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

篇1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篇2

特色之一:“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跟进式教学改进

我们一直在思考:区域质量监测如何解决海量数据处理而解放人力,从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如何借助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教育状况做出诊断,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建议;如何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效益,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2011年起,我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地对学校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具体的特色经验如下: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完善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我区于2014年8月,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明确了监测中心的职能与任务,中心成员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合作统整;全区建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搭建信息员工作网络群,用于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通过制度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建立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我区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没有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尝试,后租用”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多元参与;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角度,突出了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策略的优化。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分类要求,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首先明确谁来用――着眼区校共用;着重解决如何用――立足常态应用;培训学校解决怎么用――致力掌握平台功能;及时关注用得怎么样――通过需求调查反馈应用效果。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跟进培训。我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策略,教研人员有样可学,有模可仿。我们请技术公司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并加强技术对话与疑难答疑,保证系统平台培训到位。与此同时,质量监测中心和公司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紧密跟进。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的技术疑问,技术保障人员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监测中心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为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三是有效实施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全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工作策略,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通过目标凝聚共识,通过目标激发动力,通过目标挖掘潜力。在推进区域学区质量建设方面,以初小衔接、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区质量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进一步确定学科研训的跟进项目。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应用工作: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改善自我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改进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对班级及学困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学科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

途径一: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质量监测的过程中,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提高监测考务工作规范性。一是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成立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性督查。

途径三: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立足网络测评平台在区域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应用探索:一是开发基于网络测评平台分析结果的微视频的错题矫正系统。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结果,着手构架与学业水平诊断相对应,与视频课程资源相接的微视频错题矫正系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拓展课外自主辅导的空间。二是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开发。基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的评价记录,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录取证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市均水平,我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

特色之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开始,我区就在全市第一个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目前,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个。该平台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而且每位教师的博客能以学校为单位,独立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全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2014年我区研训员参加“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目前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个,资源总容量: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而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有微课数1087个。“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老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等,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聚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以及教育新技术的同步上传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学科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全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校内或校际同学科三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协作的综合学科教研竞赛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开展。每年全区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网络全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并屡屡获得一等奖。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突出优势就是,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相互协作,考查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网络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其突出四个优点是:一是通过教师问卷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时间控制在2~3课时之间,符合教师时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是授课内容上网后,全区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停止,无需行政干预;四是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注个性、自主式”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全市率先以“3D打印”为重点,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一步。我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我区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3D打印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汇聚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我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我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以“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刘延东副总理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之一。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五是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我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围绕“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应用”的思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组织开展了全区交互式白板深度应用(案例剖析)、资源建设与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该课题成果荣获中央电教馆课题成果一等奖。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机及其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

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

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

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

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Pascal7.0,Novell3.x,白板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

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

a35,b21,ramod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mod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ramod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

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

(1)求a/b的余数r;

(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

(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

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

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

r:=amodb;

whiler<>0do

begin

a:=b;b:=r;

r:=amodb;

end;

write(b:5);

方法二:

read(a,b);

r:=amodb;

ifr<>0then

begin

repeata:=b;b:=r;r:=amodb;

untilr=0;

write(b:5);

end

else

write(b:5);

方法三:

read(a,b);

repeat

r:=amodb;

a:=b;b:=r;

untilr=0;

write(a:5);

方法四:

read(a,b);

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b:=r;

r:=amodb;

untilr=0;

write(b:5);

教师小结: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复杂,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需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后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容易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根据语句的需要作了适当初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掌握、灵活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经验。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教师根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

课题--制作主题为"创造新世纪"的网站

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

场所:多媒体586机房

教学工具:一台教师机,30台多媒体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

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

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多媒体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

·将30个学生分为6组,教师罗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著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

·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咨询。

·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展开讨论,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评论提出意见。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可以灵活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许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许多新颖、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减少,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未定论,以上只是笔者的一次教改尝试,浅谈了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诚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篇4

关键词:网络平台;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4-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当前社会中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追捧和信赖。对于教育行业,网络技术也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足够宽广的教育平台,将资源有效集中在一起,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展现教学的优秀效果。针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初中语文利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教学遇到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继承了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同时又为高中语文教学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作好铺垫,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起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迅速普及,教育重点开始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利用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技术,例如网络媒介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优化教育的效果,从而促使教学价值得到体现。

然而,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技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管是在运用程度还是运用方式上,这直接造成网络技术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良好发挥,更别说是有效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了,导致现代化进程缓慢。其次,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能力的欠缺。学生自身具备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跟兴趣一样,只有在具备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很好地跟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跟上教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都没有放在首要培养的位置,严重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信息利用容易出现弊端的现状。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拥有更加便捷的途径去获得知识,一味盲目地使用这一平台进行知识的共享,导致抄袭的现象接连不断的发生。

1.2 网络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良好运用的原因。

1.2.1 利用不足性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在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清楚。部分教师虽然积极响应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潮,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行网络化拥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训练,使得这些教师不懂得使用网络资源的技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打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旗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被搁置在一边。另外,教师的专业知识十分有限。教师对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缺乏考虑,对于教育技术知识没有加强学习,导致他们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用来共享,形成语文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偏低的现象。最后,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相当多的教师尚不会使用网上操作,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不能灵活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1.2.2 利用依赖性原因。教师在意识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以前形成的固定模式依懒性很强,很难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往后的教学情况,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运用技能十分薄弱。

2.初中语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改进措施

2.1 设计适合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生了变化,加上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一致的规律性,为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首先要设计恰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确定网络工具用来进行交流,如微博、QQ 群等等,同样也可以使用新开发的网络平台,像专题学习网站之类的。第二步,确定学习的目标,目标应该明确,可操作性强。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描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自己的作品发表到网上,让学生互相评价。第三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构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更好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者,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2.2 提升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的,更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服务。在这个平台内,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从平台中获取更好有用的知识和文化,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同时,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文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语文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创建实效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首要条件是创建实效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体系。网络平台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阶段,因此必须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务实性和基础性,保证网络教学平台的顺利发展。

2.4 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知识增加教学的底气,同时要用智慧提升课堂教学灵气,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项基础知识,才能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美好。通过利用网络视频观看专家讲座,利用微博进行教学讨论,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开展教育工作时想要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就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其重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从而更好的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永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2014(04).

篇5

一、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苦练内功,勤于思考。

一名出色的学校领导,必须具备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技能、娴熟的学校管理方式方法、为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念。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炼,才能够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把学校领导好、发展好,做的有效、做出特色。一年来,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广泛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味和素养。如通过参加上海市特级校长李海棠校长培训基地学习、到上海市实验学校、杭州市第二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陕西省西安中学等学校参观考察、听取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课程改革:传统经验与现念整合》的报告、山东聊城杜郎口镇中学校长崔其升的《校长的课堂建设力——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报告、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的报告、上海市首届“十佳”青年校长郑杰的《学校发展与发展学校》的报告、于漪老师的专题报告会、学习《现代学校管理变革》(郭景扬著)、《校本管理》(胡惠闵著)等专著,苦练内功,并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把所见所闻、心得感悟进行思考、提炼,先后完成了《弘扬精神打造教育品牌--中学教育发展特色研究》、《以基地为依托不断提升自我》、《高尚的品质是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等专题研究的文章,并有《课堂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一文在《上海教育科研》(年第11期)上发表。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传承发展、充实提高)

无论是今年上半年在中学工作,还是本学期来到北海中学工作,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工作环境。每一所学校,无论其现在的发展水平、现状如何,都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也即特殊的发展轨迹。一所学校所以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状态,都是从过去一步一步走来、形成的,都是特殊的。来到了新的学校,要想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这所学校的过去、发展的历史有清楚的了解,做到了如指掌。

基于这种思考,今年8月底我来到北海中学以后,就下定决心,采取三种方式对北海中学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一是看,包括看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看领导的工作方式、师生的行为举止、看学校的文书档案、师生的作品成果,看课堂、看学校的各项活动;二是听,采取参加学校各种会议、讨论、交流活动或个别访谈方式,听取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对学校的介绍、想法或建议、愿望,三是想,即把通过上述渠道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归类,形成理性的思考、规律性的认识,为下一步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铺垫。

有幸的是,来到北海中学以后,我有机会参加了两项涉及到学校全局的重要工作:一项是为迎接普陀区教育督导室来校督导,撰写《上海市北海中学发展性督导自评报告》;另一项是:进行年新一轮《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的申报,并设计制作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风采展示网站。这两项我来到学校之后就立刻全身心投入的重要工作,使我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接触到学校的各种文件、档案、制度规划、总结反思,使我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各方面情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两项工作一直进行到11月中旬。

第一:北海中学的发展历史,“两个轮子一起转”。

尤其了解到,学校自1965年创建以来,有许多骄人的成绩: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多次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学校”,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学生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学校经历了“学校主动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学生主动发展”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基于网络的“有效管理”和“教育科研”两项办学经验,向全市推广。学校合唱队在市、区颇有影响,曾获得“年中国城市童声合唱比赛”金奖,多次获得“上海市布谷鸟音乐节合唱比赛”一等奖,等等。

第二:“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依靠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认真踏实,自觉规范,探索进取”的教风、“刻苦、奋发、主动、创造”的学风。

现在,学校把“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理念。这种理念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三:学校领导、老师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我来说,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教育局党工委的任命,上半年我在中学工作;下半年来到北海中学担任校长助理,学校安排我分管德育和科研工作,并负责初一年级管理工作。学校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矢志从教、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具有良好师德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和团结、奉献、开拓、进取、务实、高效、廉洁的领导班子,有现代管理意识和水平,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强。

虽然迄今为止我对学校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是我总觉得,学校一定还有很多我没有了解到的东西,即使是我已经知道的,也很有可能仅仅是表面,我还必须在这方面用比较多的精力。

三、学生自主发展是德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发挥众议,群策群力)

来北海之前我就听说,这是一所十分规范的学校。来了之后,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校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等。从德育工作的角度来说,现在学校的起点很高。那么,在现在已经很高的起点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适切性和发展性?如何使德育工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贯彻“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代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强调把学生作为人的本体的发展,因此,深度开发学生潜能,积极搭建学生主动探求、实践体验的平台,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懈追求。

基于这种考虑,本学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1、完善以“五以”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工作目标体系。“五以”即:

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通过自主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广泛的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管理活动成为育人活动。

以学生为主人。所有自主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成才需要。

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离不开教师指导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教师的管理在自主管理体系中更多的体现为方式、方法的指导,从传统的保姆型、警察型转变为顾问型。教师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启发、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逐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以学校为主导。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应该是在学校整体改革框架下的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理应得到学校中心课题的有力的支持,并努力实现目标一致,学校还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来实现校内外全员管理,整体育人。

以活动为主线。学生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主体体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自我实现,精神调剂的需要。如进行“温馨教室”设计大赛、金秋歌会、学生运动会、足球联赛,本月还要进行跳踢比赛、拔河比赛、新年音乐会大型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更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2、进行岗位锻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年级组长学生助理制。年级组长学生助理协助年级组长开展年级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年级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参与年级家长委员会的管理工作、参与对学生考评等工作。

进行学生大队委员改选,发挥大队干部参与大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干部进行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活动,突出学生地位和自主管理能力。

3、开展行为规范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以“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科学等系列德育活动,增强学生艺术修养与行为规范教育密切结合。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教育主要有:庆祝教师节尊师爱师主题活动、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血脉亲两岸情,涉台教育主题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主题活动、“祖国与我同行,阳光体育主题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歌声伴我快成长北海中学金秋歌会”等。如学校体育工作,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责任共担、荣誉共得”的体教结合工作原则,构建了以“健康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校本体魄健康系列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荣获“年普陀区涉台教育月活动先进集体”奖。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依据“促健康发展,育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把课外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按照“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原则,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形成的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三大板块横向交织、层次递进的校外教育基地网络,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提高学生是社会适应能力。

5、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的教育网络。

成立了新一届社区教育理事会。充分挖掘、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本学期成立了以街道、警署、居委会等单位为主的新一届社区教育理事会,以期达到校内外资源共享的目的,发挥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协调、保障、指导作用。

对我来说,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教育局党工委的任命,上半年我在中学工作;下半年来到北海中学担任校长助理,学校安排我分管德育和科研工作,并负责初一年级管理工作。成立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各年级组建立了“年级组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参与管理与监督实施作用。学校还利用“公告栏”、“告家长书”、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等形式,听取家长与社区群众的意见,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家长满意率调查和社区满意率调查。我们树立起家长即顾客的观点。从大规模调查中获取有价信息,并以此作为学校改进工作,改善办学的重要参考。

6、加强育德队伍建设,提升学校育德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我校十分重视以班主任、团队干部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并以德育队伍的专业化为主题,积极构建完善的学校德育保障体系。主要举措有:

通过完善专业引领下的德育校本研修制度,提高德育队伍培训的实效性。本学期主要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和中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两个层面,增强了德育队伍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通过实行班主任带教制度,以老带新,促进年轻班主任的健康成长。

通过采用班主任“精彩一刻”演讲的方式,为班主任搭建展现智慧的舞台。

通过“北海中学教育网志(Blog)”网络交流平台的应用,促进育德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创建合作团队,营造同伴互助、成果共享的和谐氛围。

7、完善德育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随着学校教育的新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要求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制定出新的规章制度,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修订以及正在修订的的规章制度有:《北海中学升旗仪式细则》、《北海中学大队辅导员工作职责》、《北海中学中队辅导员工作职责》、《北海中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北海中学教室财产保管制度》。相关制度的修订,更好地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规范化。

四、立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旋律。

“向科研要质量”是北海中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功经验。把科研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北海特色的、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模式,是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一大创造。,同时也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仅在-2007年三年间,学校教师荣获论文奖多达26项,还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等多项上海市和国家级课题。学校在科研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下一步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更好地运用科研手段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何使科研成为学校教师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并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把科研与聚焦课堂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及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使学习、思考、行动成为全校教师的习惯性动作、使“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基于上述的思考,从教师的成长起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问题的探讨入手,拉开了本学期教育科研的大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自本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我们计划与全校的每一位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了解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进行了单独的交流,探讨了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心理辅导、课外活动、学生自主发展、同学交往与同伴互助、家校沟通、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大量富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继续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现代教育的理论和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学习,向学校领导和老师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2、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机制研究,加强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成长关系的研究,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