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项目收益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项目收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项目收益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篇2

近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工作的意见》,将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从2010年开始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目前成效初步显现,已累计实现“三权”抵押融资近40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十二五”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国务院日前批复原则同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批复要求,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首届“世界农业奖”在南京颁发

近日,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协会联盟(GCHERA)世界对话暨首届世界农业奖颁奖典礼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国际植物育种专家罗尼·科夫曼教授被授予该奖。“世界农业奖”由GCHERA联盟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设立,用于表彰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或科研人员。

四川农业合作项目签约375.9亿

10月23日,四川与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召开,会上举行了四川农业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完成现场签约的农业合作项目共5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75.9亿元。

1800万台农机掀起“三秋”生产热潮

截至10月21日,全国共有1806.2万台农机具投入到“三秋”生产。其中:投入玉米联合收获机22.5万台,完成机收2.5亿亩,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万台、4700万亩,进度决一周左右,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5%。投入水稻联合收获机47.2万台,完成中晚稻机收1.8亿亩,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万台、1000万亩,进度基本持平,水稻机收水平达到73%。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入农机深松整地高峰,河北等10个省份已完成农机深松

整地7300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0%。

财政部下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

近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近日下拨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公布

近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为进一步发挥各地林下经济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推荐情况,经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国家林业局确定了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首批示范基地包括天津市静海县、辽宁省本溪市、安徽省黄山区、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武宁县、山东省蒙阴县、河南省栾川县、湖南省靖州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海南省儋州市、贵州省毕节市等。

国家提高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消息,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千克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

篇3

成效显著百姓赞

“这里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收益大增,你看这麦子,颗粒饱满,结穗大,亩产都达到1200斤以上,每亩可以增收500多元呢!项目区的老百姓都称赞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项目区外面的老百姓也积极要求开发,他们都非常羡慕我们开发区的人呢!”舞阳县莲花镇杨湾行政村的杨支书高兴地给记者介绍。“俺这都是大坡地,遇到刮风下雨,无法进地收种庄稼,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种庄稼特别方便。原来靠天吃饭,特别是秋季十年九淹,现在好了,需要浇水时,只要把卡往井旁的机箱里一刷就行了,政府给我们修路、打井、建桥、栽树,又给我们提供种子、化肥,省里的专家还给我们讲课。如今,我们老百姓对种地可有信心了,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呀!3月份刘满仓省长来视察时,我也是这样给他讲的。”一个正要下地的村民激动地说道。

对此,舞阳县农开办的刘副主任介绍说;“这方圆16万亩耕地,以前基础设施差,一遇上下雨,老百姓好多天都不能下地干活,现在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并且配电房都设计在路旁的农田边上,使用很方便,一亩地浇水只需花5~10元钱电费,比用柴油省多了。过去播种一亩地用40斤麦种,现在只需20斤就可以,亩产也由原来的600~700斤增长到1000多斤。这里使用的是配方肥,价格和原来的肥料一样,效果却提高了,使用量减少了30~40斤。另外,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也为今后土地流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强化管理重落实

舞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60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耕地面积74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60万亩,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舞阳县地形地貌特殊,南岗北洼中间多河汊,境内有沙河、澧河、灰河、泥河等10多条河道,旱涝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全国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并在全国范围竞选100个县作为“示范县”,舞阳县被选为国家级“示范县”。另外,舞阳县还是河南省10个“示范县”之一。舞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县长办公会,研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和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局委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开发领导小组,分工明确,量化目标,责任到人,从宣传、规划到组织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强化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杜绝了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舞阳县农开办主任周瑞峰带领全体人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梯次开发”的原则,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勘察、走访和反复论证,按照“小沟入大沟、大沟入河流”的排涝标准,确立了以莲花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科学编制了《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和《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等,实行井、桥、路、林、渠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综合配套,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尽早开发”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周边涉及莲花、北舞渡、姜店、马村、孟寨5个乡镇的16万亩连片耕地的有利条件,编制了总体开发规划,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这16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示范田,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多次到舞阳县“示范区”进行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报道。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两次到舞阳“示范区”视察指导工作,对所建机井、桥涵、道路、绿化树等给予高度评价。河南省农开办井建国主任先后4次到舞阳“示范区”指导工作,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前两天,冒着大雪及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项目区,步行两个多小时,沿路逐眼井、逐座桥察看指导;到小麦示范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强调一定要做好麦田管理,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实践证明,截至今年5月,舞阳县“示范区”已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完成目标,名列全国前茅。对于这里的成功经验,经常有外省、外市的参观考察团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今年6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考察团来到漯河市舞阳县“示范区”参观考察,随行人员对示范区道路、桥涵、机井、电力等的高质量、高标准配置,称赞不已。

创新探索新模式

“这是全国第一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具体的建设标准,我们也是摸索着去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比如建桥、修路、挖井等。很多参观团成员都说没有想到会建设得这么好,标准这么高!”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县农开办宋副主任介绍道。

那么,示范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具有长效型、持久性,让农民能从中长久地得到实惠和实现创收的目的呢?舞阳农开办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方法,优选施工单位。实体工程及配套物资,全部在国家招标与采购网上公开,确保公开、公正、透明。针对以往对工程实行大块打捆招标,导致一些外地大企业轻易中标,然后再层层转包,造成偷工减料的现象,他们研究制订了合理的招投标方案,对工程进行分段招标。由于中标企业多,施工速度快,从根本上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工期,科学组织施工。根据工程实际和天气状况,进行施工。

三是严格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在由工程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的基础上,他们从县乡村抽调专业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将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等予以公示。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定期对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评比,明确规定在评比中连续落后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再次参与该县所有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竞标。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扎实推进。

四是改变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为提高工程内在质量,县农开办一改往常对桥板和水泥路实行现场用小搅拌机浇注的施工方法,要求施工单位统一采用混合商品浆,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路基进行浇注,提前进行异地预制桥板,然后集中吊装,既缩短了工期,又提高了质量,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的产生。井盖由原来的圆盘形改为四棱锥体,井台与配电箱底座连为一体,既美观实用,又能防止人为损坏。

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孟河镇和西夏墅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整村搬迁,妥善安置农村居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按照“局部先行、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要求,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损害、国土法规不违背。

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方案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布局优化。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区政府成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区政府投资组建*新希望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公司”),作为项目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和收益的主体,负责项目建设和资金调度等工作。

3.规范操作,稳步推进。进一步规范农村住宅置换安置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的程序。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探索研究。

4.突出重点,连片整理。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规模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5.依法维权,农民自愿。项目涉及的镇、村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的协调工作,在依法组织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实施,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总体目标

“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北至中长沟和郭河,南至S122省道,西至丹阳界,东至大西环线。工程分两期建设,2010年底完成一期S122省道以北、浦河以西片区10000亩;2011~2012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5000亩,净增耕地面积2100亩以上。

四、实施程序

1.项目申报。区国土分局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专项规划方案。方案在工程项目区内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后,由区国土分局负责对上申报工作。

2.项目实施。新希望公司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建设工程方案、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多元化的资金筹措计划,进行工程项目设计预算,具体实施工程项目区土地整理、城镇集中安置区建设等工作。

3.检查验收。区财政局、农林局、国土分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适时组织督查并通报。工程全部完工后,区国土分局负责对上申请验收。项目通过验收后形成的道路、灌排水电设施等由新希望公司统一移交给当地政府管护。

五、相关政策

1.房屋拆迁补偿。项目区房屋拆迁参照《*市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和《*区关于拆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标准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土地按300元/亩进行补助;一般附着物和特殊附着物按700元/亩进行补偿;坟墓搬迁按450元/座进行补偿。拆迁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补偿款由项目所在镇包干使用。

2.安置房建设。安置房由火炬置业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新希望公司按成本加固定利润率并经区政府核定的价格购买。区规划分局负责进一步优化安置房建设规划,安置房容积率根据孟河镇、西夏墅镇安置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安置区车位按照0.4个泊位/户的标准建设,小高层不设地下车库,公建配套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孟河镇、西夏墅镇和新希望公司应积极争取*市关于万顷良田建设的相关税费及信贷等优惠政策,区级收费按相关政策予以最大程度减免。

3.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使用。项目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的40%用于安置房建设,60%由区统一调控使用。安置房建设鼓励使用镇存量国有建设土地,40%挂钩指标内节约的土地指标区政府按10万元/亩的标准奖励给镇。

4.农民养老保障。项目区涉及的农户按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区《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要求,鼓励项目区内的农户自愿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载体,严格执行区政府每年公布的土地流转指导价格,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序开展。项目区内的村、组要认真做好边界确权和面积丈量工作,项目区平整后增加的土地面积划入相应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收益由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分配。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有关部门和所涉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2.落实相关资金。项目采取新希望公司代建,区政府回购的经营模式。区政府回购资金包括以下六方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60%部分;农业重点开发资金返回部分;省、市配套资金;因万顷良田建设新增耕地折抵用地指标而免缴的各项土地规费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拍卖收入;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万顷良田建设部分;经批准用于万顷良田建设的其他资金。同时,新希望公司通过股本金、股东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

篇5

改革的动因

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给农业和农村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村民委员会数量从2005年到2009年逐年减少,全国平均每年减少2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统计得出,只有8.8%的农民工愿意“退休”后返乡务农。农业生产关系若再不调整,再过5-10年,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农田搁荒问题将会愈演愈烈。

(一)组建合作农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户逐步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聚,农民离农田较远,耕作不便;加上土地零散,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土地整理投入,一般农民又无法承担,迫切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二)组建合作农场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或创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跳出农门”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又不愿回村耕种。目前农业劳动力老化、弱化、兼业化现象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

(三)组建合作农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需要。分散的小农经营带来农业科技难入户,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农业产业结构难调整,农产品市场供给难保障等问题。一方面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组建合作农场是实现强村富民的内在需要。致富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合作农场使得“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成为可能。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又使农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进一步提升。因此,迫切需要规模生产、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太仓的实践

兴办合作农场是江苏省太仓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新举措。太仓市探索发展了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合作农场。合作农场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形式入股,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合作农场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其基本做法是:

(一)强化宣传发动。太仓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条件相对成熟的部分村先行先试。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服务好每个农民、管理好每块土地”的讨论活动,特别强调各村要牢牢掌控集体资源,紧抓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时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合作农场。通过各类会议和讨论活动,讲深讲透发展合作农场的目的及意义,统一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组建合作农场是加强集体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强村富民的重要路径。

(二)强化政策驱动。2011年4月,太仓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合作农场的方法和形式、发展合作农场的基本原则、组建合作农场的基本条件和程序、发展合作农场的主要政策措施、加强对发展合作农场的领导等。对发展合作农场主要有五条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引导兴办合作农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向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做好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加强指导,增加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合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并在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扶持合作农场发展。合作农场经营所上缴的税金中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奖励。种植水稻面积200亩以上的合作农场,由财政下拨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扶持金额为每亩每年400元,其中市、镇财政各补贴200元。对合作农场购置农机具给予优先扶持。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合作农场提供信贷支持。三是依法减免合作农场税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合作农场(参照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四是支持合作农场参与粮食和农资经营。合作农场可以开展化肥、农膜、农药等自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经批准,合作农场可以接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委托,向本组织成员农户代购粮食;所兴办的粮食加工企业,可以为成员代加工自用粮食,并对自建粮食烘干设施给予财政补贴。五是保障合作农场建设用地。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号)精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机械存放场库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办理手续。合作组织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积极提供用地服务。《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的出台,为推进全市合作农场的组建起到了指导、激励作用,促进了合作农场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三)强化示范带动。2010年5月,太仓市选择城厢镇东林村、电站村、沙溪镇半泾村、双凤镇勤力村作为市级试点村,逐步形成了粮食合作农场的东林模式,园艺蔬菜合作农场的半泾模式,林果合作农场的电站模式和水产合作农场的勤力模式,为全市树立了一批成功典范。

(四)强化上下联动。合作农场建设工作由市委农工办扎口管理。在组建合作农场时,采取自上而下指导、自下而上申报的方式,上下联动,规范操作。合作农场首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参股实现合作经营,通过依法组建并经工商登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组建合作农场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原则、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合作制分配的原则和坚持紧密利益关系的原则。组建合作农场必须具备四有条件,即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有比较规范的合作农场章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基础。在操作程序上,接受市委农工办具体业务指导,由村提出申请,经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市委农工办审批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颁发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经批准登记的合作农场,凭营业执照,到经营所在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组建并经工商登记成立的合作农场,其生产经营活动及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并以自有资产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组建时操作到位,为组建后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

初步的成效

太仓市在发展合作农场的实践中,虽然经历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

(一)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合作农场的组建,一是解决了农民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问题;二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历史性欠债问题;三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建合作农场,把集体的土地资源掌控好、经营好、管理好,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形成连片种植、提高经营效益。城厢镇电站村通过平整土地,整理坡地,复垦宅基地,合理配置河道用地,耕地从3080亩增加到3983亩,增加近30%,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河畅通,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得到提升。合作农场的兴建,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太仓市已组建的100家合作农场中,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8.21万亩,占全市确权发证土地面积的51.15%,其中经营面积超1000亩的有87家,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16家,2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有7家。经营规模最大的新区小桥合作农场达4405亩,城厢镇的海丰、沙溪镇的胜利、浏河镇的稻花香等9家合作农场分别超过3500亩。全市合作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821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合作农场具有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双重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购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使得农业基础更牢。合作农场内部完善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制,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定奖赔,使得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更有活力。合作农场一般选配年龄较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村农民负责生产经营,一批大学生村官相继走上了合作农场场长岗位。合作农场实行统一种子、统一肥药、统一机耕、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变为现实,使得农民队伍更优化。

(四)农民务农收入渠道得到拓宽。农民土地入社拿租金,全市平均按每亩800元计算。劳动力入社拿薪金,全市实际参与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数1877人,人均管理土地97.2亩,按每亩管理费300元计算,人均基本报酬近3万元,根据核定的产量和成本给予职业农民绩效奖惩。资金入社拿股金分红,一般按入股额的10%保底分红。村合作农场盈余部分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还进行二次分配。城厢镇东林村去年来自合作农场的二次分配人均200元,共计60万元。

(五)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兴办合作农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村土地资源变多了。一般每个村可增加20%的耕地,村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能获得与农民等值收益。二是生产成本变低了。灌溉用水节约了50%,管水员节约了80%,农药、化肥节约了20%,连片种植机耕、机收省油10%。三是产量质量变高了。每个村平均提高产量在10%以上,引进新品种,农产品销售收入增加更加明显。据对全市合作农场经营收益的初步统计,夏秋两熟每亩产出的收入扣除各项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土地有偿流转费(租金、保底分红)后,纯收益在400元左右(不含各项补贴),仅此一项,全市100个合作农场为村级经济增加了7284万元,村均增收75.09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有益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农场在太仓的成功实践,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农村土地流转后经营的主体可以是集体、个人、工商企业,但最有效的主体应该是能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主体。

当前,有些地方把流转土地发包给个人或企业进行经营,流出土地的农民只能得到较少的流转费,经营土地的个人或企业因发展高效农业而获得了大部分的土地经营收益,农民和集体是省心、省力、省事了,但失去了农民持续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和活力,失去了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市场供给的能力,失去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动力。而太仓市的合作农场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土地由村统一经营,保障了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这既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又使土地经营的所有收益归村集体和农民共享,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启示之二:在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是家庭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合作农场经营,但最有效的经营机制应该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机制。

前三种经营方式较难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如果仅由集体统一经营,没有好的经营机制和运行模式,就必然会“穿新鞋、走老路”。太仓市的合作农场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大承包、小包干”和“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方法。这消除了人们对合作农场是吃“大锅饭”的担忧,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生产积极性。

启示之三: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肥药、新农艺等各项农业科技的根本是让各项措施“下得了地”。

近年来,各种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经营主体老化弱化兼业化。太仓市的合作农场依托村集体经济实力,引进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东林合作农场引进富硒技术生产大米,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2倍;电站合作农场引进江南大学食品加工技术和上海理工大学冷链物流配送模式技术,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0倍;勤力水产合作社引进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龙虾青虾套养技术,亩均效益是常规养殖的8倍。农业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启示之四:农民增收可以拓宽农业、就业、创业、物业等多种渠道,但最有效的方法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务农人员收入与其他人员的收入大体相当。

篇6

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

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截至2013年11月底,陕西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40.9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1.8%,其中转包233.2万亩,转让38.5万亩,互换53.5万亩,出租163.2万亩,股份合作9.7万亩,其他形式42.8万亩。

根据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和典型调查,陕西省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转包、租赁、互换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97%;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不依靠农业收入的地区;三是从流转主体看,以农户间流转为主,农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的现象还不十分普遍。

二、陕西省通过财政投资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做法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市场交易中提高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费。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南县一个项目区面积4000亩,项目实施前不具备灌溉条件,一亩地流转费仅100―150元,有的地块甚至免费租用。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2013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上涨到700―800元,每年为项目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约280万元,成为未来10余年项目区农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是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持股龙头企业,获得股份分红收益。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者经营权的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入股龙头企业,企业根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其中,政府投入龙头企业的财政资金,按股份比例量化分配给合作社,增加农民持股数量,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如陕西省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该公司建设葡萄基地过程中,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生产管理成本和绩效管控等难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以3年的土地经营权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方式运作,依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2012年公司申报财政扶持项目13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财政资金70%(91万元)按照流转土地亩数量化,作为农民股金计入合作社入股资金。目前,基地已建成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将按照股份分红。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持股涉及政策面广,有些问题超越了农发办职能。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化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及流转费确定、农民股权的利益表达与公司决策参与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法律界定权利和责任。

二是农民股权落实存在难度。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企业领办或村组干部组建较多,并不完全代表普通农民利益,财政投入形成的股权很难完全落实到普通农民身上。

三是农民股份权益保障机制还需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不具备行政执法权,不能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项目实施后企业是否按约定向农民分红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采取收取企业保证金方式分红,或者约定农民持股为优先股,定期领取固定股息,则需征得企业同意。

四是市场中介机构及市场环境培育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在土地流转、农民持股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注册、工商变更登记、资产评估、增资扩股等,需要借助市场中介机构的力量,促使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依据法律解决潜在问题。目前,市场中介机构对合作社业务经验不足,龙头企业对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也存在一定疑虑。

四、建议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够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创造条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让土地在租赁、转包、入股或自用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也为入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优先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进行立项开发,优先支持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为农民持股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股份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负着直接扶持农民、服务农民的重要功能,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帮助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为增加社员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只有产业作为支撑,有规范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农民才能够实现向股民的转变,增收才能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非税征收;高标准基本农田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定的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执收单位)依法通过征收、收取、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或者募集、受赠等方式取得的资金。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计划投入6000亿元,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上述建设计划,预计温岭市共需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3.8万亩(温岭市已于2006年建成了29.5万亩的标准农田),全部按提升类的建设标准计算,温岭市需投入2.38亿元,可谓任务重、资金压力大。国土资源非税资金是进行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动国土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何规范其征收工作,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便尤为重要。

一、国土资源部门涉及非税收入的基本情况

我国为加强耕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在国有土地使用、矿产采矿权报批、出让过程中,设置了各项非税征收来加强保护。当前国土资源系统涉及的政府非税收入包括:

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类收入,具体有:征(土)地管理费、

土地登记费、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矿产资源勘查登记费(2013、2014年免征)、采矿登记费(2013、2014年免征)、矿产资源补偿费。

二是政府性基金类收入,主要是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三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具体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入、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采矿权出让所得、探矿权出让收入。

四是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06〕100号)等文件精神,按一定的方法和比例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

在上述各类国土资源非税收入中,主要用于国土事业建设的有征(土)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资金等。以温岭市为例,2012年共收取征(土)地管理费867.5万元、耕地开垦费2291.8万元(其中20%要统筹上交省财政),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4000.3万元(该项收入,根据浙江省的相关结算分配办法,只有49%左右的资金能直接返还给县市)、农业土地开资金843.9万元。

二、国土资源非税征收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国土资源部门在配合财政部门开展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入库时,严格执行 “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规定。但在具体征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非税收入征收不及时

当前各地在征收征地管理费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征收时间,造成征地管理费征收不及时。比如各县市向省国土资源厅报批土地时,要先按规定标准上缴征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后,省国土资源厅才下达农转用批文。但各县市因每年报批土地次数多,为及时拿到批文,往往采取预缴征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的方式进行。同时,各县市在征收征地管理费过程中,也存在征收时间不一的问题。有些县市是在向上级递交农转用报件前,要求项目单位先上缴征地管理费,有些县市是在年终一次性根据项目单位审批土地的多少,进行一次性缴纳。有些县市是在该宗土地出让后,按出让面积,在办理具体供地手续过程中收取征地管理费。征收时间的不一,相对滞后,在上级部门降低收费标准,缩减征收对象时,造成有些非税少收。尤其是建设用地报批过程分为土地征用、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批、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占用基本农田的还要到国务院审批,在收费过程中,应根据那一个审批时间进行征收,有关文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国土资源非税新、旧征收标准的执行时间也难以确定。

2.具体征收主体不清

征(土)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物价部门核定,收费主体应该为各县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征收主体不清,票据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以耕地开垦费为例,作为物价部门核定给国土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应采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并由国土资源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委托垦造耕地成本款不是物价部门核定给国土资源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应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但作为各县市政府以市场化形式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手段,由各国土资源部门中负责土地整理、土地指标交易的下属单位通过往来款票据进行(一般为各县市的土地整理中心)收取。如近年来,温岭市由该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开具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将耕地开垦费和委托垦造耕地成本款合并为一个收费项目进行征收;而黄岩区采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将委托垦造耕地成本款和耕地开垦费分开进行征收。

3.非税征收标准不稳定

近年来,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出台取消收费项目或降低收费标准等惠农减负政策,来减轻企业、农民负担。如在2009年,从8月1日开始将征地管理费征收标准下降30%;同年按照浙委〔2009〕 56 号文件的要求,在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除房屋和土地登记中的证书工本费以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2010年1月15日,浙江省为配合国务院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消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项目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和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收取。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垦造耕地的质量,提高了部分非税征收的标准。如从2008年6月11日起,将耕地开垦费的收取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在2012年,根据浙委办〔2012〕55号文件精神,对占用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耕地开垦费按现在标准的两倍进行收取。征收标准的不稳定,加上文件传达的延时,增加了征收人员的工作难度,容易造成多收、误收。如温岭市相关部门在进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时发现,征收了当地康庭南区等6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征地管理费29.6万元,委托垦造耕地成本款613.7万元(国土、财政两部门已及时进行了退还)。

4.非税征收标准执行不到位

当前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还存在着应该减免的非税减免不及时,征收时不能全部按标准征收的现象。比如根据《浙江省征地管理费暂行规定》,实行全包方式的,按征地费总额标准的不同比例收取征地管理费:一次性征用耕地在 50 亩以上(含 50 亩),其他土地 100 亩以上的(含 100 亩),按3%收取;征用耕地 50 亩以下,其他土地 100 亩以下的,按 4%收取。同时规定了征地管理费的减免范围,其中:党政机关、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福利院、妇幼保健、防疫站、残疾人企业征用土地,实行非统一征地免收征地管理费,实行统一征地的减半收费征地管理。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有些县市不管面积多少,都按4%收取,对党政机关、中小学校等符合征地管理费减免征收条件的用地单位,也没有主动进行减免,造成非税多征多收。

国土资源系统非税收入不仅在征收上存在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存在着问题上。由于各地财政资金宽裕程度不度,财政资金管理方式不一,国土资源系统的政府性非税收入还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国土资源系统在政府性征收非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和我国长期以来对非税收入管理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有关。各地在推行收支脱钩政策过程中、对征收成本核定不科学、不公平,造成部门间苦乐不均。尤其是财政部门在核定年度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有关部门对政府非税征收的成本,甚至根本不予以安排资金,使各具体执收单位缺乏征收积极性。二是国土资源系统对征收政府性非税征收工作认识不到位有关,在财政部门强化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后,国土资源部门进一步重视了预算资金的,而对国土资源非税征收工作关注度有所降低,再加上国土资源非税征收队伍不稳定,非税资金使用政策掌握不到位,造成国土资源非税征收工作边缘化。三是和政府部门间资金使用的方向不一致有关。国土资源非税收入都有指定用途,而且主管部门往往还要加上其他条件。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土资源部特别规定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垦造耕地的,不得用于占补平衡。但财政部门出于各种原因,希望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资金优先使用到垦造耕地项目中,造成这些资金不能及时使用。

三、加强非税征收,夯实工作基础,为国土资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1.转变国土工作观念,提高对非税征收工作的认识

国土资源部门涉及的政府非税收入种类多,资金量大,尤其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当前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温岭市2012年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5.49亿元,2013年一季度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0.86亿元),使国土部门在安排日常工作资金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是围绕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要求而开展工作,工作重心通常放在建设用地的报批、出让方面,而对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的情况相对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非税征收工作,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推动作用。加强政府性非税征收,一方面可为国土资源工作软硬件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如国土系统正在进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地籍管理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资源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加强政府性非税征收管理,有利于闲置土地的清理、供地率的提高,从而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当前大部分县市的国土资源非税资金都是在土地出让后进行征收,前期报批土地过程中,需上交给中央、省及市里的报批税费都由县市级财政承担。将国土资源非税征收时间从土地出让后征收,提前到土地报批后立即征收,这些税费就应由报批的项目单位负责,项目单位为减轻资金负担,只有加快土地出让或者是少报批土地。可降低以镇街道为主体的政府报批土地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的供地率,并加快闲置土地清理。以温岭市为例,2008年-2012年,共农转用报批土地74254.89亩,截止到2013年5月底,还有批而未供出去的土地10105亩,2010-2012年供地率分别为68.26%、46.78、31.96%。经初步测算应收未收征地管理费2632.85万元,市财政垫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8599万元。

2.严格执行征收政策,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国土部门要加强非税征收管理,完善各项征收制度,统一征收时间,明确征收主体,狠抓国土资源非税收入的入库,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在征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政策,做到不多收、不少收,应减尽减。要坚持“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原则,收费过程要做到透明公开,做到“票款分离”,开票人不直接收取现金,缴款人直接将资金缴入银行专户,开票人仅凭银行入帐通知单开票(在实际操作中,为方便群众办事,对收费地点离银行较远,且收取金额在100元以下的土地登记费,可由开票人员收取现金,但要做到专款专存,不得公款私存,挪作他用)。要实行收费责任制。

3.严管非税资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用

国土资源系统涉及的非税收入大都有特定的用途指向,并且有专门的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比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非税收入,各地都出台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比如根据《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

4.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素质

篇8

“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同”,尤其是“三农”短板的同步发展问题。我镇采取反租倒包、统分结合、农民三转、互利共赢的方法充分激发了“三农”活力,让农民可以平等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生产并进入城镇生活,公平的分享属于自己的收益。

1、“反租倒包”。我们通过“反租倒包”这一形式,突破瓶颈制约,在地区尚属首例。“反租”就是企业与农民平等协商,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平整建设成高产高效基地。“倒包”就是企业将平整后的土地以租赁价再成片发包给种养能手,提高土地产出率。“反租倒包”保证了在基地中投入了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农民其利润分配的公平公正,实现生产经营的稳定,并带动了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稳定高效的模式。

2、统分结合。“分”即土地“三权分置”,厘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做到权有所属。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经营权租赁给企业。明确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建设用地。“统”即统一经营。整个基地以合作社为农企纽带和农业生产的组织节点,做到生产经营上的“六统一”,即统一机械施工、统一种养标准、统一供应农资与种子、统一服务与管理、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

通过“统分结合”,既保证了小农背景下农民的土地经营收入,也为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创造了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3、农民三转。“三转”即种田能手转变为家庭农场主、青壮劳力转移为产业工人、实力农民转业为个私业主。“一变”即农民变市民。“农民”三转的出发点是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对种养殖能手,在种养条件提升的基地搭建种养殖平台,实行等价的反租倒包,一亩田多少钱流转出去就多少钱流转回来。目前农民最少的反租倒包40亩,最多达120亩,实现了种田能手成为家庭农场主的梦想。对于青壮劳力,安置进入企业,转变为产业工人,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同时靠劳动再增一份收入。对于有头脑、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提供专业市场、创业园区等平台,鼓励其自主创业。村现有总人口2360人,其中劳力1310人。可“倒包”40亩以上土地的种田能手133户,516人,进华山水产培训的有287人,有意向进入专业市场创业的有67户108人。以上三项占劳力总数的69.54%。从村迁入集镇的有556户。农民变市民的转变率达到95.04%。

4、互利共赢。农户增收入。其一,农户可获得一套两证齐全的城镇住房,财产性收入户平至少增加10万元;其二,反租户收入数倍增长,传统种植模式亩平收入最高2800元,亩平净收益1200元。中稻和小龙虾产值亩平可达6000元,除去成本,亩平净收益3000元,每个虾池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通过绿色环保认证后,调整种养结构,产值亩平渴望突破1万元,亩平净收益5000-6000元;其三,增加商业收入与劳务收入。村集体增财力。500亩集体土地流转可获取租金50万元;村委会参与农资合作社,可以获得经营收入,新社区公共场所租赁也有收入。预计村集体收入每年达100万元以上。有钱好办事,今年农民合作医疗个人支付部分2.3万元就由村里支付,增强了村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企业增保障。企业原材料(小龙虾)数量质量有了保障。华山水产每年获得300-400万斤稳定优质的小龙虾原料,新增960万斤优质大米;有了一批稳定的工人。除去成本,亩平净收益3000元,每个虾池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通过绿色环保认证后,调整种养结构,产值亩平渴望突破1万元,亩平净收益5000-6000元;其三,增加商业收入与劳务收入。村集体增财力。500亩集体土地流转可获取租金50万元;村委会参与农资合作社,可以获得经营收入,新社区公共场所租赁也有收入。预计村集体收入每年达100万元以上。有钱好办事,今年农民合作医疗个人支付部分2.3万元就由村里支付,增强了村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企业增保障。企业原材料(小龙虾)数量质量有了保障。华山水产每年获得300-400万斤稳定优质的小龙虾原料,新增960万斤优质大米;有了一批稳定的工人。

二、进展及成效

(一)现代农业基地。

1、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协议签订情况。村签订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协议工作已经完成,全村585户共签订协议556户流转土地8440.61亩。余29户未签订协议主要是农业生产大户,有自主生产意愿,未参与流转。目前正在进行瞄场村土地流入户工作,计划流转土地3000亩,逐步扩大基地规模。

2、基地建设情况。一是“虾稻共作”田块建设。规划建标准化虾池260个,已开挖虾池180个,完工7200亩。二是育秧工厂竣工并投入使用。水稻育秧工厂占地面积110亩,包含1栋2000㎡的大型连栋育秧温室、30座育秧中棚、50亩露天育秧基地,一批次所育秧苗在满足万亩基地需求的同时,还可服务周边村组。三是虾种选育基地改造完毕。虾种选育基地占地230亩,年选育小龙虾虾种1200万尾,可满足基地小龙虾养殖的品种改良和种虾需求。今年已投放种虾11500斤。四是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已完成土方11.2万方,开挖沟渠10条,已完成涵闸、泵站14处。目前,正在进行通城河的疏浚和硬化。五是林业建设情况。已在农业基地栽种苗木5万株,实现了农业基地的初步绿化。

3、基地生产经营情况。

现代农业基地优先返租给村民生产经营,初步计划返租田块的一轮承包期为五年。基地倒包土地租金标准为2014年为0.9元/㎡;2016年为1.0元/㎡;2016年至2018年1.1元/㎡。目前,华山公司已和有意愿在基地租地的村民签定了返租协议。

村成立了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资合作社。基于华山公司“让利于民”的合作态度,企业和村民不断的沟通后,基地合作社运营制度基本完善,农民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平均每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00元左右。

根据今年基地虾苗生长情况来看,2016年农户一年两虾亩平至少可收到400斤,按每斤虾10元计算,同时考虑到规模化农业后农业生产成本的减少,正常农户可达到亩平收入4450元,较传统种养方式增加1850元,一个虾稻养殖田块可赚纯收入11万元左右。

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高度认可整个现代农业基地的运行模式,国家发改委、省三农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纷纷到我镇实地调研,对高效的生产模式和稳固的生产关系都给予了肯定,尤其对于其推广性、可复制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社区建设。

1、建筑设计。中国建设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设计分院已完成社区的建筑设计。农民还建区净用地159.75亩,还建房710套,建筑总面积133648.44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中心戏台、社区活动中心、卫生所、社区活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总面积17647.92平方米,容积率1.08。

2、建设情况。160亩社区相关建设手续均已办理完毕,已完成37栋楼房全部桩基,明年元月可交付25栋50单元共500套房,目前25栋完成封顶,另有6栋也已开工建设。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均正在紧密落实。9月已组织村农民看房选房,明年元月启动搬迁工作,明年4月份彻底完成社区建设和搬迁工作。

新型社区所有房屋均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房屋可以直接交易,极大的保护了搬迁农民的财产性权利。

(三)道路等基础建设。

道路建设包含镇区道路和通村公路,镇区道路主要是环城东路的新建和运拖路、继红路、向阳路、花园路、育才路的扩建,通村公路主要包含基地道路孙赵线和熊马线等。今年7月启动实施环城东路建设,全长2503米,公路北起熊胜闸,与继红路相交,南至襄岳路。环城东路建设已完成约长1.5千米、宽45米的路基培土,年后即可完工。基地道路孙赵线已纳入计划,明年3月动工实施。运拖路、周普线路段改造也已着手启动。向阳路、花园路、继红路等镇内道路也以开始办理相关手续,明年上半年动工实施。

同时,今年已完成了镇区2条高压线路的移位,社区电力设施配套,自来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等。

(四)规划编制。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甲级)为熊口中心镇编制镇村规划,包括镇域规划(2013-2030)、镇区规划(2013-2030)、(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马场、洪庄村村庄规划,产业与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多规合一”、低碳生态、历史文化专题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承担土地利用专项规的编制。现所有规划已经编制完毕,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并在省委省政府备案。同时,中规院深圳分院还为我镇编制近期建设项目库,已经排好未来5年的建设项目。其中一年内需建设的项目15个;三年内需建设的项目36个。目前根据规划和发展需要,基地建设、社区建设、环镇东路、垃圾压缩、乡村整治等项目已经启动。明年,我镇准备全面启动全镇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厂、专业市场等项目。明年年底可展现新型城镇初貌。

(五)资金平衡。

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市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项目合作协议》解决,即通过村整村迁村腾地整理出增减挂钩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将增减挂钩后的建设用地在市城区、区收储出让,所得收益用于项目建设,共解决建设资金2.8亿元。其中,异地收储是本次合作的亮点,在属于首次尝试。

启动“四化建设”以来,项目投资累计2.17亿元。一是基地工程建设投入3800万元,租金和补偿农户949万元,共计投入资金4749万元。二是华山()社区工程建设投入12200万元,其中征地款800万元,施工投入11400万元。三是集镇基础设施及市场建设等征地补偿3270万元。四是园林城区150亩土地收储已支付1500万元。

三、问题与建议

1、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问题。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我镇编制了熊口中心镇“四化同步”工作实施方案,拟通过三年时间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覆盖全镇。我镇耕地总面积91539.6亩,已实施整治面积3万亩,目前已纳入计划的建设项目有两个,一是正在实施的村“四化同步”专项指标1万亩,二是纳入2016年实施的孙桥等村项目2万亩,还剩3万余亩有待整治。为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恳请省国土部门允许华山公司采取企业自建的方式提前实施2016年孙桥等村项目2万亩中规划的部分工程,并将剩余3万亩耕地纳入2016年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计划。

2、关于占补平衡项目问题。为大力支持“四化同步”试点工作,市政府与华山公司达成了占补平衡及增减挂钩指标奖励协议,奖励资金用于项目投入,是整个项目重要的资金来源。目前,村2603亩占补平衡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恳请省国土部门能够特事特办,帮助解决我镇占补平衡项目立项问题。

3、关于增减挂钩问题。我镇“四化同步”增减挂钩立项总面积818亩(其中村560亩),挂钩指标主要分布在镇区,目前还建房、专业市场已用地410亩,剩余指标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需调整地块后才能使用。按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增减挂钩建新区、还建区调整的规定,每年每县市只能调整一个批次用地一次,我镇剩余指标不能调整且无法使用,恳请国土资源厅同意将剩余指标408亩地块进行调整或将指标纳入全域增减挂钩指标管理,以方便我镇用活用足现有增减挂钩指标。

4、关于60岁以上农民养老问题。村60岁以上老人约400人,由于之前是按照新农保政策入保,每月养老金普遍较低,进城后难以安心养老。建议能参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入保,或者在补缴齐相关费用的基础上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入保,以提高养老金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下一步打算

2016年,我镇将继续巩固并扩大基地建设、抓好城镇建设、扶持甲壳素产业的发展,具体到建设内容,可总结为“5个2计划”。

1、2万亩现代农业基地。以现代农业基地为中心,以瞄场等村为重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范围,将基地现有规模扩大一倍,建成2万亩现代农业基地。

2、200亩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占地200亩,包含酒店、超市、商场和小商品、建材市场,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完成建筑设计并开始办理规划、土地等前期手续。建成后,将形成“十分钟生活圈”,成为熊口新的商业中心。

3、20公里道路建设。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为基础,扩建熊马线、孙赵线、熊李线、熊南线、熊夏线五条公路,共计20公里。建成后,可与周浦线、运拖路、襄岳线形成多级路网,完成全镇域公路一体化,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今后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打下牢固基础。

篇9

**镇**村地处**县城以北,东靠沙柳公路、西接临板路,距离县城7公里,现有10个合作社,347户1289人,现常驻294户1098人,耕地面积7156亩,主要发展以玉米制种、畜禽养殖、芦笋种植、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5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2元。

近年来,**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等重点项目,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专业村。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争取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00亩。以德源农庄和盛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承接主体,以保底加分红的方式流转土地2500亩,种植洋葱500亩,芦笋1200亩,中药材200亩,特色林果600亩,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以德源牧业辐射带动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2020年底牛存栏量1800头,羊存栏量3000只。

全力实施美丽乡村项目。按照特色突出、生态宜居原则,在六社入口处修建景观大门一座,利用空闲地段修建小景观四处,完成10个社349户农户前门面改造,门前花池安装花栏或路沿石,种植花卉等风貌改造和美化绿化。全村人居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扎实完成“三变”改革试点。一是将村集体闲置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建设小型牧场、垂钓池、烧烤营地按接待人数收取一定比例分红。二是修建民俗博物馆及对原林场房屋、学校等闲置房屋进行综合改造,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三是将村集体2000亩土地通过集中流转发展芍药、林果、花卉等观光采摘产业,按照合同约定实施分红。四是对家庭式生产加工的各类农特产品,统一进行包装、销售。同时,鼓励农户入驻德源农庄手工作坊一条街,经营家庭式手工作坊。

篇10

(一)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加快组织进行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又要切实注重空间合理布局和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一般建设项目选址,必须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他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三)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各县(区)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供地政策和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下年度须经国家和省市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项目建设用地与城镇村庄建设用地等农用地转用计划建议。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建设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减少的情况,确定下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各县(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应于每年十月底前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抄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不得突破。各县(区)要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把有限的土地利用指标用在重点急需项目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需要。当年结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市国土资源局核实批准,下一年度可以继续使用。

(五)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项目建设单位向项目主管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占用耕地但补充耕地方案不可行、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修改方案不可行的,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尤其对高档宾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建设项目选址,同时要符合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4号)实施前批准立项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报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用地预审。

二、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六)切实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严格落实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切实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一定要做到“七有”即有保护公告、有保护组织、有保护合同、有乡规民约、有图表档案、有保护图件、有保护标志。

(七)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的规定。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即不准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牧养殖以及其它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对违犯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按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经国务院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费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耕地开垦费按我省最高标准执行,并补划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八)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申报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投资到位,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三、严格建设用地审查报批

(九)明确建设用地报批权限。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审查报批土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或省政府批准或者核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省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政府批准权限(征用一般耕地超过35公顷,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涉及集体或国有农用地转用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审批,村民宅基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体未利用地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其他有关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当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严禁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

(十)严格征地报批要求。征地报批时,必须附具被征地农民对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的意见或者组织听证有关材料。耕地开垦费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来按规定足额缴纳的、征地补偿费未全额支付到位的,不得批准。

(十一)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榜公布”、“三到实地”制度。农村村民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集体经济组织应将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将上报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经依法批准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将审批结果第三次张榜公布。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实地丈量划定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十二)严格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各县(区)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清理,对一户多宅或面积超标准的和城镇居民拥有农村宅基地的要依法处理。

(十三)依法界定临时用地的范围。不得将建设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也不得将农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已按临时用地审批的建设用地,追究审批责任,符合报批条件的重新报批。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

四、规范土地市场行为

(十四)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工业用地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有两个以上用地意向者的,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对非法低价出让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须经依法批准,并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格减去补偿费用的差额补交出让金;加强土地储备,土地储备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管理,市场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的,市、县(区)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对临街具有商业价值的地块,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十五)土地出让金一律不得减、缓、免。土地出让金必须足额到位,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严禁空收、空转、空支。

五、大力推进集约用地

(十六)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对不符合指标要求的,不予供地或者适当核减用地面积。

(十七)严格土地使用条件。认真执行工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等控制性要求。对达不到土地使用条件的,不予供地;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土地使用权。

(十八)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充分利用未利用地,严禁闲置浪费土地。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县(区)两年内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农用地转用依法批准后,县(区)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县(区)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提供给用地单位后,用地单位一年以上未满两年未进行实质性开发的项目,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已满两年未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十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修编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重点小城镇集中。

六、进一步完善改进征地工作

(二十)完善征用土地程序。全面执行“告知”、“确认”、“听证”的规定。征地方案必须征求被征地村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举行听证;对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不予受理用地报批申请。

(二十一)合理确定征用地地价标准。各县(区)要在综合统计的基础上,确定当地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土地征收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征用基本农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不得低于年产值标准的3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要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二十二)加强征地实施过程监督。健全征地款分配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足额及时到位。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农民的补偿方式上,可以采取直通车、一站式补偿方式,直接向农民发放,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十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多种措施安置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货币补偿安置措施。可以采取给被征地农民购买社会保险,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并介绍失地农民就业。对于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

七、依法加强土地监督检查

(二十四)严厉打击各类土地违法行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行政处罚要到位,依法应当拆除、没收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只罚款、补办用地手续,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在补办用地手续时,须附具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征地补偿费、耕地开垦费须按最高标准支付和交纳。

(二十五)落实土地督查制度。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宣传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落实土地督查制度。市县(区)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执法形式和方式。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网络,继续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强化对土地违法行为的监察。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土地管理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周密组织,常抓不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县(区)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责。市、县(区)、乡(镇)都要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与责任追究制度。各县(区)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农牧局、监察局、审计局、统计局等部门定期检查和考核,并向政府报告。政府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