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篇1

2013年1月10日,新闻出版界一行19人飞抵纽约,参加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学院主办的数字与网络出版研讨班(The Challenge of Digital and Online Publishing Management Seminar)。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出版培训项目的主任是罗伯特·班奇(Robert E.Baenach)教授,他有35年的出版从业经验,曾任斯普林格出版公司纽约分公司总裁、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市场部副总裁。退休前担任纽约大学出版中心主任。出版培训项目已经开设过出版高级管理、出版法与版权、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印刷与出版、数字出版等内容的培训。本期研讨班19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出版公司、杂志社、报社,研讨班由美国一些著名出版机构的负责人、资深出版人讲授,内容涉及美国各个出版门类数字化转型的状况、发展趋势、出版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网络营销等等。本系列文章是研讨班部分讲座内容的介绍。

《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数字传媒技术高级主管大卫·鲁比尼(David Roubini)演讲的题目是:技术对出版业的推动和影响(The Impact ofTechnologies aS a Change Driver and Enabler in thePublishing Industry)。

大卫·鲁比尼讲了四点:

技术变革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出版业细分市场的变化;

移动技术的影响;

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大卫·鲁比尼关于商业模式的分析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虽然他对杂志业务关注多一些,但有些商业模式并不局限于杂志出版,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出版门类。

1.技术变革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对所有的产业都带来了影响,但给出版传媒业带来的技术革新和解构最为显著,出版从业者必须关注下面几个核心问题:

产生数字化革命有哪些技术原因?

大众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消费方面的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

数字化变革对出版业各细分市场有什么样的冲击?

数字化变革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

(1)消费者使用媒体习惯的变化(图1)

由图1可见,美国成人平均每天花费在移动终端的时间在快速增长(2008-2011年3年时间里增长了27%),而报纸、杂志和广播正在失去市场。

(2)网络和数字内容的特性

网络连接着众多的个人和机构,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出版者;

网络极大地加快了内容的产生、获取和传播;

数字内容不受物理载体的限制;

数字内容不受固定出版周期的制约,

数字内容并不一定要从原始渠道获得;

数字内容往往通过集体贡献而完善,许多内容可以由用户产生;

可以根据环境、地理位置、个体偏好的不同,对数字内容进行重组、包装,形成新的内容。

2.出版业细分市场的变化

虽然所有的出版门类都受到了数字化的冲击,但数字化对各细分市场的影响程度却不尽相同。

(1)百科全书出版

百科全书是受到数字化冲击最大的一个出版门类。互联网的速度和连通性使研究方式和信息的存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搜索引擎取代了传统的编目和索引体系,维基百科已经让纸质百科全书显得不合时宜,尽管维基百科问世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大英百科全书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创造了年销售12万套的辉煌,2012年却不得不停止纸质版的发行。不仅传统的纸质出版一败涂地,微软公司1993年开发的PC电子版也不得不于2008年关闭。

(2)报纸出版

我们已经步入这样一个时代:数字化的新闻24小时轮轴转,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短。

新闻的原始出处和载体越来越不重要;

新闻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和微博增长迅速;

报纸广告客源流失,现金流萎缩;

类似《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品牌报纸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不得不开拓移动、平板和网络电视这样的分销渠道,并以深度报道和深度分析赢得读者。

(3)消费类杂志

新闻类的纸质刊物受到的冲击最大,《新闻周刊》(Newsweek)纸本刊的结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在网络时代,它的名字就已经宣告了其纸本刊的死刑。《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也在进行整体改造,重新设计赢利模式。

非新闻类杂志的时效性要弱一些,这些杂志的品牌认知度和读者忠诚度使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闻类报刊的厄运——读者可以随随便便地流向它们的替代品。

平板电脑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可以由此吸引年轻人,扩大读者群。

数字报刊亭(Apple,Google,Amazon,B&N,Zinio)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催生了电子版杂志的热潮。2012年电子版杂志达到9000种,超过一半的电子版杂志是2012年当年创生的。

数字化杂志生成工具的种类正趋于统一(如AdobeDPS),主流平台操作系统是iOS和Android,HTML5文件格式因其可以一次性满足不同终端的使用需要(不必为不同的平台单做)而被广泛采用。

(4)教科书

关于教材出版有专题介绍,此处略过。

3.移动技术的影响

移动电话和APP用户的增长是全球性和全年龄段的;

移动和平板有融合的趋势;

移动技术的特色有:携带方便、可进行方位识别、有社交互动功能、可呈现丰富内容,这些特色驱使出版商去创造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个性化内容;

云技术为上述内容的传递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4.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是最让人迷惑的问题,业内有专家认为,广告将是数字出版的产业的经济基础。这让人深感不安,笔者曾撰文指出:如果不能靠内容赢利,数字出版就等于没有灵魂。从大卫·鲁比尼的演讲中我们很高兴地得出结论:单纯依托广告的数字出版行业赢利模式从来没有形成,将来也不会存在,免费的优质内容将越来越少,新的赢利模式正走向成熟!

大卫·鲁比尼介绍美国数字出版的赢利手段有下面几种(主要针对杂志,但有些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门类):

(1)电子订阅

这是与纸本刊物订阅最接近的一种方式,常用于期刊电子版的订阅。有些杂志可以捆绑订阅,只收一次费用,让读者获得纸本和各种平台电子版的使用权。

(2)付费墙(paywall)模式

读者可以免费阅读一定量的电子文档,如10篇文章,超过限量继续阅读才开始收费,也就是说,读者撞到付费墙之前是免费的,要越过付费墙,更多地阅读就需要付费。付费墙的模式既可以不牺牲客户流量,以留住广告客源,又能有效地区分出最忠诚的付费客户,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付费服务。美国目前有41%的出版商采取付费墙模式(图2),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付费墙是基于细致的客户阅读分析数据而划定的,付费读者—般为浏览者总数的10%。国内有些网站事实上已经采用付费墙模式,只是付费墙很靠前,对聚人气有不利影响。

(3)关键文章付费

容易理解,不多叙述。

(4)转介收费(referral fees)

读者通过你方网站进入第三方进行网购,你方可以对第三方收取转介费,这也是传统的电子商务的一种。

(5)微收费(micro-payment)

按单篇、单曲收费,如,iTunes的单曲收费模式。微收费是习惯于杂志订阅的出版商很不希望看到的一种模式,对订阅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谷歌正在尝试一个叫做Instant Buy的项目,吸引用户为精彩的网页付费,付费可以由“谷歌钱包”瞬间完成,DK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等高品质的内容提供商加入了这一试验。

篇2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组织结构;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陈薇,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0

数字化指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信息技术的创新、传播与扩散对传统媒体格局形成很大冲击,直接而剧烈地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与传媒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其中包括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从1993年《杭州日报・下午版》揭开了报纸网络化的序幕,到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正式启动“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和“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到现在报业数字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报业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数字化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行业本身发展来看,数字化报业是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是应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来重塑报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而非策略性的调整。报社的组织结构转型仍需推进,数字化生产流程仍需构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仍需整合,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尚未形成。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网民持续攀升,网民结构和网络使用习惯在不断变化。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如微博、社交网站、网络商务等更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生产、聚集、传播和接受过程与模式。新技术和新媒体催生新的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全面改变传媒生态环境和彻底重塑传播格局。伴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大报业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必要。

一、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再造报业生产流程

大力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再造报业生产流程,是提高报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所谓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以及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即“渠道为先,内容为王”。报社最主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商和内容提供商。数字报业与一般商业网站或者数字信息产品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拥有作为内容原创者的核心能力,拥有专业化的记者队伍和职业化的编辑经验,并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这些都是报业独有的资本。伴随着数字报业传播网络融合与接触终端融合的推进,融合新闻产品将成为转型后的报社进行内容产品开发的主要形态。融合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整合与创新,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实现交互化和内容共创。作为重构新闻的原创、生产应用产业价值链的支撑优势,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内容拥有”和“终端占有”两大端口的拓展。

大力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需要在生产流程上打破报纸、网站、手机报等媒体分散经营的格局,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各媒体的信息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以适应不同媒体的传播形式和运行特点。从记者前端工作来看,利用网络的传输功能,创造与聚合大量新的“微内容”,建立多媒体数据资料库,使资料能更有效地被储存、寻取、分析、传递与取用,提升工作效率。在编辑后端作业上,利用网络化操作平台进行信息的多次加工和分层,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集团层面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再造,集团所有记者提供“初级新闻产品”,以特约稿件和待编稿件的形式进入各自资料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完成了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使集团新闻传播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即时滚动播报”转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开发了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通过流程再造融合新旧媒体,实现协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新媒体部和资料中心等多个部门共享资源完成采、编、发工作,以及传统纸媒体与新媒体的同步出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由报网互动到报网互通;由报网竞合到报网融合,再到数字统合,最终实现对易碎信息的二次加工、多次生成,按需至互联网、报纸、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多种信息接收终端,满足不同受众的各种需求。这些都是在数字化平台上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的成功实践。

二、优化多媒体传播终端,构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数字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都是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的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从目前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来看,不断有新的产品形态被开发出来。无论是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网络视频、车载电视、楼宇视频和户外屏幕,还是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门户网站等等,众多基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而运行的各类受众接触终端,通过报社组织内容生产中心的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或者内容集成平台,就可以实现新闻信息聚合与互动、分配,为受众提供多媒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接触体验终端。如手机报,就是将报纸信息经过整合编辑后变成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新闻,再通过基于GPRS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彩信业务平台将其通过彩信(MMS)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者用户利用WAP连接到网络直接浏览信息的全新传播模式。现在最受欢迎的多媒体接触终端,是由苹果(Apple)公司推出的iPhone和iPad。随着其在全球的热销,众多报纸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了电子报的应用程序。2011年2月,默多克新闻集团和苹果公司推出专门为iPad设计的电子报纸《日报》(The Daily)。这份报纸价格定价低廉,以多媒体形式编辑,除保留传统报纸的风格外,还包含高清视频,广角照片,更能连接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默多克称它是“游戏规则改变者”和报纸行业的救星,因为自此不再有纸张、油墨和运输的成本消耗,并可重新夺回被电视和网络所分流的读者,让他们重新捡回读报的习惯。

从技术层面来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基于网络新技术而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汇流、整合构建全新的新闻传播与接触系统平台。数字信息技术运营平台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平台、读者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四个部分。方正电子于2009年3月推出的“方正畅享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全新的报业技术解决方案,由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编采系统和全媒体多渠道系统组成。在内容服务和读者服务平台上,记者编辑,能通过数据库完成所有新闻信息的原始采集与加工,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完成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和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并为报社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构建数字媒介商业模式,实现数字产业链价值共享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传统报业依靠订阅和广告来盈利,其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形态和产业形态对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以其开放、共享的平台动摇了报纸作为主要的内容信息提供商的地位;传统报业读者向新媒介的分流带来了广告客户的大量流失;印刷、发行等传统高成本的主营业务从报业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并逐渐脱离出来,这些变化逐步打破传统的一体化模式。

篇3

就数字出版的产品、战略、商业模式三项内容而言,每一项都是用一本书也难以说完的,偏偏这三项内容又是当前出版业最常提到的内容,也是极易产生各种疑惑的内容。对本质是“成熟但不健全的公司拓展或对接跨产业链新业务”的中国出版社来说,如果按照一战略、二产品、三商业模式的顺序来拓展数字出版业务,会比较务实,不仅容易快速切入数字业务,且在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再谈商业模式,也使其更易落地。

关键词:

数字出版 战略 商业模式 产品 用户需求

任何一项新业务的拓展都会涉及产品、战略和商业模式三个层面,数字出版也不例外。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此,业界的普遍回答是:先设计商业模式,因商业模式是战略的战略,通过商业模式获得整体优势;其次是进行战略规划,通过战略来保证商业模式的大方向以及优势的持续性;最后是产品规划,通过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对战略的支撑。

但这些符合学院派风格又近乎完美的思路更适合创新企业,并不适用于成熟的公司,更不适合当前国情下的出版社。中国的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其本质是“成熟但不健全的公司拓展或对接跨产业链新业务”。所以,以商业模式为起点的设想往往难以开展。如果出版社一定要以商业模式设计为起点,则须先培养和健全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如果等不自己培养,那与技术公司深度融合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双方资源深度整合的基础上,再谈商业模式。因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按照一战略、二产品、三商业模式的顺序来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可能将会比较务实,这不仅容易快速切入数字业务,且在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再谈商业模式,也使商业模式更易落地。

一、如何确定数字出版战略

战略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完成业务定位。出版社如果要避免发展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盲目性,须先明确开展数字化业务的目的。笔者列举三个问题,用来确认出版社在数字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相关定位。首先,在发展数字出版业务之前先确定“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其次是确认“数字出版在出版社战略实现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确认了在此过程中数字出版不可或缺的作用,才会有第三个问题,即“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战略是什么”,将三个问题梳理清晰,可避免出版社纯粹的为数字出版而数字出版。

如果前两个问题都已确定,确实是将数字出版业务作为主要的战略路径,那么接下来就是落实出版社具体的数字出版业务路径了。一般来说,出版社会面临三种业务路径,分别是改进型业务路径、颠覆型业务路径、投资型业务路径。

所谓改进型业务路径,即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已形成的资源优势,如品牌、优质内容、内容团队以及用户群体等,以内容生产为主导,内容的产品化特点明显。

所谓颠覆型业务路径,是出版社充分利用与产业外合作方强强联合之后形成的资源优势,以合作伙伴的资源为业务主导,呈现不明显的内容出版特征,而以内容的增值化为特点。

所谓投资型业务路径,是出版社使用投资的手段,对投资对象择优提供各种资源、资金以及其他扶持手段,帮助其快速健康成长,并在过程中分享该企业的发展成果,或使其与出版社形成在产业链上的战略布局。

这三种路径并非绝对独立的,要根据出版社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可单项重点推进,也可两两融合使用,或三者组合。出版社可考虑一种业务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路径来实现,也可考虑多种业务根据业务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路径各自实现。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这三种路径是并行的,三种路径之间本身就存在业务互补的关系,且出版社只存在一条产品线的情况也极少,出于“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战略考虑,也需这种多产品线的布局。而在此情形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成了一个难题,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方法,对于资源的匹配与分配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以某出版社最近三年图书销售数据为例,假设该出版社过去3年里共出版100本图书,挑出单册销量最大的前20本图书(或系列图书),将这20本图书的3年单册销量去分别除以最近3年销量第一的同类图书单册销量,如果出版社这20本图书里面有最近3年单册销量第一的图书,则用这本图书去除以最近3年单册销量第二的其他出版社的图书。比如,如果出版社某书的销量是1万册,市场第一的销量是2万册,则得到的数值是0.5,如果出版社某书是市场第一,销量是2万册,而市场排名第二的销量是1万册,则得到的数值是2,以此类推,20本图书可得到20个数值,将这20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数值(部分数据可以通过调研估出,也可以由市场部门人员估出,或通过第三方机构获得参考数据)。

当数值之和大于或等于20,建议选择改进型业务为主路径,三种业务路径上的资源分配比率为6∶3∶1。

当数值之和小于20,大于或等于10,建议选择颠覆型业务为主路径,三种业务路径上的资源分配比率为3∶6∶1。

当数值之和小于10,大于或等于5,建议选择颠覆型业务为主路径,三种业务路径上的资源分配比率为1∶6∶3。

当数值之和小于5,建议选择投资型业务为主路径,三种业务路径上的资源分配比率为1∶3∶6。

上述解读方式仅是一个参考,能够辅助出版社对业务路径选择和资源匹配方式得出一个比较直观的判断。

二、“四化”打造完整产品

以目前中国传统出版机构普遍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看,如果出版社不迈出与技术对接这一步,就很难做出完整的数字出版产品,更不用说商业模式了。

以教育出版为例,通常一个图书产品所实现的价值是帮助用户完成某方面能力的提升。把握住这一核心,并发掘在数字化条件下这一能力提升的方式或过程,通过技术手段使这一方式或过程更加个性、高效、可见并富有趣味,是规划好教育出版数字化产品的基本思路。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品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过程。这“四化”的共同特点须以用户需求为起点进行规划。模块化是将能力进行细分后形成的各种能力结构,同时也可规划成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标准化是将各种细分后的能力或环节形成的不同等级,通过标准化与模块化可形成一个拥有各种“内容方案”的矩阵,每个矩形方格里面的内容就是一个具体的“内容方案”,方案的作用是帮助用户在某一模块上达成某一标准;完成了模块化与标准化的内容才更加适合系统化,系统化的目的是将内容以某种应用的方式与用户发生关联,用户体验主要在这一层面发生;网络化不仅仅是把产品开放给用户,更重要的是使用户以各方利益相关者与产品的各环节发生关联,从而改变出版社自己的资源现状与能力现状,这是产品自己的一种成长模式。可以看到,完成了这些仅仅是完成了一个数字出版的完整产品,尚未涉及产品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去运营。

模块化与标准化的目的是形成内容解决方案,系统化与网络化的目的是完成用户与内容方案的关联,前者仅仅是生产价值,后者才能实现价值。目前出版社擅长的是内容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如果要弥补系统化与网络化的短板,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新建、兼并、收购技术组织;第二,与技术性较强的互联网企业强强联合;第三,利用内容的核心能力进行产品价值链创新。如果出版社没有能力弥补这一短板,那么其尚不足以在数字出版领域支撑一个完整产品,商业模式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一般还会有两条出路:一是主动受制于人,成为更大概念的商业模式的一部分;二是退而求其次,通过一个技术简单但富有特色的产品,满足内容需求明确的小众群体。

如果出版社具备一些特点鲜明的产品,那么在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时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规避其中系统化与网络化的部分,始终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内容的模块化与标准化,并与下游的技术商完成完整产品对接。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已具备了强烈产业融合意识与能力的出版社不在此之列,这是出版社为参与到数字出版产品竞争中,所能做的最为下限的工作。

三、商业模式创新如何落到实处

目前在很多出版社中,谈到数字化转型很多人都会谈及商业模式问题,但所谈商业模式是否被成功实施了呢?据笔者了解,目前能够被成功实践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少之又少。对于出版社而言,商业模式最难不在设计,提出想法很容易,难在如何以务实、经济、高效的方式去实施商业模式。所以,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能够被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独立的组织架构。除此之外,出版社的文化氛围、人员储备、运作机制等都会对商业模式产生影响。而在出版社内部,影响商业模式实施的最大矛盾在于如何处理传统业务与数字业务的并存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数字出版业务与传统出版业务具有不同的关键性成功因素,从而造成资源配置上的冲突;

(二)从事传统出版业务的员工与从事数字业务的员工所需要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三)新旧产品的价值主张相近,会造成用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迷惑或彼消此长;

(四)相当数量的从事传统出版业务的员工以各种形式不支持新的数字出版业务;

(五)目前数字出版业务的市场成熟度较低,如将数字业务置于传统业务体系之下,那么传统业务出身的领导者对此有持久的热情。

事实上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很多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已证明“在同一个业务系统里很难同时成功两套商业模式”,这是商业模式自身的特性使然,出版社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使两个商业模式在两个不同的组织里运作”,将数字业务独立到一个新的公司中,或成立新的部门,并保证新部门财务与业务的自,只有将传统与数字两种业务放在不同的体系中运营,才能发展出适合数字化新业务的企业文化、流程和机制,直到完成数字业务的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由于数字出版业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所以绝不是机械地将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独立出去那么简单。如果在用户群体覆盖、战略愿景等方面新旧业务相去甚远,那么两个组织可保持独立的状态,如果用户群体覆盖、战略愿景相近或者统一,那么数字出版业务从出版社分拆出去的主要目的将是在未来重新完成整合。因此,需保持传统业务与数字业务各自相对独立的资源以及利益平衡点的同时,发掘两套业务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可融合的点,如资产、资源、经验等,并鼓励新公司与出版社在共同的激励机制上密切合作,以便最终更好地完成整合。

篇4

关键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平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2103

数字出版建立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出版模式上,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内容从素材搜集,到加工生产、存储、运输、分销、消费都是数字化进行,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海量存储、绿色环保、阅读方便等特点,因此广受消费者欢迎,发展迅速。由于批版权保护和消费者支付意愿的问题,以及商业模式不明朗对数字出版造成的瓶颈影响,数字出版业商业赢利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促进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商业模式的概念,尚无定论,这里不作讨论。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下去,最根本的就是赢利模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就是指数字出版企业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者较多,有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可分为单边市场、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为核心的不同商业模式。对于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可从跨媒体越域+组合经营模式、技术创新+增值服务模式、读者购买+数据库模式和版权保护+合作分利模式来进行数字出版业务。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模式、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内容平台”电子书销售模式、以手机小说、手机报为代表的移动增值服务模式成为众多出版商的新型模式。从定位客户角度来说,专业类出版社、教育类出版社和大众出版社,应从自身的客户特征出发,提供定制或提高附加值等模式运营。

无论出版社的内容是什么,它在数字时代都面临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消费者如何消费出版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消费,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首先要考虑在何处吃,然后才是吃什么的问题。因此,数字出版商必须考虑一个出版渠道或消费者消费渠道的问题,这就是数字出版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将清晰得多。不同的出版平台面临不同的消费群体,则其赢利模式就不一样。

1 网站平台模式

此类模式的数字出版物,消费者必须通过网上购买甚至在线消费。出版商将自己的数字内容产品,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网站上。消费者通过注册访问网站,在线支付购买所需内容产品,然后才可以阅读出版内容。目前来说,可以作为代表的国内外出版机构很多:施普林格、约翰·威利、艾尔斯维尔、清华知网、万方、维普等等。在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刚刚兴起时,出版商要想获利,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海量的内容,这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如中国知网,文献总量共有10190万篇。文献类型包括: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专著、报纸、学术期刊、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科技成果、知识元等,几乎涵盖所有科研资料及经济社会资料。而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拥有567万篇文献,包括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2个大类学科。二是大规模的使用,这是数字出版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大规模应用,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所有内容资源的建立,都需要成本,而只有将内容卖出去,才能支持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

这一模式下,个人作者或组织作者,通过公开出版或发表,将版权授予相应的出版社、报社或期刊杂志社。数字出版商或数字平台供应商与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签约,有时与一些专业人员签约,获得授权,并支付相应稿费或版权费。在获得授权后,利用自有的数字平台,借助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或网络设备,将出版内容数字化,形成专业的数据库。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和数字出版商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同,可提供相对专业和具有特色的检索、下载、浏览等功能。有些提供在线出版功能,例如施普林格就提供“在线优先出版”功能,即在线内容比纸质出版的时间要优先。

当数据库建立后,可通过向用户收费的方式提供服务。用户可以是包库方式,即选择自己常用的图书内容,按一定时间比如一年包库使用。这种形式不受下载次数影响,在包库的时间段里,可以不受限制的下载使用内容。为防止侵权发生,一般限定IP地址,或者通过授权访问。此种方式的用户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也可以是科研院所,还可以是个人用户。对于使用次数较少的用户来说,可以按使用的次数,一般按下载的图书或期刊册数或篇数计费。不使用,不收费,方式灵活。

图1 网络平台模式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此类出版商的主要客户是团体组织客户,即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由于此类用户相对稳定,支付能力强,构成了这类出版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商业运营结构如图1所示。

2 终端设备与存储平台

在数字出版业中,通过数字化存储介质推广出版内容,是历史最长的模式。出版商可以将书籍、期刊、文章、音乐、图画等传统出版内容,通过光盘介质发行推广,提供给消费者。消费者一次购买后,可以通过电脑、VCD、DVD等设备播放观看。但由于盗版猖獗,这一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复制光盘的行为非常普遍,甚至是经销商也加入了盗版的行列,因此,这一传统模式逐渐失去其生命力。当然,在版权保护力度大的国家,这一模式依然有效。

篇5

现在报人所想到的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一是跨媒体,不再局限于报业主业,建网站,搞出版,做影视,实施多媒体发展战略;二是跨行业,不局限于报业及其相关行业,向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延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产业涉及范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法)大概有16个行业;三是跨区域,不局限于本地区,开拓外省市市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四是数字化,不局限于传统媒体,培育电子报、电子阅读器、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等数字报业,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

特别是数字化,更是被报人公认为是传统报业的“”。鼠标一点,万事大吉,看上去的确很美。但是,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点带面、单点突破,体制机制、市场体系、上下游产业链、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投入产出等元素和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数字化的开展。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起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7年1月底在广州召开了“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专题研讨会”,基本判断和结论就是―― 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该实验室于当年5月底在北京联合主办了“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十一”时期推动我国报业发展的九大方向,也就是报业数字信息资源平台、电子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户外互动媒体、手机报、手机二维码、多媒体数字报刊等九类。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如电子阅读器(又称移动数字报纸),通过专业的手持电子阅读器实现报纸内容的再传播,是报纸客户群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和延伸。现在的商业模式被人称为“广州模式”,也就是由报社提供报纸的内容资源并授权,对阅读器的订户进行内容派送,同时提供媒体的宣传资源,支持移动数字报纸;由运营商投入运营成本,包括相应的数据转换技术、阅读器设备的开发成本,共同拓展移动数字报纸的客户群,经营阅读器产品,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

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电子阅读器价格偏高。目前市场上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大多在一两千元左右,高的超过3000元;二是电子阅读器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现在一些电子词典、PDA甚至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其产品的可替代性强也增加了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三是内容资源有限,电子阅读器的内容不该是传统媒体的翻版,特色内容是电子阅读器的生命和灵魂,是阅读器的价值所在,人们拥有一个阅读器最重要的是可以看什么。目前的电子阅读器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信息资源同质化,缺乏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模式,其媒体业务、新闻来源等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缺乏自身的竞争力。现阶段的移动电视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再如多媒体数字报刊。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将数字化报刊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发展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数字化报刊,并探索数字营销,在全新的系统构架中,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和网络融为一体。有业内人士认为多媒体数字报刊是简单的多媒体叠加,认为其协同效率和整合效率非常有限,数字技术难以作为真正的商业纽带。从国内的情况看,真正以多媒体叠加并形成气候的并不多。这并不是反对报业的多媒体战略,而是反对多媒体叠加。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长石峰曾讲到,数字报业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还是我国的报业,之所以能在媒体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有利的竞争局面,是与其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分不开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多元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互相渗透,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充分利用新介质的特点,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寻求新的赢利模式,是可以探索的,但对此要做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功课,并非一“数字化”就灵。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机器人;商业模式;数字化铸造工帮;智能制造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4

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面对中央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工业机器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并迎来中长期机会。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智能制造装备,应用较广泛的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电气、食品加工等领域。常见的有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及测量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是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可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极大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统计显示,2014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285亿美元,实现53.23%的增长,2015年,全球大数据产业总体加速发展趋势不变,预计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21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26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已经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同样大数据也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主要研究大数据对工业机器人商业模式的影响。

1 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发展迅猛,很多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标准、通用设备在许多工业制造领域应用,从而也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如:瑞典ABB Robotics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在焊接、装配、铸造、密封涂胶、材料处理、包装、喷漆、水切割等领域;日本安川电机公司(Yaskawa Electric Co.)旗下拥有Motoman美国、瑞典、德国及Synetics Solutions美国公司等子公司,核心产品包括点焊和弧焊机器人、油漆和处理机器人、LCD玻璃板传输机器人和半导体晶片传输机器人等;日本FANUC公司是著名的数控设备和伺服系统的研制企业,包括两大主要业务,一是工业机器人,二是工厂自动化。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可组成自动化工厂;德国KUKA RoboterGmbh公司是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近1万台,至今已在全球安装了6万多台工业机器人。

国内方面,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了3.7万台工业机器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约27%,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率达到54%,数量为5.6万台。据预测到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将达到10万台。而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数据,国产机器人销售11275台,销量同比增长76.8%。其中坐标机器人销量居首位,占销量37%。关节机器人占销量约33%,为3700台。由于国产工业机器人中坐标机器人和AGV等的占比很高,而据预计2015年中国市场关节机器人销量将超过50000台,可以看出国产关节机器人销量占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始于“七五”期间,先后开发了7种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截至2011年,国家04专项也列入了7个机器人项目。但总体而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已形成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哈工大等30多家机器人研发机构,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门类均有涉及,但批量投产的极少。主要原因为:开发、研制的主体尚停留在高校和研究单位;关键技术和功能部件还没有国产化,运动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依靠进口。

北京有中电华强、首钢沃托曼、北京自动化研究院、北京石化学院、北工大、北京信息科技大、中航625所、北航、机械总院、北京博创兴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在开展研究,涉及激光焊接、水下焊接与切割、反恐、搜救、检测机器人等多种领域,但批量生产更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关键技术和功能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商业模式的四个层面

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九个方面:价值主张,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具体载体即为产品或服务;客户细分,企业根据自身价值所定位的客户群体;分销渠道,企业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的方式途径;客户关系,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方式途径;核心资源及能力,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环节中赖以生存的方式。对于不同企业,其资源和能力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关键业务,企业运转中对于流程的安排和资源的配置;重要伙伴,企业的经营运转离不开周围环境,这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其中能够为企业生存提供有用价值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即是企业的重要伙伴;收入来源,企业以何种方式建立现金流为自身创造财富;成本结构,企业需要以消耗成本为代价创造价值。

结合商业模式的9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商业模式归结为4个方面:价值主张、客户层面、设施层面和财务层面,其中客户层面包括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设施层面包括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财务层面包括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下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商业模式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3 工业机器人企业案例分析

3.1 机科公司简介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始建于1956年,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为历史使命。研究总院致力于装备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以“机械装备技术研究与服务”及“相关设备制造”为两大主营业务,科研成果及专利累计7000多项,并广泛应用到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机科公司”)是于2002年由机械科学研究院发起,多家大型国企和科研院所共同出资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铸造、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产品、精密制造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拥有“三洲一国”(亚洲、欧洲、美洲、中国)的全球市场,50%以上产品销往亚洲、欧洲、美洲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著名企业,其中80%以上的客户是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者。1994年开始公司走向全球市场。近20年来公司主要经营指标以年均大于20%的速度增长,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

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提供自动化成套解决方案以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是公司商业运营中的价值主张,以技术创新作为显著特点,具有浓厚技术底蕴及创新优势;公司的客户层面主要面向生产型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广阔,应用领域众多,公司将市场进行细分,锁定铸造行业,深入探索,形成精湛工艺,进而形成垄断;公司通过招标等方式取得项目并密切关注产品在客户现场的使用分布情况,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从设施层面分析,由于公司与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之间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这既可以在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方面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公司拥有了牢固的重要伙伴关系。目前,公司以提高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提供自动化成套解决方案作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3.2 数字化铸造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3.2.1 项目概述。机科公司建设的“多品种、小批量数字化铸造工厂”项目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2014年建设完成并进入生产,2015年生产高端铸件能力达10000吨,产品类型包括高档数控机床铸件、内燃机、轨道交通、船舶、海工装备等动力部分关键铸件等。该项目完全按照离散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车间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在围绕“高难度、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多品种、小批量铸造产品生产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能够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物联网技术、仿真技术、软件系统等,结合共享集团铸造行业的经验积累,全面融合先进信息化系统及企业自主研发的全面数字化管理系统等,集成并创造数字化铸造新模式,预计生产效率是国内行业平均水平3倍以上。

3.2.2 项目中的大数据应用及其影响。在设计研发环节,公司从项目设计到运行建立了全面数字化设计方案。基于三维环境建立全工厂三维信息模型及布局,并对工厂生产工艺流程、光线、粉尘、噪声、能耗、物流等进行全面仿真分析,从设计阶段开始就为公司运营管理奠定数字化基础。基于TC平台、UG三维设计系统及MAGMA仿真分析系统、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质量管理平台,实现最优的铸造工艺设计、制造全过程仿真分析系统,确保为最优工艺提供技术保证,并通过与ERP、企业全面数字化系统(TDM)集成,确保设计、铸造、质量、基础信息有效传递。

在物流环节,公司利用射频识别技术、VGA、自动化辊道线、立体仓库、大型起重机械手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材料、产品的柔性、网络化、自动化管理,并将物流信息与公司生产计划管理等实现集成。基于互联网、SRM平台,与阿里巴巴平台集成,建立了采购平台,并与公司ERP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与上游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协同,采购金额已经占公司总采购金额的10%左右。基于SpotView等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采购、销售、供应商信息、顾客信息等实现智能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在制造环节,基于金蝶K3 ERP系统、MES、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双向集成平台,实现了主生产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质量检验的集成、闭环控制。基于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模具、成型、熔化浇注、热处理、抛丸精整等关键工序按照设备层、传感层、控制层、管理层建立通讯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并与MES、ERP系统等集成应用。

在市场环节,应用金蝶K3 ERP系统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的集成一体化管理,并延伸应用了CRM(客户关系管理)、SRM(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询问报价、订单、合同、配送、结算等跨法人企业的系统作业,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原理,实现了对ERP系统数据的商业智能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决策支持。公司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SRM平台实现了对供应链全流程的协同作业;通过CRM系统实现了与顾客的协同工作。公司建立了官网平台和阿里巴巴第三方销售电商平台,顾客电子订单下达率达到30%以上。

3.2.3 大数据应用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机科公司将大数据技术引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公司的商业模式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是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的又一典型案例。

在价值主张层面,公司基于在铸造行业领先的制造技术和50年的先进专业铸造经验,对关键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再造,使设备具备自感知、自诊断和应急功能,同时具有网络通信功能,通过OPC等协议与其他系统实现信息传递。同时根据公司自主形成的专家系统能够在运行中根据参数信息实现自我调整,使参数最优。这完美地迎合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设备生产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客户层面,通过生产、设备信息的运行,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详尽的核心数据库,实时掌握设备在客户现场的应用情况,并基于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对客户关系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采用大数据技术如SpotView工具和技术对数据深度发掘,对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客观精准的预测,为工厂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管理。

在设施层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重要伙伴之间的高效沟通,有助于关键业务的平稳顺畅发展,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核心数据库也成为了公司的核心资源及能力。

在财务层面,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三维组态平台,建立电力需求侧系统,实现对总能耗、关键设备能耗等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对能耗信息的集成化、智能化分析、管理,数字化工厂可以更高效地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原料采购、半成品加工、成品出库、废品回收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数据的实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将为成本核算、成本归集、成本分类提供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将有效提高工厂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4 结语

从调查和访谈中可以看到,机科公司已经较好地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并对商业模式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调查中也发现,机科公司在通过大数据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公司担心数据共享之后的安全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政府可作为第三方中介为数据信用做担保,并为企业提供数据积累和梳理的服务;其次,互联网网速问题是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这需要国家帮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大国内对互联网基础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总之,机科公司通过引入大数据提高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同时也符合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非常值得行业内各领域进行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玉鹏.政策助力AGV生产研发企业将蓬勃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20(11).

[2] 石红梅.机器人应用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4,(24).

[3] 方志远.我国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2,(52).

[4] 机科发展――智能物料搬运专家[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4).

篇7

1.1打造平台,拓展全媒体营销模式传统出版单位凭借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将纸本内容数字化,将信息“复制”或“移植”到数字化平台,实现纸质和数字渠道的双渠道传播和双渠道收益,这是一种成本较低的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5]在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集中表现为报业和广电等部门的全媒体内容整合。从最早推出与纸媒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电子版开始,再到后来拓展延伸建设的新闻类资讯网站。此模式的特色在于“全媒体运营”。通过打造平台,实现“一稿多”的全媒体运营,有利于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和特色,扩大赢利渠道。以《扬子晚报》发展为例,早在1998年,《扬子晚报》就创办扬子晚报网,后来推出“扬子手机报”;此后,扬子新闻客户端、微信平台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相继。2012年,《扬子晚报》推出扬子壹购官方购物平台,引领了电话购物和网络购物等用户消费的新时尚,仅2012年的营业额就突破亿元大关。[6]《扬子晚报》通过技术创新和合理运营,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商业模式,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1.2多元发展,布局数字产业衍生链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闻出版单位围绕数字出版产业外延,拓宽产业链,开发数字出版衍生品,为企业增添新的盈利渠道和模式,通过企业主业衍生品的延伸和开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此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2012年集团投资建设的大数据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前三、华东第一的电信最高等级云计算中心,截至2014年取得销售收入约3300万元,利润568万元。[7]此外,集团投资成立的中学学科网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为中学生提供教学服务,2014年学科网已经获益5000万元以上。[8]除此之外,集团还积极进军游戏、影视等产业衍生链。多元化发展让企业产业链得以延伸,通过创造衍生品附加值扩大盈利渠道。

1.3业态创新,网络文学出版模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网站的壮大,网络文学出版模式逐渐深入人心。网络文学网站采取VIP付费会员制、网站广告及版权运作等方式实现盈利。纵观江苏省内,比较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有逐浪网和潇湘书院。逐浪网采取VIP收费阅读制度,利用网站虚拟货币实现盈利。潇湘书院创始于苏州,在移动阅读领域方面,以自有网站平台为基础,打造了自有手机站点,同时与移动、联通、电信、腾讯、百度、新浪等进行合作,实施双向版权运营。[9]2013年与国内知名手机搜索引擎儒豹搜索展开合作,潇湘书院利用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借助儒豹搜索的手机平台用户展开版权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在转型中的商业模式问题

2.1园区配套政策滞后,企业各自为战,集聚效应不突出五大园区根据自身特色完成了目标企业地理位置的集聚,然而,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牵涉行业众多,入驻企业行业相差较大,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却往往“一碗水端平”,这就造成企业对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真正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不愿入驻,而中小企业为了求稳,不敢下大力气把产业做大,因此难以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之间缺乏内在产业链关系连接,一旦入驻企业优惠政策享受到期,很可能发生迁移。因此,产业园区聚合度不够,聚集效应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影响入驻企业的收益。

2.2中小传统出版企业创新意识和内生性动力缺乏,盈利模式单一大企业尽管凭借自身拥有的人、财和资源优势,可将许多数字化探索付诸实践,但绝大部分资源却集中应用于自身实力强的优势单位,许多中小出版单位仍停留在建设本社宣传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各种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上实行“蜻蜓点水”式的做法。另外,一些中小传统出版社由于长期受惠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对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不强,缺乏创新的动力。[10]而民营出版单位尽管灵活自由,但由于缺乏国家支持和资金,在转型中大都集中于教材教辅,不敢有更大的探索和尝试。

2.3企业融资力量薄弱,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国家为了鼓励数字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每年都调拨专项资金,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企业集聚。一方面,这对传统企业的转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转型的融资难问题。但另一方面,这并不利于企业自身培养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依赖性大的弊病尤为突出。园区内存在不少企业,因实力较弱、技术资本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大,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目前大都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优惠维持正常运营,一旦脱离扶持,恐怕很难解决资金问题。

2.4专业人才缺乏,中小企业尤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尽管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但相关人才的培养却一直滞后,严重阻碍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机制出现偏差,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一方面,出版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文科生出身,不懂技术,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另一方面,国内数字出版企业缺乏完善的薪酬和福利保障体系,吸引不到各行业的精英人才,造成了产、学、研结合度的断裂。

2.5网络出版侵权盗版现象突出,影响行业整体发展自网络文学兴起之时,网络侵权盗版问题便一直存在。许多不法商人通过建立“小网站”抓流量、挂广告等手段盈利,除此之外,许多网络文学作者为了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投机取巧,抄袭其他作者的作者,由于举证困难,一些作者搞起了“快多好省”。例如。潇湘书院当红作家锦素流年的作品《宝贝来袭,抱得首长归》被指涉嫌抄袭晋江完结的《挑肥拣瘦》。三生三笑的作品《染上大神》也因涉嫌抄袭起点中文网作家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而遭到处罚。[11]这些现象无疑对正规文学网站的盈利和网络出版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良好商业模式的构建。

3关于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商业模式策略选择的建议

3.1数字出版园区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应性政策、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发挥集聚效应一直以来,对于江苏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政府的扶持力度从未减小。尽管如此,由于各大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重点存在差异,很多政策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努力争取上级多方资源,完善出台为基地量身定制的配套扶持政策,增加政策透明度;二是应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与入园企业勤沟通、多走动,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在科技研发、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资质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12]另外,应积极鼓励民营数字出版企业采取灵活的体制机制,积极介入数字出版服务领域,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形成政府引领、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度集中的成熟产业集群。

3.2重点培养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作用,引导和扶持中小民营数字出版企业的壮大龙头型品牌企业具有较大的辐射效应,为周边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模范和标杆作用。针对江苏省内新闻出版龙头型企业偏少的问题,首先,需要对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分类整理名录,采取有针对性的招商和招才活动,在企业支持方式上下功夫,关注成长型企业的孵化工作[13];第二,大企业可以讲授自身发展壮大经验,对入驻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经营运作,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业务指导,使中小企业在孵化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需要加强合作,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龙头企业的相关资源,龙头企业对入园的一些有发展潜力、待孵化的中小企业进行共建帮扶、实现共享资源。

3.3采用多种手段发展个性化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针对中小出版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源头上来看,解决此问题涉及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政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机构应重点帮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民营数字出版企业,使其利用股权融资、无形资产质押等各类金融工具获得资金的支持;通过对企业类型细分,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13]此外,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除利用好政府出资建设的已有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大企业的平台外,企业主还要设法利用市里平台和软件谷平台,集众企业之力搭建共有技术平台,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平台优势。

3.4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制定人才引进办法、管理和待遇等政策,为基地吸引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4]企业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扩大招聘范围,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和土壤,用自身的特色和实力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动力。例如,学校的特定专业可以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企业走进课堂,把实际的项目交给学生来做,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使企业扩大宣传减少成本,从而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报业 数字化 困境 突围

世界报业的寒冬,似乎已经来临。从世界报业先锋美国,不时传来坏消息。去年,《洛矶山新闻报》停刊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停止印刷,转为新闻网站;《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等纷纷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报业的今天,会不会就是中国报业的明天?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中国报业并没有漠然视之,开始悄然转型。报业数字化,逐渐浮出水面。2006年8月,“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启动,成为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里程碑。

一、我国报业数字化发展历程

学者闵大洪认为:报业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二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即报纸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如光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新的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阅读器、显示屏等)进行传播。①

我国报业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网络版(电子版)阶段。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电子版》率先走上国际互联网。

(2)报网互动的阶段。1999年1月四川新闻网开通,开始注重受众的反馈。

(3)拓展新型接收媒体阶段。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②

(4)政府大力推进阶段。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报业。

二、我国报业数字化六大困境

尽管整个报业在建设“数字报业”这个大方向上达成了空前一致,在行动上也形成一种全行业自觉,但在如何实施推进上还存在着不少迷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

1、战略上把“数字化”当附庸

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数字化纳入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缺乏发展新媒体的明确目标和规划。很多新闻网站只是报纸的翻版,作为报纸的一种附属品和辅助宣传工具存在。而报业从业人员,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依旧很粗浅,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决定报业生死的大问题。

2、体制上新旧媒体“两张皮”

“数字报业”,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报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平面媒体之外另搞一块。然而,一些媒体所办的网站与报纸,各成体系,不能有效进行“报网融合”,在新闻传播和经营上形不成合力。放弃、忽略平面媒体而专门去搞“数字报业”,新闻网站就成了无源之水。

3、市场化运作机制缺位

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几乎同时起步,甚至报业网站比新浪网的建立还早一年,但商业网站蓬勃发展,新闻网站却踯躅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网站从一开始就是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新闻网站设立的初衷只是占领网上舆论阵地,靠的是政策和“输血”,而不是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打拼。很多新闻网站还都是事业单位下设的一个处室,存在着先天的体制惰性。商业网站可以通过期权等手段去激励管理层和骨干创业,而报业新闻网站则怕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不太敢让管理层持股,管理团队也缺乏创业的持久动力。

4、盈利模式模糊不清

很多报业新闻网站基本上是被母媒体养着,没有内在的盈利驱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意识淡薄,市场竞争观念差,甚至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盈利模式模糊或压根就没有盈利概念。同时,新闻网站的依附状态,也使自身的独立运营受到限制,难以挖掘自身潜能。

5、融资遭遇政策瓶颈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竞争激烈,风险很大。有的报业集团的数字化战略,以不投入、少投入为原则。有的则在盈利模式尚不明晰的情况下,认为宁可稳些,也不要走得太快。因此,资金本身有限的报业集团,能够给予网站的投资,就更为拮据了。由于体制原因,目前外资还不能直接进入媒体采编领域。国内民营资本能进入网络媒体的经营部分,但是不能控股。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制约了报业新闻网站的资金投入和发展。

6、商业网站挤压加剧

商业网站特别是一些门户网站,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以前,商业网站的新闻采访权还受到政策限制,但随着它们的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它们的报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已经变相拥有了一定的采访权。今后,商业网站采访权一旦放开,报业网站将遭到更大的挤压。

三、我国报业数字化如何突围

1、战略突破:先做网络,后做报纸

首先,必须对报业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必须认识到,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新闻纸,而在于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做“报”者生存,做“纸”者出局。对“数字报业”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也不能满足于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战略上对传统报业发展模式进行根本突破。

国外的报业,特别是美国报业从2002年开始,就逐渐认识到报业网站发展滞后的问题症结在于“先做报纸,后做网络”。他们认为应该“先做网络,后做报纸”,即先做一个信息资讯的收集、整理、加工、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生产各种形式的产品,报纸是其中的产品之一,网上内容也是一个产品,还有其他的更多层次的产品,如数据库服务、会展、活动等等,分门别类,包括在线的电子商务等等。③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不再是报业的附属品,而是推动报业创新的革命性力量。

2、流程再造:突破限制,加速报网融合

按照数字时代新的媒介产业规律,打造新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首先要突破各种“限制”,使各种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加速报网融合。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几年强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采取了几乎革命的手段。他们抛弃过去老气横秋的机关式的办公室,改用一个中心式大平台来办公,把网站的编辑全部调过来,与报纸的编辑们在一起工作。每一个部门都围着那个中心平台,他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仅制作报纸,也做网站、无线下载、视频等其他内容。他们的目的是推行“一个内容三个介质”(一拖三,报纸、网站、短信)的联合工作模式,实现全天候的运转节奏。

通过流程再造,媒体融合,未来的报纸会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新闻文字、图片、视频等在第一时间在网站上,随后马上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到达受众,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记者在博客上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

3、商业新模式:付费阅读,整合营销

从盈利模式看,印刷、发行等传统的高成本的主营业务,将逐步从报业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和脱离出去。而基于高度整合的数字内容平台开发的各种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将占据收入的主要部分,成为新型产业链上的主要链条。报纸的营销理念将由“二次销售”转变为“N次销售”,实现由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的转变。

具体来讲,商业模式的转型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在线内容收费

今后报业转型为内容提供商的话,对在线内容收费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此举虽然可能会暂时导致报纸网站访问量下降,但对于培养读者付费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对于报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和商业门户网站相比,我国的新闻网站有着良好的新闻原创资源,这些内容资源是新闻网站的核心优势。以前,报纸一直“毫无保留”地向网络供奉所有的内容资源。如今,面向商业门户网站的“免费午餐”,应该叫停了。但要实现付费阅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独家,独家新闻、观点和视角;第二是付费的习惯;第三是小额的收费和巨大的用户流量。

(2)建立用户交易平台

报业网站,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供一站式服务,介入到交易环节中去,建立在线付费、手机付费等高效快捷的计费模式,在消费者和广告商之间建立一个便捷、有公信力、人气较旺的交易平台。这将为报业网站吸附大量对本地化、区域化、即时消费要求较高的分类广告。

(3)建立数据库营销模式

报业庞大的信息资源,是一块宝藏,可以集成数据库,形成数字资产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也包括建设在线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变成书籍、分析报告、文献资料等出售。如上海文广传媒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④

(4)整合营销资源,拓展报业网站的盈利点

报业网站,未来的收入来源将仍然是网络广告。通过对报纸、网络、手机媒体等多种载体形式的广告产品进行整合、包装,实行套餐、捆绑销售整合、包装,其广告覆盖面与针对性比传统报业要强很多,从而实现报纸受众群体的“多媒体售卖”及“多渠道售卖”,增加赢利空间。

由互联网发端、而今更将由3G大力助推的新媒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报业的生存环境及其在整个媒介生态中的地位。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尽管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中国报业必须开始这场艰难的突围和转型。■

参考文献

①闵大洪,《中国报业数字化的成就与前瞻》,《传媒》,2006第2期

②姜凤羽,《数字化报业转型带来的感受》,《新浪财经》,2006年11月15日

③范东升,《美国报业数字化带来的启发》,《人民网》,2007年9月18日

篇9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过度已经成为新话题,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依托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O2O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加以解决。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对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要素、总体架构、盈利模式、运营策略以及推广对策等角度,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商业模式 O2O 共享经济 商业经济

随着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个完整的产业服务支撑,人们发现了有很多工作和生活存在问题,有效协调过度消费,因此便产生了“共享”的现象,即为促进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的O2O模式为无线连接提供了平台,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

一、商业模式的演变

关于商业模式,大家的普遍认识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对定价权的控制能力,然而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在悄然无声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世界中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体现为:1)马太效应的增强;2)边际成本降低;3)低成本的信息交互。

要想构建新的商业经济模式,那么首先就必须了解过去,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原型非常简单,为制造并销售它。从工业时代的角度出发,此时有两个成本的发生:1)商品的制造成本,2)商品的流转成本。

因此,在工业时代,规模效应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规模效益体现在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然而从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看出曲线商业模式的演进:改善供给端能力、重新定义需求、优化流转效率、商品的虚拟化。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市场自身进化,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改善供给端能力(2)重新定义需求(3)改善流转效率降低成本(4)虚拟化商品,流转成本为零。

因此,在制造产品并销售出去这个商业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供给方式与能力、C2B、优化流转效率以及商品的数字化/虚拟化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式,比较革命的是虚拟化,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已经脱离了三维空间,从有形化到无形化。商业模式演进为“服务+产品”组合拳的形式。

二、数字世界中的未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型

互联网引发了对于新旧模式的热烈讨论,许多销售产品的公司逐渐转向销售“服务”,以咨询解决方案将产品销售出去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产品和服务有怎样的区别?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产品的核心区别是,它是一个事件。即服务要素在时间上的消耗,它与产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多了时间t变量。或者说从商品到服务,商业模式本质的变化为销售产品其实就是销售某种服务要素的时间过程。

在数字世界里,服务要素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它们都有一个服务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共同特点。比如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医疗,金融平台,数据服务业等等,目前正在变革的各行各业的诸多环节都逐渐显示出这样的特质。这是我们能够预想的商业模式的极致――人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服务要素,从而提高了服务事件的数量和范围。

展望未来十年,数字化和大数据是中国商业经济模式继续变革和深化的重点,因为在数字化世界里,产品的交互是如此简单,服务要素的复制如此容易,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变得越发强大和基于用户数据的多种增值商业模式将会大行其道。

原来的商业建立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互联网将这些点扁平化地接入并交互,一个巨大的星形网络形成后,交互速度大大提高。既然商业模式的进化发展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促使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不可忽视这其中对商业模式演变的深远影响。

三、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一)在线产业发展迅速

共享经济其实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随着O2O平台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优化分享经济的优势。如旅游产业网络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旅游线路,实际上是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旅游资源,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选择旅游,可以实现其最大利益,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软件将旅行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激活社会资源,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分享O2O平台聚集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从而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二)共享经济优势凸显

大量的闲置物品和生活品如果根据功能的商品,除了买家的使用功能、休闲功能必须有一个新的用户,只能通过O2O平台闲置功能用户科学组合,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分享经济能有效提高休闲产品的利用率,同时降低成本,根据人们需求的消费者的要求,可能不需要产品本身,产品的功能,很多人使用的产品,以确保其功能全面发展。

(三)业态创新成为主流

分享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将逐步形成健全的实践体系。由于商品有许多用途,共享经济在国家创新热潮下,人们开始自觉地研究现有商品的功能以及实现价值。从经济本身的角度来看,商品和其功能的自由交换是初级阶段,随着人们自由交换越来越深入,需求将是巨大的。因此共享经济的创新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体系建设失衡

目前,中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通过O2O平台,相应的保护机制仍然完善。例如,如何解决细节的产品描述是真实的纠纷,如何保护双方的利益,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这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果。因此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外部发展空间很难。

(二)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目前,虽然O2O平台已经建立,可以实现商品的自由贸易功能,但现实中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条件,许多商品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社会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分享可以受益,但分享实体经济真正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三)移动优势利用不充分

目前的分享经济,很多人主要以高价值的商品交换,主要是由于更安全的交易价值。从实践来看,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移动运营商整合差异化,而且电商一体化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每当需要分享经济需求时,如果不能建立连接到O2O平台的移动终端,那么就看不到优势。

五、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构建

(一)共享经济创新要素分析

1.信用机制

本质上分享经济交易是建立在陌生与陌生人的基础上,不能揭示客户主体的完整性,只能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衡量,才能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通过在同一平台上保持良好的交易记录,可以促进诚信。

2.发掘闲置产能

由于消费过剩的存在,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能力,可以发现只有通过分享经济的最大价值,才能找到商品相匹配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用,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充分利用闲置能力。

3.有效共享网络

共享经济需要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帮助,建立共享经济O2O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人力资源和材料的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客户的经济份额的热情。

4.符合社交需求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应着眼于共同经济的社会因素,通过O2O平台闲置物品显示,淘宝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当消费者发现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那么将其会积极推动和参与。

(二)总体架构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O2O环境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结合每个要素的特点,构建基本的经济价值模型,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要素和创新能力,获取、创造、传递和实现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制度,对于促进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盈利模式分析

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分析,盈利模式主要包括:

1.平台服务费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是必然选择,成为O2O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利于自由经济的相互发展,平台能参加部分服务,确保正常有序运行。

2.平台推广费

在不影响共享经济功能的前提下,由于线上线下的优势,提高信息技术的整体营销能力和水平,可以采取最大化广告收入的方式。

3.线下展示费

宣传模式也是一种服务模式,要搭建一个平台,必须进行相应的宣传,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获得运营费用。

4.增值附加费

作为数据资源积累和数据中心演进的O2O平台,当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实现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形态。如社会研究和分析的热点话题,一些业务的做法,如决策模式可以转化为收入,以保持经济份额。

(四)运营策略分析

1.诚信价值评级

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必须依靠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所有的交易都会有更高的信誉,也更有可能促进经济的相互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下,共享经济模式将逐渐由熟人转向一个陌生人经济活动,这需要O2O平台形成调节系统良好的安全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信用评级系统的价格,通过历史交易行为和表现,确定系统级。

为了提高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也可以选择与平台相对较高的平台进行合作,因为很多社交活动用户部分的平台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或共同分享经济平台。如腾讯微信也会有相应的认证功能,安全性高的指标,很少出现欺诈行为,因此将使双方一个安全感,共享经济会增加信用值。

2.互动口碑营销

从社会活动出发,分享经济更具有互动性和口碑性,信息彼此之间更透明,可信度更高,应建立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互动商业模式。发挥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并随着社会网络营销的帮助作用,形成病毒效应。评估交易过程和反馈网络平台用户满意度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讨论,优惠券和问卷调查来增强客户的热情和参与互动,加强信息数据的深度。

3.移动终端营销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消费者最佳时机的传播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通过手机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营销网站开始开发应用程序和相关的组,通过相应的接口设置,实现客户快速反应,共享经济的供求对接,减少供应和需求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平台实现快速的支持,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推动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

4.进行市场激励及优惠推广

在中国,由于不成熟的信用体系的存在,为了实现有效的推广,必须打破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障碍。

(1)优惠吸引

目前,高信誉的朋友圈可以采取优惠方式,这部分潜在的支持团体,如购买商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使顾客购物消费,他们在朋友圈的经验,是一种快速提升。

(2)利益激励

对于社会群体来说,自由体验总是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逐渐扩大品牌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如流行的“扫QR码,赠礼物”活动,除了平台意识外,还可以获取个人信息扫描。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全球科技取得革命性的发展,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产业行为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进而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参看文献:

篇10

想一下在过去几年当中,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阅读平面出版品,包括报纸、杂志、型录,再想想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当你想到要找寻数据时,你跑去便利商店、书店,买份报章杂志,或是上网搜寻你想要的数据,去论坛中看看其它人的意见,阅读一下在那个领域被大家大推的blogs;甚至早在多年前,你开始搜集的是浏览器中的“bookmark”,而不是五斗柜中的藏书。无可否认地,市场已进行了这样的移动,那么在这市场中的生产单位――编辑,又该有怎样的思维转化呢?

M型化的内容价值

在一种供给(supply)超过需求(demand)时,价值趋向M型化发展。

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在就业市场的就业机会多过人力资源时,大部分的人可以有工作,并且雇主端会倾向有什么样的人,就先用什么样的人,工作的内容可以“屈就” (compromise);就像我需要一个能够帮我负责10项业务的人,但目前只有能够做到5项业务的应征者,在人力资源缺少时,我可能会选择先雇用这个能够处理5项业务的人,然后再补个能够处理5项业务的人去补足我的需求,甚至是因为找不到另一个5项业务人才,而得采用雇用一名可处理3项业务的员工,再加一名能够处理2项业务的人,达到我的目的;反之,当供给超过需求,供给能够满足需求就大有机会,变成价值高的人才,一次可以作20项业务的人被以10项业务技能的薪水雇用,只会10项业务技能的人在一般市场中退败,并在选择向下争取5项业务技能市场时,因为费用无法下降而吃不下低端市场的需求,渐渐地变成消逝的一个阶层。

放到出版产业中来看,中间的信息内容取得被巨量的网络资源所取代,有价的资源必须变得更有价,举例来说,阅读者不再付费取得“一般信息” (information in general),但分析型的数据,据历史价值的文献、艺术型的创作内容依旧吃香。

你可以从两种方式在M型化的内容价值中找到出路:一、面向高端 (move to the high end)。利用数字化的能量在信息中创造附加价值,举例来说 social media的盛行。在2010 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地区FACEBOOK的人口到达率已经超越GOOGLE,在这样的状况下,结合social media的内容产生方式,会是一种扩散性最强的内容,而增强了内容的附加价值。二、减低内容制造成本。M型的另外一端是“极其便宜甚或是免费”的内容,那么编辑要怎么在“免费”的内容中找到价值,这关乎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的创新,又或是,编辑在这边的努力要朝向创造一个可以让“阅读者即是内容制造者”的环境,抑或是平台,这样的平台称作“user-driven content”,像Youtube就是很好的例子。编辑不仅可以创作内容,更可以创造平台。

编辑的价值与力量在于“组织” (organize)信息的能力,而不仅只是润饰文字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中,信息的来源变多元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都算,信息载具(carrier)变多了,网页、手机、iPod、iPad都算。等各项移动装置(mobile device) 变多了,把多元的信息解构在组织,以合适的接口呈现在日趋多元的载具,变成是编辑力的力量来源。

在过去,图片会说话,在现在,影片是不是与图片搭配后更具说服力?在过去,精美的纸张是舒服的信息消费载具,现在,在iPad上用两个手指滑动屏幕放大缩小阅读内容,在智能移动电话(smart phone)中的QCode 四维条形码,让阅读与出版变得更为紧密,让出版人与读者更为互动。

具有远见的编辑团队,可视数字化的过程为转机,将多元的内容来源为多元化的信息载具量身订做,而在平面出版式微的状况下找到一线生机。

内容 = 产品,而不是文字与图片的排列性组合

更深一层来说,在数字化出版中,编辑将需要视自己是“产品”的产生者,而非文字与图片的排列组合。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华文圈销售额数一数二的香港娱乐媒体壹周刊,原以图片叙事见长,在新媒体改革的时代,壹媒体推出了所谓的“动新闻”,将其图片叙事的能力移植到影片与声音,依旧吸引了大批的阅听者。而且,他们也在平面出版中结合了手机条形码,让读者利用智能手机拍摄引在报纸上的条形码而获得延伸内容,或与广告主产生其它有趣的互动,例如移动coupon等,广告主并未因为数字化出版而远离这家媒体业者,相反地,他们利用原有的编辑优势,复制到新媒体中,创造了多媒体出编辑力与商业机制成功结合的model。编辑力创造了“动新闻”这样的商品,创造了手机内容下载的商业模式。

随着平台的移转,或许数字化出版带给平面编辑危机,消费者存在的一天就有消费的需要,了解内容就是产品,编辑力就是组织力,并且看见M型化内容价值的人,跳出这些框架外一看,拥有编辑力的编辑依旧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