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模式
1.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将大数据、云计算、电商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以实现资金投融资、信用评级、信息中介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信托等。
互联网金融创造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体系,使金融走向信息化、平台化、开放化和人性化。在先进便捷的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工具的帮助下,金融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节约了成本,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服务,融资速度快、普惠程度高,具备传统金融服务业务无可比拟的优势。
2.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1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供求分析
(一)从资金需求方分析
初创期,企业的主要风险是技术研发风险。在这时期所有的产品、技术、项目都停留在构想阶段,技术能否落实、生产工艺是否成熟、产品能否顺利投产等等,一切都是未知的,资金需求不大,对资金连续性投入的要求不高,但企业面临的风险极大,外部融资能力极弱,资金主要来源于创办者的自有资金,因此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匮乏。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面临的主要风险由技术研发转化为市场风险,此时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和推V度都很不确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显著增加,除了研发费用,市场拓展、渠道推广费也必不可少,前期的自有资金已然成了杯水车薪,外部融资迫在眉睫。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业绩不突出,财务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抵押资产或信用担保,因此存在的资金缺口较大。
经过成长期积累和市场淘汰存活下的企业进入了扩张期,生产规模扩大,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产品占有率,盈利能力提升,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这一时期企业的融资议价能力增强,资金要求较前两阶段也有所降低,但想进入准入门槛较高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还是存在较大困难。
企业发展到成熟期,一般已进入规模化阶段,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较为成熟完善,可采用的融资形式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资本扩张。所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各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有所降低,信用保障较强,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融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资金缺口开始缩小。
(二)从资金供给方分析
(1)银行信贷
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中国传统的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出于信贷规模的约束及效率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考虑,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身上。而中小型科技企业缺乏抵押担保,企业资产价值评估难度大,贷款利率受到国家严格监管,银行承担了较大信贷风险同时却难以分享高风险所带来的红利,成本收益不对等,所以商业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贷款不感兴趣,能提供的也多是短期贷款,而科技企业研发周期一般较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保证,二者在使用期限方面出现错配。
(2)上市融资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设计初衷就是为资金充裕的大企业提供服务,所以一开始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就明显受到挤压。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展至今,虽然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构建已显雏形,有上市门槛相对主板较低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以及扩张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准入条件依然过于苛刻,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企业的垄断局面。而且在目前这个交易、监管、股票发行、退市转板等机制还不够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即便获得上市机会,也无法满足各个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3)创业投资
毋庸置疑,创业投资在促进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85年的萌芽阶段开始,创业投资经历了迅速成长、行业调整、快速膨胀、深度调整几个阶段,总体发展前景向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缺乏创业投资法律法规的支持、退出机制不完善、投资回报率降低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中小型科技企业难以从创司那里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市场融资模式与企业的资金需求结构并不匹配,专门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缺失,无法适应“高风险、高回报、轻资产、强智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要求,对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已是刻不容缓。这时,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科技与金融牵手后在传统金融领域掀起一轮创新,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享有个性化的优质融资服务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模式探讨
3.1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主流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模式
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依据其在电商平台上收集到的客户历史交易、评价、资金流动等电子商务信息,建立大量的数据模型分析、识别和控制风险,然后通过网络小额信贷平台向客户发放小额信贷。这种模式最大程度上克服了资金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流程简单,交易成本低廉,可以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快速的资金支持。以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原蚂蚁微贷、阿里小贷)为例,它是我国第一家将核心系统架构在金融云上的银行,纯互联网运营,通过风险评分模型预测卖家信用贷款的违约概率,实现“0抵押、0担保”,“除合同约定利息费用外,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网商银行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截至2016年2月底已为80多万家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为用户提供450多亿元的信贷资金。
(二)P2P网络借贷模式
所谓P2P网络借贷也就是点对点融资,即缺乏理财渠道的投资者和急需资金的客户经过网络借贷平台信息中介的匹配和资料审核后实现的直接、小额的贷款。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资金供给双方借助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零距离交易,客户体验好,运营成本比传统小贷公司低,资金风险比民间借贷小,不失为帮助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一个渠道。2010年至2015年P2P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平台数量和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平台数量和交易规模分别从10家和6亿元增加到了2595家和11806亿元,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不明确,平台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也接踵而至。近一年来随着备案登记、资金存管、小额分散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逐渐完善,P2P正迈入追求稳健发展的成熟期,行业发展逐渐走向理性。
篇2
1.1成本低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对方的信息,根据彼此的利益需求,制定合适的交易定价、交易内容等,实现资金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可以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金融产品,这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进了金融产品的销售。
1.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支撑,可以为用户快速地进行金融产品计算、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等,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业务快捷便利地进行。
1.3覆盖广当下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用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产品查询、购买等行为,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较广。
1.险大之所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大,是因为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存在一定缺陷,因而网络诈骗、金融违约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并不是非常高,容易遭到黑客、病毒的侵袭,使得互联网无法正常运作,这会给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业务范围,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速度,但它存在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依托,在开展和执行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保证各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序、合理、快速地实施。然而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致使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受到影响。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有三方面。
2.1.1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否合理、有效有很大关联。目前常见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
(1)加密技术不完善。依靠计算机系统,互联网金融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和执行。但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如若加密技术不完善,一旦黑客攻击或病毒侵袭,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金融信息将会被破坏或盗取,系统终端可能被攻击,致使互联网金融受到重创。
(2)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目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此种协议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沟通流畅,但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安全程度低。这使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效果不佳,信息传递、资金转移过程中容易被盗取。
2.1.2技术选择风险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所以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是系统维护者需要仔细考虑的,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选择也存在风险。如若互联网金融技术设计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信息传输低效、技术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致使互联网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危害。
2.1.3技术支持风险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受技术限制或运用成本有限等因素的困扰,互联网金融所应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地更新或更换,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进行某些高端服务的过程中技术难以满足要求,如若强制应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技术支持风险。
2.2业务风险
2.2.1操作风险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来看,互联网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与互联网安全操作有很大关联。如若互联网操作过程中交易主体出现操作错误,可能会导致业务风险产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操作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不够了解,交易主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极大程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给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2.2市场选择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如若出现市场选择风险,其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柠檬市场”。所谓互联网业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主体为用户提供不准确、不恰当的信息,这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可能使用户丢失资金,此种情况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柠檬市场”是指在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金融产品定价低、服务质量差的金融业务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而金融产品定价高、服务质量高的金融业务不被接受。这种不良的市场选择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选择风险。
2.2.3法律风险虽然我国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比较落后和模糊,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即监管空白,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不良人员钻法律的空子,开展不正规的金融业务活动,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关键。
3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3.1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行的安全性,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1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为了保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效地实施,应当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强化,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其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袭,以此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3.1.2加强数据管理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或数据不被盗取、破坏,以及丢失,应制定统一、合理、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按照此标准规范,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并且设计制订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科学地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加强互联网金融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
3.2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险管理制度、约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环境等,监督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时,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安全管理办法,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等来有效的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促使金融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地实施;其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通过信用评估体系对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个人信用进行评估,确定个人或企业信用良好的情况下,允许双方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
3.3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地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约束互联网金融业务,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填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等,以此来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和法律法规,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而努力。
4结语
篇3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如今互联网其已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其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都逐渐显现出来。而对于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对于金融业务来说影响更大。而要想使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可以更好的应用,就必须要将其对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性问题都解决,将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应用的风险都降到最低,这样其才会保证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更好的应用。本文笔者就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风险进行分析,结合互联网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金融业务的特点,对改进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对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有所改进,促进金融业务中互联网的应用,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二、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其在金融业的应用现在可以说是迅速发展。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有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中大展拳脚,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独特性,其也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在金融业中发展和应用。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在我国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已经可以说是不容忽视了。
(二)我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现在仍然是属于二元经济,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金融体系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政府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金融机构,一类是不受政府监管部门对其资金等进行限制的民间金融。这两种金融模式之间其有着各自的优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正规的金融企业其自然是由于各方面都比较好,其有很多的优势,不过由于其对于个人以及小额贷款等不重视,这就使得民间金融机构存在是必然了。民间金融机构其存在虽然可以帮助很多个人以及零星的小额贷款需求的人顺利实现贷款,不过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方面不到位,就导致了其发展受到影响,其很难做到有一个长远的发展,会出现信贷危机。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金融行业其应用的广泛程度也在不断扩大。而且由于我国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其运作与发展也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其人们在进行金融业务办理的过程中更加的方便,这不但对于我们进行办理的人员来说方便,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也可以大大节省其时间。同时,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其对于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的资金等问题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而且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这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之中,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其也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
三、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风险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不过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难点和风险,以下是对这方面的问题的简单总结。
(一)安全风险
大家都知道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如果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有欺诈的现象出。而且有的时候,有的人会通过多账号注册,或者是造假等行为来进行非法的集资。这是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应用存在的一个安全风险,同时,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黑客和病毒出现,就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个人电脑中也会经常有这样的病毒,其会对我的隐私以及信息安全等造成影响。对于金融业务中,其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要是遇到病毒的入侵的话,其对于我们的财产安全也会有严重的影响的,同时其对于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是会有严重的影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安全问题其已经成为了制约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监管风险
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是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管的,必须要保证其监管到位,才可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在现在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过程中,其监管的成本比较高,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国家应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有一套完善的方案,保证其监管可以真正的有效,切实的达到我们所想要的监管目的。同时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当对各方面进行均衡的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才可以使其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同时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当注意其在其中所占的地位,要有一个监管的度,不能过多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干涉,不过也不能放任不管。监管得到完善以后,才可以将监管方面的风险彻底的杜绝,这样才可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利进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信用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其并不需要交易的双方见面,也不需要委托人,因此信用就十分重要。而且信用也是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正常办理的关键基础。不过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本身就不完善,网络的信用体系存在的风险也更大。而且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媒体报道的关于各种金融机构的网上交易平台骗人的也非常的多,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也就更加担心了。
四、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改进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范围的扩大,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非常的快速,而且前面已经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这就足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未来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不过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是想达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在这方面多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完善安全管理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说,安全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其一套完善的交易方案,以及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了解的方式以及平台,这样保证双方的信息对称,也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方面出现的问[1]。同时还应当注重对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防止出现一人注册多个账号的现象出现。
在对待病毒以及黑客的公交方面,也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将由于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对于顾客来说是一种保证,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也是一种保证,可以使其在顾客心中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
(二)政府加强监管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来说,政府的监管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的不容忽视的。政府必须要指定相应的监管方案,对互联网非法集资的团体以及个人等进行严格处理,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中业务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2]。同时,政府对待民间金融机构的互联网的发展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合理地进行这方面的规划,使民间金融机构以及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中的发展都得到保护。
除了监管以外,政府还应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科学的眼光,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3]。这样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也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政府应当推广信用评级制度,对金融业务的交易前、交易中以及交易以后的信用都进行严格的认证,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办理的过程中的异常用户,对金融机构的利益是一种[4]。同时,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也应当进行评级,这对于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了解会有所帮助,可以让顾客在进行办理的过程中对所选择的金融机构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信用认证体系,这样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会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问题 政策建议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不断创新发展,其中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业务的兴起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发展阶段。此后,随着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和整合销售金融产品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实现快速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为例,2012年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达6.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811.9亿元,处理收单业务3.8万亿元,预付卡业务575.6亿元。目前,互联网金融已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迅速渗透。2013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通过深入支付、信贷融资和理财等金融领域,开始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拓展,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产品,仅10多天就吸收资金60亿元。互联网金融正冲击着银行业务、客户和传统的金融观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也逐步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这种以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P2P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和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等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构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一是在支付方式方面,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即不再完全是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替代现钞流通。二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会突破传统的安全边界和商业可行性边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互联网金融业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业依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跨国界经营、高技术装备水平、法律缺位等问题也开始出现,也使其比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具有更大的复杂性,监管难度加大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乃至经济安全都构成了重大的挑战。对此,本文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
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业专门立法,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没有通过规范一般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法规对该领域的业务进行规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度和跨界特征也使其开展的业务不适用所涉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这不仅会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也会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应取得相关金融业务许可、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质和技术标准、资金监管、信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平台开立第三方账户是否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范围等领域并没有法规做出具体的规定,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平台破产倒闭和网络借贷诈骗等案件,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参与者的权利都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
互联网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制度、法规、监管和内控体系不健全,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风险,例如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形成的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的声誉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等问题。2013年,深圳的网赢天下、武汉的中财在线和浙江的非诚勿贷等知名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出现挤兑事件,引发了流动性风险事件。而交易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失误,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都会构成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累积。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互联网授权机制、身份认证机制、反洗钱以及计算能力等问题也会使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面临各类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完全覆盖,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依据,其他的电信部门和工商部门等一般只是负责备案或工商登记等行政管理事项,并不直接掌控和监管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具体业务。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与商业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传统金融格局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时出现的信贷诈骗、非法集资和平台挤兑等风险事件,说明有必要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以控制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首先,应尽快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制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出台有关业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地位和经营范围做出规定,明确资金流动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其次,要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并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标准、风险较高的平台要坚决予以关闭。第三,要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政府部门不仅要出台有关管理办法,还应推动建立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健康发展,由此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第四,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经验,完善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以及交易证据确认等方面的规定,最终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二)提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第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个人资信状况日益透明化,提高客户资信审核的准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级服务市场,解决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和保护工作,针对目标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严肃查处互联网金融信息的不实宣传,严密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违规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活动。第三,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例如建立资金监管和反洗钱制度等,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生资金挪用和洗钱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第四,加大信息披露的程度,构建更加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增强互联网金融操作的规范和流程,形成相互信任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市场。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委员会,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单位组成,形成监管合力,联合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二是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透明度和监管效率;三是构建互联网金融业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报送数据信息,实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四是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处理机构,及时处理违法、违规和发生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从而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蔓延。
参考文献
[1]货币政策司.《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8月.
[2]冯娟娟.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4期.
[3]伍兴龙.我国网络借贷发展现状与监管路径探析[J].金融管理2013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影响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尤其是在2013年,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迅速崛起,例如余额宝等,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分析。而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促进传统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的改革。互联网金融中的人人贷、阿里小贷等平台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随着小贷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成功运行,很多商业银行也投入到了小微贷款业务中。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小贷通业务为中小企业全方位金融解决方案,多达30多种金融产品,贷款额度也从几十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另外,由于互联网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以及不断的创新,更多的信息,而传统商业银行具有互联网金融没有的众多的客户、资本、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假如商业银行能够加快改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变自身的盈利方式,则商业银行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应用都犹如一把双刃剑,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有利也有弊。首先,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补充了传统金融业务中一些不具备的功能;其次,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业务,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例如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面对新型金融业务带来的挑战,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商业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了能够防止更多的银行存款出现快速外流的情况。例如华夏银行在2014年所推出的活期通,活期通就是一种与余额宝类似的货币基金产品。另外,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资金,也推出了一些收益率不低于余额宝且流动性较高的活期理财产品,例如浦发银行为了能够的天添盈1号等。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冲击,互联网金融也让很多中小银行开始与国有大银行相抗衡。而且很多互联网企业对于金融行业早已跃跃欲试,不再满足于只做第三方支付平台,依靠自己收集和掌握的信用信息开始进军新的领域,其中融资领域已经成为热门的目标之一。而且互联网金融也开始逐步地抢夺银行的客户资源,打破了银行传统经营和盈利模式。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且银行传统的客户群体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用户数就一直在攀升,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8.51亿,而且网购用户已达到4.1亿。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追求的是个性化、多样化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恰好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需求,为应对这种需求,商业银行就需要改变其传统的业务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在维系传统客户的同时吸引跟多的新客户。
第二,随着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从支付结算到理财产品的销售,那么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遭受着日益增多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商业银行需要面临着吸收存款减少、客户流失等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商业银行要和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已有客户进行巩固,而且对新的客户进行不断挖掘、吸引,拉近客户间的业务关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度。
四、商业银行已有优势逐渐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无论是政策红利、资金成本还是信用成本等,商业银行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绝对的领先权。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兴金融势力的不断扩大,给银行带来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支付功能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分流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商业银行手续费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市场上通过互联网做金融业务办理的都是那么对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客户大多都是年轻人群体。
第二,从理财功能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理财功能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表现颇为明显:首先,现在很多基金、保险等业务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办理,这些直接导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下降。例如现在银行代销基金的费率基本是在0.5%~1%,如果通过网上第三方平台进行代销,那么银行只能获得在0.2%~0.5%的在线支付手续费收入。其次,冲击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互联网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理财产品的购买更加方便,无疑会对银行的个人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威胁。
五、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
传统的金融机构中只有满足一定的资格和要求才能发放贷款、而进行融资的企业也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和资格。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让很多金融交易日益方便、快捷、安全,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用信息体系,对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更加全面清楚的分析。在审核信贷发放时,需要投资者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主要的参考和分析指标,进而做放贷评估。当互联网金融企业将贷款进行发放后,如果出现贷款对象违约,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在互联网平台将违约的企业或个人的违约信息进行,那么该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等级会降低,很难再获取到贷款资格。
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进行准确的捕捉,及时地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处理,而且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快速解决,有效的满足市场上资金供求者的需求。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普及开来的互联网金融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这些影响,就需要商业银行及时地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对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加强重视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自己的互联网业务,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长松.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防范[J].青海金融.2013(12).
[2]侯彬鑫.浅析余额宝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3(23).
篇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所取得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在支付结算领域中,第三方支付占网络支付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信贷领域中,众筹融资、P2P等全新的融资模式正异军突起,在信贷领域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呈现出高度融合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以及经济金融机制的改革进程不断发展。除此以外,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偏好的升级改变,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为代表的相关信息技术将会对商业银行在新时期的经营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银行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以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定义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支付、以及云计算等多种互联网工具基础之上,具备信息中介、资金融通、资金支付等相关功能的全新金融模式。新时期的互联网金融并非单纯意义上金融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是基于安全、移动等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支付方式便捷,业务覆盖范围广;其二是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成本低;其三是资源配置效率高;其四是风险管理水平偏低,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相关概念包括“大数据”、“大尺度数据”、以及“大规模数据”三项。均具备数据体量庞大、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增长速度快、以及数据来源广泛多样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挖掘,能够全面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各种行为特征,依据分析结果得出科学决策。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个性化定制提供可行性,可促进营销业务的精准性。工业时代金融体系中的经营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基于供应商中心的B2C模式,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正逐步被取代为基于消费者中心的C2B模式。供应链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共享,将商业银行所吸纳客户在年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以及风险倾向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以大数据格式加以记录并储存,从而帮助商业银行更为精确的对客户群体进行定位,以面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商业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奠定有效基础,可促进规模效益的全面提升。在《长尾理论》中认为互联网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关注“长尾”并促进“长尾效益”发挥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针对银行尾部客户的服务成本过高,收益覆盖的目标无从实现。结合北京农商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小额类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需要逐一开展,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成本与大额信贷业务审核成本基本无明显差异,但小额类信贷业务的收益水平却远远低于大额类信贷业务,造成小额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相对“遇冷”。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客户分类以及批量化处理的方法,从而促进单个客户平均成本的合理控制,促进银行经营管理规模效益的实现。
三、商业银行有效监管措施分析
识别与商业银行展开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部门,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架构以及法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以及相关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一系列改变与演进,应当对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同时形成控制风险的要求与规范,制定统一化的安全管理标准。例如,针对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电子签名审核、电子签章审核等的环节,均应当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规标准,并落实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相关条款,确立网络身份、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在法律层面责任界定中的地位与角色,除此以外还需补充针对云计算技术的监督管理法规与行业标准。除此以外,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考虑到我行所推出的部分新型业务模式开始涉及到银行、电商、保险、以及证券等多个行业与领域,故需要在监督管理方面重视跨行业以及跨市场的协作,对监督管理相关的政策性举措加以协调,以尽可能的规避所谓的“监管套利”问题,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稳定、有序发展。
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走向与趋势,定制符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本领域内监督管理工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金融时代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认识到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给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从防范系统风险,营造创新文化,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这三点入手,制定宏观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并制定近期阶段性发展目标。除此以外,还应全面监控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所构建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将商业银行对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关卡整体前移,以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促进风险防范水平的不断提高。
重视并完善对商业银行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互联网不断完善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创新完善,需形成基于非现场监监督管理的工作手段,对金融业务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考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同时,还需要就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所配置信息科技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水平加以高度重视,最大限度的确保商业银行所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网络交易行为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灾备应急体系的建设,督促商业银行方面重视对客户隐私信息的防护工作,避免因客户隐私信息被恶意窃取或泄露所致不可预见的损失问题。除此以外,在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领域中,还应当重视对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关联性的梳理,找出其中可能产生风险以及导致风险传播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四、结束语
本文中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有效监管的相关措施展开分析,研究了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应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案。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但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创新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持。在未来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思考探讨各种措施与方法,通过全面监督管理的方式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下所产生的各种风险,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建设,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主要模式 特点 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网上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地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再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中国的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之际,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短时间取得迅猛发展,一方面在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这是本质原因;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问题。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占中国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从互联网金融这种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属性来看,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和渠道而言,则更易受到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也更符合其发展模式和刚性需求。以往不被重视的大量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正被拥有大量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深度聚焦着。
当前我国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是传统的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这个是广为熟悉的网银。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渠道的作用。
第二种模式类似阿里金融,具有电商的平台,为它提供信贷服务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依据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得到信用支持。
第三种模式是P2P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地提供了中介服务,这种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求方结合在一起。发展至今由P2P的概念已经衍生出了很多模式。中国网络借贷平台已经超过2000家,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这也是相对安全的P2P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平台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二是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比如陆金所,与其他平台仅仅几百万的注册资金相比,陆金所4个亿的注册资本显得尤其亮眼。此类平台有大集团的背景,且是由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布局。三是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例如阿里小额贷款为电商加入授信审核体系,对贷款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种小贷模式创建的P2P小额贷款业务凭借其客户资源、电商交易数据及产品结构占得优势,其线下成立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对其平台客户进行服务。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四是以P2P网贷模式为代表的创新理财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与传统金融理财服务相比,P2P的借款人主体是个人,以信用借款为主,在借款来源一端被严格限制为有着良好实体经营、能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的有借款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依托搭建的线下多金融担保体系,从结构上彻底解决了P2P模式中的固有矛盾,让安全保障更实际且更有力度。
第四种模式是通过交互式营销,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将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调整金融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共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此模式发展时间较短,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点
第一,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第二,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第三,覆盖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第五,风险不确定性高。一是信用风险不确定性大。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产生各类风险行为。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中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范畴、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制定互联网金融的部门规章,网络金融行为指引文件和国家标准,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商、出借人、借款人等参与者提供具体规范引导,严厉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
2、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监管,过度监管则会遏制行业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需要自由开放的环境,监督体系纪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又要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业内尚未完全掌握行业发展规律和路径,相关监管应谨慎。公共融资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方面,监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涉及公众集资的其他方面给予适度自由。金融监管主要的任务是保护金融创新和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3、提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个人资信状况日益透明化,提高客户资信审核的准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级服务市场,解决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规范业务模式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主体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而行业联合会和行业带头人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标准规范,以保护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监管部门应尽快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对存在较多风险和严重漏洞的业务模式进行限制,同时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度规范。
5、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互联网金融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引导,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设立,支持互联网研发中心建设和互联网金融机构要素市场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给予适当的风险补贴或贴息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搭建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6、促进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各有优势,政府应当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努力形成全面、高效、零距离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传统金融资产总量和客户资源庞大、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完善、行业准入门槛较高。互联网企业拥有巨量的网络活跃用户、大量资信和交易数据、高校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和简洁的操作。
7、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是构建跨行业、跨区域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换门调解互联网金融纠纷的平台,突破地域限制,降低互联网金融纠纷双方调节成本。三是加大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 林则夫:我国网上金融业务的发展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1.
[5] 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6] 隆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7] 白龙:网上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与管理[D].东南大学,2003.
[8] 本刊:金融互联网化 相互包容共生――中国银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研讨会纪要[J].新金融,2013(12).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背景下,以传统金融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和竞争的激烈性,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或业务互联网化,从而来适应人们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优势不断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并产生根本性影响。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截至目前,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特点
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自身商业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也尚且存在一定不足。
1.运行成本低。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点建设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资金供求对接及时有效。
2.工作效率高。通过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轻松实现客户无需排队等候,批量处理,速度快且用户体验更好。
3.覆盖范围广。客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到更多所需金融资源,服务更直接,可供选择空间更大。
4.发展速度快。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伴随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
5.管理可控性弱。一是风控弱。成熟的信用体系尚未成熟,以及互联网金融在网络环境中存在一定不可控性导致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技术安全方面也时刻存在巨大隐患。
(三)发展趋势
1.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为客户建立新型的支付体系和交易平台,使海量的金融供求信息在平台上集合,满足投资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的金融需求,使金融资源在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基础上,实现合理配置。
2.移动支付逐步取代传统消费支付方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消费支付的重要形式,集支付、理财等一系列消费功能,将成为普及应用的支付方式,并形成有价值的大数据资源。
3.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优化服务提升价值。随着数据终端与平台的快速发展,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发现客户需求点,完善金融营销方式,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提升营销与广告的精准性、发现新商机、拓展新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商业银行与各大电商进行贷款业务合作,形成互联网融资供应链,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间高度融合,同时借助互联网对贷款实施在线监控,促进贷款效率和安全性的大幅提高
2.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并逐步形成网上金融消费习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网络活动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二)挑战
1.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思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将是追求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客户和年轻消费者。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相应业务未能做到针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做出调整,特别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安全方面投入缓慢。
2.网络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巨大挑战。网络金融市场上金融交易的运行必须依靠计算机,依靠网络,所有交易资料都在计算机内存储,网上信息的传递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金融市场的突出问题。商业银行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较慢,不仅影响到信息安全问题,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
3.缺乏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竞争,不再需要大量业务娴熟的员工,更需要新科技研发能力超强的科技人员。对于目前传统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结构来说,全面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存在不小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行为的互联网化。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其核心是要在业务经营中注入互联网元素,要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思维融入到未来的业务经营中,要使针对客户的大数据分析对业务经营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顺势发展就业把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脉搏,既要把握本质,又要创新发展,严格控制风险,保证安全。
(一)创新发展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商业银行首先要充分认知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向新型金融行业企业学习最新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寻求合作结合点,在合作竞争中寻求最大发展,并不断全面学习和提升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培育出互联网基因。
2.搭建具有生态系统功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尽快搭建起集支付、理财、融资、消费信贷等生态系统功能完备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整合支付等功能,利用原有的优质客户群,在金融互联网时代继续发挥信用中介功能,力求成为各类电商的交易支付平台。
3.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交互性强、平台开放等新特点。因此,传统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地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一是建立智能化网点。将物理网点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阵地,重新规划和设置网上银行、掌上银行体验区,并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使客户在网点既能享受柜台服务,又能切实感受到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二是不断优化网银、掌上银行等自助平台操作界面,设立客户体验部,收集客户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和产品。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以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业务为基础,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和产品。
(二)风险控制方面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始终都面临着客户信用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两大难题。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信用采集、风险控制体系设计、技术设备投入、人才储备保证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控制风险。
1.严格控制从客户到运行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是延续传统的线下实名信息采集录入方式,确保真实性。这样有利于网络信用环境的形成,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构建出真实有效的信用体系。二是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必须在线上交易高虚拟化的形势下不断优化现有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灵活面对客户需求,还要对发生的金融交易实时风险监控。三是设计多元化的风险控制组合。互联网金融时代支付的最大特点是客户自我交易程度较高,这需要商业银行在支付环节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丰富的支付工具,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支付金额大小,进行安全手段的选择或风险控制组合。
2.加大科技、设备投入,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在思想认识到位、风险控制体系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必须通过强大的软硬件设备作支撑,才能够确保各项互联网金融业务顺利开展。商业银行要专于金融业务创新,还要善于利用好网络安全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在自身不具备研发和生产大型、高端的信息安全设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向世界级专业提供商进行定制相关设备,保证信息安全的软硬件设施可以最大限度防御外界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篇9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主要特点如下: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一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二是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2005年以前)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尚未出现,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简单地把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
(二)起步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到2012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从早期的技术层面逐步深入到业务领域,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相继出现。
(三)高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以“余额宝”上线为代表,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逐步走向成熟化,P2P网贷呈爆发式增长,众筹平台开始起步,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银行相继获批运营。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开辟了金融新渠道
无论是在资金的支付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二)提高了金融产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让金融信息的搜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些金融数据,不仅为风险征信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金融活动无论是在信息的搜集还是传播方面成本都变得更低,这样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不断丰富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情况的发生,还会导致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无法给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管理带来有效保障。
(三)缺少外部监管,法律法规待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较大,并且其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相比传统金融模式都要多得多,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对已有法律法规的规避性较强,比较容易避开法律的监管。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给原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系统性风险高,融资模式不规范
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并没有国家颁发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其经营的合法程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缺少完善的征信体系,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惩戒制度。
(五)产品过度美化,风险披露不全面
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产品被过度宣传可以说是十分常见。此外,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采用倒贴收益的方式来与竞争对手开展恶性竞争。
六、我国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快制定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行业准入、退出标准,制定违规违法惩处规则,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及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式;二是构造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及监管指标,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对资金流向和资金用途做实时监控。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征信体系,首先要创新征信手段,全面收集互?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真实、系统、全方位的征信体系数据库;其次,将企业的信用记录纳入征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再次,认真做好互联网金融客户信息真实性审核工作,并做好客户的信用记录。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大数据征信;长尾效应;垂直化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发展迅猛,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对于其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还是将互联网渠道与传统金融简单加和的“伪”新金融,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国内学者中,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吴晓求(2014)则强调了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认为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谢平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谱系概念,涵盖受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影响,从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是一个弹性很大、极富想象空间的概念。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普遍接受互联网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的渠道作用,但是对于这种渠道作用的地位,却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这也是造成互联网金融市场地位争论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互联网模式入手,探究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新”金融,还是仅仅只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叠加。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信息化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以及互联网信用业务。
1.信息化金融业务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金融企业提供较传统的软、硬件系统更为互联网化、高效化的技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通过信息化实现新的业务形态。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是对原有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升级,比如网络银行、ATM业务等;二是传统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创新发展,比如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三是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比如基金网。
2.第三方支付业务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业务类型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收单。
网络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网络支付又可以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模式。从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来看,互联网支付业务占比增速显著放缓,而移动支付业务占比则呈现激烈扩张的趋势。未来第三方支付的蓝海仍然在于移动支付领域,其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就第三方支付的黄金十年,O2O商业模式或将成为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可在发卡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预付卡购物是继信用卡之后出现的交易形式,是先付费再消费模式。预付卡的商业模式使得预付卡在销售和使用完毕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于是就形成了一定的在途资金,即备付金。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收单业务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2013年央行颁布的《特约商户手续费惯例表》对银行卡收单手续费率进行了指导定价,根据商户类别餐娱类、一般类、民生类和公益类,按照1.25%、0.78%、0.38%和0%的手续费率进行定价。从POS终端的覆盖率来看,我国人均拥有POS机数量远低于国外,市场空间广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200台POS机/万人的保有量水平,而我国在2014年这一保有量水平仅为 50台/万人。
3.互联网信用业务
互联网信用业务指的是使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基于网络信任机制在互联网上完成资金融通的网络贷款、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
P2P是广为大众所知的一种互联网信用业务模式。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参与者,P2P 切实填补了小额借贷的市场空白,但风险控制及业务模式是核心问题,P2P亟待转型。
互联网信用业务的另一代表是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是指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在线(即没有或仅有很少的线下网点)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提供贷款、转账汇款、存款以及理财等服务。2015年12月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中开始允许尝试网上开立银行账户以及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核查,但是仍然没有允许电子网络渠道可以开立具备存取现金等功能的账户,因此我国的互联网银行暂时仍不具备吸储能力,这也是制约互联网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依靠资本金、股权融资以及同业资金始终会对互联网银行的业务规模形成限制,若网上开立银行账户政策能够完全放开,其便捷的开户体验、低廉的吸储成本(几乎没有线下实体网点)将允许其通过提高负债成本(存款利率)吸引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再通过在自己“能力圈”与战略合作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场景、信息及数据共享投放信贷等金融产品并进行多维度交叉风控。
三、互联网信用业务的关键在于业务的平台化。
业务平台化是指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多种类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其前提是用户海量,其表现形式是可以叠加多元金融产品,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即赚平台的钱。早在2013年,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开始发力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生态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进一步完善生态体验、吸引新增流量、刺激流量的价值转化与变现的必然选择。当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核心平台(淘宝天猫、微信、京东商城)发展到当前的已经较为成熟的阶段后,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消费金融、支付、理财等)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日渐增长的金融需求改善客户体验,吸引新客户并通过提供短期信用影响用户的时间偏好刺激其进行消费(流量的价值转化与变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征信、覆盖长尾客户、垂直化发展模式这三大方面与传统金融有很大差别,从而赋予了互联网金融“新”的闪光点,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
1.大数据征信
2014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有8.57亿,而有信贷记录的人3.5亿,仅占四成左右,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信息、养老保险缴费、公积金缴存信息三大主要维度。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支付工具与通讯软件,购物需求、出游偏好、交友圈等海量生活化信息也能成为重要数据源,帮助更全面分析个人信用。
成熟的互联网大企业,如BAT、京东、腾讯等,服务范围含括电商、通讯、支付、理财、信贷等多个领域,可以便利地收集多元数据,而其用户数量又具备基数大、粘性高、增长快等优势,满足征信系统对大数据量的基本要求。显性登记如个人注册信息,与隐性记录如网购数据和浏览记录两方结合,协助全方位的评价用户信用等级。除了自身业务的协助,通过多端口对接,数据来源还可快速连接外部信息源,如神州租车、证、法院的信用黑名单、婚恋网站等。
2.有效覆盖长尾客户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长尾客户,例如中低端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尽管国家长期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传统金融仍将中小企业排斥在客户范围之外。究其原因,银行服务中小微客户在成本收益上不匹配。同时,我国高度管制的金融体系导致民营资本很难获取传统的银行、券商和保险牌照,尽管2014年以来有放开态势但是国资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就为传统金融机构天然减少了竞争。而直接融资的核准制、间接融资的抵押担保制度(本质是征信体系的缺乏与落后)、利率及汇率的不完全市场化体制(基准利率的存在、国家对外汇、利率市场的干预)、信贷资源或多或少的政策化属性都导致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天生就偏好重资产、大规模客户的批发资金业务。对信用风险识别难度更大(因为缺乏抵押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零售资金业务有很大的排斥心理。
互联网金融利用精准的场景定位和客户定位,借助互联网的快速扩散能力、大数据风控、产品设计的便捷性、灵活性为中小企业、个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如小贷、理财、消费金融等),掘金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长尾市场。
3.垂直化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其业务往往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是水平化扩张而非垂直化发展。而互联网金融,必须要进行垂直化发展,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避开平台型互联网巨头BAT的锋芒,实行差异化定位,构筑藩篱防止巨头携流量优势“模仿―超越”。其次,垂直化更容易切中细分行业要点,与客户联系紧密,同时通过新技术、新使用场景、风控技术极度优化,更为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Hou X, Gao Z, Wang Q.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banking market disciplin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6, 22:88-100.
[2]Sun J, He C. Internet Finance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al Bank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Big Data[J]. Finance & Economics, 2015.
[3]陈志武.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 新金融, 2014(4):9-13.
[4]宫晓林.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 南方金融, 2013(5):86-88.
[5]马轶群. 互联网金融[J]. 港澳经济, 2016(19).
[6]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新金融评论, 2015(42):168-168.
[7]周宇. 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 探索与争鸣, 2013(9):67-7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