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质监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

篇1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为,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水利工程是指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地方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及其配套与附属工程。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或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进行的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质量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本规定所称仲裁检测是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根据委托对有质量争议的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是指依法取得相应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资格的单位。

第五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质量监督、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验收的重要手段。

第六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自身建设,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工艺,不断完善检测手段,提高质量检测人员的素质,确保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七条法律、行政法规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检测单位与人员

第八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依据《水利水电工程与产品的安全、质量检验测试机构管理办法》(水科教[1994]171号)的有关规定设立,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认证,并经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批准,方可承担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第九条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批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格时,必须明确其可检测的业务范围。检测单位应在批准的范围内从事检测业务工作。

第十条水利部批准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结果是水利工程质量的最终检测。

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本流域、本辖区水利工程质量的最高检测单位并报水利部备案。

仲裁检测由最高检测单位或最终检测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人员除符合第八条的规定外,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

(二)具有所检测内容的专业知识、能力;

(三)熟悉国家、水利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

(四)具有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颁发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证"岗位证书。

第十二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证"由批准检测人员所在单位检测资格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审批、颁发。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证"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三章水利工程质量检测

第十三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或其它有关部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工程验收主持单位可根据规定或其它特定需要,要求项目法人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检测。

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监造)等单位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可委托具有相应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资格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测。

第十四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委托方应与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签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包括如下事项和内容:

(一)检测工程名称;

(二)检测具体项目内容和要求;

(三)检测的依据;

(四)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抽样方式;

(五)完成检测的时间和检测成果的交付要求;

(六)检测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委托方与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代表签章和时间;

(九)其他必要的约定。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二)国家标准、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三)工程承包合同认定的其它标准和文件;

(四)批准的设计文件,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等技术说明书;

(五)其它特定要求。

第十六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法和抽样方式:

(一)国家、水利行业标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国家、水利行业标准没有规定的,由检测单位提出方案,委托方予以确认;仲裁检测,有国家或行业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争议各方的共同约定进行。

第十七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成果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检测单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相应法律和经济责任。

第十八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包含如下内容:

(一)检测项目名称(合同名称);

(二)检测委托单位;

(三)检测类别;

(四)检测时间

(五)检测项目

(六)抽样项目

(七)检测数量

(八)检测依据

(九)检测地点

(十)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十一)检测内容;

(十二)检测结果及结论;

(十三)对有关检测事项的说明;

(十四)检测人员(不少于2人)、报告编写人、校核人、批准人签字;

(十五)检测单位盖章。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按合同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委托方提交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报告须按规定编制,内容应客观、数据可靠、结论准确、签名齐全。如需补充或更正,应具体写明原因。

第二十条对存在工程安全、可能形成质量隐患或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的检测结果,检测单位应在报检测委托单位的同时,报项目法人和工程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终结后,应当将有关材料归档。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结果有异议,须在收到检测报告的15天内向检测单位提出,检测单位应认真处理,并予以答复。如当事人仍有异议,可向原检测单位或具有仲裁资格的检测单位申请复检,复检检测报告为终局检测结论。

第四章检测费用

第二十三条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第二十四条仲裁检测的费用由责任方支付。

第五章奖惩

第二十五条对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检测单位和人员,由批准该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对策

前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利肩负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我国农村地区, 水利建设项目逐年增多, 且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开发项目所占比重大, 其工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 搞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 确保工程安全发挥效益,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每一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重任。

一、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规制度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水利系统方面的法规制度以及规范性的文件,但是,这些法规基本上都是为了完善大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而制定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不可能遵循大型水利工程的模式,所以,需要监管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相符的规章制法规制度,但是,目前在水利系统中并没有中小型水利工程方面的统一规章制度,多数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制度缺乏明文规定,或者其工作制度与程序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由于这些不健全的法规制度存在,致使质量监督机构没有相关法规作为依据,降低了工作效率,对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2、技术力量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编制与经费的限制,使得我们缺乏一批有力的技术力量,无论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在专业结构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性。没有定期的开展相关人员专业培训,知识更新、水平提升速度较慢,质量监督严重缺乏技术支撑。

3、缺乏相关经费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之前所使用的工作经费大部分都依赖于质量监督方面的费用,基本上可以实现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而从2009 年开始,我国将这一费用取消了,并且,还明确的要求质量监督工作所需经费应由同级财政预算提供支持。然而,各个地方财政部门并没有将这一要求全面贯彻落实,要么是职工的工资得不到保障,要么是支付了相应的工资却没有工作经费,要么是有工作经费,但微少,很难实现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

4.监督机构不完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监督站设有机构、但无编制、经费紧张,所使用的质量检查手段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并且,还体现在对质量监督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质量监督机构领导不到位方面。质量监督工作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占有重要比重,其涉及面较为广泛,工作量大,需要主管工程建设事项的领导者亲自负责。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质量监督站只有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技术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工作,主管领导未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没有遵循水利部门的要求担任站长一职或者只做挂名的站长,大大降低了质量监督的权威性,质量监督力度不足,制约了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施

1、更新观念, 树立现代化、全方位质量观

一是要正确认识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参建各方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自身质量意识, 把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作为水利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二是要树立精品工程的理念和质量观。目前, 我们质监人员和参建人员, 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理念上与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必须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创新工作思路, 拓宽工作方法, 把精品工程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

2、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终身负责制

项目工程质量的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要按照各自的职责, 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如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不管调到哪里工作, 担任什么职务, 都追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质量问题的严肃性, 引起高度重视, 牢固树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各参建单位必须把工程质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切不可麻痹大意, 要建立工程质量责任档案, 落实责任人, 一旦出现质量事故, 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3、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要把项目法人负总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单位服务、政府监“五位一体” 质量监控体系落到实处。一是要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职责。各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 明确分工, 落实专人, 负起)责任, 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设计单位一经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 就应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的服务体系, 派驻设计代表, 履行为施工现场服务的义务。在设计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不断更新设计理念, 采用新技术、吸纳新工艺, 努力提高设计质量。三是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要配备强有力的技术人员, 负责质量管理和保证工作。要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严格实行“三检制” ,对每个施工环节质量要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 做到施工前细致安排, 施工中认真检查, 施工后严格把关。四是要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水平。要加大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监理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 使监理人员真正做到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真正发挥监理单位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五是充分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质量监督部门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和工程建设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管理。随着国家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 质量监督部门必须在质量监督管理的广度、深度上下工夫, 加大依法监督力度,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不断提高质量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执法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应有作用。

4、加大措施, 不断提高科技监督手段

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的检测, 提高质量监督的科技手段,保证质量监督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 质量监督部门和所有参建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把关, 监督到位。对所有在建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质量监督部门和参建单位要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检查、抽查和监督。

结束语

总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属于一项具体的宏观控制工作,所以,作为质量监督工作者,除了专业素质与质量管理经验具较高和丰富,对监督工作方法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根据相关法规规范监督行为之外,还必须在工程各方参与者的支持和配合下,高度重视质量与安全两环节,不断强化监督管理,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方云贵.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方法与存在问题[J]. 民营科技. 2009(07)

[2] 裴看元. 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

篇3

一、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约束

当前,水利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约束主要来自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因为该暂行办法对之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做出了一些重大变更,并且设置了更为严格的资产监管制度,主要表现在:

1.收益权收归国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监管不严,是导致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之一。《办法》取消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概念,将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明确规定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第七条要求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第八条要求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显然,水利事业单位原来享有的收益权被收归国有。

从理论上看,这实际上是收益权的正当回归,因为投资收益权应属于资产的所有者。《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显然,在此管理体制下,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的所有权明确归属于国家,水利事业单位仅享有国有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权,并不享有收益权,收益权应归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

2.资产动态监管加强。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只注重静态管理,忽视跟踪管理。《办法》增加了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新规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动态监管模式下,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变更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行定期检查。因此,依《办法》之规定,国有资产信息报告将成为水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水利部将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由于对外投资属于资产使用范畴,因此动态监管的实施对水利事业单位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其对外投资状况将会受到严格监控。

3.对外投资无最终决策权。对外投资是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办法》所构建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三级管理模式,水利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只依法承担具体管理职能。就对外投资而言,水利事业单位只是负责“办理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等事项的报批手续”,并无自主决定权。至于对外投资能否得以实施还必须取决于水利部和财政部门的态度。依照《办法》之规定,水利部享有对外投资审核权,财政部门享有对外投资审批权。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监管更加严格。

4.资产处置自削弱。为了解决国有资产处置无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办法》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内容和要求,即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同时还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因此,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将面临更多的程序限制,如: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而不能任意选择交易对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同时也限制了水利事业单位的决策权。

二、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鉴于国有资产管理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约束日趋加强,水利事业单位只有正视现实,在依法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大前提下谋求国家相关政策上的支持,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从实践来看,为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应谋求新的政策支持。

1.涉及国有资产管理收益的政策需求。收益权属于所有权的具体权利内容之一。依照产权理论,国家获得国有资产收益的依据就是投入了国有资本。因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收益权,这是无法回避和更改的。但同时,国家必须充分调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收益上缴,至于事业单位对资产收益享有何种权利却未加提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性。水利事业单位作为水利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者,同样具有自身的部门利益。要想使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国家必须充分重视并解决水利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动力问题,明确水利事业单位享有何种权利,从而使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

建议在规定国家享有国有资产收益权的基础上,赋予水利事业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享有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权。承认国家拥有国有资产收益权,并不意味着水利事业单位将不再可以支配国有资产收益。立法并没有禁止水利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收益。因此,水利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与财政部(国家的出资代表)签订协议的方式获得授权,即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由财政部将水利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按约定比例返还给水利事业单位使用,但对于收益使用途径和程序应严格加以限制,从而确保国有资产收益用于水利公用事业服务的改善和提高。

2.涉及动态监管的政策需求。《办法》中增加了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监管的新规定,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事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

建议财政部门在实施动态监管时,必须把握好尺度,防止监管过度,干预水利事业单位的正常资产管理活动。国家应该尽快细化有关动态监管的具体制度,设置动态监管约束机制。

3.涉及对外投资的政策需求。《办法》规定,水利事业单位只负责办理有关对外投资的报批手续,不享有对外投资的最终决策权。对外投资必须先经水利部审核,再经财政部审批。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灵活性,而且由于要经过二层上级部门的审核与审批,极易导致决策周期较长。

水利事业单位作为水利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者,应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办法》第十条规定:“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第二十一条又进一步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显然,对外投资审批权可以依法由财政部门转交给其他主体来行使。具体途径有二:一是与财政部门达成协议,由其授权代为行使对外投资审批权;二是寻找法律、行政法规的例外规定。

建议水利事业单位应该积极争取获得财政部门的授权,对小规模投资和追加投资享有自主决策权;或者,由水利部获得有关授权,从而享有部分对外投资审批权。与之相配套,需建立对外投资决策个人责任制度和及时备案制度,以防止国有资产的不当流失。

4.涉及资产处置的政策需求。资产处置是最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办法》专章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尤其是强调“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篇4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监测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82-01凌源市是辽宁省西部的一座偏远城市,占地面积大约3200N2,人口约有65万,属于县级单位城市。凌源市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关系着每一个市民的身心健康,相关卫生部门要对生活饮用水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为了分析凌源市生活饮用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相应问题作出改进,故将凌源市2010――2012年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凌源市卫生部门选取2010――2012年三年间每年的各生活饮用水监测点的水样作为监测资料,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每年的选取量分别为150份。

1.2设置监测点凌源市水质监测点所覆盖的范围之内包括了51口水源水井、36处管网末梢监测点、35处二次供水监测点。

1.3检测指标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水源水检测共计32项指标,出厂水检测共计35项指标,管网末梢水检测共计5项指标,二次供水检测共计11项指标。

1.4评价标准对四类水样的水质全部采用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评价,而管网末梢水的评价标准则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国家《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各项检测指标中只要有一项及一项以上不合格,那么该水样则评价为不合格。

1.5统计学分析该检测报告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篇5

【关键词】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策略

作为生命之源,自来水资源的质量关乎公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受到公民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供水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以保障安全的民生用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以自来水质量为代表的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自来水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成为该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自来水水质监测的强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有效策略的角度出发,结合自来水水质监测的实际,对新时期加强自来水水质监测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我国城镇自来水水质标准

完善的自来水水质标准是提高自来水水质检测效率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国际社会上欧、美、日等国家的自来水水质标准是较为全面、完善的,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的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来水水质标准已经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如上海市2010年就实现了欧盟水质标准的接轨。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区域不平衡、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现象严重,这就导致个别经济落后水资源紧缺地区,要实现与国际自来水水质的接轨存在严重问题。各个地区职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水资源分布实际,制定有区别的自来水水质标准。

二、我国城镇自来水水源现状

我们的生活用水的来源方式一般分为四种,主要有集中式供水和小型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加上二次供水。不同的供水方式污染来源及对水质处理方法、程度有细微不同。一份国家卫生部门检测报告指出,某些地区饮用水中有机物达756种之多。这些有机物能够致癌的就有20多种,还有24种可能导致癌症的物质。甚至还有18种和56种促癌物和容易致变物。随着水质环境的恶劣,由于水质问题死亡的人数逐渐递增。在我国我国绝大部分河流都受到污染。我国几大淡水湖中,适合作为饮用水的河段只有60%了。城市的河流更糟糕,只有22%能够作为饮用水。

三、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工作策略

1、严格落实水质检测

化验人员应当经过水协资质培训,并且取得上岗证以及健康证,同时使用二氧化氯加药机来进行水质消毒,并且蓄水池要使用半地下式的封闭水池,在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政府规定的卫生标准进行。在供水系统管理方面,要每半年清洗清水池,同时每个季度排放城区消防栓,对于新安装的输水管道要进行彻底的冲洗,等到水质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对于城区主管爆管的问题,首先要冲洗主管之后再进行恢复处理,从而避免管网污染。自来水企业应当根据出厂水质的合格率超过98%,末稍水质的合格率超过98%,同时漏损率低于10%的目标执行监督管理,同时接受政府水质监测网、疾病控制中心还有化验室的水质监测,出厂的水质要符合政府的饮用水标准。

2、建立完善的生活饮用水的标准

完善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是提升饮用水水质的核心基础,当前我国自来水水质监测标准的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从1950年到2005年我国的饮用水监测标准项目一致都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其中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毒理学指标,这也是符合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的。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饮用水水质监测标准还是能够反映出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实际的,能够实现对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效控制,在水质标准顺利贯彻实施的情况下,是能够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

表1饮用水卫生标准项目历年分布表

1950 1954 1956 1959 1976 1985 2001 2005

感官及一般化学指标 11 9 11 10 12 15 15 16

毒理学指标 2 4 4 4 8 15 75 76

细菌学指标 3 3 3 3 3 3 4 7

放射性指标 0 0 0 2 2 2 2 2

总指标 16 16 18 17 23 35 96 101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的大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人口众多的问题,所以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自来水的水质监测不宜采用高度统一的标准,根据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自来水水质监测标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3、合理加氯

虽然,目前加氯可以很好处理水中的细菌、微生物和病毒菌。不过,水中含氯过多对人体也具有较大的伤害。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加氯工艺后移并且采取多点加氯的方式。在自来水出厂的时候,还需要跟踪监测水中含氯量。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当水中含铁量和含锰量较高的时候,最好不用氯进行消毒。消毒的过程则是使用氯与水的反应而生成次氯酸,从而在细菌的内部引发氧化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破坏细菌内部的酶系统。自来水公司应当应根据水源的水质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投加量,这样一来才可以控制好出厂的自来水以及管网末梢自来水当中余氯的含量,自来水公司应当在保证消毒效果基础上减少投加量,从而尽可能减少腐殖酸以及氯仿等种类有机物的含量。

4、规范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水质检测管理制度需完善。部门分工需明确,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需制定清晰可控的自来水处理和检测流程,严格遵照流程进行水质处理,重视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5、加强检验方法

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对水质进行理化项目的检验,采用实验室pH计或是HC-800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对水质的pH值进行迅速的检测,上述两种检测方式简单、可行,检测结果正确度较高。浊度的检测采用实验室浊度仪来进行检测。对水质的总硬度检测采用滴定管、HC-800全自动离子分析仪或专用玻璃仪器进行检测,对总硬度的检测目的是为了确定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而对水中氯化物进行检测是为了确定水中氯离子的含量,检测方式是采用滴定法。对水中的氨氮以及亚硝酸盐氮进行检测,是为了确定水质的清洁程度,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化评定标准,这两项同时也是比色法检测的项目。

6、加强水质检测管理

当前我国自来水厂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水平较低,大量的采用常规水处理方法进行自来水处理,导致我国自来水水质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加大自来水厂的资金投入对自来水厂的净化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引进更加先进的深度净化技术,提高自来水水质的主要途径,也是自来水水质监测活动质量和效率提升的主要方法。

综上所述,水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重要性毋庸置疑,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供水部门只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自来水的质量。希望本文探讨一些水质的检测方法,能够提高自来水的质量。之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对各个自来水厂的水质检验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水质质检员的专业素质与实践技术,并逐渐增加水厂的水质检验项目,保证为人们提供优质、健康的自来水。

参考文献

[1] 桑磊.对城市水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7:58-58.

篇6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及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中包括原水和二次供水。

本规定所称原水是指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反渗透、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或者以其他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进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行业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质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站和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国家站为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国家水质中心根据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职能。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业务上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该城市行政区域内供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企业定期报送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数据报表进行审核,并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地方网中心站应当将汇总后的报表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家水质中心,由国家水质中心汇总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国家水质中心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地方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本辖区内各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地方站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第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公布一次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地方站所在城市供水水质公布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水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及其他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并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做好水源防护、水源水质检测工作。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城市建设、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到标准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制水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各种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的自检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且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必须是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测机构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其上报的数据必须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第十九条城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能进行常规检测的,应当定期将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检测。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后15日内,将许可证明复印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以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为水源,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其生产的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定期对出厂水进行自检。没有自检手段或者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应当定期将出厂水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二十二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供水企业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城市二次供水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以及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未按规定将水样定期送检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监测和随机抽检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或者提供虚假水质监测数据的。

篇7

第二条从事城市供水活动,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及自建设施供水(包括二次供水、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单位,是指从事城市公共供水及自建设施供水(包括深度净化处理供水)的企业和单位。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供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涉及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卫生主管部门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部、卫生部令第53号)的规定分工负责。

第五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等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为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中心站,承担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工作。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的国家站和其他城市经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所在地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指导。

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点、水质检测机构的能力和水质监测任务的需要,确定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城市供水单位对其供应的水的质量负责,其中,经二次供水到达用户的,二次供水的水质由二次供水管理单位负责。

城市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八条城市供水原水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原水水质检测工作。发现原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水利、环境保护和卫生主管部门。

第九条城市供水单位所用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城市供水单位应当选用获证企业的产品。

城市供水单位所用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条城市供水设备、管网应当符合保障水质安全的要求。

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或者经改造的原有设备、管网,应当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编制供水安全计划并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备案;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其管理的供水设施定期巡查和维修保养;

(三)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四)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原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

(五)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工作;

(六)按月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如实报告供水水质检测数据;

(七)按照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的要求公布有关水质信息;

(八)接受公众关于城市供水水质信息的查询。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单位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应当是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水质检测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水质检测数据按以下程序报送:

(一)城市供水单位将水质检测数据报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

(二)地方网中心站将汇总、分析后的报表和报告送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

(三)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汇总、分析地方网中心站上报的报表和报告,形成水质报告,报送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单位从事生产和水质检测的人员,应当经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但是,仅向本单位提供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除外。

第十四条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具备相应水质检测能力的,应当委托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测。

第十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检查和督察制度,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检查;

(二)对供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

(三)查阅、复制相关报表、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和资料;

(四)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八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监督检查和督察,并提供工作方便。

第十九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现场检查时应当做好检查记录,并在取得抽检水样检测报告十五日内,向被检查单位出具检查意见书。

发现供水水质不合格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责令被检查单位限期改正。

第二十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应当委托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监测站或者其他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水质检测。

第二十一条被检查单位对监督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督检查意见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检查的机关申请复查。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报上一级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年度报告。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举报。

第二十四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依据所在地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二十五条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五)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六)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措施;

(七)应急供水设施、设备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八)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后,应当立即向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或者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报告。

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接到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接到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知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

第二十七条发现城市供水水质安全隐患或者安全事故后,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者扩大,并保障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用水;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应当立即组织人员查明情况,组织抢险抢修。

城市供水单位发现供水水质不能达到标准,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报经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并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发生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事故后,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调查取证应当全面、客观、公正。

调查期间,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证据,不得谎报或者隐匿、毁灭证据,阻挠、妨碍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取证。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的罚款:

(一)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对于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选用未获证企业产品的;

(四)城市供水单位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净水剂及有关制水材料的;

(五)城市供水单位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城市供水设备、管网的;

(六)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七)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隐瞒、缓报、谎报水质突发事件或者水质信息的;

(八)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单位未制定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二)城市供水单位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篇8

2004年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永城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几年列为为民要办十件实事之一,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按照“统筹城乡、规模建设,一厂一景、风格迥异,注重质量、提升形象,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严格工程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建管水平,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安排永城市的14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止2013年12月底,永城市共解决饮水人口54.29万人,分布在全市26个乡镇337个行政村,建设标准化水厂18个,压力罐供水站19处。工程总投资22625万元,其中利用国债资金16496.20万元,省级配套3491.50万元,永城市财政匹配781.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56.80万元。目前,永城市仍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2.03万人中,氟超标人口31.83万人,污染水人口0.20万人。已实施项目区的广大群众吃上干净水、卫生水,促进群众生活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降低与饮水条件有关的疾病发病率,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医药费支出,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群众满意。

2永城市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目前,永城市农村人口以饮用浅层地下水为主。受气候、地质、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浅层地下水氟、盐含量严重超标,污染严重。一是永城市位于古黄河总和平原上,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地表水氟和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较高,特别是一些低洼地区,地下水径流微弱以垂直交替为主,蒸发作用强烈,浅层高氟、高盐地下水分布十分普遍,并往往达到较高的含量;二是由于近年来永城市多旱少涝,排洪河道淤积堵塞,洪水河变成排污湖,大量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滞留其中,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2.2运行管理方面问题

集中供水工程在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机构还不太完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意识淡薄,影响了农村饮水工程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二是农村饮水管理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差,一旦工程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进行解决;三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运行成本高,维护费用高,水费不能按标准足额收取,没有建立资金收支台帐;四是由于水处理运行费用高,部分工程没有净水、消毒设备使用不很正常;五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化验技术力量薄弱:农村饮水运行单位收入低,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水质监测设备和专业化验人员,供水水质没有严格按国家要求进行化验,部分工程仅在建成后做过一次验收性水质化验;六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工程运行资金保障体系。

3永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发展思路

篇9

【关键词】完善管理措施;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科学管理自动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工程,是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建管并重,建一处成一处管好一处,比年年重复建设节约国家资金,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提高饮水群众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工程,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领导,进一步确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运行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入激励机制。目前,集中供水工程已实行水厂管理制,而单村供水工程由村委会代管,由于村级管理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意识差、水费收取和支出比较混乱,有的工程带病运行而不维修或不及时维修,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单村饮水工程的各级组织领导,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监督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对管好单村饮水工程十分必要。即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单村饮水工程的多少,在一个乡镇或两个乡镇成立一处供水管理所,所长和维修人员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从职工中择优竞聘,由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技术业务精的人员担任,配备交通工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与续聘、解聘、工资以及提拔重用等挂钩。

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特别是避免农村饮水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甚至“无人建无人管”的有效途径。而且用水户参与运行管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搭车收费,减少农民的费用支出,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减少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符合农村民主法制化建设的方向。因此,用水户参与管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村级管理人员由村委会,供水者协会、乡镇部门推选,供水管理所聘用。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监督到位,分工负责各把一关,建立好单村供水工程管理工作的硬环境,自觉接受群众和水利部门的监督。

(2)努力提高用水户爱护供水设施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管道漏水有的群众视而不见,有的还破管浇地,破坏水利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宣传工具以及供水管理人员入村入户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教育用水户,让他们意识到节约用水和爱护供水设施的重要性,以及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努力营造人人爱护供水设施、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3)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力度,为工程良性运行和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在工地管理上,许多供水工程的水价中只核定了动力费、年维修费、大修费,而运行管理费和工程折旧费没有核定或没有按标准足额核定,水价没有一次到位。有的工程虽然按照规定确定了水价,但没有足额收取,水费收支管理较为混乱,没有定期向用水户公布,给工程正常运行和更新改造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健全水费征收、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折旧费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篇10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选址不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选址不规范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要对工程所在地进行详细地考察,在对当地水文资料和地质勘测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这样才能够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在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案的制定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够详细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随意更换建设地点的状况。导致工程建设所在地的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或者将工程所在地选在有污染源的地方,造成饮水存在安全隐患。

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不合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不合格也是农村用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的资质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标准来执行相关操作,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不负责任的操作行为,使得施工中的相关参数达不到质量的要求,如打井深度达不到要求、输水管道的管径不符合要求、施工完成后不能够对水质进行合理的检测等等,从而,导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1.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没有充分考虑饮水设施的可利用性对饮水设施的可利用性考虑不充分也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在当前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由于管理不善,导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多部门管理的状况,出现多头申报来套取国家资金的状况。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多部门参与,一方面导致建设的质量不能够保证,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建设中出现工程建好后闲置的状况,引起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在工程结束后,对供水设备没有进行责任分管,很多饮水井露天放置,导致水质污染现象严重。

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不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不足也是工程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首先,在对饮水安全工程所在地进行前期勘察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对勘察的资金设置不足,影响了勘察工作的进行,导致工程建设在没有有效勘察地质及水文的基础上进行,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其次,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专项资金不足,导致工程所用材料及设备达不到应用的标准,施工粗糙,严重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再者,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够做好验收工作,没有有效的水质监测,从而导致水质不达标,影响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初衷。

1.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运行成本过高运行成本过高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又一重要问题。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由于考虑资金状况,而不愿意使用工程建设后的安全用水,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进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无论是征地,还是进行水质监测及缴纳相关的税费,都需要资金投入。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管线一般比较长,成本也就相应地会升高。而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不愿意投入资金来换取安全的水资源。因此,运行成本高也影响着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运行效果。

2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措施分析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明确饮水安全工程的所有权,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工程建好后的管理落实到每家每户。在保障工程建设过程权责明确的同时,对工程维护的责任也要进行划分,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于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其能够达到工程建设所需的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避免流于形式的管理现象;再者,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规模不大的情况,可以将几个存在划片,由一个施工团队来完成,避免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分散及管理失控;另外,在工程建设完成后,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水费的核算,在农民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合理地收费,以保障运行的有效性。

2.2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质检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质检测体系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在选址时要避开污染严重的水源区域,在保护农村水源的基础上进行工程的实施;其次,在工程实施之前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水质进行严格的检测,以保障水质符合饮用的标准,确保工程建成后农民用水的安全性;再者,工程建成后要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对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及维护,以保障供水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加强农民的安全用水意识,积极配合水质监测工作的落实。

2.3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管理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管理是促进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有效地约束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行为,避免偷工减料及不负责任的施工现象;其次,设置可行的工程管理流程,对工程的选址、方案制定、工程施工及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确保工程建设有据可依;再者,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避免不合理的施工操作存在,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控制。

2.4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支持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勘察结算工程,保障资金的投入,以促进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勘察不严而留下的隐患;另一方面,在工程实施阶段也要保障资金的充足,以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另外,在工程建成后,还要投入一定的维护资金,以促进水质监测及后续维护的有效开展,切实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效果实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