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民主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模式民主化

篇1

没有好的创作能力,没有强大的制作能力,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营销能力—这通常是用来说歌手很难持续其影响力的原因,但这些若干能力的缺乏是什么的结果?

我喜欢这样的问题。它往往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它最大的好处可能还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

比如说,在这一期《大选中的电视网》的特写中,我们看到美国电视网面临的窘境,最糟糕的NBC,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2%,它是电视网收视率和关注度下降—观众人数下降—的结果,但观众群逐渐萎缩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呢?是电视从业人员做得不好,还是他们眼中的“第二屏”太强大?

如果回顾过去,一定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电视业能有最近几十年的辉煌成就,其所依赖的就在于它所带来的“民主化”—每个人都可以身临现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信息。“第二屏”相比于电视更民主化?至少从观众的行为上,似乎这是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可能就是要思考,是否因为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精英化和专业化的操作思路?而这种精英化和专业化的思路可能有助于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但未必是赢得变化中的观众的有效手段。

上一期的大公司新闻,我们曾经报道CNN计划推出更有深度的更长的记录片—如果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正确的,那可能意味着CNN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这种方式可以提升自己面对福克斯新闻网的竞争力,但并没有真正触及观众的流失问题。当然,记录片会是一个好产品—它有点像我们愈看到信息碎片化,愈要推出承载商业新知的“单行本”一样,它会因为差异化而获得收益。但它不是解决电视屏与“第二屏”的“民主化”程度的真正办法。

篇2

关键词:西方学界;高等教育;MOOCs;热点问题

前言:MOOCs是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其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启动了MOOCs计划。然而,MOOCs是新时代的产物,其在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受到高等教育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西方学界近年来对高等教育MOOCs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我国MOOCs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MOOCs之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评判

MOOCs之于高等教育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一种机遇还是一种挑战。对于MOOCs的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个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对这个问题持有支持的观点,这些持支持态度的西方学者大多都是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其认为MOOCs能够帮助大学提升声誉,创新学校的教育模式,例如纽约大学的克雷・薛基教授就将MOOCs教学模式看做是美国高等教育失败的理性应对,其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其二,是对MOOCs持批判观点,认为MOOCs对于高等教育并没有积极的影响,反而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认为MOOCs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会使大学生走向衰落,会使高等教育机构走向衰落,例如西方学者丹尼尔教授就对MOOCs持批判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运用过时的行为主义教学,其指出MOOCs会导致教育和社会的隔离,MOOCs毫无优势。总的来说,持有批判观点的西方学者有或多或少以偏概全,且没有实证分析,而西方学界对于“MOOCs给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影响”的主流观点是要科学的应用MOOCs,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冲击高等教育模式,但长远发展来看,其势必会拓展高等教育的广阔空间。

2.西方国家智库的评判

许多西方国家智库针对“MOOCs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经济学人智库指出,MOOCs促进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许多人都支持MOOCs教学模式;美国斯隆联盟经研究认为MOOCs在高校的应用率较低,许多高校都对MOOCs的使用保持观望状态,索然有69.1%的学术领导认可MOOCs,但只有9.4%的高校正在落实MOOCs;英国公共政策研究院认为,MOOCs的应用势必会引发传统高校的以此重大变革,并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的针对MOOCs的五种教育模式。

二、MOOCs的挑战性学习情境研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许多学生对MOOCs课程完成率较低,但满意度较高,激励效能和新技能需求同时存在,这就说明MOOCs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情境有着高挑战性。加拿大构架研究委员会主任RitaKop指出,MOOCs要求学生有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拓展网络学习机会,同时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有着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技能。

从学生的参与性上来看,希尔教授研究表明,学生参与MOOCs的学习态度并不稳定、明确,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导致学生MOOCs课程完成率不高的原因。

三、MOOCs的有效商业模式研究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MOOCs教育模式的开发成本较低,这会给MOOCs的运作着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MOOCs模式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精英大学扩展到普通大学,西方学者对于MOOCs这种有效商业模式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课程产品成本的下降

西方学者一致认为MOOCs属于一种在线课程,其研发成本较低,相较于其他在线教学模式而言,其有着低成本的优势,例如美国杜克大学的辛诺特・阿姆斯特朗团队就在MOOCs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复杂的课程准备步骤交给一线教师来处理,这就大大提升了MOOCs课程研发效率,节约了研发成本。

(二)凸显的收益来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MOOCs的商业收益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同制的收益模式,一种是共享式的收益模式。JeffreyYoung就将MOOCs的收益来源划分为了八种,其中包括学生支付的监考费用、证书费用以及公司支付员工招聘费用等等。此外,MOOCs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了出版商的商业利益,出版内容的获取形势越来越开放,降低了杂志评审的成本。而编写MOOCs课程教材的作者也能够获得版税的收益,这就给MOOCs有效商业模式的运作提供了可能。

(三)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成本较低,收益提升指的就是MOOCs商业模式的有效性,美国Moody信用评估机构就指出,MOOCs为收益创造力机会,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有效性较高。WilliamLawton则对MOOCs所体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肯定,但MOOCs商业模式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验证。西方学者普遍认为MOOCs商业模式有着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且随着发展,这种有效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

四、MOOCs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研究

在MOOCs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对于MOOCs的教育理念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模式。美国拉力・库班教授指出,MOOCs是一种对开放式学习、远程学习模式的传承,整个教学以教授为中心。德瓦得学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MOOCs这种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MOOCs的技术形式相对复杂,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分析了MOOCs由于内在多余性、多样性及控制弱化性对创新的激发。总的来说,西方学界普遍认为MOOCs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MOOCs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途径。

结论:在MOOCs发展的过程中,其两面性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一直就备受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西方学界对于MOOCs的主要观点,指出MOOCs教学模式正不断走向成熟,MOOCs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是必然的,也是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文的研究,西方我国高等教育界能够更多的了解MOOCs,发展MOOCs,充分发挥MOOCs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东.MOOCs本土化实践中学习支持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篇3

这一通常会持续大半个月的折扣季事实上是为了8月的新品上市做的最后的库存清理准备。

对宜家来说,8月才是销售意义上一年的开端。届时,宜家会向遍布全球26个国家的303间卖场注入近6000件新品,其中约2000件是之前从未出现在宜家产品目录册中的全新系列。

与产品一同抵达门店的还有2.12亿册《宜家家居指南》,它用29种语言呈现最想推荐的新品,最终它们往往都会顺利地成为畅销品。《宜家家居指南》上市之后,9月、10月两个月的销售业绩能达到宜家全年销售额的40%。

和这些庞大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宜家仅有的16名设计师,即便把所有外部签约设计师算上,也只有40人出头。

考虑到这本吸引人们走进卖场的《宜家家居指南》都是提前一年印好的,这意味着所有新品从设计到价格都必须提前两至三年规划,简直令人怀疑,宜家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这个家族企业对这些“商业机密”历来守口如瓶,但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有关质量和抄袭方面的质疑。随着宜家新任CEO Peter Agnefjall以及新产品设计主管Marcus Engman在过去两年接连上任,这个蓝黄帝国的大门逐渐开放起来,人们得以一窥它庞大产业链上的关键齿轮。

“70多年前,宜家就诞生在离这间屋子不远的地方,”站在宜家瑞典总部办公室一个放满了各色靠枕的木质阶梯看台上,Peter Agnefjall这样说,“我们的任务从第一天至今从未改变,那就是为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而努力。”

Agnefjall身边坐着负责宜家产品供应链的Jesper Brodin和产品设计经理Marcus Engman,前排还坐着不少设计师。

这片开阔的双层办公区域是宜家专门为了2014年6月2日这场“民主设计日”(Democratic Design Day)活动提前1年设计并建造的,被命名为“宜家民主化设计中心”。

这是宜家第一次向外界系统性提出“民主化设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宜家商业模式的核心。

“民主化设计并不难理解。这是主导宜家一切行为的根基。具体来说,民主化设计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制造更好的产品,它包含5个维度―设计、功能、质量、可持续和低价的统一。”Marcus Engman坐在一张明黄色的诺帕(Knopparp)沙发上开始了一场关于宜家民主化设计的演说。

通常,宜家的所有设计都从对消费者的洞察开始。宜家了解到大多数家庭都生活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他们能够花在家庭装修上的预算也同样有限。

宜家内部拥有一个大约100人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并将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汇报给设计部门。这个部门的办公室就在刚落成不久的宜家民主设计中心的二楼。

有关都市人对于沙发的看法和需求,仅仅是这个部门以客厅为主题的洞察之一。实际上宜家的研究员们每年都会带着不同主题到世界各地用“家访”形式发现各种有趣的洞察。今年他们将主题设定为人们开始每一天的地方―卧室。

在与宜家民主化设计中心毗邻的展厅里,几台电脑屏幕上面用大大的粗体字写着“Good Morning”。这是宜家市场研究部联手咨询公司United Minds耗时半年在上海、伦敦、纽约等8个城市所做的调研报告的主题,它们希望弄清楚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们究竟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报告最终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出来,人们可以在里面查看各种有趣的照片,还有一个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项设置来生成各类对比图表。

尽管这是宜家第一次以一份报告的形式公开市场调研成果,但宜家市场研究经理Mikeal Ydholm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类似的调研工作其实每年都在宜家内部持续不断地进行,为整个公司提供创新动力。

Ydholm每天的工作围绕着宜家内部的三类人―为制定公司战略的高管提供市场洞察,为各个具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制订商业计划提供帮助,以及和诺帕沙发的设计师Nike Karlsson这样直接参与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员工合作。“我们会直接参与产品的研发,”Ydholm说,“我们到全球各地去家访,观察人们的生活,尤其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具体产品,但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据Ydholm介绍,未来宜家的家居生活报告会以不同主题每年更新一次,一些可以拿来讨论的话题已经在他的清单里了,比如食物。

报告只是宜家产品设计的开端,如何从抽象的报告中提炼出具体产品非常具有挑战。Mia Lunderstorm领导的宜家产品策略部每天都扮演着将需求转变为生产力的纽带。

“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实话我认为这个世上没人能完全预知未来。我们只是试图用宜家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未来趋势。我要做的就是把宜家家居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去思考究竟要在卖场内摆上哪些东西。”Lunderstorm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宜家的产品预测主要依靠一个神奇的“产品矩阵”。这个矩阵由4种设计风格(乡村、斯堪的纳维亚、现代、瑞典潮流)和4个价位(高、中、低、BTI)组成。BTI(Breath-taking Item)是所谓的“心跳价产品”,价格让消费者忍不住打开钱包,它们通常放置在卖场的白色小方框里,包括苹果刀、转角防撞套等等。另外还有一类“杀手锏”产品,这是宜家拖垮对手的秘密武器―通常是和对手品类差不多,但价格便宜得多的产品,不定期推出。

宜家的产品策略师每年都会关注如上这“4×4”的矩阵,寻找其中有待补充的空档,即产品研发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未来的流行趋势,告知设计师未来一年明确的设计方向,甚至具体到某种风格、某个价位的客厅或者卧室产品。

在确定具体产品列表的过程中,Lunderstorm也要自己探索。事实上她和她的团队拥有整个宜家最梦幻的样板间。这些样板间有别于你在宜家卖场看到的样板间,它的某些角落看起来更像是装置艺术,比如用马克杯做成的灯罩。在一个由上海女孩自己设计的样板间里,还有一张用餐桌改成的乒乓球台。

Lunderstorm表示,每年她都会请宜家几个主要市场的普通人来设计自己心目中家的样子,然后制作成样板间,从中观察分析。有时他们还会设定某个目标消费者的生活情景,模拟一个样板间来尝试。这些大胆的、艺术化的样板间虽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氛围和情境,但说不定某个设计哪天就真的出现在宜家卖场里了。

当Lunderstorm将具体产品设计方案交给Engman手下的设计师时,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难度很高,比如诺帕沙发的设计师Nike Karlsson当时接到的任务是设计一款前所未有的低价沙发―能放入任何面积的房子里,简单实用,方便运输,但同时保持质量和舒适度。

这听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在宜家,这样的“大胆假设”几乎是每件革命性产品诞生的开端。

“我的灵感来自于一名技术人员家里后院的那张蹦床。它非常坚固耐用,即使放在户外饱受日晒雨淋也可以用很久,而且非常便宜。最关键的是,如果用它来做沙发,应该会像躺在蹦床上那样舒适。”Karlsson说。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彻底颠覆传统意义上沙发的设计和工艺,将由木头、泡沫、海绵、弹簧等各种配件组成的沙发变成了类似蹦床的金属架,外加一层覆盖其上的纺织面料。

如果你没反应过来上面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Karlsson会告诉你,从此以后,沙发不需要由传统制造商来制作了,他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供应商组合来生产诺帕沙发的框架,一个金属梯子制造商和一个办公椅制造商。诺帕沙发几乎不需要任何组装―只要把沙发套直接套在框架上就完成了,整张沙发的重量只有16千克,可以被拆解成宜家著名的平板包装,方便人们直接从卖场拎回家。沙发套被设计成好几种鲜艳明亮的色彩,也可以直接丢进洗衣机清洗。

最终,由于从原材料到加工到运输,整个流程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比传统沙发更低,宜家得以将诺帕沙发的价格定在69美元(约合人民币452元),也就是宜家最受欢迎的“心跳价”产品。

这背后当然需要宜家强大的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作为支持。在宜家内部,这一链条被称为“价值链”,即一件产品每经过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其价值都必须得到提升,方法就是运用设计和合理采购节约成本。

宜家的产品和供应链经理Jesper Brodin是统领市场调研、产品预测以及设计三个部门的“幕后主使”。他是那个真正让设计变成产品的人。他曾在中国生活了3年,因为宜家全球主要供应商中有20%都集中在中国。最近,宜家还在上海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Product Development Center),意在成为宜家设计师同供应商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

Brodin正在宜家内部创造一个类似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我们正在努力搭建技术平台、共享解决方案的公共界面,这样能完成快速迭代。”Brodin说。而设立产品研发中心的目的在于,让设计师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而是直接走进供应商的厂房里,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材料,探讨可能性。据Brodin介绍,宜家的许多产品都是设计师、供应商以及工厂技师一起在车间地板上设计出来的。

虽然“民主化设计”和它的5个维度是宜家新近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宜家内部以不同方式被践行。

篇4

智能投顾的发展与未来,是最近资本市场非常火的话题。智能投顾,智能是皮,实质是投顾,而投顾缺失是我国理财行业的真正痛点,如何才能创造出以投顾顾问为核心的定制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如何搭建核心科技的顶层?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融与区块链教授李国权。 李权,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融与区块链教授

:智能投顾能否承担起促进行业模式升级的重任?

李国权:从广义上来看,国际财富基金机构(SWFI)将智能投顾认定为一个新兴类别的金融投资顾问服务,提供基于网络的投资组合管理,通过算法和策略力争实现去人工化的服务模式。从狭义来讲,投资百科(Investopedia)认为,智能投顾是数字平台,在去人工化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特定算法的、自动的金融规划服务。

在我看来,智能投顾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费用低廉。传统的人工投顾每年平均收取1.5%左右的管理费,而智能投顾仅为0.15%。

在传统投顾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风格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信托、税务、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多种服务,但服务对象是高净值客户,且多以一对一模式为主,这使得传统投顾存在受众面窄、投资门槛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实际上,传统投顾虽然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其问题早已暴露无遗,具备投资门槛低、管理费用少、客观公正且服务面广的智能投顾应运而生。此外,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低利率背景下投资回报率较低,相对成本较高,使得投资者投资管理从主动转为被动。智能投顾能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制订个性化资产组合方式,并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投资者回报率,让投资者享受到专业的、低成本的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

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投顾领域的资产规模将达到8.1万亿美元。虽然目前部分智能投顾公司并不盈利,但投资者理财需求在持续增长,行业蓄势待发之势已经明朗。

:一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引进机器人投顾,更多的是从监管、缩减成本和满足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目前并没有实证显示机器人投顾提供的产品策略能够跑赢真人理财顾问?

李国权:在美国,智能投顾并不是为了跑赢市场的黑科技,更多的是用于降低和规避不必要的成本。目前中国智能投顾“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价格低廉,能够提供一揽子相关服务,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线投资咨询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和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同时,智能平台不断提升服务时效性,其行为监督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做出安全的投资决策。智能投顾正在改变人们对于金融的传统认知,而以往我们一直视它为不可能,毫无盈利空间。

智能投顾偏重资产投资组合。例如,Betterment专注于投资目标的实现,但似乎并不能衡量投资者的主观风险承受能力。这类智能投顾提供低成本、透明化、专注和系统的投资建议,传统投顾在这些方面做不到智能投顾的绝对理性。由于中国目前不存在合理避税和养老金规划等刚需,智能投顾就是普惠金融下的投资管理服务。但在税务系统庞杂而又高度透明的发达国家,税务规划会大大影响投资回报。智能投顾高度重视投资的税收效率,使课税项目与税收减免项目可以分开。在投资者的生命周期跨度中提供公允和系统性建议,这方面投资经理人很难做到。

:很多人认为投资端的数据和经验比算法重要,但国内投资端的数据存在很高的壁垒,缺乏交易数据、投资经验的创业公司如何才能扮演真正的智能投资顾问角色?

李国权:个人认为,目前合法地从第三方获取大数据并非难事。智能投顾可以为一部分客户提供适当的投资建议。有的投资顾问可以通过一个退休计划类的投资产品,直接调整客户的个人资产配置及其消费需求;但是,如果数据缺失,智能投顾就不能客观衡量投资者的主观风险承受能力。用户越多,使用时间越久,智能投顾的表现就越出色。因此,智能投顾有赖于长期投资,并不适合抱有投资心理的赌徒。

智能投顾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资产组合,包括财富管理、退休规划及其他财富目标的实现。资产组合的构建是基于年龄、退休时间表、年收入及投资目标等因子。智能投顾会自动为客户构建资产组合,并根据变化不断自动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会自动把产生的收益和红利配置到资产组合中进行再投资。

:如何看待中国智能投顾领域的创新?国内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李国权:中国的蓝海智投专注于资产在5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可以通过QDII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投资海外资产。智能投顾可以加速开户流程,优化配置全球资产,提供一揽子多元化全球资产,如股票、债权、不动产及大宗商品;执行交易,进行自动风险管理,包括市场监测和资产组合再平衡。2017年,蓝海智投对其服务进行升级,将最低投资额降至5万美元。与此同时, 2016年,阿尔法云 (AlphaCloud)平台开始为银行、经纪公司,以及金融投资顾问提供投资策略和金融产品的顾问服务。

智能投顾可以提供无限的细分定制服务。智能投顾可以凭借越来越复杂的算法设计,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组合。客户的数据包括收入、职业生涯、存款和消费行为、资产与负债,结合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的自主学习及其他数据技术,就能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投资策略。智能投顾对于客户行为的管理也会日益驾轻就熟。智能投顾终端上的客户交易、赎回、资产组合再平衡等各类数据,结合外部数据就能改善风险评估流程。行为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将极大帮助智能投顾,同时催生出更有效的投资行为,让投资者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

:有人断言智能投顾的命运已经注定:完成悲壮的历史使命,然后把培育出来的市场留给金融巨头,最后自己被并购或者消失,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李国权:从整体来看,目前智能投顾提供的投资建议要比绝大多数的传统投顾更为靠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智能投顾将会越来越深入细致。如果智能投顾仅仅专注于投资顾问,那么将不可避免被收购的命运。但如果拓宽其服务范围,例如针对同一客户群体,除了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还可能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商业价值。财富管理从业人员通常会提供完整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投资规划、退休规划、资产分配、税务规划,以及保险管理等。

胜任的私人财富管理人员为客户设计有效的投资解决方案,这与机构提供的理财和资产管理不同,机构通常提供通用型产品。财富解决方案则是综合性、个性化的,体现出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投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并整合客户完整的财务状况,知悉客户可见和不可见的资产和负债,了解客户复杂的税务状况,能够洞察客户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以及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风险管理则更加复杂,投资者要面对死亡、长寿、医疗、财产、商业、政治及法律风险。财富管理人的角色是明确并量化这些潜在风险,做到对风险的合理管控。

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而言,服务的成本的有效性成为制胜的关键。智能投顾不仅颠覆投资顾问行业,很可能会颠覆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包括退休规划、资产分配、税务规划,以及保险行业等。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投顾有望转型升级为智能财富顾问,这将有助于个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能掌握更加完备的信息,并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虽然被收购是条发展的路径,但转型升级为智能财富顾问将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同类平台的大量涌现,机器人投顾资产管理规模扩张开始急剧放缓,相关风投资本开始变得谨慎,智能投顾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李国权:如果智能投顾不在计算能力和数据介入方面发力的话,很快就会失去行业关注,LASIC原则至关重要。

低利润(Low Margin):吸引和建立关键质量,防止竞争;轻资产(Asset Light):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互联网,电子商务,电信公司;可扩展(Scalable):扩展成本无或低,技术允许大规模采用和更改;创新能力(Innovative):使用社交媒体等技术找到未开发的市场,有颠覆性,解决实际题/问题;易合规(Compiance Ease):政府支持的可能性高,低调。

智能投顾要力争实现数字化、去中介化、民主化、去中心化,这也是未来考虑是否投资一家智能投顾企业的主要考量指标。

数字化造就新的商业模式,数字资产是普遍持有不足的品类,它不需要成为一个实w,甚至可以是电脑里面的字节,智能投顾必须妥善利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创新成果。

去中介化可以降低投资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降低交易风险。

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民主化将使智能投顾面向更多的用户。随着数字化的低成本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普惠金融市场呈现井喷之势,许多原来昂贵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小微金融实现。普惠商业模式可以帮助智能投顾为在其平台上交易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流动性。

数据与数据挖掘的成果,可以让个人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洞悉市场,这将不再是机构投资者独享的盛宴,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步对市场进行预测。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新业态;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第四,激发人才创造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是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创新成功的基础。通过引进具备互联网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依靠技术溢出效应和流动效应,带动创新;通过内部人才培训,实现人才转型,支持创新;通过内部选拔或外部引进的路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支持金融模式创新,加快产品与业务转型。

第五,强化风险管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风险传播速度更快,冲击力度更大,需要对创新风险进行严格管控。要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将外部数据转化为预警信号,对用户进行有效监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2]陈甚澍.论云计算及其在银行业的运用前景[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4]张成虎,金虎斌.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16,(2).

[5]李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融合――基于功能观的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6]李敏.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5,(12).

[7]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6

码实科技的发力点是企业级移动应用设计、开发及生产规范,结合企业在业务对象、业务流程、商务智能、移动商务和业务协作方面的需求,力图形成一个企业业务信息化开发的新模式,给移动应用生态带来一个新的变革机会。而这个机会正带来的一个关键词是:万联网。它是一个对于多数人来说尚感到陌生的概念。

夏淳为此对《创业邦》记者说:“万联网还是一个很新的事物,我个人对它的理解是,它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一个综合体。也就是说,它是把人、物体、场景结合在一起做到互联互通,它会对移动应用的开发进行一个大的变革。”

万联网意味着大的变革

码实科技将自己明确定位在万联网领域。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的亮点可归纳为支持原生、跨平台、按需提供,而且适用于iBeacon场景化,是一个多租户、开发之后可即刻部署和使用的移动应用云平台,主要面向万联网应用的开发者和运营者。

一言以蔽之,码实科技正试图从现有的移动应用模式向新的移动应用模式变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夏淳说,Android、iOS两套原生系统对开发者而言,做后台集成、运营和硬件开发这三件事会是巨大的负担,是“三座大山”。与此同时,App井喷式爆发,但彼此隔离,没有做到互联互通,达不到万物互联的效率;它们的运营管理、部署、更新、离线、安全等都需要处理。

码实科技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是――开发过程彻底云化:开发、测试、部署、运营、管理、分析全部在云里,即把它们建成一个PaaS平台。这相当于一个延续至今的“虚拟主机”概念,以此达到数据与数据之间互联互通的效果。

目前,码实科技有两大类产品,一是不需要写代码的,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做一些配置即可,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使用平台生成的SaaS应用套餐;二是为配置不能满足需求的客户提供代码,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而且,码实科技提出的APaaS开发运营平台,其云编程体系有着统一的架构,使得应用云化,云服务和智能端统一开发、共同部署,能够达到降低开发周期的目的。

码实科技一直在宣扬一个产品理念:由软件或云来全面定义万联网移动应用。它的技术原理是把App做成一个应用容器,在手机上彻底平台化。之所以有这个思路,是因为他们看到,按今天“一物一App”的模式,用户将无法承受成千上万的App的侵扰,这是万联网应用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夏淳想得很远。他认为,就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App没有机械地复制昨天的Web应用一样,万联网时代,App的作用和形态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被重新定义:

首先,App会趋于场景化,能自动感知用户所在的场所(车站、商店、餐馆等)以及智能物体(如空调、咖啡机等),并能自动加载、启动对应的应用。这样的应用通常来自不同的公司、机构,是长尾的,轻量的,甚至是可以一次性使用的。因此,万联网应用的入口必须智能。

此外,随着智能物体的出现,例如Fitbit腕带等,手机作为一个操作界面开始退居第二位,但开始起到一个管理平台的作用,负责配置、监控、采集数据、社交协同、保持云同步等等。它成为智能物体的一个移动的后台服务平台,App的功能因此变得非常复杂,同时还要兼顾到场景化,以便于管理不同智能物体、实现数据采集展示等。

最后是个性化。通过全面的大规模定制机制,App还将支持移动应用、场景、多租户、安装包等多层面的个性化定制。

强烈看好企业级应用开发

码实科技希望把万联网应用的门槛降到最低,便于开发者去开发相关的应用,将万联网云编译技术“民主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很看重企业级应用的开发。

码实科技副总裁于波说,消费级产品看似红火,但对码实科技而言并非那么重要。他用略带调侃的口吻说自己对这些产品的心态是“玩票”。他认为国内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巨大,未来企业级移动开发会渐渐成为主流。

这也是促使夏淳回国的一个主要原因。2011年他受邀参与了易程股份的高铁项目――易程是一家铁路信息系统集成和专业服务提供商――后者很快便成了码实科技的一个大客户。

在这个项目中,易程的客服、巡检、采购、仓库管理、技术专家等人员都有一台安装运营维护系统软件的移动设备,这套运维软件就是码实科技做的企业移动应用。针对这套软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权限,目的是用高效、可靠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巡检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扫描故障并将其记录在册,还可以调出软件里的知识库寻求故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将疑难问题直接转到技术专家那去解决,等等。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发展动力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互联网+”是融合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作用的发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重塑消费力,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费者是最先被互联网带动起来的。到2014年底,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6.5亿之多, 其中,六成以上的网络购物用户已经形成。由于网络消费需求规模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因而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此外,巨大的用户需求使得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繁荣,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观念已经在市场上得以验证。在“逆向”互联网化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从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开始,从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消费者主导权在不断增强。“互联网+”让企业真正开始关注消费者体验质量,从而实现消费推动经济的有利格局。

促进普惠金融与计算,助力新型产业形成

普惠金融和技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保障。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是有目共睹。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相结合,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态,使得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适计算创造出无缝科技,从而将整个过程简化而不是杂化。而“互联网+”的过程也恰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普适计算的想法投入到产品、服务、营销和运营的每一个过程中,使创意变得民主化,这是“万众创新”的必经之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并进―步与实体经济融合延伸与扩展。随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行业提质增效融合效应的呈现,必将助力产业升级与生态链的共赢和繁荣。

通过组织治理调整,实现供应链逆向再造

中国的制造业特征非常明显,以代工(OEM)为主的模式,使得已经不完整的产业链很难实现高利润率。 而“互联网+”并非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前缀,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从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态势来看,可以发现组织结构是阻碍消费者体验和经济突破的关键点。是基于自身组织结构去影响消费者与品牌打交道的方式,还是基于消费者的意愿去改变组织结构,是当下所有企业面临的焦点。而“互联网+”让供应链重塑之路从可能变为现实。在生产制造环节中,由于消费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高度互联的灵活思维方式使生产商和制造服务商从创新到交付、从库存到服务实现了各渠道线上线下的无缝供应链体验。

以数据驱动企业自主创新,走出同质低效困境

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由于互联网让信息和各类资源的获取变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创新的成本和门槛降低了,创新空间变大了,实现创新的距离缩短了。“互联网+”让市场对数据产生了正确的认识,无论是有效使用数据还是数据采集和分析。

“互联网+”促进了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抛弃了静态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单一体验。数据开放可以帮助企业产生更有创意的点子,使其认识到消费者数据是王,动态行为数据是关键,而历史销售数据并不重要。从而实现数据驱动企业,找准核心目标,发挥团队核心优势,增强企业匹配风口时间点的能力,聚焦关键任务,拥有更好的财务表现。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不同的互联网理念让企业走出了同质化、低效益的困境。

通过大面积部署新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2014年的数据:到2020年,全球会有手机、平板及PC 73亿台,联网设备260亿件,而移动设备将以万亿级别投入。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云计算、数据化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崭露头角。中国成为物联网大国将为时不远。从4G到5G的路程,见证了我们从新兴产业兴起、新基础设施广泛安装到各行各业应用蓬勃发展和收获的历程。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模式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信息化创新应用初见端倪,在部分行业如互联网金融,信息化开始从技术驱动向业务和战略驱动转化。信息化与众多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协同正在形成。在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支撑下,实现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社会协同,雏形已经建立,“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有效协同,生产模式全面改制

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推动下,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而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实现了对业务的贡献。两者共同点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不同点在于,云来自互联网,大数据来自不同背景的业务分析;云计算的对象在IT资源,大数据关心对象在于业务相关数据;云节省信息成本,大数据发现数据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业务需求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万万个实际的应用价值;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可以更加迅速处理自身的丰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务。通过匹配移动和社交的双轨,生产模式最终走到了以云为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户群,实现全用户体验的“互联网+”生产模式。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培育社会诚信合作文化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力、环境资源、低成本等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步消失。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分布式、无边界、去中心化等特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协同突破成本、人才、经验等条件限制,以边产出边协作调整的模式,让企业快速成长。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即刻使用,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互动。现代企业要取得商业活动的成效,必须植入全渠道的思维模式,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数据杠杆则为此提供了可能。

此外,文化发展滞后、道德诚信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社会现象一直令人担忧,而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传统商业模式,是形成经济文化不良闭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以及精细化分工体系下,“互联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驱动就是:企业如何抓住普适计算所带来的机遇,在全社会推动建立合作的文化。

催生产业集群,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中国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东北经济转型和发展就是一个案例。这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统仅仅对组织业务流程起到了网络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没有达到信息辅助决策的高度。一体化的智能管理和区域产业联合发展还未形成。

随着业务与信息化平台结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与行业融合应用潜力很大,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区域经济之间会有更多的应用结合。“互联网+”有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区域产业带的出现和互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体结合不仅促进了就业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带的升级和转型。

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复合人才

目前各专业部门间彼此完全隔离的状态是由长期以来教育培养人才的系统与方式造成的。要提高中国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从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全面加强职业再教育深度和广度、重构融合管理团队等三方面去调整和规划。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磅经济驱动力就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形成。

“你能整合别人,说明你有能力;你被别人整合,说明你有价值。”年轻的、未受技术或者公司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在未来能够学以致用。 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创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团队的创新与融合。

【参考文献】

①曾鸣等:《读懂互联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②薛金福、李忠玉:《互联网+ 大融合与大变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篇8

马云说:“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维,传统思维只有一条就是捍卫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既得利益。”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一切,消除距离,并由此冲击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把选择权真正交回到用户手中。每一次信息革命,都会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每一次革命也会让信息的控制权发生转移。也正是在信息控制权转移的过程中,引发了价值链的重新组合。当距离被互联网消除后,传递价值这一环节已经被重构,互联网将真正地进军传统产业,重构商业的源头,创造价值端。基于此,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三个凡是”。

(1)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打击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同时也意味着用户主权时代的到来。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在衰退甚至终结。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用户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主权。

传统思维的核心是产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推广、大规模销售实现盈利,赚的是人口红利的钱。但是,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越来越对称,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样的红利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时互联网把传统渠道不必要的环节、损耗效率的环节都拿掉了,让服务商和用户、让生产制造商和用户更加直接地对接在一块。用户的喜好可以快速地通过网络反馈厂家,这样必然造成所有依赖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2)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环节都将逐渐被颠覆,或者被边缘化

张瑞敏说:“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给世界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零距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变成了平台经济,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原来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现在到了用户手里,交互变得很重要。”

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那些靠中间环节获取利润空间的企业形态将消失;那些靠长尾、闭环效应实现壁垒或垄断的行业将被颠覆;那些强制性中心制的生产与制造方式将被取代;那些通过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渠道建立的差异化优势将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和去中心化营销、苹果的审美与极致用户体验、安卓的开放,以及特斯拉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之卓绝。信息的对称和零距离的沟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时表达自已的价值诉求与价值主张,靠信息的不对称和黑箱运作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及股东价值优先的思维定势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相关利益者价值平衡基础上的盈利模式。

(3)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都将被统统清剿

大量的传统生意之所以存在,其实往往是建立在某种市场特权的垄断,或利用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工业时代,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毛利以支付渠道、营销、库存等费用,例如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来打造品牌,依赖渠道分销商品,不清楚用户确切需求的情况下导致库存成本,所以,产品到达用户的成本巨大。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去中介化风潮日盛,渠道开始衰落。如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不可想象。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

在乔布斯成功的秘诀中他最看重的就是发心/动机/正念,佛法里也有同样的描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心不对,一时的胜利有可能,长期来看必遭惩罚。世界上的事情无不如此,发心错,满盘皆输,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发心只讲对错不论好坏,并不是说好心就是发心对,所谓对错的判断标准,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问题来了,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万物互联,互通有无。

如何判断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败的标准有三条

1、用户层面

(1)你所有的努力是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通还是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

(2)你是尽可能的让用户得到关于产品的所有消息,进而便于用户做出最佳选择,还是有意的屏蔽同类竞品信息,让用户只选择你的产品?

(3)你是在努力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通过用户的反馈和诉求来驱动产品迭代,还是阻碍用户之间吐槽的扩散,维护品牌的光辉形象。

2、价值链层面

你整合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是为了消减产品的中间渠道环节,最大化的让利给用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还是为了整合后最大化的获取垄断红利?

3、员工层面

(1)你所有的管理改进手段是依靠指挥、控制、命令等传统管理手段,还是员工发自内心的自主自愿行动?

(2)你在企业推行式的自主经营是为了企业效益的突飞猛进还是为了激发员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最大化的榨尽员工的潜在价值?

篇9

后PC时代的媒介图景

过去十年中,消费者在选择信息产品方面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倾向于选择那些传播方式高度优化、注重人性化用户体验的产品。“简单、优雅与美”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目光。这种观念和效果,除了体现在产品造型与功能,还通过用户界面反映出来。iPad可以算作此类信息技术产品的代表。

乔布斯对2010年iPad的成功进行过简要回顾,将iPad称为“苹果公司在后PC时代(Post-PC)的第三个一鸣惊人的产品”,前两个则是iPod(2001年上市)和iPhone(2007年上市),而2010年被称为“iPad年”。从2010年4月到12月,iPad在全球共卖出1500万台,总收入超过95亿美元,占据全球平板电脑(Tablet PC)市场超过90%的份额。

今天,公众在认识世界、辨别真伪以及形成观念方面,对于信息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大。便携、移动、无线互联正在成为人们对于信息终端的基本要求。平板电脑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弥补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的空白,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电子书、播放音视频、玩游戏等功能,成为消费者的信息伴侣与娱乐伙伴。平板电脑作为个体与社会联系的信息枢纽,必然带来传播方式与用户体验的深度革新。

自iPad以来,市面上已经出现近百款与之竞争的平板电脑,但是还没有一款能够在价格上与其竞争。iPad反映出现代社会整个数字媒介系统的最新特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以iPad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所带来新闻传播格局的系统性变化,正在拉动传统大众媒介的形态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与民主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重新改造内容生产与分发流程

美国的杂志出版公司自2008年便开始受到经济衰退的打击,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可以彻底改变其现状。杂志业基本共识是:平板电脑为杂志提供了一个数字形式的副本,可以开发多媒体产品,交互功能更出色。同时,广告商也能得到更多创新机会。至少在互联网时代,杂志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平板电脑时代。

iPad刚上市时,苹果公司提到了与几大出版公司的合作,包括企鹅出版社、西蒙舒斯特等。根据英国CooperMurphyWebb去年8月调查显示,iPad成为用户阅读报刊杂志的首选方式,超过PC和印刷品。和使用PC不同,用户热衷于使用iPad进行内容消费而非内容生产,这符合经销商和出版商对iPad以娱乐、休闲、教育为导向的预期。同时,全世界的杂志和报纸出版商面临苹果公司控制的终端渠道,无一例外感到挫败感。出版业难以接受iPad对于传统媒体关系的颠覆,而这种颠覆将很快延续到电台、电视、唱片公司、电影等多个行业。

出版业的抱怨折射出对于过去那种充满权威感的出版权力的留恋与伤感。20世纪初至今,在媒介形态快速演变的同时,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中的权力关系逐渐改变。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也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信息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其中所酝酿的大量属于创造性发展的信息观念,其本质将始终围绕“人与媒介”的关系展开。很多人只是将iPad用来玩切水果或赛车游戏,他们没有看到,iPad正在成为全球通用媒介信息终端的最重要的新平台。传统媒体从业者对于iPad的理解不是太深,而是流于表面。相当多的媒介机构对于新的媒介浪潮表现出焦虑、困惑和无能为力。如果不从新的技术人手,及时对原有内容生产与分发流程进行改造,他们将很快被甩到时代的后面。

众所周知,互联网几乎成为当今免费信息获取的代名词,这成为传统媒体内容上网的一大死穴。如果新闻传播机构长期如此,难以延续新闻工作的使命,也无法进行数字创新。《纽约时报》正在实施的付费阅读模式意味着一些报社开始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在线商业模式取决于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铁杆读者,而不是一个巨大的页面浏览量。这带来新的启发:传媒业如何能吸引到忠于其新闻品牌的核心读者群,并让他们多数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这成为网络新闻业务的核心问题。

以人为本,传播高品质的信息内容

iPad引发媒体从业者的热议,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默多克对iPad的追随。默多克对于新媒介、新技术在传统媒介上的应用有着卓越的洞察力,他的言论和行为自然也对于许多高级媒介管理人员产生重要的影响。

iPad刚一,默多克就称其是“未来的惊鸿一瞥”,称iPad可能拯救报纸发行业,因为它可省去纸张、油墨、印刷及运输费用。它不是毁掉传统报纸,只是让它们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今年2月,默多克iPad电子报纸The Daily。这份报纸通过苹果网络商店独家出售,订阅价为每周99美分。The Daily并非革新,借用杂志的浏览体验,在iPad平台上结合更多媒体形式,重新设计新的阅读习惯。默多克将iPad誉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新平台”,表示The Daily力图把最新技术与实地采访报道、良好的编辑和怀疑的眼光融为一体,默多克希望这份电子报纸成为当前这个数字时代如何讲述新闻事件的范例。

新媒体对新闻行业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新闻业要与最前沿技术结合起来,重新设计产品。让用户思考,让用户微笑,让他们参与到每天的事件中来。The Daily以海量信息传递为定位,特色内容包括:每天超过100页原创内容;高清视频;360度全景图片;交互式图表、信息图;热点关注;分享与文章收藏;个性化内容,包括本地天气以及体育信息;评论系统,支持语音评论;填词与游戏。

The Daily带来了新闻内容呈现的新形式。通过传统新闻业与最新媒体科技的嫁接,新闻集团创造出一个仅为iPad提供付费内容的新模式。

篇10

起家于自学摄影

图库这一专门为出版商和其他客户提供图片的概念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数字时代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微图图库(microstock),这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低价和免版权费的方式购买并自由使用的网络图片,图片来源众包于业余摄影师和艺术家们。

第一家微图图库公司iStockphoto成立于2000年(六年后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被Getty Images收购)。2003年,29岁的著名创业者Jon Oringer设想将图片众包市场和基于订阅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才真正推动了这一市场走向鼎盛。Shutterstock向博主、媒体和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成本低廉的图片。大量的需求刺激了供应方,供稿人蜂拥而至,向这一拥有高收购量的平台提供他们的作品。

今天,由Oringer担任CEO和董事长的Shutterstock拥有2400万免版权费的图片、插图、矢量图和视频剪辑。网站有14种语言可供选择,提供来自100个国家3万5000名供稿人的作品。在现已繁荣的行业内,Shutterstock是第一家下载量突破2亿5000万的公司;最新的数据显示,每秒就有2张Shutterstock图片售出。(Oringer称,Shutterstock在商业数码图像供应领域居于首位,领先于Getty Images和iStockphto之和。)它的客户数量达50万,包括谷歌(Google)、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独立制作人等。

2003年Oringer创业之初完全没有预料到公司会有如今的规模。就像他之前的无数创新者一样,他只是想解决一个问题。在连续创立了10家中规中矩的软件公司之后,他注意到加了图片的邮件和实时通讯稿总能带来高访问量。但一开始,Oringer只能从Clipart CDs获得高品质图片,或从Getty和Corbis这样的图库获得价格高昂、适合特定范围的版权图像。

此时,Oringer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市场漏洞,而时机恰到好处——一台专业高品质照相机的价格已经跌至1000美元之下。他果断入手了一台,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潜心学习摄影,他说:“我完全没有方向,所以能试的摄影类型都试了。”他的作品中包括一只拿着报纸的狗(这是他的个人畅销作品)和他工作的网吧场景。他总共照了10万张照片,上传了其中最好的3万张,并卖出了49美元的无限访问订阅。

结果,Oringer发现并不只有他需要这些图片。此时仅凭他自己已经无法满足大量的需求,他决定扩大规模。Oringer创建了Shutterstock平台,任何人都能提供图片。到2007年,Shutterstock已经能够提供200万张图片。2008年,Insight风险投资注入一笔数量不明的资金,帮助公司继续扩大规模。到了2009年,Shutterstock以330万美元现金的低价收购了微图图库公司Bigstock。

正是从那时起,Oringer开始考虑上市,他回忆:“当我看到我们在成长时,我就在思索走哪一条路可以使机会最大化。”2012年10月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也是近两年多来首个来自纽约的科技公司——募集了7650万美元。他说:“我们上市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融资以成为这一新兴行业的领头羊。但是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还能保持产品原貌。我们为自己敲响了警钟,而它还是原来的公司。”

为供图者带来福音

这是一月的一个晴冷的清晨,从Oringer位于曼哈顿金融区34楼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女神像。他坐在两块大荧幕显示器后,穿着运动鞋和有些褶皱的系扣衬衫,看上去十分悠闲。他说:“我创立公司时,人们对于这一行业已经有了很多构想。但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订阅模式的简洁,而且我们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

这种商业模式收效显著。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这是IPO前本文发表时所能掌握的最新数据)显示,Shutterstock收入增长36%,达到4230万美元,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到1030万美元。公司计划2012年总收入达到1.65亿美元,并调整收益至3300万美元。

投资者们也注意到了对网络图片日益增长的需求。2012年5月,Shutterstock的一家竞争对手Fotolia,宣布从私人投资集团KKR获得1亿5000万美元的投资;8月,私人股本公司Carlyle Group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Getty Images。在一项赞助研究中,Shutterstock声称到2016年“预拍摄类商业数码图片”(pre-shot commercial digital photographs)市场价值将达到60亿美元。

IPO之后,Oringer仍然拥有公司多数股权,继续执掌Shutterstock。他说:“大多数上市公司不再由创始人经营是因为财务结构稀释了他们的股权,而且干涉经营的意见越来越多。”

Oringer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坐着,他的双腿搭在另一张椅子上,将椅子来回拖动。他对Shutterstock成长的规划同样永无止息,即保持供求同步增长。他说:“没有供稿会惹恼买家;拿不到报酬的话供稿人又不买账。从一开始我就想尽量保持平台自动化,因为电脑可以更快告诉人们需求的东西在哪儿。”

为了获得Oringer口中的“网络效应”,Shutterstock搜集了关于图片买卖内容、时间和原因的大量数据,开创了一个完善的系统,服务于各方反馈圈。初始的搜索功能支持基于人数、性别或种族的图片搜索,并可以根据个人位置和浏览记录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搜索结果。

Shutterstock提供了一种按需定价机制,每张图片最低19美元。另一种高级协议针对买卖和大批印刷,最低199美元。但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订阅,每月最低249美元。每一次下载供稿人一般可获利25到38美分不等——收入门槛越高,报酬越高。被大客户使用的图片,供稿人可以获得付费的30%,大约相当于每张图片120美元。收入最高的供稿人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六位数。

图片要经过严格的审查。Oringer承认:“我从前拍的那些照片质量放在如今肯定通不过。”虽然网站欢迎任何人申请(或重复申请)提交照片,但只有20%的照片可以最终通过审查程序。当然也有上传10张照片,至少7张获得审查员批准的情况出现。

对于具有商业头脑的艺术家而言,Shutterstock可能是一次改变生活的契机。Alisa Foytik是一位备受欢迎的矢量图插图画家。当她2006年成为供稿人时,还是俄罗斯一所大学的艺术专业学生。之后她卖了成百上千张图片,足够让她后来搬到英国再来到华盛顿。“我简直不敢相信从前从来没人有过这样的想法,”她说,“因为成为一名艺术家,为像Getty这样的大公司工作实在太难了。”

Lev Radin是一位来自纽约的摄影爱好者,也是在2006年加入了Shutterstock。他认为正是Shutterclock为供稿人提供的帮助使它在业内独树一帜。在Shutterstock的支持下,他获得了报道美国网球公开赛和红毯活动的资质。他在另一个图库网站也有一个账号(Oringer支持这样的行为),但是他说:“我不认为其他任何公司也可以为我提供那么多帮助。我和其中一些公司接洽过,但没有一家公司给我像Shutterstocky那样的回复。”

网络开发设计公司Ceonex的创始人Theodore Agranat认为,Shuttterstock为图片供稿人带来了福音。他说:“公司在行业民主化方面做出了表率,对于那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摄影行业过去一直高不可攀。”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由于内容服务商普遍不愿出高价购买“漂亮的大幅图片”,专业摄影师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认为对于行业来说,图库的使用也带来了另一个风险——低标准的品牌口碑。“除非你格外幸运,图库按照现有模式不断更新,而不同于完全创造一个你要推出的品牌。但就像其他行业一样,对这种风险我们只能不断调整和适应。”

创新的秘密

在Shutterstock总部,大约200名员工(还有更多会加入)遍布这幢四层建筑。楼下的大厅中有一面展示世界地图的屏幕,显示着Shutterstock的实时下载量,电梯里印着供稿人提供的照片;过道里的长灰沙发上正在召开会议,在针对新产品和服务开发进行马拉松式头脑风暴时,这里也是员工们小憩的地方。

“我们希望员工能为行业变革提出建议。”产品副总裁Wyatt Jenkins说。无论发展规模如何,公司的运转系统必须始终确保能提供一种灵活创新的环境。大约40%的员工负责产品和技术,公司的运作被大致分为12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一个核心任务,他们像独立始创公司一样为同一个目标运行着,包括营销、设计或销售等。在每两个月举行一次的“竞赛展”(sprint demos)上,各部门聚在一起展示他们所负责的工作。

Dan McCormick和David Chester是Oringer还在处理客户服务时期聘请的头两位设计师。现在,他们分别担任公司的技术高级副总和总设计师。两人都承认至今还留在公司的原因就是Oringer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灵活发展的坚持。

从发展角度来看,在Shutterstock工作简直像做梦。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型数据库,附带一个同样大容量的用户数据库。两者放在一起,就有望处理一些搜索功能领域最艰深的问题。McCormick解释说:“我们创造的算法旨在传递完美的图片。”他的团队的实验室工具重塑了图片搜索的传统方法。例如Instant就是一种新型视觉头脑风暴工具,它使用待决专利(patent-pending)算法,每次敲击键盘就能指向实时图片。另一种工具Spectrum则使用一种由DJ唱机转盘上的滑动控制激发的机械装置,根据颜色反馈搜索信息。

虽然上市公司在创新方面普遍做不到最好,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Shutterstock将会保持创新活力,理由之一就是Oringer本人。他总是能及早地意识到并提供新鲜花样,最近的例子就是对视频剪辑图库日益增长的需求。他指出:“我们从2005年开始准备的时候这个市场并不大,因为无论是设备和还是处理能力都所需高昂。但我那时就知道,不久的将来视频制作会和图片一样。所以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种类的格式,并等到了恰当的时机。现在,视频图库是我们一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生意。”

的确,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07年创立服务博客“微图库日记”(Microstock Diaries)的Lee Torrens说,Shutterstock近几年是其在创新领域表现最为杰出的时期。他认为Shutterstock早期成功的决定因素是订阅模式,中期发展则相对平凡。2009年,Shutterstock又主导了与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社交媒体整合,2011年又推出了一款精巧的iPad应用程序。Torrens认为公司现在“正在搜索领域做着很酷的事”。

更多种语言支持、更多成熟的搜索功能和更多创新的产品即将到来。Shutterstock正致力于开发一款附加服务Offset,为愿意高价购买高端照片和插图的客户提供免版权费的作品。Oringer正处于孕育他所谓的“学习市场”(marketplace for learning)的初级阶段,这种订阅服务使供稿人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获得报酬。

Oringer认为:“这些市场的兴起源于人们手中越来越多的设备。就像互联网使我能在五年内创立一家公司,人们也能制作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内容,所有这些都将带来变革。”

图片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除了Microstock在快速发展,Pinterest、Instagram以及重装上阵的Facebook的时间轴功能,都表明在线图片文化正在飞速发展。但在数字化时代,图片究竟有多重要呢?看看如下数字。

包含图片的文章获得访问的机率比那些没有图片的文章高出94%。

大量使用图片的新闻、政论以及体育类文章受益最多。

包含图片的新闻报道访问量比那些没有图片的新闻报道多出14%。

包含图片和视频的内容访问量比没有相关内容的高出48%。

60%的消费者进行本地搜索时,更倾向于在那些有显示图片的商户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