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时代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出版企业 商业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出版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为了突破出版行业的发展瓶颈,出版企业必须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出版商业模式的构建,必须要立足于当下的行业现状,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来进行,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够从当下的行业现状出发,那么商业模式的构建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实现的基础;如果不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商业模型的构建就会缺乏长远的眼光,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
一、大数据时代促使出版企业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是由全球致命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首次提出的。麦肯锡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深入到了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是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驾驭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必须能够全面地收集信息,科学地利用信息,才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1]。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其中出版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传统的出版行业以纸质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传统出版逐渐被数字出版所代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所没有的巨大优势,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2]。同时,数字出版的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运用比较方便。数字出版的出现,改变了出版行业的模式和流程,传统的媒介形式逐渐没落,销售和服务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总而言之,数字出版的出现,大大压缩了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迫使出版企业必须进行转型。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企业必须从行业全局的角度着手,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规划,寻求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方式,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促进自身的转型。
二、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型构建原则
(一)延伸价值链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价值链主要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两部分组成。基本活动就是企业的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支持活动包括原料供应、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调配等等。为了确保出版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对出版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延伸,让出版产品实现价值上的增长。在新时代的出版行业产业链当中,每一家关联的企业都为产品价值的增长作出了贡献,而构建的商业模型必须让这些企业的贡献集中协调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延伸出版价值链,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要挖掘传统纸质出版的生存空间。纸质出版虽然正在被数字出版所取代,但必须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历程,所以,纸质出版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出版企业要注意对市场客户群体进行细致划分,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出版产品,提高企业在出版行业中的地位。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寻求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无线通信等多种媒体的融合途径,打造企业的代表性品牌产品,树立企业的形象[3]。第三,出版企业可以顺应新时代各种媒介融合在一起的趋势,对于同一出版内容采取多种媒体增值的方式,提高出版内容的增值能力,在行业当中占据高端地位,取得更加丰厚的资金回报。
(二)缩短供给链
供应链是与价值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中心,一切与商品形成至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相关的活动,包括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运输等。而缩短出版行业的供应链,也就是说要减少出版产品分销的中间流程步骤,提高出版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出版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出版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出版行业当中,供应链包括了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而对于新时代的出版企业来说,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这一复杂的网络系统进行简化,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三、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型构建策略
为了打造新时代的商业模型,出版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起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人才都具有对传统出版相当深刻的认知。所以,出版企业要积极更新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数字出版的认知水平,以便将寻求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路径。
其次要建立数据库共享机制。大数据时代中,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资源。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的储存场所,无论是企业决策、市场反馈,还是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管理,都需要以信息处理为依托。建立数据库的共享机制,能够帮助出版企业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也能够加强与其他出版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行业的发展。
最后是要注重理念上的更新和服务上的创新,带给消费者更加良好的体验。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产品必须要能够与多种媒体进行连接,丰富产品的相关服务类型,提高出版产品的附加价值,尽可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向问题。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出版行业产生强烈冲击。出版企业必须结合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与未来的发展动态,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地延长价值链,缩短供应链,丰富产品的类型,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彦.移动互联时代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五维评价模型[J].科技与出版,2015,07:37-41.
[2]刘美华,王谷香.“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在线教育发展战略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6,02:50-53.
篇2
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凸显,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2015年最终消费30万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对社零增长的贡献率达25%,每新增1元消费就有0.25元花在网上。
消费升级进行时:2亿高端消费人群
城乡居民食品、衣着的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比重中下降20%。1990-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的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从67.61%下降到45.58%;农村从66.58%下降到44.28%。
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中发展型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从32.39%提高到54.42%。2014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亿高端消费者在消费终端时刻准备。
大众创业:未来空间无限
总理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强调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互联网+”推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经济加速来临,相比工业经济基础设施而言,信息经济基础设施要求简单,可以说信息经济降低了创业门槛。据调查统计,81%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聚集在6大城市,58.2%的互联网创业者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互联网创业生态:小平台、大前端、富生态。电商创造超千万的创业就业机会。来自中国就业促进会《网络创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直接就业1500万,间接就业3000万。电子商务产业带动上下游相关领域就业,如生产、制造、设计、原材料等
以阿里巴巴零售就业情况来看:网店就业1100万人,九成为个人网店;快递人员约200多万;超过200万的第三方服务商,包括淘女郎、代运营、导购、装修、美工、客服、软件开发、培训等职业。
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型就业群体:大学生50%,青年80%、小微90%、女性50%,催生了新型职业角色,如淘女郎,代运营,淘宝客,云客服等,也因此产生了新型就业方(身兼多职、工作家庭化、网状协同、任务型组织)。
“互联网+”带来创业新机遇
“互联网+”成为国家行动计划
“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功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强调:互联网+风口:
1.经济新常态: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
2.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国际拓展。
3.经济发展“双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技术逐步商业化
互联网技术逐步商业化,经由门户、搜索、电商、社交后,进入“移动、云、端” DT时代。从1995年至今,中国电子商务实现了从工具到渠道到基础设施再到经济体的转变。2015年-2016年 网络零售爆发式增长,网络交易额9年增长近150倍。
互联网+各行各业(物流、零售、交通、餐饮、旅游、教育……制造业、金融、房地产、能源)
“互联网+”的本质:用户为中心,在线化+数据化
“+”的位置决定能量层级:物理反应VS化学反应
新的主导:消费者中心时代来临(生产商大权在握时代 70s-80s,大众营销时代 80s-20世纪末21世纪初,消费者时代 未来)
新的要素:从资本、劳动力到数据信息
新的商业模式:C2B (客户驱动)
新的组织方式:大平台+小前段(个人)
转变思路:DT思维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同,电子商务将生产转变为小批量、高频次的生产模式,将销售变为采用线上撮合+B2C的销售模式,将物流变为使用快速高效的物流模式,消费者可选择线上支付或者数据+信用的支付模式,形成了小而美+研、产、销的企业形态。
阿里巴巴创业体系介绍
阿里巴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践做法:客户第一+生态系统+信用=财富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营造面向2020创业新环境
四个基本判断:拒绝对大时代的无感
大时代: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加速演变的转折点,很多变化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
商业模式:工业时代的B2C模式,正在受到信息时代的C2B模式的反复冲击。
组织模式:工业时代泰勒制的空间,正在受到信息时候云端制的挤压。
中轴法则:工业时代的中轴法则――标准化、专门化、集中化、集权化等,正在受到信息时代中轴法则的冲击――个性化、弹性化、去中心化、多向化、分布式、小微化。
创业者最怕犯的错误TOP10:
缺乏创业前的准备:没有前期的准备和训练,没有人能跑完马拉松。
混淆一款产品和一个企业业务:个人的单一需求VS客户的反复购买。
不舍得花钱聘用专业人士:如法律和财务。
忽视数据的重要性:需要分析一些关键性数据,是否真的能成功。
扩张太快:74%高速发展中的互联网失败。
抱着错误的想法 不放:第一次创业容易犯。
不懂得授权与放权:创始人必须会授权。
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商业模式根本问题。
篇3
微,不是新名词,也不是新鲜事物。
他们以微命名:微软(其实是庞大且坚挺的公司)、微点(软件)、微星(主板)、微卫星计划(台湾与俄罗斯合作)、微积分(描述物体运动的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大多数人的屠龙术)、微生物(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小型生物)、微创(手术)、微电脑(微型电子计算机)、微雕(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型雕刻)、微光源(LED)……
人人都有微状态:微观(思维视野)、微笑(最受欢迎最易懂的国际化身体语言)、微醺(能刚好通过交警的酒精测试仪)、微懂(能上手,不专业)、微爱情(恰似李敖说的那种“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现在,微家族加入了新成员:微博(以Twitter为代表的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微支付(交易量大额度小,如“千字2分钱”的文学网站商业模式)、微公益(如“多背一公斤”式的普通人微不足道的付出所达成的义举)、微表情(因美剧Lie to me而流行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手法)……
说现在是“微时代”言之过甚。时代依然是大时代,烈火烹油,铁马冰河,轰轰烈烈,瞬息万变。不同的是,“微”的存在和传播形态,为这个时代编织出新面貌,提供了新动力,并让个体的面目日渐清晰可见。
大时代的无数个“小”
中国渐显大国气象,仍有弱势群体境遇变差又难能发声,如大学毕业的“蚁族”,如被清退的44.8万代课教师。
但个体的存在还是坚强地显示出来。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写给《新周刊》2009年度大盘点的判断是:“国”没有覆盖一切,“人”无处不在。他说:“‘人’,总体在被放大,可在局部,依然微小,如草芥;为‘人’的战斗,也才刚刚出发。”
个体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显示了出来。对有勇气有担当的传媒和网民来说,死了唐福珍,像死了亲婶婶;死了孙志刚,像死了亲哥哥;审了邓玉娇,像审了亲妹妹;诬陷孙中界,像诬陷了亲弟弟;伤了拆迁户,像伤了自己多年的老邻居。近年来,中国民间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让人感动,更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因此才不陷入孤独无助。有时,发声就是援手。
若说以李宇春为代表的“超女”的脱颖而出,是草根的胜利,那么,在公共事务中个体的意志选择和意见表达,更彰显了无数个“小”在大时代的价值。时评版面和论坛、价格听证会、法律草案和建筑方案公示、活动海选与票选、集体“散步”,都是理性的、心平气和的、非暴力冲突的参事议事方式。它们与革命无关,却能反映无数个“小”的诉求,从而推进社会的变革和公共生活的进步。
“微”是什么?
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微,是精妙,是细致,是深入。微,是春风化雨,是无所不在,是个体被看见,是越草根越大声。
微,是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传播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的变革。这变革很小很慢,甚至有倒退反复,但它像亿万小草的微力构成伟力,终究造就春天万物生的欣欣向荣景象。细微之处见精神,微是未被命名的个体的权力,微中有洞见。
―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小手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社会呈现真正的网状组织,信息开始核聚变,而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甚至连“六人理论”都被打破,人际互动更加扁平化,意见表达更为充分。
篇4
确实,互联网金融不仅加速推进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与变革,而且还深刻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2014年初公布的1月份人民币存款数据可以发现,当期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更是少增2.05万亿。在存款数据大幅减少的背后,确实引发了社会思考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忧虑,未来商业银行的存在的必要性在哪?而其发展的路又在何方?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正在改变着时代的发展,之所以蓬勃发展并快速的壮大,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首先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悄然变化,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互联网企业意识到可以将互联网流量和金融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做支付、融资中介使流量变现,渐渐创新出诸多新的金融业态;其次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方面的明显不足,这也正是形成我们常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便是今天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下,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物种。
通过对业内相应商业模式、商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大概分为六种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门户。其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余额宝、P2P、阿里和苏宁小贷,第三方支付,供应链融资等模式百花齐放。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近几年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为传统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
首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作为金融中介的职能角色的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一直充当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的基本职能,近几十年来维持了健康和稳定运行。然而随着近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商业银行这一中介职能已经慢慢受到了来自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给它们带来的挑战,并感受到这种冲击已经给它们形成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
我们知道商业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无可厚非的推动作用,但也为它们带来庞大的交易成本,包括现在无数分支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贷款信息的收集、银行和客户的签约、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贷后的风险管理投入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我们知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金供求双方运行基本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来完成交易信息互换,并能实现多方对多方的同时交易,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风险管理的监控也能通过对大量的交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来完成,从而大大降低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的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的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的风险管理成本等,与传统商业银行实体网点模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正是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市场中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能够使交易双方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沟通、更透明的交易过程,更市场化交易定价,更能实现风险控制和信任评级的数据化,极大的降低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的传统的支付渠道,尤其是面对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截至2013年7月份央行前后向250家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盛大等互联网行业巨头。我们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不仅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商业银行卡支付、货币的汇兑、预付卡发行的受理、互联网支付等,其所提供服务由单纯的支付、结算甚至可以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7.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38.7%,而随着第三方支付业态的逐步稳定发展,在现有市场发展的格局下,第三方支付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预计未来三年其交易规模将会保持35%左右的快速增长,而以物理网点和网银为主要渠道的传统商业银行支付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给它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其作为金融支付中介的地位业会受到动摇。
其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威胁。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对部分产业已经带来了颠覆性的威胁,当今各领域全面进入“互联网+”的大时代无疑是指德鲁克眼中的“未来的到来。我们已经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已经感受到互联网企业带来种种匪夷所思而且令人叹为惊人的创新商业模式,这些创新的业务模式及服务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在“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的目标客户发生了改变,而这些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的越发具有个性化,其社会价值的需求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些种种的业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都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均被互联网金融服务彻底地颠覆。
根据市场统计数据分析,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均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商业银行近年在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左右,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还主要靠传统的“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依然是构成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且短期内难有较大的改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但该业务仅占全部收入比重的19.3%。
篇5
电视台推进全媒体融合的“五求”战略
台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该如何整合资源,融入大环境稳步前进?笔者认为有“五求”是电视台在台网融合中需要考虑的。
第一,思维方式要“求变”。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作为我们求变的驱动点或撬动力。最近几年,笔者参加了NAB展会(美国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到CNN总部参观,与国际一流媒体以及电视企业的高管进行广泛交流,结论是电视传媒的格局变了。我们考察下来发现无论是BBC还是CNN,像《非诚勿扰》和《中国好声音》类似的综艺节目他们已经不做了,包括最早的肥皂剧、连续剧等也基本不做了,只是作为播出平台,有偿提供频道资源而已,至多联合制作机构,生产感兴趣的节目,仅此而已。虽然不自己制作综艺节目、电视剧,但现在CNN、BBC所做的事情很多,按照他们的理念,主要是看移动互联网在做什么,作为电视台在哪些方面有可能跟随或者创新。在台网融合方面,他们做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考,认为电视要和手机应用程序、社交网络结合,并进行了很好的实践,给世界媒体界做出了榜样。而我国的电视媒体在共融发展时代中思想还比较僵化,停留在传统的“内容为王”的思维上。笔者认为,电视媒体一定要改变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融发展是必由之路。
第二,渠道的建设要“求新”。要挖掘和用好电视自身的资源。目前,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等传输方式还是各自为政,资源利用率低,无法适应三网融合下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无线方面,广播电视媒体现在有很好的资源,但是由于未实现“模数转换”,资源被捆绑住了手脚,无法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后的广电资源面向市场,迎接新的竞争和挑战。笔者认为,不仅是要利用好直播卫星、有线、无线、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也要重点拓展广播电视媒体的无线发射领域。只有把渠道建设好才有可能台网融合,用新的渠道建设在“三网融合”中展现广电媒体的实力。
第三,内容生产要“求全”。传统媒体能不能成为新媒体或全媒体转型的成功实践者,内容生产的融合度、适配度十分关键。广电媒体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做到海量的内容和媒体资源可控的分发。在碎片化、定制化、类型化、文化快餐消费的市场需求面前,广电媒体要成为全能型、引领性、百变化、可管控的内容生产和提供商,未来广电媒体可能利用自身的生产优势,在新闻、综艺、体育等类型节目的比拼中显示出优势。所以,内容生产一定要求全,应该拥有的都要有,打造全新的内容生产商、提供商形象。
第四,终端匹配要“求好”。长期以来,广电媒体都不是很重视终端研究、开发和应用,在终端匹配上做得很差,客户端成功的也不多,没多少知名度,基本上就是简单地把广播电视节目打包或碎片化以后放上去。有人说未来是手机终端的天下,笔者既赞成也反对。之所以赞成,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势不可挡;之所以反对,笔者认为小屏固然有小屏的优势,大屏也有大屏不可替代的魅力,电视画面还是十分具有震撼力和诱惑力的。在今年的NAB展会上,笔者看到了用4K、8K高清晰分辨率做的节目,感觉到电视媒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如何把广电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更好。
笔者认为电视要抓好机顶盒这个终端,可以说机顶盒是为电视而生的,要把机顶盒的研发和市场应用作为电视融合发展的掘金工具。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为什么不能在一个机顶盒上呈现?通信模块接口是否可以预设?银行结算体系是否可以挂上?这些完全可以做得到,但是电视媒体在这方面的动作还比较迟缓。广播电视要把机顶盒的文章做好,解决双向的问题和其他网融合的问题,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商业模式再现的问题等,这样才有可能参与竞争、快速发展。
第五,商业模式要“求创”。商业模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台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台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需要电视台上下形成共识;商业模式中的自营、开放、合作,这三大基本诉求要形成可操作性;特别是关于多赢、共赢的问题,新的市场形态怎么打造,这是电视人必须破解的难题。现在国内、国外也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商业模式,相信在未来台网融合中将会有更多、更新的符合电视发展规律和要求的运营模式和市场法则出现。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媒体探索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充分认识到媒体转型的紧迫性,全台上下都强化了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媒体的意识。在做优、做强传统电视的同时,加快全媒体发展步伐。
一是依托传统媒体内容、技术资源优势,拓展新媒体业务。江苏IPTV集成播控平台是国内第一家通过原国家广电总局验收的省级广电IPTV平台。目前,新平台用户突破200万户;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电视发展用户300万户,其中订购用户36万户;CMMB基本实现了全省深度覆盖,累计订购用户213万户,当前积累用户68万户,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地面数字电视形成了全省单频网的形式,并且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立项,今年10月完成全省单频网组建;移动电视现已100%覆盖南京主城区公交、地铁线路,有1万多台接收终端。
二是将新媒体技术、内容应用到传统媒体节目生产,推进全媒体融合发展。针对新闻节目,建设了新媒体演播互动系统,实现热点新闻、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资源的快速采集、制作和播报,并通过触控技术、节目效果引擎、甩屏、跨屏、体感等新型人机交互手段,极大地改进了新闻节目的信息丰富度、鲜活度和展现形态,提高了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台内所有记者都宣布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在面向传统广播电视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为新媒体平台提供信息。针对综艺节目,一方面在节目制作中大量应用新技术,融入新媒体手段,丰富节目形态,提升屏幕效果;另一方面,开发了“乐享电视”社交电视平台,以频道优质内容资源为基础,展开多种形式的节目在线互动,如爆料、分享、聊天、抽奖、社区等,实现手机、电视、网络的多屏互动,既有助于利用新技术和新载体来改变和创新传统电视节目,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也有助于新媒体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传统电视内容多次传播的最大价值。
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思考
台网融合绝对不是单一思考和选择,没有捷径可走,转型不是目的,融合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电视台来说,前面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台+网、台×网、台融网,广电行业特别是电视台要十分认真地进行思考。随着媒体融合大时代的到来,电视台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思维,只考虑内容与网络的融合,还要肩负起建渠道、建市场的责任,只有这样,未来才有进一步比拼的能力。
在媒体融合大时代到来的时候要做好科学规划,选择好路径、方向和政策。原国家广电总局曾组织编写了《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对全国电视台的数字化建设、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电视台正面临全媒体转型,笔者建议对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的全台网技术架构进行研究,编写新版本的白皮书,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IT化的步伐。现在业内已初步达成统一认识,就是“IT +IP”将一统天下,广播电视必须把IT、IP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台网融合转型的技术架构上,这样电视台的生产流程、运营管理模式才能更具有IT的特征,融入互联网的DNA。
篇6
高龄员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新议题
欧洲及更多地区的跨国企业开始规范高龄员工更有效工作的机制,主动实施“高龄员工福利计划”,尝试增进高龄员工的协作能力和不同代际员工的“知识转移”。无论在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型行业,欧洲企业均开始将其视为重要议题,开展相应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绩效。
平行论坛期间,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CSR网络及区域拓展主任Jacques Spelkens分享了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做法。面临欧洲社会日渐凸显的老龄化形势,公司启动了包括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高龄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员工雇佣多样化在内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Jacques Spelkens将其称为工作场所创新计划。在他看来,工作场所的创新不仅仅是办公室怎么组织,或者人们花多长时间到办公室工作,而是涉及到不同的方面,如雇佣员工的多样化,人力资源团队的多样化以及健康和安全等。
与此同时,作为欧洲最大的企业社会责任机构,CSR Europe始终将协助会员企业更好地应对高龄员工管理作为一项关键议题,并开发出LEA(生命周期、就业评估)组合工具,吸引会员企业参与项目中来,利用该工具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创新:老龄化时代新思维
现阶段,包括在华跨国公司在内的国内企业仍在探索最佳的商业模式,提供老年人消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将其作为关联业务之一,或在此基础上持续增加投入,或调整为新近增加的业务方向。
篇7
在布局化妆品行业之前,青岛金王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页岩油气、黄金等有色金属、日用消费品(香薰、蜡烛),2006年主要以香薰和蜡烛板块在深交所上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蜡烛香薰类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亚洲唯一香薰蜡烛行业的上市公司。2014年金王的销售额是50个亿,目前金王工业园差不多有八百多亩。
我们在香薰、蜡烛等领域已取得一些成就,而且金王跟化妆品有着天然的连接。就像宝洁集团的前身,其实是1837年创立的宝洁蜡烛公司,他们于1879年发明了象牙香皂,于是开启了宝洁从蜡烛品牌进入日化品类的转型之旅,到如今市值两千多亿美金。
基于对日化巨头宝洁公司百年传奇的学习与思考,从2012年以后,金王便坚定不移地涉足化妆品领域,我们想学习宝洁的思路,立志实现“光明开路”到“美丽转身”的嬗变。
2012年我们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研究如何转型,如何实现化妆品的颠覆性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投资并购确实是金王的手段之一,但做法却不同于一般的金融资本,也不同于一般的上市公司。金王凭借的是能够对投资企业进行高效孵化、对所投资品牌有着独特管理体系和经营能力。
首先,金王是一个消费品公司,有非常好的消费者基础,对同为消费品的化妆品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和理解能力,在过去20多年一直从事高端蜡烛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近距离地接触全球各地的消费者,理解他们需求的基因是金王转型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和资源。
其次,金王是一个有充分的质量控制能力和经验,更有全球经营视野的公司,这对于未来化妆品业务的发展会越来越有价值。金王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合作伙伴仅在欧洲和北美就有数百家,使用过金王产品的全球消费者更是数以亿计,我们的营销网络和顾客群体与化妆品品类有着天然的联系。
再次,金王是一家善于接纳和融合行业新生态的公司,敢于、乐于、善于拥抱互联网的态度和能力将帮助金王打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精神的新平台,来参与乃至引领行业新物种的生成和崛起。
最后,金王的理念、价值观和战略意志,也是转型成功的保障。金王是上市或未上市的中国消费品企业当中转型意愿最强烈、意志最坚定的,我也非常希望将化妆品业务做起来、做进去、做上去。我们金王的投资哲学可概括为“募、投、管、迸”,金王做化妆品是不言退的,是要把投资的品牌不断地推向前进,而不是急于退出获利。
对于投资对象,金王不仅会输出资金(Money),还会输出思想战略和人才团队,也就是Mind和Manpower,简而言之就是三个M――Mind + Manpower + Money。
更进一步说,金王要做的是产业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不仅是投资,更多的是产业资源(渠道+销售平台+现金+品牌),没有退出条款。具体而言,金王做产业投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对投资对象所带来的丰富资源上,既包括渠道、品牌、资金,也包括换股上市、股票流通、持续融资公司再收购等多个方面。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投的几个项目。
第一个是栋方艾圣,他们为多家知名化妆品品牌做代加工,如线上知名精油品牌阿芙,而栋方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世界有机护肤品认证的企业;第二个是杭州悠可,他们了包括雅诗兰黛、资生堂、倩碧、娇韵诗、后、欧舒丹等在内的40个国际知名品牌,经营多家天猫、淘宝店铺,为多个国际大牌的官方B2C网站提供服务;第三个是我们投的另一家线下渠道上海月沣,目前运营美津植秀、肌养晶、植萃集等品牌,在屈臣氏的645家门店设有专柜,全国拥有1600多名专业BA,2011年到2014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整个销售利润备方面指标非常不错,我们后面仍然会有很大的动作。
我讲的这三个案例囊括了品牌研发生产、品牌运营、线上线下渠道等多个方面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王产业投资的理念与方向。这些企业在注入金王资本之后,年均增长速度基本都达到50%以上。
篇8
会间,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就中国移动未来的云计算盈利模式和现在主要推动的云计算项目做了简单的介绍。
云计算将是移动运营商的未来
“Google是元老,亚马逊也很强,国内企业不甘落后,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在云计算领域发展。”黄晓庆院长如此开场。他表示,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在“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认识到云计算将是未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的重要模式。
“这是一个融合的大时代。”黄晓庆院长表示,云计算一方面是为互联网提供从“数据中心”到“终端”的简便服务,包括云计算中心的资源整合和更加高效的“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另一方面,是为科学计算和包括“物联网”等前沿课题提供独特的技术支持。
移动运营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云计算系统,就必须考虑到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区用户之间的差异,这是和传统“私有云”有所不同的地方。黄院长表示,中国移动正好是一个提供移动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的运营商,因此利用云计算提供云服务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走向。
作为带宽和计算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云计算一方面需要大型的运算设备,另一方面也对网络结构和大规模资源调度提出了要求。“云计算对运营商和客户都有好处,对整个信息产业也有巨大好处。而且中国移动在和供应商有更深的合作,甚至是贯穿上下游所有供应商、用户的合作,其机遇和创新也颇大,何乐而不为。”黄晓庆院长表示。
中国移动有三大云计算盈利模式
SaaS市场也欲涉足
“云计算的发展并不慢,而是快的惊人。”黄院长认为,与传统IT技术相比,云计算技术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体现太明显,因而发展速度远超以往各种新技术。“让人觉得缓慢的是标准化过程和云计算安全方面的一些掣肘。”黄晓庆院长当众对媒体表态,中国移动坚决支持云计算标准的确立,这意味着类似中国移动这样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可以自由的搭建云计算平台,把云计算带来的成本节约最大化,同时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真正把云计算的好处还给用户。
而中国移动在未来云计算业务模式中会如何盈利,黄晓庆院长透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云计算本身就是全新的商业模式。“黄晓庆院长表示,”大家较认可亚马逊的云计算模式——按需付费租用基础架构设施。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其IaaS模式非常有意义。”
据了解,在类似10.1长假或是春节期间,中国移动面临巨大通信压力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利用云计算拓展租用有关计算设施;之后则释放这部分资源用于一般的IDC租用,这是一方面。第二种是后付费的盈利模式,意即客户使用移动建成的云计算服务,先享受后付费,与往常按自己业务套餐付费的模式类似,都是“按需后付费”。
最后一种是大企业用户的托管云,大型机关需要的“私有云”建设技术支持等,移动提供的是相关基础架构租用和技术支援。
篇9
吴东山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由全国高校联盟联合组织的互联网企业考察游学北京之旅(2016年4月12日-15日),让我能够直接触碰到互联网浪潮的独特魅力。4月13日上午,我们首先参观悦装网,据CMO张总介绍,悦装网从在北京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发展到目前14家分公司,足以验证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与速度。通过欣赏悦装网2015年的宣传片,我了解到悦装网如何上线,上线后的每个节点把控,以及悦装网人在公司产品上线前的辛勤付出。而2016年的宣传片则展现悦装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全国各地分公司成立,以及悦装网的经营模式转变,从垂直转向平台,深耕产业链的转型,充分的展示了悦装网人的决心和勇气。全新的2016、全新的悦装网,以其领先的头脑,率先在国内引入VR虚拟现实系统,让悦装网时刻走在家装时代的前沿。
在悦装网,我深刻理解这是剧变的中国!在互联网冲击下,不同领域的蝶变比任何时候都要迅猛,中国各行业也经受着时代的洗礼与更迭。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如何,在这个剧变的世界,我们终将迎难而上,接受风暴的洗礼,以全新的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模式,进入这个大时代,创建更具中国特色互联网市场。
4月13日下午,Mad Space公司王总为我们讲解其公司Mad空间和运营方案,让大家理解什么是认同去中心化、开源使用、跨界混搭、共建分享带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创业社区。其以一个"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理念,引进过来国外创新知识,融会贯通并以符合国内特色的方式,展示着中国自己的创业社区,在走出去面向世界,让世界来目睹我国新的思维,新的面貌。
通过在Mad Space公司的参观,我打破了固有思维,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让我对未来具有更大的想象及创造空间,我明白:我们不能一味的埋头做事,我们需要的是抬头看向远方,走出去接受新事物、体验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4月14日上午,我们携手走进酒仙网。酒仙网"朴实真诚,与人为善"共赢的经营理念让我们印象深刻,该企业勇于尝试第一个做到把酒放到互联网上销售,其超前的思维铸就了现在酒仙网的辉煌成绩。而后,酒仙网一路高歌猛进,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运营基地,仓储面积近20万平方米。酒仙网在发展路上拓宽各种融资方式,纳四方之力,尽现产业璀璨光芒。
酒仙网给我的启发是:让我领悟到"朴实真诚,与人为善"的含义,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给人以真诚,表人以善意。在当代社会,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健康的生存下去。而酒仙网的管理模式让我明白:公司的发展运营,靠的不只是高管人员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所有为公司辛勤付出的员工及持续支持和未来将支持该公司的社会各界人士,而我们能够回报他们的是,以朴实真诚,与人为善的方式对员工、社会人士,常怀感恩之心,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其对我公司产品的接受与否,给与对方更好的服务和态度。
4月14日下午,在京东总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电商界的航母级产业,也看到中国互联网先行者的大气磅礴,其对公司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值得让我深思,我公司以后的成长之路,后续如何发展、经营以及推向市场,并致力于成为像京东一样的国内领先级企业。
4月15日上午,我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创新工场,该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独特的经济视角,让我再次触碰到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思维模式,在投资产品的过程中,从产品到融资,需全方位的嵌入支持,以达到共同研发、推广产品的目的,也使我更加坚信"互联网将改变中国"!
篇10
与之对应的是,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失去昔日的荣光,有的甚至迎来空前的生存危机。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何去何从”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和现实难题。
一、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审视媒体的本质内涵。媒体不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人体功能的延伸,更是价值传递的介质。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媒体的一个重要属性便是信任中介和信任传播载体。
基于此,传统媒体创新转型既有必要性,更有紧迫性。
第一,从受众变化视角分析,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媒体受众的多元化趋势。中产阶级群体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而是更亲睐于新媒体。如何抢占中产阶级这个庞大受众群体的心智,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最大实际。这无疑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第二,从市场竞争视角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发展的时代正在过去,面对面、硬碰硬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媒体市场正在被新媒体抢占和分割。为此,传统媒体迫切需要探索一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齐头并进、合作共赢,并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第三,从现实需求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热点舆情不断涌现,传播技术不断创新,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受到挑战,为此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
第四,从行业形势视角分析,全球媒体的观念都在不断创新,传媒行业竞争风起云涌。作为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重要堡垒,不少地市党报党台与行业形势严重脱节,市场化运营理念严重滞后,改革创新步履维艰。可以说,构建现代传媒企业管理制度,走市场化道路,是媒体行业的必然选择和终极选择。传统媒体首当其中,迫在眉睫。
二、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兴盛,正在给传播形态和维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单向、扁平向互动、立体跨越。面对新媒体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传统媒体惟有创新转型,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一)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容创新。
大数据时代,没有读者,只有用户。媒体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以及交易价值的实现。只有建立与用户的强关系,媒体才能产生差异化的内容;只有与用户相关的内容,才会是最有个性、最具价值的内容。
在内容创新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其一,实现“内容产品化、产品平台化、平台实体化”,把用户圈进来,把服务好用户放在首位。比如,平面媒体就应该把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栏目当作产品来打造,通过产品构建信息和广告平台,最后依靠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体运作,从而不断延伸平面媒体的市场空间,放大平面媒体的品牌价值。
其二,思考“好内容如何产生,好内容如何经济地产生,好内容如何变现”,把好内容的产生机制建立起来。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获取好内容特别是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较高,并且在内容“二次销售”、“多次销售”方面做得不够深入,因此难以构建起好内容变为现实市场价值的长效机制和稳定模式。建立好内容的产生机制和变现机制,是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当务之急。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更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推进内容创新,以最有个性、最具价值的内容,与读者和客户建立强关系,为内容变现创造有利条件。
(二)坚持“产业为先”,推进产业转型。
在传媒产业群雄逐鹿的今天,平面媒体越来越衰微,但平台价值越来越重要;经营信息越来越弱化,但经营信任越来越重要。只有“内容-用户-关系-交易”的产业链条实现有效衔接时,媒体才能实现内容及时变现。传媒产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将会倒逼传统媒体加速创新转型步伐。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改革的核心不是路径问题,而是选择问题。传统媒体在创新转型中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转变;二是从信息平台到资源整合平台转变;三是从媒体单位到传媒财团转变。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还要努力做好产业转型的“加减乘除”法:在市场增量上勇做加法,在产业选择上敢做减法,在谋划布局上会做乘法,在处理包袱上善做除法。只有这样,传统媒体才能和新媒体在同一舆论格局中、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合作,实现携手并进。
(三)坚持“素质为本”,推进素质提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带来的可能性风险是――职业不保,但行业永存。换言之,不论新媒体如何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可能会消失,但传媒行业将会永远存在。
相比新媒体而言,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传统媒体具有三大比较竞争优势:一是品牌影响力优势;二是专业传媒运作团队优势;三是信息资源优势。
若要发挥好“三大优势”,传统媒体就需要在观点信息、新闻策划、舆论引导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好文章。这也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努力提升写作素质、沟通素质、策划素质、创新素质,以素质提升应对传媒变革。
三、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关键词
结合当下传统媒体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顺应形势、提升素质时不我待。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词:
一是“敬畏文字”。文字是思想的皮肤,思想是文字的最佳护肤品。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敬畏文字就是敬畏思想、敬畏历史。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大多与文字打交道,更需要敬畏文字,以敬畏之心去采编新闻、传播信息、传递思想、书写历史。
二是“少留遗憾”。人们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换言之,当每一条新闻之后,作者或读者总能从中发现其不足之处。即便如此,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更要以“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价值目标,用追求完美的境界去做有思想的新闻,办受人尊敬的媒体。
三是“新闻之外”。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八小时之外。如果说八小时之内是在挑水,那么说八小时之外是在挖井。只有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才会永远有水喝。对于传媒从业者而言,功夫总是在新闻之外。要想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就必须加强学习、增强储备、提升能力,把功夫多用在新闻之外。
四是“贵在坚持”。人与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好新闻、好媒体都是坚持创新、坚守价值的结果。坚持做好新闻,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做大产业,才能持续提升比较竞争优势。在这个经济持续下行的“寒冬季”,传统媒体坚持一步、往前一步便会迎来柳暗花明。
五是“激情梦想”。人最先衰老的往往不是容颜,而是在干事创业中一往无前的激情与斗志。传媒行业是一个道德标准较高的行业,也是一个度、期待值较高的行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并且深度融入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倘若没有激情梦想,新闻职业和传媒产业终将难以为继。
有一个现实难题时刻困扰着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那就是:成功的传媒产业商业模式在哪里?若要找到成功的传媒产业商业模式,最根本的路径是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
大数据时代,客户需求=买平台+买思想+买服务。基于此,对于传媒产业而言,成功商业模式=好内容生产+最大化传播+高素质团队。简言之,便是:信息变现=内容为王+产业为先+素质为本。因此,传媒机构特别是传统媒体必须做好内容生产、产业发展、人才建设这三篇大文章。
对于千千万万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而言,相信未来,才会有更好的未来;相信自己,才会做更好的自己。传统媒体的未来与传统媒体的创新转型紧密相连。而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前提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理念与思维的创新转型。人才强则传媒强,人才兴则事业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要努力做懂采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做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高手,做策划咨询领域的专家。
- 上一篇:互联网精准营销传播策略
- 下一篇:医药用品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