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类型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民营企业;垄断行业;制度壁垒;改革措施
当前,国有企业主要存在于所谓“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国资委坚持认为:需要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以维护经济安全和确保企业在必要时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还要在这一领域内短时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那么,民营企业如何才能进入自然垄断行业?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尚有国家经济安全“红线”
时至今日,还是常常听到国资委的领导们经常讲:民营企业进入一般性的竞争行业还可以,自然垄断行业是民营企业的行业进入红线;民营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将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是欧美国家的经济安全领域的工作做得好,还是我国的经济安全领域的工作做得好?
姑且不谈欧美国家的经济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体系,而我国尚处于经济安全体系初建阶段,也不谈我国的经济安全实际上尚未形成自己的法律支撑。只谈一个事件:中海油兼并美国尤克斯石油公司,未获得美国政府部门的批准,理由就是要维护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可是,美国并没有这个领域的国有企业啊?美国也没有这个领域的国有企业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啊?由此可见,经济安全其实和国有企业在行业中是否占有垄断地位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欧美国家和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安全主要是依靠完整的专门性监管法律体系作为支撑的,与国有经济的比重、国有经济是否掌握经济命脉行业并无制度上和机理上的联系。
还有一个问题:是欧美国家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得好,还是我国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得好?我国食品行业的问题企业,很多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以国有资本控股为主的企业,那么,这些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何并不比民营企业好呢?事实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依靠政府引导、法律监管,同样与国有经济的比重、国有经济是否掌握经济命脉行业并无制度上的本质联系。
至于如何看待有些朋友在21世纪上半叶的第13个年头还在说“在短期内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提示一句,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国有垄断经济,建议这些朋友要学习党的十七大、十八报告中关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论述,学习中央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客观看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历史局限性。
二、民营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时至今日,国资委的领导们还是常常讲:现在的垄断行业不少是自然垄断,民营企业无法进入,或即使进入,如军工行业,也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那么,民营资本为什么一定要进入垄断领域?现在民营资本在打破垄断方面面临着哪些障碍?
由国有资本对某些所谓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独占,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标准,也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是WTO规则的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欧美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面临的制度障碍是近似的,因此,仅以军工行业为例。
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仍然障碍重重。主要是存在着进入军工行业的壁垒:一是军工行业存在客观瓶颈。同时,民营资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阶段自身特点制约,如民营资本的分散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运营管理经验等。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出台政策,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扫清障碍。例如,军工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这种规模效应表现在两方面:资本规模效应和技术规模效应。首先,军工行业具有很强的资本规模效应,投资巨大。由于资本规模较小,民营资本在股权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微乎其微。其次,军工行业还具有技术规模效应即技术外部性的特征,坚持竞争、拒绝合作往往是在位军工产品厂商的选择,这一特性无疑是把新进的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虽然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从总体上看,军工行业打破垄断是必然的。因为目前中国军工行业正处于转换之中,从原来内部的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越来越转变为直接融资。这就为民营企业入股军工企业提供了机会。造成投资机制转变的主要有三个驱动力:一是民营企业进入区域性的军工行业体系已成为可能;二是民营经济投资在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机会;三是军工行业业务转售,为民营企业进入打开缺口。因此,一方面,国家要继续扶植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要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政策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对军工行业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法律约束。
三、打破行业垄断要靠推进整体性改革
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军工、铁路、民航、石油等原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和领域。此后,我国首部《反垄断法》的出台和实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当前,解决垄断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整体性改革”(“整体改革论”),即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垄断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三者的相结合。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垄断,包括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几乎都与产权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即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
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准确界定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所谓经济调节,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谓市场监管,主要是制定并监督执行各种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退出规则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有利于打破垄断,保护竞争。
三是建立垄断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目前,紧迫的是建立保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配套法规,对制度壁垒和非制度壁垒进行制约。确立在垄断行业优先扶植民营资本、民营企业的立法导向。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垄断带有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企图通过某种单一的手段(如法律的)去解决垄断问题是不可能的,只有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和改革的手段,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垄断问题。
篇2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般认为,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在其发展初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但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管理模式的落后性与弊端就日益显现了出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企业制度方向转变。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结构基本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共谋发展。在此经济制度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表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差别就在于不同企业内部独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基于此考虑,本文拟从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出发,重点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管理;管理现状;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15-2
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结构基本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共谋发展。在此经济制度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表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差别就在于不同企业内部独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基于此考虑,本文拟从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出发,重点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有所裨益。
一、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民营企业是在国家经济中占很大比例的一类企业,它是一个的的确确存在的概念。然而,民营企业的含义是人们赋予的,其概念和边界却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对民营企业做一个相关的界定。广义来说,民营企业就是由个体投资兴办和绝对控股的企业。民营企业既有国内的内资企业,也有国外的华资企业;既有公有经济,又有私营成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标准,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1.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参考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民营企业具体包含的企业类型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中内资绝对控股的企业。判断某一企业是否属于民营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以控股权为标准。要成为民营产业的企业必须是由个体资本独资经营或者由民营资本控股;第二,以核心技术的掌握为标准属于民营产业的企业;第三,以对产品商标(品牌)的控制权为标准。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不断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不仅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有序的结构体系,并且民营企业中各类型的企业也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然而,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的企业,都要面对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的民营企业都还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客观来看待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既可以充分认识到它的优势所在,又能够清楚看到其确实存在着的不足之处,进而科学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有效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发展壮大民族经济。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老化。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不完善的制度或无效的制度对企业人员没有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出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建立确实可行的企业制度。
2.企业组织框架不合适。组织是为了企业的顺利发展而设置的,判断企业组织构架是好还是坏的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在不同的时期要根据情况对组织构架进行调整。有的大企业一贯沿用管理小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管理不到位,有的小企业一味追随成功企业的模式,采用不适合自身的组织框架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一部分原因是企业本身缺乏人才。从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看,合适的人才稀缺,要么不切实际地好高骛远、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眼高手低、自以为是,而培养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长久地留下来。另外是管理者过于注重情义。“苟富贵,无相忘”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走不出的怪圈,把亲朋好友带到企业,这些人没有作为,还伤害到了其他企业成员的感情。
4.财务管理不善。财务管理不仅是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相关记录和分配,更是要根据各种数据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合理有效分析,早日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百出,更无从根据财务状况进行总体上的判断。
5.盲目扩张,后劲不足。在民营企业里面有很多这种现象,盲目去扩张,贪多求大,不注重基础建设,虽自知效益低下,却敢去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宣称利润等于贷款减掉利息。
6.低俗文化泛滥。如果企业内部低俗文化泛滥,就打破了企业内部的团结,不仅使原本紧凑的结构变成一盘散沙,而且人与人之间还形成一种副作用,因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诞生以后都意味着逆境和困难,有些企业则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成功。在此情况下,管理者可能会放松警惕,忽略身边的潜在的各种危机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三、我国民营企业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传统观念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代很多朝代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却否认了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古代人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科举制度巩固并发展了这种价值观念。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们树立了牢固的从业观念,有能力就去当官,不能当官也尽量不要从事商业。
2.国家政策倾斜造成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羡慕的就是到国有企业做工人,可以端“铁饭碗”;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争先恐后下海经商,一夜之间都可以出现很多商人;随着政策对自主“创业”的鼓励和支持,又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热潮。从国家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中可以看到,个体行为的盲目性也是当前很多企业缺乏管理人才的影响因素之一。
3.企业用人观念的影响。一种情况是企业没有把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员工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另一种情况是企业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人去做管理,也不知道该如何管理,结果出现混乱就说没有管理人才。
4.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个人对人生的价值看法影响也很大,有的人认为治病救人是价值,有的人认为教书育人是价值,还有的人认为带领大家走向富裕是价值。但也有的人观念不正确,从内心里不愿意在企业从事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总想着不劳而获,不求个人发展,只想从旁门左道捞钱。
四、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对策
1.钻研本土化的研究管理理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方面拥有丰富的管理思想理论,但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缺乏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合理部分,并且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学说,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现代管理模式。
2.培养管理人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与时展的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前进的步伐。新时期,要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不仅要提升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还要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才是兴企兴邦的根本大计。
3.提升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规范的法制时代,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效益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卓越的管理可以造就优秀的企业,平庸的管理可能维持普通的企业,劣质的管理必定会导致企业的快速死亡。那么,提升管理水平就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五、结语
本文着重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管理现状,虽然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效率较低、企业平均寿命短,总体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不足。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
我国民营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管理理论脱离实际,二是企业管理人才极度稀缺,三是企业管理水平相当落后。
改善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的对策一是探索本土化的管理理论,二是培养高端的管理人才,三是提升管理层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科斯,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内在含义[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许敏兰.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6).
[6]刘迎秋.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调查与分析[J].新视野,2008(1).
[7]单东.论民营企业的品牌建设[J].特区经济,2007(9).
[8]甘路明,潘惠.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
[9]李萍,黄载曦.民营企业管理两个层次的发展趋势[J].天府新论,2000(3).
[10]李仁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中州学刊,2002(1).
[11]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壮大和外贸经营权的相继“松绑”,民营企业也经历了其从幼弱苗芽到枝繁叶茂的成长历程,进出口规模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与1993年相比已增长了惊人的465倍。2009年全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5054亿美元,仅小幅下降5.7%,且在全国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也由2008年的20.9%攀升至22.9%。今年前5个月,民营企业更以49.3%的增速位居各企业类型之首,实现进出口2618亿美元,所占份额进一步上升至23.8%。
外贸回暖稳增长
月度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民营企业单月进出口在去年11月结束了连续10个月的同比下滑势头,此后各月均保持着高达30%以上的高增速。今年5月份进出口值和出口值更双双创下“入世”以来新高,实现进出口606.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7.6%,环比增长7.7%。其中,出口410.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0.5%,增幅比上月加快27.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6%;进口195.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1.9%,环比略下降6.3%。
一般贸易生命力凸显
2009年,我国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90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77.2%,比2008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这一比重虽降至76%,但仍快速增长45.3%,达到1990.1亿美元。同期,由于加工贸易受国际市场影响程度高于一般贸易,2009年其进出口下降7.7%,高于同期一般贸易降幅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12%降至11.7%;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295.1亿美元,增长43.8%,增幅仍低于一般贸易1.5个百分点,比重进一步下滑至11.3%。一般贸易主导地位的巩固将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私营企业地位巩固
2009年私营企业进出口4368亿美元,仅小幅下降3%,占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84%上升至86.4%。今年前5个月更大幅增长53%,达2291亿美元,所占比重进一步升至87.5%。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占据民营企业主要角色的集体企业地位逐渐削弱, 2009年其进出口值为670.5亿美元,下降19.8%,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15.6%降至13.3%。今年前5个月比重继续下降至12.3%,同比虽快速增长28.3%,但与私营企业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个体工商户由于其资金实力普遍弱小,在危机中受冲击更为严重,2009年快速下降30.4%;今年前5个月在各类型企业进出口普遍增长的环境下仍逆势下降7.3%,但因其占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不足0.5%,对整体进出口状况的影响较小。
广东独占1/4强
2009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前10大省(市)中,东部地区占有8个,其中广东省民营企业作为各省市中的“执牛耳者”,2009年实现进出口1375亿美元,呈3.7%的逆势小幅增长,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比重由2008年的24.7%升至27.2%。而同期同属进出口前5大省(市)的长三角地区浙、苏、沪三省及山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均呈不同程度下滑之势。今年前5个月,在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685.1亿美元,继续实现44.9%的稳步增长的同时,浙江、江苏和山东省民营企业形势也纷纷转好,同比增速呈现赶超广东之势,增幅均在50%以上;而同期上海市增幅稍缓,但也达37.5%。
多方因素促发展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009年,国家相继推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的系列调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今年5月13日,国家又下发《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进一步放宽了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实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同时,还明确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和推动民营品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等。国家持续性的政策利好措施使得民营企业的成长空间日趋优化,为其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
经济好转迹象增多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步止跌企稳,今年来主要经济体好转迹象继续增加。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PMI为59.7%,美国制造业的经济活动连续第10个月实现增长,总体经济活动连续第13个月实现增长;欧元区5 月PMI为55.8%,连续第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日本5月PMI为54.7%,连续第11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稳定。同时,我国经济也持续好转,根据IMF统计数据,2009年在全球经济不振的环境下,我国GDP稳步增长8.7%,今年1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继续领跑全球。根据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PMI数据显示,2010年5月PMI为53.9%,该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上。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继续显现,带动民营企业进出口积极性增强。
灵活经营是法宝
民营企业背后缺乏强大资金支援,但在创新性和灵活性上明显优于传统类型的企业。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决策权和随行就市的贸易权,在一些传统企业易忽略的领域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如金融危机以来,国外订单数量明显缩减,近期虽有所回升,但呈现向“小单”、“短单”发展的趋势,这对于习惯于“大单”、“长单”的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接受,而民营企业由于其相对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际市场需求容量相对缩小下订单切割所形成的缺口。同时,在当前传统市场经济恢复速度相对缓慢、新兴市场蓬勃成长的形势对比下,外贸市场的多元化特性正愈发凸显。而面临各国在生活方式、文化和喜好上存在的较大差异,民营企业凭借其较小的资金规模和更强的经营自,能够更为灵活地按照客户要求对经营策略和生产计划做出及时迅捷的调整,表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性。
长远耐力存变数
融资仍受制约
当前民营企业虽保持快速发展,但仍以中小企业居多。2009年民营企业平均每家进出口值为327.8万美元,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为1292万美元,国有企业为4597万美元,分别为民营企业的3.9倍和14倍。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信度低,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加之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状况不稳定,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普遍。当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的10%-15%左右,根据《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融资满足资金需求的程度基本处于不足70%的水平。今年以来,银行的信贷规模相比去年有所紧缩,很多中小企业反映从银行获得贷款更加困难,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压力沉重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短期经营现象突出
2009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由2008年的13.8万家增长至15.4万家,虽然企业数量增长明显,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短期化经营行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深层次开发研发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大多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同质化程度较高,在争夺海外市场时经常采用相互压价的手段,导致企业出口量大利薄,后续发展能力欠缺。2008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13.8万家民营企业中,有2.4万家企业2009年已无进出口实绩。大量民营企业的 “昙花一现”式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我国外贸的总体平稳增长,同时也增加了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成本压力明显加重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普遍走高,民营企业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削弱;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也使得其廉价劳动力资源对我国民营企业形成有力竞争。近期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民营企业赖以维持的低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经营压力明显加大。如受到用工紧缺局面的影响,作为民营企业集中地区的珠三角将集体面临涨薪预期。据香港贸发局的《内地出口价格上涨压力续增》报告,在今年1-5月份对500家港资公司的调查显示,过去半年珠三角平均工资上升17%,加上相应社保等,总生产成本提高4%-6%,这对于民营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而言已形成沉重负担。
管理低效
当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等模式;同时,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等现象,易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完全消退的环境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实力较弱,缺乏专门的市场研究机构,难以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所属行业发展前景全面了解和掌控,多数民营企业面对当前相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在投资决策上仍然十分审慎,尤其是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信心指数仍然偏低,也制约了民间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法制与信用意识亟待增强
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民营企业法制和信用意识相对欠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不够规范的行为;加之由于民营企业转产较为灵活,又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宏观的战略视角,容易发生大量民营企业向利润较高的行业“哄抢”生产,“扎堆”投资的现象,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的环境下大量民营企业仍主要采用低价竞争手段争夺市场,也更易导致国外反倾销事件的频繁发生。此外,在进出口环节中,还存在少数民营企业在利润诱惑之下,采用伪报品名和低报瞒报价格、倒卖免税设备和进口料件、侵犯知识产权等手段从事走私违规等不法活动的现象,扰乱了我国进出口市场秩序,也对我国民营企业信誉造成了恶劣影响。
东西发展“跛足”明显
我国东部各省市的民营经济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低廉的商务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手段,发展速度较快,外贸实力较强,同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出口竞争优势。而中、西部各省区民营企业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外贸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体现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同时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仍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零售、贸易、餐饮、采矿等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竞争合力不足。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值仅小幅下降3.2%,而同期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分别呈现10.2%和24.8%的降幅,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的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篇4
一、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说明
2009年11月―2010年2月,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向我国约2000家制药企业发放了“中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1份,约占发放问卷份数的8%。
填写这161份调查问卷的制药企业包括93家民营企业、23家外资企业、24家国有企业、21家其他类型企业(如:研究所、综合性企业)。
这161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有17家,四川和广东各有15家,北京和山东各有13家,云南省9家,湖北有8家,上海、江苏和福建各有7家,安徽、广西各有5家,贵州、河北、吉林、辽宁、天津各有4家,河南、湖南、山西和重庆各有3家,甘肃和江西各有2家,南京、陕西、和新疆各有1家。
从销售额方面看,这161家制药企业中,2008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有70家,3千万元―3亿元的中型企业有50家,3千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有36家(注:有5家企业没有填写销售额)。
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这161家企业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自愿填写和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企业自愿填写社会责任问卷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最了解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最清楚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有利于做出自我改进。中国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对企业填写社会责任调查问卷中的各项指标或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制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总体评价,其目的是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二、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状况总体评价
(一)我国制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内容构成:社会责任意识、股东责任、环境保护、员工权益、质量安全、公益事业。一个履行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在上述六个方面都可以达到理想值100%。
通过对这161家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按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性排序,质量安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股东责任、社会在责任意识、公益事业,分别达到理想值的70.0%、69.8%、67、7%、58.9%、54.3%和41.9%。
上述数据表示,这161家制药企业在质量安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基本上是符合要求的,约达到理想值的70%;股东责任、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理想值的60%,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公益事业只达到理想值的42.9%,在这方面还需做出较大努力。
(二)我国制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
1.社会责任意识
按企业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理想值的51.9%、56.1%、55、1%和61.9%。
具体情况如下:
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方面,97.5%的企业都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在“企业社会责任”机构方面,有49.7%的企业设置了公共事务部,有21.7%的企业设置了环境管理部,有9.3%的企业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部。
在社会责任的方案和措施方面,有38.5%的企业目前有实施社会责任的方案和措施,但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5%的企业认为目前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社会责任问题等以后再考虑。
在制定统一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方面,有95%的企业认为很有必要。
在实施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方面,96%的企业认为是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69%的企业认为是为了增强员工凝聚力,8.7%的企业认为增加了财务负担。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60%的企业有年度规划,按规划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2%的企业认为是出于商业广告的目的,有选择地参与捐赠活动。
2.股东责任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理想值的55.5%、61、3%、65、4%和62、4%。
3.环境保护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理想值的64.7%、97.4%、74%和74.1%。
具体分析如下:
在设立污水处理站方面,84.5%的企业建有污水处理站,69%的企业认为污水处理站明显减少了污水排放量。
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方面,90%的企业依法获取原材料,不违规使用有毒有害物质;86%的企业达标排放;仅有19%的企业能够做到资助资源保护活动和可再生能源研发。
4.员工权益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理想值的66.9%、70%、75.6%和76%。
具体分析如下:
在劳资关系方面,有96%的企业能够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94%的企业能够按时足额发放薪酬,仅有27%的企业引导员工合理规划薪酬的使用。
在企业员工收入水平方面,有56%的企业员工收入与当地平均水平持平,40%的企业员工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仅3%的企业员工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在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97%的企业依法提供了职业健康安全用具、设施,并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88%的企业有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劳保用品的预算和支出;仅有31%的企业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18000);仅有22%的企业开展了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措施的研发。
在工会作用方面,83%的企业依法成立了工会,76%的企业为工会提供经费支持,仅有14.3%的企业与未建立工会的企业分享经验、协助其建立工会。
5.质量安全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理想值的70%、66%、71%和75%。
具体分析如下:
在药品质量状况评价方面,69%的企业有多种药品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46%的企业有多种药品被发改委评为优质优价。
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机制方面,总体情况达到理想值得95%。
在近三年是否发生过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批量产品不合格方面,总体情况达到理想值的93%。
在有效处理顾客投诉和实施药品召回制度两个方面,总体情况达到理想值得92%以上。
在是否建立和有效实施GMP管理体系方面,总体情况达到理想值的96%。
在药品原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稳定可靠,药品包装材料质量是否合格和稳定可靠四个方面,总体情况都达到理想值的96%。
6.公益事业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这四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分别占到理想值的39.2%、38%、52%和47%。
三、我国制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程度排序
根据对调查问卷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按制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程度排序,这161家企业可以大致分为A类、B类(B1类和B2类)和C类三种类型。
(一)A类企业
企业个数占总数的9.3%,平均得分为102分,标准差为3.59。这些企业社会责任得分较高,企业社会责任得分的标准差较小,即各企业之间社会责任得分相差不大且与均值接近。A类企业中的其他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分别占33%、27%、27%和13%。
(二)B类企业
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0.7%,平均分为78,标准差为10。这些企业社会责任得分居中,企业社会责任得分的标准差较大,即各企业之间社会责任得分相差较大且偏离均值较大。B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比例分别占58%、15%、14%和12%。
(三)C类企业
企业个数占总数的9.9%,平均得分为50,标准差为8.24。这些企业社会责任得分最低,标准差较大,即各企业之间社会责任得分相差较大且偏离均值较大。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不够重视。C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分别占到81%、13%和6%。
篇5
关键词:融资约束;研发投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73-06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Th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irm Level Data
CAO Xianfei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Abstract:Using the firm level data,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ternal financing and external financing a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corporate R&D investment,but the impacts of internal financing and external financing on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vary distinctly with the firmsownership types. For private firms,the impact of internal financing on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for state firms or foreign firms. The external financing affects the R&D investment in all types of firms,in addition state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depend more on external financing than private firms.
Key words:financing constraints;R&D investment;internal financing;external financing
1 引言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企业研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研发可以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及自身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投资通常有内源和外源两种融资方式,其中内源融资指企业依靠自身现金流或增加资本等方式从企业内部获得资金,外源融资则指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Fazzari等认为,当企业因内源融资不足而需要进行外源融资时,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成本,内源和外源融资并不能完全替代,导致企业因难以筹集足够资金而无法达到最优投资规模,因此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研发投资[1]。针对中国而言,根据世界银行题为《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的报告,在一项对近30万家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中表明,53%的大型企业、86%的中型企业及96%的小型企业在2004~2006年期间没有持续开展研发活动[2]。世界银行通过调查全球80个国家的企业投资环境,发现中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最为严重,调查中80%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约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3]。Allen等则发现中国银行信贷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即国有和外资企业获得了较多的信贷资源,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则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4]。针对中国现状,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企业研发投资?如果融资约束影响了企业研发投资,那么这种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又表现出怎样的差异性?上述问题的研究,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企业研发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国内外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首先,企业研发投资与内源融资。Hall、Himmelberg等及顾群等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资与企业内部现金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5~7];Mulkay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尽管法国和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均与内部现金流显著正相关,但美国企业的研发投资受内部现金流的影响更大[8]。Harhoff发现企业研发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尽管在统计上显著,但是二者相关性非常弱[9];Bond等则发现企业研发投资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10]。其次,企业研发投资与外源融资。Hall、Ughetto及刘振均发现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研发投资高风险性及研发成果难以抵押等原因,企业研发投资与债务融资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5,11,12]。Chiao在考虑了企业的行业特征后发现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债务融资负相关,而在非科技型企业中研发投资和债务融资呈正相关关系[13]。David等考虑了债务融资的异质性后,发现关系型债务融资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而交易型债务融资则不能[14]。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而较少关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企业的融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研究的结论难以直接指导中国政策的制定。国内目前关于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并且因难以获得企业微观数据而大多使用上市公司数据或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7,12,15]。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远优于非上市公司,因此用上市公司研究中国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可能存在一定样本选择问题;抽样调查数据则由于样本量较小,导致难以全面反映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用大样本的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并针对中国国有、外资及民营企业的融资差异,分样本进一步对比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本节将对企业研发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构建计量模型,由于被解释变量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是标准二元变量,因此本文将利用probit经典计量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变量集合Z表示为:
式中:下标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rddumit为企业i在t年度的研发投资决策虚拟变量,用来说明企业的研发行为,如果企业i在t年度研发投资大于零,则定义为1,否则定义为0;解释变量profitit和interestit分别表示企业i在t年度的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指数;Z是控制变量集合;industryi和provincei分别表示行业和省份虚拟变量;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2.2 变量说明和指标选取
2.2.1 解释变量
企业融资渠道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因此本文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企业的内源融资约束是指企业自身的内部流动性限制问题,企业内源融资需要依靠企业内部现金流或增加资本的方式解决,在大部分企业中内部现金流是主要内源融资途径。借鉴Guariglia的方法[16],本文用控制规模因素的企业利润来表示企业内部现金流,变量测度用利润率(profit)表示内源融资约束指数,利润率越高表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越强。企业的外源融资约束是指企业难以通过银行信贷、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外部融资,由于本文研究样本是中国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能够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仅占极小比例,而大部分企业外源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Li等认为若企业支付利息越多,则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多,从而表示企业外源融资越容易[17]。由此,本文利用控制规模因素的利息支出表示企业外源融资状况,变量测度采用利息支出比例(interest)来表示外源融资约束指数,企业利息支出比例越大则表示企业外源融资能力越强。
2.2.2 控制变量
(1)出口(expdum):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出口一般能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和竞争促进效应来影响企业研发。出口学习效应指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从竞争者和合作者中获得技术溢出,从而促进企业研发;而竞争促进效应指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生存和占领市场而必须加强研发。
(2)补贴(subdum):幼稚工业保护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均表明,一个国家对具有外向经济的产业进行补贴,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研发激励,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增进社会福利。Czamitzki研究发现在存在融资约束条件下,政府补贴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作用巨大,从而政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投资[18]。
(3)资本密集度(klr):在制造业中,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越高表明企业拥有的资本相对数量越多,技术水平越高,而企业研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因此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
(4)工资水平(wage):根据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劳动要素价格上升时,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会通过研发投资用高新技术替代劳动要素;同时工资水平越高越容易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工资水平也代表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是影响企业研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工资水平会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
(5)生产率水平(tfp):生产率高的企业,一般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更有条件进行研发;另外新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出口,由此出口带来的竞争压力也将促进企业研发,即生产率在促进企业研发中存在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因此生产率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
(6)企业规模(size):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往往实力越强、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更能承担研发带来的风险,因此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研发投资;但聂辉华等研究发现企业研发与企业规模呈非线性关系[19],因此在计量模型中同时加入企业规模的平方项来加以分析。详细的模型变量定义见表1。
2.3 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企业微观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了2005~2007三年的中国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由于缺少企业研发投入等关键指标而未能用于本文研究。由于研究样本是宽面板数据,因此本文将用混合面板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并用滞后一期数据处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对原始数据做了以下处理:① 根据研究目的仅保留制造业企业数据;② 去除非营业的企业样本;③去除销售额小于500万元的企业样本;④去除员工数小于8人的企业样本;⑤去除变量观测值明显异常的企业样本。经过以上处理,三年期间共有约62万家企业样本。
3 估计结果与分析
3.1 初步分析
在回归估计之前,首先对模型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2和表3分别显示了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和spearman相关系数。表2的数据显示研发企业与无研发企业相比,在利息支出比例、出口参与、有无补贴及企业规模等指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其他指标二者并无明显差异。表3的数据显示了模型主要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 可以看出研发虚拟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为回归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表3数据表明各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只有生产率与人均工资和企业规模之间相关性较高,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人力资源及企业规模效应,使得这些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以使估计结果更具稳健性。
3.2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上节建立的probit计量模型对数据进行混合面板回归估计后,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表明,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均显著影响了企业的研发投资,同时各控制变量均符合理论预期。在计量回归分析中,需要格外注意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内生性问题一般有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关系两个原因。针对遗漏变量问题,本文已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构造了尽可能多的控制变量来缓解内生性问题。企业内部流动性与外部融资可能影响企业研发,但是企业研发也可能会反过来影响企业融资,即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企业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会加剧企业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会被金融市场视为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信号,往往会增加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机会,从而企业研发也可能缓解融资约束。
为处理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问题,本文将采用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数据作为工具变量,用ivprobit模型进行工具变量回归,从而使结论更为可靠。表5给出了ivprobit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在方法上使用wald检验判断融资约束变量的外生性,零假设为解释变量是外生的,回归结果在10%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此时接受ivprobit回归的结果。用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后,发现回归结果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可靠的。为比较融资约束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影响的差异,本文按企业实收资本所占比重划分了企业所有制类型,分别进行了工具变量回归。由于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限于篇幅本文未将分样本基准回归结果列入文中。表5的数据表明,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出口参与、补贴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决策,而资本密集度、工资水平、生产率及企业规模的影响则较小。回归结果详细分析如下:
(1)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全样本中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均显著影响了企业研发投资,表明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程度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这与已往研究[5,13,20]结论一致。比较分析发现,企业内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因企业类型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即高利润率对民营企业研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影响不显著。对其的解释是,民营企业一般外部融资较难,自身利润积累是企业研发的主要融资渠道,较高的利润率可以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研发;国有企业利润率越高表示企业垄断优势越大,从而越缺乏市场竞争,因此利润率并不能显著影响企业研发;而外资企业大多研发和销售两头在外,国内工厂只是他们全球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车间,因此利润率也不能显著影响企业研发。比较分析发现,外源融资约束对所有类型企业研发均能产生显著影响,且对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影响大于民营企业。对其的解释是,由于中国银行信贷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和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持续稳定的银行信贷,因此国有和外资企业可以将银行信贷作为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而民营企业由于外部融资困难,银行信贷主要用来维持企业生存和扩大生产,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将银行信贷作为研发投资的主要融资渠道。上述分析表明,银行信贷是国有和外资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主要依赖企业自身利润积累。
(2)出口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出口显著促进了所有类型企业的研发投资,这验证了出口学习效应和竞争促进效应的存在。比较分析发现,出口对外资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小于本土企业,这同样因为国内工厂只是外资企业全球营销模式中的产品加工制造车间,因此出口对外资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对国有企业研发影响特别大,一般认为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竞争而研发不积极,但结果表明一旦进行出口而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时,国有企业将能有效发挥自身规模资金等优势进行研发投资。
(3)补贴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所有类型企业研发均能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这与Czamitzki的研究结论 [18]一致。对其的解释是,在我国由于市场分割及地方保护等原因,政府往往较多地干预经济发展,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而且一般补贴同时会伴随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因此政府补贴能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比较分析发现,补贴对本土企业研发的影响程度大于外资企业,这表明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
(4)资本密集度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所有类型企业研发投资均与资本密集度呈显著正向关系,这是因为资本密集度越高表示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越高,从而越有利于企业进行研发。比较分析发现,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度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大于外资和民营企业,通过分析企业样本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大多为钢铁、化工及汽车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企业,而外资和民营企业中有较多电子装配、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说明与外资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研发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
(5)工资水平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中、尤其是民营企业中企业研发投资与工资水平呈显著正向关系,这一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通过研发用高技术替代劳动;二是因为企业工资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积累人力资本,从而促进企业研发。但在国有和外资企业中,工资水平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工资水平高,表明企业垄断性强和缺乏市场竞争,因此工资水平不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而外资企业则主要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进行产品加工制造,因此工资水平也不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
(6)生产率水平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中、尤其是外资企业中企业研发投资与生产率水平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倾向于研发。生产率与企业研发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企业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研发,而研发本身就是提高生产率的一种主要方式。结果还表明,本土企业生产率对研发的促进作用低于外资企业,这说明生产率高的本土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而非进行研发投资,即仍采用只制造不创造的企业发展模式。
(7)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所有类型企业的研发投资均与企业规模呈稳健的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研发投资随企业规模递增而上升,但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以后,其研发投资反而会趋于下降,这与聂辉华等的研究结论[19]一致。详细分析样本会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倒U型的左侧,即支持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研发的熊彼特假说;而处于倒U型右侧的少数企业则主要是一些钢铁、汽车等垄断行业企业,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制约了企业研发投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建立probit计量模型对企业研发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用滞后一期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ivprobit估计,以尽可能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均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研发投资对内源和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因所有制类型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内源融资约束显著影响了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但是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投资影响不显著。外源融资约束显著影响了所有类型企业的研发投资,且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大于民营企业。
此外还发现:① 出口和资本密集度对国有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程度大于外资和民营企业;② 补贴对本土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程度大于外资企业;③ 工资水平能显著影响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但是对国有和外资企业影响不显著;④ 生产率水平对外资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程度大于本土企业;⑤ 所有类型企业的研发投资均与企业规模呈倒U型关系。
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优势制约了企业研发投资,因此应该通过引进竞争厂商、加强出口等方式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促进国有企业发挥规模优势进行研发投资。通过金融市场对外资企业进行融资支持,以便发挥外资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而对本土企业形成技术溢出。民营企业由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难以积累足够资金进行自主创新,因此应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来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促进民营企业依靠自身利润积累进行研发投资;同时加强金融改革,营造公平信贷环境,以市场化为导向分配金融资源,有效缓解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以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投资。
参考文献:
[1]Fazzari S,Petersen B,Hubbard R.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Z]. NBER Working Paper,1988.
[2]
张春霖,曾智华,威廉・彼得・马科,等. 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Claessens S,Tzioumis K. Measuring Firms Access to Finance[R]. World Bank,2006.
[4]Allen F,Qian J,Qian M.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57-116.
[5]Hall B H. Investment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the Firm Level:Does the Source of Financing Matter?[Z]. NBER Working Paper,1992.
[6]Himmelberg C P,Petersen B C. R&D and Internal Finance:A Panel Study of Small Firms in HighTech Indust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76(1):38-51.
[7]顾群,翟淑萍.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与 R&D 投资和企业成长性的相关性研究[J]. 财经论丛,2011(5):86-91.
[8]Mulkay B,Hall B H,Mairesse J. Firm Level Investment and R&D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omparison[Z]. NBER Working Paper,2000.
[9]Harhoff D. Are There Financing Constraints for R&D and Investment in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nnales d 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1998:421-456.
[10]Bond S R,Harhoff D,Reenen J V. Investment,R&D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 Britain and Germany[Z]. IFS Working Papers,1999.
[11]Ughetto E. Does Internal Finance Matter for R&D? New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Italian Firm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2(6):907-925.
[12]刘振. 融资来源对公司 R&D 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数据[J]. 中国科技论坛,2011 (3):54-59.
[13]Chiao C. Relationship Between Debt,R&D and Physical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US Firmlevel Data[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2,12(2):105-121.
[14]David P O,Brien J P,Yoshikawa T. The Implications of Debt Heterogeneity for R&D Invest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1):165-181.
[15]周月书,陈晨. 融资约束与县域中小企业 R&D 投入――基于浙江省余姚市中小企业的调查[J]. 软科学,2013,27(11):107-110.
[16]Guariglia A,Liu X,Song L. Internal Finance and Growth: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Chinese Firm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6(1):79-94.
[17]Li Z,Yu M. Exports,Productivity,and Credit Constraints:A Firmlevel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a[J].Global COE 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gd09-098,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Hitotsubashi University,2009.
[18]Czarnitzki 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Role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Public Funding[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53(3):335-357.
篇6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活力源。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加快了我村的经济建设,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民营经济是我村发展经济的优势所在,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未来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20__年,全村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增长较快、效益较好、发展平衡、活力增强。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截至20__年底,全村共有各类注册民营企业124家,户数比去年同期净增40户,增长47.6,村级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私营企业72家,个体工商经营户46家,异地经营6家(异地经营指厂办在我村营业执照不在我村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我村吕池、井亭、众泾三个工业小区,吕池10家,井亭68家,众泾46家。
2、20__年全村民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46亿元,销售收入2.832亿元,上交国地两税1584万,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5.1和13.2。其中,超过30万的企业有13家;40万以上的6家;50万以上的只有1家。超过100万的企业没有。这些上缴税收较大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压铸、模具、铝加工和服装行业,家具企业的规模和税收额较小。
3、我村民营企业集中分布在压铸、铝加工、服装、模具、家具、纸箱、塑料制品、五金电子这些行业中。其中,压铸企业8家;铝加工企业5家;服装企业7家;模具企业5家;家具生产厂48家,占到2/5;五金电子企业12家。
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企业的常规管理,企业运作健康有序。〈1〉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有企业进行全方位摸底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名称、法人、职工人数、人员结构、党团员数、企业地址、注册地、房主、占地面积、厂房面积。租赁关系(房主、房屋、土地)、企业类型、注册资金、生产产品、年销售、年税收、上交村规费,通过详细摸底,从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进行管理。〈2〉制定管理规则及予取政策,然后召开企业主会议,明确凡要求在村辖区内置业的,必须接受村委和经济合作社的行政性管理,所属企业会计必须接受村财务资产办的业务管理和检查,每月的各类财务报表必须准时上报村财务,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
2、构建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利的发展环境。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我村还根据企业需要经常性地提供企业服务。通过这种融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的方式,不仅融洽了村企关系,企业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进行提高。〈1〉教育和责任并举。我村家具企业较多,安全隐患相当突出,在对全村家具企业老板和企业安全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的同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制合同,督促企业配齐配好安全生产管理员,并明确法人为第一责任人。从而使企业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2〉村级安全管理服务到位。村里配备了两名安全巡视员,白天进行安全巡视,晚上由村警务站联防队兼管,发现有隐患现象,立即责令整改。特别是对家具厂检查中发现一个香烟头都按章论处。同时,村里每个月都组织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企业的设备、灭火器材、消防栓、电线是否老化、设备防护措施等问题进行详细检查,确保硬件条件的安全。另外村里投资15万元彻底改造了消防设施,彻底消灭了“三合一”。〈3〉做好企业的劳资、工伤纠纷的调解工作,做好对企业签定用工合同的监督工作。
3、引导引进双管齐下,壮大村级民营经济。一是对落户我村的各类企业,通过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巩固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产品结构优化,企业技术升级方面加大投入。二是积极引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朋友带”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几年来,我们通过主动帮助在村企业厂,做好变更执照手续等一条龙服务,对本村党员老板组织关系要求转村的,规定企业执照和税收必须先入村。通过各种手段,注册企业增加到现在的124家,呈每年递增趋势。
三、我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仍然滞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市场抵御能力不强,规模较小,利税上缴超过100万的企业没有。近年来,尽管我村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少人在认识上仍然有偏见。同时,大部份民营企业仍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一般制造加工型生产领域,企业规模较小,配套能力差,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技术和装备要求不高,缺乏品牌主打产品,企业和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2、资金困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国有商业
银行紧缩银根,加上出于自身效益和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考虑,把主要目标对准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而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独自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客观上游离于融资主渠道之外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历史原因,中小民营企业“两证”未办理或是办理不完整,存量不能抵押盘活的问题还较突出。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为了降低放贷风险,对企业资产的评估普遍存在“低评估、高折扣”的问题,平均固定资产质押率还不到50。大部分民营主要依靠利率水平较高的“感情融资”、“民间融资”来获得资金。3、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很多民营企业主都是白手起家的老板,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强,尤其是管理理念不新,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较普遍,而且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仍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内部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决策权、经营权等高度集中,影响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企业对接受新事物、新管理、销售理念也有一定的缺陷,对市场和政策反映不够敏捷。
4、企业创新乏力,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斥巨资购买先进设备。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的衔接。部分企业还存在着一个产品活百年的意识里,对产品的技术不作改进,导致产品的陈旧,最终导致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大化后的要求。
5、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低。由于我村民营企业大多从事一般性的制造加工型生产,产品对科技含量的要求不高,因此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的外来打工者,给企业的管理、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横向扩大发展和纵向深度发展,使企业难以向更高更远的层次迈进。
6、外部制约因素增多。我村是属于阳澄湖生态保护区,很多涉及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是不允许进驻我村的,因此,限制了我村民营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下一步推进我村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
1、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全村要在现有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克服环境保护区严禁上工业项目的不利因素,向城市三产发展来创新村级经济。
2、发展生态农业。要充分利用城市规划中闲置土地,开发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健全企业制度和机制,通过培训和宣传等方式,使民营企业主转变观念,在管理方式上,摈弃小生产的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小规模发展的老路;在经营方式上,改变小农经济、小步渐进的发展方式,不仅“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在技术上,鼓励企业与知名企业联合搞开发;在产品上,要大力培植自己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
4、加大力度畅通融资渠道。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篇7
关键词:经理人;中国;纵向研究;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2.92;C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3010009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在管理界,经理人被认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需要快速补充的资源[1],在企业中担负着制定中长期战略、协调管理组织运营等高级职能。作为经理人发源地的美国,其完善和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让职业经理人阶层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在经理人研究领域,国外学者采取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对经理人领域进行研究,其关注于经理人的职业发展路径、薪酬绩效体系、胜任力模型以及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的关系的研究。在对经理人的激励研究方面,Baumol等学者提出的委托―论、X效率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构成了经理人激励研究的三个经典理论基础;在企业引进经理人对企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大多运用实证方法来说明其对企业的影响,例如Francesco Caselli等学者研究了家族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作用产生的企业发展模式与资本积累等问题;在经理人素质的研究方面,Kay Moncarz研究了经理人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其成功管理企业的影响。相比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则侧重经理人的定义的研究、能力与素质、经理人队伍的建设与市场化等问题。随着经理人研究领域的深入,通过研究学术期刊对经理人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是探究该领域研究趋势演变的重要途径。
复杂网络方法是将系统中各个复杂的部分看成一个点,各部分相互的联系看作一个网络,以表示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以下四个方面是国内外学者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点:利用社团相似性度量、聚类方法和模型检测算法等方法对Twitter、百度、Epinions和DBLP等流行在线软件进行数据挖掘,M. Sachan等通过使用的内容和互动来发现推特和安然邮件语料库中的社团;基于社会网络可以反映人类的自然秩序和特征,不同的学者通过分析日志数据来确定个体间的信任、相互支持和层次,例如S.Ranu等学者研究了社交网络用户评论对网络内容传播的作用;地理信息的运用、网络的形成如何高效地处理大数据集,尤其在Youtube, Livejournal, Twitter中,用户如何确定关系以及如何形成使用社交软件的优质人力资源团队,H.Gao等学者基于位置对社交网络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基于社交网络中用户和用户间信息的传播,J.Leskovec在2009年利用模因跟踪来连接上下文并将其应用到了Twitter等微博平台上。本文把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构建成网络中的节点,从而形成经理人关键词网络,通过定量的统计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中的密度、平均度、度数中心度和模块化等指标对中国经理人研究趋势进行纵向分析,为学者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网络方法对经理人研究领域进行研究。从定量的角度来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以概述研究领域的热点,纵横向分析研究的发展过程,反映某个经理人研究领域发展的动态和静态结果。
本研究搜索整理了1986-2013年中国知网上题目含有“经理人”的所有期刊文章的关键词,对语义相同、表述不同的词语进行归并和标准化,如国企与国有企业、四川与四川省等,得到规范化关键词11 865个。
通过规范化后的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中国经理人研究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行研究。横向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中平均度、密度、度数中心度、模块化等指标对网络进行测度,分析中国经理人研究的总体特征;纵向研究则基于各个关键词的相似程度对研究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各指标分别对各阶段网络进行测度,同时统计分析每年的高频关键词,以期得到中国经理人研究的发展和热点的纵向演变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经理人领域研究的总体特点分析
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经理人研究网络,可以发现经理人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密度、平均度、模块性等数量指标的分析,经理人研究网络的总体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网络的密度为0.226 6,平均度为15.093 4,其数值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点对间隔一个节点产生联系的频次占网络的8.3%,间隔两个节点产生联系的频次占网络的3.6%,说明经理人研究网络中核心点是点与点之间产生联系的关键,研究内容呈现出交叉研究少、研究内容零散等特点。
其次,经理人研究领域中的各模块研究热点稳健。在经理人研究领域中,主要有以下热点:模块热点一,在中国情境的“中国企业”背景下,家族企业、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的关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模块热点二,以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为对象,研究它们的(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和薪酬绩效体系等问题;模块热点三,经理人阶层发展和其互动学习平台的构建研究。现实生活中,从创维陆黄之争、新浪王志东被“礼送出境”、北大方正李汉生离职、TCL吴仕宏失望离开,到华业唐骏递交辞呈,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产生纷争的案例数不胜举。如何确立经理人在企业中的角色,如何发挥其最大功能,如何为其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成为中国经理人领域研究的热点。
从整体看,度数高的热点关键词逐渐增多,不同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程度差异也越来越大,网络中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也越来越密集,网络的不同研究内容的划分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呈现不断完善的趋势,包括经理人胜任力、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经理人沟通学习等方面。通过对各阶段各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经理人研究网络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呈现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研究的深入度跟不上研究范围的扩张
运用Gephi软件,可以计算出每个阶段的平均度和密度的变化趋势,如图8和图9所示。分析可知:(1)网络平均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高低交替的变化。随着职业经理人概念和相关制度的出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企业类型的增多,经理人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呈现间歇性扩大。(2)网络密度持续增长到第三阶段后呈现降低的变化。说明学者在集中研究后趋向于进行多元化探索,分析高频关键词的中心度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中职业经理人引进问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进程和经理人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中国经理人研究范围持续扩充而研究深入度却没有随着范围的扩大而加强。
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经理人研究网络分为多个模块,如经理人素质模块、公司组织结构模块和公司财务情况模块等,各个模块呈现出各自为营的状况,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少。第二阶段,之前的模块出现融合合并的趋势,经理人研究领域清晰地划分成为职业经理人引进、经理人经营管理能力、经理人薪酬、成功经理人经验借鉴、人本管理、国家体制和制度六个模块,明确了之后的研究方向的大体分类。第三阶段,各个模块之间呈现进一步完善和合并的特点,模块更为精简。第四阶段,基本模块呈现专业化和细化的特点,经理人关注激励的同时也讲求约束,开始关注经理人学习和沟通问题。第五阶段,在上个阶段的划分基础上呈现出行业化趋势,增加了物业管理行业经理人模块和印刷业经理人模块(表1)。
4.核心研究点从经理人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对每个阶段出现的关键词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得到的各阶段高频关键词统计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从第二阶段开始,“职业经理人”就以很高的频次出现,到第五阶段以超出“经理人”一倍的词频稳居第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职业化的经理人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其职业道德标准的构建,薪酬绩效体系的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以及其市场的完善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
5.研究载体企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1.经理人职业化成为研究主流
关键词“职业”从1998年进入了词频增长速度急剧加快阶段,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后落入了低谷,说明在国内学者在期初的探索阶段对于经理人是否应该职业化、怎么职业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经理人阶层逐步得到企业认可,学者深入探讨了职业经理人角色定位、角色责任以及角色认知,“职业”很少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关键词出现。从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逐步成为经理人研究网络的核心。
2.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经理人研究提供了契机
中国现有企业类型中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数量占据大多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要求其对人才进行大量补充,但是由于企业组织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缺乏积极正向的企业文化作引导,在引入经理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民营企业中经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方式、民营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民营企业发展与经理人职业生涯的结合、经理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问题等。
3.经理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职业经理人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级、企业投资者、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带来企业的茁壮成长,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引来了学者对于企业所有者和企业家与经理人的相处问题研究。从图10可以看出,企业所有者和企业家的频次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稳定态势。
4.在采取股票期权激励的同时进一步探究激励机制构建
从图10中激励和激励机制随年份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经理人的激励及激励机制的构建问题伴随着国内经理人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采用何种方式对经理人激励和激励要素的构成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股票期权一直位于较高频次的位置,在2004年达到了最高,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多主张运用让经理人获得剩余索取权方式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其中运用股票期权对经理人进行激励是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激励方式。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步有学者提出让经理人获得一定的经营控制权和运用精神激励等方式实现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相反,对经理人约束机制的研究不如激励机制完善,学者提出从企业内部采取规范企业监督机制和从整个社会环境中构建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内外部约束相结合方式对经理人行为进行约束。
四、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回顾中国经理人研究领域28年历程,学者依靠社会经济环境大背景对经理人相关问题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内容较松散,但多跟进时代需求。网络中点与点之间产生联系依赖于核心点,初步形成以各类型企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经理人激励与约束、经理人学习沟通、经理人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不同行业经理人研究为主要模块的经理人研究体系。
(2)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经理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问题、人力资本问题、激励问题、职业化与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生涯问题、绩效考核问题和经理人与企业家、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
(3)职业经理人成为最热门的关注点。学者对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角色定位,对角色责任以及角色认知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职业经理人的人才队伍建设,职业道德标准制定,薪酬绩效体系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以及市场的完善随后成为学者研究的一大模块。
(4)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经理人的研究。民营企业在引入经理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如何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如何构建信任,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何与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相结合,经理人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规范问题。
(5)学者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对经理人进行本土化管理。跨国公司、科技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经理人研究的载体,服务业、电子信息业等具有行业特点的经理人研究也已起步。
(6)在如何对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上,股票期权是学者研究最多的激励方式。在对经理人约束机制的研究中不如激励机制完善。学者提出从企业内部采取规范企业监督机制和从整个社会环境中构建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内外部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理人行为进行约束。
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跟随时代进步,拓展研究范围的同时,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ARTLETT C A, GHOSHAL S. What is a global manag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70(5):124-132.
[2]BAUMOL W J.The microtheory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3]KAY C, MONCARZ E. Lodging management success:Personal antecedents,achievements,KSAs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7,26(1):33-48.
[4]CASELLI F, II W J C. On the theory of ethnic conflic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
[5]孙烨,孟佳娃,许艳.会计盈余时效性、薪酬委员会结构与经理人薪酬契约有效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0):113-115.
[6]WATTS D J.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4,30: 243-270.
[7]SACHAN M,CONTRACTOR D, FARUQUIE T A, et al.Using content and interactions for discovering communities in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12:331-340.
[8]CHAOJI V,RANU S,RASTOGI R,et al.Recommendations to boost content spread in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ACM,2012:529-538.
[9]GAO H,TANG J,LIU H.Exploring social-historical ties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ICWSM,2012.
[10]LESKOVEC J,BACKSTROM L,KLEINBERG J.Memetracking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news cycle[C]//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2009:497-506.
[11]YANG C,HARKREADER R,ZHANG J,et al.Analyzing spammers’ social networks for fun and profit:A case study of cyber criminal ecosystem on twitter[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12:71-80.
[12]肖冬平,刘淑银.知识网络中节点的位置结构及其测度――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126-129.
[1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1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5-80.
[15]殷沈琴,张计龙,任磊.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J].数字图书馆,2011(4):25-38.
[16]董晓莉,吴必虎,钟栎娜.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分析的中国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解析[J].旅游学刊,2011(26):26-31.
[17]张小丽.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阶层形成初探[J].论企业家,2003(4):59-60.
[18]杨媛媛.中国民营企业经理人激励问题浅析[J].管理纵横,2009(10):6-7.
[19]FURRER O, THOMAS H, GOUSSEVSKAIA A.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field:A content analysis of 26 year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8,10(1):1-23.
[20]原喜泽.如何构建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博弈均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2):29-36.
篇8
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法律实践中,公司的类型都不止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两种,而我国目前只认可这两种公司类型,公司类型的单一为实践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并借鉴吸收新的公司类型,以求丰富投资者需求,完善公司立法体系。
【关键词】
公司类型;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合同公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由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主体对公司的组织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研究我国公司类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公司的认识,引进和创新公司类型,满足投资者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1 我国公司的分类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由一人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构成,一人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股份有限公司由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构成。
2 我国公司分类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分类的标准主要是股东的人数和注册资本的数额。我国的公司分类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公司类型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只承认两种公司类型,即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两种类型,类型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次,公司类型的单一导致我国公司无法及时调整公司组织形态适应经济的变化,没有灵活性;再次,公司划分标准不够科学,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实质性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有限公司与非上市的股份公司相比,二者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但是在适用法律上却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无疑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上市股份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小型的有限公司与大型的有限公司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公司法却规定它们适用同一种法律规范,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弊端;最后,对于有限公司的死板规定不利于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股东人数较少,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合二为一,公司内部人合性较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微企业不太适合适用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而强制其适用必将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3 关于完善立法的几点设想
3.1我国也应当引入类似日本合同公司或美国LLC的公司类型
合同公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内部关系准用公司法关于合伙规定的公司形式。合同公司是日本公司法在融合了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的公司类型,它吸收了合伙企业的优点:不必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只需在公司内部由业务执行股东执行公司管理事务:公司的内部关系均可由章程决定,更注重人合性,公司的效率更高,如果把有限公司看做是“三权分立”的话,合同公司则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央集权”。同时,相较于合伙企业,其股东又只需承担有限责任。这样的公司非常适合我国的小微企业。
LLC是美国独创的一种公司类型,它是指股东既可以享受有限责任的保护,其内部又像合伙一样经营的新型公司形式。LLC的成员对公司仅承担有限责任,但是每一位成员又均可对公司行使管理权,这一点与有限合伙LP有所不同。LLC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按照公司或者合伙待遇纳税,减轻公司的税负。与LLP相比,LLC成员所受有限责任保护更为充分。同时,LLC没有成员人数的限制,结构灵活,对成员国籍也没有限制。由于LLC有以上优点,使得其迅速广泛适用于各种专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美国学者认为,LLC将迅速取代合伙和封闭式公司,成为封闭性企业的主导性经营模式。日本的合同公司即是借鉴美国这种公司形式的。
合同公司或LLC公司非常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这类公司设立相对简单,股东既可以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又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且公司的治理结构等问题主要由股东决定,法律干预少,股东可以合伙的方式治理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会得到创业者的青睐。
3.2将股份合作制企业纳入到公司范围中来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中国独创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第5条将股份合作制企业定义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当具有以下特征:1、职工多数或者全员持股,职工个人股在股本中占多数;2、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而非资本多数决。3、区别于合伙企业,具备法人资格。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与公司法定原则的规范化要求相距甚远,但是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形态,立法有必要对其予以规范。因为其可以具有法人资格,负有限责任,最为现实妥当的做法就是将其单独作为公司的一种类型,规范其运作,同时又可发挥其作用,而且还能完善我国的公司类型。
3.3将公司类型重新划分
合同公司或者LLC对我国来说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我们没必要照抄概念,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其改造为“合伙型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可以在立法过程中将公司划分为合伙型有限责任公司、普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等,由于现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封闭性较强的公司,因此宜将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公司合到一起,统一归于普通有限责任公司中去,而将股份有限公司仅限于上市公司。
公司类型的划分应当本着方便灵活、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标准进行,同时公司分类的标准又应当尽可能地科学,以便于立法对各类公司区别规定、规范治理。另外,应当鼓励公司或者企业类型的创新,法律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修改,而不能限制实践的发展。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更为方便地设立公司,为广大企业主提供更多的企业类型选择,而不能让僵化的制度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史际春.企业和公司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建伟.公司法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范健,王建文.公司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
[4]梁小惠.论公司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为视角.河北学刊.2013
[5]陈安琪.公司类型选择的多样性――浅论日本公司法中的公司类型.法制与社会.2013
[6] 刘路,邓娟.日本公司类型制度探究.法制与社会.2009
篇9
关键词:供应商;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商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供给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作为供应链的源头,随着其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承担的风险在不断增大,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作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契约缔结的一方,他们非常关心企业生产资料需求的稳定性、付款的及时性[1],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供应商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2――企业风险、敏感性、稳定性、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信誉指标;3――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4――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5――企业管理、企业战略、股权性质指标[2]。供应商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供应商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五个地理位置[2] [3]。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65份,实际回收509份,问卷回收率58.84%。有效问卷数4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8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 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 12.05%、35.03%、37.10%和15.82 %。
2.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 %、21.09%、23.16%和21.48 %;
3.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
4.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 %和19.02 %;
5.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本实证研究的主要过程如下: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供应商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表1表明:
1.企业对不同类的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程度之分。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企业风险、稳定性、敏感性、信誉、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2――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3――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4――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企业对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重视不够。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不是很好。其中,企业风险、稳定性、敏感性、信誉、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的披露程度非常差,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的披露程度很差,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的披露程度比较差,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的披露程度比较好。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中,披露程度最差的是企业风险、稳定性、敏感性、信誉、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披露程度最好的是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供应商极其关注的指标并没得到很好的披露。而且并非越受供应商关注的非财务指标越得到很好的披露;并非越受供应商关注的非财务指标都得到了很好的披露。
2.企业竞争力指标的披露程度比较好,而企业前景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风险、稳定性、敏感性指标的披露程度不尽人意。企业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程度好于前景指标;长期发展指标的披露程度不如当前发展指标。
3.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指标的披露程度好于企业风险、稳定性、敏感性指标。企业信誉、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的披露程度不尽人意。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和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指标,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的披露程度好于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指标。
二、对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
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进行进一
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供应商和不同规模供应商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如表2:
对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供应商和不同规模供应商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分析结论如下:
不同类别供应商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是不一样的。
1)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国有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非国有企业的供应商,国有独资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的供应商;对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国有参股企业、民营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供应商,民营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不如国有参股企业的供应商;
2)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上市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非上市企业的供应商;
3)从企业规模来看,对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大型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中小型企业的供应商;
4)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发展阶段、创业阶段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供应商;
5)从企业类型来看,对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流通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不如服务企业的供应商;
6)从供应商规模来看,对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大中型供应商的披露程度不如小型供应商,中型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大型供应商;
对反映供应商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个体因素产生了供应商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认识差异。企业因素产生了供应商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差异。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供应商和不同规模供应商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同一类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仅不同规模供应商分别对不同类别非财务指标和同一类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有认识差异,而且不同企业分别对供应商不同类别非财务指标和同一类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非上市企业的供应商;大型企业供应商的披露程度好于中小型企业的供应商。
总之,供应商总是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详尽必要的信息披露更能取得供应商对企业的理解和合作。对供应商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信息,企业除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披露外,还应当根据本企业供应商特点和本企业供应商对非财务指标关注的需要以及关注程度的差异对供应商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以满足本企业供应商关注相关信息的需要。披露程度越低的非财务指标越需要企业进行披露。企业应当加强对披露程度低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对不同类别供应商披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还应当特别需要进行加强披露。一般而言,企业除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外,对国有独资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对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对国有参股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对非上市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指标、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对中小型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对衰退阶段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对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对大中型供应商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企业财务结构、资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结构、销售结构、经营信息、产品需求、企业前景、产品前景指标、股权性质、企业竞争力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利.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 (4).
[2]刘利.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7).
[3]刘利.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现方式实证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2).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绩效组合模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确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管理学术杂志(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和《工业关系(IndustrialRelations)》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都有相关研究专刊。
许多优秀公司,如UPS、GE等的实践也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开发组织能力并使其最大化,进而提升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实践组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对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深受人力资源管理普遍性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三方面: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是影响组织绩效最重要因素假设的验证、是否存在与组织最优绩效相关联的某些或一系列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研究表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确定与组织绩效有更大相关。但是批评者认为,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不是某些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为单个实践容易复制,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特质化、复杂性、难以模仿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不少学者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everin和Moskowitz(1993)调查了美国100家最好的企业,Lawleretal(1995)调查了《财富》杂志上的1000家企业,均发现员工参与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导致更显著的投资回报。当这些实践作为一个系统来实施时,这些影响是最明确的,它将使相互补充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联合成为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并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联。
Ivhniowskietal(1997)和Berg(1999)研究了钢铁行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发现更创新的实践活动与更高的生产率相关联。在对制造型企业研究后,Appelbaumetal(2000)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运用与更高的股票市场价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相关联。Paauwe和Richardson(1997)总结了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后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绩效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有些实践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样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研究假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性质的企业类型,这些企业中除有少数业绩优良的企业之外,还包括着大量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企业。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呢?
因此,本文的假设是: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即企业性质相同,但组织绩效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即实践排序)基本一致。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从2005年下半年起,笔者对四川省8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6家,占56%;民营企业36家,占44%。被调查企业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烟草、食品、医药及房地产企业。在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2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20家,绩效差的企业为14家;在36家民营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1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16家,绩效差的企业为9家。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绩效是由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利税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衡量。
在本文所涉及的样本企业里,所谓组织绩效好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前20名,所谓组织绩效差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后30名,所谓组织绩效居中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上述情况的两者之间。
在调查期间,共发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问卷225份,获得有效问卷166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有效问卷97份,民营企业的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的直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主管以及总经理。
笔者以Pfeffer(1994)列举的1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即就业安全感、招聘时的挑选、高工资、诱引薪金(激励)、雇员所有权、信息分享、员工参与与授权、团队和工作再设计、培训和技能开发、交叉使用和交叉培训、象征性的平等主义、工资浓缩、内部晋升、长期观点、对实践的测量、贯穿性的理念等来设计调查表。
该问卷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对问卷表中各实践活动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若A实践比B实践重要则打2分,同样重要则打1分,不重要则打0分。完成所有的比较和打分后,再横向加总。调查对象根据自身企业目前对这些实践的使用(即注重)情况作出选择。
对于有效问卷,按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组别进行分类统计,针对每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先分别统计组织绩效好、中、差企业的均值,再统计总体均值及其标准差,由此得到表1和表2的结果。
本文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组织绩效以财务指标衡量具有局限性,还应包括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二是仅对四川省部分企业做了小规模调查,样本数据不充足;三是调查只针对管理层,故不排除有人在问卷填写中弄虚作假;四是问卷设计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因此,这些因素可能对研究的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在我国本土化的研究,发现其特殊性,从而更好地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认识。
通过对我国西部企业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在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不同性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合模式不相同,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存在一定差别。
本文主要结论
首先,由表1的统计结果发现,组织绩效好、中、差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同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值的最大差异不超过2),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排序基本相同。进一步观察发现,总体均值大于20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这6种实践的总体均值(23.47)明显大于后10种实践的总体均值(9.41)。
因此可以说,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并且在这一组合中存在着发挥重要作用的几种实践活动。同样,由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民营企业也存在类似结论。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直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即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
本文认为,虽然企业绩效、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不同,但是由于都处于同一时期和地区,企业的外部环境、地域文化、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基本相同,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可能采取相同或相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例如,无论是组织绩效好、中、差的企业都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十分重视“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等实践活动。
其次,仔细对比表1和表2的结果,进一步发现前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组成和排序方面有差异,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次是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而民营企业依次是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高工资等。
本文认为,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正经历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处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国有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人员下岗而带来的压力,它们必须过渡到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此时,就要求建立以招聘和晋升为核心手段,以培训、激励和考核为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这一组合模式以组织内部人员为导向,强调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员的能力,在通过招聘、晋升、追求就业安全感而缓解人员下岗带给组织及社会压力的同时,又通过培训、激励和考核等手段来促进组织以能力为基础的留人机制的建立。
而民营企业由于是以市场为导向,其产品、运作及管理都适应市场需要,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以市场需要为准绳,在用人、留人上更加基于能力而不是关系。因此,管理者往往以激励和考核为核心手段,以招聘、培训、晋升、高工资等为关键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以此来促进组织成员的良性流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uselidMA.TheImpact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PracticesonTurnover,Productivity,andCorporateFinan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