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智慧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智慧教育方案

篇1

一、主办单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徐老师 伊老师

篇2

一、从理解教师开始的培训应当从双方的对话开始

所谓从理解教师开始的教师培训,它反对培训者以批判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即反对培训者站在把教师视作“问题人”的立场上对教师进行批评和指责。理解教师是一种信念,它意味着站在教师所承担角色的立场上来审视教师的教育实践,以“当局者”而非“旁观者”的感受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师所面临的真实生活状态、发展困境和诸多的无奈。[1]因此,从理解教师开始的教师培训应当从对话开始,而不是单方面的预设。

理解离不开培训双方有效的言语沟通,因为言语沟通是培训双方就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达成真正共识的基本途径。真正共识是指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作为双方行动的动力,促成对培训理念和方法的认同与内化,进而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才能够把培训中得到的理念和方法带到他们所在的学校当中去,培训的效果能够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所谓有效的言语沟通,指言语双方在以期达成真正共识的指向下,通过言语表达的形式,以各自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经验为交互内容,贡献智慧,分享经验。然而,由于作为培训者的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境不同,往往会造成沟通时语境的不同,这样就会导致相互理解的困难。因此,培训者应当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教师实际的工作情境。然而教师培训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交往行动,这要求培训者发挥主动性,主动走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境中去,了解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基于此,在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中,从理解受训教师开始的教师培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要在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前进入学校进行调研,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问题和需要,进而形成前期调研报告,为下一阶段培训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不仅培训双方有了第一次对话,而且培训者有可能避免对参训教师实际需求的单方面臆测。

在实施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参训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及时反馈是培训双方进一步交流的重要环节。参训教师的反馈和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反馈进行再反馈的信息交互过程,不仅有利于培训双方形成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培训设计者及时调整并改进方案,并最终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帮助。培训日志是每日培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参训教师每天培训活动结束后必须完成的一项“课后作业”。在完成当日的学习之后,每一位参训教师都需要填写当天的培训日志,内容可以是培训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下一步学习的要求,甚至也可以对培训的组织服务提出个性化的要求。通过了解培训日志反馈的信息,培训设计者可以大量获得有关培训的效果反馈,并据此调整接下来的培训活动的设计,为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而改进培训办法。

二、理解教师的教师培训应当尊重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

教师培训的本质是学习,是参训教师在培训者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参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从理解教师开始的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执行,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良好的沟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学习。那么,这种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尊重参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基本学习特点,这是把理解教师落实在培训活动中的必要条件。若非如此,非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必然引起学习者的困难,培训活动就难以使参训教师和培训者保持共同的语境,进而难以在培训方式上达成共识。

参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基本学习特点在于:成人有一系列经验和价值观,成人学习是独立的、自主的,成人学习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成人学习应当是反思性的,成人的学习是以实践为指向的。[2]尊重成人学习特点的培训,就是要在培训方式上以参训教师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方式进行学习。参训教师自身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各自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正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学习资源。而对这一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当是一个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生活世界所蕴含的学习价值才能被释放出来,而这些经验又与其自身所遇到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资源,通过反思生成新的智慧。培训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摒弃那种“传授者”“批评者”“训话者”的角色,成为促进教师分享经验、生成智慧的对话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基于参训教师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校本培训成为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这也是一种能够激发参训教师自主性,且利用其经验、促进其反思的以实践为指向的培训方式。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培训设计者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对校本培训项目学校教师需求的基本分析,然后以项目学校教师为主体,帮助其自主设计校本教育教学问题的行动研究方案。校本行动研究能够促进教师利用自身和团队的经验积极反思并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形成一定的研究素养。2009年10月,在笔者参与的“爱尔兰•甘肃农村小型校本行动研究”项目结题会上,来自甘肃省康县、会宁县的八所中小学的校本研究团队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发表研究感言的环节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提到,在此次校本行动研究项目中都能感受到自己某些原有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意识。同时,参与项目的教师也表达了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主动进行研究和继续获得专业帮助的愿望。这正是有效教师培训所期待的效果。“扶上马,送一程”,是项目负责人李瑾瑜教授对这次校本行动研究项目效果的概括:所谓“扶上马”,就是要尊重受训的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学习特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帮扶其走上自主研究的道路;所谓“送一程”,就是在中小学教师行动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经历一次完整的研究,并从此走上自己特有的教学研究之路。由此可见,校本教师培训有助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他们自身的教学情境中发挥主动性,达成共识,分享经验,生成智慧,是一种能够利用教师生活世界、尊重教师成人学习特点的培训方式。

三、通过伙伴协作,从理解走向相互理解,实现共同发展的教师培训

理解的本质是互动双方语境一致、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过程,而培训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其本身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不仅使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成长,培训者也应当在分享中小学教师经验的过程中生成智慧。从理解参训教师开始,这是促使形成伙伴关系的态度与方式,但其最终的旨趣在于相互理解,共同成长。从理解开始的教师培训应当在交流中走向相互理解,并且在相互理解的教师培训中,培训双方建立起协作伙伴的人际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在从理解开始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形成,以达成共识为基础,进而在实践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走向相互理解、实现共同促进的教师培训不仅使居于协作伙伴关系一方的中小学得到了发展,也使发起协作伙伴关系另一方的大学获得获益良多。首先,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有利于大学改进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与中小学的联合教研,使大学教师和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进而根据中小学校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来调整大学里的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其次,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有利于改变大学很少关注中小学变革的积习,从关注学科建设转向关注教育实践、关注教师的终身发展转变,转变自身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3]再次,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有助于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与中小学达成协作伙伴、开展教师培训,可以促进相关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在大学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承担这一职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基于伙伴协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尝试与省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

[2]李瑾瑜.论多维视野中的教师培训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2).

篇3

关键词:测评系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7-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急遽变革。[1-3]在教育领域,近十年来e-Learning、混合学习等[4][5]理念、方法和技术已从自发到自觉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而3G/4G网络、移动终端、数字电视、数字化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呼唤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式,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为了在短短3年内完成《意见》提出的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下简称“测评”)为先导,并把测评贯彻在整个提升工程过程各环节中,以测评结果为导向,以评促学,实现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评实现路径设计,提出测评系统框架,以期为顺利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二、“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展新一轮的提升培训。如何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并保证培训质量?笔者认为不能循着传统的统一集中培训模式,应以测评为先导并贯穿始终,在测评结果导向上强化培训主动性的引领,改变以往受训者被动的“上面要我培训”、“参加的是不问我起点的千人一面培训”的局面,把任务式参与变为“我确实需要参加培训、我需要在某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的培训者内在需求,让受训者和培训机构、培训教师能够根据受训者实际合理设计培训内容,量身定制并动态调整培训方案,开展分层的、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测评基础上,既要尊重培训机构的宏观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受训者的微观主体需求,培训机构在对受训群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给出模块化培训推荐建议,受训者在明确自身短板及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选学,开展问题导向的主动培训。

三、测评实现路径设计

在整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要实现如此贯穿始终的大规模全员测评,是个浩繁的系统工程。按照“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无论是培训方的主导性推荐,还是受训方的按需选学,均为信息(测评结果)支撑下的决策优化过程。因此,实现“双主”菜单式培训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测评工作,在于贯穿培训各环节始终的动态测评结果为双方提供的决策依据。从行为学的视角来看,测评过程体现为多轮人机交互的咨询决策优化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人力很难胜任,应该开发和部署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范畴的能力测评系统,在人的智慧的主导下,发挥测评系统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推理能力,获得高效的能力测评和培训方案推荐。本文提出一种人机结合的测评路径:研制测评体系,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开展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1.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

《意见》中关于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部分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教育部实际上下放能力测评的权限到地方,允许地方根据和尊重区域发展实际开展能力测评。因此,各省区市应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性内核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差异,按照《意见》中“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工作”的精神为指导,依托和整合高等院校的综合力量,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企事业“三结合”协同创新的道路,专家团队研制符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研制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建立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评测标准和测评指南。

2.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

由于人力所限,大规模的测评工作必须有赖机器辅助完成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繁琐而结构化的工作。网络化的测评系统、测评工具不仅是受训者在各环节自测所必须的,也是管理机构赖以获得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设计和部署测评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借助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实现自动化、情景化的能力测评,辅以知识库、推理机和人的智慧获得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因此,测评工作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在前一工作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基础上,根据各科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研制测评工具及量规、量表,建立测评知识库、情景案例库及测评规则和测评标准库,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省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提供软硬件环境。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便捷的测评服务,由于各类新媒体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6-8]采用云计算技术为系统实现提供支撑,将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部署在云环境下,充分利用云服务降低系统实现及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体系架构和功能架构如图1和图2所示。

3.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测评云平台网络系统和教师能力测评工具开发和部署成功后,采用测评专家团队与网络测评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半自动的、案例情景化的中小学教师全员的训前、训中、训后三级测评。其中训前测评旨在获得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能力成熟度概况及聚类情况,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分科目、分层、分批次培训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教师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提供指导,确保按需培训;训中测评旨在通过培训过程中不定期、不定次数的过程性测评了解和把握培训学员的能力提升情况,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训后测评旨在对培训学员做出终结性测评,为中小学提供测评分析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后续校本研修提供依据。

三级测评均贯穿和实现“按需培训的自适应推荐”和“决策咨询”的思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每次测评均先由网络测评系统根据受训者的信息从情景案例库和知识库、测评规则、测评标注和测评量表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如一套测试题、一个案例分析等),之后由受训者利用各类终端完成测评,系统根据提交上来的测评用例做出情景案例匹配,把结果交由方案推荐系统做出分析、过滤和匹配,在培训方的专家干预下生成方案建议集合,反馈给各级管理部门及受训者本人,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和偏好在方案建议集合里选择培训方案,作为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依据,而管理方根据培训者最终选择的培训方案,可合理做出培训分级分组,制定差异化分层培训的方案。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测评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国家已经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背景,在提出的“双主”培训思路的基础上探讨了测评实现路径设计并提出测评系统框架,尚有诸多问题留待解决,如为实现情景化测评涉及的情景库构建、情景案例匹配与推理等,以及为实现对受训者培训方案的智能化推荐涉及的方案匹配、过滤及智能推送等,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chlichter, B.R. and L. Danylchenko, Measuring ICT usage quality for information society building[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1):170-184.

[2]Verdegem, P. and L. De Marez, Rethinking determinants of ICT acceptan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overview[J].Technovation,2011,31(8):411-423.

[3]Igari,N., How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ICT usag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nmark and Japan[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4,31(1):115-125.

[4]Ari,M. and M.C. Taplamacioglu, Web-based Blended E-learning for Adults: A Case Stud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7(0):1028-1033.

[5]Ramakrisnan,P., et al., Blended Learning: A Suitable Framework For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7(0):513-526.

[6]Jula,A., E. Sundararajan and Z. Othman,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composi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8):3809-3824.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28-0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热情越来越高。如何使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性,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为此,秦皇岛市在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的《提升域内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着力对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提供指导,并重点对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操作模式和操作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驱动力,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性质。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教师教育科研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遇到的疑难或困惑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主要就是要研究教与学的行为。通过研究,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己的实际情境和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用研究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钥匙。当教师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当研究的内容与教师已有的经验紧密相联时,教师就会充满研究的渴望与激情,研究中思维的灵动就会增强,研究中投入的精力也会增多,教师教育科研才能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持久生命力。

(二)教师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教师如果离开课堂教学去搞教育科研,不仅会加重自身负担,所谓的研究成果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教师教育科研只有符合自身的实际水平,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才会有能力研究,有经验和教训可探讨,并能使研究的心得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只有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师教育科研要依托有效的校本教研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是科研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要通过有效教研来促进。科研需解决的问题或是需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相关理论,可以以教研的形式来展开研究,把科研中的理论、感性经验作为教研主题,依托“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主题研讨”、“反思交流”等活动,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把科研和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科研问题教研化,课堂化。

二、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探索总结出了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直面教师的教学工作需求,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炼、上升、转化、确立为校本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科研与教研联动式主题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整合起来。“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问题导入式的“五步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实践方案――成果总结。五步研究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学期初,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交流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将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分类、筛选,将问题或困惑中具有共性且又是亟需解决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提炼、转化、上升为研究课题,由学校确立若干个校本研究课题,由学科教研组或年级教研组组织实施。这样从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中生成的研究课题,才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二)分析原因

明确问题,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提出改进的策略。调查法是明确问题、分析原因的重要手段。调查开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然后选择调查对象,确定好研究的样本,做好调查的基本框架,在基本框架上规划调查的纬度,在纬度的基础上设计调查的题目。科学、完善的调查题目是提高调查结论准确性的保证。

(三)制定方案

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和制订改进方案。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每一时段内要完成的研究任务以及要采用的具体措施。

(四)实践方案

教研组(或年级组)全体人员参与。在这期间,贯穿研究始终的活动包括:

1.学习。围绕课题研究安排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课改理念;学习已有的相关教学成果。

2.集体备课。教研组(或同年级学科组)围绕研究课题,按照“确立课题 ――确定主备人――分工准备(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跟踪检验) ―― 课后交流反思 ―― 二次备课―― 资料保存”的程序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究。集体备课研究时要关注并落实研究的问题。教学目标要体现课题研究的专题性和实证性;教学内容应切合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具有针对性;方法上要注意把教学过程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呼应课题研究的问题;同时要注重资料积累,制定研究记录表。

3.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开展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按照确定研究的课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观察(上课与听课)――教学行为反思(评课研究,即围绕研究问题,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发现新的问题)――初步提炼、总结研究成果的程序开展。

4.课堂实践。一是教师要带着研究的问题进课堂,将每节课都上成课题研究课;二是举办课题研究课的公开教学活动,运用“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形式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5.主题研讨。将研究课题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子课题,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6.研究交流会。研究交流会是课题组成员及时解决研究中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汇报交流在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工作,讨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好下两周的研究工作任务。

7.课后反思。带着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将反思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带着研究的心态进行课后反思和阶段性反思,它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是汇总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

实践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课题组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并据反馈信息调整方案,再行实践。

(五)成果总结

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对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和发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讨,通过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回顾、梳理、反思、审视,探索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对研究问题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将教师教育科研植根于教师教学实际,与教学、与课堂、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确立为校本课题,并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理论学习”、“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课题研究,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的良好态势。

三、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操作策略

实现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有效、有机结合,需要把握如下策略:

(一)重问题、重实效――“小、真、实”的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

教师教育科研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分解课题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富有本校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小、真、实”。

(二)重教学、重常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其实,用科研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就是教育科研。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应以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为研究的主要阵地。以“课例”为载体,将课题研究渗透、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成课堂实践和科研实践。

(三)重实践、重反思――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教师教育科研要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使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自省、归纳总结和自我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反思实践与学习研究有机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以案例、反思为抓手,以课堂实践为归宿,促使教师关注问题、改革探索、冷静思考,将读书、实践、写作相结合,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四)重合作、重交流――同伴互助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

教师教育科研是在一种合作、对话的情境中进行的。同伴互助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在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同伴互动研究中,教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交流、彼此接纳,使教师在思维的互补、智慧的交融、工作的合作中,既贡献自己的智慧,又吸收别人的智慧,收到双赢的效果。

(五)重积累、重提升――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经验得以上升为理论,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每个研究课题在研究总方案统领下,形成若干子课题,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制定一份课题或子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参研老师要记录研究数据,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案例和论文,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以此来促进参研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将会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者;教育实验

在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研究者,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早已被提出,但长期以来人们就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即中小学教师不需要创造知识,更不需要做研究,他们的任务就是运用并传递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研究成果。于是,在许多中小学校,课程还是被认为是一套由外部专家设计的内容纲要和行动程序,教师只要理解、领悟和执行,使预设的课程变为实际的活动即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的特定要求,也是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的需要。

一、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紧迫性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被提出来已经长达85年。1926年Bukingham在《教师的研究》(Research for Teacher)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此后,又不断有学者强调教师做研究的重要性。我国自实施新课改开始,就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仍然视“研究”为畏途。(1)教师职业的特定要求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教学是一个课程探究的实验过程,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来研究。他还认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研究,都很难否认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教师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它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征和要求。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不断发展的和有差异的个体。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所教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学生的不断变化去创造,才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就需要不断地开展研究,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2)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从课程的角度来看,虽然新课改已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民主的课程、开放的课程、围绕学生生活建构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程观,他们认为课程就是各学科知识的总和,是政府和课程专家所关注的事,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去思考课程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学,只要忠实而有效地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即可。这些观念就使得课程与教学相互脱节,其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使新课程真正得以有效实施,教师就必须认识到课程已经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可再生资源。因此,教师不应该孤立于课程之外,要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研究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目前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在教学中,他们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另外,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教师不能仅仅根据预设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要有驾驭和控制课堂的教育智慧,灵活地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突发因素。从学生和教学过程看,教师都必须成为研究者。

二、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策略

(1)教师个体进行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需要独自面对学生,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塑造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自主选择研究问题、积极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找教学规律,积累教育智慧。首先,博览群书,丰富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个体,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自主性。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学习科学理论,从中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其次,勇于实践,积累教育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将自身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所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问题的各种思考,都可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检验。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评价,教师再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善于、反思,解决教学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D.Schon)就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思想,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有很大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应该时刻伴随着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中小学教师应该让“自我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具体来讲,教师把自我或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审视、探索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学会在阅读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师生互动中反思。(2)教师集体进行研究。虽然我们说在大多数时间,教师需要独自面对学生,但是教育问题也具有很多共性。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方式和研究风格,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定可使教师群体成为有效地研究群体。因此,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不能仅仅囿于个体的范围之内,可以组成不同的团队共同参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集体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校相关部门针对某一专题组成研究团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相关教师参与,往往承担着研究解决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重大课题的重任。二是以班级任课教师为基础组成研究团队。主要针对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研究,对每个学生施以不同教育策略时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三是以教研组为基础的同类学科教师研究群体。主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科问题展开研究,依靠集体智慧探索合理有效的学科教学策略,不同层次的群体合作研究使教师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转,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3)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专业研究人员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指导就是一个培训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送出去”。就是把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到相关的教师培训机构,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分享专家和同行的教学经验,在学习回来后,与其他老师分享培训成果。二是“请进来”。中小学把专家或者名师请进学校,邀请他们指导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制定,为教师传授执教经验,指导学校进行科研选题、科研实施、科研成果呈现。

虽然“教师成为研究者”一再被强调,但还是有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转变和适应自己的角色。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成为研究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做敢于创新的教师,做善于研究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衍.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定位[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2)

[2]宋时春,张华.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的角色期待[J].语文建设.2002(11)

篇6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篇7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妹恳唤诳危虾妹恳惶每危妹恳环葑饕担逃妹恳桓鲅θプ鲆桓錾钍苎鹬睾托爬档睦鲜Α?nbsp;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

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篇8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也被选送。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篇9

“送培到校”模式就是培训机构把培训课堂前移到各中小学校,让老师们足不出门就能参加县级培训。这样,既避免了老师们为了参培而奔波,学校为了送培而调课,更解决不会上网或没有电脑学习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接地气,合时宜,炼成培训课题

我们从2013年开始了探索“送培到校”模式。在选择培训课题时,本着“培训就是雪中送炭”的宗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研,根据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想方设法给广大中小学教师输送课改新理念,提供解难新方法,启发创造新思维。

2013年上学期,我们根据广大教师存在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较严重的特点,选择了“教师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培训课题,指导教师如何拥有健康心理,排解心理压力,愉快地工作,享受幸福人生。在三井乡学校培训授课结束时,当时该校校长邓仁平对老师们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就生气,生气就生病,生病就花钱,气上加气,气急攻心,得重病,完了!因此与其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改变不了的环境,不如用三分力气去改变自己;在没有更理想的事可做之前,先干好眼前手中的实事,‘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挑脚夫’――知足常乐吧!”他指出,我们现在的工作可能是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均有两面性,东边走不通,就走西边,黑了南方有北方。――好好寻找解决问题的路!”邓校长的这番话既是对讲座的总结,又是给教师的鞭策和激励,体现了基层学校领导对这一培训主题的肯定和赞赏。

2013年下学期,根据许多教师面对难管的学生无所适从,我们进行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训”,选择以“理性批评,科学育人”为主题。培训课堂中带给参培老师教育学生的比较崭新前沿的教育理念、批评学生的科学方法和一个个典型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大开眼界,触动很大。

2014年上学期,根据湖南省新田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学本式高效课堂”,我们确定以“‘学本式高效课堂’模式培训”为培训课题。通过对“高效课堂”内涵的探讨,对推行的“学本式高效课堂”模式的解释与说明,让广大教师更好地懂得了新的课改模式,树立了课改意识,有力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集智慧,举重力,制好培训教案

为了更深度地挖掘培训课题的内涵,凝聚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在确定“送培到校”的课题后,我们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体攻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备课议课。

1. 开展活动,聚集精华

我们在确定培训课题后,要求每位科任教师利用两至三周的时间自备一堂课,并上好这堂课。老师们在准备的过程中,既会有各自对课题的理解、感悟和实践经验,又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到大量与培训课题相关的资源。这是聚集培训精华资源的过程,也是聚集培训精华资源的方式。

2. 集体研备,去粗存精

开展教学比武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评课议课,并围绕培训课题进行集体大研讨。大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为目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地对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课件、精彩案例、独到见解,包括一幅很适合的图片进行肯定,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集体激烈的商讨之后,将优秀的培训素材一一挑选出来,为“送培到校”的专题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优秀内容。

3. 博采众长,精益求精

集体评课后,由学校几位教学骨干成立的培训课题研究小组对挑选出来的课题素材进行整理,并以本次最优秀的赛课课件为蓝本,将其他参赛老师优秀的素材进行整合,制作出高质量的培训课件和培训授课讲稿。为了追求完美,在课题研究小组完成授课讲稿和课件制作后,由课题小组推选一人承担试教任务,进行再次听课、评课和修改,最后形成定稿。

定稿形成之后,课题小组将定稿发给每位“送培到校”授课者。为了让讲课稿和课件能适合每位授课者,在授课时运用自如,我们要求大家用几天时间对讲课稿和课件内容进一步熟悉和消化,对其中的有关知识和案例进一步查阅、扩充,进行再次备课;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熟练,并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试上一至两节,必要时,还请有关人员进行点评,锤炼成一堂精品的培训课。

三、大统筹,高质量,开展培训活动

我们始终把“培训就是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每次“送培到校”的有关工作都做得很周到、细致;把“培训就是效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努力让参培者深受启发,学有所获。

1. 制定详细方案,报请主管同意

每期“送培到校”的方案都制定得很详细,经过学校集体研究后报请教育局,经教育局领导批准后由教育局分管股室直接把方案发到各中小学。同时,征得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或有关工作布置上亲自提出培训要求,从而引起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使各中小学做好迎接培训的充分准备。

2. 印制培训资料,提供培训方便

为了提高培训服务质量,每期培训都要给每位参培者印制一套培训资料,其中《培训手册》中既有培训方案的有关内容,培训课程的授课提纲,也有在岗实践学习任务;另外,便于参培者上交培训作业,我们还印发一套活页的《在岗实践作业》。这样,既让参培者能很好地了解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顺利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又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参培者对培训课的反馈意见,知道培训效果。

3. 加强培训管理,做好结业评优

每次“送培到校”的管理是严格的。培训授课时考勤,我们安排专人,并请当地中小学予以协助清点参培教师到位情况,对无故不参加面授的人员进行扣减培训学分;对在岗实践学习任务和上交培训作业按照“送培到校”小组进行督促和批阅,并对上交的作业质量按照等级分类。根据参培者的培训情况,我们及时对参培者进行培训学分获得的认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同时结合参培者所在学校的推荐,按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

4. 做好反馈调查,注重训后跟踪

每次培训结束前都要对参培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课程设置、授课质量、时间安排以及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培训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最大的收获等。我们对调查情况十分重视,安排专人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对涉及授课教师的进行个别交流,提出的培训意见和建议进行反思和总结,需要说明的向中小学有关领导或教师进行说明。我们注重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检查我们的培训到底对参培教师有什么影响,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什么变化。

5. 写好培训总结,完成资料归档

每期“送培到校”工作完成后,把各校送培情况,教师参培情况,满意度调查反馈情况等及时写出书面总结,向教育局进行汇报。对教师获得学分进行造册登记,根据学分登记有关工作安排,届时导入学分登记系统。对培训所有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完成培训结束工作。

篇10

一、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1.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规范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发展。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续建镇双语幼儿园;投入资金2205万元,续建24所乡村幼儿园。

2.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投入资金225万元,续建县中学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厕所;投入224万元,续建中心校学生宿舍、食堂;投入170万元。续建赤土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投入110万元,续建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

3.推进教师资源配置改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引导教师专业化提升。积极与市对接,组织县中小学骨干教师10人次以上到市优质中小学跟班观摩教学,带班实习;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教学专业人才培训4期100人次以上,推动帮受双方教学交流学习等。根据国家、省、州对培训的要求,2020年计划完成教师国培、省培、州培、县培300人次。开展校长教师轮岗。

4.推进智慧教育“123”模式建设,缩短数字鸿沟。持续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加力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向边远农牧区输送教育资源。投入80万元,为金珠镇牧区重点寄宿制学校采购一体机。

5.构建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实施中职和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在线申请特别资助;对升入高职、专科预科、专科、本科预科、一般本科到重本的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升学当年每人一次性资助500,1000、2000、3000、4000、5000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2020年计划资助中职生200人、大专以上80人,资助金额42万元。二是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20年计划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60人,贷款金额42万元。三是推动教育扶贫基金发挥作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资助,确保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有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2020年计划资助300名学前幼儿、义务教育、中职以上学生,拨付资金50万元。

二、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6.推进订单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继续实施订单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完成2020年度定向招录任务。目前州上尚未下达指标。

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促使教师由“单位人”转为“系统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序推动事业改革,按期完成事业改革的各项工作。

三、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8.深化高中阶段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建立统一网上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考试招生制度。抓好初中招生工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网课班招生工作。目前正在筹备初中毕业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9.推进美育、体育工作。抓好美育、体育工作的开展,围绕建州70周年,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体育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法治和思想政治课,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结合实际,五一期间,各学校纷纷举行“经典诵读、书香校园”活动。并开展了六一、五四等学校体育活动。美育工作有序推动,各学校以艺术节形式展示学生书法、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