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 艺术设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数字化的进程和艺术设计的出现,在不同领域改变着传统生活与观念,二者的结合,更是碰撞出更为耀眼的火花。数字化艺术设计不仅借助于相关的硬件使设计活动本身变得更为快捷、准确,也充分解放了人,使人力无法达到的某些目标借助于硬件设备完成,从而是艺术设计变得更完美、更贴近人们的需求。数字化设计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很多方面,我们主要对其视觉设计进行研究。

1数字化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沿革

数字化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人工设计,它不再是利用人的双手将设计者脑海中的灵感和构思展现出来;也不同于计算机在设计初期仅仅起到工具和辅助的作用,那个阶段严格来说不属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指的是以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设计工具,将设计者的思想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做成可以展示的效果图,并且利用相关的设备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换句话来说,比起传统的计算机辅助作图,当前数字化设计将计算机的作用提升为设计的一部分。

数字化设计严格意义上来说传入中国的时间为上个世纪末,当时在杭州和北京出现了很多艺术家举办的录像艺术展示,录像艺术放置到现在,可能制作非常粗糙,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在当时这已经是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了。直至今日,数字化设计已经能够做出能够乱真的电影特效和现场的3D投射,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差别被设计师创造性地变得越来越模糊。

2当前数字化设计的发展状况

当前的数字化设计并没有较为权威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基本上数字化设计还是出现在虚拟的声光影技术和动画设计,当然,数字化设计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将虚拟变得更为真实,使很多现实中无法再现的情境表现出来,而更深层次地,数字化设计带给人们了哲学思考:如何能够让我们身处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当前数字化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其一,我国当前的数字化设计还停留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阶段,并没有充分地将数字化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设计还未形成;其二,对数字化设计的利用停留在表面,刻意地为了设计而设计,而忽视了其中带给人们的哲学思考;其三,过分地注重数字化手段和展示而忽略了设计才是数字化设计的根本。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和实践制约着数字化设计的未来发展。

3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化艺术设计在未来将会朝着下面的几个方面发展:

首先,它将会给其他领域带来一场技术革命,而不限于当前流行的电影产业等与设计直接接轨的产业。所有为了娱乐而生的新生事物都无法保证其生命力,而为了民生而创造出的新事物则更加具有活力。未来的数字化设计将会涉及到智能家居等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这才会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未来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在成熟以后也会逐渐加入中国元素的进入,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字化设计中,充分发挥设计对于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数字化艺术设计将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不断发展。尽管数字化设计的骨子里仍然是设计本身,但是它毕竟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完成的,计算机技术势必要不断变革,那么数字化艺术设计也会随之不断发展,不断革新,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设计师的绝妙灵感。

4结语

计算机自身是无法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只有被人所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因为计算机即便再智能,也只能够执行指令而已,根本不可能跟充满智慧的人的大脑相提并论。人脑确实潜力无穷,但是某些时候拘于现实条件,很多人脑构思出的美好画面根本无法实现,这时候计算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人们借用计算机强大的各种能力例如运算能力和瞬间的逻辑判断能力,将人脑海中迸发出的灵感变为实在的设计。二者的配合和相互促进必然会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更让人期待。当然,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仍需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以提升数字画艺术设计水平,更好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美)比尔盖茨著,王安译.数位神经系统[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Lil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urgent development needs and inevitable trend for medical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digitalization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 fu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n 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KeyWords:Hospital;Digitalization;Trend

在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医院数字化建设无疑是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运行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医院数字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集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应用于一体的医院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医院的日常管理,就医流程,诊疗活动等,最终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

一、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我国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大部分三级医院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如挂号、收费、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办公系统(OA)、电子病历(EP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系统、护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生工作站、临床试验检查报告系统、临床用药咨询与控制、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PACS)等等。这些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工作平台。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也在加速发展中。

虽然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医院信息系统相比,在人性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国内医院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够。多数医院侧重于硬件方面建设,认为上了计算机软件就等于建成了数字化医院,而忽视人、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补充,直接导致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应用质量偏低。

(二)信息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国内许多大中型医院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医院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软件标准不统一,在医学信息表达、医院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模式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各种申请单、检查单、报告单,从格式到项目很少有医院是一致的,患者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互认。这给医院间的信息汇总、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为患者就诊带来了额外支出。

(三)医院信息系统深度不够。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都能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查询等系统,但临床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还比较弱,医院的各种医疗信息、药品信息、医疗质量信息等无法及时提供给医院管理层。

(四)医院信息系统设计缺少对患者的服务意识。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往往是从管理角度或医护人员角度出发,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医院科室布局、工作流程、信息流程不是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就医,结果造成患者楼上楼下的跑,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集成度不够。有些医院对数字化建设也比较重视,购买了不少价格昂贵的设备,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融合和集成,造成各个系统各自运行,医院内部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利用,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实施、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我国医疗机构正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如医疗服务提供方市场变得原来越复杂;新医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医院社区化、区域化进程加速等。针对我国医疗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面临的形式,展望医院数字化建设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信息系统设计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院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最终目标。因此,数字化建设最终是为患者服务的,只有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帮助解决患者及业务人员的实际问题,系统才有生命力。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将是未来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二)信息标准将趋于统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已经认识到,信息标准化是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医院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保证。因此,国内医院医疗信息实现标准化,甚至会与国外标准趋于统一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现阶段,已被国际上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主要有: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医学数字化影像和通讯标准DICOM、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ICD-10、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UMLS、人类与兽医学系统学术语等。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也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

(三)医院数字化涵盖的范围将扩大。从国外发达国家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目前仍处在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信息系统涉及的领域只局限在临床和日常管理,没有覆盖患者诊前、诊后服务、区域协同医疗,以及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等环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有病之后就医,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未病先治”上。因此,社会对医院的要求除了要承担治疗的职责之外,还要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最终建成能同时为管理者、医务人员、患者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决策、诊疗、教学、科研、医前、医中、医后等全程服务的信息系统。

(四)智能化决策系统将迅速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是通过对医院业务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将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使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信息时代,医院的生存环境不稳定性增强,管理者需要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所以,未来单纯的存储信息的系统必将被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所取代。

(五)区域卫生信息化将逐步形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使一定区域内各种卫生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交换、存储和共享。长期以来,我国的各大医院由于受到体制、人才和观念等影响,在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都单独建网,在资源共享方面常常遇到问题,即使是同一家医院,各种信息系统也会出现彼此不兼容的现象。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国家明确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关卫生服务体系”,并相继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规范文件,将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列为首要任务之一,为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迈向“共享”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

三、结语

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医院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观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如果建设不成功也有可能成为医院发展的枷锁。因此,医院管理者要洞察医院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目标和计划,为医院提升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4

[2]李迎新.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商业智能系统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8,6:117

[3]汪鹏,李刚荣.新医改环境下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考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0-12

[4]曲保丽,汪火明.数字化环境下医院信息中心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4:21-24

[5]张古英,郑清芬,董凤岐.建设数字化医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临床合理用药,2010,9:139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品牌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纵览当前的发展格局,可以看出标志设计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多种多样,表现方式也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手段与设计风格开始涌现,传统的纯平面二维设计形式得到了彻底创新与突破,三维以及多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开始被广泛用之,促使标志设计的整体效果更具表现力与张力,蕴意表达也更为精准、丰富与多样。在数据化时代的背景下,标志设计正从静态形式朝着动态形式的方向发展。

数据化时代促使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因素探析

1.科学技术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改革随之推进,不仅出现了网络设计、数码设计以及电脑制版等新兴技术,而且在输出制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促使标志设计在规划、制作、加工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高度强化,特别是将标志设计的传统制作瓶颈彻底消除了,形式更为多样、内涵更为丰富的标志图形也开始映入广大观众的眼脸。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设计者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创新,使得标志设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日趋完善。

2.设计观念的演变

新时代的设计者们更为注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化设计思想,开始意识到无论是从心理学视角去看,还是从信息角度去理解,人类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只有运动的、变化的、新颖的、独特的等信息元素,才更有可能对人们的感官神经产生刺激,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而动态化的标志设计则是顺应这一潮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时展的需要

优秀的甚至是经典的标志设计不会永久不变,其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特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时尚潮流的引导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每个时代都会诞生出只属于这一时代的标志设计作品,对于另外一个时期虽然依旧是经典作品,但只能借鉴却不能照抄照搬,因为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与阐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时展的需要是推动标志设计动态化前进的重要动力。

数据化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途径

1.色彩的动态化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越是新颖独特的设计形态,所传递的信息量就越丰富,同时也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色彩作为刺激人类视觉的最直接方式之一,通过对透明色彩、渐变色彩、高纯色彩等的应用,强化其动态呈现效果,提升其视觉冲击力。所以,通过对色彩进行一定形式的设计与处理,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标志形态的动态特性,而且能够通过这种色彩设计本身的动感,提升视觉的冲击效果,增强观众的印象。

2.图形的动态化

数据化时代所催生出的各类设计软件为广大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图形创作空间,促使标志中的图形设计不但可以在平面空间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立体空间中进行展示,甚至能在两种空间之间随意转换。可以说,图形的动态化发展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具动感、更为广阔的设计效果。

3.材质的动态化

标志设计在新时代已经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与诠释,诸多标志设计为寻求更具现代特征的感觉,对标志赋予了独特的材质动态特性。例如,通透的质感、如清水般的光泽,给人一种如履冰上之感;坚硬、牢固的金属质感,让人感觉十分耐用及坚固之感等,这是光投射与折射原理以及所选材质产生的效果。因此,对材质赋予足够的动态化,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商品的质量、特性、风格等,对于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数据化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数据化时代,促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广泛信息的标志。与传统静态的二维空间标志设计相比,现代化的动态标志设计融入了更多的“表情”、“时间”与“空间”,不但可以更好的起到信息传播的功能,而且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数据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人们心理变化与审美需求的直接体现,因此,只有更具变化、丰富、文化意蕴等的动态化标志设计,才能更加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才能进一步的显现标志设计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同时,由于在数据化时代促使标志设计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推动其更加精准、迅速的传递讯息,这是当前标志设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现代化的标志形象不再是传统的静止图形或者符号,也不再局限于对静态形象的审美追求方面,而是集声音、文字、动画以及图像等于一体的多种媒介的动态化表现上,展示方式也从二维空间向多维空间逐步扩展、从静态向动态逐渐延伸。这就需要标志设计者对设计作品有一个宏观概念与规划,不仅要展现出标志的静态美,更要体现出其动态美,并促使所设计出的标志作品适应数据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需求,推动我国的标志设计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

篇4

关键词:教学资源 共享 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210-02

1、校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随着教学对网络资源需求的增加,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受到现代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今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若想从资源平台上即时的获得有效的资料,必须要大力投入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2、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趋势

当前,以网络化校园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更为迅速,各种信息化应用正改变着老师和学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引发了教育行业一场新的革命。学校基本的教学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数字图书馆、视频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校园社区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一卡通”业务在很多学校也开始应用。在校师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已变成为一种自觉和自愿的行为。(如图1)

如图1,从国内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轨迹来看,2000年起,仅作为脱离板书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出现,经过几年的发展,2004年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搞所谓的计算机中心,大量的计算机房建设,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出现。而进入2008年,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校园出现,宽带已经进入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校园无线覆盖,从有线到无线,这个期间是以网络为核心构建网络化校园,那么,这下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目标到底是什么?

3、数字化校园

我们认为,下一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整合型数字化校园,应用、数据与IT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主题。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主要从五大方面来阐述,分别是三个核心数字资源和两个管理数字资源,如表1。

在这里,“数字化校园”将要实现学校的业务流程优化和调整,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与横向交互与关联,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简化操作环境,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改造。“数字化校园”将真正的促进职业院校实现向一流研究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大学的转变。

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对校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各个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网络的整合,高校网络首先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校园网,通过合并现有网络,形成单一IP网络。经过这一步,将减掉网络和通讯中的多余部分,并使安全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第二步:服务的整合,网络将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增强网络应用。网络提供的服务包括应用持续性、数据安全、随时随地的应用接入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加大服务器的集中管理,服务软件应用的交互性将更强,存储数据、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资源的使用将更加扩大,广域网的性能也会扩大。

第三步:应用的优化,整个校园网络将变得虚拟、透明、全覆盖,学生和老师感受不到网络的存在,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数据和应用信息。促使整个学校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如图2)

4、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式

我们认为,基于开放、统一标准的IP通信技术,从网络平台、多业务平台、数据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同时融入安全渗透和运营管理的整体建设,才能使校园IT资源整合后发挥最大的价值。

4.1 校园网络平台的整合

第一步:建设一个可访问教育资源的安全网络。基于纯IP技术的网络平台来满足校园网的需求变化。面向网络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从网络架构方面提供优化方案,使得校园核心网、接入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同时使得网络结构与布局在结合实际业务分布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数字校园业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两个方向,其一是IPv6,其二是移动性。这既是IP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校园应用的发展方向。满足这个发展,首要前提就是让校园网络平台能够具备相关技术支撑能力,即构建IPv6校园网与无线校园网。不论是对校园网的优化还是对校园网业务的横向拓展,都是基于校园网是安全有序的。需要从纵向三个维度对所有影响校园安全的隐患、非法行为进行渗透防御与控制。

4.2 校园数据资源的整合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包括校园门户、邮件系统、图书馆、教务系统、教学评估系统等业务系统在内的校园信息系统建设日趋完善。为了满足信息系统对于存储容量和数据保护的需求,校园信息数据服务部门都必须采用存储区域网络、备份平台,灾难备份和恢复等数据存储和保护技术。

由于整合了网络平台,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大展现,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应用运行其上,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在生活、工作的任何地方访问服务器资源,下载或者上传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教师还可以开展可视化教学,也可以通过交互、协作的资源引导学生互动式学习。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有丰富的课件,可以对信息进行搜和分析,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老师甚至应用软件提供商。接受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可以得到很好的在线职业培训。

4.3 校园多业务资源的整合

以我校为例,我校有一个用于共享信息和访问互联网的宽带网络,一个电话网络,一个视频网络,也许还有采用昂贵专线的视频电话会议网络,用于校园安全的视频监控网络,当然,还少不了校园广播网络。这6张网络,就需要6套线路、6套管理系统,需要多名专业人员维护。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智能信息网络,将所有网络融合到一张IP网络上,只需要一套管线,一个通用的管理系统,维护更容易,成本更低。同时,安全已经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融入到网络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通过智能的资源设计,通过授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授权用户可以安全地访问资源;学校工作流程得到改进,一些工作流程和任务可以实现自动化,效率和准确性更高;教职员工之间通过语音、视频、邮件等多种方式沟通,提高效率;管理更加方便,节省成本和资源。除此之外,集成的学生学籍信息系统,人事档案系统和财务系统,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一卡通的学生卡系统,适用于图书、计算机等资产的RFID跟踪系统,等等。

5、结语

真正的21世纪的大学,将是一个终身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而离开“学校”。高等学校将成为社区的积极参与者。到那时,网络化的学习,使21世纪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社区紧紧相系,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学生和校友通过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与大学保持联系,随着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终身技能训练。通过融合的高性能网络,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桌面电脑获得超级计算能力,开展协作的、跨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1]沈记权,赵俊伟.关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85-187.

[2]徐朝军.基于主题搜索的通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J].技术应用,2010.3:64-66.

[3]高铁刚等.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篇5

关键词:模拟,数字,制播一体,硬盘播出

 

阜阳电视台于1987年建台,在阜阳电视台电视事业发展的近20年历程中,播出系统经历了手动播出到自动模拟播出,直至现在数字化硬盘播出的三个发展过程,这也充分反映出阜阳电视台事业建设在这20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阜阳电视台的发展同世界的电视事业发展和电视科技的更新保持同步发展的步伐。

一、手动播出系统

建台初期由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播出与发射同在一个机房,条件简陋,播控不成系统,录像机信号给一台8选1切换器,切换器输出给发射机(图一),中间再串接一台字幕机;录像机信号还不能在场逆程切换,播出信号切换瞬间画面常发生不同步现象,录像机格式也很简单,有VO-5630和VHS大1/2两种格式,信号质量也很差,节目播出完全是手工操作,播出人员根据节目单将要播出的磁带放入录像机,找好片头,看到上一个节目就要结束了,手动切出,由于播出人员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难免会出现播出彩条或卡掉片尾的情况,操作失误而出现播出差错时有发生。

(图一)

二、自动播出系统

随着播出节目时间的延长,节目播出量的加大,磁带量也随之增加,播出切换的频度加大,人为播出失误增加,为了克服手动播出造成的差错,我台于2000年4月对播出系统进行改造,购买了北京博视威公司的自动播出系统,这套系统采用日本进口的NEC公司的MA-1500自动播出切换台,采用工业控制机控制系统,软件采用Windows95操作系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汉化播出软件界面友好,切换方式多样灵活,可操作性强,同时增加了原系统所没有的计算机与录像机的对话功能,增加了系统报警播出提示功能,遥控采用RS-422控制接口,设备便于维护,系统保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系统比原来的系统还增加了帧同步机、视音频跳线盘、键信号及16×1应急切换器等保障安全播出的设备(图二)。

采用自动播出设备后,启动录像机、切换饮音视频开关这些规律性、精确性、即时性的操作都由计算机完成,使播出线上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播出人员只需把片头找好,一切都由播控台控制自动播出;自动播控系统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台播出的质量,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的到很大提高,播出的人为失误也大大减少,使我台的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图二)

三、数字硬盘播出系统

自从2000年4月自动播出系统正常运作以来,自办节目的播出时间不断增加,每天的播出时间达35小时,其中用录像机播出的时间为34小时,两套节目每天播放录像带上百盘次,频繁的启动,长时间的运行给录像机造成很大的压力,录像机时常出现不走带、轧带、播放中自停现象,由录像机故障引起的播出事故在不断增加,电视台对设备的维修费用也在逐年增加,为了杜绝播出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录像机的磨损,同时随着电视数字新技术的发展,电视信号编码、压缩技术的突破,使得系统性能价格比提高,我们认为硬盘服务器播出系统上播出线的时机已经成熟。论文格式。

我台即着手对自动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技术改造调研,进行资料收集,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决定将硬盘服务器引入播出系统当中,虽然进口视频服务器性能优越、稳定性强,但价格较贵,由于资金原因我台只对国产厂家进行考察,并对以下几家典型硬盘服务器自动播出系统进行了比较及选型。

(1)格非公司的MagiStream服务器

格非公司的MagiStream是一款将MPEG-2编码器、解码器结合为一体的多通道视音频服务器,主要用于电视台的播出系统或在演播室用作硬盘录像机。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采用WIN2000作为操作系统,具有开放式软硬件平台和标准接口协议,系统稳定可靠,并可以与当前主流的非线性节目制作、编辑网络互联,符合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和多频道节目共享的发展要求,满足电视台对制、播一体化的要求。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采用格非设计的高集成度MPEG-2 Codec主板和RAID5磁盘阵列,充分保证服务器运行稳定。全面支持标准MPEG-2压缩格式,如MPEG-2 MP@ML,1Mbps~15Mbps码率以及MPEG-2 4:2:2P@ML,10Mbps~50Mbps码率。论文格式。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最多支持4个通道的编码/回放,同时提供5个通道的I/O,每个I/O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配置。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内置1G光纤Ethernet网络接口和100MEthernet网络接口,具有强大、方便的联网功能。目前,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已在国内一些省市级电视台播出系统中得到应用。

(2)合肥励图 服务器

精灵ClipStudio硬盘播出系统,基于广播级视音频MPEG2编解码卡,自主开发单通道视频服务器,实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硬盘播出系统。系统可实现多频道全硬盘播出、盘带混合播出,可与非编制作网络系统组成制播一体网,也可实现节目的自动收录、节目编辑合成及DVD刻录资料存储等。

精灵ClipS单通道视频服务器,硬件选用高档次服务器级主机,高速SCSI硬盘,RAID5冗余,广播级MPEG-2视音频编解码卡。操作系统采用先进的中文Windows 2000平台。

(3)芜湖天虹银河600六通道视频服务器

'银河-60'银河-600'采用高档工控机箱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并采用RAID硬盘阵列,工作安全稳定。编解码硬件模块全部采用进口部件,指标高、可靠性好。6个输入/输出通道及大容量硬盘设计,特别适合于多频道的使用。灵活的外部控制接口,可与各种外部设备配接,也可与各类自动播出系统配接。'银河-600'可内置100/1000M或1M光纤Enterent网络接口,可与各类非编网络联网,实现制播一体化.

'银河-600'软件功能强大,与天虹公司的上载工作站、审片工作站、编辑工作站、播出控制工作站配合使用,可以构建完备的全硬盘播出系统或盘带混合播出系统。

经过反复比较各家公司的设计方案,结合我台的实际,从安全性、先进性、运行成本、软件设计等方面权衡利弊,最后选择了格非公司的产品。

对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改造首先将硬盘服务器作为播出系统的中心设备,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现阶段,我台从工作流程到技术成熟程度等还不能满足全硬盘播出的要求,所以还要录像带和硬盘混合播出,既符合数字化发展方向,又兼顾到模拟设备平稳地向数字设备过渡,这样既保证安全播出又经济安全。论文格式。

主备硬盘服务器分别取代原系统中的两台录像机,原MA-1500主控切换系统、应急切换系统、同步系统、字幕时钟键控系统、技术监测系统和音频系统等构成保持不动(图三)。

(图三)

四、制播实现一体化

2008年我台对制作系统进行了改造,具备了和播出系统联网的可能性,我台自行设计、安装,在新闻制作网和硬盘播出网之间建立一个高速的双千兆网卡的FTP服务器,此服务器作为新闻制作网的网关,新闻制作网可以把制作好的25M码流的AVI信号节目转码为8M的MPEG-2信号,并通过转码服务器和FTP协议提交给FTP服务器,硬盘播出系统的上载工作站通过FTP登陆的方式访问FTP服务器,通过格非的上载软件直接调用、上传至播出服务器,然后进行打点后播出,实现了直播一体的网络系统。(如图四)

图4

五、我台播控数字化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台的数字化改造在制作、播出一体化方面已基本完成,但向全台网络化方向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播出的数字化节目不能存储,转化后的数字节目播出后白白的删除,不能进行数字化存储实在可惜。

我台数字化改造方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相信不久,围绕硬盘播出的一个成熟的数字化制、播、存的改造方案,将会付诸实现。数字化改造的过程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首要的是保证播出各项功能的完善且具有确实的安全、可靠性保障。技术设备在科学性、先进性走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各种规范化管理和播出中心周边系统接口、传送、协调等等,又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说,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设备数字化了的问题,即在数字化的链路中,有机地将摄、录、编、播、发等不同功能的单元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播出过程做到既经济又安全,这是检验数字化改造成败的标准。数字全硬盘计算机播控系统的完成,建成制播一体网是数字化改造的第一步,数字媒体资产管理、无带化是阜阳电视台未来事业发展规划,我们盼望着一个崭新的、高质量的数字化自动化播出系统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书目:

杨瑞生《电视播出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刘亚平《沈阳电视台数字播控系统介绍》

石 虎《电视台制播存一体化整体架构及设计特点》

杨瑞生 左建平 万健 柯翰冰《武汉电视台播控系统的演变及当前数字化改造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自动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多功能化等特点。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煤矿行业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自动化,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应用自动化技术在煤矿企业建立大型、开放的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全矿井的检测、管理、控制一体化,并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控制,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的综合指挥调度及业务运转,能全面提高煤矿的生产水平。本文结合实际谈谈煤矿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煤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采掘机械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外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采掘机械,进行采煤机、工作面运输及支架的联合控制,实现了采煤作业的综合自动化。另外,计算机一般具有离机操作的功能,可以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工况检测。采煤机经历了从液压牵引到电牵引,从直流牵引到交流频电牵引的发展,逐渐向大容量过渡,采用多电机拖动的方式,能使总装机的功率达到1500kW;大运量、重型化、高强度、高寿命是工作面输送机的发展方向;液压支架实现了高压、大流量供液。掘进机发展到由大型PLC控制,能够自动化控制、进行故障诊治判断和工况检查。

(二) 运输提升的机械自动化。我国仍以轨道运输为主进行主煤运输。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带运输被逐渐应用到在一些大型矿井和新建矿井中,使用计算机或PLC进行控制,装备了综合保护装置,运用DCS结构与矿井的安全监控系统联网。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和IGBT、FFR、GTO等新型电力器件的轨道运输电机,并研制成功了PLC或计算机控制的“信集团”系统。国外先进采煤国普遍采用全数字SCR―D系统进行矿井提升运输。随着变频交流系统的迅速发展,PLC控制的提升机被广泛应用,形成了标准产品,实现了提升工况流程控制、安全回路检测。

(三)安全监控系统。由于作业条件艰苦,并受到水、火、冒顶、煤尘和瓦斯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煤炭行业发展煤矿自动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十分必要。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和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和吸收,已经出现了几十家生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包括AL、TF200、KJ系列等监控系统。从系统的结构和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与国外90年代的水平相当,但传感器的种类较少、稳定性差、寿命较短,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大;由于软件的档次不够,缺乏专家的诊断和决策,许多监控系统缺乏可靠性、利用率较低。

二、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过程控制系统的远控集控要求现场信息的高度集成。仪表技术的智能化、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为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基础。其整体思路是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使矿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并实现本地、远程、移动、固定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系统控制,按照主控器指令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再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各种协议将各个现场控制系统连接,并将获得的系统信息传输到地面的集中监控中心。通过监控软件(HMI/SCA―DA)和监控中心服务器对矿井内的多有自动化子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二) 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全矿井的过程自动化控制是将先进的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引入矿井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采掘设备,在矿井集中监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控中心对远程监视、监控和操作矿井关键设备的目的。采用统一标准化组态软件编程,实现各类系统或设备在地面的在线参数化,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将故障指令下达并通知矿井人员做出及时处理,并对企业内个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调度。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在矿井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建设企业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它将弱化并取代矿级集控中心,跨矿井实现对过程控制层、基础设备层、企业各级管理层、安全生产调度曾的集中统一控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改变原有的额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矿井生产模式。

(三)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煤矿远程集控中心通过快速的通讯传输网和高效的自动控制网,实现对企业多有矿井全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远程操作。借助中心集控软件监视矿井内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设别的远程诊断并调整相关参数。根据设备或系统的故障类型将设备检修、维护等指令下达给矿井人员,令他们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并进行故障处理。借助于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调度生产计划、分析设备监控和各类生产数据。综合过程动态画面和实时数据,对作业继承、设备状态、现场环境等进行及时反馈,实现生产现场的监视与跟踪,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发挥自动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小结

我国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存在许多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笔者认为,未来煤矿自动化将向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煤矿远程集控中心和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琳.浅谈煤矿开采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1(16):91.

[2]胡穗延.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8):1-4.

[3]刘竞雄.煤矿地面生产系统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策略[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0):19-23.

篇7

关键词:水工业 自动化控制技术

1.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分散化、网络化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分散化、网络化,而现场总线的崛起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标志。

1.1现场总线的崛起

半个多世纪以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过程控制体系历经基地式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DCS)等4代过程控制系统,当前我国水工业自动化的主流水平即处于以PLC为基础的DCS系统阶段。这里要说明一点,DCS既是一个过程控制体系的名称,有时也表示为由制造厂商出售的一个起完整作用而集成的集散控制系统产品,这种DCS系统相对较为封闭,而目前水工业自动化的DCS系统多数是由用户集成的,因此相对较为开放。

与早期的一些控制系统相比,DCS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有了很大进步,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装置级、车间级的优化和分散控制,但其仍然是一种模拟数字混合系统,从现场到PLC或计算机之间的检测、反馈与操作指令等信号传递,仍旧依靠大量的一对一的布线来实现。这种信号传递关系称之为信号传输,而不是数据通信,难以实现仪表之间的信息交换,因而呼唤着具备通信功能的、传输信号全数字化的仪表与系统的出现,从而由集散控制过渡到彻底的分散控制,正是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现场总线便应运而生,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崛起。

FCS成为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它改变了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形成了新型的网络集成全分布系统,采用全数字通信,具有开放式、全分布、可互操作性及现场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形成了从测控设备到监控计算机的全数字通信网络,顺应了控制网络的发展要求。

1.2现场总线的现状和标准化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现场总线有60几种之多,由于这一新技术所具有的潜在而巨大的市场前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了近年来制订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大战。在市场和技术发展需要统一的国际标准的呼声下,修改后的IEC 61158.3~6标准最终于2000年1月4日获得通过。该标准包括了8种类型的现场总线子集,它们分别是:①基金会现场总线FF(原有的技术规范IEC 61158);②Control Net;③Profibus;④P―Net;⑤FF HSE;⑥Swift Net;⑦Word FIP;⑧Intferbus。这8种现场总线中,④、⑥是用于有限领域的专用现场总线;②、③、⑦、⑧是由PLC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发展而来,本质上以远程I/O总线技术为基础,通常不具备通过总线向现场设备供电和本征安全性能;①、⑤则由传统DCS控制系统发展而来,具有总线供电和本征安全功能;①、⑧属于现场设备级总线,②、⑤属于监控级现场总线;③、⑦则是包括两个层次的现场总线。

以上8种类型的现场总线采用完全不同的通信协议,例如:Profibus采用的是令牌环和主/从站方式;FFHSE是CSMA/CD方式;WordFIP是总线裁决方式。因此,要这8种现场总线实现相互兼容和互操作几无可能。面对这种多总线并存的局面,系统集成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任务,系统集成技术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1.3现场总线的新动向―工业以太网

长期以来的标准之争,实际上已延缓了现场总线的发展速度。为了加快新一代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一个新的动向是从现场总线转向Ethernet,用以太网作为高速现场总线框架的主传。以太网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技术,在IT领域已被使用多年,已有广泛的硬、软件开发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启用以太网作为高速现场总线框架,可以使现场总线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流技术很好地融合起来。为了促进Ethernet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国际上成立了工业以太网协会,开展工业以太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2.管理控制一体化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体化。

2.1何谓管控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交换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企业对生产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种要求已不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对生产现场状态的监视和控制,同时还要求把现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结合起来。

2.2现场总线为管控一体化铺平了道路

企业信息网络是管控信息集成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实现企业横向和纵向信息的沟通和汇集,建网的目标在于实现全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沟通。

水工业和一般企业网络大致可分为3层,即企业管理层,过程监控层和现场控制层。

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现场控制层由现场总线设备和控制网段构成,把传统的集散系统控制站(如水处理企业的PLC分站)的功能分散到了现场总线设备,此时的控制站实际是一个虚拟的控制站。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所形成的底层网络,充分发挥其使测控设备具有通信能力的特点,为控制网络与通用数据网络的连接提供了方便。

2.3管控一体化的支持环境与系统集成

基于系统之间横向数据交换及控制系统与管理层和现场仪表间纵向数据交换日益增加,现场总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制造厂商的产品也日益开放。由于多种总线并存已成定局,管控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通信、统一的组态和编程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受到了各厂家的重视。

如前所述,在多总线并存的局面下,系统集成成为实现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中心任务。系统集成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将相同或不相同厂商的现场总线产品相互连接,并使上层应用与下层现场设备之间完成双向数据沟通,使之成为一个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整体。

目前各个国家都在竞相开发自己的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形成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下的企业信息系统。现在已经推出产品的如西门子公司以Profibus总线为基础的PCS7、罗斯蒙特公司的基于FF总线的Plantweb等,管控一体化软件则有美国信肯通公司的Think&DO、Lntellntion公司的iFIX等。

3.对水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装备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已经成为重大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装备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国家的支持和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己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并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工业体系。

1 国内外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的仪表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仪表行业技术如今已经逐渐和国外的仪表行业降低了差距,并且整个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也处于市场的开拓期,简单来说,如今,我国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国外来说,发达国家比较多,所以,整体对于仪器精密程度来说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对于国外来说,已经早于中国进行了仪表行业的深入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及传感器三大重点。而对于国外来说,已经开始进行仪表测量的自动化,已经逐渐减少了人为的操作。自动化测量不仅仅能够减少和避免很多的人工误差,而且对于测量的数据还能够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远程传送,保证数据的记录也没有问题,整个过程自动化,不仅仅增加了数据测量的准确率,而且最大程度的增加了测量的效率。另外,根据如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来看,仪表测量的行业对于整个市场需求来说也很重要,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其次,市场虽然比较清晰,比较显而易见的明显市场需求,但是,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产品在推出过程中侧重考虑了当今的市场需求,比如说现在属于新时代新社会,在仪表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将仪表测绘和网络数字化相结合,虽然在国外的发达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但是在我国,数字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其他类型产业的应用,应该说这种实验现象比较符合当时发达国家的发明方向。虽然在我国,仪表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可观,但是,我国在仪器的制造过程中,成本和利润没有考虑到平衡的关系,如果在仪器制造过程中对仪表的精度有太大的要求,这样造成成本太高,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

1.2 我国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的仪表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如同文中所述,我国如今的市场行业发展主要存在一定的成本和利润的平衡不稳定现象,整体来说,我国虽然在数字化产品制造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题,但是仍然处在自主解决的一个过程,在精度校准,仪表表盘,仪表内部护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今,我国和国际的仪表行业发展差距也逐渐减少了。我国已经将仪表的制造和数字化相结合,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另外,我国在仪表产品出厂之前都会进行三步检测,第一步检测仪表内部测量精度,第二步检测表盘的抛光度,第三步检测仪表的外部结构是否完整。另外,在我国的仪器发展阶段,由于“十二五”的开展,所以对仪器的制造要求也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测量的精度准确度等都需要一定的进步空间,而且,现在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中国而言,市场的需求趋近于多元化,因此,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2 产业发展国内外主要差距

2.1 创新能力方面

产业发展国内外的主要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创新能力方面,因为国外的创业发展环境因素,所以发达国家,通常对于市场的预估能力会比较广泛,所以针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创新发展,根据数据的先进行和市场应用情况可以知道,我国的仪表精细程度和先进程度和国际相比相差至少10-15年,虽然我国已经逐渐在创新型的仪表上进步,但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转化率低。简单来说,虽然测量的精细程度比较高,但是不仅仅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利润率,而且测量的过程比较麻烦,整体不实用。仪表自动化,虽然我国已经逐渐将仪表的控制系统进行局部或者是全部的数字化,但是没有体现出自动化的优势,在测量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传感器安装,举例来说,在测量电流电压的仪表,一般安装一定的电流电压传感器,一旦到达一定的稳定电压电流电压表会自然进行记录数据,然后在网络上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数据统计,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瞄准误差,比如说受到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整体测量存在被动性,仪表的准确度并不是特别理想。重点是,我国现在的仪表制造主要处于模仿阶段,比较缺少实际经验,而且,企业缺乏创新的理念,在设计之前没有创新优化的概念,自动化的设置也没有实际意义。

2.2 产品化方面

所谓产品化,对于仪表的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来说比较重要,产品化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般在产品出厂之前要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还有精度的验证,还要进行自动化仪表的故障检测,通过固定时间内测量出现的故障时间,实验证明,我国的自动化仪表的故障平均出现次数比国际自动化仪表的故障出现时间要多,而且安全性也大多不符合国际仪表的标准,比如说电流电压仪表,虽然需要自动化测量,但是如果出现漏电或者是电压太大导致的负荷过大问题,出现危险性的可能比较大。所以,在进行自动化仪表控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其次,产品化的另一个体现是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标准,根据目前我国的仪表产品自动化制造标准来看,我国的仪表主要应用的技术有传感器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网络结合技术、集成化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看来促成了整个自动化仪表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化标准。但是我国的技术标准和国际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发展趋势与对策

3.1 自动化仪表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仪表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几个,首先就是针对自动化来考虑,要进行自动化,首先要清楚明白整个仪表产品的制作需求,比如说要进行测量的是什么,电流电压或者是其他的压力、压强、温度等等,知道测量什么再进行产品智能化标准制定,尽量减轻整个仪表主机的工作压力,为了实现自动化,可以植入PID模块, 就可以与有关的现场仪表在一起, 在现场实现自主调节,大大提高了整个仪表产品工作的效率,而且减少了工作的误差。自动化只是一个实现目标,在这个目标进行之前要进行的是精度符合仪表标准,因为现在属于新时代新社会,对于仪表的精度有了一个新的标准,不仅是工程要求,对于安全性,稳定性都有一定实际意义。第三,要进行自动化控制仪表制造的要求就是网络化,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将仪表测量和工程的各种数据进行公示,然后进行数据的明确对比,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的公式化计算第一时间得以发现,然后进行一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2 对今后发展的建议

今后的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方向进行考虑,首先就是产品自动化的一个基础,产品制作的质量符合安全标准,其次,就是在产品制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创新性,能够体现产品的新颖,比如说在不同的地方安装适当的传感器,增加产品的创新性。之后就是为了实现自动化可以进行PID模块的安装,增加自动化效率。同时要进行网络化同步数据跟进,保证安装的标准,测量的时候能够符合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面标准。满足仪表制造的自动化标准。

4 结语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要进行数字化创新性的仪表制造,不仅要符合企业工程标准,对于安全性,创新性,产品质量标准都要有一个规定性标准,而且,产品要在一定的技术标准中有一个质量的提升,使其符合自动化标准。

篇9

[关键词]新世纪 电网调度 自动化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V243.1;TN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205-01

科学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力企业实现网络自动智能化管理成为可能,尤其是调度自动化系统更是为电力企业提供了生产、用电管理的数据基础,这为当前正处于供不应求矛盾日益扩大的电力企业提供了缓解矛盾的方法,也逐步提高了电力企业电网自动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益,一定程度上也为电力企业实现了高效节能。所谓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其实是关系到变电站继电保护、远程通讯、控制和管理的一项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是电力企业实现统一规划、高效分块工作、异地互联、综合企业网络管理的必要机制。下面笔者就简要分析在新世纪的背景下,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鉴于近些年来网络通信、数据库管理、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软硬件系统设备的空前发展和进步,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更是从当初简单的监视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集电力生产输送、分配消费、控制管理的一体化综合系统,该系统具备显著开放可靠性、可扩展移植性的,使得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明显提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在大力建设电力自动化系统,如TMR系统、TMS系统/、DMS系统、MIS系统等等,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实现智能输送电网运行管理,维护规划用户服务。虽然这些系统都各具特色,服务领域也都不尽相同,但是其也有相同的异构特点,如:都是大型主机、C/S和Web浏览器B/S模式;都是采用多种构件技术(DCOM、EJB)、多种商用数据库平台(Oracle、SQLServer等等)、多种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平台。

纵观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事业中已经引入了对象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异构平台技术: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针对电网调度对象构建动态/静态系统模型;可视化技术(二维/三维可视化)则能够让借助计算机和图形学知识将电网调度整个工程数据转换成图形直观显示出来;而异构平台技术更是实现了整个电力系统所有电网调度信息数据的集成化、整合化收集、处理和管理。由此可见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整个电网调度而言都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性的意义。

二、新世纪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

第一,智能化调度,协调优化电力电网系统。借助智能化带哦度能够实现整个电力电网系统全面精细、及时、优化运行控制和管理,通过计算机智能程序模拟将电网供电系统数据进行保存维持,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操作中的失误,可以说这种智能化自动化电网调度技术是当前电网发展的必然。尤其智能化调度还能够将电网所有调度数据信息集成起来,并对整个电网动态运行和静态控制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得整个系统形成有效、系统、全面、准确、清晰、监测、预警分析和优化维护的综合运营管理机制,从电网系统故障判别、故障处理和智能恢复等各方面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二,数字化方向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也会朝着通信、信息、管理和决策数字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步必然会给整个调度团队工作带来新的局面,使得调度站、数字变电站等相关机构之间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准确无误,顺利通畅。此外其自动防火墙还能够自动对所有必要信息进行备份保存,有效避免了整个系统数据破坏、丢失或者被篡改的风险。通过电网调度自动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好辅助电网调度系统的供电生产、运营决策和经营维护管理,使得其整个系统工作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前人的想象,并且还会不断更新发展下去,这也代表了已经运用到网络信息技术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也会逐步朝着全面网络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电力调度系统必定会向着系统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方面进步,这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我国当前全国各地变电站和城市电网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与此同时,可视化调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也能够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工作人员实时智能无人值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其管理质量和管理精确性。

从细节方面来看,目前支撑电网调度自动化运行的相关应用软件技术和应用模型也在不断升级,如CORBA中间件平台技术能够使得电力企业自动一体化系统管理更加简单方便,这种能够实现应用软件交互透明操作和数据共享的软件平台目前已经退出了3.0版本,并应用到诸多中间件产品中,此外还有CIM模型、电力市场交易和安全分析一体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等的,这些最近应用软件和功能进一步促进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水准的稳定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政府和电力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力企业也不断改革创新其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不管是对于更加简洁合理全面的数据库,还是更加安全可靠运行的应用软件,或者是可扩展性、可升级性、数据一致实时性的设计开发工具,电力系统设计人员都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研究开发、实践和探索下去,不断研究探讨出更加优质、更加合适也更加物美价廉的电网调度系统,使得该系统能够满足当前电力时代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磊.新时代下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分析[J].硅谷,2012(8).

篇10

关键词:自动化;新技术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浅析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是实现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的有效途径,还是解决电力系统能够自动控制、调度和自动管理的切实可靠的办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为了实现保证电能质量,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的目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有四个基本要求,包括:又快又好的收集、检测和整合电力系统各区域或全系统的运行参数;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各元件的技术、资金和安全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解和控制;全面实现系统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协调性,追求电力系统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方目标的全面实现;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操作事故延长设备寿命,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性能,避免在事故发生时的连锁性停电。

在实际操作中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优势已经有所显现,它可以实现电力在生产、供应环节的及时、稳定、安全、高效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实现电力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终目的。随着电力系统覆盖地域面积的扩大,电力用户的不断增加,对电力系统运用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的应用

2.1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

电力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达到了智能控制的新阶段,这些智能技术主要是用来解决那些在传统方式下难以有效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电力系统智能技术,是那些具备了学习、组织、逻辑功能的行为的总称,它能够解决电力系统中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的控制问题。从含义上讲它包含人机接口和体系结构;从种类上讲它包含很多种类,例如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控制技术、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当前,智能技术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它己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当中,最重要的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智能控制系统的出现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技术所无法解决的难题,特别对那些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最主要的包括: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本身具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跨区域之间的合作需要协调,因为电力系统发挥作用需要本地和异地的控制协调的参与。电力系统智能技术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利用最有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实现了电力的高效利用。

2.2柔流输电系统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柔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该技术就是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确保输电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将危机处理技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输电过程,确保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同时能够实现节点的环保效果。

柔流输电技术有以下两个特点:1、能有效增强交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项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电力系统输送电力中远距离、消耗大功率、安全稳定的要求,这项技术使得交流电过去那种基本只依靠缓慢、间断以及不精确设备进行机械控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为交流输电网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控制手段以及输送优化的潮流功率,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助于预防事故发生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造成的大范围停电。 2、拥有很好的经济性。它与原输电方式不冲突能够与已有方式相协调,没有机械性磨损,控制信号消耗的功率小、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使电力系统能够得到快速平稳的调节,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采用这项技术的线路,输送能力大大增强甚至接近导线的热极限,令送电线路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这项技术还可以提高联络线路的输电能力,节省发电机的备用容量;采用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电网和设备故障的影响,在发生电力系统故障时,防止事故发生连锁扩大,减轻系统事故造成的影响。

2.3动态安全监控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是一个实时性运行的系统,同时其运行的安全性也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人无法做到全天24小时专注,因此自动监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GPS简言之就是依靠卫星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观测到地球上任意一个位置,为其定位、导航等功能提供技术支持。GPS定位技术因为有精确度高、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优点,使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电力系统基于GPS定位技术而研发运用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准确的说是同步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动态测量系统、中央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三个部分。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保障电力数据的及时存储和恢复,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

3、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潮流的推动下电力系统的电子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各类升级网电力市场的完善建立,我国电力市场对自动化发展的相关需求日益丰富,甚至呈爆炸性增长趋势。因此,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综合竞争力与适应力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充分了解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征,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才能最终令电力企业站稳脚跟,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全面、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3.1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联网工程的正式启动,电力系统中的调度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就开始朝着数据信息快速更新以及传送路径交叉的高速性方向发展。电力系统技术的整合因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力系统数据信息处理方式由以前的传统方式向数据信息处理图形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图形可以帮助电力系统的领导者更直观地对电力系统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这样的转变有利于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为实现电力系统高效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电力系统运行时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硬件平台,在进行接口的工作时扩展测控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两面性,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容易开发且时间周期较短,同时也存在灵动性差,成本较高、体积大而且会产生比较大的功耗这些不足之处。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远动终端设备开始走更加网络化、小型化、智能化的道路, 电力系统在这样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会不断地朝着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根据以上对创新发展趋势的论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目标应更加趋于优化、协调与智能的发展,潮流控制及励磁控制将成为市场新一轮的发展研究目标,因为这两种技术都能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们在实践发展中应提升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科学高效性,同时还应注重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经行合理转变,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一类的高效自动化服务控制体系,以此来保障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科学发展之路走的更远。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现代电力系统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虽然我们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存在局限性,这需要我们需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创新,来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令电力系统更加完善,必将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翘.浅析电力自动化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0(19).

[2]鲍艳丽.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J].金色年华,2011(5).

[3]石治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