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信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信用管理办法

篇1

营销人员分为营销部经理->大区经理->区域经理->业务主管->业务代表五级。

一、薪资办法

(一)薪资构成

薪资总额=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驻外补贴+通讯补贴+奖金(提成)+工龄工资

岗位 基本工资(元) 岗位工资(元) 绩效工资基数(元) 驻外补贴(元/天) 通讯补贴(元/月)

业务代表 400 - 400 20 50

业务主管 400 50 550 30 100

区域经理 400 100 700 40 200

大区经理 400 200 800 50 300

1、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按实际出勤天数发放;

2、绩效工资=回款完成率×绩效工资基数×60%+销售完成率×绩效工资基数×30%+销售考核分数×(绩效工资基数÷10)

(1)回款完成率=当月实际回款÷回款任务(最高按100%计算)

(2)销售完成率=当月实际销售额÷销售任务(最高按100%计算)

(3)连续3个月未完成基本销售任务,绩效工资基数下降30%,连续3个月未完成基本销售任务80%,调离销售岗位或予以辞退;

3、销售考核分数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A.当月回款排名奖0至3分,当月销售回款额排名与上月销售回款额排名,名次每前进一名,则加1分,加满3分为止。如名次后退或没改变则不得分;

B.客户管理3分,新增有回款客户1家,加1分,丢减客户1家减1分;

C.报表考核4分,每少一份(或信息不合格),按要求所交报表总数扣减相应分数。

D.工作态度、纪律情况考评-3分至3分。

4、驻外补贴指到四川省内成都以外的地、州开展工作,每月按实际驻外工作天数发放的补贴,本地招聘人员无补贴。

驻四川省外地区的补贴每天增加10元。

驻外工作在同一住地时间超过15天以上的,补助标准每天减少5元。

5、奖金(提成)按每月销售回款按品种类别计算提取。

产品类别 业务代表 业务主管 区域经理 大区经理 营销经理

A类 1.5% 0.9% 0.3% 0.2% 0.1%

B类 1% 0.5% 0.2% 0.1% -

C类 0.5% 0.25% 0.1% 0.05% -

D类 - - - - -

奖金(提成)当月发放50%,另30%于每一季度的次月8日发放,其余20%年终发放。

业务主管、区域经理或大区经理单独所做无业务代表的市场,按业务代表标准提取,提成比例不进行累计。

A类产品指x特级鸡精、x一级鸡精、x营养型鸡精、x晶、粉;

B类产品指y纯味精、y大众号鸡精、y鲜汤精、y小磨香油(彩箱);

C类产品指z味鲜精、y小磨香油(普箱);

D类产品指蒸肉米粉,只纳入任务量考核,无提成。

如有新产品上市,另行通知按何类产品提取奖金。

6、工作年限满一年以上的,工龄工资每月按20元/每年计算。

(二)新聘人员

新聘人员有一周左右的培训期,基本待遇20元/天,无考核。

新聘人员试用期1-3个月,业务代表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数按70%计算,第一个月无销量和回款考核,第二、三个月按任务50%考核,完成任务80%以上即可转为正式员工。

新聘业务代表以上岗位人员,试用期按下一级别岗位薪资标准和考核,转正后按相应级别发放薪资并考核,连续两个月考核不合格,降为下一级;业务代表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解除劳动关系(完成任务80%以下即为考核不合格)。

二、费用报销规定

(一)营销人员费用

营销人员费用总体按销售回款额的8%控制。

1、营销人员薪资

营销人员经过考核后,每月薪资于次月8日发放。

2、出差管理及差旅费用报销(含驻外补贴)

跨地区出差,应先报出差计划(时间、路线、内容、交通工具等)经批准后实施,可报销火车硬座、轮船三等舱以内、长途汽车票,凭原始票据及记录详细行程的计划表在出差后一周之内报销(驻外人员可一月报销一次或邮寄回总部报销)。

驻外包干补助(含住宿费、市内交通费、生活补贴等)根据票据时间计算出差天数,往、返日只计算一天,50公里以上,当天往返,其补助按半天计算。大区经理及以下级别人员补助在每月薪资中一并发放。

不是为本企业服务所产生的差旅费不予报销,非驻外市场工作无补助。

3、应酬费

应酬费用按上月销售回款总额的0.5%限额控制。每一次客户招待时应填报《宴客单》报销售经理按限额审批,并报总经理。应酬费用可在一年内的每月的限额间进行调节,年终时超出总额部份不予报销。开支费用在总额内如有节约,节约部份的50%作为销售经理和其他销售管理人员的奖励,比例分配为1:1。

客户宴请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按招待标准接待,并应达到良好效果,如出现客户反映因我企业人员原因造成的不满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每次对宴请申请人罚款50元。

4、销售日常费用

营销总部购买各种办公用品实行申报制,由总经理批准后购买使用。市场人员的工作笔记本、笔、各类报表等由营销总部按相关规定配给,不再报销此项费用。

市场人员报销的打字、复印、传真等费用每月限额50元,并应附清单写明每次费用发生的时间、具体内容、数量等,否则不予销。

由营销总部承诺负担而由经销商代垫的如运杂费等费用,在合同或文件规定金额内可予报销。由营销人员私自承诺的费用不予报销。

5、会议、培训费

营销总部不定期召集营销人员会议进行培训、传达文件、研究工作。每一次培训、业务会议由营销总部通知时间及内容,在会议期间的食宿等费用由总部统一安排,原则上按每人每天50元的标准(总额控制在销售回款的0.3%内),在规定时间外和超标费用由相关人员自行承担。

回总部的火车硬座、轮船三等舱以内、长途汽车票凭票据实报销。

5、业务提成

每月25日由营销人员填制《销售提成报销表》,营销总部审核无误后按规定发放。

(二)宣传促销费

宣传促销费按销售额8%以内开支,由营销总部根据市场情况安排或由经销商、营销人员申请。由营销人员申请的费用,必须附总部批准执行的报告。可采取实物、买赠、现金奖励等各种方式。

(三)市场营销人员借款规定

市场业务人员经批准每人可以借支1000元,离职时或年底报完费用结清借支。若造成损失的,谁批准(包括无批准而私自借出的当事人),谁负责。特殊情况下,总部人员出差借支,需经总经理批准后方能借款,并于出差结束后及时报销冲账。

篇2

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金融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证券市场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信用缺失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趋于谨慎和收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如何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国际贸易中讲信用、注意自身信誉是国际惯例的首要信条。守信用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同时尽快完善上述与之相关的现有法律。

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矛盾;2.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3.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第一,应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应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的,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应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人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也不尽理想,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独立的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管理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有几十家,但资信评估市场规模小,可供评估品种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资信评估机构权威性与专业化程度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商账追收行业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等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深人人心,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吴春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J].中国金融,2003,(5)。

[2]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2002-09-09.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10-02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要“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200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和体系建设阶段,特别是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07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成立近三年、截至目前拥有138位成员的中小企业,共有20家公司推出了21个再融资计划,计划融资120.36亿元,其中6家公司已通过非公开发行或发行可转债融资22.92亿元,仅占中小板IPO融资总额的5.67%。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板的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而深交所拟推出小额再融资豁免制度,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严重。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租赁、产业资金、民间资本等渠道取得资金,这些构成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和内部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①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另外,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很多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②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固定资产较少,贷款受到限制和自身的信用度的问题,造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减少。

③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在管理模式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而且近两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缺乏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制度和法律。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所有制构成比较复杂,而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来制定,这使得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竞争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某些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也不适用。如《贷款通则》、《担保法》等法律规定的有关企业抵押担保的要求,是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的。

(4)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缺失严重,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层面上的成因。

3 对策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规范化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作保证。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的改善。

(2)完善银行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贷款渠道和较为宽松的贷款政策。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扶持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②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些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同时,简化借贷手续,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③完善金融体系。一是为中小企业定期提供金融政策、利率和金融服务信息。二是预算服务,提高结算服务,提高结算速度,开放新的金融结算工具,加快中小企业资金流通。三是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社会形象,降低其经营管理风险。

(3)切实加快信用体制建设。①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应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由政府出面组建产权清晰、职权分明、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高效率担保机构,既能体现政府财力作为支撑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发挥市场灵活运作优势。②鼓励发展信用中介体系。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服务、会计、律师、技术、培训等服务。应该以建立信用记录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为突破口,推进中小企业发展。③中小企业要加强信用管理。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间的信用制约关系,首先是依赖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一是加紧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如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保障基础;二是要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或职能,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要纳入公司章程;三是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运行。

(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①中小企业应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得银行对客户的广泛信赖和支持。②在用人机制上,设计合理的工资奖金分配办法,健全职工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吸引一些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同时,做好职工的后续教育工作,为企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③中小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要建立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使中小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近期的利润而裹足不前。同时,详细具体的长远发展规划能够使贷款机构对他们充满信心,改善贷款环境。

(5)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直接两方面同时着手。①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更大程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小企业通过多元化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②间接融资。政府应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应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开展“一站式”办公,提高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事的效率,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

篇4

关键词: 应收账款;管理;措施;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10-02

0引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赊销产品、劳务等形成的应向对方收取款项的一种外置资产。该资产被对方经营,对方可以任意调度使用,本企业却无法控制,形成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为现金流入企业,才能参与到再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收益。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资金是企业血液,而企业的流动资金更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拥有应收账款,而是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头戏。

1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正面影响

1.1 扩大市场销售,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在全球性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景气,银根紧缩、市场萧条的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就要销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收入的多少是检验经营成果的依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无经营成果,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所以说企业只要有收入才能有利润,而企业为了取得销售收入就会采取多种方式促进销售,而赊销是重要手段之一,赊销产生了应收账款,它吸引了大量客户,扩大了销售额,为企业带来了效益,所以说应收账款对企业的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

1.2 减少存货积压企业持有一定量产成品存货,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大仓储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而赊销可以避免这些成本的产生,可以采取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将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节约支出。

2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2.1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长期占用了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减慢。赊销并未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不得不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致使资金更为紧张,资金周转不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2 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延长了生产经营周期,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资金短缺,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严重影响其再生产能力。

2.3 应收账款的增加为企业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增大了坏账发生的概率。如果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发生坏账损失,则直接会减少企业利润,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2.4 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大的应收账款账户,不能及时了解应收账款动态以及应收账款对方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纷繁复杂的应收账款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管理不善,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收回的不能按时收回,能全部收回的只能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可能由于资料不全导致诉讼被动甚或败诉,最终形成企业的损失。

3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逐年攀升,货款回收总额占当年商品产出的比重很大,除了近年合同总量和总额的逐年增加因素之外,日益恶化的市场大环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导致回款总体不理想,财务风险加大,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将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成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3.1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11年全球后金融危机的浪潮推进,国家实施紧缩银根货币政策,主要客户的连年亏损,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导致所有可流通的资金放慢了脚步,甚至原地踏步,直接导致资金回笼减慢,应收账款总额直线上升。

3.2 合同签订人员和销售货款催收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亟待提高、责任心有待加强。例如,签订合同时不仔细审阅合同细则,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现不利条款,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向客户提供了加盖印鉴的收据却没收回资金,而且证据滞留在客户方不及时收缴,留下争议隐患;取得承兑汇票应当场检查是否真实、是否规范,之后被检查出印鉴不清或缺少印鉴、印鉴位置超界、传递无序、接缝处断裂或浸渍、单位名称不规范、超期限未索取证明等初级常识性问题,不但可能重复发生差旅费、邮费等费用,而且加大票据管理风险,更主要影响货款及时回收、入账,甚至可能招致不必要的争议和诉讼。

3.3 影响回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管理欠缺。应收账款函证,发函率不高,回函率差,应收账款管理亟待重视并完善,债权流失的风险性很大,很大程度上影响回款的进度。

3.4 一年以上应收账款清理进度缓慢,清理回收过程各种不可预测因素,导致回收清理总量不足以抵消新增一年以上应收货款的增长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形成由低账龄向高账龄转移趋势,加大应收账款总量。

3.5 外部单位整体资金紧张,使得各单位寻求新的以较低的垫资来解决债务结算问题,延迟债务清算时间。以承兑汇票为代表的票据结算形式被日益广泛使用,应收票据的流动性弱于现金,应收票据的总量上升会增加支付流程,增加管理成本,加大财务费用,还有可能会造成携带传递过程中的闪失,影响资金收回,增加财务风险。

4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管理提升

针对企业目前应收账款的现状,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压降应收账款总额,降低回收风险。

4.1 事前控制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者对企业现有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进行完善和补充,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恰当的信用标准、合适的信用条件、适度的信用额度),对应收账款的发生进行事前控制。

信用管理部门由熟悉财务、法律、贸易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主要发挥以下职能作用:搜集、整理、分析客户信息;监控客户信用变化情况;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额度核准,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监控、审核信用额度;控制发货;监控应收账款;催收逾期账款;委托第三方追账;进行法律诉讼;进行客户破产清算。如果设立了信用管理部门,制定了信用政策,在签约前就可以进行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和客户赊销价值评估,确定客户信用额度以及期限,尽量减少与不良资信客户的业务往来,从而控制签约风险。

4.2 事中控制首先,加强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合同签订人员和销售货款催收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指导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专人加强债权诉讼时效预警管理,避免债权流失,落实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其次,继续以“管理提升”为纲领,完善相关考核办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大考核力度。第三,合同签约时根据信用管理部门的指导政策选择利于企业的信用政策和结算方式,及时收集相关债权证据,妥善保管,及时梳理,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第四,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定时分析账龄,定时核对余额。分段管理、定期清查、实时核对,将应收账款细条化、立体化、全面化,对应收账款进行精细化管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货款回收政策提供可操作平台。第五,建立清欠联络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信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发货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实际履行加强债权诉讼时效预警管理办法,及时提醒经办人员,及时与客户沟通,及时提醒客户付款,保持压力,节约追讨成本。第六,采取灵活收款方式,加速资金回笼,针对货款回收风险较大的客户,签约时与购货方协商规定一个期限,可以采取现金折扣或价格优惠的方法鼓励提前付款,吸引客户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平均收账期,降低坏账发生概率,加速资金周转。

4.3 事后控制已经形成的逾期应收账款,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全面促进管理提升,向管理要效益。①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主抓管理漏洞,监督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任何一项法律的制定,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否则一曝十寒、形同虚设。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一旦制定,上上下下必须不遗余力的遵照执行,否则没有根本的管理提升。②在法律诉讼时效期间内,及时取得有效函证,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有效证据得到法律保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③收不回现金的,退而求其次收应收票据,乃至实物抵账,冲减应收账款总额。尽管应收票据的流动性弱于现金,但是相比加大应收账款总额,增加坏账风险而讲,利大于弊。另外,应收票据相对于应收账款有很强的追索权,且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或贴现,客户不能偿还货款时,可以要求客户开出承兑汇票,冲减应收账款总额,降低坏账损失。④可以考虑进行应收账款保理。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转让给保理商,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加速资金周转。通过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进行置换,将流动性稍弱的应收账款置换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了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和盈利能力。⑤进行信用保险。虽然信用保险仅限于非正常损失,且保险公司通常把保险金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求被保险企业承担一部分坏账损失,但这种方式仍然可以把企业所不能预料的重大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使应收账款的损失率降至最低。

通过以上分析,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难点、重点,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市场动态调整企业管理,找准应收账款管理三不管地带,主抓管理漏洞,制定具有可行性和执行力强的管理办法,重点强化执行力度,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管理提升。

参考文献:

[1]敖茂彬.应收账款管理思考.财会通讯,2006(12).

篇5

关键词: 应收账款;管理;控制;融资

Abstract : the account receivable is the enterprise owned by a very common and very important asset, its security directly affects enterprise's available resources, profit and loss situation, cash flow, and eve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xpan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should the enterprise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control and if the us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and other aspect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Key words: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control; 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 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竞相扩展赊销业务,提高销售额,打开市场局面,往往会采取先发货后收款的交易方式,于是便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这种交易方式的确增加了企业的产品销量,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大量的应收账款被外单位占用,暂时脱离了本单位的资金周转,增加了财务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形成坏账,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丧失持续经营的能力。

1、应收账款存在的利弊

1.1 应收账款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起着积极作用

1.1.1增加销售

在市场竞争较激烈时,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紧缩银根、市场疲软化,赊销的促销作用更加明显。

1.1.2减少存货

如果不采用赊销,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减少,相应地存货就会增加,企业对存货要

追加管理费、保险费和仓储费等开支,因而许多企业更愿意采用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以减少存货,节约开支。

1.2企业要充分认识和估算应收账款的不利因素

1.2.1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用于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项短期投资占用,明显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与证券市场及其它方面的收入,便产生了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企业用于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乘以市场资金成本率之积便可得出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1.2.2管理成本

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所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的记录费用,收支过程开支的差旅费、通讯费、诉讼费及其他费用。

1.2.3坏账成本

因应收账款存在着无法收回的可能性,所以就会给债权企业带来呆坏账损失,即坏账成本。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坏账成本越大。

1.2.4 赊销对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

经营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十存货周转天数。可见,赊销使企业的经营周期延长,企业的盈利是靠资金链的不断循环形成,而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必然使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不仅使企业的营业周期延长,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 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企业能否成功管理应收账款,将会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和资金安全并影响企业收益,最终将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应该积极努力研究对策,做好最佳管理。

2.1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事前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非常重要,事前管理应该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按不同类别的客户,在事前分不同情况进行管理,新客户和合作中的客户分别需要采用不同的审批程序和手续,通过客户进行有效了解后决定给予信用额度或调整信用额度,保证在不了解客户的情况下不对客户进行赊销的原则。

2.2应收账款事后管理

2.2.1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应收账款管理系统是指从开出提单开始到收回款项,对客户进行跟踪监督、服务,在货款到期前指定的时间对客户进行提示,确保客户能正常按期支付货款,尽量降低客户超期付款的情况,能够随时与客户进行沟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这样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期,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

2.2.2按信用管理制度对应收账款建立责任人员全面负责制及坏账追究制度。为防止销售人员只顾提高销售数量而不重视销售质量,企业应该按照“谁销售、谁负责收回货款”的原则,将货款回笼责任分解至每位责任人员,对于销售人员不仅要负责销售,更应将货款安全收回,对于不能够收回货款的要按照企业内部的责任制度进行追究,并根据信用管理部门调查的情况进行责任分解,对于有关责任人员都要进行严厉处罚。

2.2.3 通过法律途径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企业对法律观念不强,在与对方的经济往来中应签订有法律依据的《购销合同》来保护自己,防止在出现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法律依据的资料,并能防止应收账款拖欠现象发生,如果出现风险,在无法协调情况下及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2.2.4将收款难度大、风险高的应收账款委托专业的应收账款收款单位;如果企业出现应收账款数额较大,企业自行催收将产生高额费用,可以委托专业的应收账款收账单位进行回收,专业催款单位有丰富的经验和途径,能在一定情况下给对方压力,也可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收款费用和缩短收款期限。

3、应收账款的控制方法

为了减少应收账款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应收账款控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3.1应收账款事前的控制方法

事前控制,是指销售时对应收账款进行控制,将应收账款控制在本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企业应根据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结合市场和自身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来制定不能信用政策和信用标准,事前控制包括对客户的有效评估、对客户近年来的信用情况进行核实等。

3.1.1制订严格的信用控制流程

信用控制流程从客户申请给予赊销开始,结束于收回货款并进行分析,该流程为信用销售的整个流程,要求每个公司的信用管理系统都能够高效、快捷、准确、严格地执行信用控制,企业应制订信用管理货款控制的催收程序,详细规定每个部门应该负有的责任。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及时货款到期或将要到期的信息,对于货款已经逾期的客户,应立即控制其信用销售,除非经过公司负责人的审批,否则不得对其继续信用销售。每月由财务部门向公司负责人和销售部呈报一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该分析报告应该列明货款在合同期内的和已经超期的,便于公司领导做出决策。

3.1.2对客户进行有效评估

企业在制定信用决策,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及时收回货款表明货币资金能尽早归本企业使用,应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信用等级、信用期限。对不同企业也需要用不同的信用评估办法进行评估,对于新开发的客户信用评估应尽可能详细,对于一些已经正在合作并信用良好的企业,并能够及时付款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

3.2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是指信用销售后如果使货款的最快收回,并将货款控制在赊销期限内,改进不足的控制方法。事后控制包含:

3.2.1严格控制发货、有效控制应收账款额度

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从源头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只有控制源头才能有效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根据不同客户采取不同发货数量来控制,采用“多批少量”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源头如果无法把握,企业的应收账款将无法进行控制。在应收账款的控制中应采用总量控制,分级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销售人员是应收账款的直接责任人,财务部门按时对赊销额度进行通报并考核,对于超出信用额度的如无特殊情况将停止对该客户的信用销售。。

3.2.2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

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虽然不能实际控制应收账款,但是通过分析,可以找出现在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方面的不足,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对于每一笔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不同的收账方法。在向客户催收货款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制定出对应的收款策略::a、一般情况下,由公司内部销售人员直接出面,销售人员相对了解客户,容易沟通;b、在销售人员的协调下,由公司公司内部专职机构直接与客户接触和谈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c、委托收账公司追讨:当做了种种努力,仍未能收回客户欠款时,为了避免耗费无法预测的追讨成本,这笔逾期应收账款的追收工作可以委托专业的收账公司继续追收。

3.2.3货款的催收及双方的对账

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可按其账龄长短和金额大小,制定不同的催收办法。对于金额较小在信用期限到期前10天向客户提出付款的请求,对于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责任人应提前一个月的时间与客户进行沟通,落实对方具体付款的时间,对于已经超期的货款应找出拖欠原因,对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的单位,应采取订立还款计划,如果超过信用期限的,应马上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催款。 应收账款应实行勤对账,责任人要与客户保持勤联系,随时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按时发对账信函,请求客户进行核对,销售人员要定期对客户进行走访,货款到期应按时上门收款,或电话催款。遇到产生风险时,应采取风险预警机制,责任人在充分了解、调查、详细记录客户的情况及时信息提供上级管理部门,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及时对责任人上报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协助。

3.2.4对于潜在风险的应收款专人专职跟踪处理

对已经潜在风险的应收账款应采取以下的处理事项:检查该客户的信用销售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规定程序操作;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己经超出期限或将要超出期限应立即与对方进行欠款的再次确认,保证在有效期内。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清欠小组,针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和收回难易程度,逐一分析,找出拖欠原因,如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应积极与对方有关部门联系,给予或其他补偿形式,以尽快收回资金,争取能解决双方纠纷,如属于对方短期资金困难,不应过多的干扰,而应最大限度地争取顾客,保持市场份额,为下次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确实由于暂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客户,应采取签订还款计划,限期还款。对于故意拖欠不支付货款的客户经多次催收仍不归还货款的客户,可以采取法律途径,通过诉讼的手段解决。但是也有一些客户并非属于主观故意拖欠款项的客户,是已经走向破产边缘的,风险在逐级上升的客户,清收小组应加大催收力度,争取在债务人进行破产程序前收回债权,必要时可以要求对方单位以资产来清偿债务。对于已破产债权清收小组应积极进行司法程序,尽可能收回部分债权。

3.3应收账款融资方式

3.3.1 应收账款抵押

应收账款的抵押是企业将应收账款设为抵押品以期获得借款,对应收账款抵的收回、管理职能仍然属于借款企业的责任。应收账款抵押能够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给予的总贷款额通常都小于应收账款抵押额,这个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在应收账款抵押中,金融机构不承担任何风险 。

3.3.2 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的保理,按有无追索权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无追索权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以无追索权形式转卖给金融机构,从而获得一项短期融资。有追索权出售是指到期应收账款收不回时,保理商保留对企业的追索权,应视同以应收账款做担保的短期借款。

3.3.3 应收账款证券化

应收账款的证券化是将应收账款直接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和包装,此机构以应收账款为基础向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根据应收账款的信用等级、质量和现金流等内容确定所发行证券的价格,从而使应收账款出售方达到融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娟.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J].市场周刊.2011年2期

篇6

关键词:工程咨询 信用评价 指标体系 信用管理

一、引言

建设工程咨询业是一种依托信息、技能和经验,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信息、数据、分析和决策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由于它的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其诚信的缺失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波及面更广、连锁性更强,因此,信用问题对工程咨询行业十分重要。目前,浙江省信用办每年针对建设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都有专门的信用评级。该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企业第2年的工程招投标,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建设企业、施工企业与监理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而工程咨询企业原有的发展就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加之没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导致工程咨询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与建设企业、施工企业脱节,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信用管理的均衡发展。因此,根据工程咨询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对推进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设工程咨询业失信的行为与原因

(一)失信的行为

建设工程咨询业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工程造价单位合同履约率低、非法挂靠等行为造成工程成本缺乏合理控制:招标机构制定的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不科学,或者在招标过程中泄露信息,造成不公平。影响公平竞争,影响招标结果;工程监理单位实施监理的程序、方法不合理或不符合要求,导致质量隐患,等等。因此,咨询服务的质量对工程项目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应该对各种咨询服务的质量信用进行管理,

(二)建设工程咨询业失信的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失信行为,每年我国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55亿元,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累计拖欠的工程资金总额达6000-10000万亿元。这不仅造成市场混乱,更严重的是带来了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0%-20%的巨额低效经营成本,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失信行为主要原因:

1 全社会对工程咨询行业地位的认同度不够。在我国,政府和各类建设项目业主对于专业化、社会化工程咨询服务的优越性认识不足,自营式的工程项目管理仍较为普遍,工程咨询服务收费低、收费难的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营业额占项目投资的比例目前大约在3%左右,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

2 工程咨询市场发育不完善,工程咨询企业规模有限。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咨询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或合伙制企业,大规模的工程咨询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很多规模小、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的咨询公司为了揽取业务,不惜以压低咨询收费为主要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某些不具备工程咨询执业资格与能力的人员也在从事工程咨询业务,这严重地扰乱了工程咨询市场秩序,使工程咨询业信用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3 工程咨询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没有建立,缺乏明确的信用评价体系,使得工程咨询企业信用缺失并未对企业造成失信成本,进而纵容了部分不良工程咨询企业的违规行为。

三、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系统设计

(一)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

建立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反映工程咨询企业在经营中的信用行为及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交往中信用行为的综合记录。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由身份信息、良好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统计及评估信息构成。其中,身份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基本状况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良好信用信息包括企业受到的表彰以及获得的各类工程质量奖项,等等:不良信用信息包括违反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或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的行为及行贿、受贿、渎职等违法行为:统计及评估信息主要包括根据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体系及评分模型分析评估出的企业的信用信息。

(二)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信用评价分析模型

1 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浙江省部分工程咨询企业从业人员的调研结果及浙江省颁布的有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2 选择信用评价分析模型。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信用评分的研究很多,大多集中在“回归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但这些模型对于个别样本进行判定时准确性很高。工作量适中,对于大量评价样本进行评价时存在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因此,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方法建议选用层次分析结合模糊数学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使用也较为便捷。首先由政府部门选取专家库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其次对数据库搜集的各企业信用指标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打分,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确定出最终的信用评分值。

(三)建立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信息公告平台

浙江省目前已经建立了信用网站,并定期公布部分企业的信用状况。可以在原有的浙江省信用网站中开辟工程咨询企业信息公告平台,将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信息、信用等级及其他有关资信报告通过互联网,予以公示。对信用不良、扰乱市场健康发展者,相关部门应对其经营行为以及市场准入资格进行限制。

四、结论

本文以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信用资料搜集、指标评价以及信用信息公告的浙江省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体系。其中在信用评价指标建立部分,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实用、完善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金枝,建设工程咨询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设监理,2008(11)

[2]范志清,王雪青,李宝龙,基于物元分析的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9(7)

篇7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贸易融资形式单一

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很高,但内部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即内源融资匮乏,内源融资是企业长期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他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较难介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现行的证券管理原则和标准对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由于交易是直接的,资金提供者必须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而大量中小企业净资产规模低,信用等级低,不具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我国的大银行也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信用歧视(审批程序多)

由于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堪忧,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又无人担保,银行考虑到安全性因素等对中小企业惜贷、俱贷,对中小企业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而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繁杂,存在信用歧视。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等,极为繁琐。

(三)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由于中小企业社会诚信系统没有建立,信用评价难以操作,银行很难筛选出守信企业,无疑会使银行“慎贷”和“惜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时,不仅受到贷款与否的置疑,而且,即使能够申请到贷款,贷款规模也同样会受到限制。社会信用总体状况较差,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提供立法和配套扶持政策

针对贸易融资形式单一,应出台一些具体的法规、条例,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法律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优质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有待于企业上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最终推出创业板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要积极改进企业债券额度管理办法,允许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切实降低企业发行债券的实际成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大量形成和实现规模扩张的相对完善的技术市场、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提供立法和配套扶持政策。

(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充分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形象

首先,必须规范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明确界定企业的产权关系。在良好的企业制度条件下,中小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如何促使企业将利润转化为内源融资能力。加强企业管理是中小企业盈利和长期发展的保证,因而也是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增强的保证。同时,中小企业要善于约束自己的投资和扩张行为,不要试图逃避债权人的监督。

(三)着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篇8

摘 要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开上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因此加强财务管理,选择合适的财务政策对上市公司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财务政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分析了企业财政政策选择,指出了上市公司应选择的财务政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政策 选择策略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1]。它最大的特点是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我国目前医院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近2000家,选择合适的财务政策的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政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2]。对于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财政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国家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其内容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其表现形式上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其表现形式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2]。

二、企业财政政策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方面较多。从理财内容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对应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就这几种政策做简单的探讨。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公司实现其财务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恰当的抉择。其决策原则是:当报酬率相同时,应选择风险小的项目;当风险相同时,应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决策项目风险大、报酬率也高时,则取决于报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险,以及决策者以风险的态度。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赊销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方式,也产生商业信用问题。信用管理政策当然被现代企业理财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销售商品应当先制定信用政策,据以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给予商业信用,并对其数额加以调节和控制。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应收账款占用水平、市场竞争的程度、公司的销售状况、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公司信用状况及管理能力。若公司当前应收账款占用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管理能力强,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

(三)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负债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融资管理的实质在于负债融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的决策。融资则是一种高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负债融资与融资相比,还本付息压力大,但资金成本一般较融资低,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适度的负债不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而且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即不论公司利润多少,负债资本的利息是固定的,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会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过度的负债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四)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是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它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它体现着公司在流动资产及其筹资安排上的效果。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稳健型和冒险型三种,它们各有利弊:冒险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

(五)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投资管理政策是为了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科学的投资管理政策对于现代公司尤为重要。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培植企业生产力,解决企业将来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维护公司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

(一)风险管理方面

风险管理不当,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上市公司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及状况实施恰当的风险管理战略,从而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风险损失的结果,并适时根据新情况拟定新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实现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二)信用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要制定严格的信用管理政策,考虑客户的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经济状况及提供的担保品,严格政策执行,选择客户。

(三)融资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必须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并要控制适度的负债,来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模杠杆作用。

(四)营运资金方面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应该选择正常型或稳健性的运营资金管理政策,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以长期负债或资本满足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从而减少了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

(五)投资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从属性、导向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的原则,在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和混合型四种政策中,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管理政策。

(六)股利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在选择股利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的盈利状况、变现能力、筹资能力、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等,还要考虑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等因素。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应该采取稳定的股利政策,来消除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和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即使盈余减少不会引起社会反响。同时,对于盈利水平高、盈利性投资机会多的上市公司,可考虑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总结: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财务政策,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贴于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

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征信市场;监管体制;信息资源;政策扶持

征信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基本形成,但制约征信市场的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在征信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加上政策助推力,以促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保定征信市场基本情况

目前保定市仅有河北新世纪资信服务有限公司一家分支机构。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300万,现有员工14人,大多为本科以下学历。其主要业务为:贷款企业主体评级、企业债券评级、上市公司评级、企业信用评级、投资管理、财务顾问,以及以上相关业务的咨询、企业委托资产管理等。

该公司服务对象为本地中小企业和个人。目前为止,无任何企业前来办理企业申办业务,其利润来源主要为对个人房产的评估方面,但是业务量也不大。

二、征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信市场发展滞后,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保定市征信机构主要为从事企业信用评级的信用担保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机构起步较晚,水平低,小而散、杂而乱现象较突出,整体实力较弱。由于信用服务产品的社会需求不足及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认知度的制约,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计分模型开发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评估业务等工作均未开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各大银行均有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认可其它机构的信用评级,导致公司市场惨淡。

(二)行业规则不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不成熟

资信评级行业没有规范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严格的风险防范和制约机制。如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了解程度不高,评级标准和方法不同,致使同一企业存在不同评级结果,造成企业对资信评级工作的误解。如保定立中集团2012年被建行、中行评为AAA级企业,被农行评为AA级企业;长城汽车在中行、农行、建行被评为AAA级企业,而在工行被评为AA级企业。企业的真实资信情况很难得到如实反映,而且企业在不同银行贷款需要重复评级,不仅加重企业的负担,更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三)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以保定市为例,目前工商、税务与人行分别建立起各自的信用管理系统,但相对封闭,互不沟通。工商部门的信用管理系统只有企业身份、资产等社会层面的静态信息,税务的信用管理系统只有企业的缴税漏税的情况记录,其数据开放也仅局限于本系统内部。而人民银行所建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却只有反映企业信贷变化情况的动态信息,没有企业与其他部门往来的信用信息,信息服务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企业进行基本的贷前查询。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缺乏共享的局面若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难以形成客观、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为今后系统的整合增加难度。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征信机构既不像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样获得高额收益,又不像高新技术企业一样获得政府资金资助,而是完全依赖于自己开发业务的能力。整个征信业的年营业额只相当于许多行业的一个零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至可以被忽作用[1]。从信用评级业务来看,没有相应的鼓励商业银行和企业使用信用服务产品的措施,致使信用评级机构难以正常开展业务。征信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对信用产品的有效需求还十分有限,征信市场的发展依赖于政府培育。企业信用评级在扩大信用交易方面作用尚未显现,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融资效益。

三、推进保定市征信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步伐,不断完善征信制度

征信法律法规是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健全的法律框架能够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要加快征信立法的进程,尽快出台征信业管理办法,制定相关配套的实施措施,使征信业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2]。尽快制订的征信法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关征信业管理的法规,另一类是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借鉴、引进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有关征信的规章制度,尽快出台适用于中国的征信管理条例,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基础薄弱的状况,使征信业的发展有法可依[3]。在国家《征信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之前,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颁布实施《河北省征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征信活动。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征信市场

对信用调查、信用担保、资信评级等征信机构在发展初期可适当减免税。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造假行为,保证征信机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从制度安排上促使全社会充分应用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广泛使用征信机构的信用服务产品等,使征信机构在政府扶持下顺利发展并最终走向市场。各级政府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应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保持征信服务业的中立、公正、客观和健康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商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依法将各自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开放,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4]。

(三)坚持开拓创新,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推动征信服务机构发展、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建立政府应对征信机构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扶持,推广使用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拓宽征信产品应用领域。政府在从产业总产值的角度看待企业征信业,将其作为支撑金融和贸易的基础性战略产业来发展同时,也应该从战略层面,提供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购买服务、开放官方信用信息源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提高征信机构准入门槛。

(四)整合征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打破各行业垄断,防止重复性建设,做好征信业务基础工作。在加快征信立法的前提下,整合社会各系统的信用信息,统一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健全征信市场,加大对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保理、商账追收等市场主体的培育,逐步形成完整的征信市场管理体系。

(五)加强征信队伍建设、提高征信人员素质

一方面,征信管理部门应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做好培训工作,把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征信业内部信息沟通,帮助征信从业人员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培养,在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与高校加强沟通协作,既能使学生学到系统化的信用管理知识,接触征信机构的实际业务操作,使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信用管理人才,又能使征信机构的工作人员接触到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新知识,了解最新发展动向,达到及时充电的目的[1]。

四、征信市场发展建议方案

(一)确立人民银行监管主体地位,推动征信标准化

我国征信机构的监管涉及人民银行、商务部、经贸委等多个部门,从事信用信息管理的机构也涉及众多部门,各部门制定的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标准不一,其征信结果也各不相同,直接影响征信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建议借鉴国外模式,由人民银行加强对全国征信业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征信标准,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征信监管立法,为征信监管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征信业起步较晚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不完善.建议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并在监管方面明确规定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市场监管主体地位;二是有关政府部门向征信机构提供其掌握信用信息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企业、公民必须依法提供真实信用数据的义务。

(三)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

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打破各行业垄断,防止重复性建设,做好征信业务基础工作。

(四)推动征信服务机构发展,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

建立政府应对征信机构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扶持,推广使用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拓宽征信产品应用领域。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提高征信机构准入门槛。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丁忠明.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征信业的新发展[J].征信,2012(5):12-14.

[2]唐明琴.促进征信市场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广东视角[J].区域金融,2010(40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