞争者,集中性缺乏将使多数这些“全能零售银行”缺乏竞争力。“全能零售银行”的主要优势是强化销售管理,向客户推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有时高达7-8种,典型机构是英国汇丰集团、美国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和欧洲富通集团(Fortis),它们都是“全能零售银行”,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在批发金融和零售金融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存在以及超强的产品/服务送达能力,典型机构是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等。。而其他的五种商业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过程中都证明是可行的(表2)。
表2可行的零售银行模式
(1)产品开发者。零售银行可以提供内部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换言之,零售银行不必要生产所有类型产品,可以外包专用化产品给
专业产品开发商,比如税收驱动投资或退休计划等的比较精细、工程化的投资产品,而专门从事产品开发的机构就是模式l所指向的“产品开发者”。在标准产品领域中,如支票和储蓄账户、透支和消费信贷、信用卡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的交易,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新产品需求,从而产品开发环节分拆成为一种独立而专门的事业不太可行。专用化产品情况则不同。为了重复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零售银行可以同时推出不同产品作为众多产品系列。因为专门产品的需求是比较多的,且这些产品的开发过程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产品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可行的。
(2)分销者。那些聚焦于客户界面的零售银行,亦即模式2中的“分销者”,基本上都是可能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零售银行正是定位于客户层面。就像其他市场一样,采取“分销者”模式的零售银行竞争者按照市场定位分成两种形式:定位于大众市场和定位于特定间隙市场,这两种竞争者都有很大发展空间。选择大众市场的竞争者提供广泛范围的产品且努力通过价格、便利性或者质量属性获得突出的表现,从而具有三种具体形式:价格领导者、便利性领导者和质量领导者(“质量”目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优质的服务、创新的领导力或者消费者可感知
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间隙市场竞争者,他们定位于较小范围的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强调技术深度而非产品线宽度或范围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零售银行市场中,以上所有类型的竞争者例子已经出现,即价格领导者(Aldi Banks)、便利性领导者(麦当劳银行)、质量领导者(Delicatessen银行)以及间隙市场竞争者(Fur-Hats-Are-Us银行)。
许多大型零售商就是这里所说的“分销者”模式,它们主营业务不赢利,但正是因为银行(金融)业务获利,才促成整个公司获利。例如,美国西尔斯(Sears)的信用卡公司Discover;日本零售商大荣株式会社(The Daiei Inc)通过信用卡业务获得大量盈利以往大型零售商允许自设银行,也就是成立产业银行(industrial banks)或产业贷款机构(industrial loar corporation),实际操作上非常容易。理论上,这类银行有助于商业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低价格和多样化选择。但是,由于涉及到对这些“混业”集团的监管问题,零售商自办银行目前不太不现实,国际范围内对零售商新设立银行比较慎重,如美国最近就阻止沃尔玛超市设立银行。相比而言,允许超市或零售百货商与商业银行合作搞连锁经营更容易为监管者和公众所接受。。
为了完全集中于核心事业或业务,“分销者”必须尽可能多地外包非客户接触的活动和流程,定位于市场营销、品牌构建、销售和客户管理。理想中的这些“分销者”不仅外包一部分非核心的流程(仍然需要参与其协调管理活动),而且将整个银行流程外包给其他在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德士古个人金融(Tesco Personal Finance,TPF)是苏格兰皇家银行(RBoS)与德士古零售商的一家合资公司,TPF是直接在客户界面的竞争者,RBoS是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提供实际银行服务,而英国保险公司和诺威治联合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提供实际保险产品。第二类竞争者可以外包传统的可在外部生产的交易活动,诸如转移、清算和结算、托管和IT基础结构,实际上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也应该如此。RBoS就是这类竞争者,RBoS的价值增加是协调不同外包交易与留在内部的产品和服务(如现金账户管理和信用处理),且为TPF“商店前台”提供一种无缝连接界面。
(3)管理者。随着零售银行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新整合,采取模式3的竞争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发展和深化,市场上有许多交易和行政管理的“管理者”例子。由于交易和行政管理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同时,该环节通常不被视为决定银行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能力或战略资产,这部分非客户接触活动理所当然是外包活动的首要选择。事实上,零售银行业现有外包活动几乎都是发生在这一环节,存在一些专业化金融公司,特别是聚焦于交易服务方面,如全球最大的托管人美国道富公司(State Street)管理了约15%的全球有价证券。许多专业化的IT或辅助支持服务提供商,则是传统非金融机构,比如IBM在2000年至2002年中包了几大金融机构的IT运作职能,其首笔金融IT外包项目是在1991年与美国大陆银行签订的协议,大陆银行则是第一家“专注于资金”的银行。银行增加IT外包业务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降低,而专业技能、流程技术、优质技术资源以及集中于核心业务的能力得以提升。
(4)客户专家与工程师。模式4和模式5属于由两个价值链环节结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它们都允许更好地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或者使银行获得更高效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模式4整合了客户界面活动和产品开发,该模式对那些定位于特殊目标群体的竞争者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客户专家”为其客户开发特定产品,将显著改善客户中心的商业模式。UPS是典型的“客户专家”模式,它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在2001年5月5日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资本子公司,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物流行业背景和知
识、客户优势结合银行产品的模式,使其跻身于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同样,模式5的“工程师”集中于交易和产品开发的组合,能够取得可观的范围经济。这些竞争者将通过其集中于交易而获得的交易和潜在客户偏好的详细知识,从而开发更好的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或更易于生产的产品。
3.推进专业化的路径安排。
从市场发展来看,以上所有的成功专业化竞争者将构成一种由相互外包/内包关系连结而成的公司网络,共同组成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至于零售银行从“全能”商业模式转型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成功模式的路径安排,国际最佳实践做法为:首先,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商业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其次,目标商业系统必须围绕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最后,现行业务系统必须通过内外部转型相结合,再造为未来形式。“外部转型”指诸如收购、合并、合资或者剥离等形式的交易,而“内部转型”指改变内部流程、结构和银行的思维模式。在这转型过程中,未来组织、结构、流程和定位不必与现行业务流程或结构妥协,只有长期而明确地维护所选择的专业化、集中化策略,且整体运作围绕该策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竞争者方可获得一种进退有据的市场地位。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发展的启示
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各家银行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全线铺开,少有重点和优先安排。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零售银行价值链也会与发达国家一样,有一种解构和重新整合的要求,而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也要求国内零售银行市场机构分布呈现像发达市场一样的网络结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产品创新、信息技术等基础结构建设方面投入日益增多,客户界面创新相对更为活跃,特别是近年来其他行业和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由此导致了在客户界面环节,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客户界面环节实际上已开始出现与生产和基础设施环节相分离的局面。因此,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当前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支持发展一些“全能零售银行”。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中短期内没有业务外包的动力也无此必要,应该先发展成为“全能零售银行”,再进而成为“全能银行”。当然,从“全能零售银行”向“全能银行”跨越,必须要有强大的批发金融业务,特别是一个大投行业务,这正是美国银行(BoA)、汇丰集团(HSBC)和苏格兰银行(RBS)等国际领先“全能零售银行”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但是,这十七家商业银行需要与其他银行及非银行机构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合作,在价值链的三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特别是与那些具有渠道优势的机构结成策略联盟。
2.培育零售银行业的“产品生产者”。
在市场营销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组合中,产品创新是市场成熟和机构发展进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各类金融人才和专家的增多,市场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增多,市场秩序的完善,国外先进金融产品设计技术的引进和扩散,所以基本具备了设立各类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能力的专业化金融公司――“产品生产者”,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要素升级乃至整个金融业升级。
3.鼓励更多“分销者”的出现。
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宜定位于“分销者”模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应该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境地,其理想目标是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从而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这主要因为,这些银行既无力在IT等基础结构方面大量投资,又不具有强大的产品创新实力,可用竞争优势只能是在特定市场中的关系管理和销售力量,因而相当长时间内其发展模式应该是“分销者”。同时,允许部分在客户界面具有优势的非金融机构,如在渠道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超市,在产品层面上与银行合作,向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它们通过资本纽带,以与银行合资的形式介入零售银行业价值链中,发展成为零售银行业的“分销者”模式,参与整个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4.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的“管理者”模式。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定位于“管理者”模式的商业银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美国道富银行那样的“管理者”,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系统,并实现先进技术与业务发展有序结合和良性互动。这里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和交易优势的非银行机构发展成为这种结构模式,承接商业银行的零售外包业务。最后,不排除将来市场上出现一些由价值链上两个环节组成的竞争者,即“客户专家”和“工程师”,这些模式都是零售银行市场分化和整合的结果,都能降级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莉.全球化和网络化下的金融服务革命[J].上海金融,2005;6
[2]杜红权等.我国开展“物流银行”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金融,2005;6
[3]玛拉・德尔・霍瓦内西恩,毛小菁译.技术银行.商业周刊(中文版)[J].2006;8
[4]Jordi Canals.Compef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3,pp98-200
[5][英]迪万纳著,覃东海等译.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向客户传递价值.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6][英]马克・卡灵顿等,何瑛译.银行革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篇10
关键词:直销模式;电子商务;零售商;空间组织;区域化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网上零售市场的的交易规模达到18511亿元,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211亿元,同比增长49.7%。其中,天猫电商平台总的成交额为7630亿元,京东的商品交易额达到2602亿元,当当交易额达到了142.43亿元。本文通过收集并研究天猫、京东、当当等网上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初步讨论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及影响企业区域和内部空间组织布局的影响因素。文章研究表明,在网上零售企业的线上交易中地理因素和地理过程是影响网上零售企业销售额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层面。网上零售企业的扩张遵循等级式发展的路径,对企业线上交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支付手段的完善程度,然而这些基础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规模和覆盖范围。信息化促使零售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一趋势可能会重塑网上零售业的空间组织,网上零售业作为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产物,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组织形式与特征必然会受到互联网经济的深刻影响。
一、传统零售企业的网上零售直销模式研究
近几年,网络购物借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电子交易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和接受,从而促使我国传统零售企业开拓网上零售交易市场,带动传统零售业的商品远优于的销售模式和空间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改变零售业原有的产业运行格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零售企业原有的生产网络和消费网络之间的连接距离,使得零售企业可以跳过层层的产品中间商直接将商品或者服务销售给消费者。
目前,通过对我国众多零售企业的实践总结可以将企业网上零售的直销模式分为三种,分为实体店铺为基础的营销网络、自建物流的直销营销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变得可行,进而带来传统零售企业的商业运作方式发生改变。首先,针对一些拥有自身品牌效应和顾客忠诚度的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往往会采用线上和线下交易相互融合发展的商品运作模式,将电子商务和实体的零售店铺相结合,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网络渠道,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为零售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对于一些没有实体店铺的网上零售商,由于缺乏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企业只能通过多样化产品种类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获得一定的顾客忠诚度和市场份额。一些小型的零售商由于自身企业的能力有限只能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订货和顾客管理的功能,而商品的传递库存、订单和发货等服务只能借助第三方物流。
二、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格局研究
1.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网上零售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业电子商务进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的阶段,利用电商平台采用新型模式、新特征来增加。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8211亿元,同比增长49.7%。同时,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10.6%,2013年达到8.0%,同比增长32.5%。其中,天猫平台总成交额达到7630亿元,占据2014年B2C交易市场份额的59.3%;京东全年交易总额达到2602亿元,占据2014年B2C市场份额的20.2%;苏宁线上交易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达到257.91亿元,占据2014年B2C市场份额的3.1%。各大网上零售电商平台的具体交易信息如图所示:
2.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影响因素
在直销模式下,网上零售业的服务范围比其它一些通过中间商销售商品的企业更为广泛,从而促使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迅速扩张。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及个人特点。首先,近些年来,尽管零售电商逐渐探索海外市场,在国外交易市场挂牌上市,但目前来看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服务范围主要是以国内零售市场为主。其次,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商品业务所及的地域范围受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网上零售业务覆盖区域的空间扩散能力受区域内的物流配送能力、消费习惯和文化等诸多区域性的因素限制,这就使得网上零售的直销经营模式受到阻碍,不能实现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无障碍”交易,将零售商的服务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第三,网上零售业的业务空间布局呈现等级式特征,通常表现在网上零售的商品和服务从大城市逐渐向小城市扩散,主要是由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城市化程度较低的边缘性地区扩散。这种网上零售企业等级式空间特征产生主要是因为城市之间的资源分布和信息基础设施不平衡、各城市居民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接受程度不同以及城市内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的差异这三个因素。
我国网上零售企业采取直销模式,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直接达成交易,无论是企业采取实体店结合式营销还是自建或是借助第三方物流等直销模式,影响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分布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流对网上零售企业空间扩张的推动力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网上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零售商品的消费习惯、消费文化、审美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会阻碍网上零售市场空间组织的布局,从而抑制零售企业的市场规模的扩张。第二,网上零售企业的商品种类对企业的空间组织发展趋势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对于一些虚拟式的数字化商品和服务,网上零售交易能够在网上直接完成,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网上零售企业的业务空间发展;对于需要进行实物交付的一般化零售商品,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范围会受到物流配送水平的限制,进而影响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分布。第三,直销模式下网上零售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区域内信息配套设施水平的制约,跨区域的网上零售直销经营受制于目标消费者对信息配套设施的支持度和接受水平,因此解决网络支付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网上零售企业空间组织发展的关键。第四,网上零售企业直销模式下的仓储模式影响企业商品的销售规模,区位因素造成的网上零售商运行成本会影响网上零售商因不同的地理位置选取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因此不同的商品仓储和物流配送方式成为制约不同企业空间组织和市场扩张的战略因素。
三、案例研究:天猫商城
1.天猫商城的基本情况
我国网上零售企业的线上或线下业务都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区域分布的规律,空间区域内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与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企业在空间上的组织分布。以下以天猫商城为例,从天猫商城内的零售企业内部的空间组织着手,探讨天猫商城的组织分布特征。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指的是企业拥有功能性单位的数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网上零售企业成为典型的新兴企业模式,其中没有实体店铺的纯鼠标类的网上零售企业更是具有现在网络购物的时代特征,这类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形态与内部组织结构、零售企业的扩张性战略以及企业的产业链都会受到电子化信息时代的影响。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在中国B2C开放平台式与自营销售的网络零售市场上,天猫排名第一,占据59.3%的市场份额,京东商城排名第二,占据20.2%的市场份额,苏宁易购名列第三,占3.1%的份额。天猫商城是典型的纯鼠标式的网上零售企业,至今没有开设实体性店铺。2008年天猫商城建立以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商品零售网站,天猫商城成为B2C的虚拟再现。2014年2月19日,阿里集团宣布天猫国际正式上线,为国内的消费者提供海外直购的进口商品,2014年11月11日全天,天猫商品交易额达到571亿,超过500亿元的交易目标约14.2%,订单总量约为2.79亿。其中,利用无线端达成的成交额为243.3亿,占总交易额比重的42.6%,其中,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为3万件的海外国际商品参与销售,202个国家或地区的参与用户达成商品的交易。
2.天猫商城的空间组织特征
首先,天猫商城的目标消费者的分布范围是没有地域限制的,网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选择零售商品、提交订单、进行网上支付,然后商家通过自建的或第三方物流进行选择性送货与发货。尽管天猫国际已经正式上线,但由于不同国家市场价格差异与地区配送能力的限制,使得天猫商城目前的主要营业额仍然集中在中国大陆各地区,可以看出天猫商城在跨国的购物成本、区域之间的配送能力和国际上差异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还需要一定的发展才能真正打入国际零售市场。
其次,天猫商城的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式的特点。天猫商城的总部设在杭州,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分公司,将全国分为华北、华东等服务区域,覆盖全国,各天猫分公司同时拥有独立营销、产品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与此同时,各分公司的信息系统是相互联系和互相联通的,合理为目标消费者选择发货服务区,以较快的物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天猫商城作为一种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企业,在企业的空间扩张和业务的分散方面具有等级式特征,企业的空间业务分布主要是立足于经济发达的大区域,由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逐步向周围一线和二线城市扩张。从天猫商城的业务区域范围来看,天猫商城的扩张版图已经覆盖了一二线城市,并已经逐步转移向三线以及农村零售市场。
3.影响天猫商城的空间组织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猫商城空间组织受区域性信息配套设施、物流配送成本、消费者区域化文化和商品类别等的限制越来越大。这些限制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天猫商城借助网络信息与用户达成交易,因此信息的流动会成为制约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主要因素,天猫商城的城市服务主要分布在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西北一些较落后的服务分公司较少,使得天猫商城的业务成交量多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东西部业务分部的严重不平衡;第二,天猫商城中的零售业的商品分销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品物流配送服务和仓储中心等,这就使得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制约企业业务扩张的主要因素;第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天猫商城的多元化商品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优化天猫商城的商品种类成为企业不断开拓网络零售市场的主要手段。
四、小结
零售企业的商业活动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一直以来是经济中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新兴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网络购物对零售业的商品价值链、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企业的空间组织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上零售企业这种能够越来越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新兴商业形态能够对企业规模式生产造成重塑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使得零售企业在业务范围上能够跨越地界,实现零售商的无界式发展,使得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呈现空间分布的等级式特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朝举,谢汉池.网络销售冲击下传统零售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3(33).
- 上一篇:互联网医药前景
- 下一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