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概述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概述

篇1

一、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式略)CRn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家企业占市场份额较小;CRn接近于1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在市场占有率的衡量上,由于资产管理规模能够较准确的反应各个基金公司的销售情况,故选其作为计算指标。据统计,截至2011年四季度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数目为914只,规模为21,683.54亿元(剔除联接基金重复部分口径)。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共有69家基金公司,本文选取具有统计意义的66家基金公司进行比较和研究。根据绝对集中度公式计算得出:(式略)CR4来看,我国证券基金业呈现“原子型”市场,从CR8来看,基金业属于“低级寡占型市场”。上述指标反映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不存在由某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劫持”从而制约行业良性竞争的情况,前规模排名四大及前基金公司并没有占据过多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市场垄断,二线基金公司的生存未受到龙头公司威胁。

二、H.H.I指数

H.H.I指数,也称为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反映的是这一行业中企业的总数以及规模分布情况,其公式如下:(式略)X代表市场总规模,Xi代表i企业的规模,Si=Xi/X表示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为该产业内的企业数。当市场由一家企业独占,即X1=X时,H.H.I=1。当所有的企业规模相同时,H.H.I=1/n。行业内企业的规模越是接近,且企业数越多,H.H.I指数就越接近于零。笔者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出H.H.I=0.0344。然而,假设所有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同,则每个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66=0.0455,此时,H.H.I=0.0154。由此可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市场份额分布是有所不均的。

三、相对集中度指标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反映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数据进行处理,针对66家基金公司按照管理资产规模排序进行编号。如果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则说明资产管理规模(即市场占有率)相等。但是,显而易见,洛伦兹曲线偏离均等分布线曲线的程度较大,这一点说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布的不均匀程度相对较大。通过洛伦兹曲线可看出,在规模排名后30%的基金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市场平均占有率,而排名位于后10%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少之又少。从下图也可以看出,小规模基金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过小,与规模靠前的公司相比出现明显的掉队现象,规模排名后10家基金公司总体市场占有率不到1%。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的一个相对集中度指标。设洛伦兹曲线在x∈(0,1)的范围内与X轴围成的面积为C,均等分布线和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为S,ΔOAL的面积为P,则基尼系数=S/P。经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基金系数大于0.5,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一行业的市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不均匀。

篇2

摘要: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就是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健全证券交易规则,加强证券市场的自治能力,理顺两者关系,进行证券监管风险的转移。证券监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其良性发展的基础。证券监管越有力,越到位则证券市场的风险越小。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证券监管机构定位不明确,政府和市场不分。这就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完善公司结构和监管体制,减轻监管风险。

关键词:证券监管体制监管风险自治能力风险转移

一、我国证券监管体制概述

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前,证券市场由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管理;二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后.由他们和有关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管理;三是证券法实施后的阶段。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总体而言是国家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的复合体。随着证券业的发展,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的缺陷愈加明显,表现为:

第一,证券监管主体定位不明确。在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中,国务院证券委是国家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临时议事机构,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委的监督管理执行机构,属于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宪法并没有把相应权力授予非部委机构和事业机构。证券委和证监会存在的法律依据和作为政府部门设置的依据不足。

第二,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明确。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讲,证券市场出现许多问题,如公司造假案、上市公司高管失踪案或携款潜逃案、大股东侵占公司资金案、非法操纵挪用客户资金案等无一不与监管不利有关,其主要症结是证券监管机构不积极作为造成的,原因是监管机构职责不明确,本该是积极作为的职责变为一种消极职责。

第三,我国缺乏集中、统一、权威的证券监管主体。国务院证券委是全国证券市场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关,但是他没有专职人员,很难履行管理职责;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委的监督执行机关,其他有关部委如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等虽各有分工,但很难协调,出现政出多门现象。没有集中、统一、权威的监管主体则会出现互相制肘而又互相推诿的情况,使证券参与主体:j己所适从,证券规则之间互相矛盾,造成证券市场混乱。

第四,证券自律组织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程度极为软弱。我国的证券业协会形同虚设,上交所和深交所作为同一层次的交易场所,为争夺上市公司,互相之间展开恶性竞争,无法对会员公司实行自律管理。这是因为自律规则不完善。证券组织内部机构不健全,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证券监管机构的过多干预抑制了自律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没有把本该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放开手,使他们自身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当然同时也抹杀了他们自身的创造性。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变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有证券监管体制的最大症结是政府和市场不分,证券监管机构职能和自律组织的本职不分,证券监管机构管的过多、过宽。笔者认为,我们应借鉴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明确界定自律组织和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凡是能通过行业自律组织解决的问题就由自律组织解决,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在风险防范中的一线缓冲作用,避免证券监管机构始终站在风头浪尖,承受过大的社会压力,逐步建立以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就是这一思路的极好体现。

第一,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公司实现自治的基础。(1)修订后的《公司法》突出了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作用,不仅增加了董事会的决策范围,而且《公司法》根本改变了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公司的董事会再也不是董事长一人说了算,而是集体决策,既防止公司个人专断,又导致公司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另一方面说,也强化了对董事长的权力制约,保护了其他董事的利益和决策权。(2)修订后的《公司法》强化了监事会的作用。《公司法》增加了监事会的职权,还明确规定监事会有对董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的权力。这样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公司的法人机制更加健全,为公司自治奠定了基础。

第二,增加公司自治内容,这是开启公司自治的开端和尝试。(1)改变原有的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这不仅活跃资本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也给予公司更大的活动空间,无疑对公司的自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修改后的《公司法》把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提高到70%,这一改变既保护了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也便利了公司的投融资活动,赋予其更大程度的自治,政府及监管机构不再过多的加以干预。(3)公司的上市、暂停和停止不再由公司法规定,而把决定权交给了证券交易所,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这也就是说中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要以更加超脱的地位来对证券市场进行管理,不再干预。

第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证券市场自律性的基础。所以,《证券法》的修订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1)在法律上确认证券发行保荐人制度,保荐人制度的实质就是证券发行担保制度,其目的在于减少证券发行风险。(2)增加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诚信义务的规定和法律责任,以防其通过各种手段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减小证券市场风险。(3)引入预披露制度,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要求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人预先披露申请发行上市的有关信息防范发行人采取虚假手段骗取发行资格。

三、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变革之意义

篇3

关键词:信息型市场操纵 法律规制 建议 证券市场

信息型证券市场操纵在徐翔案后走入公众的视野,信息型证券市场操纵是新兴的一种复合型操纵模式,近期备受各界关注。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产生信息的泄漏或者失实将会严重影响相关联的一系列经济链条,破坏市场竞争机制,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反思我们目前的证券、期货市场中所出现信息型市场操纵的原因,问题之所在,然后积极想办法应对,通过法律进行规制,解决信息不安全的忧虑,促进证券、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我国信息型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概述

(一)概念

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是指上市公司或者是一些具有掌握优势信息的企业,通过一系列能够影响到市场价格的信息,进而影响到期货或者是证券的交易价格,从而操纵市场,操纵者自身获利的商事侵权行为,具有操纵对象为不特定多数人、需要行为人在二级市场配合等特点。

(二)目前相关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用词模糊不严密

我国目前关于证券、期货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多是原则性、总体性的规定,缺乏细化的具体要求。在《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适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关于市场操纵行为的定义中都存在运用“不正当手段”之类的模糊词语,这就使得实际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无法精准定位,及时准确适用法律。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进步,证券、期货交易也在不断发展,原来的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2.未规定行为人的主观条件

在《指引》中规定的是“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扰乱市场秩序”,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定,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否要求行为人故意。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行为人故意实施了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但未得逞,未能对证券交易市场产生实质影响时,无法对行为人的行为定性。

3.与欺诈行为关系不明确

目前学界的诸多观点中多数人认为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是完全可以归入到欺诈行为之下的,因此可以规定证券市场中的一般性反欺诈条款,如此一来,法律适用准确全面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我们应当同时注意到并非所有的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都包含欺诈的成分,基于真实交易行为的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又能否构成欺诈呢?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与欺诈有交集又有所不同,如何更加合理的界定明_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正。

4.民事责任制度缺位

承担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三种责任形式侧重角度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并无明确的主次之分。我国目前关于证券市场中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的惩治主要集中于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严重缺乏了关于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虽然《证券法》第77条中有规定到该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但规定的太过于原则性、抽象性,这就使得实际的操作性太差,以至于在实际的案例中很少出现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的建议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且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更是充分说明了脱离的法律的证券市场会存在巨大的危机,市场操纵行为会肆意而行,是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的。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通过事前预防和事后制裁的法律规制的方法,来稳定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保障交易安全才是长久之计。

第一,完善信息型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预防机制。总结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交易中出现的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借鉴外国的相关立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现状又不失前瞻性的法律。明确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概念及其构成要件,为之后实务中实际适用法律提供一个明确又不失弹性的标准,弥补具体法律规定的缺陷。同时尽快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避免在适用法律时遭遇法律规定不统一的尴尬境地,使得能够精准、明确的适用法律来打击信息型市场操纵行为。也可以借鉴外国的积极做法,引入市商制度,通过双边报价的方式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在阳光下运行。

篇4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

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5.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

5.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

5.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

5.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

5.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5.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

5.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

5.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

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

5.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

5.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

5.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5.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3]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大楷著.《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曹凤岐等主编.《证券投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证监会;证券监管机制;行政法;政府监管机构;

【中图分类号】D922.2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6-02

1证券行政监管理论概述

证券市场是由一系列非常复杂的、人为设计的组织体制及资本运行机制组成的庞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产生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证券法》是调整证券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行政机关权力、程序规范、资格限制、强制规范、禁止性规定以及行政处罚均较多,本质上是部管理法。所谓证券监管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证券法》及相关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因监管行政权力而形成的监管机构与其他当事人之间的证券权利义务关系。

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的。1997年8月起证券交易所的管理权从地方政府收归到了中国证监会。1997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实行分业管理,并决定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证券期货管理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多级监管机构间的关系,并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对全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职责。

2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我国在加入WTO后,国内的证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证监会作为统一监管机构体制下的监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然而鉴于以往的历史及经验,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部分,一是监管主体方面,证监会机构定性模糊、监管权力不足、独立性欠缺等;二是监管行为方面,证监会的行政许可审批权过大、监管行政处罚滞后、政策干预广泛,并且又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监督机制。

3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证券监管行政法规立法体系

在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此时,行政法规具有法律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于证券发行、市场交易、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等各方面的监管问题,可以行政法规加以规范。在行政法规的立法活动中,要严格遵循《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并且对于已制定的行政法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废止。

2.完善监管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套完整的行政程序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管辖、行政委托、行政协助、回避、申请及处理、调查、证据、陈述意见、公听会、听证、政府信息公开、阅览卷宗、说明理由、期间、送达、费用、简易程序等。因此,对于我国证券监管行政程序法制化问题提供以下两点建议:

2.1健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我国监管机构的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并不健全,如首次申请股票发行,发行审核标准的公开制度缺失就导致在证监会经常驻有各种“公关团体”,试图通过各种不当渠道以获取信息争取顺利通过。因此,对于证券发行、交易等各种证券活动的监管信息,监管机构应及时向社会公开。

2.2健全行政听证程序,如:听证适用范围应仅限于监管机构做出的较为严重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事项的行政许可;不应由当事人来承担监管机构组织的听证费用;当事人如认为听证主持人可能与本案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应有权申请其回避,并且听证主持人的职能应由非本案的调查人员担任;举行听证时在调查人员提出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后,当事人有权进行申辩和质证等。

3.抽象监管行为司法救济制度的建立

我国证券市场常被人称之为政策市,常常存在着救济难的问题。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之规定,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极不利于证券监管中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将行政诉讼范围中的抽象行政行为界定为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我国应适当地扩大行政诉讼范围,尽快建立起对抽象行政监管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约证券监管机构的行政权力,从而达到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政策治市的模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4.完善监管机构制衡机制

监管机构监督机制的对象是监管机构做出监管行为的整个过程,目的是保证监管机构的各种监管行为的公平、公正、合理,防止监管机构的强制性权力被滥用。

4.1强化证监会监察局的独立性,中国证监会监察局作为证监会行政监督机关,实行双重领导,缺乏独立性、地位不高、权威不够,应将监察局人事任免权收归国务院,并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同时,各项开支费用应当单列,分别由国务院审议后列入财政预算。

4.2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证券监管往往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第四权力”的地位,使其监督的功能得以发挥。

4.3充分发挥自律监管体系的作用,提升证券业协会及证券交易所等一系列自律性组织的独立地位,并应赋予它们更多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对于证券业协会,证监会应放松进而放弃对证券业协会的行政控制和领导,并将其改变成对协会的依法监督关系,使协会成为在法律和行政双重地位上能完全独立于证监会的一个自治组织;对于证券交易所,应强化其独立性,降低证监会对其的直接控管,将证券交易所作为一个监管的对象而非是完全附属于自己的下属单位,并应归还人事任免权于证券交易所。

参考文献

[1]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证券市场

一、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概述

融资融券,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的一种,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资产的金融期货产品,其特殊性在于标的本身不是金融资产,而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指数。

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提供了规避市场系统风险的手段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到现在已近二十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不断扩大。但长期以来,股票市场的交易工具却只是单一的现货交易,不允许信用交易和卖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金融交易工具的单一性,现货市场缺乏风险对冲机制,系统性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了市场效率低下,股票的真实价值被扭曲,单边市情况严重,波动幅度很大,从2006年的千点左右到2007的6000点高峰,之后过了一年时间又跌回1600点,这种跌幅远超过欧美发达资本市场,甚至比有股指期货的新兴国家的跌幅也大20-30%。在缺乏避险工具的市场中,投资者无法避免诸如金融危机、大小非减持等系统性风险。

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丰富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工具,使得我国股票现货市场有了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来进行对冲交易化解风险。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推出给中国股票市场提供了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工具。

三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融资融券的推出使投资者可以超出自身实力进行交易,从而有足够的交易活动可以活跃市场,进而维持证券价格的连续性,从而达到增强证券市场流动性。融资(买空)策略是投资者在看多的市场条件下借入资金入市的行为,这直接增加流入市场资金,提高市场活跃度,增加流动性。融券(卖空)制度的存在,为投资者提供了判断下跌而获利的可能,极大刺激更多投资者参与市场,提高了市场信心和活跃度,从而间接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我国融资融券处于刚起步状况,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且缺乏转融通机制,所以融资融券推出以来相对我国股票市场交易量而言成交量偏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无实质性影响。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因为股指期货的低保证金、高杠杆、执行速度快等优点,让投资者对现有资产组合进行配置,或进行套期保值,这将吸引部分资金由现货市场流入期货市场;另一方面因为推出股指期货后,投资者能进行套利交易以及保值需求,则可以吸引资金入市,从而提高现货市场的流动性。

自四月份股指期货推出后,我国股市由于宏观经济面等外部原因持续下跌,股票市场的成交量持续萎靡,到6月低达到最低;而同期股指期货交易量持续上升。这可能是由于股票市场的下跌,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参与到到股指期货交易。但自7月份以来,股票市场开始回暖,股指持续上升呈逼空局面,交易量也不断上升,而同期股指期货的交易量也逐渐增加。据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股指期货可能导致股票交易量的下降,但在长期趋势中,股指期货将和现货市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交易量也将放大。

四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价格趋势和波动影响

融资融券由于初期的入市资金相当有限,且转融通尚未实行,因此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是随着试点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转融通业务全面展开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用资金进入股市,由于信用资金在市场中的交易更频繁,成交会更趋活跃。

我国自4月份推出股指期货以来,股指期货一路下跌到2478点,跌幅为28%;而同期上证大盘下跌到2319点止跌,跌幅为27%。这说明了股指期货走势和大盘走势有很强的联动性,但是不能笼统的说明股指期货是导致大盘走势的原因。股票市场的走势取决于股票的内在价值,而股票的内在价值又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前景,公司运营状况等。

股指期货只是影响股票市场短期的走势,股指期货能够起到先导的作用。在股指期货上市前,股市开盘价受美股影响,盘中走势受到港股的影响。但股指期货推出后,即使美股前夜大涨或者大跌都对A股的开盘影响不大。由于股指期货比股市早开盘15分钟,A股竞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已开盘的股指期货的影响,在盘中股指期货的价格波动更快捷、灵活。

目前,股指期货进行过三次交割,A股市场在股指期货交割日,走势都有较大幅度的下跌,被称为“交割日魔咒”。在四月份到七月份,股市的单边下跌中,股指期货起到了助跌的作用,因为做空的资金赚了钱可以再开空单,一直进行下去,最终导致了股指期货和大盘的跌跌不休。而七月份的上升行情中,股指期货又起到了助涨的作用,由于多头连续做多,做多赚的钱再继续做多,导致了连续的逼空上涨。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在短期内我国股指期货放大了A股市场的波动性,但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还是受到股票自身规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退市 上市 金融市场

一、水仙凋零的案情回顾

PT水仙已经成为过去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第一支从我国证券市场退出的股票而言,它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中的主角。关于水仙电器是如何盛开而后凋零的,《中国证券报》上的《启动退市,从水仙开始》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1992年,水仙电器改制为股份公司,6月发行A股募集资金约1.5亿元人民币;

1993年1月6日,水仙电器A股上市;

1993年,上海水仙能率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水仙电器持有其50%的股权;

1994年10月,水仙电器发行B股募集资金2504万美元;

1994年11月10日,水仙电器B股上市;

1995年,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总投资计划为7500万美元;水仙电器持有其45%的股权;

1996年,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亏损2446万元;此后该公司连续亏损;

1997年,水仙电器决定以1225万美元向合作方美国惠而浦公司出让惠而浦水仙25%股权,水仙电器持股比例降至20%;

1997年,水仙电器首度亏损6651万元;

1998年,上海水仙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水仙出资900万元;

1999年5月4日,水仙电器开始实行特别处理,简称“ST水仙”;

1999年,上海水仙进出口公司净利润亏损197万元;

1998年、1999年,ST水仙连续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

2000年5月12日,ST水仙暂停上市,实行特别转让,简称“PT水仙”;

2000年5月24日,PT水仙公告称:上海惠而浦水仙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再对其产生影响;

2000年6月,PT水仙以657万美元向合作方日本能率株式会社出让上海水仙能率45%股权,以73万美元向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出让水仙能率5%股权,此后PT水仙不再持有其股权;

2000年,PT水仙连续第四年亏损;

2001年4月18日,PT水仙公布2000年年报,并暂停“特别转让”;

2001年4月17日,PT水仙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关于申请延长暂停交易期限的报告》;4月21日、PT水仙宣布:未获得宽限期批准。

至此,PT水仙退出了证券市场,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支被摘牌的股票,结束了中国证券市场“有进无出”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正式启动。

二、退市制度概述

1.退市的含义

证券市场的退出制度,是指规范上市公司退出证券交易市场的规则,退出又称“退市”。退市,是指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交易,不再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退市与除牌、终止上市的概念是一样的。

退市制度和入市制度一样,共同维持着证券市场的运装。如果说证券市场是一个水池,入市制度就是“进水口”而退市制度就是“出水口”。一个良好运转的证券市场的可容载量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双口齐下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运转。

2.退市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质量

退市机制产生了一种威慑作用,即:一旦业绩不好,则会终止在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交易,不能继续享受证券上市所带来的融资能力和投资的流通性的利益,因此,他们的命运与业绩息息相关。反之,如果没有退市机制,上市公司不存在后顾之忧,则公司质量必然下降,甚至造成证券市场上的系统风险。

(2)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任何金融市场都存在这风险,证券市场亦然。该市场中的投资者不能存在一种投机的心态,而应当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建立在这种风险意识上的证券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然而,从众多ST、PT股票常常领涨于证券市场便可获知,投资者的这种风险意识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多是建立于股票只进不出不无关系。因此,通过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3)有力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场所,而是一个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地方。资金在特定的时期总量是恒定的,也是稀缺的,通过证券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可以使市场资源流向更适宜的方向。而退市制度就是帮助实现这种功能的一种方式――通过退市制度,大量垃圾股票将退出市场,它们所占据的资金将流向绩优股票,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三、我国退市制度概况

1.退市制度在我国的贯彻实施现状

自1990年和1991年沪深交易所分别成立以来,随着新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不断发行和上市,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之中;然而,在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在过去的5年里,纳斯达克的50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已经有1179家被摘牌,而最近3年来的摘牌公司数量超过了上市公司数量,因此虽不断有新公司上市,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却减少了700余家。” ,由此可见,其规模则处于相对稳定或者轻微减缩的状态。

这当然与我国上市证券的退出机制密不可分。正如前文中所比,证券市场是一个注水池,如果这个池子的出水口不甚流畅,那么,问题的爆发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虽然自PT水仙退市以来,我国股票退市的现象也越发的平常起来。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我国证券退市制度已经完善的无懈可击,只能说它在逐步的完善起来。

2.退市标准的法律规定沿革

退市制度,包含退市的标准和退市的程序两个方面,下文将从实体方面(即:退市的标准)上予以分析和阐释。关于退市标准的规定,最早见于1993年《公司法》,1999年《公司法》虽有修订,但是对退市标准的规定并没有变化,大范围的调整于2005年的再次修订,我国《公司法》终于放弃了对退市标准的规定。在《证券法》中,较早、较简略的规定是1998年,而后2004年的修订并没有变化,之后在与2005年《公司法》修订的同时,退市标准的规定统一到新修订的《证券法》中。根据2006年《证券法》的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等法律文件中也规定了退市的标准。下文是关于退市标准的法律规定的详细表述:

(1)公司法

1994年《公司法》中第157、158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以下5类情形下终止股票上市:①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经查实后果严重的;②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经查实后果严重的;③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⑤公司解散、被依法责令关闭或者被宣告破产的。1999年《公司法》对于此规定没有变化。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中关于此部分已经没有规定了。

1. 证券法

1998年《证券法》中第49、86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以下2类情形下终止股票上市:①公司丧失上市条件的;②收购人合法收购的后所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75%以上的。 2004年《证券法》对于此规定没有变化。 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第56条规定了股票终止上市的4类情形:①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②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③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④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同时,该条第五款兜底条款又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中的大量退市标准的条款列入其中,详见下文。

(2)深、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12.13条、13.2.1条、14.1.1条和14.3.1条结合起来,对于证券法第56条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如“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恢复上市申请未被受理”等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也进行了类似的规定。

(3)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中第18条针对股票的终止上市规定了诸如“不提出宽限期申请、未获证券交易所批准、申请恢复上市未获中国证监会核准”等标准,而2002年修订后,对于退市的标准已经不再规定,仅规定了退市的程序。

四、PT水仙案中退市标准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1.PT水仙案中的退市标准及折射出的不足

根据水仙退市时的有效法律规定,可以得出水仙退市时的一个退市标准是“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这一标准在2006年《证券法》中仍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将“限期内未能消除”改成了“在其后的一年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这一改变中值得令人振奋的是,将期限具体化,因而降低了政府干预的程度。虽然如此,其中仍然保留了“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这一标准,此处仍然有些令人不甚满意之处。

这表现在:第一,公司即使出现严重的问题,只要能保证其中一年不亏损,那么就可以在至少两年内避免退市;第二,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将年度之间的利润调节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公司面临退市的情况下,任何可以采取的措施都值得一试;第三,连续三年亏损,并不代表股票没有价值,正如中国古话中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时的无能为力并不能代表不具有这种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这种硬性的规定易于被回避、也显得过于僵硬。此外,“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没有将公司连续3年亏损作为退市条件的,一般是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部分或全部业务停止经营……破产清算、财务状况困难等情况,导致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作为退市的基本条件。”

2.完善建议

(1)退市标准的理论依托

“从纯理论的角度而言,不管哪一个市场,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当有以下情况出现时其股票就应该终止交易,退出证券市场:股票失去价值。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其价值是公司未来净收益的折现值,当公司未来净收益为零甚至负数时,股票便失去价值。一般情况下,当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时其未来净收益则为零……”

(2)将累积亏损比例作为退市的标准

若仍以连续亏损为标准,则应对连续亏损的亏损额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将累积亏损的总额达到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为退市的标准。

“所谓‘累积亏损’标准, 是指从上市公司第一个亏损年度算起,当历次亏损的总额达到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时即暂停该公司上市, 当该比例进一步达到更高的标准时即终止其上市,而该公司要想恢复上市,必须使累积亏损减少到一定比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数量标准上达到一个可以量化的程度、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可以屏蔽通过“利用财务会计知识”或者其他手段回避“连续3年亏损”的情况发生。

(3)将丧失持续营利能力作为退市标准

如果不以连续亏损作为评判退市与否的标准,那么,笔者认为可以将丧失持续经营能力作为退市的标准。

A. 理论阐释

如前文所述,连续亏损并不意味这丧失营利能力,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股票没有价值;然而,丧失持续营利能力则必定意味该公司的股票已经没有价值。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满足程度。如果公司不可能营利,那么公司的股票对于主体而言,除了石沉大海的亏损和无奈之外,还有什么呢?又有谁会满意这种情形呢?所以,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股票,对于主体(投资者)而言,已经没有价值,应当退市。

B.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借鉴

a. 美国。“按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则的规定,如股份公司出现如下情况之一,交易所将对其股票实施摘牌:……(2)股票交易量极度萎缩,低于交易最低标准;(3)因资产处置、冻结等因素而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5)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达不到交易所规定的最低要求;……。”

b. 日本。“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必须下市:……营业活动停止或处于半营业状态……。”

c. 我国香港地区。“当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将被停牌或摘牌:……(3)公司已停止营业……。”

故而,如果不以连续亏损作为评判退市与否的标准,那么,笔者认为可以将丧失持续经营能力作为退市的标准。

篇8

关键词:信用交易;保证金;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55-06

The Impact of Short Selling Margin Adjustments on Volatility of the Markets:

Evidence from TaiWan Market

AbstractThe debate among various market participants on the margin trading especially short-selling of securities continues today. Opponents of short-selling argue it disrupts orderly markets by causing panic selling, high volatility, and market crashes. So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short selling margin requirements impact the volatility of TaiWan stock market, and we fin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ort selling margin adjustments and market volatility.

Key wordsMargin Trading; Margin; Volatility;

卖空交易是证券信用交易的一种形式。所谓信用交易(Margin Trading),又称融资融券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向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融入购买证券所需资金或出售证券所需证券的交易形式。

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在证券市场上是否应该允许信用交易尤其是卖空交易存在很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信用交易的高杠杠性是否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尤其是那些卖空交易的反对者们认为卖空行为容易引起恐慌性的抛售,加大市场的波动性,甚至引发市场崩溃。因此,近年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允许卖空交易,但即便是在那些允许卖空交易的市场上,卖空行为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约束。就我国而言,缺乏卖空机制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单边市”的格局,尽管《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沪深交易所也随之出台了相关的试点实施细则,但我国证券市场至今无法进行卖空交易,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层担心卖空交易会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争论的焦点之二在于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是否是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监管部门是否可以通过保证金比率的调整来达到调控证券市场的目的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调高融券保证金成数将增大股市的波动率,而下调融券保证金成数,即放松对卖空的限制,反而会使市场的波动性减小。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针对美国市场并且主要集中于融资交易保证金比率调整或并不区分究竟是融资交易保证金率亦或融券交易保证金率,而统称为保证金率。

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部分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针对1997年之前的台湾证券市场,然而从1997年10月21日起台湾市场信用交易的融资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成数不再按股价指数联动,而改由财政部依市场及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作改变。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采用了保证金率的水平值或一阶差分来代表保证金水平的高低及变化,但是从Hsieh and Miller(1990)以及Hardouvelis and Theodossiou(2002)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引入虚拟变量的方法针对1997年10月21日之后台湾证券市场融券交易保证金比率的调整来展开。此外,融券交易保证金比率的下调也意味着对卖空限制的放宽,因此,通过对融券交易保证金比率调整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保证金这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卖空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台湾证券市场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调整概述

台湾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始于1962年2月。对于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台湾市场早期是依据指数的高低自动进行调整的,而且一类股票和二类股票的融资比率也往往不同(如表1所示)。

自1997年10月21日起,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台湾当局改变管理方式,改由财政部依据市场及经济环境的需要来拟定和调整最高融资比率及最低融券保证金成数,不再按股指连动。证券商可以在主管机关制定的最高融资比率之下、最低融券保证金成数之上,视客户信用状况及有价证券的风险程度,自行订立融资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成数,或暂停该有价证券的融资融券交易。1995―2007年台湾证券市场融券保证金成数的历次调整如表3所示。

目前,台湾对于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的规定为:上市股票的融资成数为60%,上柜股票的融资成数为50%,融券保证金成数均为90%,最低维持担保率为120%,转融通的成数不得超过证券商对客户融资融券的成数。

二、文献综述

关于保证金下文中若未明确指出为融券交易保证金,则保证金一词均统指信用交易保证金,在现有文献中往往是指融资交易的保证金要求。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早期的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保证金率变动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焦点则放在保证金率的调整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上。

目前绝大部分的文献都是针对美国市场进行的研究,各类相关模型背后隐含的经济机制也都是相类似的:即对股票价格的负面冲击将会降低杠杆交易者的抵押品价值,当股价大幅下跌时,这些杠杆交易者可能不得不对股票进行清算来满足保证金的要求,从而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下滑;反之,当股票价格上涨时,由于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性,会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这也就是Garbade(1982)[1]所提出的所谓金字塔式(Paramiding/De-Pyramiding)效应。

尽管如此,各个文献得出的结论却各异。Largay(1973)[2]和Eckardt Jr and Rogoff(1976)[3]都研究了1968―1969年间NYSE和AMEX对部分投机性比较强的股票施加100%保证金约束对股票价格、成交量以及波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施加100%保证金约束后这些股票的价格、成交量以及波动性均显著下降。Hardouvelis(1988,1990)[4-5]的实证结果也发现初始保证金要求的高低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为负的相关关系,而且提高初始保证金要求从长期来看会减小股票价格对其基本价值的偏离。因此,他认为保证金这一手段对限制投机交易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Hardouvelis(1988,1990)文章发表后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议。Hsieh and Miller(1990)[6]提出了对其研究方法(即采用变量的水平值来进行实证分析)的质疑,并采用变量的一阶差分对同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美联储对初始保证金要求的调整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而且,美联储对初始保证金要求的调整往往是追随(Follow)而不是引导(Lead)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变化。Kumar,Ferris and Chance(1991)[7]也认为保证金的调整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因此美联储无法通过调整保证金要求来达到提高或降低市场波动性的目的。Kupiec and Sharpe(1991)[8]建立的世代交迭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同样发现初始保证金的设置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波动背后的微观结构。

由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保证金这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始终未达成一致的看法,而利用美国市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在于美联储自1934年以来仅仅对保证金比率调整了22次,并且自1974年以来就再未调整过,因此美国市场的数据并不足以就这一问题给出可信服的统计检验结果。于是,Hardouvelis and Peristiani(1992)[9]转而研究了东京股票交易所(TSE)的保证金调整情况。日本的保证金交易制度自1951年起开始施行,从1951年到1992年TSE就调整了100多次保证金要求。Hardouvelis and Peristiani(1992)发现,如果控制了股票收益水平的影响后则保证金比率的变化与股票的条件波动率显著负相关,从而得出了保证金这一政策工具对于稳定二战后的日本证券市场有着明显的作用这一结论。然而,Lee and Yoo(1993)[10]对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市场的研究却发现,在短期影响方面,除了日本市场在调低保证金比率时对股票价格波动性有显著影响外,其余市场的效果均不明显。在长期影响方面则所有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性都不受保证金比率调整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开始推行信用交易,关于保证金水平调整与股票市场波动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又再度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Fortune(2001)[11]发现保证金贷款数量与下一期的股票价格水平和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相关关系。Hardouvelis and Theodossiou (2002)[12]就Hsieh and Miller(1990)等对其研究方法的质疑进行了反驳,认为Hsieh and Miller(1990)等采用变量的一阶差分而不用水平值来进行研究将会遗漏那些滞后的波动性和保证金要求对模型估计的影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除了同样得出保证金比率的高低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为负的相关关系外,他们还进一步发现在牛市中这一关系格外显著,但在熊市中则并不显著。Li(2006)[13]的模型结果也表明,较高的保证金要求可以通过限制人的投机能力,从而降低股票价格水平及其波动性。

就台湾市场而言,王(1992)[14]的实证结果发现,1987―1990年间台湾市场融资比率及融券保证金成数的调整并不是股市波动率的Granger原因,但股市波动率却是融资比率及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的Granger原因。许哲源(1992)[15]发现从日数据来看,1981―1991年间台湾市场融资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成数的调整对股市波动率并无显著影响,但从月数据来看,融资比率与股价波动率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相关关系,而融券保证金成数对股价波动率的影响则不显著。柳春成(1996)[16]探讨了1982―1990年间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的调整对台湾股市波动率的影响,发现整体而言保证金比率的调整是一个无效的政策工具,但对高风险投资组合中的证券而言,无论调高还是调低保证金比率,股票价格的波动性都显著扩大。Hsu(1996)[17]对1981―1991年台湾市场的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只有极少的几次保证金调整对股市波动性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保证金调整对股市波动性并无显著影响。萧宪鸿(1997)[18]探讨了1988―1990年以及1996―1997年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的变动对股指收益率及其波动性的影响,发现提高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无法降低股价的波动性,但降低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却会加大股价的波动性。姚海青等(1999)[19]用GARCH模型研究了融资比率与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发现融资比率与融券保证金成数的调整并不会对股价的波动性产生影响。郝翠翎(2002)[20]用事件研究的方法以及GARCH模型检验了保证金比率的变化对其所构造的股票组合价格波动性的影响,发现保证金比率和股价的波动性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和变量的计算

由于自1997年10月21日起,台湾市场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不再与股指联动,而改由财政部依据市场及经济环境的需要来拟定和调整,因此我们选取1997年10月21日到2007年7月31日台湾加权指数的日数据台湾加权指数的数据来自Wind资讯。进行研究,并根据表3中1997年10月21日之后的7次(不包括1997年10月21日那次调整)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时间,将总的样本期间划分为8个子区间。

1.指数日收益率的计算

3.代表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的虚拟变量

为了研究融券保证金调整是否会对股票市场的波动率产生影响,对应于1997年10月21日之后的7次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我们引入了7个代表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的虚拟变量,其中i=1,2,…,7,本次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后到下一次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前该变量值为1,其他时段该变量值为0。

(二)模型设定

根据Hardouvelis and Theodossiou(2002)的研究结果,当期的股市波动率水平会受到上一期的股市波动率水平,上一期的波动率冲击(用上一期股市收益率的绝对值来表示),以及上一期的股市收益率(主要用于控制所谓的杠杆效应)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基于下述模型来进行:

方程(3)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到,t-1期的市场波动率水平和t-1期的波动率冲击对t期的市场波动性都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t-1期的收益率则对t期的波动性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对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即融券保证金成数的调整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7个虚拟变量中有4个达到显著性水平。代表融券保证金成数调高的虚拟变量D5、D6的系数均显著为正,D2、D4虽然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代表融券保证金成数调低的虚拟变量D1、D7的系数均显著为负,D3的系数虽然为正但也并不显著。因此,整体而言,调高融券保证金成数将增大股市的波动率,而调低融券保证金成数将减小股市的波动率。此外,融券保证金成数的下调可以视作对卖空限制的放宽,这也就意味着放宽卖空约束不仅不会使市场的波动性变大反而会使市场的波动性减小。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结果呢?Kumar,Ferris and Chance(1991)认为证券市场上主要有两类活跃的参与者:一是投机者;二是理易者。前者的投机活动会使证券价格偏离其均衡价值,从而增大市场的波动性。而后者主要根据已有的信息来预测股票的收益和风险,然后做出买卖决策。这种基于信息因素和流动性因素的交易活动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从而降低股市的波动性。因此保证金比率的调整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一方面,保证金比率的调整意味着交易成本的变化,调高保证金比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投机者的投机行为,从而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投机性效应”(Speculative Effect),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机制也就是Garbade(1982)提出的所谓金字塔式效应;另一方面,调高保证金比率也会增加理易者的交易成本,随着理易者交易活动的下降甚至部分理易者退出市场,市场的流动性就会下降,从而波动性增大,这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效应(Liquidity Effect)。因此,保证金比率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要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如果投机性效应较大,则调高保证金比率可以降低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反之,则调高保证金比率不仅不会降低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反而可能提高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显然流动性效应占了主要地位。

此外,融券保证金成数的下调可以视作对卖空限制的放宽,本文的实证结果也就意味着放宽卖空约束不仅不会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变大反而会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减小。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市场不允许卖空或者对卖空交易限制较为严格,则会呈现单边运行态势,一旦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市场便会产生巨幅的振荡。而如果引入卖空交易机制或者放宽对卖空交易的限制,则可以增加证券的供给弹性。当证券价格因为投资者的过度追捧或是恶意炒作而变得虚高时,市场中理性的投资者会及时察觉到这种现象,卖空这些价格被高估的股票,从而使得这些股票的供给量明显增加,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市场上对这些股票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抑制股价泡沫的继续生成和膨胀;另一方面,也会向其他投资者传递股价被高估的信号,促使过度高涨的证券市场重新趋于理性。此外,当这些被高估的股票因泡沫破灭而出现价格下跌时,先前卖空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因到期交割的需要又会重新买入这些股票,这一方面会增加市场对这些股票的有效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托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向其他投资者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促使股价回复到真实的价值水平上来,从而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市场都允许卖空交易,自1990年以来新兴市场中允许卖空交易的比例也不断提高。部分国家的监管层之所以迟迟不敢放开对卖空交易的限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卖空交易可能会引起过度投机从而导致市场的波动性加大,甚至引发市场危机。但是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融券保证金成数的下调,即放宽卖空约束不仅不会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变大反而会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减小。只要我们在推出卖空机制后加强对卖空交易活动的监管,强化与卖空交易相关的信息披露,引入卖空机制并不会造成市场的过度波动,反而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起到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此外,就我国而言,根据2006年8月21日沪深交易所公布的《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对融资和融券交易保证金比例的规定均为:初始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维持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130%。尽管实施细则中并未提及保证金比率的调整问题,但笔者认为信用交易机制的推出可以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提供一种灵活、透明及制度化的监管工具和宏观调控手段。以融券交易保证金比率的调整为例,当监管部门发现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价格因为上涨过高而出现泡沫的迹象时,可以下调融券保证金要求;反之,则可以上调融券保证金要求。尽管目前有些学者认为保证金的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动,并非是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但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给投资者传递了一种信号,理性的投资者必然会通过对这种消息的消化和吸收来调整自身的预期和行动,从而改变证券市场的供求力量。

总之,信用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证券市场带来有效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给市场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但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的透明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都在逐步提高,对于广大的新兴市场而言,引入信用交易特别是卖空交易的利是明显大于弊的。在建立信用交易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考虑本国的金融结构、市场的发达程度和实际监管水平,从而设计出最适合本国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

参考文献:

[1] Garbade, K.D.Federal Reserve Margin Requirements: A regulatory Initiative to Inhibit Speculative Bubbles, in Paul Wachtel, ed:Crises 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1982.

[2] Largay, J.A.III.100% Margins: Combating Speculation in Individual Security Issues[J].Journal of Finance,1973,(28):973-986.

[3] Eckardt Jr, W.L, and D.L.Rogoff.100% Margins Revisited[J]. Journal of Finance,1976,(31):995-1000.

[4] Hardouvelis, G.A.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8:80-89.

[5] Hardouvelis, G.A.Margin Requirements, Volatility, and the Transitory Component of Stock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736-763.

[6] Hsieh, D., M. Miller.Margin Regulation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Journal of Finance, 1990:3-29.

[7] Kumar, R., S.P. Ferris, and D.M.Chance,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Federal Reserve Margin Requirement on Stock Return Volatility[J].The Financial Review,1991,(26):343-366.

[8] Kupiec, P.H., S.A. Sharpe,Animal Spirits, 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Price Volatility[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717-731.

[9] Hardouvelis, G.A., and S. Peristiani.Margin Requirements, Speculative Trading, and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The Case of Japa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1333-1370.

[10] Lee, S.B., and T. Yoo.Margin Regulation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Further Evidence From Japan, Korea and Taiwan[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993:155-174.

[11] Fortune, P.Margin Lending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2001,(7):3-25.

[12] Hardouvelis, G.A., and P.Theodossiou.The Asymmetric 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across Bull and Bear Marke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1525-1559.

[13] Li, T.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Price Volatility when Agents Beliefs are Heterogeneous[R].Working Paper,2006.

[14] 王. 融资比率及融券保证金成数与股价报酬波动关联性初探――Granger因果关系检定[J].证券金融,1992,(34):50-79.

[15] 许哲源. 调整融资比率、融券保证金成数与股价波动――台湾股票市场之实证研究[D].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国立经济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16] 柳春成. 证券信用交易比率调整对台湾股市波动性影响之研究――以投资组合之风险水平分析[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17] Hsu, Y.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Another look at the Case of Taiwan[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996:409-419.

[18] 萧宪鸿. 融资比率与融券保证金成数变数对台湾股市报酬率及成交量影响之研究[D].台湾:国立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19] 姚海青,杜化宇,陈胜源. 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比率与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对股价波动性影响之研究[J].证券市场发展,1999:129-153.

篇9

【关键词】证券投资;内容;风险研究;规避风险

证券投资日益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一种选择,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对证券投资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加强的同时还应高有着较高的风险意识,明晰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投资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以便更好的规避证券投资的风险。提升自身经营证券投资的能力。

一、证券投资相关概念

证券投资(investment in securities)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第二,证券投资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第三,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第四,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证券投资的作用包括:其一证券投资为社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二证券投资有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行为合理化;其四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五证券投资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交流。

收益、风险,时间是证券投资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证券投资成败的重要内容。我国证券投资具有很高的市场力,是对预期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在证券投资中投资和投机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活动,同时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等一系列的特点。

发行者、中介人和投资者是证券投资关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证券投资的全过程。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证明所有权或债权债务的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法契约来约束证券投资活动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规范。

证券投资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筹集资金;调节资金走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二、证券投资风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投资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但证券投资有着较高的风险,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逐渐增强,对风险的认识也就越加深刻。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未来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而影响证券投资的结果,或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收益,或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使资产贬值。

证券投资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之分,系统风险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等对证券市场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系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股价过高,股市经过无理性的炒作之后,使股价大幅上升;很多股民存在着从众行为,证券投资上许多股民并无主见,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使股价猛涨或猛跌。经营环境的恶化也是增加证券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政策的转变都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变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投资行为的选择,使其改变货币的使用方向,进而增大证券投资风险;税收政策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将证券投资的风险提升。

非系统风险是指个别原因对个别证券的影响和冲击,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产生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些因素,比如公司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产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或者公司发生了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公司效益的事件都将产生非系统风险。

三、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1、回避风险,当证券投资项目对投资者利益存在威胁,或许将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且无法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避免时,投资者应主动放弃该项投资项目或改变投资方案来规避将要产生的风险。

2、分散风险,通过分散投资资金单位、行业投资分散、时间分散、季节分散等方法使风险降低,不至于一次投资的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情况出现,更好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

3、转移风险,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嫁,由他人或单位来承担,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财务型非保险和财务型保险这两种方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一旦预期风险发生或造成损失则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减少损失。

4、控制风险,投资风险虽然很多情况下是由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但在很多程度上,投资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避控制,不如遵守投资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投资资金、规模,在资金出现问题时可以加以控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关注信息,分析形式,注意交易的环节进而把风险降到最小。

5、风险自留,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在不严重影响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承担下来,在投资大的过程中,设立专门的款项,来弥补资金流动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在投资出现风险的时,资金无法周转而导致彻底失败。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证券投资意识增强,对证券投资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证券投资活动也相应地增加,对证券投资的风险认识也日益加强,证券投资的风险性决定未来的收益状况的不确定,因而了解证券投资,学会如何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成为人们参与证券投资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志超.证券投资概述[M].华东师范大学,1987.

[2]徐谨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冯彬.风险投资导论[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

[4]中国金融风险经理论坛组委会.风险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6;F83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概述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内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核心内容就是首次披露以及持续信息披露所披露的内容,其监管是否有效对于证券市场是否健康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是根据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以及披露的不同方式划分的。

2.信息披露监管的具体形式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形式主要是分为政府集中立法型监管,以及通过证券市场自律型监管。集中立法型监管模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法律层面的监管形式,其方式是通过政府设立的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而市场自律型监管模式则是指政府不过多干涉、统一监管市场,而是通过证券市场能够自律约束,通过有效的自身管理达到监管的效果,也成为现阶段一种较为重要的监管形式。

二、出现的问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保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上市公司信息的违规披露,不仅损坏了资本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也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近几年中国证监会公布对于违规信息披露的公司,可以总结出,其在信息披露监管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虚假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总要前提,但是目前很多虚假信息的披露给资本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他们有的是为了掩饰企业亏损,又或者是为了规避税负,所以向公众披露虚假报表等会计信息,造成很大危害,破坏了市场秩序。

2.信息披露不完整

信息披露不完整也是很多上市公司违规披露常见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项的披露上,为了给公众一个假象,往往很多公司会选择公布有利信息,掩盖公司的负面信息。

三、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在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划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本法律;第二个层次为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为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最后一个层次为下面各个证券交易所所形成的自律规则。这种层次之下,信息披露的主体也就是各个企业处于信息披露的被动地位。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制度建设也不先进,因此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的产生。

2.经济利益的驱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信息大多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比如为了企业融资、规避退市风险甚至操纵股价、满足个人利益等对信息进行虚假披露。另外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披露给公众,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便会对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会带动股票价格的提升,有益于公司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公司受到退市压力,有生存危机后,在重大压力下,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能够更好的筹资,获取更多利润违规披露信息。

3.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公司违规披露信息后首先发现的经常都是媒体,当媒体曝光违规信息披露的企业后,政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调查。但是,即使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其效率也是不尽如人意。当监管部门查实企业违规披露后,监管层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也不够,其违规的成本远远小于违法信息披露所打来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许多上市公司投机冒险违规披露。

四、对策研究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首先需要加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从多方面入手,对其交易情况以及公司的治理情况都要进一步进行监督,并需要从中筛选出高风险的上市公司进行重点的监管。另外,需要改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层次,在四个层次上都要提高监管效率,细化信息披露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对应解决,加强监管,从而在各个阶层都能够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也能帮助投资者充分掌握投资信息,并为投资者建立可诉讼的机制。最后,务必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钢铁原则,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厉打击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企业。

2.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治理结构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造成的,具有一定的产权缺陷。另外,很多企业在治理时都会照搬企业统一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各个企业实际上特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扎根企业特色,服务企业本土的制度对便有益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公司管理人员为了创造在任期间的工作业绩,也会投机进行违规披露,那么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管理人的投机行为。

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披露

对政府监管地位进行完善,加强证监会的独立性,明确性证券市场的公平性需要建立在监管之上,对证券市场但监管机制进行强化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强化监管力度,必须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贯彻与落实,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强化事后监管查处力度,形成有案必纠的事后查处管控机制,逐渐树立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监管威慑;二是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作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同时加大各项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其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耿永强,石小亮.浅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2):123-124.

[2]郭姝,王海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