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行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行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 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个人理财服务和专有品牌。然而,近几年来,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大坏境下,人们对个人理财又开始持有怀疑的态度。

一、外资法人银行在国内的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导致股市暴跌,汇市、楼市、黄金、原油等多个市场都爆发了剧烈波动,不仅仅是普通投资者,就是一些专业人士在这场危机中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这给原本新兴的个人理财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在内地和香港等新兴市场上,外资法人银行的理财产品时而遭遇投资者的投诉。一些外资法人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遭遇“信任危机”。一些内地客户本身并不了解的复杂金融产品,被销售人员忽悠成“打折股票”,而自己又看不懂全英文的产品合同,盲目购买致使千万身家亏损殆尽。星展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外资法人银行都曾因为理财产品而与客户引发纠纷,以致对簿公堂。

外资法人银行进入内地市场,不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须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除了投资者对外资的轻信外,投资者自身理财知识的缺乏也是“上当”的重要原因。内地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时间不长,老百姓对于理财的理解还是“投资挣大钱”,而一些客户迷信外资法人银行,只盯住高收率而忽视了可能的巨大风险,对于不了解的产品,任凭“理财顾问”营销,以为天上能掉馅饼。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和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个人理财业务作了如下定义: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商业银行为销售储蓄存款产品、信贷产品等进行的产品介绍、宣传和推介等一般性业务咨询活动,不属于前款所称理财顾问服务。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对从事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要求极高。根据资料表明,在国外,理财师的年龄通常在35岁到40岁之间,有很长的投资理财经历,并且理财顾问很多是代代相传的自由职业者。

三、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1、成立第三方理财机构

既然不论中外资法人银行都处于自身的利益都可能在理财服务中尽量销售有利于自己的产品,那么也许可以通过第三方理财机构,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集各家之所长,按照客户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全方位的理财计划。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

要想个人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客户隐私和财务安全,这样才能使人们放心地去接受理财业务。

3、加强个人理财队伍的建设

3.1 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进:

1)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除了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两大类课程,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使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

2)建立我国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3)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考核制度,督促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3.2培养优秀的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方面人才

据凤凰财经网转载《证券日报》文章,研究08年初形成“零收益”理财产品的设计方案可以发现,很多银行或者存在着严重的设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者是研发人员无法真正理解海外投行所设计产品中的“陷阱”。中资银行产品的产品设计水平普遍低于外资法人银行。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设计和风险严重缺乏人才的尴尬局面,并且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突破人才“瓶颈”刻不容缓。

四、结语

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式下,尤其目前低迷的市场,我们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个人理财制度,培养人们理财意识,蓄势待发,相信在金融行业的共同推动下,个人理财业务将会面临飞速发展的绝佳机遇,个人理财业务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金融理财原理(上)》[M]中信出版社2007.2

篇2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管人才;人才流失

从我国首家物管公司1981年在深圳成立至今,物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经30多年的发展,行业涉及到城市各类楼宇、商业和街道以及各类型社区,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之下却因为人才的易流失现状影响物管企业在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和对企业的影响

依据有关资料,以下几类人员在物业公司的人员流失现状中比较严重。首先是服务型和基础操作型岗位的员工,也就是一线员工,如保洁人员和保安人员。这些人员素质有高有低,他们的流失比率最高。其次是各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一般较易被别的企业挖走,因为他们不仅工作经验丰富,又掌握了物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在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的同时,又有足够的能力与业主沟通。最后是本专科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的学历层次比较高,他们转行或者转入别的物业公司基本是出于企业问题,心态变化,或者角色变化等原因引起的。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现状对物管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变现于以下方面:首先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这主要是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主要有新员工的招聘以及培训;老员工的离职引发的成本损失和新进员工工作失误或浪费引发的成本等等。其次是导致业主对物管企业的满意度降低。只有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才越能了解业主的需求,也越可以提供给业主更好的服务。

二、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物业服务的认识偏见和工作困境影响因素

多数人缺乏对物业信息化,智能化的了解,他们对于物业服务的认知还停留在绿化、保安、保洁这些物业的基础服务上,以为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物业并不需要,不论什么样的学历,工作经验甚至年龄大小都能胜任物业服务的工作。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业服务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导致了物业服务业较低的社会地位,也使得物业服务工作因不能吸引员工导致人员的流失。有些起初选择了物业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或者具有一定技术或服务能力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因外界对这一行业的偏见而不想再从事这项工作。另外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琐碎,他们需要对不同层面的业主进行服务,处理的问题也细微多样,工作事务繁杂,种种这些长此以往都会影响他们才能的发挥,造成他们身心的疲惫,最终结果便是造成物业企业员工的流失。

(二)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偏低并且缺乏福利的影响

一个行业或企业若想吸引并留住员工,重要因素便是薪酬福利待遇。相比之下,物业企业的员工薪酬并不高,而且除了保险、公积金这些国家规定的待遇外,别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员工的薪酬水平如果在企业中难以提升,他就会因此而缺乏工作的动力,这样便会使员工跳槽到别的行业或同行业中待遇较高的企业。而且物业企业中,员工的薪金待遇与他的工作年限并不挂钩,企业对那些工作多年,物业服务方面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并未充分认可,员工缺少归属感,丧失了在企业继续工作的信心,最后只能离开企业去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三)不重视员工培训导致员工个人发展难的影响

在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后,物业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人员培训措施也开始采用。然而因物业行业是微利行业,中小型物业企业不想在培训方面进行投入,目前只在那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物业企业中展开培训项目。而且,他们重点针对少数员工即本企业中的储备人才来进行全面,系统,有实质内容的培训。相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便只是让他们接受一些对日常工作的检查、要求以及指导来作为培训,这些员工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升,企业也没有给他们一个较好的平台来发展自己。

(四)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员工难以承受工作的压力

物业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业主,加之物业服务较为繁杂的工作特点,使得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长期以来物业和业主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业主一对物业的服务有所不满便会引发与物业工作人员间的冲突。有些物业企业的相关领导片面强调员工的服务水平,遇冲突不问原因,在面对员工与业主矛盾时一味追求息事宁人,强制员工微笑服务,不可以同业主争辩。当员工遭受不公平待遇,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的工作热情便会被极大的挫伤。

三、物业管理管业对于人才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专业对口并了解本行业的人才录用

通过反馈率比较高的招聘方式,如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人才交流会等来挑选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在物业公司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从而避免引入那些通过一般招聘进入企业却不了解物业管理,入职后又反差巨大,开始工作不久就要离职的员工。

(二)制定更具吸引力并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员工的基本工资予以适当提高,员工激励予以加大,特别是长期激励,应采取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这样的薪资制度,通过长短期激励互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将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企业长期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激励吸引并留住员工。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以及培养制度

企业可按比例针对管理岗位建立一个“人才储备库”,明确以企业内部培养为主导,兼以外部招聘的管理人员招聘制度,提高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力度;为员工制定转岗计划,让那些工作突出而且通过了考核测评的一线员工获得转岗和晋升的机会。

(四)重视对员工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为达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应对于专业技术岗位,如:保洁、安保、工程、绿化、客服、前台等以及各项公共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计算机操作等采用系列课程的方式。此外需对培训方式加以丰富,通过拓展培训、工作交流、实操培训、外请培训等众多培训方式来实现员工兴趣的提高,全面的意识到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也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五)结合本企业实际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以“人本主义”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领导应该对员工工作进行正确指导,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节假日多组织如郊游、游戏竞赛、节日晚会等集体活动,用做对员工的激励和感谢。若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越强,因此便越不会轻易跳槽,这样企业才能拥有稳定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已经在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但是依然无法避免日益凸显的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必须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策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带给企业的不良影响,才能通过稳定的人才队伍确保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建 单位:保利重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牛东霞.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4,05.

篇3

一、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变量选择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市场细分的变量选择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利益和心理四个要素。

1.按人口要素细分市场

按人口要素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参数有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和教育等。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工作经历和生活观念,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态度也不同。例如,25岁至34岁年龄组,注重财富积累和高消费,对财产的增值要求高于保值要求,愿意为获取高额投资回报承担高风险;35岁至45岁年龄组,大多数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环境,他们一要考虑家庭消费,二要考虑子女教育开支,三要准备个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养老基金等,他们渴求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厌恶高风险,因此既重视消费理财,又需要投资理财;46岁至60岁年龄组,对储蓄、政府债券和保险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险较为感兴趣。其次,性别造成的投资观念差异较大。女性多偏爱消费理财,男性则更倾向于风险投资。再次,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年青单身,由于收入有限,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家庭积蓄较少,对消费理财感兴趣;已婚且有一定积累的家庭,其理财目的重在对子女的教育支付。他们不仅需要生活理财,更需要投资理财;中老年家庭一般与子女分居,在个人理财上关注消费、医疗和养老,重视对低风险金融产品的投资。最后,收入和职业也是重要的细分因素。高收入者的工作比较繁忙,偏爱由中介为其理财,对高风险的投资理财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稳定,对消费理财和投资理财有兴趣,不喜欢风险;低收入者的职业不稳定,对储蓄存款的搭配感兴趣,尤其对国债理财更感兴趣,一般不考虑投资理财。

2.地理因素

地理区域差异导致经济收入差异。据统计,2003年底,占全国人口40.53%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是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82.26%;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人口占全国的18.4%,居民储蓄存款占全国的37.37%,其中仅广东就占13.65%。所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发达的城市。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细分主要是按生活方式和态度来细分市场。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花费时间及金钱的模式。商业银行营销的重点应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居民,他们对资产的处理较为理智,愿意接受银行提供的理财方案。态度是指居民对商业化理财的接受程度。对持积极态度的居民,应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对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对持中间态度的居民,应加强个人理财服务的利益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做好说服促销工作;对持消极态度的居民,应从长远考虑,短期内可以放弃。

4.利益因素

利益追求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收入型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收入,以追求利益为第一目标,在利益面前往往轻视风险;风险偏爱型喜爱风险,对待风险投资较为积极,重视风险分析及风险回避,但不因风险的存在而放弃投资机会;稳定型对待风险较为理智,重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关系,在无法规避风险时,会放弃投资;风险厌恶型对待风险态度消极,不愿为增加收益而承担风险,在投资工具选择上以储蓄存款和政府债券为主。

二、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实践评析

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于1996年率先推出“个人理财中心”,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实践来看,市场细分变量主要有以下几个:

1.地理细分

城市,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是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主战场,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同时,外资商业银行业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获得市场准入的外资商业银行,在上海等地就纷纷推出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理财中心,如2002年3月,花旗银行上海浦西支行推出个人理财服务,同年7月,渣打银行在上海推出“综合理财服务”,8月,汇丰银行上海商城支行推出“卓越理财中心”,此后恒生银行也在上海、广州推出“优越理财中心”。

2.财富

财富决定着个人理财规模和风险承担能力。目前商业银行设置的个人理财中心,均以个人财富的规模作为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标准。如:招商银行天津分行的个人理财中心,根据客户理财资金规模实行差别营销;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中心,为卓越理财客户提供尊贵服务,客户总存款额达5万美元可免费享受卓越理财服务。

3.性别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按照性别区分市场的操作不多,其中中国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伊人卡”便是为女性设计的阳光系列卡之一,它围绕女性生活的特点,选出若干各具特色的特约商户,形成了独特的增值服务体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还比较粗糙,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精细化。

三、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定位对策

根据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服务介入的程度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可以分为“个人帮助理财”和“个人规划理财”两个阶段。无论是个人帮助理财还是个人规划理财,都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业务特点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进行营销。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实践来看,今后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市场细分变量,拓展市场细分

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是一个差异性较大的市场,不同的个人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风险态度,同一个人和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不同,都影响着个人理财的需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深入研究各种可能的变量,选择合适的细分变量,对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进行较为细致的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2 .注重市场细分变量组合,精细化市场细分

一个细分市场用一个变量来定位,显然是粗糙的。应该以某一变量作为细分市场的主变量,再以其它相关变量作为辅助变量,将细分后的市场精细化。例如,高收入群体市场是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被称为“VIP”客户,但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对高收入群体再进行市场细分。这里可以将地理因素作为附加。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的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都市高收入群体的调查显示,北京人偏爱储蓄,上海人钟爱子女教育基金,广州人更爱房地产投资。

3. 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深化市场细分

个人理财最明显的特征是理财计划的个性化,根据个人的年龄阶段、职业、风险偏好和风险态度的不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差异化和个性化并不排斥大众化的服务理念。只有个性化才能标示出差异化,只有差异化才能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号入座”,才能标示出目标市场,进而实现大众化的服务理念。

4 .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固化市场细分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个人理财业务不仅满足客户当前的需求,更要满足客户的未来需求,帮助客户合理安排今后的生活消费,实现财富积累;同时,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当前某一方面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更是一生的整体解决方案,需要银行提供系列化的专业服务。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满足客户的终身需求,将细分后的市场固定下来,才能获取长期回报,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

篇4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brain drain hardly. The research found the reason why the talent loss seriously lies in the lack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brain drain of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Brain drain;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64-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基础操作岗人员流失速度快,频率高,已趋于常态;而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流失率也日渐升高,最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在管项目常常一年两次以上更换项目经理。这种人才流失的结果是,物业管理企业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1]。本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在于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压力将逐渐增加,如果对人才流失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终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物业管理又是新兴行业,在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下其人才流失问题更值得关注;如何提高人员素质、控制人才流失并留住人才,是当前物业管理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调研结论

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人力资本投资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在职教育及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生产、消费三个过程的统一性,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人才流失风险。物业管理企业是否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要取决于多种因素,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还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因此,本课题组特选取:企业的投资能力、决策者投资意愿、公司政策及行业环境、企业年轻员工数量和员工参加教育培养的兴趣等多个因素,通过调研来分析其对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

经过调研与统计分析发现,决策者和企业政策越重视教育投资、年轻员工数量越多的企业,越趋向于支持人力资本投资。原因在于,企业年均盈利额越高,越有实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而年轻员工越多的企业一般都是发展比较快的企业,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保证人员充足并重视岗位培训;同样,员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也就越支持人力资本开发投资。而年均盈利较低的企业、年轻员工数量少的企业和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这几个因素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不明显。显然,基于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盈利少的企业和年轻员工少的企业自然不愿意多花钱投资人力资本,而且物业管理整个行业目前并没有形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气,除大型企业或个别有远见的企业注意人才储备外,一般企业更愿意使用有经验而不用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人员。还有,员工的兴趣主要和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有关系,如果教育培训不是为了职业发展,员工一般不愿意参加。另外,在调查中也不排除一些年龄大的员工不想参加教育培训的现象,所以在教育培训的兴趣上就产生了分歧,可能会使分析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本文的调研结果表明,决策者的态度和公司政策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大;企业年均盈利额越高,就越有实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有投资意愿的企业也会支持人力资本投资,这说明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对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正是企业盈利额、决策者态度和公司政策的差异,才导致了不同的投资行为。但实际上,年轻员工的数量、员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以及行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与否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所以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针对措施如下:

1.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机制

物业管理协会应鼓励物业公司在企业发展规划里制订配套的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着眼于远期公司人才的连贯供给。为降低投资成本形成规模效应,行业协会可收集企业培训的需求、类别、人员等信息,据此信息与相关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形成固定的培训合作关系,定期、分块地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物业管理协会还应积极倡导物业管理企业制定规范、详细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设立人力资本投资专项基金,用于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建立员工累计培训积分制、培训晋升与中高级岗位公开竞聘相挂钩、注重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福利沉淀等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对员工的培训考核、岗位晋升考核、培训成果转化、合同约束、行业协会约束等的人力资本投资约束机制,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和离职率。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评估反馈机制,包括采用量化的人力资本收益测评方法与技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等,以此来检验投资的效果并将评估的结果予以反馈,为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条件。在各种机制的建设上,行业协会应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

2.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方式

物业管理协会应可劝导物业管理企业放目长远,把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密切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对员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教育与培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在职教育培训方式,提高不同层次员工的知识与技能[2]。高层岗位的员工,可安排选送高校进修或国外进修;基层岗位员工,可采取学徒培训、辅导培训与工作轮换等方式进行培训;中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可采用网络培训、远程学习、管理竞赛、行业交流等方式。此外,物业管理协会还可以定期对企业组织研讨会,让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充分交流思想,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相互配合、紧密合作。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打通企业内部员工上升的渠道,让员工能自愿留下来,也便于企业灵活用人,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与多方合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物业管理行业是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储备后续力量。虽然近几年来一些大专院校先后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也培养出了一批批的物业管理人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对基层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毕业生出口很顺畅,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现象[3]。同时,毕业生里能够“一专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因此,联合办学或是物业管理企业的一种更经济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也是企业建立并完善人才储备机制的一个良好探索。各个物业管理企业可与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挑选大批优秀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后续储备力量。还可和一些资深的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培训人才。高校与培训机构可以同时为企业提供长期与短期内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优势互补。这种多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大大节省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相当于给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储备库,也有助于企业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的实现。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途径

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践行国家关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对于创业,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提升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更多的是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养和技能。各级政府机构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各类行业协会也开展了创业方面的赛事,这些政策和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2.电子商务催生着新的创业浪潮

电子商务也成为当今最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行业,新的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大学生借助电子商务创业致富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著名的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创业率连续3年高达11%,全院学生一年兼职创业所得超过2500万元。从行业发展的前景出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业团队与人才;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培养与孵化创业团队是最符合学科交叉优势的模式。这两者是完全契合的。

3.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学生就业不了后的被动选择,而是应该比单纯的就业更高的素质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就是把有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学生引导和推动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学生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搭建这方面的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完善相关的机制,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成果。

4.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场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的实训、实践基地逐渐得以重视和完善。在科研教改方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开发、项目化课改、慕课、翻转课堂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高职院校的专家老师们为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做出的努力,而作为创业教育,正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体现,有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训练场所。

5.提高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管理、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由于发展年限并不算长,发展速度在近几年却属于爆炸式增长,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典型问题。不少专业教师都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老师转过来的,那么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技能水平显然都有待提升。通过培养学生投身电子商务创业,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也能看到自身的差距,这样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提升。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指导师资相对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创业孵化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缺乏,现有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停留在文本研究层面,不足以形成实际操作水平及影响力。

2.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设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的前期准备时限,需要做一定的相关知识的培训。

3.资金的缺乏。由于这种学生创业平台初期是以公益教学实践平台性质开展,加上这种平台属于为学生打造的实习实训基地,前期相关项目的开展需要学校层面支撑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场地、硬件等投入。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

1.创建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

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创业实训基地完全采用企业标准进行设计,便于团队学习和运营,打造一个多元化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专业化电子商务的创业基地。系统基于B/ S结构,采用.Net技术,使用C#语言等进行编程,按开放性框架体系构筑系统主体。系统全面支持B/ S 模式进行开发设计,用户通过浏览器来使用该系统。采B/S/S的三层结构用中间的S层把客户端和数据库隔离开,使客户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主要分为支撑层、业务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三个系统层面,从而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可以开设网上商城、网上跳蚤市场、信息服务、网络社区、用户平台等板块。

2.采取O2O模式鼓励学生创业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交易模式。也就是互联网成为传统商品或服务销售的前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虚拟的网店或交易平台,引导客源到传统的实体店进行消费的过程。例如传统的餐饮、美容美发、服装干洗、看电影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通常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到实体店消费或感受,但是线上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揽客,而且这种方式对于不会利用和使用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实体店主而言,学生可以洽谈这些店主进行合作式创业,既能解决学生创业过程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传统实体店老板的电商危机。而这种模式极大的方便学生的创业,传统的实体店例如办公用品店、快餐、花店等,通过学生去洽谈,学生在线上进行推广,尤其是现在的微信、微博渠道非常便利,客户可以凭借在线上的ID进实体店消费或者由实体店直接发货,可以做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学生也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实质性问题。

3.积极组织参加创业技能大赛

无论是为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还是推广企业产品,目前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谓是鱼目混杂、应接不暇。既有沙盘模拟大赛,也有赞助产品先行销售再比业绩的创业大赛,还有吸引风险投资公司钦点项目的创业大赛例如黄炎培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这些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开阔了学生创业的视野, 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在组织学生有选择性的参加创业技能大赛方面可以从政策、师资及措施上加以重视和支持。

4.校企融合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

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师资缺乏或者经验不足,常常流于形式。这种课程一方面可以是创业知识的理论课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类的实训。这种课程在实施上要能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效果来得更加真切。例如杭州赢动教育公司不仅是人才培训输送基地,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分销平台,总裁崔立标先生还可以为学生讲授电商创业知识。我校电子商务还与广州一家公司展开合作,他们公司赞助一定数量的产品,委派企业行家进行授课,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和质量。

5.树立创业典型

榜样的力量常常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将学校往届的在电子商务创业方面有所成绩的学生作为典型宣传,并邀请这些创业典型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包括建立创业交流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为校友和在校学生搭建这种平台,有助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当然,电子商务创业人人皆能,但是并非人人皆能成功,学生创业失败是难免的。学校创业教育还要给予学生理性选择的权利。对希望创业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学生进入到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感受创业群体浓厚的创业氛围,潜心走专业化的电商之路,实现从“店小二”到“企业家”的升级。对中途失去创业信心、不喜欢创业的艰辛、不想以创业作为毕业后谋生渠道的学生允许其在合适的时间退出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回归到普通的大学生活。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在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引导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强调的是,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丽娟.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冯文成.关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改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利润;价值;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逐步成为指导财务活动的关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对企业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第一,企业应该保证管理总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财务管理主要是管理企业的资金运行,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具有包括其他管理子系统在内的一种综合,因而属于综合性价值管理。所以只有财务管理目标与管理总目标一致的时候,才能通过开展财务管理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总目标。

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社会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是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性目标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两个目标一个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一个是由企业管理的性质决定的。由于企业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这些网络关系,同时也受这些网络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回报,就会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企业的生存发展必然就会受到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担负起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目标体系。财务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和参与企业的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结构和多元化结构。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目标不能等同于某一个利益主体的个人目标,而是所有参与者一起妥协和作用的结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层次性可以把财务管理目标分散为不同的具体目标、企业再把采取管理目标责任落实到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不同责任中心或者不同管理层次。

2 我国几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2.1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以追逐利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够促使企业讲求经济核算,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关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主体,所创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的差额,是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以计算的。它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创造剩余产品的多少,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但是,利润最大化强调了资本的有效利用,但它没有指明利润产生的阶段。

利润最大化在长期实践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没有考虑取得利润的时间价值因素;第二。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第三,没有考虑利润 与风险的配比;第四,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2 股东权益最大化

股东权益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企业的净资产价值达到最高,从而使所有者的收益达到最大。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股东权益才能达到最大。因此,用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目标,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

2.3 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就是企业值多少钱,一是企业总资产价值 即已形成的价值;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3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选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管理当局应把其理财目标指向顾客、员工和社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要求,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理财目标这种扩大化无疑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产权关系特征,能充分调动和保持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正常运转并持续发展。

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既突破了企业的主体是股东,利益指向是股东财富;也突破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主体是企业,利益是企业价值的局限性,体现了企业的利益是所有者与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局限于企业。这样定位理财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叉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基于上述认识,企业财务目标应该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中脱离出来,在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确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应是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的理想模式,其依据是:

第一,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是稳定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客观选择。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股东不是唯一的所有者,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及政府等相关者。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 的财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来增加股东利益的可能,由此推断这一财务目标不能保证社会财富最大化,而只有参与企业的各方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企业资源配置才能达到优化。因此,社会财富最大化有利于维护企业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能够确保以“相关利益者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使职工利益不受侵犯,这对于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第二,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相关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实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股东是主要的相关者,相关者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实际上也是股东的财富实现了最大化。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为财务目标是确保企业持续经营和客观需要。首先,“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是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但不是经营者,股东只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既定的经营决策下,经营者或管理者行使企业日常的管理权。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所有制形式下,单凭监督难以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是把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行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为财务目标。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哈尔滨商业大学 应用性 模式研究 商务英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日俱增。我国的企业正向着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外资公司、合资公司在中国也异军突起。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传统单一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急需的是“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鉴于此,探讨如何把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办得有特色,使我校商务英语教学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商务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校目前商务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教学并非简单的一般性英语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业务中的工作能力与应变能力。比一般的英语专业有更强的专业性,它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商贸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颇多的商务英语从事商务活动。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是2010年才开设的新专业。招收学生的规模,由开始的2个班扩至3个班。整个商务英语教学是依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即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和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和英语背景类课程,并制定出一套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 改革我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2.1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是四年制的专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如何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与实践时间,如何合理地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我们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层次,教学中应突出实用性和技能型的培养模式。21世纪对外语人才要求的规格是“语言基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型”。商务英语教学必须把英语作为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和工具,与别的专业如外贸、金融、经济管理等领域联系起来,而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教授语言。因此,在语言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和训练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其课程设置可包括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等。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目前我校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TEFL转过来的,教师虽具备普通英语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却没有正规系统的学习过商务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教师的商务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急需得到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教师自身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外,学校也应积极鼓励教师以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进修。

2.3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表现形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目前,我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1)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2)在专业课教学方面,采用单一的母语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把商务知识与所学的英语知识融合为一体,不能运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所学的专业知识;(3)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英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应进行如下的改革。

2.3.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协作性的教学模式

协作性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进行。运用协作性教学法,首先必须处理好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主角,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主角是由学生担当。其次,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练,将知识以最佳的方式传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摄取到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同时教师应使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将教学内容贯穿与整个课堂活动中,要巧设教学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策略进行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3.2相关专业的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用熟练的英语表达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笔者建议对商务英语的相关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课程采用“双语”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母语教学法,使汉英两种语言一体化,实现汉英两种语言信息的相互转移,使学生能够用较流畅的英语参加一些商务谈判、阅读一些专业英文报刊、能够准确地捕捉国际商务信息、能够借助工具书笔译专业文章、能够用英文写一般商务书信等,从而为学生毕业后的谋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师生都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考虑到我校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在开始实行“双语”教学时,可先采用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然后逐步在教学中扩大用英语讲授的比例,提高学生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水平。

2.3.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商务英语课堂教学

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学经验有以下两点体会。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视、听、说、译等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各种媒体手段,制成简单易懂,集声、图、文、动画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软件。在软件制作时注意构图的色彩、提示反馈的语言、声音画面、交互提问、自测练习等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环境中学习,使计算机不仅成为学生的老师,更成为他们学习的益友。第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网上功能开展商务英语模拟谈判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快速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网上商务模拟谈判的教学。

3. 建立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商务英语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推行“校企结合”的力度,笔者认为要把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使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也应该尽快与桂林或广西区乃至全国的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外贸公司、宾馆、酒店、通信等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它们能够成为我校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直接服务社会,简化就业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和双向投资的与日俱增,商务英语将更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它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挑战。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以交际能力为纲,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英语素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需要的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B2110788

参考文献:

[1] 魏传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中国电子商务.2012.(10).

篇8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 客户选择 风险与利益 策略分析

一 引言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使居民家庭财富剧增(参见图1)。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达到344000亿元,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人均存款2.56万元。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与积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11年的人均GDP约合9083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071元,2011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存款9.78万元(按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计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87%和282%。

面对日益增加的个人财富,居民的金融理财意识逐渐形成,理财动力不断加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这为众多商业银行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带来巨大的机遇,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了形形的理财产品。与此同时,投资必定伴随着风险,面对风险,大多数的投资者会选择怎样的理财方案,他们各自对理财风险和收益的偏好将如何促使其选择哪类投资产品,在此,本文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通过对余姚市各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入分析,就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图1 1978~2010年浙江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与人均储蓄余额变坏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11》

二 个人理财业务品种

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首次推出“汇得盈”个人理财产品;2005年又创立“利得盈”品牌。其中,“汇得盈”针对不同币种的投资,有人民币产品、美元产品、港币产品、澳元产品和欧元产品,投资期限都是短期(半年以内);而后期推出的“利得盈”理财产品,目前受到众多余姚投资客户的普遍青睐,在此予以详细介绍。“利得盈”是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愿意通过一定风险投资带来较高收益的投资者专门设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系列。它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收益较好、期限合理、投资明确的信托资产型理财产品;二是低风险、流动性强,预期收益高于同期存款的债券型理财产品;三是预期收益较高、资金运作规范、风险适中、分享资本市场的成长的IPO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及预期收益较高、专业化运作、具有一定风险、分享资本市场的成长基金型理财产品。“利得盈”是一款预期收益较好、信用较好、有一定风险的人民币理财系列产品。而2011年发行的“乾元”系列产品是为一些敢于冒一定风险去创造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提供的良好商机,“乾元”资产组合型理财产品包括“乾元—日新(鑫)月异(溢)”按月开放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乾元—日鑫月溢”开放式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和“乾元—日日鑫高”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三个开放式理财产品和“乾元”享系列、“乾元”赢系列等固定期限理财产品。该系列设有1天、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等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但其起始认购金额、风险等级较前两大产品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最受欢迎的“乾元”享系列短期投资以3.65%~5.3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占据所有理财产品的榜首。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法律服务专业;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作为中职教育专业的一种,中职社区法律服务专业在近几年发展进程中,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若要在中职院校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要对市场进行系统调研的前提下,对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予以加强,将学生造就成为能力强、质量高以及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社区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能力结构

1.专业能力

在法律服务专业中,专业能力是运用所学法律法规服务于法律,并对法律纠纷进行解决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诉讼业务能力和诉讼业务能力。专业能力可以说是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是将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与知识转化成服务与措施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能力更重要,所以,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2.基本技能

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统称基本技能。其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及软件的应用

学生使用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资源是获取信息、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捷径。另外,在目前乃至今后,涉及计算机及网络的法律问题会有很多,诸如网络犯罪等。学生只有具备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好这类实际问题。学生要想适应所担任的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和司法文书写作能力。这是法律服务专业的学生首要的基本功。学生毕业后在基层岗位上提供法律服务时,要与受助对象交流思想,了解案情,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法律常识。如果他的语言贫乏生涩,那么法律服务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所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逻辑思维能力是法律服务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

只要严格根据逻辑思维定律,学生才有可能科学而正确地处理问题。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则他在表达法律问题时就会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而如果一个学生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在写作表达与语言表达方面就会有清晰的条理性,而且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3.创新能力

要想对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发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与素质,才会得心应手地处理复杂多变的律法问题。

二、培养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1.对理论教学制度进行变革,变“以知识为本位”为“以能力为本位”

在设置课程方面,必须要将实用原则突出来,对法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组课程结构,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法律教学机制,确保专业课和公共同课能够有适当的比例,而且还要保证理论课与实践课同等重要,防止厚此薄彼现象的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保证以够用、必需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删除偏难偏深、陈旧过时及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实用而又最新颖的技术增加进去。可以多加些讲座与选修课,教师一定要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一些案例,并结合案例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在案例中寓说于理,这样不仅能够突出理论课应用性,而且还能增加理论内容通俗易

懂性。

法律服务专业教学方法上,倡导案例式、讨论式以及启发式教学,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提高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变“以教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

从根本上说,中职教育必须突出视角教学,重点强调以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对法律服务实践教学予以强化上,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建立与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教师应该将学生实习活动贯穿整个中职教育过程,因此,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法律服务专业实习基地基本上都是简单的模拟法庭、法律服务视听资料室、法律服务所等。必须购置相关对法律服务学习有帮助的音像资料,能够让学生适时展览法律文书,确保学生能够熟悉文书制作要求与格式。

(2)坚持走校所、校企和校区合作的教育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完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校方还要主动与社区、律师事务所、法院、企业等达成学生实习建议,保证学生可以有稳定的实习单位,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若将商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则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教育的根本和中心。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将法律服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教育之首,只有这样,法律教育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跃成为当前中国人才市场12种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以上,中级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50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不低于4.5万人。一方面是社会物流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这种供求矛盾如何有效协调好、解决好,就成为中职学校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与我校签订合同的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参与我们物流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这就是我校最初的“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1.“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本文由收集整理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办学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

2.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现代的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并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无论遇到什么环境,经过努力都可以很快适应。

3.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模式,为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对口的物流人才。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利益的实现为中心,达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探索

1.让企业参与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企业应介入学生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及校企签订“订单式”合作培养的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和输送企业实践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一个对社会、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均有利的多赢模式。

2.“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解决了物流管理教学宽而不精的弊病,还可以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确保更多的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开发物流校本实训教材,如何编写出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突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物流专业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正确方向,使教材开发与教法改革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比如,安排物流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物流企业研发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研发能力,及时地了解物流企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同时通过引进企业物流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者聘请企业物流经理来校兼职授课等方式,因为只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才能相应提高。

3.推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双证制”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与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签定了“物流工程材料管理”订单班、与海鸥卫浴有限公司签订了“物流配送”订单班。具体操作是: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了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培训项目和岗位训练流程。校企双方共同建立顶岗学生实训档案和跟踪考评记录,安排专人对“订单式”培养班级进行管理,实践环节的时间接近总计划的50%,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根据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的表现等,由企业鉴定、考证打分,成绩合格者由订单企业录用就业。

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技能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然后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证、叉车操作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