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

篇1

哈佛框架是指通过分析公司内外部的环境以及竞争的优劣势,对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竞争策略进行评价,认真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从而预测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相关建议。哈佛框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公司背景分析、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目前哈佛框架在我国财务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公司背景分析

公司背景分析的目的:(1)了解公司的基本概况,对公司形成整体的认识。经过对公司的经营业务,公司文化,公司结构甚至管理层的代表人物的认识,对公司的内部环境有所了解。(2)为后面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做铺垫。只有在初步了解公司的情况下,才能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公司所处行业环境,公司的竞争优劣势,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和财务分析。

分析的角度:公司的经营范围,发展历史,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重大事项。背景分析具有灵活性,由于各个公司的性质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公司,背景分析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出的几个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目的:(1)了解公司目前所处行业的现状,发现公司的竞争优劣势。通过与行业中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2)提出相应的调整战略,帮助公司取得竞争优势。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劣势之后,可以为公司提出更好的经营战略,如低成本竞争,产品差异化,面向专门市场,与供应商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等经营战略。

分析的角度:行业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的竞争结构,公司的竞争战略。其中对行业环境的分析,可使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全面的认识。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可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从顾客的讨价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潜在的竞争者,原有的竞争者五个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公司、竞争对手、和公司所处环境的概况,进一步提出发挥竞争优势的策略。

四、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两个关注对象以及相应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来评价公司的资产和盈利状况。

资产质量的分析,由于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相应的也应从流动资产质量,非流动资产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流动资产质量的分析为例,可把存货以及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代表。首先对于存货,应分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是什么,如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会计政策,通过横向以及纵向比较公司存货余额,跌价准备计提情况,存货比例,跌价比例,存货周转率,分析公司是否存在采用少提或多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操控账面资产状况,还可预测公司资产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会不会出现商品积压,商品毁损严重等情况;其次对于应收账款,分析公司所采取的会计政策以及是否改变会计政策,常用的会计政策有按应收账款余额计提比例提取,账龄分析法等,然后通过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账龄的分析,以及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重的分析,研究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坏账准备计提政策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另外,通过对账龄和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重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如果随着总资产的减少,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例却在上升,说明账款回收并不理想,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对于非流动资产质量的分析,可采用与流动资产质量分析相似的方法,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会计科目,从各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得出公司非流动资产质量的相关结论。

盈利质量的分析,主要研究公司的利润表结构,观察公司利润的构成,研究公司净利润来自于哪里。如果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说明公司经营业务得当,核心竞争力较强,盈利状况较好;如果净利润主要来自于非经常损益,此时应重点分析公司的非经常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调查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哪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如关联交易,补贴收入,投资收益等,因为这时公司很有可能会有利用这些非经常损益的相关项目操控利润,如一些公司经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若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则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挥作用,营业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目的: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了解公司整体的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其中常见的财务比率包括清偿能力比率、长期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和活力比率。

对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衡量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销售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强弱;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公司的横向和纵向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润,毛利率以及每股股利等,可以评估公司的营业收入给公司带来利润的能力,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对公司发展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股权资本增长率以及利润增长率,分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能力的强弱。除以上三个方面,还可从财务杠杆的角度分析,计算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率、权益保障率等杠杆比率,这些杠杆比率可以衡量公司举债能力,财务风险的大小情况。

除此之外,也可直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公司总体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综合进行比较。对于财务状况的研究,应分析公司的总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的走向和变化情况,了解公司的财务是否存在巨大波动,进而进一步研究导致这些波动的原因,如调整经营战略;对于盈利能力的研究,应从公司的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出发,此时也要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异常变动,因为公司可能会通过人为操控利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如进行盈余管理。对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应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三项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各个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即当期净额,从而了解公司的投资能力,融资能力以及经营能力。若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均小于经营活动,说明此时公司依靠经营业务来运行,现金流正常;若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都小于流出量而筹资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说明此时公司是完全依赖借债体系来运行,若三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均小于流出量则说明此时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处于瘫痪状态。

篇2

当前,为了提升服务能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河南省约有99%的事务所赞同整合。在分析了一体化整合、松散型整合、集团化整合三类事务所整合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河南省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情况下的整合模式。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整合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7203

0 引言

注册会计师事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至今已走过了近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迅速完成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产业演进过程,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深化国企改革、规范资本市场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司注册体制的制度性变革,传统、低端注册会计师服务需求增长已呈疲态,而高端、高附加值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事务所希望通过整合来提升服务能力、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发展。据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对所属会计师事务所整合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事务所中约99%的事务所赞同整合,约有52%的事务所在现阶段愿意积极参与合并整合。本文通过对已有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在河南省不同类型事务所间的整合模式。

1 现有事务所整合模式研究

根据整合后的内部管理方式,可以将事务所的整合分为“一体化整合、松散型整合、集团化整合”三类。

(1)一体化整合。一体化模式是“彻底的合并”,整合只设立一个独立法人,所以会涉及组织架构的调整,包括领导班子、股权架构、职能部门直至办公场所等都需要重新调整。整合后的事务所按照统一品牌、统一业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财务制度进行一体化的经营管理。

按照一体化整合后原整合主体是否存续,又可以将事务所的整合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务所合并后,其中一家事务所吸收其他事务所而继续存在,而被吸收的事务所主体资格消灭,可用“A+B=A”来表示。新设合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参与合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务所统统注销原先的资格,合并以后成立一个新的事务所,即“A+B=C”;另一种被合并的事务所进行分立,剥离出来一部分新设立一个合并所的分所,原先的事务所资格并不注销,即“A+B=A+B+A分”,这其实是吸收合并的一种变通方式。

(2)松散型整合。多采用“核心所+成员所”的模式。这一模式下,参与整合的双方或多方事务所,均继续保留其各自独立的执业资格,但是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属于“内紧外松”的整合模式。整合后,被整合的成员所主动接受核心所的管理且在名称上可以使用核心所的字号,多以成员、助手的身份协助核心所完成当地的高端业务,并从中分得一杯羹;接受核心所的技能培训、参与核心所的新业务研发、参照核心所的管理制度优化自身内部治理等等;但利益分配和执业风险在核心所与成员所之间是相互隔离的。

(3)集团化整合。这种模式实际上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在集团化模式中,参与合并的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出资组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管理公司作为总部,根据管理需要下设专门委员会,参与整合的各方虽然继续保持各自独立的执业资格,但必须重新更名、使用与管理公司名称一致的字号,制定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薪酬体系等;集团下的成员所各自是独立的。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事务所的整合都属于形式上的“一体化”、实质上的“松散型”,仅仅是统一了对外的字号名称,整合后的事务所之间,技术标准、质量控制、薪酬制度、利益分配等等关键环节,仍然各行其是。

2 现行整合模式优劣势分析

2.1 一体化整合模式的优劣势

2.1.1 吸收合并的优劣势

对于合并方来说,吸收合并完成后,其直接的收益就是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了收入规模、人力资源、市场份额的扩大。其后续收益有三点:一是可以发挥被合并事务所的本地化优势,大大降低合并前异地执业的人工成本和差旅费成本;二是可以利用被合并事务所的资源,在原有上市公司审计等高端客户的基础上,向高端客户的关联方延伸,甚至对集团客户提供“打包”的审计服务;三是可以在注册会计师人数完成“量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新业务研发、培训等,从而有能力完成整体业务素质提高的“质变”。

对于被合并方来说,合并好处有三点:一是执业资质“脱胎换骨、得道升天”,借助合并方的资质,不仅老客户成长后不会丢,而且“蓄谋已久”且“万事俱备、只欠资质”的高端目标客户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签约成功;二是可以锻炼队伍,通过派出注册会计师参与合并方的高端项目,使其眼界、能力和经验迅速得以提升;三是可以改进自身的管理,借助合并方的成熟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内部治理、风险评估、质量控制、业务研发和拓展等各方面开展全面的改造等等,通过借船出海、借风使舵,实现管理理念、执业质量、客户开发、经营收益的全方位“争先创优”。

对于合并方而言,吸收合并的最大弊端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被合并方执业风险的株连。吸收合并完成后,合并方和被合并方一般形成“总—分”架构,被合并方变身为“分所”以后,不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所有的风险都将由总所即合并方承担。由于总分所之间在地域上存在空间距离,总所对分所的管理尤其是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存在“鞭长莫及”的固有风险,同时,大部分的分所负责人是由被合并方的负责人担任,即使没有主观故意,但只要其客观上仍延续合并前作为“小所”的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极有可能随时潜伏下一个个“深埋的地雷”。

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管理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总所与分所之间未能实现实质统一,形式上是一个法律整体,但实际上是“两张皮”,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特别在利益分配上,许多吸收合并后的事务所并没有做到一个“利润池”,分所不仅可以对参与总所的业务进行利润分成,而且大都独享其自身业务的利润;而一旦风险爆发,法律上是不允许只处理处罚分所的,全体都要跟着遭殃。

而对于被合并方而言,吸收合并的最大风险就是达不到预期目的。如果合并后总所对分所的态度是“扬长避短”,那么往往就会出现被合并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一是总所把分所培育合作多年的、已经长大的客户据为己有,而分所仅能从中按参与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助理人员数量(而不是质量)获取劳务费;二是因为总分所的工资福利政策不一致,且一般情况下分所不如总所、内地分所不如沿海分所,于是优势人力资源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内部流失”;三是总所对分所的内部管理不管不问,不仅不帮助拓展高端客户、研发新业务,而且在人员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标准、风险控制上也“无暇顾及”,造成总所与分所之间、分所与分所之间“同床异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一方面,因为分所属于非法人机构,所以“结婚容易离婚难”,即使合作不愉快,因在法律层面上缺乏主体资格、没有“发言权”,只能将就着过下去。

2.1.2 新设合并的优劣势

新设合并的优势在于,整合后都会在规模、实力和市场份额上产生累加效应;因其在形式上要求必须实行一体化管理,所以整合协同效应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另外,具有事务所特色的新设合并,是对被合并方先分立、后合并,因为仍然保留老事务所的资质,其“养老所”的作用无疑是现行注册会计师退出机制的有益补充,是一种“软着陆”,可以缓解整合中“嫌老、弃老、挑兵选将”的人事矛盾,使职工安置的货币成本和心里成本都达到最小化,有利于促进整合目标的实现。

但是新设合并也存在一些劣势:一是新设合并对管理团队的互补性和包容性要求过高。由于事务所的新设合并多属于“强强联合”,就需要核心管理层在特长和技能上能够互补,在性格品质和管理风格上相互包容,否则一旦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很容易导致整合失败。二是合并后融合难度较大。这是导致整合失败的最深层次的、最根本的原因,由于是“强强联合”,整合前都有其辉煌的历史和傲视群雄的资本,都有相对固化的执业习惯和风险判断手段,所以“做朋友”可以相敬如宾,但“结婚过日子”就会相互挑剔;本来追求的是协同发展,但文化差异过大又处理不好,就极易形成派系,甚至“貌合神离”。

2.2 松散型联合的优劣势

松散型联合优势在于:(1)采用“核心所的+成员所”模式整合后,核心所可以利用成员所在当地的“人脉资源”拓展在当地的高端业务,尤其是“准高端客户”的开发,可以利用成员所的即时信息提前介入,甚至大部分“准高端客户”就是成员所长期服务的客户、即将长大为高端客户;二者核心所可以利用成员所的“人力资源”开展业务,并且成本将大大低于自身的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实现低成本投入、高收益产出;三者因为核心所和成员所都是独立法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互风险是隔离的,核心所不必为成员所的风险“买单”。(2)采用“核心所+成员所”模式整合后,成员所可以将核心所的良好信誉、品牌优势和执业资质与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便于开拓当地业务,尤其是高端审计业务和低风险、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新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成员所可以享受核心所技能培训、业务研发的成果,借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松散型联合劣势在于:(1)作为核心所,整合后的协同效应会打折扣,一者在收入规模上,不可能累加成员所的收入,规模效应和实力的壮大有欠缺;二者在人力资源上,核心所与成员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分别登记的,只可以借用人员干活,但是不允许借用人员在报告上签字,有可能“签字的没有审计、审计的没有签字”,这一脱节和缺位,使相关责任难以落实,管理协同效应有欠缺。(2)作为成员所,虽然可以借助核心所的管理模式、技术力量来提高自己,但是仅仅是一个盟友,算不上关联方,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好处,比如不能够以核心所的名义进行投标、中标,核心所不能够向其调剂高端业务等等,基本上需要自我发展。

2.3 管理公司整合模式的优劣势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整合模式,在博采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核心所+成员所”三种整合模式优点的同时,又规避了其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整合以后,在管理公司的统一筹划和运作下,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业务范围的扩张、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开发等等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显现,同时,因成员单位又是相互独立的法律主体,其执业风险是相互隔离的,所以,既能一荣俱荣(品牌),又不至于一损俱损(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集团化模式合并后、另辟蹊径成立独立法人的管理公司,将其作为集团总部,管理所有的成员所。所以这种整合模式下,不会涉及法律主体的变更和执业资质的调整,不触及财产分割、利益分配、职工安置等等复杂的问题,所以从整合的提出、整合方案的酝酿商榷、直到整合的实施,参与各方会有充裕的过渡期,避免整合整体失败。同时,虽然参与整合的各方是相互独立的,但整合与未整合的区别是可以做到六统一:统一字号品牌、统一业务研发、统一技术标准、育培训、统一绩效评价、统一内控监督。同时,管理公司作为集团总部,负责制定规则、制度并监督执行,更类似于神经中枢或指挥中心,一般不再直接介入具体业务,各成员单位可以按照“六统一”具体地承接业务、开展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制定薪酬计划等等,又拥有一定的自,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效组合。

但是管理公司整合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管理公司首先会遇到一个尴尬的职能定位问题。如果界定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控制旗下各成员事务所”,因目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尚不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设立“母子公司架构”,不存在管理公司向成员事务所的投资关系,更不可能由成员事务所向管理公司投资、然后再反过来接受管理公司的管理,所以“控制关系”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撑。如果界定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公司不控制旗下各成员事务所”,虽然可以做到“六大统一”,但本质上又相当于“第二注协”,在管理上有广度、无深度、更缺乏力度。二是管理公司不具备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资质,如果是弱弱联合组建了管理公司,虽然在收入规模、CPA人数、执业年限等在数量上达到了,但却没有主体资质,面对一些高端业务,仍然难以解决招投标的资质问题,甚至会被不光彩地耻笑为“乌合之众”。三是管理公司的内涵决定其必须确立一个核心合伙人,否则将“群龙无首”,会流于形式、各行其事、话语权分散,难以形成整合的效应。假如弱弱联合采取管理公司模式,那么推选有实力、能力、魄力和影响力的“领头羊”,将成为头等难事,甚至会因此导致整合的流产。

3 河南省会计师事务所整合模式建议

目前,河南省共有会计师事务所四百多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综合评价中,年收入1亿元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大型所,1000万元至1亿元的为中型所,1000万以下的事务所均为小型所的划分标准,河南省没有1家大型所,中型事务所仅有19家,其余事务所均为小型所,收入在100万以下的微型事务所占到全省事务所总数的48%。针对河南省事务所的现状,将年收入在800万元以上的作为省内大型所,300万元——800万元的事务所为中型所,300万以下的小型所,建议分类采取以下的整合模式。

3.1 同类规模所的整合模式

大型所间的整合。这类事务所在河南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内部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合伙关系和运作规则,整合成本过高,因而整合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出现整合,往往是因为被整合方出现重大的执业质量问题,整合方采取一体化的吸收方式整合被整合方。

中型所间的整合。这类事务所的合伙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事务所的客户资源相对稳定,对执业风险存在高度的敏感性,不愿意再承办高风险的审计业务,同时受到希望通过整合来提升事务所的品牌影响力,进而扩大市场份额。由于整合双方无论是其收入规模还是人员规模大致相当,而管理方式、事务所文化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如果冒然采用一体化的整合,出现分歧时,双方会势均力敌,难以调和,如果有重大分歧时最终往往会导致整合失败风险,给整合双方带来重大的损失。对于此类事务所整合,应先鼓励其走管理公司的模式,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控制,协同业务承接、承办,保持财务、人员的相对独立核算,待双方人员理念、文化、管理完全融合、形成核心合伙人后,再进行一体化的实质性合并。

小型所间整合。这类事务所往往处于生存维持期,名义股东或合伙人数量多于两人,但实际控制人往往只有一人;业务多为传统的验资或工商年检审计,类型单一;低价竞争或回扣佣金是其承揽业务的主要手段;固定客户的数量较少,甚至没有;执业质量较差,对执业风险的容忍的较高。由于实际控制人较少,整合双方容易沟通,由于客户不稳定,整合失败的成本较低,因而一但有整合意向,往往采用一体化的整合。加之整合者间的执业质量均较差,执业风险加大,应该采用终止新设的一体化整合模式。

3.2 不同规模事务所的整合

省内大中型所与国内大型所间整合。国内大所之所以愿意与省内事务所整合,主要有两种动机,一是完善市场布局,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需要;二是通过吸收一定规模的事务所,扩大自身规模,争取排名或高端执业资质的需要。而省内事务所之所以愿意被整合,是希望通过整合实现执业质量、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的升级换代。对于双方的需求,易采用一体化的、被吸收合并的模式整合。即积极为这类事务所寻找省外具有证券资格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整合对象,鼓励其证券事务所的分所。同时,考虑到被吸收事务所存在难以融入吸收者的顾虑,可以允许其在1年内暂时保留原有的事务所资质,为其退出整合做好出路。

省内不同规模事务所间整合。这类事务所间由于规模差距较大,其整合往往是不对等整合。大所在整合中处于强势地位,往往看中的是小所的专业人员或者特有市场资源,而小所往往看中的是大所特有的执业资质或专业技术水平。对于这类整合,应先鼓励其松散型的整合,先在执业资质、市场和人员上实现协同。待条件成熟后,若整合各方在同一地域的,则采用吸收合并式的整合,若整合各方不在同一区域的,则采用总分所的模式,实现一体化的整合。

4 结论

事务所间的整合应在事务所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整合对象、整合目标、整合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阳昌云.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一些经验[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5):8587.

篇3

[关键词]营销状况 对策 财务制度 会计

引言: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繁荣,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来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我国中小企业仍处于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缺乏有重要的关系。我国中小城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创新探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财务会计管理不到位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企业和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一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1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较,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具体在表现为:①生产规模小,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导致在产品成本上无法取得成本优势,缺乏价格竞争力。②品种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③由于资金、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无法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④由于资金限制,无法承担高额的促销费用,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

2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竞争环境出现新的特点。①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②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产生新的、个性化的需求。③市场竞争白热化。,整个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④竞争趋于合作化。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开始注重走合作营销之路,以谋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选择

1 集中原则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资源等方面所固有的一些特点,它们无法与大企业在大的市场范围内竞争。我国中小企业集中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一种特定的细分市场,发挥其经营灵活、组织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比大企业更有效和效率更高的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2 补缺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市场的空白领域,一方面避免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凭借快捷、灵活的优势,针对顾客需要,为其提供有价值和特色的专业化的产品,以此形成竞争优势。

3 合作原则

中小城市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整合企业资源,培育和发挥核心竞争力,创造出单个企业无法具有的竞争优势。

4 采取填补战略,扬长避短

在竞争日益激化的行业中,在这些细小的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在制定营销战略时,我国中小企业应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的竞争,避开大企业的主要市场。

5 寻求未被开拓和未被完全开发的市场

如果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开发出有效的产品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就能够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引导需求偏好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进出市场的灵活性,生产出大企业愿意生产的产品项目,就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寻找到适当的空间。

6 采取联合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

联合战略通过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快速获得互补性的资源和能力。此外,通过联合的方式,企业可以有效地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固定关系,遏制竞争对手的扩张意图,维持自身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联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市场地位。

7 采用依附战略,谋取长远发展

依附战略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依附下游产业,成为下游大的制造商或大的中间商的“生产车间”。在大企业的指导下,通过市场交易企业内部化缩短供应链的管理,降低交易成本,以获得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突出自己的专业化特色,为增强自身的实力打下基础。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应探究自身的发展规律,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更新观念。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 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均名不符实。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由企业聘任的作为本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及内部审计人员负责,而人事、工薪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权利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致使会计内部监督程序形式化。企业财务会计的外部监督执行者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虽然经过了业务理论考试,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仍与从事该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此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恶性竞争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共同促成了被人们视为最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的形式化。

2 财会管理人才缺乏,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差

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才严重短缺,各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其中: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有的财会人员是低薪聘用的兼职人员,主要是单纯完成记账、报账任务,应付税检部门了事。如此等,很难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也根本做不到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在这些企业中,财务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会计核算往往是搞形式、走过场、应付对外报表的,没有发挥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3 会计造假、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力量薄弱,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规现象严重。有些企业无视国家的法规、原则和制度。乱搞非法筹资和非法投资;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乱调账目;乱发工资奖金、乱分配红利;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目的而在会计凭证、账目上故意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者。这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会计秩序混乱,而且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二)原因分析

第一是社会因素。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缺乏及时的指导与严格的监督检查,企业财务会

计工作放任自流,使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第二是企业内部因素。由于管理人才短缺而制约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没有懂得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科学管理知识和一定组织能力的管理人才,是难以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做好的。

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比较而言,前者又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必然会引导、促使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也必然会自觉吸纳和充实高水平的财会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是当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对策

1 成立会计监督局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权力机构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国家可以组建会计监督局作为专门负责对国民经济中各经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常设组织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履行对注册会计师所做的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和正确性进行巡回式再审计;对各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进行必要的指导。

2 建立“管理型”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

在“管理型”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是放在富有成效的科学管理上。就是要采用现代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严格地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经济可行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按照企业财务预算指标的要求制定的旨在控制和规范企业日常财务收支、物料及人工消耗、费用成本开支等一系列具体的定额、标准、措施和办法。它是落实企业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会计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 构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系统

真实可靠、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并据以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提供真实正确、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科学的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快捷、及时、系统、全面地向各有关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满足本企业及企业外部各方利益关系集团决策的需要。

5 财会人员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要制度化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工作和财会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中,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奠定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经济可行性是对一切重大经营决策方案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企业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必须由财会人员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减少盲目性。

五 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处于转轨时期,针对中小企业的营销状况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通过以上措施来控制企业营销费用,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合理分配开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通过建立严格的财会制度来,并深入执行,来保障企业的财务制度的科学合理化,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志远,刘超.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罗秋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影响因素初探[M].经济师,2005.

[3]谭志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

篇4

一、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概述

(一)购买法 购买法是指购买方企业对购买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购买活动时为购买被购买方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也就相当于用一定的货币资金购买被购买方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项目, 同时承担被购买方企业的债务。购买法要求购买方企业在购买日, 将被购买方企业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计价,购买支付成本超过被购买方企业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列作商誉。 在采用购买法时,主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购买法的辨别、购买日的确定、购买获得可辨认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确认及其公允价值的计量、购买支付成本的计算、商誉的计量及其会计处理等。

(二)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在并购会计处理时,将并购作为参与并购各方权益的联合,使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并购的企业主体,将其资产和权益融合到一起。这表明,权益结合法会计处理不影响原有股权的变动,不存在对原有资产的清算,也不引起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以前的会计基础保持不变,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继续按其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包括合并日之前本年度已实现的利润;以前年度累积的留存利润也应予以合并。权益结合法仅适用于以股权相交换的企业合并业务,而且账面上不确认商誉。并购过程中发生的与并购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如审计费用、评估费用、财务顾问费用、注册登记费用等作为当期费用。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一)理论假设不同 在权益结合法下即参与合并各方原股东并没有丧失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而购买法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了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事项,即将其看成是一宗买卖。合并后,经济资源的流出方获得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原有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购买法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是非持续经营假设。

(二)处理原则的区别 在购买法下,合并方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合并成本与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人商誉;而在权益法下,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在这种方式下,不存在商誉的确认问题。

(三)财务结果差异比较 一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购买法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予以合并;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一般情况下,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要高于其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往往要高于权益结合法。二是从企业合并损益表的角度。在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纳入合并企业的损益表,而购买法仅仅将合并同后被并企业实现的收益纳入损益表,因而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而被合并企业又有收益,权益结合法处理所得的收益总是大于购买法。三是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在权益结合法下,因为采用换股的方式并没有现金支付,因此换股合并不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合并后的现金流量是参与合并各方现余流量的汇总。在购买法下发生现金收付行为。与合并有关的现金流量反映在现余流量中。四是从财务分析比率的角度。在购买法下,由于个别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可能大于其账面价值,而企业债务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往往差异不大。这样,在购买法下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低于权益结合法下的资产负债率。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是所有者权益的结合,一般净资产低于购买法。尤其是在并购发生的当期,权益结合法下的合并利润包括被并购企业当期全部利润,所以合并利润高于购买法下的合并利润。这样权益结合法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EPS)一般比购买法高。

三、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优劣势

(一)购买法优劣势 一是购买法优点分析。购买法更符合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即购买资产按购买的公允价值入账;在企业并购中,采用购买法能明显分清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在企业并购中,明显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继续存在,而一个或多个或多个企业失去自己的经营控制权;企业并购无论是通过交换资产、承担债务、还是发行股票,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反映产权交易的经济实质。二是购买法缺点分析。购买法如以交换股票方式进行的企业并购,并购成本的计量困难。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并非总是能客观确定;在购买法下,所确认的商誉是直接根据并购成本超过被并购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部分,对于换股方式的并购其商誉的产生基于股票的交易价格,也许会导致并购商誉与按直接法确定的商誉价值产生很大偏离。

(二)权益结合法优劣势 一是权益结合法优点分析。对于换股方式进行的企业并购,股东没有增量资本投入存续企业,也没有从中抽回资本。由于全部资源未发生变化,存续企业净资产应保持完整;权益结合法不改变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这有利于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存续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质量,便于预测未来盈利,有利于经营决策;按账面价值入账,避免了按公允价值进行调账的工作,会计处理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相对简单。 二是权益结合法缺点分析。权益结合法下的对价方式只能是股票, 而购买法则可以采取多种对价形式,既可以是现金、其他资产或债务, 也可以是股票;权益结合法所提供的单个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原因是没有记录那些从企业合并中所取得的以前没有记录入账的资产和负债,而购买法则揭示了这些隐藏的资产和负债。 权益结合法下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与取得一般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是不同的,而购买法则和购置一般资产的处理相同。 权益结合法的成本一般低于购买法,原因是权益结合法下的企业合并,所有参与方的财务报告都按账面价值加总,不按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得的资产和负债, 而购买法正好相反。

四、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财务影响――以TCL为例

(一)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合并基准日双方及存续公司简要资产负债表如表1所示:

两种会计方法下存在重大差异的项目有:(1)商誉。购买法下应确认的商誉为14.08亿元,而在权益结合法下则不确认商誉。(2)未分配利润。购买法下,被并方合并前的留存收益不纳入合并报表,故合并后的未分配利润等于合并前TCL集团的未分配利润,为2.8亿元。权益结合法下的未分配利润等于合并前TCL集团的未分配利润与TCL通讯43.3%的流通股对应的未分配利润之和,为3.86亿元。因此购买法下未分配利润少1.06亿元。(3)资本公积。购买法下,资本公积的金额为合并前TCL集团的资本公积加上本次发行新增的资本公积, 为32.98亿元;而权益结合法下,资本公积等于合并前TCL集团的资本公积与TCL集团IPO增加的资本公积之和减去换股发行新增股本与取得的TCL通讯43.3%的股东权益的差额,为17.33亿元。因此购买法下, 资本公积多15.65亿元。由此可见,购买法下未分配利润要低于权益结合法,而资本公积要高于权益结合法。

(二)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合并基准日双方及存续公司简要利润表如表2所示:

两种会计方法下少数股东损益和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权益集合法下的净利润比购买法下多0.63亿元,少数股东损益比购买法下少0.63亿元。差异原因是:购买法下,被并方合并前的经营成果不能纳入合并;而权益集合法下,被并方合并前的经营成果纳入合并。

(三)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两种合并会计方法下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不同会计方法对主要财务指标有明显的影响。权益结合法下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购买法, 而每股收益高于购买法,由于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模拟计算的权益下的合并基准日净资产收益率较购买法高出58.1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购买法下,由于一股情况下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帐面价值,在加上商誉的确认,使得合并方确认的总资产大于在权益结合法下确认的总资产。而在权益结合法下, 由于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低于购买法,如果合并后母公司出售市价高于帐面价值的资产,那么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帐面收益,从而合并后各年度的会计报表将表现出较高的盈利水平。另外,在合并当年,购买法下合并公司的利润仅包括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后实现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公司的利润则包括了被合并公司的全年利润。采用权益结合法,母公司通过并入子公司企业全年利润,可以便合并当年利润迅速提高。而这两种方法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标的影啊又导致了他们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五、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及其会计处理的选择

随着我国企业合并业务的飞速发展,财政部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分为两类,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方为合并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合并方。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购买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方为购买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购买方。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我国新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购买法,而同一空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权益结合法。

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报告也会有较大差异。我国企业在选择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时,要按照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合并的实质,从而选择不同合并方式下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首先,当企业合并各方处于同一方控制下,应采用权益结合法。这一方面是基于对合并方式实质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有所欠缺,评估业务还不够成熟,换股合并方式下要取得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大难度,而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不用进行评估。其次,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也需要谈判双方以合理的价格为基础确定价格,并非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其次,在企业合并方式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时,应采用购买法,这也是充分考虑了合并的实质。购买法下,以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更能反映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由此看来,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会计》一方面基于经济业务的实质规范了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结合了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实际状况,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企业合并业务发生时是选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应考虑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合并方式确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权益结合法下的合并利润会高于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上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购买法的应用范围则较为广泛。目前,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若想迅速扩大规模以增强竞争力,进行企业合并就是一个快捷的方法。股权联合以其不受现金支付能力约束、扩张迅速的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于行业巨人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如果不允许这些企业采用权益结合法,很多并购活动就有可能流产,而且会使得并购交易对股东失去吸引力。这显然不利于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跨国并购会造成阻碍,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磊:《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6期。

篇5

战略成本会计和传统成本会计一样,都是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或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如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存货管理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成本监控,并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有效数据,为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在其行业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地位,提供管理和评价企业的战略性论据。具体而言,战略成本会计是从成本的角度,将成本控制嵌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成本规划和控制手段,始终保持或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获得高水平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来说,将不仅仅是传统成本会计记账的功能,还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策略的功能,即通过成本分析与管理实现企业的竞争策略,使企业基于当前的生产经营流程,为进一步的发展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性改革转变,始终保持企业处于成本不断优化的进程中,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性质也有别于一般企业,但是,通过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的应用,无论是存货在建环节(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还是在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等方面,均体现出对企业发展有战略意义的管理作用。

2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战略成本会计

战略成本会计最直接的运用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再造与优化,是企业通过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与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成本分析与管理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找到降低成本的因素或生产经营环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待销售的商品房即为房企的存货,一般企业通过存货成本核算与管理,发现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次数,安排采购周期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管理;而房地产企业一般而言在其商品房的建造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购买也需要采用战略性成本管理法则,通过对原材料采购次数、平均采购成本进行核算,从而科学设计原材料采购周期与采购次数,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原材料价格最小化其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支出;另外对商品房存货的销售环节,根据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进行逐渐“放盘”实现对商品房存货销售有节奏的控制,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或市场目前出现的问题或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或促销策略,配合发盘节奏实现房地产企业存货待销售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提高房企经营的绩效。因此,可以看出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企来说,是考虑将生产(建设)经营的某一环节联系全局,不仅将每一生产环节以成本控制作为量化手段与标准,更将每一生产环节在房企经营管理的整体系统中的成本优化因素予以研究发现,采取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将存货(待售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成本价格分摊到各个环节,以发现各个环节成本改善的因素,最终从单一环节上升到全局成本优化的高度,体现了房企企业管理策略的战略性高度。

3战略成本会计在房企售前、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房企来说根据售前市场调查情况制定存货销售价格与销售策略,根据销售的实际情况对售后销售环节的反馈从而控制销售费用,能够实质性帮助房企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业绩。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管理中,战略成本会计主要变现为适度服务质量控制、销售网点布局与路线设计、售后服务的完善三个方面。适度服务质量控制对于房企来说,销售环节的服务质量控制与成本挂钩,即有效的销售培训使销售人员能够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业绩,销售培训费用与销售人员提成费用的控制,都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适度服务质量控制的关注环节;销售网点布局则是通过市场调查设计房地产销售的主要售楼部与广告宣传投放地,通过合理的销售网络布局实现较小成本耗费下的高销售业绩与目标,这在房地产销售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销售网络布局,如地铁进出站口的广告牌设计,能够在人流量的地方设置醒目的销售广告,战略成本会计能够权衡广告费用与销售业绩之间的关系;另外,旅游景区房地产在市区设立的售楼咨询中心,也需要考虑人流量与周围居民或市民的收入情况,战略成本会计即能够通过该环节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实现对销售网点布局的优化升级;售后服务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是越来越受重视的环节,因为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团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售后服务往往是房地产开发商移交到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对商品房售后的各种物业管理事务的预期感受与满意程度,这不仅仅是对房地产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高要求,也是对与房地产休戚相关的物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战略成本会计要求房企在售后服务质量的管控,实际上对于房企改善服务质量并进一步提高销售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房企来说,售前售后环节关系到房企销售业绩的可持续化与企业商誉或形象的进一步提高,要想将其做得更好,就要增加售后服务的设施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人员。

4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高层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最明显之处,即在于其对于企业来说的战略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市场动向,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走势,战略成本会计通过市场调查、企业成本控制与市场未来走势预测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帮助企业高层制定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如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决策或是商品房促销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而关于房地产企业与竞争对手优劣势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有利于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战略成本会计还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准购房者的需求方向,有助于房企制定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发展性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性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无论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人员这还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过程最为直观的状态描述与分析,有效的成本分析与管控将大大提高这方面信息的使用效率,有效服务于企业管理。

5结论

篇6

关键词:SWOT分析;基层银行;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59-02

古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目前,基层行往往简单的将任务指标按人头或组织进行分解,而缺乏一个整体经营策略,或者是即使制定的有经营策略也往往是策略是策略,工作是工作,两张皮缺乏融通不可行。那么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呢?笔者结合SWOT等战略管理方法,给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制定方法。

SWOT是英文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en(威胁)的缩写。SWOT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如何利用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与威胁。如何利用SWOT分析制定经营策略,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分析与鉴别、初步制定和实践修正。下面将分别予以说明。

一、鉴别

分析鉴别也就是对基层行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调研。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自己和竞争对手有全面的了解,是制定经营策略的基础。

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可以通过市场份额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客户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分析各种产品的市场份额,比如贷记卡的发卡量,储蓄存款日均,公司类存款日均等指标及在各商业银行占比的趋势分析。举个例子,周边有几个大的对公客户存款都在这里,那么这几个大的公司客户就是我们资源的优势;储蓄存款占比有下降的趋势,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储蓄存款的下降?是不是我们服务质量不好,还是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等。要通过分析本单位的产品、客户、市场等各因素,对优劣势、差异进行列表对照,寻找相对的优势产品和相对的优势客户以及渠道等。要通过分析本单位的产品、客户、市场等各因素,列表对照存在的差异和优劣势,寻找相对优势产品和相对优势客户及渠道等。

市场机会是制定经营策略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基层行意义最重大的机会是那些能很好地与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机会,是那些能给公司带来增长和利润的机会,是那些最能发挥潜在的竞争优势的机会。鉴别基层行的机会需要管理者了解区域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比如某行识别出的机会:“批发业务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随着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优势产业投资的加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批发业务将大有作为”;再比如各行的房金部都非常关注房管局的土地开发规划,因为规划中所有待建的楼盘都在上面,待建的楼盘就是机会,是营销的对象。虽然机会很多,但机会并非对每个经营单位都适合,必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虽然机会很多,但机会并非对每个经营单位都适合,必须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机会。

威胁往往是制定策略的关键点,是此消彼长的方面。如何克服威胁,克服威胁的要点在哪里,必须分析清楚。威胁来自竞争对手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何克服威胁,关键点在哪里,必须分析清楚,这是制定策略的要点,是此消彼长的方面,比如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贷款限额等方式)。比如某银行识别出的威胁,“2006年12月11日,WTO承诺的条件全面实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完成股改上市工作后已开始发力,农业银行股改进程已经启动,中小银行纷纷加紧转型,银行业新一轮的竞争业已展开,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

二、如何制定策略

基层行在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制定经营策略了,通常的策略有:SO(优势―机会)策略,WO(劣势―机会)策略,ST(优势―威胁)策略,WT(劣势―威胁)策略。

SO(优势―机会)策略,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会。比如,某地区有重大工程的实施,而基层行有为大型客户组建区域性结算中心的经验和相关的产品,那么就可以通过产品的优势营销客户。

紧扣区域性的经济脉搏是一个较好的经营策略之一,在银行实践中,批发业务做的出色的,通常采用这种策略。

关系营销也是一种常用的营销方式,尤其是在金融产品趋同的今天,拥有一定的关系也是一种财富。

WO(劣势―机会)策略,就是通过弥补不足,抓住机会。比如某行提出了策略:“一是批发业务加快转型,竞争要求我们站在企业投资、融资、运营和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些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批发业务转型步伐”。

基层行常见的劣势或不足有风险控制(合规经营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员工忠诚度建设、创新等方面。从战略管理角度讲,有些方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比如:(1)流程管理认为公司价值链活动是由一系列在公司内部进行的价值创造业务组成,价值链的细化就是流程。能对价值链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司拥有更好的机会将其有价值的竞争力转变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要强调流程不相容岗位的划分,通过岗位制约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2)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以优质客户为指挥棒,配置资源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包括优化柜面窗口设置等方面;(3)文化与战略是战略管理中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战略管理认为:当由公司现有的工作氛围使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很好地与高层战略执行相匹配时,文化就能促进战略执行。那么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必定会促进经营策略的执行,毕竟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4)创新(innovation),常用的方法有市场细分(niche)方法,就是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发出新产品。

ST(优势―威胁)策略,面对威胁,有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应对威胁?在一些传统业务上的优势,如何进行强化,现有优质客户如何进一步的巩固,是每个基层行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自身优势的巩固,而是停止不前,故步自封,将会被别人迎头赶上。

WT(劣势―威胁)策略,面对威胁,我们处以劣势该怎么办?战略管理上有一种策略值得借鉴,那就是模仿策略。比如,其他的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并且市场反映良好,那么我们可以试用该行的产品,多方搜集相关的信息,很快的推出类似的产品,这就是一种模仿战略。我们不是市场某方面的先行者,但是,我们很快模仿并且赶上,这样我们不至于落后,同时我们可以针对新产品的问题进行改进,这样,甚至可以做到赶超,劣势变为优势也成为可能。

三、实践中修正

通过上述的两个步骤,基层行可以制定出一个相对粗线条的实用的经营策略。制定出来之后,就可以指导实际的工作了。但是不是经营策略固定不变呢?不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一些不可估计的因素,要求基层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完善。提到完善,策略管理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持续改进。

篇7

关键词 企业 并购 并购重组 审计风险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并购与重组是各个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之一,然而有的企业能够通过收购来扩大自身生产能力、品牌影响里、市场占有率等等,而有的企业却由于收购不慎蒙受巨大损失,严重的企业甚至因此而一蹶不振。

1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内容

通常来说,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审计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并购或收购交易对象的实际情况,从而避免由于收购过程中的疏忽错漏使企业自身陷入困境。企业并购重组审计的工作主要为以下几个内容:

(1)对目标公司总体概况的调查与审计。

(2)对目标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

(3)对人力资源的审计。

(4)对目标公司制度的审计。

2不同阶段的审计风险存在

2.1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2.1.1并购的环境

企业并购行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周期、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从微观上去考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否丰富、组织文化是否成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也对企业并购战略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处于上升期开展并购活动,并选择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并联度高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减少并购风险。

2.1.2并购双方的优劣势分析

要确定合理的并购策略,主并企业必须首先正确衡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认真评价并购双方经济资源的互补性、关联性以及互补、关联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否将目标企业具有盈利潜力的资源利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等。无论主并企业拥有多少优势资源,也无论目标企业具有多大的盈利潜力,如果并购双方的资源缺乏互补性、关联性,就不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2.2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一是宏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有法律方面的风险:包括反垄断限制、证券监管限制以及签约不严密引起的诉讼风险等;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的风险:包括经周期、贸易限制、外汇管制、投资环境风险等;政策方面风险: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行业方面的风险:包括产品生命周期、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行业的市场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行业的进出壁垒等。二是微观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有固有风险:包括并购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获利能力、经营结果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现金流量充足性、以前审计中所发现的已知错报和可能发生的错报的性质、成因及其金额大小(有没有动机进行虚假的报表式合并)、管理当局的变动情况、声誉和会计技能、技术进步对公司经营和竞争能力的影响;控制风险:包括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对待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为实现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董事会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授权和分配责任、对公司经营的控制能力、内部审计、外部管理机构、会计系统的完备性;检查风险:审计人员从事并购审计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是否充足,参与并购人员的知识、经验、工作责任心以及对风险预见和把握能力等。

2.3企业并购整合阶段的审计

事实上造成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忽视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和管理工作的后果更是不可想象,不仅会使企业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会使原来经营正常的并购企业陷人财务危机、信用危机或经营危机之中。

2.3.1与财务有关的审计风险

对主并企业而言,应该制定出与资产重组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等配合的理财手段,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尤其是现金短缺问题。为化解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应帮助或参与主并企业设计一些理财策略,常用的手段有套利出售、公司分割、资产出售等,通过这些手段,抵销筹资所引起的债务,以减少财务风险。

2.3.2与人事有关的审计风险

主并企业在完成企业并购后,首先要解决被并购企业人员的问题。审计人员应在此阶段协助主并企业做好人员选派、人员沟通、人事调整工作,稳定人心,降低审计风险。

2.3.3与企业管理和文化有关的审计风险

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

一、会计报表分析的必要性

会计报表是会计账的浓缩,几乎每个数字都是由很多数字累加产生的,因此相当少的数据代表了无数经济活动和会计记录的结果。由于有些会计报表中的余额太综合以至于难于理解,所以这类单一数据和无数交易之间有许多是需要解释的。为充分发挥财务报表的作用,会计报表分析应运而生。由此产生了报表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会计报表分析体系。

二、现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片面性

1.现阶段,我国会计计量方法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法。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然而,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以此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其财务数据难以代表公司资产的现行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失真;而且不能反映外部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的调整。同时历史成本的原则还导致同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

2.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常常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性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完整。非财务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如管理层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等在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却常常未能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二)滞后性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三种,在分析实践中,比率分析法是企业财务分析最方便使用的方法,也是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

由于受到各种限制,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比率分析法一般都是通过堆砌大量数据指标,而得出分析结果;采用的数据信息都是历史资料,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财务指标仅能反映以前年度的绩效。分析所用的会计数据,有些是通过估计和判断得出的,其结论难免出现偏差。由此得出的比率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使指标分析仅能满足评价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目的,而无法满足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能力和经营效果进行预测这一目的。

(三)易粉饰性

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自行选择使用可行的规则和程序,管理层自主选择影响报表的信息质量,存在着通过改变会计政策来扭曲企业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如财务比率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大部分指标为时点指标,例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乘数等,此类指标较容易被修正。这往往就为管理层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修改报表数据,从而粉饰自己的业绩提供了一个途径。即使针对一些时期指标,企业会计人员也可按财务指标的要求进行主观修改,使得会计指标的计算结果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

三、改善财务分析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会计准则制定单位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杜绝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粉饰财务报表、操纵会计利润及财务信息的机会,规范会计行为。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都是通过会计人员来进行的,所以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决定了财务报表的质量,对会计人员分析评估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分析人员要关注企业公告及媒体报道中关于企业经营信息,包括行业背景信息,把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才能深刻理解财务报表数据,以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去分析。

(三)采用多种方法来全面评价

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但是企业处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需要非财务性指标参与日常的经营决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深深影响企业的运营和效率,影响着财务报表的质量。通过超越财务报表分析的框架,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环境,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财务分析,才能在有效合理范围内比较准确的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

此外,现代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不充分,而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与详细解释。许多非货币形态表示的信息只有在报表附注中反映,财务比率分析中很多指标数据也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这些信息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需做出定性的判断,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财务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要将企业与标杆企业,特别是同业标杆作比较。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标杆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定位企业,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操作上要结合企业实际环境和发展阶段,找到合适的标杆企业来比较,分析优劣势,找差距。使用指标分析时,要对分析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统一计算口径;同时要关注双方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必要时做适当调整后再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文君.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J].财会研究.2007(8)

[2]陈瑜,王琳.试论财务报表分析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9(4)

[3]张巧巧.浅析企业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的选择[J].中国商界.2010(12)

[4]王海燕.会计报表分析方法[J].企业导报.2009(11):164

篇9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改征;企业

一.“营改增”政策的内容及实施原因

将营业税的征收改为征收增值税的试点活动,最初是在2012年初在上海的一部分现代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率先启动的,发展到今年,我国“营改增”政策的实行和推广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营改增”的具体内容为:现行的增值税税率分为17%和13%两个档次,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11%和6%这两个比较低的新档次,在试点地区根据试点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按照不同的税率进行增值税的征收。

我国之所以实行“营改增”政策,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原有的税收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首先,在征收营业税时,存在税收的重复现象,对企业造成负担:其次,同时实行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征收,导致增值税不能形成完整的链条,不利于增值税的正常运行;另外,由于税款的重复征收现象,纳税人会避免向外购买服务项目,转为从内部提供服务,如此一来就阻碍了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率产生的影响

由于不同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其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也有所不同,在赋税上所承担的压力也就存在着一些差异。总的来说,“营改增”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征税的重复现象,减轻企业缴税的负担,但是具体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讲,有的企业是减少了税负,有的企业反而会增加税负,通过对试点企业的税负情况研究可以看出,在交通运输企业中,缴税的负担确实减轻了,然而该政策的施行对于部分物流企业以及为人们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现象,这是由于咨询服务行业本身进项的税款额度就比较少,就算是采用了最低的6%税率,税负也会有增加的可能。另外,“营改增”政策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企业,所产生的税负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处于建设初期的企业来说,如果企业根据增值率的测算结果,企业以一般的纳税人的身份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那么企业的税收负担率就会相对较低;而如果该企业是增值率在55.45%以上的,企业以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则更加有利于减轻自身税负的压力。

(二)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产生的影响

由于长久以来大部分行业在税款的重复征收方面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我国的服务行业,在营业税纳税方面一直都存在一些弊端,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国,服务业受到营业税的限制和约束比较多,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比较落后。而“营改增”政策将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之后,对于我国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促进服务业快速完成社会功能转型以及进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营改增”政策的推广和实施,总体来说能够减轻企业在税款负担率方面的压力,尤其对于服务行业的效果尤其显著。在该项政策出台以及实施之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存在把税款负担率压力比较大的营业税以及税负压力较小的增值税范围搞混的现象,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施行“营改增”以后,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变,更符合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需求。

(三)对企业的会计以及财务核算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进行营业税征收的时候基本上是根据企业的毛收入来征收税款的,不会对进项扣除进行核算,因此企业会计部门在进行核算的时候比较容易。而施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既要对进项以及销项税款进行核算,还要对增值税的专用发票的使用力度进行加强,无疑加大了企业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难度。同时,增值税的收入以及支出不被计入企业的成本费之中,会计在制作报表的时候,报表上的数额就有所降低,在业绩上会感觉有所下降。

(四)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定价产生的影响

由于价格在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企业在对自身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定价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成本、人们的消费能力、市场的供需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税收政策等。施行“营增改”政策以后,企业在商品及服务的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要根据市场的反应来进行合理的定价。如果价格不变,企业的增值税增加,会加重企业在缴税上的负担,并且降低企业的利润;如果价格升高,企业就把增值税的税款负担率转嫁给了下一级的客户,当下一级客户是一般纳税人时,对企业和客户都有好处,如果不是,就会造成客户转向同类企业或者寻找替代品,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在定价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情况和选择。

三.企业对“营改增”政策的应对措施

(一)积极面对税负变化,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减轻税款负担率。企业在税制改革的形势下,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些税负加重的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在生产和经营上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自身生产经营环节中造成税负增加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合法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另外,针对有些企业税负增加的情况,国家会增加财政支持的力度,企业应该积极申请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尽可能多地合法享受税制改革带来的一些优惠政策。

(二)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对企业成本费用加强控制。首先,企业对成本的预算工作应分配到具体的各相关部门去执行,并且指定预算工作的考核标准;另外,面对税制改革,企业亟需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政策的变化发展;在管理上,建立奖励和惩处制度,提高企业在管理上的效率,这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

(三)全面分析市场变化,制定合理的价格。企业不仅要在市场调查中掌握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等的变化,还要全面分析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中所占的优劣势,并且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以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填补我国之前在营业税制度方面的不足,使我国额税制改革工作更加趋向合理化。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减少企业在税收方面承担的压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在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促进该项政策的推广,使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郑州市路通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对企业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嵌入企业经营管理各领域。[2]企业面临着如何应用互联网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的新课题。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既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深刻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动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发挥好其决策作用,对企业在“低增长率、低利润”新常态中的谋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会计发展进程

管理会计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以成本控制为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第二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逐步兴起的背景下,以预算、决策、控制、考核、评价为核心内容;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顾客化生产”兴起的背景下,以战略管理会计为核心内容,由静态转向动态的管理会计;第四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以作为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为主要内容。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后,管理会计的内涵更加丰富。发展至今,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为决策提供支持。”[3]

“互联网+”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形态,如同工业革命一般,也带了企业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它打破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信息共享成为核心,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形态成为必然,引发了包含管理会计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一)扩大管理会计服务范围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促使管理会计工作不仅要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更要研究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以及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涵盖了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以及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与资金状况,使得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

(二)“互联网+”支撑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企业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实时获取企业经营数据,直接缩短了分析周期,实现制定月、周、天甚至实时的管理会计分析报告。可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了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应用,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管理成本;且通过实时经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高了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价值,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

(三)“互联网+”推进基于全价值链的资金流动性管理

“互联网+”时代,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可从内部延伸至“供应商、客户”等产业链上各环节,实时监控应收、应付、库存、现金等全价值链运营资金的情况。可见,“互联网+”推动了企业开展全价值链资金流动性管理,促使管理会计融入企业投融资活动,追求企业净现值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为企业经营、投资、融资决策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应用首先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构建一套适合的管理会计体系。首先,建立高效的决策、管理协调与监督机制。企业尽可能下放管理权限,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建立独立的全面信息综合部门,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压缩生产部门到市场部门、最高决策层到一线员工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以此构建权责对等、高效的决策、管理协调与监督机制。其次,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财富,是管理会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企业应尽可能完善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支持、成本管理、绩效考评等信息化平台,为管理会计创新应用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

(二)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

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离不开一套运行规范的管理会计方法和高效的管理工具的支撑。首先,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导向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竞争模式已从“单打独斗”转向价值链资源整合。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也应调整方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为导向,在管理重点上下功夫,培养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其次,整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新时期,管理会计工具的选取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整合应用各类工具,例如在财务管理工具上,突出流程制度设计,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价值,防范风险;在决策工具上,善用平衡计分卡等,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克服信息复杂与不对称性的问题,实现可量化、可比较。

(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以财务会计人才为主,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则非常匮乏。因此,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培养管理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提升其信息整理、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其次,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全局意识,关注业务流程的变化对核算及管理带来的影响,及时找准提供服务的节点和契机,做好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再次,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全产业链服务意识,学习上下游产业链知识,适应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由对内服务转而向供应链,提供服务的发展趋势。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会计文化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直接指出:“管理会计,说到底就是管理未来、规划未来的会计。如果将其转变成为每个人都规划未来,每个人规划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连在一起,管理会计就一定会充满活力。”这说明了隐性的企业文化与显性的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会计的认同感,提高其执行力。因此,首先要培育员工共同的管理会计价值观。塑造创新、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群策群力;宣传“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内涵、作用,统一员工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让其拥有共同的技术语言。其次要提高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各级管理者是推动“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助推器,提高管理层认识高度、重视程度、运用力度,直接决定了管理会计创新应用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