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打造教师的“良好师德”工程
1.用陶行知精神培养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深信,最崇高的精神是人生之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才振作,大不可因钱少而推诿。”陶行知先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今天,一个人民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才能在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会迷失了自己,才能真正在培养人才中甘为清贫,甘为人梯,才能在为国育才中感受到自己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才能真正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学校通过学习、宣传和研讨陶行知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来培养和树立全体教职工无私奉献精神。
2.用陶行知精神培养教师具有大爱精神。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又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大爱精神,就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学校把“爱满天下”四个闪光大字刻在行知园中,每天全体教职工都会看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教职员工。学校通过学雷锋捐资助学等活动,使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帮助别人,提升自己”的快乐。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把大爱精神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细节之中,使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每当教师节等重大节假日,老师们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学子的祝福卡,使老师们分享到爱的回报。
3.用陶行知精神培养教师把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又说:“我们要培养农村人民儿童敬爱的导师: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学校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陶行知先生这种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每一位教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广大教职工感悟到教育是事业,通过教书育人培育各行各业的人才,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崇高的人,成为改造社会的推动者,使自己的生命在学生的身上发扬光大。
二、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打造教师的“教育智慧”工程
1.教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来引导学生追求向上向前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就是死教育。”又说:“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他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当前,有部分学生生活无目的无计划,一切依赖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吃苦精神,厌恶劳动,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使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因此,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向“生活教育”要智慧,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提供学生成长的舞台,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拥有向上向前的生活力量,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积小胜为大胜,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生活情趣与追求。
2.教师要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来培养学生科学生活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二十世纪是一个科学世界,在科学世界里,只有科学的国家才能存在,我们必须使中华民族具有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现代生活,生存于现代世界。”又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接受现代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素质,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培养。如学生用杯子问题,当中蕴含着科学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提倡环保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我们学校要求学生自备杯子,一方面节约材料能源,另一方面减少垃圾污染,同时,我们通过学生使用杯子情况进行调查,有35%的学生使用金属杯子,有36%用塑料杯子,有29%的用宝特瓶,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如金属杯是否可以装酸性饮料(如果汁),塑料杯装几度的开水会溶出有毒物质,PC材质杯是否可以使用清洁剂清洗,通过答对率的统计与公布正确的答案,来提高学生科学使用杯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生活能力。
3.教师要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以生活改变生活,真正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又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当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自控能力更差,如学生上网安全以及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等都显得问题多多,教师感到困惑。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当前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网络安全》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按下面程序开展,制订方案(研究主题、任务、内容、步骤、人员分工等)、活动实施(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设计、宣传、倡议等),汇报与展示,总结与反思,研究主题的拓展。从而使学生做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和安全上网。
三、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理论,打造教师的“教学智慧”工程
1.教师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角度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人,教固不在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没有严格的分别。”又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教都做为中心。”在听课中,我们会发现,不落实以做为中心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灌输为教学主要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但有部分教师还把教学质量差归因于学生不努力,因此,只有真正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落实课堂以做中心,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课堂逐步走向有效。我以为,课堂以做为中心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课堂突出学生个体为中心,个体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思考,使课堂有效;第二层次是突出学生合作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突出集体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境界;第三层次是教师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课前先学,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个体学习与共同学习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体现,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挖掘与发扬。
2.教师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劳心与劳力并得虽以一元论,实在是以一人之身而分为两段:一段是劳心生活,一段是劳力生活,这种人的心和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这种人的劳心或劳力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世界上一切发明都是从他那里来的。他用能改造世界,叫世界变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突出以做为中心,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学习的规律,抓住本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抓住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真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才得以提高。否则,如果教师光突出做,而忽视了“劳心”即思考力的培养,那么,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教师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能有效地提升自己驾驭教学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是本校根本方法之一。”落实了课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教师就要首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做到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同时,教师为了真正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就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学习,一个教师如果能真正悟到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群体的资源,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教师当中就会不断涌现“魏书生式”的教育改革家。
四、践行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打造教师“教育资源”工程
篇2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语教学,多元智能,项目导向,模拟仿真
高职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更加强调的是英语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各个高职学校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为了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在1983年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下能够具备服务能力和价值的创造能力”。多元智能并不是只是单纯只有一种能力,而是由不同能力综合而成的。从总体上来说,多元智能可以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还有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普遍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客观存在的个体,都能够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只是构建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其次是差异性的特征,因为每个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个体所具备的智能能力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在此时发展性的特征,每个人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方向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
二、“项目导向”和“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4)在就业指向上,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仿真教学也称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模拟仿真教学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的教育手段,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仿真教学可供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自学,并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实施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发展下,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事实上目前很多的科学实验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节省,同时使教学的直观性得到增加也可以运用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开展教学任务。
(二)逐步推进项目教学法。为了逐渐推进项目教学模式,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积极创造条件。主线应以实际操作为主,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设计完成项目的任务,使“在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技能真正的得到实现。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探索。分层教学的优势很多。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促进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同样有所不同。还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能力得到满足。针对试验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深浅不同的学习任务。实施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潜力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实施分层。值得强调的是,实施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习较差的同学的歧视,教师也应该避免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被歧视”,教师可以以“分组完成某一具体项目”的名义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小组认识到自己是在进行分工协作。
总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出发点进行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跨学科设计,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同时又可以把学生已有的多元智能作为切入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智能的普遍性特点代表着智能多元化。客观上教师需要做到实施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机地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英语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l):34.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37-48.
篇3
1.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对于自身所困惑的社会现实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解释,这样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经常出现命题和概念等机械堆积,缺乏理论逻辑的承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缺乏严格推理,又缺少对社会现实的评判,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后,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和特点。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追求教学的程式化,忽视成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不注重理解和消化,也不会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只是学会了死记硬背,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和学校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仍然按照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样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3.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对于成人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并且考试目标不明确,题目偏难;对于学习效果评价手段比较单一,知识重视考试成绩,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首先,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在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成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引导教育对象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论述周围发生的事件等。其次,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选用社会中的典型案例来辅助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其中可以让成人教育对象根据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选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适当的评讲。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可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化,激发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提高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敢于探索和创新,将单一、机械、陈旧的考核方式转变成全方位、多元化、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的考核方式。制定考核评价的体系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开卷考查和闭卷考试、平时表现与卷面成绩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等。此外,考核评价还要综合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调研报告、社会活动、论文成果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成果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作用。
3.优化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建立适合成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规划要依据成人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使成人教育对象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充分实现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具有的价值。其次,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全面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所隐含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论思想。最后,教学内容的设定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且教师要注重对成人教育对象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要能够进行透彻的讲解,对新问题与新情况能够具有预见性,提高成人教育对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信念,信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合格的专业的教师队伍,改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结语
篇4
一、以实践为取向的客观必然性
1.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迫切要求强化教育实践,并围绕教育实践构建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不同于大学教师及一般科研工作者,实践性课程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直接指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提出,小学教师技能的复杂性和专业指向性正是存在于学科专业技能与教育专业技能的相互结合及综合运用上,这是最需要技能的地方,也是外行者最不容易做好的地方。“教师的专业性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确凿的一般性原理之上,而是以教师个体化、缄默式的‘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1]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特殊性在于专业活动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小学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向师性的儿童,其人格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和缄默性等特点,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传授是获取不到实践性知识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从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中而获得,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要求强化实践环节。教育部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时间为10周,其中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等4周,教育实习6周。教育实践要贯穿于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方案中,教育实践仅仅占了总学时的8%。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很小,且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会使许多未来的小学教师在短暂的实习生活中,还没有来得及体验教师的角色特点,甚至还没有学会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就面临毕业上岗。更有甚者,有的院校对这短短的10周也不能保证其效果,对教育实践的要求笼统而盲目,管理考核方式简单而不负责任,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只要返校后交上一张实习鉴定表就可以了,而不去过问实习的过程与效果,实习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在这里,教育实践仅仅被视为教育见习、毕业实习,而且见习、实习只是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课程计划中,而没有上升为课程来建设,也没有对教育实践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样就会使未来小学教师面临着这样一种境地:学理论的时候,没有实践的体验,且理论课也极少是关于教学实践的;进行实践的时候,缺乏理论的指导,重复工匠式劳作。因此,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基于实践设计教育理论知识,是未来小学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的必由之路。
2.现行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存在诸多弊端,需要我们重申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实践取向
我国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专业课,诸如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课程理论、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外语教育学等,也安排了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等的教育实践活动。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长期以来,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囿于理论取向,更多倾向于纯理论层面的思辨探讨,对一线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缺少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提炼,严重脱离了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实用性太差,给人以“纸上谈兵”的印象。各院校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获得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并以书面闭卷考试的办法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结果是,开设的教育专业课越多,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就越大,就越不利于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背过几个教育概念和教育条文,教育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十分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和管理班集体能力等训练不够,结果使许多师范生毕业后不会备课,不会做教学设计,口头表达能力差。最起码的教学技能都要从头学起,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课程实施中,实际教师授课也多是“原理”的解析,致使许多师范生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习的实际结果是,学生可能积累了一大堆理论术语,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非常淡薄。
3.围绕实践设计小学教师教育的教育类课程,是打造小学教师职业新形象的必然选择
纵观各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两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1983年舍恩(Schon,D)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的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2]笔者认为“反思性实践家”是小学教师的理想形象,是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追求。“反思性实践家”应同时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他的实践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自觉、理性的实践;另一方面,他能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思考、去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处在培养“知识拥有者”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3]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支配行为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才能使教育行为得到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教育行为的实践性、操作性也存在着并非与理论完全对应的技术性、技艺性。因此,要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必须基于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二、以实践为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教师,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
2.设计原则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师范生终身发展的视角,研究小学教师教育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理论课的学科界限,将教育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设计原则,对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各科教学论、教育科研、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从目标、内容、作业方式到评价体系都进行重新定位与调整,突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师范性、实用性、层次性等特点,建立起小学教师教育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一体化的教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小学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
3.内容体系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产生背景看,其设置只能归类于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分类体系,其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是按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组织,并且以能解决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4]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按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加以组织,并且要以能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应怎样组织知识内容,组织怎样的知识内容就应有怎样的课程设计。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整合原则,打破原来各教育理论学科间的界限,构建起纵向由小学教育与小学生、小学活动、小学班主任、小学教学(包括小学教学实施、小学教学理论)、小学教育科研五大模块组合,横向由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法指导、微格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五大部分演进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实施的思考与期待
实践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强调实践性,并不是要削弱理论学习,而是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增强理论的针对性。鉴于目前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该课程方案的实施会受到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才能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在高师院校,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尽管也将教育见习、实习纳入其中,但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课程来建设和管理,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环节和普通的教育活动来看待。新的课程设计将教育实践纳入课程体系,突出开放式的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统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的实施要求在观念上必须破除传统的片面追求教育理论体系完整性、学科知识全面性的想法,在不削弱教育理论课程实质性分量的前提下,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实践为中介,使师范生获得未来职业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反思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学科的教学,各科教师由于比较关注自己讲课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教学似乎仅仅为了传授教材,教学已退化成了一种技术,究其实质是一种培养学科工作者的目标取向,这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和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以实践为取向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就是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要求,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原则,突出案例教学、探究性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使之更符合小学教育实际。
2.打造“双师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根本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懂理论、又通实践,且有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打破原来各学科的界限,按照一种新的体系或组织方式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既有一定的理论品性,又有强烈的实践情怀,它强调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联系,强调高校与小学、高校课堂教学与小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它对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理论知识,而且各学科知识必须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必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科教学法的知识和理论,具备娴熟地进行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具体而言,原来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就要深入到小学中去,增加实践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做一个称职的小学教师;原来从事教学法教学的老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理论教师。换句话说,从事新的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改革管理模式是课程实施的保障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6]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和走向。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得以建构。所以,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调整课程计划,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系列经常性的、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的活动。过去那种关起门来学习教育理论的方法必须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开放。此外,还必须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改进对任课教师的管理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秦金亮.以“全实践”理念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曹惠英.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J].师范教育,2004,(2).
[5]黎婉勤.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篇5
一、教学理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记忆困难,容易遗忘的现象,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工作,以便将复杂抽象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另一方面来说,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趋于合理化,根据学生后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内容,并且加强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保证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保证最终培养出的是医学类各专业发展真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1]。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高等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综合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在实际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课堂过程中,高等院校教育已经逐步开展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从而革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模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战演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能力,培养出知识理论,实践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高校学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新,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引进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知识技术以及先进教学设备仪器,重视微生物免疫学实践演练基地的建设,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操作能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互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教学实验理论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例子进行说明:菌种鉴定实验前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培养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重点,以便实验过程中运用培养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接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书籍搜索实验资料,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免疫学教育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教学制度的不断改善,医学免疫教学应当重视理论创新,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根据现有的免疫学教学课程大纲我们发现,免疫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此,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理论应当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与职业素养。结合医学免疫专业的社会发展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免疫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免疫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结合现代化技术以及设备仪器的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免疫学发展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比如:学习池塘水中的大肠埃希菌群数测定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教学课程模块以及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建立职业发展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免疫学实验教育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标准水平,重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第一,增加行业技术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行业技术教师,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第二,重视教师的职业培养。加强对免疫学教师的职业培养,增强实践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合作、教学课堂研究的方面的评定,开拓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空间,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综合质量。
(四)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革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的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免疫学知识理论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堂应当采用评价制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制定免疫学考核评定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出勤率、学习讨论、实验操作等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在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成绩[3]。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水平。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免疫学教育教学来说目前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教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LBL,以课堂学习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CBL。对于高等院校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尚未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课堂理论知识帮助学习,在此过程中LBL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免疫学教学的主导地位。高校教师应当重视发挥LBL模式教学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免疫学教育教学课堂准备阶段,通常通过引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通常结合比喻式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教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知识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PBL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第一,PBL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大部分学生重心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PBL教育教学模式强调问题的学习,当学生对于问题认识不足时会影响教育教学效率;第三,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上述分析问题,我们结合兴趣小组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兴趣小组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任意提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存在问题记录总结,从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CBL是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于一身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重点给予学生案例材料,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音乐的作用;教育现状;观念改革;结束语
一、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二、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
观念之2: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
三、新的教育观念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
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3、音乐素质教育应走普及之路。
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专业培训教育,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及音乐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二、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大学生非常渴望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渴望艺术的陶冶,渴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又善于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篇8
社会需求的变化给我们的职业学校的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何在有利的形势下来推动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学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就需要我们职业学校要抓好常规教学工作,以教促学来提升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电气化自动专业作为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它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英国产生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因为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涉及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热门的行业和领域,所以毕业生倍受欢迎。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甚至一度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作为一名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的教师,深感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推进本专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教师要从自己的专业教学着手,来以教促学进而推动专业教育的提升。我本着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本学科的理论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要从理论教学开始,因此熟悉学科理论就非常重要了。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先就是它的综合性非常强。它融合了文科、理科、工科和计算机等几个重要学科,这其中又涉及到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数学函数与积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设计等相关内容。
综合的内容多、学习任务大是其主要特点,当然这其中有些知识因为涉及到了文理和工科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理论知识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的基本状况
俗话说: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搞好任何一种教学工作必须要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分析学生的状况,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从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因为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所以,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从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的特点来看,虽然较之前学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学生的整体质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准确来说就是很多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是奔着就业去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
而且就本学科来说,它要求学生在文科、理科方面均应该有不错的基础,但是现实状况却是偏科的学生太多,尤其是理科方面一部分学生可以说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理解和掌握;同时,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占得比重相对较大,而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又制约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结合学生实际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是实践操作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操作是对理论学习的灵活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所以把理论学习和学生的实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也能够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生电气自动化理论与实作的衔接呢?
1.结合需要,改变专业教学模式。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中心。即对原各专业部、实训中心、实习机构等实行整合,组建为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教学与实训中心”(
简称为“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下设各专业教研室,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为了方便于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采用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由专业教师监管实训室等,并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及专业开发和建设等项工作。
2.实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性来重新改革课程设置,体现技能培训目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课题的形式结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篇9
【关键词】STS教育 财务会计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STS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的缩写,其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国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把科学知识和学生关闭在课堂里,只注重对原理的传授,而忽视对技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STS教育思想强调课程教育不应该仅限于对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技术环节、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技术教育引入课程,把生产活动作为必须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一、中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且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技能知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和创业能力等全面素质,强调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以职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STS教育思想的目的正好吻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渗透和贯穿STS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我国大多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低。STS教育理念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把STS教育思想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促进学生由学习走向生活。长期以来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极大的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STS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了解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融入社会,为了将来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了考试,这就会使教育不断的朝着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
二、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它延续了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当前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广泛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占主导,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中职学校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会计专业知识性较强,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也很多。而多数会计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采用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传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导致学生普遍学习效果不理想。况且当前中职老师的教学工具大多仍然是教科书、黑板和粉笔,教学手段的陈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难以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教学的要求。
(2)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薄弱。不少学校的财务会计课程还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去讲解和描述一笔笔业务,但对于学生而言仍然对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一无所知。尽管也有老师在会计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观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终究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过原始凭证的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到了工作岗位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3)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中职学校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求教师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队伍现状来看,几乎很少有人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脱离实践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由此也造成在课堂上教师只会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务技能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三、中职财务会计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授教学法,强化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就是把教材里用文字表达的业务凭证还原本来的面目,借助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兴趣感和问题感。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案例运用于会计教学中,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强化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性专业,主要目标是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训练。根据社会对初级会计人才不同岗位的需求,比如出纳岗、财产物资岗、成本费用岗等组织《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全方位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篇10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音乐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小音乐教育目标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究如何改变当前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现状,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音乐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
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而教师则是以音乐为手段,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来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
2.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3.音乐教育的形式
音乐教师是以音乐为手段进行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具备良好师德的前提下,音乐教师在专业方面突出的共性特征是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从教人员不管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多大差别,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善于运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音乐艺术内容,来激发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
二、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现状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掌握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这都要求师范院校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却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
长久以来,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方面就存在着过分重视专业素质而轻视文化素质的现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设置的主修课程中,音乐理论和技能课程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其他综合文化课程比重极少,形同虚设。学生入学后,精力也主要放在了演唱、弹奏、舞蹈等专业课程和技能技巧的学习上,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偏重技能与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
2.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
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应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的专业素质包含着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还包含着作为教师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思想观念上对音乐专业以外的素质和能力的忽视,造成基础素质教育失衡和总体素质的偏低,无法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面对社会变革时期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待正确的引导。
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和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好比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是:在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观察学生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创新的重点。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音乐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运用形象思维法、对比法和创造表现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想标新立异,这就反映了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就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3.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到基层学校任教的,目前中小学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整体要求提高了。所以师范院校音乐在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方面要全面展开,在专业技巧课方面,除了要开设必要的技巧训练课外,还要开设相应理论课程。另外,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修,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化素养课。除传统的选修课外,应增设反映当代音乐发展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选修,既开拓了专业视野,又具备了多项专业技能,增加了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选择。
总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快速提高上来,作为专业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声乐教学和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不但使学生掌握歌唱生理机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要使学生学会心理、心态的调控,不仅是歌唱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