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模式创新

篇1

创新三要素

何谓商业模式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来满足特定客户的某些需求并实现盈利。

在同一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如果以相同或类似的商业模式和大型企业竞争,是没有任何胜算机会的。中小企业的成功商业模式肯定是创新的商业模式,肯定是受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欢迎的商业模式。

我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客户需求、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最终获得成功无不是这三种要素的完美结合。商业模式优化和不断创新将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经营周期,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环节和创新点有所不同。

客户需求创新

在企业初级阶段,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客户需求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通过独特的业务模式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尽快变成用户消费,形成市场领先。

客户需求创新:主要是产品或服务、目标客户群体等要素创新,以产品或服务创新为核心,打造适合特定目标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或复合需求,增加顾客粘连度和忠诚度。

以“海底捞”火锅连锁店为例,其产品质量和菜品较其他同类火锅店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其销售的不是菜品,而是其创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创新体现在等位、就餐和买单等各个环节,用户从接受服务到就餐结束无不体验“上帝”的感觉,“海底捞”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服务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核心为资源组织方式创新和供应链流程创新。

什么是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即公司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方式,以及该公司为支持其利润模式和客户价值主张而组织资源和流程的方式。相比客户需求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市场变化、产品组合变化、购销模式变化、价格组合变化、业务流程变化、管理工具变化、供应体系变化等种种方面。

凡客诚品、当当、淘宝、京东商城等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为业务模式创新,改进了供应链流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组合,压缩了流通成本,缩短了产品供应时间,满足了客户核心需求,把体验营销发挥到了极致。。

盈利模式创新

企业到了发行上市阶段,一般在业内都具有很好的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是否具有稳定的有特色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其是否能发行上市成功的核心。

简单地说,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钱之道,即借助商业模式哪个要素和环节获取利润,向谁获取以及怎么获取。盈利模式创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收费方式、收费对象、收费内容、收费种类、采购方式、采购对象、成本控制等方面创新和改变。

新兴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内企业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要是搭配收费、间接收费、品牌授权等模式创新。

所谓搭配收费即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客户部分产品或服务消费不收费,部分产品或服务消费要收费,通过免费消费提供来增加客户粘连度和忠诚度,通过收费项目来实现公司盈利目标。

腾讯、360安全卫士等互联网企业即是搭配收费模式典型。以腾讯QQ为例,通过免费的即时聊天工具掌握和维持巨量用户资源,再通过广告服务、SP增值服务以及网络游戏等进行收费,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日进斗金,先后拉来IDG、盈科数码等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并在2004年成功实现上市融资。

所谓间接收费,即收费对象和消费对象分离。比如报纸、时尚杂志等媒体,都是以广告收入代替了报纸、杂志等本身赢利,报纸的纸张成本与销售价格持平甚至略高,消费者购买报纸的成本极低,时尚杂志更是通过广告、赞助品、会展、大型活动等获取主要利润。

所谓品牌授权,即通过品牌输出获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盈利模式,即先打造品牌,然后再开发衍生品,影视转播采取低收费,主要获取衍生品业务利润。

在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要是采取规模经济和运营成本控制。比如雏鹰农牧、大康牧业、大湖股份等养殖类上市公司均是走规模经济之路,雏鹰农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迅速扩大养殖规模,通过统一化、标准化运营模式在成本控制、生猪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提升优于其他企业的系列保障,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发行上市时受到投资者追捧,发行市盈率约60倍,超募近6亿元。

动态创新

商业模式与资本运作相辅相成、互相依仗,资本运作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为投资者进行资本投入并获得超额收益保驾护航。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并给出创新商业模式的五个核心战略。

一、 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当今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 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变化是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2. 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化。当今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顾客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标新立异的愿望得以实现,已成为新的趋势。仅仅依靠以往的价格优惠和单纯的质量优势已不够,消费者更加注意产品的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标准,而且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3. 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化。近1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技术、资金、劳务、专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转让。

二、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

1. 商业模式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1)注重轻资产经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的资产最大化,有效的资产必须能高效地创造价值,轻资产经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轻资产经营,是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许多跨国企业把投资投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而间接创造效益的土地、厂房、汽车、电脑甚至办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决定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是企业资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可以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续的增长力。

(2)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提升自身价值水平,获得投资者认可,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以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的目标来进行。

(3)构造企业价值网。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价值网通过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回报社会。其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2. 商业模式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只有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

(1)精心研究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而是客户希望得到什么。客户的期望值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满意度的关键是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效地满足客户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

(2)实施大客户管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大客户都具有收入贡献大和业务增长潜力大的特点,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必须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对大客户由专人实施,定人服务、顾问服务、终生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大客户管理,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如中国移动针对年轻的客户群开发了移动梦网,中国电信开发了全球眼、新视通、会易通等产品,以满足特定大客户群的需求。

(3)实施客户互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深化服务,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顾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将客户前置,让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电子邮件与顾客交流,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产品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产品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4)创造新的附加值。一个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由“产品成本+附加值”构成的。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譬如手表,有的售价仅几十元,而有的却可以卖到数万元?这其中,“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企业,创新附加值已不在产品之中,而在产品之外。在实践中有三条途径: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务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 商业模式以经济联盟为载体。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企业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它可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因此,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体运作,尽快形成供应链,是当前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课题。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集中在供应链中最具优势的环节上,把优势强化到最大,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

(3)外包非核心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企业仅保留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所有类似于枝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离市场较远的后台业务,凡是机械重复能数字化的业务,凡是可以离开现场在网络能运作的业务都可以外包。由此,将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支配资源的范围。

4. 商业模式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如果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

(1)时间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一成本,企业必须因时、因地,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作出快速调整,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时要突出“早”和“全”,做应变决策时要突出“快”和“准”,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五点:①灵敏信息;②准确判断;③正确决策;④快速行动;⑤敢冒风险

(2)JIT随需而变。JIT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变的“拉动式”管理体系,这一观念的确立可以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JIT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随市而变,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3)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最为典型的产物就是大规模定制。它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现代设计方法学、模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全面考虑了制造运作系统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批量变小和订单的随机性增大等。

5. 商业模式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

(1)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号称网络第一食品的“QQ能量枣”,以“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被业界广为称道。传统食品企业绿盛公司与天畅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真实物品,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虚拟食品店,下单购买真实物品,通过专门配送系统,可立即送到购买者手中,买家还可选择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货到再付款。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首次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

(2)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企业商务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务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行电子化、数字化运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竞争能力。

(3)推动流程再造。重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实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结构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信息与决策层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这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三、 商业模式创新是制胜关键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兴的新企业是这样,传统的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鹏,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44-47.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竟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美)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王雪梅,张凤环,无光耿编著.新经济中的商业模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篇3

中国的IT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快,在世界领域来说,也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互联网是特殊的行业,是平台经济,它更多的是靠用户规模以及国内商业的需求来支撑。从制造业来说,应用级包括网络设备、通讯设备跟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国际上的企业,但如果把芯片的制造放进来,跟国外领先企业还有差距。国内的浪潮、曙光、联想等是主流的计算机领域企业,它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高,联想在PC的出货量是世界上是最高的。但PC产业,也会面临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的问题,因为会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如现在更多的使用平板电脑。在工业领域,大量使用的是瘦客户端,特别是在云的架构中,因此对PC本身的计算能力需求不高,这使终端变得更小、更时尚、更加易用,体验性更强。

IT发展面临好机会

从服务器来讲,浪潮、曙光等企业目前面临一个好机会,因为国家提倡自主创新,特别是与安全可控产业相关联的领域,但它们的瓶颈是芯片和基础软件,如果没有产业链的支持,服务器的发展也会面临很大挑战。也许在芯片领域,不会有特别的超越,在整机方面还可以,但要处理好未来云对服务器造成的影响。未来10年,云的应用可能会普及,云的环境里面,对单兵作战的服务器的要求不高,大量的中低端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手段,满足应用需求。

从规模上来说,现在国内领先的软件企业的规模都不到100个亿,10年以后,千亿级规模的企业可能会有,但到10年以后,但是能不能称之为是“世界级软件企业”,不能只看规模,规模只是一个方面。当然,中国市场大,系统需求复杂,理论上有产生伟大企业的可能。

IT的发展,还要看应用环境,比如城镇化,对IT的需求非常高,但是10年之内,智慧城市的发展能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我认为,可见的三年内智慧城市未必有多大的建树。智慧城市的关键点不是IT技术,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战略、城市治理以及政府的转型等是否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如果城市没有好的规划和治理模式,那么IT只能局部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这不是智慧城市追求的目标,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打通各个部门之间原有的条块化管理,让数据流动和共享起来,用大数据技术来支撑分析和决策。

掌握数据是关键

回头看看10年以前,有些领先企业,甚至是全球著名企业,现在不存在了。10年以后,微软还存在吗?IBM还是这么强吗?谁能100%确定?太极10年以前,每年只是2个多亿的收入,2013年是40多亿,三五年,如果跟上了产业趋势,一定可以超过百亿,跟不上产业趋势,说不定倒退回去。但这并不是这些公司内部出问题,也不是这些公司不努力,而是出现了颠覆式的商业模式。

现在我们看到产业垂直整合趋势非常明显,“跨界”的互联网经济势头迅猛,传统产业被颠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对传统系统集成和软件业务构成较大的威胁。

云模式的出现,可能会颠覆目前的项目交付方式。例如我们现在还开发办公系统,如果云上有这些,别人还来买吗?

篇4

2012年以来,商业模式创新受到中央政府重视。总书记在十报告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提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2013年六大任务,其中第三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中,又一次提出“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企业基本特征之一,只要开门做生意,就有商业模式。面对同样的商机,即使战略相同和经营管理能力相似,但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益仍有高下之分,原因在于商业模式不同。欧美大企业十多年前开始实施商业模式创新。Mercer咨询公司 2008年研究表明,1998~ 2007年间,在晋级《财富》世界500强的 27家企业中,有 11家认为成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重构。1980~ 1997年期间,标准普尔 500公司的股票市值年均增长 12.3%;市场份额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长只有 7.7%;而商业

模式重构后的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长23.3%。

2008年,IBM对企业首席执行官调查表明:商业模式重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共识。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公司商业模式需要调整;三分之二以上的 CEO认为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风险投资界更是很早就关注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公司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创始人兼董事合伙人 Higgins在谈到自己从业二十年的成败体会时说:回顾我们公司的发展,我们每次投资失败都因为技术问题,而每次成功都归于新商业模式。不少新兴企业一开始就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因为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改变了产业链价值分布、企业边界、运营条件和成本结构。不少企业面临增长瓶颈,或者规模收益递减,或者陷入红海。一些企业技术领先、战略清晰、管理到位,行业地位名列前茅,也不差钱,拥有众多竞争优势条件,但却没有获得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经营 业绩和投资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仅从战略、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调整改善,并不能有效消除成长瓶颈,摆脱成长困境,此时,需要考虑调整优化甚至升级重构商业模式。确实不少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摆脱了红海,突破了增长瓶颈,实现有效益的增长。

二、什么是商业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界定商业模式概念,给出商业模式的准确定义。但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到目前为止,业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这些定义或者相当抽象含糊,难以在现实中描述刻画出来。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价值主张、价值传递和价值分享”;或者定义的内容比较局部,不能反映全貌。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盈利的方法;或者给出的定义含有战略、价值链和运营方面的内容。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包含价值主张。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S公司创立于 2003年,是全球领先的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先企业。公司把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型连锁超市。因为为了保证用户满意度,每天需要长时间开灯照明,24小时开启冷气,用电量大;同时,超市拥有大片闲置房顶,是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绝佳对象。

但全部超市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投资 10多亿美元,用户心有畏惧,不愿意投资。S公司本身轻资产,没有足够的抵押筹集这笔巨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解决方案:S公司与用户签订 10年以上购电协议,电价不超过普通电能。融资、设计、安装、管理和维修等都由S公司负责。S公司自身不承担设施的投资和运营费用,也不拥有这些资产,而是通过金融合作伙伴募集项目资金,将“电力购买协议”打包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实际拥有太阳能设施。S公司的收益来源包括:出售光伏装备盈利,提供整合的太阳能服务—太阳能电力生产,产量保障服务,太阳能设施监控服务。实现运营专业化、资产轻量化、收益多样化。

S公司的解决方案可以由图(1)描述出来。

如果投资者不满足于固定收益,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并且资本提供者处于强势地位,融资合约还可以调整。例如,可以给予投资者转股权,或者下一轮 VC融资时优先认购权……

对上图,我们如何给出一个名称?显然,上图描述的不是战略,也不是经营管理。而是一个由用户、技术提供者、资本提供者以及政府在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结构。交易结构的参与者各献其能——提品服务或者资源能力,各得其利。

因此,我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利益相关者即交易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力、产品及服务提供者。交易主体可以是有着完整业务活动和组织架构的企业,甚至集团企业,也可以是专业化的碎片单元。例如,专业工作室甚至个人。

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内容见图(2):

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定义,打开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法律边界、组织边界和治理边界。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角度考察企业,我们可以发现从战略、营销、组织等角度难以观测到的很多差异,企业利益相关者及交易结构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为了增进理解,再举一例。

某航空公司为了提高客户黏性,除了常规的里程累计积分奖励外,还给 6折以上机票乘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实现这一服务?显然,航空公司自己买车雇司机和管理是最差的解决方案。图(3)是该航空公司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

图(3)展示了航空公司、旅行社、车行和司机之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内容。各自提供资源能力,通过交易,彼此增值。航空公司拥有客户资源和机场载客运营特许权;旅行社拥有管理能力,获得航空公司运营授权后,还拥有运营车辆车身广告权;司机拥有运营能力。

三、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体现在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整和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上。创新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理解着眼点在于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包括:提高收益,降低成本,降低风险。同时,有助于企业自身提高进入壁垒,保护价值空间。

好的商业模式,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易结构安排,相互耦合,提供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好、更高的系统集成交易价值,还可以提高进入和模仿壁垒,有效锁定、增强现有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及其资源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企业层面入手。

再生银行:美国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创始人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帕特里克 ·菲茨吉拉德和罗恩·高南。公司成立以来,发展迅速,获得了 4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已将业务扩展到了纽约、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新泽西等 6个州的70多个地区。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政府支持下与环保机构合作或收购整合环保机构。申请政府补贴,作为启动资金,建立回收分类垃圾高科技体系——公司向居民免费提供一个垃圾桶,用于投递可回收垃圾。垃圾桶底部装有 RFID标签,记录该户居民的数据信息。回收垃圾箱的卡车尾部装有一个RFID检测装置,在垃圾箱被清空时,会自动获取居民的 ID号码。

住户每投递 10磅可回收垃圾,再生银行就向住户支付 5美元。每天支付一次,划到专门为住户开立的银行卡上。住户拿银行卡可到参加该创意计划的商家消费。商家从持卡住户的消费中获得利润,拿出其中利润的 30%支付给再生银行。再生银行将每天获得的垃圾卖掉获得收益;同时获得政府每年 1200万美元补贴。

显然,再生银行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环保机构、居民、银行和商家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

飞格达电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屏(LCD)及液晶显示模块(LCM)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从 2005年 1月创建至今,LCD市场利润微薄,与飞格达同时成立的一家公司,投资 5000万元,如今却经营惨淡。飞格达当初投资 100万元,却做成这个领域的第一名。飞格达如何实现的?

首先分析潜在的“利益相关者”。

2006年的 LCD和 LCM市场,黑白屏大行其道,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很多制造商开始准备撤退。当时,飞格达电子研发出了假彩的 LCD和LCM,这明显领先于市场主流的黑白屏。但是,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做下去的话要采取什么样的做法?经过飞格达的分析,当时市场存在四类“利益相关者”:终端产品 MP3组装商、设计公司、各种零配件制造商、客户。飞格达属于其中的零配件制造商。那么,这四类相关者在当时是什么关系呢?

(1)“产品组装商”收集“客户”的需求,并向“设计公司”提设计要求;

(2)“设计公司”选取各“零配件制造商”的零配件,组合设计;(3)“产品组装商”根据“设计公司”的方案,向“零配件制造商”选取零配件,然后组装成品后销售给“客户”。

这里,“产品组装商”占据支配位置,就像是树干,而“设计公司”和“零配件制造商”,则分别像是两个树枝,处于被动的受支配位置,很难做大,成长性有限。同时,由于 LCD和 LCM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看淡。

构建新的交易结构:首先,飞格达利用本来就不充裕的资金,以较低的价格吸纳原材料,积极增加库存,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交货时间。当时行内通常的交货时间是 15天,飞格达则把他缩短到 3天(最快可达到 1天),这样就为第一个利益相关者——“产品组装商”带来了更快的市场反映能力,业务量也迅速增加。这使飞格达的资金周转效率大大提升。和竞争对手资金一个月周转一次相比,飞格达可以达到一周一次,利润增加,现金流也更加充沛。那么增加库存会不会占压大量资金?原来,飞格达对“产品组装商”的应收账期,和对供应商的应付款账期,都是 30~ 60天,这两部分可以做到相互抵消。

接下来,如何与第二个利益相关者——设计公司建立新的交易结构呢?经过多年的市场淘汰和积淀,MP3市场的 LCD和 LCM设计已经达到了标准化水平,这给飞格达电子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飞格达制作了几十种标准的产品样本,分发给二十几家设计公司,和他们订好协议:假如在设计中采用飞格达电子的产品,那么,最后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提成。

在别的公司准备退出,而且从来就没有过提成先例的情况下,飞格达建立了和设计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

经过这样的模式转换,飞格达将市场变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业务系统,其在MP3市场的份额也扶摇直上,从以前的无名小卒变成了行业老大。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飞格达电子承包了一家以前在东北做黑白屏的工厂,还准备通过融资,收购利润丰厚的上游原料供应商——玻璃厂,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条。

我们可以玩味这两笔交易,采取承包的手法消除了潜在的产权问题,又不会带来重资产运营的风险;而收购玻璃厂,则为公司后面商业模式的继续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战略选择。

优劣,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飞格达电子之所以能够在进入门槛低、竞争程度激烈的低层级竞争行业中享受高增长,除了其把握市场趋势的眼光,还在于其独到的看问题角度,从利益相关者而非竞争对手角度出发看问题。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市场格局,看到的是各个主体在自己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关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出发去看市场格局,看到的则是主体之间的争夺关系,以及相互博弈的格局。

飞格达电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了“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立场,把自己的利益一部分分给了合作伙伴,从而促进了整个市场更为充沛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这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说是不值得的,因为丧失了一部分的利益,而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说,却是形成了良性的市场循环,做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因而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从业务环节入手。

雷士照明的加盟店模式:1998年创立后 10年,成为行业老大。雷士照明当时有上万个竞争对手。创始人决定发展加盟店,建立品牌和渠道。连锁加盟是一种成熟的扩张模式。但企业与加盟商的交易模式可以差异很大。通常的做法是收取加盟费。但雷士对符合条件的加盟店,不但不收加盟费,反而倒贴三万元补贴其装修和样品展示费用,并给店员发基本工资。同时,设定进货量,例如,要求第一单进货不少于 10万元。同时,雷士照明还给加盟店提供增值服务。例如,缩短交货期。一年内开 300家店。

新型复印机销售模式:20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商业复印市场上有两种复印技术:光影湿法和热干法。这两种复印方法产量低——平均每台复印机每天只能复印 15到 20张,90%的复印机每个月的复印量少于 100张;质量差——复印件也不能持久保存,并且很脏。当时复印机厂家盛行的做法:对复印机设备用成本加上一个适当的价格卖出——售价 300美元左右,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对配件和耗材单独收取比较高的费用。

Chester Carlson发明出了一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奇的复印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基本原理:利用静电把色粉印在纸上。用这种技术复印出来的复印件是干的,并且页面既干净又整洁,复印的速度也非常快,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张,远远高于当时采用前两种技术的复印机。

Carlson找到了当时的IBM、柯达、通用电气等大公司,希望合作把这项技术商业化。这几家公司经过评估,认为缺乏商业价值。Carlson后来找到Haloid公司总裁Wilson,获得对方认同。两人一起发明了静电复印机。但每台复印机的生产成本高达 2000美元!如何才能让客户为这种高质量的新技术产品支付这么贵的价格呢?

Carlson和 Wilson设计了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将复印机以较低的租金租赁给客户,每月复印张数低于 200张不收取费用,超过 200张,每张收取 3美分。

嘉兰图:一家工业设计公司。传统模式是按项目一次性向客户收费。一个项目从十几万到上百万元。嘉兰图采用新的交易结构。设计新产品并申请专利,并将专利授权给其他企业,收取授权费。例如:一款老年手机,功能简单实用,如按键较大,屏幕颜色对比强烈,手机最下方还设有“儿子键”和“女儿键”,可直接拨通儿女电话。当时没有任何公司推出有年龄特点的细分产品。于是,嘉兰图为该产品申请了专利,2009年将它授权给一家品牌商,在指定区域销售。从每一部手机中,收取一笔授权费。为了控制客户不如实提供销售数量的行为风险,嘉兰图要求自己负责手机的芯片采购。这样,产品越畅销,嘉兰图收入就越高。2010年,公司从该手机获得的授权费近 1000万元。

企业发展有五大元素:战略定位,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商业模式和金融。中小企业优势资源能力不足,更需要重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强化和保持有限的有效优势,把关键劣势、无效优势和资源等通过寻找具有互补性的利益相关者和重构交易结构,转化为有效优势,这是企业获得持续优势的有效途径。

篇5

1技术创新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以物流为例,近几年物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提高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首先,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物流对车辆的设配进行了升级,每一辆运输车辆上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实时进行车辆调度、跟踪,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为了配合GPS的使用,公司在每一辆冷藏车、保温车上安装了车载温控仪,保证车内温度维持在最佳的状况。

其次,公司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工作,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更营造了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的不断变革中,员工牢固树立了“维护好了客户就维护好了企业”的观念,以客户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尺,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这种人性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员工主动服务,用心服务,对于做到服务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标准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以上措施帮助物流在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客户,走着同样的运输线,市场占有率却不断上升,公司效益也逐年增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管理大师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所谓的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是指企业为了创造价值、获取利润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管理界人人盛行的行话,但是很多的使用模糊了商业模式的本意。商业模式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组织经营理念以及战略战术当中,强调说明企业通过何种方式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赢利。

3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机制

对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学者们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深受技术创新的影响,即技术创新决定了模式创新;也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作用从而引导技术向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方向创新,为企业带来利润。

在现实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没有明显的分界限。商业模式创新就包括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有时甚至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有助于技术创新的跃迁升级。所以说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为因果,技术创新贯穿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商业模式并不完善的,企业技术化有待提高。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要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企业家;商业模式;经济租金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1]。企业面对强大的市场压力,为了赢得长足发展而采取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大势所趋。大量的案例表明,商业模式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成功大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甚至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苹果公司市值从2003年的6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93亿美元,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乔布斯引导的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给企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本文拟探讨企业家才能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为掌握企业家对租金的搜寻和租金的获取过程提供有效依据。

一、理论分析

1.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与经济租金

Linder 等(2000)指出若企业将扩张模式运作延伸到新的市场、新的价值链、新的产品和服务线,将为企业开发异质性资源提供可能[2]。在商业模式引领下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竞争能力、效率和效果差异化增加。根据模块重组视角的观点,商业模式创新即是不同元素之间的不同组合,组合的多样化即企业间的商业模式的异质化,企业能力的差异化。

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的租金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本文认为企业租金的核心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禀赋即企业异质性资源以及其能力差异,它们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租金。异质性资源具有稀缺性等特征,在市场中的表现是供小于求,于是具有异质性资源的企业具有绝对的价格决定权,如图1,如果P2是供需平衡时的市场定价,企业将把价格定为P1,那么企业可以获得(P1-P2)*Q1的经济租金。有形资源越稀缺,其价格就越高,一个资源禀赋良好的企业就能够比禀赋差的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租金。图2中,对于生产性质的企业来说,整个市场上的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决定了产品的价格P。根据这一价格,各个企业家都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上,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其市场价格。这样,企业A的产量为Q1,企业B的产量为Q2,企业C的产量为Q3。由于企业的能力差异,企业获取不同的回报:企业A的能力最强,其在获取行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还可以因为其自身低成本的优势获取较丰厚的经济租金;而企业B能力弱于企业A其只能获取正常利润,经济租金为0;企业C的能力最弱,其市场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无法获利,经济租金为负。同样,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也存在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越强,则企业产生经济租金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租金可被认定为是对企业家才能的一种奖励机制,它的基本点在于承认个人对租金的追求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企业家会因为商业模式创新得到较高的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家的行动。企业家在经济租金的诱惑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经济租金会随着竞争者的模仿和分食最终消散,于是形成了企业家对下一波经济租金的追逐心理,必然会促使企业家进行下一轮的创新。租金不断的产生和消散,从而促进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不断循环。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创新能使企业产生异质性禀赋,异质性禀赋又将决定企业的经济租金,企业家对经济租金的追逐最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2.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分析

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是循环变革的过程,而非一次性。首先,任何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都始于对既有模式的“破坏”,是在竞争中产生和发展的;第二,企业的商业模式从建立起就时刻面临各种其他商业模式的挑战,随时可能解体;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一个失去竞争力的旧模式走向一个富有竞争力的新模式,新模式瞬间又成为其他模式“破坏”的对象。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一方面建立新的结构,一方面又要应对随时可能的解构。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再由解构到新的建构并不断循环的过程,模式的构建—解构—构建演变为创新的逐次发生,同时伴随着租金的产生和消逝。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类似于超循环的演变模式,如图3。商业模式的构建—解构—构建,不断创新将使企业系统由低序结构向高序结构演化。新模式对旧模式的“破坏”是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敏锐预见,它反映了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认知水平。新模式与旧模式之间存在各种联系和相关性,是旧模式的嬗变,新旧模式的不断交替演变是一个随着对企业经营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而提升的过程。综上所述,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可表述为:企业家为追求和实现经济租金,遵循商业模式构建—解构—再构建循环演进过程,使得企业系统不断地从一种有序状态转变到另一种有序度更高的状态。

二、研究假设

经济租金是对企业家突出能力的奖励,企业家基于经济租金的追逐不断发挥他们的能力特质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绩效从而获取经济租金。曾涛(2006)认为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因是企业的知识能力或能力要素,它们来自于企业家所具有的隐性知识、私人信息以及能力,这些知识能力或能力资源表现为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能力、整合能力、配置能力、技术能力、产品生产和产品整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技术标准、专有技术等开发和运用能力[3]。苏晓华(2004)则把企业家租金理解为对企业家发现商机、承担风险、组合资源的特殊才能进行的补偿,它与企业家发现商机的洞察力和对投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承受能力成正比,是一种基于信息或者知识创造而产生的租金[4]。以上学者都强调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经济租金获取与企业家能力之间的强相关性,本文选择结合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常伴随着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发现机会的能力即是指的是企业家从非均衡市场中敏锐地发掘可盈利的潜在价值。如在压力锅爆炸事故频繁,几乎造成行业灾难的形势下,苏泊尔的领导者独具慧眼地看到了新标准在业内还未执行的商机,第一个执行新标准,独享丰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可见,企业家对商业机会的捕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甚至创造其他企业难以想象的经济租金。由于巨大经济租金的吸引,企业家会不断的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把握这一商业机会。同时,企业家对商业机会的捕捉会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商业机会越多则商业模式创新的频率就越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配置资源的能力,指的是企业家能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投入到最佳用途,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原磊(2007)指出企业必须不断针对自身所处价值系统的不同环节进行组合、配置,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并获得超额绩效[5]。企业价值活动的源头来自企业各类资源组成的具有企业独立特征的资源集合,资源集合中各类资源如何配置,权重的不同影响企业价值产生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即反映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改变企业价值产生过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成功转化为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整合”就是协调、组织和融合,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关于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即企业家把企业内部与外部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异质性资源,它对内表现为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对外表现为发展及维持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个人和单位关系的能力,并使得这些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李振勇(200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企业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率、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6]。可见,整合资源是完成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的重要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增强,关键资源越来越依靠整个企业群体或企业网络,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依靠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实现多方利益的统一,达到外部资源的内部使用化,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4.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Teece(2010)指出,尽管利润来自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商业或经济成功[7]。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局部或暂时地改变竞争格局,对市场和竞争最深刻的影响还是根源于商业模式创新上。企业从商业模式创新中可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也可能由于创新导致企业走向灭亡,相对技术创新和市场不确定性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值得企业重视。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面临着内部文化的变革及外部市场环境动荡等双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在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或开拓新市场时尤为凸显。皇明集团进入太阳能领域时,整个产业内无参照、外无引进,但其董事长在这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下,顶住压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吸引了众多忠实的消费者,完成了“皇明模式”的成功。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克服市场的阻力,越有利于抵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5.商业模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Mitchell&Coles(2004)认为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来源,调整价格吸引更多购买者,降低企业的操作成本或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成本,当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运用,且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时,企业就实现了在这三个维度中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8]。概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集中体现在收入来源的扩充,成本费用的降低和市场占有率高三方面。收入来源增加产生的利润、成本费用降低所减少的差额都是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所获取的经济租金。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表现为潜在租金的获取:一方面,高且稳定市场占有率,巨大的市场空间,是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的前提,从而使降低成本费用获取经济租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占有率的增加为企业利润的增长提供了可能。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为了在同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标新立异,从而获取经济租金,即企业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取得绩效的内在实质就是经济租金的获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租金是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最终体现为租金的获取。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具有强相关性,而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根据理论推演和分析得到搜寻经济租金与获取经济租金的整合模型,如图4所示。

三、实证分析

1.问卷设计。鉴于研究所涉及的各变量较难量化测定,本文基于大量文献并结合实地调研信息,依照量表形式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对数据进行五级Likert量表打分法处理。由图4的初始理论模型可知,共有6个潜变量,分别为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绩效,其英文缩写分别为DC、AR、IR、BRU、IB、BIP。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描述参见表1。

2.数据获取。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分别采用委托相关政府企事业联系人、传真、电子邮件三种发送与回收方式。发放的地域范围主要覆盖长沙、株洲、湘潭、东莞、深圳、青岛、上海以及浙江等城市和地区,发放对象为企业家,共计发放240份,回收167份,剔除不合要求的问卷4份,有效问卷达163份,有效率为67.92%。样本的特征为男性企业家占据85.89%;受教育程度本科级别的占据半数,他们所经营的企业性质中私营企业占据66.67%。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六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97-0.881之间,说明各测量项的数据是可靠的。效度分析结果:KMO都大于0.6,Bartlett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因子负荷值都大于0.5,且累计方差解释率的比例都大于50%,表明数据的效度检测大体符合统计要求。因此,数据具有可靠性,可代入模型进行运算。

3.模型运行结果。对于与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当其值大于1.96时,表明该路径系数在p小于等于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对于拟合指数,一般认为 介于1-2之间,RMR小于0.1,RMSEA小于0.8,IFI、TLI、CFI大于0.9,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初始模型的运算结果表2所示,模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4.模型修正。由于模型的拟合指数不理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商业模式创新虽然受到4个因素影响,但整合资源及配置资源的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同时受到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影响,最终体现于影响创新绩效,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并愿意为实现这种市场机会去承担风险。为了进一步细致分析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及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删去潜变量IR和AR,得到修正模型,如图5所示。修正后得到的模型的运算结果以及拟合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四、结论

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现实中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最早来源于企业家的一个创意,或是对机会的发现和捕捉,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具有现实切合性。

2.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虽然企业家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起源于企业家对一个商业机会的捕捉,但针对商业机会的创新能否实施更取决于企业家能否愿意为捕捉这一商业机会去承担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可能使得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租金,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动荡等内外双重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家的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创新行为产生的正向影响这一假设得到验证。

3.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能带来创新绩效,同时由于创新绩效的内在实质为经济租金,因此创新绩效的实现,实质是经济租金的获取。在现今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环境下,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尤为重要,商业模式从产生到成熟的周期逐步缩短,一个模式的创新往往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要想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获得经济租金,就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持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4.实证结果验证了商业模式创新中经济租金的存在,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间接效应,即企业家这两种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行为追逐经济租金,顺沿模型路径可以验证经济租金来源于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观点:企业家租金根源于企业家所具有的知识、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精神。

5.根据模型结果,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正向影响的假设不能得到有效验证,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家组合资源、配置资源等特殊才能的观点不一定成立。根据表2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就企业家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强到弱做出排序: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其后依次是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ehavior analysis

ZHANG Gen-ming,YI Rui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rent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causes,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in the entrepreneurs ’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n construct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earching economic rent-acquiring economic r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repreneurs’ capability to discover opportunities and take on risks as well as uncertainties have an obviously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s’ behavior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has an obvious positive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it can be verified that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can achiev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conomic rents.

Key words: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 Economic rent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Harper& Row,1985.

[2] Linder J, and S Cantrell.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R].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2000.

[3] 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济大学,2006,4.

[4] 苏晓华.企业治理之租金视角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84-90.

[5]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4.

[6] 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新华出版社,2006,10

篇7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会计处理 经济实质

一、背景

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商界流行的词汇,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要了解商业模式创新,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以互联网产业兴起为标志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涌现出了一大批异与以往的新型的企业,这些新型企业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在技术变革加快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双重压力下,商业环境变的更加不确定,人们认识到,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指的是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商业模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为Alexander Osterwalder 等提出的以价值主张、客户细分、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九个要素为基础的模型[2]。通过改变这九个构造块来激发商业模式的变革,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项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套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价值在各相关方价值链中以更崭新的、更有效的方式传递和衔接。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以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为主要职能的会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了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向商业模式创新后的经济活动的实质契合。

二、对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实质的分析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其经济活动的实质必然会产生改变。我们理解一般事物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着手,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现象见到本质。新的商业模式的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应该是其内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根本的经济联系。这些根本的内在的经济联系的外在表现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然而,我们并不能推断法律的表现形式完全地、如实地反应了经济活动的实质。从财务会计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3]。显而易见,对于新商业模式的交易与事项不仅要从法律形式上进行把握,更要从经济活动实质上进行分析确认、准确计量并报告,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以会计主体而不以法律主体为编制基础的合并财务报告和分部财务报告就是例证。

对创新的商业模式的经济活动实质可以运用5W1H分析法(也称六何分析法)来分析确认。

WHAT。商业模式创新做为价值创造的方式与载体,它能够传递给最终接收对象的价值是什么?与原有的商业模式的区别是什么?更有效地赚钱的依据是什么?

WHERE。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地在哪里?为何选择此地?分销渠道有何不同之处?

WHEN。交易或事项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需要在这个时候发生?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发生?发生的时间能否提前或延后?最佳发生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

WHO。各交易或事项谁在负责?价值链各责任点的责任人是谁?为什么要让他负责?

WHY。具体交易或事项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执行?为什么会有这种价值主张?为什么采用这种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

HOW。交易与事项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或手段执行的?有没有别的执行办法?

通过上述方法确认新的商业模式的经济实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处理方法的恰当运用夯实了基础。财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不仅应着眼于具体的交易或事项,更应从商业模式的整体视角对经济活动的实质运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只有从财务会计角度将具体交易或事项向商业模式演进,才能做到会计数据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实际商业活动的原始数据,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的准确性。

三、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经济活动实质,实证分析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

(一)与会计政策变更的区别

为迎合新的商业模式做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变更,通常指的是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将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核算方法之间的变更、发出存货计量方法的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法的变更等均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这些会计政策变更与商业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性变化所引起的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变更是不同的。

(二)实证分析

成立于2005年的PPG公司曾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引领了服装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风潮,它的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不同于传统的渠道分销的模式,PPG运用卓越的供应链管理,统一战略品牌,采用了直效营销这一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

通常,服装行业企业大都实行全面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这些传统的服装企业相信,从战略层面考虑,控制完整的产业链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雅戈尔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企业在会计上主要表现为:

第一,存货所占比重较大。由于批发商、零售点分处全国各地,考虑到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不可避免地会保持一定量的库存,这就占用了公司与整个分销渠道的大量资金。另外,在产品所占比重也比较大。这些在会计报表上表现为拥有较大的存货余额。

第二,应收及应付款较多。企业会给予批发商和零售商一定的商业信用,也会从供应商处获得商业信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应收及应付款。产业链完整的企业表现为关联方交易冗繁。

第三,固定资产类型很多,金额很大。由于需要生产,服装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和一些电子设备需求量大,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维护上。

由于上述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传统服装行业的会计处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存货成本的核算、往来账户的管理以及收入的合理确认上。

PPG公司做为服装行业的后起之秀,其商业模式是没有自己的工厂,没有实体分销渠道,也没有店铺,不再有传统服装企业必须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投资。它通过预先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和呼叫中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媒介获取PPG公司的商品信息,进而通过网络和呼叫中心出售商品。这一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会计上表现为:

第一,通过网络和呼叫中心的形式购买产品,省去了冗长的实体销售渠道,节约了库存成本。存货的期末余额会比传统服装行业占总资产的比重小。

第二,由于没有生产,PPG公司不需要生产设备和生产用房,表现为极少的固定资产的投入,但会产生大量的应付给代工厂的款项。

第三,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以现金的形式销售,企业少有应收款项,保证了公司的现金流入。

第四,通过网络和呼叫中心的形式销售需要保证大量的广告受众,公司在广告上一掷千金的做法为企业的现金流带来很大的压力。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对PPG公司不仅需要采取迥异与传统服装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还要切合PPG商业模式的实际,反映因现金流困境带来的PPG公司与供应商、物流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会以诉讼、赔偿、退货等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会部分表现为或有负债。然而,PPG公司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面对创新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风险,会计处理方法难以走出会计准则的藩篱,无法及时快速地反映瞬息万变的经济实质。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也是会计处理方法创新的过程,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为会计制度设计方面的优化和与时俱进提供了好的方向。

四、结束语

会计,作为高度凝炼的商业通用的语言,在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功不可没。然而,不同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使得日趋统一化的高度凝炼的会计语言在表达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与商业模式的经济实质产生了背离,统一性越强,凝炼的程度越高,越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转的复杂性。因而,在面对新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会计处理上应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一定的灵活性来应对已有思维的羁绊,以创新的思维用会计语言描述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向外界提供与企业商业模式对称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兰伯特.关键管理问题:各种商业模式的睿智精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篇8

【关键词】商业模式 价值 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除了产品生产和服务能够提供商业价值之外的其他获取方式,商业模式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首先受到实践界对商业模式的追捧。埃森哲(Accenture)在就“公司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对40家美国公司70位高管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商业模式(Linder和Cantrell,2000)。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促使了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开始进行大量研究。正因为如此,本文围绕苹果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商业模式如何创新使企业获得价值。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

(一)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实现赢利等问题,实质上是商业规律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它包含了企业从获取资源、组织生产、营销产品、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关系、客户关系、获得收入途径等几乎一切企业活动。PaulTinuners(199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一个流程系统。之后Wikipedia又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a business)为了创造收入(revenue)和利润(profit)的方式与方法。Mitehell和Coles(2004)两位咨询师把商业模式定义为“7W”即:一个组织在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如何(how)和多大程度(how much)地为谁(who)提供什么样(what)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这些的一种组合。哈佛商学院的教学参考资料上定义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所需采用核心业务来进行决策与平衡”。 我国清华大学雷家X教授概括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认为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的特定环境中将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所谓商业模式,它是指为了能够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今是一个由速度和差异化决定的社会,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必将成为一个企业为了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最佳手段。找到并能够正确选择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企业的成功发展。

(二)企业价值的概述

企业价值可以是一种价值理念,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让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认可,从而会不断寻求价值增值的途径,并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从事各项经营活动;企业价值也可以表示为一种具体指标,如企业总资产价值、股权价值、公司价值等,用来衡量企业在某种市场状态时的价值量大小;可以表述为社会价值,来描述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带动的就业、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等。

但就其实质来说,企业价值其实是企业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的功能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值。因此,企业价值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同主体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不同,同样研究者研究和分析企业价值站的角度不同,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就会不一样。

二、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

在谈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上,本文将以大家熟知的苹果公司作为案例来充分的剖析这一点。2010年5月份2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天,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2003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左右。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近40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为什么苹果公司的市值飙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苹果公司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做了什么。

在苹果公司岌岌可危,市值不到40亿美元的时候,乔布斯再次回到了他亲手创立的苹果。乔布斯回到苹果所做的首先一件事情就是重塑了苹果的设计文化,推出了iMac,让苹果电脑重新定位在“酷品牌”。但当时的资本市场并未对乔布斯的举动做出反响,iMac和以前的苹果产品一样,使用者仍局限在所谓的“非主流”。 之后,乔布斯为了进入音乐播放器市场推出了后来创造了奇迹的iPod。不过,当时的这一举动并同样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因为它既不是最早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公司,同时一家名为Best Data的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产品性能优良,既可方便携带,外观上也新颖时尚,而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在各方面也并无太多优势之处。一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的用户主要还是大部分局限在“非主流”用户。尽管大家都知道到苹果的产品性能很好,但大多数的人不愿花如此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就在2003年,苹果推出历史上最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iTunes,它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可惜的是,苹果的成功中大家都恰恰低估了它的价值。最初,iTunes只是一个用于iPod产品的音乐管理软件。而现在,它已然成为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不夸张的讲,没有iTunes的产生,就不会有之后iPhone和iPad这样创新性的产品出现。

iTunes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因为iTunes并不仅仅是大家所认为的一款软件产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苹果公司转型的开始。iTunes出现之前,苹果只生产实体产品,尽管它所生产的产品非常不错,但与其它同等品牌生产的产品比较,它的产品同样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iTunes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iTunes的出现,让苹果公司开始打开音乐市场,不再是仅仅依靠卖产品赚钱,同样可以依靠卖音乐来赚钱。不过3年,iPod + iTunes组合就为苹果公司带来了近100亿美元的收益。 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和合作伙伴等更多人的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去轻松找到好音质的正版音乐,从而大大增加了iPod的销售量,也让ipod与其它品牌的播放器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迅速的占领近90%的市场。iTunes同样也受到唱片公司的欢迎,Itunes的出现似给唱片公司带来了福音,来解决他们面对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的现状。最高兴的仍属苹果公司,它不仅能够靠销售iPod赚钱,iTunes同样让它赚音乐的钱。

随后,苹果在2007年了首款iPhone智能手机,掀起了一场智能手机的变革。Iphone手机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创新外,并将iTunes+iPod组合中的技术进行了引用,在2008年推出了App Store软件,与iTunes相对接。iPhone + App Store的组合,使苹果公司占据了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10年,苹果公司又一次成功了iPad产品。这款新产品所采用的操作系统与iPhone同样,看起来像是一个放大版的iPhone,应用软件方面也是沿用的iPhone + App Store的模式。尽管这款产品遭受外界的质疑,但同样得到了“苹果粉”的追捧,销量同样可观。

在说了那么多众所周知的事实之后,我们再来谈苹果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正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才会有苹果脱胎换骨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远远超越了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意义。可见,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性。

三、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呢?

正如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第一就是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过:“企业的目的不在自身,应当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这就是造就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能够取得好的业绩。由于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而激发顾客的这样潜在需求。”

篇9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促进竞争和商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房地产业也不例外。

房地产的商业模式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本轮房地产调控,从根本上改变了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有那些具备了适应行业特定发展阶段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提高附加值,也就是提高投资回报率。就投资回报率而言,房地产企业投资回报率等于利润率乘以周转率再乘以杠杆率。

1.利润空间日益缩小

目前情况下,由于土地贵、工资高、融资难,加上限购,利润率不可能高。2011年房地产500强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均值小幅增长24.59%,同时净利润均值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7.94%,为3.47亿元,虽然净利润均值小幅下降,但盈利水平基本保持在较好水平。这表明,201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盈利水平趋稳,利润空间有所收窄。2010年不少企业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为企业将营业收入锁定在较好的水平上,但在建筑材料、人力等成本持续上升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上升等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今后此趋势仍将持续。

2.存货去化压力对周转率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2010年来的调控政策影响深入,众多房企存货问题加速攀升,压力愈加明显,导致存货周转率不断下降。从投资回报率来看,杠杆率就是表内的负债率和表外杠杆的运用,如土地款的延付和预售款的收取,大趋势可能长期走低,优秀企业只能在周转率上大做文章。大众化的产品定位、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模式化的项目管理和适度的土地储备,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周转效率。目前,像万科、绿地这样的标杆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的周转效率可以达到1倍左右水平,低谷期的周转率在0.5~0.6倍水平。也就是说,在繁荣期最快可用一年时间收回投资,低谷时期最快也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这已是在传统模式下效率的极限了,如若再想进一步提高周转速度,提高投资回报率,就必须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

二、欧美国家房地产发展的成功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看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经历些什么?

城市化率30%~40%左右进行住宅房地产开发,从30%时开始加速,到70%时基本停止。在城市化率30%~60%的一段时间,人口涌向城市的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因此,实际房价总体上涨最快。这段时间,也是从事住宅开发的最佳时间;当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人口迁移以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为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辅。当城市化率达到60%时,人口对于新房需求趋于停滞,从事住宅开发难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时持有商业地产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一个国家的核心城市永远都是人口的主要流向,这些地区的商业地产升值空间最大,而且可以规避未来人口下降的风险。从美国的数据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对新房需求大为减少,此时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需求发生大逆转。

上海目前城市第三产业占GDP已超过50%,正由粗放式增量开发向集约式存量经营管理转化,此时,商品房投资进一步放缓,保障房建设是此轮结构性调整的重点、也是难点。行业门槛不断提高,资金和融资能力成为进入市场的基本能力,像中星集团这样的大型房企,间接融资“三金二票一托”的工具都用上了。产品趋于同质化,品牌和服务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粗放的开发模式一去不复返了,此轮调控很多企业已尝到了高负债重资产模式之苦。

三、商业模式的转变急需重视

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发现。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努力了解历史,并要看清未来,了解什么样的技术和什么样的经济能对未来产业产生决定性影响,什么样的产业能在未来引领经济的发展。笔者参加国际专业会议、企业论坛,国外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的是行业、产业未来格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中国企业家特别是房地产商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还是政治或政策问题。

IBM商业研究所的全球CEO调查显示,从2006年开始,全球大企业集团的总裁已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首要考量。2009年,70%的全球大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转型,而高达98%的全球企业对它们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城市化进程和人民币升值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推动资产回报的上升,但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将慢慢进入老年社会。从长期看,人口红利在消失,土地红利在降低,资产的超额回报在衰减,房地产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然的。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是战略,不是战术,不可动摇。

四、国内房企的转型之路——美国模式

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创新,怎样转型发展?万科是中国房地产的龙头,王石坚持万科只做住宅,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死了也要从棺材里伸出双手反对万科搞多元化”。现如今在郁亮总裁治理下的万科,年销售额过千亿,业务也由单一住宅过渡到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二八”分配。像万科这样的过渡模式,一是借鉴香港开发商经验,商业地产开发大体是从传统住宅开发公司转过来的,通过拿住宅项目,做一些社区商业,逐步积累商业不动产物业。二是住宅调控,限购了,为了规模必须增加商业份额。

万达做商业地产,目前总资产过2000亿元,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开始是以商业地产的名义去要项目,实际上是做住宅,最理想的也就是在一堆住宅中间盖个购物中心,从而把商业地产的名目做实。建成后,采用以售带租的方式,售是最重要的,销售大量住宅和一部分店铺后,留下来的部分出租。这样做的好处是现金压力比较小,现金周转比较快,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地产上的专业性运作不够,租金回报率普遍偏低。

万通是转型商业地产力度最大的一个。在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带领下,在转型轻资产模式中,万通是行业内概念浸透比较好的公司。万通一直践行的“美国模式”就是以轻资产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50家重点地产上市公司的战略线性评分及排名中,万通地产排名第三,未来成长可期。

万科、万达等过渡性模式在中国特定情况下行之有效,但在目前宏观调控不放松,特别是限贷不放、开发贷趋紧情况下,这种模式受到很大挑战,间接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好不容易建好一个项目,应有的投资收益没完全拿到就卖掉。特别是在“北上广深”一级城市,在人均GDP达到15000~20000美元之后(2011年上海人均GDP达12874美元),国际通用的标准商用不动产模式即所谓“美国模式”会有更加持久的发展空间。

所谓“美国模式”就是只有购物中心的商业项目,没有任何住宅,会有更多专业性方面的要求和考虑。美国有很多专门做购物中心的管理机构、投资机构和基金,资产管理人都非常专业。项目一般是整体运营不散售,考虑的是最终使用者。用基金等权益资金建设,靠租金回报和物业增值收入。以资金权益为核心,靠运营管理为导向,中期持有,收入多样化。

以资本收益为核心,这是“美国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商业不动产强调的是投资回报率,而不是强调这个物业的所属。在资本运作上,中间会加进很多夹层融资,然后带动杠杆。到底物业是谁的,自己拥有多少,他们并不关心,因为这个不重要,关心的只是投入的那部分钱回报有多少就行了。大约十多前年,上海房地产业内都知道美国洛克菲勒集团要来做外滩项目了,操作项目的威廉·董是我的一个朋友。威廉·董是华裔美国人,在一次酒会上,他的同学洛克菲勒的孙子小洛克菲勒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赋闲在家。小洛克菲勒就和他讲,“你去中国上海操作一个大项目吧”。他们的团队就三个人,一个懂房地产运营的,一个律师,一个建筑师。据他讲,他们拿着这个项目满世界找钱,他们只出300万美元和洛克菲勒的牌子,中国会有很多钱跟进来,但他们会最后一个退出,现金投资回报率是500%。这个项目后来没有做成,中间有很多原因,但这个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刺激,这就是美国经典模式。你要想赚更多钱,不能想着先开溜,最基本也要做到“中期持有”,比如最近与黑石聊他们的商业模式时,他们的“7+1+1”就是7年后再看延长个一到两年。一般来讲,建一个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或购物中心需要3年,租满需要一年半到两年,5年后租金正常,一般两年后进行第一轮换租约,这时候租金比较稳定了,这个点租金回报率也达到高点,也是资本市场的高点。当这两个点吻合了,不动产证券化变现或碰到一次机会,把它卖掉。这样赚的钱要比散售赚得更多。

篇10

关键词: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8-2

动漫是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动漫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和舞台剧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进行传播的文化艺术。动漫产业是将动漫艺术置于商业化运行体系中,除了直接进行动漫产业的开发、出版、传播外,同时还基于动漫里的人物和其他相关元素的艺术形象,开发出诸如玩具、电子游戏的动漫衍生品并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产业。与其他所有新生产业一样,动漫产业自身的创意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获益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动漫产业也同样面临的激烈的竞争,除了在动漫创作内容上要更加贴合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外,还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

一、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商业运作现状分析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尽管我国动漫产业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动漫产业加大了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2011年以来,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动漫企业的认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之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策的强劲支持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动漫产业所遇到的市场化、产业化瓶颈,以至于必须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破解和助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拿来主义”大行其道

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国外作品是动漫市场的主体,中国本土动漫产业缺乏原创性,看过国外动漫的人再看国内动漫,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很多人物的造型上和元素构建上都有极大的相似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是一种克隆行为。作品的跟随性,导致我国动漫产业很难实现品牌形象的打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作品难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扩充市场空间,只能长期在国际动漫产业的低端领域徘徊。

(二)产业链难以形成完整闭环,限制了动漫产业的商业化

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投机意识较强,在初创阶段关注播放许可和广告盈利,往往会进行大范围的预热性宣传。然而一旦达到预期收益后,作品的后续开发就会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动漫业没有形成原创动漫―市场推广进行动画播放―商业运作催生衍生品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没有形成持续盈利的增长模式。

(三)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动漫业在我国属于边缘产业,受到人们的排斥,动漫作品在国内得不到认可,动漫作者也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近些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批动漫创作者群体,但在更高层次上的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却面临断层窘境,以至于常常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国动漫产业生命力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要找到破解我国动漫产业商业化运行困境之道,我们可以研究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的经验和价值。

(一)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商业运作模式

美国资本运作程度较高,动漫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不自觉地就注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基因。迪斯尼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运作范例,前期专注于影视动画创作的成功,之后将思路彻底地转向影视作品的制作之外,由卡通片、邮票、纪念册、宣传海报积聚“乘数”效应,并最终以主题公园的形式为迪斯尼定格,堪称动漫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典范。日本的原创漫画业发达是其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为此,日本动漫界专门成立了制作委员会,联合各个商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资金,分担风险、获享收益,这种“委员会制”有效地拓展了细分市场领域,所有环节都由专业公司去运作,从而将动漫题材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开发。

(二)以品牌为基础的外包式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企业在动漫推广的早期,更惯于采取分包的模式,但品牌的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及北欧国家的动漫业最初在整体水平较低的阶段,一般以服务外包为主,以此吸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借助外包的渠道,为动漫企业带来先进的创意方法和管理经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国外动漫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品牌的构建和价值延伸。事实上确是如此。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火爆了近一个世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老鼠丑恶形象的传统观念,更是造就了一个经典动漫形象长盛不衰的品牌神话。

(三)动漫产业基地的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主题公园、动漫体验馆、动漫体验式旅游、动漫DIY 店等等。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对动漫受众感官体验的深度开发,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在动漫体验馆里,观众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借助高科技体验动漫影视中才有的奇妙幻境;动漫体验式旅游会给游客带来真正立体式的精神甚至身体上的体验,让游客与动漫里的人物、景观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进行剧情互动,由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助推、改写剧情的发展。

三、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推动。

(一)在政策支持层面需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动漫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桥梁”,顶层设计是动漫产业实现规模提速的动力。首先,要改革动漫影视作品的审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审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意见在最终审查统计中的权重;要构建多样化的动漫元素选择路径,构建开放式的讨论平台,形成有时代个性、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特质的人物创造思路。其次,要加大资金保障和扶持力度,强化动漫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预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动漫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再次,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设置动漫相关专业,为动漫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要为动漫人才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传统社会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动漫业是一个可以让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是一块可以让青年人施展抱负的梦想热土。

(二)在企业运作层面需要强化产业整合能力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身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动漫产业竞争已经不分国界的今天,我国动漫企业必须提升产业整合能力,提升动漫作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要做好系统规划,从动漫题材创造、动漫影视开发,再到动漫衍生品推广制造,各个环节都要重点关注重点,资金、人员的投放要有阶段、分步骤,有的放矢,决不能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其次,要重视品牌打造,突出关键人物形象,比如近年来我国将传统的真人小品改造为动漫的形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粉丝们”对所喜爱笑星的忠实度,这要求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要追求大而全,缺点可以有,优点要突出,从而将动漫人物定格在观众心中。再次,要重视特色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投资,这样会过多过滥地透支观众的消费热情;要按照动漫产业商业化的运行规律,积极稳妥地开发出能够为观众带来超值体验的主题动漫基地。

(三)在团队创作层面需要提升市场化意识

从构思一个动漫题材,到最终实现动漫形象的推广,这需要团队创作的力量,团队创作必须植入“三个意识”。首先,团队负责人要具备充分的市场意识,动漫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要彻底扭转“重制作轻市场”的管理思维和经营行为,以强化的市场意识支配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全部运行环节。其次,团队成员要有受众意识,要能充分挖掘观众的需求,人物形态勾画、场景布置设计都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要充分明白,动漫要想成为一种广为传播的艺术形态,首先必须是商品,能够为人们所购买和消费,并在体验中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倒逼”动漫作品持续创新。再次,创作过程必须植入“国际化”意识,面对动漫产业“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动漫企业必须“走出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动漫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平衡工作,确保作品既要能够为国内观众所喜爱,也能为国外观众乐于接受,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动漫品牌的号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明勇.浅析国内外动漫产业商业模式[J].特区经济,2010,(03).

[2]来文龙.浅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J].经济师,2011,(09).

[3]余会.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未来之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