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必须要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利用数字化工具、数字化观念以及数字化人才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根据目前的转型现状我们了解到我国企业的转型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作为一家为现代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公司,欣思博将会从企业架构、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帮助企业实现转型,走向巅峰。
数字化转型表明,只有企业对其业务进行戏剧性、彻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义--而不仅仅是IT,而是对组织活动、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的方方面面进行重新定义的时候,成功才会得以实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说数字化成效指数之前,首先要明确知道什么才是数字化转型,CA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经理David Aston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变革业务的一个或多个关键层面的方法。这通常需要客户的参与,但也涉及核心业务流程、员工,以及与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交流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技术还可单纯地用于优化事务处理。
数字化成效指数是在此次调查中由CA Technologies与Freeform Dynamics合作开发的、用来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一项指标。它将数字化举措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及关键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数值化,并综合两项数值最终形成。
在数字化转型中受益
该调查根据参与者的指数得分将他们分为数字化颠覆者、数字化成功者和一般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国的数字化成效指数高居全球第二(6.9分),但是数字化颠覆者却只占受访企业总数的13%,排名世界第六。数字化成功者与一般组织的比例则分别为53%和34%。
David Aston在报告会上表示:“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成效指数高居全球第二并不意外。这映射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数字化颠覆者所占比例之间的差距。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之下,CA Technologies将不断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
印度(7.1分)和中国(6.9分)的数字化成效指数全球排名分列第一和第二,这意味着它们已经从数字化举措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和影响。调查显示,中国的受访企业中有46%和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分别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快速响应机会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受益。在对客户参与和市场发展方面有贡献的所有数字技术中,移动技术和物联网被认为是最关键的两项,分别有47%和46%的受访者选择。中国企业对物联网的重视程度位列全球第一。
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
亚太及日本地区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正以不同的速度开展,许多企业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利益。事实上,在受访的亚太及日本地区的企业中,有超过三分之二(69%)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这有力地表明,那些还没有很快开始数字化转型或者已经开始但数字化转型力度在整体市场中仍处于落后状态的企业,会发现越来越难保持自己的竞争力甚至是企业的生命力。
在亚太及日本地区,数字化颠覆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软件驱动:数字化颠覆者相比一般组织有着4.3倍的可能性认可成为一个软件驱动型公司的重要性(65%比15%)。
提倡敏捷性:数字化颠覆者相比一般组织更加充分利用了敏捷开发(70%比29%),并有2.4倍的可能性使开发运维(DevOps)基本实现(65%比27%)。
开放的API:研究发现,数字化颠覆者相比一般组织有2倍的可能性利用API进行手机应用开发(71%比31%),2.6倍的可能性使用API进行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63%比24%)。
从垂直行业来看,在全球范围内,电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数字化成效指数最高,均为6.5,排名第三的是零售业(6.3)。而“数字化颠覆者”占比最高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电信业(23%),零售业(16%)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16%)。
给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建议
“对于不同公司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公司需要思考的是从哪儿转型。一个是从有可能面临最大机遇的方面,一个是从可能面临最大威胁的地方开始进行转型。我作为董事会的成员我一直思考两个事情,一个是我们的机会是什么?一个是我们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当然这个考虑内部机会、外部机会,内部风险、外部风险。” 在谈到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在转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时,David Aston表示,“具体而言,如果我现在是中国的初创小企业,我思考的可能不是风险而是机会,因为我没有什么风险,面临的都是机会。那么对于我来说开始转型,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快地抓住市场机会。那么API对于这些小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如果我是一家比较大的公司,我需要思考的不是机会,而是我面临的风险。因为现在可能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在与我抢生意,所以我需要改变的就是如何把企业内部流程整理得更好,如何把开发运营的事情做得更好。因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和竞争者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能够活下来。”
篇3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篇4
OT与ICT融合进程加速,来自于网络边缘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长久以来,两个彼此封闭的系统如何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携手共进,需要涉及网络联结、数据聚合、芯片、传感、行业应用等领域的产业链多方联合发力。
正是看到了边缘计算的潜力与价值,华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ARM及软通动力站到了一起,共同发起、成立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缩写为ECC),旨在搭建边缘计算产业合作平台,推动OT与ICT产业的开放协作。
拉瓦尔喷管的“管喉”
在首届边缘计算产业峰会现场,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华为网络研发部总裁刘少伟用拉瓦尔喷管的“管喉”这个关键部位比喻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的“窄喉”作用。他指出,联盟的成立适逢其时,一是OT与ICT正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二是行业数字化转型在边缘计算领域的现存瓶颈,三是边缘计算横跨OT、IT、CT多个领域,需构建生态系统,发挥产业合力。
刘少伟表示,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希望成为推进智能社会的赋能者,在敏捷联接(Connection)基础上,实现实时业务(Real-time)、数据优化(Data Optimization)、应用智能(Smart)、安全与隐私保护(Security),为用户在网络边缘侧带来更多行业创新和价值再造机会。
对于华为在边缘计算产业中的定位,刘少华表示:“华为将聚焦边缘计算的智能联接,提供以SDN技术为代表的富有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一起在电力、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继续实践,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华为也将在网络域、设备域基于边缘计算管理开放平台,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开放的容器,推动在工业领域更多的深层次应用。”
刘少伟强调,华为也希望为边缘计算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分享SDN、安全等核心智能接技术的积累经验,发挥华为全球化部署的OpenLab平台资源,支持行业方案创新及测试床的验证测试,基于Testbed构建产业和商业示范,并积极推动联盟与国内外标准及产业组织的广泛合作与对接,加速联盟发展与标准产出。
智能制造的机遇
峰会现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指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对ICT与OT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而边缘计算是ICT与OT融合的支撑与使能技术,产业发展将进入重要机遇期。
他表示,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将从分层架构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支撑的扁平架构演进,边缘计算将是实现分布式自治控制工业自动化架构的重要支撑。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将重点关注体系架构的制定与技术路线的选择,并通过推动标准化来带动产业化发展。同时,将充分关注生态系统的构建。
据介绍,沈阳自动化所在工业CPS领域已进行了工业无线与网络、工业信息智能处理及知识自动化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工业无线方面,已突破了面向流程行业的低功耗无线接入和面向离散行业的高实时高可靠无线接入技术;在工业网络方面,提出了软件定义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实现了IT网络与OT网络融合之后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在工业信息智能处理及知识自动化方面,提出了基于语义的工业信息模型、基于推理的服务组合技术,研发了工业服务适配器,实现了全局系统的快速开发、集成与部署。
篇5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发展
1时代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已成为企业的宝贵资产。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已经有多个文件涉及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而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提出了加快数字化进程的相关计划。领先一步的企业,在数字化问题上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转变为数字化企业的先锋。企业应该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数字化进程:①自上而下推行企业数字文化;②分阶段向数字化转型;③创新基于企业数据基础的商业模式;④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敏捷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2我国制造型企业现状
我国制造型企业采用传统研发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设计和工艺部门没有统一的三维设计工具,导致设计数据类型繁多,实现数据交互非常困难;(2)缺乏统一的三维设计规范与标准,不利于数据的管理和交流,工作效率较低;(3)没有规范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缺乏有效的知识和信息管理平台,产品开发流程不完善,数据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缺乏有效的设计任务规划、分配和评审环节;(4)没有工艺仿真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及优化装配路线等只有在实物加工时或加工后才能得到验证;(5)没有虚拟仿真环节,物理验证消耗成本大,很多质量问题无法提前预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批量召回。
3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
所谓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改变并极大拓宽自身战略选择的企业。数字化企业具有自身的战略特点,建立了一种企业模式,能够以新的方式创造并捕捉利润,建立新的、强大的客户和员工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企业应当具有独特性。我国工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借鉴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为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技术上的先决条件。在离散工业和过程工业的各个领域,西门子正携手客户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企业何种规模,何种行业,落地工业4.0的时机已经成熟。西门子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170年来不断致力于卓越的工程技术、创新、品质、可靠和国际化发展。西门子业务遍及全球,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作为世界最大的高效能源和资源节约型技术供应商之一,西门子在高效发电和输电解决方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及工业自动化、驱动和软件解决方案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西门子还是影像诊断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实验室诊断和临床信息技术领域领先的供应商。西门子作为全球数字化顶级供应商,其数字创新平台能为数字化企业在软件方面奠定基础。这一平台可以在产品性能、产品开发和生产运营等方面培养持续的创造力。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支持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实施直至服务的各个环节打造一致、无缝的数据平台,形成基于模型的虚拟企业和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现实企业镜像。西门子形象地称之为数字化双胞胎,完整真实地再现整个企业,从而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优化、仿真和测试,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同步优化整个流程,最终实现高效的柔性生产,并快速创新上市,锻造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西门子持续将新组织和新技术高效地融入其行业领先的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中,帮助企业为产品和生产线创造全面、精确的数字化双胞胎,占据行业优势。
4数字化企业发展路径
总结我国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的经验,一般会经历设计数字化、装配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几个阶段,最终实现数字化智能工厂。鉴于我国制造业现状,推荐按以下路径进行数字化转型:(1)逐步引入西门子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应用于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并制定应用标准和规范;(2)将产品三维模型打造为传递下游生产活动所需详细信息的恰当载体,企业所有部门和团队都使用三维模型作为信息传递途径;(3)将所有流程数据通过生产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虚拟仿真过程提前;(4)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和工艺人员在生产生命周期管理统一的虚拟平台上进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仿真与模拟验证;(5)引入本地化技术支持,贴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知识库定制、模板制作、工艺流程定制及二次开发等。西门子数字化产品套件支持制造企业产品开发全过程,但是企业的需求远不止于此,如何更好地将数字化软件与企业当前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协同开发,这才是重点。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痛点,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立足企业现状、基于西门子工业软件产品的效率倍增数字化转型服务。效率倍增指基于西门子软件平台的深度数字化应用服务,结合用户企业产品的特点和需求,帮助用户实现真正基于三维的研发,建立真正的虚拟数字研发流程体系和数据包规范。效率倍增的核心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基于MBD(ModelBasedDefinition)规范,构建企业级模型产品知识体系,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成为可统计、可计算、可分析的数据。同时对制造环节实现知识结构化,与信息数据对称,逐步取代人在制造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敏捷、精准的设计制造。最终建立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以数字化流程为效率、以物料清单为核心、以上下游协同为关键的制造全过程。按企业的业务场景,具体分为以下版块:基于MBD的快速研发设计、基于MBD知识工程的工程设计、基于MBD的仿真行业应用、基于MBD的工装仿真设计、基于MBD的模具快速设计、基于MBD的结构化工艺设计、基于MBD的工艺仿真优化、基于MBD的制造规划设计、基于MBD的质量规划工程、面向企业的增材制造应用、面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
5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
MBD指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表达产品定义信息,详细规定三维实体模型中产品尺寸、公差的标注规则和工艺信息的表达方法。MBD使三维实体模型成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唯一依据,改变了传统以二维工程图纸为主、以三维实体模型为辅的制造方法,使集成化的三维数字化实体模型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对数据管理及设计下游的活动,包括工艺规划、车间生产等产生重大影响。应用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逐渐实现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三维数字化工艺开发和三维数字化数据应用,形成一个完整且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工艺、制造技术应用体系。
5.1汽轮机公司
某汽轮机公司作为机械工业100强和全国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现有总资产逾120亿元和7000余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名,中高级人员占48%,主要生产设备2500余台,其中大、精、稀设备和数控机床500余台。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该公司现已具备了各等级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开发研制和批量生产的综合实力。自建立以来,公司已累计生产各种类型机组660余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并出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使用性能均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普遍好评。该公司在数字化制造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在部分车间成功实现了数控机床联网的工作。尽管如此,在数字化制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1)设计平台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交换困难,很难实现协同办公,重复工作量大;(2)技术准备流程较长,工作流程几乎为单线条模式,设计数据传递到工艺、采购、生产等部门的流程长;(3)零件三维模型重用性差,同一个零件,设计部门要建模,工艺部门要建模,重复劳动量较大。针对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叶片谱系归纳总结,梳理叶片工程设计业务流程,建立叶片参数化要素库,实现模块化驱动,为叶片智能快速设计做好准备。开发叶片知识设计平台,实现叶片的自动创建、智能编辑等设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叶片设计的工作效率。具体实施效果如下:(1)统一了软件平台,使数据沟通没有障碍;(2)建立完整的叶片三维设计规范,规范了叶片的设计流程;(3)开发基于知识工程的叶片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实现叶片全三维设计和工艺设计,完全实现数据重用;(4)利用叶片结构化知识模板技术,实现叶片三维模型自动创建;(5)基于产品知识体系,实现叶片尺寸自动标注;(6)自动生成叶片三维结构化工艺;(7)帮助企业建立了基于叶片三维模型的设计、工艺知识体系。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公司叶片分厂建立了快速设计、快速工艺一体化平台,叶片设计、工艺编制效率提升了80%,交货期缩短了20%。该公司研发了统一平台,协助梳理叶片需求数据化,建立基于叶片三维模型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基于MBD的叶片敏捷精准化制造。由此,该汽轮机公司向数字化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2仪器仪表公司
某仪器仪表公司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1965年从上海、江苏、辽宁等地内迁的热工仪表总厂,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重点布局的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主要生产和经营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制造业跨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领域,其整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而且维系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21世纪大国竞争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十分坎坷,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1)缺少三维产品设计,产品可靠性低;(2)手工搭建物料清单,与模型、图纸没有关联,错误率及返工率高;(3)订单选配参数不统一,产品系列多,导致设计冗余度高,产品零部件通用性低;(4)二维工艺编制较粗糙,且仅有零件通用工艺,无法指导现场生产。采用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该公司解决了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球阀阀体部件类别归纳总结,梳理球阀选型设计业务流程,建立阀体部件及各个零部件的参数化模板,实现产品级模块化驱动,为阀体部件智能装配做好准备。开发知识设计平台,根据工程物料清单实现阀体部件和管道附件的智能装配、智能工程图等设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搭建物料清单和球阀设计的工作效率,降低返工率。开发工艺平台,根据产品模型实现快速搭建和重用产品零件工艺。具体实施效果如下:(1)采用规范标准和统一平台,实现了知识驱动、经验积累,以及没有障碍的数据沟通;(2)建立完整的球阀三维设计规范、二维制图规范、检查规范,规范了产品的设计流程;(3)开发基于球阀产品的工程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实现球阀全三维设计和快速工艺,完全实现数据重用;(4)基于客户订单及产品参数信息进行判断,快速搭建产品物料清单数据结构,利用产品工程物料清单及产品结构化知识模板技术,实现阀体部件和管道附件的三维模型智能装配;(5)快速生成球阀零件的三维结构化工艺;(6)帮助该公司建立了基于球阀三维模型的工程设计、工艺知识体系。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公司建立了球阀自动搭建物料清单、快速设计和快速工艺一体化平台,球阀物料清单搭建、设计,以及工艺编制效率提升了80%,交货期缩短了20%。该公司建立了协同设计平台,梳理客户标准产品参数信息,快速搭建产品物料清单,并实现基于球阀产品级的三维模型库快速设计,建立三维结构化工艺,进而实现基于MBD的球阀敏捷精准化制造。由此,公司走上了更可靠、更高效的数字化转型之道。
6基于MBD的仿真行业应用
6.1电机
电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电磁、结构、控制、流体和温度等。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及各种电机新技术的发展,电机设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同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机设计的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仿真技术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数字化仿真软件,可以分析电机组件的静态刚度和强度、冲击刚度和强度,以仿真来验证客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6.2汽车零部件
从智能电子、信息娱乐、电信到高级软件等领域,车辆制造商正在为今天的消费者不断推出突破性的创新科技。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燃料费用和严峻的环境问题,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设计汽车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学、发动机、传动装置、车身、乘客舒适性及电气电子系统等。数字化仿真软件针对汽车零部件进行静态刚度和强度分析、动态刚度和强度分析、模态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及疲劳分析,通过仿真验证客户设计方案,确认零部件失效的原因,并验证改进方案。
7基于MBD的模具快速设计
注塑模具企业目前大多采用三维数据设计,部门之间流通的数据格式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同,部分基于三维数据,但更多的是基于二维数据,即工程图传递。如质检部门基于工程图进行检测,加工和装配部门也基本全部基于二维图纸。这与企业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直接关系,可见二维工程图在模具企业中依然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对模具企业的设计和制造周期有较大影响。某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线束生产企业之一,为国内各大整车制造商供货。该企业承接各种线束接插件的模具设计、制造、生产业务,其产品质量获得客户广泛认可。该企业是外商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软件应用水平在当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是随着我国模具企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模具企业通过对软件的定制开发实现软件深层次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设计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竞争力大大加强。而该企业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软件应用方式,水平还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相对而言竞争力明显减弱,导致在利润方面也越来越没有优势。针对该企业的现状,定制了系统化的专用制图环境,以及可灵活使用的工程图工具,具体包含模具属性快速填写工具、零部件属性快速填写工具、工程图批量创建工具、视图自动摆放工具、外形尺寸自动标注工具、标题栏自动填写工具、尺寸格式工具、尺寸序号工具、尺寸上色工具、尺寸加粗工具、尺寸版本号标注工具、技术要求快速填写工具、自动物料清单表输出工具、批量打印工具等。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企业的设计制图效率提升了80%,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篇6
数字化转型的味道
SingularityU预计,在未来10年内,40%的财富500强公司将不复存在。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你可不要低估数字化变革的颠覆力量。
戴尔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对IT前后30年进行了一番对比:过去15年,企业以IT为中心,主要处理的是交易型数据和报表,仿佛互联网就是一切;而未来的15年呢,企业将以业务为中心,主要处理的是数据分析流,应用以云原生为主,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处于数字化的十字路口,企业将何去何从?这又是一道选择题,但答案似乎已经是确定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话题,人们乐此不疲,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数字化企业究竟是什么样子?IDC给出了它理想的形象:数字化企业必须拥有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的客户体验、数字化的信息、数字化的运营和数字化的创新。按照IDC给出的评判指标,60%的公司收入将来自基于信息的产品和服务,20%的企业营运流程将实现自动优化,75%的企业将通过其生态系统和变革管理支持创新。
在这场注定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变革大潮中,CIO被赋予历史重任。企业业务的快速更迭,将导致CIO角色的进一步细分,并且与业务紧密联系。原来单纯的首席“信息”官,今后可能身肩四职:首席“基础架构”官,核心任务是保持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并管理现有的系统;首席“集成”官,主要负责集成企业内外部的数据和系统;首席“智能”官,负责打造商业智能,把正确的数据提供给正确的人;首席“创新”官,时刻关注颠覆性技术,推动企业的创新。
针对中国企业而言,数字化变革的基本原则是,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最底层IT的变革做起,构建稳健、敏捷的数据中心,因为稳定的核心系统才是通过企业业务数字化提高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交易、服务等全链条效率的关键,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业务数字化”;接下来要实现“全渠道数字化”,积极实现向云的平滑演进,满足云原生应用的需求,通过移动互联实现营销管理能力的最大化,既而实现全球化发展;最后,数字化要从企业这个“小家”推广到产业这个“大家”,即实现“全产业数字化”,加速培育新业态,提高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产品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升级。
提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作为IT端到端解决方案供应商,戴尔如何帮助企业快速、平衡地实现数字化转型呢?戴尔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企业级解决方案总经理曹志平用一句话做了概括:“以现代化IT推动数字化转型。”
目前,戴尔可以提供从基础设施层面到虚拟化、自动化、平台,直至最终应用的完整的现代化IT解决方案。戴尔描绘的现代化IT转型之路要分成五步走,即“五化”:简单化,简化以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标准化,开放以减少技术禁锢;自动化,实现敏捷IT;智能化,加速创新;业务现代化,最终实现“实时企业”的目标。
何为实时企业?简单说,就是利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全产业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决策分析,从而完成实时企业的数字化目标。
目前,戴尔可以提供数字化就绪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五大方案:现代化数据中心、任意云解决方案、大数据与分析、物联网应用、终端。曹志平补充介绍说:“戴尔可以提供面向数字化变革的咨询服务、流程服务和部署支持服务。”
云中鲜
从虚拟化到云,这是戴尔提出的“五化”中最基础的一环――简单化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如今,混合云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IT新常态”。戴尔与VMware合推出三大混合云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场景和规模的客户,提供稳定、易于快速部署及管理的混合云基础架构:
第一,具有SDDC功能的企业混合云解决方案,基于全面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体系结构,提供应用程序优化的基础架构,可以实现IT流程自动化,简化维护、修改和更新,以更快的服务交付速度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业务敏捷性。
第二,支持FC SAN的企业混合云解决方案,使企业可以按自身步调部署灵活且未来就绪的混合云架构。
第三,原生混合云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企业开发者安全构建、部署与管理原生云应用,助力企业兼顾传统与原生云应用。
曹志平表示,戴尔在优化传统IT方案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企业向云的平滑演进,致力于让客户在一个统一的IT环境中实现跨云的运行、管理,并连接所有的应用。
三大
戴尔中国4.0战略刚宣布时,戴尔就公布了与中科院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的消息。2015年11月,戴尔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在本次峰会上,双方又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企业级深度学习应用及服务公有平台――诸葛・深知。
“诸葛・深知”实现了从最初的平台基础设施搭建支持,到共创平台的深度参与。目前,深度学习、认知功能模拟多基于数据海量处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需依托强大的计算平台,而戴尔的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恰恰可以满足科研领域对于高负载与效能的要求。
“诸葛・深知”为企业提供了深度学习工具包的统一接口,众多中科院成熟的算法模型能够轻松被调用,帮助企业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分析,从容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戴尔与中科院致力于将“诸葛・深知”打造为业界领先的由中国孕育的先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以“诸葛”为名彰显了其中国睿智之能。
在戴尔提出的“五化”之中,还有一化是自动化,戴尔与众合作伙伴联手成立的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Future Ready Enterprise Cloud Organization,F.R.E.C.O)在本次峰会上也有大动作,推出了为中国用户开发的三大“飞云”系统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平滑上云。一体化云解决方案“飞云系统”首批系列主要聚焦三大应用场景:存储云、灾备云和混合云。
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由戴尔主导,国内外知名厂商,包括东软、FIT2CLOUD、航天云宏、Pivotal、UnitedStack有云、VMware、XSKY、英方、YottaCLOUD优特云等共同参与,致力于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领先的全栈式混合云解决方案。
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在会上还宣布,将与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展开云服务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云实施和云护航服务,完善联盟的端到端云解决方案。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的使命是“建好云,管理云,用好云”。联盟正通过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本地优化等多个维度,支持中国客户快速向云迈进。
目前在中国,安防行业生产商规模参差不齐,存在着在产品质量、市场宣传、服务质量和供应链等多方面的问题。戴尔战略携手全球安防行业领先企业大华,希望在中国智慧安防领域有所作为。双方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端具有互补性:戴尔在后端基础架构,如服务器、存储、网络方面具有势,可以提供从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到视频云的完整的企业级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大华则在摄像头、工业传输、定制化NVR、DVR、VMS软件和大屏显示等前端产品方面具有领先技术。双方联手可为中国客户提供因地制宜的完备服务。
戴尔“合家欢”
黄陈宏博士在担任戴尔大中华区总裁之初,便提出了“戴尔中国4.0”战略。此战略得到了迈克尔・戴尔本人和戴尔高层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戴尔进入中国21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戴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2015年9月,迈克尔・戴尔来华亲自宣布“在中国,为中国”的戴尔中国4.0战略,表示将在未来5年内向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从创投基金到合作伙伴联盟,从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更新到与中国科研院所的合作,戴尔正一步步践行“在中国,为中国”。
篇7
报业的困境,直接引发了2005年和2006年关于报纸“消亡论”和报业“报业寒冬论”的争论。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1]《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认为2005年是中国传统报业的“拐点”,报业将走向“寒冬”。[2]在国外,也有许多关于报纸消亡的言论。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该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3]
报业究竟怎么了,是谁动了报业的“奶酪”,报纸真的会消亡吗,报业应当如何应对寒冬的到来?
一
谁动了报业的“奶酪”?一般的回答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动了报业的“奶酪”,报业的困境来自于数字化和新媒体的挑战。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可以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处理和网络传输。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其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实现。新媒体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全天候与全覆盖等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出现了报纸“消亡论”和报业“寒冬论”。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报业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报业“春天论”,认为报业的困难时暂时的,报纸依然生机勃勃。
事实上,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顾名思义,媒介融合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块。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使不同媒介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整合,是媒介融合的技术条件。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媒体形态,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融合。对于新闻和信息的大量需求以及不同媒介形态产品的互换互通,是媒介融合的社会条件。而以1996年美国颁布的《电信法》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允许不同媒介的兼并,成为媒介融合的政策条件。
美国教授戈登和戴默,将媒介融合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国内学者彭兰将媒介融合引起传媒业的变革概括为:在业务形态上,多媒体日益兴起;在市场融合上,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在载体融合上,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在机构融合上,是更高层次的再分工。[5] 媒介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合。
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报纸和新媒体可以实现共生共荣。报纸与新媒体相比在内容原创、权威性、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报纸的劣势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变为优势。同时,传统报业提升商业模式的时机并没有失去。
媒介融合并不只是技术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传媒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媒内容和经营模式的变化。
二
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使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实施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数字报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是以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是对传统报业进行技术改造、结构重组、模式创新的现代报业;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平台上的全媒报业。“新兴报业”、“现代报业”、“全媒报业”体现了数字报业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6]还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指的是报纸采集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方式发展到多次多渠道出版和再利用,媒体业务模式从信息编辑加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7]
“数字报业”概念由“数字”和“报业”两个词语构成。这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的发展使两个概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报业强制浸透和原型改造,传统报业也可以向数字领域积极融合和自我转型。因此,对数字报业的把握不能将数字与报业隔离开来,也不能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报业简单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数字报业的概念。
1、从技术形态上看,数字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实现传统报业体制、
流程与形态的再造。
这些数字改造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管理,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8]报业的数字化改造不仅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更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即报纸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如光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新的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阅读器、显示屏等)进行传播的传播形态。
2、从发展模式上看,数字报业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挑战和报业发
展的新制度,寻找到新的符合数字报业运作模式和规律的价值链与商业模式。
技术改造只是数字报业的表象,数字报业的本质是建立起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的报业发展新模式,对以往传统的报业发展模式加以改造更新,建立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和方式上,数字报业的生产不再是直线的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而是环型的多点互动形态。新闻采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及时的多媒体传输,新闻信息的呈现终端也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媒体,多媒体复合显示手段或者说其他任何新型移动数字介质都可能成为报业的终端。在经营方式上,数字报业将改变长期以来报业经营严重依靠广告和发行的模式,转变为多点作战立体经营,如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管理方式上,需要出台报业向其他媒介形态拓展融合的宏观政策,报业的管理部门应当在数字报业宏观战略下调整管理政策,制定适合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成功转型。在报社内部,需要搭建适应数字内容产业运营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就是新的组织架构。不仅仅围绕采访编辑发行广告的生产线进行管理,而是在数字多媒体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
3、数字报业是对传统报业的发展,不能割断与传统报业的联系另起炉灶,盲目发展。
数字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仅仅寻求一种数字化的新介质对新闻纸的替代,数字报业要扎根于传统报业强大的内容原创的沃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内容产品的原创能力,数字报业要充分发挥传统报业这一优势,并不放弃传统主营业务和主营产品。报纸业务目前仍是报业的营收支柱,也是战略转型的基础和条件,仍应全力发展。但是,不放弃并不意味着不对纸质产品和报业体制机制进行重大的创新。
4、数字报业发展的关键是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体制上看,报社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赢利模式上看,报业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从终端服务来看,报纸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9]因此,必须对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变单点赢利为多点赢利;变以读者为中心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5、数字报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发展方向是跨媒体跨地域的传媒集团和娱乐产业集团。
数字报业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有人因此认为数字报业是一个过渡性概念。数字报业反映的是传统报业在当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目标,它最终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报业应当紧紧抓住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由传统报业集团,向跨媒体跨区域的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产业集团发展。由“报纸业”向“报道业”升级,从提供报纸转变为提供数字内容和核心价值,以及娱乐产品等。数字报业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状态,而是永无止境的动态目标,这是由数字技术发展的持久性和报业战略发展的目标性决定的。
三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了数字报业战略,并计划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该计划在2006年召开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启动。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
尽管数字报业这一概念是2005年前后才出现的,但报业的数字化改造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在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刊出版引入综合新闻业务网络,在新闻采编环节告别了“纸与笔”。本世纪初,报刊的广告、发行、内部管理等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报业真正的起步是报纸“触网”。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它的《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我国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媒体。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报纸的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这一时期是直接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是类别搬到网上,供网民浏览。2000年以后,报纸网络版逐渐从WEB1.0向WEB2.0发展,出现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网站逐渐成为报业的数字化整合平台。以网站为平台的有声报、多媒体互动数字报也开始出现。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报在浙江在线上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简单的PDF版的全国首家数字报纸;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多媒体互动数字报“播报2.省略紧密嵌入、彼此关联。报纸订户同时获得网络版的登录许可。报纸上除了重点报道,外加很多路标性质的指向网络上的链接内容,指向相关的背景资料、全文报道、声音或视频的采访录音录像等。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原来占印刷版50%的事件性新闻报道转移到了网络版,免费对读者开放;大量金融数据也被放到网站新推出的“市场数据中心”,同样免费对读者开放。改版之后网络新闻的分量大大加重。同时,《华尔街日报》网站也在技术和内容上进行升级,新增站内搜索功能,博客覆盖领域扩大,新增视频和播客片断,开设读者论坛,开办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华尔街日报》这次改版的目的,正如其发行人克洛维奇所说:“通过印刷版和网络版的配合,让读者一整天都离不开《华尔街日报》。”[11]
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报业集团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为此,甘尼特大力推行“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 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 、数字(Digital)。[12]“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改革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
在国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实施了“5i”战略,《辽沈晚报》全面推进“ES”数字化服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5i”发展战略即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公共视频(i-street)和以前的网站(i-net)。前四项工程分别于2006年1月、3月、6月和9月正式推出。“5i”工程涵盖了无线、宽频、户外、新介质等四个主要领域,形成信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无人不晓”的布局。
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服务是“ES工程”。“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其精髓是“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类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3E”即Every 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 Media”;Every 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介质,简称“E- Platform”;Every 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坐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 Time”。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4E”和“5E”。4E是指Every 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简称“E- Where”;5E是指Every Demand(全搜索),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漏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简称“E- Demand”。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集团基本上是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而中国的报业集团基本上还是单一的报业,这既与中国报业发展不成熟有关,也与现行的行业壁垒、地域壁垒、资金壁垒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如此,跨媒体跨地域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内一些传媒集团对此进行了尝试,比如报业与广电合并的成都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和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等。
2006年11月28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正式合并,组建了成都传媒集团,由此开启了“跨媒体融合”之路,成为我国省会城市首家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新型综合传媒集团。此前,佛山和牡丹江、红河等地级市已经将报纸和广电合并组建了跨媒体传媒集团。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在构建现代化跨媒体发展的传媒集团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报纸和广电两大板块初步实现了内容融合、产业融合、人事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品牌融合。在新闻宣传方面,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新体制方面,针对目前媒体管理格局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分业管理”的现实,为促进媒介融合,主要采取了干部交流任职和岗位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建立了集团结算和审计中心制度,建立健全对集团经营单位和单元的经营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13]
注释:
[1]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载《新闻界》,2006年第1期。
[2]吴海民:《中国传媒打变局――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载《今传媒》,2005年第12期。
[3](美)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张卫平译,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2001。
[5]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
[6]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7]黄小蓉:《创新党报合作的思路与机制》,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8]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9]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10]陈昌凤:《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11]参见郦辛:《华尔街日报:紧密结合网络的新型报纸》,载《网络传播》,2006年第2期。
篇8
斯铂涵:其实每一代消费者都有他们的特点,90后和95后的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他们是生于数字化的一代,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对1996年至2000年出生的数字化原生代人群而言,他们有重塑世界的力量。他们是社会的活跃分子,目标明确,喜欢重新定义互动规则,喜欢独立而充满个性,设置定制化的服务和交流方式,这些将重塑未来我们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
美妆和数字化是完美搭配的一对。欧莱雅要做的首先当然就是了解他们。我们希望通^全方位的观察,去把握新生代的脉搏,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同时根据这些进行适应和调整,最终和这些消费者产生共鸣。
《中国经济周刊》:欧莱雅中国的数十位高管多次拜访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主要目的是什么?
斯铂涵:互联网企业做的是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而欧莱雅则致力于连接美。我们相信,通过把美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去拉近美和消费者的距离,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电子商务也非常成熟,您如何看待在中国市场做数字化的机会和挑战?
斯铂涵: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将消费者所需所想的美妆产品带到他们身边,无论他们是在一二三线城市,抑或是城乡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消费者在哪里,就要把产品带到哪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希望可以变得更加无所不至,无处不在。
篇9
在不久的将来,以NFV体系架构和技术引发的网络革命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
何为NFV
NFV是对于网络架构的一种概念,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网络节点阶层的功能,分割成几个功能区块,分别以软件方式操作,不再拘限于硬件架构。
通过网络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可有效缓解传统环境所面临的众多挑战。NFV以虚拟机的形式在云端通用基础架构上实施网络功能,而非作为专用物理硬件实施。利用单个基础架构处理所有VNF,用户通过提高系统利用率和改善管理流程来显著降低资本支出和运营费用。一个可全面扩展的云框架使用户能够灵活扩展基础架构以满足各项业务需求,并增强其业务敏捷性。
开源技术对于正在为NFV实施制定规范标准的行业组织极为重要。因为这些技术有利于提高可互操作性和加速创新,以便通信公司能够轻松、便捷地采用各类最新技术。开源社区提倡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应对挑战。
另外,使用开源技术构建的基础架构,可让用户有效避免供应商锁定,同时保持高度灵活性。一项针对全球电信运营商高管的调查显示,83%的电信运营商计划或者正在其网络中应用开源系统,95%的电信运营商青睐开源NFV解决方案。
开源技术成就NFV
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改革,强化基础设施,以便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作负载,利用新技术实现网络现代化。红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专家Chris Wright认为,电信行业的数字转型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部署先进的软件应用程序,其次是建造支持新应用所需的基础架构以及部署维持新架构和新用所需要的流程。
红帽采取的是“标准的商品硬件+开源的商品软件”这一战略帮助电信运营商降低成本,通过提供工具使运营商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改变现有服务并推出新服务,以便应对电信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这是今天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数字化转型。也是我们看到的NFV所处的一个状态,也就是网络功能虚拟化。”Chris Wright表示,“我们把传统物理上的网络设备和应用通过虚拟化,使其在类似云的标准环境下运行。能够帮助服务提供商降低成本,提高敏捷性,且改变他们与建造垂直堆栈的传统厂商的关系。”
开源NFV为电信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驱动力,红帽的开源技术涉及广泛,为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持的除了Linux操作系统这样的企业级标准硬件外,还有OpenStack;SDN控制器OpenDaylight;向外扩展型的软件定义存储Ceph、Gluster;管理自动化工具Ansible;JAVA平台、信息的中间件;数据虚拟化等产品。
理解开源 理解企业
篇10
1 云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具备以下的特征
利用节点式传播信息,弱化传统媒体的信息功能;互动性强,撼动传统媒体时代塑造的“主流”观点;对受众分析和细分,带来云服务。
传统媒体的信息化历程和变革之路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一次研讨会上,备受争议的议题是:报纸会不会消亡?观点分为三派:报纸会消失;纸会消失,报会存在;报业会萎缩但不会消失。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报纸因为报道的深度性会一直存在,但是是以非传统模式存在。其实纸质媒体一直有危机感,变革也从未间断过,从经历铅字时代、新闻生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全媒体采编系统和公共信息管理平台等信息化过程,新闻载体由单纯的纸质媒体到新闻网站、报网互动、手机报、数字化平台、全媒体战略、数字化新模式探索等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已经加速度现实呈现[1]。
2 传统媒体转型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媒体云计算平台有很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天脉聚源的媒体云计算平台天脉聚源推出的以碎片化传输技术、通用流构造技术、虚拟播出技术和流切换软矩阵支撑的流媒体播控平台。采用H.264商用编码技术,基于HTTP协议的碎片化流传输技术,能够完全确保在公网环境下的稳定无损化传输,大大优于现有RTMP协议的不稳定流推送模式。实现一次编码多重交付,在一次编码之后,采用通用流构造复用技术,将音视频数据复用成适配不同终端类型的播出流。并支持Apple HTTP livestreaming规范的TS流,满足iPad、iPhone、Android等智能终端,实现从手机、平板电脑、PC到机顶盒的跨网络、跨终端、全媒体业态的传播形态[2]。
新奥特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运营技术新架构新奥特基于云计算理念与技术构建的C-MAP技术新架构采用统一数据中心,VCM视频云计算矩阵、AUTO5.0内容生产管理平台、AUTOJMS智能内容运营管理平台以及iStream新媒体运营管理平台。C-MAP平台服务层可提供媒体数据的转码、渲染、合成、技术审核、水印、指纹、搜索、云因分析、图像识别、工作流引擎等应用服务,可实现资源利用更充分,媒体处理更高效。
索贝的网络电视云服务解决方案索贝公司适时推出的eWebTV网络电视台云服务是基于三网融合的新应用。上载工作站集成索贝非线性编辑系统对素材编辑的独特优势,同时增加对多种新媒体格式的编辑、合成支持。支持EX/P2/XDCAM/VTR/DVD等类型介质的素材上载和。在技术架构方面,网络媒资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内容服务平台,主要负责海量内容处理;运营服务的中心平台,涉及到各种各样业务,例如CMS和VMS的后台站点管理,运营支撑、数据统计的业务模块等;传输分发网络,采用CDN + P2P的基于互联网业务的分发系统;以及包括PC、iPad,是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服务。此外,还有华为基于华为Single CLOUD云计算平台技术、大洋基于云架构的媒体管理系统、麦肯锡云媒体平台等等,无论选择基于哪一种云媒体平台,都可以实现动态适应业务量的大小变化,运用云技术按需分配计算资源,为运营商海量媒体资源的采集、编码、转码等环节高效的计算处理能力及端到端的基础平台应用,助推传统媒体向云媒体转型[3]。
3 云报纸的架构和设想传统媒体转型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媒体形态的转变,即单元媒体向多元媒体的转型;第二步是理念的转变,就是我们要从描述新闻到解读新闻;第三步是社会关系和服务形态的转变,即完成广电、网络的交叉传播和分众服务。目前纸质传媒已经完成两个转型,正在做关键性的第三步变革,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正逐步转变为云端。目前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投稿和数据库已经搭建完成,对新闻数据库(网络媒资系统)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是当前在做的重要课题,根据用户习惯分析和内容访问热度等规则,将数据向边缘节点进行分发、缓存和替换,同时根据终端类型及网络状况实时进行格式适配和流化处理。媒体云的应用和展望传统媒体迈向“云媒体”时代的法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为主导、技术和商业为驱动力”为内核,围绕用户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化转型。
- 上一篇: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
- 下一篇:商业模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