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式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去年,娱乐明星赵本山加入长江商学院,其背后的刘老根大舞台等边缘产业,突然之间成为焦点,从前的荒原,竟成财富的绿洲。展现了新兴市场丰富、多元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特点:既是大国经济,亦是新兴经济,产业结构丰富而多层;既有高新产业,亦有传统产业,不断萌生新的产业;灿若繁星的企业,创意无穷的商业模式;既有接近世界一流的企业,亦有管理水平很低的企业;既有庞大的千亿企业,亦有无数草根企业。
近年来,由于无法完成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在技术创先方面乏善可陈,但是,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却如火如荼,俨然成为成为潮流。在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显然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刻洞察中国产业经济的特点之上。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以及低端消费为主体的庞大国内市场,是中国产业经济的两大特点。这个特点使中国企业的存在形态充满无数的可能性质,而这正是中国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根基。
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包含以下7大模式。
新旧产业结合催生的商业模式
奉行此种商业模式的中国企业,大多集中在新式服务行业,其特点是用新的技术与新的运营方式,改变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成一种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模式。最典型的如芒果网,携程网等。
芒果网通过整合航空公司、银行、酒店等资源使自身迥然不同于行业领先者,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和企业价值链的构成,这也就在商业模式上同竞争对手形成了差异性。
另外,已经成为中国连锁酒店标杆的如家,其实也是新兴产业与传统酒店行业的结合,而目前,如家的商业模式被形象地形容为“水泥+鼠标”,足见其特点。
其特点很明显,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互联网(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整合传统产业资源(酒店,银行,航空等)
而这种普遍的模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中国层次众多的行业,为跨层次的行业资源整合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这种模式存在的根基,在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使中国“挟市场以令诸侯”。我们经常说,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低,但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亦是一种巨大的优势。通过集中市场资源,进行“产业倒逼”,逆向或者顺向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最典型的是百丽,其不仅是鞋业巨头,更向经销商转型,从上游产业,延伸到下游产业。纵向打通产业链。是典型的上游向下游的纵向产业链延伸。
而分众收购新浪,携其在传播终端的强大渠道能力,向内容及产品领域延伸。则是向上游产业链的延伸。
而近年崛起的百泰传媒亦是如此。百泰传媒本是酒店终端媒体的巨头,主要从事媒体展示,后来其投资进入媒体,自己做内容,亦是从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的延伸,而这种延伸的根基,就在于其在终端的无与伦比的强大能力。
而在连锁领域,也有一些企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如沃尔玛最近几年,亦开始根据顾客需要,进行部门产品的自我加工,从传统的零售商,向制造商转变,国内的国美,则联合香港的新恒基集团,在沈阳建立了国美工业园,生产手机,电视,电脑等产品,实现向上游产业的延伸。
无论上游向下游,还是下游向上游,这种模式的特点,都根源于某一个企业掌握了庞大的国内市场。
全球化的逐步深化带来的机遇。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能力日益加强,亦提供了很多创新商业模式的条件。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本土化人才在社会资源方面的无可替代性,都使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互换资源的机会与筹码。
近年来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国际资本扶持下,迅速完成飞跃。
蒙牛在完成初期的发展之后,即获得高盛,大摩等的强大资金支持,在国际大财团的支持下,蒙牛从以前的潜力公司,即可进化为现实的行业龙头,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了跨越式发展,而分众,盛大,阿里爸爸等,均通过国际性财团,完成了初步的飞跃。
还有一些企业,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完成了企业飞跃,最典型的是云南白药和秦川机床。
云南白药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尔兰,爱尔兰Alltracel制药公司合作,开发出”白药创可帖“,借助国际医药巨头的力量,改变了白药的功用,完成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其后,云南白药在创可帖市场击败全球头号创可贴巨头强生。实现了“以强制强”的战略目标。
秦川通过并购控制了美国UAI,后者在机床方面的几大全球性优势,其后,秦川掌握了机床方面的全球先进技术,其海外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TCL之于汤姆逊、明基之于西门子、联想之于IBM,其实也是这种模式,不过其努力并未完全成功,但是,通过并购或者联盟国际巨头,获得先进技术模式,这种尝试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说明的是,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整合全球资源,倡导新,某种意义上说,借助全球化的资源与技术,亦为应有之义。
中国市场压力下的运营模式创新
最近几年,轻公司的模式,在中国比较流行,而这种模式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竞争的剧烈,成本压力过大,迫使企业模式的改变。另外,在轻工行业,国外的耐克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亦被国内企业移植和改造。戴尔的直销模式创造的根本,也在于企业成本压力的加大。
最典型的如早年的蒙牛,“先市场后工厂”的模式,这种模式,使蒙牛比一般的企业,少了库存的压力,也少了工厂管理的很多环节,市场反应更灵敏,这种模式,是蒙牛早期崛起的重要因素。鞋业巨头奥康,目前部分业务也仿耐克模式,只保留设计,而分离制造。
前几年比较受到推崇的PPG模式,虽然PPG遭遇资金危机,但是其早几年这种模式受到了热烈追捧。从结构而言,PPG模式的核心在于生产销售与供应链管理。这两者分别来自不同的 “原型”:前者是以直销著称的电脑制造商戴尔;后者则是以“供应链管理”著称的香港利丰集团。由于没有工厂,没有门店,PPG超低销售成本对业界发起颠覆性冲击。而仿照PPG后期的VANCL(凡客诚品),亦是靠这种模式崛起。
源于国内市场剧烈竞争的产业转型
最近几年的流行的所谓“蓝海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其根源即在于国内企业竞争剧烈,利润普遍下滑,大家均已到了边缘,由此逼迫企业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更新产品价值。实际上,这是一种企业的战略转移。最典型的是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
此前,比亚迪一直是中国的电池大王,后来,由于电池行业的天花板,比亚迪于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在当时兴起的“外行造车”热潮中,淹没了无数的知名企业,奥克斯、厦新、美的、波导,乃至当时盛极一时的格林柯尔,均以失败告终,成为洗刷祭坛的鲜血。比亚迪其实是唯一的幸存者, 至2009年,比亚迪已经与奇瑞、吉利三足鼎立,并且获得了股神巴菲特投资其电动车产业,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事实上,相对很多企业失败,比亚迪成功进行产业转移,具备几个独特的根基:其一是在主业方面,建立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使竞争者难以短期突破,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为新产业的成熟赢得了时间,而奥克斯等企业,本身在空调行业生存紧张,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其二是在产业布局上,选择了处于发展初期的,未来潜力巨大的行业,可以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不至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过去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呈爆发式增长,去年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比亚迪选择汽车行业作为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谓明智。
在未来,随着中国局部产业成为世界主流,将为很多企业的专业转型,创造无数的机会。同时,也造就新的商业模式。
根源于激烈的竞争,以及行业发展周期而来的并购式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残酷的竞争,使很多企业利润日益降低,而很多行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亦从培育期过度到成熟期,品牌集中亦成为必然,
同时,境外财团的进入,也使并购方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提供了放大产业的能力。由次,大规模兼并势在必行,出现了一种并购式的发展模式。
在充分竞争行业,这种特点更明显。早年,德隆模式的核心,就是在竞争性行业并购,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德隆主要败于资本运作,在产业方面,却非无可取之处。
最典型的是美的近几年的扩张,美的通过并购荣事达,小天鹅等,在冰箱,洗衣机等领域,完成了产业布局,目前,其冰箱和洗衣机,均进入行业前三名,并购相当成功,同时,美的也通过跨行业并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大家电领域,成功从空调制造商,转型到综合性的制造商。为美的跃升为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二大品牌打下根基。
在未来的一些竞争性领域,大规模并购方兴未艾,跨越式并购,将造就很多行业巨头新的发展机会,亦创新新的商业模式。
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领域
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产业,以及新的能源、基础产业。这两大产业的与传统产业的区别是,得宜于新的产业模式,产业的起步并无明显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区别,从产业肇始,即是全球化的开始,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百度等的崛起,亦为典型案例。
从创立伊始,除了市场在国内以外,这些企业的运营模式及已经与国际接轨,而其资金来源,也多来自国际财团的投资,结合中国市场与国际化运营方式,是这种企业的普遍特点。
而无锡尚德,则是新兴产业里的另外一种新型企业。
太阳能产业是新兴产业,而无锡尚德在进入之初,即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资金来自境外风投,人才来自硅谷,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原料亦主要来自欧美市场。企业治理结构亦非常合理。
篇2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弱势品牌;品牌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日
一、引言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今社会,品牌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品牌竞争也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流手段。行业先入者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早、占有当前市场份额大以及客户资源丰富等优势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而弱势品牌面对市场中的强势品牌,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成为了弱势品牌的首要任务。破坏性创新是一种非连续的技术、产品、方法或商业模式创新,一般通过打破低端市场平衡和需找新兴市场等独特方式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市场现有的竞争规则,破坏强势品牌的竞争优势基础,为弱势品牌实现品牌跨越式发展,冲击和赶超强势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5年,全球著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了“2014年全球最佳100强品牌排行榜”,其中显示美国占了54%的比例,其中前6个品牌都为美国品牌,苹果和谷歌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中国“华为”品牌价值43.13亿美元,位居94位,成为榜中唯一的中国品牌,这也是中国品牌首次闯入百强。华为科技有限公司1987年创立,当时为一家香港公司销售生产用户交换机,那时的华为尚还不能称之为品牌,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华为更多的是维持性创新。华为通过两大架构式的破坏性产品创新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获得成功,一个是分布式基站,一个是SingleRAN,SingleRAN被相关技术专家称作“很性感的技术发明”。华为通过破坏性产品创新从弱势品牌逆袭成为全球最佳100强中的一员,为其他弱势品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文献回顾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藤森(Clayton M.Christensen,1997)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的概念。书中提到维持性创新的概念,即对现有主流商品未做性能上的本质改变,只是对产品性能进行升级。而破坏性创新打破了维持性创新的概念,在企业所提供的技术性能供给超过用户对技术性能需求的条件下,率先进入低端市场或新市场,放弃主流市场,避开主流市场用户重视的绩效属性,通过长期占有低端市场或新市场,从而在低端用户或新用户中形成新的绩效属性,属性组合产品或服务,再逐渐达到破坏或取代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或服务的一类创新。Christensen研究的一个主要观点就在于破坏性创新将会打败维持性创新,最终会成长到主导市场的地步。
许晓明等(2008)认为只要新进企业率先进入了新市场,那么市场中的竞争规则就将会被彻底改写,强势品牌将被迫使实施以破坏性创新为起点的市场新规则。苏启林(2006)认为中国产业成长的关键在于用破坏性创新开发庞大的非消费市场,这将是推动 “中国制造”模式向“中国创造”模式转变的现实新途径。孙启贵等(2006)指出,面对冲击世界汽车行业的新一轮破坏性增长浪潮,充分利用破坏性创新机制并发挥其战略性是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可选之路。杨雪滢、白俊峰(2011)研究了破坏性创新对我国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意义和影响方式,通过深度剖析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破坏性创新对我国自主品牌的影响方式,寻找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破坏性机会。以期利用其后发优势,提高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形成,实现跨越式发展。王朝辉(2005)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破坏性营销的六个步骤,研究了弱势品牌从各个层面分别进行破坏,从而超越市场中的强势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目前,从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我国品牌发展的学者大多从自主品牌出发,研究我国自主轿车品牌,如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等。另一部分学者从手机行业研究我国破坏性创新,主要以小米、山寨手机研究为主。较少的学者从整个弱势品牌角度研究我国破坏性创新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品牌的技术创新和弱势品牌的破坏性创新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弱势品牌通过破坏性创新侵入主流市场、进行低端市场和新市场破坏性,探讨通过破坏性创新方式提升我国弱势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同时为我国弱势品牌实践和应用破坏性创新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三、基于品牌的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当前企业的共识。根据当前众多学者的观点,技术创新按照创新技术强度与创新市场结构变化可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现有品牌发展大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维持性创新来促进品牌发展,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破坏性创新的“非竞争性”、“初始阶段的低端性”以及“颠覆性”等特点,使得主流市场的强势品牌很难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破坏性创新在造成无数强势品牌消亡的同时,也为新进的弱势品牌提供了技术赶超的契机。
(一)维持性创新。克里斯滕森将传统创新模式称为维持性创新,因为这类创新旨在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而不是颠覆其地位,通常由运作良好的行业领导企业开发。维持性创新主要满足主流用户需要,对已有技术的渐进式改进主要按照主导市场中的大多数用户所重视的方面进行,沿着主流市场主要顾客的需求曲线改进已有产品的性能。
我国品牌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家电品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家电技术的维持性创新对国际家电市场进行技术跨越和替代。然而,90年代以后,随着大多数行业技术趋于成熟以及网络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上技术变革不断加速,通过维持性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采用维持性创新进行技术跨越的传统创新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品牌的发展。
(二)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描述了挑战或彻底取代已有技术、创新或设计平台。回顾整个品牌史,这种技术破坏性周而复始地发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已有技术被“新一波”的破坏式技术淘汰的情景。20世纪80年代的磁带后来被MP3所取代,现在苹果的ipod和iTunes又给音乐消费和视频消费带来了新模式。
破坏性创新将带来产品新性能、成本急剧降低、市场结构变化等改变。技术具有破坏性通常表现为通过成本更低的做事方式带给人们变革性改变,当这一技术成为主流,就会改变人们的做事方式。例如,360杀毒软件对一些基本功能免费提供,这对于传统消费杀毒软件是一种破坏。所以,破坏性创新挑战传统的做事方式,在市场上创造新的市场定位。对于维持性技术无法充分解决或迅速解决的问题,破坏性创新引入创新方式以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破坏性技术提供了已有产品的替代选择,并且更灵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鼓励人们大胆尝试截然不同的方法,新方法的成功会对强势品牌的地位产生威胁,威胁的持续增加也会导致市场领导者的更替。破坏是一种持续发挥作用的力量,当新“价值网络”出现时,新的破坏者又会出现,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破坏性技术也将会越来越多。
相比强势品牌,弱势品牌更容易实现破坏性创新。面对破坏性性技术挑战,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强势品牌为了维护其在市场中维持性技术的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通常会选择坚持维持性创新,他们更加侧重对主流市场的分析,更重视开发已有技术的能力,造成强势品牌更容易失去通过破坏性创新获得新的市场份额的机会。而弱势品牌更容易对破坏性创新做出反应,有利于抓住破坏性创新机会,抢占新的市场份额。
四、基于弱势品牌的破坏性创新
根据对众多学者观点的梳理及对文献的总结可以得出破坏性创新从市场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低端市场破坏”、“新市场破坏”和“混合型破坏”。低端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令强势品牌逃避攻击。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诱使强势品牌忽略攻击。
(一)低端市场破坏。低端破坏是指为无需高端市场看重的所有性能的目标消费群体提供破坏式产品。在产品过度满足特定消费者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产品改进速度超过消费者采用新性能的速度,破坏性技术以其提供性能比不上成熟产品性能的产品打入某一特定细分市场。这一细分市场上的消费者不愿意为某些可有可无的产品功能支付高价。一旦破坏者通过服务于原有价值网络中的低端市场在市场上立足,就开始着力提高其利润。这种破坏并非开辟新的市场,但它冲击了原有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通过低成本来吸引原来消费能力低的客户群体。例如,上网本对笔记本电脑的破坏。
强势品牌通常容易忽略利润低或无利可图的细分市场。随着弱势品牌破坏力度加强,强势品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最终弱势品牌通过破坏性技术满足最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需要,赢得主流市场的认可,取代强势品牌。
(二)新市场破坏。新市场破坏是向未曾购买强势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提供破坏性创新产品。当一个新概念能够开发出新技术改进已有技术,使缺少资金或技能的消费者可以拥有产品,或者使顾客更便利地使用产品,这一新概念就有潜力成为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由于新市场破坏一开始争取的是新顾客,在破坏性创新没有赢得主流市场之前,强势品牌将很难察觉到。
新市场破坏是通过发展挖掘新用户的消费能力,构造出新的客户价值曲线,以其不同于主流市场消费群体的新的初始消费者,开拓潜在的全新客户市场。佳能的台式复印机对施乐复印机的破坏就属于新市场破坏。
(三)混合型破坏。在实际生活中,破坏者除了只进行“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外,还很有可能同时进行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这种破坏就属于混合型破坏。混合型破坏是向未曾购买强势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提供性能不及已有产品的产品。这样既有可能是因为是新市场而使强势品牌忽略攻击,同时也因为破坏性创新产品的性能较低而迫使强势品牌逃避攻击。
克里斯滕森认为很多的市场破坏性创新都是混合型破坏性创新,是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兴市场破坏的组合体。例如,传统电视广播媒体面对分众传媒的破坏性冲击案例。分众传媒首创了中国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它最初的定位是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目标锁定于中高收入的商务群体,着重覆盖25~50岁之间的核心消费人群。产品线逐渐扩充到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多个网络渠道。分众媒体以其精准的受众定位,有效的多网络营销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肯定,对传统媒体形成了破坏性冲击。
五、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弱势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破坏性产品创新。破坏性产品创新是性能更佳或价格更低的破坏性产品或服务替代已有的产品或服务。破坏性产品创新对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产品生产者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它树立了新的服务标准、成本以及生产周期,完全改变了主流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破坏性产品创新主要是由多个技术创新整合而成的新产品创新,是由技术可能性与市场选择相互作用下为消费者接受的满意产品。弱势品牌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弱势品牌可以通过扩大新兴市场的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一目标。
(二)破坏性技术创新。某些新技术取代已有技术,使价格更优、性能更能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这种新技术就是破坏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破坏性技术的成功运用要求破坏性技术创新者要具备识别未满足细分市场的能力。
弱势品牌可以通过确定“低端市场是否存在某些客户,他们愿意用较低的价格来购买性能较差但足够好的产品?是否存在某些非消费群体可以成为我们的用户,使得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对于有上述两种可能的市场,我们需要做什么来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等来确定市场定位。一旦确定了目标市场,弱势品牌就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技术取代已有的新技术,以更简单、更低价、更易用等新价值为市场带来全新的选择。
(三)破坏性方法创新。破坏性创新方法优于传统方法,通过提供性能更佳或价格更低,使品牌具有竞争优势。破坏性方法创新是以破坏性技术创新为基础,品牌通过拥有破坏性技术采用新的营销方式,降低经营成本,使竞争对手处于劣势。
(四)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在许多新的或现有的行业领域,以破坏性技术、破坏性产品或破坏性方法为基础,都能催生出一种新的破坏性创新,也就是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来说,商业模式的破坏是指销售什么产品、如何制造、如何分销和提供支持、产品卖给谁或不卖给谁等方面的破坏。依靠这种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弱势品牌可能对强势品牌商业模式形成挑战或超越。
六、结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现有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破坏性创新成为了弱势品牌实现地位赶超强势品牌的重要手段。强势品牌大多坚持维持性创新以保持其在行业中领导地位,而弱势品牌则更容易进行破坏性创新,进而通过破坏性产品创新、破坏性技术创新、破坏性方法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超越强势品牌,使自己成为主流市场的领导者。
主要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C.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1997.
[2]许晓明,宋琳.基于在位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综述及应用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
[3]苏启林.破坏性技术、组织创新与产业成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4]孙启贵,邓欣,徐飞.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6.8.
[5]杨雪滢,白俊峰.破坏性创新与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篇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原量仪在精密量仪精度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了17项部颁行业标准,并且拥有200多名的熟练技术工人,很多员工获得国家、省、市劳模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中原量仪的产品结构包括气动检测、电动检测、轴承检测、汽车摩托车零件检测、压缩机零件检测、精密计量仪器检测、磨加工主动检测,共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主要服务于机械制造、汽车、家电等行业。2015年受制造业整体形势影响,中原量仪的营业额出现下降情况。但是公司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公司的新产品超高精度光栅传感器的销售额逐步上升,而且利润率远高于其他产品。该产品经过德国PTB的检测,制造精度达到0.2nm,相比国际同类产品技术领先、国际首创。
另外,由中原量仪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和三门峡地方政府实施的超精密光栅工程项目,已经通过河南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申报重点工程,项目将帮助公司打造世界一流精密量仪研发、制造、生产、检测集群,与世界顶尖的精密量仪基地并驾齐驱。
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原量仪着力实施“产品+服务”的模式。中原量仪是行业中唯一拥有“国家一级计量单位”认证资质的企业,不仅在单一产品测量上保持着领先的测量技术,而且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测量解决方案。
在销售渠道方面,中原量仪的产品已经进入阿里巴巴和聪慧网等工业品电商平台,电商销售额逐年递增。2013年7月,公司投资50万元设立企业网络平台,成立了网络销售部,并且获得阿里巴巴三门峡产业带的免费运营服务。2014年企业电商成交额达500万元,2015年成交额翻一番,占总销售额的15%左右。另外,公司产品已经进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这对公司既是一个新市场的希望,也是对中原量仪品牌的认可和激励。
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目前公司股东由卢学郎、宋贺臣和时振宇构成,正在引进第二轮投资,吸引对高端装备行业感兴趣的投资机构和合伙人公司筹备新三板挂牌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和技术优势,加速战略合作、并购,迅速占领自身技术能支撑的市场和行业。另外,政府的产业配套扶持资金和贷款,也是企业的资金来源之一。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发展
企业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为煤炭企业的京煤集团公司联系自身发展的实际,审视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深知实现企业效益的普遍提高,必须克服现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存在的科技、经济脱节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因此,企业把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做为首要任务,坚持综合创新理念,积极构建决策、研发、管理、实施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不断提升技术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
1 创新发展理念
既然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意,新意即新的理念,没有新的灵感,就没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创新的灵魂,理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它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指导功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功能键、对企业家管理具有改善功能,是企业可持续发殿的力量源泉。集团公司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增强发展软实力,以文化引领战略落实,提升企业管理品质。近年来集团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远景目标、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形象识别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待创新,企业领导班子视其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要保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关键要靠创新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适应形势、把握战略、不断调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集团公司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其中"方向",指的是走出创新"迷宫"的目标、战略、路径。"方法",指的是破解创新"迷宫"的谋略、战术、武器。方向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京煤集团首先遵循"强大京煤"的发展理念,是首都煤炭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适应首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以集团整体战略来引领指导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构建以主导板块产业升级为核心、以超越竞争为导向的创新管理体系。实施在节能环保、生产工艺、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集聚人才,攻关破题,转化运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煤炭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链和燃料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逐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提升竞争力。城市服务业顺应市场和技术进步趋势,追求品牌服务,注重产品价值,打造电商型现代物流业,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房地产业要实现住宅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和品牌化发展。民爆化工、煤机、立体车库、电力产业要加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实现高端现代化发展。
2 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集团公司在创新管理体系下功夫,一是积极推进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三会一层"活力,加强管理手段探索,建立具有京煤特色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以工业为主但还有城市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两大板块,这使集团公司既是技术管理型企业,也是劳动密集企业,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管控能力,而且必须通过管控方式创新来提高管控能力。近年来,我们在管控方式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尝试,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和制度,解决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问题;通过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和私募债券,压缩短期借款比例,使得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短期偿债能力。实施股权融资,有效调整了权益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创新资金集中管理,利用自有资金和统借统贷的模式,增强融资能力,降低融资费用,加强对整体资金的有效规划,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立经营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实现预决算资源的整合;建立采购中心,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建立以技术为先导和技术管理体系,解决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问题。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主要业务板块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防范和规避管理风险。我们在以下"四项管理"方面创新管控体系。通过完善内控管理手册,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内控管理。根据部门职责,确立系统职能,将工作流程与系统、职能相结合。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标准以及公司标准化文件,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通过逐步完善可量化、可监控、可操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管理标准,延伸考核层次,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平台的对接,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利用现有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借助集团公司网络平台,实现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等流程的信息化,强化信息管理。
3 建立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其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企业而言,其实是血肉与躯干的关系,完全交融而不可分割,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而建立适应京煤集团发展的商业模式对于强大京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京煤集团商业模式创新站在"十二五"战略实施的起点上,探索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犹如搭建起立交桥,为集团各个产业竞相发展开辟了更顺畅、更快捷的通道,商业模式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商业模式与强大京煤理念的关系,商业模式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关系,商业模式与管控模式的关系,商业模式与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根据集团实际,努力创建了"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经营、联动化发展、资本化扩张"的"四化"商业模式体系,打造集团的系统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 战略引领科技创新
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地位,通过理念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企业战略引领下,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技术进步为主题,以实施创新工程为手段,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研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工艺和设备,提升企业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扩大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效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集团公司以年度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做为下属子公司重点考核指标,促进企业加快引进、培养关键人才,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采煤方法和巷道支护体系改革,顺槽巷道支护体系设计,皮带机头硐室设计及施工工艺,开切眼一次成巷,综采工作面回撤工艺改进等成果得到应用。提升煤矿本质安全;爆化工智能机器人已成功应用到雷管装配生产线,自主研发的雷管装填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煤矿许用电子雷管已通过国家安标中心的验收审核;机械制造业着力提高煤机产品自主研发设计能力,重点发展薄煤层综采支架、组合悬移支架和非标产品并形成批量规模生产,单独设置停车设备研究所,成功研发第五代升降横移产品。创新确保了公司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权属下设六个技术分中心,取得有效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2013年和2014年,两年内集团公司有三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无形资产将更加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创新使我们的企业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取得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带动了企业持续的、有活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贸集团;国家中心城市;丝纺集团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引言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出。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和功能选择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要求。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程中,广州市依托其市场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商贸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第一次把广州提升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明确赋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
商贸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对广州市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所谓商贸集团,是指以贸易为主体,集贸易、金融、仓储、运输、信息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跨国公司组织载体,是集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于一身的贸易产业集团。如总部位于广州的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以下简称丝纺集团)是国内最大的丝绸纺织综合商贸集团之一,其主要业务以生产和经营茧、丝、绸、纺织、服装为主业,集贸、工、农、投资、研发为一体,丝纺集团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作为广州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亮丽名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及功能选择
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要明确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与战略方向,国内学者专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张广宁指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首先要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商贸’最能体现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个性、定位、特性。”;广州社科院在《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提出,广州应着力通过建设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构筑形成国际商贸中心和大宗商品的“广州价格”。本文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功能选择要具备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即对一个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和疏导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辐射功能,即对一个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的辐射能力。根据广州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广州应明确其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大力简历国际商贸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南方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各种高端要素的集聚。
三、商贸集团跨越式发展对广州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影响机制
首先,商贸集团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和功能。目前,丝纺集团已形成了单纯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到接单、设计、制样、生产、出口的完整产业链的转变,通过整合省内和广西、湖南、海南、云南等茧丝产业资源,建立了完整、合理的上、下游产业链。
其次,商贸集团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增强广州培育名牌和品牌研发设计的功能,集聚研发创新要素。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丝纺集团积极靠近市场,紧贴终端客户需求,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品牌内涵的创新增值,打造高附加值、层次丰富的现代产品。依靠技术研发、品牌创新和现代工业设计,全力打造集团自主品牌,重点扶持"丝丽“品牌发展,加快品牌资产价值的转化。目前,丝纺集团拥有了“silique”(丝丽)、“庄姿妮” 等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出口名牌、广东省著名商标以及“宝路”、“圣甸奴”、“羊城”、“英佳”等自有知识产权品牌。
再次,商贸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广州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整体提升。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推动企业战略执行、防范运营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内在的必然需求。长期以来,丝纺集团积极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方面推进,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基本完成以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为目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平台,全面实现了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广州应大力推进大型商贸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明确功能定位,提升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对促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论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要不断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从深化重点商贸流通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入手,从机制和流程上鼓励商贸集团在商贸资源开放、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电子商务方面更多地与国际化接轨,为大型商贸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第一,深化大部制改革,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大幅度精简审批项目,推动管理权限向区下放;深化实施“中调”战略,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加强市场布局调整和改造升级的土地供给保障,实现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市场体系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加强国际合作,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改革公共服务投资体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承办公共服务项目及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发挥广交会及高交会优势,注重发挥拥有的大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优势,形成各种形式的“广州价格”,利用网络、通讯、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扩大广州市重要要素和资源的影响力和配置能力;凭借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打造重要商品的价格指数;凭借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的优势,制作和运价、劳动力、技术等各种价格指数和供求信息,扩大各种要素市场的影响,有目的的引导各种要素的流动和聚集。
参考文献:
[1]李央.加快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与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10,12.
[2]王先庆.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徐效勇.我国商贸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2):1-3.
篇6
【关键词】 粮油工程 技术创新 业务创新 体制创新
2003-2006年,院所完成转企改制、并整体并入国资委下属大型粮油央企后,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改变“求生存”的状态,要“求发展、求跨越”,为充分发挥各院所的专业优势和区域优势,提升工程技术服务整体竞争力,在集团公司战略引领下,4家院所进行资产重组,整合成立了A公司,并在组建之初就提出打造工程总承包商业模式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粮油食品工程技术服务商。推动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由单一咨询设计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型。
自成立以来,A公司牢牢把握技术驱动发展的主线,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等举措,经营业绩保持稳步增长,并建成了行业内唯一一家以粮食工程装备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形成了“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装备制造”的业务框架,成为国内领先的农粮食品工程技术服务商及粮机产品供应商。
一、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企业战略定位
近二十年,我国粮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研究设计院、国际品牌合资企业和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A公司管理团队深入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调研标杆企业,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分析粮油加工行业和粮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研析标杆的成长路径,辨析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剖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带领全体员工进行深入研讨,确立了“以集成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粮油食品行业工程技术服务商 ”的战略定位,“提供最佳投资回报的工程技术服务,为客户、股东、员工和行业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打造“以工艺+装备”双轮驱动的工程总承包商业模式。清晰的战略定位为A公司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循业务发展逻辑,不断完善商业模式
在不断完善各专业工艺技术的同时,围绕工程技术服务链,A公司稳健适时地推进补齐装备制造短板,提升工程总承包综合实力,不断完善商业模式,为市场提供更优投资效益、更好配套服务的工程总承包服务。
首先在优势工艺专业上补齐主机装备制造板块,遴选拥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主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战略并购。2012年并购了B磨粉机制造公司,转运营后,通过精细化运营、科技创新等手段,先后开发出高方筛、清粉机产品,形成了面粉加工主机全套产品组合,面粉加工总承包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3年并购了C油脂机械制造公司,形成了油脂加工前处理主机、浸出核心装备和精炼设施的制造能力。形成了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和装备制造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工程咨询设计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工程总承包业务成长为A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装备制造业务快速发展,成为A公司未来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拉动和支撑工程总承包业务的重要力量。
三、以专业科学的态度,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命线。A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致胜的核心举措,着眼于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不断开展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多种专项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服务附加值,努力形成研究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技术优势。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工程总承包商业模式不仅对相关各专业技术水平有一致性要求,也对专业之间的衔接配合和项目实施的综合管理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来,A公司以国资委推行的管理提升和标杆管理为契机,将其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实现降本增效,着力突破瓶颈问题,提升产品力。通过全面分析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装备制造三大产品的产品力组成要素,准确找出困扰产品力提升的瓶颈问题,针对性地从加强技术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团队协同力度、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提升能力。打造蕴含科技特色的公司品牌,通过筹建审图中心,推M实现全公司产品技术标准、技术参数、技术规格的标准化。
五、变革求新,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A公司上属集团公司成为央企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依托集团公司平台,A公司管理团队制定了A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获集团公司批准,并在2015年成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央企系统内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的试点企业,成功引入了来自投资基金、行业合作商等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为业务扩大再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非公资本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员工资本的投入,使其从打工者变为企业的主人――股东,全面激发了其创业热情,实现企业、股东、职工的利益一致,为实现A公司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最终实现A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张和业绩的大幅增长奠定了思想保证,也为示范引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了应有作用。
篇7
在新环境下,老字号企业也面临着“新与旧”的选择。老字号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产业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大环境的依赖度不高。但随着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的涌现,老字号企业需要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昔日让老字号赖以生存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服务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当传统与创新发生碰撞,究竟如何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书记安惠民表示,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字号的发展要跟上时代,迈出现代化步伐。
信息化能够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让老字号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在张一元,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将销售渠道拓展到电子商务领域,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倍数增长。在北京稻香村,信息化助力管理升级,生产、配送效率已变得今非昔比。十年间,北京稻香村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倍,信息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
信息化还可以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撑,让老字号的产品底气更足。瑞蚨祥通过信息化建设成功解决了商品管理问题,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义利面包则借助信息化手段化解了困扰食品零售行业的库存难题,以科学、准确的生产管理应对市场竞争。
老字号企业不缺乏文化,因为“老”,所以文化积淀深厚,但“耳目喉舌”也开始不听使唤,而信息化手段可以让老字号企业耳聪目明。
北京老字号协会会长姜俊贤说,过去老字号成功有三个秘诀:货真价实,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领先,以及忠诚团结的企业团队;传播手段为人际传播,口口相传。然而,在需求多样化、资讯全球化的今天,老字号企业要想重新“焕发青春”,必须进行信息化升级。
篇8
物联网将引发下一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的融合,助力劳动力移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整个经营范围内扩大并深化数字化转型,物联网,特别是工业物联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更经济实惠的“互联”传感器、嵌入式智能与操控、更快速更加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云加速和边缘计算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都将促进这一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企业计划在2016年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实施物联网技术发展。
物联网将把之前未开发的数据转化为市场洞察力,助力企业将客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思考物联网的价值定位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其主要优势在于提高效率及节约成本。然而实现数据访问――包括以前尚未开发的数据将其转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市场洞察力(这正是物联网的特点所在),将可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客户服务转型,为企业提高品牌/服务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供新的机遇。63%的受访企业计划在2016年使用物联网来更好地分析顾客行为,进而提高服务水平。
物联网将推动一个开放的、具有互操作的混合计算方法,促进行业和政府在全球架构标准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有助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没有任何单一的计算架构能够垄断其信息传递。相反作为私有云或公共云产品的一部分,物联网会实现跨系统蓬勃发展,无论是在边缘还是在户内。
篇9
美国咨询机构IHS预测,智能汽车将在2025年左右走进寻常百姓家,2035年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占同期全球汽车市场总销量的9%。
2017年,随着各项政策、标准的确定和出台,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有望逐步产业化,预计至2020年的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并呈现出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一、市场发展:商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
ADAS主动安全配置呈爆发式增长,BLIS车型下探至11.98万元,有望快速普及;AEB和ACC车型下降速度稳定,预计2017年降至15万元左右。
二、技术进步:自主式和网联式加速融合,更高级别驾驶辅助技术出现。
目前车载式方案受限于不能充分模仿人体感觉、大规模应用成本较高、缺少城市环境的全景扫描等;网联式方案则受限于无法实现车人通信、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两种方案均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全工况无人驾驶的需要。而这两种方案的融合将实现优势互补,提供安全性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
未来要实现这种技术融合则需要更先进的定位技术、更高分辨率的地图、可靠而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
具体而言,我们将网联化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网联辅助信息的交互,类似于目前信息服务的方式,通过3G、4G网络就能实现。第二级是网联协同感知,通过V2X完成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帮助车辆进行决策与控制。V2X指包括V2V(车对车)、V2I(车对基础设施)、V2P(车对行人)等模式的车联网通信技术,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第三级是网联协同控制,仍然是通过V2V、V2I等,实现车与外界的协同控制。与第二级不同的是,第三级对传输的实施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传感、通信、决策控制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更高级别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如车道保持、全自动泊车、车辆跟随等将逐步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三、产品应用:ADAS产品先实现商业化,运营车成为全自动驾驶落地首选。
近期,宝马和大众集团陆续推出了具备高级驾驶辅助技术的新车型,包括宝马7系和奥迪A4;丰田和现代等车企也将ADAS安装于高端车型(如Lexus LX和Genesis G90);我国自主品牌车企也在ADAS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技术研发,并获得了一定积累,长安、广汽、吉利、一汽等企业已有多个车型配置车道偏离预警、360度全景泊车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ADAS技术。
未来无人驾驶技术落地首选运营用车。相较于私人乘用车,运营用车道路环境相对单一,政策风险较低,且无需考虑成本回收等商业化难题。随着技术进步,无人驾驶技术未来将率先在互联网专车、互联网货运等领域得到爆发。
互联网专车、互联网货运领域是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商业化重心,其庞大的用车需求有助于前期投入大量研发的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尽快回收成本,并扩大无人驾驶在私人乘用车用户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无人驾驶在私人乘用车中的快速落地铺平道路。
四、竞争主体:ICT企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全球产业生态体系发生深刻调整。
科技型公司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并无历史“包袱”,可以直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使用方式:基于互联网的汽车电商化和共享化使用方式创新日趋推进。
互联网共享经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模式创新,汽车共享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集约化、同时大幅提升消费者出行效率。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车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的逐步实现,车辆共享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汽车回归运输的本源。
六、商业模式:基于智能互联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商业模式创新蓬勃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产业大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资源汇聚连接各个“数据孤岛”。
篇10
按照IBM公司的定义,电子商务=Web+企业业务。它所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在互联网(Interna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结合起来的应用。1997年10月1~3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化标准大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比较严密完整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这里的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资料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定货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电子公告系统、条形码、图像处理、智能卡等。一次完整的商业贸易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交易前的了解商情、询价、报价、发送定单、应答定单、发送接收送货通知、取货凭证、支付汇兑过程等,涉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无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资金力量允许和发展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涉足电子商务,开拓新的领域,不失为是一种选择。有一些企业,由于进入时间合适,战略选择正确,经营方式得当,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我国要开展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用户比较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0年7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数量为650万台,平均每个企业和政府部门还不到1台,而且网络运作速度慢,网络资费贵,并据CNNIC统计,目前中国习惯利用电子商务获取商机的人数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依次是电子信箱(87。65%)、搜索引擎(55。91%)、软件上传或下载(50。69%)、各类信息查询(49。28%)、网上聊天室(38。81%)、新闻组(25。37%)、BBS电子公告(21。17%)、网上寻呼机(20。72%)、免费个人主页(19。68%)、网上游戏娱乐(17。70%)、网上炒股(14。64%)等。使用网上购物或开展商业活动的人在各项基于互联网的活动中仅占倒数第二位,上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一)政策与法律环境。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三)金融电子化建设。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
发展电子商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效益优先,制定有限目标,体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全球化与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我国已经入世,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引进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创新,为我所用,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商务与电子有机结合的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网络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厂商,要适应企业的商务选择和利益判断,防止过度技术化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要把电子与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商务应用为根本,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要立足于为传统产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传统企业要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
(三)务实与跨越有机结合的原则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商务需求、技术手段和经济环境实际,制订发展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出创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能够跨越的大胆跨越,以适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的原则发展电子商务涉及各行业各领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协调。政府通过制订政策法规,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着手,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同时电子商务属于民商活动,政府的干预应是最低限度的,以免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由于信息的竞争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电子商务中。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不是很快,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商务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同时,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定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发动企业和社会投入电子商务,鼓励大中企业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