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社区;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高校都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知名度、国际认可度的体现。

一、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文化差异

每所高校的留学生多是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习俗,而且各国的留学生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许多留学生在初入中国高校时都将面临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很多人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由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以及生活和学习方式不同等诸多差异的存在,使得留学生最初会对中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需要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尽量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保证留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环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学生人数增长

最初各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随着我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更加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学习更多的热门专业,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面拓宽,机遇的增加,使得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二、留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功能不尽完善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高校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留学生的需求也在增长,加之留学生对新环境不熟悉,对于留学生社区的功能要求就相对比较高,我国诸多高校原本的留学生社区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留学生的需求。

2.消防安全问题

各国不仅文化习俗存在差异,饮食习惯更是各有特色。很多高校在对于留学生的社区管理相对较为宽松,很多留学生不愿意在食堂就餐会选择在宿舍自己烹饪,使得在人员集中的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较多,因而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3.宿舍管理制度与现实脱节

现在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已经实施很长时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且很多学校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同我国在校生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留学生和我国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力。

4.宗教信仰不同

随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的诸多高校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却需要生活在同一个学校社区内。例如,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多数信仰穆斯林,来自欧美的留学生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还有部分信仰佛教的留学生。不同宗教群体的宗教活动大不相同,而各宗教活动之间并不兼容,如此长期共处同一社区必然存在诸多隐患。

三、解决对策

1.申请专项资金,健全留学生社区建设

各高校应当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建设留学生专用宿舍楼,尽量采用单间或者标间的住房格局,这样一来,将同一国籍或者同一宗教信仰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房间,可以尽可能的解决留学生相互之间宗教信仰不同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为了更好的保障留学生的日常饮食,可以聘请专门的厨师制作各国的典型菜肴,也要注意切实登记好有宗教信仰的留学生的饮食禁忌,为其提供专门的就餐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宿舍楼开辟几个专门的区域作为留学生的厨房,在公共厨房内做好消防安全的防护措施,比如,安装摄像头,安排人员定时检查等,在尽可能多的满足留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安全。

2.健全留学社区管理规章制度

在完善留学生社区管理规章制度时总体上把握住人性化管理,宽严适度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备、合理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参考之前留学生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善管理制度,不仅明确相关要求,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得规章具有可执行性。规章制定后,一定要全面的公布于留学生,并且安排专门的时间向留学生讲解具体的内容,让留学生知道在留学生社区这样的公共场所,有自己的自由,但是是有限的、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不能肆意妄为。最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制订就是为了执行,因此一定要确保规章制度的坚决执行,不能一味的过分强调外事影响和友好关系,而对留学生不敢管。

3.留学生管理干部要加强同留学生的联系

大部分留学生在最初入学时对于所在学校、城市缺乏了解,加之语言交流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此时留学生的管理干部就显得十分重要。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最接近留学生日常生活的人,应该加强同留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的交流,在留学生最初在中国学习期间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其适应异国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可以组织各国的留学生和我国的学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艺汇演、厨艺比拼等等一系列的大型活动,每周也可以定期开展茶话会等交流活动,像留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的风俗、美食、民族特色等,激发各国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

4.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

高校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当将本校留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向公安部门反映,征求公安机关意见,为留学生寻找公安部门批准的地点进行相应的宗教活动,从而既能尊重各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在法律范围内保证其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能减少不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之间的冲突。总之,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通过上述改进措施,能够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推动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福贤,外国留学生社区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2016年第11期.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各种条件限制需要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管理,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或学习问题,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只有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才能使他们快乐成长成才。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不少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少情感关爱。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性格上养成了孤僻、不自信、自卑、闭锁、不爱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对父母满腹怨恨,由此产生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二是缺少行为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其祖辈进行隔代监护管理,溺爱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许多人任性放纵、迷恋网络、游戏,有的儿童甚至喝酒、抽烟、打架斗殴;三是缺少学习辅导。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再加上他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出现厌学情绪的人数较多;四是缺少维权救助。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制度法规尚不健全,使留守儿童的一些正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尤其是日常的行为缺少管教,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二、乡镇学校和社区管理留守儿童的策略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整合学校社区管理力量

要发挥乡镇学校和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作用,就必须在社区和乡镇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和社区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目前监护人的情况和实施监护行为的落实情况等。只有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老师、社区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才能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由于留守儿童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大量时间是在家庭或社区度过,因此,需要把学校和社区的管理力量进行整合,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家庭或监护人的联系,建立定期三方交流制度。交流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表现情况,以及对留守儿童在管理教育中的好方法与经验,特别是学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教育的方法,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教育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管理监护责任

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效果,就必须建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就能使管理工作制度化,避免出现时松时紧或是无人抓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问题比较多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社区要建立“一帮一”、“结对子”等管理制度,以确保“问题儿童”的教育管理和监护得到有效落实;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需要明确学校、社区和监护人的管理与监护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确保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没有能力进行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家庭,学校要积极与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协商,与社区干部共同签订和落实第二监护人的责任,协助学校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空档期;一些留守儿童不愿上学,自已辍学,或是家庭困难生无法完成学业,对此,学校要积极与家庭、社区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辍学儿童的返学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定期开展亲情关爱活动

篇3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篇4

一、围绕经济抓党建,确保抓好党建促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党建工作必须要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和制定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不以牺牲良好自然环境为代价,适应本地区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并以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为前提,制定发展思路、项目和举措,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调优结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工作力度。为此,农四师66团党委以加强党建工作为抓手,在全团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大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实施了以“扩张外延,挖掘内涵,招商引资开发新型产业”为核心内容的“六大”发展战略。目前,团场8000亩脆枣、无核葡萄基地建设,原煤30万吨矿井与新赛股份合作建设开发正在稳步实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啤酒花种植加工前景广阔。今年,新种植的3000亩啤酒花长势喜人,3个烤花厂和颗粒厂建设项目正在实施。

二、围绕文明建设抓党建,确保抓好党建促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团场职工队伍的成分日益复杂,老一代军垦战士的后代正以考学、外出务工等方式大量流失,日益增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民工正逐渐成为支撑团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流和中坚力量。由于这部分人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政治思想和法制意识淡薄。这就为团场更好地履行兵团新时期的“三大任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日益发达及文明建设内涵的不断丰富、标准的不断提升,也使团场的文明建设必须要经受住各种各样文化思潮的冲击。为实现以党建促文明的目的,66团制定并实施了贯穿“一条主线”,开展好“一个研讨课题”,实施“四大工程”和利民惠民“十大工程”。各项活动的开展,便团场呈现出人人建设新团场、争当新职工、开创新生活、打造新文化、倡导新风尚的喜人景象。

三、围绕社会建设抓党建,确保抓好党建促稳定

“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是66团围绕社会建设抓党建的核心内容。团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强化对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确保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的头脑。按照国家和兵团、师党委的政策方针,制订发展规划,依法治企,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偏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医疗、饮水等问题为重点,改变干部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四、围绕社区建设抓党建,确保抓好党建促和谐

“党建全覆盖、建设实体化、管理网格化”是现代化社区的工作目标。66团社区组建于2003年,下设两委、一站、4个居委会。组建之初,团党委按照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将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维权等10项服务纳入社区管理。建立党建联抓、经济联帮、治安联防、卫生联管、服务联手、教育联办的综合管理机制,在全力开创共商社区事务、共抓社区服务、共享社区资源、共育社区文化、共管社区治安、共创精神文明的“双赢”局面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文化部授予“先进文化社区”称号。近两年,团党委又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为抓手,以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为载体,不断规范社区建设运作机制,使社区工作实现了“五个创新”。

五、围绕制度建设抓党建,确保抓好党建促保障

篇5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重点援助,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负责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认定、资金审核等监督管理工作,区劳动就业办公室承担具体日常事务,各镇(街)、区公安局、城管局等单位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

第三条本区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公益性岗位分类及安置对象

第四条公益性岗位是指由各级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岗位。本办法所指公益性岗位具体范围包括:

(一)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岗位。如劳动保障协理、人力资源开发协管、劳动关系协调协理、劳动监察协理等。

(二)基层农业服务岗位。如村支书(主任)助理、新农村建设指导、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信息咨询、乡村科普服务、农业技术指导、乡村扶贫开发等。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岗位。如乡村医疗卫生辅助服务、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协管、乡村卫生院护理服务、乡村(社区)公共卫生监督协管、乡村(社区)卫生防疫协管、乡村(社区)妇幼保健、社区护士、社区卫生服务等。

(四)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岗位。如乡村(社区)文化服务、乡村(社区)文化室管理、乡村(社区)文化宣传、乡村(社区)科技服务、乡村(社区)体育服务等。

(五)基层法律服务岗位。如司法协理、普法宣传、民事调解协理等。

(六)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岗位。如民政助理、社区托(助)老服务、社区托幼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助残服务等。

(七)基层市政管理岗位。如道路交通协管、消防安全协管、环境保护协管、城市规划协管、市场协管、流动人口协管、治安维护协管等。

(八)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岗位。如乡村道路维护、乡村水利设施维护、廉租房配套设施维护、社区(村)公共环境绿化、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社区(村)公共卫生保洁等。

(九)政府出资开发适合安置就业援助对象的其它公益性岗位。如社区主任助理、低保协管、残疾工作协管、社区矫正协管、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等岗位。

第五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为具有本区城镇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及以上失业人员;

(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

(三)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

(四)失去土地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

(五)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

(六)持《残疾证》的残疾失业人员;

(七)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对象;

第三章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

第六条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我区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随军家属、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

第七条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时,应由用人单位面向社会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办法自行组织、公开招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员资格审核和对招聘工作进行监督。特殊情况也可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招聘,向用人单位推荐。

第八条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招聘,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1、由用人单位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报,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申报事由、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工作内容、上岗条件、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等情况。

2、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和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开发岗位数量后,根据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有关规定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审准。

3、招聘工作具体由区劳动就业办公室负责组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推荐本辖区内符合条件人员报名。

4、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审核,审核合格者经考试、考核后,在社区张榜公布一周,无举报的由用人单位办理录用手续。

第九条公益性岗位人员由于退休、死亡、自然减员以及解除用工合同等原因出现空岗时,各用工单位必须在每月5日前将岗位空岗情况书面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备案登记。凡未经申报私自补充岗位人员的,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十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将空岗信息在向社会公示。

第四章用工合同签订与解除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自聘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之日起一个月内,与从业人员签订书面用工合同,用工合同期限为一年。

第十二条用工合同经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签字或盖章有效,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各持一份。用人单位应要求从业人员本人签收,并保留签收记录。

第十三条公益性岗位用工合同的签订方式为一年一签,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可以续签下一年用工合同。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解除用工合同,须与从业人员协商一致后,可以解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解除用工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十五条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实行考核制度,合同期内有违反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考核和奖惩办法的,用人单位函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审核备案后,用人单位可解除用工合同。

第十六条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公益性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解除用工合同,并函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停止发放各项补贴:

(一)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再就业的;

(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或死亡的;

(三)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无故旷工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的;

(六)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

(七)有违法行为的。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凭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证明,可参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办理。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岗位缺岗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在其它符合公益岗位上岗条件人员中提供人员进行补充。

第五章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待遇

第十七条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的就业援助人员,按规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八条在公益岗位上安置的就业援助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一年用工合同的,在用工合同期限内享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本人承担。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补贴享受期限最长至退休。

第十九条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实行财政直拨。用人单位须每月5至15日向区劳动就业办公室报送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册、社保缴费凭证和汇总表,经审核无误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拨付,并在每月25日前发放。

第六章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第二十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任务、考核、考勤、工作牌等由各用人单位负责,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较多的单位,必须明确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日常管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进行监督、指导。

第二十一条各用人单位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按照岗位分工,明确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和考核办法,并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上岗情况进行考勤,作为发放岗位综合补贴、续签用工合同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公益性岗位管理实行考核检查制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检查、考核,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应限期进行整改。经整改仍未达到要求,停止其使用公益性岗位人员资格。

第二十三条建立公益性岗位档案管理制度。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由用人单位进行档案管理,建立基础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区劳动就业办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台账,作为公益性岗位目标考核依据。

第二十四条区劳动就业办、各用人单位对公益性岗位分布情况、享受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人员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实行连网,同时由区劳动就业办将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申报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起始时间等情况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予以记载。

第二十五条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第二十六条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休息休假按《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办理。

第七章工作职责

第二十七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各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的领导,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逐级分解明确,做到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公益性岗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各镇、街和用人单位在做好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按照制定的监督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审核公益性岗位申报计划,制定全区公益性岗位年度开发计划,分解落实岗位开发指标,审核认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资格,指导各镇、街劳动保障所和用人单位制定管理制度,对全区公益性岗位工作进行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年度计划的完成。

第二十九条区财政局负责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筹集、拨付、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对全区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

第三十条各镇、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主管单位,负责相关岗位的规划与开发,指导、监督社区做好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区劳动就业办公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发放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对的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

第三十条各镇、街劳动保障所具体负责对辖区内公益性岗位开发、人员审核和安置。按时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送相关资料,接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八章监督检查

篇7

【关键词】学分制 公寓社区 社区管理

随着高等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此度过的学生公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和重要思想教育阵地功能之外,其住宿模式及其管理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现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应当从社区的思维方式入手,在丰富学生公寓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要有新的构建。

我们可以将学生公寓看成一个小社区,它是社区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社会学研究表明,社区首先是一种地域上的存在,其次是人的集合与互动。就第一层意思而言,社区的特点是居民的共同居住区;第二层意思则表明社区具有文化功能。学生公寓也是一个社区,就一所具体高校而言,是指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公寓社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育人功能,公寓社区管理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区域环境,二是指文化功能。公寓办就是这社区里的居委会,各个系的学生就是各个不同单位的居民,笔者认为,公寓社区的管理应是:以内务为基础,以安全为重点,以舍风建设为保障,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

一、公寓社区的不足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对高职教育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发展较快高职学校的硬件受到挑战就更大,因为很多高职学校先天就不足,大多从中专学校发展而来。

(一)硬件跟不上

1.人员不够。高职院校发展很快,但学校硬件建设还是跟不上。特别是学校的公寓社区,很多的领导不够重视,大量削减公寓社区硬件建设经费,裁减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公寓社区主要靠原始方法进行管理,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更不要说什么智能化自动化,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严防死守和动态观察,且要依靠学生管理学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个。在学分制背景下,公寓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要么加强各种硬件的职能化自动化建设,要么增加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彻底筑牢公寓社区的管理防线。

2.消防安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学生公寓内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致使公寓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3.社区治安。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高校校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增多趋势,如公寓社区周边社会不良份子寻衅滋事;社区内时而发生贵重物品被盗现象;女生公寓不时发现有陌生男子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4.卫生安全。公寓社区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脏衣服几个月不洗,公寓阳台、门后废弃一次性饭盘、饮料瓶成堆,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高校入校后进行的体检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二)软件缺陷多

高职院校学生数的增加对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公寓社区则愈来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阵地,特别是公寓社区的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培养等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新的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对公寓社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上是单纯依靠各系的辅导员,没有意识到公寓社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仅把公寓社区管理看作是简单的学生生活问题。学生在社区里的“卧谈会”、“恳谈会”一般谈的都是自己的真心话,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公寓社区里度过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是在社区里实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真实的思想流露及情绪的发泄一般也都发生在社区内。因此,公寓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艰巨。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公寓社区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就很难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学生行为特点和思想动态,就会直接影响了公寓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管理制度不完善。加强和改进公寓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的建设,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从内容方面看,义务性、强制性的条款较多,而权利性、人性化的条款较少。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老师只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要执行和服从,学生难以得到思想认同与行动接受。例如,在不影响整个社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生私下调换寝室,被老师发现时,就根据相关条例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而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发生在学生寝室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缺少了人性化和权利性。因此,公寓社区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社区管理的实际工作,可以探索人性化的公寓社区管理制度。

3.学生参与不积极。高职院校也都建立了学生公寓公共管理委员会等公寓管理机构,如学院级的公寓自治委员会等,意在引导、吸引学生参与公寓社区管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够强、工作经验欠缺等原因导致部分参与管理公寓的学生干部做到一半就退出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公寓管理条件下,虽有一定量的学生参与公寓管理,但无论从参与管理的人员数量来看还是从参与内容来看,参与面都是很窄的,参与公寓管理的人数与住宿总人数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层次也较低,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总体而言,学生公寓管理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4.公寓文化少力度。公寓社区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较强的凝聚力。当前,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这独特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较为复杂。公寓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公寓社区文化的建设。从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公寓社区管理部门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往往忽视广大学生在社区内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公寓社区主流文化把握不够,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也缺乏力度,从而使公寓社区文化易偏离正常的轨道。

5.特殊群体少了解。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缺乏对艰苦生活的体验和集体生活的锻炼,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都相对较弱。目前社会与学校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大公寓社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群体,如贫困学生群体、生理缺陷生群体、学业受挫群体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正确引导。

转贴于

二、公寓社区硬件建设要跟进

公寓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应遵循教育为本,管理为辅、服务现行的原则,尤其要强化服务意识,让学生感到安全、方便、温馨,给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潜移默化美的熏陶,以助于学生自身优良品格的塑造。因此,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能因提供居住而简单后勤化,也不能因后勤社会化而出现管理随意化,而应把公寓社区建设与管理房在学生教育管理的体系之中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之中,与学校的人才便宜紧密结合。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包括各种生活设施,活动娱乐设施、学习设施和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寓学习、教育生活于一体的社区硬件环境。

1.自动化公寓社区。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就是在学生进出公寓时对其身份进行有效识别,通过学生公寓住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现。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将学生的学籍、住宿安排的资料进行录入,形成专门的学生住宿档案数据库,进出公寓门自动完成识别。通过这一系统,由单一的人管理变成机器管理,提高了管理者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杜绝外来人员进入公寓社区,这样确保公寓社区内的安全,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水电自动化系统,就是学生公寓内水电的控制和管理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对学生使用的水电形成专用的数据库,可以及时了解,解决了抄表固有管理模式,减少了公寓管理员的部分工作,同时自动化系统对于安全状况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时,或者违章使用电器时都可以及时发现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进行警报或者安全切除。

2.智能化公寓社区。智能电子监控系统,就是在学生公寓的主要通道、楼层和公共场所设立监控探头,对学生公寓内的情况能够及时掌控。消防检测系统,就是对整个公寓内部的消防进行监控,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电子档案查询系统,就是建立寝室及个人学生公寓管理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与反应学生在公寓的生活档案,随时可以提供查询,便于了解掌握学生行为习惯,以利实施公寓学生个性化提高管理效率。

自动化智能化社区的建立,对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尤其将学生进出,消防报警、用电负载识别及公寓学生违规查询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广泛应用计算机平台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进行这些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可以解决许多但靠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施微机管理,随时了解入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日常动态,加强公寓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联系,形成公寓管理信息及时沟通,推进管理科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是构建和谐公寓社区的有力措施。

三、社区管理结构要创新

学生公寓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然需要对原有学生公寓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原有学生工作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几个管理层的相互关系问题。

1.各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之间的纵向关系。各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在人事安排上是一致的,都是根据三大职能安排负责人。学生公寓社区管委会由专职政工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同志组成,负责相关政策制定、处理学生公寓社区与校内外各社会机构关系、领导学生公寓社区等工作。各分委的工作重点落实在园区一级,它依托是学生专业而保持相互间的独立性同时又通过总委会保持工作一致性。各支委是学生公寓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它直接与楼层还和寝室发生联系,同时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相关单位交涉学生公寓社区事务,应具备相对的独立自主能力。

2.学工部、团委后勤处与公寓办的关系。公寓办是学工部、后勤处的功能延伸,是学生公寓社区管理中最具有实权的管理层次,尤其在实现学生公寓社区的维权功能方面其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公寓社区主要通过公寓办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平等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团委介入学生公寓社区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公寓成员的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方面。由于学生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一般也是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因此团这条线的介入有利于快速形成一支由学院团总支专职干部、各学生辅导员组成的公寓思想教育、纪律管理、寝室内务管理队伍以保证公寓社区后勤管理,同时团委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工作的主角之一,团组织有直接指导各级学生会组织,有利于将寝室文化活动纳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综合考虑丛而引导寝室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3.学工部、党团总支与学生公寓社区分委的关系。这层关系体现的是专业特色。对于以专业安排寝室的高校而言一片公寓区交基本上也是一片专业区,很多基层工作需要这一层面来组织和解决。学工部可以通过院学生会来协调与支委的关系,这其实也是将基层学生工作的重心向寝室转移的一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公寓社区成为校园内各项学生活动展开的活跃区域之一。

四、公寓社区管理具体探索与实践

在高职教育公寓社区具体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探索出一些较好公寓社区管理模式。

1.政治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设立公寓团总支。打破系、专业、年级的界限,设立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学工处、团委)管理和指导下的公寓团总支,执行原来系团总支的部分职能,主要负责学生日常行为和品德教育;同时,学生主管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将进驻公寓的辅导员的表现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寓管理部门要为进驻公寓的辅导员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建立公寓党团支部,在公寓党团总支的指导、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建立公寓党、团支部是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是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公寓学生的行为表现,最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思想为党(团)支部活动的开展、党(团)支部凝聚力的增强、党团员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同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党(团)支部,也是加强学风建设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3.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目前,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公寓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有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每学期出成绩。这样理论考试成绩和公寓表现成绩各按一定比例和二为一,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没有思想品德课的其他学期,可把公寓表现成绩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奖惩挂钩。

4.建立契约式的约束机制。为加强管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教育部教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教精神,公寓主管部门与学生签订一份住宿协议,协议规定公寓主管部门应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住宿收费标准和学生应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整理内务、遵守公德、举止文明等有关内容,同时,由公寓辅导员和学生对服务质量、公寓日常管理及由公寓辅导员和楼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实行双向监督,并严格按协议规定办事。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

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公寓无疑学生是主体,要实现管理者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使公寓管理逐步走向社区管理,就要求动员广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自理、自为、自乐、自成,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和基础文明修养,使社区的管理与学生的成长规律更加融洽,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才之路。为此,吸收校学生会主要干部担任公寓办主任助理。院公寓自治委的成员应以各系学生会主要干部为主,同时成立公寓团总支领导下的楼管会,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一直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刚刚摆脱家庭束缚,其自主性、主体性大大增强,强烈要求自律,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对父母、老师管教的排斥心理,因此公寓管理者应因势利导,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聪明才智的空间。并以学生自主发行的《学子生活报》广泛宣传公寓服务与管理制度措施、以给予适当经费为保障,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室名设计活动、星级公寓创建活动、和美寝室美化大赛,“公寓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等等,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了自我,加强了同学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了公寓内同学的凝聚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和团结有爱、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广大同学参与公寓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在学分制背景下,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只是公寓管理模式一种很好探索与思考,我们探索还会继续,我们思考不会停止。我们希望更多同行加入进来,使我们公寓管理能更上一层楼,为我们日益发展高职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瀛.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

[2]王怀宇.沪、浙、深高教园(大学城)建设: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Z1).

篇8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投入远程教育建设工作

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根据上级安排,把远程教育列为小林社区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抓好社区远程教育的建设、施工工作。首先成立了小林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程卫根为组长、刘金根为副组长、曹小燕、唐明祥为ab岗的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总支书记总负责,亲自抓,主任集中精力具体抓,各工作人员协力配合的格局。其次,及时召开有关人员会议,精心布署,分组负责、并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开展工作。第三加大远程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大小会议、村务公开栏、张贴标语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远程教育管理机制

站点建好后,为加强对远教站点的管理,使之有人管、管到位、有成效。本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远程教育学习制度》、《电教片播放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等,要求严格按制度办事,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保证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在搞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对远程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使他们能胜任远教设备的维护、教育资源的收集和教学节目的播放等工作。

(三)结合社区+实际,认真抓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

为切实做好各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使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干部经济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高远程设备的利用率,本社区把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落实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措施,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规划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的方法和步骤,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

由于我社区的远程教育工作,社区党总支、居委会高度重视,工作措施有力,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广大党员干部能及时学到实用的经济科学技术,普遍反映较好。

三、教学工作有特色

通过远教工作的大量宣传,根据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本着共建共享、开创性地做好站点学用工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向社区不同群体党员群众定期开展了教学辅导培训工作,充分带动了社区文化体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开展。

小林社区于2019年5月撤村建居,以前的村民一下子变成了居民。告别了土地的群众难以适应闲适的生活,纷纷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也使社区和谐的氛围粘上了不和谐的音符。社区远教工作人员想到了排舞这个能大众参与文化项目,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生活品质;既能改善民风,又能促进社区工作;既能增进感情,又能融合邻里关系。

排舞,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蹈,也叫牛仔舞,起先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和拉丁式的舞步,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是一种既可以个人独享,又可以与团体共乐的舞蹈,适合在广场、社区、公园等场地所开展的活动,受到各个年龄层的欢迎,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舞蹈。

有这个想法的不光是社区里的远教干部,许多居民都在远教意见本上提出了此类想法,所以社区印制了100份征询意见表,发放的妇女手中,并进行了整理,其中88%的人员都支持办排舞班,并表示会来参加。

有了社区居民的肯定,更加坚定了社区远教人员的信心,于是2019年2月1日,社区召集了几个妇女骨干来社区开会,共同制定方案和计划。 社区远教人员忙碌在寻找合适场地和邀请隔壁社区排舞老师的工作中,终于在社区南大门找到了一块合适场地,在与物业反复协商后,物业同意将场地无偿提供给排舞队。

2月25日,社区远教工作人员给场地安装上dvd、音响、电灯等设备,硬件全部到位。接下来,社区又召开了一次妇女会议,把排舞的基本要领和文化理念传达给女同胞们,让她们了解健身和享受生活的益处和必要。从而加入到健康排舞的队伍中来。

社区安排了一些妇女骨干来到天都城学习排舞,听从社区排舞老师的要点指导并当场跟从老师学会排舞的基本舞步

2019年3月12日,小林社区排舞队正式成立,由学习归来的骨干妇女领舞,20多名妇女在场地上和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除之之外,这些骨干妇女在忙碌之余还是不断的去天都城学习新的舞步,不断充实壮大排舞队,到6月份,小林社区舞蹈队伍不断壮大,只要天气状况好,在社区南大门每天都能见到该队活动的身影。该运动是社区为群众搭建的文艺舞台,让全社会形成关心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活动中也逐渐创立自己的活动品牌。每当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社区居民就聚在一起,舞蹈早已不是女人的专属,新加入的男人们也跳的不错。

至今,小林社区排舞队走过了10个月的进取历程,这其中汇聚了社区远教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凝聚了社区居民鼓励和支持的信心,只要我们有信心,小林社区排舞队必定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四、下步工作思路

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居民长期得实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认真抓好远程教育工作,特提出下步工作意见。

(一)增加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金投入。远程教育管理、运行经费不足,我们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增加对远程教育的投入,确保远程教育能正常运转,保证党员干部和群众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网络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方面与上级远教办加强联系,取技术上的支持,在设备安装、调试、养护、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帮助。

(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有关电脑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能胜任远教设备的维护、教育资源的收集和教学节目的播放等工作。

篇9

关键词: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1.1企业文化建设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信念、精神上的升华和凝结, 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一旦企业的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理念,企业的内化控制无疑就会加强,员工也会以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控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还有对外的发散力就会增强。如果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工作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平等向上的环境中,素质得到提高、智力和潜能得到激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和生产优势,很显然企业在竞争中将会获得全面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文化理念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目前笔者所在企业使用的"物业管理,以人为本"、"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您的满意是我的追求"、"业主多一份满意,我们多一份荣耀"等,是在多年运作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文化理念的运用比较有效的解决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矛盾,也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服务意识作了较好的要求和规范,调节了人际关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使员工在良好的气氛中以正确的心态接受和领会企业文化的精髓。

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1.2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品牌竞争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内可以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加规范合理,同时由于其对外的发散力,也为物业管理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服务行业,其有形价值较少,更多的则是无形价值,而品牌则是物业管理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价值。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创建自己的优质品牌,而创建优质品牌,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物业管理企业来说,由于几乎所有物业管理企业都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物业管理的“产品”——服务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物业管理企业如果想通过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等传统的竞争手段来甩开对手,显然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着良好品牌和公众形象的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先人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将蛋糕做大。因为强势品牌拥有核心消费群体并且有着强大的发散力。品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市场上,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在保持企业凝聚力方面,也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对品牌的支撑则是企业文化。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实际就是企业文化对外发散力的一种集中体现。

2.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展示平台

2.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等服务,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较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

社区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环境为重点,体现出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和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们一进入小区,马上就能感受到典雅、舒适的人文环境和自由飘逸的文化气氛。完善统一的物业环境视觉系统,安全有序的交通管理,方便快捷的通讯信息和管理人员的文明言行。这些映入眼帘的优美的文化载体,都是社区文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通过环境对文化的渗透,达到启发人们的自律意识,培养人们的文明素质,这是现代住宅园区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与发展方向。实践证明,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2.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主观能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从政府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社区文化发展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2)从整个社区的角度看,物业管理公司只是社区内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只是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而已。(3)从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管理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因此,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文化的能动建设者;企业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物业管理公司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恰当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Some Chinese enterprises bought or want to buy enterpris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h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inland. The successful merger will be conducive for China to be the member of developed economic map. But the successful merger is difficul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merger and propose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关键词:发达国家;并购;社会责任

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y;merge;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95-02

0引言

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电脑事业部,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瑞典沃尔沃,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开始进军西方发达国家。然而在风光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更多不能算作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并购案例,例如海尔收购美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均告败北。联想与IBM电脑之间的企业文化仍在融合,吉利与沃尔沃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很大的分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风顺水。

1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具有的优势

1.1 资金雄厚,融资能力强2009年美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06882亿美元,利润总额为989亿美元;而同期的中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为36805亿美元(汇率按1美元=7.0696人民币,下同),净利润为1706亿美元,超出美国500强企业净利润717亿美元。2010年,中国大陆企业进入财富排行榜500强的企业增至43家,营业额已为1,843,5亿美元。

雄厚的资本力量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中化集团以8.75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国Emerald能源公司,交易溢价11%;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等都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具有了国际收购的能力。

1.2 市场潜力大,吸引力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13亿的人口,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诸多企业进入中国。为了避免贸易壁垒,许多外国企业选择了被中国企业并购以更加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沃尔沃和吉利的合作,当然这个效果到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

2中国企业在并购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存在的难点

2.1 并购企业中国企偏多,西方国家企业颇有顾虑目前有能力去并购外国企业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日益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大,并购成功的案例也往往是这类。例如刚刚成功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另一种是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许多具有垄断价值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国有性质,例如能源、金融等企业。这类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主导,甚至企业的高管均由政府任命,许多国外政府担心自己国家的企业被并购以后,能源和经济命脉被人钳制,于是设置了诸多并购障碍。例如2006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就是因为华盛顿的政治反对而撤消并购;刚刚宣告失败的中铝并购澳大利亚力拓案,原因也是如此。

2.2 企业文化以及落后的管理制度制约并购成功在19世纪以前,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生活用品基本能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社会。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大陆才出现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企业。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许多做大做强的企业经常是有一个强人来支撑。企业管理不正规,制度不健全,常凭老总的一句话就扩大生产或并购。部分国有企业又常常具有大锅饭的弊端,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经营。

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科技大幅进步,产品大量生产,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国际化的商业社会。企业动辄上百年的历史,能够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生存下来,早已形成了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种以制度来约束行为的企业管理机制,而不是依靠庞大的政府支持和企业强人的魄力和影响来管理企业。

因此相对于西方企业,中国企业文化处于劣势地位。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较为弱势,而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更为强势,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能够成功推行的案例不多。

2.3 中国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名声不佳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处于跃进阶段,在经营方面往往只顾盈利,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员工职业健康和人身安全以及社区建设等方面,没有外国企业完善完备。部分企业资源粗放型管理,加上个别地方政府经济挂帅论严重,形成了高能源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职业病和工伤发生率均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上。

在并购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不愿意与中国这些名声不佳的企业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企业成功并购西方国家企业的步伐。例如吉利汽车和沃尔沃在产品的安全环保上就有很大分歧。

3中国企业并购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对策

3.1 淡化企业的政府背景,避免急于求成在并购国外企业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分期分批并购,或者不要单独并购,尽量联合其他国家的企业联合并购,避免给人一种并购后绝对控股的想象空间,从而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猜疑和反感。中石油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子公司澳洲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2009年与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协议,以35亿澳元收购Arrow公司100%的股权,这一成功案例就运用了这一点。

3.2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文化融合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相当成熟和强势,在被相对企业文化比较弱势的中国企业并购时,无疑是心中最大的纠结,从而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而中国企业在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后,又不愿意失掉自己的文化,两者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经常使并购功败垂成。

毋庸讳言,部分国有企业的机关臃肿、低效率和部分民营企业老总的一言堂,是管理企业的弊病。所以,为了能够与国际企业接轨,中国企业必须要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则,充分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企业文化,融合被并购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和文化上,能让被并购企业看到希望和欣欣向荣,从而打消自己的文化被消融的顾虑,扫清并购企业的文化障碍。

3.3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西方各跨国公司,都要制定和执行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以及社会责任的守则分认证,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就是典型的一例。其提出的企业公民三原则“以诚信、透明的方式进行商业运作;着力于我们的社区;运用科技提升大众生活水平”,在公司成立的近40年中始终被遵循,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涉及教育、慈善、道德和环境事业等多个领域,从而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国内企业应该在保证盈利之余,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开展保护环境、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例如投资建设污水、废气处理设施,积极为灾区或贫困地区捐款,建设公司驻地社区等,以提高自身的名声,从而在国际并购中增加品牌价值。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在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已经具备了并购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力。如果中国企业能克服企业文化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以及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缺点,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责任感,采取联合并购方式,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实业强国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2010年500强名单《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