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关键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关键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关键技术

篇1

【关键词】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 关键技术 电力系统

一、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在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中,在很多低压变电站和高压变电站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自动化新技术,有效提升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调度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成本。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信息共享、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而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还成为智能电网变电环节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点

(一)数据采集的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标志是采用数字化电气量测系统来采集电压、电流等电气量,进而实现一次、二次系统在电气上的有效隔离,进而增大电气量的动态测量范围,提升测量的精度,进而为常规变电站从装置冗余逐步向信息冗余转变以及信息的集成化应用提供良好基础。

(二)系统的分层分布化

从物理结构上而言,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分为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系统通过成熟的网络技术记录设备的完整信息,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从逻辑结构而言,系统可以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系统间的自我描述和信息互通等问题。现代化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越来越紧凑,通过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对电气测量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其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功能多等特点。

(三)信息交互的网络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取的是数字化的、低功率的新型互感器替代常规的互感器,将大电流、高电压直接转化数字信号。在变电站内,各设备间通过高速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功能重复的 I/O 接口, 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即通过采用标准以太网技术来最终实现数据及资源的共享。这种信息交互的网络化,不仅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易于利用冗余技术来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而且还能利用多播技术同时发送至测控、保护和故障录波等单元,最终实现数据的共享。

三、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一)非常规互感器

非常规互感器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绝缘性良好,具有现代光电技术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将数字化保护和监控设备和非常规互感器相连,具有诸多优势:抗电磁干扰性能好;绝缘性好,可进行高低压的有效隔离;测量范围大、精度高。由此可见,非常规互感器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逐步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同时,还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对于数字化变电站而言,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是其重要基础。其中,具有智能操作功能的断路器,由采集、识别、执行装置组成。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由非常规互感器构成,及时将电网数据以数字信号形式传递给智能识别模块。智能识别模块是整个智能控制单元的核心,能够根据操作前所采集的信息及主控室所发出的操作信号,自动识别操作时断路器所处的电网工作状态,并根据对断路器仿真分析的结构决定合适的分闸和合闸运动特性,对执行机构发出调节信息,等待调节完成后再发出分闸或合闸的信号。智能断路器,能够很好地实现重合闸的智能操作,根据监测系统的信息来判断故障是瞬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进而确定断路器是够重合,提升重合闸的成功率,最终减少对于断路器的短路合闸冲击及对于电网的冲击。

(三) IEC61850标准体系

不同厂商的设备所使用的通讯网络及协议存在差异,设备间的互操作性较差,而很多变电站所使用的设备大多来自不同的厂商,给设备的安装、调试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保障各智能电子设备的互操作性,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一致性测试。性能测试,属于应用测试,目的是测试智能电子设备能否满足运行性能要求。一致性测试,属于“证书”测试,目的是测试智能电子设备是否符合特定标准,而IEC61850标准是新一代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能够适应分层的智能电子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IEC61850标准体系要求每种设备必须提供自己的符合IEC61850规定的配置文件,并且采用统一的系统配置工具来进行系统的工程化,进而达到不同厂商提供的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为数字化变电站提供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全面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的功能,除了上述中所提到的关键技术外,还要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数字化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是变电站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考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现可能,积极推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涛,包F,赵玉成,汤晓石.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现[J].电测与仪表,2010,S2.

[2]刘清瑞,刘日堂,尚学军.110kV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J].继电器,2007,S1.

篇2

关键词:数字化航测;关键技术;地形图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to change the mapping work, aerial survey method of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digital. Digital aerial survey as a new annotation method, in many key areas there are a lot of technology needs further stud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in the raw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discusses the key links of base map editor.

Key words: digital aerial survey; key technology; topographic map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仪器设备、作业方法、技术手段到产品形式等,都得到快速发展。在航空摄影测量学方面,地形图的成图方法已从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发展到目前的数字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数字化测图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

1源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

1.1矢量数据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内业先模型采集矢量数据,套合DOM后提供给外业进行调绘,因此,矢量线划数据的获取非常重要。线划数据可由两种渠道获得,一是利用同期加密数据,恢复模型,进行立体测图,经过必要的初编辑得到,这种方式获得矢量数据现势性最强,精度最高,也是通常应用的方式;二是在无法得到或无法及时获取,或者有别的原因无法获取时所采用的做法,就是利用曾经测绘得到的同比例尺、更大比例尺的线划数据。应用这种数据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首先是数据的现势性不够强,其次是精度问题,特别是平面精度,例如早期加密方式是航带法或独立模型法,加密成果精度不如目前光束法精度高,或者是采用模拟或解析仪器测图,测图精度相对不如目前全数字测图系统的精度高。此外,旧数据到新数据要经过投影变换等都有可能造成精度的损失。除了上述两种线划数据获取方式之外,在很多小比例尺或中比例尺线划图的快速更新项目中,通常采用最新卫星纠正影像,由内业作业人员基于影像进行室内判读,矢量化绘出线划图提供给外业。

1.2影像资料

影像因其具有直观、信息丰富等优点,目前尤为外业调绘人员所喜欢,并且逐渐形成依赖。但是,相比矢量数据,影像资料环节需要考虑的问题既多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是航片

制作DOM的源数据可以是航摄像片,也可以是卫星影像。一般而言,航摄像片的分别率较高,可以生产较高地面分辨率的DOM;而原始影像是卫片的通常空间分辨率较低,不适合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成图精度要求,并且有时卫片的纠正方式不是基于DEM精纠正的DOM,平面精度更难以保证。

2) DOM色彩方面

彩色影像比黑白影像好用,这是因为人眼对色彩比较敏感。人眼只能分辨十几种灰度,但能够辨别出120多种颜色。因此,对于人眼来说,彩色像片的信息量高于黑白像片。在彩色像片上,不同地物可以表现为不同颜色的差异,也可以表现为色彩深度的差异,基于此有条件的最好使用彩色影像。但是,并不是所有彩色影像都易于观察,比如,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融合后色彩很差,甚至难以使用,有些目标地物在可见光波段对比不明显,在彩色图像上则不易于判读。航片影像相对较好,但是,为了易于识别,依然有必要进行色彩调整处理。

3)成图比例尺

对DOM的要求外业调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综合与取舍,地面分辨率过高的DOM对小比例尺成图来说没有大的帮助,反而使得个别业务能力低的作业人员不敢按规范要求综合与取舍,图面调绘地物偏多,影响作业成果。

4)地域性

调绘使用的DOM,即使是同一比例尺成图,考虑到地域特征,也可以采用不同地面分辨率的DOM,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内陆地区、平原与山区、城镇与农村等都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不同比例尺的影像图。因此,合理选择合适的DOM影像资料是做好调绘工作极其重要的基础。

1.3地名注记

地名是外业调绘又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地名相对稳定,变化不是很频繁,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或大的地片名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对于工矿、经商个体等名称则会不一定,并且这类地名又多又复杂。为了节省调绘时间,提高作业速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地名,比如网络就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有效途径,现在有不少专业网站提供电子导航或电子地图服务,上面就有不少地名可以加以利用,可以提前在室内将地名展绘到工作底图上。在外业实地调绘时,只需对这些地名进行认真核对,可以大大减轻工作强度。

在整个地形图编辑过程中,地物的编辑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编辑工作中较繁杂的一步,还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善于发现问题, 合理解决。地物的编辑是根据外业检测资料,对图内的居民地及附属设施、道路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管线等依次进行编辑。地物的编辑一定要处理好各地物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相邻地物之间的关,特别要处理好相邻线状地物之间的关系,各符号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2mm,线状符号相距很近时,可移位或采用共线处理。

地貌的作用主要是反映地形特征。地貌以山地为主,有许多图幅的等高线比较密集,编辑工作量大。地貌编辑的主要原则是等高线应能真实表示地貌特征,等高线走向分明,表示合理, 等高线要修改顺畅、不能抖动、不能有断点。在山头、鞍部、谷地等主要地形特征点要注记高程,在判读正、付地貌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标注示坡线。要正确处理好等高线与陡崖、陡坎、冲沟等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等高线与河流、沟渠、道路等的关系;达到通过等高线就能真实反映河流的冲刷程度。要适当标注等高线高程注记。

境界的编辑主要是要注意各行政区域界线与地形地貌的相互关系,并要正确归到相应的层。作为数据库的境界必须封闭为面。

注记包括居民地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地理名称注记和各种数字注记。各种注记的编辑最重要的是不能有错漏。各种注记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正确区分各种注记的等级( 如省级政府驻地、地市级政府驻地、县级政府驻地、乡镇所在地、行政村、村庄等),并根据各种注记等级相应的确定注记的字体、字体大小、分层、颜色。

植被与土质的编辑特别要注意点、线、面的区分,还要注意植被、土质与各种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各种植被、土质都归到正确的图层。

2.6图廓整饰

图廓整饰是指按《图式》、《规范》的要求对公里格网线及注记、内图廓线、外图廓线、图幅名、图幅号、政区略图与邻接图表、图例、图外说明等。不能出现错漏, 必须按《图式》、《规范》的要求进行标注、说明。

2.7接边

接边是相邻图幅之间地物、地貌的相互衔接。接边必须在满足《规范》的精度(地物平面位置的接边较差不得大于地物点中误差的2倍,等高线高程的接边较差不得大于等高线中误差的2倍。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若超过限差要求必须查明原因后进行处理。

2.8 自查自校

自查自校是整个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保证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个作业员都必须认真仔细地对图幅进行自查自校工作。自查自校的问题修改完成后,才说明这幅图已编辑完成,,可以上交检查。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自动化

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在IEC6185通信规范基础上将电子互感器、智能一次设备、网络二次设备进行分层建构而成,是一个可实现设备间信息共享以及相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简要探讨数字化变电站的几个关键技术。

1.数字化变电站的体系结构

从物理角度来看,数字化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类似,由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两个层面构成。但是从逻辑角度来看,数字化变电站内部各个层次之间以及层次的内部采用高速网络通信,因此,数字化变电站包含三个层次: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数字化变电站具体架构见图1。

图1 数字化变电站架构图

第一,过程层是位于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结合面,也可将过程层称为一次电气设备的智能部分。过程层的主要负责检测设备的实时运行电气量、检测运行设备的状态以及执行与驱动操作控制三类功能。

第二,间隔层主要承担对一次设备的保护及控制、将过程层的实时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实时本间隔操作闭锁、优先控制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其它控制命令、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变电站的网络通信功能。

第三,变电站层的主要任务为利用两级高速网络将全站的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向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传输相关信息、接受控制中心的命令,再将命令转发到过程层和间隔层、在线维护间隔层和过程层的设备、在线修改参数等[1]。

2.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2.1 电子互感器的可靠性

电子式互感器包括传感器探头、绝缘支柱以及光纤三部分,它的外形类似与传统互感器的外形,但是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电子互式感器利用光纤连接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而不存在电气联系。此外,它具频率响应范围广、精度高、无磁饱和、暂态特性好、受环境影响极小的优点。电子式互感器通过光纤传输数字信号,因而电子式互感器的抗EMI性能更佳,极大的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不具备传统二次负荷的概念。电子式互感器高低压部分的光电被隔离,可预防电流互感器发生二次开路和二次短路问题。同时它使用绝缘脂代替传统的油和SF6,互感器发生油渗透的现象更少。电子式互感器可直接将故障信息提供给二次设备,二次设备接收故障信息后会自动开启闭锁保护功能。它的自检功能也较为完善,一次通讯设备或电子式互感器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可直接判断互感器异常。最后,电子式互感器的输出也需遵循IEC61850-9标准格式。

2.2 数据共享问题

继电保护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继电保护设备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在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继电保护设备也实现数字化,与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其它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共享,必须解决设备对数据采集速率的问题。例如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系数据采集速率为800点/s,但是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速率仅为1点/s,远远低于保护系统采取数据的速率。而且保护系统和监控系统对工频量的需求不同,前者需要波形变化及瞬时值,而监控系统只需要有效值,保护系统和监控系统差距大[2]。如果在系统中增设数据采集系统用以将不同速率的数据加工整合成同速率数据,其意义作用较小,而且难度系数较大,难以设计通用的数据采集系统。

2.3 IED的互操作性能

IEC61850标准的制定为实现IED的互操作性和互换性提供给了可能。IED设备的互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原来的软硬件投资,实现不同常见产品集成。为了确保IED的互操作性可靠,需要对其性能及一致性进行检测,检验IED的一致性是否符合有关标准。IEC61850标准中也对IED一致性检测方法进行定义,IED性能测试是否达到IED运行性能要求。但是由于IEC61850标准较为复杂、性能不稳定、对保护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实时高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单独测试IED的结果满足一致性测试要求,但是将IED放入应用系统后的检测结果却不能通过应用测试,然而一致性测试知识通过应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此,还需要深入研究IEC61850标注的一致性测试。当前,我国相关电力科研机构和部门可以提供一致性测试,但是一致性测试的参考标准较为简单,不能对组网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也没有数字式实验设备,因而我国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且全面的数字式设备检测环境。

2.4 状态检修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问题

状态检修的关键在于在线监测技术,它可以在设备运行状态下连续的对设备进行测试,因而可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并确定设备检修时间,避免缺陷扩大,带来更大的影响。因此,设备设计制造单位需要与变电站加强合作,协调设备使用和设备检测,促进在线监测技术的实用化进程。智能化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在线监测原理不同,设备监测原理复杂,不同故障的检测原理也不同。例如局部放电,主要利用外置的电压外置传感器,监测GIS内部局部放电产生的UHF脉冲电磁波信号完成对GIS设备放电的检测、诊断及定位。而SF6气体绝缘性能可通过气体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微水变送器监视SF6气体压力,并生产报警信号、闭锁信号。通过两个变送器确定SF6气体的绝缘性能。而二次设备的状态检测属于嵌入式状态检测,主要依靠设备自身已有的自检装置进行相互在线监测。分布式保护装置实现单台IED,集中数字化保护则采用多台IED。直接进行数字采样,并对SMV采样值报文进行监视。如果出现异常现象,会立即发送警告信号。

不仅如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设备在线状态分析水平,这是基于在线状态检测与艰苦相互衔接的关键。提高设备在线状态分析水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设备状态的危机信息系统,在系统的帮助下实现状态检修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提高数据收集的完整化和准确化,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有助于状态信息的综合化处理[4]。

二是提高信息的远传功能,实现远距离的在线监测数据项检修中心发送。

三是提高测试数据分析能力。把握对设备状态变化趋势有关的信息,为制定科学的检修策略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利用科学统计方法,分析设备的出厂试验、历次试验、故障检修记录等历史资料,提高设备状态评估的准确性。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变电站实现自动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该系统中还有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数据共享问题、IED的互操作性能、测量系统的稳定性、状态检修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问题等多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才能实现全部数字化变电站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申涛,包F,赵玉成,汤晓石.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现[J].电测与仪表,2010(S2).

篇4

关键词地图数字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P2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图数字化是获取矢量空间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地图扫描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地图的扫描、配准和裁剪、图像拼接、图形要素的跟踪采集、属性字段的添加和属性数据的录入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矢量化的质量和效率。

1、扫描地图

扫描地图时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图纸的平整,扫描的分辨率建议在300dpi-500dpi左右即可。

2、栅格配准

栅格配准是通过控制点的选取,对扫描后的栅格数据进行坐标匹配和几何校正。经过配准后的栅格数据具有地理意义,在此基础上采集得到的矢量数据才具有一定地理空间坐标,才能更好地描述地理空间对象,解决实际空间问题。

配准的精度直接影响到采集的空间数据的精度。因此,栅格配准是进行地图扫描矢量化的关键环节。

对于尺寸规则的地图,建议使用线性配准。配准后一定要计算误差,当误差值超过一定大小时,需要考虑重新配准。

3、屏幕跟踪

地图数字化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栅格数据的跟踪采集,这是扫描数字化过程中耗时最长的环节,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数字化员认真仔细的对地图上的所有地物进行描绘。

在图形要素的采集过程中,设置较小的捕捉容限,对待采集的数据进行空间关系的捕捉,会大大减少数据采集中的拓扑错误。如:点与其它要素重叠或者在其它要素的中点或延长线上,线对象与线对象之间的平行、垂直、成固定角度等空间关系,都可以在编辑的过程中进行实时捕捉,并可根据应用要求设置捕捉容限。

5、拓扑处理

空间数据在采集和编辑过程中,常会有出现假节点、冗余节点、悬线、重复线等情况,这些数据错误往往量大,而且比较隐蔽,肉眼不容易识别出来,通过手工方法也不易去除,导致采集的空间数据之间的拓扑关系和实际地物之间的拓扑关系不符合。进行拓扑处理,通过一定的拓扑容限设置,可以较好地消除这些冗余和错误的数据。

6、属性赋值

属性是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描述了空间对象丰富的语义。对图形要素进行相应的属性赋值是地图数字化的重要方面,在数字化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进行属性数据的数字化,并保证图形要素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是地图高效数字化的重要体现。

由于图形数字化是进入电子社会必经的一个过程和手段,掌握它的方式、方法与技巧是我们从事地图系统开发的基础,是一切现实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显示和查询所必须的步骤,是实现城市数字化的手段之一。因此对矢量化的技术、方法还有待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力、张茂军、孙立峰、李云浩 360度柱面全景图像生成算法及其实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99,20(12)

2.吴朝福,于洪川,袁波,韦穗旋转图像序列的整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9,12(3)

3.王立峰,潘志庚,石教英,全景图像的拼合及优化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16(6)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中心;目录服务;高职院校;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6-2112-02

The Key Technology in Digital Campusof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Shao

(Anhui Hui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230001 )

Abstract: Digital Campus(DC) is a complicated projec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building of current DC, propose the solution, In this solution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 to network basis ,application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ccumulating Thoughts .The basis is network layer ,and th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layer an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layer provides application developing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serivices functionalities. All the interior resources and services will distributed by the portal through unified deployment which will come into the same DC windows.

Key words: Digitalize Campus, Data exchanging Center, Directory Services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背景

1.1数字化校园的提出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消费、水电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内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1.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情况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基本具有以下的条件:存在多校区的学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甚至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Internet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教学资源有电子图书馆、网上教育、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等。校内教务教学管理有相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已有了一定的数字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应用基础。

1.3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时间不长,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才刚刚起步,都是在借鉴普通高校建设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路上探索进行,所以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软硬件发展不够协调

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②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容易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交换,形成信息孤岛,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用缺乏有效集成

由于同样的原因应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开发,并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也缺乏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另外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

④用户缺乏统一的界面

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的逐个进入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用层次化和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实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搞好高职院校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1.4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状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化校园资源配置总体设计方案。方案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分为网络基础层、应用支撑层、信息服务层三层。目的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影响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支撑体系。

2网络基础层

(1)硬件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规划时,应注意如下规划原则:

实用性。校园网的建设应从应用实际出发,坚持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实用性是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先进性。校园网建设耗资较大,为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同时兼顾未来的网络发展趋势,既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以备网络升级。

可靠性。确保网络可靠运行,在网络的关键部分应具有容错能力。

安全性。提供网络安全保障,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因此,在总体规划时,应考虑提供公共网络连接、内部网络连接、通讯链路、服务器等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

可管理性。从网络设计到设备选型都必须考虑整个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通过智能网管软件可实现动态网络配置,监控网络运行,优化网络性能。

开放性。校园网的设计应采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标准操作系统,标准网管软件,采用符合标准的设备,保证整个系统具有开放特点,也便于网络管理。

扩展性。应使整个校园主干网便于扩展,保证前期投资的有效性与后期投资的连续性。

(2)软件服务支持

如果说校园网是数字流动的基础设施,那么数字流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网络基本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如WWW、Email、Ftp、域名服务等。

目录服务指网络系统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集中管理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清单,提供对目录信息的访问以及在目录中增添、修改和删除信息的机制。具体而言,它把网络中所涉及的各个资源都作为目录信息,以树形结构分层存储,并且提供有效的管理和访问途径。

网络目录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资源的单一而统一的逻辑视图,做到网络资源在物理位置上的分布与逻辑上的集中式管理和访问控制相统一,减轻管理负担,同时支持资源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的自动备份,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另外在软件服务中还需要提供统一的机构部门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运行日志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作为各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数据中心,统一存储账户信息。

3 应用支撑层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应用支撑层主要处理用户逻辑,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办公环境,包括日常办公、文档管理和网络空间管理,使学校各类用户将办公的大多数环节搬到网上,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督办,真正实现网上办公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是将大学中各种数字图书资源(包括期刊、书籍、论文等)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管理起来,通过智能检索技术和宽带高速网络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用户,它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的全过程;在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通过购买网络学术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等方式加快自己的数字化进程。

网络教学指的是将网络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活动的进行环境仍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处同一空间,网络只是教学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上埋头抄板书、自学资源匮乏、课后交流不方便等问题,更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对于学习者来说,网络是一种学习资源,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

4 信息服务层

信息服务层主要处理业务逻辑,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持系统,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应用间的系统级调用和统一的用户访问接口,从而实现应用的即插即用。

信息服务层的基本服务模块主要包括:

应用管理:为应用程序设定一系列外部接口规范,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地集成,接口规范分为核心集、扩展集和可选集,支持不同级别接口规范的应用的集成度不同;

权限管理:为用户和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访问权限管理提供统一的规范,使得新应用能够被自动发现并被用户使用;

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标准的数据交换服务,使得应用之间数据交换规范化。

5 以数据积累思想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资源共享和教育应用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但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却是条块分割,系统之间无法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内耗。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信息孤岛下的应用系统只能管理静态的信息,无法管理动态的信息,也无法提供可共享的信息。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

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建立校园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的时候,统筹安排、规划,将校内重要应用的服务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避免重复投资。

2) 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规划中,通过数据中心搭建一个总的运行体系结构框架,根据各系统使用情况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硬件资源,利于各应用系统的整合。在病毒泛滥、黑客猖獗的互联网上,要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必须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校园数据中心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形成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安全防范体系,以保证校园数据中心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 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

数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管理高度依赖于信息化设施的今天,数据支撑着学校的正常运行。因此,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各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许多数据会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6 展望

本文虽然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资源配置总体方案,并且针对方案中重要的支撑部分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重点放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上,而对如何实施的缺少具体规划,使得方案的整体性有些欠缺。

2) 学校各部门在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时,需要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及成千上万的信息,所以,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对信息进行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本文

后期的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力炜、徐鹰,徐知海等.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7):88~89.

[2] 万里鹏、陈雅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情报科学,2004,22(3):357~358.

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为了不断满足读者 需求 ,图书馆应不断引进并整合智能、数据挖掘、专家系统、机器 学习 等先进技术,加快人工智能和信息服务的融合,积极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本文试从智能 化服务的概念入手,着重对智能化服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1 智能化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智能化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类似于人的智能行为,为不同用户提 供信息服务。这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服务系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用户的意图,自 主或交互地执行各种模拟任务,为不同用户提供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真正体现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智能化服务过程中,智能是整个服务的灵魂,是区别于传统服务、纯网络服务的重要标志 。先进的智能化服务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能主动分析、预测用户需求及期望目标,把 相关问题描述出来并提供给用户;强调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一一对应,强调量体裁衣式的 个 性化服务;集成了专家系统、机器学习、人机接口等功能,能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知识库 更新较快。

智能化服务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系列操作过程,它是由智能断定、获取、精练、开发创新、 提供信息和信息应用效益评估等系统组成的完整的有机统一体。[1]

2 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分析

技术是推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正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智能化服务主要涉及智能、数据挖掘 、资源整 合、智能检索、信息过滤、智能推送、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

2.1 智能技术

智能(Intelligent Agent)常被称为“会思维的软件”。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智能性。具有与执行任务相关的知识,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判断或计算,比较准确地 理解用户需求,提供针对;2)性。能引导并代替用户完成某些任务;3)自主性 。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决策,自主完成任务;4)通讯能力。每个智能都有 标准的接口,采用统一的通信语言进行信息的交流,以便获取信息,充实和更新知识库;5) 推理能力。能利用当前知识和经验,根据环境变化,以一种类似于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和 规划。这是智能区别于其他软件的关键所在;6)自适应性。为了维护自治和推理能力, 智能必须能评估外部环境的当前状态并将其融入下一步行动的有关决策之中;7)可信赖 性。智能必须准确可信地代表用户,这是智能能否被用户接受的关键。[2 ]

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快速发展无疑为数字图书馆开展智能化服务提供 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由于智能技术还不完善,图书馆界对智能的研究和利用目前 还主要集中在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等方面。

2.2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也称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Database),就是 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分析手段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所得到 的结果,一定是潜在的、事先未知的。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从各种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 信息存储中提取有用的知识、规律或高层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观察或浏览。数据挖掘的 主要 功能包括发现、预测、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分析等。[3]

数据挖掘在数据组织与分析、知识发现及信息深层挖掘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图书馆可以运 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找出数据库中蕴藏的 对于服务有用的规则、描述、预测,为图书馆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如利用关联规则分析从图书馆借阅记录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改进图书推荐服务;利 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图书馆流通数据库或者Web日志进行挖掘,找出图书流通规律,以便 科学安排流通部门的服务工作;利用分类模式挖掘方法对图书馆用户管理数据库中的历史数 据进行挖掘,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细分群体的偏向爱好,开展个性化服务。

2.3 数字资源整合技术

随着图书馆资源数量的增加以及类型的丰富,将会出现越来越多异质、异构的数字资源。 图 书馆需要整合这些资源,建立相关联的数字资源体系,为用户提供迅速、方便、简洁的智能 化服务。

数字资源整合就是对各种自主的、异构的乃至离散式分布的数字资源采用各种整合技术实 现透明无缝集成,以便用户在统一的界面下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目前,在国外SFX作为 一种比较先进的数字资源整合技术被提出并开始应用。运用SFX,可以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 信协议的数字信息完全融合起来,使不同类型、格式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国内对异 构资源整合技术的研究稍晚,主要有CALIS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汇文一站式文献检索系统、 同 方USP统一检索平台等。MetaLib内嵌的SFX是目前数字资源整合最优良的解决方案。MetaLib 中 的SFX扩展服务实现了各种资源之间的透明链接和导航,并且可以与图书馆现有的全文传递 、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等服务无缝集成。它同时整合了技术、服务、资源等功能,这是Meta Lib区别于其他资源整合系统的显著优势。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国内的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都已应用了这一技术。 此外,南 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图书馆也实现了MetaLib内嵌SFX的整合检索。[4]

2.4 智能检索技术

智能检索是信息检索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交叉领域。它将信息检索从目前基于关键词的层 面 提高到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能够正确运用分词技术 、同义词技术、概念搜索、短词识别以及机器翻译等技术。因而,智能检索更具有信息服务 的智能化、人性化特征,能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准确地搜索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领域,现已产生多种智能检索系统模型。归纳起来, 主 要有2大类:一类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范围信息检索系统,一类是智能化的用户个性化信息 检索系统。这些检索系统需要依赖许多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的各项功能,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1)信息收集和存储技术,分人工和自动2种方式。其中自动方式是由“网络Robo t”来完成的;2)信息预处理技术,包含信息格式支持、转换和信息过滤;3)信息索引技术 ,建立索引涉及的信息语词切分和语词语法分析,进行词性标注及相关自然语言处理,建立 检索项索引及检索结果处理技术。其中检索结果处理技术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依据计算结 果与查询词的相关程度来排序。[5]

由于智能检索所涉及的相关技术不是很成熟,现有的智能检索系统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大部分的概念检索,只是单纯对输入的关键词进行概念扩展,检索结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 效果。目前,国内外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已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智能检索的研制和开发 ,智能检索系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2.5 信息过滤技术

信息过滤技术是指根据用户兴趣帮助用户过滤掉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信息。常用的信息过滤方 法有2种:一是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主要是通过资源与用户描述的比较来推荐资源。可以 利 用基于关键词的方法将信息流与用户描述进行匹配计算,具有简单、有效等优点,其缺 点是难以区分资源的特征与形式,只能发现那些与用户曾经感兴趣的相似资源,而不能为用 户发现新的感兴趣的资源;二是基于协作的过滤方法,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 资源。这种方式能够发现新的、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资源,其缺点是在系统使用之初,由于系 统资源还未获得足够多的评价,因而很难利用这些评价来发现资源。随着用户和资源 的逐渐增长,这种方法的性能将会降低。[6]以上2种过滤方式各有利弊,应综合 利用这2种方法的优点,构建混合型的信息过滤模式,以提高信息过滤的性能。

信息过滤技术可以过滤掉与用户无关的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随着数字图书 馆的迅速发展,信息过滤技术必将在智能化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6 智能推拉技术

推拉技术是一种新的网上信息服务技术,从“信息源”与“用户”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信息 推送与信息拉取2种技术。信息推送技术是由“信息源”主动将信息发送给“用户”,如新 书通报和定题服务等。这种技术时效性好,应用面广,但针对性差,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 需求。信息拉取技术是由“用户”主动从“信息源”中提取所需信息,如信息查询。这种技 术 针对性强,用户能够有目的地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时效性差,需要用户掌握一定的检索 技术。

为了适应信息服务需要,信息推送和拉取2种技术应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并在此基础上融 入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发现等技术,从而形成智能信息推拉技术。这项技术是当前Inte rnet/Extranet/Intranet、数据库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 。智能推拉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网络及数据库的智能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推送”和 “拉取”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7]

智能推拉技术是实现信息检索、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数字图书馆利用智能推拉技术,一 方面,可以从所“推送——拉取” 的信息中发现其内在规律,提取用户最关心、最感兴趣 的 有用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更及时地向用户推送实用信息;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更快、 更准确地从资源数据库中获取到所需信息,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2.7 信息安全技术

图书馆在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果服务系统一旦受到黑 客攻击,感染病毒,将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其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图书馆 必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和完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信息安全问题。根据 信息传输和应用网络的情况,信息安全技术应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 应用层安全和管理层安全5个层次。[8]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图书馆应逐步 建立融技 术、管理、人才、制度等为一体的多层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才能有效地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

3 结 语

近年来,上述诸多关键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数字图书馆服务 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了信息服务空间。目前,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智能检索、智能推送 、智能咨询、智能辅导、智能决策和智能Web站点等服务形式,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 因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自觉地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研究动 态和 发展状况,不断探索、引进和应用智能化技术,促进智能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在 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拓展相关技术,推进智能技术与信息服务的融合,使智能 化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安珍.论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59—662 .

[2] 王惠仙.智能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D].中山大学,2001:3—6.

[3] 朱立红.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与用户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8(6) :39—40.

[4] 毛秀梅,刘青华,王春梅.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技术应用分析及优化策略探讨[J ].图 书馆建设,2007(5):81.

[5] 马 静.网上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技术智能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1(1):57 —58.

[6] 焦玉英,王 娜.信息过滤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3) :46—48.

篇7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改进

前言

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作为最为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到电网系统结构和输电水平。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这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自动化系统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准确性和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而且使无人看守变电站成为现实。

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介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自动化系统也开始在智能变电站中得以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系统中,各项关键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障着自动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1.1 总配与分配

在智能变电站中,其总体配置是保证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而且在总配支持下,变电站能够统一执行各种命令。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能够对变电站运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一实现信息的储存,为变电站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自动化系统中存在各种设备,各种设备的配置则是分配,自动化化系统中分配主要指监控设备的配置。变电站对监控设备的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实现集中监测和控制变电站,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

1.2 监控系统

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中,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对变电站的监控任务,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守。监控系统主要以主系统和辅助系统为主,工作人员利用远程即能不对变电站基本动态进行掌握,同时利用自动化系统来减少变电站人力的投入,使无人值守成为可能。

1.3 自动管理

自动化系统能够完成变电站中所有设备及相匹配参数的配置,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而且自动化管理工作中,还加快向调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

2 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当前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效益,而且实现了人力和物力投入的节约,加快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因此要对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来保障技术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对现有技术进行不断改时,全面提升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

2.1 同步技术

在同步技术中,需要充分的利用互感器来确保智能变电站中各模块中的时钟保持同步性,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变电站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一旦时钟达不到同步模式,则智能变电站自我保护则会打开,无法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当前智能变电站为了确保时钟的一致性,则充分的结合了GPS,以此来实现同步技术。即在实际工作中,当对智能变电站通电后,则由GPS提供准确时间,使变电站内的时间与GPS时间保持同步,一旦这个过程中时钟无信号时,同步装置则会进入到自动切换模式,利用备用GPS来确保变电站时钟的监控。因此当前智能变电自动化系统中,在GPS与同步技术有效结合下,能够有效的保证时钟的同步,确保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传输技术

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会应用于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系统要求存在差异,因此传输技术结构可以分为二网、三层的模式,即在实际传输技术应用皮肤科痛苦,需要借助于双网结合,并以系统网络构成为依据,将其分为三类。在自动化系统中,传输技术具有运送、输送和数据保护功能。而且在变电站传输技术使用过程中,在故障录波参与下能够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的保证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

2.3 互感技术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互感技术需要以电子设备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变电站部门模块的数字化控制。通常情况下,互感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进行应用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回路设计的方式,互感装置会分别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单元和远端位置,同时会利用全光纤装置来对母线采取一定的保护,而对于母线以外的线路则利用组合型装置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在保障变电站线路的基础上,采用互感和模拟互感的方式来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

3 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的改进

自动化系统中这些关键技术的有效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智能变化运行的效益,保证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智能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可能。因此需要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改时,使其为变电站的自动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同步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自动化系统中,由于新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这也导致二者之间还有一些暂时性的矛盾地方,这就会在实际配合过程中,同步技术会存在时间推迟的现象,因此对于自动化系统来讲,需要加快对设备进行更新,使设备保持一致性,有效的规避新老设备矛盾的问题。

3.2 传输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自动化系统主要依托于光纤完成传输任务,由于光纤自身传输有力有限,这也对自动化系统的传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存在大量通信信息停滞的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入通信概念,利用网络通信对通信进行传输和验证,在解决传输技术通信限制的同时,还能够为检修人员提供可靠的设备运行信息,为其检修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l件。

3.3 互感技术中的改进点

当前互感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在互感装置获取信息实行改保护行为之前进行了远距离供电,这对互感技术的时效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互感装置的使用寿命。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可以对互感技术进行改时,提前对互感装置的功率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来匹配相应的阈值,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互感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而且在保持合理功率下有效的规避了远距离供电这一缺陷。

4 结束语

在当前智能电网快速建设的新形势下,智能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多,智能变电站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满足用电客户对电能调配的需求,而且自身运行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当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掌握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好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宁磊,陈涛.电力继电保护现状及展望[J].科技信息,2010(20).

[2]孙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篇8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风险分析;控制措施;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3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64

1 概述

配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配电网运行的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可靠性。配电网自动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综合应用集成了配电网一二次设备、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具有很多技术交叉点,不易掌握且信息整合难、管理难,这就给大规模建设配网自动化埋下了很多风险,为使配网自动化建设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必须分析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2 关键技术风险及控制思路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用来运行监控中低压系统的,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可处理各种中低压故障并进行应用分析,配电自动化主站、终端及相关通信系统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技术风险主要为:

2.1 主站及信息技术

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开发通常是在调度自动化主站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配电网网络具有复杂的联络,且规模比较大,其相比于变电站,虽然单个监控点只有少量的信息量,但其总监控点量,要比主网大很多,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来说,其配网自动化主站需处理的信息总量通常要比主网高很多,所以实现配网自动化主站高级应用的难度也要比主网高很多;配网自动化系统需涉及到很多其他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的数量与复杂度都比主网涉及的大,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配网整合信息的难度;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逐步完善的影响下,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开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其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在配网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大致可总结为下列三点:

2.1.1 高级分析及应用。绘图时拓扑数据自动生成、及时检验各项数据连接关系、拓扑动态着色、分析显示动态电源等功能当前国内很多生产厂家都可完成,但能完成一些高级分析功能的厂家却不多,如状态估计、分析潮流、预测负荷、进行网络仿真等,对于一些智能化功能如自愈控制、智能预警、智能监视等能完成的厂家少之又少,所以在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时,应先把基本功能完成,等配网自动化技术成熟后,再逐步引入一些高级应用功能。

2.1.2 数据交互与集成标准与技术。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必然朝着交互化与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当前信息化应用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孤岛”问题。采用点对点方式来促使主站与配电GIS进行简单交互,这样对配电网各系统信息高效交互的实现非常不利,因此在配电网系统建设的前期,就应以IEC61968/61970标准为基础,把各系统间的联络都打通,这样配网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就系统集成内容而言,我们可把系统集成分为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以及界面集成。信息集成交互方式主要有三种:点对点、综合数据平台、总线,这些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如点对点集成方式在进行多个系统接口处理过程中,会指数级增加接口数量,这样便会给后期带来巨大的维护工作量,综合数据平台虽然可把接口数量问题顺利解决,但这种方式封装与加工信息能力不强,存在的原始数据较多,接受信息的一方必须再处理、再加工数据,加之数据绑定现象明显,这样系统会出现过紧耦合现象,不利于数据开发。总线技术可把接口数量问题与系统耦合问题充分解决,但就当前的总线技术发展现状而言,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科学、合理应用还有一定风险,今后需进行深入研究。

2.1.3 建设规模及主站配置水平的确定。要想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首先应把各监控点的类型、数量与投资规模弄清楚,这样才可依据主站系统的规模需求,对其具体建设形式进行准确确定。但由于当前仍没有一个统一、准确、通用的计算法来确定服务器的配置与数据量的比例关系,随着厂商的不同其系统软件算法也不同,通常都是由各厂商依靠自身经验进行配置,这样就很难避免出现主服务器出现配置偏高或偏低现象。对于那些预期能完成投资规模的单位,最好应按照规划规模一次完成建设,实际建设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到投资规模,尤其是对于那些先进行试点建设,然后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单位,应先采用较低配置开建,然后再按分批建设加以扩容改造的形式来进行主站建设。

2.2 通信技术

纵观各种通信方式,我们发现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比较适用的就是光纤以太网通信,这主要是由于这种通信方式不但具有较高可靠性,而且传输信息速度快,加之近年来价格的逐步下降,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通信方式也有很多不足如易受光纤敷设通道条件影响,其价格与同类通信方式相比仍然偏高等。因此,就实际通信现状而言,在解决监测点通信时,人们应用无线公网通信的也比较多,主要是由于这种通信成本较低,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易掉线、通信速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等,因此我们应重视无线专网技术、无线公网技术这方面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2.3 终端装备及其他技术

2.3.1 标准化及“一体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实际终端设备数量通常都要比主网系统的大很多,由于系统需接入外部电源、各种电压电流信号与通信网络信号,应用标准化的配置与接线,可使安装调试工作量大幅减少,借助一体化集成电源、互感器、通信模块以及一次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使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量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可把系统故障率降低,便于系统维护。当前,终端与通信模块的一体化以及一次设备与互感器的一体化都实现了,一体化正向着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更高层次发展。

2.3.2 设备及元件的可靠性。在上一轮配网自动化中普遍存在终端与其元件的缺陷问题,虽然当前提高了终端设备的防护等级,改善了其结构特性,但由于终端设备大多都在较差的环境中运行,尤其是一些户外终端设备,加之各厂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尽量使用工业级元件,对部分故障率特别高的元件应使用军品级元件,对于终端功能模块应采用独立的模块化、插件化设计,以防系统中某一模块发生故障后,引发整体更换现象,同时这样设计对今后系统功能或容量的扩展也十分有利。

2.4 智能化发展的技术方向

借助信息技术来对能源利用进行优化是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其全面监控与双向信息交流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分布式数据传输、计算、控制。自愈好、自适应能力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是其主要特点,并且其兼容性与互动性也非常好。对于配网智能化的发展应以配网自动化发展为基础,应重视配网系统数据采集技术与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要让各种配网设备朝着通用化的方向发展,系统构成要尽量实现分布化,此外还应重视配网系统EMS功能的开发。

3 结语

总之,配网自动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组成部分中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多技术都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当前的试点或建设面临的技术风险较大,有很多未知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其风险的控制,努力吃透配网自动化技术,科学、合理地管理配网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配网自动化技术的顺利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电力生产的高产、

高效。

参考文献

篇9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图书馆中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图书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管理档案工作也慢慢发展成数字化管理,这就让图书馆在管理上更加方面快捷,但是它的进步也受到一些影响。因此,必须对图书馆资料储存电子化建设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好调研与运用,达到使这些问题完美的解决,使图书馆资料储存电子化建设日趋完善。

1 落实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办公已经成为符合时展的办公方式,“纸上办公”时代已经逐渐被取代,网络办公能够保存大量的电子文档,节约资源。图书馆正在利用很多种网络方法、扫描方法、OCR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这些高端方法和装置,利用这些装置和科技缩短了管理员步行传输过程,使管理员的工作量减少并且提高了工作速度和效率。他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各类档案的信息,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很快地找出文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很大程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1.2 提高图书馆档案的完整性与永久性

通过数字化的检索,可以用很短时间发现并核对缺失的档案及缺失的内容,利用网上信息查找方式对缺失点进行补充完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很多工作需要利用计算机对陈旧的照片、残缺模糊的字迹进行修补,利用的也是数字化的原理;此外,两个相隔很远的人需要进行文件传输,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办公,与传统办公相比,网上办公具有随时性、高效性,也保证了传输文档的完整性。

2 当下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电子档案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有许多需要亟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档案工作查询和管理系统,不同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的进行信息查询对接;其二,在当前的时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很多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都仍然是“大头电脑”,上网速度很慢,信息储存能力很低,无法有效及时地更新事物信息,很大程度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其三,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低,电子档案不需要利用密码查看,所有很多有不良想法的人登录别人的电脑,随意对他人的电子文档进行篡改,导致文档信息的偏差,有很大安全和利益隐患。

2.2 未能正确处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关系

纸质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文明沿用几千年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对图书馆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并不是遗弃传统的纸质档案,而是将档案储存和查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赋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以相互印证和相互备份性。但当前很多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未能正确处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关系,侧重偏向电子档案的建设,忘却了纸质档案存在的珍贵价值和意义。电子档案的储存力要远远高于纸质档案,也能够随时发送和修改,但它具备的文化历史意义却远远不如纸质档案,它的存在只是促使我们的办公、信息收集更加方便,不能完全替代纸质档案,所以我们的侧重点不能有偏差,需要清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印证关系。

3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

3.1 兼顾数字化建设与原文资料的发展

原文资料是对事物信息了解收集的重要资料来源,可以通过查询纸质资料、声音资料、影像资料等原文资料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原文资料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考量性,因此,在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时,创造数字化管理环境时还要保证人们的原文资料阅读需求,尽力将两者都融入到建设中,保证阅读的全面性和可考量性,将阅读环境做到最好优化。

3.2 落实图书馆档案资源的共享工作

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输入、系统管理、磁盘备份、查询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比如一组硬件和软件系统。由于大型企业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本文件需要及时输入和存储,因此数字化系统就应使用双服务器双机备份、磁盘阵列存储、集中扫描、高速扫描仪、CD-ROM和磁带等手段加以解决。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上传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3.3 完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 自动化建设 关键技术

人们生活中电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旦出现电能供应不稳或不及时,直接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实际中电力企业需要保证电网运行的质量,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电力企业通过构建智能电网,大幅度提高供电质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支持。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与关键技术。

1 智能电网自动化概述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指的是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实现电网调度数据、自动化监控及集成化等工程,通过信息共享大幅度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电网运行中融合调度系统与信息技术,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具体来说,智能电网特征表现为两点:

1.1 自愈特点

智能电网自愈功能指的是,当系统某些元件出现问题后,可以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将问题元件隔离出来,迅速恢复系统运行状态,不影响电力供应。可以说自愈功能就是智能电网的免疫系统,也是主要特点。该功能可以有效缩短检修断电时间,减少停电造成的损失。

1.2 在线监测

智能电网可以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即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最短时间内确认设备故障部位,提高维修效率,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现今技术可以提供众多的数据,将数据归纳到企业系统中,促进在线监测能力的提高,优化设备运行与维修。

2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要点

智能网自动化建设中需要应用大量现今技术,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笔者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

2.1 智能电表及集抄系统

智能电表及集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智能电表与集抄系统。本部分笔者主要概述其构成,为后期论述做好铺垫。

2.1.1 智能电表

智能电表构成复杂,主要有测量单元、通信单元及处理单元等,电力企业应用智能电表,实现信息存储处理、实时监测及自动控制等,大幅度提高电力企业工作效率。智能电表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实现预付费功能,智能电表不但支持本地费控方式,还支持远程费控,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通信模块化,支持短距离无线、光纤及载波等通信方式,可以实现各方式的自由转换;满足物联网技术要求,通过REID电子标签自动读取电表内置的各类信息。

2.1.2 集抄系统

电力集抄系统作为一种结构化与开放式的智能系统,电量数据采集通过采集器的电能表的通信接口实现,供电企业数据库通过一定的网络设备接受传输的数据,将其作为电费结算的主要依据。与传统人工抄表方式相比,应用电力集抄系统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具有电压监测、电费控制及故障报修等显著优势,因此起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

2.2 通信运行管控系统

资源数据库是电力通信运行管控系统的基础,通过规范的符合体系与表达关系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建立对应的数字映像。针对现阶段电力资源查询、统计及数据分析风,通过运行管控软件实现数据库中资源映像数据的运算。电力通信运行管控系统资源有着三大属性:动态性、实用性及存在性。资源存在性就是客观存在的物力资源,网络资源存在状态及与其他资源连接关系等,提高系统运行质量。

2.2.1 管理控制模块

通信运行控制模块主要负责所属层级通信网或所属层级及通信网的运维管理,通信运维业务流程化、表单化管理包括诸多内容:通信调度、业务管控、并网管理及通信统计评价;提供流程管理平台方便运行维护,实现闭环网络运行维护管理流程,促进通信网运行维护质量。

2.2.2 综合监视模块

系统运行监视各种通信设备与网络,包括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及拓扑管理等;实时采集、综合处理及存储告警信息,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通信网监控。同时提供一个完善操作平台界面方便运维工作进行。

2.2.3 资源管理模块

为满足电力通信管理的各项需求,实现所属范围内通信资源的管控,系统至少具备逻辑资源管理、通信资源管理及物力资源管理等,促进系统功能化,彻底发挥系统作用。

2.3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2.3.1 系统设计理念先进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主要为电力监控,通过结合视频监控、安防监控及电子巡更等功能。本身采用第三代网络技术,监控模式可以选择C/S或B/S;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系统,整体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于上手,更加符合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

2.3.2 系统功能强大

系统将多项功能集于一体,可以实现电力监控、视频监控、门禁考勤管理等,与此同时系统支持短信报警。

2.3.3 操作简单

系统操作简单,通过一套软件平台实现集中式管理,大幅度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配置,实际中可以考虑自身财务情况,既能一次性投资也可以分阶段投资。

2.3.4 系统运行安全

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安全防范为主,辅助用户安全生产,中心集中管理,对前端设备实施监控,降低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分层分级与交接班管理;为保证操作安全,需要用户登录验证、操作权限验证等。电力综合监控系统可以实现保护与调控作用,存储记录统计处理各种电气参数与各设备的历史数据,建立完善的运行操作档案与设备管理档案,一旦电力系统或运行设备出现故障,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主动动作,断电器跳闸,记录其自动顺序;设备运行不正常时,系统自行报警并显示打印记录。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用电量的增加,电力企业不断优化改进电气设备,设备向着复杂化、先进化等方向发展,一些细小的操作失误都会造成故障。通过构建智能电网可以简化操作程序,避免人工操作误差的出现,具有实际推广价值。本文中笔者以此为出发点,详细探讨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与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健,徐强.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及实践研究[J].低碳世界,2015(35):11.

[2]任文欢.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估体系与方法[J].江西建材,2016(10):23-25.

[3]蔡伟.关于新时期城区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3(19):89.

作者简介

刘家豪(1990-),男,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和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