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

篇1

关键词:智慧教育云平台;计算机专业;Hadoop;教学实践

1智慧教育云平台概述

智慧教育云平台,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够满足海量教学数据挖掘、在线教学实践、教学资源云存储等多元化功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无线互联的教学情境。本文所设计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智慧教育云平台,主要依托云计算技术和Hadoop集群技术,构建一个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存储、浏览、编辑、下载、分享、在线教学等一体化云系统,包含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管理模块等部分,能够实现计算机教学资源大数据的快速抓取和存储,很好地解决了中职计算机智慧课堂构建和云教学的问题。

2智慧教育云平台设计与实践问题

2.1开发技术问题

开发中职计算机专业智慧教育云平台,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依托何种技术进行平台开发。目前,可用于云计算、智慧教育平台开发的系统由很多,例如:MOOC平台技术、Hadoop技术等,上述技术都能够用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开发,但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MOOC平台开发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而言,能够容纳更多的用户进行在线学习,但并不具备数据挖掘、搜索和分析等功能,相比之下,Hadoop技术是一种开源的,分布式云计算开发程序,利用大量计算机所组成的系统集群来进行数据的挖掘、存储、运算和管理,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开发的难度也比较低。

2.2教学方案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机房实训”的教学方案,该种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教学方法比较成熟,在我国各级中职学校中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应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例如:该种模式下,教师往往需要1节课课时在课堂内讲授理论和上机知识,且需要1~2节课课时带领学生到机房进行实践,这期间存在时空上的间隔,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内容,到了机房后容易出现“记忆断层”,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在机房实训课前,必须把理论课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此外,授课过程中,1名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学生一旦有问题,会使老师忙的“不亦乐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3智慧教育云平台设计与实践对策

3.1应用Hadoop技术解决开发问题

通过对比发现Hadoop技术是最适合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发的技术体系,为此本文中采用该技术作为平台开发的主要技术。在具体的开发中,依托Hadoop构建存储层、基础层、应用层与访问层4个平台体系,①存储层是Hadoop集群下的存储设备,主要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的存储,该层包含文件服务存储器和数据服务存储器2个模块。②基础层是平台具体教学模块集中的区域,包含:HDFS数据存储/备份机制、MAPREDUCE支持数据高速计算系统、学生学习模块、教师教学模块和教学管理模块等部分。③应用层主要是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服务接口,用于本平台与海量互联网教学资源的相互搜索、数据挖掘。④访问层是本系统的管理最高层,主要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2个模块,用于对系统进行权限设置和教学管理访问。

3.2依托平台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智慧教育云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对海量教学资源的在线搜索和挖掘能力,可以构建智慧教室进行互动式在线教学。这里的互动式在线教学指的是:运用平台的在线虚拟互动功能,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实时的在线教学,同时,利用平台的在线互访、学生登录数据统计、精准教学资源挖掘等功能,教师能够统计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即时发掘教学资源,变更教学方案,如此一来,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更强,能够为学生提供别具一格的教学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教学资源和系统功能非常丰富,教师完全可以构建在线的虚拟实验室、虚拟机房,进行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4结语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若想实现有效的改革,引入智慧教育云平台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在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开发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开发技术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例如:平台的后期运维管理问题、教学评价的技术性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妥善解决,以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最优。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4.

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职教云;教学方案;持续学习

1“智慧职教云”平台的优势

混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1]。目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有学堂在线、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云等。每个平台都有其优点:第一,学堂在线是免费公开的MOOC平台,是国家教育部大力建设的,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的平台,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阶段的教学资源。第二,蓝墨云班课是一款由蓝墨科技推出的移动教学App,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资源,实现混合教学,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标准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支持。第三,“智慧职教云”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和运营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是一个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三个平台各有特色,“智慧职教云”整合了国家项目成果和自有资源,构建专属在线课程,支持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实践,助力“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翻转课堂作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2],已经逐步成为职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以“智慧职教云”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实例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果,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于2017年春季,面向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学生开授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修课学生为118人。课程结合笔者主持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课题,采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辅助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云平台学习同步。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讲解异步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学习的环境,主要包含建构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云平台学习环境设计、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设计、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多维度的学习评价方式等。

2.1现代职场化教学设计“职场化”

教学设计是职业教育内核,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职场化”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并根据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职业院校在“职场化”教学过程设计中,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线下教学中,可以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并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以产品或商品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实战作业。传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关联度较小,与项目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不清楚学习了一门语言后到底能做出怎么样的项目,更找不到入门的切入点以及学习方式、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在校期间更有针对性地为以后的职场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对大一、大二学生的Java语言课程引入大学生职场入门成长计划。课程教学设计时结合岗位需求引入项目实战,根据一线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让大一、大二的同学们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教学实施环节中,通过协同平台企业工程师手把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项目实训,提前让学生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习编程中的核心思想,避免写出低效冗余的代码,提升编写效率。

2.2线上线下课程内容设计

互动混合式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热议的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现代职教课程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基本做法是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课件、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本门课程的三个学习角度:第一,从“新疆软件园常见的Java就业需求”开始,了解目前新疆IT就业市场上提供的主要职位及这些职位技术要求,帮助学生清晰定位。第二,“JavaSE基础案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Java语言基础,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Java语言的乐趣,深入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熟练使用常用的API,巩固和拓展Java程序设计。第三,“前沿技术介绍”主要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案例,该阶段内容是IT行业的前沿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编程的魅力。本课程所有知识点以案例为驱动,在实训过程中对基础知识逐个击破。线上课程资源涵盖常见技术方向和前沿技术介绍,使学生充分开拓行业视野,进行市场定位,零基础授课,无须相关技术储备,适合已经步入大一、大二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员。线上课程共涵盖了Web前端及Java软件开发10个案例,所有案例都逐一进行拆解,保证学习者根据课件即可完成整个项目。课程穿插企业中的开发规范,课程中的重难点详解,更有答疑和教务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最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者快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习者完整实现课程中的案例,能够深入掌握Java核心编程及开发规范,为后续学习Java技术生态链打下必要的基础。

2.3知识拓展

教师在智慧职教云上安排了课后拓展阶段,提出思考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和PC终端访问智慧职教云平台,学习任课教师构建的一体化教学资源。这样既培养学生进行持续学习,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测。在课堂中,采用限时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课前预习、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前、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视频和PPT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对于任课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自动采集、分析及统计,这有助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小测试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持续关注度,测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在职教云平台上小测试、提问及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评价采用分组互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等方式进行。这个环节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采用签到功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2.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纸质的试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统计。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评、多方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第一,准备阶段。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进行均衡分组,确保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为每个分组任命小组长,确保小组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明确分组考核规则,确保每个小组能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组织活动。第二,评价阶段。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学习目标为论文、项目策划书、实验报告等,可以要求小组完成相应任务的演示文档或2000字以上的实验报告,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给出分数并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该考核方式侧重学生在作品展示及课堂中表现能力的考核。第三,总结阶段。通过设定章节和评价类型权重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修正相应的评价结果,最后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综合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知”的考核,又关注了学生“识”的考核,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献检索、应激反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分析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促进了学习持续化学习新常态,值得推广。通过职教云平台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一体化教学中的云课堂、微视频、课中小练习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逐步量化,为教师的教提供参考和反馈。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教与学变得容易,却忽略了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把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4],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同时,要注重本地学生的特点,将传统教学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的挑战看成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

篇3

3年内实现智慧教育

《嘉兴市智慧教育“111”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了此次行动计划的建设目标:依托“智慧嘉兴”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规划,形成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成智慧型校园环境,建成“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行动计划包括:1个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度完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出台实施方案;培育建设2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7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启动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的建设;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8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正式启用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成果形成与应用推广。

文件在亮出3年内的智慧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该市教育领域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内容。文件还明确表示将加大投入,把智慧教育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机制,引入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分年度对智慧教育建设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申请经费的重要依据。

智慧校园全覆盖

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试点工作,是以信息化环境、数字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应用驱动、师生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及数字化应用,促进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深入推进教育内在创新,全面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变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及即时反馈系统,组成了一个“智慧教室”。通过智慧教室系统,一堂课的上课过程可以即时生成。课后,任课老师将生成的“课堂”上传云平台。学生通过学校发的个人账号,登录学校云平台,可随时重温课堂内容……“智慧教室”的快速普及更加说明,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网络等渠道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因此,改进授课方式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留住学生“专注力”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很多学校都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人手一个iPad”也日益成为在校学生的“标配”。

据嘉兴市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的老师介绍,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设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基础环境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主干速率万兆及以上,保证百兆到桌面,主要教学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建有功能完善的门户网站和基于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库,并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实现跨平台资源共享。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上网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有效满足办学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数字教育资源上,建设以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为主体的数字教育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指与国家、地方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学校根据办学需要选择性购买的个性化教与学资源;校本资源是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应用环境上,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智能广播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实现教学应用的信息化,包括教学教研管理应用、网络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德育管理系统、体卫艺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视频应用系统等。

全国教育信息化相关专家表示:“在前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条线管理、地域分割等现象。‘十三五’期间就是要在原先的建设基础上,加强系统、平台、资源的互联融合,加强建设、管理的统筹,使教育信息化能够协调、有序发展。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探索更适应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借力‘互联网+’,开拓创新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建设一个‘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体化开放教学环境。”

在配套下发的《推进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中,市教育局明确:2016年―2018年,组织实施100个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和2017年为申报实施阶段;2018年为成果形成、应用推广阶段。

智慧校园给师生“云空间”

依据此次行动计划,嘉兴市要实现100%的中小学校和90%以上的幼儿园宽带到校到教室;全面实现教学班班通、人人通。在所有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型校园,培育建设100所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在“特色环境建设”这一项中有: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而“网络空间”这一项,又包含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管理者空间、家长空间、班级等机构空间这5个部分,每个部分有明确要求。

学生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建立实名制网络空间,提供课程资源、作业、小组学习、成绩查询、测评、问题求助、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等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

教师空间是建立实名制教师与教研员网络教学空间,提供备课、布置作业、答疑、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活动、培训学习、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相互交流等功能。

家长空间将提供学生平安信息、学业表现、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生活情况、健康报告、教育咨询等功能。

在“互动教学环境”这一条中,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的支撑环境,创设具有感知环境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鼓励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入选理由 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依托海量亿级用户平台,积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类学校提供一体化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亮 点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此大背景下,腾讯积极推动实施智慧校园战略,这一战略是基于公司16年所积累的海量亿级用户,通过QQ公众号体系、腾讯课堂、v讯云等多种产品在应用场景的支持,连接校园的行政、教学、校园生活等方面,最终构建网络学习、校务治理、社团文化、校园生活、就业指导等智慧校园管理环境。公司高度重视对全国职业院校的服务,腾讯智慧校园全国职业教育产品研发中心专门研发了职教版产品。2016年4月《腾讯智慧校园职业教育合作白皮书》,计划招募30家合作伙伴,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解决方案优化、产品创新和合作共赢,服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并在3年内遴选500所左右职业院校进行智慧校园试点建设。2016年6月,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森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校企桥、泰克网络实验室、赛领资本、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北京慧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锐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园控股有限公司、小柚科技等企业成为腾讯智慧校园职业教育首批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将与腾讯共同合作,为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提供包括AR立体(可视化)教材、VR仿真实训类资源、职教魔方云平台、校园业务管理系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的优秀产品和服务,助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企业简介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之一。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QQ的月活跃帐户数达到8.99亿,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达到2.47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8.06亿。腾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 “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The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 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 ,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 ;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 “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 以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篇6

然而,据了解,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与信息化无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万亿,电商为10万亿。当前我国网民总量达到五六亿人,有过网络交易经历的人有3亿多,但是活跃用户只有1亿多一点,网上交易顾客流失率高达70%。这就表明,还有七八亿人不是经常上网,不会网上交易,不能享受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信息化高效、便利的服务。

不久前,百助通(北京)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二届中国移动杯“智慧北京”大赛活动中,被授予云网端一体化智慧社区民生服务示范工程入围优秀解决方案荣誉证书。那么,如何帮助最广泛的社区居民逾越数字鸿沟,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行者,拥有10多项社区智能生活服务系统国家专利的百助通公司CEO石英基。

创建智慧社区已成为国家战略

当前,大力推进商业流通现代化,科学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创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石英基表示,促进流通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中有详细阐述。商务部在促进“十二五”期间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别指出:“要加强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现代流通理论、流通技术和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加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加强冷链配送、共用托盘、信息管理等技术或设备的研发与采用,开展智能商店试点。”北京市政府也在《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供方便获取的社会公务服务,使人人享有数字化便捷生活,建设智慧社区(村),提供智慧社区服务,完善面向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数字便捷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绝不仅仅是建设社区互联网。石英基强调,单纯的互联网模式,触及的面很广,但在消费者所在社区而言,真正的服务网点较少。而百助通着力打造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020社区智能服务模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本地化点对点智能化服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社区一公里范围内精准、全面的本地化信息服务,填补了传统便利店与新型互联网在本地化服务方面的空白,推进了街道办事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了本地商业服务网点的智能化互动服务水平,代表了智慧社区、智慧生活的未来。

石英基表示,百助通构建的020社区智能商店,将以社区用户为中心,打造本地化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体验。首先是渠道的全体验,社区用户不但可以通过地面的020智能终端享受本地化服务,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体验。其次是用户人群的全体验,不分男女老少,会不会上网,都可以在百助通的全渠道中享受用户体验,自行自由消费。同时,也是服务内容的全体验,凡是与本地生活相关的一切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项目,都可以在百助通服务渠道中获得。与此同时,社区用户的金融、理财等信息化服务,也可以从百助通获得。百助通的运营方向,是构建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圈。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绝大多数是依靠社区来完成的。建设智慧城市,重点在于建设智慧社区。石英基认为,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以服务为导向,切实服务居民民生,提升幸福生活指数。一切都以围绕人的需求为中心,为居民社区生活等有关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务,科技手段的研发与应用,是智慧社区建设的落脚点。

石英基表示,现在城市生活太累,工作累、生活累,很多人都是迫于经济需求而选择留在城市,从内心都想逃离城市,大城市生活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各级政府现在都很重视城市功能服务,特别是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我在想,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就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要让人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享受在城市,把心也留在城市,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从根本上去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规范;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轻松、便捷、更人性化、更和谐一点。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结合城市“供需关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管理+服务”的双向思维模式。

石英基认为,一方面,从城市供给和管理的角度,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能水务、智慧安防等等;另一方面,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为市民提供各种智慧生活服务。他说,“我举个例子,上周末我们家换了智能水表,原来没换之前,如果水费不够,它不会自动停水,现在智能化了,水费不够肯定立马停水。从管理的角度,推进智能水表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也要为用户创造更多便利的缴费方式,否则,必然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不便和意外。”

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模式,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轻松一点、更自由一点、更和谐一点,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初衷。“管理+服务”的双向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特别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双向思维模式中,重点是要加强服务思维,以社区居民的智能化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动员一切资源,不断创新,为便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网端一体化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关键

百助通是中关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经过5年多的发展,一直在城市信息化服务领域实践探索,发现云网端一体化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关键。

建设智慧社区,首先需要汇集、整合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社区便民商业网店信息、社区居民日常购物等产品和服务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梳理、整合,完成信息化后,就形成了点多面广的“智慧云”。

那么,如何智能化整合并承载这些社区居民日常所需的服务内容—“智慧云”呢?这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数据系统,并将数据系统通过光纤等信息管道连通起来,形成一张覆盖社区的“智能化网络”。

“智能化网络”整合了“智慧云”提供的各种产品、信息和服务,可是如果没有地面配套的应用服务终端,也无法形成互动,很难感受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智慧之处。对于社区网民,特别是非网民,要想找到自己需要的本地化生活内容,迫切需要通过社区智能化服务设施来实现。因此,一座智慧城市,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必不可少,只有大量发展各种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才能让人们体会到智慧城市的便利。

这是一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云网端一体化”应用服务模式图,图中上游“智慧云”是各类生活服务企业和街道办事处等电子政务,下游“用户”是社区居民,中间的“网和端”就是百助通的产业技术平台。

上游单位通过SAAS开放平台接入信息,再通过百助通的管理系统,下方到社区各个终端,居民只需要申领一张百助通卡,就可以足不出社区,轻松的解决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百助通SAAS开放接入平台,免费为各行各业开放接口,如政府信息部门、行业机构、公益组织、物业公司、街道、业委会、农副基地及各类生活服务企业,均可以通过服务接入,实现社区落地服务;上游服务伙伴提供免费的接口,可以随时对内容进行修改和上传,非常方便。

智能管理系统是百助通开发的运营管理技术平台,是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可以实现对百助通产业平台上的所有服务和数据进行全智能化管理,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基本实现让用户“想怎么服务就怎么服务,想知道什么就可以知道什么”,非常人性化。

创建智慧社区,推进智慧生活

石英基表示,推动城市智慧生活服务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便捷生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是搭建畅通的政府沟通平台,落实党的政策下基层,党的声音进社区;第三是便民利民,沟通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生活。第四是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科技部在“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中指出: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应用集成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五是要通过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来驱动经济增长,发展社区便利服务也是商务部今年的一个重点工作;第六是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农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税收等。

据了解,百助通云网端一体化智慧社区服务项目,是国内首个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中心”的集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民生服务项目,其智能云端专利产品—社区物联网智能商店荣获国家级自主创新新产品称号,是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其智能化控制及应用服务技术系统已经申报国际发明专利,并获得商务部、住建部以及北京市社建办、市经信委、市商委等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

该项目秉承科技、便利、经济和低碳的服务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云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基于社区地理位置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共享三方(政府、企业、居民)服务平台,打造一种应用服务前置、人机高效互动、智能化运营支撑的新型智慧社区生活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傻瓜式”(人性化、智能化)的一卡通智能生活服务。通过整合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健”等生活服务信息要素,建立多方共生共赢的新商业服务生态系统,解决居民本地化服务、“傻瓜式”(人性化、智能化)应用、安全放心保障等系列问题,实现居民社区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足不出社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便捷的享有一卡通智慧生活服务。

百助通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产业化示范单位,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智能化信息服务研究,是国内第一家提供“云网端一体化智慧服务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95-01

互联网的强劲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学习模式,尤其是 “互联网+教育”,它使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都发生的显著改变,使教育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教学。作为特殊教育对象的残障学生由于听觉或视觉或智力受损,缺少了和外界沟通的渠道,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获取信息渠道不畅、对外交流受限等学习障碍。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为残障学生搭建一种信息无障碍学习平台,补偿特殊学生生理缺陷、和健全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步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发展。笔者就当前形势,从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发展理念、技术支持、经济投入等方面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为促进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政治保障

2015年在青岛举行的首届国际信息化大会,将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公平教育作为主要议题。在给会议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种全新的、全覆盖的教育理念为特殊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土壤,加快了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指出:我国大力推广的“三通两平台”正是出于“填补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初衷,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种全方位畅通的信息通道,必将惠及残障学生,使他们自身的缺陷得以补偿,和健全学生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理念为加强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环境保障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在线化、数字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它以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为载体,是一种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种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纳入日常教学业务,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按需动态索取,更加适应特殊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数字化的校园和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增加了可视化与可体察信息通道,开拓师生即时与延时信息沟通渠道,师生沟通更加准确有效,教师能够更多地进行自主个体探究,实现差异化教育教学。学生利用移动终端等辅助设备加大自身残障补偿,实现即时的互动,多渠道地获取知识,解决或避免学习生活学习困难,从而弥补残疾学生的身体缺陷,打开残障学生对外沟通的通道,更好体现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推动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残疾学生学习个体差异较大、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困难、师生信息沟通低效、学生学习渠道受限,所以特殊教育面临着很多困惑。当前,快速发展的云教学、数字化智慧校园、MOOC(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技术,使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正与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具冲击力的混合式教学,“网络交互式教学云平台”等教育在线产品、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设施、高品质数字资源的存取及支持互动协作的平台,使混合式教学变成了现实,残疾学生有了更多的认知、更广泛的沟通,获得更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

目前,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信息化和特殊教育融合创新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为“互联网+特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像南京聋人学校“互联网+听障教育”的实践探索,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用 “互联网+教育”打造的智慧校园,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倡导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北京市平谷区特教中心将平板电脑引进课堂等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为残疾学生的学习打开一片蓝天。

四、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经济保障

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建设两万门优质网络课堂及其资源的教育云资源平台。同时,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也大幅增加,自 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特教专项补助费,由2010年的2500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4.1亿。国家的大力支持给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公平化提供了经济保障。

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技术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需求为我们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缩小残疾学生的学习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改善残疾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保障。特殊教育应该以此为契机将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规划中,借助信息化的教育平台,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避免特殊教育成为“信息孤岛”。

五、结束语

特殊教育应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拥抱“互联网+特殊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让残疾学生也享受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无障碍学习环境。就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所说的“把这可能性变为现实,把教育公平的光辉伴着爱心借着教育信息化的光芒照耀到特殊儿童少年身上,让残疾儿童少年与普通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月翠,张文德 “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9期

[2]金慧,兰丽宁.MOOC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9期

[3]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篇8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师范教育;学校教育;自主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从职前理论培养职后实践与培训的单向阶段性模式,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育的职前理论培养与职后实践与培训相互脱离的弊病,而且还最终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构建以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以其他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师范教育界一致认为,教师的培养必须改变过去师范生四年定终生的传统,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要沟通,阶段性的师范教育要转变为终身化的教师教育。”这样,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重构教师教育的新体系即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但关键问题是,关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的内在逻辑联系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高校(师范教育)、中小学(学校教育)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些问题不首先解决好,那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力度与实质性效果,而且还最终制约着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方向及进程,所以,笔者以“论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模式”为题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自主教育

从传统的教师教育视角来看,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或脱产进修或自学考试)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只不过,这种教师教育模式之中的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相互脱离、各自为政,不仅造成了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弊病,而且还造成了继续教育可有可无乃至于名存实亡的尴尬现状。我们认为,师范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是有共同的逻辑起点的,即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动力因素来看,教师职前的主要动力在于师范,职后的主要动力在于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动力在于社会及政府,这三种教育动力主要都出于教育对象的外部,尽管,在师范教育之中,人们也曾积极进行师范生自主教育意识的探索,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并没有在师范教育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之中,大多数人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培养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师教育模式之中唯独缺失了基于教育对象自身的教育动力。

其次,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任何教育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个体离开这种教育环境后的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的有无及强弱。否则,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育。假如师范生离开了师范后,公共性的理论知识几乎被遗忘殆尽,并且他们又没有能构建起个性化理论知识,那就足以证明师范教育的不成功;在学校教育之中的一线教师,没有能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实践智慧,也就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功能缺失;经受了继续教育的教师个体,没有能较好的在学校之中生存与发展,那尽管其中也有师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责任,但也说明了继续教育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与缺陷。

第三,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师的专业反思性始终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教师教育过程之中。如师范教育中,学生的专业反思性就表现在好奇、好问、好学、敢说、敢想、敢干等心理特点之中;学校教育中,个体的专业反思性表现在主动的模仿、探索、质疑、改革及创新之中;继续教育中,个体的专业反思性表现在终身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有无及强弱上。而且,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必定也将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事实上,我们常常所说的创新性就蕴藏于个体的专业反思性之中。只有具备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及反思环境的个体才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而这又必须以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有无及强弱为载体。目前学界提出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模式,有技能熟练模式与反思性实践模式。但是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主体虽然是多元的,但教师“自评”是一条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促进专业提高的重要路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所以,自主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原始起点,它不仅决定了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共同逻辑发展起点,而且也制约着这三种教师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构建维度: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承担着激发与帮助师范生构建个性化理论知识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能力。如学者文所说:“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教学的前提,又是教学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成长中的学习者是从‘他主’向‘自主’的转化过程。”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人一生的教育应当由教育和自主教育组成,而且自主教育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递增的趋势。

客观地说,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反思目前的师范教育,其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被严重忽视,四年的师范学习结果要么是所学理论知识被遗忘殆尽,要么所学知识解决不了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迫使师范生把相当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专业成长以外的事情上。所以也可以说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已经弱化甚至于消失了,如在2006年高校教育学院院长会议中,就有学者明确提出首先教育院系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目标已经不确定也不明晰了,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是否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还需要加以厘定;其次是教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需要;再次是课程设计与培养过程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尽管国家在2007年出台6所部级师范大学师范生免收学费的政策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师范教育的生源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师范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但笔者认为,从根本上看,师范教育的改革核心还在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问题的有效解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促进师范生的个体理论知识的构建。显然,师范教育的由“他主”向“自主”的学习转化过程不仅仅是个体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的必然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师范教育的实质就在于教师运用教育艺术协助学生把共性化的理论知识(课本知识、课外相关知识及教师个体知识)转化为个体个性化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而这个知识内化过程的发生与完成的关键就在于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自主教育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定义,即把在学校所学过的东西全部忘记以后所剩余的就是教育也充分说明师范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个体个性化知识的构建。

此外,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有机联系也是促进师范生积极构建个体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之一。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就在于情景性、实践性、反思性及滞后性。所以,“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社会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是连续的并且贯穿于师范生的四年学习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实践内容全面性、形式多样性、时间连续性、强化理论与实践整合、坚持校内与校外互补、突出师德与师能统一。”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维度: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承担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智慧的磨炼、生成与积累重任。事实上,“实践智慧是一种默会的知识,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而且“师范生的职后发展一直处在由供职单位有限负责甚至自生自灭的现状”,由此,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尽可能地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目前,学界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开始由以行为主义(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向以建构主义(情景―交流)和反思性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转型,由以知识―传授型为主的培训模式向实践―反思型的发展模式转型。”这种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认识并且利用了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为师范生的实践智慧的磨炼提供了天然的养成场所,它极大地满足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五个特征:“依存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一种案例知识而交流并积累;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一种拥有个性的个体性知识。”

此外,目前的教师发展学校就是“以中小学教育实践本身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通过有效合作,实现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学生(师范生)的共同发展。”因为,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进入学校实践的师范生,都应当高度关注教学中的反思环节,不仅“具有通过不断反思而敢于怀疑、善于突破自己的特征,而且在职教师的学校教育的理论反思成果,恰好可以成为师范生体验教育的最好教材。”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维度:继续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师范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智慧,而且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及场地。所以,终身教育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需要依托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实现。

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的逻辑起点就在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它的实质就在于构建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社会平台,并且为教师的专业反思及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有人提出借鉴美国构建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的做法来改进我国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其本意就在于对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中忽视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及专业反思能力有了比较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200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教师培训论坛”,明确提出“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构建立体联动的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使教师成为主动的探究者是有效能教师培训的共同信念。”这也充分说明了继续教育应当以促进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和专业反思成长能力为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观念角度来看,继续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的观念、“一次教育”观念、“教育只是消费”观念、“计划机制”观念及“文凭教育”观念等,(这从深层次上制约与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实施力度。其次,从法律法规上来看,“尽管我国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对继续教育有着原则性的规定,但是,仍然以补漏补缺为主,没有把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作为目标。”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教师进修”作为一种制度在法律条文上已经得到体现,但是在实践上还很难落实。其原因就在于:“培训观念依然落后;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实效性不强;培训评价体系的缺失。第三,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选择权不大、教育实效性差、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这样,多数教师就对继续教育存在着质疑、抵触甚至于排斥的心理。第四,从继续教育内容来看,由于培训机构的教师“高高在上”,不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也不深入中小学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纸上谈兵”式的培训导致了广大一线教师拒斥继续教育的客观现状。

为此,我国继续教育的改革方向应当重点放在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上,当前要做的是;首先,转变继续教育的观念,在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中小学、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及教师乃至于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利于继续教育实施的良好氛围。其次,出台与完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必要的实施、监督及评价细则,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第三,大力整顿、改组及撤并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并使其逐渐向非政府的民间中介机构过渡。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出于对传统继续教育中高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职后培训中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及权责不明的负面影响的考虑。而且,这样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社会力量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由此,既精简了教育机构,节约了教育资源,又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对于培训教师的民间中介机构和组织,政府只要起到应有的宏观协调及监督作用即可。第四,把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评优选模及教师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内在热情。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立体的空间模式。这种立体空间模式包括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三个方向维度,而自主教育则是其共同的逻辑发展起点。或者说,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伴随着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终生而存在,并且这三种教师教育组织形式都应当以对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的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为逻辑发展起点。

其次,师范教育的核心在于个体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智慧的磨炼、生成及积累;继续教育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理论构建性、实践智慧性及终身学习性代表了教师专业反思的自由发挥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自主教育的核心在于专业反思性的保存与发挥。而且,理论构建性、实践智慧性及终身学习性的内涵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及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表现与变化。

第三,不仅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均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它们与自主教育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哲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已是众所周知之事,此不再予以赘述。单就它们与自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一方面,师范教育如能积极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能磨炼出个体的实践智慧,继续教育能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构建起必要的平台,那就势必对自主教育的专业反思性的发挥有着比较大的保存与激励作用,反过来,假如自主教育之中的专业反思性得到比较好的培养,那么这就有利于师范教育之中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之中实践智慧的生成及继续教育中终身学习意识的激发。

总而言之,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呈现出一种以自主教育为坐标原点(O),以师范教育(X)、学校教育(Y)及继续教育(Z)为三条坐标轴的立体空间模式结构(见图1)。

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以为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教师教育形式来积极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奋光.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应逐步实现“三个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58-59.

[2]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46-47.

[3]张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发展与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13.

[4]陈明选,王健,周萍,戴荣. 全国高校教育(科学)院长工作研讨会纪要[Z].教育研究,2007,(3)94.

[5]陈望波,马珍萍,赖志群.师范教育实践连续性建构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2.

篇9

>> 基于微信企业号及云盘构建高校移动服务平台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 基于微信企业号的企业移动协同管理平台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移动微型学习研究 基于微信的移动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英语移动式微学习平台的构建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高校移动信息化管理系统 基于微信公众号AutoCAD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智慧校园下微信企业号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 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移动教学的探索 基于微信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 探讨图书馆基于微信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移动信息服务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分析 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 基于微信公众号建立湖南烟草一体化移动应用门户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

[2]宓.流程再造与网上“一站式”服务探索:4-7.

[3]腾讯公司.2016年WeChat用户报告. .

[6]李书钦,李敏,马时来.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教学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6(03):25-26.

[7]郭敏智.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2015.

[8]蒋勇.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软件,2016:93-97.

篇10

2010年6月,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武夷一卡通平台、数字营销平台及武夷随身游等四个方面内容的“智慧旅游”项目启动建设;2011年,南平市党政信息化平台正式启动,在发挥信息共享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复杂环节,有效促进部门联动、提升服务水平;2012年5月,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项目通过验收,180多家医疗机构已接入平台;2012年6月,延平区的“林业三防”信息化项目被福建省林业厅列为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2012年8月,南平市115个乡镇、24个街道与中国电信所在的县市分公司签订了“智慧街镇”合作协议。

加快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形态,从本质上讲,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新型城镇,主要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等方式,促进体制机制及运营模式创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及城市运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价值最大。显然,智慧城市要具有创造性,能够显示出智慧,首先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对城市中的人和物能够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以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挖掘。

在南平,根据正在推进的“数字南平.宽带工程”,到2013年底,将会实现南平市新增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万户,新增固定带宽接入用户15万户;城市地区20M宽带覆盖率超过95%,农村地区接入带宽提高到4M;启动南平及各县市城区有线电视用户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改造,完成南平主城区及重点县市城区NGB接入网改造,实现接入带宽达到30M,全市新增 NGB接入网覆盖家庭15万户。同时,下一代互联网升级工程也在这里启动,到2013年底,实现所有骨干网支持IPv6,网络设备及安全产品全面支持IPv6。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移动互联网应用。

在与城镇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重点立足于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标清数字电视、高清数字电视、互动点播、基于机顶盒浏览器插件或中间件的数字资讯、生活服务、教育、政务信息等信息平台应用及其他提供民生服务的双向业务应用。如今在南平,数字电视用户发展超过30万户。

在高科技安防领域,完全基于宽带网的图像远程传输、监控和管理的全球眼业务,为实现安置点的安全提供保障。以福建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为例,森林三防监管信息系统整合了“三防”系统平台(防火、防虫害、防盗),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系统通过全球眼采集的视频实时输出到指挥中心大屏上,可对生态公益林、国有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一体化监管。护林员配备天翼对讲机终端可以进行应用遥感、地理信息识别、卫星定位、对讲功能、访问系统,工作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办公,及时、准确的获得森林防虫与林业相关的信息。

提升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通过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三方面来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为此,南平政府在各区县、以及部分乡镇以南平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基础,相继启动政务服务平台,陆续建立镇级信息应用平台,完善12345政务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劳动用工信息系统、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农村数字文化运营中心建设,为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农民等提供基于网络的“公益+商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宣传”数字一体化平台,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下辖乡镇,配合完成福建省三农服务网县级全覆盖工作,新建若干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实现南平市村级信息点和信息员全覆盖。积极开展远程教学试点,大力推广PC端备课、电子化授课。借助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加强家校信息互动,优化学生管理方式。

南平政府应急主管部门在信息化管理领域,重点关注公共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整体管理,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必要时接管下级部门的应急智慧所涉及到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相关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平市延平区西芹寸,目前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水文、气象和全球眼视频实时监控,已经满足了移动时对水情信息、雨情信息、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实时汛情信息的查询需要,实现不论是在固定场所还是在运动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防汛工作者随时都可以与防汛信息中心进行交互通讯,为防汛工作者提供了真正的全方位移动指挥办公手段。

两化融合服务企业信息化

对于位居闽北武夷山脉地区的南平市的经济发展来讲,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的渗透作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突出,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物流等环节的应用更为迫切。对此,南平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专门制定“智慧工业园区”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客户专业打造智能厂区、智能酒店、智能商铺、智能物流四类“智慧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老百姓提供“智慧生活”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