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药品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药品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药品行业;杜邦分析;财务;对策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 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 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 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的

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 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 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 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 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4]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篇2

论文关键词:RFID,医药品,物流,信息系统

 

引言

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医药品安全事故使公众对医药品生产工艺和用药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部分事故就是由于现在医药品物流系统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为此,商务部将出台《医药物流企业分级评估指标》、《医药物流服务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和《药品现代物流企业标准》等针对医药物流企业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可见,改善医药品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其服务水平,增强医药品监管、维护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1 RFID的基本概念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利用电磁感应、无线电波或者是微波等信号通过空间耦合进行非接触式的双向通信信息系统,通过这种形式的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目标的一种技术,俗称电子标签。[1]

由于具有可非接触式数据交换、有效读写距离远、读写速度快、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品、数据记忆容量大、安全保密性高、读写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耐恶劣环境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因此RFID主要用于军事、航空、交通、物流、制造、汽车、零售、医疗、动物、食品、票证、服装、图书、煤矿、防伪等广泛领域中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

RFID的初次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EAS)中的比特电子标签。从七十年代开始,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如RFID技术逐渐融入到动物追踪识别系统以及电子车牌系统。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到商业应用阶段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此后各种规模的RFID系统开始出现,RFID技术及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日趋得到重视论文服务。自本世纪初开始,RFID技术开始向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渗透。[8]

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应当由RFID数据采集器、中间件或接口、应用系统软件以及信息管理平台构成;其中数据采集器内包含标签、芯片、阅读器以及天线,这其中的芯片主要用于数据交换时的储存。正是由于芯片的这一独特之处,使得RFID与传统的条形码技术有所区别。[9]

整个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RFID系统工作时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处于一定的有效磁场区域内。带有信息的电子标签进入到有效磁场区域内,当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查询信号,这时电子标签凭借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而被激活,将存储在芯片的信息经自身解码后通过内置天线发送出去。阅读器的接收天线接收到信号后,传送给到阅读器。接下来信息系统,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解码后的信息通过应用系统软件最终输送到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相应处理和控制。[2]

图1 RFID系统工作原理图

2 医药品物流系统分析

医药品物流是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品供、销、配、运等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等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订单处理能力,减少货物分拣差错,降低库存及缩短配送时间,进一步降低

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典型的医药品物流过程如图2所示:[3]

图2 医药品物流过程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医药品物流的发展是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医药品自身的一些特性,医药品物流系统相比较于其他物流系统而言,对于逆向物流的管理更为重要。

2.1医药品物流复杂性高

医药品行业是一个集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与高回报等特点于一身的行业。医药品物流最大的特点就是分类复杂、品种繁多。医药品行业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医药品行业分类

 

序号

标志值

类型

1.

按照自身性质分

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以及保健品等

2

按照来源和性状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类、生化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放射性药品等

3

按照温度分

常温品种、低温品种、冷冻品种等

4

按中国药品管理制度分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5

篇3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再次明确了保健食品的定义,规定保健食品不得与药品或者普通食品混放销售。 北京体检统计报告:超重肥胖成最大健康问题

日前,北京市体检中心《2015年度体检统计资料报告》。该报告对全市473.7万体检人次的数据进行采集、整合、筛查以及统计分析,体检结果显示,与往年不同,超重肥胖取代血脂异常成为北京民众的最大健康问题。 人社部:要从这些方面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近日,人社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通知指出,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确定编外人员工资待遇,逐步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 保监会一日连发五文补大病医保漏洞

日前,大病保险的快速发展难掩定位不清、统筹层级低、医疗管控力度小、保障政策不统一、经办险企能力不足五大症结。保监会日前一连下发五个文件,在投标管理、服务标准、财务核算、风险调节、市场退出五个方面出细则来围堵漏洞。 上海纳入国家“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

篇4

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仅增长4.5%,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为此,业界对2013年充满期望,希望能有回升。2013年已经过去了半年,广告市场虽然有所回升,但媒体依然感受着巨大的增长压力。

广告市场有所回暖,各类媒体差异凸显

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增长了7.9%,与上年同期的3.9%相比,可以说呈现出了回暖的势头。但是,各类媒体变化的差异使回暖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数据显示,上半年电视广告增长11.3%,增速比去年同期的5.2%大幅提高。广播广告仅增长2.7%,与去年的11.5%相比已大相径庭。户外广告去年还有2.4%的增长,今年却下降了1.5%。报纸广告持续着衰退的趋势,上半年又下降6.1%。杂志广告的变化最为显著,从去年上半年10.0%的增长急剧转为降幅最大的,下降8.3%。(见图1)从各类媒体的变化可以看到,在传统媒体中唯有电视一枝独秀,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广告市场的动向,我们应用广告资源量变化数据进一步透视市场的变化。广告资源量是指广电媒体的广告时长,平面和户外媒体的广告版面和面积。资源量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刊出广告的数量变化。

从媒体广告资源量的变化看,上半年各类媒体的广告资源量全面下降,传统媒体广告刊播的时长、面积普遍在减少。2013年上半年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6.7%,报纸广告资源量下降14.6%,杂志广告资源量降幅最大,高达21.9%,电台广告资源量在上半年也大幅下降了16.6%,户外广告资源量(不含地铁)下降了3.7%,地铁广告资源量微降0.7%。(见下页图2)

结合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各媒体广告刊登额变化和广告资源量变化两组数据,可以看出,“限广令”之后电视广告播出时间受到限制,时段价值开始提升,广告价格的提高成为电视广告的增长原因之一。而其他媒体却难以通过提高广告价格来增加收入,更有媒体是依靠降价来留住客户,所以其他媒体的实际广告经营状况肯定比刊登额下降的幅度更大,甚至可能比广告资源量的减少更为严峻。

结合刊登额和资源量变化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虽略好于去年,但市场并没有真正回暖,还处在低潮之中,而且极有可能延续较长的时间。

主要行业广告投放变化趋势

2013年上半年传统媒体主要广告行业仍以增长为基本趋势。位居前三的关键行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和较快的增速。排位第一的化妆品及浴室用品行业广告增长9.4%。次席的饮料行业广告增幅高达28.7%,增速有加快趋势。第三位的食品行业广告也增长了15.5%,但增速略有放缓。第四位的药品行业广告继续着下降趋势,降幅扩大到8.9%。第五的酒精类饮品行业广告增幅也高达28.3%。第六位的娱乐及休闲行业广告增幅达到了8.6%,增幅略有提高。

其他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广告继续着增长趋势,增幅略减,也有25.5%;清洁用品行业广告继续保持了大幅增长趋势,增幅达74.1%;商业零售业广告降幅有所扩大,下降7.1%;交通(汽车)行业广告在1~5月是下降趋势,由于6月的增长使得上半年转为增长1.5%;医疗保健行业广告降幅扩大到8.8%;下降幅度最大的邮电通信行业广告,下降了19.5%。

从各行业对广告市场的增量贡献来看,推动广告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饮料行业,其增量贡献率达到36.4%,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其次是酒类行业,也提供了17.4%的增量贡献率。随后,化妆品及浴室用品行业、食品行业也都提供了超过16%的增量贡献率,增量贡献率较高的还有房地产行业和清洁用品行业。而起到向下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药品、医疗保健行业、商业零售业和邮电通信行业。

各类媒体广告变化趋势分析

1.电视媒体依然受广告主青睐

2013年上半年,电视是唯一好于去年同期的媒体,也是推动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的唯一动力。电视广告的增长显示了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依然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首选媒体。

电视广告的增长也得益于主要行业基本处于良好的增长态势中。电视广告的前三个行业投放占到广告总量的45.9%。而前六个行业投放占到了广告总量的68.1%。

2.报纸媒体广告持续着衰退趋势

2012年上半年报纸广告下降了7.3%,全年下降7.5%。2013年上半年虽然降幅收窄到6.1%,但持续下降的颓势没有任何改观的迹象。

从报纸广告的行业趋势可以看出,2013年上半年能够支撑报纸广告经营的主要的行业几乎就剩下房地产了,1~6月房地产广告涨幅达25.2%。在占到报纸广告54.7%的前三个关键行业中,商业零售业和汽车业继续着下降的趋势,商业零售业同比降幅扩大到12.7%,汽车业降幅达25.6%。位居第四到第六的娱乐及休闲行业下降1.7%、邮电通信行业下降19.1%,医疗保健行业下降了24.2%。

3.杂志广告急转直下降幅最大

2012年杂志媒体广告增幅高达14.4%,但进入2013年之后急转直下成为降幅最大的媒体,上半年下降8.3%,更为严峻的是广告资源量降幅高达21.9%。继报纸之后广告突然开始脱离杂志,使得前两年一度繁荣的杂志广告进入了冰河期。

杂志是广告行业集中度最高的媒体,即杂志对几个支柱行业广告的依赖性更强。从主要行业的变化和杂志类别的关联可以看出,曾经繁荣的时尚类、汽车类杂志都处在困境之中。

4.广播媒体广告急刹车

2012年广播曾经是最风光的媒体,广告大增28%让其他媒体羡慕不已。但2013年风云突变,增速急速下滑,到6月出现负增长。上半年虽还增长2.7%,但与去年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趋势如果延续,广播广告将加入下降的行列。

广播媒体广告前三个行业的集中度为43%,前六个行业的集中度为68%。广播广告增速大幅下降主要源于前三个行业的下滑,而支撑增长的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

下半年趋势难以令人乐观

上述数据使我们看到了今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虽有增长但增长乏力,部分媒体广告已经出现衰退。下半年趋势如何?其实我们都知道,下半年的趋势一般会是上半年的延续。而影响上半年趋势的主要因素,同样影响着下半年。

影响广告市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今年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宏观经济下行和媒体环境变化两大因素。2010年以前,我国的GDP一直维持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出口下滑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前期的改革红利已经枯竭。以前的高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增速回落成为必然,经济转型亦成为必然。

经济增长下行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广告主对未来难以准确把握,由此而产生的信心也呈下行的趋势。CTR媒介智讯的广告主调查显示,2013年初,广告主对整体经济的信心处在低谷,同时,对行业和企业的信心降至5年来最低。

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信心的下降必然使广告主收紧预算,给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CTR媒介智讯广告主调查结果还显示,广告主对明年营销预算增加的比例降至近5年最低,表示费用不变的企业比例达历史最高,说明较多企业处于观望徘徊状态。

篇5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篇6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完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42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药品价格管理中出现的价格虚高问题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以调整药品价格,但效果并不明显,人民群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因此我国政府应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促进药品的创新发展及企业的重组,药品监管机构则需要加强审查工作的开展,尽快健全价格管理体系,真正解决药价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1 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品定价方法不完善

药品一般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价格,所有制企业成本组成存在差别,跨国公司参与投资或单独投资的企业,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费用在成本中占比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也较大。国有企业在经营中进行GMP改造及环保方面的工作有时会存在欠账情况,其所拥有的科研与市场开发资金比较少,在计算社会平均成本时比较困难。在药品价格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高新技术应用的附加值,新药品的开发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的特性。国外新药的研发会享受到相应优惠,但是在我国新药利润只包含各种材料成本,没有将技术成本计算在内,从而影响新药开发后其价格的制定。另外,药品生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容易出现企业与政府间成本信息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生产企业虚报成本。这使得很多企业都加入药品流通环节中,形成一种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的状态,对药品行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形成阻碍。

1.2 药品价格监督、审批难度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药品生产企业约已经达到7 000个,药品的生产种类则达到了几十万种,其中“三证”齐全的药品批发企业大约有1.65万家,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医药管理机构按照成本加成法对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及每种药品的价格进行核算,难度非常大。现阶段,物价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将药品价格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医疗机构中,对药品零售界的价格管理力度则相对较弱。每年国家对新药的开发达到1 000多项,但其中能获得专利认证的只有20项左右,在当前市场中销售的各种新型药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品或者更换剂类型的药品,但其出售价格却是原有价格的几倍或者几十倍。由于对新型药品的审批工作还不完善,药品生产企业为得到更多利润,就会加入到药品仿制的行列中,进而造成了药品价格与其实际质量不相等的情况。

2 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

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准确地掌握药品市场供求、价格动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药品经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技术全程实时的监督、管理,形成企业生产的成本监测机制以及制造成本的审核制度,使企业药品从原材料到加工成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改善药品企业原有的成本结构,同时结合相应的政府价格管理审核模式,以企业经营信息控制为中心,开展严格的成本监控工作,防止出现企业实际成本与政府所得到的信息不相符的状况。科学确认社会药品生产的平均成本,在定价中优先考虑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完善药品价格结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药品价格的制定中要对这一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结合药学、制造学、医学等各学科知识,建立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政府定价系统,使药品价格管理可以获得合理、科学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价格的监督与管理

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建立由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专业性消费者协会代表等一起参与的价格听政制度,这有利于相互制衡的约束制度与信息沟通制度的形成。在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中,还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加强药品行业的自身约束力,在监督工作开展中让熟悉药品行业运作的人员参与其中,在监督中要将生产、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加入管理范畴内,监管药品价格的总体发展,实时关注与公布市场动态。规范药品相关广告的制作与传播,避免出现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被错误引导的问题。此外,还应逐渐形成药品价格制定的审计体系,使药品价格监管与新药审批部门一体化发展,加强药品价格审计,以使药品定价监督管理工作更加严谨。

3 结 语

药品的价格管理与生产企业、医院及经销商、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有关系,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尽快解决,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药品价格管理经验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改善定价方式,加强对药品价格管理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莹华,杨青.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9):41-42.

篇7

关键词:医药机制;药品价格;价格监管

一、背景呈现

背景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调查显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被排在第一位,这是第一次,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反映比较强烈。从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进行社会抽样,调查显示,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至2006年,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

背景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趋势下,近几年发改委在医药行业的管理重点在降价。从1997―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但这么大的降价力度下,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医药市场出现药品“降价死”的怪现象。19次降价及其伴随的价格检查,仍难以降低公众眼里、患者手中的药品高价。

背景三:药品价格虚高,但制药企业并非受益者。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亏损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27.73%。

二、成因探析

1.行业垄断下,“以药养医”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我国,医疗机构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医疗机构的准公共产品特点要求它主要应由政府来投资与管理。目前,全国90%以上的卫生资源都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偿有三个渠道:财政、医疗服务、药品。财政补助现在不足8%,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实行低价政策,所以药品收入成为医生和医院的主要补贴。在药品收入利益分配格局中,医院非透明收入占据了整个药品价格的50%,其中医院获取的药品差价占30%,从生产企业获得的赞助占5%,医生个人灰色收入占了15%。由于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把药企、医院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

2.药品销售价格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药企业对医院和药店销售药品,采用两种价格体系。一些药品在药店销售更接近出厂价,而销到医院则包含了流通环节、医院加成等多种成本。若以零售价为100%,则生产环节占30%,商业流通环节占20%,医院则要占到50%。其中,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的进价比批发价低15%左右,而批发价大多比市场零售价低10%左右。普通的零售药店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而医院的药品则高达40%~50%。现有药店价格平均降幅大多在45%,依然有10%的利润空间。

由于价格体系中,价格构成比例的失调,使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仍相互采取虚高定价、扩大折扣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促销,导致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不降反升,药品价格形成畸形竞争的怪圈,价格杠杆失灵;在药品批发环节,因进销差率较大诱发过多的商业流通企业从事药品的批发,影响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引发了不正当竞争。药品价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之间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竞争。

3.监管的偏位滋生腐败

由于我国并非所有药品都是政府定价,医药企业拿到了“新药”指标就等于获得了单独定价的权利,自然对新药趋之若鹜。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这给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带来了空间,公共权力异化转化为私人权利,产生大量的“租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生产药品品种上万种,其中90%以上都是仿制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年受理新药注册上市10009种,而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年受理注册新药仅为148种。审批权力之下产生的“关系经济”是“旧药翻新”给药监部门官员的巨额提成,通过权力寻租为药品注册报批,注册新药带给药品生产企业高额利润,形成药品注册审批腐败链。

三、难题思考

1.关于医药机制和体制改革

药品行政降价,一方面导致企业高额负债,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医药负担并未减轻,降价策略只是治标行为,并未触及医药机制和体制的深层矛盾,要想治本,改“医”重于降“药”,核心是改革“以药养医”的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医药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1)建立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立医院高度垄断的局面。医疗行业进入壁垒的诸多因素,如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规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等,关系最大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治理的关键,是在政策上解放思想,放松民营医院的进入管制,适当引进民营资本对部分国有医院进行产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不但能够缓解国有资本不足导致的医疗行业投入不足,而且会加强产权的激励效果。产权激励的作用会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对于降低药品价格是非常有用的。

(2)废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构建“医药分业”的新格局。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逐步将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把价格的作用作为目标,发挥价格与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扩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促进竞争与优化资源配置,消除药品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监审

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企业自主定价三种。政府只管理列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和部分垄断性药品,且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不控制出厂和批发价。政府定价采用社会成本法,定价的核心是以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利润,即成本加成法。零售价=含税出厂价×(1+流通差价率),含税出厂价中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是定价的依据的核心。我国5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为防止药品生产企业虚报生产成本的现象,在药品成本监督管理中,应改变以往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对企业定期上报的成本数据事后审核的办法,加快建立以企业生产信息管理流程为源头的成本监控系统,解决政府和企业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制定出药品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药品定价成本的构成项目,测算医药企业的社会平均费用,明确药品成本的审核标准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凡列入成本监审目录的药品和医疗服务,未经成本监审的,不得制定和调整价格。需要举行价格听证的,必须进行成本监审,成本监审报告应提前印发给听证代表。以此形成对药品成本变动的硬约束。

3.关于药品价格监管体系

(1)实行药品价格管制制度。药品价格管制制度是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相互关联的两个环节,其应从以下两个环节配套着力。一是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二是形成较完备、务实的药品定价管理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应从过去单纯降价的做法,转向综合调整。政府定价的调整,更主要的方式是对药品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单一品种、剂型的简单管理。

(2)建立多维立体的审批监管体制。完善审批过程中权力的配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形成审批人员集体负责制,防止个别人员滥用权力;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违法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实行审评审批检验人员公示制,将药品审评审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3)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一是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药品的供求动态,为政府定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建立物价部门对企业的定期审价制度,为物价部门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专家审议价格制度,建立审议价格专家库,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医疗管制信息咨询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4)借鉴其他国家的药价管制方法。大部分国家没有采用政府定价的方法,而是通过医疗制度对消费控制来影响价格。如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加入了医疗保险,若药品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对药品销售就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的药品价格是市场竞争以及与保险公司谈判的结果,它引进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第三方的组织来对医疗消费进行监督,克服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供求双方的谈判力量得到平衡。所以,要解决药品价格及其监管问题,还要涉及整个药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何超.GMP后遗症:陕西医药企业负债30亿[N].华商报,2007-04-11(第C9版).

篇8

关键词:医院 药品差价率 经营行为

中图分类号:F2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32-03

药品进销差价是当前国有非营利医院支出补偿的主要来源渠道{1}。2000年,国家改革了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并且自2000年到2007年底连续21次降低药品的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在15%~20%之间{2}。此后几年,这项政策不断进行调整。2006年国家又要求医疗机构按实际购进价顺加15%作为零售价。从我国医院来看,药品差价率自2000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多数医院的差价率在13%左右。现行医院药品加成政策下,医院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发生改变,又是如何变化的,本文通过对山东省13所医院2005―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试图揭示现行药品加成政策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依据,促使公立医院建立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真正体现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资料来源

本课题研究选择山东省13所三级甲等医院,所选取的样本医院分布在八个地市,平均床位为1339张,2007年平均门诊量93万人次,平均医疗业务收入46647万元。有关13所医院的资料来源于山东省卫生厅规划财务处。

二、结果

1.药品差价率变化趋势。药品差价是医院医疗支出的重要补偿途径,当药品加成率为15%的情况下,理论的药品差价率为13.04%。据统计2000―2003年全国政府办医疗机构药品进销差价率30%左右,2004年底发改委2122号文件实施以来,全国药品进销差价率下降至20%左右,自2006年发改委912号文件之后,医院的药品进销差价率降至13%左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调查的山东省13所医院的药品进销差价率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13所医院的平均药品进销差价率较2004年下降3.19个百分点;2006年13所医院的平均药品进销差价率较2005年下降6.14个百分点;2007年13所医院的平均差价率为13.42%,较2006年又下降6.76个百分点。医院药品进销差价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是2006年发改委的912号文件实施之后。药品差价是医院重要的补偿渠道,药品差价率的大幅度的下降必然会影响医院的财务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医院的经营行为{3}。

2.每门诊人次医药费用变化情况。表2是13所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资料,13所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2005年为156.31元,2006年为158.71元,较2005年增加2.4元,2007年为166.39元,较2006年增加7.68元。说明在药品加成率下降的状况下,门诊医疗卫生费用并没有下降。13所医院的每门诊人次药品费2006年较2005年下降2.94元,但2007年较2006年又增加3元,出现反弹。这说明,药品加成政策并没有对降低门诊卫生费用起到有效作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由于药品加成政策的影响,医院的经营行为已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样本医院增加了药品的使用量,即处方的平均用药量增加;二是样本医院调整了药品的使用结构,即倾向于开较为贵重的药品;三是样本医院通过向病人提供更多的检查与治疗,来弥补由于药品加成减少带来结余的下降;四是样本医院通过医疗项目的组合来弥补医院的成本耗费,即倾向于边际贡献率高的检查与治疗项目。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由于药品加成政策的影响,医院的经营行为已发生变化。

3.每床日医药费用变化情况。表3中,2005年平均每一住院日费用为611.41元;2006年588.56元,较2005年下降22.85元,减少3.74%,2007年出现反弹,较2006年增加48.1元,增长8.17%。2007年每床日费用比2005年增加了25.25元。2006年每床日药品费用较2005年平均下降26.43元,说明药品加成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病人的费用,但2007年平均每床日药品费较2006年增加30.11元,这说明医院在药品的使用、采购等方面的行为已发生变化。

4.医院门诊、住院医疗收入变化情况。表4中13所医院2005―2007年门诊医疗收入百分比构成资料,医院的门诊医疗收入按现行会计制度分为:挂号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门诊医疗收入分为三类:(1)劳务性收入,包括挂号收入、诊察收入、手术收入。(2)检查类收入,包括化验收入、检查收入。(3)治疗收入。医院门诊收入中劳务性收入、治疗性收入的边际贡献率较低,检查类收入的边际贡献率较高。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医院2005年检查类收入比重为58.54%,2006年上升到59.16%,2007年则上升到59.81%,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27个百分点。由于样本医院所在的省在这三年中没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那么检查类收入比重的提高,说明医院存在着通过向病人提供边际贡献率高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收益的行为。

表4中13所医院的住院医疗收入百分比构成资料,医院的住院收入按现行会计制度分为: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护理收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住院医疗收入分为三类:(1)劳务性收入,包括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手术收入、护理收入。(2)检查类收入包括化验收入、检查收入。(3)治疗收入。住院治疗收入主要是可收费的卫生材料。在这三类收入中,住院治疗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最低。从表4中看出,13所医院治疗类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分别为:45.65%、43.99%、41.65%,检查类收入比重分别为:16.84%、17.99%、18.69%,劳务性收入比重分别为:37.51%、38.02%、39.65%。这种构成的变化,同前面我们分析门诊收入所得出的结论一样,即医院存在着通过向病人提供边际贡献率高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收益的行为。

5.医院规模发展及负债情况。表5中,2007年13所医院的平均床位为1339张,较2005年平均增加199张。2007年13所医院的固定资产较2005年均有大幅度的增加,2007年13所医院的固定资产总量比2005年增长43.50%。2005年13所医院负债总量233094万元,2006年为330768万元,较2005年增加97674万元,增长41.90%。2007年负债总量达到394453万元,较2006年增加63685万元,增长19.25%。2007年13所医院的负债总量比2005年增长69.22%。

三、讨论

1.医院采购药品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降低,倾向于购买价格高的药品。一般来讲,任何的商业行为都会遵循低买高卖的原则,即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商品,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经营行为符合经济学原理。但现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规定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西药顺加不超过15%的加成率作价,中药饮片加成率原则上应控制在25%以内。这样的政策必然会使医院对药品的价格不敏感,即医院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在购买时对价格不敏感,且倾向于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药品,即“高买高卖”。医院作出这样的购买行为后,医疗卫生费用必将增加。这样的结果使社会福利遭到损失,资源的使用效率下降。

当医院对药品价格敏感程度降低且引起购买药品行为变化后,医院对于利用财务杠杆、集中采购、联合招标等降低供应商议价能力措施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医院购买药品的价格就会提高。药品供应商就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其实施药品营销的能力增强,假如其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推销药品,则会造成医疗市场的混乱。

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医院对药品招标采购、集中采购会存在抵触行为。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药品回扣过滥的现象。

2.医院在药品使用中存在以价格高的品种替代价格低的药品行为。现行药品加成政策导致医院经营行为发生变化,还表现在对于药品的使用方面。一般来讲,为了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医院应该科学、合理、经济地使用药品,以增进社会福利。但由于医院的药品具有广泛的替代性,在现行药品加成政策下,医院则倾向于使用价格(低于500元)高的药品,因为价格高的药品可以给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

3.增加药品使用的数量,使药品差价的绝对额增多。由于药品加成率的下降,使得医院单位药品的差价降低,医院的药品收益减少,假如医院能严格使用药品,药品的费用则会下降。表3中,病人的每门诊人次的药品费用2007年比2006年平均增加3元。表4中,2007年每床位药品费用比2006年增加30.11元,每一出院病人药品费比2006年增加280.45元,药品费用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这说明样本医院增加了药品的使用数量以及存在着不合理的使用。

2007年由于执行了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的药品进销差价率普遍下降,但每门诊人次药品费、每一出院病人的药品费反而上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现行药品加成政策存在政策悖论,即药品价格下降了,但医疗费用却上升。

这种由于替代的可能性导致药品使用行为的改变与由于对价格敏感性降低导致的行为的改变,存在着共振的现象。这种共振造成了药品费用的不正常增长。

由于实行新的药品加成政策,医院通过提高药品购买成本、增加药品的使用数量、以贵重药品替代便宜药品等办法来增加医院的药品差价绝对数额,造成了药品费用的上升。这种非正常的上升形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及效率下降,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4.医院的医疗行为发生改变,通过医疗项目组合及向病人过度提供医疗服务获取收益。由于医疗收费项目众多,物价部门在定价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以成本为导向,致使医疗服务项目的边际贡献率不同,在医院的耗费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医院则会通过两个途径来增加收益,一是通过项目的组合来获取收益,即向病人提供边际贡献率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二是通过诱导需求,向病人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消费。由于样本医院所在的省在这三年中没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那么检查类收入比重的提高,说明医院存在着通过向病人提供边际贡献率高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收益的行为。每门诊人次医疗费用、每一出院病人医疗费用三年中均出现增长,这说明医院还存在着通过诱导需求,向病人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消费的行为。

5.医院通过不断的扩大规模来改善经济困境,造成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边际效率下降。样本医院的床位规模,2007年较2005年平均增加199张。医院偏好增加医院床位的动因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改善组织绩效等。由于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局限,我们仅分析当药品加成率下降,医院由于补偿不足,其对于经营规模的行为变化。

医院的成本按照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量同医院规模相关,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其单位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服务量的多少,服务量多,则单位服务量的固定成本就会下降,医院的收益就会提高。由于药品加成率的下降,医院的药品收益下降;由于医疗服务价格没有调整,政府财政补助不足,医院出现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改善经济困境的途径就会选择通过扩大规模及提高效率来降低医疗成本。根据罗默法则原理,医院(尤其是大医院)规模扩大后,其床位、设备的使用效率不会出现下降。医院规模扩大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专项拨款,其形成的固定成本不会影响医院正常的现金流量,而由于规模扩大导致服务量增加的现金流则会提高医院的收益,改善医院的经济状况。

我国的卫生资源上世纪80年代出现“倒三角”的配置状态,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在城市中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医院,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导致了卫生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加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目前我国卫生资源“倒三角”配置的不合理状态更加严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其边际效率下降。

6.医院经营管理行为发生变化,过度负债经营潜在财务风险。2007年13所医院的负债总量为394453万元,较2005年增长69.22%。平均每所医院的负债为30343万元,较2005年增加12413万元。医院负债大幅度增加同现行药品加成政策是高度相关的。由于药品差价率的下降,医院的药品收益下降,在政府财政补偿不足,物价未做调整的情况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靠负债经营,医院这种经营行为的改变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医院的监管,控制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以免这种风险演变为行业风险,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分析中所指出的医院经营行为的变化,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行药品加成政策的影响以及财政补助政策、物价政策没有及时建立联动机制而造成的。医院的消耗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长期下去将会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医院经营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建立物价、财政、药品加成政策的联动机制,完善医院的补偿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正确引导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的行为,应该是今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基金项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九批招标课题(2009年)]

注释:

①任益炯,张鹭鹭,仇元峰等.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的模拟与干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355.

②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7.

③王延中.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实证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45-49.

篇9

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整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化妆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责任体系,落实监管责任,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重点违法行为及查处依据

(一)化妆品非法生产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四条、《特别规定》第三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地下黑窝点生产化妆品的;

2.企业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的;

(二)化妆品非法添加行为

发现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生产化妆品行为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七、二十八条,《特别规定》第三条、四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三)化妆品非法标签标识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和《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三十一条、三十三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化妆品名称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的文字;

2.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标注适应症、宣传疗效或使用医疗术语;

3.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有夸大功能、虚假宣传内容的;

4.利用字体大小、色差或者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的。

发现违反有关广告管规定的,移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四)生产销售未经注册化妆品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八条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四十八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生产未经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2.涂改、套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3.销售未经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4.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美白、祛痘、去皱、抗衰老等护肤产品,祛斑、育发、染发等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洗浴类产品等化妆品。

(二)重点单位。化妆品生产企业、专营企业、药品经营单位、大型商场、超市,美容院、理发店、宾馆及洗浴中心等单位。

四、时间安排及步骤

本次专项整治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组织准备阶段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二)监督检查阶段

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规定和本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做好现场监督检查记录,对检查阶段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市局将组织督察组对各区县局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三)分析总结阶段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及时汇总、上报监督检查情况,总结经验。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形成化妆品销售、经营单位情况数据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档案。并于活动结束后将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汇总存档,全市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由稽查支队负责总结上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总队。

五、整治工作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理局要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明确执法办案重点和思路,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任务,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提升查处效率,使化妆品违法案件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二)强化产品溯源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理局在检查过和中,要严格要求经营企业认真履行索证索票、验收相关制度、建立购销台帐,切实做到产品的可追溯。

篇10

[关键词]激光刻印 喷墨刻印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80-01

一、激光加工的特性

所谓激光(LASER)最初的中文名称叫做“镭射”、“莱塞”,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取上述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而得,是“诱导放射出的增幅的光”之意。激光的英文全称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是人工增强光的装置,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强,而是能放射出良好品质的人工增强光。

光是拥有能量(热能)的,但是从自然光得到的热能(温度)是有限的。因此,作为为充分得到能量的手段,人们发明了激光。

激光与自然光、荧光灯等相比具有以下光学特性:

1.指向性

激光具有向同方向发光,光不容易扩散,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几乎是一平行的光线,激光照射到月球上,形成的光斑直径仅有1公里左右;而一般的光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光,为了将普通光沿某个方向集中起来常使用聚光装置,即便是最好的探照灯,如将其光投射到月球上,光斑直径将扩大到1000公里以上。

2.单色性好

普通光源发射的光子,在频率上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包含有各种颜色。而激光发射的各个光子频率相同,因此激光是最好的单色光源。由于光的生物效应强烈地依赖于光的波长,使得激光的单色性在临床选择性治疗上获得重要应用。

3.干扰性好

由于受激辐射的光子在相位上是一致的,再加之谐振腔的选模作用,使激光束横截面上各点间有固定的相位关系,所以激光的空间相干性很好(由自发辐射产生的普通光是非相干光)。激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相干光源。正是由于激光器的问世,才促使相干技术获得飞跃发展,全息技术才得以实现。

4.能量集中

因为指向性明确,光电容易聚合和在一起,因此能量的集中度就高。而一般光伴随着光的前进,能量会减少。激光的亮度可比普通光源高出1012-1019倍,是目前最亮的光源,强激光甚至可产生上亿度的高温。激光的高能量是保证激光临床治疗有效的最可贵的基本特性之一。利用激光的高能量还可使激光应用于激光加工工业及国防事业等。

二、传统刻印方式与激光刻印机的对比

商品编码、文字以及条形码的标刻,在激光打标机加工运用广泛之前,通常采用手工加工、机械刀锯和喷墨等传统加工方法,其中又以喷墨刻印的方式应用最为广泛。这些方法加工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加工的标识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因素,使之消退。这以现状给生产加工带来了许多不便,激光打标机的加工具有永久性,不易磨损,不会因为环境和时间的长短而导致加工效果变差。

将激光刻印与传统喷墨刻印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防伪效果

激光喷码机可令标记直接刻印在产品表面上,既可划线式又可点阵式,视觉效果独特且清晰永久,不可擦除和更改,防伪效果明显。墨水喷码机一般是通过墨水附着在表面来实现的,标记效果虽然清晰,但易擦除和更改,所以一般的墨水喷码机防伪效果不佳。

2.生产效率

激光喷码机是采用激光标记,生产效率高。墨水喷码机采用在线式生产无停顿,生产效率较高。但是某些墨水喷码机偶尔会有墨水堵住喷头等情况发生,影响生产的进程。

3.灵活性

激光喷码机的打印内容可包含序列码、批号、英文、中文、数字、LOGO、条形码、系统生成的数码等。墨水喷码机只能喷写英文、中文、数字、LOGO一些简单图案等,但打印的行数和字体的大小受到限制。

4.可靠性

激光喷码机可全天连续工作,性能稳定,故障率较低。由于环境温湿度及灰尘的变化会导致堵塞喷头,因此墨水喷码机的故障率相对较高,性能欠稳定,维护工作量大。

5.初始投资及运营成本

激光喷码机在购买时价位与墨水喷码机相比较高。但激光喷码机的运营成本极低,设备可长期免维护运行无须耗材。墨水喷码机耗材用量大,且更换喷头及其他附件费用高昂,需专门维修人员同时耽误生产进程,给公司造成更重的损失。油墨喷头很容易堵塞,而更换喷头及其他配件费用则价格更高。还需增设专门维修人员。经常性的无计划停产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而激光打标机加工则只需要电力的支持。相对于喷墨加工来说,激光打标机的成本更低。

6.数据处理能力

激光喷码机的控制主机直接采用工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强大的通讯接口可获得各种大量的信息内容。墨水喷码机仅仅采用单片机控制,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三、激光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激光打码机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在不同材质和各种形状物体的凹凸、弧面上打码,适用材质广泛,包括金属、塑料、玻璃、搪瓷、薄膜尼龙袋等。其操作简单,质量可靠,打出的图案清晰美观,可适用在食品、罐头、饮料、化妆品、电器、制药等行业产品上进行出厂日期、保质期、批号、条码、图案、公司名称LOGO、二维码等打码。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打标已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塑胶透光按键、IC芯片、食品医药包装、数码产品、精密机械、珠宝首饰、洁具、量具刃具、钟表眼镜、电工电器、电子元器件、五金饰品、汽摩配件、医疗器械、建材管材等产品标识和生产日期、序列号。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更是急速发展:

四、激光刻印在应用中的不足

1.有些材质存在着激光加工困难的情况,因此需要确认是否能够使用激光照射印字加工。

2.印字后不一定显示出颜色。印字的颜色等是有激光特性和材质的不同来决定的,由于激光机本身波长是一定的,所以产品的材质决定着发色的效果,发色的自由度较小。

3.有必要实行安全措施。由于目前使用的激光打标机多为4级激光,属于危险性设备,对人员的皮肤及眼睛都是有一定损伤的,所以必须对设备进行安全设施的安装与实施。

4.激光刻印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烟雾或粉尘,对医药行业的生产环境要求产生影响,且在刻印不同材质的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气体,比如含有氯化物的物质对设备及人体都回产生化学损伤,陶瓷类产品刻印后会产生尖锐粉尘颗粒,进入肺中不易排出等。所以必须在刻印同时增加局部工业级吸尘器进行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