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31 17: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高职院校
1高职院校需关注人力资源管理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下,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建设发展中,管理水平提升成为关键任务,人才作为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尤为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促进院校适应市场化改革,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并且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最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1.1高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其也提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趋势,市场需求如何把握,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如何从容面对,现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在各高职院校适应性改革的征途中,是否能提升自身的应变力,高职院校内部成员的意识、态度、行为非常关键。在高职教育市场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必然成为核心竞争优势,高职院校需要将人员的优化配置、人员的再学习(培训与提升)、人员的考评、人员的激励、人员的解聘与续任等方面的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法工具,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用的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1.2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体系,其固有的人事制度体系一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铁饭碗”、“终身制”以及由此而来的“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一直是体制内教职工们的专用词汇。国家为了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改变管理体制,调整分配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养,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同时拿出了一些具体改革措施,如打破“铁饭碗”,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用人机制改变“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提倡竞争择优……这些具体改革措施要真正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他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合同管理、考核、激励等,因此高职院校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改革落到实处,需首要关注自身管理的变革。
1.3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一路发展,现今院校普遍提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那我们院校的发展最终靠什么实现?当然是能适应发展、认同院校发展规划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在长年的传统人事体制下,目前呈现出缺乏自发提升个人素质的内在动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养成,离不开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教师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教师潜力的挖掘;需要管理者未雨绸缪,为教师提供成长和提升的平台;离不开管理者自身的公平、公正,能对教师的态度、行为、成果做出客观地评判……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需要在传统人事管理体系下有所突破,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激励教师自身发展。
2高职院校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在管理理念、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并在计划中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从《行动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及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到了重点任务层面,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且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要规范、有序进行,前提是在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它是规范管理的前提。订立一个合法、理性、规范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管理水平提升进程中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以建立健康有序的员工管理秩序,这首先是对院校形象的一种宣传。②可以防止组织管理的任意性,为各级领导与员工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③制度中对不同成员的行为规范及责权利都将做出规定,对规范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且因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明确,将使院校的人员管理有序化、规范化,降低管理运作成本。④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如具体的某些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⑤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依据,规范管理员工,将防止员工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或不公平现象,能有效降低院校内部矛盾或纠纷。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构想及关注要点
3.1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搭建制度框架
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标准中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为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的六大工作模块及具体工作内容,梳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框架(见表1)。通过查阅文献及部分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见表2),这些制度内容是否足以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院校适应市场化改革?我们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框架进行梳理。
3.2制度设计方法———5W1H模式
3.2.1关于5W1H模式
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6大工作模块,搭建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那么到拟定具体制度时,我们可以采用5W1H模式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3.2.2以假期管理制度为例,谈5W1H模式的应用
假期管理制度属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块中规范员工行为的一项常规内容。
3.3制度设计关注四大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身份相对复杂。根据编制的不同,主要存在两类教职工: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编内)和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编外)。管理过程中,一般直接参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管理编内教职工,而编外教职工属于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对于他们的管理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系列劳动政策法规执行,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须权衡考虑两类管理对象。对于组织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第十九条规定做出了明确规定。当中提到,组织内部规章制度需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制度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并且制度需要向全体员工进行公示。只有这三个条件具备,规章制度才被认定为有效,才能起到约束员工的作用,才能作为相关部门审理劳动纠纷的依据。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制度执行起来问题重重,源于制度设计时,更多的是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款,在操作实用层面欠考虑。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为保障其有效性,需要关注四大原则。
3.3.1内容合法
在设计制度时,必须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约束员工的行为,而相关法律既包括适应编内教职工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也包括适应编外教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系列劳动政策法规。在拟定制度内容时要注意,第一:不能出现非法限制或者剥夺劳动者法定权利和自由的内容。譬如:某些单位对女员工做出规定:未育女员工需在本单位工作满三年后,方可向所在部门递交生育申请;第二:不能强迫劳动者冒险作业或超时劳动。譬如:某些单位在制度中拟定:员工必须服从单位的加班规定……注意:加班是有法律规定的限制情形的,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员工单方面服从企业规定;第三:对违纪员工的处理不能随心所欲,需参照相关法规、办法。譬如:广东省内单位,若因员工过错造成单位产生经济损失,对于员工责任的追偿,需要参照《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3.3.2程序民主制度
一般是由组织管理层设计,但要注意不能由管理层设计完成后,直接形成制度文件。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采纳员工一方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制度成文,在组织内部实施之前,必须得到员工认同。程序民主这一原则关键要做到:保证员工参与制度设计过程、征求员工意见、制度得到员工认同。
3.3.3制度公示
公示就是指制度设计出来应该为全体员工和组织各个部门所了解。公示不能以口头传达的形式,一般合法有效的公示形式为: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和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布②。
3.3.4操作实用
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为例:高职院校往往参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解除员工聘用/劳动合同时,规定的必备要件之一就是“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③”。在操作这一制度时,不是单位口头说某个员工达到这个条件就可以顺利解除其聘用/劳动合同。因为单位必须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那么事实依据就是单位的考勤记录。考勤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关键要看:①考勤制度是否符合经过民主程序、合法、公示三个要件?②考勤制度所依托的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法?③单位有义务证明,考勤制度所确定的考勤范围包括哪些?④考勤制度是否在单位真正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能“落地执行”,这四大原则缺一不可。
4结语
篇2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校管理,是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努力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教学过程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强人民的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学校发展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实行绩效工资管理过程中成为学校管理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对待教师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地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考核处罚等。在现实生活中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滋生起来,有些教师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津贴、福利发足了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但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少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资不少,而教育质量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反倒贻误了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机。比如有些学校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事实上人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为物质激励太高会带来副作用,首先会使教师之间彼此封锁新的课程改革信息,对教学资源不进行集体整合,甚至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障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者教师之间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拼命地抢时间给学生补课,影响学校整个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学校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环境
用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校园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校园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教育教学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教师认可的校园文化来管理,可以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可操作、易把握、能考核且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量化方案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考核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学校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
3.实行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现状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运用工作效果激励,工作量激励等,尽量把教师放在他所专长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种类以增加教师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教师通过“教代会”中的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较为普遍。
但“教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在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学校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当教师完成他的本期教育教学并获得全年级第一名时,他就优先被评为“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结果,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教师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校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校园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立和实施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创造教育佳绩的一个秘方,学校要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教育改革的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学校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80年代教育主要注重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教师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学校就应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要让教师更并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要让教师多一点学习的空间、多一点实践教学的办法,多一点关爱学生的思想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激励应有多条路径:例如让教育教学突出业绩的教师可优先评级、评优、晋升等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教学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导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位名师和教育专家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教学业绩。如果学校激励只有一条路径就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用多条激励路径,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能安心在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教师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学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学校采取的激励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不同专的长教师,不同的教学学科制定出不同的激励制度,而决不能用一种制度一定而终。
(三)因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机制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学校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教师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教师则更注重学校集体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教师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师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四)学校领导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3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以此来实现对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员工能够拥有高效的工作效率,这种绩效评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除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之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该进行绩效评价,以此来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进行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近几年才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虽然成功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使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脚步大大加快,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1、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对于管理制度就不够重视,也就更谈不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视。这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点,从我国民营企业所具有的经营难、寿命短的特点上就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能够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让企业在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效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理论和绩效评价进行结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1]。
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提升,将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提升形成最直接的影响。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就能够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还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改革与创新,时刻赋予企业充足的发展活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分析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对绩效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来确保员工能够拥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也是一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此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就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能力、行为以及结果三个方面综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进行评价。在这三个方面中,制度的能力和行为是产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基础,只有制度的能力和行为得到了保证,才能保证制度绩效。因此,二者都构成一部分潜在绩效,而制度结果,是绩效的直接现实,属于现实绩效,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只有在综合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够构成完整的制度绩效,实现对制度绩效的评价[2]。
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指的就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制度规范、整合、协调、激励等制度行为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果。这三个相关联的部分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全部内容。然后,对结合起来的所形成的全部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所谓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为企业建立系统的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结果科学合理,所以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和阶段,然后对这些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再进行绩效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员工绩效、部门绩效等都进行详细的绩效评价,而不同的绩效评价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缺陷,如果单纯对单一的绩效进行评价的话,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如果进行系统化的评价流程,就能够轻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3]。
2、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由于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有的管理岗位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基础评价以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也就能够通过解决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变得更加完善。
4、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正确调整
在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制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特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正确调整,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肯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就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媛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J].中国有色金属,2011(5).
篇4
关键词:绩效考核事业单位应用研究
一、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仍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即使有了绩效考核,也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表现在领导层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年终临时拼凑班子仓促考核,影响考核质量;被考核者在述职时,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而群众不了解考核的重要性,在评议中只说好话,民主测评敷衍了事,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考核内容形式化,缺乏标准规范
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或量化指标不细致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平时的考核没有资料积累,账、卡不健全,使年终考核与平时工作脱钩,无据可查。考核的等次不能严格按规定标准确定,大锅饭倾向严重,讲平均,搞平衡,优秀指标控制不严。
(三)指标设计流程过于简单、量化不足
绩效考核管理中,被考核方在绩效计划、衡量标准的确定等方面参与不足,让被考核方觉得绩效考核是一种监督和惩罚的手段。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往往是上级下达的绩效指标,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指标制定后缺乏及时调整修订,致使某些指标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
(四)缺乏对绩效考核必要的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特别是对具体参与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培训和辅导。绩效考核不仅取决于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取决于评价者的评价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其它环节的有效性。
(五)不重视考核总结
考核工作结束后,不注意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意见,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和转化考核结果,使考核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重视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1.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相比,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宣传、鼓励,使单位领导、考核对象、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绩效考核工作放在议事日程中去安排、督促和检查,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作用。
2.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应以其承担现职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主要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实践中将德、能、勤、绩分别细化出若干个指标,每个指标再分成若干个分值档次,按总分值再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考核等次,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奖励标准,这样使绩效考核更加直观、通俗、易于掌握。
3.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正。只有坚持考核原则,做到层层把关,才能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考核等次的确认才会被广大职工接受并起到相应的激励、促进作用。
4.重视平时考核工作。加强平时考核工作的资料记录和积累,为年终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充分考虑平时考核的比重,以解决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脱节问题。事业单位可采取以部室或科室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资料累积起来。全单位每季度考核一次,以拉开部室或科室之间的档次,年终再进行总考核,评出部室或科室以及职工年终考核档次。
5.充分重视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工作。被考核职工与所在部门的其他职工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其他职工对被考核者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业务能力、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有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考核时可采取职工座谈会、找有关人员面谈等民主评议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避免以偏概全、主观主义等问题。
6.考核工作要有专管部门及专人负责。不能把考核工作作为临时性的工作,要由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起来,并作为日常工作去做,要有专人负责。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职工考核台帐和档案,并起到监督和督促考核者的作用。
7.做好考核工作总结,加强绩效考核反馈环节。首先,考核工作结束后,应认真及时总结绩效考核中的经验、不足,以利于今后考核工作的改进。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职工队伍现状,分类排队,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其次,加强绩效考核反馈,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给被考核者申辩说明或补充的机会,从而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
1.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提薪”和奖金的关系。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一整套工资标准,并采取“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晋级”的工资晋升方式,工资提升或调整,主要依靠单位统一进行。这仅是纯粹的“晋升”概念,没有“调薪”的概念,目前的日常考核与工资提升或调整无关。奖金作为超额劳动的报酬,代替了“提薪”的功能,奖金发放变得复杂繁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薪资分配应遵守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必须对每一名职工的劳动成果进行评定和计量,按劳取酬,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决定职工报酬的主要依据。合理的薪酬不仅是对职工工作成果的承认,而且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在单位整体形成进取和公平竞争的氛围。应该通过考核,建立“提薪”新概念,运用提薪、奖金的杠杆,使每一位职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及时获得提薪与奖励。
2.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晋升、调动的关系。每个职工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有更高的需求,希望进一步获得单位的承认,会为在较好的职务上工作感到骄傲和自尊,也会为不能取得好的职位而恼火和不安。总之,职工希望晋升,而单位应开通这条“晋升”通路,满足职工欲望,使之成为激励杠杆。每个职务都要求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职工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用人要扬长避短。通过考核全面了解职工情况,为单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选,使职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以此相应的以“晋升”为目的的考核工作就可以纳入日常工作的考核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将职工日常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的考核结果,用于“提薪”和“奖金”的同时,也作为“晋升”的依据。
3.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关系。从主观上讲,事业单位教育培训责任机构非常希望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然而,他们并不清楚单位中哪些部门、哪些岗位的哪些人是急需要接受培训的,而这些人因为缺乏何种技能、知识和经验,而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或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些人又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在哪些方面得到教育帮助等等。教育培训责任机构所清楚的是上级有何种指示,上级是如何要求他们进行普及教育的,诸如继续教育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多少、政治理论学习参加人数达到百分之多少,还有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等等。教育培训的责任者所关心的和所追求的是上级的意图是否得到贯彻,教育工作是否展开,花了多少教育经费等等,而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培训所应解决的根本问题。
改变这一切的起点是把教育培训的责任转移到各部门领导身上,使现场监督和管理者成为教育培训的直接责任者和担当者,使得现场监督和管理者不仅负有完成工作的责任,负有使部下更好地工作的责任,同时也负有教育培训部下的责任。然而把教育培训与工作直接衔接的唯一中介就是“绩效考核”,即通过系统的考核,把教育培训与工作衔接起来。首先,把指导、教育、帮助和培训本部门人员作为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并列入日常考核内容,成为考核要素之一。其次,把对本部门人员的考核过程,直接作为教育、指导和培训职工的过程,即所谓“岗位培训和教育”。第三,把日常考核结果积累起来,作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手材料交给培训部门(日常考核结果中包含有关个人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记录,以及领导指导、教育的情况,个人的努力结果和个人的希望等等)。另外,依据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和岗位培训教育情况,单位的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在情况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按单位整体要求,制定和实施培训、教育计划。第四,必须明确绩效考核的地位。对职工的工作或者对工作中的职工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于工资、奖金、晋升、调动、教育培训工作,这是对“绩效考核的地位”最一般的描述。
三、结束语
随着事业改革的全面推开,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和深化的时期。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绩效考核工作是全新的工作,也是对原有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挑战。对于各单位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在稳定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引入绩效考核体系,将是未来一个阶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与管理工作中的热点话题。只有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才能使人力资源各项工作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
[1]吴国存,李新建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郭庆松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黄海霞.“培训:能否消除本领恐慌”[J].嘹望,2005(16).
篇5
关键词:电力 企业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改革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难以深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款进行确定,然而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种类繁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员需求与企业人力配置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尤其是中、长期的规划。但目前,电力企业正处于体制的改革期,机构和职能的划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企业行为短期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在缺少了创新动力,制度建设停滞不前。由于供电企业体制的原因,员工能录不能辞,“铁饭碗”至今未能打破,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举措难以配套实施,制约了人力资源改革的深化。
1.2. 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
绩效管理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供电企业虽然加快了薪酬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行了岗位绩效管理制度,但是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管理理念阻碍着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形成和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评价相对粗放,存在着“先进”轮流做的现象,而员工的实际绩效评价对其收入报酬影响的幅度较小,拉不开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档次,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约束不足,发挥不出杠杆作用。而企业内部的稳定工作、人员对于绩效改革不支持,使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也遇到了一定的难题。
1.3. 企业缺乏用人自,供给与需求错位
基础供电企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省公司统一招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各类毕业生;二是复转军人分配;三是职工子女顶替。三种进人途径使企业用人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企业想要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而不需要的人员却不能不接收;而能进不能出的体制,又使企业无法对那些不合适的人员进行淘汰,大量低素质人员涌入并沉淀下来,高素质的人才却被挡在门外,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均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
2 提升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开发和利用。首先,电力企业要提高意识,从战略高度制订人力资源的规划。其次,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为企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用人方向,正确预测企业的岗位数量,分析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工作岗位的预测、分析工作。再编制好科学高效的岗位管理方案,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2.2 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向人本资源的开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在人才划分上,要将人本资源、人力资源和劳力资源有重点的区别。人本资源是以人为本的资源,包括综合能力、行业经验、人脉资源、专业才能、资质声望、创新思维、道德品质、个人魅力、知识结构、特殊技能等等。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的伯乐,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甄别和挑选人才,并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开发的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全员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评估,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员工的目标。
2.3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要注重绩效管理的宽度和精度,完善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在各个层级间的准确传递。健全完善基于能力和业绩的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通过对员工职位性质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来决定薪酬分配。在同一职位等级内,还要体现出员工技能的差异。要注重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按照系统动力原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要建立起绩效管理的沟通和反馈机制,通过沟通和反馈系统做出对绩效管理的成效评估,加以持续改进。
3 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建议
3.1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对从员工的分配方面着手,制定适合企业人员结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前,需要先对企业的人员素质分布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确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指标,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入符合企业本身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明确划分企业职能部门人员需求比例。
3.2 绩效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把绩效管理制度化的过程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通过将绩效因素拟定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员工在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与绩效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绩效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另外,绩效管理对于目标的制定、规划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达成目标。
3.3 职务管理
职务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岗位管理的分配,对企业部门的配置和职能进行明确划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植物管理的过程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首先是要拟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来确定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其二是对岗位职务职能进行明确划分,确定岗位职责,以制度规定岗位职能的规范条件;第三是要完善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与岗位的职能状况有直接的联系。
4 关于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创新探讨
第一,要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以集约式人才管理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效能。企业在人员的配置和使用上要做到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对岗位职责、绩效、任务量等条件进行说明,并就企业岗位管理制定一套企业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方案。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企业要对各类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情况进行优化,保持企业部门人员配比的平衡。供电企业对日常工作中的中心环节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如生产、营销等,完善各部门人员的配比,确定管理目标,并结合绩效管理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绩效管理要进行分级考核,不仅员工要进行绩效考核,企业的领导上岗也必须在完成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部门职责也应当有部门绩效考核的项目指标。
第三,要不断优化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美国的制度契约型模式、日本的心理契约型模式。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改革,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供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提倡人际伦理道德,注重人才心灵的关注,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按照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的思想,找准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实现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本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不断完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研究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能够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依据,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的稳定发展必然需要充足且优质的人才作为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更是需要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控制的一方面,从有效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合理性的角度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做出有效的改善,并且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积极影响。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环节的研究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考核是目前企业人力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实际上,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组成不仅仅是绩效考核,还应当包括员工和管理者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计划以及执行标准,让员工在开展工作的初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对绩效考核中的标准、人员安排、方式以及权值上做出合理分配,在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构成中,岗位说明常常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基础部分,而且管理人员也会以此建立对应的指标已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绩效考核是针对每一个阶段某一个部门工作所做出的规划,因此考核计划应当是其工作完善的基础,制定完善的计划可以让绩效考核的过程达到有法可依,促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完善。其次绩效相关内容的辅导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工作,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都有差距,因此在落实绩效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员工的工作进度做出监控和测定是其绩效完善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若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绩效管理的方案存在一定问题,管理人员必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同时用各种方式消除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抵触情绪,用完善后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切实利益。
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原则的研究
一个企业在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企业负责人应当明确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标准,也就说,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需要以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主要依据的,这样才能让各个部门的员工都能了解自己所处位置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绩效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自上而下的分解企业所处的团体和层面。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应当以平衡为原则,多方面的思考方向为指导依据,绩效考核与管理制度的区别是绩效考核是可以结构化和量化处理的,因此绩效考核会比管理制度更加明确和有实施效力。最后,绩效管理的构成不仅仅是工作标准的数据,还应当加入一定的奖惩机制,让企业员工能够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下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空间与途径,让员工在完成绩效标准的同时也能得到赢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慰藉。
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考核的研究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绩效考核体系能够让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对企业工作的完善和人力资源工作未来的趋势做出导向作用,而且员工在绩效考核中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能让其薪酬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绩效考核成绩较差的员工也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岗或者是重新培训。目前较为国内较为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有两种,首先是关键业绩制指标法,这是一种将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平衡后得到的指标化绩效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在具有生产和经营属性的企业中,对于服务性较强的企业来说适应性不是很强。第二种是各指标平衡处理的绩效考核方式,也是比较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观念的绩效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工作业绩,还能从促进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制定出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有效方案,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落实的方法和相关制度做出调整,全面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质量,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李玮 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服务局
参考文献:
[1]尹剑峰,龙梅兰.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全方位绩效考评视角[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27-33.
篇7
关键词:绩效管理;医院;人力资源;应用
一、绩效管理手段对医疗行业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院在卫生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对现有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很多地区的各级医院在现有政策的支持下,都完成了体制改革,医院的综合实力以及医疗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医院也要采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适应新的医院管理体制。绩效管理手段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成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医院通过借鉴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理念,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评定,对于医护人员接受聘任、培训、评级、工作调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促使医护人员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能力,为医护人员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可见,绩效管理手段打破了传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给医院发展带来的限制,为新型医院的形成提供了助力。[1]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研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有很多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人才参与到医疗服务工作中。但是由于我国医疗行业体制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医院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并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医护工作绩效管理工作定位模糊
由于很多医院的人事专员并没有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形成足够的认识,所以在确定绩效管理要求时,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推行开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受到影响。甚至很多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是由院长完成的,但是由于院长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及管理工作,难以深入研究医院人事管理现状,所以医院内部很难形成定位清晰、条款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浮于表面。甚至很多医院的绩效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培训,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达不到医院的实际需求,即使制定了完善的绩效管理模式,也很难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降低医院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2]
(二)医院缺失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民营企业中,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尚有很多医院没有完成体制改革工作,所以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另外,也是由于医院人事专员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简单统计医生的工作时间、接诊人数即为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导致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因此要进行完善。很多医院在制定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会借鉴其他医院或行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只是闭门造车,这同样也导致医院无法建立起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3]
(三)医护人员绩效评价标准不健全
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必然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内容,所以医护人员绩效评价标准也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制定。反之,则不能体现出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无法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这将对后期医护人员的聘用、评级、岗位调动产生不良影响。医护人员也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质疑,导致医护人员不配合人事专员的工作,为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平衡的绩效评价标准,也会导致员工关系的恶化,引起员工消极怠工的心态,起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作用。[4]
三、绩效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提升医院人事专员的专业能力
目前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混乱是医院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为了减轻“阵痛”给医院人事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医院应该积极组织人事专员学习先进医院的管理模式,或者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民营企业采取怎样的绩效管理模式,并了解其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从而让医院人事专员能够掌握制定制定绩效管理制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并提高人事专员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能力,加强医院整体对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认识。
(二)健全人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新型人事制度的推行需要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样也需要医院领导对提出的人事改革措施进行审核和分析。所以,健全的人事管理体系是保证绩效管理制度顺利制定、推行的重要前提。医院需要任命专人对人事部门进行管理,并为人事部门了解医院实际情况提供便利,辅助人事专员日常工作。另外,对于人事专员的日常工作也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绩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促进医院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医院也要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绩效管理模式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部门及个人业绩提升的重要手段,让患者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也让具有高超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5]
(三)深入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区别,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
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之前,需要人事专员提前了解不同科室的工作内容,并了解不同科室之间的区别,为制定考核内容提供基础资料。一般来说,医院由医生、护理、管理三个部分组成,人事专员也可以将绩效管理体系分为这三个种类。尤其是在医生和护理两个类别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科室工作难度的区别,了解其专业特点、技术难度、风险系数以及工作量,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评价医生工作量的重要指标,力求制度的公平、公正。对于每周或每月的考核结果,要妥善保管,为后续调整医护人员工资、岗位、发放福利提供资料;也为后续开展培训工作提供素材
四、总结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大医院都主动借鉴民营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要及时发现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提升医院人事专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人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深入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区别,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方式提升绩效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我国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莉,付鲲鹏.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策略的探究[J].经济师,2019(05):220-221+223.
[2]刘微,刘建超,冯丹,刘丽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数据集及数据元标准研究[J].中国医院,2019,23(05):70-72.
[3]郝永荣.探讨绩效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08):2.
篇8
1.1缺乏科学明确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目标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目标需要服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然而,由于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水平不够,缺乏必要的组织目标,因此企业的绩效管理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使得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有的放矢。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进行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无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使得员工的劳动获得与自身付出的劳动不能很好地匹配,导致员工失去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企业士气低落,企业组织效率下降。
1.2绩效管理执行人员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需要绩效考核人员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的考核。很多绩效考核人员不能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而是不断受到朋友、亲戚等关系的影响,在绩效考核中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样很容易使员工之间的关系出现摩擦,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并且很多绩效考核人员在沟通中出现老好人的心态,怕沟通失败,得罪员工,从而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
1.3缺乏绩效沟通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与员工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从正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可以从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中获得与绩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反馈,如员工认为当前的绩效管理制度能否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或者当前的制度能否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沟通,管理人员可以让不同部门的员工深入理解当前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规定的目的。一旦员工需求与制度出现矛盾,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在不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发展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
1.4考核内容不科学
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往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缺乏相应的考评指标。一般是员工彼此之间打分,领导为下属打分,下属为领导打分。这样的绩效管理关于形式化,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按照流程完成后,虽然能够获得一个考核结果,但是该结果过于死板,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业绩。另外,涉及同事关系等各方面的主观因素,评价结果不够客观。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创新途径
2.1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观念,使之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差,企业主普遍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观念,他们错误地认为绩效管理可有可无。首先,绩效管理目标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一致。如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绩效管理中就应该有相应的侧重,使得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体员工的积极性,使之重视创新。另外,绩效管理观念要服从企业文化氛围。如华为创立了一种“狼性”企业文化,其绩效管理中,对于那些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拼搏的员工就应该有适当的奖励。
2.2重视岗位培训
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企业需要通过岗位培训的方式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关制度方面的变动、新的政策等等。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创新也需要通过岗位培训的方式进行。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岗位培训,可以是不同部门的员工及时了解相关绩效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设置的原因和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岗位培训,可以使得员工明白自身行为的利害关系,减少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才能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实现更加融洽的合作。
2.3利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如果没有完善的反馈机制,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职能算是完成一半的工作。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一步。通过反馈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明确知道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如果出现矛盾,可以及时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而不至于使不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影响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意见信箱、沟通交流等方式确保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另外,反馈机制也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公共交流平台的应用非常流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和交流模式来获取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动态反馈信息。
2.4进行组织创新,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首先进行相应的组织创新,使得企业组织结构符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制。如企业通过组织创新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同时也能兼顾员工的晋升路径,这样在绩效管理中才能方便地执行相应的晋升机制。另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组织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使得考核体系更加有针对性,更能够反映员工的真实业绩。如在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充分反映员工的真实水平。此外,可以让不同的部门的领导参与到绩效管理中去,这样也可以监督考核的公平性。
2.5公平、公正的执行绩效管理
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信息反馈机制只是停留在书面的层次上。要想进行人力资源绩效创新,还需要确保相关的制度得到落实。在落实绩效管理时,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领导、部门领导同时参与。这样可以确保绩效管理的执行具有全局性,能够符合组织目标。同时,部门领导参与可以使得绩效管理的机制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绩效管理制度深入人心,才能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威信。这样也能够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2.6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绩效考核管理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社会发展;影响因素
一、引言
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抓住了机遇,国内企事业单位把人力资源当做是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看做是最主要的一项基本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框架体系已经相对完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本文就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企事业单位从上级到下级整套的人员绩效管理系统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思维理念与执行力相结合,使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在企事业单位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方法,并提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必须不断完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此来解决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员工参与积极性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企事业尽最大努力发挥人才的价值、挖掘其工作潜能,调动人员企业员工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现状
彼得德鲁克提到,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管理工作开展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是实现组织管理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策现状值得我们探究。关于国外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可知,绩效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体现。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列拔萃,就必须有一套规范、有效、执行力强的绩效管理方案,并进行公司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来指导公司整体方向。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就是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一些可以衡量的指标,然后经过逐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员工,进而通过各级绩效管理来实现公司总体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目前国外对绩效考核理论、方法、考核的工具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有一些较为传统、新兴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还是处于较低水平,仍然值得相关学者进一步探究学习。绩效管理的的核心在于决定组织目标及借助组织的技术、结构来进行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也是对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管理的体系。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通过管理人员和员工持续地沟通,经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个主要环节的不断循环来改善员工的绩效,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从宏观角度来看,其包含了组织的期望值,是一个组织为了达成计划而进行的不同层次上的输出。微观角度来看,其包含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所谓的组织绩效就是整体绩效,是在个人绩效的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要想实现有效地绩效管理,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安排,进而加强绩效管理。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也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开始引入一些非正式的绩效评估及管理系统,并通过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后来部分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开始通过考核员工能力和贡献来确定其绩效,实现有差距分配,进而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但是这种机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没有客观实际的分配标准。后期又涌现了综合的评估理论,通过制定一些重要的指标来引导员工完成工作。但部分评价指标过于笼统,不能全面反映员工的实际水平。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在不断寻求客观实际的量化评估标准,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目标。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绩效考核指标与职工实际工作内容有偏差
由于部分公司员工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指标完成工作目标等实例较少,考核标准不具有普遍针对性,使绩效考核指标与职工实际工作内容有较大偏差,尤其是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方面制定的指标不合理,过于偏向工作态度、公司规章制度的考核,使参与考核评价系统的人员水平大都相同,没有较大差异。这种体系的存在不能够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中,甚至浑水摸鱼,完全不在乎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
(二)工作分析不准确
工作分析包括前期分析、中期分析、后期分析,是指公司为了进行绩效管理而在设计和完善修改绩效考核指标前、中、后所进行的工作内容分析。工作分析期间,员工的职责是否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中,会对最后得到的考核结果准确性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工作分析不准确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意义重大项目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绩效反馈工作不充分
部分公司企业的绩效管理特别偏重于定性考核,而忽视了定量考核,那么绩效管理的意义也不会卓有成效。公司绩效管理本就应该将企业总体战略实现具体细化传递,不能出现绩效管理工作目标与组织工作方向偏离较大这种可以避免的现象。绩效反馈有利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细化管理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人才管理。
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
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接受挑战,并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便可以在关键时刻抓住市场中鲜有的机遇。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研究出相对优质的产品,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并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依托,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并采取较为客观实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进一步地让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发挥激发员工潜能的功能,进而推动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现就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总结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个人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
实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在促进员工完成自己既定的工作目标和约束员工日常行为表现的同时,也可以促进部门,乃至公司全体人力资源的管理。这就要求个人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度提高,可以通过与员工深入沟通,根据已有的实施案例和经验,不断完善改进考评制度。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调研公司部分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员工在完成个人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成功实施的方案,分析员工遇到的问题普遍性,进而制定相对应的培训计划并协调相关人员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以后工作中绩效考核的标准规范性。另外,应该督促员工清楚自己职责所在和绩效目标考核标准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地肯定员工对个人绩效考评体系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在绩效管理中强调激励因素
公司福利制度对绩效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考核奖金、考核工资、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会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造成较大影响。我们知道激励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也就是说我们在绩效管理中应该将两者实现完美的平衡,不要过多重视负激励。通过处罚、克扣员工工资等方式来约束员工行为,可以适当调整为可以替代这种激励的方式,比如负责一些简单的可执行的工作任务,来适当约束员工行为,给予员工充分自由,来留住人才。当然,适当的正激励更容易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造成影响,尤其是涉及个人晋升方面这种方式会给予员工很大的激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更多员工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加员工绩效,实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本文中在谈及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时,只针对普通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能够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关系到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科学规范,是否能正确发挥绩效管理的真正功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公司不断调整企业战略,及时调整完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公司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员工离职率减少,人才流失减少。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及时调整绩效管理方案、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将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靖,胡雅琴,华阳.基于绩效控制的管理台帐体系构建W业务流程梳理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2]王群,朱小英.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3]张洁.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EVA与BSC的整合[J].中国外资月刊,2013(06).
[4]冯晓兴.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
[5]杜宣达.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出版社,2013(02).
[6]王晓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6).
篇10
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员工的行为、态度进行考核和结果反馈,不断改善员工和组织的行为,最终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和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
二、绩效管理在企业难以有效推行的原因
绩效管理在企业实施过程中难以有效推行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大原因。
1.主观原因
(1)文化因素大部分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庸”之道和“人情主义”思想,它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根深蒂固。“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达到一个合适的“度”,在企业管理中做到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既要做到维护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要做到维护被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希望采取一种平均主义化的绩效管理方式,使大家的考核既要有差距,又能保证差距不大,这样既达到了企业绩效管理的要求,又保证了员工的利益需求,使得大家和谐共处。“人情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讲究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作为处理原则,面对出现的问题不是按制度去办事而是用感情去办事,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人情的相互往来,达到双方的共赢。(2)高层管理者不重视大多数高层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缺乏有效地认知,仍保留着“重生产,轻管理”的传统经营理念,认为只要企业效益好,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就能在企业踏实、认真的工作,从而继续推动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推行绩效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还不能保证绩效管理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出现副作用,因此大多数高层管理者不愿意用更多的精力去推行,更不愿意去为未知的结果去冒险。(3)中下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抵触由于中下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角、对问题的理解等原因导致对绩效管理有所抵触。特别是绩效管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员工由于害怕绩效管理的推行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在心理和行动上对绩效管理产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他们也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管部门的事情,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有的甚至抵制。员工不愿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时他们往往不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甚至避重就轻,导致绩效管理制度操作性差,主观能动性大,不易量化等问题。
2.客观原因
(1)缺乏专业人员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系统的接受过专业教育。甚至有些负责绩效管理的人员都是“门外汉”,自己都不知道什么绩效管理,而是一味地去借鉴别人的绩效管理制度,将别人用的东西强加到企业中去,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2)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西文化之间有差异,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往往是直接将国外的绩效管理制度、方法不加以区别的直接搬过来用。绩效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的系统工程,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发展战略导向、组织结构框架、人员岗位配置等方面。大多数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时往往是为了绩效管理而制定制度,不从企业本身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战略导向、组织框架、人员等方面去考虑,因而造成制定出来的绩效管理制度华而不实,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更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从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3)绩效管理结果缺少反馈与运用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是结果没有得到系统的反馈与有效运用,即没有与绩效管理对象最为关心的工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职业规划等直接有效关联,也没有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管理结果申诉机制,更没有制定绩效管理改善和调整的计划,造成企业奖惩决策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奖惩措施对员工不具有说服力,削减员工的士气,打击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使员工认为绩效管理只不过是老板惩罚员工的一种手段而已。
三、绩效管理的应对策略
1.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企业绩效管理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级别的员工对绩效管理缺乏有效地认知,对绩效管理推行过程不了解、不认可,甚至产生焦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加强对不同级别的员工进行各有侧重点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绩效管理,努力促使各级员工的观念转变,让他们认识到绩效管理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是有利的,保证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2.引进专业人才
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能否有效地推进实施需要专业人员,因此引进专业人才对推进绩效管理尤为重要。
3.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
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同时兼顾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绩效管理由整个企业到下面各个分支机构以及部门,由高层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直到最下面的普通员工,逐层逐级的深入下去。同时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范畴、性质,确定每个岗位的绩效管理指标和标准。
4.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与反馈
绩效管理结果必须与员工利益相关的工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职业规划等方面挂钩,并将绩效管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员工个人,让每一名员工及时知道自己的绩效管理结果。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健全的,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组织框架、人员配置等方面,由上往下逐层逐级慢慢的完善,不断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作者:孟凡林 单位:山东华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斌,张帆,胡晖.绩效教练――教练式绩效管理的六大工具[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 上一篇:乡镇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 下一篇:企业税制与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