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第二课堂要求

篇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直接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笔者以广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为调研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全面分析我校第二课堂现状及成因,并对今后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提高第二课堂建设质量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地方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对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100%,着重了解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情况、参与情况、满意程度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期望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一是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完全了解,占调查人数的10.00%,55.22%的学生了解不多,34.7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等重要的学生占54.35%,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占14.78%,认为第二课堂重要的占5.65%,不清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的占25.22%。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了解,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不够,没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目的。二是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收获情况。对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收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其中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获得提升的比例最大,达到90.43%和81.74%。这说明我校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能够充分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程度、途径和目的 一是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为例,今年以来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有“菁英会计”系列活动、黄丝巾社团活动和爱心基金会活动等,这些活动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也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平台。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开展过的第二课堂活动几乎都有所了解,尤其以与专业课程挂钩的、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菁英会计”系列活动了解最多,占调查人数的96.52%。与此同时,学生真正参与过的,认为对自己能力提升帮助最大的也是“菁英会计”系列活动。这反映出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活动,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会挑选与专业更相关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各项资源,通过开展更多更好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实现学生探索和实践的需求。二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途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院不设置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校的项目。通过调查发现,80.00%的学生选择的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 ,而只有6.09%的学生选择“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自主性较强,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三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目的。关于学生参与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21.74%的学生选择被迫参与,67.39%的学生是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6.52%的是通过老师推荐,另外4.35%是其他原因。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但由于规模需要或者人数限制,我校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强迫参与的情况,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程度 调查中学生对我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 48.26%。满意的原因包括挖掘潜能培养特长,有利于各学科学习,促进身体健康,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和培养其他能力等。同时问卷调查反映出,对我校第二课堂满意的学生主要在挖掘潜能培养特长和丰富课余生活这两方面收获最大,分别占30.00%和33.04%。而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的学生占51.74%。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认为活动形式化,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36.96%,被强迫参与占27.83%,活动内容形式枯燥无趣占34.35%,某些活动专为个别活跃分子设置占15.22%。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可见学校在总体上做得还不够好。虽然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很多的收获,但更多的学生没有真正从中受益。这就要求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花更多的心思,改变活动形式化、内容枯燥的现状,举办一些重质量、有内涵、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希望学校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依次为社会实践活动76.96%,技能训练活动74.35%,文化活动49.13%,科研创新活动37.83%,体育活动32.17%,学术、学科竞赛活动31.30%。由此可见,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这与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完全相吻合的。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知识技能。

(2)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占受调查人数的52.17%,而选择大类阶段的占32.17%,专业阶段的占15.65%。笔者认为,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且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所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3)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作用。80.87%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带队作用,但有8.70%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全程参与作用。同时,在第二课堂的绩效考核方面希望计入总学分进行考核的占9.13%,希望通过申请创新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占36.09%,希望在入党、推优和评优等活动中作为重要依据进行考核的占31.30%,认为不需要考核的占31.74%。由此可见,学生第二课堂的自主性有一定的要求,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参与来获取第一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不是像第一课堂一样,有严谨的教学计划,有教师的全程引导,有考核的条条框框。这也适应了第二课堂的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

针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

(一)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趣味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对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建议。一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互动,这样第二课堂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学生张扬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院可安排一些毕业三五年、事业刚起步的校友来作报告,与学生交流在学业、工作甚至人生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报告结合现实社会,演讲人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又如三下乡等服务社会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更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必须注意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消除第二课堂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等错误观点,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上述调查也表明,目前大学生更重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学校在组织第二课堂时,应立足本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第二课堂的具体内容及活动形式,更好地弥补当前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空缺。通过参与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宣传性与广泛参与性相结合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没有清晰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这首先需要学校在举办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宣传,更要将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好每个参与活动的机会,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这样的活动才会有所收效,让学生获益。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不能因为资源场地有限而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而是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在实践、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最后, 学校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高年级课余时间有限等问题,整合好年级梯度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

(四)第二课堂的建设:制度化与品牌化相结合 调查显示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不太满意,认为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形式化严重,这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监督管理,注重第二课堂品牌建设。首先,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或者由学生组织自行管理,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综合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为第二课堂提供软件和硬件设施的保证。其次,可以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向规范化发展。如将第二课堂纳入学院整体授课计划统一管理、形成创新学分或者对取得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等。最后,重视第二课堂品牌建设,借助第二课堂平台培育精品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精品活动项目中受益和成长,以此来创建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提升第二课堂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更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出更优秀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G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2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20100),共青团丽水学院科研项目(201097)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大纲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总称。广义地讲,第二课堂是包括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属于大学的一种辅助教育方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明确。

调查发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加强社会进程,培育竞争和合作意识,健全人格,影响价值观等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浙江省内选择了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在校大学生1500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其中男生562人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

将《第二课堂》问卷打印成纸质稿,由组员分赴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随机取样,并在告知指导语的情况下,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147份,占收回总数的84.96%,无效问卷203份,占收回总数的15.04%。

二、当今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情况

由上图可知,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何为“第二课堂”,大部分不是很清楚,甚至毫无所知。这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在学生方面,在学校狠抓、紧抓教学质量的环境下,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抱着敷衍的态度,不能领会其真谛以及对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有很大帮助,认为第二课堂对自己的发展的帮助效果甚微。

(2)在学校方面,高校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大部分教职工都致力于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开发,遵循“唯课堂教学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狠抓教学质量。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的同时,导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追求及格主义、道德水平较低、拜金主义泛滥和高分低能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对激烈的竞争并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2]。

3.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场所

大学可谓是半个社会,大学生不能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高校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活动都限制于学校内,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课堂知识不能独立于社会实际,要增加和社会的联系。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

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拓展,是将课堂知识融会到社会实际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高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大同小异,可是各年级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就会对自己专业发展效果甚微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致乏乏。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不能被专业限制,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从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5.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水平欠佳的大学生而言,独自完成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此时就需要指导老师的辅助。但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养成依赖,学生还是活动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第二课堂局限于娱乐的局面,推出更多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6.现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

由统计得,大部分大学生觉得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帮助效果甚微。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师资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都予以重点倾斜,忽视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认为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目的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以娱乐为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高校在展开第二课堂时要注意到其本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要在教育思想、方式、手段上彻底的改变,使大学生了解其意义,才能第二课堂目的。

三、对于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议

第二课堂活动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有针对性的同时不应限制于所学专业,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发掘潜能,培养能力,使自己得到锻炼,受到熏陶。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然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意味杂乱无章,而是要注意活动的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基础,学以致用。要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为就业奠定基础。

3.培养大学生自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不管在哪个领域,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由“台上走到了台下”,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

4.促进第二课堂的健康发展

一般为了使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都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只有拿到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避免学生是为了学分才参加活动的。因此,除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外,还要因材施教,予以学分鼓励,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第二课堂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5.对第二课堂的指导

首先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和相应的设施,也就是说需要“硬件”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学校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力量,使第二课堂井然有序的开展。再次要提高层次,应注意活动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有严格的考核,才能保证其高质量、高品位,起到把关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是体现大学生水平的重要领域。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凯.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3.39(28):138~140.

[2]李勃,俞慧琴.大学生第二课堂刍议[J].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2(17):91~94.

[3]盛洁.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7):51~54.

[4]李华,卓光俊.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篇3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其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知识获取和英语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仅仅在课堂上锻炼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是锻炼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之间的桥梁,其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从多角度构建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上世纪的欧洲,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在相互对话和交流过程中实现英语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取发现法和探索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多查阅相关资料,大胆创新和提问,并积极努力解决。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以构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发挥各自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累积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确保教学意义的实现。

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一)第二课堂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满足我国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包括语言模拟、英文电影赏析、英语口译及笔译等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第二课堂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因此在教学环境选择上,应选择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

(二)这一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正确的问题,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即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避免学生的定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社会体验,要求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完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赋予语言明确的意义,提出明确的教学主题。总之,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整。第二课堂的构建对实训课堂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学生在第二课堂形成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素质能力,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三)英语第二课堂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在其辩论、演讲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际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而英语自身的特点要求其教学以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主,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教学内容上还应以第一课堂的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智育教育是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在智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实现两种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及相关专业相结合。教师应确立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并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英语涉外业务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和的机会,以提高其技能。第一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为第二课堂做好铺垫,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基础教学为辅,将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第二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己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高。第二课堂教学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语言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语感得以提高,语言受环境的影响,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生的模拟能力同样得到提高,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对学生的自学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这一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第二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发挥英语的服务。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英语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英语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服务。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传统的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锻炼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英语第二课堂需要涉及与英语相结合的相关工作和活动,其活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所需。教师营造相应的活动氛围,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模拟相应的角色,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最终达到目的。任务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都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解决职业问题。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充分提高,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英语第二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英语实践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构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英语角、英语表演和演讲、英语歌曲比赛等都是常用的第二课堂形式。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内容,使第二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建立系统的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文章对以能力为本文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第二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占九.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菁,赵璐.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策略[J].校园英语,2014(32).

[3]付玉梅,樊文霞,郭鹏.高职高专英语教改中英语第二课堂与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1(53).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促进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25

1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功能

11内涵界定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属大专学历,基本学制为三年,其定位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活动以达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第二课堂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既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还包括社团活动。第二课堂范围广泛,寓教于乐,非常适合青年学生。

此外,第二课堂还具有渗透性、隐蔽性、自主性和随机性,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功能与优势。第二课堂围绕育人目标,开展有目的的各种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补充。

12功能定位

第一,有利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提升。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枯燥的道理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第一课堂的枯燥讲解更有效。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具有自由和广阔性特点,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第二课堂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真正把成长成才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同时也把社会新动态反馈给学校,有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

第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第一课堂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仅靠第一课堂的作用是不够的,学校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拓展。综合素质包括德育素养、智育素养、美育素养、体育素养、科学素养等,其中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B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第一课堂对知识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缺乏的,第二课堂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点。第二课堂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第二课堂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的积极参与,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有利于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增强。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能让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得到很好的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第二课堂中为他们提供舞台,只要有斗志,充满希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2]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发展高职学生的智趣,第二课堂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多角度的互动,他们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激发了自身的创造性。在第二课堂,学生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心理也得到了锻炼。

第五,有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第二课堂活动更具实践性,学生在活动中既动手又用脑,要观察、查阅、实验、设计,克服困难,独立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使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选择,通过实践的锻炼,第二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2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21思想引领原则

高职教育要培养职业技术的人才,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具体实践要求,坚定政治信仰、积极引领高职学生把握正确方向、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3]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参与者体会到高尚的思想情感,享受到劳动和创造的美感和快乐,领悟到有益的人生理念,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灵魂所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为让高职学生乐于参加,应该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有一定的群体性。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要安排适当,要当好配角,不宜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22兼容互补原则

当前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我们要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吸收、融合不同的文化。同时,发掘和弘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更好地融入当代世界文明中去。目前,第二课堂的文化内容很丰富,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所以,高职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也要兼容并包,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创新融合原则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展和主题,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对其进行有益补充,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文化的合理融合。[4]另一方面,我们开创新文化要重视律动的脉搏和活的灵魂,在开展活动的国学中,不断开拓创新,开创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

24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都是间接知识,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去实践探究,大力贯彻实践性原则。

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发展的创新路径

31调整第二课堂结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高职的第二课堂活动项要向着多样化、层次化发展,高校的领导要充分地重视,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工作列入常规工作,并给予充分的保障,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全方位育人,制定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立足学校资源,对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开发校外资源,将更多的企业项目引进学校。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举办“青少年创新大赛”、 “校园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包容性强的活动,健全第二课堂活动结构,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2改变投入方式,重视第二堂课师资力量的培养

第二课堂辅导教师团队建设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要加强第二课堂的管理,对第二课堂项目进行清理整顿,使有限的资金用到确实为学生服务。学校应扶持有重大影响的第二课堂项目,统筹每学期的培训、竞赛,并加大宣传力度,给第二课堂开放活动场所。通过合办有偿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投资,发使第二课堂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4结论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刁益韶第二课堂培养高职优秀拔尖人才的探索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李强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2)

篇5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有形式、无实质”的现象,即虽然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但流于形式,甚至被等同于实验课程或者实习,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知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存在“双脱节”现象,即一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三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仅以实验室实验、模拟实习等形式散存,缺少真实的实践任务驱动,未能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1.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适应面的关键环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通常是大类招生,入学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组织灵活。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教师讲授,教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即便涉及到实践学生也较难主动参与。而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体、团队等多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

    3.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紧贴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较快和积极地融入专业学习中。

    4.资源整合的广泛性。与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领悟人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效果要比在“第一课堂”上更为有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通过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引导作用,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鉴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成熟度等。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创造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学生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取得的成绩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同学和老师对其劳动和能力的一种认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视为社会人,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性,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际交往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举措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安排、师资及学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评价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

    (一)重新定位第二课堂

    在人才培养上对第二课堂进行重新定位,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同时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配合力度,从而形成合力。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讲,专业指导教师(包括社会兼职导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主体,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与课堂教学包容发展的机制

    改变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甚至相互争夺教学资源的局面,促进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学校需适当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确定教学、科研、学工、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规划和引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委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和保障职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参与第二课堂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计算,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三)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时除利用好本校资源外,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如下渠道实现:(1)本校师资及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资源。(2)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利用已有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优势、校友资源等,在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和寻找合适的校外兼职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3)参加各种重要赛事和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这些比赛由于竞争性强,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4)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篇6

【关键词】语言环境;第二课堂活动;英语教学

我国的英语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费时多,收效少”得令人担忧的局面。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英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

一、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是确保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的关键,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然而,掌握语言这样一种交际工具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规则(usage), 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想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可能的,除了时间因素外,课堂的环境不同于实际的交际环境,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而第二课堂活动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这一不足之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形式。

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又是第二课堂的基础。首先,在形式上,第二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娱乐形式,它同课堂教学活动一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大纲要求,在科学的安排下系统的开展。其次,从内容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不应该是无本之根、无源之水,它应该以高等教育服务这一原则为中心,使其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寓教于乐。要做到这两点,我们不仅要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各种形式都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对其适合的人群以及活动效果都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基于这些认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第三,我们要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使其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开展第二课堂,创建英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处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的英语,即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一门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而缺乏自觉运用的环境。美国学者Robert W. Btair 就充分肯定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他认为在“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最有效率的学好这门语言。第二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一块属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 “绿洲”,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完全的沉浸在英语的交际环境当中,增强语言信号的输入与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英语语言本身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等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利于其理解并运用英语思维来进行思考和交际活动。

(三)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者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从而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第二课堂活动正是以一种新鲜的形式与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兴趣去探索发现新事物,有了发现与收获,就有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学生们的创造性自然会发挥出来。

(四)第二课堂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好形式。课堂教学对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学进度。为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二课堂活动以不同层次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它弥补了老师们片面追求教学的量而忽略了质的缺陷。

三、第二课堂活动探索的有效形式

我系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竞赛类活动、非竞赛类以及网络学习等三种形式。下面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竞赛类活动:在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就开展了很多的英语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各种形式的比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活跃了校园生活,也提高了广大同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

篇7

关键词:培正学院;行政管理;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0—02



一、引言

广东培正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第二课堂是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我们认为,第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营造起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学习娱乐氛围,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和开放性地培育人才的园地。

纵观学院近几年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社团数量庞大,规模空前,全校42个社团组织,包括文化交流协会、红蓝电脑协会、知识加油站、证券期货投资协会、连锁经营研究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等,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和成员;校园活动异彩纷呈,包括各种知识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体和娱乐活动等。这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发展的学校所必备的优秀的学生活动传统,已经积淀起来的第二课堂文化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而确保了其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兴趣要求,但是从总体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还不够强,其中文体娱乐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时间。专业的拓展性还不够广,知识性也不够深。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化专业内涵。现在,我们以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本系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围绕专业知识展开组织和构建。

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构想

(一)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

我所在的公共管理系目前只有行政管理一个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它受到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学科的影响,学科本身的交叉性、边缘性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定位的模糊性,要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是本专业同学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不甚清楚,对将来的就业趋势缺乏了解,有的出现了消极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制定出适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借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辅助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拉近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专业拓展教学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对于培正这样一个民办高校的新兴专业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调剂后分配到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意识,专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系部也还没有前瞻性地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围绕专业来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以上造成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难以建设性地开展本专业的活动,面对其他专业的特色活动则有盲目跟风的倾向。同时,2012年的学士学位评估工作马上就要展开,专业评估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则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专业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回答同学们普遍反映和关心的对于本专业不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也可以使大家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可以使学位评估找到有力的落脚点。

(二)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原则

1、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院团委学生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的具有专业建设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了解度也不同,因此,需要让学生树立专业素质培养第一,辅以第二课堂促进学习的集体意识。以往第二课堂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种主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的课外活动。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至于第二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自由安排,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这种想法既违背了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割裂了课堂学习与课外辅导手段相结合的教书育人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又不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教务处和科研处的在学习管理上予以支持。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全国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最近,《广东培正学院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当中将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选修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课外科技活动2学分,学生参加后在学期末记录取得0.5课外科技活动学分。通过学分鼓励同学们多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拓展活动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但我们的目标并不仅此而已,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厚的专业收获。

2、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凸显专业的学科特色。它既不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作用,也不提倡学生只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素质教育。本专业相比其他门类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特别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活动就失掉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将课堂上僵硬的、封闭的、狭窄的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的知识理论内容融会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容量大的优势,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检阅他们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升华他们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科交叉化的知识内容,影响到了我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选择,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认为不管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第二课堂都会带有其他专业活动的色彩。实际上,内容上的重合并不影响第二课堂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在第二课堂中重点开展深入社会,关注民生的实践活动,让社会成为我们最宽广的第二课堂。又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具有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能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所以我们更要走向社会,从中了解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决策的依据,掌握社会各类机构的行政管理规律,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

3、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在院系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同学们的首创精神。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的和物质保障。当下第二课堂活动在培正学院蓬勃开展无疑是与上级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乎到学校荣誉的大型文艺表演、学科竞赛等对外活动更是受到格外关照。反观系部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筹措经费和申请场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搞宣传以缓解学生经费预算有限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要做到量力而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例如,可以通过承办协办特色的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学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与其他系部或学生社团开展合作,举办针对我系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参加政府部门或者政管理部门的各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等。以上办法在控制活动成本的基础上既兼顾了学院对于各系部活动的整体组织,又使得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参与,对他们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将来就业的帮助不言而喻。

(三)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构建

1、筹备阶段: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系(部、中心)应将本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活动。因此事先做好一份切实可行完整有专业特色的策划书非常关键。待策划书做好后,需征询科任老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在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做好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的审定,以不影响教学秩序为前提,保证学生经费总体不会超支,规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场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会必须做好通知报道工作,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等快捷便利、信息涵盖面大的手段进行宣传。

2、实施阶段:在校内方面,主要是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活动,“定期举行时政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时政辩论赛以及公文写作竞赛,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时政报告、政策分析讲座,提升他们对于时政理解能力。利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现代化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练习编制行政计划与人事考核方案,举办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网络模拟考试等。在校外方面,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走入社会,考察各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组建社会调查服务队,就时政热点、民生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每一年的省考和国考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也会为将来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强调专业学习拓展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会须安排人员做好考勤和记录,在学期末总结的时候为教师统计成绩和辅导员德育分评定的依据。

3、总结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如果是集体参与的,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都必须填写我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记录表》并把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起上交学生处备案。如果是个人参与的,需要到学期末填写《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取得情况汇总表》统一由辅导员交给科研处,作为学分统计的凭据。学生会在每学期末须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效果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特色活动系部予以继续支持,对于学生反映效果一般的活动予以淘汰。同时应该邀请教师和辅导员对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点评,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

三、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望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性,而实用性的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只靠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质是研究国家政策、研究社会发展的学科,更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创新实践勇气。要训练和培养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依赖于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就人才培养而言,没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只能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我系第二课堂变成求真务实的精品活动,有助于检验和转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二课堂要包含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否则便不能满足学生进入大学求知创新的根本要求,偏离“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培育良的好第二课堂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是我系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会使得我系学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走出一条符合我系学生工作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篇8

【摘要】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而言,第二课堂尤为重要。在学校体育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而且大多都是以输入为主,然而对于同等重要的输出而言,课堂上却无暇顾及,这就对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和开展现状,分析第二课堂的应用效果,为第二课堂将来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体育专业课 第二课堂 应用效果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很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它的学习空间范围更加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比第一课堂形式更加灵活,时间更加自由。借助第二课堂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

一、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开展情况分析

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艺术体育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是河北省内首家将艺术与体育相结合、走艺体交叉融合之路的二级学院,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创新的征程上逐步发展壮大。艺术体育学院开设表演(体育)和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在俱乐部、教学、电视台等岗位的第一线,在能就业、就好业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推进艺术体育学院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丰富表演(体育)技术课教学资料,艺术体育学院开展了表演(体育)技术课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也结合各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制定第二课堂的补充内容,各课程负责人制定教学大纲以外的补充内容,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或采用摄像或采用资料搜集整理的形式,将不同项目的动作和套路设计好,制作成册,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使用。

1.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艺术体育学院表演(体育)技术课的教学资料短缺、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料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技术传授的层面,对于技能和技艺的传授无法有效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发展情况调整适宜的教学内容,改编或创编多套技术动作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学生学习情况

目前,学生手中技术课程教学资料较少,影响课下预习情况。在学习新课程时,学生技术学习不扎实,易遗忘技术要点与技术动作。 课上学习效率一般,多数停留在技术模仿和技术学习阶段,未能提升到技能与技艺掌握的阶段。

二、艺术类高校体育专业课第二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艺术体育学院体育专业课在学校中属于是边缘学科,如何使体育专业课在艺术类院校中求生存,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使在校生除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内容以外,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准备好竞争与敢于竞争的基础与条件,变专业劣势为优势。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第二课堂的开设的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从目标的确定到实现,在艺术体育学院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牵头,将任务安排下去,责任到人,时间节点清晰,目标明确,促进了任务更好的开展和落实,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供保障。

2.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对于第一课堂来说,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了第二课堂的存在,各教师可以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架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促进学生系统、灵活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求知欲望大大增强,为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高校,课程相对较为自由,业余时间也比较多,但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限,学生通过图册,补充课堂专业学习中的不足,对不同的动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使其向一专多能、社会人转变,从而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在创造力。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除了课堂所学知识以外,能蜃灾鳌⒆跃醯难习图册,并能很好地对动作的构成进行解析,提高了实践和动脑的能力。

4.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将各项目做成图册,根据专业下发到学生手中,在图册的制作与印刷过程中产生较高的资金费用,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对此财政资金的投入,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是当代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或活动场所的变更,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做好第一课堂的本质要求,提倡第二课堂的开展,实现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两个渠道并行的育人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校论坛.2010.3(3):21-23

[2]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信息化手段的普遍应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将对于我们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有较大帮助。

早在2004年下半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分析报告》就指出,中国青少年的欣赏品味、消费模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正在分化,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层化和小众化倾向。研究报告指出,阶层化是对社会金字塔的纵向划分,而小众化是一种横向划分,是指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或不同社会阶层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例如“DV爱好者”“暴走族”“驴客”“城市闪客”等,都是小众群体。这些“小众”的认同感比较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联系密切。他们主要靠兴趣爱好来识别“同类”。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变革教学方式,会提高我们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分众教学的思路

21世纪,因特网、地球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已经不只是一些字眼,而是我们可以真实触摸与感受到的社会现实。时代给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寻一个均衡点?这是新时代的教育学所面临的大问题。

1 分众教学的概念

“分众”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词汇,由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首次提出,此后立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直到现在都成为营销学上最有冲击力的观念革新。分众的概念一经诞生便顺利运用在市场营销领域,旋即产生了分众营销,就是在最恰当的地点,用最精确、最经济的方式把产品卖给最需要的目标消费者。

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教学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群体,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细分,把教育信息及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分众教学,能让针对性的教育最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并因此来达到分众教学的最终目标。

2 分众教学与分层教学的区别

分众教学与分层教学看似相近,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不同:

分层教学是让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分层次的实施教学过程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让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分众教学不以成绩论英雄,不把学生按照基础的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优、中、差等生,而是打破班级和系科界线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具特定素质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传授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分众教学的对象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而非从属关系,只有技能和素质程度之分,而无高低大小之别。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长期接受这种活动文化的塑造,能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三、分众实践教学的形式

针对学生个人不同情况,可改变现在单一培养模式,实行分众教学,将兴趣相同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发展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分众教学由于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所以应该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有其自己的独特特点。

1 开辟第二课堂

分众教学由于是“分众”,势必不能面对所有的全部学生展开教学,所以分众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要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条件下延伸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些对专业课程较为感兴趣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强,对教学的需求已经远远高于传统专业课程的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通过参加第二课堂以多种实践形式得到锻炼,以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目的是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时空、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2 分众教学中第二课堂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是通过各类社团实现的。但社团、俱乐部等兴趣团队是一种松散的、由学生自发组建的。与学校学生组建的社团不同,分众教学第二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全权带队指导和指挥。也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组建兴趣团队,根据专业科目的性质组建“老师+学生”的组织结构,既保证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又增加了老师参与工作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这也使第二课堂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大比拼,名师与高徒的联带效应可以推进办学质量的提高。之所以肯定分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因为教育对象的鲜明个性是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者培养出来的。为此,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学校在办学中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学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分众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要立足本专业,要服务于专业的教学需要,服务于学生和将来的需要。活动内容可以由活动的组织者同参与者以活动目标为指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现有的活动资源和空间条件共同商定,在活动前甚至活动中均可以作适当调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学生有兴趣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活动的内部趋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促成学生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3 第二课堂优劣分析

(1)优势

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高等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至少可以在以下诸方面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习专业兴趣,营造良好“学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的延伸,学生在实践中用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看到了专业的意义,自然会激发起学习专业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活动就会更加充满活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你追我赶,互

相促进,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

其次,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兴趣特长。第二课堂的活动,主要是兴趣爱好接近者的结合体,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第二课堂推崇一种自主创新精神,营造着创造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结合自己个人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参加不同活动,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

再次,增强学生的组织才能,有利管理人才的形成。丰富的第二课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交往能力以及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2)劣势

事物都有两面性,分众教学的第二课堂也有它的劣势:

一是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高校教师很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很少有人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内容。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

二是活动的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目前高校无论在校园建设规划还是在校园设施的使用安排中,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虽然许多高校也有“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但是从地点安排及结构类别设计上看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场地需要的小型化、多样化、便捷化等特点,导致大量学生自发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想尽办法借用各种场地,这给学生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挫伤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增加教学管理难度。以往的第二课堂环节大都本着凭学生兴趣自愿参加的原则,参与面小,计划性不强,系统性的规划组织记录也不完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够明显。因此,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活动效果,全院、系部的活动要按顺序统一安排,系统规划、提前设计,这就势必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4 第二课堂的管理方法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相应的发展水平,成员的文化价值判断标准同一,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活动群体,其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必然简单易行,可根据活动效益的需要而灵活设置服务机构和制订管理措施。且第二课堂活动方式的自主性与活动环境的广域性而表现为活动时空的开放性,它可不受既定的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进行的限制,不仅可以走出课堂,也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些特点使得第二课堂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抓出成效。

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理应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可设置必要的学分。例如,在学分制条件下,可以设置第二课堂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不收学分学费。在第二课堂中应增加其学分量,采取分段计分法,以必须达到的一定学分为基数,而不设上限。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超过基数部分可以冲抵部分课程学习学习,或与评奖评优、推优保研等方面挂钩。我们可喜地看到国内许多高校已在这方面有所认识,纷纷推出诸如社会实践学分制、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制等,但是这项工作的系统化则仍亟待加强。

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为了更好的对第二课堂进行管理,学校可以成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全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并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负责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第二课堂教学项目实施,要注重原始材料积累、成果整理,并及时上报。学校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定期对成效显著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全方位、多层次、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建立一批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辅助器材等。学校可根据第二课堂教学要求,给予项目一定经费支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寻求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资助,通过适当的有偿服务等各种渠道,寻找经济来源,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5 高校第二课堂实现分众教学的范例

高校第二课堂实现分众教学的例子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 例如,深圳大学在2000年指导学生成立了专业社团组织“广告一番”(学会),这是一个开展有关广告活动的社团,是深圳大学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广告文化的第二课堂。这个社团组成了策划部、公关部、多媒体部和秘书处,自主地组织多项活动。他们策划实施了大学网络科技节、校园原创DV会、百事可乐校园音乐颁奖会、每年的校园广告节、广告专业优秀设计展览、广告摄影展览、广告专业教学成果展览、每周定期举行专业学习活动、设计广告学习网页等等。广告一番社团的活动得到了深圳广告协会及广告企业的大力支持。通过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拓展了广告专业的发展空间和交流空间,焕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又例如,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在2006年4月成立了模拟广告公司――天纵广告工作室,由全体老师任董事会成员,分为办公室、策划创意部、设计制作部、市场客户部、市场调查部、媒体服务部共六个部门,由各年级广告专业学生自愿参加某组,先后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成功的促销活动策划、宣传画册的设计以及当地风光旅游宣传片的拍摄制作。

类似组织形式的也可以服务于其他专业,例如:广东药学院病理教研室于1999年初成立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命名为Dome-A电脑工作室。这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管理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工作室由学生自行管理,设正、副主管、系统管理员,各组设组长一人,另图书资料管理一人,全部由学生担任。工作室的命名、工作守则也由学生制订。招新工作也由学生自行策划和进行。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课程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但第二课堂活动仅仅有课程化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化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第二课堂因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被传统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学校的教学中心割裂,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长期以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仅仅以德育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德育学科科学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第二课堂在“纯粹”的德育面孔下存在影响力弱、时效性差、投入多产出少等问题,这造成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

2.课程内容随意化。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这让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误区,即活动越多课程建设就越好,学校、院系、班级、社团、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质量低下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3.课程指导表层化。第二课堂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其内容、功能和效果有较大改进和完善,学生逐渐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担当主角,主体地位有所突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第二课堂往往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第二课堂的德育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政工队伍长期单打独斗,忽略了专任教师这支教书育人队伍的主力军。

4.课程评价主观化。目前的第二课堂课程化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课程的策划、实施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尽量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但大多数情况下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结束标志着课程完成,往往仅凭着个人感觉或者媒体报道对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评价,至于课程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对学生个体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等方面完全忽略,对课程的评价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要在活动过程中和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包括实践内容、活动方式和形式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使每个学生能充分提高资质和才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2.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进行设计,必须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课程建设理论与体制创新,尊重指导教师的首创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发展新观念,使科学的课程体系与规范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活动方法和手段相统一。

3.统筹兼顾原则。在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既要突出特殊,又要兼顾一般,处理好综合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必修类课程和选修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综合类课程普及性的同时要强化专业类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重点课程品牌活动带动一般课程发展。要善于分析,发现基础不太好,但具有发展潜力并符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合理布局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途径

1.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二课堂课程的多元化、综合化必然要求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课程,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程。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专业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2.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第二课堂课程实施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3.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课程类别的多样化使课程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建立多样化的监督渠道,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系统,组织各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检查,掌握了解课程运行状况;开辟非行政的质量监控渠道,通过收集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实施过程,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列入评价领域;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课程负责单位采用证书管理、合格评价等方式多活动课程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应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尊重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