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

篇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

篇2

关键词:产品组合 联结 角色 功能

引言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模式创新的范畴,是驱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商业模式是面向共同目标市场提品或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交易结构。商业模式是一种关系结构,价值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结的,形成一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重构价值交易的关系模式,使新的模式更具有市场效率。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其参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内部的企业则是一种合作关系。

商业模式是一种价值交易系统,从价值角度分析,商业模式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载体、价值创造几个子系统。其中,价值目标子系统研究市场定位及市场组合模式,是商业模式构建的逻辑起点;价值载体子系统研究价值载体,即产品(本文所指产品包括实体产品、服务、创意等无形产品)的组合模式及其市场功能;价值创造子系统研究价值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本文主要对价值载体的组合原理与典型模式进行分析。

系统视角下的产品组合思维

产品是价值要素,是价值交易的载体,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关联模式,即产品组合方式会显著影响价值交易的效率。如何建立产品要素之间的联结,组合产品形成一个有机的价值载体系统是商业模式构建的核心任务之一。

根据系统原理,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系统,要素之间联结越紧密系统性越显著,反之,机械性越显著,通常把那些联结比较紧密的要素体系视为系统,比较松散的要素体系视为非系统加以研究。比如,从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街上的人群一般视为非系统,而一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则被视为系统。

那么,商业模式内产品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结呢?可以从毫无关联到紧密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谱系。本文以生产打印机的企业可能的产品组合为例说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与系统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打印机与墨盒由于使用上的配套实现了功能上的关联,但如果打印机与墨盒单独定价的话,它们的关联性就未能实现最大化市场效率。其实,还可以以价格为纽带进一步深化它们之间关联程度,如图1所示,这样的关联定价在与其他商业模式竞争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企业在构建产品体系时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建立产品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更具竞争力,否则产品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资源就得不到高效利用。

产品组合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产品组合基本原理

根据系统原理,如果要素之间能够形成有机联结及合理的结构,则系统就可能从整体上表现出“1+1>2”的效应。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种效应,关键在于组成系统的要素不仅具有独立的功能与角色,而且要素之间还形成了紧密的分工与协调机制,它们各自的功能与角色是互补的,而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系统要素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机械系统的要素间则是孤立的、机械的,缺乏联系性,要素的功能与角色相互独立,彼此竞争,缺乏互补性。比如,“打印机-饮水机”产品组合就是缺乏有机的联系性,而“打印机-墨盒”组合的系统性则较强。

(二)产品组合方法

根据系统原理,产品组合就是对产品要素的结构、角色、功能及联系纽带进行系统化的设置,使产品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结系统,使产品组合发挥出“1+1>2”的系统效应。因此,产品组合方法应遵循下列步骤:

1.结构形式选择。相互联结的产品会形成一种结构形式,结构形式是产品要素秩序性的体现。机械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是杂乱的,缺乏秩序性,缺乏协调与配合,难以体现整体效应。结构形式是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包括优化、创新产品组合的结构形式。典型的产品结构形式包括系列化模式、产品金字塔模式、主题模式、互补模式、选配模式等。

2.联结纽带设置。产品要素之间通过什么纽带进行联结是产品组合的核心问题,相同的结构形式内部的联结纽带可能不同,比如同样是系列化产品结构,可以通过产品“功能”进行系列化,也可以通过“款式”进行系列化(颜色、形状、容量等),还可以按照“质量”进行系列化。典型的产品联结纽带包括产品原理、功能、形式(风格、款式、包装等)、销售渠道、消费偏好、消费主题、消费情感等。还存在许多的联结纽带,这需要企业去洞悉与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结,创新联结纽带,使产品组合得以深化。

3.功能与角色配置。除了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功能外,组合产品还彼此配合、相互协作,通过扮演不同的市场角色使产品群体得以发挥出整体的系统效应。比如“打印机-墨盒”组合模式中,可以将打印机定低价,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该品牌打印机,墨盒则可以采用适当高价策略。这一组合策略中,打印机扮演的是“诱饵”角色,承担的是“跑销量”功能,而墨盒扮演的是“主打”角色,承担的是“利润”功能。产品的功能与角色需要企业根据市场特征和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行综合设计和精心配置。

通过组合,产品群可以实现共享研发、生产、渠道、促销、客户等资源,实现市场互补,实现价值多元化组合,从整体上体现“1+1>2”的系统效应。

典型产品组合模式及市场功能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产品组合的系统原理与方法,产品要素是按照“结构-纽带-角色-功能”的逻辑进行组合的,作为价值载体,产品组合模式是商业模式的基本范畴之一,从本质上讲,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载体创新就是对产品组合结构形式、纽带、角色的创新,最后体现为市场功能的差异化、高效化。产品组合模式多种多样,但都遵循“结构-纽带-角色-功能”的组合逻辑。本文按照这一逻辑分析典型的产品组合模式。

(一)系列化组合模式

系列化组合模式指在产品原理与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根据消费需求的差异而进行的特色化和差异化所构成的产品组合模式。宝洁公司的产品组合就是典型的系列化模式,其中有洗发护发系列,包括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伊卡璐等品牌;护肤美容系列,包括玉兰油等品牌;个人清洁系列,包括舒肤佳、激爽等香皂品牌;口腔护理系列,如佳洁士等牙膏品牌;织物家居护理系列,如汰渍、碧浪等洗衣粉品牌。这些产品在原理及基本功能方面存在共性,但又满足的是不同的清洁卫生需求。从结构形式上,系列化产品表现为并列的直线结构;产品系列间的联结纽带是产品原理与功能;从角色配置上看,产品分别承担各自的独立角色,但又相互补充,围绕“清洁卫生”功能形成统一体。

系列化产品组合的市场功能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市场相似或相近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占领了市场,使品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宝洁公司的多品牌策略在产品组合下取得了极大成功;二是系列产品间共享了研发、生产、渠道、促销等资源,使得资源得到了集约化利用。

(二)产品金字塔模式

顾名思义,产品金字塔模式就是按照“档次”高低组合产品的一种模式,形成从高档到低档的产品结构。在塔的底部,是低价位、大批量的产品,在塔的顶部,是高价位、小批量的产品。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欧莱雅的多品牌产品结构,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巴黎欧莱雅集团的产品组合已经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品构成的金字塔模式。金字塔内部的品牌决不仅仅是不同价位产品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高档的兰蔻、赫莲娜、碧欧泉品牌的角色是核心产品,功能是赚取利润;而中档的卡诗、薇姿等品牌则作为主打产品起到跑“量”的作用;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低端品牌则作为“防火墙”角色,可以有效阻碍竞争者的进入,保护顶部产品的丰厚利润。

(三)主题模式

主题模式是指围绕某一消费主题而构建的产品组合模式,在该模式中,尽管产品的原理、功能及消费特征等方面差异很大,但产品间却通过某一核心主题紧密联结在一起。比如迪斯尼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包括动画片、玩具、服饰、主题乐园、演出服务等众多项目,这些产品看似跨度非常大,毫无关联,其实它们通过“快乐”这个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动画片(Tom &Jerry卡通形象)的角色是“前锋”与“后卫”,承担吸引并保留消费者的功能;玩具、主题乐园及演出服务则是“主力”,依靠它们赚取利润。事实上,迪斯尼围绕“快乐”主题,以“卡通”形象作为纽带还在不断开发延伸需求,使品牌价值不断增值。

(四)互补模式

互补模式即所谓的“刀片-剃须刀”模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在使用上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比如前文提到的“打印机-墨盒”组合,通过使用功能和价格等纽带将产品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选配模式

选配模式是以一种产品为主力产品,其他附属产品则作为主力产品的选配品,而非必需品的产品组合模式。比如汽车作为4S店的主力产品,而导航仪、保养、维修、车饰品等则作为选配品。除了汽车外,消费者可以选择汽车品牌4S店提供的选配品,也可以选择其他品牌4S店提供的。根据消费心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本品牌汽车4S店的选配品,选配品与主力产品通过使用功能与消费心理联结起来。

典型的产品组合模式还包括集团模式、分段模式、配电盘模式等,组合的原理均遵循“结构-纽带-角色-功能”的逻辑进行组合,根据一般原理,企业可以创新产品组合模式。

结论

本文从系统科学出发,分析了商业模式中产品组合的基本原理,对典型的产品组合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实证分析,对组合原理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形成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商业模式中,产品要素之间联系越紧密,分工协作越充分,产品组合的市场效率越高。

二是系统性的产品组合之所以能够发挥“1+1>2”的市场效应,是因为各个产品要素除了具备独立的功能外,产品之间还彼此分工、协作,它们的角色与功能是相互协作,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机械的。

三是“结构-纽带-角色-功能”是产品组合的基本逻辑,即产品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纽带相互联结,赋予产品相互协作的市场角色,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有机结构,最终展现出高效的市场功能。

参考文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中国出版集团,2009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薛维峰.盈利模式设计的方法与逻辑[J].管理观察,2010(10)

4.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新、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

篇3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规律;机理

市场经济的特点便是竞争。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新经济的出现和互联网公司的大起大落大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企业经营规律认识的深化,进而使企业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 (Hamel,2003) 认为,为了创造新市场和财富,管理者首先需要考虑整个商业概念的创新。商业概念或商业模式是一个框架,用于明确如何创立公司、销售产品和获取利润。先行者们不是小幅度调整已有的商业模式,而是以非常规的方式创造出全新的模式[1]。哈佛大学管理学家琼 ・马格丽塔 (Magretta,2002) 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对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管它是一家新企业还是一家老公司[2]。

一、商业模式的含义界定

商业模式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20世纪70 年代的计算机科学杂志上,是被用来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关联与结构的。 (Konczal, 1975 [3];Dottore,1977 [4]) 在电子商务兴起后,大量的新公司采用不同以往的方式经营他们的业务,为了和传统经营进行区别而广泛的使用商业模式一词,琼马格丽塔(Magretta,2002) 认为, 商业模式这个术语最初来自电子表格软件的广泛应用,它使得计划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假设方便地修改参数,从而得到不同的计划方案 [5]罗素・托马斯(2001)对商业模式的界定,他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是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de Lausanne)学者马格利・杜波森(2002)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

美国学者拉里・博西迪等人(2002)认为:商业模式表现了企业获取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利润率和现金流;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市场形态、竞争局面和行业趋势;以及企业的战略和组织能力。哈佛大学助理教授亨利・切斯布鲁和理查德・罗森布鲁姆(2002)认为,应当发展一套商业模式的认知结构。他们提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价值提供(Value Offering)和价值分配(Value Distribution)等活动的一种架构。因此,商业模式应该具有6个功能:即1.清晰地说明价值主张,即说明基于技术的产品为用户创造的价值。2.确定市场分割,即确定技术针对的用户群。3.定义公司内部的价值链结构,来生产和经销产品。4.在一定的价值主张和价值链结构下,评估生产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5.描述价值网中连接供应商和顾客的公司位置,包括潜在进入者和竞争者。6.制定竞争策略,创新性的公司将通过此策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普遍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有效性

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内生性

好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是具有真正核心竞争力所在。

3、创新性

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土壤,都会有一个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这就要求商业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4、可持续性

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能够难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还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商业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竞争优势十分重要,频繁调整和更新不仅增加企业成本,还易造成顾客和组织的混乱。这就要求商业模式的设计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商业模式的功能

在业界流传着很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而大获成功的故事,那么商业模式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Paul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要指明各参与者及其角色、潜在利益和收入来源。 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必须明确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价值中保持优势。Joan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应该解决以下问题:谁是客户?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在这种商务中赚钱?将这种价值以合适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根本经济逻辑是什么??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务模式是连接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确价值主张;确定市场分割;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描述其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阐明竞争战略。商业模式调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构造。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商业模式的功能基本上可以从经济、运营和战略三个层面去理解,其中,经济层面是指"如何赚钱"的利润产生逻辑,即企业商业模式以赢利为根本目标;运营层面则关注于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知识管理等;战略层面主要是指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及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

四、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营主体(企业)而言,这个经营主体(企业)根据业务需要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结成的关系结构与交易机制的总合就是这个经营主体(企业)特有的商业模式。

最简单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围绕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并且提品或服务这样的基本形式。其他无论多么复杂的模式都是由这个简单模式在需求多样化条件下衍生出来的。①相对说来,人类社会所需的消费需求在品种上并不是很多,但在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及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多层次、多种类中间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却多得几乎无法计数。不仅如此,需求多样性还可以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之外的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往往是促使商业模式复杂化的更直接原因。

篇4

关键词:竞争 商业模式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49-03

当今的企业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国家政策导向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盈利模式。单纯依靠简单的扩大订单量来提高企业收益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以简单劳动力的堆加扩大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形势下都必须经过转型升级的阵痛,因为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企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企业的竞争模式可复制性越低、创新性越强,企业就越容易赢得发展的先机。企业竞争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具有严谨的盈利逻辑、是否能让公司上下清晰明确领会并贯彻、是否能够持续盈利等,这些都是衡量企业竞争模式科学与否的标准。对于当今企业,只要企业存在就必然面临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企业竞争模式是必然存在的。企业竞争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企业竞争模式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可以而且也应该对企业竞争模式进行设计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企业竞争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到企业组织制度的竞争,再到企业核心层面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持续的盈利并保持此优势地位。因此,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商业模式的竞争。

一、企业竞争的演进

波特将企业竞争分为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三种基本战略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

第一,企业间竞争的初级形态往往是在生产上,即只要以低成本快速将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够获得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成本领先战略也在20世纪70年代经验曲线概念的流行趋势下日益普及起来,其核心思想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第二,在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推动下,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开始出现,其内涵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即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在全行业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战略可以表现在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或营销网络等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或者最佳的情形是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

第三,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对专业化要求程度也不断提高,企业定位在以更高效、更好的效果服务于某一更窄范围内的战略对象,从而超越更广范围内的竞争对手。所谓集中战略是指在确定了某个特定的顾客群和产品链的基础上,对其所在市场进行细分并集中攻打。采用集中战略的优势是在针对特定市场提品或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同时还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基本集中战略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首先,市场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不同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的形成;其次,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单纯从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的角度参与市场竞争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企业应该同时从内部和外部的适应性考虑市场需求,也就是要寻找更有利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竞争所要解决的是企业获取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企业的战略和组织能力,是对基本竞争战略的继承和延续。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

商业模式竞争的概念最早是由约瑟夫・熊彼特在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是究其本质而言可以归结为:企业赖以生存的、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一般商业模式的流程包括融资方案,市场需求产品或服务,市场定位,材料、采购、物流,生产方式,渠道,获取利润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的三个特点:资本是运动的、资本运动是盈利的、资本盈利是持续的。因此,所谓的商业模式也即公司的战略模式。商业模式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企业战略的选择、组织、运行等一系列方面的竞争。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非复杂的商业模式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并非越简单越好,只有适合企业特点的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并非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易模仿,也并非复杂的商业模式就有强势壁垒,关键在于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垄断性、独创性和持续性。

三、商业模式竞争的特点

商业模式竞争必须立足于顾客,注重从顾客的角度从根本上去思考企业的行为。根据顾客需求考虑如何有效满足它,这点明显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竞争。产品竞争常从技术功能与特性出发,看技术能用来做什么以及潜在的市场是什么。而商业模式竞争则更多的与经济价值相关,与经济可行性相关,不是纯粹的技术特性。

商业模式竞争不是交易方式中某一行为的单一变化,而是一种系统内的多元素的集成竞争。商业模式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体系,也不仅仅是体系中一个元素的改变,它通常是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同时行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开创一个全新的可盈利的市场领域;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短时间不易被复制的特性。

基于价值体系的商业模式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所在的价值网络。基于价值链的创新是指企业围绕顾客的要求,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在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成本。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对价值链进行定位,将附加值高的部分留在企业之中,将附加值低的部分外包,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二是对价值链进行重组,围绕企业的价值目标对价值链的各个部门进行,以对价值创造具有战略价值的部分为中心,对其他部分价值链进行重组。

基于企业所在的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有以下三条:一是创造独特的活动体系,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二是加强与价值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系,形成战略同盟,加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与供应链的稳定性,三是做价值网络成员联系的组织者,成为交易的中介或打造交易的平台。

四、企业竞争模式发展趋势

企业竞争模式从最初营运竞争到产品竞争,再到战略竞争,再到目前的商业模式竞争,企业竞争也有从具体到抽象变化的明显趋势,实物的竞争往往是低层次的,理念的竞争才更具有深层潜力。企业竞争形式的不断变化表现出模仿难度越来越大、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先发优势越来越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等特点。

当出现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时,或者说当企业面临新的机遇或者面临严峻挑战时,就会为企业竞争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契机。但是当这种新的竞争模式出现并显现出其明显的竞争优势之后,随即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模仿与复制,因为模仿与复制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创新成本,并且其风险也要小的多。即便如此创新的先发优势不容忽略,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先机,而且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企业竞争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也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针对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解决中不断发展。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企业竞争形式的变迁。

管理是一个更宽泛、更集成的概念。正如商业模式竞争是对系统内多元素的集成创新一样,管理创新竞争也并非只意味着企业管理的某一方面。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企业的日常经营离不开管理,可以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员工、管理供应商、管理消费者等等,甚至商业模式也是需要管理的。如果商业模式等企业竞争形式主要是以物化竞争为主要方面的话,那么管理竞争绝对是在理念引导下的人文竞争。管理创新竞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新趋势,是更高一层次的竞争。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竞争模式的优势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一种竞争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存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赢得长远发展,但问题是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做到持续不断地创新,这更显示出创新的稀缺与弥足珍贵。尤其是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率先开创管理创新之路,谁就会把握竞争的先机,赢得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2.加里・哈默,比尔・布林.管理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08

3.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原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5)

篇5

关键词:企业商业模式;趋势;商业生态系统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最早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是罗斯查尔德,他形容经济生态系统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好被看作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是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JamesF.Moore)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新观念,他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这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赵湘莲等学者这样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态:“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商业系统。但它与一般商业系统不同的是,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中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每个成员仅是价值网中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功能,某一结点的缺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它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必须分析在这种构想中希望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控制达到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在价值网各节点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并在共同的前景下对自身及系统进行精心管理。

因此,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商业系统和企业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和行为复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是典型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必然遵循的自然生态现象几个核心的特征:

第一,存在就是目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物种从环境中去的资源,纯粹是为了延续本身与族群的生命,并非意图对其他物种有任何贡献。在生态说的概念下,“生存”本身即是商业模式存在的目的。企业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情况一样,我们注意的焦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至于商业模式的存在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功用、对消费者有何意义、对社会福利或资源分配有何改善,都是商业模式在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关心的重点。

第二,物竞天择。物种在面对其生存环境时,是非常渺小与无助的。在生物演进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物种曾经改变过生存环境。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宿命观,和传统的策略者抱着“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和信服“自己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的主流思想,有极大的不同。换言之,生态说基本思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由环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而非商业模式对环境有何贡献或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被环境支配的被动性立场下,我们应理解,商业模式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重点应在于“适合”而非“完美”。

第三,长时间,宽视野。传统的策略逻辑以个别商业模式为分析单位,不论是商业模式本身的条件能力,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均以单一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然而,族群生态学是研究物种族群如何适应环境的一门科学。从生态的观点思考,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条件相似的组织族群,即使其中个体的行为各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强弱的生存能力。但就长期而言,整个族群被天择淘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换言之,生态说的策略逻辑是适用于整个族群的,个体是无法对抗这个趋势的。当然,它亦必须亦较长时间幅度来观察,才能验证逻辑的正确性。

生态观点既然不以个别组织为分析对象,它的议题就常常围绕在大结构上,去推论企业与其他各类相关利益组织或竞争组织之间的关系,或考察如何还有一些关系的安排,以及对法令政策、人力结构等环境因素所做的调整,以求取族群的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宽视野的巨观思考。

三、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

(一)战略类型

1、核心型战略。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充当商业生态系统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网络核心战略是指在改善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情况,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本企业取得可持续的绩效的一种运营战略。其特征是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努力构建外部的网络结构,积极维持整个网络的健康并从中受益。

2、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坐收其利型战略。坐收其利型战略是一种不连贯的战略,采取该战略的企业既不愿意通过一体化来控制生态系统,但又过多的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即采取这样战略的企业既不承担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责任,又不愿意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弊端明显的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某一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生态系统,但它过度的管理了生态系统。这种战略虽有弊端,但支配主宰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得过度攫取价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3、缝隙型战略。着眼于专业化和差异化,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二)发展策略

1、顺应策略。这个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承认这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也不准备去挑战这个环境,只希望在变化环境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2、快速追随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快速追随对忽然出现的市场是成功的关键。要做到快速追随,“同步工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任何研究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基本的构想提出,然后开始研究后,准备推广,培训,如此必然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施。今天如果要让商业模式准时实施,就必须让这些活动同步进行,当构想刚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准备推广与培训。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市场需要。

3、生存与繁衍策略。当外在环境变化很快速的时候,企业要记得,生存是第一优先。若今天不愿意顺应大环境来做改变,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很快会被环境淘汰。但今天大环境的改变这样快,要赶上环境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时候流行什么商业模式,很难在事前掌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制定适当的商业模式繁衍策略。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维护措施

在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个起支持作用的企业,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不仅要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还要维持它的健康与动态平衡,并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

第一,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IBM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而且提供的是平台型产品,其可以称得上是所在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但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猜度,会不会在合作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暴露自己的业务和优势的风险?因此,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必须给它们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1999年,IBM决定放弃应用软件,专注于发展中间件。中间件目前在软件业务中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正是由于避免与众多的应用开发商争利,IBM才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第二,保持理念的先进性。要提高协作和创新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统一理念。这个理念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否则就很难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存续,更不用说获得什么优势。

第三,推动生态系统中的合作。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创造活动,其中既包括合作伙伴与自己的合作,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核心企业要能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和资讯吸引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加大合作的力度,力争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四,控制生态系统风险。核心企业在推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时,必须把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核心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系统中的骨干企业应对其他企业的弱项予以适当的帮助,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另外,商业生态系统还要重点防范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湘莲,陈桂英.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J].经济纵横,2007(4).

2、李炜,王安民.构造健康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模式[J].中国经贸,2007(12).

3、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新华出版社,2006.

篇6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什么是模式?模式就是规则、方法及其体系。什么是战略营销模式?战略营销模式是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商业模式在营销体系及其价值链中的体现,是企业营销的最高规则,是准确把握了市场营销规律的方法论。战略营销模式的建立是企业根据新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市场中的变革和突破的过程。

在市场过度竞争的当今,居于营销重要地位的创新不再是战术模式的创新,而是战略模式的创新,只有战略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来源,固守模式可能让企业丧失市场机遇。战略营销模式要求企业决策者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认识营销,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高度灵活的营销思维和机智敏锐的市场器官,在市场竞争的理念与战略层次上进行系统创新,以战略突破和理念领先赢得市场目标。

战略营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罗杰・凯琳与罗伯特-彼得森博士指出:与传统的战术性营销相比,战略营销更注重营销活动的整体性、全局性以及长期效果,注重经营环境分析和竞争导向,强调经营要素的整合。

如今,中国市场营销正在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也的确应该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来思考问题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企业产品的销售工具。战略营销模式比传统的营销模式更为深刻地了解顾客,通过把握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更为贴心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客户的重复购买。

战略营销是一个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它包含传统营销的所有过程。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为企业寻找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强调满足顾客的当前利益,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者的干扰,往往使企业陷入困境。战略营销是通过企业自身价值的创造、资源的积累、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建立而使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战略营销模式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和商业模式。

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营销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营销的实质就是价值管理。它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内部要素不断约束的经营条件下,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度价值、人的价值是价值的基本形态。

因而,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源于价值,营销的目的在于使价值增值,从这一意义上说,营销模式就是隐藏在交换之下的价值等式,是无所不在的价值逻辑。

当今,营销模式无处不在,因为营销无处不有。随着市场营销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营销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形而上也罢,形而下也罢,总之人们对营销有了新的认知。营销模式也正在成为市场热点,似乎没有模式就是瞎蒙,有了模式才有了取胜的逻辑。

篇7

互联网的出现,它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标志着数字经济的来临,使得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

早期的雅虎、亚马逊、Ebay这样的新型企业获得成功上市,这些人成为百万,甚至亿万富翁,他们赚钱的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企业,于是商业模式这个词就开始流行并被用于刻画描述企业基本逻辑,通俗来说,就是企业是如何赚钱的。

大家知道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在这个行业的价值链中,他们获取收益的模式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这里需不需要创新?如何创新呢?

2006年,IBM调查发现,被调查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把商业模式的创新放在优先地位,而且相对于那些更看重产品或者工艺创新的公司来说,他们在过去五年中经营利润增长率表现比竞争对手要超过五倍,甚至更多。

新型的商业模式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1998年美国鼓励人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赚钱方式。人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技术变革加快,商业环境更加不确定,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更可能是它的商业模式。

就汽车行业而言,我们面临着环境、能源、安全、城市交通等等挑战,这些挑战预示着可能有两个重要的领域,正在呼唤或者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诞生或者创新。

第一个,我认为是电动汽车产业,因为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一个汽车产品的技术创新,更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电动汽车需要电动汽车价值链中的参与者,就是电池的供应商,汽车的生产商,政府部门和各地的运营商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之路,在西方已经花费了三十多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或者商业化,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电动汽车的科技创新不能够按照固有的新型产业推广方式来进行,而整车捆绑电池销售加自充电这样的商业模式构架没有帮助电动汽车这种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电动汽车产业呼唤新的生命力。

第二个就是车联网,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车载电脑结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联网,搜集信息,共享信息,最大的价值在于处理信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车联网就是通过汽车来搜集处理并且共享大量信息,形成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城市网络之间的互相联通,从而实现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驾驶。

但是面对具有想象力的市场前景,车联网在中国发展仍然有很多难题,制约瓶颈就是缺乏一种商业模式。构造可盈利的车联网需要打造一个新的博弈环境,这个博弈环境是汽车产业、电子产业、信息产业和网络服务等各方面一个多赢的环境,创新的出发点就是从产品走向服务;第二个以客户为中心,提供附加价值。

对于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我自己觉得有三个关注点。

第一个,注重客户价值最大化,技术创新通常从技术角度出发,开发一个技术看它能干什么,找到潜在市场用途;商业模式创新,出发点在如何为客户增加价值。

篇8

“智囊沙龙”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关注和讨论企业的健康问题,现如今“智囊沙龙”有了新的视角,更加关注企业的“变革和成长”。如果说健康问题是企业的既成状态,那么新改版的智囊沙龙“变革和成长” 则更多的是用“未来的视角做今天的选择”――更加关注企业发展中的“变化和应对”、“创新与突破”。我们希望“智囊沙龙”依然是一种新鲜的、探索的、不断带有挑战意味的对未来企业行为的跨行业讨论。成功与失败无法预测,但记录了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决断,这种过程,让“智囊沙龙”充满挑战,因为变革和成长不是单线作战,它无法割断相关联系,这种联系,导致时代、制度、创新、组织、个人、相关利益人都互为矛盾,又要努力和谐。我们相信,“智囊沙龙”将给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

新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只是在做自己的事,而是要考虑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本期沙龙嘉宾

周永亮 北京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张惠欣 北京金三元阳光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松 BEA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企业解决方案部经理

傅强 智囊传媒总裁

策划人

赵敏《新智囊》副主编

生命,正有计划地展开一次有深度的典范转移。年龄,不再是评断人类心态、消费行为的惟一依据,许多人会在35岁重回校园,52岁开始创业,76岁再结良缘。 我们曾经世世代代按部就班地延续着可以预见的直线型生活轨迹正在改变――这些将是掀起下一轮产业、营销变革的主力。

在以信息、网络、知识和文化为经济本质的今天,许多产业已经没有明显边界,甚至干脆没有边界。企业之间对顾客的竞争不再限于行业内部,而是难分边界的网状竞争。

B与C的概念与定义日渐模糊化,以往B to C与B to B的模式,不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市场,崭新的商业模式也成为无限可能。资源整合、战略联盟,信息搭载、范围经济等多种方法全面应用。

原本单一的产品性能被赋予更多内容,一种产品不再独立存在,营销模式也随之变化。经济的信息与网络性质也使企业之间进行双赢和共同支付促销成本成为可能。

以前的商业模式更看重战略战术的设计,现如今,更要放宽视角,我们看到资源整合的作用凸现,相关利益人更多地站在一起。新型商业模式在建立时原点已经发生变化――由关注企业自身到关注相关利益者,从而实现共赢。

新的商业环境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网状经济时代带来何种变化和冲击?新型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变革和转型,传统行业的创新出路又在哪里?如何在新的时代创建持久发展的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这些是21世纪的创新型企业家面前的最大挑战。

碎片化需要新玩法

傅强:去年IBM搞了一个有关CEO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CEO们关注比例最高是“商业模式”。在一般人看来,许多创新型企业思考商业模式的问题会多一些,因为事关怎么挣钱、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后来发现很多大型企业、乃至跨国公司都在思考模式的新变化。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大家这么集中关注“商业模式”的问题?

周永亮:大家关注模式的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2007年应该是全面开放的第二阶段的原点,今年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包括餐饮业、房地产、零售业等等,乃至包括乡村的银行,所有的行业都不存在只有民族资本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发现以前玩的方式好像不对,以前靠机会,有机会就不存在模式问题,今天不行了,几乎眼睛能看到的行业都被国外的资本占满了,中国的企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必须考虑模式问题。第二,中国的企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在十几年前创业的都是社会的非主流人士,现在是社会的精英在创业。中国慢慢过渡到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期,知识工作者寻找一个好的方式挣钱,就是模式。第三,海归创业的冲击。很多企业都是用传统的方式挣钱,海归来了之后,发现还有新的玩法。所以这个情况下,就要思考,就要寻找新模式。

刘松:不只是中国企业面临商业模式的问题,欧美企业同样面临着商业模式的问题。互联网的变革,包括Web2.0的东西都在影响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商业模式最火的公司是Google,它目前正在投资基因。它的逻辑是,传统医学是不治病的,只治症状。每一种病来源于基因,是基因变异导致的,如果在Google运算环境里面有人类基因数据库,就存在一种颠覆性的可能。如果Google做成了,以后看病就是修复基因,是可以去病根的。当新的基因信息储存模式建立之后,就会改变传统行业的模式,甚至是整个医疗产业。

有一个基本逻辑是说体验和企业成本之间永远是一对矛盾:去饭店点菜,厨师要按单定做,成本最高;去麦当劳成本折中,因为它是批量生产的;如果吃食堂就基本没有选择,成本也最低。我们通过Google的例子,能否有针对性地在体验和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稍微想远一点,可能20年以后,餐饮业服务方式成为独一无二的,因为有基因库,可以分析你的基因图谱,分析你几十年的健康和发病史,包括你的工作情况等很多信息,根据你的信息研究之后,就可能以食品取代药品调整基因组成,那时候就完成了一次餐饮革命。如果要是达到那种程度,个性化体验和批发性成本之间就找到了平衡。对于每个人的服务是个性的,对于生产者是批发的。网络信息会慢慢扩展到实体行业,现在大家定义一个新词,就是广义虚拟经济。基本目的就是找到新模式,解决个性化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绝对的个性化成本太高,现在解决的问题是碎片化的大众,团体批量体验的问题。像SAP原来只提供35种商业模式,现在有上千种,因为消费者逐渐分化了。即使是吃饭的角度也在碎片化,餐厅的挑战在于,怎么在特色和利润以及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模式,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新的浪潮,由于全球化、互联网改变社会的心理,导致了人的碎片化,人们就有了个性需求。成本、利润和个性化是一个很大的方向,但是广义虚拟经济需要很多东西,比如怎么感知客户,怎么感知那些人群。这些是所有企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傅强:前一段我参加了一个有关精准营销的会,感觉当时大家讨论的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得出答案――大家都意识到了当今的消费者已经呈现了“碎片化”、“个性化”的倾向,但另一方面企业在营销上还要更为“精准”。这是两个方向,就像刘松所说,从企业看消费者是碎片化,难以控制。从消费者看企业,就需要精准定位。我觉得关键是如何使碎片化产生聚集效应,如果不聚集就没有商业价值。想问问张总,您现在的企业在经营上是个性化的还是批量化的?

张惠欣: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转化问题,要考虑企业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餐饮是传统行业,现在单店经营正在向连锁经营转变。这个变化降低了单体的成本,集中了品牌的优势,提供了标准服务。第二个阶段,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单店式经营是分散的,销售服务比较单一,现在就带来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第三个阶段,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分散式管理单店独立经营形式转变为连锁总部形式。从现代化和规范化来讲,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但总店和门店的管理是不同的,总店是隐含式管理,门店还是交易式的管理。

目前所有的餐饮行业基本上都在做连锁经营。有自己的信息中心、开发中心,包括网络,以前网络好像是IT专用词一样,其实传统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网络。

传统行业面临一个成本和生存的问题,我们以前的厨房和前厅基本上是三七开,现在基本上是二八开甚至一九开,逐步减少后厨的面积,扩大营业面积以降低成本。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中心后台的管理支持,比如我们现在也用到远程通讯、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

中国企业发展到现在,从完全追求营业额,也转向怎么样研究体验的模式。所以有了虚拟和实体的结合,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比如餐饮业和饭统网的结合。

刘松:消费者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每天要求不一样,这是需求的提高和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企业后面的一系列变化。

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

傅强:我们总结了最近一些商业的新迹象:第一,跨国商务的跨地域整合。最近IBM也提出GIE全球整合企业的概念,这是一种新商业模式。第二,全球资本整合后的力量显现。资本最无国界,企业的形式可能有文化等各种的背景,但资本已经变得像空气一样到处流动。第三,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全球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变得话语权越来越大。在十八、十九世纪,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斗争过程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到了二十世纪,全球化浪潮让“全世界的资本家联合了起来”,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消费者变得力量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让“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成为了一种可能,乃至成为一种现实。这些变化又会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刘松: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技术,蝴蝶效应成为广泛可能。比如说索尼的笔记本电源坏了,第一时间它采取什么策略,是承认还是不承认,是马上召回,还是等着继续发生问题,原来可能有个地域性,大家互相不知道,这个事情可以抑制住了。但现在只要有事情发生,很快全世界人民就都知道了。所以企业会考量是损失几十万美金回购,还是等着将来更大的损失。现在是非线性的,以前是线性的,出现一个问题,以前给点钱就解决了,现在写个博客所有人都知道了。

傅强:互联网和通讯造成了跨国业务,包括形成资本的力量,但最终还是消费者。大家谈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商业设计,但商业模式怎么和心理达成协作非常重要。

刘松:你可以投入一个公司,收购一个公司,转化商业模式,抓住一些顾客,但如果你提供的服务老套,那些人就会慢慢离开你。

近两年比较突出的时尚品牌COACH,是做包的,它主要是用互联网做问卷,每天都会有几十万问卷和回访。比如纽约人喜欢什么样式,其他网民喜欢什么款式,然后生产,很快上市,心理的需求瞬间转化成利润非常明显。再有就是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它不做设计,但它在15天之内能够把大牌的最新设计、明星衣服的设计理念和元素组合变成一个产品放在店里,直接捕捉到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时尚而又价廉。体察客户微妙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捕捉到人们隐性的需求就可能获得成功。

周永亮:经济学本身还是心理学。经济学研究消费和供给,吃馒头还是吃包子,跟心理有关系。心理学有几种,第一种是羊群效应,从众心理。作为一个企业你很难完全了解消费者目前的心理。即使你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也不能保证你会成功。作为设计师,作为一个很有经验的消费品生产者,需要研究人的偏好和需求关系。像超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抓住大众的心理。也就是回归到人性内在的东西。比如我需要健康,因为需要健康所以对饮食才有要求。作为企业家来说,要研究这些需求,然后设计产品,再去影响消费者。

刘松:传统的市场调查,很多被认为是没有深度的。有时候创新是自下而上的,比如现在网上有很多社区,作为企业会去看看大家每天讨论所形成的内在偏好,然后我把它提炼做成一个产品反馈给这些人群,所谓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张惠欣:到底什么是产品?餐饮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差异化服务,这些都是特色产品。所以有时候我们说的产品是产品包或者大产品的概念。比如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卖的是超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快餐是卖微波产品的,卖的是方便和快捷,是一个附加值的问题。产品只是你的载体,或者主载体,它不是产品本身,也不是产品的全部。所以我们要跳出产品看产品,跳出企业看企业,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产品。

B to B 公司的内衣外穿

傅强:在B to B领域,面对的多是企业客户,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当中有什么新的变化?

我们接触到一个标准的B to B公司诺维信,最近在做全新的品牌战略,由原来的对合作伙伴负责,变成了现在特别强化公众识别,这是个非常大的变化。

刘松:这种模式叫内衣外穿模式,典型的例子是英特尔。英特尔从十几年前做PC开始,就强调英特尔INSIDE的标准,英特尔作为B to B的公司不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但所有用到它芯片的最终产品上都会有INSIDE的标识。英特尔有一个基本的逻辑,第一,所有B to B的公司,如果它能够把客户的客户搞定,自然能够更好地为它的直接客户服务。第二,最终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他们买东西的时候,会问到内部的设置和配置,所以用内衣外穿的办法,把自己的品牌问题解决在前面。第三,直接让消费者感知你的存在。你的品牌树立起来了,深入人心了,如果用你的技术做成的产品不好,消费者也会认为是厂家没有用好,提高了品牌的控制力,如果下游的供应商做得不好,因特尔自己并不受影响,因为它已经透过其他的供应商,把自己的品牌传递出去了。

傅强:现在借力打力比较多,北大一个教授出了一个1P理论,就是挣第三方的钱。比如张总,你提供的是阳光早餐工程,政府就会给你很多的资源,这样降低了你们企业的经营成本,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是一个现象。更多在商业模式考虑的是共赢、相互借力。

刘松: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紧密。一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别人,甚至有些虚拟企业是跨行业、跨国的,比如餐饮业和饭统网的结合。传统实体经济和信息经济有所不同,传统的实体经济物品一定有损耗,而信息经济传递信息,你有获得,他也有获得,这个是没成本的。资讯成本越来越低,就是共享信息,大家一块提供服务,大家都没损失。

周永亮:当我发现不足以并购你,而且这种并购不现实,或者并购成本很高的时候,就采取一种联合,因为相互之间有需求。这种合作省去了文化、地域等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而且合作成本几乎为零。企业家永远在利润和成本之间思考。商业本身就是信息,信息越来越高,到了高点,这个信息就是大众化了,信息不对称被打破。这种情况下处理信息的能力变成一个焦点。过去是谁能获得信息,现在是谁能处理好信息。

张惠欣:信息处理,在餐饮行业有一些特征,原来我们在饭店吃饭都是传统手写菜单,现在基本上都是PDA。同样经营信息也有一个共享问题,原来是跨行业联合,现在变成同行业联合,原来同行是冤家,现在不是冤家,而是合作伙伴了。由原来的无序竞争,变成了有序竞争,我们餐饮业目前专门建立了一个联盟,就是专门负责采购信息,集体团购,共同降低成本。

左脑还是右脑

傅强:新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不是单单在做自己的事,而是要考虑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甚至是竞争对手。

刘松:实体经济可以定义为左脑思考的经济,信息来了我进行处理。现在北美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左脑经济凡是能够外包的行业,都已经包给中国和印度了,比如制造业、客服中心等等。北美经济要发展创新和创意型的行业,一定要用右脑解决的,因为利润越来越集中在右脑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左脑解决的问题。

周永亮:右脑和左脑的划分,可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右脑是很难控制的经济,结果流动性和风险特别大,因为它必须要实现,右脑的创意需要左脑来实现。

傅强: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资料,通过对 iPod成本分析显示――苹果公司“创”而不“造”盈利颇丰。严格说来,iPod并不是苹果的“产品”,因为苹果本身并没有iPod的生产线,,而是将整个制造过程外包出去。那么究竟iPod算是哪一国的产品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花了很大功夫。三位研究人员分析的样本是iPod Video 30G,这是iPod的第五代产品,不但可以听音乐,还可以看电影,每台建议零售价格为299美元。

三位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显示,iPod 299美元的零售价当中,有163美元属于美国的企业和劳工,其中的80美元被苹果拿走,另外75美元属于销售和物流成本,剩下的8美元要给不同的零部件制造商。日本为iPod创造的价值约为26美元,大部分归功于东芝的硬盘,而中国大陆工人贡献的价值则将近3美元,韩国所增加的价值甚至还不到1美元。这项研究显示,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商品的制造商和产地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换句话说,创造其真正价值的不是零件和劳动力,而是它的概念和设计。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能够成为整个供应链中最大受益者的原因。苹果并不是iPod的制造者,而是创造者,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发现,无形的右脑控制到有形的左脑,利润的分配自然倾向于右脑。

周永亮:好莱坞大片成功不仅仅在创意方面,生产模式也很重要的,它是非常完备的全脑经济。商业模式不是在于左脑还是右脑,而是整合左脑和右脑。

要不要鸡蛋和要几个鸡蛋

傅强:我有两个困惑:第一,消费者可感知的心里变化非常重要。模式很好,但是高端的人都在后端,低端的人在前端直接面对消费者,怎么办?这是员工问题。第二,企业家的问题,我前一段得出一个总结,中国企业家是搞市场、搞营销的看不起搞模式的,搞模式的看不起搞管理的。史玉柱搞营销,风风火火很是成功,搞模式的认为我把所有的资源配置好,钱就到手了,因为模式往往受到资本的追捧。但我觉得功力最深的,能够走得最远还是搞管理的。

刘松:市场营销、模式和管理,好比是足球的前锋(开疆拓土)、后卫(控制与组织)和守门员。史玉柱尽管一次一次成功,但是起伏比较大,就是守门员不好,属于进球多,失球也多。企业有好的前锋,商业模式也成型,如果后面的管理跟上,才可能有好的企业发展。企业比的是三条线。

我们这样的企业,一线员工是主要资产。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我是一个管理者,我的中层经理就是我的客户,员工就是他的客户,客户是那个员工的客户。所以我们公司有个信条,第一是客户满意,第二是员工满意,因为员工不高兴,肯定不能更好地对待客户。所以企业要想办法让员工高兴,给他培训和升迁的机会去激励他。

傅强:刘松说的是IT企业和知识员工。传统行业面临的问题是,高素质的管理者在经营后台,前台员工的文化、素质就有些差距,但是他又离顾客最近,这种状况怎么办?

张惠欣:餐饮业一般做的就是工序化、规范化。我们为员工服务,员工为客户服务,我们面对员工有一个评价,面对客户也有一个回馈体系,这就是监督体系。从管理上我们就是用的PDCA的循环模式。

傅强: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是第一步,后面一系列管理才是商业模式成功的支撑和保证。

周永亮:第一,什么企业都需要管理,只不过是如何系统化的问题。第二,关于模式的差距,这里面有一个商业模式的认识问题。实际上运营模式和资本模式叠加才成为商业模式。第三,企业家和商人的问题。商人就是挣钱,企业家要做长远。

傅强:其他的技术上面,或者业务架构设计方面,有没有保证商业模式和客户的对接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刘松:现在新的浪潮里面提到企业2.0的概念,就是通过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相帮助提升管理。非知识员工,我觉得还是在流程,比如像戴尔那种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张惠欣:一定要突破企业利益。很多企业关注企业利益,却很少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其实当你关注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企业利益也提高了。

刘松:商业模式的调整,是寻找新的利润空间的过程。比如说电信,以前事务是集中的,现在是分散的,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实行并行的服务。

张惠欣:我们行业有两个理论,一个是鱼缸理论,一个是零距离接触。你只有下水才可能知道鱼的需求,我们只有跟客户零距离接触,才可以获得他们的一手信息。

周永亮:纯粹接触客户是产生不了什么效果的,一定要有方法和思维,才能看透顾客,还得借助于资本。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没有研究过顾客。你研究出来的东西,是超越客户现在需求的一种深层次的东西。看到顾客需要什么,你只有超越他才有商业模式的出现。

篇9

所有的商业活动,其本质都是通过创造顾客价值而赢利。因此,对顾客价值的挖掘、引导、发现、创造、传递、交付和兑现,就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的创造与企业的赢利,需要一系列的商业运营才能实现,而成功的商业运营实践,是以一系列成功的运营模式为支撑的。当今,有关企业运营模式的观点可谓令人眼花缭乱,有关商业运营的模式分类更是见仁见智。在我们看来,以顾客价值实现为根本目的,以企业赢利为核心手段的关键模式不外乎三个,这就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这是总的模式分类,在实践中,企业可从自身资源要素及其成功运营经验出发,不断总结和提炼出自己独特的商业、管理、营销模式。要充分发挥各自模式的价值,企业就需要围绕客户价值主张,整合相关组织资源,明确战略定位、策略组合,并设计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运营管理流程,方能保证客户价值的创造与企业赢利的实现。

因此,着眼于客户价值创造与企业赢利的关键要素、核心方法与逻辑结构,我们主张将企业运营的关键模式分为以价值挖掘、规划设计为特征的商业模式,以价值创造、运营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以价值交付、传播兑现为特征的营销模式。一项完整的商业运营,都离不开这三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处理好三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协同,否则企业就很难健康发展,进而出类拔萃。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企业运营,都是在演绎一台三种模式跌宕起伏、纵横交织的交响乐。三种模式的音乐主题一致,但调性及功能各不相同,它们既是企业发展交响乐的三重奏,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合奏曲。

如今,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及学界的重视。但对模式的片面理解,或者单纯的模式创新往往带来模式的空心化。因此,为模式而模式,唯模式创新马首是瞻的做法应当引起企业警惕。在这方面,无论跨国企业因水土不服,还是本土企业一味急于创新,都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可资佐证。从模式的典型特征上说,商业模式可谓企业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企业的总体竞争模式,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管理模式是保证商业模式落地,提高企业运营效益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体系。营销模式则是客户价值交换的市场规则与策略工具,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手段与实现形式。从狭义上说,企业的营销模式就是赢利模式。特别是对于产品制造业来说,一旦企业的营销模式失利,企业的其他模式都将付诸东流。

篇10

关键词:商业模式;市场营销;意义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形成成为了必然现象,同时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行模式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式。商业模式属于新时代科技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新型企业模式,由此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与商业价值。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商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十分相符的。当前多种商业模式都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同时很多商业模式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并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概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主要是指对企业中客户的相关信息,以及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内部设计、合作企业的信息等多种要素综合整理。现代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经济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的过程包含着企业中所有运作流程,并且也涵盖了多种企业的资源与运行模式。从另外的角度上分析,商业模式是一种对关于活动内容的外在表现,并且体现出一致性的特征。

2.组成部分(1)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存在的价值,并且创造出专属的目标体系,这个过程就确定了相应的企业价值主张。它的主要形式就是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向客户展示属于企业的产品,并且有针对性的分清客户是谁等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逐一发现,明确企业产品诞生的整个流程,包括采购过程、生产过程等,将这些流程赋予到传递流通的过程中。企业所执行的价值主张,能够完全符合企业价值的创造历程,并将其完全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体现出合理的逻辑。(2)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应有的价值,因此需要在企业中投入进一定的资本,但是在企业未进行投入资本的时候就没办法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由此判断企业资源组合的重要性,重在将属于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以保证实现企业发展进程中需求最高的资源组合。(3)企业在市场经济行列中发展,始终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趋势,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被重复运作,运作流程是企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企业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实现市场的实际需求,并积极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专注于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资本为目的,从根本上完善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运作流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重视不断重复的过程,以便产生运作的流程。

二、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使得传统形式的商业模式已经脱离了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重视创新改革的意义,针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作出及时调整,借助于先进手段及时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契机。现阶段众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面临着重大的经济改革,但是商业模式仍旧维持着原有的步调,并没有在新时期创造出应有的新姿态。首先从党的领导方向上分析,国家仍旧处于转型的阶段,所以想要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就应该适时的推动企业转型的步伐,通过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现阶段企业始终保持的商业模式分析,企业的发展结构没有跟随时展进行优化与改革,因此违背了不断发展的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国家经济管理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中,商业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创新;此外,随着众多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基本采用了较为科学的绿色经济商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旧处于一个磨合期,这为商业模式的进一步转型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是指企业应该结合着市场经济的现状情况,在不断总结并分析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区分,与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出发点相融合,在坚持科学方式引导之下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规划,从而给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创造更多价值,逐渐将企业的发展结构完善。目前,市场经济的竞争仍旧激烈,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果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对发展结构与模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要及时对企业中的机构进行合理调整。

三、商业模式中的市场营销

1.环境分析商业模式中的市场营销应该结合着环境来做合理的分析,保证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社会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市场周边的环境因素需要进行合理调查,并且针对环境因素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制定相关措施,同时拟定出更加完善科学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发展的进程注入新鲜活力。企业发展的过程还受到了宏观环境及内部竞争、客户评价等要素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上分析,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等都对市场营销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微观环境中主要是市场内的竞争环境、技术的优劣程度、企业未来的前景等。现阶段的商业模式,营销分析的方法着重阐述了SWOT分析方法等五种方式,这几种商业模式下的市场营销分析方法可以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延展性发展营销模式的变化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引导企业发展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在营销延伸变化中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主体、客体以及目标等等。通过分析商业模式,能够发现这些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体现出一致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商业模式的指引下,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商业模式的概念能够集中反应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与各种要素,这种明显的对照可以反映出营销的价值,同时也能准确的分析营销的表现,总之,市场营销就是商业模式的手段。

四、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市场营销的定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营销模式由传统变为绿色营销,经济的发展为营销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在商业模式中可以实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能承接着传统的理念推陈出新,使市场营销的内涵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创新商业模式的营销方案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体现出积极意义。商业模式从宏观的角度上进行科学模式的建立,并且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保证可以将企业的基本要求进行整合,将其投入到运营模式中,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掌握由点到面的动态发展趋势有着极大好处。

五、结语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同时是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为市场营销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当前市场营销的科技化趋势发展,能够切实看到企业中市场营销的价值体现,这源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严.论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中国流通经济,2011,09:88-93.

[2]姚丹,王林.浅析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358+360.

[3]于增翔.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分析[J].市场观察,2015,S2:224-225.

[4]付筝.论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市场观察,2015,S2:226-227.

[5]吴宣.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分析[J].中国商贸,2012,1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