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区参与;731遗址;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75-02
一、旅游商业模式概述
(一)概念
根据被公众广泛接受的定义来讲,把支撑企业运行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的核心竞争力的高效率系统,为客户提品和服务,以达到长久盈利目标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即为旅游商业模式。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将其商业模式分为收入模式、投资分期、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开发模式及融资模式七大方面。
(二)研究现状
言而总之,目前对于旅游资源商业开发的相关学术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主要研究在信息时代旅游商业如何发展,在保护文化的原则下拉动产业发展进行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遗址遗迹类旅游商业开发模式等等。并且,我国从古至今推崇“以人为本”,我国的旅游业“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与旅游的商业利益性开发的目的不具有一致性。显而易见,我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的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商业开发的学术研究比较少见因此,基于社区参与理论来探究七三一遗址的旅游资源开发值得我们探讨,希望能够通过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的商业发展现状分析,找到合理的七三一遗址周边旅游商业模式,促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周边旅游企业的合理开发与发展,打造周边商业的集群化产业,并最终拉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水平。
二、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与遗址旅游地发展相互影响的任何群体或者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将政府、企业、消费者等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机制考虑在内。旅游企业在想要获得利润的前提下,挖掘开发遗址旅游周边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政府与旅游企业的目标具有最大一致性,因此,政府与旅游企业应该形成稳定的互相支持合作关系。社区居民是旅游企业成功进行商业开发的前提保证,社区居民支持该项商业开发,并积极参与到此环节中来,例如为旅游者提供住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保证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更好地保证了旅游者在该地旅游的旅游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该地,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因此,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前应达成共识,互相合作,才能互利双赢。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在某些方面是相冲突的,旅游企业应当在在赢得游客满意的基础上,赢得旅游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
因此,近年来旅游发展更加注重结合共生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研究在遗址旅游发展过程中,平衡各相关利益者的分配机制,寻求一种互利双赢的旅游商业开发模式。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来保证各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稳定的有利共存的环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遗址旅游发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共生理论确保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能够减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能够选择一种更好的模式,保证各方利益,形成稳定高效率的一体化关系。
(二)社区参与理论
社区参与是指权力人通过程序化的途径和组织,公开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权力再分配过程,社区参与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组织化参与和非组织化个体参与。社区参与旅游能够扩大规模,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和减少负面效应。遗址旅游的商业开发难免会破坏目的地文化,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可以引入外资,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目的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发展以人为本为思想的旅游业与中国传统理念相符合,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
此外,社区参与旅游能够将旅游业与社区相衔接,带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出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且社区参与相对与外来者,更加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维持他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三、七三一遗址开发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七三一遗址概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在二战期间,它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研究和生产的秘密军事机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下来的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进行细菌战研究和试验的遗址群,它同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具有同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在此目的的牵引下,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加强对731遗址陈列馆的建设改造,现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红色旅游景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连接旅游与文化重要的桥梁与纽带,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二)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处于自发参与阶段,规模较小,单体参与为主要方式。现阶段,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旅游现各利益相关者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存在冲突。事实上,政府和旅游企业是遗址旅游地商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当地居民是个体,在利益分配机制中不具有优势,导致提供的旅游服务并不能使旅游者满意,旅游者不能完全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而且大部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中所占比例小,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居民有能力提供旅游者所需要的优质旅游服务体验,并且保证能够持续经营和发展。根据实际访谈,大多数由于客源市场范围内顾客少或者经济来源不足以支撑其继续经营和发展而选择退出市场。由此可见,解决好遗址旅游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遗址旅游地商业成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不解决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居民只能被迫退出市场而终止当前的利益关系。由此导致当前的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是不具有稳定性,即现有的组织模式是不稳定的间歇共生模式。旅游收益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这种非对称互惠模式有利于政府和旅游企业获取了大部分收益,当地居民的利益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不利于遗址旅游地旅游商业发展。所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改善,从而建立一种更为稳定合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商业,形成规模庞大的社区参与遗址旅游商业圈。
2.深度和广度不足,无法形成与七三一遗址紧密联系的机制。七三一遗址周边商业以餐饮、住宿为主,以七三一遗址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规模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而且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无法满足其利益诉求会导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因此,无法与七三一遗址的旅游资源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四、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社区参与旅游商业的开发与经营发展,各个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能够丰富该社区旅游的旅游产品类型和内涵。其次,社区参与能够平衡利益分配,维持稳定的利益关系和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对七三一遗址旅游的开发能够意识到七三一遗址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保护七三一遗址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五、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模式开发对策
根据实际走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具体情况,针对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从商业模式中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模式,对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以此保证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七三一遗址旅游开发中来,从而实现七三一遗址周边社区利益最大化,保证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所满意,更为社区居民所满意。
(一)管理模式
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管理机制体系内,政府作为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一方面,遗址地旅游商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其管理职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条件,加大环境整治和宣传推广等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代表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益诉求,在遗址旅游开发过程中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而且,政府参与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能够为当地旅游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因此,结合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旅游周边商业开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主体、社区居民参与收益”的旅游开发理念,将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开发管理模式设计为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三维一体的多元组织模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提高社区参与深度。
(二)开发模式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遗址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不占据优势,社区居民有时无法参与和收益。在七三一遗址旅游开发中,由于其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又可将其定义为黑色旅游。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该类专项旅游的开发逐渐被重视。因此,应该依托于其黑色资源的性质,建设开发以死亡旅游为核心的组合产品组合模式,拓展遗址旅游的深度与广度,树立七三一遗址旅游品牌。例如,打造以化学实验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开展体验性旅游产品等,发挥其教育意义和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社区参与度,来形成旅游产业支柱。打造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的产业综合开发模式。
六、结语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商业模式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M.Blumer. 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M].London: Univin Hyman Ltd,1987.330-348
[2]王小莉,衣玮,林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索[EB/OL].绿维创景,2010
[3]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内[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82-90
篇2
【关键词】众包;价格理论;价值论;分配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众包活动兴起。2005 年中国学者刘锋就提出“威客”一词,威客现象与众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指的都是依靠普通的大众资源为企业完成任务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符合市场激烈竞争节约运作成本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网络时代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和服务规划的需求,把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联系起来,更大程度上避免了产品设计生产和客户需求的脱节,节约了社会资源,使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更加高效。另外,企业外部大众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然而,众包模式下也存在悬赏金较低、分配制度不公、交易作弊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学者多从管理或技术角度对众包模式、众包任务、众包网络平台等方面研究众包,鲜有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众包及其特殊性进行剖析。研究众包模式特殊性所隐含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深入了解并发展众包模式。
1.众包及众包的特殊性
众包于 2006 年由美国记者 Howe 提出,Howe从经济角度对众包下定义,“众包是公司或者机构把曾经由员工完成的任务以公开号召方式外包给不确定的大众网络的行为”。众包的基本模型由发包方、接包方和中介机构组成。在有中介参与的众包活动中,发包方为任务定价,把任务委托给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把任务出去,接包方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对任务悬赏金进行抽成,其余的悬赏金由中标的接包方获得。中介机构获得固定收益,而接包方为大众,只有少数接包方能获得悬赏金,而且悬赏金往往低于完成任务的市场价格。在没有中介参与的众包活动中,中标的接包方获得由发包方提供的悬赏金,但悬赏金的价格也往往低于完成任务的市场价格。众包商业模式具有区别于其他传统商业模式的特征。众包作为一种创新商业模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在网络平台上的众包任务日趋增多,参与众包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显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众包特殊性的理论诠释
2.1 众包悬赏定价诠释
所谓的众包悬赏是说,在众包任务中,发包人为悬赏定价,中标的人接受任务并完成得到奖金的过程。众包活动有其特殊性:过程中任务定价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悬赏金价格都低于市场价格。由于众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利用众包经营比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本。大部分企业使用众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价格低。从表层看,这种低价违反了经济定律。因此,透视并找出众包特殊性的理论依据,对深入了解众包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 1) 价格理论。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经济活动中,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价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 反之,价格下降。 ( 2) 价值论。价值论不只局限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论,经济学中的价值论探讨的是经济学中的价值本质和规律运动; 而价值论有着向多学科、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所以众包悬赏金只是体现众包任务所付出劳动的货币价值,此价值应该低于众包所付出劳动总价值。
从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和广义价值论可以看出,众包悬赏金经常以低价出现的现象符合经济学价格原理和广义价值论,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并继续存在和发展。现实生活所提及的众包悬赏金低,具有不合理性往往指的是众包悬赏金低于把任务外包给专业机构的价格,而非针对深入挖掘悬赏金低价现象的理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
2.2 众包悬赏金分配制度诠释
目前分配制度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公平正义,既要防止平均主义,也要防止过分悬殊。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动付出的多少来决定获得财富的多少。众包活动中,分配财富为悬赏金,其中悬赏金一部分为中介机构所有,另一部分为中标者所有。在无信用问题情况下,中介机构能够顺利地获得悬赏金的部分,而诸多接包方在完成众包任务时都付出了劳动,但只有中标者才能获得悬赏金。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按劳取酬,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对于参与众包活动的劳动者,他们有更公平的机会获得工作,但付出劳动后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悬赏金的部分,这种分配方式违背了按劳分配的财富分配方式,也挫伤了大部分众包参与者的劳动积极性,显失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在众包商业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存在。
2.3 众包用人制度诠释
企业采取众包的动机是节约用人成本,由此作为节约公司运营成本的途径之一。众包模式下,公司短期利用了公司以外的大众资源,而只对中标参与者偿以部分悬赏金,做到了用人不养。众包活动参与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的被雇佣者,又经常是消费者。众包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众包参与者与企业是雇佣关系,只有那些中标的参与者才与企业产生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那些参加了众包活动并付出劳动却没有中标的参与者并没有和企业产生雇佣关系。
3.结语
众包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尤其特殊的优势:降低成本、开拓出新的创新源、让业余爱好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是众包模式出现的导火索,然而在价格、悬赏金的分配、用人方式上的不公平损害了参与劳动的劳动者的利益。众包模式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劳动者的利益,公平对待每个人。
参考文献:
[1]Howe J.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Wired Magazine,2006( 14):1-5
[2]刘锋.威客( witkey) 的商业模式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篇3
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
(一)现有文献对商业模式的界定不统一
商业模式的内涵一直缺乏系统的、一贯的理论框架,Morris(2003)和原磊(2007)的研究已深刻揭示了这一现象。Michale Morris(2003)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不同定义中包含的要素数量有3-8个不等。经过统计,共有25个不同概念作为模式要素被提及,其中一些概念被多次提到,如价值(12次)、经济模式(11次)、顾客界面/关系(9次)、伙伴关系(7次)、内部基础设施/活动(7次),另外目标市场、资源/能力、产品、收入来源等要素也一再被提及。Morris通过这些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定义可以分为三类:经济类(将商业模式看成是企业的经济模式,用以揭示企业“赚钱”的根本原因即利润的逻辑)、运营类(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问题)和战略类(涉及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性)。原磊(2007)在类似的研究中也发现在所考察的22种商业模式中,一共提到了24个不同的因素,其中有15个因素被不同的研究者重复提到。其中,提到最多的是价值提供/主张(12次),然后依次是经济模式(10次)、顾客界面/关系(8次)、伙伴网络/角色(7次)、内部结构/关联行为(6次)和目标市场(5次)。
商业模式缺乏收敛的、良好定义的理论构建造成对企业绩效和组织变革研究的非连续性(George & Bock,2011),结合相关的文献,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商业模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商业模式的概念在学术研究期刊中也只是近年来才出现(Osterwalder等,2005)。
二是商业模式的概念来源于不同学科,如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商业管理、电子经济学和技术等(Pateli & Giaglis,2004;Shafer等,2005);其理论基础包括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d View)、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委托理论(Agency theory)、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价值链(Value Chain)、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这些只是列举的一些而不是全部。比如创造性破坏通常用来解释企业为何会从创新模式中获益(Morris等,2006);战略网络理论用来解释创造附加值的互补品以何种商业模式的类型联系在一起(比如零售商如何为在线销售和实体销售提供商品;Amit & Zott,2001)。
三是商业模式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目前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许多概念和内容的新颖部分尚在不断被挖掘。
四是商业模式涵盖内容宽泛,几乎包括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合作伙伴、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等几乎一切经营活动,学者大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商业模式。尽管研究者对商业模式缺乏统一的定义,但都知道这个概念对企业生存、绩效和机会利用都非常重要(George & Bock,2011)。
(二)笔者对商业模式的界定
Zott & Amit的相关理论在一些顶尖的杂志上发表(如《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Organization Science》、《Long Range Planning》)并有一些实际案例的支持,已成为这一课题研究的前沿代表,因此本文亦采用其商业模式内涵及理论建构体系来深入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Zott & Amit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利用商业机会的过程中,为了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而进行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的组合,其框架描述了如何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通过案例的反复比较研究,Zott & Amit(2010)认为商业模式有四种类型:新颖型、效率型、锁定型和互补型;这四种类型并不是正交的(orthogonal),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可能在给定的商业模式中同时出现。其中新颖导向型商业模式指的是在不同参与者之间采用新的经济交换方式,比如连接以前没有连接的部分,以新的方式连接交易参与人或者设计新的交易机制;效率导向型商业模式则是在于降低所有交易参与者的交易费用;锁定型商业模式来自于活动系统的结构、内容和治理的转换成本或外部效应;互补型商业模式指的是将一个系统中不同活动捆绑(bundling)在一起以提供比单个活动更多的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企业重新定义产品/服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模式的创新主要是联合更多的参与者和更多的产品/服务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溢价。新技术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致消费者多维的需求,企业现在越来越愿意基于共同顾客群提供组合产品(Timmer,1998;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组合成的产品能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无法比拟的价值,可以使得企业有更大的定价灵活性。在产品组合中,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多发生在互补品中,典型的如吉列“剃须刀+刀片”。但实际上可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产品系列,只要面对的目标顾客群重叠就可以组合。比如2004年苹果公司的itune与百事可乐饮料组合成“喝百事,听音乐”产品束,消费者只要买到瓶盖上印有itune下载信息的饮料,就可以到itune音乐商店网免费下载MP3音乐,通过这样的活动,itune音乐商店在2004年2月至4月共出售了5000万首歌曲,并且每周以250首歌曲下载量继续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组合产品的合作伙伴时候,一定要重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治理,防止因合作伙伴产品质量或声誉对自身产品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在产品/服务或组合产品/服务确定后,还要根据的消费行为设计产品/服务的规格、产品/服务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规范、消费流程、消费仲裁纠纷规定以及索赔程序和金额等。
(二)企业构建新的收入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的发展,收入模式的来源呈现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谁消费,谁付费”单一来源格局。主要收入模式有:一是从主产品收费到主产品免费、附加产品收费。电子商务企业比较流行这种模式,比如QQ以免费的及时沟通软件吸引1亿多用户形成巨量的用户群,然后围绕这些客户群提供QQ秀、游戏、网上支付、发行Q币、广告等获得收益,其相关收入在2010年已达到196.46亿元人民币。二是从单主体收费到多主体收费。大型的零售连锁超市就是采用这种收入模式,从以前单一的买方收费到现在的一方面向买方收费,另一方面也向卖方收取进场费、促销费、堆头费、通道费、店庆费、货架费等各种费用提高赢利点。以苏宁为例,销售规模从2008年498.97亿元、2009年583亿、2010年755亿到2011年939.9亿元。其收益除了销售差价,还有从上游制造商获得的低采购价格、返利和通道费用;还有一个隐蔽的收益来源即是延期供应商的货款,使得账面上存有大量的浮存现金,并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作他用—进一步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进一步规模扩张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的账面浮存现金”的体系循环,这大大降低了苏宁电器扩张的资金成本,无形当中提高了苏宁的收益。
(三)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Zott&Amit(2010)认为这涉及到由谁来执行价值活动,不同的主体执行价值活动也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格莱珉银行的治理创新,相比较传统的银行,该银行在设计活动时将贷款人评估和选择、贷款额度等活动都交给“五人小组制”来决定,不仅减少了银行的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增强了每个还款人的自理能力。凭借这样的治理创新,格莱珉银行2005年的盈利达1521万美元,累积放贷53亿美元,贷款还款率高达98.89%。这暗含着一个假设:谁来挑选这些价值活动执行者?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运营、工程、市场、销售和财务等各个部分的参与与交互,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涉及到部分部门或全部部门职责和利益再调整,因此组织中职能型领导是无法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他们缺乏必要的权威。公司的CEO非常适合于这个任务,然而依靠CEO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家族型企业在选人时,不是按照德才来挑选而是与CEO亲疏关系,这将会大大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绩效。
结论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试图从传统被束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全新的价值,因为按照郎咸平(2009)研究商业模式强则竞争力强,模式弱则陷入被动、无序和恶性竞争。主动改良或者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将会得较好的利润并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而对商业模式不关心的企业迟早会陷入跟随盲目竞争的状态,成为其它模式的一个棋子。因此,企业若想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从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机制方面寻求创新的可能。新的商业模式或现有模式的修改,通常会导致低成本或为顾客增加价值;如果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它们可以为先驱者提供更高回报的机会,直至他们创新的特性被复制。在这一点沃尔玛特别值得借鉴,它从各个方面构筑商业模式的模仿壁垒,在选址的时候将商店开在众人忽视的小镇,因为选择的小城镇太小以至于不能支持类似规模的商店;随后通过大量的折扣、创新和精益的采购以及IT系统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品牌,使得其商业模式很难被模仿。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Minet Schindehutte,and Jeffrey 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Amit & Zott.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篇4
关键词: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租金;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90-04
引言
新经济出现以来,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的巨大成功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传统商业规则的剧烈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虽然,至今商业模式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操作体系,但是,研究者们已普遍认为它是由相关要素构成的价值创造方式,其功能是价值创造、利润获取,目的是企业竞争力提升(曾涛,2006)。
目前,对于商业模式价值和利润来源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依据的都是一般企业管理理论,而从经济租金视角进行理论思考的还不多。罗珉等(2005)开启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寻求和获取企业经济租金的一种手段,追求的是熊彼特租金。根据Peteraf等(2003)的竞争优势V(alue)-P(rice) -C(ost)模型,企业价值(生产者剩余)就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亦即企业利润或经济租金。由于商业模式是战略制定的结果、战略实施的依据(Hill,2007),因此,企业经济租金其实是商业模式活动的直接产物,不同的商业模式活动创造了不同类型的经济租金,而不同的经济租金反映了商业模式价值和利润的不同形式和来源。例如,垄断租金是企业通过在产品市场上占据有特权的市场定位和资源、获取政策保护(如专利权)、企业之间的串谋,或通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商业模式活动,以此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产业内竞争程度来获取的;李嘉图租金是企业通过在资源要素市场垂直一体化、大规模采购、保持稳定可持续供应商关系等商业模式外购资源活动,以及内部品牌、文化等企业自制资源创造活动产生的;熊彼特租金来自于企业家是基于知识能力创新,通过产品、技术、市场、供应源和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而关系租金是企业通过合资、合营、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等商业模式活动获取的经济租金。这四类创租活动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但它们之间地位并不均等。相对而言,基于资源的李嘉图租金和基于能力的熊特租金更为基础。因为,企业经营发展必须依赖于必要的资源和能力,垄断地位的获取和战略网络关系的建立都要以它们为基础,同时也以强化它们为主要目的。因此,与李嘉图租金和熊彼特租金对应的商业模式租金创造模型和创租机制则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基于经济租金视角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利于商业模式理论基础和体系的建立,而后者正是商业模式很多概念和内容尚未得到准确定位的原因之一。
一、商业模式租金创造的资源―能力―活动模型
商业模式租金创造活动的投入要素总体上包括资源、能力和知识三大类型。其中,知识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资源和能力属性。Barney(1991)提出,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Prahalad等(1990)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它的本质是对企业知识的整合。在知识的两大类别中,明晰知识的转移成本低、积聚程度高,而默会知识的转移成本高、积聚程度低。与此相对应,资源和能力之间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资源可以通过某种交易方式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实现转移,即资源在企业内部或外部都可以成功获取;而企业的某种能力则仅仅存在于组织和它的业务流程中,是属于具体企业特有的、难以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除非组织本身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能力只能在组织内部培育(Amit等,1993)。可见,知识不仅可以归并为资源和能力,而且其中明晰知识具有更多资源性质,默会知识具有更多能力性质。资源和能力两者之间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连接关系。因为,资源是企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能力是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和运用。
在战略视角下,企业商业模式租金创造活动既表现为微观的流程、交易和惯例,也表现为宏观的价值链、战略网络和商业生态。按照哈默(1990)的定义,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用的输出的活动,流程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活动集合。程愚(2004)认为,交易是企业活动的“细胞式单位”,企业活动可以看做是“交易的总和”。企业惯例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标准操作程序类似于企业短期内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则,投资惯例是决定企业资本量在一定时期内增减变化的惯例,搜寻惯例则是指导企业搜寻新的惯例来对现行的惯例进行修正的惯例。这三个层次的惯例涵盖和约束了企业所有规则的、可预测的经营发展行为和活动(杨玉秀等,2006)。波特(1985)认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它们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作为价值链理念和系统的扩展形式,战略网络是企业通过网络形式开展的一种竞合活动,而商业生态系统则是商业系统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化活动。可见,流程、交易、惯例、价值链、战略网络、商业生态等都是企业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商业模式创租活动形式。至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抽象的商业模式资源―能力―活动创租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商业模式资源―能力―活动创租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企业资源是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源及其有机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动力特性,即能力。同时,企业能力又是企业创租活动的基础,任何形式的创租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的。这一资源―能力―活动模型只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创租过程的一种抽闲和简化。实际上,资源与能力、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只有一对一的关系,同样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况,而更常见的是多对多的情况。企业作为一个资源和能力集合体所能进行和完成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同一层次上的不同企业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刘东,2006)。此外,企业资源和能力也同样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因此,企业实际是一个由资源、能力和活动构成的复合创租系统。
二、商业模式租金创造的两种关键机制
在战略管理中,存在资源选取和能力构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租机制(Makadok,2001)。根据商业模式资源―能力―活动创租模型以及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关系,它们实际是存在于商业模式租金创造活动中的两种关键机制。常见的企业商业模式资源选取机制有市场兼购、战略联盟、企业集团内部整合等方式。企业不同的资源选取机制选取到的资源类型可能不同,而且对其所选取资源价值含量的认识程度也有差异。企业商业模式能力构建机制主要基于信息以及企业所特有的有形或无形的运作过程。Teece等(1997)认为,企业能力构建中存在三大关键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它们共同决定着企业的能力。其中,组织过程有三个作用,分别是协调/整合、学习、重构和转变;位置是指企业的特定资产,包括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生产资产等,不同的位置代表的不同的资产类型和组合方式;路径表示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制于它目前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径。
资源选取机制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稀缺资源的选择。这个机制的作用发生于企业决策阶段、资源实际选取之前。因为,根据李嘉图的逻辑,企业业绩方面的差异源于企业对具有不同生产力资源的拥有。对于企业怎样才能拥有具有异质性生产力的资源,Barney(1986)认为,必须运用高超的资源选取技能在资源市场上有上佳表现,也就是要求企业开发出比资源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对所要选择资源的未来价值更加精确预测的技能,如信息收集和分析等,才能拥有经济租金的资源。拥有这种技能的企业就区分哪些资源可以产生租金,而哪些资源却会带来损失基于这种区分,这样就可以出价购买前者,而回避后者。因此,资源选取技能能够在实际获得资源之前影响一个企业的利润。实际上,对无价资源的避免比对有价资源的获得对企业经济租金的影响更大。
能力构建机制强调企业内部的修炼和能力的建造。与资源选取机制不同,能力构建机制对经济租金所施影响发生在执行阶段,同时,只有在资源被实际获得之后,它才能产生作用,创造出价值。因为,根据Amit等(1993)的定义,企业能力的作用在于提高其处理资源的生产率。这样,在与竞争对手拥有同等质量和数量资源的前提下,拥有能力的企业其资源的生产力高于对手,进而获取经济租金。因此,如果资源未能被获取,那么,能力也不可能施加作用、产生价值。
资源选取机制和能力建造机制不仅在时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思维缺陷(耿帅等,2003)。例如,资源选取机制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存在体。但是,市场中的企业实际面临许多的竞争对手、相似的经营环境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资讯的发达,它们往往同时进行相似的决策,采用相似的资源选取行动。这样,其资源异质性和租金获取能力就很容易受到侵蚀。同样,能力建造机制强调企业内部能力建立和资源生产力提升,将企业视为一个封闭资源结合体。但是,企业实际上是一个资源开放体,它时刻需要与外界交换资源。虽然,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能力构建机制对内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来获取租金,但是,当这些资源失去战略意义时,能力所创造的经济租金也就随之消失。Makadok(2001)的理论分析也显示,当企业对某种资源的价值预期远远高于其竞争对手时,资源选取机制和能力构建机制实际是相互替代。他对这个现象的直观解释是,当企业过于关注资源获取时,会减少对研发等能力构建上的投入,反之亦然。
三、完善资源选取和能力构建创租机制的思路
资源选取机制和能力建造机制的独立性思维缺陷源自传统企业战略和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二分法,即资源与能力可以分别独立存在(于洋,2008)。实际上,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两者相互补充、有效融合,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才能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经济租金。假如资源缺乏可开发的效率空间,那么,无论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多么协调、多么强大也难以使企业产生显著的竞争优势;不论资源的效率空间有多大,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能力,其创造的竞争优势和经济租金也难以持续保持。没有相关资源或具有互补性特征的资源系统,资源组合、配置等企业能力只能是“无米之炊”;没有能力的组合、配置和转换,资源本身再好也不会自动变为产品和服务。李垣等(1997)指出,企业中的许多资源是依托有关能力而产生效率的,而许多能力又是在相关资源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一些被人们视为战略形成基础的资源恰恰是由企业的某种能力所支配的,而一些被企业家追求的能力又恰恰受资源的制约。那些在企业能力得到某种程度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所期望的效果的资源属于基于能力的资源,而在企业资源得到相应改善后企业得到相应增强的那些能力则属于基于资源的能力。
因此,与其将资源选取和能力构建看成企业两类不同的创租方式,倒不如看成一种方式的两个特例:资源包括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资源选取机制强调从企业外部选取异质性的资源,来改变企业的资源组合,从而产生异质性、获取经济租金;而能力构建机制则强调通过内部开发直接重组企业资源结构。本质上讲,这两种方式目的相同:企业需要根据市场机会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通过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资源组合及其效率提升方式,在完全的外部获取与完全的内部构建之间的某个区域范围进行多样化的组合,以提高企业价值创造和租金获取能力(方润生,2005)。其中,资源组合的目标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综合和集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资源的产出效果和效率,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和租金获取能力;资源组合的内容包括个体资源和组织资源的组合、传统资源和知识等新资源的组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组合(饶扬德,2005)。
在企业资源组合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是知识性资源。德鲁克就曾经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开发和利用知识性资源,可以强化企业资源的组织嵌入性,因为,知识资源根植于企业日常惯例之中,内含于组织过程,并且与企业历史相关,是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可以增强企业资源的柔韧性,因为,当前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决定发现企业未来市场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相对传统资源,知识资源使用范围更广,转化成本更低,转换时间更短;可以构筑企业资源的模仿障碍,因为,默会知识的过程性、完整性、不明确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模仿性;可以提高资源选取和能力构建水平,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信息搜寻和分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之上。可见,知识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价值创造和租金获取具有更加持久的保障作用。
由于企业知识积累速度和知识存量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吸收能力,因此,完善资源选取和能力构建创租机制固有缺陷,提高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和租金获取能力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加强企业的资源系统组合,更要加强企业知识资源积累以及企业组织学习。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既要通过不断的组织和个人学习获取“天生”具有自身特性的知识,又必须通过与外部交流,发掘和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在知识相结合,给获取的外部知识加工企业自身特有的印记,使之在“后天”具有专用性、不可模仿性、稀缺性等特征(魏江,1999),而这正是商业模式系统性和知识性的必然要求。
结语
商业模式创租研究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以及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如同商业模式具有对不同竞争优势来源理论进行正向整合功能,以体现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系统性、层次性一样,企业战略和经济租金理论同样可以逆向解析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不同来源和机制。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和知识性必然要求通过资源整合、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来提高其创租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6,(2):7-73.
[2]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Peteraf M.A.,Barney J.B.Unraveling The Resource-Based Tangl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imics,2003,(24):309-323.
[4][美]C.W.L.希尔 & 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5]Osterwalder A.,Pigneur Y.An e-Business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R].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Bled Slovenia.2002.
[6]Barney 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99-120.
[7]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2-14.
[8]Amit R,Schoemaker P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33-46.
[9]Hammer M.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obliterate[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8):1-8.
[10]程愚.交易分析:企业活动研究的范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5):97-104.
[11]杨玉秀,杨安宁.演化经济视角下企业竞争力形成变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12):119-121.
[1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3]刘东.资源、能力与企业战略――构建WTO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4]Barney J 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
[15]Makadok K.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2based and dynamic2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M anagem ent Journal,2001,(22):387-401.
[16]Teece D.J.,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
[17]耿帅,陈宗年,袁乐平.战略管理中持续租金产生机制探析[J].商业研究,2003,(14):16-18.
[18]于洋.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和能力观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33-36.
[19]李垣,刘益.企业战略形成的整合分析模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6):127-132.
[20]方润生.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一种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观[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6):21-28.
[21]饶扬德.基于资源整合观的企业战略重构[J].工业技术经济,2005,(7):5-7.
[22]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J].管理工程学报,1999,(1):53-55.
The Research on Rent Creation Mechanisms of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the Resource-Capability-Activity Pattern
SHEN Yong-yan,LU Ting-ji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UPT,Beijing 100876,China)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无形资产 企业价值 价值相关性
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函数和成长轨迹,其价值判断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无形资产对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其企业价值的解释有限,特别是初创期内,电商企业常因提供免费服务而在财务绩效表现上欠佳,甚至处于亏损状态。鉴于此,如何理解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探讨无形资产对其企业价值的影响,对于明确现行会计准则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适用性,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理论框架
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二是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是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李晓宁(2011)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对2001年以来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评述。
首先,无形资产与企业市场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研发支出对股价变动存在显著影响;专利权的引用次数与企业市值密切相关;知识产权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无形资产对市场价值的影响会因行业属性的不同而不同。Amir和Lev(1996)以移动通讯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财务数据所提供的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的解释较低,而企业披露的未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却具有较好的价值相关性。邵红霞,方军雄(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无形资产对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在非高新技术行业中,技术性无形资产比重的增加反而会损害毛利率。再次,相对于有形资产,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更为敏感。Aboody和Lev(1998)研究发现软件开发的部分支出资本化能够反映当期的股价,也能预测未来两年的运营利润及净利润,这意味着无形资产的确认具有价值相关性,披露无形资产研发信息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息含量。Orie(2002)研究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一致性程度与公司的无形资产水平显著负相关;薜云奎和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相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更为显著;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价值具有更高的预期。
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者的价值判断都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关系受到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特点的制约。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体现了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双向关系(如图1所示)。一方面,无形资产的构成和规模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公允表达企业价值,需要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这种双向关系形成了两类研究议题,一类是在细分无形资产类别的情况下,探讨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另一类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探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二、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判断
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其价值变化遵循Metcalfe法则,即它的价值会以用户数量的平方增长。这一独特成长模式对传统的价值估值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价值评估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方晓成,李姚矿(2010)的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主要以相对价值评估法和一些体现电子商务企业特点的经营指标,如访问量、点击率、客户数量等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第二阶段在“科恩风暴”后,投资者对电子商务企业高昂市价提出质疑,使得价值评估回归收益法和实物期权法。第三阶段随着人们对电子商务认识的深入,逐渐将顾客价值理论纳入价值评估中,建立了考虑顾客价值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此外,秦志华,王永海(2013)基于商业模式的分析,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来源和实现机理,可以作为网络企业价值评估的依据,从而构建了基于商业模式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框架。
综上所述,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价值评估除了涉及传统的现金流、折现率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网络因素和客户因素。虽然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因素无法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得以确认、计量,但在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中,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互联网域名、订单等均可视为无形资产。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由于受到“可单独识辨”的确认原则约束,报表所能体现的“无形资产”价值是极为有限的,许多不易识别但对价值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信息有必要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披露。这些信息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的准确判断。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结构分析
(一)研究现状
在会计视角下,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非常有限的,加之电子商务企业存在时间较短,样本数据难以获取,关于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尚且较少。Rajgopal(2003)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网络优势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发现在以网络访问量定义的网络优势的条件下,网络优势与股票价值显著正相关,并与分析师一年后和两年后的盈余预测显著正相关。蒋秀莲等(2011)分析了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无形资产,指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注意力”资产,具有信息性、无摩擦、可持续等特点。
现有研究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尚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状态,既没有专门的确认计量标准,也缺乏价值相关性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判断和市场估值,既不利于市场监管也不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结构划分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它是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根据价值相关性框架,基于提高信息质量的目标,从价值来源视角分析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结构,确定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点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Amit和Zott(2001)基于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提出了四维价值空间体系。龙海泉等(2010)以这一框架作为理论基础,指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由四个维度构成:效率、创新、互补性和锁定,并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揭示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三种核心资源和一种核心能力。这三种核心资源分别是原创内容资源、匹配数据资源和关系网络资源,一种核心能力是汇聚资源的能力。这三种资源和一种能力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其本质就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
原创内容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所从事的主营业务和提供的主营产品。它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创意,通常表现为“域名+用户界面”。市场定位和经营主题是原创内容资源的核心内容。电子商务企业将网络资源与企业的传统资源相融合,以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客户提供新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体验,并通过网络外部性将之迅速扩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而且,电子商务企业在竞争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旦某一家企业在某一领域得到客户认可,就很难有其他企业介入这一领域。因此企业网页就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最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分类,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将域名视为商标,将用户界面视为版权纳入无形资产管理范畴。
匹配数据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支持交易的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管理系统,它体现了企业的管理能力,通常以软件系统的形式存在。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客户的参与中完成的,而通常客户的网络体验分为两部分:空间存在感和互动。空间存在感源于网络技术赋予网络用户的信息广度和深度,互动来源于网络用户对于信息响应速度和对所获得信息的可控性。空间存在感可以导致网站的高度重复访问,而互动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保持信息的能力。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以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空间存在感和互动的实现。因此,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的无形资产。
关系网络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在业务活动中拥有或控制的关系网络和与之相关的信息优势。它一方面表现为电子商务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及竞争者建立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为在这种网络结构上衍生出来的信息优势,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由于这类资源的可辨识程度较低,目前无法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体系。
汇聚资源的能力实质上就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能力。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结合,这种生产函数的重组会使经济形态发生本质变化。”电子商务企业的产生就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能够提供这种创新能力的是企业初创期的核心团队。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核心团队也成为其又一重要资产。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在财务框架下得以体现的无形资产包括域名、网页版权和业务处理系统,而创业团队和关系网络虽然无法直接反映,但可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实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四、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框架
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反映了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Hamel(2000)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基于商业模式框架,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通过对商业模式的贡献参与到价值创造中,如图2所示。
商业模式构架下,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团队提供价值主张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以域名和网页所形成的客户界面为基础,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其经营活动,最终以成本收入结构决定企业价值。在此过程中,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在经营活动中建立的关系网络转化为价值网络。通过商业模式要素的传导,电子商务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实现了价值创造。在整个商业模式中,管理信息系统处于核心地位,将客户界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联系起来,它是电子商务企业其他无形资产是否能够实现价值相关性的关键,也是其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
电子商务的成功核心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和管理系统的应用。面对多元化的需求,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优化模型实现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难题。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仓库管理、会员管理、跟踪订单、电话下单系统、促销管理系统等多项管理活动进行整合。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者可以实时地通过多项指标确定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及时做出资源调整。同时,这些系统存储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模型科学地预测并管理库存和销售,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作为电子商务顺利实现的后台支持,有助于企业与优质供应商和忠诚消费群体实现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供应链,是电子商务企业核心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是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主体,通过构建的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创新得以实现的。核心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和关系网络是对电子商务企业与价值影响较大的无形资产,这些信息会影响投资者对其企业价值的判断。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一方面应在现行会计准则下,通过商标、版权、软件、专利等将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报告中披露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信息。同时在诸多相对模糊的无形资产项目中,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重点。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提供了新的空间,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电子商务企业会计信息所提供的无形资产却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对其无形资产构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其无形资产主要由域名、网页版权、业务处理系统、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构成,其中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商标、版权、专利等方式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而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则是不可忽略的非财务性无形资产。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应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专利保护为价值增值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东明,吕先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2.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
3.李晓宁.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我国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探讨[J].会计之友,2011,(10).
4.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6).
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 价值 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除了产品生产和服务能够提供商业价值之外的其他获取方式,商业模式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首先受到实践界对商业模式的追捧。埃森哲(Accenture)在就“公司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对40家美国公司70位高管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商业模式(Linder和Cantrell,2000)。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促使了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开始进行大量研究。正因为如此,本文围绕苹果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商业模式如何创新使企业获得价值。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
(一)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实现赢利等问题,实质上是商业规律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它包含了企业从获取资源、组织生产、营销产品、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关系、客户关系、获得收入途径等几乎一切企业活动。PaulTinuners(199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一个流程系统。之后Wikipedia又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a business)为了创造收入(revenue)和利润(profit)的方式与方法。Mitehell和Coles(2004)两位咨询师把商业模式定义为“7W”即:一个组织在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如何(how)和多大程度(how much)地为谁(who)提供什么样(what)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这些的一种组合。哈佛商学院的教学参考资料上定义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所需采用核心业务来进行决策与平衡”。 我国清华大学雷家X教授概括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认为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的特定环境中将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所谓商业模式,它是指为了能够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今是一个由速度和差异化决定的社会,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必将成为一个企业为了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最佳手段。找到并能够正确选择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企业的成功发展。
(二)企业价值的概述
企业价值可以是一种价值理念,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让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认可,从而会不断寻求价值增值的途径,并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从事各项经营活动;企业价值也可以表示为一种具体指标,如企业总资产价值、股权价值、公司价值等,用来衡量企业在某种市场状态时的价值量大小;可以表述为社会价值,来描述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带动的就业、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等。
但就其实质来说,企业价值其实是企业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的功能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值。因此,企业价值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同主体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不同,同样研究者研究和分析企业价值站的角度不同,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就会不一样。
二、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
在谈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上,本文将以大家熟知的苹果公司作为案例来充分的剖析这一点。2010年5月份2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天,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2003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左右。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近40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为什么苹果公司的市值飙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苹果公司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做了什么。
在苹果公司岌岌可危,市值不到40亿美元的时候,乔布斯再次回到了他亲手创立的苹果。乔布斯回到苹果所做的首先一件事情就是重塑了苹果的设计文化,推出了iMac,让苹果电脑重新定位在“酷品牌”。但当时的资本市场并未对乔布斯的举动做出反响,iMac和以前的苹果产品一样,使用者仍局限在所谓的“非主流”。 之后,乔布斯为了进入音乐播放器市场推出了后来创造了奇迹的iPod。不过,当时的这一举动并同样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因为它既不是最早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公司,同时一家名为Best Data的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产品性能优良,既可方便携带,外观上也新颖时尚,而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在各方面也并无太多优势之处。一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的用户主要还是大部分局限在“非主流”用户。尽管大家都知道到苹果的产品性能很好,但大多数的人不愿花如此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就在2003年,苹果推出历史上最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iTunes,它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可惜的是,苹果的成功中大家都恰恰低估了它的价值。最初,iTunes只是一个用于iPod产品的音乐管理软件。而现在,它已然成为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不夸张的讲,没有iTunes的产生,就不会有之后iPhone和iPad这样创新性的产品出现。
iTunes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因为iTunes并不仅仅是大家所认为的一款软件产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苹果公司转型的开始。iTunes出现之前,苹果只生产实体产品,尽管它所生产的产品非常不错,但与其它同等品牌生产的产品比较,它的产品同样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iTunes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iTunes的出现,让苹果公司开始打开音乐市场,不再是仅仅依靠卖产品赚钱,同样可以依靠卖音乐来赚钱。不过3年,iPod + iTunes组合就为苹果公司带来了近100亿美元的收益。 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和合作伙伴等更多人的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去轻松找到好音质的正版音乐,从而大大增加了iPod的销售量,也让ipod与其它品牌的播放器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迅速的占领近90%的市场。iTunes同样也受到唱片公司的欢迎,Itunes的出现似给唱片公司带来了福音,来解决他们面对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的现状。最高兴的仍属苹果公司,它不仅能够靠销售iPod赚钱,iTunes同样让它赚音乐的钱。
随后,苹果在2007年了首款iPhone智能手机,掀起了一场智能手机的变革。Iphone手机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创新外,并将iTunes+iPod组合中的技术进行了引用,在2008年推出了App Store软件,与iTunes相对接。iPhone + App Store的组合,使苹果公司占据了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10年,苹果公司又一次成功了iPad产品。这款新产品所采用的操作系统与iPhone同样,看起来像是一个放大版的iPhone,应用软件方面也是沿用的iPhone + App Store的模式。尽管这款产品遭受外界的质疑,但同样得到了“苹果粉”的追捧,销量同样可观。
在说了那么多众所周知的事实之后,我们再来谈苹果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正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才会有苹果脱胎换骨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远远超越了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意义。可见,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性。
三、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呢?
正如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第一就是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过:“企业的目的不在自身,应当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这就是造就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能够取得好的业绩。由于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而激发顾客的这样潜在需求。”
篇7
早在20世纪初期,“免费”的商业模式就十分盛行。例如剃须刀厂商通过免费派送剃须刀具,从后续销售刀片盈利,就形成了典型的捆绑销售模式;早期的电视节目也是免费向观众播放的,通过第三方——广告商预付的广告费来盈利。诸如此类的免费商业模式数不胜数,可见“免费”的商业模式来并非一个新生事物,而是不断的改变其模式形式来呈现。20世纪末的互联网革命诞生了互联网经济,随之而来的商业形式的改变则是以数字时代的“免费”商业模式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MSN、腾讯、电子邮箱、306软件、维基百科等免费网络工具或网络服务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行为方式:利用互联网可以收看免费的电影以及下载海量歌曲,而不用为此付费;相对于传统电信及邮局邮件而言,实时的网络通话及电子邮件因为其几乎免费的成本和使用的便捷性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大量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类细分网站向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免费似乎改变了人们数千年来的等价交换法则,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它愈来愈成为免费经济的代名词。传统教科书中关于资源稀缺性的研究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免费产品的“富裕”时代似乎变得不再重要。2004年提出“长尾”理论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惊叹:“这个世界太疯狂,全世界都在发送免费的午餐”[1]。
一、“免费”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免费信息产品之所以在互联网经济中大行其道,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经济形态。荷兰学者AMowshowitz(1997)认为:网络产品在网络平台上的每一道加工工序均能增加它的交易价格。初始定价为零的产品可以看出基础产品,通过在基础产品上再次开发或者升级,会逐步的提升产品的最终价格[2]。Jean Tirole(1988)认为免费和收费产品的捆绑销售的方式是一种价格歧视和市场圈定行为,厂商通过捆绑销售,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获得比一般销售更高的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3]。Carl Shapiro和Hal Varrina(1999)在著名的《信息规则》(Informations Rule)一书中阐述了厂商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不同版本的产品采用的版本化差别定价原则,其关键是通过不同版本的差别化定价来识别不同差别的需求,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以达到利润最大化。该书同时也阐述了由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型商业战略——互联网竞争中的标准战略。这种商业模式中的“标准”扩大了网络外部性,减少了不确定性及消费者的注意力锁定,并通过互联网中免费信息产品的推广,迅速占领市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战略“标准”[4]。
于春晖、钮继新(2003)分析了信息产品市场中广泛运用差别定价的条件,并介绍了版本划分和捆绑销售等差别定价模式在网络信息产品市场的应用[5]。王峰娟研究了软件产品差别定价的四种形式:个人化定价、群体定价、地区定价和版本定价,从而发掘数字产品成本及价格的关系特征[6]。付力力(2003)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信息产品的版本划分和定价决策。当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时,通过免费派送信息产品的低端版本,以扩大其网络价值成为信息供应商的一项基本策略[7]。徐水尚(2007)认为互联网存在网络效应,在互联网经济中,信息产品或服务伴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其效益才会逐步增加,从而产生规模效应[8]。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信息产品的定价及互联网经济特征的研究对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于这些定价方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策略性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免费商业模式的深刻原因,对互联网经济的特征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以研究免费信息产品的形成机制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信息产品的特性和市场竞争情况等决定互联网采用免费商业模式的原因,并力图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产品定价的分析框架,以解释随互联网时展而产生的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
二、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原因分析
(一)数字产品的成本特征使“免费”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数字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的特征,它具有特殊的成本结构。生产第一份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研发和创造成本,但是一旦这份产品创造成功,传播和复制的成本极低[9]。以在线音乐为例,在数字复制品和P2P传输方式的推动下,音乐发行的实际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微软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的过程中,WIND95的第一张光盘实际研发费用就花费了2.5亿美元,而在其以后的经营过程中拷贝第二张和第三张却只要几美分。由于数字产品一般通过网络分销,几乎不花任何的分销成本,因此,数字产品具有较大的高固定成本和极低的边际成本特征。
此外,生产数字产品的固定成本主要是沉淀成本,即一旦产品没有研发成功或者研发以后没能大规模推向市场,那么这份产品就不会创造任何利润,并导致严重亏损[10]。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在企业产品具有大量固定成本而边际成本相对较小的时候,该企业只有通过大量的后期产品生产及销售,以获得规模效应,从而赚取利润。对于这类产品而言,由于后续生产的边际成本远远小于初始生产开发的固定成本,所以产品的数量越大,其平均成本则越小。在销售价格至少大于边际成本的情况下,随着销量的增加,总利润会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正是这种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生产关系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产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产品的销售和消费模式相比,消费者或者受众在接受数字产品和服务时所花费的成本很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以及废旧产品的处理成本几乎都下降为零。消费者需要花费只是搜寻成本、以及学习使用成本,而这两项成本对于大多数数字产品而言也是很低的。随着以谷歌、百度、雅虎等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搜索成本将会不断下降,网络用户可以准确而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产品。正是基于互联网数字产品的这种生产及消费成本的特征,使得互联网数字产品的制造商往往选择前文所述的“免费”商业模式来销售商品,以期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通过大量低边际成本的后续商品销售来实现前期投入的回收,并最终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二)“免费”的商业模式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宠儿
Michael H.Goldhaber(1997)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在《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一文中指出,“注意力经济”是指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无形资产,即经营消费者的注意力[11]。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以及同质化的产品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大量过剩的。消费者去寻找这些信息或产品就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以便建立对所需商品的了解和信任,而消费者的这种时间和精力的耗费随着信息的泛滥而不断增加。因此,相对于过剩的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变得十分稀缺,从而使得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当数字产品极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传统的定价策略在数字产品市场上失效时,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就成为成功获取最终收益的关键。
在互联网经济中,互联网企业为了盈利就必须将注意力转化为经济价值,互联网媒体既需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又是要完成注意力价值的交换,所以互联网经济是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基础上创造价值[12]。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拥有大量的客户就掌握了大众的注意力,庞大的客户群就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资产。这种将客户群纳入公司资产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经济对于资产的认识,与稀缺经济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正如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腾讯公司当初所采取的商业模式,在通过“免费”的产品“诱饵”成功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和认可后,再通过这些产品的后续经营利润去回收当时的大量固定投资和免费产品的成本。当该公司2007年以免费聊天软件QQ赢得8.526亿注册用户后,其后续的盈利模式则变得简单而又清晰了。可以说腾讯公司的成功正是在于有效的吸引了当时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市场竞争尚未白热化之时及时的获得了消费者注意力的认可,从而获得了市场的绝大份额,为其后续数字商品的经营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果网络经营企业成功的掌握了大众的注意力,则可以认为该企业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经营销售的“战略目标”。
(三)“免费”商业模式是提高“网络效应”的手段
所谓网络效应,是指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用户的数量,用户数量越大,网络的价值就越大,即一种产品越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越高,需求量也就越大。网络效应会产生滚雪球效应,一旦网络用户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网络的用户人数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网络,从而产生需求方规模经济,即产品的效用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大。这种效应也称为直接网络效应。试想,当某个消费者使用某公司的邮箱或者通信工具时,而其余大部分人都不使用这一工具,那么该消费者如何能与别人顺利完成沟通和交流呢?互联网企业就是利用直接网络效应来扩大网络或产品的客户群,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美国著名的流量信息网站Alexa曾就各大门户网站的访问流量与经济价值进行过深入的比较分析,一个显著的结果即是某个网站的访问量越大,则该网站的商业价值越大,这种价值初期表现在该网站的广告费用及网页版面收入上,随即则更深层次的反映在该网站的证券市场市值及评估价值等具体价值之中[13]。
还有另外一种网络效应,即间接网络效应。间接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它是指同一个网络下多个相关产品的关系,即其中一种网络产品用户数量的增加会带动相关产品需求增加,产品之间有可能存在互补效应,也有可能只是同一网络下或同一品牌下的产品。随着相关产品需求的增加,产品之间会形成正反馈效应。这种互补产品销量的增加从形式上和传统经济理论中互补产品的原理相似,但效果要更为明显。因为网络上的数字商品更容易做到系列上的配套,并且在互补品的设计上也更为简单。当消费者习惯于使用某网络企业的一种商品时,他也往往会被该企业同一系列的其他商品所吸引。因此,互联网企业就可以通过其中一种免费产品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用其他的产品或者升级产品来获取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效用取决于互补产品的品种多少、质量好坏和价格高低。互补产品的品种越多、质量越好、价格越低,则产品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价值就越高。可见,互联网企业就是充分利用间接网络效应将注意力转化为价值。互联网企业深知网络效应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产品推向市场的早期,为了产生网络效应,都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免费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淘宝网在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扩大市场就采用了免费的策略;同样,2008年360安全卫士公司也高调宣布360杀毒软件永远免费。这种种免费策略的选择,其目的均在于直接或间接的扩大网络效应,从而使企业最终从消费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另外,由于数字产品边际成本极低,因此网络新增一个用户或者多售出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也会很低,特别是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存储、信息处理和带宽通信等成本的急速下降,一个网络能承受的用户数量变得几乎无限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网络效应的扩散“威力”,使通过“免费”商业模式来扩大商品的网络效应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
(四)市场竞争特点决定了“免费”商业模式的盈利性
网络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表现出新兴经济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充裕经济,它的特征是当产品一旦创造出来,供给可以无限大,在网络经济中绝大部分信息和产品和的供给是不受任何限制,并且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同样一则新闻在不同的网站上播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一首歌曲和视屏可以通过无数个网站提供下载,即便存在技术垄断的产品,如微软的操作系统,也很难限制别人拷贝。因此,当信息和数字产品的供给变得无限大且同质化时,对商品的需求方就成为经济均衡的关键。换句话说,互联网经济是以需求为中心的买方市场。由此特征导致的结果是:在网络经济中,大部分的数字信息和产品市场几乎是完全竞争市场。对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同质无差别的产品或服务来说,在竞争的驱使下,产品价格降到很低或者干脆免费就成为必然[14]。所以,网络经济也表现为以需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
其次,在互联网经济中,相对于那些因为同质化和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所造成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经营模式,互联网经济中也同时存在着其他的竞争模式,这些多种竞争模式的共存体现了互联网经济的另一个基本特点[15]。随着对互联网商品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很多个性化或者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从质量效果上区别于网络中所提供的同质化的免费产品,并且边际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这些产品的需求,消费者则会面对一个有价格差异的产品市场。例如通过网络得到过去的经济数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为了研究的目的需得到有关未来经济数据的准确预测则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如果某个消费者想拥有一个3G的免费邮箱,只需要去门户网站申请即可,但是如果需要更为先进的专业邮箱,则就需要付费了。这些专属化、个性化的产品以差异化服务决定差别市场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互联网经济中的另一个主要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通过对互联网经济所形成的市场竞争模式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同质化的完全竞争市场,还是专属化、个性化的垄断竞争市场,网络市场的供给方都可以通过选择“免费”模式来达到盈利性的要求。因为在同质化、低边际成本的完全竞争市场,生产企业正是通过免费产品的提供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从而起到很好的广告作用和目的;在专属化、个性化的垄断竞争市场,生产企业也是通过提供免费商品与付费商品的结合,以免费商品吸引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免费商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导向,以免费商品衬托付费商品品质的提高,从而最终引导部分消费者购买付费商品,实现企业的盈利。
三、基于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分类
在互联网经济中,人们确实享受到了种种免费的好处,但作为互联网企业所最关心的问题必然是企业的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互联网企业在短期内基本均倾向于通过免费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客户资产”以引起注意力,从而形成网络效应,但是长期来看互联网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以达到最终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每种免费模式下一定会有互联网企业根据不同经营战略需要所选择的商业模式。以下是互联网经济中几种常见的免费商业模式,对于这些商业模式的运用,企业往往不是单一的依靠某一种,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市场竞争的程度选择多种模式综合运用。
(一)免费加收费版
免费加收费模式是互联网最常见的一种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先期通过向大众提供边际成本极低的数字产品或者服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些几乎免费的“馈赠”,就像用来吸引大量消费者参与进来的诱饵,这些少许的一点甜头有特别深的用意[16]:首先,它们会直接吸引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来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让大家注意到这些产品和服务,毕竟大家的注意力相对这个充裕的世界是极其有限的;其次,这些馈赠还会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使原来不具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对收费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购买意向。当一个网络吸引了足够多大众时,它就不必担心赚不到钱,因为总有少数人去购买他们的收费产品,这些少数人就足以使他们盈利。从销售价格与商品成本的关系来看,一项网络软件和服务中有99%的用户选择免费版,而只要有1%的付费用户就可以支撑整个业务。Gmail和网易邮箱,360安全卫士可以看成这个模式的集大成者。360安全卫士在中国有2.4亿用户,其中只要有1%的人需要付费服务,则企业所获取的收益就能够完全的支持其整体的经营战略:因为它意味着该企业可以拥有240万的付费消费者,这一数量远远超过传统经营模式中在商店或书店能销售出去的商品总量。可以说正是提供免费商品所起到的广告和导向作用,才能使付费商品有如此大的潜在市场。
(二)三方市场
经济学家把这种模式称为“双边市场”:由第三方付费来参与前两方之间的免费商品交换。三方市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电视媒体:电视媒体负责向观众免费播放新闻、娱乐节目以及广告,而广告商向电视媒体支付广告费,广告产生了较好的效应可以扩大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销量,最终弥补广告费;媒体运营商用广告费收入来弥补运营成本并获得利润。观众虽然免费收看了电视节目,但是只要观众中有极小的一部分人在观看广告后购买了广告商的产品,那么广告商就能获取广告效用的回报。
可见三方市场模式下仍然可以用注意力经济来解释,媒体播放的免费节目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当大量的观众观看了广告之后,就有可能成为广告者的潜在客户。如果观众在观看了广告之后购买了广告者的产品,这样媒体和广告商的合作就成功的将消费者注意力转化为价值。现实经济环境中不只存在三方市场,还存在比较复杂的多边市场,这种模式严格来说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彼此之间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共同提供服务,完成产品的交换。
(三)非货币市场
非货币市场来自于个人行为的外部性。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成本很低,人们上网的时间几乎是免费的,唯一花费的就是时间成本,这也是互联网能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平台,人们在互联网上完成各种各样的互动,用来满足自己各种需求,或者进行交换。只要存在一个大型的平台,就存在交换的可能型,人们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彼此增加对方的福利[16]。例如,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或者增加在某个组织的认同感,人们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告知他人一些信息。随着大量人群在互联网社区的聚集,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就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进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聚集,使互联网具有的一定的公共性。个人行为的外部性给其他人带来效用的提高,从而使公众处于一个有利的外部性平台上,这就是互联网络商业模式的非货币市场本质。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成就了互联网,而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不断的攻城略地,向传统的商业模式发出强有力的挑战。环顾四方,一片片的商业沃土上已然遍插“免费”大旗,这已经是一个用户对“免费”习以为常,商者视“免费”为盈利模式的时代。正如已经易帜的互联网商业巨头Ebay易趣更名为TOM易趣,重新选择“免费”模式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战略一样,诸多昔日的网络巨头正在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迎合现代互联网新兴商业模式的到来,从而期望抓住下一轮经济变革的“命运”。可以预言免费的商业模式正在大行其道,并将最终成为改变我们生活及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来源:《商业研究》杂志 编选:)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蒋旭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2]A. Mowshowitz. On the theory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systems[J].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1997):373-384.
[3]Carl Shapiro,Hal Varrina.Informations Rule[M].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9(1):127-211.
[4]Jean Tirole.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MIT Press, 1988(9):17-28.
[5]于春晖,钮继新.网络信息产品市场的定价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5):34-41.
[6]王峰娟.软件产品差别定价的四种形式[J].经济师,2001(3):11-17.
[7]付力力.网络效应下信息产品的版本划分和定价策略[J].商业研究,2003(24):13-21.
[8]徐水尚.虚拟企业运营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张小兰.论信息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3):31-33.
[10]欧阳效辉.信息产品的版式定价策略[J].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4 (20):24-26.
[11]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王立.e时代“争夺眼球”的新兴经济[J].求索,2004(6)
[13][英]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前沿观点——金融衍生工具与资本市场译库[M].周金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4]鲍熹懿,于斌斌,鲍曦静.网络市场价格悖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9(7):45-47.
篇8
关键词:文化演出;商业模式;利益合作平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较好地满足之后,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消费开始升温,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可以起到教育民众,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需要大力的扶持和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潜力日益突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还没成熟,演艺市场存在不少的乱象,影响着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需要不断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1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以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业票房性演出,这一模式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演出获取门票的收入,因此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为了卖出去更多的门票,吸引更多的观众,举办者必须确保演出的内容为大众所接受,才能盈利,因此举办的演出多是市场比较成熟的种类,如明星演唱会等,但对于观众群体较小的一些演出种类,往往难以吸引投资者,另一类则是赞的文化演出,演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或企业赞助,演出主体是政府与企业,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是演出服务供应商。[1]这一类的演出往往内容较为高雅,受市场的制约性较小,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演出都可以得以举办。
2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商业性票房演出是目前我国文化演出产业的主体,随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举办演唱会,几乎各大城市都出现了演唱会的身影,但是商业性演出有巨大的风险性,不同于传统的商品,商业性演出在进行之后,即使票房收入不好也不能停止,一旦门票销售不理想,举办者就面临着亏本的压力,面对市场风险,举办者只会考虑市场较为广泛的演出,企业选择节目的标准是赢利与否,因此很难保证演出的艺术品位,将使一些不入流的低成本的媚俗演出充斥其中,无法实现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真正初衷。特别是一些在民众中起步较晚的演出类型,如交响乐、芭蕾等艺术形式,因为在我国观众相对较少,市场风险较大,得到演出机会就会很少,不利于艺术的普及和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赞的文化演出面临的问题则是资金短缺,由于经济基础较弱,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系统的制度来资助文化演出的发展,因此赞的演出需要找到投资者,而投资者则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演出必须能够给赞助者明确的帮助,才能打动投资者,此外,在实现赞助者的投资回报方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企业或者政府投资演出,主要是为了达成宣传教育的目的,而现实中,文化演出一般仅仅是通过在海报上写明某某赞助等方式,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赞助者的宣传需要,挫伤了赞助者的投资积极性。
3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的两种文化演出方式,即票房型演出和赞助型演出。通常来说,前者向消费者销售的是作品,而后者则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销售服务;可以说我们对于演出潜在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商业演出的价值进行发掘,这也是我们创新文化演出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前提。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管理沟通学说
组织行为学当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有着影响它们发展的不同类型公众,即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还将会拥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作为组织来说,利用不同的公共关系渠道来影响它们的利益相关者,以保证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共赢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沟通学说中最核心的理论阐明了一项观点,那就是说:“沟通是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方式”;而海曼也将沟通定义为“传递思想,让别人理解与支持自己,并且这也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下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而站在组织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组织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文化沟通平台,来让利益相关者们更好的理解与支持自己。基于上述的两大理论,然后我们将之与文化演出结合起来,能够发现文化演出可以为组织提供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服务,成为组织公共关系开展的又一重要手段,从而为组织搭建一个更加有效、良好的文化沟通平台。比如说,政府机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演出的方式,向群众传递和谐、孝廉等等社会美德;企业则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演出,向员工及管理层传递知识就是财富、团结更有力量、勤劳才能致富等等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思想。
3.2 情感营销理论带来的启示
从商业角度来讲,文化演出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商品和服务,但本质上它传递的是一种情感,为观众交流情感、进而让观众创造情感,并且它能够在不同的观众之间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如果说政府或者是企业投资一件文艺作品,并且是根据其所针对的利益相关者专门创作的,那么利益相关者就会在欣赏演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其组织者的影响,并且会对组织者产生一种情感,也可以说是组织者可以通过文艺作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一次情感上的交流,进而让利益相关者对组织自身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这样一次成功的情感营销过程就在文艺演出之中圆满完成了。而情感营销理论与文化演出相结合,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对于那些文艺性强、公益性强、而市场性相对较弱的文化演出来说,可以试着与政府或者是企业合作,将自身转变成政务性的演出或者是商务性的演出。当然,这也需要文化演出组织者认真的设计与筹划,力保演出能够切实达到政府和企业宣传的目的,并且还应当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也只有这样,文化演出才有在市场中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的能力和必要。
4 文化演出产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文化演出类型较为单一,最为火爆的多是演唱会类型的商业演出,赞的文化演出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回报,也很难吸引赞助方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将会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商业化,不利于高雅艺术类型的普及,普通的观众也没有养成和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文化演出产业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商业模式的构建和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考虑两点:首先,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要明确,我所能为市场提供的服务是什么?我对市场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在商业社会,只有能够为市场提供独特价值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其次,确保自己提供的服务是质量最好的,不可替代的,基于这两点思考,我们认为搭建一个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平台,然后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文化演出的平台,侧面实现不同行业的利益需要,从而开辟一种新的商业演出模式。
例如,交响乐作为严肃艺术的一种,国外广泛普及,演出市场巨大,一些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依靠商演即可实现盈利,但是在我国,因为发展比较晚,同时也缺乏市场,造成演出稀少,即使有也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普通观众缺少接触的机会,武汉红金龙集团举办的《红色经典—红金龙纪念百年电影电影音乐会》却成功为普通观众提供了观赏机会,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一般来讲很少有大规模的商业性演出机会,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平常很难进入,而红金龙集团为了向社会推广和宣传自己的商品,联合了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每场免费向1000名观众提供门票,让观众零成本的接触到了交响乐的魅力,这样对交响乐有了实际的了解,有可能培养起他们对交响乐的浓厚兴趣,在以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可能就能为商业性的演出买单,而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则零成本的向社会传播了交响乐的魅力。
地方的政府是烟草的消费大户,也是红金龙集团重要的客户资源,如果仅仅靠集团当地的营销团队,很难与地方政府建立有效的关联,因为烟草行业是每个地方的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当地政府考虑到保护本地烟草企业利益的需要,不会主动的参与到红金龙集团的营销活动中去,但是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政策方向,红金龙集团举办的音乐会则是政府展示自己文化政绩的机会,因此政府官员会对红金龙的晚会进行支持,这样红金龙集团就成功的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联系。
文化演出影响力大小,还与媒体的宣传力度密切相关,红金龙集团举办的音乐会,是一场文化盛事,当地的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新闻,会积极的参与到晚会的报道中去,这样红金龙集团不用额外的在广告媒体上花费巨额的广告费,就成功的在大众面前增加了公司的曝光率,而媒体则通过报道晚会情况,获取了新闻资源,实现了利益均沾。
当地的商业人士与文化名人也是红金龙公司重要的客户资源,而这些商业人士也需要通过各种社交场合与政府部门保持一定的联系,同时也需要进行互相的联络和交往,扩大自己的人脉,而这场晚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因此凭借晚会,红金龙公司会成功与自己的重要客户群发生了交集。
红金龙集团自己则借音乐会的举行,成功地想自己的客户群体推广了公司的产品,同时也借次机会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与多方的共赢。红金龙集团的音乐会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演出,也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通过音乐会,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零成本的实现了文化演出的机会,向社会奉献了精彩的文化演出,培养了交响乐的潜在观众,地方政府实现了展现文化政绩的需求,媒体企业获取了新闻资源,当地的商业人士与文化名人则找到了进行沟通和联络的平台,通过一场文化演出,看似不相关的各行业实现了利益的整合。
通着这一成功的商业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演出模式上的创新之路,即根据客户的利益需求,找出各行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文化演出这一平台,将他们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成功的销售给客户,这样文化的产值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依靠门票收入等方式来获取收益,而是成功的与其他行业有机结合,从而在实现文化演出的基础上,为其他的行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共赢。
5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发展远未成熟,类型也较为单一,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像一些市场普及度不高,艺术性较强的演出形式,应该考虑以文化演出为平台,与其他的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实现了艺术演出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文化演出的市场中去,从而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丰富演出的种类,做到百花齐放。而文化演出产业未来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参与到相关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我国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资本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结构形态具有一般产业所具备的商业属性,文化产业核心要素包括生产者、生产过程和产品。就其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生产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商业模式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就其最普通的意义来讲,商业模式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它是指一个企业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企业自身、客户、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流程、渠道和能力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意图,同时也是实现价值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总体构造。由于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庞杂,再加上它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特定商业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业,也不能保证某一特定的模式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产生优异的价值结果。
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既指明了文化的精神、观念属性,又指明了其客观的物质本原;既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深入,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经济要素,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必须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及发挥文化作用而不断提升内在价值。文化与经济互动,构成了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一)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这需要将内容的原创性与形式的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依据经济规律,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最终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显然,这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但是,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它们就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去追求。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或者是产品中文化价值的消费来实现。文化产业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意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法国社会学者布什亚说:“人会毫不犹豫地寻求自身幸福,偏爱那些最使他感到满足的物”。文化产品具有唤起人们联想愉快事物的能力,能够与人们有情感连结,产生心灵层次的共鸣,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一般而言,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商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商品社会会约定俗成地赋予商品某些符号意义,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淡化,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文化产品本身兼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象征,其符号意义较之一般商品尤其突出,当文化意象融入商品具体呈现后,造成显著的不可替代性,并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化,强烈地让消费者认知它的存在,产生文化的可辨性自我表达动机,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表现自我风格。
根据物品满足需要的性质,可以将物品的效用分为功能效用和体验效用。功能效用使功利主义动机即实用的动机得到满足;体验效用使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功能效用的大小是人们根据物品的客观特征和它的自然属性的绩效对物品的实用作用所做出的内省的、理性的、认知上的评价,体验效用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物品的情感认同或者体验过程的愉悦性的评价。文化产品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特定社会中作为品味与其所处的生活型态的对立结构或者身份层级差异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独特体验,这种象征意义从强调物质功能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人的欲望为中心,又转移到强调个人与小群体生活方式,最后转移到强调在整个社会形态中,物我一体的感觉,体验着物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
(二)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形式,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制,将提高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从而带来效益的递增。传统经济学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学者们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社会学家科尔曼对文化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经典的分析,认为文化因素对于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提出了这一观点: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1]到了20世纪,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的复兴,“文化资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借用政治经济学术语“资本”,来揭示文化作为一种稀缺财富或资源的实质,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资本”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他认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文化的再生产等智性实践,同样被还原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和自主逻辑的利益行为,和其他实践类型一样具有“资本”和权力积累的维度。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以四种基本形态存在: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和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其中“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1)主观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2)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等)存在; (3)体制形态,如教育文凭,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2]第一种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为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第二种指的是作为具体形式的文化产品,通过不断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例如戏剧、影视、绘画、音乐、图书等直接进入市场,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市场经济运营方式、现代文化生产方式,使传统精神生产方式、体制等发生突破和改革,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第三种指的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资质,包括他所具备的教育文凭、智力水平、创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潜质的文化资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文化资源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中介服务机构,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变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效益,从而拥有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理论开启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通过引入文化资本概念,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来思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也可以在经济因素之外联系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实践,从而对文化产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作为生产力的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此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更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生产不仅能够像精神生产那样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够像物质生产那样进行一种集约化、批量化生产,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艺术生产”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产,但其具有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对“文化生产”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商品属性:大多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欣赏活动,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人们通过文化市场,运用货币交换,去获取文化产品的保有权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权,文化产品既然成为商品,也必定拥有了与实物商品类似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生产线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为标志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文化生产者也是通过市场的货币交换,有相应的价格管理,成本核算、盈利亏损、再生产等范畴,这就是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其二是精神属性:文化生产力又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力,因为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为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兴趣、情操,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对应地引发出两种不同的效益追求。作为商品,要求注重经济效益,尽量地实现盈利;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则要求讲究社会效益,力求对社会、对民众以至对政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品现代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主要以个人生产为主,效率低,产量低,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主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作为产品的载体或媒介进行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观念、符号和意义载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传播方面要求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物质产品效用的相对降低,使得人们有了对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于是,打着科学技术印记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再到今天的电子印刷术,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战略分析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包括一个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的消费者目标群体、产品的生产、营销和管理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以了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一)价值主张
即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明确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价值主张,企业的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价值主张来进行。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关键在于寻找不同于甚至于优越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合理构建、妥善传递的价值主张可以对企业战略和业绩做出重大贡献,仅仅确立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张还不够,企业必须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主张。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向客户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价值主张的确立,既能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一盏指路明灯,又能为创造卓越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者目标群体
即文化产品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所谓目标群体一定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文化企业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它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是基于“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战略,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的核心要点是“精确”、“细分”、“实效”,它不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消费群体,不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不试图进入所有传统的产品渠道,不试图制定细分目标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价格,不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播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通过分众营销,一改以往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企业只使用特定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广告传播方式以及最恰当的产品开发推广模式,通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制定分众化价格,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并因此来达成销售的稳定增长。
(三)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即文化企业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销策略和市场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了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完成其商业过程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比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公众的视听神经以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娱乐产品投放市场时,他们已经在传播通道的另一端做好了欣赏的准备。”[4]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同样非常重视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这也是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物流态势,因为发达国家文化市场狭小,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因此,文化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文化产业最早都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伴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平均利润的下降,美国文化产业为了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获取产业利润,就把文化产业延伸到海外文化市场,而且广泛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与合作伙伴构建成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组合体:采购、制造、研究、销售、分销及其他等等,有的紧密捆绑,有的松散挂连——从全球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整合,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实力范围。
(四)价值配置与核心能力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进行的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在生产、管理以及整个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个配置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锁定价值管理与持续能力资源和活动的配置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这是商业操作能力的表现。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创意人才的管理,因为在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资本的资源也非常重要。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上。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要缩小这一差距,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管理构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通常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
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企业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提供了有关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的设计极为重要,是应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精心做好的,同时它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层面的架构。有了商业模式后,执行层面的团队、经验、控制、调整也同样重要,因为模式是靠人想出来,并要人去运作实现。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它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两个要素为核心,五大要素相互协同成为一个完善的价值创造系统。通常来说,商业模式的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
成功的商业模式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二)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是导致商业行为失败的首要原因,那么企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
(三)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体系,就是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这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织与机制、技术与装备、生产运作、资本运作、供应与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四)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部分,这里设计的重点是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
(五)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制度屏障
这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比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产业价值链、行业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有了上述各种要素的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某些环节也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故障,这就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运行环境重新分析,改变组织结构、流程、思维和公司的信息系统等,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转变程度的大小。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它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模式组合在一起,企业的主导思维架构将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技术创新面对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环境,而市场信息也无法全盘取得,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能确保未来利润一定会被实现,也没有所谓最佳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与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弹性的心态,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内涵需要因应环境变动,在设计时就应该留有一定的可变余地,运行时更应该顺势而变。
参考文献
[1] 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2]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价值链创新
1.引言
“商务模式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网络的迅速传播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务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对于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来说,如何坚持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前提。同时,信息不仅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甚至还能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打造出色的电子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的研究理论中,学者就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服务及商务模式的定义及分类已做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却研究甚少,或者模型维度建立的标准不明确、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和创新,力求实现对网站的现实指导意义。
2.文献回顾
2.1基本概念
电子信息服务,即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
2.2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
要想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本质上的研究,就要先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因为商务模式分类框架可以为创新提供一个方向或思路。现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方法的理论。基于交易双方的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基于控制方的分类方法(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9),基于价值链的分类(PaulTimmers,1998和李建忠,2007),基于Internet商务功用(CrystalDreisbach和StaffWriter,2000),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的分类(PaulBambury,1998),混合分类(“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2000,MichaelRappa,1999和吕本富、张鹏,2000),基于组成要素的分类(徐迪、翁君奕,2004)。现对以上六种方法进行比较(表1):
从对比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商务模式分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划分标准不一致,尽管详细但导致交叉或覆盖不完全;(2)分类过于简单,对于模式的创新指导来说没有实际价值;(3)标准和概念抽象,难以用于实际操作。所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将价值链的思想和PaulTimmers的分类思想结合可以组成更好的商务模式分类综合指标。
3.1理论基础
价值链,即“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它包括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价值链环节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性进行修正。
Paul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多寡。他以价值链为矩阵(见图)的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即“创新程度”,是对企业服务内容新颖性的评价,是一个企业和其他对手竞争的焦点,可以看作企业“外部联系”的反映,从而可以和价值链从内外部结合起来。
然而,对于PaulTimmers设立的两个维度,Timmers并未给出具体标准。这样抽象的标准使一个企业难以用此矩阵去定位自己的商务模式,更难以去挖掘新的模式。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和Timmers的思想,尝试运用更加具体的分析手段去定位和发掘电子商务模式。
3.2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我们选取了国内外二十个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站进行研究。国内的8个网站是从2008年“中国100个电子商务网站”中选取的,而8848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选取进来,组成10个国内的网站;国外的10个网站,3个从荆林波的《电子信息服务模式》一书中选取,3个从PaulTimmers的《六大电子商务战略》中选取,还从GOOGLE上搜选了4个小网站。本文把电子信息服务按交易主体分为C2C、B2C、B2B三大类,因为这三大类各自的特点比较明显,利于分析和比较。
3.2.1矩阵维度的确立
1.价值链的集中程度
Timmers的思想是以功能的整合范围来确定其中一个维度,包括从单一功能商务模式到完全整合的商务模式,但没有说清如何从功能到价值链的演变。而且“功能”的加入反而让定义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只把把价值链的集中程度作为第一维度。本文将电子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成生产、信息、交易、支付、物流、服务六个环节,代替传统行业的价值链。六个环节的定义如下:
现在我们将筛选出的二十个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价值链集中程度总结如下(√表示涉及该价值链环节):
2.内容的创新程度
根据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对其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把Timmers的创新标准具体化,将创新程度由低到高分成了七个阶段:模仿、网站设计、普通服务升级、产品市场拓展、个性化服务、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尽管虚拟社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较为普遍,但它仍是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我们将它和全面创新归为高度创新。各个阶段的定义如下:
我们采用时间顺序来判断创新程度的高低,有以下几点依据:
(1)电子商务模式也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2)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激烈化的加深,使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在竞争中衍生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模式;(3)此创新过程,既是单个网站的发展,也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商务模式的发展。从实践中发现,尽管个别网站的创新顺序和我们从理论上整理的顺序相悖(如“一大把”,虚拟社区为第一步),但是此创新程度排序从总体上能够表示出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创新阶段和创新程度高低的趋势。
3.2.2创新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把“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构建出新的商务模式分类矩阵。各网站的商务模式标准选取如下:(1)价值链集中程度以当前的情况为准;2)对于内容创新程度来说,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为高度创新,只要该电子信息服务网站涉及此类创新,不论是第几步都看作其创新程度;而非高度创新的内容,以主导的创新模式,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模式为准;若没有主导的创新模式,则以最新出现的模式为准。
以此为标准,我们把之前分析的二十个网站在矩阵上列出,标出其访问量。因为访问量可以体现该网站的受欢迎程度,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运行情况的成功与否(见图2)。可以看到,整个矩阵共有6×7=42种模式组合,这就是以“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对商务模式的新分类。我们叫这个矩阵为“创新商务模式矩阵”,因为它不仅是对商务模式的一个分类,它还能指导商务模式的创新。
4.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特点
通过矩阵可以看出:
(1)C2C网站的商务模式差别不大,都涵盖了信息、交易、支付、服务四个环节,并且创新程度都很高;
(2)B2B网站,价值链集中程度有高低两种趋势:能提供有形商品的网站(如Marketresearch和艾瑞咨询可以提供研究报告等有形商品)覆盖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但是只提供信息的网站只覆盖信息和服务两个价值链环节;
(3)B2C网站中,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商务模式差别很大;
(4)从整体上看,当今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价值链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如Yahoo!,艾瑞咨询;二是越来越注重价值链的专业化,如Alibaba、环球资源网;三是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5.结论
本文在MichaelPorter和PaulTimmers的理论之上,创建了创新商务模式矩阵:(1)此矩阵给出了进行商务模式分析和创新的空间和一般思路。可以看到,在42种商务模式组合中,有很多是空白的,这代表了创新的可能;(2)本矩阵的维度标准都是按照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商务模式来选取的,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务模式创新也可以仿照此矩阵进行,但是需要调整。
在这个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分别将C2C,B2C,B2B三类网站各自的创新特点和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由矩阵可以看出三类网站之间有很多不同点,而内部又有很多共同点。分类研究能够使商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更准确和明朗;
(2)矩阵的维度细分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并随商务模式的发展而变化,使之具有实际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商务模式也许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
[2]李玉兰,我国信息服务业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工作,1996(2):36-37.
[3]李振勇,《商业模式》[M],新华出版社,2004.
[4]彼特•莫拉斯,赢利模式:电子商务成功之路[M],冯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PaulTimmers.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ElectronicMarketsJournal,1998.
[6]李建忠,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研究——模型构建与实现,电子商务,2007,(3).
[7]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8]PaulBambury.AtaxonomyofInternetcommerce,FirstMonday.1998,10,(3).
[9]匿名,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IT经理世界,2000,5.
[10]MichaelRappa.Businessmodelsontheweb.(Webdocument),1999.
[11]徐迪,翁君奕,介观商务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4,(1).
[1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 上一篇: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
- 下一篇:残疾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