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流通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篇2
5月5日,商务部正式《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预计,全球药品流通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773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2万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8%左右,全球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将继续提高,中国将是潜力最大的市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2009年,全国药品批发企业销售总额达到5684亿元,2000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15%;零售企业销售总额1487亿元,年均增长20%;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药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
将引入第三方物流
对规划纲要的出台,业内人士的解读这将是中国庞大的医药物流市场向非传统医药流通渠道的第三方物流业敞开大门。不久前,上海医药与中国邮政的高调牵手,更为业界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困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的GSP标准的束缚将被打破。
医药经济报的文章指出,“医药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包括国药控股在内的大商业公司都必须借助社会物流,但严格来讲,目前不少第三方物流业务是违反GSP规定的。”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在相关政策存在真空的情况之下,“没有被挑明”的第三方物流事实上长期行走在“灰色地带”。“看到规划里关于鼓励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的明确规定,我们很欣喜。”浙江邦达物流公司董事长孙震日前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周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官员到邦达考察其第三方物流的进展。
此纲要的出台会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解开GSP的纠结吗?
专业人士指出,纲要中所提的医药物流标准并未脱离GSP,不是区别于GSP,而是将其分解细化,更加有利于行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根据医药流通供应链不同环节所承担的专业职能,遵循相应的部分标准,这部分标准是整体GSP框架下的,并有所完善。GSP是关于药品流通的系统标准与规则,现实对GSP提出的新要求,比如物流、仓储、零售、结算等,其要求分别是什么,能否分开制定细化,政府应该尽快给予解答。
“这次应该打破了此前大家对GSP的纠结态度,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位与发展是个重大突破。我们也将参与这个新的物流标准的制定,重在在途运输条件的规范。”孙震表示。
看起来门虽然打开了一条缝,但对于身处流通主渠道的医药流通企业看来,医药产品固有的产品特性,医药流通固有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目前医药行业面临的国家监管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都是影响医药物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大多数摩拳擦掌想进入医药物流市场的企业而言,医药物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许还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
医药流通监管,不可缺失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医药”)是由广州药业和英国ALLIANCEHEALTHCARE公司合资成立的,是目前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中外合资医药商业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55亿元人民币。
作为华南地区的医药流通主渠道,广州医药在全国多地设有物流配送网点。其中在广州市和佛山三山地区分别设立企业规模最大的2个物流中心。其中,广州市黄金围物流中心是国内较早投入使用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具备仓库存储、订单处理、分拣包装、运输配送等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物流总监邓健辉在接受《物流》杂志采访时表示,医药物流有行业自身的特点。药品有独特的销售周期,医药行业物流也有大小“年”的现象,季节销售波动很大,预测变化有一定难度。这就意味着作为流通主渠道的广州医药物流系统要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才能适应市场波动,起到需求调蓄的作用。
“医药物流对信息化的应用要求比其他行业的物流更高,主要是政府药监部门有严格的监管要求,对药品流通的信息要实现上传共享。而这恰恰是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只有‘硬的’(指设备、设施)的不行,还需要有‘软的’(指系统、制度)。除了物流行业通用的WMS、TMS外,还必须有满足与药监部门衔接要求的监管系统。”多年从事医药物流的邓健辉对医药物流有深刻的体会。
实际上,传统医药流通领域医药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和监控是比较强的,这跟医药行业实行的连带责任的制度有关,医院出现假药,不单要追究医院和药厂的责任,负责医药流通的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事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的物流管控是非常严密的。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在于,需要监管不同环节的质量反馈,记录大量的药品信息数据,辨析药品质量责任,并且能实时跟踪和查询。邓健辉认为,“普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监管体系,如何建立能开放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医药监管系统是亟须研究的课题。”
医药物流中的监管机制已经建立,但社会的医药流通仍存在较大的不公平竞争和不规范运作,统一、公平、公开、公正的有效监管机制仍需完善。邓健辉表示,“按照GSP标准,对存储药品的物理条件和操作规范是有严格要求的,而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是他们也想涉足或参与医药物流环节。”
药监部门对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都需要对药品的批号流向和流量进行监管,这个在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对广州医药这样的流通主渠道来说,监管措施也是非常严格。广州医药都是接受检查的重点企业之一,国家、地方药监部门不定期来检查,实道理很简单,国家一定要管好主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超过13000家,加上与医药流通企业配合的物流企业,这个监管的量是非常庞大的。这种多且散的流通市场,要实现有效监管就必须整合医药流通企业,集中流通渠道,而医药物流的发展成为必要的条件之一。
不可回避的医药行业标准
GSP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标准和规范。一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都在不断地跟国际接轨,明确从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要求相关企业都要通过GSP评审,以此来淘汰不合乎资质的医药流通企业,保证药品使用安全。
从事医药流通企业需要遵守的GSP标准,同样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也必须符合GSP管理。如药品储存全过程要严格符合GSP温湿度要求:阴凉库需要控制在20度以下,常温库需要控制在30度以下,特殊商品湿度在45%-75%之间等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药物流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医药物流专业化水平,保障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和监控,将低水平、低投入的物流运作企业拒医药物流门外。
邓健辉认为,“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开放医药物流市场的同时,必须保证医药物流过程中药品质量监控和保障,坚持和完善GSP标准,严格的、专业化的医药物流标准和监控制度是全面开放的先决条件。医药物流市场的开放一定不能以降低医药物流行业规范、药品流通质量标准和监控水平为代价。”从纲要的有关内容上看,至少重新制定GSP标准或其他相应标准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必须遵守特殊的行业规范,也是国际惯例。
处在变革中的行业前景
非医药物流行业内的人士普遍以为医药物流的利润高,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留给投资者的印象就是毛利率低下,这是由医药流通领域的低门槛造成的。随着国家多年来实施GSP标准,医药物流整体水平已走在社会大众化物流之前,当年一个存储仓库、几辆冷冻车就可开一家医药公司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长期的恶性竞争使得行业毛利率持续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几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作为行业龙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3家的医药流通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19%、8.57%、5.91%(中报)。而对于其他区域性或者更小型医药企业的医药流通业务来说,毛利率更为低下。比如,一致药业医药批发毛利率为5.76%,南京医药为5.8%,*ST金花医药工业的毛利率高达63.58%,但医药流通业务的毛利率竟只有1.66%。
广州医药的物流总体费用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大约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八左右。
广州医药在医药流通领域虽然流通规模较大,由于其很早就意识到在医药物流引进现代物流技术、设施和管理的重要性,整体的物流费率还是比较低的。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药品购销,控制物流费用对于提升毛利率很关键。除此以外,企业其他费用主要是财务和人力成本。如果药品零差价流通,医药流通企业不但失去利润空间,还要坚持高标准的医药物流服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目前医药流通行业的格局导致整个行业在过去几年毛利率不断下跌,整个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不到1%。”瑞银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邹敏也指出。
目前国家正在试行对基本药物直接给予配送费补贴的做法,对基本药物的流通进行改革,将改变医药流通企业以传统购销模式盈利的单一格局。
引进先进物流设备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家中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的医药流通企业,广州医药早在2004年前就引进了先进的电子标签拣选、自动分拣机、WMS系统、输送线等,当时堪称国内领先水平的物流系统。目前的这套系统一直在进行改进,支持物流中心的运作。
2009年,广州医药在佛山地区的普洛斯三山物流园区内租赁了近一万平方米的仓库,该仓是为满足商业分销业务需求而建设的大型立体仓库,该中心仍然是一个对温度、湿度进行严格控制的物流中心,可储存商品25万件,日均进出商品约4万件。采用高货位拣选叉车与货架配合作业的模式,批进批出。在这个物流中心内中,广州医药采用了5台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永恒力EKX513人上型高货位拣选叉车。
据邓健辉介绍,当初,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由于永恒力的叉车采用RFID技术解决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同时在欧洲也有很多成功经验。广州医药经过与永恒力欧洲技术团队确定方案后,立即下了这个订单。
这5台叉车的特点是采用第四代交流技术和RFID技术,RFID技术的运用,叉车在仓库内可根据地面、仓库布局,行驶不同的速度,也可根据货架的不同高度进行自动限高功能,还可以升级为仓库自动导航系统,达到半自动化管理,减少出错率及实现无纸化信息管理。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采用永恒力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项RFID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仓库内的“无忧”运作且高效拣选。
该高货位拣选叉车选择采用磁导技术则是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相对于机械导来说,磁导操作简单,清洁卫生方便、节省货架成本),由于在窄巷道货架的作业环境进中,货物和叉车的距离非差窄(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仓库的容积),拣选叉车进入通道后,靠人操作已经难于保证行驶的精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增加了安全隐患。磁导线的作用是保证叉车在巷道里走直线并按照WMS系统发出的指令在拣选位置停下来,所以拣选叉车在巷道内将依靠铺设在地面的磁导线进行自动导引。如果叉车没有感应到信号时,会自动停止。驾驶员则专心做好拣货工作。
邓健辉说:“永恒力是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在医药物流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从2003年起,永恒力持续为广州医药的物料运搬仓储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意见,推荐合适的高品质叉车产品,并进行及时的售后保养和维护,解决了广州医药的后顾之忧。目前共有各种型号的永恒力电动叉车26台在广州医药使用。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设备,这是跟企业的需求和不断增强竞争力密切相关。邓健辉表示,广州医药三山物流仓库主要是大批量的货物进出,按整托盘或箱出库,不涉及拆零拣选的操作,由于是大批量的出入库作业,所以设备的可靠性就要求就相当高。按日处理量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以达2万件商品进出;高峰时,会达到4万。所以,如果说叉车不能作业了,影响出入库,那这种损失是企业不可以承受的。
永恒力叉车的高可靠性是广州医药所看重的,广州医药倾向于用优质的设备,永恒力的这几台设备也是他们在中国投入的最先进的设备之一。从设备的使用上来讲,要考虑的是设备要易于操作,这样才可以在更多的物流仓库推广使用。”
邓健辉认为,“目前在GSP标准监管下,国内医药物流的拣选准确性、精确度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对物流运作效率和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设施,以及先进的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坚持和完善GSP标准,也离不开专业的物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政府的严格监管。”
篇3
制造业的“生存危机”
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具有优势,但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GMP管理,要求按照国际规则实施GMP认证,但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尚欠竞争能力。
研制开发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药制造尤其是生物制药需要很高的投入。2001年美国政府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已达7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追加的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此外,在WTO框架规则下,如果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同一种新药的研制速度上缓慢,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医药品专利权,便会使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内耗严重。一方面,医疗药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如PCR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10多元,而售价在1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仿制新药的时间和费用远远低于独立开发新药项目。这就必然诱导众多医药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重负现象。比如我国干扰素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EPO生产有10多家,白介素也有十几家,盲目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我国生物医药市场的恶性竞争,使得众多的制药企业不是忙着苦练内功,而是疲于奔命地“内耗”。
企业规模小,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左右,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抗衡,这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进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将在10年内逐步减到6.5%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药品将丧失关税政策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优势。
知识产权的禁锢。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新药物都是模仿而来的,这势必潜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这些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部销售;另一方面仿制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诸多的限制,甚至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随着国外高科技产品在国内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在WTO规则下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专利,导致大量的仿制药物被提讼,使得一些国内企业受到严重的创伤。如沈阳飞龙药业的产品一上市就被美国列为的黑名,至今一蹶不振。
流通业的“生存危机”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自2003年1月1日起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基本对外资开放。规模偏小、营销水平低的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压力:
国际竞争的压力。“洋药商”对中国庞大的医药市场一直垂涎欲滴,中国加入WTO无疑为它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于中国14万家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却是致命的威胁。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通过药品流通的GSP认证。虽然国内流通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散乱的经营业态、低下的营销水平根本无法抗击“洋药商”的冲击。
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压力。医疗制度改革中的医药分开使得经营药品的巨额收入不复存在;国家放开药品零售审批制度降低了经营药品的“门槛”,打破了医院和国有医药企业对药品的垄断经营;药品价格接二连三地下调,已经使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
虽然我国医药行业有3-5年的缓冲期,但5年以后就要全面取消外资参与销售领域的所有限制。应该说期限是非常有限的,国内医药流通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行业如何解困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它要依靠利润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所以,医药行业不可能像一般的商品或服务行业那样通过“产销一体化”的模式来应对市场放开的压力,必须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战略:
更新观念,尊重知识产权。在任何领域我国都应该有独立的研制开发能力,医药领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资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药。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体化已经使经济国别的概念趋于模糊,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享受国外科技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合法的仿制行为肯定比“埋头苦干”要节省成本,并能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篇4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新医改;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市场秩序;推拉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78-06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应该保障药品供应,推进药品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自2009年4月以来,深化医疗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新医改)作为一项重大的国计民生的工程“破冰启航”。近三年来,新医改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医疗服务均等化、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水“医药分开”、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等方面推出了一些列政策改革,在改革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还没有从本质上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2011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均医药费用179.8元,住院病人均医药费用6 632.2元,一次住院费接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几乎相当于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笔者认为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是导致药价虚高的直接原因,药品各个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导致药品的中间环节利润普遍在500%~1 000%,有的甚至在2 000%以上,这些流通环节已经形成了灰色利益链共同体,直接推高了药品的价格。所以说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流通主体经营行为、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是当前新医改工作的关键,而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和规范企业行为的关键是提高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2011年商务部出台《2010―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企业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医药流通行业将首要任务是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行业结构,十二五规划是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政策保障。2012年7月1日,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目前产业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成本高问题突出,应该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国务院医改办在2012年9月17日《经济参考报》指出近期或出台《关于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力图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予药品流通企业间并购予以支持,清楚并购的政策障碍,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
从药品流通产业市场发展看:中国的药品流通行业已经进入行业的微利时代;“医药分离”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没有实质性进展,药品流通渠道扭曲,导致零售终端(医院)的强势垄断地位依然没有瓦解;药品流通主体经营行为不规范,药品营销仍然是以“隐性主体―底价制”为主流营销模式,是一种销售模式的异化,扰乱了药品流通秩序;同时外资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的步伐加快;药品流通生产力相对过剩等五个方面原因导致行业的大整合趋势势不可挡。如图1所示:
笔者从知网查阅了近百篇关于药品流通和产业集中度的文章,涉及到提升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文章比较少且大都泛泛而谈,文章的共性是都指出应该加快提升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具体到提升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路径选择方面几乎没有,所以说研究集中度的提升路径对推动行业整合、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应有一定借鉴价值。
一、中国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中国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国际比较
中国目前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普遍偏低,而且还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中国目前有药品流通批发企业13 000余家。虽然自2003年开始我国药品流通批发业前三和前十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前三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12.7%上升到2009年的20.9%,但是依然处于严重偏低状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据商务部《2011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的73%;前三位(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42.%。截至2011年底只有中国医药集团年销售额过千亿,为12 456 339万元,突破百亿大关的只有8家,前100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下的有19家。由此可见,我国的药品流通企业处于一种“小、散、乱、差的恶性竞争局面,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极度偏低,造成配送效率低、成本高,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政府也不能实施有效监管,致使行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逊于美欧日流通业平均水平。同时也证明我国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欧日发达国家药品流通市场伴随着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已经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很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美国的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总额的4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只有75家,排在前三位的集中度(CR3)高达96%;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仅有147家药品批发企业,排在前三位的占总额的74%;欧盟排在前三位药品分销业销售额占总额的65%,法国8家药品批发企业,排在前三位的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只有10家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市场份额占60%~70%。而中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的2%,中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3 000余家,前三位的市场占有率才到20%左右(见图2)。美国从1995―2005年10年间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从31%上升到95%;日本从1999―2010年11年间药品流通产业集中从30%上升到75%。从发达国家的成长历史看,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新医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将有一个加速形成时期。
(二)中国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偏低成因分析
首先是在宏观政策方面: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时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再有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零售批发业的对外全部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蓬勃发展、需求旺盛,许多行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利润率,从而诱使大量企业纷纷涌入,大量医药商业企业产生并生存下来。截至2010年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达13 000余家。第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使得只要产生的企业很难被市场机制淘汰,地方政府处于对一些政绩考核指标和地方利益的诉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上缺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思想、和谐均衡发展理念,直接进行行政干预和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地方企业和本土市场,组织外来企业的兼并收购,造成了地方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秩序乱的被动局面。第三是从微观环境层面:企业的并购不仅需要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还得必须清除一些并购政策的障碍。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并购企业的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另外在一些医保定点资格制度、基本药物配送资格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上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并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药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第四是中国的药品工业集中度很低。因为中国的制药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产业组织高度分散的状况是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等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地方市场的条块分割和地区行政垄断现象普遍,迫使一些企业产供销职能分离,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作为与药品工业配套发展的药品流通产业,较低的制造业集中度严重影响了流通业的集中度。正如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所言:“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城市之中的交换等,总之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二、提升药品流通产集中功能性分析
新医改中确定了药品加成的取消,推动药房成本的控制,推动现代物流在医院的发展,医药流通企业将其核心能力进行输出提高医院药房的运转效率。新医改要求通过提升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来促进行业整合,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提高药品流通效率,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进而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鉴于我国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适当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功能性作用。
(一)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提升流通产业利润率
关于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理论,贝恩的“勾结”理论,1951年贝恩发表关于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的著名论文中明确提出市场集中度影响利润率。20世纪70年代初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广泛认可。其次是姆塞茨的“效率”理论,他提出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外在性问题,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可以从高效率中获得高额利润。综上二者均支持产业集中度与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马龙龙,2006)。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与一般产业的关系一样成正相关关系。提高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充分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整合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组织运转效率。流通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规模化配送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提高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率。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使药品周转速度慢,不能满足药品流通的特殊性,即不能满足药品配送的安全性、时效性、可获得性。同时也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低集中度也无法构筑产业进入壁垒,较低的进入壁垒使其他行业可以自由进入药品流通行业,导致“小、散、乱“的竞争态势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我国药品批发流通企业多达13000余家,一部分小企业只依靠“开票”“倒票”等机会主义行为生存,严重扰乱了药品流通的市场秩序,使行业的利润率进入微利时代(陈文玲,2010)。因此,提高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推动行业大规模整合,是提升行业利润的关键之举。
(二)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首先提高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促进有效竞争。有效竞争是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核心,其实质是有效解决“马歇尔冲突“,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也是解决市场运行中X-非效率的关键。根据纪宝成(2003)观点:“市场秩序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体系”。因此合理的市场结构必须建立在能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冲突,重构和引导各种利益关系和谐。有效竞争导致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的形成,进一步缓和零供之间的矛盾,促进流通渠道主体的利益和谐、关系和谐。也可以促进流通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大中小企业数量比例协调,使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并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竞争格局。其次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提高流通批发行业的市场势力。提高其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议价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药品流通渠道的主导权由零售商(医疗机构)向批发商转移,避免了”药品回扣、大处方“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由于批发商渠道主导权的提升也可以扭转医疗机构长期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加快了药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再次是可以对药品流通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目前我国有13 000余家药品流通企业,实施有效监管需要巨大的监管成本,而且监管效率也没有保证,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行业横向兼并整合,既减少了企业的数量也提高了龙头企业的组织运营效率。实施有效监管可以规范流通主体经营行为,减少市场不正当竞争,促进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形成利益和谐的市场机制,减少非法经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满足药品流通的一般和特殊
首先是提高药品产业集中度可以有效满足药品流通的一般性。由于药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社会属性。所以药品流通规律也要按照商品流通的一般性和药品流通的共性来组织药品流通,运用一般商品流通理论内涵去指导药品流通,利用一般流通的时间节约规律、流通投资增值规律、流通规模化规律、商品自愿让渡规律等。提高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效率,满足降低药品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等一般性。其次是满足药品流通的特殊。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品的特殊属性,因此药品现代流通对药品流通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设计药品流通路径、流通方式、流通目标时,必须把药品的安全性、时效性、专属性、可追溯性和全程监管性放在首位,因为药品使用和管理不当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药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其安全性极为重要,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实施流通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保证药品流通的安全性;较高的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提高现代物流配送效率,节约配送时间和配送成本,可以满足药品流通较高的时效性要求,同时也可满足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另外较高的流通产业集中度也可以满足药品流通过程冷链和封闭式的供应链管理需求,提高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为社会提供“标准、规范、集约、高效”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较低的流通产业集中度,小、散、乱的竞争态势很难满足药品流通过程的冷链技术需求(陈文玲,2010)。
三、中国当前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路径选择
当前提升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路径选择问题,它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调控支持、中观层面的一些产业政策助推和微观层面大中小企业的协调整合。理论依据是“推-拉理论”模型:根据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唐纳得・博格的“推力―拉力”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农民推出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形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康文杰,2005)。这一理论模型可借鉴到提升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上:政府应该推出一系列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借鉴日本政府干预的做法:从1999年CR3的占有率30%提高到2010年的75%)形成一种“推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整合、兼并收购或形成战略联盟;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通过自身的规模、资金、技术、市场势力等优势形成一种“拉力”,主要是通过横向一体化的兼并收购来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有效提高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提升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理论模型见图3所示:
(一)宏观政策层面
1. 政府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助推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在兼并收购进程中的利润率曲线往往呈现“U”型的发展态势,也就是整合中的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运转效率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必须辅之于一定的宏观政策支持,协助兼并后的企业度过资源整合的难关。在财政税收方面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减税或免税支持,减轻企业资源整合期的生存负担。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大企业兼并收购时所需要的融资政策。收购兼并对正常运转经营的企业来说有很大的风险性,且需要充足的资金,正如南京医药集团的高管所说:“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资本和实力,除了三大集团有融资优势外,小国企、民营药品批发企业想去并购非常难,并购的交易成本太高”。其次必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分流人员的医疗保险、就业保险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来减轻并购中企业的负担。
2. 坚决清除阻碍企业兼并收购的制度性弊端和政策。积极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是破除制度性弊端和政策的有效途径。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关键是“医药分离”,目前“医药分离”改革工作应该由改革试点阶段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全面推进,随着医药的分离药品的营销模式由“个人制”向企业的“团队制”逐步转型,规范了药品流通主体的经营行为,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药品和医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同时减少依靠“过票、倒票”的非法经营生存的药品批发企业的数量。推出一系列政策剑指虚高的流通加价率,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积极推进分税制改革,均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力也可以助推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流通企业的跨区并购问题不仅涉及到行政垄断、地域分割、产权划分还涉及到分税制的弊端,分税制弱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就只能依靠“预算外收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性收费太多太杂,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推高了物价,也阻碍了企业跨区域并购。
3. 利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助推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不但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工作,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而且还规范了药品流通秩序,助推了行业整合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2009年7号文件的出台更多是为了配合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强化集中,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使药品配送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动行业向省级市场集中,达到资源和规模优势,省级区域性龙头企业明显受益,为下一步的兼并扩张带来新的契机。其次在“两票制”、生产企业直接投标两个方面大大缩短了中间流通环节,把一些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再次是在政府的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配送资格权、医保定点资格等政策方面,实施严格准入制度,逐步向规模上大企业倾斜,提高行业进入壁垒,把真正具有较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运转效率的大企业引进来,而把从事“过票、倒票”(倒卖增值税发票)等非法业务的药品批发企业拒之门外。
(二)中观层面
1. 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根据有效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促进药品流通产业结构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优化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应该根据市场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促进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从产业组织政策方面合理引导企业兼并收购,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发达国家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历程上看,我国的药品流通市场结构应该是一种寡占型市场结构,行业中大中小企业比例协调、协同发展,全国龙头企业与省级区域性龙头企业的各个分销机构应该是优势互补的竞争协作格局。以美国和欧洲药品分销企业规模结构为借鉴。
2. 在产业管制政策方面。完善药品流通体系,健全准入退出机制。依据药品流通产业市场的需求相对药品制造业严重供需失衡,即相对流通生产力过剩理论,应该严格控制批发企业的数量。根据产业管制的利益俘获理论:应该取缔“药品底价制”和为其服务的“倒票、过票”等非法经营的中小企业。根据渠道管理中的制销售理论,底价是一种销售模式的异化。由于厂家放弃了渠道管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这种模式在操作上更容易出现不规范和机会主义行为,如货款票分离现象、商业过票偷税行为和对医疗机构的利益俘获行为。根据流通产业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和地域性原则压缩中小企业数量,同时提高该产业的进入壁垒,阻碍行业外其他企业凭借与医疗机构的特殊关系进入该行业。
3. 产业布局的政策方面。应以药品制造业的集聚,引领药品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的重点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的的制定。根据产业的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首先产业集聚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吸纳效应”,比如制药产业的高度集聚,必然要求大型的药品批发企业满足大量药品流通的需要,二者协整配套发展。其次来自制造业高度集聚的规模经济的外部性,例如交通、通信、人员、信息和交易成本等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与之配套发展的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4. 产业技术政策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技术进步和先进的技术普及使得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流通业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主要包括现代信息、通信、情报处理技术,物流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商品包装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上,应该根据我国药品流通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看,不应该以自主创新为主,因为现阶段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需要的先发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优势。应该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模式,模仿创新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其在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产生的交易费用低、成功率高、耗时更短。合作创新模式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
(三)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看:现在规模以上药品批发企业应该依据“推―拉理论”,利用企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形成一种“拉力”,吸引甚至是主动并购中小企业,或者实现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斯蒂格勒(1989)指出:“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关于厂商的拟人化理论,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1. 在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的整合路径。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实力优势,吸引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对于具备条件的可以直接兼并收购;不具备条件的应该是先合作联盟、再收购,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的负面经济效应。在路径上应以横向兼并为主,相同产业间进行横向兼并实质上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可以起到降低竞争程度的经济效应,也是提高其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的最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升。目前我国药品流通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即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作为行业领先者,应该发挥自身的规模和市场势力优势加快外延式扩张步伐。大企业集团在兼并收购进程中要从战略上正确看待其风险性和收益性,充分认识到兼并前后企业的利润率曲线往往呈现“U”型的发展态势。另外大企业也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地区扩张化和全国扩张化(路径是兼并收购和连锁加盟)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具体研究整合路径见图4所示:
2. 中小企业的整合路径。首先是中小企业基于规模、技术、资金和市场的劣势可以建立战略联盟,或者是凭着自身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优势进行连锁经营,重点领域放在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的配送,或者是基于“长尾理论”对边缘市场的开发。其次是根据流通生产力过剩理论,在药品流通行业处于某种形式的有效公开的或默认的共谋中(流通批发业与医疗机构的共谋),并且药品价格和利润上升,利润的增加鼓励新的企业进入和现有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通常,这种进入和生产能力扩张导致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中小企业应该进行产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的方向为医院和零售药房提供医药信息、药学服务、第三方物流、药房托管等个性化增值服务。例如美国的第三大医药流通企业CAH公司(卡迪亚公司)多元化程度最高,有55%的利润来源于非药品分销业务。所以说处于亏损和微利状态的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发展是解决流通产能过剩、减少流通企业数量的重要途径。再次是中小企业主动被兼并收购。药品批发中小企业应该运用“SWOT”的战略分析方法,客观认识到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主动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者被收购兼并,依附大企业的品牌、规模和市场势力优势,来规避经营风险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从利益关系的协调看我国市场秩序的治理[J].财贸经济,2003,(7).
[2]纪宝成.商品流通渠道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中小企业信息化牵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其中,但如何投入?如何与IT厂商携手发展?通过德阳荣升,我们看到国内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越来越精明了。
小麻雀的大视野
1999年,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的德阳荣升药业还认为自己是商业流通领域的“小麻雀”,但是,这只小麻雀成长很快。“当时适应业务扩大唯一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办法就是不断增加人员,尤其是财务核算。”荣升药业总经理宋梅香的这一说法实际上道明了当时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支持快速成长的方式:增加人员。
但这一切随着宋梅香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而发生了改变。1992年,宋梅香到万县考察,见识了微机处理与人工处理的巨大差别,从此,小麻雀开始“异想天开”了:要把微机用起来。一年之后,荣升买来了电脑,但软件的巨大投入却令荣升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精明的宋梅香在考察了万县、绵羊等地医药同行后,否认了这些同行的经验。原因很简单,这些同行采取了自主开发的方式。宋并不认为医药流通企业能自主支持这样一只开发队伍:开发成本过高,且企业的经营也过份依赖开发人员。
因而宋梅香考虑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进销存管理的需求,还考虑到软件要适应医药行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宋梅香一开始就考虑到了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样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主管部门推荐的流通企业管理软件,甚至当时主要的管理软件公司都还没有相应的产品。
宋梅香决定另辟蹊径。她意识到德阳荣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荣升需要管理软件,而管理软件厂商也需要“解剖麻雀”,中小企业与软件厂商不应是一买一卖的关系,双方应该成为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
这一想法使“小麻雀”和当地已经非常知名的软件厂商金蝶飞到了一起。金蝶在产品发展上走的很关键的一段路就是把客户的经验拿过来并产品化。这样,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小麻雀”终于顺当的飞到了IT的枝头。
实施IT手术
对金蝶来说,德阳荣升给了它一个“解剖麻雀”的机会;对德阳荣升来说,则是经历了一次彻底的“IT手术”。
“1999年当金蝶公司准备开发流通版的时候,我们自告奋勇地充当了麻雀供他们‘解剖’。因为这种‘解剖’有利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促进企业对管理流程的改造。更可以使软件流程的设计切合企业的实际。”说起这次“被剖析”的经历,宋梅香显然很得意。
而更大的受益者可能是金蝶。三年后,在CCID的研究报告中,金蝶产品在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而在商业流通和医药行业市场,金蝶的霸主地位更是如日中天。但金蝶给德阳荣升的回报也是丰厚的―通过金蝶实施的“IT手术”,德阳荣升成功跳过了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的两道坎:信息的集成度和GSP。
企业发展越快,对信息集成的需求越迫切,所以德阳荣升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只有信息集成了,才能对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为这一点,宋梅香当时曾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这些软件的财务和业务数据都是独立的,甚至需要在其它系统用手工再重新输入一遍。当时,确实只有金蝶能提供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金蝶从七个关键业务环节入手,解决了德阳荣升的财务、业务集成问题:启用销售订单;改进结算方式;完善客户信息;客户配送到店;实现客户对帐;动态库存管理;质量实时预警。这样不仅减少了各个环节的人力投入,也把管理人员从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应用在运营监控上,日常的数据采集和整理时间从过去的90%减少到60%。事实证明,迈过“信息集成”这道坎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数据更加及时、准确、完整;业务流程更趋简单、有效;部门协作、内部控制得到加强。
篇7
关键词:医药 物流 质量管理 体系
1绪论
现代医药物流作为生产业,将在医药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交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医药企业都将降费增效的目光聚焦到了物流成本这一环节上,发展壮大医药物流是医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尽管医药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为配合国家三项制度的改革,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总原则调整药价,药品价格水平明显下降,且药价指数仍将呈下降之势,企业盈利空阃还在下降,医药商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而且国外医药分销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手段、完整的供应体系潜力和完善的质量体系不容小觑,对本土传统医药物流行业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这个讲求质量的年代,医药物流企业在为了生存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以巩固一席之地。
2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小,费用率很高,利润率低
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比较多,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医药企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为了企业的生存,必然得增加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会减少,因此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交易成次分明且流通环节较多
我国医药产品具有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明显的特点。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药品出厂后经过厂家到达经销商,再经过分销商(包括、推销、医药代表)后来到医院(药店) 等多个环节,最后到达最终消费者手术,这个过程往往难以监控。
(3)药物流动速度慢且信息不相匹配
医药产品复杂的交易渠道和交易环节过多造成医药产品流动无序,交易信息不够透明,这就使医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效率和效益。医药产品批发成本提高,就会使药品的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定价抬高。
(4)信息化共享程度较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启用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系统的兼容性差,使信息无法实现相互连接和共享,离现代物流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之医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药品编码,造成信息无法传递,计算机无法联网,大大影响物流作业的速度。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与我国医药政府调控不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正在逐步改变流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率低、效益也低的局面。
3影响物流质量的因素
(1)财务方面
通过财务成本角度来衡量质量体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是提高对药物流通的成本的关键。要提升物流质量,可以通过保证物流操作中的正确率,改进工作,尽量做到让客户满意。采用财务部制作的报告提高物流质量和其效率,每一个部分应采用专业词语来表达并全部交给管理人员。
(2)控制过程
为了保持产品的适用性,应适当存放、搬运、隔离和防护在过程控制中的产品(包括过程中的货物)。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应该制定计划、批准、监测和控制。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易和不能经济地测量以及需要特殊技能的产品,应对过程参数进行适当频次的验证和监控。
(3)控制不合格的产品
将处理不合格品的步骤和程序以书面程序的形式建立和保持。一旦发现材料、己完工产品不能满足或可能不满足规定要求时。应立即依次采取标识、隔离、评审、处置、措施、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4)质量记录
组织应该将建立各类文件的更改修订程序,在书面上应将相关的记录做标记、编写目录、查阅收集、储存归档、处理回收并维护等程序。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供应方和顾客进行寻找资料。
4构建医药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流程规范
流程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驱动力量,流程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承载企业相关的业务数据流转在不同的部门。一个企业如果能将核心放在流程上会比将核心放在部门上更有效果去高质量有效率的利用各部门以及企业资源,能够优化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能适当提升其价值。一个企业的目标及其自身价值是被它的管理者决定的,企业的盈利和配置资源的效率都受其影响。企业的流程的作用是服务于客户而体现这个企业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4.2强化制度规范
建立完善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物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也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体现。医药流通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在这些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各个岗位的人员的日常操作,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3配备合适的人员
要求医药物流的相关人才应具有物流业和交叉跨越医药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因为医药用品具有特殊性,从事医药物流的专业人士除了应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物流设备、货物从装卸-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基本操作流程,物流人员能熟悉操作计算机,具备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药品储运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的销售渠道和流程,药品、器械的相关知识和标准等。
4.4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
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医药物流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集成,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行业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技术已成为必然选择。
4.5做好基础设施设备保障
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社会化大工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的发展也就逐步形成规模,流通的手段具有专业性,向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物流本身是以资本主要劳动因素的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在投资时具有较大风险,尤其要注意刚开始经营时因投资不当而带来负担,盲目建设会造成浪费。就我们医疗行业来说,物流中心不需要保证每一个企业都有。
5结论
医药流通企业面对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转变观念,重视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她。
参考文献
[1] 张琳.基于TQM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4):18—20.
[2] 陈洁.医药经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下的质量管理探讨[J].上海医药,2011,(6):25—26.
[3] 张庆英.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环管理探析[J].物流技术,2010,(20):29—31.
[4] 李茜.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体系中质量管理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0,(1):22—23.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3.032
近年来,随着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市场需求更是飞速增长。温度敏感药品占药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冷藏药品年度增长率均15%以上,远远高于其他药品(增长率7%左右)的增长率。但目前我国冷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冷链药品在流通和使用中由于断链而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更加凸显,亟待解决。
农村冷链药品的运输存贮现状
物流服务能力不足,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服务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断链问题凸显管理“短板”。我国冷链物流仍然存在4大问题:①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②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③第三方介入较少;④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藏药品的储运很不规范,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在冷藏药品的经营过程中,往往重视药品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保证药品储运温度的物料的质量控制;往往重视冷藏储存设施设备的投入而忽视了日常质量管理;有医药流通主渠道进行经营的,也有自成体系或者是个体户进行经营的,大多数上了一定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早已开始为客户提供医药配送服务,这类企业往往有自己的车辆、仓库,但是物流成本却比较高。可以讲,我国大多数的医药流通企业、医药物流企业,在冷藏药品的拼箱、配送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违规现象。特别是在国内接连发生的生物制品因为没有按照规范的冷藏要求进行储运而造成了产品的无效性甚至重大的药害事件,以及如何保证冷藏药品和疫苗等在贮运中冷链的完整性,保证其在渠道管理过程的安全有效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医药物流人才匮乏,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整体不高,虽然产销量很大,但在冷藏药物供应链上,既缺乏医药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对于冷藏药品的普通保管员而言,不但要掌握冷藏产品的基本养护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的对冷藏库内的空调、除湿机、排风机、温湿度仪器等能熟练使用,要能准确的发货;对于冷藏药品的送货工而言,必须熟悉药品的性能,既要保证冷藏药品在配送过程中不因温度的变化而造成药品变质,也要能很好的将药品拼装箱,安全的搬运到客户处。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教计划中至今没有针对医药物流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意味着医药物流人才紧缺的矛盾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缓解。特别是在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药品管理基本常识。
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不足:国内冷链产品开发偏重于储藏、销售环节,冷藏运输产品开发不够,尤其是小型冷冻冷藏设备,大都结构陈旧、性能落后。而且,泡沫箱一次性发货后就不再使用,严重污染环境,不符合环保的理念。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第一个是冷藏药物的大量损耗,由于冷藏设备及其结构的不完善,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非常高。第二个是药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农村原有设施设备陈旧,无法为冷藏药物流通提供系统的低温保障,使得冷藏的药物在安全性方面没有高度的保证。目前我国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对冷藏药品的外包装不到位,冷藏药品没有良好的保温包装,导致冷藏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药品变质,在发运途中因包装质量问题,导致药品破损,受挤压变形或冰袋融化等现象到处可见。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对不同的冷藏药品的保温属性和包装材料的保温性能了解不够,缺乏包装材料保温性能的标准测试数据,对保温包选择没有标准,冰袋用多少没有标准,为运输配送带来安全隐患。在农村药店,大部分在实施“GSP”认证过程中,基本上都配了冰箱,但电源无保障,随时面临拉闸限电。大多数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没有空调,冰箱,冷链药品随意放在抽屉、木柜上,长时间暴露,由此引起冷链环节的各个脱节现象。
农村冷链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通,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广大山区。加之药品经营企业多集中在城镇,农村群众用药主要依靠卫生院(所)、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规范、便捷的药品流通供应主渠道尚未形成,为需要低温冷藏的药品经营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增加了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药库药房条件差,既无隔热装置,室内也无空调,窗帘、排气扇,及防鼠装置等设施,药品直接与地面或墙壁接触,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极易吸潮霉变;②阴凉库缺乏;③冷藏设备不齐全,只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配有冰箱,冰箱不是不使用就是不够用,大多数仅用于冷链疫苗,95%的村级医疗机构没有冰箱,有冰箱的也是和家庭混用,导致一些需要冷藏的药品如胎盘注射液等在常温下存放。同时,农村在冷藏药品疫苗的配送中,普遍采用的是塑料泡沫(即聚苯泡沫)箱子加冰袋的传统方式。这些都使得农村冷链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完善。
我国医药冷藏物流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冷链是指需要冷藏的药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相关环节,要求贮存、运输和使用全过程都能保持规定的冷藏条件。医药冷藏物流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家加大了对免疫接种的投入,政府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已经从“5苗7病”,增加到15种病,13种疫苗。至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免疫规划涉及的病种最多、免疫覆盖面最广的国家。
对医药冷藏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对于专业的医药冷藏物流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对冷冻冷藏方式和装备不断进行革新,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是尽快解决制约冷藏物流发展技术瓶颈的重要途径。同时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引入外部的专家团队,从而通过借助外力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精益管理。在农村,根据其需求特点,在具体作业中,可以根据业务量大小使用不需要电源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保持恒温的冷藏箱和冷藏柜,这就需要技术上的支持。
健全冷链管理体系,制定冷藏物料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SOP),完善医药冷链标准管理:依据《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研究、探索和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在渠道上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同时政府部门应从不同的层面上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与贯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支持药品经营企业向农村延伸配送网点。
加快冷链硬件设施建设: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仓储设备规划、运输设备规划等内容。
提高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加强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引导:目前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国家对医药流通,我国现阶段医药冷藏物流的操作模式主要是自营物流模式,虽然自营物流模式能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但是管理费、设施设备购置费、电费、配送费、人力成本等处于比较高的情况,使得不能很好地实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近一两年,我国政府对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日趋严格,可见,专业性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已成为我国物流行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并且在今后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素质:针对医药冷藏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主要属于操作层面的实际状况,应该对这一岗位的保管员、发货员、拼箱送货人员多进行现场作业的培训。重点培养应该放在该类岗位人员的作业技能、药品养护知识和冷藏设施设备的使用技术上。
开展低温冷藏药品的监督检查: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药品市场整顿和日常监管,制定专项监督检查方案,明确检点,把低温冷藏药品作为检查的重点,特别是人血白蛋白及各类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生化药品等重点品种,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率。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面对我国当前一些偏远山区严重缺乏完善的医药冷藏制度和设备的情况,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有序、标准的医疗体系,同时对与偏远地区的村级卫生室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改善其医疗条件,加强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适当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乡村医疗从业人员能够时刻坚守医疗岗位(不再疲于农活奔波),使农村地区的底层医疗机构拥有良好的冷链储存设备。
综上,一个国家的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尤其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药监部门的持续宣传教育、医药企业的不断努力及各方的合作,不断普及药学基本常识,宣传药事法令律例。同时,要做好药品供给的渠道拓展,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农村,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一步步来完善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Z].国食药监,2003.
2 司晓萍,聂莉,胡明学.浅谈药品检测车在农牧区运行的体会和建议[J].中国药事,2010,24(4):369-370.
篇9
关键词:财务分析 英特集团 医药行业
1.公司概况
1.1公司简介
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特集团。公司原名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属丝绸纺织制造业。2001年12月30日,公司以所属企业凯地丝绸印染厂和凯地丝绸服装厂的部分资产与浙江华龙实业发展总公司持有的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99%的股权进行置换。置换后,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由以加工生产丝绸、纺织制品为主转为以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业务为主。目前,公司旗下拥有英特物流、钱王中药、宁波英特等11个控股子公司,现有注册资本1.15亿元,股份总数1.15亿股,其中流通A股0.32亿股。公司股票已于1996年7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10年以来,英特集团及其子公司荣获“2010年度浙江省医药商业十强企业”、“2010中国电子商务诚信企业奖”、 “中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奖”、“2011年度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等荣誉称号。
1.2公司的新战略
勇于探索谋发展,创业创新大战略。该公司积极顺应医药市场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医改机遇,专注于医药流通,他们提出以“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国十强”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专业医药分销物流商”为公司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该公司构划的“业务转型达成内涵式增长”和“购并扩张实现外延式发展”两大战略,其重点项目是:巩固药品分销核心业务,打造中药完整产业链,发展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其它新兴业务,以及拓展电子商务业务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分销、物流、电子商务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全面提升该公司的服务能力,并积极争取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2.从会计报表看公司发展
2.1营销势头强劲
2010年,对于英特集团来说,其销售情况很好,净利润达87.45百万元,比去年增长37.39%,为历史最高点。由于中药材销售款增长,货款增加3.75倍,从而使预收款项增长近一倍,这点可印证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5%,主要原因是药品需求逐年增长,及内部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竞争力不断提高所致。这正是该公司新战略作用在凸现,如何证实新战略的正确,我认为,一个清晰的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最好的证据了。2010年公司总资产增加33.14%,净利润增长净额保持稳定,可见公司势头强劲。
2010年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2009年增加111.12百万元,增长幅度为32.01%;从影响的主要项目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年净利润大幅增长,效益明显,同期增加23.80百万元,增幅37.39%,这也说明净利润增加是经营资本增加的源泉。
销售的增长也导致应付账款大幅增加,增长率高达42.18%。这与本期末物资采购较上年增加也密不可分。
2.2上升、增长、增大现象分析
2.2.1警惕应收账款上升
从该公司会计报表中,我们清楚地发现: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同步上升,截至2010年年底,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采用账龄法分析可知,应收账款中账龄在1年内占总额98.69%,而5年以上的占1.16%。对此,财务部门应提醒公司要及时引起重视,因为,如果应收账款催讨不力或控制不当,可能形成坏帐,给公司造成损失。作为公司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部门的提醒,及时研究部署风险管控工作,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当公司与财务部门同步进行了风险管控工作,才能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的良性发展。
2.2.2警惕存货增长
销售、备货、现金是体现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三要素。销售行情好了,就会担心出现短货,存货过多了就会造成现金的短缺。所以,财务部门不但要做好数据统计,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会计统计表分析规避这种问题的出现。2010年,由于该公司本期销售行情好,备货增加,导致存货增长了56.61%。同时,存货的跌价准备是上年的1.02倍。现金流量表中,存货的减少变化率为40.25%要高于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的变化率23.98%,略高于净利润变化率37.39%。在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可见,该公司在试图改善收现情况。
2.2.3注意借款规模增大
2010年该公司的负债同比增长33.73%。公司的负债中有98.31%是流动负债,并且公司没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在展示公司短期借款统计表的之前,我先阐述一下我对借款的观点:借款是企业发展之所需,科学的借款产生的是合理的负债,科学的借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盲目和恶意的借款对企业的发展一定是灾难。为此,财务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好这道关,严防一切盲目和恶意的借款情况发生。
短期借款的增幅虽然不大,仅为15.36%,但是构成有较大变化。其中,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都大幅下降,而信用借款增加2.32倍。由于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物,因此一般只有信誉好、规模大的公司才可能得到信用借款,英特集团大幅增加信用借款可见公司的信誉良好。对此,出于责任财务部门要忠告公司:信用借款风险较高,因此银行要求的利率较高,这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
营业收入的增长会导致营运资金需求增加。2010年该公司筹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比上年增加了63.26百万元,主要来自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由图表2-1可知,该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不断扩大借款规模,特别是近3年借款规模大幅增长。由于该公司近年来处在扩大生产的时期,因此借款规模有所扩大。对此,财务部门应该帮助公司,及时注意和严格控制借款规模。
2.3分析股利、现金分配管理
2.3.1何时实现股利分红
投资股份期盼的是产生盈利。盈利的目的:一是投资企业生产,二是让股东分到红利。而英特集团为什么会被称作为浙股中最极品的“铁公鸡”?其原因是,该公司股份上市15年以来从未实施过一次现金分红方案。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为-58.22百万元,2010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可供分配的利润仍为负数,不过若公司能继续保持今年的净利润水平,那么在2013年即可使未分配利润成为正数,到时可考虑现金分红方案。值得提示的是,该公司在操作股份红利分配制度时,应该关注和严格执行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的“现金分红规定”。
2.3.2警惕出现现金断流
从图表2-2可知,我们清楚地看到,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净利润的波动幅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五年中有两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低于净利润的金额,2010年基本持平。这样的状态应该引起该公司的高度重视,因为,现金流量大于净利润趋势的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现金断流,为此,该公司要注意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避免现金断流的出现。
3.在财务指标中分析账款质量
英特集团总资产报酬率7.82%、营业收入毛利率5.45% 、营业成本利润率1.80% 、每股收益0.20元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净资产收益率上升2个百分点,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略有提升。相比浙江医药总资产报酬率26.88%、营业收入毛利率41.37%、营业成本利润率58.63%,英特集团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英特集团总资产周转率3.077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3.5980次、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3.4019次基本保持不变,应收账款周转率7.4312次略有上升,表示公司收款速度加快,利于改善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增强流动性。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现金流量比率为0.1530明显偏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但是,公司营运资本较上一年增加了6千万元,可大幅减弱流动性风险。与同类企业相比,浙江医药流动比率为4.28、速动比率为3.53、现金流量比率为2.1693,英特集团落后于同类企业。
英特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 %,固定长期适合率高达72.01%,表明公司长期资金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而业益乘数为 5.3808,表明公司经营利用较为充分,但财务风险仍然较大。相比于浙江医药资产负债率为16.69 %,权益乘数1.36,利息保障倍数29.9518,英特集团长期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如图表2-2所示,近五年来,英特集团各项发展指标有所波动,2008年较为低迷,之后有所回升,发展势头良好。
4.在融资管理中促进医药行业发展
4.1前景乐观竞争激烈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回暖,医药工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医药工业GDP(生产总值)及生产指标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均高出2010年我国GDP 10%的增长。宏观层面看,行业发展预期乐观,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产销率略有下降,表现出医疗体制改革和价格调整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在国际医药市场全面恢复以及国内医药市场大幅扩容的情况下, 2010年国内医药行业进出口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行业格局将重新调整,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医药流通企业增值服务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供应商与下游终端的影响力将决定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国家促进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将有利于拥有现代物流能力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使中低端用药需求快速扩大,而基层医疗终端是中低端药品需求的主力军。
4.2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医药企业想要融资,就必须要做长期的融资准备,比如产品与资源的资金保障,科研与销售的资金保证,医药企业融资根据产品特性,利润高,回报周期长,社会价值高,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强,但自己链条要求高。
一般看来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为社会游资的不多,大部分为专业性很强的投资,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优势在于整体医药环境的作用,药品与社会导向的结合,能够有高利润产生,并且周期长,垄断性质优越。劣势:就是开发回报需要经过较长等待,不是短线行业,与投机项目完全不同,属于传统领域。
医药企业的发展有区域发展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匀,行业跨度门槛较大,社会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资金上面长期以来积累比较厚实,中小企业经过前几年的合并与兼并,在经济危机下并不出现巨大的窟窿局面,集团化将是医药企业解决资金的最好办法,也是可以缓解资金的最终衔接。
虽然由于刚性需求医药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但一些中小药企在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也开始暴露出资金匮乏的问题。同时,因为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等原因,药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需要和缺乏资金。
4.3面对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近年来,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医药批发企业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将大批药品销往医院等医疗机构,导致医疗机构占用药品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通常滞压货款半年至一年左右,个别紧俏药品也要等到其销售完毕,再进货时才结算上一批货款,这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使医药企业长期存在大量短期内无法收回的流动资金,无法正常经营。医药企业加大赊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长期挂账和“三角债”等成为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增长加快。如果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坏账损失也将日益增多,致使企业增加费用开支及损失,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
4.4面对利润空间的压缩
医药产业正面临药品降价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方面,工业电价上调,中药材总体价格上涨,医药行业所需石化产品、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也呈上涨趋势,给企业造成较大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调整基本药物价格。
5.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5.1提高利润率
英特集团总资产利润率仅为5.5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33%。公司要在扩大销路、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把浪费的利润再赚回来。与此同时,公司也应避免超额储备,提高设备利用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分配商品流向,改善运货速度等措施,来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缩短资金在生产、流通中的时间,提高资金是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
5.2控制应收账款比重
赊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过大,造成营运资金紧张,严重影响现金流动速度。目前,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十分危险。公司应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将单一的应收账款管理逐步转向中前台授信管理和客户资信管理,加强销售客户的授信管理,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全力加强风险管控工作,努力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5.3提高偿债能力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短期、长期偿债能力都很薄弱。从短期来看,公司应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存货比重,增快存货周转速度,从而增强支付能力。从长期看,公司要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加速购并控股和产权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
6.财务与公司未来的发展
财务报表是公司发展状况的窗口,科学的管理财务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透过财务报表我全面分析了英特集2010年的发展状况,结合新时期国内国际经济市场的需求,分析公司的发展业绩,我认为,该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正确的。该公司应该继续坚持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增长相结合,分销与物流主体业务不动摇,同时,进一步培育生物制品营销、现代物流、医疗器械和中药生产加工等新兴业务;逐步开展经营结构调整,建立“以基本药物为基础,名优新特为特色”的品种结构,加速中低端市场拓展,完善终端网络,实现网络下沉,巩固提升与高端医院的合作,发挥现代物流优势,提升营运效率;以内部整合和并购重组为契机,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以精益管理、风险管控和QHSE工作为抓手,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内控。该公司要以此为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财务部门,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既当好公司的管家又要当好公司的参谋,既要为公司管好财务,又要让财务管理为公司创造财富。同时,财务部门也应该随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达到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2011年4月8日。
[2]《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2010年3月26日。
[3]《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2009年4月。
[4]《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2008年4月。
[5]《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4月。
[6]《财务分析(第五版)》,张先治、陈友邦编著,2010年。
篇10
自2009年我国推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以来,众多医药企业纷纷从不同的方向展开了自我救赎行动,而并购、整合成为了这个行业的资本特征之一。在这场浩大的兼并重组运动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无疑是佼佼者。回顾国药集团的发展历程,坚持“以贸做大、以工做优、以科做强”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外并购重组和对内资源整合的快速发展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借鉴意义。
一、以贸做大,放眼全球
国药集团的核心业务是医药物流分销业务。为铺展更大的平台,2003年引入战略投资者——上海复兴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者组建了国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控股)。新的国药控股自成立以后,国药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整合,包括调整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改革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实行一体化运作等重大举措。2009年9月23日正式挂牌香港联交所,IPO募集资金更是高达100亿港元,这些都为以后抢占终端市场、建造覆盖全国的医药流通网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完善国内分销网络
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的方式集资约34亿元,用于扩大医药分销及零售网络。充足的现金流和开拓的理念将国药集团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此后,国药集团不断出手对全国范围内的医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其中就包括兼并宁夏医药集团和新疆医药集团两个大型企业,在全国各个省市新设、收购了100多个营销网点等等。2012年,国药集团投资控股了“1健康网”,准备打造销售保健品的网络平台。
此外,由于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医院和药店销售份额比例为4:1左右,因此,医院对于医药企业的战略部署有着重大的意义,2013年6月,集团成立了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集中管理其五家医院,扩充医院销售渠道。2013年7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国药集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向国内第一家B2B医药电子商务企业——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进一步拓展其在网络销售的渠道。经过多年的布局,截至2013年12月,国药集团的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7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率达95%;拥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和近300家分销中心。
(二)拓展海外发展平台
2010年10月,国药集团并购了大型央企——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出服”),“中出服”原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是国有大型综合性国际经贸企业。公司以商品经营、服务经营和资产资本经营为主营业务,与数家国际著名跨国企业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经营网络更是遍布全国各省市并远涉欧、美、亚、非诸多国家。
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主营医药及相关产品的实业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分销,曾连续15年跻身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医药界开展贸易合作的重要桥梁。并购“中出服”以后,国药集团将其与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和原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中国医药卫生技术进出口公司整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中国国际医药卫生总公司。
整合阶段,国药集团通过对集团内现有的国际经营资源进行分析,确立了以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为主、打造国际贸易与海外实业板块、构筑国际经营一体化平台的战略目标。2012年,国药国际与美国伯克利先进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合作联盟,该公司是一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物材料公司,其生产的Ostetic骨科植入式生物材料系列产品在仿生学和生物医学领域均具有全球领先技术。国药国际今后将独家总经销Ostetic骨科植入式生物材料系列产品,很好地贯彻了集团的“整体做大、单元做专、局部领先”战略要求。此后,国药国际将继续承担集团加快发展医药卫生国际化业务,加快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
二、以工做优,提升短板
制药工业一直是国药集团的短板。过去几年中,国药集团的制药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总收入约10%。为了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2004年以来,国药集团制定了多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有效推进了制药工业板块的发展。
(一) 多品种并行发展
2004年,国药集团以1.87亿元收购了广东最大的医药集团—一致药业。2005年11月,正式开始对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新龙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柳州有限公司和国药控股南宁有限公司“两广运营一体化”的全面整合。几年后,国药集团又以收购和增资的形式重组并购了苏州万庆(2008年)、哈尔滨百达(2009年)、山西奇威达(2010年)和阿拉宾度子公司(2011年),加强生产抗感染药的优势,并顺利完成在抗生素产业链上游的延伸,实现了部分药剂产品的上下游对接。2010年并购吉林一心制药有限公司,成功进入肿瘤制药领域。“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了24个工业项目的重组,建立了从原料药、中间体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的六大成产基地。2012年12月,又投资控股现代阳光体检公司,首度进军体检业,全力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平台建设。至此,国药集团已是集医疗健康服务管理、健康产品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医疗集团。
2013年3月,国药集团成功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盈天药业致力于传统中药二次开发、现代中药制剂等产品的发展,拥有从传统中药到现代制药的全部剂型,其中多个产品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专利保护品种、优质优价品种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产品销售遍布全国,甚至远销国外。此次成功收购,为国药集团在现代中药领域上添上浓重的一笔,促进了集团中成药产业领域的发展。
(二) 进军生物医药领域
随着化学新药创制难度不断增大,生物技术药物已逐步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生物技术药物销售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两倍以上。2009年9月,国药集团又成功并购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生集团),组成了新的国药集团。并购后,中生集团在国内疫苗市场、血液制品和诊断试剂三类生物制剂的制造和销售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在依托国药集团的资金优势和国际化资本运营的经验基础上,强化并发展了生物制药领域,促进了我国生物制药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10月,由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全球市场“通行证”的疫苗产品。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国药集团旗下主营医药商业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国药一致(000028.SZ),净利润率分别为4.1%和2.6%;而专注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的天坛生物,净利润率则高达24.9%。至此,国药集团对中生业务的整合已初见成效,不仅发挥了自身全国医药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的优势,更是发挥了中生集团生物制药的优势,有力推动了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
三、以科做强,创新求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企业不仅缺乏创新,也缺乏将创新市场化的科研能力。
国药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其广阔的医药流通分销网络和强大的生产基地是毋庸置疑的,但与国际上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其产品研发能力还很弱。2010年11月,国药集团重组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立了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为主的“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一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科研大院和技术创新基地,旗下有多个制药公司,是我国医药行业内应用研究能力最强的科研机构之一,为中国整个化学药行业贡献了约50%的技术来源。
新成立的研究总院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国药集团的研发核心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拥有两名工程院院士和几千名科学家,每年研发投入更是占到制造板块收入的5%-6%,极大地增强了国药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2010年和2011年,国药集团分别向两家海外跨国公司以1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的作价出售了两项技术。对于我国长期从国外进口购买技术而言,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医药科研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四、对医药企业转型的启示
(一)顺应改革趋势
国药控股上市以前,国内共有1.3万余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80%以上企业的经营规模低于1亿元,前三家(国药、上药和华润)的总市场份额约20%。而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麦克森药物批发(MCK)、卡迪纳医药(CAH)、美源伯根(ABC),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医药商业网络急需整合。2010年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国药控股在关键时刻的上市融资,为以后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分销配送及零售网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11年,国药控股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不得不说,国药集团在顺应改革趋势,在改革前沿的道路上表现得比其他企业优秀得多,对我国医药行业在产业调整中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二)开展有效并购
近几年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处于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逐渐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技术型的产业,不管是研发环节、生产环节抑或是销售渠道的扩充,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医药企业通过有效地并购,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在优势领域中做强,另一方面可以扩充市场覆盖率,获得规模效应的同时有助于减少竞争,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垄断效应。此外,通过有效地并购还可以将并购企业优秀的管理制度和其他资源注入被并购企业之中,使得大量规模较小、缺乏资金来源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集中起来,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利润。
(三)重视整合协同效应
国药集团虽然经历了多次并购和重组以及战略调整,促进了业态转型升级,但面对市场变化和诱惑,始终坚持以“医药”为根本的发展模式,不搞时兴产业、副业,这在当今的大型企业中并不常见。从以终端为王的医药网络发展模式,到工业与科研相互促进,再到贸、工、科一体化发展,以此为基础,所有的并购重组和整合都是紧紧围绕医药产业的总体布局,正是这种专注才使得国药在短时间内不断优化了资产的存量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