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总产值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总产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2008年医药行业之回顾
1.1 世界医药市场概述
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的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故而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医药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10月29日最新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报道,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 200亿美元。
2008年对于我国药企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一年,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更细分化的协作。
1.2 我国医药工业概况
1.2.1 医药工业总体情况
总产值持续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82%;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5.16%;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4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87%。
销售产值保持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同比增长27.66%;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21%;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4.04%;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0.0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49%。
出口下滑。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出货值607.38亿元,同比增长18.53%。10月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受影响较明显的一个月,当月实现出货值为57.4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年度内最低水平。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末,药品生产销售收入约8 000亿元,药品生产利润总额约850亿元,出货值约 770亿元,可望创造新的历史最好水平。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经济分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8 300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为2 3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2%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为1 790亿元,同比增长21.6%。
1.2.2 医药工业生产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原料药生产或出口,还是制剂的生产,都有不少的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表1)。笔者在制剂生产统计表将上海的情况予以罗列,可以发现上海医药生产不尽人意,被统计的制剂共有14类,但有10类的同比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8大类出现负增长(表2)。
金融海啸的蔓延波及到加入WTO的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实体经济医药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中国健康网的汇总报道,笔者把2008年1-10月份我国医药产业的部分指标汇总成表3。而表4则是把总产值与出货值按区域排序,统计表除了列出大区域外,还列出前10位以及上海和位序最后的地区,由此可以发现上海地区完成的情况的确不理想。
1.3 政策因素对2008年度医药产业的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一直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特别自2007年年初开始,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这些政策因素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凸现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更多地从内部挖掘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或通过对外技术合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版)》,限制生产维生素C、青霉素等“两高一资”产品。特别是强制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将环保始于设计,还洁净于人民,但必然增加大宗原料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制药企业的GMP复认证,旨在进一步加强执行《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努力向国外的cGMP靠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并杜绝人为的药害事件,为此企业也必须多方面予以投入。
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生产单位、流通企业或使用部门,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有理由相信,一旦付诸实施会引起多方面的联动,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2 2009年之展望
2.1 经济特点与预测
影响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专项整治可能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的启动;药价政策是否会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改带来的变数等。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学模型对2009年医药经济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9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 000亿元,同比增长23.2%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约2 7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约2 0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特点:快速增长势头不变,医改带来扩容机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药价水平稳中有降,终端格局改变,出口面临挑战,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2.2 政策、制度继续左右医药行业
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8年安排27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6.7亿元用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可以相信,在加快新农合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加速医药市场的扩容。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的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步伐。总之,医药行业正朝着更法制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3 展望2009年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的推动力仍然存在,全民医保对药品内需的拉动仍然强大,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预防体系的建设对医疗器械、疫苗等需求拉动也很明显,国外药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需求释放也正在实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后公布,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巨大的突破。
医药这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产业,外资的进入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被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分析与思考
3.1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直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几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2008年出口受堵影响了医药工业的相关指数,由此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影响。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有五大力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一个新的起点靠近。这分别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国际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极大机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财富的积累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
3.2 关注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的医药卫生比例
据悉,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方向是与医药行业有关,所以要抓住契机,多争取国家立项,加快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步伐。
3.3 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医改争议焦点
目录于2008年11月中旬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合计收录500多个药品,其中化学药300多种,中药200多种。有消息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独家品种销量将会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疫苗有可能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预计该目录相关实施细则在2009年“两会”前后公布。
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一场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之间的混战,因为药品价格与药品招投标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有批文而没能中标定点的企业难道无法生产销售其产品?没有配送权的优质医药流通企业难道就无法经营这些品种?如果确实这样,那么这些企业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所以对于一些无创新技术优势、无质量提升优势、无规模成本优势、无专业推广优势的医药企业,将被挡在被扶持保护的行列之外,成为待整合的对象。
3.4 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用药趋势匹配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统计数据也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这些用药的趋势是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的方向。
国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是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有所继承和创新,这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的市场扩容,对于中药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也为中药制药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5 加速医药流通的整合
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合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渠道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努力发展自己。
从目前国际医药物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都是大型企业。我国相关企业尽管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须发展超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样才会具备与世界巨头抗衡的能力。
3.6 对上海的医药行业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
篇3
关键词:SCP;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0-02
SCP范式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演进中由主流学派哈佛学派创立的经典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首字母缩写为SCP)。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因此,市场结构是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永恒主题,它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对厂商规模及分布、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和考察,并由此总结出该特定市场的竞争形式。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挖掘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医药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全市2/3是山地,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早在计划经济年代,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4.5万人从业,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生产各类药品15075t,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Xi/X,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取3,4,5或8,10家企业),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反之,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产品差别化小,小企业间互相模仿,如降糖胶囊,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繁荣,当市场需求萎靡时,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因此进入壁垒较低,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竞争情况严重,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进入管制,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孙国君,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2003,14(5):260-262.
[3]Schmitz, H. and Nadvi,K.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EB/OL].省略/locate/worlddev,1999.
篇4
关键词:医药企业;发展状况;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85-02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
在我国医药行业年度报告中:2006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张,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资产总额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06%、17.02%、10.28%;产品销售、资产总额收入分别达到4737.29亿元、6136.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891.82亿元,同比增长17.3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649.99亿元,增长18.72%;产销率为95.06%,供需基本平衡;200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需求稳步扩张。1--11月实现累计销售收入5207.23亿元,同比增长24.5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实现499.21亿元,同比增长51.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1.87个百分点。各个子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上升。
1 人口的增长是药品行业的基本因素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人口基数进一步增大。同时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
2 人口老龄化促进医药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这必将导致对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0亿,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将为医药企业市场的扩大提供良好的市场前景,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我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3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医药资源
近几年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广大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了医疗改革的力度,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报销目录。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这就使得广大老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享受更多医药资源的机会。
(三)医药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目前很多地方都推行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革,使政府的职能从“办”医院向“管”医院转变,适度放开医疗市场,鼓励发展民营医院特别是专科民营医院。医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并购资源整合、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加快了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这项改革中卫生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拟定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贯彻落实医疗机构、卫生技术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业务工作量和医疗费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改革将不断加大对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监督力度,增强医院业务和医疗收费的透明度。
(四)国家加强对药物安全的监管
近几年来我国药害事件频发,像“鱼腥草”、“欣弗”、“齐二药”及“刺五加”等事件都是由于少数医药企业漠视公众生命安全、忽视药品质量带来的后果,药物安全性问题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通过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监督条例》,进一步规范了药品的管理,逐步实现了以法治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在将来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药物安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药物安全风险管理。
(五)技术创新得以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医药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一小二多三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设立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加强了新药研究开发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药物的研制,实施了现代中药、生物新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目前,我国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已覆盖了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整个过程,基本形成了相互联系、优化集成、相互配套的整体性布局,部分平台标准规范已能与国际接轨,新药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5
漫长的岁月里,民族医药一直固守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域和民族,积累了一定的诊疗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对其他传统医学技术的借鉴融合的机制,加上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使民族医药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的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传统医学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部分资金和人力较多地分配到了中医药学研究领域,对民族医药的发展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民族医药的开发又较少,从而使民族医药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认为:国家对民族医药的定位模糊;后续人才严重萎缩;民族医药与高新技术接壤不利;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等问题的存在将会严重影响和阻碍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甚而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与中医药学学术体系完全统一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的主流医学,至今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中医学以汉文化为形成的文化背景,且我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中医中药被广泛应用。而民族医药在药物资源、指导用药的理论、发展历史等方面与中医学有许多交叉和相似之处,加上民族医药只在小范围内被吸收应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医药被有些人误认为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也误认为二者归属于同一个学术体系。
20世纪末出版的《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其主导思想即是要“创建世界传统医学统一的学术体系”。但是,世界传统医学种类众多,每一种医学科学体系的产生与本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地域划分、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其诊断治疗也具有各自特别的方式方法。从民族医学本身来讲,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医学体系,而是藏医学、蒙医学、壮医学、侗医学等多种民族医药学术体系汇聚在一起的一个学术总称,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如果人为地、强制性地将各种医药学术体系统一,势必会导致每一种学术体系都丧失自身的特色,形成中非中、民族非民族的尴尬局面。
后续人才严重匮乏、文献典籍保护不力使民族医药的传承受到严峻挑战
民族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一直处于艰难发展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队伍逐渐萎缩,也有一些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不利于民族医药发展。发展民族医药的人才症结主要表现有:许多老民族医生受语言及从业资格的限制将难以从业和传承;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和从业资格认证;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用西医的模式培养民族医,不但使民族医丧失了民族的特色,也为民族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增加了难度。
同时,民族医学文献典籍的继承、整理、研究、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度加大,民族医药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出版也逐渐得到了相关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典藏民族医学文献的汉文翻译量较少,有关某一分支民族医学的专著更少,使民族医药在扩大传播和继承范围、深入研究挖掘等方面同时受到了影响。
漫长的岁月里,民族医药一直固守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域和民族,积累了一定的诊疗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对其他传统医学技术的借鉴融合的机制,加上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使民族医药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目前全国民族医药研究的科研基地规模较小,设备、管理水平都很低,科研项目都是零星的、分散的、随机的、多方插手的,因此研发工作难以走向系统深入。民族医药的创新也成为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是民族医药“下山进城”一直受到阻碍的根本缘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医学成就,在12807种药物资源中,85%属于民族医药。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正迅速走出帐篷竹楼,许多以“土方”、“偏方”等形式传承下来的药方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当然,这还需要时间。
应该说,这几年,民族医药发展较为迅猛的当苗药和藏药。其他的民族药,如蒙药、维药的发展则并不是那么显著。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介绍藏药和苗药发展壮大的经验以及相关数据,冀望其他民族药能够在市场化的今天,早日发扬光大其技术精华。
截至到2003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贵州苗药成方制剂进行了医学、药学评审,有158个苗药成方制剂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并获得了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占全省中西药制剂产品品种的40%左右,且均为全国独家生产品种,这些制剂经批准作为贵州地方标准准予生产并走向市场。这将有力地推进以苗药产业为特色的贵州中药、民族医药业的更大发展。
贵州省以贵州苗族医药为重点进行了多次调查,大力收集、整理、发掘民族医药的经验、验方及医史、医理等资料,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掘提高工作,以及有关资源、鉴定、制剂、化学、药理及临床等研究,为民族药的研究开发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基础。1989年贵州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13亿元,1990年为1.38亿元,1993年起则迅速增长,1993年为6.84亿元,1995年为8.29亿元,1996年为10.3亿,1997年为14.39亿,1998年为18.01亿元,1999年为25.3亿元,2000年为32.33亿元,2001年已达4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都约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按可比价计算是1990年产值的12.5倍。其中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发展最为显著,1990年民族药生产企业和产值均为零,1995年民族药生产企业就发展到72家,工业总产值达3246.88万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1996年民族药总产值为2.90亿元,占医工业总产值的26.7%;1997年民族药总产值为5.1亿元,占医工业总产值的35.4%;1998年民族药总产值再增为7.31亿元,占医药行业总产值的60.1%;1991年民族药总产值又增为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1.0%;2000~2004年仍在继续增长。
篇6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广西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69
1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必要性
1.1要发挥广西中医药的资源优势,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部,受季风影响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且广西地貌多种多样,盆地、丘陵、山地皆有分布,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广西现知药用植物基源种406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三分之一还多,种数为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属于广西的传统地道药材有罗汉果,八角,肉桂,滑石,炉甘石等。广西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民族药物资源也特别丰富。其中以壮药最为出名,应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已超过2000种,瑶族药有1300多种,侗族药有324种,么佬族药262种,苗族药有248种,毛南族药有115种,京族药有30种。北部湾蕴藏着大量海洋药物资源,12.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栖息着上千种海洋生物这也是中药和海洋制药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另外,广西还在区内形成了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药市,药市经营的药材品种有1000多种,年成交额达10亿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此外,广西还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药市,比如靖西县的端午药市。广西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对如此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进行创新加工,推进中医药的生产和推广,进而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
1.2要发展广西中医药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不仅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产业起步也早,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早在1970年,广西就有5家中药工业产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万元。之后飞速发展,1990年达到74家,总产值达到22.9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1.8%,全区中医药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到了2003年,全中药制药企业达到137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有八家,生产中成药2254个品种,在全国排行前列。并形成了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俱全的产业体系。广西的中医药产业起步早的优势,不意味着其发展前景光明,只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广西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中医药新品种,提高广西中医药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2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不足,广西在国内更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在传统知识行业――中医药行业更是严重。
2.1广西中医药产业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广西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受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的新药证书,就取得了垄断权,根本没有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反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我国传统中医药当作“宝山”大力开发,比如说以色列从《中华本草》中开发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授权。日本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开发出了210个组方,并大量生产,使日本“汉方制剂”快速发展起来。
青蒿素是广西有名的中成药,是从青蒿草中提取出来的抗痢疾药,但是因为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不仅没有申请专利,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论文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因此每年损失2~3亿的出口。
我国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广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一些传统企业为了获得快速发展,中药炮制技术、生产技术和配方,作为引资的条件,但技术并没有申请任何国内外专利,在合同中和实际生产中没有对其进行保护。导致被外方掌握了专利技术,可以独立生产。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在领域内的优势地位,给整个区甚至国内中药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2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不利于中医药的保护
中医药知识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鼓励人们发明而产生的。其从立法宗旨上与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性保护是相悖的,主要表现在专利制度保护的是私权,其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大多是个人和单位,而传统医药知识往往是由国家和民族所有。如果千百年来大家一直在使用的中药被某家公司或个人开发并申请专利后,就变成了公司或个人所有,其他人再使用就要支付专利费用,这将导致很多问题。
专利作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有力的形式,但是却很难保护中医药。因为药品作为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特殊物品,其研发到生产要经历漫长的检验。而专利的保护期有限,并且其起算日期是从专利申请之日起,所以很多药品在上市时就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或者专利保护期即将过期。而对中医药品种的保护更为艰难。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只有国家1993年实行的《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为中药提供了特殊的行政保护,是保护中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只对药品的疗效提出了特殊要求,未对新颖性,创造性提出过多要求,只要是上市的满足国家标准的优质中药产品,国家都会予以保护。这也造就了它的局限性―无法与国际接轨。并且依照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以单一药材命名的药品,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现行知识产权体系对中医药保护的无力性,导致了最近发达国家经常使用中国中药资源,并对一些成果加以利用,甚至申请对中国传统中药资源申请专利,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源的继续使用,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广西作为中药材大省,自古以来就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说话。因为现有的法律对“地理名称类”标志注册保护,目前存在保护形式交叉,存在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两种,保护机关也分为国家商标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等不同部门,造成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冲突,这必将影响广西道地药材的保护。
2.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不足
广西目前的中医药院校都没有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而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广西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但是没有一所高校的知识产权涉及中医药方面。区内的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从事西医工作。而且我国传统的教育――师徒模式被否决,这就更加造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特别是高尖端人才的稀缺。广西现在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对知识产权的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这些都将影响广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广西中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许多中医药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物配方、制造工艺等商业秘密,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商业秘密的泄漏能力。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条例,使其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划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范围,防止商业秘密在报刊广告、学术论文中的不经意丢失,妥善处理商业秘密文件,使他人不能从废纸、废物得到这些信息。
在引资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这种技术流失风险,国内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发挥件集体保护功能的组织,应该对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考虑到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各种商业秘密的保护,逐步提高中医的社会管理水平,保护知识产权,采取专利保护应在国内和出口国积极技术相关的专利,并应保留在产品工艺、最佳效果方面的技术秘密,对于不适应专利保护或不愿采取专利保护的技术秘密应做好保密工作,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因为在待遇的诱惑下,并不能保证每一个行业都能有国家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及保护中医药行业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加强对中医药技术的保密意识,采取相应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政策支持
现行的法律制度无法对中医药形成有效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启动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收录了1985年至今公开的全部中国中药发明专利,虽然该数据库是为了中药专利检索提供服务的,收录的内容仅与此有关,不涉及中医文献、中医传统知识与权利人等,但也提供了较大保护。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传统知识保护的探索,比如印度在2002年的专利法修正案中确立了来源披露制度,如果国外第三人利用印度的生物材料申请专利,必须披露该材料的来源;对于未披露或披露错误的,可以依据利害关系人或中央政府的申请,或者依据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反诉,由印度高等法院撤销专利权;菲律宾《本土居民权利法》、《传统可用医疗法》等多项立法均对传统医药保护作出规定,其核心内容为:第三人接触和利用传统医时,必须经过本土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本土居民还可以要求一定的经济回报;巴拿马2000年第20号法及2001年第12号实施细则对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知识制定了一套体系性的保护制度,包括登记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并从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同时指出传统知识的许可使用不得妨碍本地居民的继续使用及后代的可持续使用。
我们国家对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建设工作从这几个国家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广西作为自治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条例。因此广西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本地区的中医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3大力培养广西本土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
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培养具备中医药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对推进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产权意识;针对研发机构,要组织知识产权的相关培训,并经常进行宣传;要在开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的院校开设一定课时的中医药知识课程,或者与中医药类学校合作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区懂中医药知识的法律人才;还要培养精通中医药理论知识、现代知识产权知识、WTO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为广西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1]韦波,欧波,庞声航.广西中医药产业创新性发展战略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03):437.
[2]沈兆熊,关于发展广西中药工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中医药,2001,(06):1.
[3]贾引狮.浅议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0.
篇7
关键词:化学原料药;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
医药产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其中的医药制造业医药分为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学制剂制造、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制造等。其中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也是中国医药主导行业,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的产值达1.5万亿,而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产值为3081.9亿元,占医药行总产值的20.55%,在医药细分行业中占第二,由此可见化学原料药行业是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产业。我国也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居世界第一,原料药出口至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北美洲市场出口增幅较大。
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原料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在逐步丧失。所以研究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密切关注行业的竞争力现状,对保持我国原料药行业的优势和研究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助益。
一、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分析
行业的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可分为显在和潜在竞争力。显在竞争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来反映;潜在竞争力可用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本文用27个省(除、青海、贵州和海南)化学原料药行业2006和2010年的数据研究,其中200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鉴2006-2007》,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重点行业数据。
(一)省市比较分析
1、显在竞争力分析
由图1可以看到,2006年山东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22.91%,然后2-5位依次是浙江(22.64%),河北(10.75%),江苏(9.09%),河南(3.87%)。市场占有率最低的是新疆(0.02%),由此竞争力最强的是山东,最弱的是新疆。2010年山东的市场占有率依然最高,达16.52%,然后2-5位依次是浙江(15.68%),江苏(12.10%),河北(8.17%),河南(7.92%)。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依旧是新疆(0.01%)。其中河南的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幅度最大,增长了4.05%,其次是江苏上涨了3.01%;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下降了6.39%。
图12006和2010年我国各省原料药的市场占有率
2、潜在竞争力分析
图22006和2010年我国各省竞争优势系数
由图2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竞争优势最强的是山东,竞争优势系数为1.47,然后第2-5位依次为天津(1.25),浙江(1.20),福建(1.14),江苏(1.04)。竞争优势最弱的是新疆,竞争优势系数为0.31。2010年我国竞争优势最强的是江西,竞争优势系数为(2.14),其次依次为内蒙古(1.73),山东(1.48),湖南(1.40),河南(1.34)。竞争优势最弱的是黑龙江,竞争优势系数为0.06。
且由图2可以看出,2010年相对于2006年来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省市有17个,占总数的62.96%,说明我国原料药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有所上升。部分省市的竞争优势系数有所下降,其中甘肃的竞争优势系数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47。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化学原料药的原材料价格、生产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压缩了原料药行业的利润空间。
2010年的竞争优势系数相对于2006年来说,变动很大。江西在2006年的竞争优势系数仅为0.72,排名第17位。而2010年江西的竞争优势系数最大,高达2.14,是2006年的2.97倍。这主要是2010年江西的化学原料药增加值为214751万元,相对于2006年的77190万元增长了178.21%,而其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相对变化不大,分别增长了22.91%和42.98%,因此其生产率因子为1.62,在27个省市中占第一。内蒙古2006年的竞争优势系数0.79,排名14位,而2010年竞争优势系数为1.73,排名第二,与前述原因一致,是由于内蒙古2010年的生产率因子为1.59,占第二位。由此分析可知,竞争优势系数受生产率因子的影响最大。
3、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将各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综合来考虑,可把各省市按不同性质分为四种类型,具体情况见图3。
图32010年各省市化学原料药行业竞争力
由图3可以看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很高,即竞争力较强的省市有山东、湖南、河南、江苏和天津。市场占有率较高而竞争优势系数较低的有两个地区;市场占有率较低而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五个地区;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较有15个地区,这说明了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不强。
(二)四大地区比较
在市场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2010年东部的市场占有率为64.37%,但依然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是20.46%,居第二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1,居第三位。西部地区2010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1.33%,排第三位,平均增长速度为17.71%,而其竞争优势系数为0.97,居第二位,平均增长速度为13.55%。而东北地区是竞争力最弱的,2010年市场占有率是3.71%,比起2006年来说,平均下降了6.94%,竞争优势系数是0.43,平均下降了7.51%。综合来看,东北地区的竞争力水平是最低的。
二、小结
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的竞争优势近几年有所上升,但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竞争力不强,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
四大地区中,中国东部地区的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但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上升最快,中部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的速度小于西部地区。近几年,东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也是呈下降趋势,在四个地区中,其竞争力水平是最弱的。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马银戎等,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从行业角度分析[J].工业工程管理,2003(06)28-31.
篇8
上个世纪80、90年代,走在四川宜宾的街头,还鲜有看见口腔医院的招牌。虽然何大庆的家人要镶假牙,但那时是“一件小事情、小开销”。
直到口腔医疗器械进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后,大多数老百姓的“假牙”从小作坊、路边小摊移到了车间厂房出品。这时,何大庆也转身成为成都口口齿科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口口义齿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此后,人们开始考虑假牙的材料是否合格、汞含量是否超标、牙齿形状是否适合自身口腔等问题,口腔医院也开始以“高贵范儿”伫立闹市街头。
资本杀入医疗器械
假牙仅仅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一个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了132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累计达到13.03亿美元,投资金额和案例数双双达到历史新高。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上述投资金额纪录迅速被打破。清科数据库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了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的热情:2011年1-9月所披露的投资金额达到35.24亿美元,这一数值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投资金额出现颠覆性增长。”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产业规模来看,仅考虑以医药和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为代表的医疗健康制造业的产值规模,2010年1月-11月就达到1.17万亿元。
正是巨大的财富蛋糕引来VC/PE追随的脚步。
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科技部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已经完成,在广泛征求医疗器械企业意见后将于近期出台,这将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针对愈发频繁的医疗健康投资,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忠表示,未来5-10年,药品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本地化的研发与生产、服务于高端医疗的医院、直接服务于医疗卫生的信息产业和健康保险5大领域将最有发掘价值。
VC/PE围猎医疗健康企业
有数据显示,中国70%以上的已上市医药企业得到过VC/PE直接或间接的支持。
而现在,VC/PE争夺医疗健康企业更进入白热化阶段。
IDG资本投资12家企业、NEA投资6个项目、建银国际投资12个项目、清科集团投资4个项目,而鼎晖投资、纪源资本、百奥维达中国基金、赛富亚洲、创富投资也是战果卓著……
在这一波医药企业的崛起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潜力优势明显。
IDG合伙人IDG章苏阳说:“此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吸引了一批海外有技术、有项目的人到中国创业,同时巨大的市场让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奔跑,会不断成长出好企业。”
很多VC追着企业问何时进行下一轮融资,优质的医药企业甚至面对创投“时常打电话过来问”的少见情景。
除跟投外,更多的VC/PE还是希望在这一波浪潮中找到自己的“黑马股”。VC/PE甚至奔波在二三线城市、寻找优质企业、挖掘投资金矿。
在选择过程中,什么样的企业会进入VC的法眼?
创新型、研发型医疗健康企业受到追捧。
此外,“创业团队质量”是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极为看重的因素。
徐认为,医药有别于其他行业,仅靠一个领军人物很难成功,更多依赖团队的集体力量,“虽然医药行业也期待乔布斯、马云这样的翘楚,但是更多时候医药企业需要一个既拥有技术、又懂得商业运作的团队领跑,避免单打独斗。”
医药航母呼之欲出
找到令人满意的项目、企业、团队仅是VC/PE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第一诉求。
“更深层次的,投资人在内部探讨的话题是,资本如何促进行业形成集中度,把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做大做强。”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禹勃向《投资与合作》记者表示。
在商业史上,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时,某一个行业会在一个阶段涌现出一批伟大的人物或企业。中国的互联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而现在,在投资人眼中,医疗健康行业也将迎来这样的大潮。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医药工业2009年实现了3个突破:一是总产值突破了万亿,二是行业总体的利润超过了千亿,三是出口药品突破了千亿。“这表明我们很可能在10年内赶上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医药产品的消费国家。”这个发展过程一定会产生非常了不起的企业。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医药界资深人士、iDNA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慧君认为,中国打造医疗健康行业的旗舰企业,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周举例说:“并购中国生物后的国药集团有望冲击成为世界第一梯队的医疗企业,我们把国药集团现在的市值和全球医药市值最大的辉瑞公司相比,这就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增值空间。”
禹勃分析说,美国和日本前三大药企占本国该行业产值半数以上,与这两个国家相比,中国排名前三位的药企产值在行业中所占比重相去甚远,“在行业集中的过程中,VC/PE一定会培养出伟大的企业。”
徐天宏希望,除资本之外,VC/PE能带来更多价值,如专业的管理、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打造中国医疗健康企业航母过程中,发挥VC/PE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购或将“临门一脚”
VC/PE清楚地知道,“十二五”推动下的医疗健康行业不断走向集中,像是一场长距离赛跑。
目前国内的医药企业有4700多家,而美国只有几百家;国内的医药流通企业更有13000家之多,徐天宏认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要通过不断并购,将医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数量缩小,部分企业做强做大,部分企业销声匿迹。
“左手资本,右手收购。”中国医药行业快速大规模整合时代即将拉开,而并购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资本特征之一。
“平均每四天并购一个企业。”在禹勃的眼中,未来很短的时间里面,最快进入行业的并购资本,不会低于上千亿元的规模。同时,更多的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正等待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机会。
对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来说,未来的并购并不仅限于国内,在美国及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很多的并购机会。
徐天宏实地考察后发现,美国的制药和医药行业多少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对于国内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说,一些拥有良好专业技术、估值较高的美国中小企业,是非常好的并购对象。“通过并购,我国的企业能够较快地扩充产品线。”
此外,跨过医疗健康企业层面,来看看潜伏在医疗健康行业的VC/PE。他们投资,但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功成身退,如果IPO的道路比较坎坷的话,并购倒不失为一种选择。
篇9
摘 要:化学药是缓解、预防和诊断疾病,以及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化合物的统称。中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化学原料药一直是医药出口的支柱,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化学制剂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而吉林省的化学药产业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排名相对居后,存在很多有待完善和提高之处。科学推进化药产业的发展是吉林省医药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化学药;化药产业;发展对策
引言: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如表7所示)。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产值利润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海、海南、北京。成本利润率前三位是海南、青海和北京。吉林省的产值利润率排第九位,人均利润率排第六位。
近年来,化学药产业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化学制剂行业的毛利率自2010年3月份以来持续下滑,行业经营压力凸显,药品降价、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政策对化学制剂行业的影响将继续显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化学药品原药行业陷入了以降价换取出口量的恶性循环,企业亟需构建市场化定价的自由竞争环境。而吉林省原有的产业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之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使得化学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危机重重。如何充分发挥本省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药产业与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1.1医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医药制造业(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是指对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加工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医疗工业品与消费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定义的医药制造业,是狭义的范围,可以细分为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生产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等七个子行业。
1.2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化学药是缓解、预防和诊断疾病,以及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化合物的统称生产化学药的工业即为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指供进一步加工化学药品制剂所需的原料药生产活动。化学药品制剂制造指供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
2.国内化学药产业发展现状
2002至2012年的十一年间,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24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82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39%。2011年增长率达27.19%,2012年为16.2%,稍有回落,但也远远超过我国GDP的增长率。我国化学药品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比例最高,为45.89%。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
3.吉林化学药产业现状分析
3.1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基本情况
2012年吉林省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43.26亿元,占全国的1.70%,名列第18位;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仅为12.8%,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126.23亿元,同比增长32.91%,占全国的1.52%,名列第18位;利润总额14.92亿元,同比增长43.21%,占全国的1.87%,名列第15位。生产化学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通化市、长春市、延边州和吉林市,此四地的企业数占到全省企业数的接近七成。
3.2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全球药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市场动力。通用药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发展契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吉林省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却相对较低。吉林省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掘,化学药科研基础雄厚,仿制能力较强。吉林省医药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全省医药企业几乎全部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发展内在动力很强。
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药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资源要求的提高加大了化学药制造企业约束。化学药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为应对新药研发效率下降、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物竞争加剧等挑战,纷纷掀起了国际医药产业并购重组热潮。药品降价以及抗生素限用等政策的影响,化学药产业毛利不断下滑。吉林省化学药企业“小、多、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偏小使吉林省大多数医药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生产和管理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生产能力在低层次上过剩。吉林省化学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我省化学药剂型开发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
4.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4.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
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应遵循以下思路:支持重点,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仿创并举,以仿带创,推动技术进步;集聚人才,搭建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4.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化学制药企业来我省投资,不但可以短期内扩大化学药产业的规模,同时还能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中。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我省应致力于不断完善本省的价格招标医保基药及鼓励兼并等政策,继续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快速发展。
3.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吉林省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为了实现医药产品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变,我省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我省众多化学药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和大中型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仿创结合,以仿带创,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道路,将转化成果转移到企业中去。
4.完善人才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实施“外引内培”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化学制药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化学制药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掌握化学制药前沿技术、拥有化学制药高新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5.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应主导加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安全监测平台、政企交流平台、科技对接和技术交流平台等的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桥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企业争取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6.加大监管力度,防范质量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标准,改造硬件,完善软件,使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凯. 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篇10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19-03
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特别是我国三大地区(又称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各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采用评价国民经济区域性研究中常用的收敛性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医药制造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以往对医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主体需求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探讨,对于发展地区差距测算、发展变化态势及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上明显不足,对医药产业的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探讨也不太充分[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态势,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对医药制造业发展收敛性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1.1 数据来源及选择
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省级医药制造业数据,时间段为1999—2009年间。考虑这11年的价格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采用CPI进行平减处理。
1.2 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首先简要描述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状况。描述地区差异大小可以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3]。其中Xi为各省份(及直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表示全国各省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值,n表示省份数量。根据以上公式可测算出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变异系数,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将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划分方法,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和西部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趋势同全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变化趋势最为相近,两者波动近乎一致。西部地区的差异在前六年较为平衡,后五年在一个短暂的下降之后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愈加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有关,这种开发的地区不均,最终导致差异不降反升。中部地区的差异变化不大,有升有降,趋于一种平衡。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及解释
收敛性概念来源于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共同偏好和共同技术是其基本理论假定。有学者研究探讨了两种收敛性概念[4]。第一种是σ收敛,它强调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实际差距。如果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差距缩小,就认为相关地区实现了收敛。另一种是β收敛,它描述了某项指标初始值与其后期增长之间的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初始指标值较低的地区比初始指标值较高的地区增长得快,就认为存在β收敛行为。应该强调的是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σ收敛包括β收敛,反之则不成立。
将这种收敛性引用到医药行业中来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的平衡情况。对应地,σ收敛指的是各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各地区总产值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β收敛是指各省总产值与省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指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地区。σ收敛、β收敛分别从总量(绝对)和增量(相对)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σ收敛检验
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主要是通过对σ收敛指数的测算来进行的。按照计算公式:
σ=。若σt+1
其中ln xi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值,ln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值的自然对数值,n表示地区总量。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1999—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σ收敛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的σ收敛状况很类似,σ收敛指数的变化基本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收敛和发散趋势;东部地区的σ收敛曲线在11年时间以来一直有微弱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在前六年时间有微弱的σ收敛,后五年明显呈发散趋势。
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各省每年的医药产业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医药产业的地域差距也较大。由于医药产业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就无法积聚起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跃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一些医药大省集结地域优势、规模优势等,发展速度会快于一些资源贫瘠、初始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同省份之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离差随时间推移反而加大。东部各省份的σ收敛指数呈较明显的发散状态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东部地区所涉及的11个省份中有制药业总资产占前五的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也有发展较为一般的其他省份如福建、海南等地,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使得其σ收敛曲线呈发散状态[5]。
2.2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β收敛检验
β收敛分为两种,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其中β绝对收敛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具有相同的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无论各地区的其他各个影响其增长要素的初始状况如何。β条件收敛则认为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水平,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公式即为检验β绝对收敛的模型。对于地区而言,如果简化公式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医药制造业地区发展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快;如果该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则不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慢,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发散趋势。为简化起见,本文只分析β绝对收敛情况。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β收敛检验。1999年至2009年期间,β=-0.000286
在1999—2004年和2005—2009年间所得到的β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012911、0.012958,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医药制造业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11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也只是存在非常微小的β收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几乎不存在β收敛,11年来各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各省的差距几乎没有得到缩小。医药产业是一个依赖已有发展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本身就不发达的省份停滞不前,这就是11年来医药产业的差距没能逐渐缩小的原因。
2.3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俱乐部收敛检验
俱乐部收敛[6]理论认为,由于经济体系中存在多重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只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主要结构特征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可能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但它们之间却不存在收敛。
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地区差异β收敛检验结果
从俱乐部收敛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部地区的收敛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只存在非常之微弱的收敛性。俱乐部收敛描述了三大地区中各省份在医药产业上差距是否缩小。很明显,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部存在发散现象。因为东部地区本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相对于其他两大地区高出较多。东部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好几个省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各省份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在政策、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处,其总产值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收敛。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总结如下:(1)1999—2009年,地区差异不存在σ收敛。只有1999—2004年间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σ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存在发散趋势,而西部水平和全国水平也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呈较为平缓的波动状态;(2)1999—2009年间,地区差异存在β收敛,但收敛系数较小,收敛速度很慢;1999—2004年,2004—2005年两段时间均不存在β收敛,且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3)1999—2009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其中中部和西部存在较为明显的收敛,而东部不存在收敛。
3 医药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省医药制造业和GDP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等级相关,但是医药产业还是有着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以及投资,对规模、地域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医药产业收敛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并没有如各地GDP一样有趋于最终稳定状态的趋势,差距并没有逐渐减小。因为对于医药工业来说,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政策以及现有技术基础的优势,继而可以促进地方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以及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为了使得医药产业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还是应该给医药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扶助,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第一,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可以加强同邻省安徽、江西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邻省的医药制造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第二,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产业优势,使得医药制造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实施医药产业导向政策,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业尽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中,各地区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上,而不应过度地开展区域间优惠政策的竞争。
第五,认识差异,承认差异,但并不是要消除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的医药制造业,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J].经济管理,2006,(21):76-80.
[2] 秦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1,(7):347-351.
[3] 金雪军,金建培,卢佳.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84-88.
[4]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