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医药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医药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医药行业分析

篇1

(一)经济周期

图1

如图1所示,1998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持续上升,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11.9%。可以认为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年增长率大部分在8%以上,甚至有些年份超过10%。原因有如下:其一,是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起点低,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其次,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同时,政府财政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建设。第二个即从200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从20092010中国经济出现短暂复苏,但我们将这归因于四万亿财政投入刺激经济的结果,当财政投入的效力消失时,中国经济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其次,中国后发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利率周期。本文利率周期的利率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衡量。数据表明,配合9807年的经济上升,利率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可以这样解释:利率的逐渐下行,促进了投资的增长,GDP增速稳步上升。但是当GDP上升超过一定量时,国家开始实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因此在07年的时候,出现一个利率峰值,此举也是国家调控过热经济的结果。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GDP增速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较低,而后为了调控过热的房市,利率上升。

由上可见,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相互影响较大,同分为9807,0709,1013三个周期。

(三)通胀周期则相对复杂。数据显示,19982002年,我国通胀几乎保持在0以下或者0周围。从03年开始,除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通胀水平都保持为正数,其中在2008年达到峰值,5.9%。因此,我讲通胀周期划为两个阶段,9802,0213。

二、投资表现衡量

本文使用I=第t年内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额合计/第t年末公司总资产(张鹏岩,2009)来衡量企业投资。运用这个指标,剔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对不同规模公司投资表现衡量更为准确。

三、投资表现

(一)房地产行业

2014年,我国房市价格开始松动。一旦房产价格出现大规模下滑,土地财政收入将出现急剧下降,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财政收入,势必开征房产税。

图2

如图2所示,I即为投资表现。I越大,代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情越低,即二者成反比。

首先观察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9807年,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热情出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利率下降,经济增长,房地产企业更热衷于投资,而随着经济泡沫的增加,投资热情随之下降。0713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情出现持续下滑,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减缓,利率上升,企业投资热情下降。

接着是通胀周期,低通胀时期,即9802年,企业的投资热情持续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回报不会被通胀所蚕食。而02年以后,企业的投资热情整体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高通胀倾向于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的国有行业,并未开放给民营、外资资本,这主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我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利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由于国家特别收益税等“暴利税”的存在,使得石油巨头上市公司的利润并不出众,但还不至于出现负数。

如图3是石油化工行业投资意愿。

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而言。如图从9807年,石油化工行业的投资意愿逐步增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低利率所致。而从0713年,投资意愿逐渐减弱,同上文分析,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

而从通胀周期而言,石油化工行业受其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石油化工的定价并不取决于通胀率,而取决于国家定价。

图3

图4

(三)医药行业

如图4,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而言,从1998-2007年,医药行业的整体投资意愿持续下降的走势,这说明医药行业是一个反周期的行业。当经济运行强健的时候,医药行业的投资意愿反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经济运行速度加快时,人们对医院、药品需求减少,因此医药行业的投资意愿减少。而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医药行业的投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导致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

从通胀周期看,医药行业的投资对其敏感性不高。

篇2

统计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0年前三季度收入与利润分别增长25.7%和34.7%,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升。我们预计随着基本药物覆盖范围的扩大,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子行业看,生物制品和中药饮片景气度高,收入增速超过30%,利润增速超过50%。随着经济的回复,原料药行业走出低谷,收入和利润增长显著。

医药行业面临着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医药行业创新,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合理健康发展。

需求增长是推动医药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比重增加,特别是在新医改政策下,政府投入加大,基层医疗建设加强、医疗服务增加,医疗保障逐步完善,市场急剧扩容,受益于进入基药目录的独家品种企业仍将是最大受益者。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线,创新引领医药行业的发展。新产品驱动和产业升级的公司将显著受益。化药和生物制品立足于新药研发,依着仿制药、仿创药、原研药的足迹快速发展,特别是抓住全球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和一些销售额居前的专利药陆续到期的机遇,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和仿制研发与工艺创新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的直接受益者。中药领域立足于中药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加快中成药的二次研究与开发,促进民族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医疗器械行业在政府投资和建立基层卫生体系的推动下,基层医疗器械需求将快速增长,医疗器械将迎来黄金十年。

在过去的10年,“首仿药”是医药行业的蓝海。首仿药生产企业可以享受到高于一般仿制药的利润率和一定时间的行政保护期。以恒瑞为代表的首仿药企业抓住时代赐予的机会,演绎了高速成长的神话。而现在,新型制剂享有比首仿药更为优厚的待遇,是医药行业的下一片蓝海。

我国目前新型制剂的使用率不足5%,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我们预测这一领域未来5年CAGR将达到30%以上,这将给相关的企业提供历史性的机遇。时势召唤英雄!我们认为,在新型制剂领域,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也定会抓住时代赐予的机遇,实现飞速的发展。恒瑞医药的历史,将会在另一个领域重演!

现代制药在新型制剂领域拥有强大的“国家队”作为后盾,研发能力首屈一指,新药储备全国第一,如国内独家品种――降钙素粉雾剂、伏格列糖膜剂等。未来如果能有效推广,这些品种成为销售过亿的“重磅产品”几无悬念。兴业证券表示,看好新型制剂行业未来高速的成长,看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药,维持“强烈推荐”的评级。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多达13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我们选择制药行业当中的五星级股票东阿阿胶(000423)进行重点点评。

东阿阿胶(000423)

优秀的抗通胀品种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阿胶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5%以上,并掌握全国90%的驴皮资源。公司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生产的阿胶、复方阿胶浆、安宫止血颗粒、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龟甲胶、鹿角胶共六个产品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

公司日前公告称:公司决定自2011年1月7日阿胶块产品出厂价上调幅度不超过60%。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毛驴养殖业的发展,涵养上游,保证原料供应,努力降低成本,维护东阿阿胶名贵民族中药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及声誉,以及消费者长远利益。

新年伊始,阿胶块提价幅度超预期。我们原预测今年阿胶块提价幅度为50%,基本与2010年提价幅度持平。新年伊始,阿胶块提价幅度即超过我们预期,按照公司公告内容计算(假设上调幅度为60%),阿胶块的出厂价将从现在的596元/公斤上调至954元/公斤,零售价也会逐步到位。不考虑成本上升、费用投入增加等因素,理论计算阿胶块此次提价增厚业绩在0.70元以上。

阿胶系列成长性展望:阿胶块提价幅度及频率上升,阿胶浆放量准备工作已做好。战略回顾:经历股权纷争之后,2006年5月,以秦玉峰先生为总经理的新管理层上任,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06年一10年)。其间,公司经历了交接年(06年)、调整年(07年)、创新年(08年)和突破年(09年),2010年公司走入收获年。在这五年中间,公司始终坚持聚焦阿胶主业、做大阿胶品类、实施主业导向的单焦点多品牌战略。

定位于华润医药的保健品平台,未来发展有望内外兼修。华润医药明确将公司定位于保健品平台,我们预计未来公司还会围绕主业来进行并购和扩张,其发展有望内外兼修。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总体战略清晰,产品特色鲜明,是优秀的抗通胀品种,激励机制到位。华润医药明确将阿胶定位于保健品业务的平台,未来公司发展有望内外兼修。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0-2012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93、1.33和1.78元,当前共有17位分析师跟踪,11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5位给予“买入”评级,1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41。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0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食品生产与加工、电力设备两大行业各以3家入围而引人关注。产业政策方面,近期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控制物价的相关措施,旨在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控制通胀进一步加剧,但考虑到产品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流通成本持续上升,食品饮料行业的盈利能力将会下降;此外,在高通胀下,宏观经济回落以及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风险,均制约了食品生产与加工板块的上涨动力。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低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高达15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以下级别,本期我们选择食品生产与加工板块当中的壹桥苗业(002447)进行简要点评。

壹桥苗业(002447)

股价上涨缺少催化剂

公司是集水产科研和海珍品苗种繁育及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致力于蟹、扇贝、海参、鲍鱼、海胆等各类海珍品苗的繁育及科研,受困于海珍品苗养殖的自然风险。

搬迁对生产的影响。公司去年10月28号公告列入搬迁的陆地厂区,目前正在选址,预计完全搬迁完毕需要18-20个月的时间。公司在新厂区完全建成后才实施搬迁,不会造成生产损失,但搬迁将影响募投项目的进程。公司对新厂区的要求是没有污染的清洁区域,除厂区原6万水体外,新厂区的育苗水体将达12万立方米。此外,此次搬迁将减少公司围堰海参养殖面积1975亩,根据公司公告,将每年减少净利润600万元,政府将对该部分损失予以补偿,具体数额难以确定。

篇3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海正集团和华东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一)建设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以台州椒江入海口两岸开发区为中心区域,并辐射金华、绍兴等地的若干重点企业和工业小区为卫星区,规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着眼于高起点高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进一步突出区域集约化优势;顺应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坚持环境综合达标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我国主要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建成以一批在国际上品种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高的化学原料药产品为依托的世界级化学药生产基地。同时,发挥多种所有制优势,加速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大力扶持优强企业,发展一批年出口额超过2-3亿美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出口达到50亿美元,占全球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约25%。

在集中力量建好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的同时,全省的化学原料药工业突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努力改造提高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品种,进一步提高现有主导产品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研究应用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7-ACA和7-ACX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广泛采用高产菌种,提高现有发酵品种的发酵水平和后处理技术;提高合成、半合成药生产水平及维生素E的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普利类他汀类、奥美拉唑等合成药的工艺水平;加强甾体激素的资源开发,运用手性药物合成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消旋体拆分和消旋体处理等难题;加强对头孢曲松、VE、扑热息痛等大品种的结晶工艺技术研究,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和操作。二是着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高技术含量的新品种,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紧跟国际药品开发进程,加快仿制一批国外专利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产品,特别是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并迅速产业化,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建设中药现代化工程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用药习惯、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中药产品;以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和中药科研现代化为重点,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的中药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传统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十五"期间,全省中药现代化工程规划投入30亿元。争取到20*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

中药现代化工程主要从药材生产现代化、中药工业现代化、中药科研现代化三个方面着力,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提升,促使中药产业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药材生产现代化。推进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幅提升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实现大宗、地道中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显著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以产地品质管理为中心,有重点地推行药材种植管理规范(GAP),建成5个以上符合GAP要求的种植示范基地,全省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创建优质药材品牌。

--推进中药工业现代化。突出中药提取、饮片、成药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建成5个以上中药提取物加工基地,实行中药标准提取物产业化生产;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3个以上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浙八味"为重点,建立2个以上中药单味浓缩颗粒饮片生产点;开发一批中成药新产品,规划研究1个以上一类中成药新药,5个以上二类中成药新药,及20个左右其它新药;大规模实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改造,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在率先建成具有90年代末国际先进生产水平。

--推进中药科研现代化。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中药研究、开发水平。中药基础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在探索中药机理、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基地、推广中医药理论等中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中成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重点选择20个传统名优中药实施二次开发,"老药新做",提高产品档次和适应现代用药习惯。争取2-3个品种以新药的标准通过美国FDA认证。

(三)建设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重点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辅以优惠政策,建设杭州"新药港",努力使杭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一流的"高起点、优结构、外向型、复合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天然药物;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并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引进和发展新的化学专利药、制剂新剂型和先进医疗器械。重视科技研究开发体系的建设,建立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制剂等技术创新中心;建立生物医药、海洋药物、天然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医药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依托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医药企业共组科技创新平台。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园区全部建成后,达到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中,制剂、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是:

--制剂产品。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品种。针对病原结构的变化,开发一批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病等高发病源的特效药。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剂型。主要是发展控释、缓释、透皮吸收制剂和复方制剂,争取到"十五"期末形成一批多剂型、高附加值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产品。

--生物制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挥我省民间资金充足的优势,利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在瞄准国外同类产品的高起点上发展生物制药,力争有较大突破。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诊断和治疗用单克隆抗体。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开发白细胞介素类、造血因子类和其他细胞因子类产品。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用制冷设备、医用光学内窥镜、无损伤检测设备、便携式新型心电监护系统等产品。加强与省内知名机械、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庭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

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适应国际医药竞争形势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进一步发展医药高技术产业。到"十五"期末,全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6%,重点骨干企业达8%以上。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一个体系"和"三个机制"

--"一个体系":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以抓好企业技术中心试点为突破口,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的产业化为手段,全行业基本形成初具自主创新能力、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

--"三个机制":一是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运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资金支持的投入体系。完善企业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为主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引进和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质量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医药技术、经济交流合作。

二是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企业"产学研"联合,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建立以项目为纽带,以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医药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建立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作用的技术服务机构。

三是加速形成医药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增强企业对高新技术风险投入的意识,提高企业研究和开发经费中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设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由多种资金渠道组成的医药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对全行业具有导向性的、高水平的医药研究开发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和行业外资金开办医药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从事医药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

2、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推动医药企业发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要从过去追踪了解科研单位在研课题、选择受让科研成果的被动科研为主,积极向先期介入科研、进而逐步主导研究进程的主动科研为主转变。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列入跨国公司培育的企业在现有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优良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实验环境、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的开发研究机构。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办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战略的重心从单纯仿制向仿创结合转移,进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在分析解剖国外新上市产品、进口药品和一些销售量大的非专利药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制开发拥有专利技术或具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特色主导品种。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运用信息技术、集成控制、纳米技术、生物工程、膜过滤、手性反应、光化学反应技术、多肽药物固相合成技术、耦合结晶、分子精馏、超临界提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争取在缓控释制剂的定速、定位、定时释放技术,制备靶向释放系统的脂质体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超声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球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二是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合成和发酵过程,推广全过程计算机控制,采用膜过滤等新技术实现封闭式生产。中成药提取采用膜过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提取方法。制剂生产,采用新型的连动性的装备、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包装机械。推广全自控精密微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篇4

截至2010年4月28日,108家已公布2009年年报的医药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情况表现良好,分别同比增长14.92、48.59%;2010年1-2月,制药行业继续表现强劲,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430、148亿,同比增长27.97、43.19%。

国泰君安认为,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无疑印证了其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国家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的转变,真正转变到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这需要建立在很多制度变革的基础之上,而制度变革的困难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未来几年中国都可能会处于“促消费”的过程。医药行业在经济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无论是人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还是国家投入的增加,以及上市公司产业的升级和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出,都会带来医药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

医改是医药行业的主旋律,2010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对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方面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平安证券认为,未来十年将是医药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将是行业爆发推动剂,产业链将重新构建,行业进入新一轮有序成长期:医药一医疗一卫生保障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也将是医药工商企业加速淘汰与整合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集中度提高、强者恒强,大型医药公司随后出现。因此,医药行业孕育着无限的投资机遇。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2010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9只,低于30倍的有7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15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期25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白云山A(000522)简要点评。

白云山A(000522)公司公布2010年一季报,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99784.63万元,同比增幅33.51%,营业利润增长95.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5.23%。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医改带来的普药需求的增长-另一个是公司的生产经营经过整合后趋于正常。

2009年至今。公司通过整合营销资源,划分营销区域精耕细作,努力消化清理存货,加快货款回笼,营销形势不断好转。下属光华制药、何济公制药厂逐步走出困境,明兴制药、制药总厂、天心制药、和记黄埔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公司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共有131个,在产品种60个;列入《2009版医保目录》的品种共有421个,基层用药需求的扩大对普药品牌企业白云山明显有利。

华创证券认为,公司为我国大型制药企业,拥有白云山和抗之霸两个知名品牌。公司营销改革已呈现效果,随着医疗市场扩容,公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公司拥有1300亩优质土地,且存在广药集团整合预期。目前13.14元的股价低估公司未来成长价值和具有的土地价值,给予推荐评级,12个月目标价位15.6元。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10-2012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33、0.47和10.70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为44、31和21倍;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全部给予“买入”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00。

同时,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0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房地产行业在“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方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更比中央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主要城市房地产一手交易大幅萎缩,申万城市交易指数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9%。一手房交易中,除武汉出现增长、天津基本持平外,其他城市均出现了大幅度幅度的萎缩,其中杭州同比和环比萎缩均超过80%,到达两个月来的低点,北京、深圳、苏州等地环比萎缩幅度在50%附近。二手房交易中,北京、杭州反应较为剧烈,环比萎缩幅度分别为30%和74%。整体来看,行业交易量大幅度萎缩已成必然,预计房价将会4季度左右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因而再度成为入选个股之最。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低股票中,2010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14只,低于30倍的有8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6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期25只盈利预测调低的股票中,我们选择中江地产(600053)简要点评。

中江地产(600053)公司2009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7.6%;营业利润1444万元、同比下降83.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90万元、同比下降9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3.4%;基本每股收益0.04元。

据年报批露,公司2009年主力销售项目是紫金城住宅一期,该项目于2009年03月开盘,销售情况良好。报告期结算其中的5-8栋,实现结算收入4.3亿元,毛利率为16%,同比下滑4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两点:1)该项目(这也是紫金城首批住宅上市)开盘时市场环境较差、同时也为了回笼资金,公司进行了打折促销;2)2008年结算的主要是紫金城项目商业部分,毛利率较高。毛利率下降是导致经常性损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公司2009年营业外收入仅有50万元。

篇5

第一部分 2004年医药行业回顾

一、2004年医药行业的十大事件

1、三大并购事件:

A、云药重组并购

东盛通过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东盛拥有其49%股权),以7.5亿的现金入主云药,根据重组协议,2007年,云药集团要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净利润3.4亿元、上缴税收11亿元。完成此次收购后,东盛总裁郭家学先生说,东盛将在未来5年内不在进行收购,而主要练内功!

【背景:1995年5月,西安东盛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6年12月,东盛兼并国有企业陕西卫东制药厂,进入高科技制药领域。1999年,东盛集团西征,通过买同仁铝业的壳实现上市,同仁铝业也更名为东盛科技。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东盛科技先是将旗下的电解铝资产与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制药资产进行置换,使东盛科技成为以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接着收购了我国惟一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青海制药集团,获得在这个领域的垄断优势。2000年11月,东盛科技东进,完成了对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公司的收购,获得了盖天力、白加黑等著名品牌。至此,东盛集团向西,向东,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医药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以东盛科技、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东盛济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制药集团等企业为核心的高科技医药企业群体。

东盛目前旗下拥有20多家控参股企业,在业内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和影响。

东盛五大产业平台:

·以东盛科技为核心的非处方药

·以潜江制药为核心的处方药

·以山西广誉远国药为核心的经典国药

·以云药集团为核心的现代植物药以及以河北东盛英华、新疆新特药等为核心的现代医药物流。】

B、华源生命和北药集团的重组

华源出资11.65亿现金, 重组北药集团,北药集团改制后的注册资本达到23亿。

华源与北京医药重组,有利于建立跨北京和上海两大地区的生产和销售格局,打造中国生命产业“航母”。《解放日报》2004年11月13日评论

【背景:华源集团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特大型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列当年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27位,在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名列第一。目前,华源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5家,包括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等一批上市公司。此次增资北药集团的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是华源集团核心产业———“大生命”产业的经营、发展主体。

北药集团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国有独资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拥有双鹤药业、紫竹药业、赛科药业、北药股份等知名企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位居医药产业第7位。】

C、哈医药的重组

哈医药与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重组、总的资金据说是20亿元左右。而且后续的行动可能还要大于20亿元。

哈尔滨当地对此次重组预期很高:希望通过重组使哈药在2005年的产值达到130亿元、利税18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航母。

三大并购事件反映出:

1、从长远来看,医药行业的利润呈增长趋势。为众多资本所看好。

2、医药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新重新“洗牌”。重组后的公司在未来2-3年将显现影响。

一个值得玩味的人动:2004年12月13日, 哈药教父刘存周正式加盟西安东盛集团,出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

2、四件零售业大事:

A、抗生素降价

2004年6月7日,包括阿莫西林在内的24类约400多个规格的抗生素开始降价,实行最新的最高零售限价,公布降价的24种药品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品种,幅度为历年来最大的一次,平均降幅约为35%,最高达58%,而总体降价金额大约35亿元左右。

B、抗生素限售

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医生处方销售抗菌药。

降价收窄了相关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毛利率,限售堵塞了抗生素的零售渠道,致使市场需求呈现相对不足。在"限售令"实施后的7 月和8 月,抗生素在零售市场的销售份额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64%和1.53%。“抗生素限售对药店的影响远远不止20%的利润下滑那么简单,更致命的是由于抗生素限售导致相当数量的其他客源流失。”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

虽然在2004年抗生素限售,让药店叫苦连天。但从目前的经营状态来看,抗生素限售令的影响不过是使药店多了一道手续而已。消费者要买也不过是签个名而已。

C、GSP大限已到

2004年12月31日,药店GSP认证最后期限。大鱼吃小鱼,谁有实力谁就活。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8108家应认证药品批发企业已有7445家通过GSP认证,1624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已有1410家通过了认证。76295家县及县以上药品零售企业中已有58065家通过了GSP认证;1400家药品批发企业、11600家药品零售企业被淘汰出局。

D、洋店入侵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开放药品分销业。从目前来看,外资药店的影响尚不明显,但无疑它必须会使竞争激烈的药店零售业又雪上加霜。尤其是外资与国内的强势连锁药店的联手,将更是一只不容轻视的“老虎”。

[背景:据统计,现在连锁药店已占到我国药品零售份额的60%强。在深圳,就有海王、一致、中联、万泽、南北、合丹等连锁医药企业30多家。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04已有连锁医药企业600多家,连锁门店逾1.8万家。

2004年6月,国内医药零售领域第一笔境外投资协议正式签署。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投资4000万美元于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主要用于海王星辰在国内市场的拓展。海王星辰相关的市场拓展工作已经全面提速,尤其是大本营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开店速度开始加快。]

四大零售事件反映出:

1、随着GSP认证的完成,医药零售业的整合已基本完成。

2、医药零售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拿医药流通业首家上市公司的南京医药来说,虽然它控股了拥有百余家门店的百信药房,合资组建了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和南京医药合肥天润有限公司,又控股了在福州市场占有率达70%的福州同业集团公司,但对苏、皖、闽三省市场的初步覆盖并没有给它带来好业绩。南京医药流通业务的销售毛利率,从2002年中期的11.06%逐步下降到了2004年前三季度的7.25%。2005年1月29日,南京医药还了2004年净利润将下降50%以上的预警公告。

3、三大公关事件:

A、西安杨森:

“息斯敏”被迫修改说明书

2004年3月,有媒体报道息斯敏可致人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甚至死亡。这个在2002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抗过敏反应药物排名第一的畅销药,其实自1997年后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多个国家已经相继停用。一时间,息斯敏在药店的销量急剧下降。此事件被外界评为“比PPA事件更严重”。

B、潜江制药:

劣质眼药水被强令召回

2004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19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了查处,潜江制药生产的利福平滴眼液名列其中,成为惟一出自上市公司的问题药品。得知利福平滴眼液被定性为劣质药后,潜江制药向经销商发出了检讨函,召回全部利福平产品予以销毁。

明明知道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为了蝇头小利还继续生产,潜江制药这种不顾商誉和消费者利益的做法实令人震惊。(搜狐评论)

C、巨能公司:

被指含双氧水可能致癌

2004年11月16日,《河南商报》以《消费者当心,巨能钙有毒》为题,披露巨能钙含有致癌作用的工业用双氧水。一时文章被大量转载后,引起一片哗然,各地药店纷纷将巨能钙开始撤下柜台,巨能钙危机全面爆发。12月3日,卫生部网站通报了就“巨能钙含过氧化氢”一事进行的调查结果,称产品中的过氧化氢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但事件对巨能钙造成的影响恐难以消除。

三大公关事件反映出:

1、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在2005年进一步加强对于广告、质量方面的力度。

2、消费者维权意识空前高涨,这不光表现在药品行业。从近期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SK-Ⅱ事件、光明奶事件,可以看出此类突发事件已严重考验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

3、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巨能钙事件为众多医药企业敲了一记警钟,不可否认有部分媒体相当不负责任,最近的高露洁牙膏致癌、啤酒甲醛事件基本都是媒体炒作所致,企业只有加强媒体合作关系,以避免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危机。

二、2004年医药行业总结

2004 年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额增长保持2000 年以来的增速,为17%,稍低于2003 年19%的水平。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在下降,具体表现在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的下降和销售利润率的下滑。整个行业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亏损。而且,应收帐款净额的同比增长率在12-13%左右,远高于前几年水平。

原因:困扰行业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和原料成本上升是主要原因。

可能与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金面吃紧有关。

子行业分析:

A、大宗原料药制造业不景气;

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2004年化学原料药毛利率大幅下滑10%。

抗生素四大家族全面亏损:

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以下简称石药)的利润总额高达8.9亿元之多,以绝对优势占据了榜首。其销售收入虽然以56.7亿元位居第四,但其盈利能力却直逼老牌利润龙头——西安杨森。石药集团在港上市公司中国制药去年年报显示,2004年净利润为2.45亿港元,比2003年减少了2.59亿港元,降幅超过50%。目前涉足保健品领域,推出功能食品“果维康维C含片”。

华北制药:

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88万元。下降72.74%。

鲁抗医药:

主营业务利润及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99%和47.85%。同时,该公司年报显示,2004年公司每股亏损0.22元。

新华制药:

也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2004年度亏损5561万元,每股亏损0.122元。新华制药规划企管部部长许连生说,去年上半年新华仅原材料涨价就减利1500万元,动力能源涨价减利50万元。

原因:

1、产品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如青霉素等从2003年的最高价12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6美元/公斤;

2、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上升;

3、出口退税率减小2~4个百分点也降低了化学原料药整体毛利率近1个百分点。

B、化学制剂行业创新不足,应变乏力;

长期以来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产品少,难以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企业持续成长。国内绝大部分化学制剂企业主要生产低端市场的普药品种,一些领域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则十分严重。在医保目录扩容中,化学制剂是以药品通用名进目录的,同类厂家竞争激烈,化学制剂的竞争优势不明显。2004年以来受成本推动和产品降价影响,化学制剂利润增速明显放缓。

C、生物制药波动较大;

生物制药同样面临受我国由于科研经费和技术水平的严重制约,几乎不可能自主开发有知识产权的专利生物药物,完全依靠仿制国外产品来更新换代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和价格战。

D、中药工业净利润同比仍然快速增长;

中药工业行业总体实力有所提升。2004年以来,中药工业虽然也受医药行业政策调整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影响,但要小于其它子行业,在2003 年基数很高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增长20.09%。

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孔树脂、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中药大生产中;超微粉碎、纳米技术也在已经立项的中药新药项目中开始应用;在剂型方面,中药注射剂有所增加,口服固体制剂中出现了分散片和缓释制剂。

同时中药的出口增长。2004年以来我国中药出口高速增长,前三季度中药出口总额突破5 亿美元,同比增长18.23%,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但是中药在药效和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发展滞后,不完全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中药出口仍以价低、资源性的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并过分依赖亚洲市场,中成药出口困难,目前仅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可作为中药注册出口。由于人类的疾病谱转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而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老年性疾患的防治问题更加突出。作用的多靶点和辩证施治的整体性理念使得中医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与此同时,中药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科技开发创新任重道远。

E、医药商业继续延续下滑态势;零售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据统计,2003 年全国18 个省市汇总性亏损,行业利润率仅为0.74%,费用率为8.75%。从企业层面来看,468 家重点企业中,共有127 家亏损,亏损面为26.13%。

2004年前三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值为1709.6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9%,纯销售为983.02 亿元,同比增长6.31%,医药商业购销总体态势虽呈现增长,但行业效益水平增长并未同步。受药品降价、招标采购政策的推行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下降,一些重点城市的应收帐款增幅进一步上升。受平价药房的冲击、抗生素限售令的实施、GSP 认证、外资进入的影响,目前还看不出行业毛利率出现向上的转机,未来2 年医药商业的毛利还会进一步下降,预计由目前的8%逐步降到6%~7%或更低,经营形势仍较恶劣。

F、医疗器械没有起色。

G、随着农村两网(药品监督网络、供应网络)的建设,农村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2004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对农村销售额约为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 第二部分 2005年医药行业趋势

一、2005年影响医药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因素与宏观调控

2005年国家继续加强医药领域的宏观调控,采取更严厉的手段制止医药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壁垒的增加会对现有的医药企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促使企业进行产品转型和营销模式的转型,迅速转型的企业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这也将促使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分化,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药价趋于平稳。

GMP认证的完成:经过一年的修养生息,通过GMP的企业已经积聚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去做市场营销,有规模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人民币升值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2005年7月,人民币出其不意的升值。对医药行业也带来了出其不意的影响。

原料药:目前我国主要生产容易替代的低端原料药产品,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引起原料药产品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扬,降低我国原料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一旦出口受阻,极易发生原料药制造业向我们目前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等国家转移。这对于诸如新华、鲁抗等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影响非同小可,可以预见2005年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日子过得有点“烦”!

中药材及中成药:中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左右中药生产企业及中药种植业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质量,价格因素对产品的出口影响不大。

西药制剂:一方面我国西药生产企业的原料药很多是进口,而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使购进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西药制剂产品出口量非常小,只占整个医药工业产品出口量的3%,所以从行业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对该行业的影响不大。

医疗器械:低端医疗器械出口为主,产品出口增长动力主要源是替代其他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人民币升值对低端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2005 年农村医药市场将会启动

2004 年10 月20~23日吴仪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政府公开承诺:2010年合作医疗将覆盖全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提供不低于20亿元的试点补助金。以此推算,我国的8亿农民的医药费用将会增加160 亿,2003 年我国医药的总销售额为2700亿,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会提高我国医药产品的销售额达6%左右。

4、外资进入药品零售行业,加剧竞争

二、2005 年医药行业趋势

1、中药业两极分化明显

在我国目前的1100 家中药生产企业中,整体的盈利水平并不高,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影响了整个中药企业的销售利润的提升。一方面,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这样的具有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举步日益为艰。从药品价格的稳定性上来讲,中药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明显超过了西药产品,中药受药品降价的影响比较小。

2、仿制药品给西药制剂业带来良机

我国未来从医院到零售药店对制剂药的需求将会保持旺盛的增长,这种状况未来五年内不会改变,并且进口药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为我国的制剂药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国家调控政策对制剂药的利润大幅压缩,本该政府负担的医疗费用很多都转嫁到制剂药企业,这为该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仿制药品给制药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毕竟制剂药的灵魂是创新,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迅速仿制过期专利药才能为企业带来机会。而企业采用的传统销售模式遇到挑战,在国家严历打击带金销售的政策下,企业需要考虑更专业的更新的销售模式。

3、生物制药渐趋平淡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竞争力低下。根据2004 年IMS Health 的统计,近五年全球生物制药产品的销售额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3 年全球的生物制品的销售额达到了370亿美元,我国目前在生物制药方面的水平已经明显的落后了。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的治疗产品主要集中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G-CSF( 集落刺激因子)、INF (干扰素)和IL(干扰素)等, 这些产品的增长潜力并不大。

国内主要生物制药产品的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国际生物制药产品销售的增长率(年平均30%),说明国产生物制剂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市场前景不明朗。

但是,疫苗产业将生物制药带来一丝亮色。与生物制剂比较,疫苗产业的前景光明,特别是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类:CHO乙肝疫苗、酵母乙肝疫苗等。目前国内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基本处于平衡,年市场份额为5亿元;其他疫苗目前业基本处于供求平衡状态;

篇6

1月2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春节前获得通过,新医改是影响医药行业长期性的事件,而且这种影响是渐进的、持续性、全行业的。受利好消息刺激,上周四开盘后医疗设备类股票全线迸发,纷纷居于涨幅榜前列。至当日收盘,医疗器械涨幅达9.83%,世荣兆业、万东医疗、通策医疗、新华医疗均收于涨停,医药板块也大幅上涨。医药股整体雄起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近期几乎每天都会有同样的场景发生,比如汽车、电力、化工、纺织等板块,只是医药板块的影响力显然就要大得多。

行情不再“见光死”

在医改方案出台之后,医药股并没有与日前3G板块一样走出“见光死”行情是有原因的。首先,在经济处于调整周期时,各行业都面临业绩的大幅下滑,而医药行业影响相对较小,业绩优势比较明显;其次,医改属于民生工程,政府的投入是超预期,并且对行业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另外,医药股的大幅走强也和近日大盘的持续强势分不开的。

针对医改的内容,方案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会议还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后市各项细则的逐步出台将有利于行情的继续展开。

医改五项: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充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最大亮点在于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根据银河证券的测算: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水平为每人每年80元,并由参保个人支付20元,筹资标准共100元,如今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如果按照同样的比例计算,那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相当于提高了50%。(城镇居民的实际补助标准各地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保守按照实际补助筹资水平提升20%估算)。在此假设条件下粗略估算,即使不考虑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带来的好处,仅仅筹资标准的提高就可以增加年筹资额500-600亿元,按支付比例80%,城镇居民报销比例60%,新农合报销比例40-50%计算,2010年报销人群花费的医疗费用的增量(符合报销条件部分)比2009年要增加1000亿以上。

到2010年,在医保覆盖面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提高保证水平是确保医疗行业发展速度的最确实因素之一,将有效抵消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速减慢的影响,而从更高的层面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促进内需、防止经济下滑做出巨大贡献。

基药制度建设影响行业格局

《方案》指出未来三年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推出基本药物制度是卫生部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将制定并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并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药品消费市场下沉到农村和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终端,给市场格局带来结构性变化。对于生产环节,进入目录的产品将获得扩大市场占有的机会,而统一配送则会导致该领域商业流通环节的整合,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

医疗器械将是最大受益者

《方案》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未来几年医疗器械市场能够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也将是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增长的一年。2008年11月23日,卫生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计划新增48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信息这将增加对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投资需求,部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2009年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公立医院改革方向明确

“医药养医”的体制是医药行业竞争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医药分开”。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这也是此次医改方案中进展最为缓慢,时间过程最长的一项。目前公立医院一半的收入来自药品销售,2007年全国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药品收入合计2704亿元,药品支出2513亿元,销售药品的净利润达到191亿元。而相比之下,本应体现医院和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的医疗服务业务却亏损656亿元。因此,此次方案也提出要推进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此次医改方案还明确提出了办医多元化的方向,未来民营医疗机构有望获得更快的发展。对医药企业来说,不论改革的过程和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医院这个最大的药品终端关系理顺也有更利于优质企业。

投资策略

政策面利好已明确,而且超预期。在行业整体利好中,关注公司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和医药板块结构调整机会。基于对医疗费用流向和行业格局变化的分析,医疗机构用药市场将持续繁荣,并预测:受益于大病统筹,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用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行业平均增速,总体看来,该市场2009年增速将超过25%,其中,医院住院患者用药市场增速19.8%,社区住院患者用药市场增速达34.9%。

就短期交易性机会而言,医疗设备生产商、普药生产商弹性可能更大,同时提醒投资者,医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宜过度看待其短期影响,更不宜因此而放弃对公司成长性和估值水平的关注和判断。目前医药股的总体估值水平并不低,投资者仍需要对估值与成长性不相匹配的公司保持一份警惕,在分享医改盛宴的同时防止误服“毒药”。

篇7

这段对话就告诉我们销售员,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也不仅仅是产品带给客户的利益,而是卖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希望。卖产品会越卖越死,而卖产品以外的东西,尤其是卖价值的希望,那就会越卖越活,越卖越广。

那么我们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在卖什么呢?我老师花10多年的时间在医药行业做了个调研,调研题目是:医药代表是卖什么的?选项有:药品、其他(比如

)。调研的对象都是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总共有80家医药企业的1019个医药代表填写了可以纳入统计分析的调研表。

调研结果显示:95%的是卖药、1.9%卖药品疗效、0.8%的卖药品品牌、0.7%卖药品质量、0.7%卖治疗方案、0.4%卖健康、0.5%选择其他但没有具体内容。

这一调研结果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国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把“销售药品理解为卖药”占主流,这种销售哲学已经远远落伍了,在美国,这是1920年代的观点。在我国医药行业,95%的销售员依然把销售当作推销产品本身,只有5%的医药代表开始卖药品之外的东西,如药品疗效、药品质量等产品特色;3.4%的医药代表是卖产品的特色(或特点),他们不是卖产品的利益。如果卖药品品牌的医药代表,不能说出他们药品品牌的含义,同样他们也是卖药品的特点。如果把品牌理解为知名企业,也属于卖药品的特点,即药品是知名企业生产的。第二,很多外资医药企业把“卖药品就是卖健康希望”当作企业的销售哲学,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这种销售哲学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与落实。在参加调研的80家医药企业中,有30家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为600个,其中只有30位医药代表填写了卖药品就是卖健康,只占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也依然仅仅在卖药。

篇8

2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工作安排》明确提出2011年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实现基层全覆盖,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工作安排》分总体要求、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三部分。工作任务包括五大类: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共17项具体任务。

对此,英大证券认为:一、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0%以上。医保容量扩容以后,通过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等手段,提高就诊率,为医药市场维持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保障;二、基本药物制度事关医改成败,政府必将有效推进,看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带来的市场扩容和行业增长;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将带来对医疗器械、医院装修的投入增加,而大力培育全科医生将有效缓解目前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这将给疫苗和诊断试剂相关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扩容机会;五、《工作安排》还提出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这将进一步利好定位高端和特色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

总体而言,《工作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中性偏好。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深度的提高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推进将带来医药需求的持续旺盛,基层用药放量是必然的。我们看好其中独家品种的长期投资机会。同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医院企业也将逐步受益。从二级市场来看,医药股经过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两个月的大幅回调,估值溢价率迅速回落,考虑到板块成长性良好,当前估值合理。我们看好医药股3月份阶段性的投资机会,建议超配医药股。

而上海证券则表示,预计《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今年6月底前正式公布。与此同时,一批配套政策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有望提前面市。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入政策受惠期。未来6个月内,维持医药行业“有吸引力”评级。由于3月份是年报集中披露期,部分子行业及个股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高达10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我们选择制药行业当中的迪康药业(600466)进行重点点评。

迪康药业(600466)

业绩强劲增长

公司是以制药为主,药物研发、药品营销、药品连锁经营等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工程制药等。公司拥有各类产品598种,其中国家级新药1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7个,申请专利27个(已授权16个)。剂型齐全,产品遍及全国。

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22亿元,同比增长2.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96.65万元,同比增110.8%;基本每股收益为0.1763元,同比增长110.63%。公司拟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15股。

净利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成本控制得力,营业利润率同比提升5.03%;二是公司闲置资金获得603.40万元的委托理财收益。

公司重点产品安斯菲连续三年保持销量增长,目前在全国已成功开发600多家医院;生物医学材料呈现了良好的成长性,可吸收螺钉销售稳定增长,可吸收医用膜销量同比增长近30%。

公司在2010年投资建设的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线,达到了国内大输液制备的先进水平,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受制于药价调控和上药原辅料的提价,公司加大了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力度。螺钉自增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增强工艺趋于稳定;生物玻璃项目完成工艺研究和国外产品的对照研究,将于今年提交型检;复合螺钉的动物试验完成,今年进入临床研究;椎间融合器补充资料上报完成;聚乳酸原料市场开始试探性销售。

东北证券表示,考虑到公司基本面正在改善中,毛利率回升态势明显,非PVC软袋大输液和医疗器械对于利润的贡献度有超出预期的可能。再加上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且医疗器械在研产品较多,可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2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0、0.25元,当前共有2位分析师跟踪,1位给予“买入”评级,1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50。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0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行业分布略为均匀,其中,食品生产与加工行业以3家入围而略为显眼。随着消费淡季的到来将限制白酒企业股票的反弹力度,而农业食品产业链上游的膨胀又构成大众品企业的压制。在此情况下,3月份的食品饮料行业缺乏投资机会,凸显安全、规避负面因素成为主流。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低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高达16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以下级别,本期我们选择当中的*ST南方(000716)进行简要点评。

*ST南方(000716)

仍未步入正轨

随着南管燃气公司80%股权的剥离,公司经过重组后变更行业类别,未来专注于食品制造业。公司2010年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23.68%;营业利润1.60亿元,同比增长182.4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6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909元。虽然成功扭亏,但扭亏为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并不能反映真正的经营能力。

期间费用率居高不下吞噬毛利。从历史上看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一直比较高,2010年分季度的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但同时公司相对高企的期间费用率基本吞噬了这部分毛利,这也是公司一直以来营业利润偏低的主要原因。

农副产品采购价格持续走高,推高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成本、挤占了盈利空间。

篇9

关键词:医药企业;共享服务;财务管理

“共享服务”指的是将企业中的专业性活动(财务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研发活动等)从分散的业务单元中分离,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来提供统一的服务[1],这样有利于提高专业性活动的技术能力、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医药行业,是一个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类型,在医药企业中推广“共享服务”的概念,具有较大的管理价值和适用前景。目前,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将财务工作从原本的分散化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化财务管理服务的共享服务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新形势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对于保证人民健康、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改政策的出台,从目前的医药行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医药行业中的医药企业将会逐渐趋于规范,企业数量将会减少、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难以胜任逐渐增加的企业规模和逐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要求。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首先,我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常将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视为同一种工作[2],忽视了财务分析、财务预警、财务管理等活动的重要性。并且,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规范,仅限于进行内部核算,而没有进行财务投资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等工作。另外,当前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落后、财务软件应用不广,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难以取得高效管理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当前的管理方式完全无法承担扩大之后的财务管理工作量,必须借助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来进行成本计算、内部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3]。

(二)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新形势

“新医改”对于基本药物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医药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同时也给医药企业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3]。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正视并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一些年头,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随着“共享服务”的提出,将企业内部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财务规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评价工作进行整合和封装,形成一个统一的共享服务部门,能够有效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个共享中心而非一个企业中推广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显得更加简单有效。因此,这样的财务管理方式将会更加高效、低成本,具有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如果医药企业能够建设一个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实现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将能够建立医药企业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基于共享服务视角的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共享服务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集成,需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建设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同时,共享服务也是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因此,一定要以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依托,保证预算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信息、日常财务信息、绩效评价信息等财务信息的网络传输安全、信息存储安全。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商业机密的信息,需要通过设置严格的查阅权限、修改权限来筛选访问者,加强对访问用户的管理。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部,需要不断更新局域网络的防火墙技术、存储技术、设备维护技术、通信安全技术,来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存储、安全共享。

(二)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的结合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运用到的管理信息系统、高速通信网络、云计算服务等方式,建设投资成本很大。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能够节约一大笔投资花费,另一方面,能够同时推动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例如:利用当前的ERP系统来为财务管理的信息收集服务,将能够有效减少信息收集系统的建设费用,并且能够全面收集到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入库、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流程中的详细数据信息,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处理提供保障。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懂得基本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还需要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了解医疗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和环节。因此,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的共享服务中心所需要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企业内部的医药产品生产流程、熟悉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规范[4]。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招聘专门从事财务管理和软件开发等专业的毕业生和研究人员,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

(四)支持财务共享的软件开发

医疗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软件时,为了保证财务信息、产品信息的安全,不泄露重要信息,财务共享和管理的软件可以不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而是采取服务外包和定制的方式,自行开发财务共享的软件。医疗企业可以借助软件开发的中介平台,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单位进行软件开发。另外,在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结合医疗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管理特点,尤其是充分利用其他同行企业的财务共享软件种类,既保证差异性,又保持行业内的共享软件的大致统一。

三、结语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共享服务逐渐普及的发展背景下,医疗行业作为一个对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行业,在医疗企业内推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方式,显得十分重要。要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共享服务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集成,首先,需要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建设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其次需要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进行充分结合,有效利用当前的信息化系统;第三要重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并加强投资、支持财务共享的软件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成医疗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名扬.基于信息化的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张庆龙,张春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咨询服务系列专题(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6:48-52.

[3]许汉友,姜亚琳,张蓓.“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新会计,2016,01:28-32.

篇10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

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

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

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食品工业。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等等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子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医药行业。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先降后升。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3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药行业的全面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并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交通运输业。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年,交通行业货运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其中,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但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增幅将明显下降,其中,航空客运还将扭转近年来的稳增局面,出现负增长。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旅游业。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2003年,受“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影响,旅游行业增长将受重创,预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等指标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增长。

房地产业。2002年,房地产业并未受“泡沫”之争的太大影响,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就连最能反映市场信心的新开工面积、预(销售)面积,也继续高速增长,整个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2亿元,同比增长21.9%,商品房销售额5721.22亿元,同比增长23.7%,商品房施工面积92756.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25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因素看,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较长时期内驱动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30~60%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左右时,住房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刚好处于或略高于这两个临界点,因此,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从短期因素看,首先,住房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居民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其次,危旧房屋改造和住房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新的住房需求。此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民购房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外商在国内投资等因素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速度会有所放缓,增长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