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值税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值税税收政策

篇1

由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可以看出土地增值税的可征税比率很高而且计税的方式比较繁琐。土地增值税的改革,以带动土地市场的演变,可以弥补地方政府的收入,改变房地产商业模式,继续抑制猖獗的房地产市场。但是现在繁琐的计税方式导致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成了一个大难题。清算不及时加上营业期限不定导致土地增值税的清缴难上加难。因此,因住房价格而发生的“媒体战”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土地增值税征收的弹性过大,有的地方政府有意将土地增值税作为税收的“银行”。中国税务网站2013年7月发表的《土地增值税开征20年》一文也明确指出,在基层税务机关看来,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实施难度大,征收所需的成本较一般税种高。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土地增值税可以作为调节税收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巩固与房地产企业的利益关系,因而态度模棱两可,不愿积极主动清算。土地增值税税收系统繁复,清算时间跨度大,这两点加大了房企逃税的可能性。也有相关人士指出,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涉及土地方面的税种繁多,最重要的税种是土地出让金,如果在土地增值税等其他方面对开发商纳税金额上要求过多,势必增加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并且第一年税费收入的增加,会导致第二年的税收任务的提高。因此政府在平时对土地增值税之类的有关土地的税种并不进入到清算这一步骤,一旦到了地区财政出现赤字或者年底税收金额与税收任务差额过大时,地方政府就开始催促各个房企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以完成税收任务。地方政府这种暧昧的态度,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他们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把本应该缴纳的资金用于新工程的开发以加快资金的流动,缓解资金的紧张状况。这样,一个本来规定严肃、明确的税收政策便成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缓冲区,土地增值税成为可选择是否支付的税种,大多数土地开发商都只是交纳预缴的那一部分。政府长时间不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清算,即使清算房企也是隐瞒真正的销售收入,虚增开发成本。由此看来,土地增值税的改革势在必行,降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弹性是改革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对于现行土地增值税改革的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研究所教授施正文认为,土地增值税的改革应在土地增值税整体的税收结构的布局规划上来斟酌改革,它涉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和一个税种存废。在房地产应缴纳的税种综合性改革的框架内,土地增值税应该与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等税种的改革联系起来,使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顶梁柱。有关现行土地增值税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取缔土地增值税,由其他税种代为发挥其作用。其二是改革现行的土地增值税。“取消伦”是由张天犁在2000年提出的,其观点很简单,就是废除土地增值税。“改革论”主要是由邓弘乾和雷根强提出的,其主要的观点有3条:①扩张土地增值税的增税范围,增设两个税目“土地租赁增值税”和“定期土地增值税”;②合理的判断计税依据将“自然原因导致的增值”与“人为原因导致的增值”区别开来;③适量降低税收比率,同时对长期持有的不动产进行的交易给予优惠。“取消论”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土地增值税在国外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例如意大利现在实行的是单一的对不动产增值额进行纳税,由中央财政机关和地方财政机关联合区别事权和产权的不同进行征收,事权税率为23%,产权则为33%,对调节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收益和抑制房屋类资产价格上涨打破房产泡沫产生很好的作用。韩国把土地增值所产生的增值额应纳的税费按环节的差距划分为特别增值税、估计取得税、超额利得税和开发负担税,实施效果也非常好,降低了计算的繁琐度。与内陆一海之隔的台湾,其土地增值税更为简单,也是分为3类税种:典权土地增值税、转移增值税和定期增值税。由此可见土地增值税并不是一个无用的税种,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房价的增长,打破房产泡沫。

2.1改变土地增值税的受益对象

现行土地增值税的受益者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土地交易中也担当着交易者和持有者的角色,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为了从开发商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地方政府会选择以牺牲税收为条件,在清算上采取暧昧的态度。总而言之,土地增值税应当从地方税种改成地方和中央共享税或是仅仅是中央税。这样土地增值税的受益方不仅是地方政府还有中央,由此间接地加大了征收的威慑力。所以如果受益不单单是由地方政府一手掌控,中央政府也参与其中,那么地方政府就不能把这一税种当作调节收入的“橡皮筋”。

2.2降低税收过程的难度

现行土地增值税改革有一个重点,就是要降低税收制度的弹性。所谓的税收制度弹性是指税收制度在征收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导致一些人利用这种不足来逃避征税。但是现在作为征税的法律依据,目的是调整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的法律关系的物权法当前尚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涉及明确产权、估计价值等技术难题。土地增值税清算实际的操作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昂使其成为一个征税难点。土地增值税清算必然要审核大时间跨度的收入、成本与费用的实际情况,这些加大了土地增值税征收的行政成本、服从成本,增加了执法的风险,致使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双方都望而却步。土地增值税章程和细则规定,对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销售时预征土地增值税,项目结束时进行清算,多退少补的制度。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过程实施起来却无比困难,因为土地增值税采用的是四级累进税制,是对销售的增值额进行征税。换句话说,就是要在销售所得中扣除包括各项借贷成本、土地使用权成本、营业税和物业发展开支相关各项的支出。如果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房地产企业必须提供相关地产开发各类项目的清算说明,说明内容涵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立项、具体用地项目、开发内容、融资方向、销售明细、关系方交易内容、税款缴纳等基本情况及主管税务机关需要了解的其他相关情况,以及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的原始凭证、银行贷款利息结算通知单、项目工程合同结算单等。这些资料无形中给清算添加了巨大的难度。而在土地增值税预征的环节中有时地方政府会以很低的征税比例来征收,造成了土地增值税征税额不够的情况。如果降低征收过程的难度,就不必要求企业提供那么多的数据,而且降低了企业和税务部门计算纳税金额的难度。

2.3适当降低征收比率

现行的土地增值税由于征收比率过高导致征收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所以应适当降低税率。按照一些相关人士的估计,假如真的按照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话,正常的中小型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税费差不多占其房地产项目成本的3%~5%。这些税额最后的负担人还是普通的大众购房者,这就失去了土地增值税存在的意义。在降低征税金额方面日本是一个很成功的先例。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中央银行拓宽了相关金融政策的宽度,鼓励资金尽量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导致房屋的价格飞升。美元汇率降低后,大量来自各国的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加倍刺激了房价的上涨,导致日本出现房地产泡沫,而日本的房屋价格之所以能从1992年开始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减少了土地增值税的税费金额,在这件事上中国不妨效仿日本,改变房地产价格的现状。近年来人民币陷入贬值风暴之中,美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在进入股票市场之后下一个目标应该就是利润奇高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再不抑制房价的增长,那么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会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

3结束语

篇2

一、增值税纳税人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增值税扣税凭证、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行为(以下简称增值税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或审判机关刑事处罚的,其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应税劳务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应税服务(以下统称货物劳务服务)执行以下政策:

(一)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优惠政策的纳税人,自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决定或审判机关判决或裁定生效的次月起36个月内,暂停其享受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纳税人自恢复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之月起36个月内再次发生增值税违法行为的,自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决定或审判机关判决或裁定生效的次月起停止其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优惠政策。

(二)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发生增值税违法行为对应的出口货物劳务服务,视同内销,按规定征收增值税(骗取出口退税的按查处骗税的规定处理)。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在本通知生效后发生2次增值税违法行为的,自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决定或审判机关判决或裁定生效之日的次日起,其出口的所有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服务,一律改为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纳税人如果已被停止出口退税权的,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起始时间为停止出口退税权期满后的次日。

(三)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货物的纳税人发生增值税违法行为的,自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决定生效的次月起,按50%的比例抵扣农产品进项税额;违法情形严重的,不得抵扣农产品进项税额。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四)本通知所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增值税扣税凭证,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增值税扣税凭证行为之一的,但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增值税扣税凭证的除外。

二、出口企业购进货物的供货纳税人有属于办理税务登记2年内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或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年内注销税务登记,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自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书面通知之日起,在24个月内出口的适用增值税退(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服务,改为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

(一)外贸企业使用上述供货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在连续12个月内达到200万元以上(含本数,下同)的,或使用上述供货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连续12个月内申报退税额占该期间全部申报退税额30%以上的;

(二)生产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申报出口退税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从上述供货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额达到200万元以上或占该期间全部进项税额30%以上的;

(三)外贸企业连续12个月内使用3户以上上述供货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退税,且占该期间全部供货纳税人户数20%以上的;

(四)生产企业连续12个月内有3户以上上述供货纳税人,且占该期间全部供货纳税人户数20%以上的。

本条所称“连续12个月内”,外贸企业自使用上述供货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退税的当月开始计算,生产企业自从上述供货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当月开始计算。

本通知生效前已出口的上述供货纳税人的货物,出口企业可联系供货纳税人,由供货纳税人举证其销售的货物真实、纳税正常的证明材料,经供货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盖章认可,并在2014年7月底前按国家税务总局的函调管理办法回函后,税务机关可按规定办理退(免)税,在此之前,没有提供举证材料或举证材料没有被供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盖章认可并回函的,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

三、自本通知生效后,有增值税违法行为的企业或税务机关重点监管企业,出口或销售给出口企业出口的货物劳务服务,在出口环节退(免)税或销售环节征税时,除按现行规定管理外,还应实行增值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管理,增值税税率为17%和13%的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的预缴率分别按6%和4%执行。有增值税违法行为的企业或税务机关重点监管企业的名单,由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告。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四、执行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政策的纳税人,如果变更《税务登记证》纳税人名称或法定代表人担任新成立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应继续执行完本通知对应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规定;执行本通知第一条政策的纳税人,如果注销税务登记,在原地址有经营原业务的新纳税人,除法定代表人为非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外,主管税务机关应在12个月内,对其购进、销售、资金往来、纳税等情况进行重点监管。

被停止出口退税权的纳税人在停止出口退税权期间,如果变更《税务登记证》纳税人名称或法定代表人担任新成立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在被停止出口退税权的纳税人停止出口退税权期间出口的货物劳务服务,实行增值税征税政策。

五、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的适用增值税退(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服务,如果货物劳务服务的国内收购价格或出口价格明显偏高且无正当理由的,该出口货物劳务服务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主管税务机关按照下列方法确定货物劳务服务价格是否偏高:

(一)按照该企业最近时期购进或出口同类货物劳务服务的平均价格确定。

(二)按照其他企业最近时期购进或出口同类货物劳务服务的平均价格确定。

(三)按照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确定并公布。

六、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其出口适用增值税退(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服务,一律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

(一)法定代表人不知道本人是法定代表人的;

(二)法定代表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七、增值税纳税人发生增值税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或审判机关刑事处罚后,行政机关或审判机关对上述处罚决定有调整的,按调整后的决定适用政策,调整前已实行的政策可按调整后的适用政策执行。

篇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突出作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以增值税转型和出口退税为例来阐述税收政策调整的经济效应,并依此为基础,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税收政策调整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危机;税收政策调整;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6102

1 金融危机下税收政策背景分析

2007年,在总体形势仍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剧,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则相继暴露。所以在200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治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但随着金融危机全球性的不断蔓延,国外消费需求减少,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1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2%。作为“出口拉动型”经济,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突变,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大幅调整宏观政策,提出“四万亿”一揽子计划,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央行在百日内五次降息等等。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政府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幅度提高商品出口退税力度,连续出台大量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大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面。具体的税收政策调整是以2008年4月24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调整为1‰为起点,先后主要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证券交易印花税单边征收、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免征存款利息税。2009年1月1日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和实施新成品油消费税政策、修订增值税条例并配套修订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大范围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实施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等等。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释放出了“拉内需、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2 税收政策调整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自动稳定功能和相机抉择所产生的效应。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 。而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政策依据不同经济情况和调节措施特点,机动地选择不同的税收措施。所以,税收政策调整是一种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以增值税转型和出口退税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下面将以此为起点,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阐述税收政策调整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2.1 增值税转型产生的经济效应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价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依据实行增值税的各个国家允许抵扣已纳税款的抵扣项目范围大小,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进行增值税转型。所谓增值税转型,是指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类型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准许一次性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所负税款。其经济效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1 总量效应

增值税转型,作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调整国民经济的相机抉择税收政策。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先从总量上入手,通过图1的关系来加以阐述:

从①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企业可以抵扣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所负税款,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利润,并且降低了投资成本,特别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促进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从而总体上使得社会总投资增加。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投资作为生产要素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的增加,使得社会资本存量上升,资本存量的上升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②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企业对其设备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技术进步。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促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增值税转型,诱导技术进步,从而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③是因为在短期来看,增值税转型,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④是因为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功能,随着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收入的税收也会同步增加。

总之,增值税转型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财政收入下降,政府赤字增加,经济增长不够显著。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经济总量将显著增长,财政收入会同步增加。

2.1.2 结构效应

首先,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下,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致使企业既要承担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又要过多缴纳税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增值税转型之后,企业可以抵扣固定资产投资所含税额,减少了税收负担,也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采用新设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产业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其次,增值税转型使得社会投资更多投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所需劳动力可能会减少,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大。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投资、外贸出口的扩大以及技术进步,生产规模也会扩大,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会增多。

2.2 出口退税产生的效应

出口退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有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2.1 总量效应

为了应对我国外贸出口急速下滑态势,政府大幅度提高了产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那么这种出口退税政策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先从总量入手,通过图1的关系来加以阐述:

国家决定增加财政支出,来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直接的效应是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出口成本,企业可以在定价上获得更多的空间,以相对的价格优势,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此来刺激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由于国外净需求量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以“贸易乘数”倍数增加,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又使得财政收入同步增加,这样又可以促使政府有更多财力来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形成良性循环。

2.2.2 结构效应

由于对不同出口产品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所以出口退税,会对这些出口产品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国家对扶持产业给予高的退税率,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而对那些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出口产品给予低的退税率。这样,就可以利用出口退税率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资本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差异,出口退税,实质上更多趋向于产业结构层次高的区域,而层次低的区域得到实惠较少,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背离了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3 税收政策调整的意义分析

3.1 加快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速度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增值税转型、大幅度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通过其税收政策调整的经济总量效应发挥作用,与扩大政府支出、鼓励消费一并,成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对当前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积极贡献,加快我国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速度。

3.2 完善税制,提供公平的税收环境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大幅度税收政策调整,加快了完善我国税制的步伐,着力创建公平的税收环境。特别是增值税的转型,避免了重复征税,同时也完善了各个环节抵扣链条的完整性,使企业获得了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另外,由于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一定的财政收入,对当前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加强税收征管将是今后税收政策调整的一个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社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税收政策调整,通过其经济的结构效应,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且有利于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为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魏巍贤.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1997,(5).

[3]汤贡亮,李成威.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02,(12).

[4]计金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分析[J].会计师,2008,(12).

篇4

关键词 营改增 融资租赁 上海自贸区 税收改革

作者简介:戚曾洋,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法。

自2013年8月1日起,融资租赁业被纳入营改增范围以来,上海繁荣的融资租赁业却日渐萧条,遭遇了发展过程中的寒冬。目前,我国租赁业的市场渗透率①较低,尚处于发展初期,尤其需要国家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在营改增背景下,应逐步完善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以促进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稳健发展。

一、营改增背景下我国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

(一)增值税适用17%的税率

营改增之前,上海融资租赁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3]37号文,下称“37号文”),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改征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为17%。

(二)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营改增之后,国家制定了即征即退的过渡性税收政策。37号文的附件三第二条规定,有资质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的融资租赁服务,若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了3%,则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三)自贸区飞机租赁业享受特殊地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营改增背景下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适用税率较高

(二)抵扣环节设置不合理造成重复征税

营改增之后,在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企业在向租赁公司转让有形动产时,不征收增值税,所以承租方企业无法向租赁公司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在计算这项业务的销项税额时,租赁公司因为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抵扣进项税。从而导致公司在购置有形动产和售后回租业务过程中两次缴纳17%的增值税,造成增值税重复征税。由于抵扣环节设置不合理,造成融资租赁公司在售后回租业务中出现重复征税,增加了融资租赁业的税负。

(三)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营改增后,国家税务总局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1]111号文),规定有资质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的融资租赁服务,若其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超过了3%,则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然而即征即退需要经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并且需要企业提供相关实际税负的明确凭证,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融资租赁企业来说,这一过渡性政策难以落实,不利于减轻企业税负。

(四)飞机租赁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有待细化

根据75号文,对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子公司,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25吨以上(空载重量)并以融资租赁的方式租给国内航空公司的飞机,按照规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该文只规定了飞机租赁业按照规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这一政策还有待于细化,这样自贸区飞机租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增值税的优惠。

三、国外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一)加速折旧制度

日本和美国都针对融资租赁中的有形动产计提折旧规定了加速折旧制度,以扶持融资租赁业发展。美国的《55-045号税务裁决》明确界定了“真实租赁”②,其中规定凡是符合真实租赁条件的出租人都可根据税法的规定享受设备投资加速折旧等优惠,并且在联邦所得税的核算中,租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日本税法规定,可以提前完成法定折旧,企业可延期纳税,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这样设备的更新损失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减少,确保了融资租赁企业资金充足。③

篇5

关键词:营改增;国有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执行的纳税制度一直是增值税。增值税对于企业来说会出现重复征税的现象,这给企业运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营业税同样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被压缩,影响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营改增的实施使得过去的营业税被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对国有企业的征税过程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征税。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国有企业的总体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改增”的意义

1.实现了进项税的有效抵扣

营改增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进项税得到了有效的抵扣。按照营改增的相关规定,企业在采购生产所需的设备或原材料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提供有效的购买发票或者购买凭证,就能够抵扣增值税。通过这样的抵扣就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税负得到降低。而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由于生a会经常购置设备和原材料等必需品,因此,营改增的税收抵扣政策将使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而国有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2.有效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采购多种原材料及设备,这些都属于企业生产成本的范畴。按照过去的营业税来看,企业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缴纳所有的税款。但是随着营改增的实施,国有企业能够通过提供其有效的购买发票或清单进行进项税的抵扣,这样就会避免国有企业的重复增税问题,使得企业的税负大大减轻。相对于营业税的征税模式,新的营改增税收政策能够确保对企业从源头上征税,因此就能够有效避免对于企业的多次征税。尤其是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原材料购置情况,增值税的税收模式将使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幅减轻,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二、营改增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1.“营改增”对于国企物流业务方面的影响

在实施增值税的税收组恒侧改革之前,国有企业按照税收政策的相关要求需要交纳营业税。营业税是对企业的整体营业额进行税款征收的,相对于增值税的税率而言,营业税的税率偏低。随着应该在的实施,国有企业也需按照相关的税率来交纳税款。事实上,增值税的税率的确有所上升,但是,增值税与营业税不同,其可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项税的减免,这样就使得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减轻。而且,增值税仅就国有企业的增值收益部分进行征税,征税模式科学合理,而营业税是就企业的整体营业额来征税,征税模式较为笼统,缺乏细致的划分,给企业生产造成了沉重负担。

2.“营改增”对于国企管理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形成了影响。在过去的营业税模式下,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企业是不能够进行进项税抵扣的,这就使得服务型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成本提高,影响其整体收益。但是,在实施营改增的政策之后,服务型国有企业能够通过出具相关的采购发票进行进项税的减免,使国有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得以减轻。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务能够通过这种新的税收模式提前进行财务核算,即利用国有企业的整体收支差额和增值税的税率就能够计算出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款。因此,国有企业在成本管理及税收计算方面会因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税收政策,为企业减免税负而努力。

3.“营改增”对于国企税收的整体影响

国家推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是出于对市场环境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综合考虑。采用新的增值税政策能够使我国国有企业的税负负担有限减轻。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对企业的税收政策持续加压,使企业的税收负担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位状态下而不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再加上市场环境当中形成的激烈竞争,会使得部分国有企业的运作负担加剧,不仅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其投资和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面对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以及我国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营改增政策的推行相当于一剂强心剂,使很多国有企业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中看到政策带来的希望,坚定企业的发展信心,使企业能够减轻税负,轻装上阵。利用其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企业规模,同时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革创新,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出路。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做贡献。

三、对于“营改增”税收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营改增的税收模式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避免了重复收税,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且在推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这种税收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使得拥有服务性质的国有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因此,对于我国服务也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营改增的税收政策推行当中,相关的管理部门会大力推动营改增的实施,因此,国有企业要紧跟形式,尽快适应新的税收政策,积极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要按照营改增的税收方案进行调整,以符合增值税征收的相关条件。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采购相应的设备及原材料等生产必需品,且在采购之后要保存好相关的发票等采购凭证,方便在抵扣进项税的过程中进行核对。国有企业要有效利用营改增带来的发展优势,使企业在新的管理框架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营改增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积极影响。企业能够通过营改增的税收政策实现税收减免,避免重复征税,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得以减轻。因此,国有企业要有效利用这一新的税收政策所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模式,使国有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税收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86

[中图分类号]F810.4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 200万。根据规划,生态经济区将按照“三年打基础(2013-2015年),八年新跨(2013-2020年)的战略步骤,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洞庭”,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2020年达1.7万亿元。为更好的实现规划目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

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税收政策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可以说就是洞庭湖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经济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强动力,在同样的一个经济区域,不同的产业往往对应不同的税收政策,也决定了税源结构,可以说产业结构直接决定着税收结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企业、产业如何选择适应生态经济区规划发展的税收政策、提请政府制定有利产业结构优化并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是值得研究的。

2 税收政策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现状分析

2.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

按照“库兹涅茨法则”,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还处在“二、三、一”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结构比均高于同期湖南省的第一、第二产业结构比,第三产业结构比则大大低于湖南省第三产业同期结构比,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也还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离“库兹涅茨法则”中“三、二、一”的后工业化时期还有较大的距离。

2.2 现行税收政策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税种结构来看,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流转税(包括国内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按税收征收机关来划分,主要分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地税局)和国家税务机关(国税局)来征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国税收入总额从2009年起至2013年很明显的高于同期的地税收入总额。

2.2.1 税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有限

第一产业为一般为初级农产品可免交增值税,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产品一般要交增值税,第三产业服务业居多,以交营业税为主,所以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洞庭湖生态区的四个地级市里,因岳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因此,岳阳市的国税收入也是最高的。税制结构中税收的功能虽然增强,但会影响到以下几方面面:第一,不利于新建企业和新产品的开发。在企业发展最困难的前期阶段,企业微盈利甚至亏损,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不了企业多少税额负担,投入的资金还得负担相应的增值税等流转税。第二,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前在企业所得税中有较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免税优惠,但在增值税中却只存在对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流转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优惠。第三,不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盛产农林牧渔产品,其产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最低,税收政策中对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同时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有相应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税收优惠。

2.2.2 第三产业的税负偏重,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中第三产业是排在第二产业之后的,究其原因,税收负担偏重应该算是其中之一。2013年8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原缴纳营业税的运输服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以改成征收增值税,现代物流业目前征收的是6%的增值税,可抵扣其购入车辆的增值税进项税。虽然享受了优惠,但因大型物流业需使用大型仓库、大面积的场地,所以还需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所得税等。

2.2.3 个人税额负担较重降低了生态经济区市场内需

其实流转税税额的实际负担者,应该是市场的消费者。市场上的个人消费者承担了大量的税额,影响了市场的购买力。一些原来属于高档消费的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如高级护肤品、化妆品等),影响了这类商品的消费。而消费税中将一些生产资料列为课征对象,实质也是增加个人负担。消费者的税额负担过重不利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到市场的购买力也就影响到了相应产业的结构调整。

2.2.4 税收政策中缺乏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专门的税种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市一区在近一两年开始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中偶有报告对污水的处理情况,但是未在统计公告中公布财政收入中的污染处理费的收入和使用情况。消费税、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税率过低,税档差距过小,征收范围狭窄,对环境的保护调控力度不够。考虑到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因此益阳及常德市政府目前只得对污染严重的100多家小企业勒令关闭。

3 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是立足湖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两型”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与生态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优化目标提出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建议如下。

3.1 争做国家税制优化的实验区、建立生态税收体系

在保证国家税制严肃性的条件下,争取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进行生态税收体系试点。生态税从治理环境污染的本质出发,通过目前零散的税费进行整合归并,将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有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企业高新技术生产的环保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以及原来征收的排污费进行合并,保留有用税种,取消无关税种。生态税的构建能够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税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污染行为征税,迫使纳税个体减少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的产业规模,增加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规模,间接地推进有关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压缩了第二产业的规模,扩大了第二产业的规模,在宏观上调节经济产业结构,重新优化资源配置,重新分配经济结构,重新配置资源。

3.2 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建议增值税彻底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争取国家出台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农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完善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的增值税制度,提高收购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比例,真正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争取消费型增值税在保持17%的税率,将无形资产研发费用或购买费用列入进项税扣除甚至重复扣除,以减轻高科技产业流转环节的实际税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应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建筑安装、通讯、金融、饮食业等纳入征税范围,解决重复征税、增值税链条中断的问题和营业税在征管上的交叉与矛盾,减少因征管错位引起的税收漏洞,最终实行全面的消费型增值税。

3.3 提议其他税种的改革,扩大投资并促使产业结构优化

对于个人所得税,可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重新设计课征模式,合理确定征收范围及其扣除范围和标准,生态经济区可以鼓励民间投资项目特别是环保项目,民间投资企业用税后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允许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缴所得税,从而减少投资成本。对于消费税,对明显与生态经济区的产业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相矛盾,又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税目应予废除,包括酒精、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摩托车等消费税税目。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并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一些新生的奢侈品、数字产品和不利于环保的消费品,没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已纳入的应适当提高其税率,以正确引导投资。

3.4 利用地方税收政策的自主性,培植特色产业并合理布局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跨湖南与湖北两省,省级政府都可以发挥地方税收管理的自主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可以在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等上给与返还,如对生态经济区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营业税的适量返还,对于乡村休闲旅游的饮食收入可以免营业税。同时对特色产业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进行合理布局,避免进行重复建设。同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鼓励类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生态经济区内,以便改善区内产业结构,提高其发展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任高飞,陈瑶瑶.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5).

篇7

[关键词] 循环经济再利用税收优惠

一、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旨在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和家庭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物资的再利用。这些废旧物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再利用的。而如果这些废旧物资被白白的扔掉,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促进废旧物资的再回收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鼓励和引导行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资源再利用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这些企业对资源再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回收再利用领域中来。

二、现行税收政策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物资再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对利用工业“三废”生产的产品享受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税待遇。虽然物资再利用企业从物资回收公司购买的物资可以扣除10%的进项税额,但是,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收购的废旧物资除了从物资回收公司购入外,还有相当多的物资是从个人、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个体收破烂的人手中购买的,由于无法取得发票,因此无法享受抵扣10%的进项税额税收优惠,税收负担加重。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另外成立物资回收公司,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或者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勾结,由物资回收公司虚开发票以达到抵扣的目的。这样不仅造成税款流失,而且加大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

所得税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规定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由于许多废旧物资再利用的企业在经营前期一般都处于亏损期,有的亏损期较长,因此对这类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年基本上不会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这项优惠政策显然无法有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再利用行业中来。例如象废水回收再利用企业,由于其需要铺设中水管道,费用巨大,在经营前期肯定会处于亏损阶段,在这个阶段免征企业所得税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这两个税种,而在其他税种方面没有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没有任何减免。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在其他方面的税收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例如像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单位,一般都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使用税等税收负担自然比较重。

2.税收优惠手段单一。现行优惠政策主要是采取减免税的直接优惠手段,而允许加速折旧、扩大扣除项目等间接的税收优惠手段很少运用。一般情况下,直接优惠手段对纳税人争取或骗取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大,而间接优惠对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激励作用大。因此,在选择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时,主要应当运用间接优惠,尽可能少用直接优惠。

3.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公平。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增值税的仅限于工业“三废”和资源开发伴生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而对其他废旧物资的再利用,例如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轮胎、旧电池、废玻璃、旧家电回收利用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行业则不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另外,目前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采取同等税收待遇。但实际上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所包括的项目中,许多资源在综合利用过程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技术要求、难易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利用废轮胎等废橡胶生产的胶粉、再生胶、利用废电池提取的有色(稀贵)金属和生产的产品等再利用就存在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回收费用高的特点。而废纸和废旧钢材的再利用则相对容易,技术要求也不高。这种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限制了资源的再利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政策。一是扩大增值税优惠的范围,除利用工业三废以外,将再利用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的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免征增值税或者采取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作为辅助材料的产品减征增值税;二是对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机械和设备实行增值税转型,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三是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物资再利用的设备和机器,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2.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是将物资再利用企业的所得税的减免待遇调整为从获利年度起开始享受;二是延长优惠期限,建议从获利年度开始享受3年~5年减免税待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些行业中来。

3.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允许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提高这些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这些企业开发的和购买的无形资产缩短摊消期限。

4.在其他税种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优惠。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给予一定的减免待遇。

篇8

[关键词]生产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50-02

作者简介:孙浩敏(1988-),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周正(1975-),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YJSCX2011—182HSD)。

一、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生产的定义与分类没有统一的界定,但认识已经逐渐趋于统一。本文从生产业的内涵作出如下界定:生产业为商品生产和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能够满足制造业、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对服务的中间需求。

金融保险、信息传输服务和软件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工业设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业的主体。我国国家统计局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和科研六个行业。本文根据行业划分的标准,从分析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系数入手,将生产业分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五大类。由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主要是以居民住宅为主,消费群体以个人消费者为主,用于最终消费,所以不将房地产服务业归入生产业。

二、我国生产业的税收负担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生产业发展迅猛,税收收入增长率为17.29%,产业税负达22.72%。从各行业来看,各行业税负也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我国生产业的总收入达22692.44亿元,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税收增长幅度相对较大,税收负担相对较重。由此可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采取税收激励政策来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生产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生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营业税范围偏窄。生产业中除了批发零售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征增值税外,绝大多数的生产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征收的是营业税。增值税范围过窄导致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例如:现行税制中的交通运输业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增值税纳税人购买运输服务产品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凭票抵扣进项税额的制度下,导致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

2.营业税税制设计陈旧且行业间税负不均。一是营业税税制设计陈旧,不能满足生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营业税的税目是按照行业、类别的不同设置的,一共九个科目。随着生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形态(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人力资源等),现有法规对一些新兴业态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原有的营业税税目已经不能适应生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行业营业税的税负过重,没有突出鼓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保险业是生产业的核心,应是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但是我国金融保险业按5%的税率全额征收,相比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3%,税负较重。2008年我国金融保险业的税收为1376.68亿元,2009年金融保险业的税收达1457.82亿元,比2008年增长5.89%,2009年金融保险业的税负远远超过交通运输业(637.91亿元)、邮电通信业(260.37亿元)与租赁业(252.74亿元)。

3.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偏重直接优惠且导向不明显。税收优惠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以税率式和税基式的优惠方式为主,间接优惠以税基式优惠为主。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一共12条,采取的优惠方式主要是免税、减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

4.个人所得税制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鼓励。人力资本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缺乏对相关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政策。税收政策在人才教育投资上没有实行税前扣除制度,缺乏对生产业高级人才的高收入的优惠政策。

四、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1.扩大增值税范围。2011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对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业和包括研发及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咨询服务等部分生产业率先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国内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全新举措。因此,借鉴欧洲、拉丁美洲及亚洲大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增值税范围的改革,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生产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使其生产业产出中所含流转税款能够在其他产业购入时抵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和税制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税收征管水平的有限性以及增值税收入分成体制较为简单,对生产业全面征收增值税是不可行的,我国的增值税扩围只能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首先,交通运输业属于生产过程的延伸、最为贴近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应将其先纳入增值税征收体系;其次,在征收管理水平提高和税制完善的基础上,考虑对邮电通信业征收增值税;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金融保险业等全部生产业开征增值税。

2.实施营业税改革。调整税目,对部分行业设置专门税目,满足生产业的发展需要。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同时涉及不同应税税目的综合性或一体化经营的行业,为避免对这些综合业重复征税,有必要针对这些服务行业设置专门税目。例如,现代物流业包括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不同应税科目,考虑到物流业一体化的特点,对现代物流业设置“物流业”专门税目,按3%的税率征收,不仅有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的运营,而且能够避免营业税的重复征税,促进生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降低营业税率,减轻税收负担,把激励生产业的发展作为营业税改征的重要目标。金融保险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金融保险业税负过重的问题,将其税率由5%调整到3%,以避免过高的税负和行业间税负差距过大,实现公平税负。对生产业税率的调整遵循税收政策与行业政策相结合的思路,逐渐拉开生产业与消费业税率间的差异,创造公平的营业税政策环境来鼓励发展生产业。

调整征税方式,对于服务外包实行差额征税。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将支付给承包方的营业额从计税依据中扣除,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的合理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转变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由直接转向以间接为主,对生产业实行税收直接减免的同时,还应完善延期纳税、加速折旧、税额抵免、成本费用列支等间接优惠政策。

缩小企业所得税区域性差距的税收优惠,建立支持生产业发展的全国性优惠政策体系。东西部地区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建立支持生产业发展的全国性优惠政策体系,有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科学的税收优惠分析评价制度是税收管理的关键,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能够解决目前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所存在的缺乏管理和监督的问题,能科学、规范和高效地对税收优惠进行管理和评价。

4.加大人力资本的税收支持力度。一是人才教育投资实行税前扣除制度。将生产业员工的正规教育支出和在职培训支出列入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在允许其100%扣除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加成扣除,加大教育投资,调动个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对个人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置最高捐赠限额限制,允许税前扣除;提高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费标准,使得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二是高科技人才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发展生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

[参考文献]

[1]吕敏.我国生产业优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0(9):53-56.

[2]刘建民,王鑫.我国生产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54(29):87-89.

篇9

另外,对内资企业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等,而对外资企业给予免征优惠,以及在流转税和其他一些税种上存在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均不符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都必须加以调整。

2、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征税范围狭窄,抵扣税额少,实际税率高,企业税负重,还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外资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只是在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征收,并且不准抵扣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购置固定资产形成的进项税额,因而造成企业实际税负过重,也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型”增值税实际上就是对投资征税,是制约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一种税。因而目前世界上100多个设置增值税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将购置固定资产形成的进项税额,抵减销项税额,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无论从适应入世要求还是从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必须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否则,也不利于吸引外资在华直接投资。

3、现行消费税制度规定的税目、税率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促进消费和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例如,小汽车消费,由于征收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消费。再比如规定对化妆品、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征消费税,对现在已成为大众化消费的消费品征税,显然已脱离了社会消费水平的现实,必须加以调整。

4、出口退税政策不完善,退税不彻底,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特别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另外一方面,中国现行的某些出口退税政策,按WTO规则,可能被列入“被禁止的补贴”,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再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100%退税”、“钢材‘以产顶进’,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等。这些税收政策均不符合WTO有关原则,也必须进行清理和调整。

5、涉外税收政策表面上全国统一,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从各自地区利益出发,变相出台一些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致使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混乱,人为增加新的一层非公平竞争和“暗箱”操作,不利于正确引导外商对投资方向、投资地区和投资项目的选择,往往还容易造成外商投资心理扭曲,破坏了外商投资环境,也不符合WTO公平竞争原则和透明度原则。这也要求政府必须统一涉外税收政策,增加税收政策的透明度。

6、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很不完善,费用扣除标准是8年前定的,一直未予调整,只有少数大城市做了调整,又形成了新的分配不公。现行税制造成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重,而高收入者税负轻;工薪阶层税负重,个体经营户税负轻。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员的费用扣除标准差别很大,造成中国公民税负重。因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必须调整。

二、中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趋势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必须按照WTO规定的各项原则进行改革和调整。中国政府确立的当前税制改革的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优化税制,扩大税基,合理分权”。将1994年确立的“简化税制”改为“优化税制”,增加了“扩大税基”内容,其余三点原则,在字面上保持不变,但已赋予新的内涵。根据前文分析,中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将相应地作出以下改革和调整: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同时,从原则上说,对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统一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其他流转税。但是,这里必须明确的两点是:第一,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必须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达到外商认为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其在本国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投资回报率,且具有预期相对稳定,甚至不断提高的投资回报率。否则,外商就不愿再在中国投资。第二,根据WTO关于国民待遇的原则,外资企业应享有不低于内资企业享有的待遇,但对外资企业享有的优于内资企业的“起国民待遇”,WTO并没有作出限制,即WTO规则在国民待遇的总体原则上并未排斥优惠条件。因此,调整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非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点,可在中国政府目前仍继续执行的西部大开发,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中找到根据。从税收政策调整思路上看,今后税收优惠导向,将更多地放在产业政策上,即以产业发展政策作为设计税制优惠政策的依据。因而,认为中国将取消或降低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2、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同时,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当然,考虑到增值税制度改革对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一改革就只能是渐进的,可先在税收负担较重,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这样有利于吸引外商对这类产业的直接投资。待条件具备后再全面推开。当前中国政府谨慎改革增值税制度的原因,主要考虑这项改革会带来增值税收入的减少,影响财政收入。

3、消费税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消费税的征税项目。对已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化妆品、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或降低税率,或取消消费税。对小汽车,应取消消费税。另外,选择增加新的征税项目,如对高级裘毛皮革制品、含磷洗涤剂、高尔夫球、游艇等征收消费税,以调节高收入者的消费和有利于环境保护。

4、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实行彻底的退税办法,将以前实行的“先征后退”,按分配指标退税,改为“免抵退税”。中国政府已从2002年1月1日起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资企业出口的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即将大部分税款直接免掉,最后免抵不够的再给予退税。这样就少占用企业的资金,直接把出口退税的利益给予生产企业。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完善农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减轻入世后中国农业所受到的冲击。

5、从形式到实质上统一涉外税收政策,强化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为外商提供一个政策透明,信息充分,诚信引资,平等竞争的税收环境。从建设诚信政府的高度,规范各级政府处理涉外税收的行为。

6、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将分类税制改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调整应税、免税项目,即合并性质相同的项目,适当增减免税项目;提高费用扣除项目;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级距,坚持在不提高最高边际税率的前提下,通过简化级距,调整中间税率,适当降低低收入者税负,适度调高中、高收入者税负。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员费用扣除标准的差距。

三、中国税制改革对美国在华投资影响分析

篇10

关键词:小企业;税收政策;建议

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关系着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从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小企业存在着融资不易、税负偏高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小企业发展收到影响,本文从现行税收政策问题方面收入,分析税收政策不利于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

一、小企业发展困境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使得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阻力,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自身发展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形势紧迫、融资渠道窄、企业税负重、经营方式落后等。

1.经济形势趋于紧迫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市场开始变得紧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数据显示近年来外贸出口形势越发不容乐观,尤其是对小企业盈利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国内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节能环保要求的提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问题都对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融资渠道变窄

小企业本身具有资本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等特点,使得起存在着倒闭或者歇业的危机,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以及信贷危机,就会导致小企业无法生存。同时,国内结构性通胀问题的出现,国家银根政策收紧,使得小企业容易收到银行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的控制给小企业巨大的冲击,使其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3.企业税费负担重

根据全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下降了将近20%。虽然我国小企业的整体税负为3.81%,但是小企业增值税已缴税却与企业集团相当。由此可见,相对比较偏重的税负已经增加了小企业的负担,并且使得小企业的投资盈利能力降低,使得很多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的状态。小企业没有形成更多的财力投入,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扩大再生产,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企业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产业层次低

国内小企业自身融资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使得小企业在技术装备和个工艺手段上比较落后,大部分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维持发展,其更多的是属于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企业在科研投入方面不高、对于产品档次重视不足,生产规模也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比较小。粗放式经营模式,导致了产业层次较低,不利于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二、现行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针对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税收种类之中,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和系统的制度,而且大部分的税收政策都是以补充规定或者是通知的方式,多半属于临时性措施,这使得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一般。从最后的效果来看,国家税收政策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

1.税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为了能够推进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税收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相对于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来说,制度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增值税起征点较低。依据现行的增值税标准,企业仅就一般毛利率为15%左右的商业零售来说,毛利在300-750元就达到了起征点。这显然不合理。对于小企业来说,增值税起征点不利于其逐渐的形成初期的积累。而且现行税法针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允许起抵扣进项税额,也不能够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一来,对很多的小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并不合理,根据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企业利息率的扣除是不能够超出一般国有金融机构带壳利率水平的,但是现实中小企业在获得贷款方面要比大企业难得多,通常依靠的是民间融资,由于超出的部分不能够税前扣除,需要在税后列支,这样使得小企业承担了更高的生产成本。第三,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不利于小企业的前期发展。针对小企业创办前期费用比较多的情况,我国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减免,但是现行所得税则取消了对新办企业的减免优惠政策。第四,我国在降低小企业投资风险和鼓励引导就业方面,缺乏比较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2.税收政策优惠率较小

增值税方面,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政策,进项税抵扣范围进一步扩大,鼓励企业更多的用于生产加大投入和设备更新。并且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降低到了3%,这无疑给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将会受到资本积累、市场环境、企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很多企业处于筹建阶段并没有生产销售,就不能够享受到转型的优惠。同时在税制设计上的差异,一般纳税人只对进销项抵扣后的差额缴税,增值额多则多征,无增值额则不征,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不管起增值额多少都需要按照固定比例缴纳增值税,由于抵扣链条缺少,使得小企业中盈利较差的企业税负负担重。企业所得税方面,在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实行了对小企业减负的诸多积极因素,尤其是20%、15%两档优惠税率规定改变了过去以地域标准限制的收税优惠,使得大量的小企业从中受惠。但是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没有对小企业投融资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的引导,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采用国际上对小企业普遍采用再投资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这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发展。第二,5年的过渡期中,依然有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国营大型企业享受到大量优惠情况。民营小企业在税后利润和个人所得税重复课税问题依然存在。第三,税收优惠力度小,而且时间较短。如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抵于3万元的小企业,其所得税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从中可以看出,税收优惠政策只是针对一部分小企业,而且优惠的时间也比较短,仅仅是2010年当年。这不利于小企业的长期发展。第四,在操作性方面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较差,如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作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的费用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然而对于企业所申请的项目是不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难以界定。相关的费用是不是用于研究开发的审核工作也难以进行,因此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难以掌控。

3.小企业税收遵从成本较高

我国目前税制方面情况较为复杂,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环节多。因此,在实际的征管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通常是要采取通知方式进行后续具体的规定,正是这样的规定,导致了税务条文的繁琐,从而影响了对企业税收政策的准确把握,而且企业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用于信息收集确定相应的法规和税收规定的适用范围,从而决定企业最终以何种方式遵从税收。这样导致小企业在税收遵从方面的成本较高,同时小企业存在着逃税避税的问题,税务机关对于小企业存在着“重征管,轻服务”的态度,也导致了小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过高。当前小企业在管理水平上较低,在创业初期为了节约成本往往身兼数职,很少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记账和纳税规则,如果不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而是一味的采取“严征管”的措施,势必将会加重这些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难度。

三、关于小企业税收政策改进建议

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从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就在国家稳定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税收政策制定方面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完善税制,引导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优”的方向发展,激励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建树,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并且要指导好小企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市场功能互补、产业机构合理分布等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1.完善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纳税环境

税收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包括在执法公平、纳税便利、节约成本等方面,需要做到大力加强对小企业税法知识的辅导工作,以便扩大小企业的建账面,简化小企业纳税流程,节约其纳税的时间和成本,积极推进税务工作,服务于小企业的咨询和,尽量境地因为对税法的不了解带来的错误,改进小企业的征收办法,积极扩大查账征收范围,必须要在调查核准正确之后进行,从而维护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适度下方地方各税的减免权,以利于各地小企业享受到减免扶持,促使其发展。

2.完善增值税税制,维护小企业合法权益

完善目前的增值税税制,维护小企业合法权益,需要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办法和征收规定,从而促进小企业发展、健全增值税的运行机制。第一,进一步扩大纳税征收范围比重。凡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小企业,处于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为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只要具备固定场所、畅销环节易于控制、能够完成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的,都可以纳入一般纳税人范围。从事经营年销售额达不到180万标准的,如果会计核算健全,也可以核定为一般纳税人。如果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不健全,也应当积极配合创造条件,提高起会计核算水平。第二,进一步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根据数据显示,现行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依然存在着较高的征收率,对于那些地区无记账能力但是需要按照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的小企业,应该进一步降低起征收率,保证公平税负的进行,从而减轻他们的税负负担。为此可以执行,在工业小规模纳税人方面,征收率降低为4%,而在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方面,可以降低为3%。如此执行,可以有助于缩小增值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方面的健康发展。

3.完善现行所得税税制,减轻小企业负担

第一,降低小企业优惠税率。目前国际上都在执行相继调低所得税税负的趋势,我国也应当紧跟形势,将企业所得税进行调整,可以降低为24%或者25%,而对于小企业中发展困难大、利润比较小的,可以继续进行优惠税率,并且适度调整优惠税率的限额标准。第二,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面对日益进步的科技市场,小企业也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设备,不断的开发新的产品,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对于小企业中比较重视科技设备的,允许起可以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从而最终有助于小企业加快产品设备的更新换代。第三,进一步扩大小企业优惠范围。应当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为主的优惠方式,改为以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政策,而且在优惠形式方面也需要多样化,不能够仅仅依靠单一的直接减免方式,可以选择直接减免、税率降低、放宽费用、折旧加速、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重方式,从而扩大对小企业的优惠范围。

4.加大支持小企业融资和技术创新力度

小企业当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实行金融机构在向小企业的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一定的减免征收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当前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投资和贷款。同时在关于小企业技术落后问题上,国家可以规定有关的机构或者个人在进行专利转让或租赁的时候,对追求新工艺的小企业收入给予减免营业税,从而增加小企业在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进而提升小企业产品在国际竞争力。

5.完善税收制度结构,提升直接税比重

当前国内对小企业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要的税制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小企业感觉到税负不公平,税制不合理导致其出现了功能缺位、调节不利等问题。国内小企业大多数,还是属于劳动型密集企业,更多的支出用在了工资上,但是现行的增值税制不能够抵扣这一部分。从税负转嫁方面来看,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使得市场的定价能力薄弱,向下游进行税负转嫁的能力有限。因此,出现了小企业税负普遍偏重的情况,导致企业给员工涨薪的激励意愿不够强烈。当前,我国税收超常增加,主要部分就是增值税的超常增加。加上国内贫富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社会公平成为了今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调节能力较强的直接税在国内税制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国内市场不断的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国家更需要通过逐步提升直接税的比重,一方面增加直接税可以让小企业实现减负,让大企业承担更多的税负,从而创造相对公平的环境;另一个方面增加直接税比重,相对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可以实现对小企业的扶持,帮助小企业发挥在社会中扩大就业和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小企业既遇到了机遇又遇到了挑战。国家需要在税收政策方面为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和优惠的环境,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李庆云.杨志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年.

[3]刘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凌辉贤.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

[5]周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