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档案的数字化能够增强员工工作的连贯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住房公积金的发展。因此,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成为了当前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主流趋势。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以立项方式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研究
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向中央档案馆移交档案后现存馆藏档案二十多万卷(册)。要想实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必须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通过“数字化工程项目”立项,组建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纸质档案为基础,探索和研究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与制度规范,设计数字化工作流程,依托“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所配备的各种数字化加工软硬件设施,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档案工作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单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和数据支撑。
2 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
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明确规定了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即“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在丰富的馆藏档案中,如何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成为重要的课题。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首先对所有馆藏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于永久或长期保存的档案,本着“急用、常用、重要”的原则进行鉴定。具体原则如下:
2.1 利用优先原则
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提供快捷的利用服务,档案数字化工作要围绕实现便捷的利用服务而展开,这样才能体现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益。利用优先,即必须把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充分考虑利用者需要的前提下对档案进行鉴定,将符合条件的档案确定为数字化对象。档案馆根据日常提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把提供利用价值高、濒临破损的档案确定为档案数字化对象。
2.2 系统完整原则
在确定档案数字化对象时,我们还要保证数字化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馆藏的文书档案中,反映同一职能活动的档案既有请示又有批复,还有文件底稿、签字页等,为了保证文书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决定对每件文书档案的最终底稿、签字页及文件的全部内容都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则按照归档文件的总目录,对每个项目的技术文件与产品图样进行全部数字化。
3 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规定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根据馆藏档案确定的档案数字化对象,设计出符合馆藏档案需要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由于目录数据库建库及数据导入等工作已先期完成,流程设计不涵盖此内容)。
4 制定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明确岗位职责
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确定后,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开始着手制定适用于我馆馆藏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标准》,按照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岗位,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岗位职责》。其岗位职责有以下内容:
4.1 调档
调档人员按照数字化扫描工作计划将档案从库房调出,在《档案数字化工作登记表(簿)》登记记录后分发给不同的编页人员进行编页处理。调档人员对调档案卷数量负责。
4.2 编页
编页人员根据《纸质档案页码编制规则》,对纸质档案逐页编写页码,并将其标注在规定位置。如果发现目录中标注的页数与实际档案页数不一致,则按实际页数对其目录页数进行修改。编页人员对编页档案数量和目录页数负责。
4.3 拆卷
拆卷人员在不损坏档案原貌的情况下,对档案进行拆卷,拆除书钉、夹子等金属物,保证档案以单页形式提供给扫描人员进行扫描。对一些胶水粘过的档案以不损坏档案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由拆卷人员确定是否拆成单页。拆卷人员对纸质档案安全负责。
4.4 修复
修复人员要对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纸质档案进行技术修复,因褶皱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要先采取压平或熨平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修复人员对档案信息完整性负责。
4.5 扫描
扫描人员要根据纸质档案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扫描仪及软件,确定扫描软件设置,完成档案扫描,保证扫描图像完整、清晰、美观,做到在30%缩率的显示下,深不结块,浅不断线,保证扫描质量。扫描人员对档案扫描质量负责。
4.6 质检
质检人员对扫描图像进行质量检验,检查图像的偏斜度、清晰度以及完整性,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应进行图像处理;因操作不当造成图像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的应重新进行扫描;扫描图像的排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的应进行调整;发现文件漏扫的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对大幅面档案采用分区小幅面扫描后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像,拼接后应与档案原件核实确保拼接无误,保证档案的整体性。质检人员对扫描图像质量负责。
4.7 抽检
抽检人员负责对质检后的扫描图像进行抽查检验,原则上抽检率不低于20%,抽检不合格退回至质检人员,抽检合格的传递至挂接人员。抽检人员对挂接图像质量负责。
4.8 挂接
挂接人员通过档号等唯一关联与档案目录数据库进行有效挂接,建立起全图文的档案数据库。挂接人员对挂接数据的完整性负责。
4.9 数据备份
为保证数据的安全,要对挂接后的完整数据及时进行备份。备份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套备份。备份数据应进行检验,包括检验备份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能否完成恢复等。数据备份人员对备份数据质量负责。
4.10 装卷
装卷人员负责对已扫描档案进行逐页、逐卷检查核对,按卷(件)清点页数并与卷内目录页数核对无误后进行档案复原装订,确保档案恢复到初始状态。复原装订后的档案要做到不丢页、不掉页、不倒页,装订结实整齐。装卷人员对复原装订质量负责。
4.11 还档
还档人员对复原后的档案核实登记后,按照纸质档案原存址返还入库。还档人员对入库纸质档案卷数和存址正确性负责。
5 建议
(1) 由专项团队负责项目推进与实施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借助于单位信息化建设平台,通过“数字化工程项目”立项,组建数字化工程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管理方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保证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工作任务。
(2)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和标准。档案馆结合行业档案数字化工作实际,以馆藏档案数字化为基础,相继出台了《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纸质档案页码编制规则》、《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与标准,为全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具备了指导全系统开展档案数字化的能力。
(3)建立数字化工程项目协调会制度。在项目实施之初建立了协调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操作和管理等问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障作用。
(4)分组管理,建立业绩增长的激励机制。按照《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和《档案数字化加工岗位职责》,对项目人员进行分组管理,确保档案数字化各项工作过程可控、可追溯。为了建立健全项目团队工作业绩增长激励机制,引入了企业管理理念,对编页、扫描、质检、抽检、挂接等岗位的人员实行计件奖励,体现多劳多得原则,促使员工的业绩增长,保证了项目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住房公积金档案中的数据资料是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对住房公积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住房公积金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十分必要。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住房公积金要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合理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制定完整的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做好住房公积金档案数字化工作,促进住房公积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项目整体情况
(一)项目背景
砚山县辖7乡4镇3个农场管理区,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共103个村委会和管理区,我公司光缆已覆盖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本次设计有线电视覆盖68个村委会、3个农场管理区247个村小组33140户,本次联网有线电视用户24000户,宽带用户3000户,有线电视入网率为72%。目前农村主要采用“小天锅”收听收视方式,大部分用户收视不正常的原因:一是“小黑锅”已被国家广电总局控制和关闭信号;二是易受阴雨天、大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三是优质通、长期通和后续服务难以保证。为切实确保农村用户正常收听收视权益,第一时间安全、优质、高效地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以及文山、砚山本地节目传输到千家万户,解决边远农村看电视、看本地节目、听广播难的问题,砚山支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向砚山县人民政府汇报并争取项目支持,砚山县人民政府同意砚山支公司的2017年农村联网项目建设并投入480万元支持发展项目并把该项目纳入了砚山县政府的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将上报本项目分为两年建设,本次项目实施预计发展24000户,政府支持的480万元为发展24000户用户的补助即200元/户(附砚山县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砚山县首次在农村采用光纤到户建设进行联网覆盖,可全面开通电视信号,双向高清互动信号、宽带互联网等多业务信号,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数字化。
(二)项目基本概况
本项目涉及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68个村委会,247个村小组,覆盖33140户。根据我公司人员及村委会干部摸底调查,群众对我公司业务需求量达72%以上,预计新发展24000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用户统计表》
(三)项目实施慨况
砚山支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城市模块化设计方式,用户端采用FTTH的级联结构对网络进行建设。现在,其它通信运营商杆路建设已通达各村委会,经我公司与其它运营商协调,主干光缆可并挂其杆路。本次建设预计投入资金1912.753688 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如果本项目不建设,该区域市场将被其它通信运营商占据,今后公司业务想要进入将失去主动权。
2、有线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宣传工具,该项目的实施使广电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实现三网融合成为可能,能够让老百姓更好的收看到更清晰、更丰富的有线电视节目。
3、该项目建设实施后,所涉及的村寨都通有线电视,能更好地传达砚山县党委政府的心声。
4、该项目建设实施后,将有效解决农村“小天锅”收看不到电视节目的问题。
5、该项目建设实施后,将有效抵制“小天锅”、IPTV、OTT等对我公司的冲击。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017年已获得砚山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委、政府将投入480万元。详见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砚政办发【2017】48号
2、网络建设符合用户对双向业务的需求(目前对互联网的需求),项目实施后,将能很好的支撑我公司的业务发展。
4、项目实施后,公司可在这11个乡镇及3个农场管理区所有村委会进行业务发展,大大提高公司的影响力。
5、本项目的实施采用FTTH方式建设,减少维护量、传输稳定、满足今后多元化业务的发展需要,提高公司网络双向业务承载能力,提高信号传输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三、项目的市场情况分析
该项目是对双向业务的支撑点,属于基础投资项目,项目建成后,应支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双向视频点播等业务的开展,目前多数用户翘首以盼广电双向业务的开通,该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好的双向业务承载能力。
四、当地政府对该项目的态度
有线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宣传工具,该项目的实施使广电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实现三网融合成为可能,能够让老百姓更好的收看到更清晰、更丰富的有线电视节目和享受到互联网的服务。本次工程项目得到了砚山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设计及技术方案
1、项目设计方法:采用农村模块化结构进行设计加FTTH设计。
2、项目技术方案及工程建设规定详细情况见附件:《按需FTTH基础网改设计原则》《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化工程设计基本规范》
3、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1)建设内容:预计建设光缆1872.594公里、皮线光缆203.44公里,新建设综合交换箱64个,安装光放大器323台。每个村委会光缆纤芯有12芯直通机房。新增24000户。
(2)块内设计图纸
光缆路由图、拓扑图、光功率分配图: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工程图》
(二)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设备器材配置
敷设光缆1872.594公里,新建设综合交换箱64个,安装光放大器323台,预计入网24000户。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预算表》
六、项目实施方式
1、项目设计采用外请设计公司设计。
2、机房至村寨头采用包工不包料,材料由公司自行采购,施工外请。
3、寨头至用户家采用包工包料,即为所需材料由施工单位按需采购组织施工。
七、项目人员配备情况
项目经理:苏爱平
项目管理人员:砚山支公司经理李俊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徐庆明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权秀琼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尹诗猛
八、工程概算
一、本项目预计投入资金1912.753688万元。其中主干光缆及设备器材531.725386万元,施工费(含寨头至用户家材料包工包料)1305.85272万元,工程监理、设计费费75.175582万元。
二、本次项目所需器材数量、单价,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预算表》
九、项目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本项目覆盖33140户,入网24000户,政府投入480万元(200元/户),项目工程投资1912.7536万元。
户均建设成本:19127536元÷24000=796.98元/户
户均一次性收入:政府补贴480万÷24000户=200元/户
户均综合成本:796.98-200=596.98元/户
满足集团农村联网项目遴选条件。
2、政府投入480万元(200元/户),基本收视费180元/户每年,入网24000户,项目完成后可收起912万元。项目完成后按基本收视费252元/户每年计算,第一年可收604万元。第二年同样可收取604万元,共计可收取2120万元,项目完成后两年可收回成本并可盈利207万元。
篇3
【关键词】 C1料场开采规划综述
中图分类号:TV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长度为408.3m,坝顶宽度为10.0m,最大坝高121.5m,大坝上游坝坡1:1.55,下游面设置三条宽3m的水平马道,一级马道以上坡比为1:1.6,一级马道以下坡比为1:1.55。坝顶设有高度为3.3m的防浪墙与面板相接,坝顶高程3204.60m,坝顶设有高度为1.2m 的防浪墙与面板相接。面板顶端厚度0.3m,底部最大厚度0.65m,为不等厚面板,面板间设垂直缝;面板与趾板间设周边缝;坝顶防浪墙与面板间设伸缩缝。
坝体自上游至下游分别为碎石土盖重(1B)、上游壤土铺盖(1A)、面板(F)、垫层区(2A)、周边缝处特殊垫层区(2B)、主堆砂砾料区(3B1)、主堆砂砾料区(3B2)、排水区(3F)以及下游坝面砌块石护坡(3D)。坝体填筑总量507万m3。其中垫层料、特殊垫层料采用业主提供成品砂砾石料;主堆砂砾料(3B1、3B2)、排水料(3F)主要从C1、C3砂砾石料场开采。
2、C1料场复勘结果
C1砂砾石料场位于坝址区下游大通河右岸出山口的门源县苏吉滩乡燕麦图呼村一带Ⅰ~Ⅲ阶地,呈长条形沿大通河右岸展布,最大宽度约0.96km,最大长度约1.3km。距坝址区最远距离约1.9km。C1料场按由上游至下游,由外向里,由近及远分为A、B、C、D、E、F六个区。复勘时对料场6个料区布置了14个探坑,进行了37组试验。实验结果说明如下:
2.1C1料场整体料源级配连续,曲线平滑,超粒径料较少。
2.2通过对料场复勘试验检测资料分析,A、B、C、D、E、F区料源级配相差不大,D<5mm的颗粒含量在18~31%,0.075mm颗粒含量为0.1~0.3%,均满足砂砾料3B1、3B2级配包络曲线的范围,通过业主、监理沟通,确定3B1、3B2料开采料源为E区和F区,即3B1、3B2料开采过程中均在E、F区同区开采;A、B、C、D区主要开采排水料、垫层料,并布置排水料、垫层料加工系统及筛分料堆放场地。
2.3根据探坑的剖面及现场实际地形,经测算:无用层厚度0.30~1.6m,有用层开采厚度0.9~6.0m,减去料场内小河道、水坑以及垫层料和排水料加工堆放占地面积,砂砾石储量650.41 万m3,其中水上砂砾石501.03万m3,水下砂砾石149.38万m3。
3、料场规划原则
经对C1料场复勘后依据施工图纸工程量、料场资料、施工进度计划等进行土石方填筑坝料平衡计算。并根据本工程坝料开采、料源布置的特点综合平衡和充分利用;充分考虑各料场的运距、容量及其它标段直接上坝料等因素,安排各料场的开采量。同时在料场规划时遵循少占耕地、保护环境、统筹安排、减少干扰、全面规划、统一布置、就近取料、料尽其用的原则。
4 料场开采
4.1开采程序
砂砾料开采用挖装设备在C1砂砾石料场直接开采拉运,先清除表层覆盖层,经试验合格后开采上坝。开采程序:测量放线开采施工道路修筑覆盖层揭除分区砂砾石料开采自卸车运输上坝。
开采时垂直于开采主干道按条带状向河岸方向推进开采。条带宽度拟定为200m,填筑高峰时,可同时进行几个条带同步开采,开采条带间隔错开,以便于相邻未开采条带堆放覆盖层。待一个条带开采完毕后,将相邻条带堆放的覆盖及该条带覆盖一同回填至已开采条带内。
砂砾料开采前,首先由反铲配合自卸车将表层覆盖层挖至相邻条带区,清表主要是将料场区表层50cm~200cm 的多年沉积物及表层有机土质进行清除。砂砾石料开采主要由1.6m3 反铲挖掘机立面开采为主,20t自卸汽车拉运至填筑区,平均运距1.4km,开采深度3m~8m。若开挖的砂砾料含水量较大则需进行堆放脱水,由现场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若开挖料含水量较小,则通过洒水进行调整。在运输和填筑过程中含水量有损失,所以料场调整含水量时使含水量略大于填筑时的含水量,所超出含水量百分比按现场施工试验和实际天气情况确定,保证大坝填筑时砂砾料的含水量为最优含水量。
4.2施工方法
根据对C1进行地质复勘,得出以下结论C1料场砂砾石颗粒组成以卵砾石为主,其中400~300mm占6.84%,300~150mm占10.96%,150~5mm占60.72%,5~0.075mm占18.88%,粒径<0.075mm占2.6%。该料场碾压后渗透系数为10-2cm/s,可直接开采上坝作主堆石料。
开采施工方法:砂砾料开采主要采用1.6m3和1.2m3液压反铲挖料装车,40t自卸汽车直接拉运上坝,对于局部开采粒径不合格的砂砾石料,挖装时进行剔除。开采厚度按2m分层开采,第一层(2m)采用平采方式,利用现有1#主干道运至坝面,2m以下采用立面开采,利用一级阶地以下的2#主干道运输至坝面。几个条状带开采过程中,可错开开采层深(时间),以满足开采过程中料源均衡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各个时段的级配平衡。当在施工过程中,有雨天开采料时,应先开采堆存,经自然脱水满足要求时,再倒运上坝。
5 C1料场施工质量控制
5.1施工前测量人员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和施工图控制坐标,做好各料场的施工规划。
5.2应加强开采料场分区先后施工顺序的控制,严格上坝料级配的质量控制,颗粒的级配应符合规定,砂砾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值。
5.3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相等,避免料不够或过多,并也要按安全文明施工要求,装料不得超过车厢板,以免沿途洒落;2A、2B料装车每车方量应接进,以便等距卸料;施工时应严格按施工技术要求执行。
5.4开采中有明确的划分条带,使条带开挖边界清晰、明确,严防开挖混杂和失控。
5.5拉运料物的车辆相对固定,并且时常保持车厢及车体的干净;不同坝料应在车前驾驶室玻璃处做牌标识。
6 结束语
C1料场通过合理的规划开采,在施工期间间极大的保证了大坝填筑的质量及进度,同同时通过对C1料场的合理开采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砂砾料的开采效率及其利用率,通过填筑后的测算纳子峡水电站大坝填筑骨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并且为业主节约征地350亩,得到了建设各方的一直肯定,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料场开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施工方案模拟;BIM;施工动画;可视化;虚拟现实
建筑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技术是一种仿真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将施工方案以三维动态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改变了原来平面的、静止的施工方案表现手段。对于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来说,这一技术可以为施工方案的编制者、决策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辅助。所谓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其本质就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建立三维物体造型并使该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从最初的三维物体造型发展到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模拟的建立手段、计算方法以及三维真实效果等方面,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建筑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现有技术及其不足
建筑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有10多年,从最初的FLASH二维平面动画模拟技术(图1)逐步发展到以3DSMAX为代表的三维动画模拟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复杂程度的提高,二维施工动画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目前更多的是用在PPT演示文稿中,针对一些简单的工艺进行描述。而三维施工方案模拟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施工企业的竞标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就专门制作了施工方案三维动画(图2)。这期间,PKPM等国内软件公司开发了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专门动画制作软件(图3),简化了软件入手难度,但其效果与3DSMAX等专业动画制作软件仍有差距。图1FLASH制作的二维滑模图2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方案三维施工动画演示动画演示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业掀起了一场巨大变革。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BIM可以进行3D可视化施工模拟,如果整合施工进度后,就可以实现4D施工模拟(图4);再进一步,在整合成本信息后,可以实现5D施工模拟。BIM软件不少具有动画模拟的功能,如常用的Navisworks等[1-2]。BIM可视化施工模拟,即虚拟建造的优点在于其基础模型的精度与实物的吻合度提高了,这样模拟的真实度就可以得到保证。根据建筑的不同实施阶段,其BIM模型的深度可分为LOD100(方案设计阶段)、LOD200(初步设计阶段)、LOD300(施工设计阶段)、LOD400(施工深化阶段)以及LOD500(竣工运维阶段)。在这方面,以前利用3DSMAX建立的模型精度与之相比,差距就比较大了。因此,当需要表达一些细部的施工工艺时,采用BIM模型更为精准可靠。但目前采用Navisworks等BIM软件实施的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渲染效果无法与3DSMAX等软件媲美,BIM动画呈现的效果大多画面灰暗、场景真实感差,这些都影响了动画模拟的可视化效果。
2基于BIM的建筑施工方案可视化演示优化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三维可视化施工方案模拟技术的优缺点,我们尝试基于BIM模型进行优化,并采用3DSMAX等软件进行施工动画制作。通过探索和实践,成功实现了BIM施工动画的优化。整个施工方案三维可视化模拟的基础模型采用BIM软件建立,如建筑、结构、机电模型采用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建立,钢结构模型可以采用更为专业的钢结构三维深化设计软件Tekla建立,造型复杂的幕墙则可以借助Rhino犀牛软件建模。充分利用不同BIM软件的特性和优点,可以更为便捷、准确地完成建模工作。同时,建立专门的族(family)模型,形成族库,便于今后快速建模。塔吊、施工电梯、泵车等施工设施也应建立相应的族模型。族模型的建立应尽量采用参数化方式,以提高效率,比如我们采用参数化手段建立的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常用的FAVCO系列大型动臂式塔吊模型(图5),可以通过简单地修改相应参数,系统自动生成M440D、M900D、M1280D等系列塔吊三维模型。图5塔吊三维参数化BIM模型各专业的BIM模型在Navisworks平台上进行碰撞检查,确保专业间的矛盾消除后,形成最终的可供可视化动画制作用的模型。这个BIM模型中还整合了施工现场的大临设施、施工机械设备等精确BIM模型。整个施工方案模拟演示的模型文件均基于BIM技术建立,确保了模型的准确度,有效提高了可视化动画模拟的实际价值。然后将BIM模型导入到3DSMAX软件中,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处理,附以各类材质,并在3DSMAX中进一步建立真实的城市环境等素材,提高动画场景的真实感。模拟动画的细节程度取决于BIM模型的精细等级,当采用LOD400级别的BIM模型时,结合3DSMAX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的真实性,虚拟现实效果明显提升。
3案例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
580m,总高度632m,与高420.5m的金茂大厦和高492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顶部呈现弧线上升,勾勒出上海摩天大楼优美的天际线。建筑顶部高546~632m处为造型及功能复杂的塔冠范围,其外观延续了主塔楼旋转收缩上升的建筑形态,共有4个建筑功能分区:塔楼观光层、机电设备层、阻尼器观光层、鳍状钢桁架幕墙系统。结构上由核心筒八角框架结构、119~121层转换结构、外幕墙鳍状桁架支撑结构等组成。整个塔冠集中了观光电梯、风力发电机、阻尼器、冷却塔、水箱、擦窗机和卫星天线等大型设备和设施,涉及钢结构、幕墙、机电、土建、二结构、装饰等几乎所有专业。结构组成形式多样,空间关系异常复杂,深化设计和相关专业施工精度匹配难度大;专业系统集中、界面交错,施工流程和工艺顺序相互制约,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为确保将塔冠打造成精品工程,承包商制订了详尽的塔冠施工方案,并借助虚拟可视化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演示,以便直观地向业主、监理、设计等各方进行方案汇报,同时在施工技术和安全交底时,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交底。虚拟可视化施工模拟可以借助Navisworks等BIM软件进行,但受其渲染等功能制约,可视化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尝试并成功地将BIM与3DSMAX动画技术相结合,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3.1总体施工流程模拟演示通过对塔冠系统工程的一体化研究分析,将工程实施分为6大阶段:塔冠施工准备阶段、八角框架施工、119~121层结构转换层施工、鳍状桁架系统施工、幕墙板块安装以及M900D塔吊拆除阶段。其间,在119~128层楼面结构完成后,穿行二结构、机电管线安装等施工,最后进行装饰施工。通过完整施工流程的三维可视化演示,可以清晰地展示整个塔冠的施工顺序[3-5]。3.2细部流程及工艺演示总体施工流程动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了三维展示,为进一步模拟和演示实际施工方案,针对具体施工方案,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动画模拟。3.2.1塔冠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顺序及工艺这部分动画详细真实地展示了塔冠施工准备工作。通过对跳爬式液压钢平台外挂脚手架、施工电梯、塔吊等关键设备的拆除与爬升、永久电梯机组穿插吊装等工序进行细致地三维演示,使原本复杂的施工准备工作得以直观、简化地展现(图6)。3.2.2八角框架施工流程及工艺通过对位于125~130层的八角钢框架结构的吊装分段、吊装顺序、楼面混凝土浇筑、冷却塔和水箱安装等进行详细模拟,为该区域钢结构、土建及机电安装施工提供了可视化指导。尤其是针对设置在该区域的电涡流阻尼器的安装,做了详尽的施工模拟:中央5#筒顶部预留空间吊入阻尼器的电涡流系统,在126层搭设搁置钢平台,吊入阻尼器的质量箱体部件进行装配,封闭顶部桁架,安装和调试阻尼器吊索,完成阻尼器安装工程(图7)。图6塔冠施工准备——液压工艺模拟3.2.3119~121层结构转换层施工流程及工艺该区域结构施工需要综合考虑M1280D塔吊的拆除及新装M900D塔吊的穿插安装等重大技术问题。通过详细的动画模拟,形象地展现了塔吊置换与结构施工之间的关系(图8)。3.2.4鳍状桁架系统施工流程及工艺通过对25榀鳍状桁架吊装分段、吊装流程以及安全操作设施的模拟,解决了600m超高空凌空施工的安全问题。同时整合模拟了风力发电机、擦窗机轨道等安装工况(图9)。图8塔吊置换工艺模拟图9鳍状桁架吊装模拟3.2.5幕墙板块施工流程及工艺在118~121层安装卸料平台,塔冠幕墙板块存放在楼层内。利用117层轨道吊安装116层下口单元板块。在121层设置伸臂吊机,吊装116层上口至120层的单元板块。利用M900D塔吊吊装121层至塔冠顶部的幕墙板块,顶部南侧部分板块后装(图10)。3.2.6M900D塔吊拆除流程及工艺超高层顶部大型施工塔吊的拆除一直是施工技术上的难题和重点,本工程需要在632m高空拆除M900D重型动臂塔吊。以往的塔吊拆除方案编制时基本采用AutoCAD软件辅助,拆塔设备与被拆塔吊、永久结构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理清,也很难在方案中表达清楚,对方案的评审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本工程中,我们结合精确的三维模型,通过动画方式对塔吊拆除的每一个工况进行了模拟,为方案制订及实施交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图11)。】
4结语
在BI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可视化施工方案模拟,可以直观地阐述包括施工部署、施工流程、施工工艺等在内的完整施工方案,为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施工方案的评审和交底等提供一种全新的仿真手段[6-8]。虚拟现实(VR)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笔者认为,目前的BIM施工模拟或者漫游技术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但目前的探索却是为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石。
作者:孙婷 单位: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叶青,黄炎磊.刍议三维动画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4-45.
[2]周浩华.浅谈三维动画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6):16-17.
[3]张利,石毅,张希黔.虚拟施工技术应用实践和研究开发展望[J].工业建筑,2003(11):49-51.
[4]刘献伟,高洪刚,王续胜.施工领域BIM应用价值和实施思路[J].施工技术,2012(11):84-86.
[5]柳娟花,李艳妮.基于BIM的虚拟施工技术应用探究[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1(10X):7266-7268.
[6]陈绪义.港口码头施工模拟BIM技术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103.
篇5
[关键词]BIM技术三维可视化 工程投标深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BIM的含义是建筑信息模型及其应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其首先是一种技术,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应用BIM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投资、设计、施工及整个工程生命期的质量和效率,将对建筑业科技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对我们施工企业来说,这项技术我们该如何应用它呢,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工程投标中BIM的应用
施工单位在工程投标时建立工程BIM模型,并在技术标书中充分利用BIM模型的三维表现力及其包含的各项工程技术信息,提高标书的表现形式,以直观的表现,准确的数据,精细的方案设计提高投标书的质量,充分表现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和对拟投标项目的施工设想,创造更高的中标机会。
(1)建立BIM模型
投标工作开始后,为了在标书的各个环节应用到BIM,首先必须建立工程BIM模型。投标建模由于受到投标时间的限制,不同于设计建模和施工阶段建模,为了快速建立模型,一般模型精度不宜太高,重要部位建到构件级就可以了;为了体现出施工方案和工艺措施等,施工场地、临时设施、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机械也要建模。
图1BIM模型的建立
(2)工程概况的介绍
标书中一般首先要介绍所投标工程的概况,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等各专业,通过插入相关BIM模型图,以相当直观的3D视觉效果提高标书的表现力。
(3)施工组织部署和进度计划
为了清楚地介绍工程施工的步骤,各个分区的施工顺序,以及各个重要里程碑节点工程的形象进度和相关专业的进展程度,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特性,将重点的施工阶段表现出来,用一系列的三维形象示意图(即施工工况)展示各阶段工程形象进度。
图2BIM三维形象进度示意图
BIM技术还可以在三维可视化功能基础上在叠加时间维度制成四维施工动态模拟,它不同于普通的施工动画模拟,经过导入的PROJECT进度文件与建造动态的关联,一个完整的带时间轴的施工过程模拟就生成了,同时操作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暂停以便观察到时间节点与现场形象进度的对应关系,相当精确。
图3带时间轴的BIM四维施工动态模拟
(4)工程量统计和施工资源配置
劳动力、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施工资源配置是涉及到工程正常施工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BIM的工程量自动统计特性可以很方便和准确的统计出工程量,从而准确的配置施工资源,或达到施工资源均衡组织的效果。
因基于BIM模型的工程量统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可有效的提高业主和评标专家的认可度,也可以基于BIM模型,对投标阶段拟投入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进行反向计算和定量分析,验证资源满足施工需要。
(5)大型设备和施工装备方案比选
BIM可以模拟施工现场,在工程模型中加入塔吊等大型施工设备,并基于模型的可优化型对设备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同时,可以从模型中直接提取塔吊等设备各项参数和性能指标,形成附表附在方案中,充分体现设备方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6)重点施工方案和工艺介绍
在技术标书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方案是标书的核心内容,采用BIM制作的方案演示能直观的告诉业主或招标单位我们拟采用何种技术方法,比起平面图形和语言解说更能易于理解和确认,也减少了因表达不清给业主带来误解或是中标实施后产生纠纷。
(7)标书中阐明施工时的预期BIM应用
投标书中可以单独设一章节内容,具体说明中标后在工程施工阶段拟采用BIM技术,或基于BIM的管理构想,可以采用文字说明并配图表的方式,给业主以良好的BIM应用预期。
2.深化设计中BIM的应用
(1)图纸检查
接到投标任务我们首先做的事情可定时熟悉图纸,吃透设计,BIM技术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对建设单位施工图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后期的变更和返工,提高我们在建设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图4BIM技术平立剖图纸检查
(2)机电深化设计
BIM技术目前应用的最为成功的领域就是机电深化设计。在大型工程中,水电风消防等各系统管道密集,设备繁多,在BIM环境下进行深化设计,能够减少碰撞,优化设计,轻松的完成管线综合,设备定位等工作,为现场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图5BIM技术机电深化设计
3.总承包管理中BIM的应用
基于BIM的进度、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能够帮助总承包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更直观的进行查询、处理和汇总各项信息,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将安全防护设施绘制到建筑物上,能够更好的为施工班组下达指令,其他各分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能通过BIM模型进行包括幕墙、精装饰等内容的深化设计。
场地平面布置、垂直运输、用水用电等各项需要总包协调的工作也能通过BIM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图6BIM技术现场总平面管理
4.数字化交付和运营维护
数字化交付是在工程三维图形文件的基础上,以建筑及其产品的数字化表达为手段,集成了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各阶段工程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传递,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BIM的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将工程三维模型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设备参数、物业管理运营要求等方面)导入系统中,交付给业主一个虚拟的数字化大厦,为大厦运营期间设备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技术支持。
5.结语
除上述方面外BIM的应用还有很多,也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开发和探索,虽然谈了这么多应用BIN技术的益处和美好前景,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BIM在施工企业的应用就如智能手机应用一样,有商务办公的、有地图导航的,但会不会用,用得好不好,能不能实现那些功能,那是个体的能力问题,BIM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只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方向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勇往直前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学或组织BIM软件培训来提高我们的BIM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找一个具体项目进行试点,从BIM建模开始,一步一步的将BIM技术切切实实的转化为我们的能力,并利用BIM技术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关培、王轶群,应予垦,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6
1.1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交底利用BIM技术,BIM协同平台将二维数据转换成三维模型在平台客户端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平台可视化技术在铁路行业的作用非常大,如传统施工蓝图,只是将构筑物信息在图纸上以二维方式表达,但真正便于人们理解的三维实体只能通过脑海中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实体,这个过程就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最终导致建造出来的样子偏离设计意图。尤其对于一些体量大、造型奇特、施工方案复杂的工程,这种偏差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BIM平台不仅吸取了BIM技术的三维化特点优势,而且通过时间轴驱动,将各类资源和模型实时互动,随时直观查询和交底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数据。
1.2重大施工方案虚拟建造通过BIM三维信息模型,可以事先进行过程模拟演示。可全部、局部、单个节点,可反复推敲设计施工方案,可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失误,防范风险。模拟过程使参与各方沟通更容易,使建设各方更直接使用信息模型,技术交底更便利,放样更简便,决策周期更短、更科学。
1.3施工组织模拟传统建造过程中,进度、资源与设计不是自动关联,而运用BIM技术,可将进度加入到BIM模型中,形成4D技术,再加入资源形成5D技术。可实时关注项目进度和成本情况,可实施最大化的精细管理与施工组织,使信息化和标准化更好结合。未来5D技术力图实现四大目标:节省5%~15%的建造成本;缩短5%~15%的项目工期;提高20%~30%的项目质量;降低项目决策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1.4流程管理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实施项目的数字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技术方面包含深化设计、进度管理、工作面管理、图纸管理、场地管理、管线和构件碰撞检查及运营维护等;经济方面包含工程量计算、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和劳务管理等。
2BIM协同平台的信息处理
在铁路工程建造阶段,BIM技术可优化管理效率和管理流程,增强项目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精细化管理,而BIM协同平台就是实现以上价值点的实际载体,平台的信息处理能力高低直接影响BIM价值发挥的好坏。
2.1平台数据信息处理架构由于铁路工程BIM模型数据量较大,为保证平台流畅运行,系统采用C/S结构,用户通过客户端实时访问BIM协同平台数据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通过服务端实现,客户端(主要为PC端和移动端)和服务端通过网络的连接实时交互数据。
2.2平台数据的来源和输出铁路工程建造阶段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格式非常多而复杂,有很多现实困难。目前的困难是没有找准切入口,也就是基础数据采集,不解决基础数据的来源问题,后面的业务报表、统计分析都是无源之水。BIM协同平台很好地解决了工程项目基础数据的采集问题,为工程项目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和底层数据库。
(1)平台数据的来源。传统信息化平台(如ERP系统),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往往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录入一些数据,增加了额外工作量,且无法直接从这些工作中受益。BIM协同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两条线:一条是计划线,将项目的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和年计划等导入平台,自动和BIM模型进行匹配;另一条是电子施工日志,主要分为技术日志、安全日志和质量日志。施工技术日志可对施工技术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技术情况、机械情况、施工内容、材料情况和人员情况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施工安全日志可对施工安全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施工安全日志编号、施工安全管理检查、施工作业安全检查、危险源识别及控制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施工质量日志可对施工质量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工种持证上岗情况、设备符合要求情况、原材料送检情况、其他项目、检验批检测项、自检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上级部门检查问题和质量事故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2)平台数据的输出。录入BIM协同平台的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利用网络计划法、S曲线法、香蕉曲线法等形成图表,便于人们对当前项目的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进行直观理解和判断。由于铁路项目大多为野外作业,施工环境恶劣,信息化软、硬件条件较差,现场环境变化频繁,故BIM协同平台在PC端数据输出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移动端查询BIM协同平台数据的能力,移动端BIM应用是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发挥BIM在沟通、数据查询方面的价值。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BIM;房地产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BIM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仿真、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完成了对实际施工过程的三维建模,从而能够通过三维施工模型达到事前控制和动态管理具体施工过程以及优化施工方案的目的。BIM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BIM概述
BIM技术核心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可以用于建筑设计,还可以用于结构设计、设备管理、工程量统计、成本计算、物业管理等,可以在整个建筑业中发挥作用,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
利用BIM技术可以在一个电子模型中存储完整的建筑信息,这种方法被称赞为一种最新的变革。在BIM应用系统中,建筑构件被对象化,数字化的对象通过编码去描述和代表真实的建筑构件。一个对象需要有一系列参数来描述其属性。这个对象的代码必须包含这些参数。参数通常是预先定义好的,或者遵守某些制定好的规则。这些参数信息就构成了建筑的属性。例如,一个墙对象是一个具有墙的所有属性的对象,不仅包括几何尺寸信息如长、宽、高,还包含了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表面处理、墙体规格、造价等等。而在一般的CAD绘图软件中,墙体是通过两条平行线的二维方式来表达,线条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二、BIM在全建筑生命周期的应用
1、BIM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应用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否能够帮助开发商把握好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项目规划阶段至关重要的一点,BIM则恰好能够为项目各方在项目策划阶段能够做出使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工作。同时在规划阶段,BIM技术对于建设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帮助,提高了论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项目规划阶段,业主需要确定出建设项目方案是否既具有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又能满足类型、质量、功能等要求。但是,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才能得到可靠性高的论证结果。BIM技术可以为广大业主提供概要模型,针对建设项目方案进行分析、模拟,从而为整个项目的建设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并提高质量。
2、设计阶段
与传统CAD时代相比,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诸如2D图纸冗繁、错误率高、变更频繁、协作沟通困难等缺点都将被BIM所解决,BIM所带来的价值优势是巨大的。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让建筑设计从二维真正走向三维的正是BIM技术,对于建筑设计方法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次重大变革。通过BIM技术的使用,建筑师们不在困惑于如何用传统的二维图纸表达复杂的三维形态这一难题,深刻的对复杂三维形态的可实施性进行了拓展。而BIM的重要特性之一――可视化,使得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设计思想既能够做到“所见即所得”,而且能够让业主捅破技术壁垒的“窗户纸”,随时了解到自己的投资可以收获什么样的成果。
3、施工阶段
正是由于BIM模型将反映完整的项目设计情况,因此BIM模型中构件模型可以与施工现场中的真实构件一一对应。我们可以通过BIM模型发现项目在施工现场中出现的错、漏、碰、缺的设计失误,从而达到提高设计质量,减少施工现场的变更,最终缩短工期、降低项目成本的预期目标。
对于传统CAD时代存在于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2D图纸可施工性低、施工质量不能保证、工期进度拖延、工作效率低等劣势,BIM技术针对这些缺陷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优势:施工前改正设计错误与漏洞;4D施工模拟、优化施工方案;使精益化施工成为可能。
在项目的施工阶段,施工单位通过对BIM建模和进度计划的数据集成,实现了BIM在时间维度基础上的4D应用。正因为BIM技术4D应用的实施,施工单位既能按天、周、月看到项目的施工进度,又可以根据现场实时状况进行实时调整,在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劣对比分析后得到最优的施工方案;同时也可以对项目的重难点部分按时、分,甚至精确到秒进行可建性模拟,例如对土建工程的施工顺序、材料的运输堆放安排、建筑机械的行进路线和操作空间、设备管线的安装顺序等施工安装方案的优化。
4、工程竣工阶段造价管理的BIM应用
由于BIM技术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介入工程造价控制,因此,结算阶段的工作相对就显得“轻松”。此阶段要做的咨询服务工作主要有:审核竣工图纸;清理、统计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计算造价;审核承发包等合同规定允许调整的其他事项;审核承包方提交的工程竣工结算书;经多方对账后最终出具结算审核报告。
项目后评价阶段:此阶段由于项目所有数据都已经输入BIM模型,所以各项经济指标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计算机输出,制成表格清晰明了,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已有的数据模型总结该工程是否达到了原设计概算要求的各项经济指标,为今后的工程项目积累数据与操作经验。
纵观整个项目生命周期,BIM技术都能贯穿其中,并起到关键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的工作和思考模式,把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进行综合考量,通过BIM工具的应用特点,改造我们传统的工作模式,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它能提供:(1)控制建筑质量、进度、成本的信息;(2)项目模拟建设,可视化管理;(3)提高文档质量、节约过程管理的成本;(4)做到无纸化办公、信息共享。
三、BIM在工程变更管理中的应用
1、工程变更概念
工程变更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施工的工程进行的变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工程变更主要是工程设计变更,但施工条件变更、进度计划变更等也会引起工程变更。
2、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
工程变更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环节,其对建设项目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导致建设项目工期延误、投资失控、返工增加以及劳动力和机械降效损失。对每一个项目而言,工程变更控制和管理的目标在于防止或减少工程变更的数量,在工程变更发生时减少其对工期和成本的影响。
3、BIM在工程变更中的应用
(1)BIM在决策阶段工程变更控制中的应用。BIM在决策阶段主要是为建设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提供可行性论证,提高论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BIM为建设单位提供的概要模型能够对建设项目方案进行分析、模拟,从而为整个项目的建设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并提高质量。(2)BIM在设计阶段工程变更控制中的应用。BIM技术将以往“隔断式”设计方式、依赖人工协调项目内容和分段交流的合作模式变成平行交互的方式。一个工程设计涉及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动力,此外还包括许多专业分包如幕墙、网架、钢结构、智能化、景观绿化等,用BIM进行综合协调,会使设计变更大大减少。项目中进行BIM技术应用,结合项目特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从建模算量,造价数据BIM模型建造;项目管理全过程BIM维护更新与数据提供;钢筋下料翻料;碰撞检查;结算审计;工程资料录入,建立基于BIM的工程档案;现场数据服务等方面提供基于BIM的工程技术数据服务。(3)BIM在施工阶段工程变更控制中的应用。在施工阶段,即使发生变更,如果是共享BIM模型,用BIM进行管理,就可以实现对设计变更的有效管理和动态控制。BIM技术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是一个包含了建筑所有信息的数据库,将3D建筑模型和时间、成本结合起来,就可以建造4D的虚拟施工过程模拟,在工程施工之前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此外,可以帮助施工人员更深层次的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案要求,减少因信息传达错误而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问题,消除信息传递障碍,提高施工进度和质量,模型随工程变更而即时更新,实现对工程变更的动态控制和有效管理。
四、BIM在物业方面的应用
物业是指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物业可以一次性出售,也可以通过出租的方式零星出售,边流通边消费;其价值可以一次性收回,也可以在较长的时期中多次收回。BIM能够让客户充分了解到物业的具体情况,看是否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BIM在客户不到现场的时候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场景模拟,即在建筑建成之后,客户从网络就可以获悉从不同的路进入到模拟的建筑物里面,并且能够看到这个建筑空间的各个位置以及墙体内的设备系统。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BIM技术而言,因其具备三维立体、信息丰富、可视性强、便于整合等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施工图可视化程度低的缺陷,实现工程建设中不同参建方的有效沟通,以及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从而使其成为了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的新工具,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工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
[2]关培.我国BIM发展战略和模式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
篇8
关键词: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Q639.2文献标识码:A
目前,从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发展的现状而言,我国的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发展,相对而言是比较完善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提高。我们在庆幸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同时,也应深刻的认识到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正视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发展存在的缺陷问题,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现场的具体环境,在综合分析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对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过程的安全性,使之可以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关于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要求的分析
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工程地质勘察测绘调查的质量通常取决于测绘地区的自身条件。在进行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测绘地区,进行一次全方面的考察工作。在对测绘地区的考察过程中,应侧重对测绘区的切割状况、岩层条件、地质地貌、井泉存在状况进行全方面的勘测。经过一定的分析与探究,能够通过对测绘地区岩土物理性、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情况判断测绘地区地下地质的整体结构,提高勘察的质量。另外,对于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在测绘区存在大量植被的情况下,遇到的勘测条件不明显的状况,如果还是照搬常用的、传统的勘察技术与方法进行相关的工作,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效果可能达不到岩土勘察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因此,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测绘地区的实际状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进行岩土勘察的工作,以期达到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具体目标,促进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相关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关于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应用意义的分析
(一)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中,地质测绘工作范畴是,对确定的测绘区域内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以及地理地质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的工作。同时,对相关工程的地质条件作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并形成一定的书面资料。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些资料能够为工程选址的地质、水文勘察、桥梁隧道位置等施工勘探方案提供相对可靠的参考资料,有利于技术人员制定相关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方案的安全性。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整理的分析资料,通常对工程的地质测绘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完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地质测绘的工作,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规划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地质测绘工作为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选址、施工建设、地质勘探、资源开采等工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意义
现阶段,我国与国外的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发展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方面,我们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之上,积极的改进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用的技术与方法,从而实现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既定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GIS)应用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过程,成为我国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GIS技术作为现代化技术,其自身融合了数字化测量、一体化测量、扫描矢量化、数据处理等特点,对于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的创新与完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提供了精确度极高的地理信息数据。规范化的数据,在促使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实现规范化、智能化的发展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中遥感技术应用与意义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RS)的应用,逐渐成为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进步与完善的重要表现。因RS技术自身具有时效性强、经济性能优越、监测数据准确等优势,所以较好的弥补了传统的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地质勘察中地质勘察图像不清晰、地质数据不准确等缺点。不仅提高了勘察地质图像的分辨率,而且为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后期,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将RS技术适当的应用于勘测区域,一方面可以提高岩土勘察地质测绘的水平,有效的避免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出现严重的方向性失误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确保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水平上,节约勘察的的工作成本。
(四)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我们必须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根据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应的技术。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程中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以往传统手工绘制图纸中出现的问题。科学的提高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图纸的精准度以及勘察的工作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中,直接利用现代设备将勘察得到的数据自动生成电子数字地质图纸,同时借助专业的绘图、编辑软件进行一定的修改与完善。从而有效的避免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出现严重的错误,影响相关工程的施工质量。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探究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提高测绘的精确度。使之可以在实践的运用中,不断的得到完善与改进。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容易在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项目工作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亮,曾航.关于地质勘探与岩土勘察工程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7)
[2] 李军,常利敏,邓小宁,李靖辉.地电成像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西虎岭景区岩土工程勘察为例[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3] 王龙,章长松,王小清.岩土工程勘察在水下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6)
[4] 周亚明,吕才能.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03)
篇9
关键字:数字化监理模式特征分析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监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系统性工作,施工现场监督工作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提高监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就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建设工程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再加工,逐渐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从而减少施工现场人员配备数量,共享技术资源。那么在当前状况下如何能够建立起高效且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且使其科学的运行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下面本文就从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特征分析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数字化监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设置在施工现场部关键部位的视频摄像探头,将现场的施工过程实时传输到计算机上,对施工操作过程的安全、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可视,以便监理者能够及时的采取提前干预等措施进行纠偏。从而实现监理信息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准确性,具体来说,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表现为监理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和传统监理模式相比较而言,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该模式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主,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所需要的设计图纸、规范标准以及监理工作中需要的工程声像资料以及影像资料等各种信息,都能够通过计算机实现直接的处理和识别,这样操作便捷,也具有准确性。信息既可以通过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传递和处理;由此可见,数字化监理模式下,信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数字化交换和共享。
其次表现为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在数字化监理模式之下,其形成的信息都是数字信息,因此说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就能够同时进行多向传递,形成信息网络。通过网络系统,这种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传递很便捷,且精确度很高,可以实时的进行远程传递而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一来监理部门就能够同时承接不同区域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对施工过程进行远程监理控制,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迅速的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表现为信息检索的快速和便捷。数字化监理模式在档案以及各种资料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智能化检索,因此检索的速度快、精确度高、范围广且便捷性强,如果需要查阅监理档案,只需要轻点鼠标进行操作即可;如果需要查阅资料,可以进入到监理数据库,也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结果。
最后表现为监理资源的虚拟化。数字化监理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监理资源的共享是该模式下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每个监理部门在维持自身特有的一定量的实体资源外,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虚拟化的监理资源,将各种不同的资源作为监理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样既能丰富和扩大资源,又提高了监理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 构建数字化工程监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如何构建高效且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且使该模式在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当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数字化监理模式既需要符合信息社会的需求,又需要考虑到传统监理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在借鉴其他行业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构建数字化工程监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变现场监理为远程监理,控制好施工现场的各项操作环节
数字化的监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高科技实现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管理。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施工现场的适当位置安装摄像探头,在具体监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预先设定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进度等关键点位置上的摄像探头,将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传递到监理部门的计算机上,监理人员进行远程的监视和控制,对于发现的违规施工的现象要及时制止,对于一些隐蔽性工程的施工操作,需要重点加强管理,对于需要及时储存的监理信息进行储存。尤其是在关键工序需要监理旁站的时候,可以实现全方位、多方面、多工序的建立同步旁站,而只需要一个人监控屏幕即可,这样既能够省时省力,还能够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二)实现监理工作的数字化,变人工处理监理信息为计算机智能处理
要实现建设工程监理的数字化,就需要各方面摆脱传统监理模式和理念的束缚,这就需要改变之前的人工处理监理信息为计算机智能处理,实现无纸化办公,这样既能够提高管理的精确性,还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率。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要通过文字以及图表的形式去记载和归档。从监理工作开始时的招标文件、会议纪要、合同文件再到监理的规划、细则以及监理日志等内容,都可以运用相关软件或模块进行分类处理,对各种监理信息进行分类存放,这样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使监理工作从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监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强大的计算功能,既提高效率,又节约成本。如编制工程预算和季度付款支付的审核,或者制定和优化工程施工进度和投资计划的方案等,这些都能够利用计算机平台实现,并且达到数字化的效果。
(三)建立起完善的建设工程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理机制与数字化监理模式实现联动
建设工程要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理,就是要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和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全过程监理就是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施工方案的设计、施工阶段的控制以及竣工结算阶段都要进行监督管理。在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理机制的基础上,数字化监理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机制能够从每个环节和细节掌握施工建设过程的情况,而数字化监理模式能够让这些情况的掌握及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也能够确保监理工作的质量,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理机制也能够带动数字化监理模式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说在监理操作的实际过程中要实现两种机制的联合,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有序的和科学的信息管理,以便发挥更好的效果。
(四)最大限度的实现监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工作涉及到的信息,例如建设规范和标准、招投标的文件和合同、施工建设的各种法律文件以及工程的投资方案、设计方案、质量验收清单等,这些信息十分重要,必须要建立起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在信息处理完成之后,为了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将监理信息、施工单位信息与业主信息以及相互链接,还可以充分利用中、省信用平台信息进行对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参建各方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掌握施工的进度、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这是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一大优势,也是实现其长远发展需要重点和必须做到的。
结束语: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设行业也在不断的应用新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加之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便利,所以其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在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的过程中应用数字模式,既能够改变企业目前使用大量人力,高负荷、高强度巡回式的监理模式,也能够提高监理工作的效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为今后该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励 初探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设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
[2] 马惠 张继生 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设想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2009年
[3] 蔡菂 建设工程监理组织结构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2008年
篇10
【关键字】数控张拉信息化预应力
中图分类号: TU394 文献标识码: A
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是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工序,是结构安全的生命线。为了提高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常熟至嘉兴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在全线推广了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改变旧有施工方法,实现了张拉全过程智能控制,真正做到张拉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在切实保障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
1 预应力混凝土的重要性
预应力混凝土是人为地在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 通过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施加拉( 压) 应力, 使之建立一种人为的应力状态, 以便抵消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 从而达到混凝土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致开裂的目的。预应力筋的张拉是预应力施工中的关键环节。预应力筋张拉涉及到预应力筋的伸长值、预应力的锚固损失、孔道摩擦损失、应力松弛损失、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以及温度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力的传递、分配过程。预应力筋张拉力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预应力的效果。张拉力越高, 建立的预应力值越大, 构件的抗裂性也越好; 但预应力筋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处于过高应力状态, 构件出现裂缝的荷载与破坏荷载接近, 往往在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征兆, 这是危险的。另外, 如果张拉力过大, 造成构件反拱过大或预拉区出现裂缝, 也是不利的。反之, 张拉阶段预应力损失越大, 建立的有效预应力值越低, 则构件可能过早地出现裂缝, 也是不安全的。预应力张拉精度是决定预应力结构安全与正常运营的首要条件, 一旦预应力张拉精度失控, 轻则会引起结构出现锚固端的纵向裂纹、反拱过大, 重则会引起结构出现横向裂缝、预应力筋拉断等事故, 由于预应力张拉精度失控造成预应力结构的失效、破坏以及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事时有发生。
2国内外现行的张拉控制方法及其缺点
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中, 预应力的张拉施工采用的是由油泵和千斤顶组成的张拉系统。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可概括为: 1) 手动驱动油泵; 2) 由压力表读数控制张拉力; 3) 待压力表读数达到预定值时, 用钢尺人工测量张拉伸长值; 4) 人工记录。采用传统的张拉工艺存在很大的缺点: 1) 张拉力控制误差过大; 2) 张拉伸长值测量不准确; 3) 未能实现张拉力和张拉伸长值的双重同步控制; 4) 千斤顶、张拉油泵与油压表的标定次数多, 标定结果不易保持; 5) 检验预应力筋实际应力困难。
3预应力信息化施工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预应力张拉精度的提高势必在预应力施工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结合的基础上, 提出了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这一新概念, 并对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常有意义。
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是指利用数字化张拉设备直接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施工工艺, 这一概念属于结构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相交叉的范畴, 是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造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数字化张拉技术与信息化施工既相近又有一定的差别, 其主要区别在于: 信息化施工利用各种施工反馈信息指导或改进施工, 而数字化施工是利用数字化张拉设备直接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施工工艺。
预应力信息化施工就是在施工过程中, 通过设置各种测量元件和仪器, 实时收集现场实际数据并加以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原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并反馈到下一施工过程, 对下一阶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 从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经济地进行。该工艺将力传感器永久放置在钢绞线两端, 由数据采集系统将力传感器信号采集并由计算机处理, 当实际张拉力与设计要求相对误差大于5%时, 由计算机提示用户停止张拉, 实现张拉施工的信息化, 最终获得精确的张拉结果。
4 智能张拉设备功能特点
4.1 精确施加张拉力
智能张拉系统能精确控制千斤顶所施加的预应力力值,将误差范围控制到±1%,降低了由于预应力施加不足或超过引起的桥梁开裂、下挠等风险,有利于保证结构安全,提高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养护维修成本。4.2 准确测量及时复核延伸量系统传感器实时采集钢绞线延伸量数据,反馈到计算机,自动计算延伸量,及时校核延伸量是否在±6%范围内,实现真正“双控”。4.3 对称同步张拉 一台计算机控制两台或多台千斤顶同时、同步对称张拉,实现“多顶同步张拉”工艺,消除了对称张拉不同步对结构造成的扭曲等危害。该系统实现了张拉过程控制自动化、精细化、标准化,让预应力施工质量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降低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
4.4 规范张拉过程,一键完成张拉实现了张拉过程智能控制,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控制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过程要素完全符合桥梁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通过规范张拉过程大幅度减小了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的损失,保证了有效预应力符合设计要求。4.5 质量管理功能业主、监理、施工、检测单位在同一个互联网平台,实时进行交互,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及时掌控预制梁场和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情况,实现“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自动记录张拉数据,杜绝了人为造假质量数据的可能,可进行真实的质量追溯。
4.6远程监控功能实现远程监控功能,方便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5结语
当前许多预应力桥梁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下挠、裂缝,甚至断裂,危及结构安全,缩短了使用寿命。大量现役桥梁的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有效预应力的建立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长期使用寿命。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改变旧有施工方法,实现了张拉全过程智能控制,真正做到张拉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在切实保障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新实, 刘效尧. 预应力技术及材料设备( 第二版) [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 上一篇:施工单位分包管理制度
- 下一篇:医药制造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