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贷款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贷款相关法律法规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动产担保;权利担保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融资难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又难于破解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信贷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则是金融机构过于依赖土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作为担保物,而中小企业的主要资产却多以动产和权利为主。基于缓解融资难现状,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行政部门、企业积极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并付诸于实践。融资担保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不断探求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的实践

中小企业享有的权利种类繁多,拥有的动产资源丰富,这些动产与权利都可成为担保物,因此,减少金融机构对不动产担保的依赖,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具有广阔空间和大好的前景。近几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和政府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对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业务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权利担保融资的创新

1、用益物权担保融资的创新

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使用和收益的定限物权。《物权法》第184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除此之外,《物权法》对用益物权作担保物并无限制,这为用益物权担保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实践中,基于林地承包经营权、采矿权、海域使用权等权利作担保融资的模式,都属于用益物权担保融资创新的范畴。这些用益物权用于担保融资,帮助了许多中小企业利用潜在价值得到所需信贷资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贷银行的资金使用率。

2、财产权利质押融资的创新

根据《物权法》第223条的规定,股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等财产权利可以出质。实践中,对于债权人而言,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的风险较难控制,因此,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接受这些财产权利质押。近几年,金融机构关于财产权利质押贷款的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完善质押融资中的权利价值评估、权利出质登记、权利交易等相关操作环节,以此降低融资风险,消除金融机构的顾虑,推动权利质押融资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探索拓展应收账款质押的类别,由此出现了订单质押、旅游门票收费权质押等融资模式,这些融资模式把企业无形财产转化为了动态资产,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3、其他权利担保融资的创新

权利担保融资模式创新的实践还有很多,如简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的沙石开采权质押贷款,嘉兴银行推出的排污权抵押贷款,义乌地区推行的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等等。这些权利担保融资模式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动产担保融资模式的创新

动产资源种类较多,融资空间广阔,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动产担保融资模式的创新力度,推出了油品、黄金、黄酒、大蒜等动产质押贷款模式,再如山东恒泰农村合作银行推出的钢结构抵押贷款模式,这些新的担保创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了银行贷款的良性循环。

(三)保证担保融资模式的创新

保证担保融资创新主要是联保贷款模式,即三个或三个以上企业按自愿原则组成联保体,银行对联保体成员进行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融资模式。根据行业、地域的不同,各银行采用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亦不同,有联保基金模式(协会联保模式)、网络联保、行业联保、联贷联保等多种模式。联保贷款模式有利于成员间内部监督,相互督促及时还款,同时,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变性、易操作性,联保贷款为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贷资金。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中的法律困境

(一)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护和扶持。而权利和动产担保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权利担保的合法性缺失

(1)排污权抵押贷款缺乏法律依据

自2008年嘉兴市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以来,排污权抵押贷款模式迅速在全国蔓延。关于排污权的法律性质,学界有多种观点:有学者主张排污权属用益物权;有学者主张排污权具有准物权属性;有学者认为,排污权是种新型的环境役权;有学者认为,排污权属于人役权。也有学者认为,排污权进入物权体系困难重重,而将排污权归入合同债权既在理论上可取,又有助于排污权灵活运作。然而,依物权法定主义,排污权并未作为物权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其物权属性不能确定。同时,排污权的环境役权、人役权、合同债权性质也局限于理论探讨,没有得到立法机关的确认。因此,排污权抵押贷款的实践探索还缺乏法律依据,对于排污权的属性、排污权抵押的可行性以及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等问题都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确认与完善。

(2)河道沙石开采权、商位使用权担保贷款缺乏法律保障

2010年简阳市探索出沙石开采权质押融资模式,为保障这一模式顺利实施,人民银行简阳市中心支行会同简阳市水利局了《简阳市河道沙石开采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然而,对于沙石开采权的性质,有学者主张河道沙石属矿产资源,沙石开采权则属于采矿权,若此种主张成立,则沙石开采权属用益物权,沙石开采权担保的方式应为抵押。《水法》、《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沙石开采权性质并没有规定,因此,沙石开采权担保是抵押还是质押,满足哪些条件此项担保可以成立,仍有待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

目前,全国许多金融机构推出了商位(铺)使用权担保贷款。对于商位使用权担保是抵押还是质押,商铺使用权能否转租等问题,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规范。

2、动产质押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动产担保融资的发展,动产质押监管这一融资担保模式迅速兴起。在实践中,动产质押监管的一般操作模式为:债务人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以动产进行质押担保,银行委托第三人(一般为物流企业,在动产质押监管中作为监管人)代为监管质物,履行监管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对质物的数量、质量的监管,对债务人或出质人出入库权利予以限制和约束,必要时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能力予以监管,发现有害于质权人利益的情形时及时通知质权人,防止损失的发生或扩大。由于法律对“监管”的概念并无明确规定,我国动产质押监管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动产质押监管实施过程中债权人与监管人主要通过质押监管合同明确各自的权责。因此,订立合同时未考虑到的风险出现时,债权人与监管人的权责分配就缺乏法律保障,所以,要积极完善动产质押监管的相应法律法规,为动产质押监管业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业规范的缺失

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保证担保融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少对担保机构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管理,实践中,担保机构担保效力不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融资担保业监管主体、为担保机构确定对等的权利与责任,消除现存的政策,健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法律环境的缺失

1、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持

目前,《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对担保登记制度、担保物流转制度的规定不健全,这导致设定担保难,实现担保债权难。因此,要积极制定和完善各类担保物的流转制度和担保登记制度,以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提供法律支撑。

2、征信立法的不足

篇2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 信贷规模 资金链

一、现状简介

2008年美国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欧洲紧接着出现债务危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欧美各国盛行,世界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放慢。危机的爆发起源于金融行业,然而很快实体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宏观方面,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中国的宏观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货币供给量的角度来看,以每年十二月的M2作比较,2002年到2008年,中国货币供给量每年同比增长16%左右。2008年末,中国M2为475166.6亿,2009年末为610224.5亿,同比增长28%左右。2010年末M2比2009年末同比增长19%左右,达到725851.8亿,到2011年末中国M2为851590.9亿。在此期间中国GDP增长率为每年10%左右,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货币供给量严重过剩。

于此同时,中国民间资本活跃,民间借贷盛行,其借贷利率也普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对高收益的追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引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一系列的现象。原本存在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和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正常借贷行为,正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理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我国出口额的下降,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国外市场紧缩,部分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在出口受影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消费和投资来保增长。提高消费所占GDP的比重,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很长的时间,投资便成为短期内一种拉动经济的快捷方式。

此时,中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比例超过前期,面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可以获得贷款而存活下来,把投资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大环境的恶化并没有立刻改变,除美国金融危机外,欧洲出现债务危机,中国国内消费也没有立刻启动呢。过度的货币供给量带来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如火如荼的发展,房价节节攀升,股票市场也迎来一波反弹。在赚钱效应作用下,部分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本来应当流向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却流入楼市,股市。为稳定物价,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价合理回归,人民银行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减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的紧缩导致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减少,企业再次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压力。本来依靠银行而存活的部分中小企业,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存活,或者倒闭破产。另一方面,在楼市宏观调控作用下,购房者不断调整预期,持币观望,楼市成交量下降,价格止涨,部分流入楼市的资金不能及时套现收回成本,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维系企业生存。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了中国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民间借贷由于其对象主要是危机中存活的中小企业。这些危机中暂时存活的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较弱,贷款者为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利率,有的甚至是银行同期利率的几倍。高收益的示范效应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部分以民间借贷为形式的金融组织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现象。

可以认为,中国目前民间借贷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对维持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而当货币供给增长比例下降,银行信贷紧缩时,部分企业就会再次出现破产倒闭情况,或者被迫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增长,出现通货膨胀,而增长速度的降低又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出现通货紧缩。货币供给量及增长速度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建议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应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增长率过快导致通货膨胀,抑制通胀又会导致通货紧缩。通胀和通缩本质是货币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组织形式不断演进,如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会出现非法集资等金融现象。

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健全,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宏观货币政策的选择应当审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另一方面,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解决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篇3

关键词:自然人;借款利息;所得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22-01

一、法律法规研读与结论

(一)法律法规研读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的规定,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按以下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1.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46条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的条件,计算企业所得税扣除额。

其具体规定如下:

(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下列第2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2)企业如果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2.企业向除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情况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7条规定,准予扣除。

其具体规定如下:

(1)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2)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的规定:

(1)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2)企业向除第一条规定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利息支出中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部分,根据税法第八条和税法实施条例第27条规定,准予扣除。

同时,“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二)研读结论

1.非金融企业向关联自然人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计算的本金上限为权益投资的2倍;利率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

2.非金融企业向非关联自然人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计算的本金无上限;利率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

3.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下转228页)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二、企业所得税筹划实证

(一)实证资料

甲企业为自然人投资企业,实收资本1 250万元,2014年度预计应纳税所得额500万元,无借款利息支出。假定2014年初考虑自然人借款利息支出法企业所得税筹划,借款金额3 000万元,可采用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最高为15%。

篇4

关键词: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

作者简介:陈永寿(1975-),男,河南新密人,新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米村信用社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76-02

一、农信社资产保全问题

我国农信社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企业改制问题,造成企业逃废债问题突出,农信社在资产保全工作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我国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规约束、法律约束,很多企业有意采取兼并、破产、参股、资产重组、合资等模式,为企业实现逃废债留下空间。很多企业存在债务敢借、敢用、不敢还的思想,因此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并不是采取相关措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是想通过各种方法逃废税,从而达到消除金融债务的根本目的。企业在制定改制策略过程中,需要制定改制方案、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阻止最大的债权人参与,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会失去维护债券的良好机会。其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行解体,企业的债权处于悬空状态,导致企业在借款到期的情况下不能有效还款,农信社的债权同样处于悬空状态。三是企业在转制过程中会出现债权损失、破产等问题。很多企业在破产之后,所剩余的资产很少,农信社在如此的境况下所得到的补偿会很少,导致农信社的资产损失严重[1]。四是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对金融维权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拥有保护主义思想,很多企业都是想借助股份制改造这个机会逃废金融机构的债务,因此造成企业借改制、破产、兼并、租赁、重组等机会逃避债务,悬空农信社债务现象严重。在当前很多法律法规不健全情况下,农信社对企业逃债问题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我国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对改制企业债务处理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金融相关法律发挥不健全,导致金融维权过程中产生很大的难度。从政策和法规角度看,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很多时候不受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随意对农信社的债务进行处理,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自身的权利。其次是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处于不完善状况,导致农信社想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从下手[2]。相关的法律规定,企业处于解散破产的时候,需要成立清算小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清算小组却没有债权银行人员参加,严重损害了农信社的权益,企业债务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债权人,但是农信社作为债权人连最起码的参与破产清算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模式对农信社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农信社的权益。

我国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无效担保和抵押现象,因此实施过程中造成债权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农信社在给企业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审核把关不到位、不严格等问题。未能按照抵押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策略进行,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债权无法得到落实。比如说乡政府在办理实体贷款过程中,需要由乡财务部门进行担保,但是在借款日期到达的时候,农信社财务扣收贷款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因此企业的债权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抵押权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对农信社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金融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对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产生重要的影响,给企业逃债产生了很多可以实施的机会。金融业内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影响,无序竞争是一种客观现实情况。很多经营存在困难的企业对原贷款银行实施不付息、不还本、不存款、不往来等策略,而出现金融业务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他银行开户,在其他银行资金结算,导致原贷款银行收贷收息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而其他银行却在利益的作用下与其进行金融合作,从根本上纵容这种竞争模式的存在,对客户逃避金融监督和不正当行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种模式产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企业可以很方便的逃避金融债务,同时能够骗取银行信用。

我国基层农信社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是导致资产保全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农信社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信社知识体系培训方面的力度不够,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对其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而忽视对法律法规的培训。农信社相关人员对法律条款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手段对信贷资产保全。从知识角度看,农信社基层信贷人员长期以来形成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特点,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方法很熟悉,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方面需要农信社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能够跟上。

二、我国农信社在信贷资产保全中的策略

我国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需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农信社信贷资产安全,最终达到依法保护金融债权的目的。我国在农信社信贷资产处理过程中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行为,保证相关法规能够发挥规范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作用,保证农信社信贷资产问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各项策略能够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针对转移资金、恶意改制、隐匿财产等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需要严肃处理。针对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问题需要向偷税漏税一样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加此类企业的违法成本,从根本上保护农信社信贷资产安全。针对违反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地方法院需要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按照公正执法的原则,对违反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的企业依法处置。针对企业逃债者需要立案判决,促使其强制还债,对讨债者给予相关的经济处分,这样企业在信贷资产上无利可图,从根本上保全农信社信贷资产。

我国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从而达到保全信贷资产的根本目的。如果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金融债务,债权农信社有权让企业申请破产,并且对其债务进行清算。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问题,无力偿还贷款本息,农信社为了能够对损失进行挽回,完全可以按照债权人的身份向法院提出企业破产申请。企业保证人如果被提出破产申请的时候,债权农信社应该积极参加破产程序的实施。债权农信社应该按照企业破产程序实施好各项工作,从根本上保护自己的债权。

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需要因户制宜,把信贷资产保全的各项措施实施好。首先需要对借款收回无望的关停企业,需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客观上对各种信贷资产保全业务进行落实,按照科学处置的思想,保护农信社信贷资产安全。针对改制企业的贷款问题,需要在改制前落实好各项债务,针对暂时无法清偿的改制企业需要在转制过程中运用好各项策略,按照共同协商的方法,把各项债务真正落实到新组建的企业中,并且需要对贷款手续进行重新处理。针对一些借助改制之机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企业,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程序处理,对债务进行强制收回。财产抵押贷款在农信社信贷过程中比较常见,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法律条款的具体要求,逐步办理产权公证手续和产权登记手续。抵押物登记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如果是缺乏法律效力的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分清责任,从根本上完善贷款手续,确保贷款过程中各种抵押能够合法有效。针对可以变现的资产需要进行特殊处理,通过法律裁决和协商等方式对资产进行回收,从根本上达到快速收回资产的目的。存量担保贷款在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担保不实的贷款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完善担保各项手续,通过签订符合相关法律效力的合同对资产进行保护,如果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资格,需要对担保人进行更换,保证担任人能够具备相关资格。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农信社信贷资产进行保全。

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过程中需要不断延续法律时效,从根本上达到保护农信社资产的目的。为能够有效保障农信社信贷资产的安全,农信社需要采取有效的双保策略,把法律时效性作为一项重要的策略,把其作为信贷资产担保的一个环节进行处理,重点对农信社资产保全进行法律保护。针对法律时效范围内的贷款,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找到相关的贷款户下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法律时效延续。基层社资产保全工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维护好各种合法权益。对基层信贷资产需要按照贷款台账模式,依法做好各项收贷工作,从根本上维护好农信社权益。针对基层提高的农信社资产信贷贷款,需要严格把关,全权受理好各种业务。农信社需要为各个基层社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服务,按照依法经营的模式,保全农信社各项信贷资产,从而达到收回各项不良贷款的根本目的。

我国农信社信贷资产保全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关键因素是人,通过全面实施人才教育工程,提高农信社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农信社信贷保全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各级农信社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信贷从业人员的各项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需要把法律知识培训和信贷业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法律知识能够更好的为信贷业务服务。我国农信社需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信贷资产安全,需要从放贷、管贷、收贷等环节采取措施,从根本上维护好农信社的各项信贷资产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融资 风险

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现状

自我国从1992年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末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于扩大内需的考虑,开放了商品房交易市场,自此之后,我国居民对商品房的需求连年上升,对住房贷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来源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据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企业当中有超过22%的融资是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另有48%是通过预收定金和房款来实现的,但是其中一半以上的资金间接来自于银行。近年来国家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首付比例,限制银行贷款流向房地产市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际上,随着近几年来进军房地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当中大多数依靠银行贷款,使得从银行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有增无减,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银行的资金却有限,这导致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资金就越来越困难。

国家为了避免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社会问题,在最近几年提高了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门槛,并且对发行资质和发行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而言,债券市场风险较高,融资成本也比较高,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许多房地产企业都不选择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发行股票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是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企业融资手段,任何一个成功的房地产企业,都必须要成为上市公司。但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政府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允许上市发行股票,将很多企业排除在外。房地产企业本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资产负债率较其他行业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我国政府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对房地产企业上市更是严加控制,导致许多房地产企业无法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房地产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非常高,但是投资却很少;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和证券交易市场并不健全,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导致许多人的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只能存入银行。而银行虽然也可以对外提供贷款业务,但其主要的职责是保证储户的利益不受损失,因此其放贷规模有限,而且限制条件颇多。而利用金融和证券交易市场,可以将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联系起来,省去了银行这一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金融咨询和服务的机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担保机制也不健全,因此无法满足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需要。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融资计划,过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长期的利益。许多房地产企业盲目的进行扩张,大量的吸引资金,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财务风险也非常高,房地产企业不断地在负债经营――偿还债务――再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当中徘徊,难以积累更多的自有资金进行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与房地产市场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特别完善,多数法律法规是地方性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有的仅仅是通知文件,缺乏权威性,房地产企业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相互冲突或者规定不清楚的地方,给房地产市场的融资创新制造了阻碍,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

我国政府的政策也对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现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信贷业务,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融资设立了较高的门槛,房地产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必须满足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四证齐全,缺一不可,并且最低要有30%的自有资金。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速度开始放慢,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的房地产企业不仅数量上极为有限,而且授信额度也非常有限,总额度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在最近几年当中连续多次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规模,也就缩小了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渠道。

(四)对外资的限制过多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适当的引进外资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而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目前我国对外资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限制还是较多,许多房地产企业对于引进外资也较为谨慎,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并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机构体系当中,并没有与发展房地产企业融资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因此,为了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解决其融资困难问题,应当培养一批对房地产企业有着足够了解、懂得专业技术的专业金融人才,建设一部分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专门面向房地产企业服务,为房地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样才能够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制度

房地产企业还应当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并健全自身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人员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主动的向出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帮助出资人加强对企业的了解,耐心地向银行等信贷机构讲解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知识,诚实守信经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不拖欠,不赖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能为银行等信贷机构降低了解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创造了良好的融资渠道。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要想获得良好的环境,首先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个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去支撑,才能够为房地产融资工具发展创造条件,最小化房地产融资风险,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融资法律建设尚不完善,加之房地产融资市场不稳定,很大程度阻碍了房地产企业融资,不能满足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需求,加剧了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所以我们要多方面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一方面是完善现有房地产企业融资法律法规,对现有房地产融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地方进行改善,使之与现在市场发展相符合,比如对《证券法》、《担保法》等进行修正。另一方面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管理法》、《产业基金法》等法律法规,保障房地产融资法律法规的完善,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积极引进外商投资

适当的引进外商投资能够有效的拓宽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增强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从政策层面放宽对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的限制条件,鼓励房地产企业引进外资,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也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除了直接利用外商投资以外,也可以采取间接利用外商投资的方式。

四、结论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筹集资金对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融资结构单一、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金融危机影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房地产企业融资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针对这些融资问题,对房地产企业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措施,提出房地产企业可以改善房地产融资制度及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买壳上市来部分缓解我国房地产融资困境、拓宽房地产信托产品和产业投资基金、依靠内源,利用自有资金融资、进行理性融资、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措施,才能有效防范房地产融资风险。房地产企业采取以上措施后,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未来的房地产行业的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司并购;支付方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1602

1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的现状

1.1并购交易的基本情况

从2006-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以收购方为准)的并购活动相关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活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由于并购归属于经济活动,该项经济行为的发生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发展、制度的变革、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自2006年股权分制改革后国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等都进一步有利于对于并购资本市场的完善和相关过程的保护。特别是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跨国公司投资等的进一步深入,更加促进了资本的流通,使得并购热潮日趋激烈。以大型上市公司为首的大鱼吃小鱼的行为屡屡发生。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我国并购交易市场交易数量、涉及交易额度也在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1.2并购支付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体现在现金支付为主,有时伴以承债支付、资产置换、债券支付等支付方式。从各方数据来看,我国目前的支付方式的确略显单一,现金支付还是最多用和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其他支付方式的运用虽然在逐步增长但还是小比例增长。而西方国家一般采用的诸如杠杆收购、综合债券收购等支付方式我国几乎不采用。这种以现金为主的支付方式使得我国公司的并购规模往往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并购规模的扩张还起到了制约作用。由于采用现金支付时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必然使得并购企业相应承受较重的现金压力和融资压力。即使现金支付并购取得成功后,之前融资带来的还本付息问题又会再次困扰并购企业,这样使得公司并购后很难有足够的资本进行资源的配置以及利用,达不到当初并购时原本意图和目的。正因为上述缺陷的存在使得许多公司对于大规模的并购计划常常表现为有心无力。这种行为的发生又将进一步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3并购市场化程度低

并购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作用下的选择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使得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市场的干预作用相较于其他的国家干预较大。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国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导致出现了一些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方式。比如无偿划拨的支付方式,政府出面对诸多业绩不佳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直接划拨给相关实力较强的企业。这样使得并购公司便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负债的不良,人员的富余等。很明显这不是市场选择带来的结果。除此之外,并购活动中还有存在一些不是市场行为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的关联交易等,这些行为都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具体表现。

1.4并购融资渠道少

目前我国公司并购的融资渠道很少,这也为并购的进行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对于并购活动来说雄厚的资金和财力的保障是相当重要的。一般地,最常使用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但是我国的相关法规制度中又明确的表明银行贷款是不能用于权益性的投资的,所以即使通过银行审批得到了贷款也不能将其用于并购款项的支付。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较外国来说十分严格,所以使得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并购价款的支付。所以我国应该积极丰富金融市场,加大力度发展相关金融工具。发展相关银行业务从而来改变我国目前公司并购融资渠道少,手段单一等缺点。

2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

2.1并购公司财务状况

并购公司自身财务状况对于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公司在作出一个决策前都必须考虑自身财务状况,而且是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对于财务杠杆的运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公司并购中采用现金支付对于公司规模大、信誉高、名声好和自有资金充足的公司来说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对于财务杠杆率较高,且发展处于上升空间的公司来说更加倾向于采用股票支付。这样也就造就了不同公司由于所处的财务环境状况不同而选择的支付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2.2并购方的股票价格水平

并购公司对于本公司的情况总是最为了解的,也最能把握本公司股价的最新动态。所以一旦并购公司当自身股票的价格被市场高估时,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股票支付方式。反之,一旦觉得本公司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时,便会选择现金支付方式,不会选择股票去进行支付。所以并购公司股票价格水平也是影响其支付方式的因素之一。

2.3并购交易规模大小

如果将公司并购交易规模划分以下三类:大型,即交易金额在亿元以上;中型,即交易金额在1千万元-1亿元之间;小型,即交易金额在1千万元以下。当并购交易规模为小型模式时主要为现金支付,支付方式十分单一;当并购交易规模为大、中型模式时支付方式为股票支付或混合支付。所以,交易规模的大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选择来说的影响程度也是较大的。

2.4并购公司管理层的偏好

当并购公司管理层在公司中持股比例相对较高时,特别是当公司决策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时,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来完成并购交易。因为如果选择了股票支付,那么公司还会发行新股,这样就导致控制权被稀释,导致损失部分控制权,有时决策还会受到外部投资者的干预。所以当企业的高管拥有该企业较高的股份时,为了确保公司的控制权不流失,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他们通常不愿意选择以股票作为对价支付的方式,会倾向于采用现金或是其他支付方式手段。

2.5资本市场及相关法律法规因素

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公司并购活动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西方资本国家在资本市场中法律法规约束方面相对成熟,所以也导致并购活动的发展十分迅速,并购支付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迟缓,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从而限定了并购支付的融资渠道拓展,使得并购支付手段十分的单一。

3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的对策

3.1根据公司最佳资本结构要求做出选择

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能更好的扩大自身规模实现长远发展,从而获得利益。同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所处发展阶段对于在公司并购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财务结构和相关财务指标再作出选择。例如对于那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若要选择现金支付的方式就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在此条件下又需要支付一大笔现金,对于企业来说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所以只能再次通过举债的方式完成,这样会使得企业的偿债压力不断加大,相应的利息费用不断增加,财务风险增加,给公司后续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降低公司的信用评估。

3.2把握各种并购方式的影响、谨慎做出选择

公司应对于各种不同支付方式的优缺点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比如现金支付方式虽不会造成控股权稀释但是它却需要付出一大笔现金流;股票支付虽不需付出现金但是如果目标公司规模较大,大量发行新股又会造成原有股东的控股权被稀释,从而引起原有大股东的反感。因此,如果并购公司有较为充足的现金流,且对于控制权十分重视的公司来说,应该选择现金支付。对于资金不充足,且不担心控制权被稀释的公司来说,选择股权支付是较为妥当的。对于处在两者中间并购公司可以采用混合支付的方式。

3.3进一步完善的资本市场

完善的资本市场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更加公开透明,这样更加有利于并购方和被并购双方对于彼此信息的了解,这样对于自身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也将更为有利,更有利于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并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虽然随着2006年以来我国股权分置的进行,我国资本股票市场有所发展但是债券市场还是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所以我国当前应更加注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以支持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同时资本市场的完善还体现在相关中介机构体制的成熟上,目前许多公司并购活动基本都只涉及并购方和被并购两方关系人。而完善成熟的中介体制会吸引更多的关于会计、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中介机构也成为公司并购活动的参与者,他们能购提供更加权威的相关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公司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3.4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一直以来单一支付方式都是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尽管现在的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样。如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也多为常见,但是现金支付依然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对于公司资金的来源一般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的资金一般有限,所以很多公司并购都会进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现在无非就是银行贷款和有价债券。但是现阶段国家对于商业贷款用于企业并购支付是明文禁止的。同时在我国发行有价债券也是有很多条款加以限制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经济的高速运行,并购活动将会越来越多,规模也会逐步增大,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我国应放松对于银行信贷的条件,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如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的信托融资、租赁类融资、公司并购基金等等方式,加强金融融资创新力度,使得在有效的监管下多种资金都可以进入融资渠道。

3.5完善并购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公司并购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完善。中国证监会目前是我国企业并购的核心监管部门,虽然关于相关的法律条款则在《证券法》、《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个法规里面可见,但是有些处理办法不是十分明确,对于股票支付方式和并购融资更是缺乏一些特殊规定。所以我国应加强企业并购相关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法律政策允许下对业绩较好的公司,鼓励其采用公司债券、认股权证等综合证券支付方式,丰富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促进企业并购活动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金融监管;政府;金融机构;创新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1.金融监管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却不完善,导致现行法律法规的操作性较差,金融监管难以落实到位。此外,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方面的监管仍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主体有待统一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相对比较分散,这种监管方式给政府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不仅如此,各个部门采用的监管方式、手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政府的金融监管存在十分严重的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现象。由于监管主体不统一,从而使得监管的有效性不足。为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

3.金融监管手段有待创新

现阶段,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途径多以行政处罚或是干预为主,而法律、经济、网络等手段的运用相对较为缺乏。虽然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监管见效快,但却容易掩盖和激化金融市场的潜在矛盾,这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运行。在我国金融机构盲目发展的背景下,单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监管,很难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故此,对金融监管手段进行创新尤为必要。

4.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有待协调

我国金融监管力量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尤其是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配合。同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欠缺监管信息沟通共享机制,易发生监管真空问题。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策略

1.加快金融监管法制建设

为确保金融监管稳定、有序进行,可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建立并逐步完善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构建起可以与国际金融法规相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法律空白,应当加快制定如下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法》、《外资金融法》、《期货交易法》等等,并依据国际惯例,对与经济和金融发展不相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此来解决金融监管有法难依的问题。同时,还应尽快出台与法律法规相应的实施细则。此外,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与国际相接轨的问题,故此,监管部门除了要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之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美国、新加坡等代表性国家法律制度的研究。

2.建立地方统一的监管主体

地方政府应明确监管主体,设立金融监管局,借此来对“一行三会”以外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如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等,并构建统一的监管指标,以此为依据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坏账率进行监督管理。监管局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监管制度,来配合“一行三会”开展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效。

3.综合运用有效的监管手段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政府可以将行政、法律、经济以及网络等监管手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增强金融监管效率。首先,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实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借此来规范其行为。其次,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以价格、税收等途径,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调控。再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具有在线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监控,以此来确保可以及时获取准确、可靠的监管信息。通过上述几种手段的联合运用,不但有助于监管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提监管效率。

4.构建政府与监管机构的协调监管机制

在金融监管体制中,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监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构建协调监管机制,增强金融监管的协同效应。首先,应设立金融风险调查小组,发挥出监管的合力,并对牵涉较广、金额较大的金融风险案件实行联合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带头作用,尽最大的可能配合用好独立于政府的监管资源。其次,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借此来实现监管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可由监管局和专业的监管机构联合构建,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有助于增加监管的协同效应。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必须承担起金融监管的职责,完善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加快金融监管手段创新,大力打击金融市场违法行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同时,政府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建起协调的监管机制,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增强监管合力,以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促进我国金融业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有.浅议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4).

[2]左嵬.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与发展初探[J].时代金融,2011(3).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一、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与借鉴

1.有力的政策支持。(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西方国家都奉行立法先行,为改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各国都相继制定了关于中小融资的法律法规。日本有《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信用金库法》及其他涉及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达三十多部;其他各国也都制定了在规范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优化中小企业金融环境、构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2)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担保以及保险。为此各国都设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贷款、提供担保或其他形式的信贷援助等来保障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2.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度的65.8%;德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也占重要地位。在引导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发达国家还积极发展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们既有政府出资成立的,也有民间组建的,但都对中小银行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信贷担保或直接贷款等,在保证中小企业获得经营所需资金,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建设,其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最为典型,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目前,美国各种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约有600余家,主要是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投入资金。日本、德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

4.适时建立二板市场。二板市场或创业板是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场是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rAQ),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都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市建立了二板市场,这在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创新民间融资制度、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制度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新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引导各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2.加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离不开政府扶持,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措施外,还应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政府出资,并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给予中小企业本身及为之服务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财税政策支持等。

3.完善资本市场。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发行上市门槛,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建立我国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扩大股票融资;加快完善债券发行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集合债券,积极创新市场产品,使债券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一个的新融资渠道。

4.完整中小企业金融体系。首先大型银行应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对中小企业应实施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地缘优势;最后互助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微型金融组织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5.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加大信息透明度,强化信用意识,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证券化是通过将信贷资产在第三方提供信用担保的条件下,将其通过投资银行的整合与其他资产分离独立作为一个资产组合在公开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融通资金,加快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资产流动,分担信贷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美国为代表的资产出售模式;二、是德国为代表的资产抵押模式。鉴于我国在领土幅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结构上的实际情况,以及美国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上的领先地位,我国应从美国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中借鉴吸收其成功成果,防范其金融创新带来的投机风险,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状况的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建构,完善和健全立法技术,使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体系协调稳健的持续发展,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金融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维护中国的核心经济利益。

美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和主要形式

在美国人看来,当贷款人已经“创制”了一笔贷款,也就是说,将贷款金额交付给借款人并进行了抵押登记后,这笔贷款对贷款人来讲是一笔财产,是一种要求将来给付的权利。自然它也可以像其它财产一样转让给投资人。这样的交易可以使资金流向那些需要贷款的人和地区。这是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美国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思路是:(1)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希望买房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同时借款人须以其所购房产为抵押物抵押给贷款人。(2)贷款人根据其融资需要,对信贷资产清理估算,将拟证券化资产与其它信贷资产分离,形成资产组合经评估后“真实出售”给特设机构,该资产组合与原所有人“破产隔离”,成为发行证券的基础。贷款人成为发起人。(3)特设机构将所购得的若干资产组合分门别类整合成证券化资产,再行评估和信用增级。(4)特设机构与投资银行签订证券承销合同,公开发行证券。所募资金扣除各项服务费后作为对价支付给原贷款人,原贷款人也成为服务商,负责收取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交付给受托人。(5)特设机构与信托机构签订委托合同,由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管理证券化资产,监督服务商,并向投资人定期支付收益。(6)所发证券在市场公开交易。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特别是衍生工具的使用,产生了许多资产证券化形式,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传递证券。另一类是抵押债券。总之,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是个相当复杂和系统化的制度机制,涉及借款人、贷款人、特设机构、信托机构、信用增级机构、评估机构、投资者等众多主体,而如此复杂的系统化机制制度目的只有一个:保护投资者利益。

我国与美国在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建构上的比较和融合

篇10

普惠金融针对作为金融弱势群体的小微企业和农户, 在具体运营环节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如何更好地为该群体服务, 首先就需要一个相应完善的普惠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需要相关法律政策对金融监管、风险规避、发展创新等做出规范和指导。因此, 研究普惠金融的法制化建设对于能否真正推进普惠金融建设, 为广大贫困落后地区金融需求主体真正提供金融服务具体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普惠金融法制化建设现状

目前, 我国普惠金融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法律, 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司法解释等。法律制度体系为普惠金融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做出指导, 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公司法》《合同法》等; 对相关机构做出业务运行规定, 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 另外在有关鼓励其发展方面也有不少相关法律法规, 如《关于实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普惠金融法律制度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普惠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

普惠金融的发展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同时必须受到规制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普惠金融经营活动中存在不少风险, 但是目前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 因此无法对普惠金融做出完善的监管。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 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却相对混乱, 法律制度不成体系。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受到的监管不仅来自于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 还来自于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等。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涉及面较广, 金融服务多样化, 但是法律制度没能对应相关的业务范围以及风险程度做出明确的约束。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健全, 在农村地区尤其明显。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出现的结果就是职能混乱, 甚至出现职责重叠或者监管疏漏, 更严重的就是相互扯皮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监管不力不利对普惠金融的推进有制约作用, 还为其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另一方面, 小贷公司作为推进普惠金融的主要工具, 其身份尴尬。小贷公司经营的是货币业务,在业务方面属于金融机构, 但是该身份在法律层面却没有得到承认, 小贷公司还是属于一般工商企业。一般工商企业受到的监管并不适用于小贷公司, 因此在监管时难免出现监管不力或者监管混乱的状况。其次, 小贷公司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等金融弱势群体, 发展过程中应受到政策优待, 但是对于小贷公司非金融机构的税收制度却并没有给予其发展优势, 一般工商企业的税率为25%, 金融机构的税率为15%,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 小贷公司在这方面并无发展优势, 因此在推进金融业务时动力不足, 为小微企业及农户提供相关服务存在成本压力。

(二) 征信体制不健全

征信体制的健全有助于了解借贷者的信用情况, 有利于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规避风险, 对普惠金融体系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自2003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征信管理职责以来积极推进征信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相对落后, 体制不健全, 主要是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主,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为配套的体系。完善的征信体系需要多重法律法规的约束, 当前法律体系的约束力相对薄弱, 约束范围也不够广, 不能完全支撑普惠金融的发展。如图1 所示, 央行征信系统下自然人信用档案数与有贷款记录的人数相差甚远, 目前的征信系统还未能将完善的征信信息纳入系统, 征信体系亟需健全, 相关法律也有待扩充。

(三) 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

2008 年银监会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小贷公司的市场退出机制。该意见指出小贷公司的退出包含解散和破产两种途径。小贷公司的解散和破产是按照《公司法》实施, 但是小贷公司具有金融机构的属性, 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风险。对比银行业的发展, 2015 年我国银行业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削弱了机构破产对存款人造成的风险, 而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类似制度约束, 因此其运营过程存在风险, 目前的退出机制并没有对该种情况的退出做出明确指导。

另一方面,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合法经营的小贷公司可按照《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改造为村镇银行。目前我国的小贷公司在数量上不足小觑, 在改造成村镇银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麻烦,如何跟进监管便是其中的一个大问题: 由于小贷公司属于一般工商企业, 在受到的监管约束方面与金融机构不同, 在转制为村镇银行之后, 其监管主体出现变化, 数量庞大的小贷公司在规模上对监管当局造成困扰, 监管资源难以分配得当, 监管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二、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普惠金融法制建设概况

国外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基本上有较为先进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体系综合理论研究以立法实践而成。从理论角度来看, 从1960 年开始,普惠金融法制化的雏形农村金融法制化逐渐成为金融学和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农村地域的金融弱质性、低效率化以及风险的控制需要专门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普惠金融的推进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立法角度来分析, 无论是实行大陆法的发达国家还是实行普通法的发达国家,不管是实行民商统一的发达国家还是实行民商分立的发达国家, 基本上都通过农村政策性金融法、农村合作性金融法、农业保险法(见表1) 等较为成熟的普惠金融法典来充实培育该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以政策性的金融法律制度作为指引,给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 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带来发展的资本, 最终达到建立完善融资渠道便捷的农村金融市场。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鼓励合作性金融的发展壮大, 正好符合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民居住不集中、分散的特性, 这不但有利于降低双方交易的成本, 更有利于提高双方交易的效率; 农业保险制度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保障, 主要防止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的发生, 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 减少损失, 提高安全度。

三、我国普惠金融法制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现阶段关于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碍, 这就需要从法律上进行完善。2016 年1 月15 日,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规划提出, 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 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主体的权利义务, 普惠金融的法制化建设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但是未来政府制定完善的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时, 更多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一) 完善普惠金融监管

普惠金融的良好运行需要法律制度来规范, 目前普惠金融法制监管不到位, 农村地区的监管相对混乱, 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首先,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法制不成体系,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农村的现实状况来制定基本法, 完善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其次, 我国实行分业监管, 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应主要由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相关法律必须明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监管主体和内容。另外,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具有多样性, 监管当局必须应对不同业务、不同风险,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 使得农村的普惠金融有法可依, 形成体系。

在有关小贷公司的法律地位方面, 其金融机构的身份还有待认可。小贷公司经营的是金融业务,受金融当局的监管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也为监管活动减轻负担。另外, 小贷公司主要为小微企业等群体服务, 法律地位的认可有助于其业务范围的拓宽, 其融资成本也可进一步降低, 降低税收和运营压力, 为小贷服务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促进征信体制建设

普惠金融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农户等金融弱势群体, 而征信体制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地区信用条件, 为普惠金融的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征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 公共征信系统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推进, 征信机构则受到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下进行。完善的征信体系必须由两者共同推进, 公共征信系统的信息收集方式比较窄, 私营的征信机构的渠道较广。目前, 从法律上优化征信体制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完善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主要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优惠政策, 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在该过程中有所体现。根据信用评级来制定有关信贷准入及其额度的法律体系, 对于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和农户, 降低其利率水平, 提高其融资可得性; 对于失信行为则加大处罚力度, 明确相关惩罚措施。

2. 加强对于征信机构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征信机构的信息收集渠道要比公共征信体系的渠道更广, 但是也因此带来问题。有关征信监管的法律制度还未健全, 征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是否会损害个人的利益, 征信机构的信用是否得到保证, 目前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并未对其做出明确说明,相关法律还需推进。

(三)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于小贷公司的市场退出做出了规范, 规定退出包括解散和破产两种情况。小贷公司在性质上属于准金融机构, 其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 一般工商企业的破产退出条例似乎并不完全适合小贷公司。目前对于小贷公司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普遍欠缺, 但是已有地区先行, 如广东出台的《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和解散工作指引(试行)》, 该指引是全国首个对小贷公司规范退出机制的指导文件, 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减少注册资本后实际注册资本的限额。股东难以撤资是小贷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相关法律也并未对其做出规范,在普惠金融法制建设过程中可参考广东省的实行文件, 对此作出改善。

《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指出, 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的进行必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如此民间资本便对小贷公司失去了控制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推动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的设立。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对于深化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小贷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时应因考虑保留其民间资本的控制权, 相关法律制度也需对此做出改善。

(四) 改善金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