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事务所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事务所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会计事务所迅猛发展,会计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提高,本文从处理会计事务所与其会计人员的关系角度进行了简要论述,通过抽样进行实证研究,并用本土10事务所的发展与国际四大事务所进行对比,找出优劣势,同时从会计人员的角度进行考虑,探讨了二者最终如何实现共赢,在促进会计事务所发展的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发展前景,共同推动整个会计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会计事务所;发展;国际四大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共赢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本土事务所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近些年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与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且可与国际上一些事务所比肩的会计事务所,可以进行独立审计,但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任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经营规模小,收入偏低,执业范围狭窄,内容单一,缺乏对国外市场的认知和开展国际业务的经验,同时事务所内部控制也存在缺陷等问题。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业务广度和复杂度也进一步增强,这些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仍紧缺,而普通的会计人员却人数较多,而注册会计师经验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仍然是个需要长时间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探讨过程中我们将选取全国规模较大的10家会计事务所,对其规模以及会计人员结构作简要分析,同时与国际上四大的进行对比,得出事务所发展壮大的创新性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动机,职业道德,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对会计人才市场的健全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1 事务所现状调研
在对事务所研究方面采取的采用的是实证研究,选取的事务所有: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天健正信会计师事务所,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这10所国内大型的会计事务所,他们是我国百家事务所中排名比较靠前的,其规模大,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多,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大所大多都经历了合并,其中一些事务所成功之路尤为令人惊叹,可以反映大型事务所的发展趋势,因此,这10家大型事务所能够在总体上大致能代表我国大型本土会计事务所人员的结构和规模情况。
对这10家事务所的数据分析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会计事务所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增长,一种是集聚性增长,即通过完善事务所内部结构,拓展业务范围等方式逐步实现收入和规模的增长;另一种则是通过粗放的集中性增长,即几家会计事务所通过与其他会计事务所的兼并重组来实现收入和规模的增长。而我国事务所的壮大增长之路大多是通过粗放扩张的道路来实现的,这是由现实状况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单从这10家注册会计师的转况来分析事务所发展的种种情况。
1.1 注册会计师比例
近年来本土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说明各事务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兼顾了人员素质的提高,招进了大批的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是通过了全国统一的考试,在知识结构,专业胜任能力上比非专业人员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有利于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提升自己在业界的竞争力。当然,现实中,事务所不可能全部招注册会计师,它也通过积极鼓励从业人员考取注册会计师来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这也是注册会计师人员比例上升的一大原因,这从客观方面也反映了事务所希望有一定比例的注册会计师,及高素质的人才,希望普通的会计人员能有意识的提升自己,这样不紧提升了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质量,也在事务所内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2 年龄结构
2007年-2009年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调研得出的数据表明08年和09年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市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得出注册会计师三年的平均年龄为38.56岁,36.14岁和36.34岁。07年到08年平均年龄下降比较明显,说明有更多的年轻的注册会计师进入事务所工作,而另一方面,事务所的中间力量由40-60岁的中年注册会计师构成,原因无外乎中年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质量有保证,同时中年注册会计师对年轻注册会计师可以起到监督,指导和培养的作用,对人才素质起到间接地提高作用。
1.3 学历结构
2007-2009年注册会计师学历的结构比例:根据调研得出的数据表明注册会计师主要来源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这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偏重实务,同时进入门槛低有关,相对来说待遇薪水还可以,以致于许多毕业学生力图进入会计事务所工作,而事务所也乐于用这一批“廉价劳动力”,会计工作的繁琐,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以及工作性质的枯燥使事务所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员工,而相对来说这些会计人员的工资还不是很高的,所以对事务所来说还比较划算。此外,我们注意到08年到09年,这10所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增长了82.34%,博士注册会计师增长了233.33%,这说明事务所不仅仅注重普通会计人员的引进,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吸收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对人才结构的优化。
1.4 与“四大”的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本土事务所与国际事务所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不是说国际四大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在比较过程注意对本土事务所和国际四大的优缺点的把握。国际四大事务所与本土事务所最大的差别表现在注册会计师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上,前者为18.53%,后者为64.63%,从从业人员的规模来看,四大平均达到三千多,接近四千,而本土所仅仅一千多,这说明本土所在规模上还与四大有着较大差距,这是由于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国际四大发展时间较长,业务种类比较多,经营范围广范,而本土所为后起之秀,经营业务比较单一,说明本土事务所需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从注册会计师的比例上看,本土所注册会计师比例较大,具有潜在优势,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注册会计师有相当部分业务能力和经验还不够成熟,因此人数的优势并没有给本土带来较大的优势,但是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从年龄结构上看,四大以年富力强为主,中老年员工较少,而本土事务所中老年会计人员相对较多,这固然存在着中年会计师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等因素,但比例相对过高,这对于员工的更新换代不利,而老年员工较多也不利于接受新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的等新的科技技术的掌握,这要求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方面进一步提供高,既要年富力强,又要跟的上时代的节奏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从学历层面可以看到,本土事务所存在学历较低的现象,在硕士学历层面与国际四大有较大差距,而这种高级的会计人才正是未来我国会计行业所急需的,这要求会计事务所优化结构的同时,还要对人才选拔的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事务所发展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
此外,很多会计事务所是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中,很多事务所为了业务的需要迁就客户,在审计上放水,岂不知这种事一旦发生,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事务所品牌的打造对事务所声誉也造成恶劣影响。另外事务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事务所对已查明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隐瞒不披露,而是审计能力不足,对上市公司信息审计仍存在重大疏漏,这对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重大压力和威胁。要求事务所遵循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的要求,而会计人员自身应不断提高,才有利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
2 会计人员方面
2.1 现状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900多万的财会从业人员,其中高级会计人员才6万多。而且目前注册会计师不过13万,而其中具备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不过6万多,被国际认可的更是少的可怜。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至少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
会计人员的从业结构上看,我国会计事务所人员有43.4%是经过介绍来的,24%是个人求职的,只有0.96%是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会计事务所的,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还有待该进,未来的趋势来看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将是主力军。
2.2 建议
针对求职者对事务所的不同动机,有以下一些建议,对于喜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进入事务所是一条正确的选择,可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奋斗,而对于实实在在的求职者,只是谋生的手段也可以进入事务所,如果在行业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则继续进行,如果发展前景不大,则可转入其他行业,这是人之常情,也有利于事务所真正吸收到能甘心工作的人,这对于以人力资源为本的事务所而言最为重要,要让最想在这里工作的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多培养忠诚度高的会计师。
此外,会计人员在薪酬待遇方面以及社会的对其满足度方面得到充分满足时,更容易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这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
现实中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交叉性,很多会计工作者知识结构中并不单一掌握会计知识,尤其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员,在大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财会专业的学生基本都要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这对于会计人员以全面的角度看待会计工作,在处理业务中真正层面上理解会计事项有极大的帮助,这些在提高审计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时至关重要。
3 关于处理两者关系的建议
通过表格的比较,以及前文中对本土10大事务所数据的分析探讨和会计人员行为的分析上,我们认为在处理事务所和其工作人员关系的问题中是可以实现共赢的,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互相折中,满足互相之间的需求,具体而言:
一是两者应该协调发展,任何一方大的突进和落后都必然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事务所盲目扩张必然会导致开支的增大,人员素质的降低,导致业务能力下降,最终发展速度还是要降下来,会计人员素质得不到提高,但普通会计人员过多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长期待遇及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可能回事从业人员丧失信心,转而投入其他行业,因此两者应该协调发展;
二是事务所应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把培训当作体现公司文化、帮助员工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进而增强事务所核心能力,加大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引进,在基础条件牢固,人才资源储备充分的条件下大力扩展市场,包括在国际上参与竞争;
三是就会计工作人员而言,要想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在从业之前就应该把握准方向,一旦进入事务所,就要在事务所中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己,此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工作中应该遵从职业道德,力图从自身做起防范杜绝舞弊行为。
四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应该努力为事务所和其会计工作人员的协调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条件,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事务所和会计人员形成一定的监督,逐步形成健全合理的体系和制度,这对于增进职能部门的建设,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4 结语
会计事务所与会计人员的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整个市场的良性运转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打造本土的高水平的事务所和会计人员,是本土事务所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从长远来看,高水平素质的会计人员慢慢会散步社会各行各业,对国民经济各个体系的核算,财务信息的客观真实起到极大的监督作用,是我国整体经济在质和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贺霞.2010年我国38家会计事务所收入过亿
[2]朱瀛,我国本土事务所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A].中国商界,2008(4)
[3]季春铭.浅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和发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2008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的通告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2009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的通告
篇2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高职院校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来。这样的路子肯定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选择适用的教材对于提高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我曾经带学生到东莞华必信会计事务所去实习,在实习时发现很多同学看不懂外贸企业的记账凭证。我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方向的学生。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们的财务会计教材没有外币折算的内容。所以在选择教材方面,一定要慎重。我们在选教材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实训课教材可以选择模块化的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基本能适应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资金岗位、财务成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炼可以胜任主管会计岗位。
高职教师应该有其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最好能够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学校的教学经历。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和企业需求的专业素质,教出来的学生才能迅速适应岗位环境。为此,学院应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让他们了解和调查企业需要的学生必须具备什么会计知识。这样教学就能够有的放矢了。同时,可以高薪聘请少数大型上市公司,最好是大的会计事务所的骨干财务人员来当兼职老师。教学时所需要的案例也好,情境也好,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处理。如果学院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可以叫他们进行网络授课。例如,大一的基础会计必须要安排足够的课时,并且安排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比较好的老师去授课。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如果掌握好了,一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的基础会计课程学好了,后面的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就相对容易学了,教师教起来也就轻松多了。三是大一的基础会计学好了,他们大一就能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理论考试,他们的拿证压力就会少许多了,就有更多精力来学习后续课程。另外,基础会计也好,财务会计也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应该恰当,既不能过于注重理论,而少安排实践课时,也不能因为强调实操能力而大量压缩理论课时。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大多数会计课程教学采用的是讲授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虽然能够在较短时期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其是一种单向信息传输方式,缺乏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过多地采用讲授法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束缚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一定要采用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另外,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恰当性。单纯讲究课堂气氛,不讲实际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舍本逐末,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五)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喜欢实操的特点学院可以举办一些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大赛或者手工做账大赛。通过这样的大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上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其实要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政府的、企业的资源,需要这三者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作者:尹岳群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篇3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
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现状
1 没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通常情况下,不会强制要求企事业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交给计师事务所做审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缺乏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意识,会计行为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管理咨询、税务新业务在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够。
2内部监督通常形同虚设
会计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真实,并确保合规、合理、合法的会计行为。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是对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经济活动的监督,但企事业单位经理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会受到受利益驱使或是受制于管理者,通常是由管理者的意图工作,从而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不到正常的进行。
二、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的缺失,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
财政部门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地位是《会计法》等一些列的相关法律所赋予的。不过,从实际监管的情况中发现,因为财政部门把他大部分的力量和精力都放在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监督来说,不管是投入力量,或是关注的程度和改善监督系统都是不够的。由于长期缺乏财政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处于监督部门空白监管之下,长此以往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较低。
2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会计监督人员的总体综合素质通常是较低的,影响监督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税务监督来说,因为税务部门的日常工作和业务相对比较重,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者或同时在几个不同的规模,性质的企业,他只是对申报纳税知识更熟悉,但是对于在深层次的会计知识、财务知识不完全熟悉,何况企事业单位的范围广泛、本身数量太大和其他特点,使税务部门监督监督通常只能是“蜻蜓点水”。
三、改善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1完善和发展注册会计审计制度,加快行业自律建设
第一,我们必须对会计市场准入体质做出重新的审视。遏制会计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应采取提高会计市场进入的门槛措施,促进合并会计事务所,净化环境,提高从业者素质。第二,我们要分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管理咨询业务时间不是很长,应该向美国学习,在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法律条款中,要明确独立的审计和咨询业务。第三,我们应该加快注册会计师学科建设。例如,为了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要加大同行之间的相互检查,方便问题随时发现,提高执业素质。
2强化会计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监管效率
第一,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善当下注册会计师资格认证标准,对会计监督团队的资格审批制度要严格监管。2009年我国改革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在某方面缓解了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的步伐不能同步的情况,可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团队中还是存在一部分人员的业务问题缺失现象。第二,为了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效率的不断增长,要加强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企业大量复杂的事务不断出现,这将对会计监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做出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注册会计师有优良的能力素质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对经济警察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是必要的。
3强化诚信教育,健全良好的诚信机制
第一,诚信教育要加强,加速建立信用记录,会计欺诈的个人和单位应当备案,而且要方便公民在任何时间查询,以加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第二,应努力建设一个诚实的政府,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杜绝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提高诚信度,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政绩考核指标要包括诚信。第三,信用保险补偿制度的实施,会计通过市场行为监管。通过会计市场的市场行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使得政府的监管成本下降。
四、结论
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中的问题的解决对于发展我国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才会得到发展。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发展前景是很明朗的、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国家、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发展的会越来越好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姜有才. 浅析企事业单位资金审批制度监督机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5(12)
[2]苏树军. 论后危机时代国有企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改革[J]. 商场现代化. 2011(04)
[3] 朱宝贺. 国有企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10)
篇4
关键词:财务监控;会计监管;财务指标
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涵义
会计监管是指具有监管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监管措施和监管法规的约束下对监管客体进行约束和控制的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规范。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下图1)。
图1 截至2011年底上市公司典型财务造假案件的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
图1显示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数量的年分布情况,财务造假事件颁发给现有的会计监管制度敲响了警钟,并促使我们开始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如何在技术和制度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成为迫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指标体系的设定
有效辨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得性以及可操纵性,本文建立了针对性较强的财务监控指标体系,作为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来实现公司的财务预警,监测财务异常,提高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钩稽关系的不正常。钩稽关系是指会计报表之间相互配对的指标出现了异常,逻辑上不合理,这说明会计报表的编制出现问题;(2)年度变动异常。如果不同年度的经营数据出现明显的异常,则显然违背了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规律;(3)横向可比异常。如果财务报表的数据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也说明公司财务出现异常。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四维指标”体系
从完善公司会计监管体系考虑,财务监控应包括对公司全部经营状况进行审核的过程,要综合考虑财务指标的可行性,设立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指标。
1.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
公司的债务状况是会计监管主要的考察对象,偿债能力过低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引诱财务造假动机。
监控公司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包括:(1)资产负债率。此指标反映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如果比率过高,则说明公司的债务负担过重,会对公司长期支付能力形成潜在威胁。(2)流动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指标过低,则说明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公司有可能面临技术性清算;(3)速动比率。该指标越高,则表明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度越高,一般来说,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下限为0.25,如果比率过低,则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2.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主营业务利润率。该指标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数值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发展潜力也就越大,不易发生财务危机;(2)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适用性比较广,主要用于分析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就越高,公司充满生机,财务状况健康;(3)每股收益。该指标越高,则说明普通股投资效益越好,股东相信公司的良好发展前景,公司财务安全。
3.反映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销售收入增长率。此指标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能力,是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数据。此指标越高,则公司的发展潜力就越大,短期内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就越好;(2)总资产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总资产增长情况,总资产越高则说明公司的规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不易发生财务危机;(3)权益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净资产变化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司的净资产年增长情况越稳定,股东的权益有保障,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4.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流动资产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说明每1元流动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使用流动资产的效率越高,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小;(2)应收账款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衡量每1元应收账款投资所支持的销售收入比率,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该指标越低,表明公司收账能力越强,资金回收越快,经营效率也就越高;(3)存货周转率。表明每1元销售收入需要的存货投资,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少越好,存货过多会浪费资金,存货过少则不能满足流转需要,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存在最佳的存货水平。
三、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及会计监管完善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
1.偿债能力指标的判定
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操纵手段会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质量,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虚增无形资产以及计提折旧不足等舞弊手段都会导致公司的资产质量下降,造成虚假资产过多,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考察公司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而获得直观结果,如果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显著异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需要考虑是否为经营因素以外的人为造假原因导致这种财务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在本文介绍的偿债能力指标以外,还可以通过考察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在总资产中的比率是否正常来判定财务运行情况。
2.盈利能力指标的判定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实践表明,“其他业务利润”项目通常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操纵的针对指标,然而,对公司非经常项目的监管会涉及重要的关联方,比如地方政府等部门,这就使得相关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关联方的支持。此外,公司可能会隐瞒对非经常项目的披露,造成会计监管工作的无效性,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可以使用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来综合判断非经常性项目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例如,如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较高,那么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操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发展能力指标的判定
公司的销售额需要以公司的发展能力作为支撑,衡量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可以反映公司的经营规模和资产数量情况。如果公司出现经营困境,实际销售业绩滑坡,而会计报告期间的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发展能力明显超出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可认为公司出现了财务异常,会计监管机构有必要审核公司在下一个年度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这类公司值得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重点关注。
4.营运能力指标的判定
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部分“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项目也往往成为财务操纵的工具,经常性业务活动中的财务舞弊现象可以在成本、费用以及存货等会计科目中得到反映,例如,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可比公司,但是反映在公司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税金附加失去彼此间的对应比例关系,则会计监管部门在对公司经常性销售活动进行监管时,就应有意识地核查公司营运能力指标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数量关系,以进一步分析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异常情况。
(二)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完善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行为通过上述财务指标得到反映后,会计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联合证券监管机构进行深入调查。一般情况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会计事务所和证监会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外部监管者,具体的外部监管措施可以包括会计事务所尽职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于不合标准的财务报告应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严格监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可能出现财务操纵,应派出监管人员进行实地分析与盘查,确定与财务操纵有关的怀疑对象;证监会在上市公司发行审查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来分析财务报告的真实度,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现象。
此外,构建上市公司的高效会计监管模式应时刻注意以政府强制力量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力量为辅助,这样在保持会计监管独立性、权威性以及针对性的同时,也充分赋予市场在会计监管中所发挥的自动调节力量,“政府-市场”的双重监管模式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具有根本保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多样性,政府应明确监管主体各自的职能和监管权限,避免监管主体间过多的权利交叉现象,减少责任推脱。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绝对依靠会计事务所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监管是缺乏效率的,发挥社会多方面力量才可以引领和帮助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走向成熟。
事实上,会计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自身出现财务危机,只有切实有效的内部监管才能够深入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从源头上杜绝财务舞弊,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中之重。
结束语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上市公司参与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所涉及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国家性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滞后性。实际上,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工程,更新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都应考虑到这项工程中来,提升会计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同时并举的重要性,最终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
参考文献:
[1]刘燕.从财务造假到会计争议-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监管的新视域[J].证券法苑,2012(06):135-167.
[2]马静珲.我国会计法规监管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35-37.
[3]韩东平.利益相关者理论条件下对经营者财务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J].管理科学,2009(03):67-72.
[4]朱文娟.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会计监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1(07):23-27.
[5]张德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1(12):35-38.
[6]周晓静.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足与完善[J].管理科学,2010(07):45-49.
篇5
5月24日中国电信业重组正式拉开帷幕,而航空业似乎也在蠢蠢欲动。28日证监会新规,规范企业上市前的重组行为。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亦对上市公司操作重大资产重组的流程立下新规矩。一时间,企业重组,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站在风口浪尖。
证监会查缺补漏
在一些资本市场发展比较健全的国家或地区,重组方面的法规法条相对来说是极其严格的,事无巨细。比如在台湾,如果企业在公布重组消息之前,股价就异常攀升,相关部门可以介入彻查,甚至撤销该重组计划。
而国内对待重组的法律规范却相当的宽松。显然,证监会已经意识到此类潜在的隐患,为规范发行人IPO前业务重组整合实现整体上市,在5月28日了其今年第22号公告,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3号》。其中规定,在IPO前若发生重组行为,被重组方的前一个会计年度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100%,重组一年后方可上市。这就是给投资者一个充分的考察期,避免暂时性的账面美化误导投资者。
当天,上交所上市公司部向上市公司下发《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第三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基本情况表》,要求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向上交所上市部申请股票连续停牌的,应当填写《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基本情况表》,与停牌申请一并提交。这份“预案基本情况表”涉及内容极为详尽,包括重大资产重组类型、重组达到重大的标准、交易对方和上市公司的关系、重组是否将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等内容,以及重组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预计交易金额、上市公司支付方式等内容,从而让投资者对公司的内部情况有实质性的了解。
之前,企业重组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都是靠外界的猜测,有时甚至连停牌时间也不能确定。如今明文规定上市公司在筹划、酝酿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过程中,最迟应在向公司董事发出董事会会议材料前,向上市部提出股票连续停牌的申请,且须对连续停牌期限做出明确承诺,连续停牌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天。董事会在关于股票连续停牌的公告中应预先做出期限承诺。并且,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过5个交易日的,停牌期间,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交易所相关规定,至少每周一一次相关事项进展公告,说明重大资产重组的谈判、批准、定价等事项进展情况和不确定因素。
相关部门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保证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尽可能减少炒作的空间。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是要面对全世界,与世界接轨的。相应地,法律的部分也要逐步完善起来,这样国外的投资者才能有信心。
重组重回正途
证监会和交易所这次联合颁布新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更多的是让企业重新审视重组的意义。
在过去,法令法条的缺失使得不少企业重组意在拉高股价或其他特殊目的,而非源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重组很多时候甚至沦为股价炒作的题材,内部交易情况非常严重。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大多数重组公司中,利润呈现出抛物线式的增长,即在重组前,许多企业或是亏损或是盈利能力低下;在重组后的一至二年内,企业的利润大都有显著增长;在这之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又逐步滑落,重新回到重组时的起点甚至更低。
新规出台后,企业重组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或者别有用心的事情。作为重组方,企业进行重组规划,应该有利于企业运营,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目的性明确。比如针对ST公司的企业重组,出发点就应该是要挽救这个企业,是积极的、正面的,而无题材炒作之嫌。与此同时,由于重组预案必须提前公告,因此,重组的各项细节也都要谨慎地去思考。
作为被重组方,通常情况下,选择权和所处地位都是比较被动的。如果重组方的出发点是相对正面的,那么对被重组方而言,就长远来看,利益将是比较有保障的。否则以现在的情况,许多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为了避免成为*ST公司、*ST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不得已选择重组,依靠对方资产的注入,迅速提升公司业绩,这往往会牺牲掉被重组方的发展潜力。在新规范下,这样的情况应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重组就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如果企业是真正决定要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选择重组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节约新建厂房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有的企业则是因为自身出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在电子高科技产业,产品淘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企业缺乏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又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去开拓新的产品,那么通过重组及时更新产品结构就不失为一应急之策。否则今天你不是重组方,明日很可能就会变成被重组方。
无论是前者的主动出击,还是后者的消极应对,国际上众多知名的百年企业都是凭借重组之路,在行业中获取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从而为其长盛不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内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实际上,国外绝大部分优秀的大企业早已完成IPO,而国内的“航空母舰”才开始奋起直追。不难发现,近年影响颇大的超大型IPO项目基本上都是“中”字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企业要跻身世界一流公司行列,下一步必然是依靠重组。这次电信业的重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国内企业重组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强强联合更会盛行。
毋庸置疑,新规的出台,对未来国内企业间的重组,以及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重组,都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更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与此同时,法律法规的严格性在客观上也能够帮助企业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保荐人只是权宜之计
此次新规的另一个看点是,需要保荐人介入被重组方资产评估,以期令市场和股东对该公司的信息监督透明化。
在我们看来,保荐人在一个正常运行的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因为企业重组,会有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参与。这些事务所本身的信誉就可以起到一个保荐人的作用。
比如在台湾,有几家非常知名的大型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主要就是从事企业重组并购和与上市相关的一些业务的。只要有这些事务所参与,他们的口碑就足以保证这项重组的公正和透明。
在大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在企业重组方面的操作却不是很规范,一直未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用有公信力的保荐人取代他们的这个角色,提高监督力度,也是一种权宜之策。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已经意识到规范资本市场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和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如在这次新规中,对利润口径的要求就与新会计准则接轨,证监会和交易所的新规定也几乎是同时出台。
但由于最初整个法律出台的时候,比较仓促,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在内,加之执行力度不够,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迅速膨胀,就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即使相关部门及时出台补充条款之类等,却仍然给人望梅止渴之感。如何彻底改善资本市场法律的完整性,顺利完成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对中国企业发展前景显得尤为重要。
CFO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重组的成败,外部环境是一方面,内在因素也至关重要。重组看似简单,无非是合几为一,但实际上,重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困难重重。它会涉及到管理层的重组、财务部门的重组、技术的重组,以及企业文化的重组。量力而为,是企业重组的入门第一课。除非企业自身实力就十分雄厚,否则冒然跨行业重组,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在财务方面更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在重组的时候,财务杠杆的操作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这时CFO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重组前,CFO们对企业财务就要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规划。一方面,需要计算这笔重组的成本,以及如何去筹措重组需要的资金――增发新股?发行债券?或者是其他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部分情况下,重组的收益不会立刻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在这两三年的过程中,企业不但要应付原有部分的支出,还要应付新增部分的开支,这也要寻找到畅通的资金渠道。企业财务整体上要非常健全,才能挺过这两三年调整期。
篇6
内部财务审计部门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企业的监督者,又是企业的服务者。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在于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利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预防和减少、资金滥用现象的发生;它的服务作用在于及时纠正会计部门在工作中的漏洞,为会计部门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现代企业结构设计中,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部门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对整个企业的日常财务进行监督,并定期向董事会述职。
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日常工作
(一)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工作方法。
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工作方法有:查询法、核算法、分析法、调节法等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内容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财务审计的工作方法,有时候会在一项审计工作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财务审计方法。普遍而言,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最常用的方法是查询法,查询法又可以分为顺查、逆差、详查、抽查等;顺查适用于现阶段的财务审计;倒查适用于已结算的财务审计;详查适合时间跨度小,会计信息相对简单的财务审计;抽查法则适合账目复杂、时间跨度大、整体审计难以实现的财务审计。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方法的选择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财务的审计方法。这些审计方法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效率。
(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影响因素。
1、内外环境因素。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应该调查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的阶段性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核心技术、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内部管理运行系统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相关的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等。
2、经营因素。
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中,有关人员要充分重视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情况;认识到客户的流动性和更新性;分析技术性投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时了解政策变化、行业整顿等情况。
3、风险因素。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风险,因此,风险因素要贯穿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人员首先要对企业运营中的种种风险进行评估,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财务工作的影响;要提高风险评估的工作水平,尽量使评估结果贴近实际生活;关注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进行经济态势分析,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4、人为因素。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相关从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耐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前,一定要全方位的收集资料,对各种影响财务数据的信息综合考虑,细致分析,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三、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水平的几点建议
其一,完善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审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审计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提高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其二,不断更新完善财务审计的工作方法。有关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际工作发展财务审计方法。把总结归纳财务设计方法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才能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漏洞,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其三,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专业的会计审计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审计人才的培养,适当提高设计人员的薪资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专业审计人才。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中小企业板;IPO绩效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2004年6月15日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以及2005年至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实现的全流通,使得制约本土风险投资机构最大的障碍——退出渠道不畅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开始显现。
本研究将以深圳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均值差异比较的方法,从IPO前的经营绩效、IPO时的表现以及IPO后的经营绩效三个方面分析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的IPO绩效差异,实证分析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IPO绩效的作用。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深圳中小企业板2004年6月—2007年12月上市的202家公司,包括45家风险企业和157家非风险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公开数据库以及各个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来获取有关样本的发行特征、财务特征以及风险投资家的有关数据。对于IPO企业是否为风险企业的判断取决于其上市前的十大股东中有无风险投资家(可由招股说明书中获得)。
如表1所示,2004年—2007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202家企业中风险企业为45家,占22.3%;非风险企业为157家,占77.7%。各年风险企业的IPO数量一直保持在20%左右,比重相对稳定,表明风险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之一。
3IPO前的经营绩效差异比较
为了测量IPO前的经营绩效,我们采用了Jain和Kini研究中的相似指标,将经营绩效分为盈利能力和盈利增长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以资产收益率(ROA)衡量盈利能力;以资产收益率增长率(ROA)衡量盈利增长能力。
表2对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IPO前的三年盈利和盈利增长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差异检验,其中第0年表示IPO年度,第-1年为IPO年度的前一年,第-2年度为IPO年度的前两年,第-3年度为IPO年度的前三年;ROAi表示第i年的资产收益率;ROAi表示第i年的资产收益率跟第-3年度的资产收益率之比。
3.1盈利能力差异比较
表2检验结果显示,在表示盈利能力的ROA指标方面,风险企业的ROA-3,ROA-2和ROA-1均高于非风险企业,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3.2盈利增长能力差异比较
而在盈利增长能力方面,表2检验结果说明:风险企业各年度的ROA增长率都低于非风险企业,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4IPO时的表现差异比较
4.1IPO抑价
风险企业的经市场调整IPO抑价(AR)平均值为1.67,而非风险企业的经市场调整IPO抑价(AR)平均值为1.32,两者相差0.35,并且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67。该结果表明,风险企业的抑价水平高于非风险企业,两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有关AR的分析结果在IR的分析结果中也得到了支持。风险企业的未经调整IPO抑价(IR)平均值为1.66,而非风险企业的未经市场调整IPO抑价(IR)平均值为1.23,两者相差0.43,并且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98。
通过比较以IR和AR来衡量IPO抑价所导致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以AR来衡量的IPO抑价下,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的IPO抑价差异更小,显著性水平更高,但两者的差异检验均显示:风险企业的抑价水平高于非风险企业,两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4.2发行费用比重
发行费用比重是指上市费用占发行总额的比重。发行费用比重的高低暗示着金融中介对发行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判断。认证/监控模型认为,风险投资家对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具有认证作用,风险投资家降低公司在上市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应该导致更低的发行成本,包括承销商、律师、审计师以及其他费用。但是从表1有关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发行费用比重的均值比较结果发现:风险企业的发行费用比例为6.60%,跟非风险企业的6.67%相差0.07%,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676,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从统计意义上来讲,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的发行费用比重来自于同一个总体,两者不具有差异性。以上分析表明,尽管风险企业IPO时的前十大股东中有风险投资家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够使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相信风险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将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同等对待;风险投资家未能发挥对金融中介机构的认证作用,降低发行费用。4.3发行市盈率
一般认为,市盈率是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发行市盈率预示着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险企业的市盈率平均值为25.01,比非风险企业市盈率平均值(24.45)高出0.56,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644,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从统计意义上来讲,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来自于同一个总体,两者的发展前景具有相似性。
4.4网上中签率
中签率就是股票募集资金量同参加认购的资金量的比率。中签率的高低暗示了IPO投资者对于发行公司未来价值的一种评判。一般来说,潜在价值越大、质量越高的发行的公司,其IPO的中签率应该越低。风险企业的中签率平均值为0.15,比非风险企业中签率平均值(0.19)高出0.4,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143,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说明IPO投资者对于风险企业以及非风险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相同,风险企业IPO后的监督作用并未得到IPO投资者的认同。
5IPO后的经营绩效
表3对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IPO后的三年盈利和盈利增长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差异检验,其中第-1年度表示IPO前一年度,第0年表示IPO年度,第1年为IPO后的第1个年度,第2年度为IPO后的第2个年度;ROAi表示第i年的资产收益率;ROAi表示第i年的资产收益率跟第-1年度的资产收益率之比。
至本文完成日,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未公布2007年年报数据,2007年度的经营绩效数据不可获得,因此不同的经营绩效指标的样本量不同。第0年度的样本为2004年——2006年上市的102家企业,其中风险企业22家,非风险企业80家;第1年度的样本为2004年——2005年上市的50家企业,其中风险企业12家,非风险企业38家;第2年度的样本为2004年上市的38家企业,其中风险企业9家,非风险企业29家。
5.1盈利能力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在IPO后第0年和第1年,风险企业的ROA平均值高于同期的非风险企业的ROA平均值,但在第2年风险企业的ROA平均值低于同期的非风险企业的ROA平均值。
然而均值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盈利能力指标的Sig.(2-tailed)均大于0.10,表示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的IPO后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5.2盈利增长能力差异比较
我们进一步比较IPO后同一年度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表3数据显示,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均比IPO前一年的经营绩效差,但是风险企业的下降幅度大于非风险企业,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性显著意义,说明两者IPO后的盈利增长能力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6结论
本文有关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IPO绩效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IPO前后五年间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暗示着我国风险投资家未能选择最佳的企业进行投资,并未发挥监督/认证作用,倾向于支持逆向选择。同时两者IPO时的表现比较更进一步证明了拟选择的存在,具体表现为:风险投资家并未发挥其对股票市场投资者(抑价)以及金融机构的认证作用(发行费用比),两者发展前景没有显著差异(市盈率),“创投概念”股并未得到股票投资者的追捧(网上中签率)。
参考文献
篇8
实际上,这家以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为主业的年轻上市公司,业绩一直都在稳步增长。
智慧升级
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活一样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关键词。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它在技术上依托于当下另外一个热点概念——大数据整合。
我国住建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目前已公布2批名单。
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节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对行业发展提供推动力,保守估计下,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以上是汉鼎股份所处的最新行业背景。汉鼎股份的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业务正是给客户提供信息数据处理方案。汉鼎股份正在谋求战略转型,这两部分业务将分别升级为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的概念。汉鼎股份的业务升级是从单一工程建设向整体城市运营的转变。城市管理、医疗、交通、能源、公用设施、水资源、安全、教育和食品等各领域都可囊括其中。
这是一个近乎科幻大片一样的行业。根据国家开发银行数据,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国开行将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遴选、调查、发款等工作。也正是基于对行业和公司发展前景的认可,此前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了5年之久的王智斌下定决心转型,于2012年加入了汉鼎股份,担任财务总监。
用活现金
“汉鼎股份刚刚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5亿元,还未完全投入使用,所以产生了可观的利息收入”,王智斌认为这样的状态并不属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范畴,“我们现在的投融资压力其实不大,我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想办法盘活手头现有的钱,尽量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汉鼎股份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银行。王智斌认为,“到目前为止,银行融资成本还是最低的。我们和银行关系良好,众多的银行产品可以满足需求。目前也没有很大融资需求,因此不会考虑短融或者票据贴息之类的手段。主要工作还是把手上资金盘活,这是平时的财务管理重点之一。”汉鼎股份目前的资金成本控制在6.3%左右。工程建设所在地不同,资金成本也会有很大变化。“有些地区有支持政策,比如。我们的项目融资利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点多。”拉萨市和林芝地区是住建部首批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充分利用试点城市的政策优惠,将成为未来汉鼎股份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国内的工程行业,高额的前期垫资是普遍现象,汉鼎股份也不例外。尤其在当前整个经济下滑的环境下,“垫资多、预付款少,资金回笼慢”,尽管持有充沛的现金,但这种局面仍让王智斌感受到了足够的压力。在王智斌看来,建筑智能化多为企业客户,防范坏账风险,就要提前考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实力、资质、信用等等;而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项目的主要客户,需要考虑的是对方的财政预算,“其实后者更安全一点”,王智斌随即补充,“无论是什么客户,其实我们坚信,你只要前期服务到位,保持良好沟通,人家都没有理由赖你的钱。只有通过细致的客户关怀,才能带来良性循环。当然合同约束是最基础的,公司工程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会协同追踪回款情况,目前汉鼎股份的回款情况良好。”
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汉鼎股份在ERP系统应用上也早已得心应手。王智斌表示,“我们本身就是信息化提供商,对信息共享十分重视。”目前汉鼎股份主要应用了采购和后期总账管理模块,后期还会上项目管理模块。从采购需求、询价、决策到项目实施,都会在信息系统里体现。
篇9
关键字: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反应快。“机制“的本意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过来,类比成生物体内各个生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化学或物理学关系及其生命机能。医学上对机制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对生命本质的研究,是弄清生命障碍和疾病的重要一环。机制引中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其具有以下特点:(1)原始动力性。“机制”是企业生命的机能,是企业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动力源,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命状态及其活力。(2)组织的互动性。机制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生命运动有机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生物链。(3)功能导向性。企业机制具有对企业功能的导向作用,继之决定功能的性质与状态。(4)企业机制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a、企业机制决定企业内部人、财、物、事的合理配置;b、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成长性;c、企业机制决定企自身品质和市场价位。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运做是相当灵活的,与大型企业相比它有着以下灵活的特点:
(1)创业过程中难度较小,起步快
(2)运行过程中机制灵活,资金运行也快
(3)人员的更替比大型企业要快
(4)破产兼并中存在难度较小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且几乎在每个行业中,都存在着被大企业忽略或没有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空白,中小民营企业凭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一举进入,努力获胜,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科技信息时代,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再靠统一质量标准,而在于质量保证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因此,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个性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市场需求小,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负债成本,为了避免过度负债经营,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来满足其发展需要。如美国,中小企业创业资金60%来自个人积累,9%来自亲戚朋友,法国、意大利等国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重都在50%左右。在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据相关调查研究,国内私营企业创业资金来源中,66.1%来自个人劳动所得,18.6%来自家人或亲戚,而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只有8.5%。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会选择外部融资。然而,在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主要困难来自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难以获得间接融资。
在这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是虽然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涉及的面却非常广,原因主要是: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者,总是希望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无止境地向外不段投资,希望能通过广泛的投资得到更高的回报,当然,一般失败者为多数。
第二,作为中小企业,在经营妥善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能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样希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们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受到时间、地域、价格波动等条件的影响,中小企业也必须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
但是涉及的面广却无法掩盖中小企业业务的单一性,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有自己全面的总体的运行模式,所以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广阔,但具体到业务上却显得非常单一。
(三)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个体户在用自己积攒数年资金的情况下创立的,所以他们对于制度结构、组织制度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往往也会忽略这方面的制度建立。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四)管理水平不高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倒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由国家或实力雄厚的集团做后盾,享受多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民营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不公平。税务政策规定个体工商户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建立财务会计制度、账册凭证健全的大量
中小私营企业,达不到规定的生产性企业100万元产值,流通性企业180万元销售额,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实际税负增加。而且,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个体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改组时不可能享受到类似优惠条件;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民营企业无此厚遇。国企脱困3年中,国家剥离了上万亿元的国企债务,每年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利息负担,仅2000年又有1400多亿元的资金入了股市,其中95%以上都进了国营企业。
在面临自身资金不足,同时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能取得更大利润,不得不铤而走险,所以会出现逃避纳税等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小企业的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曾经有一小企业老总,随着经营规模扩大,非常希望企业的财会制度健全、规范,但是对聘请的财会大专毕业生不放心,老总自己兼任出纳,随意从公司账上支出现金,甚至从自己个人的存款账上直接发放工资,进货取现金,很多购买的存货及费用开支无正规发票,账务处理难度很大。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不依法定规范建账,有些企业根本不设账,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反映,我国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5%,这表明我国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3.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小企业的原始凭证不规范,甚至业务发生而不能取得原始凭证。因为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供应商会加价,商品物资价格较高;不要发票商品物资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因此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合法的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因此造成企业记账失去真实的原始依据,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不规范。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五)会计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企业会计通常是非常不规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正规的有水平的会计师。但总体来说,会计的更换频率比较快,这其中可能是企业的原因也可能是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三、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正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施行,它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改善了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的困难及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加大监督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疏导,并重点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等。
(二)、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及实施,使得我国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趋于完善,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规范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还需要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的风险。
我国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1月1日起已经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该制度充分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对规范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帮助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监督,将我国占绝大多数的小企业引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上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之一,它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已被广泛应用,并日趋完善,一般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两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入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2.1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定位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内部会计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以及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指导性参照物。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重新定位,应借鉴美国内控的目标定位,要站在完善公司治理高度,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合规性目标,即保证企业依法组织经营活动、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财产安全;二是效益性目标,即保证企业管理方针、政策及指令的贯彻实施和效益目标的实现。两个目标最终的归结点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要正确理解企业会计控制的目标就要综合考虑和协调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不应顾此失彼。
2.2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确定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范围一般只考虑经营层面上的内部会计控制,而很少关注治理层面上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主要是会计、审计组织和部门,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财务审计时提高审计效率、明确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的责任,因而,其范围更多的是放在对企业一般员工和中层管理者以及企业各种物质资源的管理控制,很少把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纳入整个控制系统。高级管理层只有致力于建立稳健的内部环境并在此环境下给予公司员工发展的权利,这样的公司才能更加成功。从经营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是传统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而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包括对管理者本身实施监控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新的突破。基于公司治理角度,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第一个层次,是最根本的控制,是整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上层建筑,它以所有权为基础,直接影响着企业下层的经营管理控制。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的把握内部会计控制。同时也有利于更大限度的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应将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分级授权控制等内容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分别在《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中做出明确规定,把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融入到公司的经营环境、管理方式中,将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贯穿公司治理的始终。国家有关公司治理规范有关公司治理的文件中,至少需要就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做出规范,如公司必须制定统驭所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赋予董事会以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构建、修订、执行、监督承担法律责任。
2.3联合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由人设计的,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和管理意图,而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为保证多级委托链组成的公司运行能够维护所有股东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承担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公司治理规范中必须提出对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基本要求,从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的高度一致性。没有公司治理作后盾,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将失去动力。应当改变我国目前仍然以政府部门制定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现状,可以借鉴美国Coso委员会由多部门联合制定的经验,由财政部牵头,会同证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组成专门小组,制定一个有权威性的、理论严谨、内容广泛,兼有可操作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三)对于制度缺失和主题界限不清的对策
对于制度缺失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1)建立和健全内部集合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方法。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既通常我们所说的“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等相互牵制的机制。
(2)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确定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方法和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是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国家财经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
同时对于主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稳定有效的委托机制。然而,中小企业在高度集中的家族化股权结构下难以建立稳定的委托契约。因此,必须对中小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股权结构优化是保证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以及稳定发展阶段顺利过渡的关键。
1.建立职业经理层。从职业经理阶层来看,中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层面。按照西方国家的一种传统,职业经理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两权分离的必要条件。缺少了职业经理队伍,就缺少了能将企业顺利运转并能产生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企业的经营问题不能顺利解决,企业制度就会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迫使许多的企业所有者一定要同时成为企业的经营者,中小企业仍旧摆脱不了两权不分的尴尬境况。因此,应当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体系和监管机制。
2明确家族成员自然人之间产权关系。中小企业很少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而且伴随企业的发展.迟早会提出在单个成员之间重新界定产权的要求,这是“经济人”的本能,即使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难以逾越这种本能。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不能不面对重新界定产权的难题。因此,应当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
3.明确出资人的股权和公司财产权之间的界限。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创新企业制度,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演变成了出资人与企业法人的关系.即股分与公司。同时,为理顺产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采取期权方式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由产权独占逐步向股份制过渡。让内部职工持股,根据职工的岗位不同,折成一定股份,在企业中即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与企业荣辱与共,达到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活力的目的。
4.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战略投资者是指有着相当的资本并打算通过进行实业投资获得资本报酬的机构或者个人。他们注敢长期稳定的利益,投资的对象一般选择有潜力的企业,这种潜力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改造和科学管理很快得到显现。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内核优秀但由于家族色彩严重未能充分发
挥,这部分企业就是战略投资者追逐的目标。从长远利益来看,这部分企业应当积极谋求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引人新的股东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通过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可以考虑对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单设一个“小企业管理记账”从业资格,只有具备这一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才能从事这方面的服务;对于具备此资格的执业机构和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增强其执业能力;国家应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对其收费做出相应规范,以促使其公证地为委托户开展服务;由税务部门对中介机构年末签证或对其出具的会计报表进行必要的稽核;机构除了记账,报税外还可以扩大服务领域,全面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指导与支持工作。外部监督是促进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会计规范化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阎德玉:《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
[2]裘宗舜、韩洪灵:《论高质量会计准则》,《上海会计》,2003年第11期
[3]葛家澎《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4]葛家澎;《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2000年第12期
[5]葛家澎:《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篇10
关键词:法务会计;会计;研究;理论体系
法务会计从产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新的职业与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法务会计是未来10大最热门行业之一,并且位于首位,足可见法务会计的发展前景。但是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笔者从对已收集的文献中对国内学者对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希望能够推进对法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一、法务会计概念
对于法务会计概念从法务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颇有争议。盖地(1999)从实物和学科两方面阐述法务会计的定义,从实务角度来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事项,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从学科角度定义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李若山(2001)等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张苏彤(2004)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特别的调查方法与程序,获取有用的证据资料,以解决有关法律问题。谭立(2005)认为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支持,它弥补了公安司法人员、当事人及其人等处理法律问题或事项时所遇到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问题或事项提供的专业服务。
从上述综述来看,我国对法务会计的概念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各个学者对法务会计概念的观点不一样。而笔者从产权角度提出法务会计的概念,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为了维护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各方利益集团的产权,而采用统计学、审计学以及法学和会计法的知识针对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专家意见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一)法务会计的原则
关于法务会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戴德明等(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原则除遵循法律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1)合法性与合理性兼顾的原则;
(2)职业规范与职业保护并重的原则;
(3)以沟通、协调为主、以诉讼为辅的原则。
田霞(2003)认为除了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外还要包含以下几点:
(1)审计准则;
(2)管理咨询服务准则;
(3)合法性与合规性准则;
(4)独立、公平、公正原则。
盖地(2000)认为除了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外,更要包括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
(2)合法性与合规性准则;
刘杉(2003)则认为除了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外,更要包括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
(2)公正性原则;
(3)合法性与合规性准则;
(4)重点性原则。
牛凌云等(2003)认为法务会计的原则有以下四点:
(1)形式实质并重原则;
(2)遵守审计遵则;
(3)专业胜任能力原则;
(4)客观公正原则。
从以上各个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原则来看,虽然各个学者对法务会计原则的观点不一致,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都要遵守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笔者认为由于法务会计与传统会计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即经济纠纷中的合法与不合法,赔与不赔,舞弊与没有舞弊等的属性来分析、判断、计量,因此法务会计的原则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归纳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法务会计的原则在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更要强调以下几点:审计准则,专业胜任能力原则,独立、公平、公正原则。
(二)法务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
关于法务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的研究,我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工作程序要遵循财务会计的程序与方法,对于涉及法律事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还要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应包含以下几点:
(1)会见委托人;
(2)初步调查;
(3)制定行动计划;
(4)获得相关证据;
(5)分析;
(6)报告。
这两种观点都只从某一方面阐述法务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有其片面性。笔者认为既然法务会计是法律与会计的结合,那么其工作程序与方法也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才能显示法务会计的特殊性。
(三)法务会计报告
法务会计的最终成果,是一份法务会计报告。它是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描述,尤其是对法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描述。它对诉讼双方都至关重要。但是在我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涉及到法务会计报告的文章并不多,并且也只是对涉及到法务会计报告做一简要阐述,没有深入的研究。在我所收集的一百多篇的法务会计文章中。只看到谭立学者(2005)写的《法务会计报告探析》一文中论述了法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内容与种类、法务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法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比较与法务会计报告的运用等。
(四)法务会计的假设
关于法务会计假设的研究还只有戴德明、赵如兰(2001)和张苏彤(2006)在有关文章中开始讨论,并且观点完全不一致。戴得明等(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是:
(1)执行人具备法定职业任职资格;
(2)职业人士依据当时可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职业判断,至少令自己信服;
(3)职业人士及其组织的工作程序符合职业规范体系的要求,无程序或者形式上的不当。
赵如兰(2001)则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和财务会计假设是一致的,只是法务会计的假设在其内涵和外延上有所侧重点。
张苏彤(2006)则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是以下几点:
(1)犯罪留痕假设;
(2)征兆表现假设;
(3)20%+40%+40%假设。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法务会计的假设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笔者并不赞同戴德明的观点。他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们首先来看法务会计假设的概念,再来讨论法务会计假设的具体内容。法务会计假设的概念是指根据以往法务会计实践和理论,对法务会计理论尚未肯定或确知的事项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逻辑推断或假设。是无需再证明的前提条件。而戴德明所说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些是可为人知的东西,是每一个法务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不应该归为法务会计的假设。至于法务会计假设笔者认为是在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又如张苏彤所概括的三个基本假设,因为这些假设能突出法务会计的特殊性。
(五)法务会计主体资格
对于法务会计主体的研究的学者虽然比较少,但是观点比较一致:大家都认为应取消检察机关、公安法院内部的从事司法会计鉴定的技术部门,而将法务会计行使的权力归于会计事务所。检查机关、公安法院内部的设置法务会计人员不符合独立性原则。也就是说法务会计主体应强调独立性原则。
(六)法务会计的目的
关于法务会计目标各个学者的观点都不一致:
盖地(2000)认为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目标应尽可能与财务会计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做到符合或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中间机构的法务会计目标是对受托单位的合法性、合规性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公检法等机关的法务会计目标是对受理的案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会计鉴定。
戴得明、周华(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目的有:
(1)促进会计界与法律界的沟通,为司法程序提供会计方面专家服务,鉴定评价会计处理的公允性、合法性;
(2)寻求会计(审计)规范体系的优化方案,支持和指导会计职业界人事及其组织依法抗辩和维护职业界人士及其组织的合法权益。
赵如兰(2001)认为法务会计目标是对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问题提供专家意见,以供法律鉴定或在法庭上作证。张苏彤(2006)认为法务会计的目标是为相关人士或组织提供、陈述或解释法律问题。
(七)法务会计的内容
法务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服务领域和内容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牛凌云等(2003)、杨洁(2005)、冯萌(2003)都认为法务会计分为诉讼支持和调查会计。
而田霞(2003)认为法务会计分为诉讼支持和舞弊会计。
谭立(2005)认为法务会计的服务类型主要是专家证据、专家辅助与专家咨询。
对其具体内容,田霞(2003)、王保平等(2001)、谌勇(2003)、盖地(1999)、成慕杰(2005)都认为法务会计空间范围主要存在于三个领域:
(1)企事业单位;
(2)社会中介机构;
(3)司法机关。
喻景忠(1999)、黎四龙(2003)、卡继红(2004)、张金若(2006)、盖地(2000)、张春梅(2005)、成慕杰(2005)则认为法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企业税务会计;
(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
(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
(4)海损事故理算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