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税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税行业前景

篇1

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更加具有活力,是市场经济得以繁荣昌盛的动力源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缓解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进而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对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金融运行秩序的规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推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财税视角

2.1财政补贴政策方面

尽管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支持政策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还存在以下四个现实问题:第一,财政扶持政策的资金规模与融资需求不平衡,导致了扶持范围和扶持对象的局限性。政府的财政扶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与中小企业不断扩大的融资需求相比显得杯水车薪。第二,当前的财政扶持政策缺少长效性和连续性,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撑。财政补助项目以一些临时性政策文件居多,在可持续性和具体操作等方面有着诸多不足。第三,缺少财政支持信息的有力渠道。由于渠道的缺乏和不畅通,造成信息的阻塞,很多中小企业尽管符合条件却因不能及时的获取并理解相关的政策和信息,错过了相关财政支持和补贴。第四,缺乏对政府财政支持资金发放过程的有效监管,增加了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2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客观上来讲,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惠税率仍旧偏高。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25%,对小型微利企业则采用20%的税率,优惠额度仅有20%,相比之下,国际上不少国家的优惠幅度能达到50%以上。其次,优惠范围较小。目前企业所得税以核定征收的方式缴纳为主,由于大部分中小型微利企业无法提供准确全面的会计资料和有效的核算,许多企业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优惠政策的实际意义。

3政府的财税扶持对策

3.1建设财政支持体系

第一,直接财政拨款设立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发展专项基金直接给市场前景广阔且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市场前景较好的建设和生产项目给予适当贴息,提供风险投资资金给那些有巨大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还可以建立外部机制,吸引社会风险投资资金向这些企业流动。第二,给予中小企业财政补贴,鼓励其发展。通过划拨专款等方式,对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契合和能够实现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建中小型企业直接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其进一步加大再投资力度,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通过政府采购扶持制度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行支撑。政府可以将一部分采购订单直接交由中小企业生产完成,同时,也可以明确规定订单中的一些细节,即由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完成大型企业中部分零配件或产品的生产加工。

3.2建设税收支持体系

第一,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企业所得税可以实行多档低税率的超额累计税率,同时保留针对中小企业的有关环境保护、劳动就业、高新技术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进行改革,降低中小企业享受一般纳税人税收待遇门槛;同时加大对失业人员、伤残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创办的小微型企业,以及吸纳上述弱势人群就业的企业的税收优惠。第二,优化税收征管环境,提高税收服务水平。税务机关应去除官僚作风,树立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对中小企业健全会计财务管理制度以支撑;各级各地税务机关要从地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实行纳税方式的创新,强力推进税收征管的电子化进程,持续降低纳税成本,可以对辖区内五年以上无不良税务记录的中小企业实行简化的税务征收管理制度,进一步缩短企业申报税务的时间;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税务机构的支撑力度,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可以鼓励相关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合理避税和税收筹划,这不仅能有效减少纳税企业在纳税申报过程中产生的失误,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轻税务机关的工作压力。

4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加强控制筛选标准,严格优惠政策扶持对象的筛选。政府必须对财税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作出严格、明确、详细的界定,竭力确保政策的匹配性,坚决防止政府资源的滥用,切实保障真正需要支持的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得到财税扶持,确保政府支付的财税支持成本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选择财税扶持对象要切实体现政策的导向性。政府鼓励新能源、高新技术、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同时还应该注意财税支持政策的地域性和层次性,面面俱到,细化财税支持政策,不能以点盖面,以面盖全,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产业及行业的差异,根据其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全面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坚决不搞一刀切。最后,对财税支持政策的监督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健全的监督评价体系可以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权利寻租等问题的发生,而且使政策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对相关的法规能够适时修订,与时俱进,确保财税支持政策兼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5结语

篇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商经济推进会,其目的就是全面回顾我们前8个月的工商经济工作,分析判断当前形势,围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研究思路和对策,在今年后四个月大力推进,密切结合我市实际,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采取更加得力的工作措施,确保我市2014年工商经济及财税金融目标任务园满完成。刚才,同志和同志已经分别就工作做了安排,我非常同意他们的意见和部署。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当前的工商经济形势和任务

2014年国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二)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三)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五)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财税金融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财税是经济的根本。财税金融工作水平体现经济工作水平,财税金融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全局,事关我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我市工商经济发展情况看,2014年无论是完成“十一五”后续建设项目,还是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以及应对通胀风险和加大民生投入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在贯彻2014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同时,全市财税金融、审计、统计、保险工作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民生投入的加大。上级财政继续加大民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对基层的补助大幅增加,尤其是今年市级财政发放中小学教师及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这些都将有效地刺激消费,带动相关税收增长。三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景广阔。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保险意识的增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保险行业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不仅是今年我市财税金融、审计、统计、保险工作的发展机遇,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千方百计做好工商经济工作,把握财税金融这个重点,持续推进我市工商经济发展。

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市的工商经济发展离不开财税金融,也离不开节能降耗。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节能降耗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年排放二氧化硫近万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占/,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节能降耗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大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测算,我市的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左右,若能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多万元的效益。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工商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进一步加强工商经济、节能降耗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财税金融部门是我市的要害部门,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担当责任,有效防范化解各种矛盾,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国税、地税部门必须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做到不折不扣,不讲价钱;二是在财政调控上,调济适度,在风险防范可控条件下切实做好资金的科学调派;三是在信贷方面,我们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大家要积极想办法加以克服,特别是财税金融部门突破现在的金融、财政面临的“瓶颈”,迎难而上。四是抓紧体育馆、建设路、兴远路等土地的收储拍卖工作,做到一边收储一边拍卖,收储哪块土地,拍卖哪块土地,必须按倒排时间表加以推进。只有通过做大土地文章、基金文章才能有效化解财政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

(二)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破解工作难题

针对我市工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要深刻剖析原因,挖掘潜力,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村镇银行等重点工作也要抓紧加快推进,有效化解融资难,贷款难。财税部门要切实搞好协作配合,做到财税征管信息交流共享,搞好收入进度衔接,加大联合征管和稽查工作力度,保持工作步调高度一致,增强征管工作的合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协税护税职责,有代扣代缴义务的,要严格按照“先税后证”、“先税后费”的要求足额扣缴相关税费。没有代扣代缴义务但有监管责任的,要及时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主动配合征管部门加强所监管企业和项目的税费结算清缴。司法部门要为财税征管、协税护税提供司法保障,依法严厉打击重大涉税违法行为,以营造良好的财税征管环境。政府办、监察局、财税部门、法制办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强有力的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税收协控联管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做好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工作,联合开展督促检查,强化协作配合,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促进工商经济

1、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洁净煤技术,扩大天然气利用,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优质能源供应,促进我市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2、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节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重点开发和推广节约和替代石油、洁净煤、节电、多联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建筑节能等重大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洁净煤、电机调速、绿色照明等重大示范工程,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节能的新机制。积极推行基于市场的节能信息传播机制,通过制作和节能案例,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服务机制,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以引导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的政府与企业自愿协议方式推动企业节能;建立节能投资担保基金,发展和完善节能投融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

4、政府机构带头节能。我市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政府机构用电量接近全国农村用电总量,每年仅能源费用就超过万元,已成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已将政府机构节能作为国家节能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市县两级政府机构一定要带头做好自身节能,可以减少公共财政在政府能源消费方面的巨大开支,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5、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信息部门要加快建立节能信息和情报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信息资源,搞好信息交流,为全市工商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信息,促进企业节能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新闻宣传机构要加大经常性宣传和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节能先进典型和经验,及时组织交流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篇3

【关键词】记账行业 现代服务业 会计信息

记账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会计领域。所谓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而新兴的会计、现代物流、金融、通信、资产评估、法律、质量认证等知识密集型的中介服务业为现代生产型服务业。

一、我国的记账行业

近年来,由于我国小微企业增长较快,而会计力量相对薄弱,因而记账行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服务模式单一,大部分记账机构业务范围仅局限于会计记账核算和税务申报,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个别记账机构还存在压价竞争、违规执业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支持和促进记账行业健康发展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坚持以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政策扶持、加强监督为原则,这对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记账行业及机构的转型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回顾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有三十多个春秋,企业会计从手工到电算化迈上了一个历史的台阶,但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纵观目前会计信息化现状,概括起来有三大问题:一是信息反馈严重滞后;二是信息质量简单粗放;三是采集方式原始落后。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将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目前,记账行业要从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我们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1.会计信息即时化。传统的会计信息采集(包括现在使用的电算化软件)一般都由专业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结合会计专业要素,通过“借”“贷”符号来逐笔登录经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脑判断的不确定性和原始凭证传递的延迟性,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滞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现在,如果把会计信息的采集与业务流程无缝衔接起来,会计核算与经营活动就环环相扣。通过网络集成管理,还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例如,在商品购进管理中,如果在“单货同到”的情况下,《入库单》一经生成,商品购进的会计信息即能同步生成,价税会自动分离,这就是智能型财税一体化管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一种创新。

2.经营管理目标化。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反映在财务管理上就是为实现利润目标而编制的财务预算和财务成本计划,它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记账机构掌握了被企业(用户)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综合的价值量数据,最有条件为用户编制财务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收支计划表和财务成本计划等,并根据预算和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协助用户实现内部控制,及时反映实际与预算或计划的偏离情况,变单纯的事后核算为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对比相结合,同时为下期的预算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真正起到会计工作的预测和参与决策的作用。这对于一些有技术优势的记账机构而言,是驾轻就熟的;而对于用户来说恰恰是十分有用的,又不需要花太大的代价,肯定会乐于采用,在规模效应作用下,将成为记账机构的一项有可观前景的经营业务。

此外,在会计信息采集上要与业务流程无缝衔接,与经营活动环环相扣,按照信息共享的原则,通过对基础信息的采集,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即时性,避免人工误判的不确定性。

3.专业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管理就是将智能化(指能够人机交互或者计算机程式化处理的方式)的理论和手段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能够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一种技术,可以把人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由计算机所代替。

例如,“记账、算账和报账”完全可以按照适用的会计制度实现智能化管理。记账凭证无需人工编制,财务系统完全可以智能化生成。这样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规范,又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即时反馈。再如,智能化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即时化的会计信息,进行纳税筹划和实现企业风险评估与管控。

4.粗放管理改成精细化。粗放管理是指现有会计信息的供体粗放单一,仅凭现有的会计报表是难以满足企业日常管理需要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处理必须按照行业的特点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转变。小微企业由于基础薄弱,要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客观上需要会计信息的精细化和细分化。例如,日常经营管理中,“绩效管理”就需要能对每笔销售业务按照“商品构成”“客户构成”和“人员构成”进行细分,这样的会计信息供体才是管理层需要的会计信息。

5.财税管理一体化。即把财务核算与税务核算“合二为一”,从原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会计报表、税务申报表的生成实现一体化管理。这样既提高了财税工作的效率,又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税负率” 的动态管理,为“税负均衡化”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管理平台,同时也为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筹划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企业差别化的竞争,客观上需要差别化的信息支持。目前仅有的三张会计报表是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需求的。促进记账行业及机构转型和创新的抓手,应该是优化和提高记账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把滞后的、粗放型的会计信息提升为即时的和细分化的会计信息,只有这样,记账的工作才能真正被企业所接纳,进而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报税工具,也只有这样,传统的记账行业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三、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记账行业如何升级换代

传统的记账行业,业务比较单一,仅局限于会计记账、税务申报,服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需求。

以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业务为例,他们除了财务咨询服务外,还兼有商业程序外包、全球人力资源服务等;再如,汉普是一家致力于现代管理咨询的专业公司,其业务项目包括:企业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运营外包等服务。

鉴于此,我国目前的财务咨询公司在业务拓展上,除了记账和税务申报外,同样可以在企业纳税筹划、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以及财务信息系统实施和信息系统运营外包等方面有所作为。尤其是信息系统运营外包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ERP软件价格昂贵,小微企业在支付上难以消化承受,但是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完全可以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量身定制适合小微企业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在服务上可以用租赁和外包的方式,这样在信息化的成本上可以整体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从而满足小微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上迫切需要。

四、三点建议

目前,我国记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恶性竟价,违规执业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规范记账行业的执业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议有关管理记账行业的部门或机构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的职能。

1.转变观念,树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寓管理于服务。例如,为了规范记账行业竞争无序的现状,应尽快制定一个基本的记账行业收费标准,以指导记账的收费行为,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氛围。

2.通过自身的公信力,发挥行业执业的引领作用。例如,对规范执业、至诚守信、创新有为的记账单位要在网站上公开激励和表彰,以帮助这些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同时,对违规执业、恶性竞价、有失公信的单位,同样要及时曝光和处罚,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当然,这也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有的作为。

3.定期组织记账行业单位的经验交流,促进先进成果的推广应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集结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努力汇聚各记账单位的创新经验与技术成果,通过交流、展示、观摩等活动,把创新成果、创新经验惠及更多单位和行业中人,这对于传统的记账行业的整体创新转型十分必要,从而使上海的记账工作在改革创新中走在行业的前列。

例如,上海铭炼商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财税一体化管理系统”,这是一款按行业特点,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整合,是集业务、财务和税务为一体的财务信息系统。该系统突破了以往会计与税务核算相分离的模式,依靠先进的技术、成熟的财务管理经验、创新性工作思路,将财税核算与企业经营目标管理无缝衔接,实现了收入、成本、费用、折旧、工资、社保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将财务核算与税务申报有机集成,完成了凭证编制、报表生成、税务申报的自动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需要还能实时提供企业“财税分析”“绩效分析”“账龄分析”“风险评估”等报告,真正实现了财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会计信息由“滞后”向“即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创新,它使业务、财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使小微企业的日常管理更加得心应手,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真实规范。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改革发展的今天,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记账行业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支持和促进记账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对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范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光华教授系博士生导师)

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及在我国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包括低碳燃料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两大类,低碳燃料内燃机汽车包括天然气、生物燃料和其他代用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具体分类见下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全球汽车产业重新洗牌带来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一)行业发展初级阶段政府的政策保障支持

只有国家对企业前期投入提供补贴,并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整车成本降低。所以在目前我国政府应当要以财政专项补贴、减税等财税政策为引导,建立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包括贷款、融资、产业政策等,多渠道聚集资源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的选择

根据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投放次序,分析发展路径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判断,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期将以混合动力为主,未来看好纯电动汽车。

1.低碳燃料内燃机的燃料来源和燃用性能限制了发展前景

天然气、石油液化气(LNG)是传统的低碳燃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矿石能源的依赖,而且其能量密度较汽/柴油有较大差距,多年来主要局限于公共交通领域;生物燃料主要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需占用大量土地,在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受很大局限。

2.混合动力技术较为成熟,成本控制较好,但减排空间有限

混合动力汽车以热能和电能两套系统驱动汽车,可以有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但其减排并不彻底,而且同时搭载两套动力系统,不仅增加了购车成本、操控难度和复杂性,也额外增加了车的自重,降低了汽车的整体能效,只是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中间阶段。

3.电动汽车盈利的关键在于以电池技术攻克续航能力与成本堡垒纯电动汽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使用便利性问题:由于电池容量相对有限,与汽/柴油车相比,车载能量少,续航里程偏小,充电站数目少,专业快充网络尚未健全。

第二,电池组一致性问题: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需上百个单体电池组合使用,若需保持电池组性能一致,难度较大,且一致性又影响到电池组整体寿命。

第三,电池组初置成本较高问题:现阶段制造工艺限制了电池成品率的提高,造成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偏高,导致纯电动汽车整车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汽车。

4.燃料电池汽车最具潜力,技术有待突破,成本较高,可望长期发展燃料电池不存在原料来源限制,以氢气为燃料源,排放物为水,实现了零排放,是真正清洁能源,能源利用效率可在70%以上。有待突破的关键点是:

第一,燃料电池使用成本高,以贵金属铂为催化,且需经常更换催化剂材料,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氢气制造成本高,每公斤氢气价格为汽油的8倍,储运难度大;稳定性差、复杂路况性能衰减。

第二,燃料电池能量密度低,需要加氢网络,但氢气的低成本储运难度较大。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

(一)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消费国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和全球主要汽车消费市场,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6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孕育着新能源汽车市场。

(二)成本下降进一步促进需求

有报告指出,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间,汽车制造商的混合动力系统成本将会大幅下降。近日,摩根大通在一份公布的报告中指出:"汽车制造商生产混合动力系统的成本有望下降67%之多"。同时,报告中还预测全球汽车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在未来的十年间有望达到年销售960万辆的水平,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0.2%。

(三)“环保、高油价时代”必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可能使气温在未来100年上升5.8℃。气候变暖已经使我们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同时,全球石油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不断勘探和开采,石油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趋于贫乏,世界已跨过了“低油价时代的门槛”步入“高油价时代”。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2~1.5亿辆计算,可年节约石油约3200~3300万吨,可替代石油约3110~320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计6300~6500万吨,相当于全年全国用油需求削减20~25%。这对于居民、国家和全社会社会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政策建议

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27235亿元,比2014年增长11%,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4.6个百分点,与GDP的比值为3.97%,比2014年增加0.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初步显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强国”的发展脉络逐步清晰。

一、文化产业属性与财税扶持的理论依据

如何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产业属性与财税支持的理论依据,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文化产业经营中的职能和角色,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将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政府介入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产业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产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单纯的产业生产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经营前提,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遵循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规律,谋求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国家社会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政策宣传工具,必须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坚持“经济效益”,而且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特点需要政府扶持发展

一方面文化产业属于幼稚产业。文化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其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属于幼稚产业。根据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幼稚a业保护理论和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超保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实施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内部科研不确定性问题,而且还有外部的价值评估问题,这些都使文化产业处于较高的风险之中,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最后,文化产业具有外部性特点。具有着外部性的文化产品能给人民带来精神享受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对社会有害的文化产品,比如黄、赌、毒及文化,则会对民众产生错误的引导和错误价值观的培养。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要求政府重点扶持

2011年―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0%,年均超GDP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文化产业在政府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生命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彰显和激发,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得以进一步确认。而且,文化产业具有“口红经济效应”,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其经济下滑的反向调节能力对当前我国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财税扶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

在财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各国均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形成不同的财税扶持模式,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美国――市场导向型财税扶持模式

文化产业作为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美国文化产业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美国政府采取的财政税收政策密不可分。总体来讲,美国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是坚持自由主义取向的,坚持市场导向,鼓励文化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即使联邦政府或各州政府对文化项目进行资助,扶持资金会有额度限制,通常对任何文化项目的资助总额不应超过所需经费的一半,其余的要靠自己筹集。而美国政府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人部门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和捐赠,而对营利性文化产业一般没有特殊的优惠内容。

(二)英国――选择型财税扶持模式

英国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1998年创意产业被正式提出。英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占GDP的5.2%,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英国政府制订了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财政税收政策。在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上,不仅在全国建立多层次的文化管理和运行机构,并提供数字化平台及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提升文化资源配置,而且英国政府选择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机构进行直接拨款。在税收政策上,英国政府有选择和有针对性的对文化产业各部门进行财税扶持,如长期对图书行业所实施不收取税收的政策使英国出版业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一直跻身于世界出版大国行列。

(三)韩国和日本――政府主导型财税扶持模式

韩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好,而对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模式则属于政府主导型。首先,确定文化立国战略,韩国在1998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而日本早在1995年就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其次,都建立专项的财政资金的扶持机制,设立官方和半官方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扶持机制;再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扶持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体系,都鼓励文化产品出口,都享受出口退税、税收抵免、进出口关税免征等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总结发达国家财税支持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根据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界定文化产业,对不同属性的文化产业和实行差异化的财税政策;其次,各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财税政策,通常在产业发展初期财政支持力度较大,而产业逐渐壮大后,逐渐将文化相关企业推向市场,以税收优惠为主,鼓励市场竞争;最后,积极实施出口优惠政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中国实践

(一)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现状

1.确立文化强国战略。近年来,党的指导性文件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要职能转型,从政策、资金、机制变革等方面支持文化改革和发展;十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了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十三五”规划要求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已将文化强国上升到战略高度。

2.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转制企业的扶持力度。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内容涉及影视业、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进出口等财税优惠政策;在2015年9月启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完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制定各式各样财税政策,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产品创新。

(二)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扶持的问题

1.财政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且区域、城乡差距较大。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支出不足财政总支出的2%,远低于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受文化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以文化事业费为例,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530亿左右,而中部和西部分别投入120亿和152亿,合计占比仅为51%,远低于东部地区。

2.财政资金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现阶段,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比较模糊,在文化产品市场中,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晰,时常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在政策资金使用上缺乏效率,造成浪费。另外,一些大的国有文化企业在资金申请方面有特有的优势,而亟需国家扶持的中小文化企业却由于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和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较高,很难获得资金扶持。

3.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差异性。虽然我国在2015年已启动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但从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主要散见于一些政府行政法规中,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税优惠体系。各地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时,往往从本位主义和短期利益出发,对文化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的热情不足,或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现阶段,文化产业中却缺乏差异化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足,从而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财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产业振兴的重要工具,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探讨建立全国性的文化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因为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对各文化企业发展“互联网+文化”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在实施财政政策时:一方面应促进文化产业均衡发展,财政资源重c加快中西部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逐步缩小同东部及城乡间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差距;另一方面,财税政策向中小文化企业倾斜,发挥中小企业灵活、创意丰富、发展快等特点,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二)强化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加强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领域支持的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进行定向税收扶持,采取免缴、少缴、返缴等措施促进此类企业的快速成长。探索更多的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其走出去战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个人、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例如在遗产、捐赠等税制方面制定优惠措施,提高国民捐赠热情,促进社会更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三)实施系统化和差异化的财税扶持政策

发展文化产业,要厘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财税政策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进行差异化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外部性特征,应是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财税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应集中体现在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而经营性文化企业应在市场经济下遵循经济规律,自由竞争发展,财税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应集中在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

(四)创新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应积极探索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讨建立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最大化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其次,应利用财税政策有效吸引优秀人才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各级政府可因地、因时制定特色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再次,应积极创新财政投入的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文化产业发展计划确立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提高财政使用效率。最后,完善监管问责机制,在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杨京钟.文化产业财税政策:韩国的经验与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3(8).

[4]杨志勇.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财税政策[J].财贸经济,2011(12).

篇6

当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长期粗放扩张型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励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改革决策,用体制机制的变革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市场认识更明确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时,提出了“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12年十更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再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反映出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以前的问题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特别是事事都要审批,有些地方还搞行政垄断,导致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这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强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比“基础性”作用更鲜明,明确了下一步改革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就什么事都不干,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主要是实行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保护好环境,而不是直接去配置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是对20多年来沿用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提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一新提法,能够更加确切地反映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国企的重点是管资本

谈到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得不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际上,将国资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提高到30%,也是向国际通行做法靠拢。从1980年到2000年,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国有企业平均利润分红均提升至30%左右。另外,提高国有企业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也合情合理,回应了广大老百姓的诉求。因为国有企业既然是全民所有,就应该为老百姓服务,其利润就应该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后对国有资本提出的改革,最重要的一条是未来国有企业的重点不是管企业,应该是管资本。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要成立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通过管资本来管企业,而不是自己来管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路转变,可能会对中国的未来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很好地界定国有资本的职能。总的来说,国有资本可以分为公益性和收益性两大类。公益性资本主要投资于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中普遍服务部分;收益性资本主要投资于重要竞争性产业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包括投资于引领科技进步、具有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房产税将是地方财政主要税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有一大亮点是要深入财税体制改革,因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篇7

截至今年2月底,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8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其他行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也大多数经营困难,大量企业实际上已经倒闭了。在2016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贸出口呈断崖式下跌征兆。

在此宏观经济格局下,给企业和家庭个人减税减负,进行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共识,企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希望看到有关减税的更多具体政策措施。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所提出的营改增为主的减税降费三条措施,预计可给企业和个人5000亿元的“减负”。但这好像已经说了几年,并不是今年尚未完成营改增的建筑业、房地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的税制改革,所能给这些行业带来的真正税费减少额。迄今为止,在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方面,政府并没有减少现有税种的计划,反而在研究增设一些新的税种(如全国普征房产税、遗产税等),故现在仍可认为,减税仍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格局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缺环。

从理论上来说,低税负的国家,企业才有竞争力,这是经济学常识,也为近代以来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所证实。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三卷第三章中就指出:“除了和平、适宜税赋(easy taxes)和有包容性的司法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任何征税和提高税率的政策,都会减少企业和家庭的私人财富,通过一些内在关联和传导机制,对企业的投资和扩张,家庭的消费支出,都会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从而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高税负的来源

数年前,世界银行一些专家曾对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一项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一个现代国家里,当宏观税负在10.3%-30.9%时,每提高1%的税负,将使国内投资下降0.66%,GDP增速下降0.36%。该研究还发现,在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一般有这样一种负相关关系,主要因为:(1)企业所得税的增收会降低企业赢利水平,削弱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个人所得税的增收,则会降低劳动收益率,抑制劳动供给;(3)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增收,会抑制民间消费。正是因为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首先考虑的宏观刺激措施不是政府花钱,而是减税。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三年多增速下滑,PPI 已经48个月为负,这说明中国经济处在增长中的不景气已经时间很长了。中国外贸出口2015年出现负增长,外贸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2.34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2.27万亿美元,绝对量下降了700亿美元,同比下降1.8%。2016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贸出口几乎呈现断崖式下跌,1月份的外贸出口比去年下降11.8%(去年1月份的基数本身就很低),2月份中国的外贸出口又大跌20.6%。由于目前中国的外贸出口依存度高达20.87%,外贸出口的下滑,无疑会导致中国GDP增速的进一步下行。

中国的外贸企业乃至国内一般生产企业,面临着四大挑战:1.劳动力成本在上升;2.人民币实际不断升值;3.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4.企业税负很重。在上述4个因素中,因为中国经济到了人口红利的拐点,加上劳动工资的刚性,使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很难再下降;人民币的汇率是国际国内综合因素决定,不可能任意贬值。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合宜宏观经济政策选项,要么在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宽松,降低实际利率,从而降低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和融资成本;要么进一步减税,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中国的外贸出口不至于大幅度下滑。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格局中,减税是否是一项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措施,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企业的税负到底重不重?二是在中国各行各业均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减税对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有用?

首先,对于中国经济的宏观税负,从官方各部门到经济学研究机构乃至经济学家们都有不同的计算数字。从中国官方的18.72%的狭义税负,到IMF稍宽口径的29.1%宏观税负,再到有学者2014年政府决算报告的政府总收入计算的38.2%宽口径宏观税负不等。这也许不能说明中国企业税负到底重还是不重。

由于中国的税收收入主要来自流通环节,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实际上也不只是税收(据有关专家计算,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非税收收入已经超过40%),我们可以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和其他研究机构所制定的三张表中,大致判断我国企业税负轻重状况:

上述三张图表清楚地表明,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并不轻。相对于企业利润来说,中国企业的税收负担几乎是最重的,而高税负的主要来源是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也不轻。 减税降负,第一要务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外贸出口国。2015年中国的外贸出口绝对量下降,但仍占世界出口总额15%。在目前中国大量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下降,许多企业资不抵债,税负又这么重,中国经济增长能否维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如果宏观政策还注重政府的投资和花钱,而不考虑微观企业的运行成本,不减税,等大量企业关门了,不可能只靠政府投资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维推动,就能维持未来五年到十年的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

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既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就应该让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倒闭乃至破产,减税只能延缓这些僵尸企业的破产和死亡,这不利于中国产业的升级转型和长期经济增长。甚至有经济学家主张,与其减税让一些在倒闭破产边沿挣扎的企业存活下来,倒不如干脆把政府的财政支出花在补贴下岗工人的失业救济金上。这些似是而非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路,是非常危险的。

在这种改革思路的指引下,尽管中国几乎所有行业的利润率都在下降,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而亏损,从而处于面临倒闭的边缘,但各级政府的税务部门却为完成财税征收计划指标而不断到企业征讨税费,乃至征过头税,要求企业预缴税款,甚至通过乱罚乱惩增加即时的财政收入。这样下去,等大量企业存活不下去了,政府还能从哪里筹钱发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失业工人的救济金?靠财政赤字、还是靠央行印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该是横下心来让大量企业破产而强行去产能,而应该尽量通过财政政策降低税负,并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实际利率,减轻企业的负债付息负担,让一些微利甚至亏损的企业存活下来,从而只让一些实在没有发展前景和根本不可能完成转型升级的少数“僵尸企业”倒闭破产。不然的话,在目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中仍采取高税收、高利息和高融资成本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大量中国企业破产了,几十年中国市场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几十万乃至数百万中国企业家倒了下去,还有多少人还敢做企业?还会有“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吗?

一句话:减税,中国经济才有未来;中国的企业活了,中国经济才能有长期的增长。 减税当行

如果说减税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格局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要务,进一步的问题是目前减税是否可行?

经济学界、财政学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有一种观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在下降,而政府的财政刚性支出在增加,财政赤字在加大,政府哪有减税的空间和可能?减税又怎么可行?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错误的。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速在下行,大量企业的产量和产品销售量在减少、企业利润减少,乃至关停破产了,这才是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才需要政府对企业减税;现在减税,企业好了,才能期望未来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长。这正是供应学派经济学乃至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如果整个经济和政府财税收入都在高速增长时期,还需要减税吗?

要认识到减税的可行性,牵涉三个问题:第一,过去20多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减税,哪些税当减,哪些税能减?第三,减税,是否必须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与第三个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在多大的水平上才是经济和社会所能容忍和接受的。限于篇幅,本文这里只探讨前两个问题。

首先在过去20多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确实是在超高速增长。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到2014年,中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每年大约是GDP增速的两倍。即使扣除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价格因素,按可比价格来计算,过去20多年政府财政收入也大大高于GDP增速。

正是因为过去20多年中政府的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在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的份额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可比数字可以算出,从1994年到2014年,政府财政收入从5218.1亿元增长到140350亿元,翻了26.9倍;同一时期,中国城市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则从3496.2元增加到288843.9元,翻了8.3倍;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221元提高到2014年的10488.9元,翻了8.6倍。2000年到2014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增长远远高于政府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有许多年份都完成了年初计划的200%乃至300%以上。

为什么中国政府的财税收入保持了如此高的增速?一般认为,这首先要归结过去20多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在经济的繁荣时期,企业交易和经营活动频繁,企业在增长,由于中国的税制主要是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故政府的财税收入自然也会高速增长,但这种逻辑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每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速都是GDP增速的近两倍。

其次,在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时,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增值税税率为17%,那时基本上还是实行手工增值税发票。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和税务部门电脑互联网还没有形成,税务机关比较缺乏对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企业避税、逃税比较容易。这实际上意味着,制定这么高的增值税税率,就预先假定税收征收率(实征税收与应征税收的百分比)不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税务系统信息化中,通过引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金税工程”的全面铺开,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和个人逃税可能。

据有关专家研究,经过三期金税工程的建设,目前金税工程在主体软件CTAIS(中国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有35个模块的管理、征收、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监控七个子系统,并在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数万人的信息技术队伍。有了如此发达的金税工程和庞大的税务征收人员和信息技术队伍,近些年来我国的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应该是这些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多年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把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当作政绩来报,各级财税部门采取了激励兼容的奖励制度,也是其中的一些原因。而全国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率的提高,实际上是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理解了过去20多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在中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政府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当确立给企业减税以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改革思路。

篇8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资源;中国;开发政策;矿权管理;财税政策

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页岩气、煤层气、油砂、致密气、天然气水合物、特稠油、油页岩等。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最现实的接替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供应安全及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我国要大力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1.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条件也日渐成熟,对其勘探开发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煤层气开发快速推进。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继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3位。2009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45个聚煤盆地埋深2000m以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012m3,其中1500m以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1]。我国煤层气产量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2010年,我国井下抽采量达到了75×108m3,利用量23×108m3,分别比2005年增长226%与283%。煤层气地面开发产量也达到了15×108m3,实现商品量12×108m3。

页岩气尚处于资源评价和试采阶段。据统计,全国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1012m3(不含青藏区),可采资源量约为25.08×1012m3[2]。我国页岩气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页岩气产业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无页岩气产量。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对15口页岩气直井进行压裂试气,其中有9口开采出页岩气,初步掌握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证实了中国具有广阔的页岩气开发前景。

致密气初步实现规模开发。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致密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3×1012m3,已占全国天然气总探明地质储量的40%;可采储量18×1012m3,约占全国天然气可采储量的1/3。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致密砂岩气的快速发展。目前,致密砂岩油气的开采广泛采用了水平井压裂等技术,这极大提高致密气开采效率。2011年致密气产量达256×108m3,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4,成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中重要的领域。

油砂开发处于普查和开采试验阶段。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油砂资源,油砂资源量为59.7×108t,可采资源量超过30×108t,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大盆地中,但仍呈现出分布广、层位较多、厚度较小、含油率不高的特点[3]。目前,我国油砂正处于规模化开发的前期试验阶段。

油页岩开发处于复苏和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油页岩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葛尔盆地等[4],按已探明的油页岩资源统计,全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为7199.37×108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约为2400×108t。近几年,油页岩的开发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页岩油年产量约40×104t,2011年,我国页岩油年产量就已增加到55×104t。

2.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他矿产资源一样,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也分为四级规范,但是现今还没有专门性的系统政策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具有普遍意义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中处于基础地位,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和文件构成了非常规资源开发政策的主体。下面将分别从技术理论促进、市场准入和矿权管理、油气定价机制、财税优惠等方面阐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政策。

2.1 技术理论促进政策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理论研究投入方面,目前国家并没有专门性的鼓励政策和投资,主要还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院校合作研究,以及金融财税方面对企业研究开发的鼓励政策。

2.2 资源管理政策

在资源管理方面,根据《矿产资源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包括非常规油气在内的资源勘探开发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实施监督监管和保护。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需要由国土资源部及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其中,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须由国土资源部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5],油页岩超过500万元投资的勘查项目须由国土资源部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其他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

2.3 安全和环保政策

根据环境保护总局相关政策,对年产100万吨及以上新油田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上新气田开发项目、跨省干线输油或输气管网等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此外,在海洋倾废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海上油气勘探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些政策对刚起步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形成明显的环境约束,但另一方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地方城市政府在辖区限期禁用高污染燃料和限期改用清洁能源的权限,这也有利于天然气产业发展,能间接促进煤层气和页岩气产业化发展。

2.4 财税优惠政策

为促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国家还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进口物资、资源税等优惠政策。在所得税方面,由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而且其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也符合西部大开发政策规定,因此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企业通常能享受到所得税减免优惠。资源税优惠方面,根据西部地区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政策规定,高凝油、稠油以及高含硫天然气,予以减征40%资源税。此外,为了方便资源税征管,对开采高凝油、稠油、高含硫天然气、三次采油和低丰度油气田的资源税纳税人可以按照政策规定的方法以确定的综合减征率或实际征收率对资源税加以计征。

2.5 油气定价机制

油气定价方面,国家对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定价实施过程中,政府对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石油价格一视同仁,而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这导致一些石油企业对非常规石油的勘探开发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油页岩、油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对天然气出厂价也统一实行政府指导价,一档天然气、二档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气价格都相对独立,而且随着我国进口管输天然和LNG不断增长,各种气源的天然气价格差异很大。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采成本相较而言更高,其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常规天然气的影响,如果价格偏低,势必降低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

2.6 对外合作政策

对外合作方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将油页岩、油砂、重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以及可燃冰勘探和开发纳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中,但只限于合作。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这两部条例在2011年11月经过修改,废除了矿区使用费,确立了资源税,解决了税费重叠问题,这对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国际合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效应。

2.7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作为新兴的能源产业,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开发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以下诸多的问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国家并没有专门性的鼓励政策和投资,这不利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资源管理方面,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采取条件限制和审批管理,限制了矿权交易的市场化,提高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市场的准入门槛,难以适应现今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市场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关的补贴政策,力度依然不够,效果有限、针对性不强,并且明显滞后;法律层面上,尚未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撑体系,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并不完善等。

3.政策建议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作为新兴的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该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亟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而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3.1 完善理论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应出台政策不断完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政府研究机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理论和技术突破提供国家专项和科技攻关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制定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支持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在内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积极参与和加大科技投入。最终形成以鼓励政策为手段、以国内各大石油公司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投入、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为导向,形成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理论技术创新体系。

3.2 规范矿权管理和市场准入

国家应出台矿权分置细则,并安排相关部门负责审查资源勘查开发方案,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颁布配套的地方性管理政策文件,加强国家有关矿区收回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未按规定投入开发或者未完成最低工作量的作业区块,政府部门应依法收回该区块探矿权或采矿权,并重新招标。

国家有必要加快研究制定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资质、市场准入门槛以及退出机制,推进矿权招标的制度化、常态化,从而保障开发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页岩气、油页岩等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3.3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还未进入大规模的开采阶段,尚未出现环境问题和事故,但是鉴于美国页岩气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中国政府高度的重视。首先,中国应该建立完备的环境监管法律体系,法律范围应该涉及到空气排放、废水排放、土壤污染、地质破坏以及噪声污染等多个方面。另外,还需要对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和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现有的财税优惠政策,包括煤层气开发利用补贴等政策的改善;其次,需要尽快制定关于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免资源开发相关的税费,并对科技设备进口和科研投入产生的相关税收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减免。最后,还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手段,引导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加大油页岩、油砂勘探开发投入。

3.5 深化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与天然气消费市场脱离,不能够完全反映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供需关系,很难体现天然气资源的价值,价格偏低,严重阻碍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解决由于气源不同而导致的天然气之间的差价矛盾,通过提高价格和税收减免双向调节手段,使国内不同区域的天然气销售价格逐步趋于统一,理顺天然气价格混乱的局面。其次,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变过去的由政府主导的成本加成的方法,建立能够与石油等替代能源价格联动的市场净回值定价方法,依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从而改变当前由于气价偏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3.6 加强国际合作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上游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建议国家出台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外合作专门政策法规及其配套细则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对外合作的外部环境;借鉴过去常规油气对外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在鼓励我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的同时加强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出现部分外国石油公司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环境破坏等问题。当前,在油页岩、油砂上游行业的对外合作方面,我国尚未颁布政策法规和操作规范,在高油价的时代,我国亟须探索和研究非常规石油对外合作政策,切实规范对外合作的方式、回应对外合作重点在于吸引技术还是资金、制定对外合作利益分配原则。

参考文献:

[1]张蓉蓉.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现状及其对策[J].石油与化工设备,2011(14):5-7.

[2]赵勇,杨海波.页岩气开发现状及成功开发页岩气的关键因素[J].中外能源,2011(7):47-50.

[3]陈媛媛,刘洪伟.油砂开采现状及开发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1(3):4-7.

[4]陈晓菲,高武军,赵杰.中国油页岩开采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转化利用,2010(9).

篇9

关键词:营改增 报业 财政

报业一般来说是指和报刊制作有关的行业集合体,有时也兼职非报业的产业,但都是为了报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报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报刊的发行量和报刊上登载的广告费用,“营改增”主要影响的就是报业的广告收入。为了应对“营改增”的影响,降低“营改增”带来的不良影响,发扬自身优势,报业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方式。

一、“营改增”对报业的影响

(一)广告服务税收变化

以往广告收入的税收是按照5%的营业税以及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取,但是在“营改增”之后,广告服务的税收改为6%的营业税和3%的文化建设事业费的税率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同时广告版面也改成了全范围抵扣。这就使得企业的税务负担增加,利润降低,发展面临更重的负担。

(二)进项税额抵扣变化

以往的税收制度规定,当报刊中有广告版面时,报刊的成本的进项税额就不能全额抵扣,应当计算单位月份中广告版面占报刊整体版面的份额后,根据比例计算进项税额。而在“营改增”之后,广告服务收入规划到增值税中,这就表示当报刊中含有广告版面时,报刊成本的进项税额也可以进行全额抵扣了。从政策上讲,在进项税额方面的抵扣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压力,可使报刊企业实际上应当缴纳的税额大幅度,有些报刊甚至做到了免交的程度。不过,即使进项税额方面能够抵消一部门的税额,但是从整体上看企业的税收总量相较于改革前仍然是增加的;尤其对大多数地市级报刊企业来说,当地作为一般纳税人主体的报刊企业,少之又少,广告业小企业多为小规模纳税人,广告业增值税进项抵扣发票无从取得。广告业客观上增值税链条的缺失,造成报刊企业广告业营改增之后,并不能达成增值税销项抵扣进项的降低税负目的。想要有效降低税额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一步筹划。

二、报业面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加强结构调整

“营改增”对于报刊企业的影响单从广告收入这方面来看,“营改增”确实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但是报刊企业的发展是整体的,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论得失,以往的报刊企业在报刊销售方面亏损能够从广告收入上弥补,今日的报刊也应当秉承着整体规划的理念,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也应当适时作出调整。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也是建立在企业从整体规划上得出与当下发展不符的项目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例如“营改增”在广告费用上的影响就显示企业以往的广告制度已经不合适当下的环境变化,需要作出修改。财务会计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寻求补助,“营改增”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性减少税负政策,减少了重复征税和总体税负,并没有单纯对报业行业进行减税。但是国家为了弥补报业集团的损失,也出台了诸如沪财税[2012]5号文件,税负增加的企业可以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可见企业的损失并不是不可挽回的,企业的财会应当正视当下局面,具体分析后从其他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二)适当提高广告价格

“营改增”对于企业广告收入的影响决定了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整改以应对税收的增加,首先企业在广告收入方面因为税收的增加而导致利润下降,其次,广告划分到增值税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这些都表明,企业增加广告的费用不仅可以弥补税收增加的利润下降,还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弥补企业在报刊销售方面的亏损。因此,企业提高广告服务费用势在必行。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就更加需要注意广告服务费用提高的额度,不能因为企业在这方面能够获取利益就忽视其他客户的需求而随意增加广告费用。财会应当在整合了企业当下需求之后做出正确筹划,考虑到企业利益和发展前景的双方面问题决定是要提高广告价格还是要增加广告数量。无论如何,企业的财务方针做出改变是必然结局,但是报刊企业不能因为理所当然的理由就忽视客户的利益,双方都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矛盾体进行协商探讨解决问题。

(三)彻底进行体制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一系列文件,对文化企业出台了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政策。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政策。随着市场竞争和融合的加强,增值税抵扣链条会趋于完善,“营改增”对广告业的有利影响方得体现。报刊企业应当积极彻底地进行体制改革,在报业集团内对广告业进行独立经营核算,大胆整合其他广告小微企业,抓住市场和政策扶持机遇,做大做强。

三、结束语

“营改增”对于报刊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报刊企业能否在“营改增”之后扩大自身优势,降低亏损,就要看企业自身的能力。“营改增”使报刊企业的广告收入降低,但是从整体上看,报刊企业的销售亏损受到了抵扣,企业也通过财政整改来从其他地方获取弥补。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报刊企业应当积极整改,从整体上调控,优化结构,适当提高广告价格的同时也要考虑合理性的问题,积极进行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胡云.试述“营改增”对报业集团的影响与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5(01):47-48

篇10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3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已愈来愈多,现行税制的矛盾和缺陷也日益明显。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自实施营改增改革以来,参与试点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试点的范围逐渐扩大,企业在税收方面普遍有所下降,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2015年,我国将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实现营改增全覆盖。这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如何在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中,保持企业的活力和长远的发展,是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这将对我国2016年的税制结构起到进一步完善和指明作用。

1 关于营改增的改革

营改增是我国税务改革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主要指的是某些改革前需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进行改征增值税。2012年1月1日,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我国在上海率先实施该项政策,将交通运输业和现代部分服务业纳入其中,此后我国便拉开了营改增的序幕。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交通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的营改增试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时期,近几年房地产企业犹如过山车般时起时伏,房价也随之波动并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在一系列打压房地产的严政措施和对房地产的体系改革中,今年5月18日,我国将把房地产业等列入进一步的营改增范围。然而,由于涉及到大量的税收方面的问题,致使房地产企业若想实行营改增,并不像其他行业那样简单。因此,房地产行业的何去何从,税率应该如何进行调整,相关的政策如何颁布,也就成为政府、企业、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性话题。

2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开发周期长

房地产企业开发一个项目从最初的获得土地,到开发建设都需经过实地勘察、前期策划、报批准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配套工程、绿化工程、等诸多阶段,且因企业策划能力、融资能力、决策流程、设计进度、市场营销不同,则所需时间、人力、物力也不径相同,通常为2~3 a,长则4~5 a。

2.2 资金投资大

房地产企业前期的开发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这些资金的去向分为开发成本和一系列的费用。其中,仅对开发成本进行分析,就包括土地使用出让金,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等工程费,建筑费、基本设施费等;其中,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所占总投资成本较高,约占40%~50%。

2.3 融资成本高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致使该行业特定的经营模式下,占用资金的时间较长,因此前期大量筹集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必经过程,这也是现金流最为紧张的阶段。所以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期,需要开展多种有效的融资渠道,而这些融资渠道,都将比其他企业所需的融资成本高出一截。

3 营改增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影响

3.1 对建设成本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购买的原料品种繁杂,除了需集中采购的水泥、钢筋等能够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还需要购进大量价值低、用途广、采购便利的其他原料。而这部分原料的供应商大多都是一些私营商户、五金店铺、个体工商户等等,大部分都是依照定额征收的方式缴纳税款,从而致使房地产企业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将无法有效的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同时,房地产的建筑安装工程是开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部分须由房地产的上游行业-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来完成,而建筑业也在营改增的范围之中,当其进行改革之后,税负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根据税负转嫁原理,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及其费用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根据规定,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为11%,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率应该和建筑业相同,税率也是11%。在发生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企业应当缴纳营业税,致使该部分进项税额计入该成本中。当营改增改革之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取得的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此来抵扣进项税额。因此企业的资产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下降。若在企业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将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

3.3 对利润表的影响

营业收入方面,在实行了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将所得收入中包含的增值税部分按规定剔除,这样,与在缴纳营业税时期相比,收入会降低。

例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外出售一栋居民住宅楼,取得的收入总额为4500万元。见表1。

由上表可以发现,实行营改增之后,房地产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下降的比例约为(4500-4054.05)/4500*100%=9.91%。

3.4 对税负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设工期比较长,在采取营改增改革政策之前,如果企业在当初购买工程设备和原材料等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将无法形成进项税额抵扣。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属于流转税中的两大主要税种,在计税依据上有差别,在征税环节上也明显不同。营改增政策使从前的全额纳税、道道征收,改变成实行税款抵扣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征税现象,因此,从理论上分析,企业的税负应当有所下降。

例如:某市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售一栋居民楼,取得的收入总额为10 000万元。与之开发该办公楼的支出为: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费用为1 200万元;开发成本为4 000万元(增值专用发票2 500万元,取得可抵扣税率11%;增值税专用发票1 500万元,取得可抵扣税率6%),期间费用为1 200万元;当地财税部门允许以10%的扣除比例用于计算土地增值税的开发费用,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1%。

3.4.1 营改增前税负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营改增后税负尽管目前降低幅度不是很大,但随着营改增的不断发展,整个链条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预计其税负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

3.5 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由于税收政策的巨大变化,房地产行业缴纳税款的计算方式发生了转变,致使核算难度较原来相比大幅增加,财务人员自身知识有限,面临突如其来的新旧税制改革,可能会出现业务衔接不适,处理、核算流程难免会比较生疏,从而造成财务核算不合规、税款征收不明确,申报不准确等财务风险,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4 应对房地产企业实施营改增的对策

4.1 政府方面

4.1.1 进一步优化税制改革

国家营改增的初衷,是为了达到降低企业承担税收的目的,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首先,企业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政府应当机立断,对营改增中税收有增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缩小企业之间两极分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使企业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4.1.2 强化对企业的辅导

各级财税部门应提前组织培训,使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够从各方面掌握营改增的要点,并在税务局大厅设置营改增窗口,在官网开通实时在线咨询,以此满足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的咨询。同时,政府也可安排工作人员去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辅导,解答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相关问题,使之尽快适应改革后的税制,以此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4.2 企业方面

4.2.1 完善企业财务核算

企业应进行人员方面的培训,加强学习。增值税会计科目的设置及账务处理复杂,这不仅要求财务人员熟悉增值税的抵扣,更要求其他部门熟悉该财税知识,在材料采购和劳务建设中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增值税抵扣发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做到每笔账目都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将企业的经济活动流程同财务核算系统衔接和匹配,实现税收环环征收,层层抵扣,从一定程度上消除重复征税。

4.2.2 改变经营模式

企业可以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模式,包括:一是缩短项目运作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需要承担的财务费用,减少资金的占用时间,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二是开发高质量房地产,不仅可以有效的取得购买原材料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此实现进项税额的抵扣,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4.2.3 加强税收筹划

我国目前现行税制涉及房地产行业有14个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等。因此,营改增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此发生之前,房地产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在税收筹划方面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房地产营改增之后,涉及的环节之多,有效的加大了筹划的空间,给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这就需要企业自己把握时机,积极与税务局进行沟通,用足用好可以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谋划制定或修订相关制度,力保企业能够安全度过改革期。

5 结 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房地产营改增的改革标志着我国为实现税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渡,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场改革,也是为企业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发展前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营改增带来的正面影响效应显而易见,但企业一样不能忽视应当如何避免企业在过渡期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政府应尽快确定改革方针,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区、各水平的政策,加快扩大试点范围,为我国经济体系的协调、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彭晓洁,肖强.“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预测[J].财会月刊,2014,(22).

[2] 李印红.房地产行业营改增[J].中外企业家,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