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应试压力影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显得呆板单一和过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激情。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总是简单地进行逐字讲解,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

2.忽视了高中生与古代作家间的时代距离

古典诗词虽蕴含深刻,但由于时代久远,那种时代的“代沟”就横亘在高中学生与古代作家间。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的表达,都会给现代的高中生带来一种距离感,一种陌生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简单、直接地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更难以直接明了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为何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缘由。同时,古诗词的字面理解、押韵对偶等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障碍较多。这本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的引导,但仍有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离骚》这首楚辞时,虽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年代久矣,这样的“楚辞体”、“骚体”对高中生来说很是陌生,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加以注意和恰当的引导,对于课文《离骚》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的。

二、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就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教学魅力,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挖掘阅读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要灵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导,为学生与古典诗词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那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璀璨的古典作品,丰富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知识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这首诗的特点,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怀,深入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想想学生怎样会更容易理解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歌的美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时间和文体的隔阂,有效地学习这首诗,进而设计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确切地体会到,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使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革新教学观念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摆正自己的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性。此外,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情感。将教师个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诗词的境界中,切身去体会,取得一种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教学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在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联想,视听结合,激活思维,让学生体验和丰盈情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个作品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导入部分,一边徐徐说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风行全国。”唐宪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曾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到了清代,学者张维平也盛赞此诗,他在诗中写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源伐取无人继,一曲琵琶唱到今。”这些都形象的说明《琵琶行》这首诗流传之远,影响之大。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关于白居易的个人介绍,重点介绍进谏贬谪、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绍重点,便于学生感知诗人,理解课文。这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通过想象去感受那样的一种“同病相怜”的苦闷。

【参考文献】

[1] 文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篇2

前言: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前形势下,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的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占有着一定的优势,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高中语文中的古典诗词以其精简的形式,以及深远的意境,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美育教育有极大的优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运用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理解能力。

1.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古典美育教学的日益重视,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教学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对高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高中院校,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育,都普遍存在着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在紧张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大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就逐渐的忽略了对学生古典诗词中的美育教学,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高中语文教师的这种应试式教学方法,与对古典诗词深刻意义的欣赏的不足,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高中生,都缺乏对古典诗词中美的感知能力。其次,除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忽略,高中学生自身也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因为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高考成绩有帮助的学科,而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也是保持着可学可不学得态度。因此,想要提高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首先要改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模式教学,加强对学生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除此之外高中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是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自身达不到对学科的重视,就算高中院校有完善的美育教学,仍旧无法改变学生的美育教学缺失现象。

2.古典诗词美育教育的基本策略

2.1 加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句子的领悟,因为在古典诗词中,对句子的领悟是尤其重要的步骤。如果学生不能对古典诗词中的句子进行领悟,就会出现学生不理解作者意思的现象,也就无法体会理解古典诗词的美妙之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古典诗词的特点在于语言精练、优美、传神,在高中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领悟程度不同,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从语言方面入手,加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觉,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在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诗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诗词中所描绘风景的同时,来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语言有更深入的领悟。

2.2 采用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在古典诗词上的美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影响,高中生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如果高中语文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有资深的专家指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科学有效的运用现代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高中语文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在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来改变枯燥的课堂气氛。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同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到古典诗词的意境当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作者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融入到古典诗词教学中,来加深学生对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进一步的加深了解。语文教师通过采取现代的教学手段,来提高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入研究,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有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对古典诗词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自主研究,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学因素有更好的认识。在高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弥补对古典诗词认识的不足之处,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能达到更好的境界。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素质审美能力 形象思维时尚元素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隐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诗词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加强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成为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然而,在当前古典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重理性而轻感受的倾向,教师只管按部就班地讲解作者生平简历、主要事迹、思想倾向以至课文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等,而学生对诗词的意象、诗人形象的理解无法在心目中鲜活起来,更不要说对诗词的更深层次的把握了。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明确诗词体现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还有育人功能,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铮铮誓言何等洒脱痛快,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白、杜甫的诗歌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古人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只有客观事物使作家“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这时候才会有好诗诞生。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何时了”,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是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但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事实上,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典型概括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游子感伤之情,诗人在“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体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于是它被称为“秋思之祖”。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创造意境,要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诗词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词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引领学生真实感受诗词意境之美,诗人形象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诗词的内涵和精髓也就很容易领悟和掌握了。

如何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时,学生对这种中年人生离死别体会不会多深,于是,我们事先叫他们去图书馆借来《朱自清散文集》中《给亡妇》一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前妻武仲谦生前温柔贤惠、吃苦耐劳的形象及作者的悲痛、思念、歉疚和深深的缅怀之情;通过阅读欣赏,学生体会了夫妻感情的至情深厚,认识了苏轼的词意,进入了情与境谐、以境见志的境界。

3.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诗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统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的节奏。古典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教学古典诗词师生必先吟诵。吟诵不可停留在一般的教师范读、个人吟读、集体齐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特别是音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再发自内心地美美地吟诵,直至见诗意词意之美及诗人词人志趣所在。我国《诗经》中所描写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可以通过节奏起伏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显然表现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诗人忧愁悲伤。因此,从词的外形来看,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情景交融,回味悠长。

三、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象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余地。总之,依据诗中的形象,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理解古典诗词

为了更好地教学古典诗词,还可以借用现代时尚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深化他们的认识。现在,有很多歌词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像《月满西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学生都很熟悉。这里,对于学生,背诵已不在话下,怎样适时增进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才是重点。这时,可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因为如怨如诉的音乐与原作中忧伤而旷达的意蕴往往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会在这种感性的自己喜欢的氛围中深化对原作诗词学习的认识。如在教学古诗《上邪》时,可请学生回顾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得知这首歌词原来由改编古典诗词而来,他们非常兴奋,课堂讨论非常活跃,这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理解更深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了。

“诗言志,歌缘情”。从这个角度说,古今诗歌始终都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主题。我们完全可以把领会现代诗歌作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补充,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从而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如讲授上述李白诗作时,就可先介绍余光中诗《寻李白》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等句,余光中用形象的语言、精当的议论,表达了李白的个性特征与人生价值。先介绍这首诗给学生,可能比单纯介绍李白其诗要有趣多了,效果也会好得多。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学科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文体性。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如此,才能强化古典诗词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篇4

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李白飘逸豪迈、乐观旷达,杜甫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如我们高二在进行学考复习时,有这样一首诗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首先我们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视作是要写诗人夜宿在牛渚时的情景以及由景产生的情,又通过“怀古”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写作目的是“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

二、借助注释,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情感

又如《夜宿牛渚怀古》中,首联“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和颔联“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通过一个“空”字,将景与情联系起来。首联写诗人夜宿在牛渚,看到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江面显得非常空旷寂寥;颔联写诗人登舟望月在牛渚这个地方想起了当年的谢将军。这时学生们会产生疑惑:“谢将军是谁呢?写他有什么作用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诗下注释,明白“原来当年谢将军在驻守牛渚时,曾在这里听过袁宏吟诵诗歌,他大为赞赏并邀请袁宏过船畅谈,从此袁宏声名大振”。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原来谢将军就是发现袁宏的“伯乐”,而李白在这里“空”忆谢将军,白白想念谢将军实际上就是要抒发自己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又通过最后一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可知诗人并未一味沉浸在自己知音难觅的悲凉中,反而准备“明朝挂帆去”,借此表达自己的旷达自信、豪迈乐观的精神。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诗歌的“四读法”,即“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情感”。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高中所选诗歌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因此,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后面深入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熟读精背以致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竞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五、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复诵读;想象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完整的、适应高考提纲要求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并不能掩饰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古诗词的学习不只是为了高考,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1.忽视古诗词的诵读和背诵

在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灌输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古诗词的学习,基本的要求是背诵全文,并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所要传递的精神。

2.忽视学生的想象能力,淡化意境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而单纯从古诗词字面的意思分析,这样的结果是把古诗词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失去作者要表达的意境。

3.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应试教育会严重影响古诗词的教学,由于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投机取巧,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换取高分,这会使古诗词教学进入另一个误区。

二、走出古诗词教学误区的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加强背诵

加强对古诗词的背诵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学生在诵读和背诵过程中往往能产生共鸣,这更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并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和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会更有利于古诗词的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仍存在诸多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引导,使学生顺利走出误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古诗词教学既能满足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文化修养,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周书梅.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6):27.

[2]郑菊芬.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41.

篇6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1.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误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顾虑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教学,教师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更不会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在知识。而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讲解考试的重点,不会整体性地为学生解析,忽略了古诗词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了鉴赏能力。由于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走进了一个最严重的误区。

2.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诵读,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背下全篇诗文,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不重视。教师只注重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没有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及精神美。

3.忽略古诗词意境的分析和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了解作者的内心感情,加深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思考。但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韵味,只是做表面功夫,只对古诗词的字面进行分析揭示,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古诗词支离破碎,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也完全忽略。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不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其想象力有一定损害。

二、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1.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比如,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对古代战场上风流人物的追念,来表述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旷世之心。因此,朗诵时的语调不宜太过沉痛,而应带着几分洒脱。

2.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诗词情感美

古诗词本身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所以古诗教学中的意境体验原则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师生情感的释放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斥着丰富的情感,并且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将情感最大化的释放。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是经过教育部门专家精心挑选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典诗词要进行详细的剖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对作者当时的情感理解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精神。

3.因材施教

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但其最终的教学目的便是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自身缺乏的特质,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教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4-01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抓住石灰“清白”的特点自比,表达自己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它反应的是国家的兴衰。鉴赏边塞诗,应该抓住时代特征,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将历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咏史诗是作者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评价,寄托个人抱负的诗歌。

二、抓住意象,情景再现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三、加强诵读,增加语感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性,能力层次较高,每一个学生应该养成多读名著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积累,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质。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刘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3] 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篇8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海洋中,诗歌作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充沛,艺术想象最丰富,语言表述最凝练的文学样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诗歌教学一直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强调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可以传承我国的经典文化,更是因为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

1. 提升人文素养。追根究底,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明,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改革方向。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则对学生提升文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古诗词教学,使其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与途径,定会获取较大的教育成效。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浮躁,不愿踏踏实实地求知识做学问,而是追求短期的速成,在这种消极现象日益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抵制这种不良风气的腐蚀。例如,《诗经》《楚辞》等著作中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元素。通过教授这些具有人生哲理的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人格,也是当代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2. 完善学生人格。高中阶段是发展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其文化品位的最佳时机。古诗词教学对这些方面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会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同窗与朋友间的情谊,使他们更加珍惜友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是为学生展现了诗人勇往直前,敢于探索他人不敢到达的奇险之处,这对培养学生冒险和开拓精神以及开阔学生视野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对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有极大作用。

3. 培养审美怡情。古诗词以精简、美轮美奂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进而反映出诗人情感,或思乡心切,或凄美爱情,或壮志豪情,或社会现实。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文章大意,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诗词所营造的氛围中让自己的身体、心理、灵魂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

1. 教学方法固定僵化。我国教育现在仍然存在应试教育遗留的诟病,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应付考试,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在这种消极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必定会打上功利性的烙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简单翻译课文大意,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学生个性的情感体会,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2. 教师自身学识匮乏。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难以支撑难度较大的教学活动,体现在缺乏对古诗词知识的深入了解,鉴赏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课文中个别字词的涵义把握不准确,造成翻译词句时无法深刻理解个中意味,只停留在表面。二是讲解时注重参照标准答案,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生硬地将教学参考书里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忽视诗词本身的意境和学生的情感体会。三是教学内容紧跟应试教育,只对考试大纲中存在的考点进行教学,考点外的知识基本忽略不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依赖教科书,只注重盲目地死记硬背,使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高中语文古诗词在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除了教学方式有问题,与教师学识短缺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难以把握重点,从而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现在的高中生兴趣广泛,爱好看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由于受到如此多种类娱乐项目的诱惑,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都认为其冗长难懂,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且有的学生比较偏爱理科,对学习文科方面的知识存在抵触心理,之所以学习古诗词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难以融会贯通。另外,背诵古诗词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促使学生将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上,放弃了对古诗词的学习。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 注重诵读,了解背景。诵读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首要任务,也是熟悉掌握其课文大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跳过了诵读环节,未能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美、韵律美、情感美,而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听,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注意诗词平翘舌的发音与词句的押韵,使学生心、眼、鼻、耳全身投入。此外,教师还可播放音乐和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在优美或是跌宕起伏的旋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为其意境的分析奠定基础。

2. 分析意象,品位意境。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描述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才能对诗词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鸿雁”在古诗词中指代书信,因为鸿雁在秋季会南迁,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古人还用鸿雁表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篇9

一、古诗词的内涵及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学长河,古诗词莫过于其中最大的一朵浪花。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思让一代又一代文人拜服。古诗词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体,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这些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一)古诗词的内涵

历来对古诗词都没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古诗词顾名思义,应该包括诗和词。诗中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所创作的诗歌,像《诗经》、《楚辞》、乐府诗等,这类诗歌字数多少不限,对韵律的限制也较为宽松。近体诗主要指唐朝形成的一类诗歌,其特点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长律等。词也称“长短句”,是配乐而写的歌词。“词,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指的是歌词,即可以合乐歌唱的诗。”[1]词包括词牌、题目、正文三部分。诗以唐朝为胜,词以宋代为佳,因此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将学习重点放在唐诗宋词部分,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甚至编订了《唐诗宋词选读》,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诗与词虽然是两种形式不同的抒情文体,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从描写内容上来说,都有表现离别之情的,如诗中有李白的《送友人》,词中有柳永的《雨霖铃》,统称此类诗歌为送别诗。同样,将记叙游览古迹,怀古思今的诗和词称为咏史怀古诗;将赞美某种特定事物,抒志的诗和词称为咏物诗;将描写塞外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和词称为边塞诗;将抒写山水田园生活的诗和词称为山水田园诗。从表达技巧上来说,都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并且,一个作者既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词人,因此本文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中采用诗歌的广义含义,既包括诗又包括词。此外,元代散曲与词在形式、内容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高中语文教材也涉及到少量的散曲教学。鉴于此,本文也暂把散曲归为古诗词一类。

(二)古诗词的特点

1.语言凝练

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古体诗受限较少还可能出现较长的篇幅,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但也在少数。近体诗大多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最多也只有56个字。词也一样,受词牌限制,字数一定,且相对较少。所以要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内涵,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歌语言必定要有高度的凝练性。“古诗词区别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诗词语言的概括性、凝练性,其最大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练的语言蕴涵非常丰富的景色描写、事件叙述、情感抒发”[2]。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银烛吐青烟)中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人不必全力去渲染月亮、银河如何的明亮,“隐高树”、“没晓天”六个字就让读者体会到月亮、银河的光辉是何等的耀眼夺目,使树木黯然失色,将天空全然遮蔽。

2.想象丰富

古诗词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用大笔墨来描绘生动形象的画面。但是读者阅读诗歌时却并不会感到画面的狭小、简单、索然无味,这源于其营造画面的丰富想象性。它善于将多彩的画面凝聚到一两个点上,透过这几个点给读者以无穷想象,达到知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仅仅四个景物却将塞上风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想象,滚滚黄沙漫漫,似大海无边无际,旅人在行途中点燃木柴烧水做饭,因无风无雨,天空格外宁静,连轻烟也笔直向上;一条长长的小河沿着天际缓缓流淌,已是黄昏时刻,没有刺眼的光芒,泛着红晕即将下落的夕阳显得格外温和。这是一幅怎样宜人的画面,丝毫不比美术大师笔下的美景逊色。

3.情感含蓄

古诗词是一种抒情文体,诗人在有所感的情况下挥毫走墨,表达内心情绪。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全篇呐喊自己溢满胸腔的情感,而是通过刻画形象,营造画面委婉地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古诗情感表达含蓄的特点,但这样不仅不影响诗歌的抒情性,反而使情感更加强烈。尤其是一些婉约派词人,其词作更是如此。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借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寄托自己的孤独惆怅之情,直到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才点出自己内心的愁苦。即使这样读者也早已沉浸在女词人的浓愁之中了,因为酒、雁、黄花等形象无不告诉我们女词人是何等的愁绪万千。

二、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提出“阅读与鉴赏”目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因此,高中古诗词学习重点在于鉴赏,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培养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能力。”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古诗押韵,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古诗词中诗人所塑造的形象,或玲珑雅致或欢快活泼,具有形象美;由众多生动的形象,组成丰富多彩的画面,幽静、伤感、朦胧、辽阔等等,给人以画面美;通过这些画面的描述,诗人在其中寄托自己的心绪,抒发一时的情感,让我们跟随诗人或喜或悲,体会其中的情感之美。比如在朗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品味有节奏的语言,感受优美的形象和多彩的画面,体会丰富的情感,可使学生身心得到美的洗涤,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发展想象力

大多数诗歌都通过塑造形象,构成画面,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记述出来。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用区区几十个字来表达无限的内容,给读者留下很大的空白。因此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填补叙述之外的空白,这样一首诗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美感。诗歌的学习应该是圆形的,而不是扁平的,即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内容。这种圆形解读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并由此联想出去,从更深层面体会诗人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填补诗歌空白,不断丰满诗歌内容,并使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如传统文化常识,传统文化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基本理念”要求语文课程“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课程目标”中也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而且在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增加自我的文化积淀,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如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可以了解羊祜“堕泪碑”的典故,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可以体会其深沉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诗歌鉴赏能力只有在认真解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诗歌形象、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探讨诗歌学习规律,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少部分优秀诗词的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面对时代相隔久远的古诗词时,能够找到解读诗歌的突破口,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独立分析古代其他优秀的诗词作品。

注释:

[1]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6:186.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之中,多维度感受诗词魅力,受到心智体验陶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古诗词阅读鉴赏并非要掌握多少专业技巧,只要能够从阅读中有新的感知,就是比较成功的鉴赏行为。古诗词鉴赏涉及诸多鉴赏点,如用典、寓意、起兴、设喻、象征等,都是很重要的鉴赏角度。在具体实施鉴赏时,要针对学生认知实际进行引导,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积累鉴赏方法,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古诗词认知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择点导读,建立诗词初步感知

高中古诗词内容很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分类导读。首先要对古诗词背景进行分析。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掌握这些背景信息,对于准确领悟诗词内涵和作者情感都有重要帮助。其次是文字句意梳理。熟悉古诗词表面意义是鉴赏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再就是寻找“诗眼”“词眼”,这是诗词鉴赏最需要关注的点,让学生抓住“诗眼”“词眼”不放松,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后要体味作者情感。诗词都是有感而发,这个“感”自然是作者情感,了解作者情感才能形成认知共鸣,抵达诗词和谐真义。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作品的相关情况,然后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苏轼有什么样的词风呢?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作者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这个过程就是鉴赏。

二、创设情境,体味诗词情感意境

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认知创造有利条件。古时古人古事都是诗词构成要素,我们要体味诗词情愫意境,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气氛渲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那时那事那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可以与作者形成对话。不管时空跨越多大,一旦情感接通,就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作者的心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还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走进那个特定的时空中,完成对古人古事的探寻,建立起有形感知。

在学习《虞美人》时,我首先将作者李煜生平和相关介绍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然后重点强调了李煜抒感的独特风格,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就是一个“愁”字。随后,我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学生情感被充分感染,再来阅读这首词体会更深刻了。

三、方法设定,深度挖掘诗词内蕴

古诗词鉴赏并没有固定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阅读理解中总结,进行针对性指导。首先要弄清诗词要素构成。对诗词时代、背景、人物、事件、表达、结构、情感等,都需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是特征筛选。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写法、构成、语言、用典等方面,都能够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就是情感把握。这是诗词鉴赏的最重要因素,挖掘作者情感因素才能掌握鉴赏方向。最后是掌握基本格式。鉴赏没有固定格式,但一般格式还是需要明确的,“鉴赏=角度切入+特征效果+作者情感或主题内涵”这个格式属于一般鉴赏思维程序,具体运用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辛弃疾是宋朝高产词人,他的作品大多为爱国情调。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典,借古论今,我让学生先找一找词中都提到了哪些古代英雄,然后对这些古人古事进行剖析,最后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比对。学生很快就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这一句是用典,用“英雄”一词赞颂孙权,感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表达内心的惋惜痛楚,暗喻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四、拓展训练,实现认知能力迁移

古诗词鉴赏是情感感知过程,通过对诗词特征分析,找到鉴赏角度,进行情感渗透,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的认知才是鉴赏成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建立鉴赏认知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筛选,提升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诗词鉴赏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