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控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控制方案

篇1

〔关键词〕高频电刀;性能检测;风险控制

随着医院手术量的不断提升,手术设备的安全使用已引起手术科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高频电刀由于频率高、接触面积小、电流密度大,如果使用不当,会容易引起意外损伤,给患者造成伤害。而长期使用会使输出功率性能降低,回路检测性能下降,造成安全保障性能变差,会严重危及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为确保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进行使用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1高频电刀原理及构成

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出特定频率、波形以及特定负载功率曲线的高频电流,借助相应的手术工具作用于人体组织,并对其集中加热使组织成分挥发、爆裂而产生切割、烧灼和止血的效果,从而达到手术目的。高频电刀一般包括:主机、手术电极、中性电极、双极电极等主件和脚踏开关、各式刀头、镊子、电源线、保护接地线等联用附件[2]。

2高频电刀风险控制方案

为了有效控制我院手术室高频电刀的临床使用风险,制定了高风险医疗设备的预防性计划,具体检查内容包括外观及附件、电气安全性能、更换维修与保养以及性能测试4个方面。根据美国Vermont大学和Fluke公司合作完成的医疗设备临床风险评估标准,高频电刀性能测试要求至少为每年2次,以保证电刀的性能参数特别是安全标准始终符合国家标准[3]。结合往年的检测结果,我院高频电刀的各项性能指标状况较为良好,日常维修时故障率也不高,同时结合设备科技术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故最终制定对高频电刀的风险控制方案:电气安全和性能检测周期:每年1次,外观及附件检查周期:每半年1次,项目包括设备清洁、箱体有无损坏、电源线和脚踏开关是否正常、有无正确清晰的资产号、电极连接部分有无破损等。

3高频电刀风险控制实施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定期对高频电刀进行质量检测,并将实施结果输入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3.1检测设备及环境

检测参考标准为:《医用电气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JJF1217-2009高频电刀校准规范》。检测地点:手术室;温度:20℃;湿度:54%RH。检测设备:(1)电气安全检测采用FLUKE的电气安全检测仪,型号为ESA620,我院于2011年购置。(2)质量性能检测采用FLUKE的高频电刀质量检测仪,型号为QA-ESII,因我院尚未购买此设备,故与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共同完成。

3.2检测结果

检测对象基本情况:我院手术室共有14台高频电刀,其中康美6台,艾尔莎8台。2015年6月对手术室14台高频电刀进行电气安全测试,检测项目包括保护接地阻抗、绝缘阻抗、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正常状态)外壳漏电流(对地断开)。7月与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共同对高频电刀的性能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输出功率、高频漏电流和波峰因子等。在电气安全检测中,有2台不合格,表现为保护接地电阻过大。性能检测中有1台不合格,表现为在电凝模式下,输出功率偏差11.1%,超过允许值10%。

3.3处理措施

针对2台接地电阻过大的高频电刀,对其接地端子进行去氧化层处理,采用砂纸将接地端子表面磨掉一层,用锉刀将电源线地线铜片锉光滑。再次进行检测,其中1台电刀接地电阻降到200Ω,还有1台还是超标,更换新的电源线后正常。对于输出功率偏大的高频电刀,一方面通知临床暂停使用或选择性使用,同时联系厂家对其进行校准。校准后,对改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进行再次测试,最后误差在10%以下。

4结论

通过制定高频电刀的使用风险控制方案以及具体落实,能发现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偏差,并及时进行校准,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水平。同时,应检测设备的限制,还未开展对高频电刀的维修后相关性能检测,日后将这一内容加到风险控制方案中,并将结合实际情况逐渐开展。

[参考文献]

[1]彭志方,杨俊.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及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110-111.

[2]陈燕暘,张红雁.关于高频电刀安全使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11-113.

篇2

关键词:煤系采空区;瓦斯隧道;安全风险控制

1瓦斯隧道

对瓦斯隧道的迁移深入研究,瓦斯隧道区域地质环境和构造的天然气沿着裂缝形成的隧道,相比于隧道煤系地层和煤层风险会低一些。采用模糊的评价方法,在煤系采空地层对瓦斯隧道进行评估。结果证明,瓦斯隧道需要注意的要点增加。如,总结了矿床是国内外隧道工程,建立了煤系地层隧道,煤系采空地层的隧道需要注意,由于煤系的原因而导致的天然气火灾、爆炸、爆发等,而且还提出了必须把隧道进行强化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对瓦斯隧道产生的伤害得到有效的治疗[1]。应用风险管理理论,采用调查分析对瓦斯隧道进行了模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利用科学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隧道之中,隧道瓦斯防治技术的系统是瓦斯隧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瓦斯爆炸是煤矿、铁路、公路、地铁施工建设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它很容易发生灾难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瓦斯隧道建设安全是有标准的。分析了巷道的破坏,对隧道施工事故类型,并且对瓦斯隧道进行相应的有效的安全措施为减轻风险[2]。瓦斯爆炸是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加强安全瓦斯隧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铁路、水电建设、市政等大型隧道越来越多的需求,通过煤矿采空区煤地质学、天然气,一批城市燃气隧道建设在不断发展,地铁隧道施工是在瓦斯隧道施工中的大项目,如有不当,气体往往可能导致煤气中毒和窒息,直接对人产生巨大危害。在工人隧道建设史上有许多重大瓦斯爆炸发生,这些事故对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运输和基础设施发展上,隧道工程产生的气体,而气体瓦斯灾害是威胁隧道施工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因此,在设计技术研究建设,必须小心。瓦斯灾害是地下铁路、公路和一个最大的灾害在西部地区建设中最后常见的地质灾害,灾害发生时,人员损失很重,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瓦斯隧道危害

在有危害气体的隧道中施工安全管理是软件瓦斯隧道灾害,煤气、岩等化学物质在释放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气体,在隧道中其基本成分是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还有少量的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氢气(H2)、二氧化硫(SO2)和其他烃类气体。这些气体有危害,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燃烧的火;②煤矿爆炸,导致致命的气体浓度的增加;③如果空气中氧浓度相应降低。当瓦斯浓度超过40%,就有可能有人窒息的情况发生[3]。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中国已经建成了大约100多条的隧道,在这些隧道中,大约有75.8%是瓦斯隧道,其中有22.6%的是公路隧道。比例的气体水平低是高瓦斯煤气站,并且占43.5%的隧道,这些数字对于隧道来说隧道是个极大的危险。发生煤气安全事故的大部分都是瓦斯隧道中的气体造成的。对瓦斯的性质和临界分析,建设天然气是煤(岩)层的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是甲烷(CH4)、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和少量的一氧化碳(CO)气体组成。对瓦斯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气体含量多会造成人员窒息。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当发生漏气的时候,甲烷气体不断的充满整个空间,这时的隧道,空气中的氧气氧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工作人员因为无法吸收足够的氧气窒息而死;②一定要避免火种,甲烷是易燃气体,遇见火种会燃烧,严重的话会爆炸,甲烷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燃烧引起火灾和爆炸,突然的高温高压气流通过强大的冲击波,爆炸的冲击点的速度向外沿轨道扩散,形成巨大的火花[4]。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往往是比较高的,而且其中较多时因为煤气中毒或窒息而死,甚至还有可能会产生的是瓦斯气体的点燃、煤尘爆炸、煤和天然气等爆炸造成的,除了上述的爆炸事故之外,还有可能出现煤机或压力机的爆发,这对于工程的后期安全开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瓦斯隧道的特点,隧道与隧道施工的新法律的基本原则,通过人工开挖钻孔爆破方法,爆破后在隧道表面大幅气体泄漏的情况下进行检验,有时由于通风条件不理想,气体浓度会迅速增加,从而造成瓦斯涌出造成瓦斯事故。此外,由于气体在瓦斯隧道的顶端变化,并且隧道的截面面积较大以及隧道模板台车很宽,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相应的情况,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如果效果不理想,就很容易在一个隧道通过气体收集层减少损失。如果隧道里存在一定浓度的瓦斯与空气,它们相互混合并被点燃火,就会导致火灾或爆炸[5]。

3瓦斯隧道安全风险控制

3.1监测预报

针对大多数瓦斯爆炸案件,从中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也找到了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的原因。因此,在瓦斯隧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将这些燃气在隧道中的信息进行检测,只有监测好了,才可以保证后期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根据现有的规格,为监测气体的隧道施工中设计一系列的监测技术方案,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形成安全的瓦斯隧道。在隧道施工中安全生产,减少瓦斯隧道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2隧道工程

根据前期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瓦斯隧道中实际的通风效果一般,一般接近于80%或70%的瓦斯爆炸事故是因为瓦斯矿井通风不好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消除气体是减少瓦斯爆炸的主要部分,也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地方。高瓦斯隧道施工过程是合理的,拥有理想的通风系统,防止瓦斯隧道中甲烷、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积聚,防止瓦斯窒息、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建设。天然气领域可以与新闻界相互联系。隧道掘进工作面是必须避免的,并且独立的。

3.3分离气体

将气体从顶板上分离,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气体的泄露问题,在隧道突泥中,充分利用好绝缘气体的优良特性,在矿山法隧道开挖中,一般都是使用封闭结构的气体,所以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气体的封闭:①封闭注浆开挖防线防线低瓦斯量,形成一道防线防御;②如果气体量特别高,则形成两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道防线防御;③在瓦斯隧道中对瓦斯气体设立最多的是第三道防线,开挖围岩进行防御。

3.4在隧道中的设备和电源配置问题

在瓦斯的隧道建设过程中,一般是需要电气的照明设备的。这样在产生爆炸等突发状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应急的操作等,在固定固定安装照明、通信、信号等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控制电缆并且采用铠装电缆,利用塑料的隔绝性,安装照明变压器、电气开关,利用这些来进行防爆[6]。

3.5发展燃气事故应急预案隧道

瓦斯隧道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大事故,往往造成的事故,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甚至有些事故在一瞬间发生,没有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因此,为了避免大事故发生,做了应急预案,对事故或灾害组织了应急措施,进行了安全风险控制,在瓦斯隧道施工前,根据瓦斯隧道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如,瓦斯窒息事故、瓦斯爆炸等,做出了应急措施。在瓦斯事故发生时,能达到快速的得到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有的员工在培训期间进行了多次的应急演练,在第一时间减少伤亡。

3.6提前预测瓦斯隧道的安全性

在瓦斯隧道施工中,应根据地质构造和瓦斯溢出的隧道综合情况,进行分析超前地质预报瓦斯隧道的特点。为确保地质预报的准确性,需要进行试验证明,首先,试验气,根据以往的瓦斯爆炸事故,明确的知道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隧道施工中存在信息遗漏、泄漏等情况。因此,为了确保瓦斯隧道的安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在瓦斯隧道中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其次,要考虑隧道通风系统可靠性,在相关的不连续通风瓦斯隧道时,隧道内的瓦斯浓度标准溶液不应超过国家标准值,而且稀释烟雾和粉尘,主要目的是必须按照设计和规范进行执行。

3.7瓦斯隧道塌方防治场作业

对于穿越煤层和以及空区的瓦斯隧道而言,由于受到了开采之后的松动干扰和控制,整体的结构比较松散,稳定性能一般比较差,所以极易产生塌方的问题,并且,也十分容易引起塌方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灾难。比如,2004年12月7日,在都江堰到汶川某地的隧道,在施工的过程中就突然发生塌方事故,塌方掉落的物体导致了隧道整体的气流无法较好的流通。原本蕴含在岩层中的一些瓦斯就直接流出,遇到火源后就直接产生了爆炸,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2005年12月22日,都汶高速公路在进行隧道挖掘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塌方,瓦斯向外涌动后造成了较大威胁,由于某处配电箱的电线短路,从而带来了火花,直接引发了特大级别的瓦斯爆炸事故,一方面造成多人死亡;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由此可知,瓦斯隧道一旦发生塌方的事故,那么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起瓦斯塌方的事故和问题,尽组最大的可能避免塌方发生。如果发生塌方事故,就需要及时处理,保证后期没有二次塌方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参考文献:

[1]赵阶勇.铁路瓦斯隧道施工特点及问题探讨[J].隧道建设,2011,31,(1):82-87.

[2]莫现叁.跳花坡瓦斯隧道安全设防综合技术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5):61-64.

[3]汤世良.浅谈瓦斯隧道施工安全监理[J].都市科技与企业,2015,(5):120.

[4]罗太友.公路工程瓦斯隧道施工期安全管理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3,(4):139-140.

[5]陈磊.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8):37.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控制;方法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篇4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清权确责为基础、以权力制约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提前发现、有效预防、及时化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员参与、全域覆盖、整体推进”的要求,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廉政(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紧紧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各类风险点,重点抓好“两个责任”、“一岗双责”的履行,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使党员干部廉政风险意识普遍提高,建立起教育在先、制度制约、监督及时、职责明晰、重点防控、责任到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更坚实、预防腐败效果更明显、保障发展大局更有力的建设目标。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县文广新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四、方法步骤

根据县纪委、监察局推进工作的要求,我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同步实施,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研究部署阶段(5月10日-5月20日)

1、宣传动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召开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有关领导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意义、工作对象、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

2、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宣传教育,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业务培训,营造强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舆论氛围。

(二)廉政风险排查阶段(5月21日-6月10日)

1、梳理部门职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根据工作职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梳理单位、股室职权,绘制每项业务工作流程和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

2、制定廉政风险排查程序和办法。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制订风险排查程序和办法,5月15日前提交局办公会研究讨论,5月25日前印发到各股室和各下属事业单位,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

3、排查廉政风险。按照“一一对应、查实找准”的要求,采取自己找、领导点、群众评、专家议等方式,围绕部门职能、工作岗位、举报等重点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特别是对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敏感部位要实行点对点的拉网式排查,主要排查岗位、股室、单位三种风险。岗位主要查找职能职责、权力行使和思想道德风险;单位和股室主要查找决策议事、制度机制、工作流程和外部环境(作风状况)风险。

4、风险等级评估。在找准查深廉政风险点的基础上,按照“高、中、低”(即: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评定廉政风险等级。高风险的防控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中等风险的防控由分管领导亲自抓,股室负责人具体落实;低风险的防控由股室负责人亲自抓,经办人和责任人具体落实。

5、编制风险目录。权力风险点找准找全并评定等级风险后,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建立权力风险等级目录,逐项列出岗位权力行使依据、界限和责任、权力风险及其等级内容。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编制的风险目录于5月20日前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6、公示廉政风险点。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将查找出的各类风险点经审定后,通过文广新局网站、公开栏、橱窗等进行公示,接受单位内部和社会的监督。

(三)建章立制阶段(7月1日-10月31日)

1、制定防控措施。一是针对岗位职责,对照有关业务工作法规、制度,结合排查出来的廉政风险点,提出各岗位防控廉政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完善办事公开机制和岗位廉政承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二是针对业务流程方面的廉政风险,按照廉洁、效能、便民的原则和程序规范、效率提高、简明清晰、方便办事的要求,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图。三是针对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方面的廉政风险,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要认真执行工作反馈制度,严格落实公务接待、财务、车辆、办公用品采购、办文办会办事、资产管理等各项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长效机制。

2、规范权力运行。针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对执法、资金类行政权力细化环节、分权监督。要加强纪律作风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坚决整治“懒、散、慵、慢、拖、贪”等不良作风。

3、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岗位教育、示范教育以及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思风险、讲自律、尽责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建立廉政风险监测机制。通过举报、监督检查、网络舆情等多种渠道,加强对行政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三是严格执行预警纠错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综合运用提醒、纠错、诫勉谈话等有效形式,化解廉政风险,防止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四是建立评估修正机制。每年年底至次年初,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要注意查漏补缺,进一步修正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四)评估考核阶段(11月1日—11月20日)。

认真总结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规范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此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情况随时进行抽查,制定考核办法,进行综合考评,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程序。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要对今年的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局机关各股室、各下属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位置,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形成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

(二)结合实际,重在预防。要紧密结合文广新工作的特点,抓重点,抓关键,在明确和充分评估廉政风险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着力解决涉及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努力把廉政风险防范融入到文广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岗位安全,人员安全。

篇5

一、201x年主要工作

(一)定期开展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认真落实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每季度开展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且根据会议要求,切实完成各项工作,包括规范旺季网点经营工作、通报邮政金融网点合规情况、通报人行反洗钱检查及执行情况、通报人行会计营运检查及执行情况、邮银联动业务“质量提升年”、“市场乱象整治”等活动的沟通情况。各部门各条线加强管理,严密部署,保证了案件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定期开展合规排查工作

2018年来,XX市支行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员工进行合规教育,严格按XX规定对员工进行家访、行为排查工作,严格按照市分行案件防控工作会议要求,提高排查手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重点关注员工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消费圈”,多渠道、多维度监测员工八小时内外的动态。先后开展了对重要岗位员工的不良行为排查以及涉及民间借贷、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排查,共排查了XX员工,排查率XX,组织员工签署了XX份合规承诺书,填写家访表XX份,通过排查,切实有效的减少了风险,排除了隐患。

(三)定期开展案件防控培训工作

篇6

第一,监督基础的建立内涵。

监督基础具体包括高层对监督的重视、有效的监督结构以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准的理解。

首先,“思想基础”--高层基调,它是指管理层和董事会表达他们对于每一个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性的看法,这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其基调影响了员工、管理层执行监督和对监督的反应方式。因此企业高层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认识,保持正确的论调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其次,“硬件配备”--有效的监督机构设置,它是指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在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董事会的作用是治理、指导和监督;监事会主要是对公司财务和公司董事、高管履行职责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是隶属于董事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其核心职责是缓解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职责不对称,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内部审计部门则负责监督整个职能机构的业务活动。

再次,“制度规范”--理解和把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其实质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性的理解,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也在变化,因此这种理解也要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包括五个具体内容:

完整性,指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具体需要制定并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不能遗漏,以保证完整性。

合理性,指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有效性,一方面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能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要设计的完整与合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并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要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方面来制定并切实实施。

内部控制作业层次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控制活动要素的具体化,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针对风险采取必要的行动。

第二,建立监督基础环节的风险分析。

二、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

为提高监督的效率效果,在设计监督程序时,要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所选择的监督程序应该能提供充分且适当的信息,以说明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控制在有效运行,确保某一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的控制都进行监督。

首先,以风险为导向,对风险进行优化排序,确保对于重大的风险给予充分及时的关注,积极应对,按其重要性逐一解决应对,既提高效率又保证效果,避免遗漏。

其次识别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个风险设置关键控制点,“对症下药”。“企业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系统如何应对或减轻重大风险以及确定哪些控制对监督结论影响最大来确定关键控制”,此外企业还需考虑那些会增加控制失败风险的因素,如控制的复杂性、人员的胜任能力或经验、人工或自动化、高管凌驾的风险等,从而促进关键控制的分析。

再者,识别有说服力的信息,在识别关键控制点之后,评估者就要收集相关信息以支持与这些控制被执行和在有效运行的结论。一方面,这些信息必须适当且充分,适当指信息是相关、可靠和及时的,充分指需要得到补充资料来实现所需的适当性水平;另一方面,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权衡收集信息的成本和该信息说服性的效力。

最后,执行监督程序,内部控制监督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变的过程,它包括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持续监督植入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能够较早识别和纠正控制缺陷;单独评估则在需要时才进行,其频率需考虑两次评估之间控制失败的可能性或风险的重要性。

第二,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

三、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

第一,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的内容。

监督结果排序,内部控制缺陷按其重要性看则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因此在执行监督程序后,要对监督结构按其重要性程度来予以排序,不同层级的缺陷有不同层级的机构解决,董事会应当重点关注重大缺陷,经理层应关注重要缺陷,而内部机构层面则重点关注一般缺陷。

报告监督结果,在内部报告方面,在对识别的控制缺陷进行排序后,要根据监督的目的和缺陷的严重程度确定报告的对象,并考虑涉嫌欺诈的情况;在对外报告方面,应充分利用监督的结果来支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

后续追踪,内部控制监督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或阶段性的程序,而是一个不断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也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能永葆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二,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的风险。

四、形成有效的结论

篇7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学校安全是教育工作的保障线,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 

(二)工作目标。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机制,强化教育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学校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力争至2018年底,全区校园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二、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由吴雪慧局长任组长,李可可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湖里区教育局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保卫科,

联络人:叶宁,电话:5722662。

三、工作重点

(一)排查风险点,建立“一校一册”档案

学校排查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逐一登记,建立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档案,详细记录单位基本信息,风险点名称、风险点情况描述、风险类别、风险点详细位置、安全风险等级、存在危险因素、隐患情况、管控治理措施、管控治理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手机号码,形成动态化的“一校一册”管理制度。(见附件:湖里区学校安全风险点名册)

(二)全面开展学校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1.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安全风险的种类、数量和状况登记建档。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聚焦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在建工程、老旧校舍、大型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和周边治安状况。

2.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学校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确定风险类别,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原则上分为IV级(低风险)、III级(一般风险)、II级(较大风险)和I级(重大风险)四个等级,依次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标示,学校绘制成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期间因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IV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如发生,可能造成较小财产损失或人员轻微伤害;

III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发生,可能造成一般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

II级:风险可能失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如发生,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I级:风险失控可能性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群死群伤。

3.教育系统预判。区教育局将结合学校预判情况,针对以往发生事故规律和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和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必要时邀请专家参与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预判,逐项分析研究,逐类预判评估,加强重大风险源管控,确保学校安全。

(三)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对分析预判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实施定人定责管控,定期组织评估,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及时消除隐患。

1.严格管控。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学校的管控层级(学校、年级、班级、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

2.风险公告警示。学校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逐一落实安全岗位的管控责任,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或湖里区学校危险因素告知卡,公布本校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教职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3.治理隐患。各校园及时收集、汇总相关的风险分级信息,编制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区教育局将组织对适时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学校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各设施设备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4.应急管理。学校根据风险预判评估情况,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与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动机制的作用,与相关联防联动部门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学校要建立专(兼)职应急队伍,重大风险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要开展经常性的全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自护、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四)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各校园要加强校舍、消防、校车、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断细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自报的闭环管理。

(五)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工作

各校园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治安防控、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反恐防暴、消防安全、校车安全和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建立完善校内风险分级防控制度,扎实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各项工作,实现校园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信息化、智能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物品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防控水平,为“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制定方案(2018年4月)

各校园要依据本实施方案所列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立即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抓紧组织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二)开展试点,制定标准规范(2018年5月—6月)

各校园对照《厦门市学校安全风险清单表》,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完成制定“一校一册”建档工作。区教育局择优选择一批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标杆学校。

(三)组织推广全面实施(2018年6月—11月)

各校园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标活动,推动学校健全完善内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对安全风险开展全面的排查、辨识、分级、建档、标识和管控,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意义,强化组织领导,把推进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对排查和预判出的风险点,必须严密监控,筑牢双重安全防线,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

篇8

——确定风险防范方案的基本原则为风险控制收益大于风险控制成本。风险控制收益包括避免或降低风险发生带来的财产损失和对企业规范经营的提升。确定解决方案时,应根据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分析判断其在不同方案下的风险控制成本和风险控制收益,进行衡量比较,选择其中收益成本比最大的一种方案。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落实情况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风险防范方案落实的及时性,即各责任部门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方案的落实工作;二是风险防范方案的落实质量,即各部门完成的风险防范方案从措施内容看,是否完整、准确,是否能够实现具体风险防范目的等,包括哪些风险预防方案实施完成较好,哪些风险防范的措施尚未完成,或已完成但完成质量有缺陷;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做出评价,督促各部门积极、认真地落实方案。

同时,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更新提供信息,如风险测评、风险防范现状评估的基本信息,保证体系良性循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落实与提高,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和制度化,必须做到:

(1)法律风险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要实时采集和处理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对风险信息输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估、风控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更新、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2)法律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绩效考核是企业监督管理,业绩评价的有效手段,将法律风险管理的成效与绩效挂钩,将大大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质量。

篇9

【关键词】 企业 税收筹划风险 风险控制

一、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类型

税收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正确遵循税法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涉税决定或涉税行为,进而导致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出现利益损失的可能性。从实践上来看,企业面临的税收筹划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操作风险

由于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常常会运用税法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操作,由此很容易引起操作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不到位;其二,未能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作为立足点,加之对相关政策把握的不当,从而造成了税收筹划的成本超过了实际收益,使税收筹划方案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2、经营风险

计划性与前瞻性是税收筹划方案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属性,同时方案的适用则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条件和前提,想要实现税收筹划的目标,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就必须与税收筹划方案的前提和条件相符。然而,由于企业从编制税收筹划方案开始到实施直至结果的显现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发生变化,由此容易造成最初制定的筹划方案无法适用,从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

3、政策风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诸多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是在所难免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政策更加完善。由于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以税法为依据进行制定的,随着政策法规的调整,会给税收筹划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企业作为纳税人,其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上必然与征税人存在差异,税收筹划人员一般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编制筹划方案,这样可能会造成筹划方案无法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甚至会因为方案不当,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一旦税收筹划方案失败,势必会给企业带来筹划风险。

4、执法风险

企业编制的税收筹划方案需要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后方为有效,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正式实施。我国的法律赋予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如果企业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或是把握不准,便可能导致税收筹划失败,进而产生筹划风险。同时,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素质和理念均不相同,他们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便会形成执法风险。具体而言,企业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合法、可行,但由于未能获得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认可,使得该方案成为无效方案。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成因

1、税收筹划认识误区

税收筹划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理财活动,其目的是合理降低企业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在许多企业中,税收筹划人员将税收筹划与偷漏税相混淆,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一旦这种行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行为,那么就会受到相应处罚,甚至会损坏企业的良好形象。

2、经营环境变化

在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而且还要将税收筹划与企业整体战略相结合,从而作出有利于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目的的税收筹划方案。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上来看,大部分企业只考虑了节税目的的达成,而没有考虑到企业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极容易使企业为了节税而付出更大的成本,进而产生筹划风险。同时,在税收法律法规变动较为频繁的背景下,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筹划的不确定因素。

3、征纳双方博弈

当前,我国税法仍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阶段,导致部分企业经常利用税法模糊的规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与此同时,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税收的征管与稽查。尤其在新的税收政策出台时,或原有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若企业未能及时掌握税收政策信息,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税收筹划,那么就会产生税收筹划风险。

4、税收筹划人员素质不高

税收筹划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确保编制出来的税收筹划方案合法、可行。然而,我国在税收筹划方面的起步较晚,不但实践操作不足,而且高素质的税收筹划人员也非常匮乏。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在编制筹划方案时,其主观判断占据了很大的成分,其中主要包括对国家现行税收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有些税收筹划人员由于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加之对税法理解的不够透彻,虽然主观上并不存在偷逃税款的意愿,但在筹划方案中却违反了税法的规定,由此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筹划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措施

1、强化税收筹划信息管理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贯穿于筹划方案的始终。换言之,信息是税收筹划的核心,如果信息不准确,则会对筹划方案的编制造成一定影响。为此,企业应当强化税收筹划信息管理。由于税收筹划中需要诸多方面的信息,所以,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其一,内部信息,如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筹划目标等。其二,外部信息。这部分信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外部环境信息和政府涉税行为的信息。其中前者包括市场环境、税收执法环境等,而后者包括税务机关的执法理念及态度等。其三,反馈信息。企业在编制税收筹划方案时,经营环境是基本要素,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故此,企业必须借助反馈信息对筹划方案进行补充,所以反馈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

2、加强涉税零风险管理

企业应加强涉税零风险管理,确保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避免遭受行政处罚。首先,企业应当成立涉税风险管理机构,并对各岗位的职权加以明确,相关责任人应对本岗位的涉税风险负责。其次,应对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通过风险识别能够找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类涉税风险,再通过对这些风险的评价,确定出风险管理的优先级。再次,企业应针对经营中的涉税风险制定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具体方法如下:定期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审计,将核查的重点放在金额较大的核算业务上;对外部风险要做好监控和预测,及时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为税收筹划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3、构建税收筹划风险预警体系

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进行税收筹划重要的前提。为了有效防控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应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其一,信息收集子系统。该子系统能够全面收集与财政法规、税务执法、市场动态等方面有关的信息。其二,信息处理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信息收集子系统采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找出对企业税收筹划具有影响的信息。其三,风险预知子系统。该系统可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识别,并预先发出警告,提示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从而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其四,风险控制子系统。该子系统能够在风险出现后,自行查找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可防止该风险重复发生。其五,信息反馈子系统。该子系统会在企业经营一个周期之后,将税收筹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反馈给信息收集子系统,然后对筹划方案进行评价,若是方案中存在不足,系统会给出改进意见,由此能够确保企业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的运用,能够使企业提前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防控,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4、做好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方案评估工作

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方案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发出进行制定,既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又以实现企业降低税负为目标,制定具备长期性、效益性的风险控制方案。为此,企业方案评估中可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对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结果进行评估。若方案的成本小于效益,则说明该方案能够实现预期的风险控制目标;若方案的成本大于效益,则说明该方案背离了预期目标,应当予以废弃。通过方案评估,及时吸取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经验教训,摸清风险控制的规律,从而为优化风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5、加强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

税收筹划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想要编制出高质量的税收筹划方案,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为此,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大税收筹划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首先,要加强对在职筹划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可将培训的重点放在职业道德、协作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上,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税收筹划工作。此外,还应在培训中加入一些与现行税收政策、会计知识有关的内容,为税收筹划方案的成功编制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一些税收筹划方面的专家,为企业制定筹划方案,由于这些专家在该领域中都比较权威和专业,所由他们编制出来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更加科学、可靠,同时,采取这种筹划的方式,还能转移税收筹划风险,对于企业预防税收筹划风险非常有利。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税收政策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企业应重视税收筹划工作,将其作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有力工具。与此同时,企业要构建起完善的税收筹划风险控制体系,认真遵循税法规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加强对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税收筹划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避免税收筹划风险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雁翎、申爱涛:不确定性条件下税收筹划的非税成本研究[J].税务研究,2012(5).

篇10

一、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1、在组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辨识危险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编制风险评价表(如下表实例)。根据风险评价表,对3级以上风险的危险源确定为本企业重大危险源。

2、根据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可直接确定的重大危险源。

二、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

1、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2、编制重大危险源(混药)风险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混药)风险控制措施

三、实施重大危险源(混药)风险控制措施

1、实施风险控制措施A――安全培训。公司每年利用八月份停产检修设备期间组织职工进行安全、工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工艺技术素质和技能车间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基础知识教育,捉高职工遵章守纪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班组每周组织一次班前班后会,讨论、分析一周的安全生产情况,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2、实施风险控制措施B――执行规程。公司每月下旬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机电设备运行、安全防护设施、遵章守纪和文明生产检查,对检查出的隐患按“三定”原则落实处理;车间跟班主任在每天组织生产过程中,经常检查、督促车间各工序班组职工遵守安全、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时处理和反馈各种问题跟班安监员深入车间生产现场不间断巡回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种违章、违纪行为,认真填写安.全跟班记录,及时反馈职工遵章守纪情况。

3、实施风险控制措施C――完善安全、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职工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办公室在每年十二月份组织职能部门人员对安全、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必要时按程序规定对安全、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4、实施风险控制措施D――管理方案

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是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行动方案,对4级(中高级风险)以上的危险源必须制定管理方案。通过实施管理方案,降低4级以上危险源对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影响,从而保证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实现。

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的现状分析、实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实施

混药设备通冷冻水的可行性分析机电保障部在2004年过3月6日收集整理02年一03年膨化车间混药的相关技术参数后组织职能部门人员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现有混药的双螺旋从U形槽外壁夹层通循环水降低混药温度,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份,混药进料温度从100°C―110°C经过双螺旋混药的出料温度为80°C-85°C,尚能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6月至10月份由于气温较高,混药后出料温度85°C-95°C,不能实现连续生产,而且在混药过程中曾发生过闪燃现象,若发现不及时就会酿成火灾。此外因为药温高,药粉装成药卷容易结块,影响产品质量。如果引进冷冻机组,改用冷冻水作为夹层的循环水,经过冷却后出料温度降到70°C以下是相当可能的。

制冷设备的选型。通过调研与混药工序的实际情况选择LSB-130(PLC)冷冻机组。

技术参数制冷量(130KW)、电机功率(30KW)、R22制冷剂、冷却水量(25-36MM3/H)、冷冻水量(16―29M3/H)、机组采用3PLC新控制程序控制、选择与之配套的冷冻水、冷却水、给水泵65―160型(流量为25M 3/H、扬程为32u、功率为45KW),同时选择冷却水塔作为冷却水的降温及循环利用,冷却水塔为BND一80J型,可处理水量为80 M/H。

安装、运行制冷设备。机修车间组织人员因地制宜利用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原有冷却循环水池作为冷冻机组的冷却水处理,低温季节仍作为凉药循环水池,冷却塔装于水池上部,增设冷冻水箱,容量为1.45升,作为冷冻水循环贮存。制冷温度设定在7―12°C,机组采用PLC(专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由电脑(PLC)控制,提高机组控制的可靠性,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机组及系统在2004年4月8日开始安装,5月27日安装结束并开始投入运行,混药出料温度基本控制在70°C―75°C的范围。和完成期限、责任单位、责任人、预算资金。(如下表:混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制冷设备验收。2004年12月6日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现场验收,查看混药工序冷冻机组运行的原始记录,检查操作工操作的熟练程度。验收结论:冷冻机组的安装及运行效果达到预期目的,验收合格。

③管理方案的评审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混药管理方案评审会,评审的结论:混药管理方案制定的目标明确,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具体,相关责任单位都在规定期限完成冷冻机的可行性分析、选型、安装、试运行和验收工作,根据验收结论“冷冻机组安装及运行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评审结论混药管理方案经过有效实施得以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四、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对重大危险源(4级风险的重大危险源―――混药)实施风险控制的评审结论:通过实施安全培训,提高了混药工序职工安全素质,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通过实施执行安全、工艺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了混药工序职工执行规程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完善规程、制度,使规程和制度更切合生产实际,提高规程和制度执行的效果;最终通过实施管理方案,有效控制了一个重大危险源――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