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关键词】职教语文;素养:智慧教育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拥有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创新能力。而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智慧的具体表现,从这一角度而言,21世纪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就是对智慧教育的要求。因此,让“智慧教育”走进职业语文教学就成为一种需要。

变“识”为“智”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思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智慧正是在问题与探索中积累与成长。在古希腊人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所以,变“识”为“智”的关键点是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只要引导得当,一定能培养他们质疑、创新的能力。以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二是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学生在划分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种分歧和争议无疑便是质疑探究的起点。为了充分体现出质疑探究的特性,笔者在板书的设计上把几位同学的意见分别“冠名”,并让同学们找出分歧点,然后对分歧展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要想变“识”为“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反思,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经验、增长智慧。

变“识”为“智”策略之二——激发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呈现智慧的闪光点。

长期以来,职教学生的角色定位便受制于“适应论”的教育目标观,职教教师的角色便定位于课程目标的实施者、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课程成绩的终裁者。其实,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不能把学生当作“另类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容器。作为职教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予以理解、关心和信任。

笔者在教授《雷雨》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的看法就非常有见地:有的组别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有的组别则认为他对侍萍的怀念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有的组别的观点正好是以上两组观点的结合。

这种变“识”为“智”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多方搜集、筛选资料之后,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智慧来自于理智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创造新的人生。”。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个性和谐的发展,也就是人生智慧的发展。

变“识”为“智”策略之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完善自我,进发内在的成就感。

新课程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主要特色。

职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对于营销、旅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难、善于倾听、礼貌谦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可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智力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文秘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阅读、书写规范、表达准确、集思广益的习惯。可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作文交流、开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家电、电子技术、汽修等专业,重点培养理解阅读内容、分析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习惯。可通过完成图表、排列顺序、写程序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才有机会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学生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不能引起学生智慧的提升,不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智慧培养,即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靖国平,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2003(5)

[2]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3)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5)08- 015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73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词汇是构成语言不可或缺的基石,也是语言学习中最难以攻克的堡垒。Murcia&Rosensweig曾提出:掌握了最低限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由此可见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在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词汇表,将词汇的语言形式、文中语境及词汇意义的引伸性相互剥离开来,只对单词的音标、构词、词性和单一意义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的讲解,导致英语词汇教学摆脱不了老师机械式讲解灌输,学生被动式死记硬背的低效率怪圈。因此,如何改进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习得英语词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所幸,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和启示。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由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意象图式理论、认知语法等。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来研究语言运用之道,加深人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规律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作为传统语义学的有力发展和补充,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有重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使词汇教学更加遵循人类认知规律,更为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机制,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束缚,深入挖掘词汇意义的发展和构成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词汇的主动性,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本文主要探讨基本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象似性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

三、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下的基本范畴词汇教学

范畴化是人类对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原型范畴是一个由原型和边缘构成的结构,其中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而边缘是由该范畴中非典型的成员构成的。原型范畴理论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范畴: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称之为上位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可称之为下属范畴。将原型范畴理论体现在语言符号中,可以将语言词汇划分为基本范畴词、上位词和下属词。

基本范畴词汇多是不可分解的稳定词,其作为范畴的原型,与其他范畴成员之间存在许多共性特征,而这些共性特征可作为同义词认知过程的有效策略,对其它词汇的习得很有帮助。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教师要注重词汇教学的循序渐进,先教授使用频率高、便于记忆的基本词汇,再根据语义延伸,构架一个以基本范畴词汇为核心,囊括上位词和下位词,且各词汇间彼此联系、层次分明的立体式词汇网状结构。这样的词汇框架将能帮助学生记忆大量相关词汇,并降低遗忘数量和速度。

(二)概念隐喻理论下的多义词教学

多义词是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这在词汇中非常常见。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个多义词的各种含义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些义项大都是通过对词汇的基本义项进行隐喻或转喻得到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形成人类概念系统的主要认知手段。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工作的机制,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投射。它也是语言中大量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背后的主要认知机制。隐喻由一个源域和一个目标域构成,其中源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目标域是陌生的,抽象的。这两个域之间存在一定的映射和匹配关系,即存在某种相似性。隐喻是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实现的,即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比如在赞扬某人的篮球天赋时,“You are Michael Jordan”,在这里就使用了隐喻,乔丹是万人敬仰的篮球飞人,用他的名字来暗指此人的篮球天赋。这种语义的扩展是在基本义项上通过隐喻来实现的,所以隐喻具有词义创新功能。

同样转喻也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概念域中,用一个凸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例如“head”原意为“头部”,可通过转喻词义变为“智力”。

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过程中义项扩展的途径,在某些词汇的意义由原型义项向边缘义项的逐步演变过程中扮演丁重要角色。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在学生掌握了某些词汇的原型义项后,教师应因引导他们将词汇融人语境,将两个概念域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和联想,理解词汇的深层内涵,从而快速、牢固掌握这些词汇的多种含义。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复合词教学

英语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表示单个概念的词汇。复合词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将独立词意义进行叠加,要做好对复合词意义的建构需要引入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概念整合网络作为概念整合的核心,包括由独立认知域信息构成的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的类属空间和由选择空间选择性投射来的元素所构成的复合空间。输入空间会选择性的将部分元素或关系投射到复合空间,以形成新的概念。概念整合理论能对复合词的意义建构进行很好的解释,比如blackguard -词,按传统意义叠加推测其意义为黑人守卫,与真实意义相差较大。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其意义建构中,输入空间1为黑暗框架,包括黑人、黑色、抵制、拒绝、使变黑暗等相关元素。输入空间2为控制框架,包括守卫、保护、控制、约束等相关元素,两个输入空间元素选择性地向整合空间映射,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空间复合,空间1中的人、抵制、拒绝与空间2中的控制、约束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流氓、恶棍”。

在高职英语复合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概念整合理论,指导学生根据复合词意义建构的规律,对输入空间的元素和结构进行选择性整合,并将意义整合过程和结果融入到语境中不断进行纠正,得出最适宜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掌握复合词意义建构方法,并能通过举一反三来准确猜测复合生词的词义,扩大词汇量。

(四)象似性理论下的象似性词教学

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意义和形式之间也就存在象似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语音象似性和词形象似。

1.语音象似

语音象似,顾名思义就是指词的发音与对应事物存在着象似关系,具有语音象似的词汇包括拟声词和具有语音联觉特性的词汇。

拟声词是模拟客观事物声音的词,它和其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gurgle(咯咯的笑声)、bang(砰砰声)、click(咔嗒声)、roar(咆哮声)等。这些拟声词真实的反应了事物的状态和行为特征,加强了语言形象。在对拟声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词汇的语音和对应的客观事物的声音进行对比和联想,加深直观印象,从而巩固词汇的掌握。

语音联觉是指一组具有相似含义的词汇具有相同的一个音素或一组音素,也就是一组词在语音上有相似性。比如,以- ump结尾的词象似“沉重地碰击”,如bump(撞击)、clump(笨重的脚步声)、lump(笨重地行走)。在对这些语音联觉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启迪学生对此类词汇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使其掌握词汇间语音与词汇的联系规律,从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掌握。

2.词形象似

英语文字和汉语文字类似,许多词汇的书写形式和意义都具有象似性。比如wave(波浪,W似水波)、hedge(树篱,H似篱笆状)、V - neck(V型领)、snake(蛇,S似蛇)等。在对此类词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词形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通过拆分词汇的形式来猜测生词的释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词汇习得效率。

篇3

关键词:支架理论 英语词汇 课堂教学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每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面对呈现在笔者面前平淡的学生作品,不仅让我再次思索:为什么学生阅读了那么多篇优美的文本,积累了那么多词汇,在重要的考试中却不会运用?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以何种方式开展词汇教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是为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提供帮助的吗?许多教师把词汇从文本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教学,讲述词性,列举例句,学生的任务就是背诵单词,这种方式太枯燥,学生怎么能记住、怎么会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

二、 词汇教学课堂转型的必然性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涉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未来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这一转型有一个金字塔形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支撑,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课堂的范式。金字塔中间一层的一半是在教师精准针对的帮助下的发展。“支架教学”正是指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人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习新词汇、理解词汇的意义到能运用这些词汇,才能实现有意义的词汇教学。诚然,词汇课堂教学的转型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

三、 “支架理论”的内涵

“支架”是建筑行业用语,是指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 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临时性支持;特别是对于建造高楼大厦,更少不了这个支架。当楼房建好,这种支持就可以撤掉了。“支架”也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支架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当学习者面对新的或难的任务时,教师通常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当学习者逐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时,这些帮助或支持就会逐步减少,以便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支架促进和提升了学习者以前的知识能力,并将新的信息内化。

四、 “支架理论”对词汇教学的意义

学生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能运用词汇,课堂上教师应着眼于逐步引导学生从词汇学习过渡到词汇运用。在这一动态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搭建“支架”或称为“脚手架”,帮助学生不断从一个台阶走上另一个台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形成新的能力,最后实现词汇的真正运用。因此,“支架理论”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

五、 “支架理论”在课堂中的运用

下面笔者将通过在全区展示的一节牛津英语词汇教学公开课,对“支架理论”的运用进行阐述与探究。

笔者在全区展示的这节词汇教学公开课内容是上海版牛津教材8B Module 3 Unit 6的阅读文本France is calling, 这篇文章从法国首都、世界知名景点、艺术文化的影响、交通、农业五个维度介绍法国的美,词汇丰富,行文优美,笔者在课堂上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培养他们运用词汇的能力,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

1. 设置问题支架——帮助内化

词汇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使用各种有效策略。其中,通过有效设问寻找最佳时机进行词汇教学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词汇。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同时结合学生现有语言水平,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高效地切入生词。在新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巧设问题创设情景,收到理想效果。如,在教授world?famous一词时,笔者依次呈现英国大本钟和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图片,与学生进行如下问答:

T: Do you know it?

S: Big Ben. (并以相同形式让学生说出: Piza Tower.)

T: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S: No.

T: I haven??t been there, either. But we still know it? Why?

S: Because it??s world?famous.

T: Nice. The Great Wall is also a must?seeing to foreign visitors. Why? (为了巩固继续追问)

S: Because it??s world?famous.

T: Great.

如果笔者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让学生描述图片,学生就可能会漫无目的地绕个半天也不能达到在具体情景中说出所要学的单词这个目标。所以,笔者给学生搭建的支架是疑问句I haven??t been there, either. But we still know it? Why? 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范围,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Laurillard认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习支持并建构学习经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搭建“问题支架”,启发学生,逐步引导学生顺着支架前进。

篇4

论文摘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思考,是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以及认知活动完成后所进行的自我评估,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意识。 

 

词汇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英语学习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语言学习就无从谈起,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本,所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的必要保证。文秋芳(1993)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词汇量越大,阅读和听力的水平就越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根本出路。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关键,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元认知策略基本理论 

(一)元认知的定义 

斯登伯格(1985)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智力的成分理论,把智力分解为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其中元成分是指执行计划、作出决策和执行监控的最高水平的控制过程。“元认知”一词则是由弗拉维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即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的结构 

关于元认知的各组成要素,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国内学者中,有人主张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组成,也有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元认知包括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董奇,1989)。目前一般倾向于董奇说法,认为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具体内容如下: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认知能力、认知策略、过程、结果及其相关信息的知识,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三)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运用于学习产生了显著效果,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成为教学的必然。元认知策略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词汇元认知技能的掌握又是一个复杂而费时的培训范畴,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元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使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1.教授元认知知识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元认知知识同样包括个体元认知知识,策略元认知知识和任务元认知知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首先要宏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了解词汇学习的内容,学会了多少词汇,应当学会多少词汇。自己如何分配词汇学习的时间,自己运用了哪些方法及策略,哪些策略适合自己等。 

2.协助学生制定词汇学习计划 

制定计划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元认知技能。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能够在固定的时间之内设定一个切实的目标并能完成。设定清晰、富有挑战性又切合实际的目标能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的进步。通过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将会增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已掌握英语词汇的情况,通过分解学习目标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3.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评价 

自我监控,一方面是自我监视;另一方面是自我控制,发现方法、计划不当时就要进行调节,更换方法或修改计划,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督促学生时时关注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评估就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单元测试、阅读不同层次的材料等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评估的反馈不断完善词汇的学习计划、策略等,从而使词汇学习更好更快。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学生词汇学习的现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词汇学习效率。词汇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才能改善中国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篇5

>>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延安红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利用红色旅游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重庆地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论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修身教育中的内化探讨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研究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 李成超、孙武安.高校红色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篇6

关键词:教师教学情智投入价值实现路径

教育改革在带来我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凸显它的人本化教育目的。教育是一种人一人的活动,“实质上是以知识(人类文化)为武器,去捍卫和解放人的主体性,去促进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去释放人的本质力量,去拓展人的独立个性、智慧人生和精神世界。”土承载这种智慧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恰当的情智,教师的教学情智投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教学情智投入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投人”是指个体的心理体验,即全身心地致力于某事的意思。概括而言,教学情智投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感情和智慧,以实现教学目标。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主观体验.它由情绪和情感构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教师的感情投人便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具体表现。以情优教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理念,也是山教育活动自身本质决定,教育的培养对象决定教师要投人积极的感情“在形成教育感情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投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就没有教师精益求精的热情。教师热衷什么或嫌弃什么往往受其兴趣的影响,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关于“智慧”有学者总结为“积累的见闻、哲学或科学的学问学识,积累的专门知识或本能的反应,学识的明智运用、识别;内部性质和主要关系的能力判断力;心智健全。智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对“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的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的生存状态。”教学智慧投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生成问题敏锐的体察、明智地判断、果断地处理的一种教育机智的体现。

教师教学中的感情投人和智慧投人合称为教师教学的情智投人。二者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在实践中是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为情感虽能成为撼动我们内心的巨大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明自感情是盲目流向的,这就耍求智慧为感情指向、感情为智慧启航。

二、教师教学情智投入的价值

从教学活动的间接要素来看,教学投人又可以分为教学情智投人、教学行为投人和教学认识投人。教师的教学情智投人在众多投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由情智自身价值决定的。

(一)实现师生同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智的投人,巧用其疏导功能,用积极的感情影响和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理解投人和学习投入,进而构成了师生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教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教师“遵循学牛感情、认知与行为的规律性,循序而进、分段而施、缘因溯果的场域,是学术性较强的师生在不断建构中发展的场域,是通过努力提升效率实现学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

教与学的活动本无苦与乐之分,教学活动中伴随的苦与乐具有动态性,这恰恰正是教师是否投人情智的一种动态表现。教学过程的苦与乐的关键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当学习满足学生需要时便有乐的休验,当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则有苦的体验,学生乐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教师通过情智投人,用心捕捉教学情景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巧用情智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会在需要得到满足的世界中突破自己的视界,趋J飞接近教师的态度、价值观,逐步达到视界的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积极感情、认识和观念的逐步潜移。

(二)富集教育资源

教师通过情智投人可以富集教育的理解资源,进而充分利用师生自身所内涵的人力资源。教师通过积极的情智投人能深切体会到耐心倾听、积极暗示、满足需要等资源的宝贵。“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便获得了学生积极性这种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会协助教师做事即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教,这为教师带来下作质量和效益。同理,学生理解老师,往往会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教师的热情与鼓励。教师巧用情智可以富集教育中的智慧资源。从理论上来讲,“作为哲学概念的智慧有很强的统领性和兼容性,它既能够容着诸如智力、能力、聪明、机智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同时又能将这些概念整合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和境界,即真、善、美的境界。投人教学情智的教学是真正能做到“刚柔相济”的教学。教师巧用情智实际上就是巧用自己的智能和机智,同时又在实践中提升师生的智能和机智。

(三)凸显教育的智慧性格

知识彰显智慧、智慧生成知识。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在教育中犹如“形”与“神”的关系。“所谓教育之‘神’是指教育的灵魂、精髓和神韵,所谓教育之‘形’,是指教育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教育中‘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形’与‘神’的关系。如果说‘爱知识’或者‘传知’是教育的‘形’的话,那么‘爱智慧’和‘启智’就是教育的‘神’,这个神也就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0i81然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曾一度遗忘教育的智慧性,而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一味注重教育的知识性而忽略其智慧性的教育被视为所谓的粗放型教育。这种体现“苦干精神”的教育往往很难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寻求一种突破,教育质量难于持续性发展,彰显教育的智慧性需要教师的情智投人。智慧型的教育是精致型的教育,“精致型的教育是指通过增加内涵性投人(主要指情智投人)如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发展教师的德行与情智等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它主要依靠师生的‘巧干精神’。比如,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先分析其原因,满足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总之,教育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是充满智慧的活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教学情智的投人,就没有教育的钾慧性格的彰显。

三、教师教学悄智投入的实现路径

自然赋予发展的儿童以天赋,但同时使这种天赋具有潜在的可能性,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深度挖掘才能使其变为现实。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确:“一个人一贫如洗,决不可能对别人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育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投入情智,自己首先应具有掌握情智和运用情智的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立法”的依据,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关键。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摆脱教师职业不过是谋生手段的狭隘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厘清教师的职责,让教师真正明白教育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唤起生命的教育。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明白教学事业不仅是理性的,更是有感情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认识到感情先行、智慧并举的重要。同时,道德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深切体悟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面对教育“问题”时,能够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不会推卸责任,更不会浅尝辄止,而是巧用自己的情智追根溯源,实现真止的精致型教学。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能够为人师的基础,更是教师投入情智的关键影响源。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素养的培养,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事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习得巧用情智的重要途径。理论学了包括基本的教学原理、方法、策略等,还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常见案例研究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可以避免教学中的无错和盲目。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教育中的情智,在实践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智。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精致型的教育教学。

同时,教师的学习又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来,“一线教师一直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学,首先他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无论这种学习是对好的教学实践进行监控和调节,或者完全以教育学的推理模式来做分析,教师从这种活动生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获得对学生、学校、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解造成他们职业实践的一部分。叶澜教授也曾在“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课题中提出“同期互动”教师发展原理,实际上就是教学、学习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实践性、反思性。《教师自主发展论一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一书中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有:人生追求与目标、知识资本和教学研究。但凡成为教师发展极的教师(即专家型的教师)都是能够在教学中树立坚定的教学信念,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的教师。《理解教育论》中也肯定了教师在实践巾反思的重要性,其中,“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的教学模型实际上是对教师生成教学情智最好的解读。

(三)聚焦思维共享的合作交流

教师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对话学习,是教师“对于学习的关系论的接近”:X27。近似于热力学上“借力做功”现象,意在学习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得自身以最小的能损耗获得最大值的效应。自主学习是内发性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巧用情智的关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话学习的重要。这“因为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洞察是有限的,他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不够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有‘当局者迷’的一面,他们在开展的反思活动中各自囿于自己的思维,难以逃出自己的思维定势”网。因此,如果教师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群休合作的优势来探究教学行为,那么教师的教学情智发展就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合作学习因空间上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校内合作主要包括师生、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师生对话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启发,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水平。师生对话学习中的“自诊疾病”是教师巧用情智的重要体现。例如:对吸烟的学生开展教育,可以让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做主持人,通过主持、讨论、总结、分析吸烟的危害,使学生真正从内心体悟教师的用心并真心愿意改过。其实自诊法是最好的情智投人法。教师之间的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听课、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和交流,相互学习经验,达到资源共享,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小组还可以通过共同分析教学中的案例,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理念、避其所短,从而提升自我教学情智的运用。

篇7

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育思想和教的轻松、学的扎实的教学特色。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摸索出一套“组块教学模式”。

所谓“组块教学”即去除课堂中花哨的做作,而实实在在以课文为载体,挖掘其中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生成的语文元素。智慧地进行加减法,创设生活、创设情境,将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语文元素进行高效的组块。在组块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力去解决语文问题。

一、走向智慧

“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能预见未来。”当下现有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无疑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熄灭。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语文教学背景下,薛法根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与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关注学生智慧地生成。例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教学中,他创造性地创设“父子对话表演”这一富有思维深度的言语实践活动;《第八次》中引导学生去写“动员书”培养孩子课内速写素描写作能力;《螳螂捕蝉》一文层层推进的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少年世界,让孩子们去“跳一跳摘桃子”的挑战,发展了学生的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文教学应当建立于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新精神”。

二、走向生活

“处处留心皆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价值。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 “教育即生活、生长” 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在教材选择上,他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薛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和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与生活相融。例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文中薛老师创设“置换角色,创编故事”这一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倾听、叙述中去积累丰富语言,规范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走向综合

根据新课标的阐述: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学科,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现有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语言,又弱化了语文素养的生成。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零散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将听、说、读、写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预设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养成,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设置了复述课文、朗读感悟、诵读想象、迁移运用、课外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在综合语文实践中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四、走向运用

篇8

关键词:智慧;语文;教师

作为教师,现在如果还是将自己定位成“教学生知识”的老师,把自己当做教书匠来看,早已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了。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呢?用一句简单的话讲,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首先,智慧之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来关注他的成长,培养他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不光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传给学生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生存的智慧,教给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教给他们学会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等。这是对学生的智慧之爱。

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学生的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老师能发现学生的特长,并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展了自己,超越了自我,各得其所,各尽其才,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老师能做到这样,我觉得这样的教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爱也是充满智慧的,是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智慧之爱。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一些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础学起。每天写课文的生字词,将好的语段抄写一遍。对于作文,先让他从一两句话写起,循序渐进地提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的培养起来了。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智慧之爱的重要表现。

再次,语文教师要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不断地深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教师平常要多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更得心应手。作为教师,理应该多听听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多看看于漪老师的论文,多学学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做法,多想想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精神。通过学习教育名家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专业型、学者型、智慧型的教师。你在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是充满智慧的。学生会因你在教育教学中点滴的智慧言行而受益终身。

因此,作为智慧型的语文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要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努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设计课堂内容。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找到自我。通过教育获得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智慧与能力。同时,教师要定位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参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充满智慧地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篇9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社会上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提高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的全新挑战。因此,如何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成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课堂教学由此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契机。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智慧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指的是将高科技引入现代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的智慧汇集于整个课堂。具体来说,智慧课堂具备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智慧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

智慧课堂必须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智慧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细节,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其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智慧课堂的重要引导者,主要承担着以下几个任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提出问题,引导一个富有争辩性的活跃课堂,让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汇,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飞扬。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二、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课堂在寻求课堂教学改革时也应该以智慧课堂为目标,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的融合。那么,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作,而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之上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更新材料、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大师运用新材料和特殊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游戏中进行独特的创造。

2.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美术教育本身和想象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想象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有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艺术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为适应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教练员”“促进者”的身份进行美术教学。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应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活用教材,将教材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使艺术形象更加直观、可见。其次,要创设富有艺术情调的教学情境,不仅要在美术教室的布置装饰上做一些创新和改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情境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环境对他们的熏陶。最后,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尝试艺术创作,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唯有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智慧课堂的真正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课堂的“整合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官,从而降低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难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形方面的材料,强化教学中的视听效果,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能通过艺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来扩大教学素材,整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展开因材施教。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绘画工具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