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

篇1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3

摘要: 语言作为体现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提升应用语言的能力。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将基于逻辑思维, 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要点, 以期能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要点分析;

前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正视语文学科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 根据语言与逻辑之间的关联, 采取科学适宜的教学策略, 在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思维与语言相辅相成的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逐步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论逻辑思维的要点

逻辑一词涵盖了思想、理性等内涵, 根据广义与狭义的定义, 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广义的定义, 逻辑一词具有规律的含义, 可以延伸为客观规律、思维规律等内容。此外,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均属于逻辑的范畴, 并可进一步细分, 如形式逻辑中又可进一步细化为演技逻辑以及归纳逻辑。根据狭义的定义, 逻辑仅仅指的是思维规律的变现形式, 涵盖了抽象逻辑等内容。逻辑思维能以作为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观察等的综合能力, 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来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二、基于逻辑思维探讨高中语文教学要点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写作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70-01

在进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获得丰富的写作题材,为提高写作质量做好准备。同时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在微写作当中自由发挥,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另外学生也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优秀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所收集的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获得更好的语文成绩。

1 营造良好的微写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兴趣是提高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之一,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但是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写作一直都是学生比较难以攻克的难点,甚至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要想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写作,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主动进行写作探究,积累优美的词句。并且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写作当中,使作文更具有真情实感。其次高中生处于心理不稳定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师需要为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时候营造比较愉快的气氛,使其可以以一种轻松心情进行写作。并且在作文当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当中,使作文的内容更加充实。最后由于微写作的字量比较少,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记录生活当中的小事情,因此在进行微写作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使其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写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设置开放性的微写作命题,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

在高中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也开始提倡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在微写作是语文写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字量少、命题性强等特点。但是以往的写作教学当中,老师常常将题目命为:最喜欢的――;我家的――等类似的题目,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进行微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写作方向,使其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自行拟定写作的内容。其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入作文当中,将微写作当成一个与人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写作的质量。最后需要提高微写作命题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有效填补自身思维空白,写出更具有思维特性的作文,获得更好的成绩。

3 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收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但要求学生可以动手写字,还需要所写的文字具有鲜明的情感,使人产生情感体验[1]。在进行微写作教学的时候,许多学生存在写作素材少的问题,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使其常常找不到素材进行写作。对于此种情况,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其搜集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也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微写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记录过程,学会正确记录实践素材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微写作能力。另外老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微写作实践,使其积累更多的写作体验。例如,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站起来诵读自己的微记录,记录内容不限,可以是最新的新闻,也可以是伟人的故事等,其他学生可以将别人诵读的内容记录下来,加以整合成自己的写作素材,以达到拓宽写作思路的目的。

4 促进微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

微写作不但可以保持比较灵活的命题和取材,也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中语文微写作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的质量。但是老师也需要意识到微写作与长篇写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存在写作内容多样化、字数比较少、体裁选择自由等特点,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微写作训练。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文章的结尾韩麦尔先生陷入沉思,只是说了一句“放学了,――你们走吧。”给人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写作的起点,让学生进行想象放学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文中所有出F过的人物会出现怎样的举动,请学生进行自由续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5 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意识到指导进行微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3]。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微写作教学的时候,不能局限性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设置开放性的微写作命题、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实践活动、促进微写作形式的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领悟到微写作的重点,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溢.“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谈“微写作”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152-153.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切入点 提高教学成效

高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应试大纲的调整变化和应试知识点上,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高,语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以有效预习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指导

高中各门学科的课时都相对固定,想要提高教学成效,就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将有碍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将教学关口前移,达到加深基础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实施有效预习可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的能力两方面开展:一是养成学生“新课必先预习”的认知。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应拟定预习提纲,把将要预习的重点部分划出来。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应尽量利用工具书或网络等方式找出答案。由于经过有效的预习,教师就可以省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二是让学生掌握“读、思、记”科学的三步预习方法,读通读懂教材内容,依据预习提纲展开深入思考,再把需要寻求帮助的内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成效。

二、以多媒体为切入点,丰富课堂教学信息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错误理解了多媒体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存在的意义。他们认为,高中生已经可以算是大人了,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一定需要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学生只需把知识点掌握好,把教学的内容理解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起到巨大的作用,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一般在进行教学的导入环节时,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三言两语的程序简单导入,而我在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导入时,用多媒体手段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比如对于一些有关描写美丽景观或者经典建筑的文章导入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在课堂导入时展示网站上下载的与教学内容吻合的视频、图像资料,帮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直观形象地感知文章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对于如诗歌等一些具有深厚情感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下载相适宜的音乐配合诗朗诵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极佳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内容的感悟。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参与欲望相对强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主动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开展探究学习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色,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全班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活动。开展这一有效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三方面入手:①设计循序渐进的探究题。与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不一样,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是靠学生和小组间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题时,应遵循全面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是以此为主要线索展开学习的,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得以逐层深入。②巧妙及时地加以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各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学生并不可能只依靠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究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这中间还少一个环节,那就是需要教师发挥好启发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应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思维点拨,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③做好收尾工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放”,但在活动结束后,还需发挥“收”的作用,增加小组汇报交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补充与完善,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以分层教学为切入点,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高中生的思想并不完全成熟,部分后进生甚至会自卑,对参与整体教学活动产生本能的排斥,也会影响到班级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推进。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兼顾学生间的发展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展开分层要求,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考试练习三方面为学生制订适合其实际发展的教学计划。教师可将教学目标分为“提高型”“普通型”和“降低型”,分别应用于语文学习中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类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设计拓展性难度大的问题,也应设计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提问,这样后进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互动;在考试的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考核,安排一些难度较低的考试内容给后进生,让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体语文教学成效得到提升。

五、以课外活动为切入点,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一、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注重预习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二、有效阅读的研究反思

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实现高效的阅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必须是对正确的。语文的有效阅读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到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上。《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然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

三、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五、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篇7

关键词: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思考

要提高职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高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作为教学一线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本人一直在思考个个问题:职高生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职高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如何去激活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心灵

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淡化普高情结,真正去了解作为中考失败者职高学生的特点及心理需要,缩短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距离,要勇于抛弃“权威”的意识,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中合作的伙伴,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地说,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应积极反思曾经疏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现状,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激活职高学生的心灵。

二、职高语文教学要培养创新思维的生动课型

职高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关系不密切。因此,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它要求不仅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语文教学要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练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这一活动的结果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种间接兴趣,在选择技能练习的材料中,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材料。如在进行文字录入练习过程中,有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意间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们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不但要更新,还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

《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职业高中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是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了解职高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职高语文教学需重视开展实践活动,如训练学生写好汉字。因为职高学生字写得不好,将会影响自身的形象,不利于求职。要开展读书看报活动,努力克服方言障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自如地介绍自己。这样,需要教师作“模拟教学”和“情境教学”,或者让学生走入企业作真实的尝试。职高语文教师在重视应用文写作时,还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训练学生写单据、便条、书信等,还要结合旅游管理,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写导游词,并选择旅游点,让学生作训练的尝试,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训练才有意义。

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71-01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对于高中的学生们来说,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文化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高考会考察诗歌鉴赏。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种类诗歌的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把握背景,导入创作情景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独特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就会导致作者生活态度、作品风格的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人生的经历而有所变化,作品前后期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醉花阴》《声声慢》就是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醉花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富家,她用的全是一些名贵或雅致物品,《声声慢》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则是一个悲苦无助的孤寡老妇,相伴她的只有凄风冷雨、残花淡酒、寒窗孤灯。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到诗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或是作此诗时的特定情况,才能做到“知人论世”。离开写作背景,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了解李清照饱经离乱生活的苦痛,怎能体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

2 诵读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而有效的方法,欣赏古诗必须要反复诵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分为音读、意读、情读三个层次。

2.1 音读

音读就是要读准每个字的发音,读清句子,读准诗句的节奏,声音上的整齐顿挫。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不能读成“在/水一方”。四言的节奏是2/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诗的节奏是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有2/2/1的停顿,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2 意读

意读就是学生弄懂诗句字面上的意思,整首诗的大致意义。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情感的忧虑。读出诗的韵味就达到了这一层的要求。

2.3 情读

情读就是学生读时要把诗句中的感情朗读出来。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情感和声音要契合起来。如读杜甫的《登高》,可以学生幻想自己就是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杜甫,站在高高的蓝天下、呼呼的大风中,面对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长江,看着清水、白沙,听着猿的哀啸声,缓慢而低沉的读出来,传达出诗人沉郁顿挫的内心情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扩充古诗句积累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早读和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强化记忆。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长久持续,教师可以经常变换诵读的形式,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喜爱的古诗词改变的歌曲营造意境。如《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独上西楼》等都是很好的音乐素材。

3 领会意象,感受意境美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灵魂,是古诗词的魅力之所在。鉴赏古诗词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两者,就可以理解到古诗词内在的涵义。所以说,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鉴赏的这两把钥匙―― 意象和意境。

3.1 引导学生领会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就是意味、意韵,象即形象、图象,意象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会、相凝聚的复合体,是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领会,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感受作者的感情。比如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抓住藕、秋、雁、月、舟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出词人思夫的心情,倾吐着词人内心绵绵痛苦的感受。学生要积累一些意象在古诗词中代表的含义,再见到这个意象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诗句的含义。

3.2 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感悟意境是指将这个整体作为对象来深入体会独特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因此,在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其中的意境,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4 结语

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必须把知识方面的基本功做足,比如诗人身世经历及背景的介绍,古典文化常识的讲授,具体字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是为了学生们深化理解古典诗歌而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在其品味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学习兴趣。总之,古典诗歌的学习任重而道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古典诗歌鉴赏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98.

[2] 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Z].2007.

篇9

关键词:电子设备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电子媒介今天已深入地介入到人类的生活当中,在各个方面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是认知方式。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电子时代的视频、音频、网络等媒介将会最终取代传统的书籍阅读。新近的调查也表明,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人们的图书阅读量下降,只有近50%的人读书,青少年图书阅读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时网络阅读量上升。电子媒介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学传达形式形成挑战……电子媒介时代,传统文学传达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传达的文本传统垄断地位被打破 。”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只要手中配备一款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就能在网站上下载到几乎任何想要的书籍、杂志等等。当然,伴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是现代人阅读方式和阅读口味的转变:从精读走向泛读、从朗读走向浏览、从单向走向互动。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走入一个一定程度上流行取代经典的阅读时代。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热心,对经典的隔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而高中生大多处在15~18岁的年龄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智发育还远未成熟,处在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构建阶段。这一阶段中,好的文学作品,对其志趣和情操的熏陶至关重要。而当前网络、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电子媒介以其特有的可参与性、可操作性、直观性、丰富性,吸引了大批高中生。学生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了,从而丧失了对文字的崇敬和对语言的敏感。

一、利用电子设备来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要求将学生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重视其自我的体验和感受。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尽管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常偏重于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将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有机性和人文性;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分数,偏重了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平常阅读教学还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不得不受限在语文阅读教材里,致使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成为难点和弱点,同时也流失了学生对它们的兴趣。

而电子媒介自身的特性,却正好能在这些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与阅读主体美感陶冶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使用电子媒介的能力,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但是也必须指出的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电子媒介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滥用,应避免养成学生的阅读惰性,走向学生培养的反面。

电子技术的介入,给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丰富,给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源。教学由传统的黑板,拓展到屏幕,由粉笔拓展到鼠标。一方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仪等,使得阅读教学能更直观生动还节省时间。另一方面,电子技术也使教师搜集材料变得简单,内容也更丰富,网络上的主要经典的电子版,主要工具书的电子版以及各种图文资料、课件资料应有尽有,极大地拓展了我们传统备课的范围,对老师阅读教学十分有利。

二、更好地运用电子设备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在处理信息时,接受的渠道越多,记忆的效果越明显。这就是说,在我们的阅读活动中,如果加上声音、图像等其他手段,效果会更好。新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因素,来发展学生的精神品格;注重在教学中熏陶学生的知情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利用图像、声音等辅助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形成影响。

阅读教学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必须调动他们的直觉经验。直觉经验除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通过间接手段获取,如从书本上学习、从别人处听到等。借助现代电子技术,能够复制和模拟现实生活,通过观看,也能很好地提供直觉经验,给学生理解文本带来很多好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能够营造一种新奇生动的课堂氛围, 将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曾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高保真画面,力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庖丁解牛》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新龙门客栈》当中厨师“解羊”的片段。厨师悠闲自得,炉火纯青的技艺让学生对庖丁解牛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再来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有了一个视觉印象,就不会犯难,并甚有兴味。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因为在古代小说当中,心理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表现的,学生对原著缺乏了解并对人物性格没有把握的前提下,往往对曹雪芹作品精炼的文字缺乏感觉。例如黛玉初到贾府一节,只通过黛玉到贾母房中用膳、饭后漱口等简单几行字的描写,就把黛玉的性格细细地体现出来。而高中生却往往很难把握。笔者在教学中,将1987版的电视连续剧中的这一节剪辑下来,滤掉声音,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从默片中黛玉的神情体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让一位同学从旁配读了原文,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黛玉的心理变化马上有了把握,再通过接下来的讲解,让学生对《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企及有了深入细致的体会。

总之,恰当地运用电子技术,发挥其与阅读教学的互动相长作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会使我们的课堂别开生面。

三、发挥电子设备的审美教学功能

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教育理念。但如何实现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同样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创设审美化的情境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而电子设备,对我们创设审美化的情境教学,无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可能,对充分调动学生的深度情感体验,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到文本艺术世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鉴赏力,带来了便利。

在诗歌教学中,因为体裁的原因,笔者更多地采用了电子设备教学,让诗歌之美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和震撼,顺着作者的情感旋律跨进诗境之门。而目前这类材料非常之多,从网络上能够免费下载到各种各样的诗歌视频,有些制作得非常精美。如在对《琵琶行》进行教学时,笔者首先放了一段琵琶曲,让学生熟悉琵琶的发声方式和音色、音调,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清脆悦耳的声音,什么是幽怨低沉的声音,什么是急促嘈杂的声音和委婉流畅的声音,让学生在没有读文字前首先沉浸在音乐中。等到学习诗文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如何才能把刚才的聆听表达得恰如其分?接着我们开始作者是如何在笔下将无与伦比的音乐倾泻出来的,例如体现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比喻、对偶、顶真、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精妙无比却又难以把握的琵琶乐曲变得生动可感,整齐的句式使文字富有节奏感,几乎句句入韵又把语言熨得流畅婉转。学生自然会对白居易的文笔赞赏有加,甚至深感文字把乐曲的魂魄都写出来了,从而也引发了对琵琶女命运的深深怜惜,更深深体会到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叹息的深长意味。

这样的一堂课,把诗的境界、情感、语言都结合着分析出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学生也懂得了如何欣赏一首诗,收获是让人满意的。

总之,电子手段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联合,对拓宽学生的思路、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与其被动地接受电子媒介时代的冲击,不如我们首先利用先进科技来推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探讨审美式阅读教学的改革策略。重新构建阅读文本和阅读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对阅读主体的美感教育和陶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思路;导入;;提问;反思

从教七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所谓教学相长,好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课堂教学是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就必须关注几个着力点。

一、在课堂教学之前,想好教学思路

教材内容多,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没有理清教学思路,对整节课没有整体的把握,学生会觉得混乱而无所获。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善于选取一个突破口或聚焦点,由此入手、带动其他,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先说寻找突破口。比如,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语文课中的难点篇目,诗歌篇幅长,内容多,内涵丰富。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有可能会觉得枯燥。通过对艾青作品的研读和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紫色的灵魂”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二、做好做精每一课的课堂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譬如,在讲解《一剪梅》时,采用“以情导入”的模式。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李烁婉转优美的声音瞬时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凄美的世界。一种静,一种美,默默地荡漾在同学心间。通过这一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进入教师精心营造的感情氛围之中。

三、精心设计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课堂教学应如同河流一般,有跌宕起伏,有平流,有急湍。一节课如果没有,那这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是相通的。

的设计首先讲究内容的选择。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思维点、兴奋点,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这些点展开讨论,感情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立体地、血肉丰满地感知人物形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授《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时,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巴金的忏悔之情,而这也将生成本节课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意

识地设计相关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情绪引导到这一问

题上。

的设计其次讲究时机的把握,要避免过早,也要排除太晚,一般要安排在课的中间。的设计还要注意方法的处理。我们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议论阐述、引入例证、发散想象、角色朗读等方法。

四、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而且前面问题的解决要成为理解下面问题的铺垫。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按照合理的程序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理清课文。就其效果而言,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题:从刚才的反复诵读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在整个相聚宴饮的过程中,整个气氛是怎样的?这篇文章的基调是欢乐的,写的是乐事,那么具体点说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是怎样显出乐的?请按“我看到李白写的一件事是……乐的是……”这样的句式,来说出你的发现。第二题:刚才,我们历数夜宴之乐事,但文中还出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的说法,这与乐事协调吗?第三题:如果我们设想,李白是一个人在月光下喝酒,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他会非常孤独、非常苦闷吗?欣赏一下李白的《月下独酌》。

通过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层次的内容赏析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学生一步步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同时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了具体的

方向。

五、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日积月累,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后记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教学的反思。什么是教学反思?我认为是具体地对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对一节课的反思,我觉得实际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要勇敢地面对课堂的不足之处,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演那不足,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是必须的,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条分缕析地、客观地进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