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造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制造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无论是从产业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效益、研发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环境,地区差异都比较显着。以全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经济总量为例(如图1),2004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3241.3亿元,其中江苏省排名第一,达371.8亿元;浙江省第二,300亿元;广东省第三,258.5亿元,较历史同期都有所增加,增幅不同。通过对折线图数据的观察可以发现,各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波动比较大,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北、天津、吉林、四川等地区的历年总量指标一直相对较高,2001年的总产值最高点出现在广东,2002—2004年,医药制造业高地一直徘徊在江浙,其他中部、西南和西北省份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另外通过对数据的纵向比较,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峰值出现的位置一般曲线间距较大,即医药制造业绝对增长较大的省份一定程度上与其产业基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江浙和山东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绝大多数省份医药制造业处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有的省份甚至在2004年出现了小幅度回落,如湖北、黑龙江等。医药制造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否合理?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其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其中是否存在着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性的影响?对此不平衡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因势利导?等等这些都吸引着我将我国制药产业区位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下去。目前关于区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比较优势,如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交通和通信成本、相对技术水平等(Vemon,1966;A拙e,1970;Hirsch,1976)。在众多文献中,Dunning(1993)关于区位优势的总结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造资源以及市场的空间分布、投入品(如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的价格和质量、投资优惠或障碍、社会基础设施等等。在国内,鲁明鸿(1994,1997)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各省和重点城市的投资环境,发现GDP、市场化水平、劳动力成本、制度因素等与各地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显着相关,并将影响中国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概括为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和政策因素。鲁明鸿和潘镇(2002)又将上述研究的时间跨度延伸至2000年。王辑慈(2001)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许仁祥(1998)从聚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从成本、需求和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经济环境对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上海都市型产业进行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医药制造业的区位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考虑到产业的特质,我将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回新疆地区答,并据分析结果提出有益于制药产业发展的合理化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调整我国制药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以区位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医药制造业特点,建立区位优势评价的模型和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简化和结构梳理,最终给出了全国28个省市(部分统计数据严重缺失省份在此略去)医药制造业区位优势先后排名;第三部分对模型运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区位发展政策建议。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区位优势评价模型
确定影响我国制药产业布局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资源相对分散、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的格局,实际上已经造成基础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现有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调整,本文运用一些分析工具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及布局的相关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区位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医药制造业特点,提出关于医药产业区位选择的理论框架,并建立评价我国制药产业区位发展优势的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28个省市发展制药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评估和比较。
(一)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如下图所示: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是经济空间中诸多影响因素共振耦合的结果。为了对这一竞争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设计了如下指标体系,鉴于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评价制药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指标体系,且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只能设置易于收集的指标和现有统计数据,对于部分有价值但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资料的指标暂不纳人体系,从而增强可操作性。由于各指标数目繁多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造成信息重叠,不利于统计分析和经济评价。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能够从众多观测变量中找出几个不能直接观测到的抽象综合变量,有效提取数据内在结构,解决原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也能依据对方差的解释水平进行客观赋权,克服指数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综合评价方法需要主观确定参考变量、评价结果因人而异的缺陷,客观有效地寻找综合指标,即达到了维持一定的信息量又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梳理结构的目的。
(二)因子分析
1.数据的获取及使用的统计工具。医药制造业区位优势评价设计体系的大部分指标均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5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取得,部分指标是在实际观测数据基础上二次加工取得。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l2.O。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尽管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相对指标,但仍无法排除指标数值的量纲影响,因此在因子分析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z—score标准化公式:。.≈一x;i—xi,+‘2_,+~,其中^{『为标准化数据,^玎为样本数据,^J为第j项指标的均值,“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i_1,2,……,13;j=1,2,……,10,其中i为样本数量,i为指标数量)。
3.运算结果。(1)KMO、Banlett球度等检验的结果。KMO值为O.741,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做因子分析的结果应该还不错,Bartle以求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着性水平0.05,拒绝Ban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2)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分析。旋转前,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8%,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旋转后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变;另外通过对碎石图拐点的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因此选取前5个因子进行分析是比较理想的。
三、运算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1.因子解释。因子模型估计出来后,必须对所得到的因子进行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陛。通过方差极大因子旋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化模型结构、方便解释的目的,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因子载荷发生了向0、+1和一l的两极转化,现根据某一因子上有较高负载的变量来定义各抽象因子。因子1上有9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模糊指标体系下所有的集聚指标(Al—A5)都在因子l中得到了反映,另外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GDP总量亦得到了体现,劳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素质劳动力也是产业集聚的一个基础,所以综合考虑可以将因子1定义为医药制造业集聚因子。因子2上有三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包括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环境,在此将因子2定义为劳动力成本和产业发展软环境因子。因子3上有两个原始指标由较高负载,均为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在此将因子3定义为医疗基础设施因子。因子4上有两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包括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和人均道路面积,在此将因子4定义为市场化和硬件环境因子。因子5上仅有一个原始指标有较高负载,考虑到GDP增长率是反应市场增长潜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此不依照通常做法(一个因子只涵盖一个指标时,如果该指标与其它指标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可以删除它们,由相关指标代替;否则可以结合定性的方式将他们并人其它因子)将其进行归并或者删除,而是在此将其命名为地区发展潜力因子。
2.基于因子得分对区位优势的分析。通常来讲因子得分大于0意味着考察对象的该项指标在平均水平之上,小于0意味着在平均水平之下。各地区在不同因子项下的得分反映了其在制药产业区位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优势,综合因子得分则更加全面的评价了各地区区位优势。由下表的汇总结果可知综合因子得分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省份由高自低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东、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四川。上述1卟综合因子得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地区的排名情况与我们对区位优势的习惯认识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综合得分优势最高的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基础比较好,地区发展速度喜人,硬件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劳动力成本较高,服务业等配套软环境以及医疗基础设施在平均水平之下,有待提高。浙江和广东的情况与江苏非常相似,显着不同的一点在于,浙江和广东的GDP增长水平较低,排名分别为第23和2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较平稳的阶段。山东和上海在每个因子项下的得分相对均衡,各有一项指标位于平均水平之下,山东的劳动力成本和软环境因子排名14,上海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相对较低,这与其以直辖市参比有较大关系,计算人均拥有水平可能会更客观的给予反映。其他几个地区的具体分析不予赘述。至于综合得分水平与惯性认识存在差异的省份如吉林、黑龙江等,其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结果是可以被解释性的,这两个地区除因子l(医药产业集聚因子)的得分较高以外,其他4项因子的得分排名都相对靠后,尤其是黑龙江在因子4(市场化和硬件环境因子)项下的得分排名最后一名,即黑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非常大,另外以人均道路面积为代表的硬件环境也不是很完善,综合考评的结果就是其他方面的劣势掩盖了其医药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据此思路可类推其他省份。
篇2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且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其对于医药制造金融支持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的金融现状:
(一)区域性金融支持特点凸显。众所周知,医药制造业投入高,但回报也高,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正向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结合全球医药产业布局可以看出,其分布地区科技、经济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医药制作多处于沿海地区,其运输方便,经济发达且相关的医药制造研究沟通频繁,而中心部地区的城市医药制造业便相对落后,金融支持力度不高。
(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特点鲜明。首先是上海、北京地区,其是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与国际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其金融产业对于医药制造的投资、营销手段豆浆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榜样。分别来讲,北京地区科研院较多,人才资源丰富,金融支持一般在于人才培养方面,而上海与国际交流较多,产业环境先进,金融支持主要为技术投资,产品交流。其次是我国中部地区医药产业情况,当前我国内陆医药企业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配套金融体制不完全,产业链条不完整,所以一般是针对其技术支撑、生产装备方面的投资。以山东医药产业为例,其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等为重点,截止二零一零年,其医药制造产值也达到两千亿,预计今年能够达到两千九百亿。
2016年,在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前提下,医药制造产业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一项重要投资战略,一方面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移能够带来巨大利益。另外一方面,面对以后医药行业政策发展的趋势来看,医药制造的金融投资是实现银行与医药产业共赢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根据上面的不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空间分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选择背景雄厚地区的企业作为投资目标,一方面要重视医药制造的实力、国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良好的公众性也是作为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医药制作水平同样也是投资考虑的因素,应该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新药开发成功率高等因素作为技术参考条件来对待,通过行业知识的积累加以判别,对于产品没有竞争力、创新力度不高的医药产品应该取消或降低其金融投资支持。(2)灵活运用不同地区的医药行业金融服务工具,建立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专业化营销服务体系,从而达到积极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的目的,同时对于贸易融资品种也应该灵活使用,掌握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要环节,通过融资等活动积极扩大结算和综合收益。(3)对于医药制药的子行业,如中药饮片、医疗信息系统等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为制药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的交流。另外,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通过网上银行等新型模式扩大医药行业的消费类别,让其发展具有更多样的金融模式。
二、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资金短缺问题。综合我国医药产业的资金供应和需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医药企业主要面临着制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分为开发性资金、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面对医药制造,设备改造升级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不仅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为影响整体人民群众的就医水平。除此之外,当前医药制造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企业结构调整,实现医药制造的升级换代,而流动资金的不足,导致医药制造企业的长期健康运营成为问题,从长远上看,是无法使医药制造产业同世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医药市场发展滞后。我国直接接触融资金融的医药制造企业多部分处于发育不足阶段,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是获得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和私募债的资格,这样对于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极为有限。
(三)政府金融制度力度不够。医药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不同,其关系到民生问题,所以具有其特殊的市场地位,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银行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医药制造业高风险、高技术要求、高回报等特点,当前我国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注意点多集中在其安全性与企业偿还能力,所以对其投资十分小心。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中银行多处于劣势,只有收集更多的相关医药知识,才能做出贷款的决定;另一点就是医药制造企业为了能够得到贷款,往往夸大其职责能力,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等,致使银行对医药制造企业不信任,甚至出现了拒绝向医药制造企业进行贷款的举动。
(五)金融融资结构单一。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只是采取政府拨款、商业贷款和期权融资等方式,造成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应该加大融资结构体系,考虑其他融资渠道,是金融对于医药制造企业的支持方式多样化起来。
三、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外部措施。(1)发挥政府的指导职能。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对当前发展较好的医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从而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医药行业。因为政府的指导能够把控金融投资的整体方向,不会造成金融重复投资。正如上面提到,我国地区金融环境存在问题,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应该进行地区金融调查,在合理的地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措施,通过税收调整、财政划拨、基金建设等方式强化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政策性支持,从而达到社会闲散资本集中向医药制造业汇聚的目的,最终把医药制造业推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其次,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可以以沿海地区医药制造业为例子,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模式多以旅游业为主,金融资源多在房地产行业,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甚小,所以说投资环境的改变迫在眉睫。对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加强医药产业基础建设,发挥有特色的原料药、通过加强区域内医药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新药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畅通本地资金进驻渠道,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投资的金融提供一个安全、简便的审批程序。最后,完善与金融投资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要修善公司融资政策,使之更加实用;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公司融资方法,去粗取精,我今后医药制造业融资更加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推行有效的政策制度,对全面建设优良的市场融资环境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
(2)畅通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首先,传统的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应该进行改变,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企业的创新技术、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专项资金,例如设置医药创新基金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同样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用贷款也是并不可少,不仅可以加强医药制造企业同其他产业进行交流,建立一个协调的沟通平台;也可以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贷款规模。其次,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渠道,高新技术银行的建立,将贷款对象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引进、技术研究、新药物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融资服务等资金支持。同时,项目融资也是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把已建立的项目经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移交给私人、机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来进行医药制造的新建、二次开发工作。通过这样新的金融渠道能够推动银行机构扩大对医药制造业的融资业务,降低医药制造业融资成本。
(3)健全本地金融市场。首先,对我国证券机构进行重点支持,发挥本地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意识。繁荣债券市场,发展本地区医药制造企业市场服务机构,为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商业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服务应该逐步完善。一方面要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使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能够入股,从而得到上级银行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把握得当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授信范围,扩大信贷投放实力,为医药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多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所以说,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构建医药制造企业信息专有平台,发扬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促进商业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条件。最后,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控制体系。如上文所说, 医药制造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根据其这一特点,应该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使得金融投资更加安全,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中能够全方位地为医药制造业进行信贷服务。
(二) 金融支持的内部措施。(1)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使得医药制造形成品牌化,鼓励医药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政府应该多办法促进性政策,使得医药制造发展走高端路线。另外引导医药制造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不仅能够使得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下去,同业也能提高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医药制造行业发优良发展。
(2)发展生态药业,促进内部金融投资的多样化,当前社会是生态同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高效、低耗、零污染的医药制造产业是对我国医药发展的最新要求。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塑造正确的发展思想,把产品创新同自然保护相结合,提供优良、安全、绿色的医药产品,使得医药制造也绿色发展同金融支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
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篇4
关键词:医药制造行业 税收管理 重要领域
随着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医药产业蛋糕越做越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采取各项措施,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对制药业的扶持,促使医药制造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对税务机关而言,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国家税务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和措施后,如何加强对医药制造行业税源的监管,实行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成为各界人士争相讨论的焦点话题。
一、医药制造行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求生存,恶性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各种手法,其中不乏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药品安全隐患突出,药害频发,群众频频因药罹患。为了吸引下级经销商进货,维系经销商的忠诚度,很多医药企业都会给经销商或商在一定市场、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指定的销售额的基础上给予多少个百分点的奖励等,医药企业往往也都会将返利点数计入产品成本或销售成本,而销售返利是企业销售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企业销售利润的一部分。医药企业经常出现利用销售结算方式的隐瞒收入转移利润,虚增收入以粉饰财务状况。一些医药企业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
为了推进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现代化和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认真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例如:药品生产企业向农业生产个人收购初级农产品时使用,向农业生产单位、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可凭企业自己为农业生产者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款,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优惠政策。由于农产品物流量大、范围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广泛,且基本都是现金交易,同时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优惠政策,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偷逃国家税款。
二、医药制造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设置账外账
当前有不少医药制造企业往往以接受纪念收藏品、广告促销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或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等形式收取销售返利。这些企业对接受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的使用,均走“账外账”,造成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或盈亏相抵后作进项税额转出,导致了帐目库存商品虚高,实际库存商品与库存商品帐实严重不符,经营情况失真。虽然可以从企业出现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但“账外账”行为比较隐蔽,多与现金交易,事后税务稽查取证界定难,企业偷税难以定论。
2.假发票太多,导致财务开支混乱
当前,由于有些发票管理部门发票管理意识不强、纳税人发票开具不规范,甚至开具发票混乱,为某些医药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提供了可趁之机。另一个就是利用假发票、不规范发票、虚增人员冲抵销售返利,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要铤而走险去大量购买假发票,来平衡企业为支付返利、返点、促销费、进店费、管理费等支出所发生的费用,这导致税务稽查人员辨别发现某些制药企业支出票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虚假发票入账现象仍然存在。
3.不按规定设置账簿,少记收入
有些医药生产企业收入入账金额不正确,漏记、虚增其他业务收入,有的医药生产企业由于申报经营收入不实、未开具发票,收入不入帐及成本核算混乱等原因,造成企业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涉税检查工作难度较大。
三、对策及措施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打造税收宣传品牌,提高医药制造行业纳税意识。一是开展广泛宣传,通过张贴公告、社区宣传、上门走访、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制药企业、经营者的纳税意识,更好的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从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优化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税收公益广告、税收题材专题片、新闻片以及电视剧、综合文艺节目等,申明国税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执法监督,坚决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决心,从而警示纳税人规范纳税行为,增强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2.联合有关部门,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加强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组织开展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及管理的宣传教育、辅导和学习培训,严格执行发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实施以票控税。
3.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促进医药涉税信息共享。建立与卫生、社保、银行等医药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部门联席会议要形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上各部门提出的好的想法与建议要尽快予以落实,减少信息重复采集、政策矛盾和监管漏洞情况的出现,并互通信息,避免了重复检查,共创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医药制造企业税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对医药制造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全过程控制来带动税收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东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要实现税收公平.《税务与研究》,2009;6
篇5
关键词区位商 医药制造业 区位结构 医药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9-0457-05
The region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location quotient
CHU Shu-zhen,SHEN Nian-w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1198)
ABSTARCT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important in the people’ s livelihood,in which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concentration of areas and industry. Both location quotient and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output were used as two indexes to form th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matrix. Meanwhile,the data from 2003 to 2009 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mong 31 provinces in China and analyze each medical manufacturing region’ s unique advantage from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further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dustry.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regional structure;location quotient;pharmaceutical industry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且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制药业发展也非常快,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医疗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医改全面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医药制造业必将持续快速发展。
从产业区位的角度来看,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规模指向型产业,在客观上要求一定地区的区域产业规模与集中度,以便形成一定的研发投资能力。保持一定的产业规模水平及与其相关的强大的技术进步能力,对于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受区位因素、工业基础、国家与地方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地区、各省市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国家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地方政府追求的区域利益最大化,自然形成了区域封锁、小而全、重复建设等“一小、二多、三低”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造成诸如资源浪费、获利空间小、价格大战等一系列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不过,随着近年政府的调控以及国际医药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开始越来越明显。
针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 LQ)[1]作为量化指标,结合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这一总量指标,以各省市为研究单位,测定全国各省市的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专业化优势,从实证分析的结论出发,提出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结构发展的相关建议。
1区位商与地区专业化矩阵
区位商又称共位商、专业化率,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聚识别方法。在空间经济分析中,区位商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个地理区域中某部门或行业在更高层地理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某部门、行业在区域经济内分布强度的相对指标或专业化程度[2]。
1.1区位商公式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其表达式[3,4]为:
其中,i――第i个地区(i=1、2、3……n), j――第j个行业(j=1、2、3……m),Lij――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 ,LQij――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如果LQij>1,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高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只有LQ>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如果LQij<1,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其规模处于劣势,值越小,劣势越明显。如果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在区位商分析指标的选择上,最初人们一般使用就业指标,后来由于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限制,也大量使用生产量、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等指标,本研究选取工业总产值指标。
1.2地区专业化矩阵
由区位商公式可知,LQ是一个相对值,只是反映了趋于专业化的相对程度,有必要结合总量指标考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本文选取总产值指标来综合考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若LQij>1而且总产值指标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可认为该产业具有地方化优势,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在全国也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和总产值的地区专业化分类矩阵见图1。
图1将各省市情况划分为4类:1)处于区域A的省市,区位商大,总产值高,其医药产业不仅在当地有专业化优势,在全国也有规模优势;2)处于区域B的省市,区位商大,总产值低,医药产业在当地具有专业化优势,但其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前景好;3)处于区域C的省市,区位商小,总产值高,医药产业在本地不具有比较优势,非本地主导产业,在全国有规模优势,与A区域共同构成了我国医药产业的领军区域;4)处于区域D的省市,医药产业规模小,区位商也小,属于医药产业落后省市。
2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1)200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2004-2010年《中国药学年鉴》;3)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整理数据。
2.2计算与评定结果
根据区位商计算公式,计算出各省市2003-2009年医药产业区位商,同时结合区位商和总产值的地区专业化分类矩阵,对各省市医药制造业综合评定。计算与评定过程及结果见表1、表2。
2.3评定结果分析
1)A区域。7年内在矩阵中均处于A区域的仅有北京、吉林和四川3个省市,这3个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吉林7年平均区位商均值为2.83,每年以25.9%的复合增长率递增,高于全国21.8%的平均水平。处于A区域的3个省市医药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总量均不高,规模优势并不明显。
2)B区域。7年内均处于B区域的省市有湖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另外,黑龙江省也基本稳定在B区域,这些省市医药制造业在全国竞争水平比较低,产值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但相对于本省其它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发展空间较大。其中5年间的区位商均值达到8.29,为全国各省市最高,的医药制造业(主要是藏药产业)在当地相对于其它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与规模优势,是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医药制造业的总量在全国还是处于落后水平,且发展较慢,年均复合增长率10.5%,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3)C区域。7年内均处于专业化矩阵C区域的省市有江苏、广东,另外,浙江和上海基本稳定在C区域,这4个省市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与医药大省,2009年4省市的医药总产值分别排名全国2、3、4、8位,占全国总量的31.6%,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工业基础较好,但是区位商比较低,在本地区的产业中竞争优势较弱,专业化优势不强,但其医药制造业规模奠定了其在全国医药制造业的领军地位。
4)D区域。7年内均处于专业化矩阵D区域的省市有山西、安徽、福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另外,内蒙古基本稳定在D区域,这些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未显出任何优势,整体实力在本地区不占优势,发展水平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如青海、宁夏、新疆产出非常低。内蒙古和宁夏等地近几年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增速为全国第二。
5)C-A。山东和河南两省从C区域变动到了A区域,意味着它们的医药制造业在一直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优势发展很快,医药制造业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山东省的区位商从2003年的0.68逐渐增加到2009年的1.07,工业总产值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于2005年开始登上全国医药产业总量第一的位置,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复合增长率高达35.4%,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整个医药制造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与山东很相似,发展势头良好,区位商稳步提高,从C区域发展到了A区域,而且33.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使其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全国14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全国第5位。
6)A-B。天津、陕西、湖北3个省市从专业化矩阵的A区域变动到了B区域,医药制造业在本地一直具有专业化优势,但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3个省市7年来的区位商也呈下降趋势,地区专业化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7)其它。辽宁从D区域变动到C区域,江西从B区域变动到A区域,均显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医药制造业规模稳步提升。而河北从A区域变动到了C区域,区位商逐渐下降,医药制造业在区域内相比其它产业发展较缓,12.1%的年复合增长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全国几个主要医药大省区位商均不高,2009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前5强中,有3个位于区域C,前10强中区位商最高的吉林排名第7位,区位商为2.52,另外,山东1.07、河南1.11,都是略大于1,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优势并非特别明显。全国主要医药大省地区专业化评定结果也反映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规模现状: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还较小,在主要工业省份都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在当地与其它产业相比并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有的甚至属于弱势行业。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高增长率必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观,全国前10强省市近7年来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达到24%。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而且将会发展成为多个省市的主导产业,如山东、河南、吉林、四川、江西。
2)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并主要位于地区专业化矩阵的A和C区域,其中“长三角”(江浙沪)、“环渤海”(京津冀鲁辽)、“珠三角”(广东)三大经济区域集聚优势突出,2009年三大经济区占全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59.02%。我国中西部除了个别省市,如四川、江西有一定的医药产业规模,且稳步发展,其它省市医药产业规模均较小,大都位于B和D区域,且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平均增速不高。
3)从产业集中度上来看,优势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不存在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省市,存在一批分散、小规模的医药制造业,缺乏实力雄厚,能够主导某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大集团,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发挥产业集群的提升效应。
3.2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以推进医药制造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1)宏观调控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在医药产业宏观调控中可适度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区域规划时应当考虑把一些大型医药产业的部分产能扩张到医药产业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处于专业化矩阵D区域的内蒙古、山西、安徽、宁夏等省市,这样不仅能利用当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带动欠发达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也可得到扩张,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
2)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处于地区专业化矩阵B区域的天津、黑龙江、湖南、湖北、云南、重庆和等省市,医药制造业在本区域范围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只是规模相对较小,在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深化原有产业优势,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处于专业化矩阵A与C区域的医药领先省市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要注重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效益;区域产业政策还要避免各省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同性,各省市在发展自身的医药产业过程中,都应以对自身优势的深刻分析为基础,各省市的医药产业若能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全国医药产业也就实现了区域差别化分工与结构优化。
3)倡导企业规模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健康、潜力十足的医药大集团。本文已指出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规模指向型产业,在客观上要求一定地区的区域产业规模与集中度,以便形成一定的研发投资能力,以保持强大的技术进步能力。医药产业区域集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拥有雄厚资本与产品研发能力的医药集团,所以要鼓励企业的规模经济,鼓励大中型企业的并购重组。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新兴的技术先导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与规模集聚。
4)推进区际合作。立足地理空间,强化经济空间,推进区际合作。对于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言,省市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也是产业发展的起点,但是产业的扩张将要求并孕育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的空间并不纯粹指地理空间,同时也具有经济空间的涵义。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充分满足经济性的条件下,应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立足点放在经济空间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选择与产业发展最相适应的区域规模。
参考文献
[1] 吕毅,宗刚. 基于区位商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7,(19):55-61.
[2] 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108.
[3] 高亮,高志. 基于区位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度测定[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29(6):102-105.
篇6
关键词:医药 成本控制 对策
目前,我国的制药企业生产的药物多是仿冒品,生产统一药物的企业多达几十家或数百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制药企业借助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大举“入侵”我国的药物市场,使我国制药企业在国际上与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如何加强成本管控,是必须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为切入点,罗列出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医药制造业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中医药制造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呈现出缓慢上升的势头,但是国内中医药价格的持续降低,使得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的获利水平变得较低,而与全球高盈利企业对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成本较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产品营销成本逐渐提升,这与中医药制造业处于下游加工业以及行业限制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由中医药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中医药行业集中程度不高、批量生产但达不到规模利益,导致固定成本逐渐升高,进而导致我国中医药制造业的营销成本增多。
(一)成本观念未与时俱进
大部分医药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两成,而八成的成本支出是为了采购原料和进行产品的营销,尤其是广告费和宣传费的支出占的比重非常大。然而中医药制造企业往往非常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对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却“不以为然”。例如许多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影响力,不惜花费巨大成本请“巨星”拍摄广告,广告费甚至达到几百万。而对原料的采购则极少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竞价采购,这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成本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而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医药成本不降反增。从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看,以生产为核心的成本观念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在我国一些大型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已经树立起以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观念,他们将成本被动型改造为拓展和主动型。所以,其它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应摒弃传统成本观念,用新型的成本理念――全成本理念来代替传统的成本观念,使成本观念符合中医药企业的战略规划。
(二)成本控制分析方法过于单调
因为片面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漠视材料采购和产品营销中的成本控制,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就以降低原料的价格、降低薪酬费用、降低工艺过程的造价等方法来管控成本;有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甚至铤而走险,走非法途径购买低劣的原料。而这样做的危害可谓不言而喻,它违反了“良心制药”的准则,使中医药制造业的产品渐渐丧失市场。而降低薪酬费用,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从短时期内来看,可以为企业获取高利润,但势必会将企业拖入一个难以“全身而退”的泥潭。
(三)成本策略制定不当、成本控制难以为继
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成本费用进行精确预估、订立合理计划,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中,成本支出没有固定的焦点,比如:在添购企业固定资产时,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订购的,进而导致企业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又如:在市场开发中,没有目的性地投资,导致所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夭折”,导致开发成本太高又没有取得既定的效果。中医药制造企业应将成本管理看作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去进行决策。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变得可行和高效。中医药成本控制的要点是实现事前和事中的管控,真正发挥成本的功效。
二、中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对应解决举措
当今中医药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这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其成本控制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通过管控成本驱动因素来控制成本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一系列活动变更的原因。对于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应从下面的措施做起:
(一)树立战略成本动因观念
减少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恒远主题。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作为参与竞争的企业,树立什么样的成本控制理念来对成本进行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当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以及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中医药企业成本的定义已不是生产运营成本能概括的:它融入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产品引进时的成本、产品的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利用成本、维修成本,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全部资源的损耗费用。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第一,因为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正在逐渐提升,企业投入的设计成本也正在不断增大;第二,因为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企业投入市场的成本正在不断提升,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极大的缩短,因此市场开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状况下,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控显然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同时也不符合战略管理环境对产品的要求。新时代的市场需要中医药企业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用来引导成本管理工作。
战略成本动因理念,是指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构造进行解析,从战略的制高点对企业的成本动因讯息进行运用并制定相应策略。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的优势有:
第一,有利于以战略发展的角度,处置短时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例如:当研究费用与产品上市时间有矛盾时,就应意识到中医药市场是不断变幻的,时间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在谨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减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是必须的,与其推迟产品上市,不如多花费一些研究费用。
第二,有利于中医药制造企业的领导层从全局出发,明确要支持什么及要摒弃什么,挑选对企业有利无弊的成本效益模式,进而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管理。
(二)强化营销环节的成本管控
广告宣传是目前凸显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的不二选择,也是较为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并不是越高端、请的代言人越出名、投入的广告费用越多越好,而应凸显中成药的药物特征,应用简单明了的语句、符号、动作将药物的特征全面呈现出来,从而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应关注广告创意的规划和表现形式的探讨,以降低营销环节的成本。与此同时,还应高度关注销售企划案,订立出既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激情又能科学地降低销售成本的预案。同时,请的代言人还应熟悉投入市场的药品,在此基础上药品的投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中医药企业未来的展望
医药市场的竞争已渐趋白热化。在我国的医药市场上,价格管控向来是国家调控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药企业夺取市场的不二手段,而价格低廉就决定了成本的低廉。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打拼也是采用的低成本策略,它们利用我国低廉的原料供应成本和劳力成本打开了国际医药市场的一个缺口,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所以,继续采取和保持低成本竞争策略是我国中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产品数目多、药品技术含量低,且仿冒品很多,生产同一仿冒品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多达数十家甚至数百家。所以,国内中医药制造企业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与此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制造企业怎样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而中医药制造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成本控制、降低产品市价、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显得迫在眉睫。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每一个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样的“双丰收”不仅是梦想,它会变成现实,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徐锋,李兰冰.中国医药制造业综合效率评价:基于双阶段效率评估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3,(3):85-88
[2]唐现杰,李新宇.医药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激励分析[J].商业研究,2012,(2):77-81
[3]梁小娟,徐怀伏.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上海医药,2014,(5):46-48,49
篇7
[关键词]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57-04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增强我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浙江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课题。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我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和国内外医药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梳理我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1.1.1 产业整体发展全国领先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居全国前三位,产业出货值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2010年,浙江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5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69.72亿元,实现利润92.50亿元,产值、利润分别较2000年增长407%和609%。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5.9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36万人,人员规模增长了1倍多。
1.1.2 化学药品制造特别是原料药制造业优势明显 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医药制造业一半以上为化学原药制造,产值和利润分别为313.5亿元和38.33亿元,分别占整个产业的50.9%和57.6%。其次为化学制剂、生物生化药品和中成药产业(含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原料药制造企业和产品。如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等五大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的份额,普利类药物产量居全球第一,化学原料药产业优势明显。
1.1.3 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具体表现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为18.29亿元,较2006年的10.07亿元增幅81.63%。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逐步提高,至2010年已达2.73%。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2006年的6.09%增长到7.95%。
科技创新产出显著。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5件,较2006年的223件增长3倍多,年均增幅达33.8%。而据《中国药学年鉴》数据统计,2007~2009年共获新药证书59件,占全国9%。
1.2 浙江医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发展速度趋缓,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趋缓有所放缓。据统计,2006~2010年期间,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占主营业务比重及利润比重等经济指标增长缓慢,在全国比重排名逐步下滑[2]。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浙江省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利润等指标虽在全国仍居于前列,但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1.2.2 制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 虽然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但真正能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全国排头兵企业还相对缺乏。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平均产值仅为1.41亿元,低于山东和江苏2.26和2.05亿元水平。2009年,浙江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仅有2家制药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还尚未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
1.2.3 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由于浙江省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比重普遍在1%~3%。研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一些制药企业主打产品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产业结构以技术附加值较低、能耗及环境污染较高的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在技术附加值较高的生物生化药品、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制剂领域,产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形成,在高端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低。
1.3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迎来全球仿制药市场和制药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
1.3.1 大量药品失去专利,仿制药大亨分享盛宴 2009~2014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将有2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这些药品涉及抗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血管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大类用药,销售额占企业药品总体销售收入10%以上,包括立普妥、波立维、舒利迭等重磅炸弹[3]。随着专利到期药品规模加大,FDA接受通用名药申请和审批通过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药品专利到期给仿制药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仿制药进入快速发展期。
1.3.2 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制药产业转移 首先,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据IMS2010年的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医药市场年增速将达到5%~8%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次,全球制药产业从原料药到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的转移,而中国和印度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高增长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预计到2013年,中国的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增加400多亿美元[4]。浙江医药制造业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依然以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还处于产业发展路径的起步阶段。学习和借鉴印度从“大宗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特色原料药——专利仿制药(不规范市场)——通用名药物(规范市场)——创新药物”[5]的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路径,未来浙江制药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进入通用名药产业,思路是“巩固优势、先仿后创、差异发展”。
2.1 发展思路
2.1.1 从传统大宗原料药向发展特色原料药转型 原料药制造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是我省大多数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主攻方向。要继续鼓励省内医药制造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全省特色原料药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引导省内制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认证步伐,积极申请美国DMF、欧洲COS等发达国家的原料药国际认证。逐步培育浙江特色原料药向规范市场的出口优势;此外,认真分析当前即将到期的专利药市场潜在需求,提前引进和部署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引导全省原料药产业格局由原来的“大、笨、重”向“小、轻、优”的产业格局发展[6]。
2.1.2 从单一的原料药生产向逐步向建立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转型 制剂的生产与研发是体现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医药制造业应在抓好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拓展,逐步建立从原料药研发、生产、制剂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目前省内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已具备较好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原料药向制剂出口的产品结构提升,成为我省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在向国际制剂企业转型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产品致力于国内制剂销售,进一步提升盈利稳定性。
2.1.3 持续研发投入,向基因药物和创新药物进军 重点发展重组药物、新型疫苗、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疾病诊断及防疫用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检测新产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生化试剂和基因药物,并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仿制药,不断壮大其市场份额。支持运用基因技术、细胞技术、控制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出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大型分离柱的在线检测装置、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2.1.4 秉承传统优势产品,加快中药现代化 组织实施一批疗效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及中药特色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浙八味”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铁皮石斛、金银花、厚朴等浙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加大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中成药和中药保健产品,加快发展植物提取药物产业。
2.2 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2.1 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要达到国际通用名药生产商标准,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由于生产工艺专利到期一般晚于化合物专利,因此向通用名药生产商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反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不侵犯专利。同时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改进工艺以生产出质优的产品。浙江医药制造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制剂产品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尤其是在青蒿素、VC、VE等维生素制剂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质量优势。在原料药方面,具备较强的合成工艺技术和发酵能力。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地位。这些原料药如果转换成制剂,质量应该能得到保证。
2.2.2 制剂出口规范市场认证 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原料药认证,美国的DMF认证,欧盟的COS认证及EDMF认证。二是加强制剂认证。美国是ANDA申请,欧盟是集中审批程序、互认可程序以及成员国程序三类[7]。原料药和制剂通过认证的前提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比较容易,但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困难,目前同国内通过认证的制剂生产车间屈指可数,浙江目前仅有华海药业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和浙江日升昌的软膏制剂生产车间等少数车间通过了FDA认证。华海药业正在建设符合美国FDA认证的富阳生产基地。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规范市场认证将是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2.2.3 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 研发外包是制药企业参与新药创新链条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研发外包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达50亿元左右,并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浙江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以泰格医药为龙头的一批医药研发外包企业[7]。2011年,泰格医药营业收入达到1.92亿元,累计参与了25个新化学单体和10个新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本土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之一。积极打造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积累新药研发技术和经验,着力培养新药研发人才,将是后期推动浙江制药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捷径。
2.2.4 销售渠道 原料药生产商面对的客户大多是国际、国内的制药企业,当转型为制剂生产商时,必须面对消费者、医院等,其销售方法和消费习惯与制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解决销售渠道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和并购当地企业,借助合作方的技术、政府关系、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是当前阶段浙江制药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最好选择。
3 浙江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运行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指导医药行业转型发展。积极协调医药产业特有政策措施,抓好医药制剂重点品种的认定和培育工作,完善优化医药储备管理等工作。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标准制剂生产线建设、新药及新剂型开发、制剂国际认证、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术与学术活动等给予重点资助。研究建立面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投资、创投基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建立以资金、资产、技术等参股的法人实体,形成紧密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研发资源、装备的效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积极推进原料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装备。培育和发展一批医药制剂主导产品,对医药制剂提升改造项目优先给予财政支持。通过实施医药制剂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加快原料药产业向制剂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国内制剂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制剂海外市场,并加强我国新版GMP与国际认证的有效对接,提高省内制剂产品海外注册的效率,促进“制剂出海”。加强对中药和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努力形成集聚优势。重点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技术平台建设、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支持医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3.3 引导制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大力开展制药企业国内外科技合作,引导国内外先进制药技术向浙江转移,推动浙江制药企业与国际接轨。建立医药制造业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医药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鼓励省内制药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研究院所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积极引进国外医药研发机构在浙江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培养浙江医药产业人才,提高全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8]。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3-179.
[2] 国家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2-56.
[3] 陈佳贵,黄群惠,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56.
[4] 刘国恩.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74.
[5] 倪钎,江滨,鄢尤奇,等.当前印度制药产业探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2):17-23.
[6] 张俊样,左晓利,武治印,等.对加强我国新药创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2-14.
[7] 李明珍.印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特点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34-37.
篇8
一、贵阳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
2008年,贵阳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0.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78.6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83%。下文结合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进行分析。为了客观准确地认识贵阳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将贵阳市、贵州省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关指标一同列出,如表1所示:
从总量上看,贵阳的工业企业规模大约占全省的30%左右,占全国的比例在3‰以内。从经营效率来看,贵阳市工业企业与全省总体水平基本持平;但除了总资产贡献率与全国基本持平外,其他效益指标均劣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落后较多。
二、贵阳市工业企业行业对比分析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并非全面同步推动,行业之间的政策环境大不相同,且各行业存在不同的经营特点,全国各地各行业之间的经营绩效都存在显著差异,贵阳市情况也是如此。
从各行业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看,贵阳市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1.5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7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71%)。这五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68.62%;其中前三个行业占53.17%。从创造的增加值看,烟草制品业(20.7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3%)、医药制造业(11.23%)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16%)五个行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5.89%。在利税贡献方面,烟草制品业(37.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8%)、医药制造业(8.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1%)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5%)五个行业所占比例合计为78.36%。其中烟草和有色金属两个行业的利税就超过57%。在就业方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8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47%)和医药制造业(6.97%)则贡献最大,五行业吸纳了48.09%的从业人员。虽然集中度也比较高,但和固定资产、增加值、利税等分布情况相比相对较低。
为了客观了解贵阳市各行业的经营绩效,需要进行对比分析。贵阳市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品销售率总体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行业来看,在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贵阳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纺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五个行业出现亏损,而全国平均则各个行业均无亏损。尤其是纺织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14.44个百分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低9.42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低12.44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低9.39个百分点。在其他成本费用利润率为正的行业中,部分行业和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差别也非常明显。例如:与全国水平相比烟草制品业低15.1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低-10.3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7.9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低7.2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低6.82个百分点。在产品销售方面,除了家具制造业好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或者基本持平,或者明显落后。在销售情况不好的行业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较好,非金属矿采选业基本持平;其他行业则普遍情况不佳。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类在全市工业当中资产和增加值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不乐观。为了更全面地考虑全市各行业经营绩效,不仅需要考虑单要素(资本、劳动等)的生产效率,还需要考虑各个行业综合利用多种要素的总体效率。为此,结合全市资料健全的31个行业的数据,拟合出2007年度各行业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其中,产出以增加值(Y)衡量,投入要素包括以从业人数代表的劳动(L)和代表资本的固定资产净值(K)。回归结果如下:
ln(Y)=■+■+■ (1)
R2=0.8763,R2=0.8675,F=99.200,N=31
注:括弧内数字为t检验值,**和***分别代表在5%和1%水平上显著。
利用式(1)的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公式为:
TFP=■ (2)
利用TFP可以对各个行业综合利用各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绩效进行相对排序。31个行业当中烟草制造业TFP最高,达到2.30,是TFP最低行业(金属制品业)的25.56倍。TFP排名前五的其他行业依次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TFP最低的五个行业依大小分别是:家具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需要注意的是:电力行业TFP排名仅为第12,该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位居各行业之首;固定资产排名第2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TFP仅排在第23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排名为第3,但TFP排名为第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的TFP也不理想。由于贵阳市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大(见表2),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专门分析。
三、贵阳市工业企业所有制对比分析
不同所有制企业通常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预算约束状况也很不相同,因而经营绩效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国有产权比重的高低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产权比重越高,企业实际经营绩效通常越低。从贵阳市各行业的情况看,如果以行业当中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例来衡量本行业国有产权的比例,并以此比例作为横轴,以TFP衡量行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可以得到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除极个别行业(烟草制造业)外,大多数行业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规律:国有产权比例越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越低。2007年,全市国有产权比例高达84.53%;同期全国平均为52.00%。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有如此高的国有产权比例,说明贵阳的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如果仔细分析国有企业的分布,可以发现:全市148个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在27个工业行业,但集中分布于四个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用的固定资产最多(25.46%),烟草制品业创造的增加值最多(30.5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的利润最多(50.03%),烟草制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最多(46.80%),解决就业最多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07%)。
贵阳市工业国有产权比重很高,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经营绩效总体差距仍然很大: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值计)为22.93万元,同期贵阳市为12.8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94%;在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实现利润方面差距也非常明显。在规模较大的行业中,贵阳市国有工业企业在以下行业存在优势: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而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实际并不乐观。国有企业比重很大而且绩效不佳,由此导致全市工业总体经营绩效水平与全国相比相对低下。
四、结论
贵阳市各个行业经营绩效相差较大,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为了准确把握各行业的经营水平,需要与全国同行业进行比较。分行业来看,贵阳市的主要行业中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具备较强的优势。但是,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低、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绩效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产品销售方面,除了家具制造业好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或者基本持平,或者明显落后。在销售情况不好的行业中,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较好,非金属矿采选业基本持平;其他行业则普遍情况不佳。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类在全市工业当中资产和增加值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不乐观。各主要行业的TFP普遍偏低,这对于贵阳市工业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其他条件也悬殊很大,由此其经营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烟草、能源、资源开发等垄断行业,这些企业虽然通常在利税方面贡献很大,但实际绩效相对较低。当前,贵阳市工业行业国有产权比重偏高,这对于提高全市工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副作用。
篇9
由红、白、黑三色设计而成的康缘药业司标,象征企业如新生朝阳,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且以博大的胸怀,泽被天下、温暖人类。其中红、黑组成的OK图案寓意阴阳平衡,红色代表健康、向上,黑色代表力量、稳健;“0”象形朝阳,“K”字嵌入“0”的部分为白色,象征白衣天使,寓义把最好的产品奉献人类――“与健康结缘、与平安相伴”――那是康缘人的天职与使命。
品质源于实力
1999年,崛起于黄海之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康缘药业,成就一家以创新中药、生物医药以及大健康产品生产流通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健康产业集团,为誉“中国创新中药现代化的先行者”。其产业布局医药工业、医药商业、生态农业、国际贸易、健康服务业五大板块。尤其,聚焦中药优势领域,依托完善的中药创新研发体系,实施大产品、大品牌、大健康战略,那是企业发展与未来的“立脚点”、一个轴心。
康缘药业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她的精致提取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而被录选国家工信部《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唯一入选的中药企业,发挥着中国中药走向国际化发挥了标杆性的示范作用。
康缘药业,成就中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多项之“最”:国内同行业中拥有国家级新药证书最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数最多、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最多、以及开展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最深入。更有多项技术系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部分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首先,“中国美丽工厂”的典型示范代表的康缘药业,以智能制造、中药创新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联袂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投资4.8亿元设计建设新一代中药注射剂提取精制数字化工厂,涵盖物资采购、产品生产、物流配送、市场销售、临床应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向绿色低耗转变,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传统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中药数字化精准制造,以实现中药智能制造的目标――即致力于创建品牌产品、打造品牌形象,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中药走向世界――打造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为宗旨。
其次,作为一家纯粹的中药制药企业的康缘药业,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率先提出应用先进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从原料、提取物到制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均一、稳定、可靠;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中药回归药物属性”的理念,以桂枝茯苓胶囊国际化项目研究为示范,深入开展产品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复方中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控制体系,并在美国开展了治疗原发性痛经||期临床研究,为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做出示范。
今天,康缘药业的中药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建设,重点围绕热毒宁注射液等中药大品种的工艺以及产能要求进行设计,创新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和过程分析技术,开展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满足了中药智能化生产的产业需求。
据悉,康缘药业将在2017年年底完成企业制造体系整体智能化、数字化体系升级,为实现中国药品制造工业4.0、中药先进制造2025添砖加瓦。
品牌创新未来
“康缘”品牌,积淀于企业产品品质――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医药产业化基地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先进单位、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二十强、全国中药工业企业十强、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一个现代中药生产、经营、研发及中药材种植的创新性企业。
2012年,康缘药业动工兴建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这是一座集现代制造与艺术布局为一体的花园式工厂,座落于江苏康缘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园――成为系统、全面解析中药品种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实现中药智能化制造、打造品牌中药提供依据与基础。工厂采用生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基于MES和ERP系统,进行全厂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RTRT),形成中药提取物的数字化生产,成为具有创新实践与技术示范作用的品牌工厂。
2014年,随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质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开始着手从生产制造上实现技术升级。通过持续、系列化的品牌推广,
“精品国药,康缘创造”的品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品牌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建立了品牌培育体系,确立了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路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的战略思想,强化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包括品牌管理部在研发、生产、质量等方面引入全面品牌管理理念,逐步确立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路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的战略思想――即以智能制造支撑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
同时,确立“精品国药,康缘创造”的品牌理念,致力于打造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的高品质中药,向全球患者提供服务。“康缘创造”的“创”,就是创新研发,即在传承经典古方的基础上,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医优势领域,运用药物研发的前沿和先进技术,开发国际先进、现代临床认同的创新中药,推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造”就是智能制造,即以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中药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制造,有力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均一、安全有效。
榱巳弥幸叱龉门,康缘药业探索解码中药,并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创新集成应用,为明确中药的物质基础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构建了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及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率先探索实践利用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生产等新技术、新方法改变传统的中药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制药,从而保证临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特别是保证了高风险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可靠,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凸显公司依托来自临床一线的信赖、在市场服务与产品管理方面的成功运作,彰显了康缘的品牌影响力与作为国内领先制药企业的承诺和使命。
康缘药业,重点围绕热毒宁注射液等中药大品种的工艺以及产能要求进行设计,创新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和过程分析技术,开展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满足了中药智能化生产的产业需求,在中药复杂体系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康缘药业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实现中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范例,也为建立“中国药品制造工业4.0”、中药先进制造2025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余年,康缘药业依托数字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共性技术,推进生产制造技术方面的先导性探索,引领中药产业步入智能制造高端。“2016年健康产业临床最信赖的品牌”权威,康缘药业的两大主导品种桂枝茯苓胶囊和热毒宁注射液入选中成药细分领域TOP9品牌,体现了康缘药业在行业中强劲的研发实力、卓越品质、创新精神和品牌影响力,展示了康缘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传统中药产品改进及研制新型中药制剂的不懈追求。仅2015年,公司中药6类新药银翘清热片和冠心平颗粒的申请被受理,其中银翘清热片已完成审批。
有人说,智能制造在改变着商业模式,推动着中国品牌实现弯道超车――康缘药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发扬变革创新的企业精神,居安思危、居危思创,增强对集团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判和谋划,保持鹇远力,专注创新,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健康服务业、生态农业、国际贸易等产业板块联动发展,构建集现代健康服务、健康产品、健康文化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格局,为构筑健康中国梦贡献康缘力量。
篇10
2017年6月27日至29日,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本届达沃斯围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工业4.0全面到来的时代,中药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
作为全力推进本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天士力从现代中药、智能制造、大健康产业、互联网+、投资并购等多方面思考,用创新与战略的眼光应对未来的产业大格局变化,实现“包容性增长”。
引I中药国际化进程
推动中国智造走出去
对于中药行业来说,要积极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作为天津达沃斯全球成长型企业协会会员企业,天士力响应国家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部署,进行产业整合和分享发展,并带动一批中国中药走向世界,让全球更多患者受益于中国中药的效用。
天士力控股集团创建于1994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确立了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大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健康保健产业、医疗健康服务产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
并致力于打造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品牌,大健康产业领航品牌。
一直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国际化不仅是几代医药人的梦想,也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中医药国际化道路上,天士力不仅是探路者,更是带头人。
早在1996年,天士力就以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申报美国FDA,启动了中药国际化之路。
目前,作为复方现代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完成了美国FDAⅢ期随机、双盲、全球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例,同时并形成了《临床试验顶层分析总结报告》。
继复方丹参滴丸之后,天士力开始寻求将一些优秀的中药产品以联盟整合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目前已经有14个产品中药厂商,通过天士力在美国的平台向FDA申报中药,与天士力形成了走向全球的中药产业航母。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智能化,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表示:“随着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走向国际化,通过全球多中心、双盲双对照的方法,是全球首例复方中药能够经得起严格科学实验和评价的药品,证明了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实现了中药的国际化临床价值。随着中药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推动中国原创性的智能制造走出去,就是中药的智能制造要走出去。”
重构竞争力和理念知识
布局中药行业蜕变升级
本届达沃斯论坛同样对健康话题表达了强烈关注,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凯境认为,这是一个启发,向天士力明确了大健康一定会成为未来的朝阳产业。天士力一直致力于从医药制造型企业向大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公司转变。
闫凯境眼中的产业终局是: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以西医为主的现代医学、细胞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融合交叉,新的商业物种产生;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工具的进化下,社会需求迭代加速,医学诊断更加精准;患者被不断更新的交互模式充分赋能,从而获得更为强势的评价权和选择权;医疗模式更加多样和细分,管理式医疗成为主流,商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家医保平衡存在。这是一个整合医学为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